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轻微型肝性脑病DST测试表

轻微型肝性脑病DST测试表

轻微型肝性脑病DST测试表

消化内科轻微型肝性脑病DST测试表

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床号

测试得分:分测试判断结果性(阳性,阴性)说明:DST(数字符号实验)是由数字 1 ~ 9 以及每个数字相对应的符号所组成,受试者按照这种对应关系,尽快在表格中分别填写数字相应符号,每填对1格计1分,计算90秒内的总得分。异常值(均值-2倍的标准差):年龄<35岁,得分<40.5分;35~44岁,得分<35.0分;45~54岁,得分<28.5分;55~64岁,得分<26.0分。

测试医师:测试日期:年月日

家兔肝性脑病实验报告

医学形态与机能实验技术实验报告 中山医学院09393184林永东 一:实验综述 本次实验包括2个实验:家兔急性呼吸衰竭实验和肝性脑病实验,通过制作兔的闭合性气胸及开放性气胸,复制呼吸衰竭模型。做气管内插管并连接呼吸传感设置,记录家兔呼吸运动的变化,以及记录注射不同剂量的氯化铵对家兔的影响,结合组织制片和显微照相等技术,从器官层次到细胞层次了解肺,肝急性衰竭前后结构组织变化的情况。 二:目的和原理 1:呼吸衰竭是指由于外呼吸功能的严重障碍,以致动脉血氧分压低于正常范围,伴有或不伴有二氧化碳分压增高的病理过程。肺通气障碍或(和)肺换气功能障碍都可引起呼吸衰竭。 本实验通过复制呼吸衰竭病理模型,观察呼吸和血气的变化并分析其机制,学习动脉采血的方法,了解血气测定方法。 2:正常情况下,血氨的来源与清除保持动态平衡,而氨在肝脏中合成尿素是维持此平衡的关键。通过结扎大部分肝脏造成急性肝功能不全,然后经消化道输入碱性氯化铵溶液,导致肠道中氨生成增多并吸收入血,引起实验动物血氨迅速升高,出现震颤、抽搐、昏迷等类似肝性脑病症状,证明氨在肝性脑病发病机制中起主要作用。 本次实验的目的是学习复制急性肝功能不全造成急性肝功能不全模型的方法,了解氨在肝性脑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通过制作组织切片了解肝组织损伤的形态学改变。 三:实验对象 家兔 四:手术器材和药品 兔手术台、实验手术器械一套、气管插管(两侧管套有橡皮管)、连接静脉插管的输液装置、连接三通的动脉插管、注射器(1ml、2ml、10ml、50ml)、 软木塞、滤纸、血气酸碱分析仪。离心机、分光光度计、水浴锅、电炉、注射器(5ml)、输液瓶、胶管、螺旋夹、滴管、吸管、离心管、试管、试管夹、试管架、酒精灯、手术器械一套、输尿管塑料插管、显微镜、玻片。 20%乌拉坦、1%肝素生理盐水溶液、生理盐水、0.1%肾上腺素, 2.5%氯化铵,1%普鲁卡。 五:实验步骤

肝性脑病

肝性脑病 肝性脑病(hepatic encephalopathy,HE)是在严重肝病基础上发生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综合征,表现为性格智能改变、行为失常、意识障碍和昏迷等。肝性脑病可由各型肝硬化、急性肝功能衰竭、TIPS手术、原发性肝癌等引起。随着对肝性脑病的研究进展,最近有学者将肝性脑病的病因基础修正为“严重的肝脏功能失调或障碍”,包括急性肝功能衰竭、严重的门体分流以及慢性肝病/肝硬化三种主要类型。 一、肝性脑病的命名和分类 第11届世界胃肠会议以前,HE的术语差异较大。“门脉系统性肝性脑病”曾使用广泛,反映门系统分流在精神方面的发展变化。然而,无固有肝病也可能存在分流。分流所致精神异常与肝硬化代谢异常引起的精神表现难于区分。“急性肝性脑病”指急性肝功能衰竭引起的脑病,有人则认为肝硬化患者发生HE是可逆的,也可以是急性的。“慢性肝性脑病”用以描述复发性HE和精神状态持续异常的患者。1970年Zeegen发现部分肝硬化患者无临床精神状态及神经系统检查的异常,但能用精细的智力测验和(或)电生理检测发现患者存在智能障碍,从而提出亚临床肝性脑病(subclinical hepatic encephalopathy,SHE)的概念。 为了更好地研究HE,需要规范研究方法,对HE的命名标准化,促使HE 的临床研究和治疗趋于规范。第11届世界胃肠会议上世界胃肠病学会一个工作组公布了一个关于HE的共识(见表77-1)。第11届世界胃肠会议后,轻微型肝性脑病(minimal hepatic encephalopathy,mHE)的命名逐步取代了亚临床肝性脑病的命名,会议将mHE归属C型的亚型。 表77-1 第11届世界胃肠会议工作组推荐的HE命名 HE类型HE命名HE亚型HE再分型 A 与急性肝功能衰竭相关的脑病(Acute) B 与门脉系统旁路相关而无固有肝病的脑病(Bypass) C 与肝硬化和门脉高压或门脉分流相关的脑病(Cirrhosis)发作性HE 突发性HE 自发性HE 复发性HE 持续性HE 轻度HE 重度HE 治疗依赖性HE mHE 二、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

肝性脑病

肝性脑病 定义:肝性脑病是严重的肝病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综合征。 病因及诱因;1、引起肝性脑病的最常见原因是各种类型的肝硬化,特别是肝炎后的肝硬化。部分肝性脑病可由门体分流术引起。部分肝性脑病见于重症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炎、中毒性肝炎的急性或爆发性肝衰竭阶段。2、肝性脑病尤其是门体分流性脑病常有明显的诱因,常见的有高蛋白饮食、上消化道出血、大量排钾利尿和放腹水、使用催眠镇静药和麻醉药、便秘、感染、尿毒症、低血糖、外科手术等。 发病机制: 1.氨中毒学说血氨增高是肝性脑病的临床特征之一,肠道细菌的尿素酶和氨基酸氧化酶能作用于含氮物质而产生氨,正常人每天从胃肠道吸收氨4克,肾脏和骨骼肌也产生氨。在脑组织中大量氨与α-酮戊二酸结合成谷氨酸时,导致三羟酸循环障碍,严重影响细胞代谢和能量来源。影响氨中毒的因素也很多,如①血pH.NH3和NH4+的相互转化受pH的影响,NH3较易通过血脑屏障而引起氨中毒,凡能引起碱中毒的因素均能增加氨的毒性。氨能刺激呼吸中枢,故肝性脑病常有过度通气及呼吸性碱中毒,加重血氨增高。②血容量过低。③缺氧。④感染等均能增加氨的毒性。血氨增高在发病机理中十分重要,临床治疗也常收到一定效果,但血氨增高与昏迷程度可不平行,有的病例血氨并不增高,说明氨中毒不是肝性脑病的唯一病因。 2.氨、硫醇和短链脂肪酸的协同毒性作用。甲基硫醇是蛋氨酸在肠道内被细菌代谢的产物,甲基硫醇及其转变的二甲基亚砜均可引起昏迷。肝臭可能是甲基硫醇和二甲基二硫化物挥发的气味。严重肝病血中甲基硫醇浓度增高,伴肝性脑病者增高更明显。短链脂肪酸(主要指戊酸、已酸和辛酸)在肝性脑病患者血浆和脑脊液中明显增多。在动物实验中,单独使用氨、硫醇和短链脂肪酸中的任何一种,如剂量较小,进入大脑浓度较低,不足以引发肝性脑病;若联合使用即使剂量不变,也能引脑病症状。为此有人提出三者协同作用,可能在发病机理中占有重要地位。

肝性脑病患者,你该如何处理

肝性脑病患者,你该如何处理? 肝性脑病是临床上亘古不变的话题,至今仍是终末期肝病患者的常见并发症及死亡原因之一。针对肝性脑病的研究层出不穷,结论也莫衷一是,仍有许多问题仍旧不明确,有待进一步探讨。小编在此综合整理了部分指南及一些文献中的处理措施,以飨读者。 肝性脑病(hepatic encephalopathy,HE)是由严重肝病或门-体分流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综合征,临床表现轻者可仅有轻微的智力减退,严重者出现意识障碍、行为失常和昏迷。 治疗原则:寻找、去除诱因,保持内环境稳定、减少肠源性氨和毒素生成以及吸收,保护肝功能和促进肝细胞再生、介质神经递质的平衡,积极预防并治疗并发症,纠正酸碱平衡及电解质紊乱,预防呼吸道感染、改善肝及脑的供氧状态,防止出血、休克等,釆取综合性、多环节的治疗方案,人工肝系统作为缓解症状措施,外科手术则作为各类HE 的最终治疗手段。 及早识别及去除肝性脑病发作的诱因 1.纠正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低钾性碱中毒是肝硬化患者在进食量减少、利尿过度及大量排放腹水后常出现的内环境紊乱。因此,应重视患者的营养支持,利尿药的剂量不宜过

大;大量排放腹水时应静脉输入足量的白蛋白以维持有效血容量和防止电解质紊乱。肝硬化腹水患者的入液量应约为尿量加1000 ml,总量应控制在2500ml 之内,以免血液稀释、血钠过低加重昏迷。 2.止血和清除肠道积血上消化道出血是肝性脑病的重要诱 因之一。清除肠道积血可采用以下措施:乳果糖、乳梨醇或25%硫酸镁口服或鼻饲导泻,生理盐水或弱酸液(如稀醋酸溶液)清洁灌肠。 3.预防和控制感染感染导致的HE 因病原菌多为肠道菌群,可选择二三代头孢、氨类、鱗酮类抗生素控制感染。 4.慎用镇静药及损伤肝功能的药物镇静、崔敏、镇痛药及麻醉剂可诱发肝性脑病,在肝硬化特别是有严重肝功能减退时应尽量避免使用。当患者发生肝性脑病出现烦躁、抽搐时禁用鸦片类、巴比妥类、苯二氮卓类镇静剂,可试用异丙嗪、氯苯那敏(扑尔敏)等抗组胺药。 5.其他保持大便通畅,可给予乳果糖,以保证每日排软便 2~3次。注意防治便秘。门体分流对蛋白不能耐受者应避免大量蛋白质饮食。警惕低血糖,血糖低于正常时予以纠正。营养支持治疗 HE 患者常常食欲欠佳或已处于昏迷状态,不能进食,需要积极给予营养支持。禁止蛋白质摄入会使患者营养不良而导致其预后恶化,维持正氮平衡可刺激肝细胞的再生、增加肌

肝性脑病1

血氨在肝性脑病发病机制中的影响 徐珊1 , 郭军堂2 (1潍坊医学院基础医学院临床本科2012级5班, 山东潍坊261053;2潍坊医学院病理生理教研室, 山东潍坊261053) [摘要] 目的:掌握家兔急性肝功能不全模型的复制方法;了解肝性脑病的发生机制并熟悉肝性脑病的主要表现及抢救措施。方法:通过结扎肝叶、十二指肠插管向肠腔内注入复方氯化铵,导致血氨升高复制家兔肝性脑病模型,记录家兔一般情况、呼吸频率及深度,角膜反射及对刺激的反应。结果:家兔血氨迅速升高,出现呼吸加深加快变急促,反射亢进,肌张力增高,甚至出现抽搐、角弓反张至昏迷等类似肝性脑病症状。结论:肝脏受损后,鸟氨酸循环酶系统严重受损,尿素代谢障碍致血氨升高,损伤脑功能,引起肝性脑病。 [关键词]家兔氨中毒;肝性脑病 肝性脑病(hepatic encepHalopathy,HE)是除其他已知脑疾病的前提下,由严重肝病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综合病征[1],主要临床表现是意识障碍、行为失常、抽搐和昏迷。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目前不明确,一般认为其病理生理基础是肝细胞功能衰竭和门腔静脉之间侧支分流,造成内毒素未被肝解毒和清除,经侧支进入体循环,透过血脑屏障而至脑部,引起大脑功能紊乱。多数肝脏病变发展到一定阶段都可引起肝性脑病,而且多有诱因伴发。其发病机制迄今未完全明了,但目前主要有氨中毒、氨基酸失衡、假性神经递质、r—氨基丁酸学说等,其中以氨中毒理论的研究最多,最确实有据。[2]

本实验通过复制家兔急性肝功能不全模型,使血氨升高,引起与肝性脑病相关的症状,从而对氨在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材料和方法 1 材料 1.1 主要试剂1%普鲁卡因、复方氯化铵溶液 1.2主要仪器设备兔手术台、婴儿秤、手术器械一套、注射器(5 ml,20 ml)、细导尿管、搪瓷圆盆、粗棉线、细丝线、纱布 1.3实验动物家兔 2 方法 首先对该只家兔进行称重,并仰卧固定于兔台上,在腹部正中剪毛,上腹部正中用1%普鲁卡因局麻。接着在胸骨剑突起作正中切口(约5~6 cm),打开腹腔后,并用手轻轻向下压肝脏,切断肝与横膈之间的镰状韧带。然后将肝脏各叶向上翻,除右外叶及与胃连接紧密的肝尾叶外,用粗棉线自根部将其余各叶结扎。再顺着胃幽门部找出十二指肠,用眼科剪剪一小口,插入导尿管,结扎固定,然后关闭腹腔,观察家兔的呼吸状况、角膜反射以及对刺激的反应。最后制备肝性脑病模型,通过十二指肠插管向肠腔内注入复方氯化铵溶液(5 ml/kg/5 min),仔细观察家兔情况,直至出现全身性大抽搐为止,并记录从给药开始到痉挛抽搐发作时间及用药总量。 结果 如表1所示 肝性脑病的实验观察记录

肝性脑病诊疗指南

肝性脑病诊疗指南 【诊断要点】 (一)病史采集: 1.病史中注意患者有轻度性格改变和行为失常,可以出现意识错乱、睡眠障碍,定向力和理解力均减退,举止反常,可出现不随意运动及运动失调。多有睡眠时间倒错,甚至有幻觉、恐惧、狂躁。严重者以昏睡和精神错乱为主,甚至神志完全丧失,不能唤醒。 2.亚临床性肝性脑病是指无啁显临床表现和生化异常,仅能用精细的智力试验(如数字连接试验等)和(或)电生理检测才可作出诊断的肝性脑病。 (二)体格检查一期患者可有扑翼(击)样震颤(flapping tremor);二期除有扑翼样震颤外,尚有明显的神经体征,如腱反射亢进、肌张力增高、踝痉挛及Babinski征阳性;三期仍可引出扑翼样震颤,肌张力增加,四肢被动运动有抵抗,锥体束征常呈阳性;四期无法引出扑翼样震颤,浅昏迷时,对痛刺激尚有反应,腱反射和肌张力仍亢进,深昏迷时,各. 种反射消失,肌张力降低,瞳孔常散大。 (三)辅助检查

1.血氨慢性肝性脑病,尤其是门体分流性脑病患者常增高。在急性肝脑多正常。 2.脑电图检查典型的改变为节律变慢,昏迷前期和昏睡期主要出现每秒4~7次的0波或三相波,有的也出现每秒1~3次的d波。昏迷期两侧同时出现对称性高波幅慢波。 3.诱发电位包括视觉诱发电位、听觉诱发电位和躯体感觉诱发电位。躯体感觉诱发电位对亚临床型肝性脑病诊断价值较大。 4.心理智能测验对于诊断早期肝性脑病包括亚临床型肝性脑病有意义。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根据以下情况可做出诊断: (1)严重肝病和(或)广泛门体侧枝循环形成。 (2)精神紊乱、昏睡或昏迷。 有明确的肝性脑病的诱因。(3) (4)明显肝功能损害,血氨增高 (5)扑翼样震颤和典型的脑电图改变。 但需与临床上引起昏迷的疾病相鉴别。 【治疗原则】 1.消除诱因 合理及慎用麻醉、镇痛、催眠、镇静等类药物,禁用吗啡及其衍生物、度冷丁、速效巴比妥类药物,及时控制感染

机能学实验-肝性脑病及其治疗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观察血氨增高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 观察肝脏对氨的清除能力。 观察血氨升高对呼吸的影响。 了解肝性脑病的基本治疗措施及其机制。 二、实验动物: 健康成年家兔,体重2-2.5kg,3只。 三、实验器械:略 四、实验步骤: 1.家兔称重 2.家兔吸入麻醉,固定,备皮 3.手术区局麻(颈部、腹部) 4.暴露气管,插管,连接记录系统 5.打开腹腔,暴露肝脏、分离肝膈韧带,将肝结扎线绕在门静脉上, 甲组不结扎肝脏;乙组和丙组结扎肝脏。 6.游离十二指肠,基底部荷包缝合,十二指肠插管(朝向肠腔)观察家兔正常生理指标,停止吸入麻醉。 7.甲乙组动物清醒后注射复方氯化铵;丙组注射复方氯化铵同时耳缘静脉给予谷氨酸钠进行治疗。动态观察家兔各项指标的变化,

五、实验结果: 六、讨论 1、肝脏如何对氨进行解毒?不结扎肝脏的家兔为什么也会出现角弓反张? 肝脏主要通过鸟氨酸循环合成尿素清除体内的氨,但肝处理氨的能力并不是无限的,超出肝的负载范围同样会引起肝性脑病,角弓反张。

2、应用谷氨酸钠治疗肝性脑病的机制是什么? 谷氨酸可与血中过多的氨结合而成为无毒的谷氨酰胺,由谷氨酰胺转运至肾脏,水解产生NH3,与H+结合成NH4+,经尿液排除体外。谷氨酰胺还可参与脑细胞的代谢,改善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 3、每组动物呼吸变化的机制是什么? 甲组:起初肝脏功能正常,血氨上升缓慢,症状出现的相对较晚,而后超过了肝脏的解毒能力,血氨水平也会逐渐升高,脑中兴奋性递质谷氨酸增加,刺激呼吸中枢使呼吸深快,但同时氨也引起代谢性碱中毒抑制呼吸,整体变化不明显,而后碱中毒加重,抑制增强;脑内氨进一步增加,谷氨酸转化为抑制性递质谷氨酰胺,造成中枢抑制,呼吸浅慢变化,最终可诱导星形胶质细胞水肿,自由基生成等导致中枢紊乱,呼吸节律混乱。 乙组:随着血氨浓度增加,氨对于中枢的兴奋刺激作用增强,呼吸加深加快,脑内氨浓度达到一定限度后,干扰脑内能量代谢,抑制性递质增多等,引起大脑皮层和呼吸中枢抑制,低位中枢兴奋,肌张力增加,肌肉强直,呼吸肌失去呼吸功能,呼吸暂停,而后中枢紊乱,节律混乱。 丙组:治疗降低了血氨浓度,使其升高缓慢,所以症状相对较轻,呼吸深快和氨入血等引起碱中毒,抑制呼吸,脑内氨进一步增多,抑制呼吸中枢,节律混乱。 七、小结 1、肝大部分结扎后,解毒功能下降,血氨浓度迅速升高,产生中枢毒性作 用,最终导致呼吸中枢抑制,导致呼吸节律不整,角膜反射减弱甚至消失。大脑皮层中枢抑制,低位中枢兴奋,肌张力增加,肌肉震颤,抽搐。 谷氨酸钠注射时,谷氨酸与氨结合,降低了血氨浓度,使血氨浓度升高缓慢,所以症状相对较轻。临床上,谷氨酸多用于肝性脑病的治疗。 2、未结扎肝脏的家兔,肝解毒功能正常,血氨水平可以在一定时期内维持 相对稳定,症状相对于出现较晚。随注药量增大,超过肝脏解毒能力,血氨水平也会逐渐升高,最终导致中枢紊乱,并出现一系列的肝性脑病症状。 3、家免呼吸改变受多因素的影响,本实验中由于肝功不全导致的高血氨可 刺激呼吸中枢导致呼吸增强。但同时,由于呼吸的增强会导致呼吸性碱中毒,氯化铵溶液也会引起代谢性碱中毒,碱中毒抑制呼吸,限制了呼吸的增强。血氨水平明显升高时,家免呼吸中枢功能受损,产生呼吸节律不整等改变。

氨中毒在家兔肝性脑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机能学

浙江中医药大学实验报告 日期:2011-11 地点:机能学实验室15109

氨中毒在家兔肝性脑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观察 【摘要】1.目的:①复制家兔急性肝功能不全模型,用十二指肠灌注复方氯化铵法,观察氨中毒对家兔脑功能影响;②用耳缘静脉注射谷氨酸钠法治疗肝性脑病,探讨其治疗机制。2.方法:全班分为五大组,其中第一组为肝叶不结扎型,第二组为肝叶结扎,也做手术,但不注射氯化铵。第三组为发病后不治疗,其余小组为症状明显抢救组。本小组做了第一组。3.结果:复方氯化铵可使家兔大脑功能受影响,而肝可解氨中毒,复方谷氨酸钠也可缓解其作用。4.结论:肝具有解毒作用,肝功能不全在肝性脑病的发生中占极大地作用。 【关键词】氨中毒肝性脑病复方谷氨酸钠 【Abstract】 1. Purpose: (1) copy of acute liver not whole model, with duodenal perfusion compound ammonium chloride method, observation ammonia poisoning brain function of rabbit influence; (2) with the ear margin intravenous sodium glutamate treatments for hepatic encephalopathy, discussed the mechanism of treatment. 2. Methods: the whole class is divided into five groups, among which the first group for model group, the second group for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the third for JiaShouShu group, the fourth group for symptoms first-aid group, to prevent the fifth group. 3. The result: compound ammonium chloride can make the rabbit affected by brain function, and liver for ammonia poisoning, compound sodium glutamate also can alleviate its role. 4. Conclusion: liver with detoxification role, liver function is all in the occurrence of hepatic encephalopathy up greatly effect. 【Key Words 】ammonia poisoning hepatic encephalopathy compound glutamic acid sodium 1实验材料 1.1对象:家兔( 2.7kg); 1.2实验试剂:氨基甲酸乙酯,复方氯化铵溶液,复方谷氨酸钠溶液; 1.3实验仪器:10ml注射器、50ml注射器及针头,手术剪,镊子、止血钳、兔手术台、棉线若干、婴儿秤、缝针、导管; 2实验方法 2.1实验分组本组实验为第一小组 2.2麻醉家兔称重,按5ml/kg剂量由耳缘静脉注射1 3.5ml氨基甲酸乙酯。待家兔麻醉后背位固定于兔手术台上。 2.3急性肝功能不全动物模型复制 从胸骨剑突下沿腹正中线行长8cm的切口,打开腹腔;暴露肝脏,向下压肝脏,剪断肝与横膈之间的镰状韧带,使肝叶游离,辨明肝脏各叶,用粗棉线绕肝左外叶、左中叶、右中叶根部一周,不结扎肝脏。 找出十二指肠,找其上壁血管较少的一处做一环形缝合,在环形中间剪一个小口,沿小肠方向插入导管并向下推进4~5cm,切口荷包缝合固定导管,用止血钳关闭腹腔切口。 2.4实验观察 2.4.1观察并记录兔一般情况,呼吸(频率、幅度),角膜反射、对刺激的反应等指标。然后试剂注射前两次分别向十二指肠内注入10ml的复方氯化铵溶液,之后的注射量都为5ml每次注射间隔5min,直至全身性抽搐、角弓反张为止,仔细观察并记录所用的复方氯化铵溶液。 2.4.2 治疗 按20ml/kg体重剂量自耳缘静脉缓慢注入25g/L复方谷氨酸钠溶液,并按5ml/kg体重剂量向十二指肠注入10g/L醋酸进行治疗处理,观察症状有无缓解。

肝性脑病

本病主要是以意识障碍为主的中枢神经功能紊乱。最根本的病因是急性、慢性肝功能障碍或/和门-体分流,使从肠道来的毒性物质不能被肝脏解毒或清除,或通过侧支循环绕过肝脏直接进入体循环,透过血脑屏障到达脑组织中而引起大脑功能紊乱。常常是在急慢性肝衰竭、肝硬化、自发或人为造成的门体分流基础上发生,也可发生在原发性肝癌、妊娠急性脂肪肝、严重胆道感染的基础上。 病理生理及发病机制 肝性脑病是严重肝病时机体复杂代谢紊乱的情况下,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肠道来的毒性物质有多种,包括氨、硫醇、短链脂肪酸、假性神经递质、抑制性神经递质等。 此外,氨基酸代谢不平衡、星状细胞功能异常也受到重视。其中氨中毒被人为是肝性脑病发生的最关键的因素之一。血中的氨来自于肠道细菌分解蛋白质、氨基酸、尿素、嘌呤等物质产生,非离子形式的氨(NH3)容易透过脂膜被吸收并通过血脑屏障而影响脑的功能;在酸性环境下,NH3可形成离子形式的氨(NH4+),NH4+不容易被吸收、也不易透过血脑屏障,故对中枢神经系统无毒性作用。血中氨也可来自于肠细胞、肾脏、骨骼肌、心肌等处有谷氨酰胺酶分解谷氨酰胺成谷氨酸及氨而产生。正常情况下血氨的清除主要是在肝脏形成尿素,或在脑肝肾等组织中形成谷氨酰胺,或通过肾、肺等排出。各种原因所致氨的生成增多及清除减少均可引起高血氨。氨对大脑的毒性作用主要是干扰脑的能量代谢,引起高能磷酸化合物浓度降低;抑制丙酮酸脱氢酶活性,从而影响乙酰辅酶A的生成,干扰脑的三羧酸循环;氨在大脑中进一步代谢——与α-酮戊二酸结合生成谷氨酸、再与谷氨酸生成谷氨酰胺,消耗大量辅酶、ATP、α-酮戊二酸、谷氨酸等,使脑细胞能量供应不足、不能维持正常功能;谷氨酸是大脑重要的兴奋性神经递质,谷氨酸减少,大脑则处于抑制状态;此外,氨还可与抑制性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GABA)受体结合,直接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然亦有一些情况不能用氨中毒来解释。 其他可能会造成肝性脑病的来自于胃肠道的毒性物质还有源于结肠特殊细菌所产生的苯二氮卓类似物及神经毒性的短、中链脂肪酸、酚等;锰在基地神经节的沉积可诱导椎体外系的症状;大脑的主要抑制性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也可由肠道细菌产生,在肝性脑病时血浓度升高;酪氨酸、苯丙氨酸等可经肠道脱羧酶的作用形成酪胺、苯乙胺,进一步在脑内形成鱆胺与苯乙醇胺,该两物的化学结构与去甲肾上腺的结构相似但不能发挥正常的神经传递作用,故称为假性神经递质,当这些物质不能被肝脏有效清除时,高浓度的鱆胺与苯乙醇胺取代了正常的神经递质,则神经传导发生障碍,出现异常抑制、意识障碍、昏迷等。

家兔肝性脑病实验报告

家兔肝性脑病实验报告 肝性脑病的发生与氨的升高有关,而正常人的血氨来源与清除保持着动态平衡,而此次试验主要注射氨营造肝性脑病,结扎肝导致肝功能障碍,血铵导致脑部功能障碍,当血液偏酸时案增多,偏碱时,氨增多,氨容易通过血脑屏障而进入脑细泡内引起功能障碍,脑内氨增高作用:(1)氨使脑内神经递质发生改变:通常兴奋神经递质和抑制神经递质在脑内保持动态平衡。脑内氨水平的升高直接影响脑内神经递质水平和神经信号传递,研究表明:中枢抑制性递质—GABA 增多,角膜反射不强(2)氨干扰脑细胞的能量代谢:脑中能量主要来自葡萄糖,脑内氨增多可抑制细胞质及线粒体中天冬氨酸转氨酶和线粒体内苹果酸脱氢酶的活性,使细胞内谷氨酸水平明显降低,破坏苹果酸天门冬氨酸的穿梭过程,导致能量生成障碍,(3)氨对神经细胞质膜的作用:能量生

成障碍及氧自由基生成增多(4)刺激大脑边缘系统:大脑边缘系统是由围绕在丘脑周伟的部分大脑皮质以及某些皮质和下丘脑构成的。破坏了隔区可引起情绪反应亢进,氨可以使以海马,杏仁核为主的大脑边缘系统呈兴奋状态。 (一)实验项目:家兔动脉血压调节 (二)实验目的:1、掌握神经体液因素及受体阻断或兴奋药物对家兔心血管活动的影响机制。2、掌握动脉血压作为心血管功能活动的综合指标及其相对恒定的调节原理和重要意义。3、掌握家兔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术(静脉麻醉、静脉输液、动脉插管、分离神经等)。4、掌握压力生物信号采集与处理系统的使用。 (三)基本原理:(要求对写出关键点) 动脉血压是心血管功能活动的综合指标。正常心血管的活动在神经、体液因素的调节下保持相对稳定,动脉血压相对恒定。动脉血压的相对恒定对于保持各组织、器官正常的

病生——名词解释(最终版)

病生---名词解释 1.健康:健康是一种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衰弱 现象。 2.亚健康:亚健康是指非健康、非患病的中间状态。 3.疾病:疾病是在一定病因作用下,机体稳态发生紊乱而导致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4.脑死亡:脑死亡是指全脑功能(包括大脑、间脑和脑干)不可逆的永久丧失以及机体作 为一个整体功能的永久性停止。 5.脱水(各型):体液容量的明显减少。 低渗性脱水:低血钠性体液容量减少,失钠多于失水,血清钠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Osm/L。 高渗性脱水:高血钠性体液容量减少,失水多于失钠,血清钠浓度>150 mmol/L,血浆渗透压>310mOsm/L。 等渗性脱水:水、钠按正常血浆浓度比例丢失引起的血钠性体液容量减少,血钠维持在130-150mmol/L,渗透压浓度280-310mOsm/L。 6.水肿(包括显隐性):显性水肿:皮下组织有过多的液体积聚时,皮肤肿胀,弹性差, 皱纹变浅,用手指按压时,留有凹陷。 隐形水肿:全身性水肿时,皮下组织液增多,当水肿液不超过原体重的10%时,手指按压不会出现凹陷征。 7.水中毒:低血钠性体液容量过多,当给处在ADH分泌过多或肾排水功能低下的患者输 入过多的水分时,则可引起水在体内潴留,并伴有包括低钠血症在内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即出现水中毒。 8.积水:体腔内过多液体积聚称为积水。 9.低钾血症:血清钾浓度低于3.5mmol/L,常同时有机体总钾含量缺乏。 高钾血症:血清钾浓度高于5.5mmol/L。 10.代酸:是指血浆中HCO3-原发性减少而导致的pH下降,是临床上最常见的酸碱失衡。 代碱:是指血浆中HCO3-原发性增多而导致的pH升高。 呼酸:是指因血浆中PaCO2原发性增高而导致的血液中pH下降。 呼碱:是指因通气过度,使血浆中PaCO2原发性升高而导致的血液中pH升高。 11.阴离子间隙(AG):实质血浆中未测定的阴离子(UA)与未测定的阳离子(UC)的差 值,即AG=UA-UC。 12.反常型酸性尿:低钾血症碱中毒时,由于肾小管上皮细胞内钾离子浓度降低,使排钾减 少而排氢离子增多,尿液呈酸性,故称反常性酸性尿。 13.缺氧(包括四型): 乏氧性缺氧(低张性):主要表现为动脉血氧分压降低,外界环境氧气不足,呼吸功能障碍引起血氧含量减少,组织供氧不足。 血液性缺氧(等张性低氧血症):由于血红蛋白含量减少或性质改变,血氧含量降低,或与血红蛋白结合的氧不易释放而导致的组织缺氧。 循环性缺氧:是指因组织血流量减少使组织供氧量减少所引起的缺氧。 组织性缺氧:是指因组织细胞利用氧的能力减弱而引起的缺氧。 14.发绀:是指血液中脱氧血红蛋白增多使皮肤和粘膜呈青紫色改变的一种表现, 15.肠源性发绀:食用大量含硝酸盐的腌菜偶,硝酸盐经肠道细菌作用还原为亚硝酸盐,大 量吸收入血后,导致高铁血红蛋白症。当血液中HbFe3+OH达到1.5g/dL时,皮肤粘膜可呈咖啡色,称为肠源性发绀。

肝性脑病的分期及其分类

肝性脑病的分期及分类 肝性脑病又称为肝昏迷或门体脑病。肝性脑病按病因可分为急性肝性脑病、慢性肝性脑病。肝性脑病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智能损害、神经肌肉功能障碍。脑电图为肝性脑病较敏感的检查可显示异常改变。在肝性脑病的治疗中,因为肝性脑病的症状、肝性脑病实验室检查和肝性脑病早期诊断、处理都是综合性、多环节的,因此对肝性脑病应早期诊断、及时处理。去除肝性脑病的诱发因素,改善肝性脑病患者的肝细胞功能,减少影响肝性脑病患者的有害物质,才能在治疗肝性脑病的过程中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肝昏迷的分期目前多采用病人意识障碍的程度即昏迷前兆的表现、浅昏迷、深昏迷这样一种临床发展过程分期。这种分期比较简便,有利于动态观察病情的发展变化,有利于早期判断并及时给予治疗措施。一般将肝昏迷分为4期: 1期,又称昏迷前驱期:有细微的性格和行为异常。如有的病人不言不语,有的则多言多语;乎时表现非常稳重,突然出现幼稚轻率的动作,或衣帽不整,或随地吐痰,随处大小便,脱衣服等;反应和回答问题尚正确,但有时吐字不清,动作缓慢等。此期一般无神经体征,或仅有轻微的表现。令病人两臂平伸,手指分开,可出现手向外侧偏斜,掌指关节、腕关节,甚至肘、肩关节出现急促的不规则扑击样颤抖,称为肝震颤。此期脑电图检查多数正常。 2期,又称昏迷前期:以精神错乱、意识模糊、睡眠障碍、行为失常为主要表现,比前一期症状加重。定向力和理解能力均减低,如对人员的姓名年龄、自己住在何处,现在是什么时间均出现概念模糊;不能完成简单的计算和智力动作,如1十1等于几?此物是正方形还是长方形?常有语言不清,书写障碍,举动反常如寻衣摸床、手舞足蹈;时有幻视、幻觉、恐惧狂躁,近似一般精神病的表现。此期病人神经系统体征已出现,如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锥体束征阳性、脑电图常出现不正常波形,具有一定的特征性。 3期,又称昏睡期:以整天昏睡和严重精神错乱为主,各种神经病理体征陆续出现,并逐渐加重。患者24小时中大部分时间处在昏睡之中,但呼之能醒,叫醒后数秒钟后又入睡,答话极不准,幻觉,神志不清。肝震颤仍可引出,肌张力增高,四肢被动运动有抵抗,锥体束征常呈阳性,脑电图不正常。 4期,又称昏迷期:患者完全丧失神志,进入昏迷状态,呼之不应,不能叫醒。但对疼痛刺激尚有反应,有时出现张目凝视,浅昏迷时膝腱反射亢进,肌张力增高。因查体不能配合,肝震颤不能引出或引出不准确。病情继续发展,则进入深昏迷。此时各种反射消失,肌张力降低,瞳孔散大,呼吸过度换气,阵发性惊厥,各种刺激无反应。

肝性脑病病人的护理

第六节肝性脑病病人的护理 (一)概要 肝性脑病又被称为肝昏迷,是指由肝脏严重病变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综合征。门体分流性脑病则是由门静脉高压导致门-腔静脉侧支循环广泛形成后,使大量门静脉血直接进入体循环,从而引发的肝性脑病。而对无明显肝性脑病表现,但可用精细智力测验或电生理检测发现异常者,称之为轻微肝性脑病,是肝性脑病发病过程中的一个阶段。目前本病无特效疗法,主要以去除诱因、保护肝脏功能、减少肠腔内毒物的生成和吸收,促进有毒物质代谢清除、对症支持治疗及预防并发症为原则。临床上肝功能较好、门体分流性脑病及诱因明确且容易消除者,大多预后较好;有严重腹水、黄疸、出血倾向等预后较差;暴发性肝功能衰竭所致者预后最差。 (二)护理评估 1.健康史 常见的病因多继发于各型肝硬化及门-体分流术后,尤以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最多见。诱因有上消化道出血、高蛋白饮食、感染、药物(利尿剂、安眠药、含氮药物等)大量排钾利尿、放腹水、便秘等。 2.身心状况 肝性脑病临床表现常因原有肝病性质、肝功能损害程度及诱因不同而异。临床可根据意识障碍程度、神经系统表现和脑电图改变,将其分为四期。但各期分界并不完全清楚。 一期(前驱期)以轻度性格改变和行为异常为突出表现。表现为轻度精神异常,应答尚准确,有扑翼样震颤。病理反射阴性,脑电图正常。因临床表现不明显,极易被忽略。 二期(昏迷前期)以意识错乱,睡眠障碍,行为失常为主。表现为言语不清、书写障碍及定向力和理解力障碍,不能完成简单计算,多有睡眠时间倒置,此期有明显神经系统体征且脑电图开始出现异常。 三期(昏睡期)以昏睡和精神错乱为主。昏睡,可唤醒,尚能对答,神经体征持续或加重;有扑翼样震颤,肌张力高,腱反射亢进,锥体束征常阳性。

实验设计 探讨血氨升高对肝性脑病的发病作用

实验设计 研究题目:探讨血氨升高在肝性脑病中的发病作用 研究背景:肝性脑病是指在排除其他已知脑疾患的前提下,继发于肝功能紊乱的一系列严重的神经精神综合征。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肝性脑病的神经病理学变化多被认为是继发性变化,肝性脑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脑组织的功能和代谢障碍引起。目前,有氨中毒学说,GABA学说、假性神经递质学说及血浆氨基酸失衡学说等几种用于解释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其中氨中毒学说为解释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的中心环节 目的:1复制急性肝功能不全的模型,探讨血氨升高在肝性脑病中的发病作用; 2.认识肝脏对血氨清除的重要功能; 3.学习血氨的测定方法; 4.观察血氨升高后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肝性脑病的主要表现; 5.肝性脑病的解救 原理:通过对大部分肝脏结扎,使肝解毒功能严重损害从而复制出急性肝功能不全的动物模型,再经十二指肠推注NH4Cl,致使实验动物出现类似肝性脑病的典型症状。由于手术需要采用全麻的方式故一般观测指标用不上,本实验通过看家兔苏醒与死亡时间和血氨的变

化,来辅助判断肝性脑病的发生与否。。 药品和器材:3%戊巴比妥1%普鲁卡因,1%肝素,2.5%复方NH4Cl溶液(NH4Cl 25g,NaHCO3 15g,以5%葡萄糖溶液定容至1L),2.5%复方谷氨酸钠溶液(谷氨酸钠溶液25g,NaHCO3 15g,以5%葡萄糖溶液定容至1L),2.5%复方N a Cl溶液(N a Cl 25g,NaHCO3 15g,以5%葡萄糖溶液定容至1L),酚试剂次氯酸钠试剂蒸馏水 兔手术器械一套,兔手术台,兔头夹,动脉夹,头皮针,721型分光计,离心机,婴儿秤,刻度吸管,巴氏吸管,粗棉线,注射器水浴箱 步骤:1 取性别相同,体重接近的家兔四只,分三组进行实验。其中A组分A1 A2 2 将ABC兔称重后3%戊巴比妥1ml/kg麻醉仰卧固定于兔台,剪去颈前部和上腹部正中线附近的被毛,1%普鲁卡因局部浸润麻醉下进行手术。 3 颈总动脉插管:从耳缘静脉按1ml/kg量注射1%肝素。在甲状软骨下纵行切开颈正中皮肤,分离颈总动脉并插管。取血2ml 于洁净试管内做血氨测定。 4 A、B兔肝叶的游离和结扎:从胸骨剑突下沿上腹正中线做长约6—8cm的切口,打开腹腔,暴露肝脏,术者左手食指和中指在镰状韧带两侧将肝脏往下按,右手持剪刀剪断肝和横膈之间的镰

肝性脑病的诊断方法

肝性脑病的诊断方法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杨昭徐 一、肝性脑病诊断依据 肝性脑病分四期。肝性脑病如果有显性临床表现的,诊断依据有以下几点:①有严重肝病和(或)门体侧枝循环形成的基础;②出现精神紊乱、意识障碍,扑翼样震颤;③存在肝性脑病的诱因;④肝功能减退的生化指标异常;⑤脑电图异常。这 5 条诊断依据主要是支持显性的肝性脑病,称为 OHE 。 二、肝性脑病临床分期 I 期:前驱期,主要表现为:性格改变、认知力差、日夜颠倒、注意力不集中、轻微扑翼样震颤( flapping tremor )、脑电图多正常。 II 期:昏迷前期,主要表现为:意识错乱、行为失常、睡眠障碍、扑翼样震颤、锥体束征、定向力差,脑电图显示节律慢。 III 期:昏睡期,主要表现为:昏睡、精神错乱、扑翼样震颤、锥体束征、 Babinski 征、脑电图异常。 IV 期:昏迷期,主要表现为:浅、深昏迷、脑电图明显异常。 在欧美国家分成五个期,在前驱期前,有一个亚临床期,现在称为轻型肝性脑病。 西方国家多采用 West Haven 诊断标准,重点是介绍临床、亚临床的阶段,是轻微的肝性脑病或称为隐肝性脑病。它的特点:在意识状态上是正常的,在神经系统的表现和精神症状方面几乎没有症状,没有什么显性的表现,只有在做精细的精神生理的检查才发现有异常的表现,神经系统一般没有什么症状鉴别。其他 4 期,和刚才介绍的非常相近。 下面介绍亚临床型,或称为轻型肝性脑病的临床特点。用这个坐标图来表示,肝性脑病特别是第三型的,门体分流的这样的类型,是属于慢性肝性脑病。发作的形式有三大类型,一个类型,有阵发性的发病,最左边图,发作期可以出现一期、二期、三期、四期不同的临床表现。在发作的间性期,可能表现在相对正常的一个范围,再次发作之间是正常的,发作时有不同的临床表现。第二种类型是持续型的,中间这个图,在红线以下,是红线以下没有

家兔肝性脑病实验报告

家兔肝性脑病实验报告实验讨论与分析 1假手术的目的:假手术组与模型组的不同点是其肝叶健全,即肝功能健全。主要用于对比证明肝对氨有解毒作用,由实验结果可见肝功能不全的家兔对氨的解毒作用明显低于肝功能健全的家兔,说明肝有解氨中毒的作用。 2肝大部分结扎在实验中的作用: 采用家兔大部分肝结扎,是为了复制急性肝功能不全的动物模型,造成肝解毒功能急剧降低,在此基础上经十二指肠灌入复方氯化铵溶液,导致肠道中氨生成增多并吸收入血。 3家兔呼吸频率和肌紧张有何改变,为什么? (1)家兔呼吸频率的改变:给药后家兔的呼吸频率加快,可以猜测家兔呼吸频率的增加是由于氨中毒引起的。 (2)随着实验的进行家兔的肌紧张加剧,以至于出现抽搐甚至角弓反张等表现。 (3)说明:血氨浓度升高,干扰脑组织的能量代谢,主要是干扰葡萄糖的生物氮化过程,而脑组织随时都要依赖血液中的葡萄糖提供能量。氨与脑内的α-酮戊二酸结合,生成谷氨酸,影响糖代谢,使ATP产生不足,产生谷氨酰胺为抑制神经的递质,并使脑内兴奋性神经递质减少,并且氨对神经细胞膜也有抑制作用是神经细胞兴奋性异常,并干扰神经传导活动。其中乙酰胆碱有扩张血管减慢心率的作用,从

而可见家兔呼吸频率加快的原因。而其中肌紧张加剧可能由于脑组织中氨大量增加使大量谷氨酸转化成谷氨酰胺使氨中毒早期生成γ-氨基丁酸的底物-谷氨酸减少,引起脑内抑制性递质γ-氨基丁酸减少有关。 4复方谷氨酸钠溶液的影响和作用机理: (1)注射复方谷氨酸钠溶液后可以缓解家兔氨中毒的症状。 (2)作用机理:谷氨酸可与血中过多的氨结合成为无毒的谷酰胺,由尿排出,进而降低血氨。谷氨酸还可参与脑细胞的代谢,改善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 实验结论 血氨增高可诱发肝性脑病;肝脏具有解氨毒作用但有一定限度;氨对大脑有毒性作用; 复方谷氨酸钠溶液有缓氨中毒的作用。

肝性脑病

(1)门冬氨酸钾镁:本品为肝细胞功能不全的慢性肝炎、肝硬化、肝性脑病时的电解质补充药和治疗药,不能直接作肌内或静脉注射。门冬氨酸钾镁注射液10ml,必须经10倍以上输液稀释后才能作缓慢静脉滴注。对老年患者、肾脏清除能力下降者慎用;除洋地黄中毒外有房室传导阻滞者,肾功损害者,活动性消化道溃疡者应慎用。用于治疗低钾血症时,一定要随访血镁浓度,出现高钾、高镁血症时,立即停药。应每分钟静脉推注氯化钙100mg,必要时,使用利尿剂。切勿与四环素、铁剂同时使用;与保钾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配伍使用时可能发生高钾血症,静滴一日一次有效者可改用口服,成人量一次4片,一日3次;预防用药时剂量可减半。 (2)门冬氨酸鸟氨酸:能直接参与肝细胞中鸟氨酸循环,使鸟氨酸与血氨结合通过尿素循环、生成尿素,最终以无毒形式排出体外。该药还能参与三羧循环及核酸合成增强肝脏供能,增强肝脏解毒能力,迅速降低血氨,促进肝细胞修复、再生,有效改善肝功。肝昏迷早期一日可静点20g,不得超过40g,加入氯化钠或葡萄糖注射液500毫升内,每支5.0g,每次不超过6支。有严重肾功衰竭者禁用。大剂量给药时有中度消化道反应,减少用量及浓度,减慢速度后,反应明显减轻。 (3)促肝细胞生长素注射液:能刺激正常肝细胞DNA合成,在综合治疗中促进肝细胞再生,帮助早期肝性脑病逆转。用本品粉针剂80~120mg溶于10%葡萄糖注射液中,每日1次静点,长期使用时要定期查肝功和甲胎蛋白。粉针未溶解稀释前变为棕黄色时忌用。 (4)支链氨基酸:主要用于肝性脑病及肝硬化肝功不全时的营养缺乏症。本品能提高血清支链氨基酸浓度,逆转肝硬化、肝功不全时,芳香氨基酸增多,纠正支/芳比,恢复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本品还能促进蛋白质合成,降低血浆非蛋白氮和尿素的含量,有利于肝组织的修复和肝细胞的再生。本品对心肾功能不全者禁用,静滴速度过快可引起恶心、呕吐、头痛、发热等反应,尤其危重者和老年病人。气温低时宜将溶液加热至接近体温时再予输注,外观异常的溶液不宜使用,严防微生物污染;有重度曲张静脉者,要控制液速和用量,以防静脉压过高。输注时要监测电解质平衡情况。14-氨基酸-800主要用于肝功不全合并蛋白营养缺乏症和肝性脑病。每100毫升溶液含14种氨基酸8克,折合氨量1.22克,而支链氨基酸3H注射液和六合氨基酸主要用于支链氨基酸与芳香族氨基酸比例失调引起的肝性脑病和各型肝病引起的氨基酸代谢紊乱。当患者神志清醒后,剂量可减半,疗程一般为10-15天。每日输2次,每次250ml,宜与高渗葡萄糖一起缓慢静点,每分钟速度不得超过40滴。三种不同制剂所含氨基酸量不一。支链氨基酸3H注射液,250ml∶10.65g总氨基酸。六合氨基酸注射液:250ml∶21.2g总氨基酸;14氨基酸800注射液:250ml∶20.8g 总氨基酸。 (5)谷氨酸钠:用于血氨增高所致的肝性脑病及其它精神症状,常与精氨酸一起输注有利于降低和消除血氨,从而改善脑病症状。大量输注本品时可导致严重碱中毒与低血钾症,因此治疗中需严密监测电解质浓度。输液太快,可出现流涎,脸红与呕吐等症;过敏的先兆可有面部潮红、头痛、胸闷等症,小儿可有震颤。有焦虑状态的患者可出现晕厥、心动过速及恶心反应等。肾功不全少尿、无尿者忌用。谷氨酸盐与氨(NH3)合成谷氨酰胺,从而解除氨对大脑的毒性作用。但谷氨酰胺是一种细胞内渗透剂,当脑细胞中谷氨酸胺量增加时会加重脑细胞的水肿。因此采用谷氨酸钠、钾静点时预先使用谷氨酰胺合成酶抑制剂L-氨基亚砜蛋白酸处理,可防止脑水肿发生。在肝昏迷时常与谷氨酸钾一起合用。用药期间应测血气分析和钾、钠含量。

肝性脑病治疗

一、治疗诱因 大多数肝性脑病发生都有明显的诱因:如上消化道出血、大量放腹水、大量排钾利尿、便秘、尿毒症、高蛋白饮食、服用安眠药或麻醉药、感染等。这些诱因是可避免或可治疗的。治疗诱因、避免肝性脑病的发生和进一步发展是最基本的策略。 二、基于氨毒性假说的治疗 (一)减少氨的产生 1.饮食指导 肝性脑病患者需控制饮食中的蛋白质摄入量。有肝性脑病病史的病人蛋白质摄入不宜超过70g/d,但不能低于40g/d,以免引起负氮平衡。发生脑病时,更应严格控制蛋白质摄入量,能量供给以碳水化合物为主,每日供给热量1200~1600大卡。但SHE不必禁食蛋白质。SHE 管理中应以植物性蛋白或动、植物混合性蛋白饮食结构为佳。 2.灌肠或导泻 人体肠道中的氨50%左右产生于结肠细菌,因此清理肠道是快速而有效的方法。清除肠内积食、积血或其他含氮物质,可用生理盐水、磷酸盐或弱酸性溶液灌肠,或口服、鼻饲25%硫酸镁30~60ml导泻。 3.不吸收的双糖 (1)乳果糖 乳果糖是人工合成的双糖(乳糖和果糖),人类小肠细胞的微绒毛无分解乳果糖的双糖酶,所以乳果糖不被小肠吸收。起效的初始部位在结肠,乳果糖被结肠菌丛酵解,能增加大便次数,从而减少肠道谷氨酰胺转换成氨或α-酮戊二酸的能力,从而减少氨负荷,降低血氨水平。乳果糖因其治疗有效性和无严重的副作用,长期以来是使用最多的治疗肝性脑病的药物。乳果糖有糖浆剂和粉剂,每日30~100ml或30~100g分三次口服,宜从小剂量开始,调节至每日2~3次软便,粪pH值5~6。Uribe用体外试验证明乳果糖减少肠道需氧菌数量,降低粪便pH值,降低血氨浓度。近年来亚临床肝性脑病引起人们重视,Watanabe[1]经随机双盲临床试验对75例伴或不伴SHE的肝硬化病人予乳果糖治疗,发现乳果糖能有效改善SHE病人的心理智能测试结果。基于氨中毒学说和乳果糖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有学者建议对TIPS术后病人和门脉高压的肝硬化病人预防性地常规应用乳果糖。Weber研究发现新霉素与乳果糖合用治疗SHE有协同作用。这种效果在对单独使用乳果糖无效的病人更为突出,而其他抗生素之间无协同作用。 (2)乳梨醇 乳梨醇是乳果糖的衍生物,作用机理与乳果糖相似,口服更易被吸收。石虹等对31例亚临床性肝性脑病病人进行随机双盲临床试验发现乳梨醇能有效改善病人的数字连接实验、数字符号实验等心理智能测试结果,缩短体表感觉诱发电位、潜伏时间,且副作用小。Salerno 对28例亚临床肝性脑病病人用小剂量乳梨醇0.3~0.5g/kg一周2次治疗5个月,发现治疗后病人PSE指数和智力测验明显改善,且无副反应发生,认为长期低剂量乳梨醇能有效治疗亚临床肝性脑病。Tarao发现用乳梨醇后厌氧菌和乳酸杆菌占肠道细菌总量的比值增加,产氨的细菌和需氧菌占肠道细菌总量的比值减少,同时,肠道pH值下降,排便次数增加,大便多为软便,病人血氨浓度下降,精神状态改善,扑翼样震颤减轻,从而认为乳梨醇是有效的治疗肝性脑病的药物。且因乳梨醇的口感更好,副反应更少,易于携带,故更易耐受。两药的剂量均遵从个体化,以保持每天2次软便为宜。 4.口服抗生素:利福昔明(Rifaximin) 利福昔明是利福霉素的衍生物,抑制细菌RNA的合成。口服给药实际上不吸收,仅作用于胃肠道局部。临床试验证明利福昔明治疗肝性脑病至少与乳果糖和新霉素作用同样有效,同时耐受性更好。在不耐受新霉素和肾功能损害的病人,利福昔明是首选的抗生素。Puxeddu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