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武汉文化

武汉文化

武汉文化
武汉文化

武汉文化底蕴深厚,博大精深。泱泱大武汉,处两江四岸,三镇鼎立,“九省通衢”,物华天宝;为盘龙之城、黄鹤之乡、明清重镇、首义圣地;载录着大禹治水、屈子行吟、伯牙鼓琴、李白放歌的佳话;上演了北伐战争、“二七罢工”、“八七会议”、“浴血”抗日的史诗。武汉文化之大气、之厚重,历来为世人瞩目。

武汉是“水城”,江河湖泊纵横交错,星罗棋布,水域占市域面积四分之一,为那些缺水的城市、国家和地区所羡慕;武汉是“古城”,有3500年文明传承史,特别是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因为有了武汉,才更加多了几分激情与活力;武汉是“诗城”,从李白、崔灏、孟浩然,一直到伟人毛泽东,都在这里留下大量流传千古的诗篇;武汉是“钢城”,新中国第一座自己兴建的钢铁企业———武钢,效益雄居全国第二;武汉是“车城”,神龙轿车驶入家庭,声誉日隆;武汉还是“桥城”,坐拥大小桥梁1200多座。这些,都令武汉充满诗情画意和文化魅力。

武汉的历史画卷中记载着不朽的文化。这里有“盘龙文化”,件件殷商青铜器皿,展示着当时制造业的巅峰水平,开启江城文明之光;这里有“知音文化”,高山流水,琴台知音,千古佳话,铸就武汉人重情、践诺、守信的品质;这里有“木兰文化”,木兰替父从军,巾帼不让须眉,传承着中华民族的爱国传统和尊老美德;还有萦绕于斯的荆楚文化、黄鹤文化、东湖文化、道教文化、佛教文化等,都浸润着这里的一草一木。武汉的历史和文化,就物化在这残垣断壁、亭台楼阁与山川湖泊之中。

武汉内蕴的城市精神,不断升华着文化的境界与品位。这里有“首义精神”:武汉人敢为天下先,打响了推翻两千多年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制国家的第一枪,其爱国、民主、拼搏和创新精神永远激励后人;这里有“二七精神”:作为“二七”工人运动的发祥地,施洋、林祥谦等烈士血沃江城,先烈们坚定的革命立场、勇气和大无畏牺牲精神,锻造了武汉人钢铁般的意志和品格;这里有“抗洪精神”:1954年和1998年,武汉两遇特大洪水,江城人民齐心协力缚苍龙,铸就了可歌可泣的伟大抗洪精神。

码头幽默号子往往体现创新精神。不拘泥于传统的儒家文化礼教,民国时期武汉开男女混乘一车而不避嫌之先河就证明了这一点。敢于创新使武汉开创了全国多个第一:辛亥革命第

一枪、万里长江第一桥、汉正长街第一市、全国沿江第一滩的等等。

武汉市的城市精神很好地概括了以上内容:勇立潮头,敢为人先,崇尚文明,兼收并蓄。这四句话,我个人认为前面两句有重复,可以改成以下:敢为人先,宽厚容忍,崇尚文明,兼收并蓄。武汉市的一首民谣可以很好地概括这座城市的精神:

高楼小屋都御寒,大也安然,小也安然。

衣着得体贵自然,丝也可穿,布也可穿。

粗茶淡饭日三餐,荤也香甜、素也香甜。

三五知己常聊天,今也谈谈,古也谈谈。

老夫老妻常相恋,帮也是伴,扶也是伴。

夜来儿女笑街前,闹也不烦,累也不烦。

全家老少互慰勉,贫也相安,富也相安。

由此可见武汉市民的一种“乐天”精神。

武汉是中国著名的四大火炉之一,气候之热天下闻名。虽然这火炉城市的排名某些时候或在某些地域可能会有变化,但武汉是断然不会少的。因此,武汉人的脾气之大,火气之旺纯属天然,无可置疑,无论男女,都表现在性子刚烈、动作粗野、敢想敢说、说了就做,在不了解的外地人看来,有时候就有点蛮横无理的意味。

武汉人除了脾气火爆之外,其次就是语言粗俗,屁大一点的小破崽子也言必称“老子”,骂必言“婊子”,这两个词经常挂在武汉人的嘴边,实在是有损于武汉这个大都市的光辉形象。据说有两个武汉父子两个对骂,其子曰:“老子要不是看你是老子的老子,老子一脚踢死你个老婊子养的。”其父回曰:“老子不看你是老子的儿子,老子早就搞死你个狗日的!”其情形虽夸张,但能流传出来,武汉人的粗俗或质朴也可见一斑。当然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此种情形大约也难以得见了。

武汉人的精明也是全国闻名的。“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说的就是湖北、当然包括也武汉人之精明。精明用武汉话来讲就是“贼”,在外人听了“贼”似乎是骂人的词语,在武汉人听来绝对是溢美之词。武汉人的“贼”也与其地域状况有很大的关系,武汉这个城市本就是从一个码头商埠发展起来的,很早时候起就聚集了来自天南地北的生意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跑江湖”“闯码头”的,都应该是各地的精明人,在那种环境的熏陶下,如果不够精明,估计土生土长的武汉男人就在汉口无立足之地了。因此,武汉1999年被《时代周刊》评为“最市民化”的城市,也算是名至实归,无话可说。

既然是码头上培养出来的武汉人,生性豪爽,看重江湖义气,为朋友两肋插刀那是二话不说的,所以武汉男人争强斗狠也是声名远播。

大武汉坐拥三镇,怀抱两江,纳湖几十座,自古以来都是九省通衢的华中重镇。这一切决定了生活在武汉的人也是开明大度,思想活跃,乐观活泼开朗的。想当年,辛亥革命选择在武汉打第一枪,除了看中了武汉的战略地位之外,多少也和武汉人乐于接受新思想、敢想敢做有关。在武汉的街头巷尾,你能看见的几乎都是乐天的武汉人,出租车司机甚至踩“麻木”的都是乐呵呵满脸的笑容。如果你在武汉的街头看见了那愁眉苦脸的男女,那多半不是正宗的武汉人。

论中国城市文化的现实价值

论中国城市文化的现实价值 【摘要】:城市文化是城市社会成员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城市文化是城市发展的内在驱动力量,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支撑,为城市发展塑造形象和提高品位,是城市特色形成的条件,为城市发展增强辐射力和整合力,是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源泉,对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城市文化文化软实力意义形象特色 【正文】:在不断加快的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定位逐渐由经济功能型转变成现代宜居型,城市品位、城市风格、城市质量业已成为都市发展繁荣的新战略基点,这显现了城市文化建设蕴含的深层次价值。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城市存在的内在支柱和外显标志。通过城市文化建设,可以进一步发展城市经济,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增强城市凝聚力和影响力,推动社会整体的进步强盛。因此,深入挖掘城市文化内含的基因资源,全力构建独特的城市文化体系,发挥城市文化功能,就成为时下打造精品都市的重要课题,也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什么是城市文化 城市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种特殊形态,是人类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城市文化是随着社会劳动分工的加深而产生的,是一种比村落文化更为高级的文化形态。城市作为人类适应环境的一种特殊方式,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和独特的文化现象,反映着它所处的时代、

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生活方式、人际关系、伦理道德及宗教信仰等。城市在不断地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产生了各种不同地域及不同时代特色的生活方式、行为模式与建筑形式,亦即产生了城市文化。就城市的发展史而言,“城市”这一概念并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学、政治学、地理学的范畴,它同时是人类文化的一种高级形态。城市文化存在于城市的每一个发展阶段中,城市的发展史是一部人类的发展史的记录:从最初的挡风蔽雨的满足基本生理需求的构筑物到今天越来越丰富满足不同层次需求的钢筋混凝土森林般的建筑群;从安全防御考虑的“城”到“匠人营国,旁三门,方九里”的气魄直至今天绵延几十甚至上千公里的城市群,无一不是随着人类自身的生活状态、生活方式的变化而变化、发展而发展的。 城市文化的构成要素有城市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建筑文化、自然文化、管理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内容。他们是自然文化与社会文化的结合,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统一。它们构成了城市文化管理体系的基本条件和组织架构。由此可见,城市文化处在整个社会前沿最能体现时代特征。 城市能否成为诗意的生活环境,文化成为主要因素。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人群各种不同层次的需要是城市发展的最终目标,也是城市文化的本质所在。文化是城市的基因,是城市的灵魂,是城市形象,是城市的实力。 二、什么是文化软实力

浅析城市景观设计中文化元素的运用

浅析城市景观设计中文化元素的运用 摘要:城市景观是文化的一部分,是一个城市文化内涵的外在表现,在经济发展全球化的战略下,当前景观设计界出现了一些问题――由于有些景观设计师对文化内涵不 够重视,所以出现了很多只注重形式,不注重内涵的景观设计作品,城市景观“趋同化”、“均质化”成为普遍现象,使得景观设计的文化性研究显得比任何时代都更加重要。本论文将从当代城市景观设计的现状分析入手,探讨城市景观文化内涵的构建和表现方式。 关键词:城市景观文化要素地域性环境 引言 美国建筑学家伊利尔.沙里宁认为:“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说明城市文化是人类文化和理想的载体是城市建设过程中重要部分。然而当前由于过分追求效益,城市景观设计中出现了盲目照搬一些带有文化意味的符号,形成“干城一面”的景象。如今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新的社会理念的不断显现,探索出一套高效的设计理论来指导城市景观设计,深入研究人文内涵已成为社会实践的热点和研究的焦点,利用用人文元素来改造城市景观设计的有效路径已成为城市景观研究的一

大趋势。 一城市景观设计的含义及特色 (一)城市景观的含义 景观设计在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发展,设计上也更加注重人、文化与自然的和谐。地域文化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长期形成的历史遗迹、文化形态、宗教信仰等甚至是自然景观。将地域文化铭刻在景观之中,是地区内人们情感的寄托和归宿,也是塑造城市特色景观,提升城市景观价值和城市形象的重要部分。 城市景观设计涉及到对地域文化的挖掘和理解,以及地域文化特征与城市景观系统要素的相互结合。在这方面,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以及”人与大地”关系的古典哲学自古以来就是人类文化的典范,在《园冶》一书中把中国园林作为中国文化和诗情画意的综合体,着重于开掘其文化内涵、构景手法及其作为文学艺术综合体给人的身心感受。同样,西方国家也很早就已经开始关注城市景观中人文景观的设计,把其作为改观城市环境和个性重要的课题,并进行相当广度和深度的系统研究。 (二)城市景观的特点 第一,城市景观都是依据一定的自然景观建立起来的,自然景观奠定了城市景观的基础,也制约了城市景观的轮廓。如重庆多山的地形地貌造就了重庆山城的景观轮廓,苏

湖北文化强省建设纲要

湖北文化强省建设纲要(2002—2012年) 建设文化强省是湖北面向新世纪,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促进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为切实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特制定本《纲要》。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坚持文艺的“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文艺自身发展规律,围绕繁荣文艺的中心任务,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面向未来,创新奋进,发挥优势、整体推进,加快各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为促进全省经济和社会进步,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文化素质,提高城乡居民的文化生活质量,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提供良好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文化环境。 二、总体目标和近期目标 (一)总体目标 围绕繁荣文艺的中心任务,着力提高全省人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城乡居民的文化生活质量,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建立先进的文化体制,培养拔尖的文化人才,生产一流的文化精品,建设现代的文化设施,培育繁荣的文化市

场,发展高效的文化产业,提供丰富的文化生活,营造优良的文化环境。到2012年,全省文化事业发展主要指标居于全国前列,实现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式转变。 (二)近期目标 优秀作品不断涌现,舞台艺术、影视、美术、书法、摄影等主要文艺门类发展成就进入全国先进行列。实施精品战略,推出一批展示时代风貌、体现楚文化特色、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文艺精品。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精心策划和举办重大文化节庆活动,大力推进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旅游文化、广场文化的发展。加强历史文化资源的抢救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提高文化生活的质量。文化产业形成规模,成为文化事业发展的强大支撑。文化生产和服务能力显着提高,文化产业增加值在全省gdp中的比重有较大增长,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文化消费在城乡居民生活支出中的比重有较大提高。文化人才结构优化,高素质文化队伍不断壮大,造就一批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文化名人。文化设施布局合理,现代化文化设施网络基本建成。文化行业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文化发展环境明显改善。文化交流活跃,进一步扩大湖北的国际、国内影响。 三、全面繁荣文化事业 (一)精品生产 1、继承和弘扬楚文化传统,以展示湖北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自然景观及民俗、民情为重点,打好楚文化牌,推出一

武汉城市文化

在全球性的“城市时代”,以文化为轴心的城市发展战略成为世界各大城市的共同选择。在不久前举办的武汉发展战略规划论坛上,武汉市长阮成发一口气列举了10余个国外城市的特色文化:“巴黎有时装,威尼斯有水,维也纳有音乐,罗马有建筑,洛杉矶有电影,里约热内卢有狂欢节,日内瓦有会议,达沃斯有论坛,汉诺威有会展,海德堡有大学城,硅谷有创意……”继而,向与会者提出了尖锐的问题—— 拥有着丰富历史资源和人文积淀的武汉,最具特色的城市文化到底是什么? 以什么为载体向世人展现武汉独特的城市魅力? 应当怎样塑造武汉的主题城市文化,使我市能够在全球化与现代化的浪潮中,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竞争力和生命力? 在城市竞争已从经济领域上升到文化领域的当下,文化作为城市竞争力的综合标志,已然成为城市发展的强大推动力量。因此,阮市长提出的关于城市文化的疑问,确然是武汉在“崛起”时必须深入思考和慎重回答的重大命题。 如果说,政府作为城市规划者的使命是探索展现城市文化底蕴、维护城市文化多样性和彰显武汉独特文化魅力的建设途径和模式,那么开发商作为土地建设者的责任则在于,避免“破坏性的开发”和“开发性的破坏”,把握城市的文化脉搏,让城市的居民找到最本质的文化归属。 永恒的母题:水文化 武汉地处中部腹地,接南转北,承东启西,历来在城市文化上体现出兼容并蓄的特点。伴随着近千年商品、人口、信息的流动,武汉几乎将中原文化、秦晋文化、巴蜀文化、湖湘文化、岭南文化、吴越文化、江淮文化、江右文化及齐鲁文化等共冶于一炉。而近代汉口开埠以来,对外贸易的发展、西方教会的到来、外国租界的开辟、现代工商业的兴办以及新式教育体系的创立,尤其是当代改革开放和境外资本的进入,使武汉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空前活跃,更凸现出武汉文化海纳百川、博采众长的品质。 武汉江汉交汇,百湖连珠,拥有丰富的水资源、水文化和壮丽的水景观。作为自然资源和文化景观,水对人类的影响不止在生产、生活和交通上,而且对人的思想观念和生存方式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水的流动性和容变性使得水文化成为武汉城市文化永恒的母题和多元

从旅游业看武汉水文化品牌建设

从旅游业看武汉水文化品牌建设 近年来武汉市政府报告中频繁指出“江城”武汉的水文化品牌建设重要性与迫切性。从武汉水文化建设现状出发,搜寻武汉政府水文化建设信息,综合专家们关于水文化方面研究成果,同时结合团队实地对东湖景区游客群、管理人员以及旅行社人员调研的结果,分析出武汉水文化的发展方向,并对政府、相关媒体和文化教育界、旅行社和景区管理者以及市民提出有效建议。 标签:水文化;旅游;东湖风景区 1引言 武汉市地处长江和汉水的交汇处,166个湖泊、165条河流点缀其间,水面面积占全市面积的1/4,享有“江城”和“百湖之市”的美誉。武汉许多江河都留有历史的古迹。近年来,武汉政府意识到水文化建设的重要性,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加强水文化品牌建设,努力把武汉建成“具有滨江滨湖特色的现代化城市”。自1956年6月24日起,至2012年,武汉政府频频强调水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武汉要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提升武汉城市文化的创新能力,重视水文化发展,加强旅游业中水文化品牌建设与推广就显得尤为重要。顺应武汉发展趋势,以武汉市内我国第二大的城中湖(东湖在2014年前曾是中国最大的城中湖,2014年因武汉中心城区拓展,东湖居武汉市江夏区的汤逊湖之后,是中国第二大城中湖)。——东湖为主要研究对象,开展研究。 本研究专注于以不同的角度看待东湖水文化品牌建设现状及发展,综合文献检索、问卷调查及个别访谈三种实证调研方式,从消费者视角分析东湖水文化发展的现状,同时到访武汉本地旅行社和东湖风景区获取其对东湖水文化旅游业的评价与期望和建议。在概述武汉水文化建设和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综合已有研究结果,本文从对东湖游客群调查问卷、对旅行社访谈以及东湖管理人员的访谈三面展开分析,探索东湖水文化品牌发展现状、不足及未来努力方向,分析提升水文化建设效果的有效措施,有针对性地提出对武汉市水文化建设的对策与建议,以提高武汉的文化软实力,加强水资源利用和保护,同时促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 2现状及文献回顾 2.1武汉水文化建设现状 武汉虽然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900000立方米,约为全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37倍,但是水质型缺水问题日益严重,湖泊富营养化污染严重,武汉正处于一种“优”于水也“忧”于水的状态。 武汉水环境保护最重要的是提高全民的水环境保护意识,只有将水环境保护上升到文化的层面,才能更好地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目前,武汉的水文化

武汉市文化产业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调查报告

武汉市文化产业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调查报告 内容摘要:文章运用问卷调查和数据统计分析法,以吉庆街为切入点,试对武汉市文化产业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展开探讨。调查研究表明,城市的草根文化传承和经济价值开掘之间存在矛盾,商业化发展模式的不合理规划不断冲击传统民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但这些矛盾并非不可调和,如果施以正确决策,加之多方调和努力,吉庆街必将再现辉煌。 关键词:吉庆街文化传承城市建设 “吉云照影觥筹尽显生活秀,庆语映灯弦歌舒展岁月稠”。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大智路与江汉路之间的吉庆街,是一条集聚排档美食文化和汉味民俗文化的历史名街。其开放的经营方式和平民化的表演方式受到了市民的追捧,吸引了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然而,随着城市快速发展,吉庆街缺乏公共配套措施、建筑老化等等问题逐渐暴露。2009年3月,江岸区政府对吉庆街进行了全面整改。改造采用“异地重建”的方案,以保护修复为主,拆除违章建筑,力争还原街区历史风貌,打造民俗创意区和文化馆藏区。然而,整改后的吉庆街反现萧条,商家惨淡经营,人气每况愈下。2016年12月,重新竣工的吉庆街焕然一新,再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为了促进文化产业在城市化进程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团队以

吉庆街为对象,展开了有针对性的调查。 一、吉庆街文化产业问卷调查数据分析 本次?{查前后经过设计问卷、实地考察、分发问卷、采访经营者、阅读相关文献、分析数据的工作,于2016年6月启动,前后开展3次集体调研,共收集线上线下调查问卷255份,对经营者、管理者进行了2次采访。本文采用问卷数据分析、文献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以下多个方面入手进行研究。 (一)调查样本分析 1.受访对象基本情况 从调查结果来看,吉庆街商圈的人群总体呈现出年龄层低、省内出身、教育水平高、文化消费水平较高这四大特点。 其主要年龄层在25岁以下(44.31%),超过半数年收入水平在5万元以下(53.33%)。绝大多数文化程度在义务教育程度以上(83.13%,其中大专学历及以上占44.31%)。常住于大中型城市(74.12%,其中大城市占49.41%。来自于本省、本市的人员占83.53%,其中省内非武汉市出身者更是占到47.84%),半数以上的受访者年度文化娱乐休闲消费额度在1000―5000元之间(51.37%)。如此看来,吉庆街的潜在消费者为年轻人群。 2.受访者获得信息的渠道 在受访者得到信息的渠道中,通过各类传媒和亲友介绍

文化特性与城市建筑――以杭州为例

文化特性与城市建筑——杭州案例研究 现代城市的竞争,不仅是经济实力的竞争,更是文化、城市形象等软实力的竞争。中国拥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三千多年的城市建设史,然而在过去几十年里,因为飞速的经济发展和快速的城市化,中国的城市面貌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多数拥有悠久历史的城市在现代化建设中失去了可识别的身份,众多城市的历史街区和古老建筑在现代化进程的滚滚潮流中轰然倒地。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在城市营造者的眼中沦丧。而城市居民内心深处的欲望和危机感与日俱增,缺乏地域文化的城市也使得居民缺乏城市认同感。如何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保持和发扬建筑的文化特性,是值得城市居民和城市营造者深思的。 一、当代中国建筑文化的缺失 1.1传统建筑文化的缺失 任何建筑都和本民族的文化精神和价值观念紧密相关。中国传统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精神的体现,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物我一体的自然观以及阴阳有序的环境观一直作为基本的建筑理念影响和制约着中国建筑的发展,使中国建筑表现出强烈的人文意识和理性精神。 这种精神在当代建筑中理应得到继承与发展。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由于西方文化思想的强势冲击,加上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近现代文化精神缺乏正确的认识和理解,没有正确的应对策略,使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在一种截然相反的文化冲击下变为了弱势。中国当下建筑,大都沿袭西方建筑的模式,摩天大楼、欧陆风情随处可见,一些标志性建筑以其新颖和现代的造型刺激着人们的眼球,然而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内涵却缺失了。 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有着浩瀚如海且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我国城市建筑的文化遗产资源也极为丰富,几乎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生命历程,它不但是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也是城市文明的现实载体。如何保存城市的历史面貌,延续城市的历史生命,对当下城市建设是至关重要的。令人遗憾的是,在我国现有的城市建设中,这方面的工作却做得不够。当年梁思成谈北京城的规划与建筑时,曾感叹“伟大的北京城墙”被人们所忽视,他说,北京城墙的产

借力发展文化产业倾力打造休闲乐园

借力推动文化产业科学发展 倾力服务三门湾次经济圈——关于加快推进三门文化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文化产业是文化软实力的硬指标,是文化竞争力的重要标志,近年来日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随着“加快打造三门湾次经济圈”战略决策的深入实施,三门作为环三门湾区域的一个欠发达地区,如何抓住发展机遇,依托区域优势,率先在三门湾次经济圈中崛起,就顺应经济与文化一体化的经济发展新态势、提高文化软实力而言,关键在于充分利用自身的区域优势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借好“打造三门湾次经济圈”进程的东风,致力彰显地域文化特色,全力推动文化产业科学发展,培育成三门未来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推动三门文化产业科学发展的优势和障碍 (一)三门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 1.文化资源优势。虽然三门作为台州区域的一县,由于历史设县、并县、分县的多次反复,其县历史十分有限,但作为三门湾的地域位置而形成的三门湾文化区,却有悠久的历史,并以自己强盛的生命力构造了自己独特的濒海特色文化。先辈们围涂造田、海洋捕捞、开山种地、捕猎耕种等实践中,形成了以勤劳、淳朴求实的民风民俗为代表的

“农渔文化”。迁徙到本地中原人氏的文化交融和濒临东海的特殊地理位置,展现了以开放、兼容的文化心理为代表的“海洋文化”。“民多聚族而居,宗族鼓励读书”的社会传统与以罗适、张和孙、叶兑、张苍水、章梫、包定等为代表的历代诸多先贤名人的共同影响下,构成了以崇尚爱国、忧民、勤学的情操和忠耿、廉洁、壮烈的气节为代表的“名人文化”。还有,通过对亭旁板龙、高枧古亭抬阁、海游六兽等众多民间艺术的传承、弘扬和创新,展示了以凝聚中国文化艺术魅力、体现沿海地区民俗追求为代表的独特“民俗文化”,等等。这些在不断吸取中外文化的洗礼和冲击中获得升华,培育和构建了三门自己独特的濒海特色文化,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文化发展环境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2.产业布局优势。从宏观的产业布局看。当前,三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处在相对欠发达阶段,产业结构转变仍然滞后,工业经济未经过规模扩张,农业比重仍然过大,但第三产业却稳步发展,尤其是处在第三产业核心层的产业基础,包括消费人口、消费水平、产业发展所需的资金、人才和技术相对不足的情况,必须借力发展,优先选择具有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知识含量高、吸附就业能力强等特点的相关产业发展,这为引进并带动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市场空间和难得机遇。从文化产业的门类布局看。

城市文化元素与文化再生在城市设计中的多种影响

城市文化元素与文化再生在城市设计中的多种影响 摘要:在促进城市文化复兴的城市设计中,首先要明确的是城市“文化”所指的具体概念与重要内涵。由于中国几十年以来所实行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导致普遍的看法认为是城市文化代表了先进文化和高雅文化的聚合。事实上,无论从城市发展还是文化发展的角度来讲,这一观念是不恰当的。文化不仅仅是一种非物质的体现,更应该被看作为复杂的实体,是一种与消费产品同等模式的生产、生活方式过程。此外,文化不仅在艺术方面体现一定的意义和价值,事实上,普通人的各类社会行为也是文化意义与价值的反映。 关键词:城市设计;文化;发展 1文化与城市发展 目前,城市设计越来越多的关注于城市文化再生,究其原因,主要是其涉及到文化和传统技术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能够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着力点。然而,除此之外的使地方政府更多地使用文化战略作为城市发展和文化再生手段的原因是更为复杂的,但很明显能够从现有的变化态势看出,是伴随着国家政治,文化和经济等宏观形势的转变而发生的。 现在,中国正处在大国崛起的道路上,文化强国与文化兴国已经成为当下最为重要的发展策略。就国家战略发展政策而言,体现了两个层面的重大变化,这对国内城市发展的文化战略带来了一定的冲击。第一个层面涉及到中央政府对文化与艺术的态度,因为20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尚未打开国门。在这一阶段,城市的发展运作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特点,相关的城市基础的建设观也与当时的政治理念相匹配。这导致了从上到下的对于中国文化概念的漠视。此外,地方政府能动性的缺乏,也限制了地域文化的积极作用。然而,随着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时代的到来,市场经济的逻辑逐步应用到社会各行业的传统项目,城市发展的目的产生了变化,自身的角色也相应而变,从以往实施特定的专政管理转化为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民族感情也得到了释放,这进而对地方政府与相应的文化艺术团体产生了一定的压力,使之更为积极的考虑到城市发展的文化特色。 此外,中央政府对于文化的控制以及对于地方的计划管理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地方行政职能所拥有的管理范围与权限得到了扩展与提升。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一些地方政府通过召开与举办数项国际展览或者国际赛事,充分的重视了城市的自身特色。而通过这些案例,可以很容易获得国内城市发展的有益经验其中,除了丰富多彩的各类文艺活动外,城市发展政策的导向应该是推动城市文化的生产,促进城市文化的消费。因此,在城市设计过程中,应考虑为城市文化产业提供相应的空间与场地,并应以此作为未来城市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一部分。 此外,城市为满足后现代文化的象征的相关文化产品的消费需求,必须产生适应文化的建筑环境。而城市设计也必须根据使用目的,提高建筑的时尚感,大力发展城市文化设施与公共艺术设施。很明显,文化能够促进城市发展,在现代

湖北省财政厅、湖北省文化厅关于印发《湖北省扶持文化产业示范园

湖北省财政厅、湖北省文化厅关于印发《湖北省扶持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及基地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2016修订) 【法规类别】专项资金管理 【发文字号】鄂财教规[2016]2号 【发布部门】湖北省财政厅湖北省文化厅 【发布日期】2016.07.19 【实施日期】2016.07.19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湖北省财政厅、湖北省文化厅关于印发《湖北省扶持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及基地发展专项 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 (鄂财教规[2016]2号) 各市(州)、直管市、神农架林区和县(市、区)财政局、文化局,省直有关单位:为加强文化产业专项资金管理,促进我省文化产业发展,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财 务管理制度,结合我省文化产业发展实际,省财政厅、省文化厅对《湖北省扶持文化产 业示范园区及基地专项资金管理办法》(鄂文化文〔2015〕61号)进行了修订。现将修 订后的管理办法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 特此通知。 湖北省财政厅

湖北省文化厅 2016年7月19日 湖北省扶持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及基地 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国务院《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和《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若干意见》精神,建立健全我省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培育一批综合实力强、竞争力强、带动力强的骨干文化企业”,“建设一批各具特色、集成发展的文化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省财政2015--2017年每年安排扶持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及基地发展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为规范和加强专项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有关法规、制度和要求,特对原办法进行了修订。 第二条专项资金的安排和使用突出文化产业属性,鼓励动漫业、文化创意、创新,重点扶持演艺业、娱乐业、文化旅游业、艺术品业、工艺美术业、创意设计业、网络文化业、数字文化服务业、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等领域,遵循扶优扶强、事后补助、奖补结合的原则,严格程序,公开透明,分年安排,注重效益,科学评审,规

武汉市大城市文化名片

武汉市十大城市文化名片 2013年12月20日,“大美武汉——城市文化名片评选活动”名单公布,黄鹤楼、武汉长江大桥、红楼、东湖、琴台、汉阳造、武汉大学、汉口江滩、汉剧、盘龙城遗址入选。 “大美武汉——城市文化名片评选活动”由中共武汉市委宣传部主办,历经征集提名、组织评选和综合评定等环节。评选阶段共收到各类投票23万份,长江网点击量超过230万人次。

1.黄鹤楼 在中国近2000年历史中,没有哪座楼阁像黄鹤楼这样屡建屡毁,屡毁屡建,绵延不绝。白云千载,鹤影幢幢,公元223年那位普普通通的辛氏女子在此初开酒肆,三国名将孙权改为军事要塞,还有那位乘鹤归醉的仙界道士,都没想到,这将是一座比岁月坚固、与日月共存的千古名楼。江城梅花落,楼中玉笛吹,能够同时留得崔颢、李白传世绝唱的黄鹤楼,堪称天下江山最有诗意的历史建筑。

2.武汉长江大桥 武汉长江大桥是一代人的光荣与梦想。在大桥兴建的那几年,武汉三镇的多数人家都将新生婴儿指桥为名。毛泽东先生当年激情拍岸写下: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那不是一位诗人的情怀,而是一代代中国人的倚天大梦。从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到民国大总统孙中山,百年呼唤,这座大桥终于在1957年10 月建成通车,成为贯通中国南北的交通大动脉,推进中国迈向现代化的征程。3.红楼

1911年10月10日,湖北革命党人勇敢地打响了辛亥革命“第一枪”。次日在此组建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共和之声赢得全国响应,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宣告终结。红墙红瓦铸就历史里程碑,金戈铁马“敢为人先”的首义精神成为武汉城市精神内涵。 4.东湖 东湖因位于武昌古城之东而得名,水域面积33平方公里,是亚洲最大的城中湖。湖以山曲,城以湖幽。12个大小湖泊衣带相隔,120多个岛屿星罗棋布,112公里湖岸线九曲回肠,34座山峰古雅奇巧。湖畔四周有梅花、樱花、牡丹、荷花四园领衔全国。而屈原泽畔行吟、李白吟诗放鹰等史记,让东湖承载许多中国记忆,现代浪漫与古典神韵交融,尽显大美武汉气韵。 5.古琴台

武汉文化旅游促进会简介

湖北省武汉市旅游?文化促进会简介 湖北省旅游?文化促进会于2013年成立的旨在促进全省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民间社团。促进会得到省领导的关怀,原湖北省副省长、省人大副主任蒋大国同志出任理事会会长。 拟成立的“湖北省武汉市旅游?文化促进会”是在省促进会关心、支持、指导下,并经省促进会批准,团结有志于促进发展武汉地区旅游、文化产业的同仁、单位,为推进湖北武汉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经济转型,探索新的经济、社会生态和谐发展方向而成立的跨行业,聚人才,谋发展的综合平台。 “湖北省武汉市旅游?文化促进会”的主要宗旨: 一、整合资源,做好旅游文化发展促进工作。围绕省市工作大局,以旅游和文化两大载体为依托,以开拓创新为主导,为实施“五位一体”总布局、建设“五个湖北”、“文化强市”努力。 二、打造平台,激发旅游.文化行业整体活力。文化旅游业,是现代化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朝阳产业”、“低碳经济”、“绿色经济”、“环保经济”,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科技创新和增加人的活力的动力,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促进会将依托湖北、武汉文化、旅游资源,在新的平台中,发挥相关行业的人才优势和组织结构,激发全行业创造力与活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三、做好旅游文化发展促进工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

国梦中湖北武汉地域的美丽前景服务 “湖北省武汉市旅游?文化促进会”成立后的主要工作目标 一、加强调查研究,主动为会员提供对策建议和服务 l、突破重点难点,积极献计献策。旅游文化产业是新兴产业,促进会将研究去探索发展中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重点难点。如:旅游业如何借助文化提升魅力,文化如何借助旅游增强活力,最终实现产业融合,实现文化大繁荣、旅游大发展。 2,强化论证评估,提供咨询服务。促进会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准确把握国内外旅游文化产业发展趋势,邀请专家,分期分批对各地旅游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制定、项目实施、特色品牌打造、体制机制创新、政策措施出台等可行性进行论证评估、理论研究,为旅游文化事业科学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智力支撑。 3,正确反映呼声,自觉维护合法权益。促进会将发挥社团组织的职能作用,及时反馈政策执行情况和效果,反映会员和行业的诉求,主动提出对策和建议,自觉当好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参谋和助手。 同时,要积极宣传国家关于旅游文化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协助政府及有关部门协调解决旅游会员单位在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正确反映他们的呼声,依法维护会员和行业的合法权益。 二、强化技能培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1、健全行业标准,规范行业行为。 2、强化行业培训,提高经营管理能力。 3、加强技能鉴定,提升技能水平。

我国当代休闲文化产业发展状况研究

我国当代休闲文化产业发展状况研究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休闲产业与休闲文化发展迅速,休闲经济已成为带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如今,休闲文化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存在着很多问题与不足。本文结合实践,对当代中国休闲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机遇与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策略。 关键词:休闲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应对策略 休闲文化产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是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有资料表明,2015年前后,发达国家将全面进入“休闲时代”,休闲将成为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飞速发展,休闲与休闲产业的发展势头也超乎了大多数人的想象。 一、我国休闲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史子集中有许多关于休闲的精辟论述,传统文化中的相当一部分内容都可以看做是休闲文化,休闲已渗入到人们的衣食住行、诗词歌赋、琴棋书画中。最早关注我国休闲问题的著名学者于光远先生曾表示:“人喜欢有更多的时间由他自己支配,不带任何勉强,不把它视作谋生所必要,因而这种活动虽不属于休闲的范围,但从本人来说会有更多的兴趣……休闲活动比上述活动更为轻松,它没有什么任务要完成,带有一种享受的味道。”他认为:“‘闲’是生产力发展的根本目的之一,闲暇时间的长短与人类文明进步是并行发展的……”[1]过去人们把休闲当做工作之后排除疲劳、缓解压力的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现在人们的观念发生了变化:工作是手段,休闲是目的。林语堂先生也曾指出:“享受悠闲的生活是不需要金钱的,有钱的人也不一定能真正领略悠闲生活的乐趣……他必须有丰富的心灵、爱好简朴的生活,对于生财之道不放在心上。”[2]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虽然离“休闲时代”还有一段遥远的距离,但休闲越来越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重要特征之一,已成为社会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政府有关文化产业的利好政策不断出台以及公民物质财富的不断增加(2004年中国人均GDP已超过1000美元),”休闲文化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日益成为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础指标和关键因素,成为21世纪中国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3] 二、当代休闲文化产业面临的挑战 当代休闲文化存在的问题以及休闲产业化程度低下使得当代休闲文化产业面临的挑战。 (一)当代休闲文化存在的问题

关于武汉市的市民文化

关于武汉市的市民文化 摘要:每个城市有自身独特的文化,文化是反映一个城市精神的一块镜子。武汉是笔者的家乡,同时作为华中重镇,历史名城,荆楚文化的中心,具有丰富的研究价值。本文选取市民文化作为研究武汉文化的切入点,不仅因为市民文化是中国近现代城市文化的核心,更因为近代以来武汉市民文化在中国城市文化中一直显示出自身鲜明的特色和独特的个性。希望通过对武汉市民文化历史,现状及未来的描述和分析,得出符合实际的结论和切实可行的建议,为建设当代武汉新型文化贡献一份力量。 关键词:武汉;市民文化;市民性格;生活方式 一、市民文化概述 1.市民文化的定义 在论述武汉市市民文化之前,必须先对市民文化做一个明确的界定。关于文化,英国人类学家泰勒曾于1871年在《原始文化》中将其定义为:“所谓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所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和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而关于市民,最早则是指中世纪欧洲城市的居民。因此,本文所谓市民文化,是指一个城市或地区的居民基本的思想行为以及受之指导的生活方式及行为模式,它包括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主要内容。 2.市民文化的影响 城市是由人组成的,这些人的生活方式部分的形成了市民文化。市民文化反过来又影响着千万市民的生活,其中涉及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本文所要做的就是从这几个方面入手展开,分析武汉市市民文化涉及到的方方面面。 二、武汉的市民文化 1.武汉的自然条件及城市格局 从宏观鸟瞰,武汉首先是一个内联腹地、外通海洋的港口城市,港口的兴衰与城市的变迁具有同步性。武汉自古便以临江的舟楫之利,成为控扼南北,援引东西的九省通衢。明清时期,汉口以商贸和航运的双重优势,跻身于四大名镇之列,外国侵略者之所以选择汉口为通商口岸,看中这里的港口运输是重要原因之一。 从微观审视,武汉三镇市内交通首先让人想到的是“拥挤”二字。武汉三针既以长江汉水相连,又因长江汉水相隔。从地形看,武汉为冲积平原,多小山湖泊,这为市内交通带来了不便;从地势看,武汉尤其汉口地势低洼,水患频繁,解放前汉口多次提防溃口,自然条件的障碍为武汉人民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 易中天在《读城记》里说:“冬天,北方有暖气,南方有暖风;夏天,北方有凉风,南方有海风。武汉夹在中间,不南不北,不上不下,什么好处都没有。别的地方,再冷再热,好歹还有个多处。武汉倒好,夏天屋里比外面还热,冬天屋里比外面还冷。冬天滴水成冰,夏天所有的家具都发烫,三台电风扇对着吹,吹出来的风都是热的。”可见居于中部的地理位置,并不能给武汉提供一个理想的气候条件。

(完整版)武汉旅游发展总规划

武汉城市圈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文本 武汉城市圈 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文本 2010-2030 (评审稿) 《武汉城市圈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编制组 2010年1月

目录第一章旅游规划总则 第1条规划背景 第2条规划性质 第3条规划愿景 第4条时空尺度 第5条规划依据 第二章旅游资源评价 第6条类型分析 第7条区域分析 第8条质量分析 第9条综合评价 第三章客源市场分析 第10条市场潜力 第11条市场定位 第12条市场预测 第四章发展环境分析 第13条主要优势 第14条制约因素 第15条重大机遇 第16条面临挑战 第五章旅游发展战略 第17条战略思想 第18条战略原则 第19条战略目标 第六章旅游形象规划 第20条区域旅游形象分析 第21条区域旅游形象策划 第22条旅游形象传播方案 第七章空间组织规划 第23条空间结构规划 第24条主体功能区规划 第25条旅游产业集群规划 第八章旅游产品规划 第26条产品开发目标 第27条产品体系构建 第28条专项产品建设 第29条产品线路整合 第九章项目建设规划 第30条政府主导性项目 第31条重大招商引资项目 第32条地区布局与规划导向 第33条总体效应评估

第34条项目管理举措 第十章旅游交通规划 第35条区域总体配置规划 第36条交通运输方式规划 第37条交通旅游产品规划第十一章环境保护规划 第38条总体目标 第39条政策建议 第40条实施方案 第十二章保障系统规划 第41条总体构想 第42条实施方案

第一章旅游规划总则 第1条规划背景 国际发展视野:旅游业呈现多元化发展的新趋势。进入大众化和全球化旅游时代后,国际旅游市场表现为从团体化转向个体化和家庭化发展;从观光型向休闲度假与专题旅游等多样化发展;从远程旅游向中短途或邻近国度区域旅游多维度发展。旅游业已成为部分国家可持续经济及社会发展的主要助推器,并将成为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最具活力与潜力的综合性产业。中国将成为国际旅游第一大市场。 国内发展态势:区域旅游进入全面发展的新时期。发展旅游业已进入国家战略层面,国民旅游将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城市群可能成为影响旅游发展格局的主要空间力量,城乡以休闲为主题的旅游方式日益普及。与此同时,伴随高铁和3G时代的出现以及国民休闲计划的推行,将极大的改变国人旅游方式,空间上将出现以点带面的城际旅游,旅游产业组织将从单体型向网络型转变,区域旅游一体化进程和产品升级转型速度不断加快。 省域发展格局:“一城两圈”区域旅游的新战略。湖北省政府与国家旅游局就加快湖北旅游产业发展形成了合作协议,确立了“以武汉为龙头,加快建设武汉城市旅游圈,积极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两圈并进,双轮驱动”的“一城两圈”旅游发展战略,正在构建一个“中心城市-区域旅游城市-旅游强县-旅游名镇名村”依次递进的旅游网络节点支撑体系。 第2条规划性质 该规划性质为区域旅游发展规划,将是“十二五”时期武汉城市圈旅游业的总体发展部署和中长期旅游发展导向。 第3条规划愿景 旨在促进武汉城市圈旅游一体化发展,加速建设新型的以武汉为龙头的都市旅游综合体;不断增强城市圈旅游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使之成为城市圈现代服务业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增长点和“两型社会”建设与改革的先导产业;为把武汉城市圈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区域性旅游目的地、全国低碳旅游业的典型示范区以及中国最滋润的山水休闲地提供宏观决策的科学依据。 第4条时空尺度 地理区位:武汉城市圈位于湖北省东部,规划区域包括武汉、咸宁、孝感、黄冈、黄石、鄂州、天门、潜江和仙桃九个城市。总面积约为5.78万平方公里,占湖北省国土面积的31.23%。本次旅游规划还包括武汉城市圈的三个观察员城市——荆门市的京山县、荆州市的洪湖市和随州市的广水市。 规划期限:以2010年为基准年,近期为2010-2015年,中期为2016-2020年,远期为2021-2030年。 第5条规划依据 ——世界旅游组织的文件 《可持续旅游发展的宪章》,可持续旅游发展世界会议通过,1995年

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一)地域文化是城市生活的灵魂和核心,是城市赖以生存的基础。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非常广泛,包括城市建筑、交通工具、道路及饮食、服饰、居民心理、习俗等方面,但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还是城市中的建筑。 (二)城市建筑所体现的地域文化特征: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建筑布局、建筑结构、建筑风格等方面都有影响。建筑空间布局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若干个建筑在空间上的分布;建筑结构是指一个建筑内部空间的组合关系;而建筑风格则是指建筑的整体外在表现。 1、从建筑布局看城市地域文化差异: (1)美国城市中心→围绕摩天大楼布局,外围建筑高度逐渐下降,立体化发展,是现代城市布局。这是因为美国城市发展历史短,缺少体现历史文化底蕴的传统建筑,所体现出来的只能是代表近代工业文明的高楼大厦,同时也反映了美国崇尚个人奋斗、个人成功的居民心理。(2)欧洲城市中心→围绕教堂、市政厅、城市广场布局,中心与四周建筑物高度差别小,高层建筑一般在城市外围,体现了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融合。如巴黎以凯旋门为中心向外发散,反映了西方城市发展一般都是以教堂或广场为中心逐步发展而成的历史文化背景。 (3)中国城市中心→围绕衙门、中轴线四方布局:如故宫,反映了我们国家很早就将“天圆地方”的文化理念融入在城市建设布局上。 2、从建筑结构看城市地域文化差异: (1)中国地域文化的内向性、封闭性使我国民居有围墙,园林讲究含蓄。如东方园林讲究园林构景的层次,追求的是“以有限空间,造无限风景”,并通过回廊、门洞以隔景、障景等艺术手法创设“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这充分体现了我们东方文化的深厚底蕴。在园林道路设计上讲究“避直求曲”,这反映了东方文化的“内敛”和表达方式上的“含蓄”。正如说“郑和下西洋”,中国人称之为“交流”,而外国人则认为是“探险”。 (2)西方文化外向、开放,民居往往没有围墙,园林注重整齐划一、均衡对称。园林“道路”设计直率、明朗、和盘托出。反映了西方文化性格上的“外向”和表达方式上的“直白”。 3、从建筑风格看城市地域文化差异: (1)中国式宫殿建筑的红墙、黄瓦、斗拱、仙人走兽、飞檐、亭、台、楼、阁等,注重“神似”,反映了东方建筑艺术充满了想象力,也体现了东方文化中“以意传情”,对美的一种更高境界的理解。西方式宫殿建筑的喷泉、雕塑、修剪整齐的园林绿地,重视尺寸比例,务求逼真,注重“形似”,反映了西方文化务实的一面。东方古典建筑突出皇权的重要地位,西方的教堂表现宗教的崇高和庄重。 (2)中国民居讲究院落(如“四合院”)的一统和大家团圆;西方的花园洋房、绿篱、草地讲究户外休闲。伊斯兰国家的宗教建筑也别具一格。 4、从城市建筑变化还可以看出地域文化的变化:如银川西夏历史建筑先有中式风格,因为银川西夏历史时期正值唐宋中原文化的鼎盛时期,受中原外来文化的影响,建筑风格多表现为中式风格。后来受宗教传播的影响,又有伊斯兰风格,如“清真寺”,城市建筑布局也多围绕寺庙发展。现代银川又出现了许多高楼大厦,城市布局沿主要铁路、国道和城市交通干道布局,这反映了内陆城市发展与陆路交通的密切联系,说明了现代文明的影响。

休闲文化业经济意义及现状分析

休闲文化业发展的经济意义及现状分析 摘要:休闲文化业是各种休闲活动市场化的表现形式,是当代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促进经济繁荣的重要因素。休闲文化产业的发展,对于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就业,促进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在文化休闲业领域,旅游消费呈现出旺盛的需求,体育市场也显示了勃勃生机和无限潜力,从而使文化市场的发展和建设成为近年来社会生活的热点。 休闲文化业与产业转型和产业结构完善 在休闲文化活动中,人们在直接得到恢复性的精神需求和生理需求的满足的同时也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形成了一个与休闲相关的庞大的产业链,从广义上讲,所谓休闲文化产业,其实质是指与人的休闲生活、休闲行为、休闲需求密切相关的文化产业领域,特别是以体育、旅游、娱乐等为龙头形成的经济形态和产业系统,涉及到体育、生态园区、博物馆、影视、出版、交通、餐饮以及由此连带的产业群。城市经济进一步发展需要进行新一轮的产业转型。而休闲文化产业追求的是以智力开发为前提,地域文化价值发掘为内容的、人本需求满足和城市发展质量提升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发展模式。休闲文化产业是城市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服务业发展、优化城市产业结构,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以互联网和信息技术为主导的信息化浪潮所引发的产业革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导致社会产业结构的非物质化趋势进一步增强;休闲经济的形成与发展使社会各产业之间的划分进一步趋于模糊化,各产业交叉发展趋势进一步增强,使开始于技术密集型经济的产业结构软化趋势进一步增强,使最终需求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作用明显上升,而中间需求的影响作用进一步下降 休闲文化业与促进就业 在休闲文化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形成一个以休闲文化为灵魂和基础的庞大产业集群,而这个产业群是以服务业等第三产业为主体,众所周知,第三产业对于劳动力有着庞大的需求,可容纳较多劳动力,比之其它行业,能提供更多劳动就业机会,缓解就业压力,据统计,2008年该产业从业人员25717万,占全部从业人员的33.2%,不难看出,文化休闲业的发展与壮大,对于促进就业的意义是十分巨大的。 休闲文化业与经济发展 休闲文化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是不可忽略。文化休闲支出占总收入中的比例不断提高,休闲消费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越来越明显。而其主要通过以休闲文化为灵魂的休闲文化产业作用于国民经济。休闲文化产业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主要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一是,休闲文化产业对传统产业结构转型起推动作用。休闲文化产业的发展可以调整三大产业,特别是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比例关系,从而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增强其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同时还可以在传统服务产业中产生出新的行业,增加第三产业的丰富程度,另一方面,休闲文化产业的兴起和发展,对于传统的服务业具有极强的冲击力,对于传统的服务业的改革升级具有推动作用,促使其改变传统的服务模式,增加新的服务内容。二是,休闲文化产业的发展对城市消费市场有很强的拉动能力。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生产技术的提高,人们的收入处于了一个较高的水平,从而由工资上涨引起的整个劳动收入增量很大,使得闲暇价格变化的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总之,“当工资的提高是人们富足到一定程度以后,人们会更加珍视闲暇”,因此,人们有更多的时间去进行消费,进而形成持续不断的消费热点。三是,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