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学习现状

社会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学习现状

社会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学习现状
社会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学习现状

从社会学角度浅析当前大学生学习状况

文/延安大学贾学斌

摘要:人力资源是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关系着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人才的历史使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高等教育制度不断改革,体制不断创新,但大学生学习状况仍有待改善。

关键词:社会学;教育;学习状况;制度

From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college students' learning situation in the perspective of Sociology

Abstract: human resource is the first resource of social development, with China's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 and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the education is the main way to develop human resources, higher education shoulders the hist orical mission of cultivating talents. In the system of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reform of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in our country, the system of innovation, but still need to improve college students' learning situation.

Keywords:Social Science; education; learning; system

一、大学学习现状

虽然广大学生对各门课程能基本完成任务,对自身状况能做出比较客观的评价,但由于高校扩招,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学习观差异较大,大学生学习状况整体较混乱,存在一些比较集中的问题。

(一)学习目的不明确,自我效能感低,学习拖延,缺乏学习动机

在经历高考的高压后,以完成学习目标的心态进入大学,学习压

力消失,60分成为目标,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应付考试,找工作成为其追求。自我效能感是指学生对成功完成学业任务的能力判断,部分大学生作业选择难度较低的学习任务来完成,对自己喜欢的东西遇到挫折轻言放弃。学习拖延是指学习者有意推迟启动、推迟完成学习任务的行为。由于自我效能感低,对自己认识不明确,及对失败的恐惧,或过于追求完美,使学生不敢轻易开始学习任务,不敢尝试有难度的学习任务,加之对任务难度、意义、时间估计缺乏认识,导致学习茫然、更害怕失败。学习动机是引起并维持个体学习行为以满足学习需要的心理倾向,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部分大学生对专业不感兴趣,对课程有厌倦感,由学习兴趣和学习结果引起的近景性学习动机较多,带有社会责任感和成就感的远景性动机不多,学习动机多变、现实与职业挂钩。

(二)学习倦怠,学习积极性不高

学习倦怠是指一种对学习持消极态度与行为的学习心理,由情绪低落、行为不当和成就感低三方面构成。由于不能很好地处理学习中的问题,容易出现沮丧、缺乏兴趣;由于学生厌倦学习表现为逃课、不完成作业、迟到早退;成就感低则反映在学习体验中的低成就感。部分学生不再认可学习重要,对学习目标认识不清,关注不够;失去了对学习的激情与兴趣,在学习中并不感到快乐,不喜欢老师,对自己感兴趣的学科也感觉索然无味,终日无精打采,无所事事;学习中缺乏自控性,遇到困难轻易妥协,学习中容易受各种事情的干扰,有些学生沉迷网络;部大学生对学校发生的一切漠不关心,失去了年轻人的朝气与活力。

(三)学习心理浮躁,失信失实严重

社会风气的影响,使大学生出现急功近利、眼高手低、盲目自大、意志薄弱等学习状况。对自己的未来缺乏规划和思考;对自己的表现与努力急于求成,意志薄弱,轻言放弃;对自己的学习投机取巧,态度不端,迟到、早退、旷课现象普遍;上课不认真听讲,做自己的事情;作业互抄,弄虚作假,考试作弊,课余时间不学习;自控能力较差的学

生沉迷网络;缺乏主见,轻易动摇自己的学习观和价值观,不求甚解,有的兼职打工,荒废学业。

(四)学习主动性不够,学习无计划,缺乏创新能力,质量下降严重

学习主动性是指推动学生积极、自主、持久的发生学习行为的内部动力系统及其功能。是指学生在主体意识的支配下,有目的自觉自愿与学习活动的内隐态度与行为倾向,是自觉、积极、主动的,而非强制、勉强、被动的。很大一部分学生平时被动的上课,考试被动的临阵磨枪,死记硬背,学习主动性差,时间利用率低。上课填鸭式的教学依然普遍存在,使学生成为被动地接受灌输者,缺乏判断思维,没有判断意识,无法提出问题,进行创新。每年考试补考人数增多、次数增多、态度不端正、制度不健全、程序不完善、监考过松。

(五)大学生学习权益问题凸显

大学生学习权益主要指在教学计划的允许范围内学习内容的选择权、学习质量的保障权和学习方式的自由选择权,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对教师所授内容的异议权以及无论学习成绩好差、身体状况强弱的学生在学习上享有平等权。大学生普遍对高等教育有很高的期望,都希望能通过大学学习提升自己的能力,在更多领域、更前沿更实用的部分有所涉猎;有科学多样的评价方式和评价标准来定位自己的学习;有宽松的制度和自主选择的权利。而现实是学生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学习内容陈旧远离实践;学习方式突出教师中心,且师资质量无法满足需求;学业考评中知识记忆,应试色彩明显,评价方式单一;学习制度缺乏弹性,限制过多。使学生抱怨不断、沉默不理、逃课和作弊屡禁不止。

二、从社会学视角进行成因分析

大学生处于储备知识技能的关键时期,合理的规划学习,科学的利用时间,积极的完成学业是大学生个人发展的基本保证。基于对大学生学习现状的认识,从个体、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和社会五方面进行分析。

(一)个人因素

第一,大学入学后期望与初步学习的反差使部分学生需要得不到

满足,引起学生普遍的失落感,甚至失去对所学专业的热情。第二,学

生自身学习状况的优异与否,自我效能感的水平、强度和普遍性影响

了学生的学习价值观,从而影响学生的行为。第三,学生进入学校的

方式,以及对学校、专业的满意度,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行为有

重要影响。有些调剂的学生进入校园便产生了对所学专业所在学校

的鄙视,根本无法积极主动的去学习。第四,高校收费制度改革,丰富

了大学生的角色,促使他们开始尤其关注自身的利益。国家从免费全

包到收取费用,使高等教育逐渐市场化,学生从单纯的受教育者、被

管理者,成为了消费者,他们开始关注受教育的质量,就业的需求。第五,就业制度的改革增加了学生的就业压力,从统招统分到双向选择、自主择业,使学生更关注自己通过大学的学习后在就业市场中的竞

争力。由于高校扩招,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大众化阶段,受高等

教育的人逐年增多,毕业生也随之急剧增加,这给大学生的就业市场

造成了极大压力。这种形势下,大学生的追求就是通过大学学习就业

谋生。第六,学生在从小学到高中的学习中,将教学定义为内容被动

地接受活动,关注教师的解释和对事实的判断,而不是自身积极审视

或探究,形成严重的依赖心理,且不能有效地将所学知识与生活体验

相结合。自身的思维习惯使自身无法适应大学无人监督的学习生活,导致无计划无规划。

(二)家庭因素

1.父母的期望与家庭状况影响

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和学习行为,有些学生出于实现父母的期望而

一如既往的努力学习,而一些学生出于父母的压力而产生近景性学

习动机。有些学生出于改变现有家庭状况而努力学习,另一部分出于

改变家庭状况而过分关注就业,荒废学业。家庭状况好的学生多为享

受大学,更缺乏学习的动机。

2.学生所受的家庭教育影响

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学习观,良好的家庭教育利于大学生清晰

的规划四年大学生活和自己的追求,而过于功利化、社会化的家庭教育,导致学生投机取巧,荒废学业。

(三)学校因素

1.缺乏对学生学习观的教育

有效的学习观教育,对不良学习行为的遏制,保持积极上进的学习积极性和对专业的热情有重要的影响。加之不良学风、校风的影响,很容易在大学生一进大学就产生对大学学习先入为主的错误认识。 2.学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陈旧

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教育中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忽视学生的权利,教师重知识轻能力,重灌输轻启发,重苦练轻活动,导致学习负担过重,更使学生形成一种学习的依赖感,致使学生进入无人督促的大学后迷失。

3.教学设施不完备,教学资源缺乏

教学设施无法满足学生需求,教学资源缺乏,致使学生对学校教学的满意程度大大降低,也同时降低了对学习的兴趣。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入学人数不断增加,高校现有教室越来越紧张、实验室图书馆资源紧张。

4.师资力量薄弱,专业素养有待提高

教师的专业权威与个人魅力可以增强学生对教师的期望,端正学习态度,校正学习行为,提高自我效能感的普遍性,从而提高对整个学科的兴趣,这也同时促使教师不断进步,但现实中由于教学科研经费的不断降低、任课教师工资福利待遇得不到提高等原因,很少教师能进行创新教育。

5.高校学生管理制度不完善

在管理上,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制定与落实以学校、管理者为主体,学生要服从管理;课程设置教条化依然清晰可见,虽然有一定改革,但课程设置不合理依然存在;管理体制上从招生计划、入学标准、教学内容、教学进度都只求高度集中统一,看重对学生的约束与控制。

(四)同辈群体

同辈群体是由地位相近、年龄、兴趣、爱好、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大体相同的人组成的非正式群体。同辈群体是学生自己选择的,但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带有一点儿与成人权威相抵触的色彩。

同辈群体行为会呈现一点的默契性和传染性,所以对学生的学业成绩、情感、学习态度、价值观和社会性发展都产生着重要影响。课堂中,如果看到有同学看杂志不听课,那么这本杂志会在周围同学中传阅。同学一个人或几个人的学习态度,也会在短时间内成为整个群体的学习态度。在大学教育中,班风、宿舍风气都会影响着整个班级、宿舍及相关宿舍的学习状况。

(五)社会因素

1.社会不良价值观的侵蚀

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功利化等不良风气渗透到高校,对学生的价值观念等产生了一定影响。部分学生认为学习成绩与就业无必然联系,放松对专业的学习。新读书无用论抬头,使大学生不再热衷于知识的获得,学习行为上摇摆不定,动力不足。

2.媒体的影响突出

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希望,他们接触的媒体类型更为广泛。网络发展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的影响尤为严重。网络极为方便地为我们提供了信息,也把有害信息、网络失范等负面带给了学生。除此之外,在使用网络上大学生存在对网络过于依赖,对网络应用存在较为严重的失衡现象。娱乐应用偏高,作为学习工具使用较低。

参考文献:

[1]边寨风;;大学生求职心态面面观[J];计算机教与学;2002年04期

[2]张玲;;职业设计应与社会接轨——访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院长陆士桢教授[J];中国大学[1]生就业;2002年09期

[3]李德;;当代高校大学生犯罪心理分析及对策[J];社会心理科学;2004年02期

[4]马凌;大学生公关教学的“四环节”探讨[J];商场现代化;2005年23期

[5]胡子祥;;当代大学生社会参与意识的实证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6年05期

[6]权福军;;由“无奈”到“精彩”——大学生初入职场的角色转换[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年14期

[7]宋家慧;黄振宣;;大学生上网成瘾分析及其对策[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8]马会梅;;加强情绪教育预防大学生激情犯罪[J];煤炭高等教育;2006年06期

[9]云荣布扎木苏;;当代大学生犯罪问题浅析[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我国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分析

我国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分析 古人有云,“夫欲成其业,必先明其志。”也就是说,一个人要想在一生之中有所作为,有所成就,不枉费生命,就一定要对自己的职业做出合理的规划,这样才能有一个前进的方向,才能如愿以偿地实现自己的目标,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并对社会做出一份贡献,促进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 为了提高自己的竞争力,我们需要掌握计算机、英语等当代大学生就业必备的技能,计算机到达二级,英语最低过四级。并培养自己的敬业精神。掌握自己所学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操作技巧,并尽最大的可能使之成熟,能够胜任简单的工作。并在工作中培养兴趣。通过实习和实践活动,增长自己的实际经验,将在书本上学到的理论应用于实际的操作中,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总体目标:使自己在毕业之前能够拥有较高的素质和较强的专业技能,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应聘中获得机会,并有能力完成自己的工作。能够达到公司的使用人才的标准。能够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有较强的能力。 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大学生在就业中找工作方面的能力,而是一种综合性能力,是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学习或实践而获得用人单位认可的综合能力,它包括了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人格品质、专业技能、通用技能、应聘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心态调整能力及职业目标发展和人际沟通交往能力等等。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强弱,不禁关系到能否实现顺利就业,而且对以后的职业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并不是以就业市场为导向进行培养,难以满足就业市场的需求。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变化,用人单位的的人才选择标准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用人单位以工作职位对任职者的具体要求在劳动力市场上以价格机制选用符合标准的人才。然而,大学毕业生并不能很好地满足工作岗位对他们的要求。对大学毕业生个体而言,他们本身所拥有的知识、技能、道德水平和就业观等资产决定了他们的就业能力,他们使用这些素质的方式和他们向用人单位展示这些素质得能力以及他们所处时代的就业市场的背景等因素同样影响着他们的就业。由于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主要是在大学期间培养,因此就业能力的强弱是与大学教育息息相关的。长期以来,大学没有迅速适应就业市场对高等教育所提出的日益苛刻的要求。因此,目前我国的大学生就业能力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基础实践能力较差动手能力差。实践经验缺乏,实践能力普遍欠缺,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高要求。 (2)知识拓展能力相对欠缺。知识广博度不够,知识结构单一,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 (3)创新能力缺乏。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相当欠缺,达不到社会和市场对人才的要求,在就业市场中竞争力不强。 (4)应聘能力薄弱。心理准备不足,对自己所学的知识与技能缺乏自信,不能充分地展现自己。 因此,我对于自身有自己的见解。首先,我就觉得现在的自己,对自己的专业知识掌握不够,没学到些真正有用的东西,知识的广博度不够,知识的拓展能力相对欠缺。其次,虽然我有在假期里去打暑假工,但是做的都是些比较简单的活路,比如饭馆服务员等工作,和以后的工作没多大联系,基础实践能力比较薄弱,动手能力平凡,实践经验缺乏。再次,在当代大学生中,创新能力是普遍缺乏的,当然我也是其中一员,其实我根本不懂创新能力是什么,什么才叫创新,可以在哪些方面创新。创新能力的欠缺,达不到社会和市场对人才的要求,因此在就业市场的竞争中处于劣势。最后,我感觉自己应聘能力相当薄弱,因为完全不知道怎样去应聘,既没学过应聘的相关知识,也没看过其相关书籍,因此对应聘的技巧、能力和注意事项脑海里是一片空白。再有心理准备不足,对自己所学的知识与技能缺乏自信,不能充分地展现自己。心理素质较差,可能会由于心里紧张,不能很好的表达

(完整版)社会学视角下的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浅析

社会学视角下的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浅析 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生活都生活在人际关系网中,每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都依存于人际交往。人际关系的好坏往往是一个人心理健康水平、社会适应能力的综合体现。大学生处于一种渴求交往、渴求理解的心理发展时期,交往能力越来越成为其心目中衡量个人能力的重要标准。他们开始尝试独立的人际交往,并有意识地发展交际能力。可是,有很多的大学生不能处理好人际关系,存在各种各样的交际问题。不良认知、情绪及人格等心理因素,都不利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而人际关系不好,又会进一步导致原有心理问题的加重或产生新的心理问题。培养良好的人际效能力,不仅是大学生活的需要,更是将来适应社会的需要。 2013年复旦大学医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黄洋惨遭室友投毒,于4月16日下午经抢救无效在医院不幸去世。这起校园投毒案的发生再次让我们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上。对于正在学习、成长中的大学生来说,人际交往是生活的基本内容之一。同学之间、师生之间、老乡之间、室友之间、个人与班级以及和学校之间等错综复杂的社会交往,构成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网络系统。但现在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紧张,宿舍关系不好引发的恶性事件时有发生:1995年清华大学化学系女生朱令被用铊盐投毒;2004年,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杀害寝室4名同学;2011年,中南大学一男学生持刀将该校一女生杀死,随后自杀……综上几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现在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并不乐观,不管是嫉妒,还是 仇恨,去杀害自己的同学,这无疑是社会责任,是我们教育的失败。 为了使大学生能更好的处理人家关系,下面我们从社会学的几个角度来分析目前的大学生人际关系。首先,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导致学生难以确立相对稳定的价值观念。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竞争机制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大学扩招,并且提前进入社会,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当代大学生身处东西方价值观并存互相冲突的复杂环境中,各种外来思潮的涌入,直接影响大学生的价值选择。其次,相关制度改革的不完善导致学生无法获得相对平等的教育权利,社会分层阻碍了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发展。社会分层的根源在于社会不平等、稀缺的普遍存在,使人们对社会性资源的占有不可能是均等的,因而人们的社会地位总是存在不同的高低层次。社会分层作为最重要的社会不平等的表现方式,已经成为社会的一种存在状态。大学校园中的社会分层主要是指由于家庭、经济、文化等背景因素的介入使得大学生群体的生存状态与心理状态产生差异与分化的现象。我国的大学教育逐步由精英教育转入大众教育,作为大学的主体大学生源于中国社会不同阶层,他们的生活方式选择和生存状态差异是家庭阶层的直观影射。来自社会不同阶层的大学生在角色转换的过程中,将经历生活方式的转型乃至阶层的转换。原有家庭背景和经济状况的巨大差距,使得进入同一学校的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显示出不同的表现,大学生人际关系有了新的特点。还有,相关教育真空导致学生心理素质得不到充分发展。尽管社会的急剧变化确实冲击着大学生的精神家园,但内因才是事物变化的根源,有人说没有失败的学生只有失败的教育是颇有道理。大学生需要受到的教育并不只是知识教育,更重要的还有人格教育。目前来看,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仍是看重学生成绩是否优秀,能否发表论文,最后能否找到工作等,对大学生的心理辅导还比较薄弱。 每个成长中的大学生,都希望自己生活在良好的人际关系气氛中,如何提高个人的人际魅力,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状态,这是每个大学生值得思考的问题。良好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在社会交往实践中学习,锻炼和提高。所以大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要遵从一定的原则,真诚待人。和身边的人相处,要正直、平等和诚信,营造互帮互学、团结友爱、和睦相处的人际关系氛围。决不能搞拉帮结派,酒肉朋友,无原则、不健康的人际交往。在与人交往时,一方面要真诚待人,既不当面奉承人,也不在背后诽谤人,要做到肝胆相照,襟怀坦荡。另一方面,言必行,行必果,承诺事情要尽量做到,这样才能赢得别人的拥戴,彼此建立深厚的友谊。同时要学会宽容、换位思考,在交往中注意互补互

于社会学批评角度解读

于社会学批评角度解读《变形记》 【摘要】 社会学批评强调文学为社会服务的功用性,试图从“环境”、“道德”、“结构”等方面对文本意义进行内外结合的阐释以寻求“作者”“作家”“社会”三者的内在勾连,它为研究文学作品提供了广阔的艺术视野。本文致力以《变形记》为模本,将其置于社会学批评理论的框架建构下解读“异化”背后的社会学内涵!【关键词】 卡夫卡社会学批评《变形记》道德

戈尔曼曾说:“小说的特点就是在一个衰变了的社会中以一种衰变了的方式寻求确切价值的故事。”这无疑为卡夫卡的《变形记》的创作做出了恰如其分的阐述。 从宏观上着眼,小说构想了推销员格里高尔离奇变成甲虫后遭冷落嫌弃的种种遭遇,直至最后死亡的惨痛经历。诚然,这是个荒诞而悲哀的故事,社会学批评中的“有意义结构”理论寓指:某一整体概念、艺术形式、社会现实间必然存在着的沟通关联,且是通向对真确价值寻求。这样其荒诞性即被赋予了理性的深刻内涵,而这深刻理性意也就是文学道德性的表现形式。 小说的主题是“变形”即“异化”,将其置于社会学批评分析的模因观中从以下三个微观角度进行剖析: 一.在人与自我的关系上: 作者对自我的稳定性、可靠性、理性等都产生了深刻的怀疑。认为自我的核心不是理性而是本能欲望,因此在作品中大量表现人物意识的混沌与虚幻。格里高尔从未真正认识自己,变形前他太忙为了谋生,他不得不那么卑微,那么怯懦,在变形的过程中,人身体的各部分和他的整体是逐渐分离的,变形是荒诞不经的,它表现的主题是:丧失自我的悲哀和寻找自我的失败。格里高尔在"累人的差事”和生活的重压下,已经完全失掉了自我,他想找回生活的乐趣,自我的 价值,但彻底失败了,变成了一只人人恐惧厌恶的大甲虫人的变形,是自我"异化”的一种写照人的习性渐渐消失,而"虫性”日益增加,大甲虫是一个绝妙的艺术象征,它象征了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异化”

大学生旅游现状调查

安阳师范学院人文管理学院课程实践论文 在校大学生旅游现状的调查及发展趋势 的分析论证 年级:2011级 专业:人力资源管理 班级:人力1班 课程:微观经济学 名字: 学号:

在校大学生旅游现状的调查及发展趋势 的分析论证 摘要:随着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公共假期的增多,大学生纷纷热衷于出外旅游,当前,旅游消费正成为大学生闲暇消费的热点。本文从需求理论出发,通过问卷调查和小组访谈,采用因子分析、回归分析的方法,深入分析影响大学生出游的影响因素和旅游的动机。研究发现,旅游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喜爱,但是近年来大学生旅游事故层出不穷,经济基础薄弱,大学生旅游市场管理混乱是造成大学生不能很好的外出旅游的三大最重要因素。长期以来这些问题得不到有效地解决,对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都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高校对大学生旅游管理的规范化迫在眉睫。本文通过大量的市场调查和科学专业的分析,提出构建大学生“背包客”联盟这一创意方案,旨在让大学生旅游时安全经济同时,有利于扩展大学生视野、促进高校间的沟通与联系;有利于规范大学生旅游管理,实现和谐校园的构建。 关键词:大学生旅游;旅游安全;旅游市场;背包客;和谐校园 随着当今社会人们的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生活节奏日益加快,旅游成为人们放松身心充实自我的重要方式。大学生由于时间充裕、旅游意向强烈等原因逐渐形成了庞大的旅游市场,这个群体的规模很大,发展很快,他们的旅游状况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发展,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提高,但是在大学生旅游方面存在的很多潜在的威胁和不安全因素,这些问题尚未得到解决,应该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大力支持。 本研究的目的就是希望突破以往研究中所存在的上述局限,弥补现有研究在这些方面的不足,因此本研究小组通过对河南省8个城市九所高校6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的同一项大规模调查所得到的资料,同时用于探讨大学生旅游现状,旅游期望与旅游实践这三方面的内容,在将大学生的旅游期望与旅游实践的对比分析中发现大学生旅游考虑的重要因素、大学生旅游的特点和规律等问题。以供教育学家参考,便于学校及教育部门深入认识和了解大学生的需求等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的研究论证,提出了成立大学生“背包客”联盟这一有效可行的方案解决大学生旅游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调查方法与设计 (一)调查对象 此次调查的对象主要为河南省数所高校中的大学生,调查学校如下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河南工业大学、河南医科大学、信阳师范学院、安阳师范学院、洛阳师院、安阳工学院等高等院校。所调查的院校包括理、医、文、工、艺、商等专业,分布范围广、设计专业多,同时跨越河南省省会城市和各大中小城市,使所调查的数据更具有准确性。

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

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 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 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201X年开始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席卷全球,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下,高速发展的中国并不能独善其身,在一些地区、一些领域,经济危机已经表现得非常明显。经济危机下,很多公司开始裁员,招聘需求大幅减少,这使得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压力异常巨大,尤其是大学生就业问题异常突出。近期,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1X年《经济蓝皮书》指出:预计到201X年底,将有100万名大学生不能就业,201X年还将有592万名大学生毕业面临找工作,大学生就业问题非常严峻。 二、201X年与201X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 201X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到559万人,比XX年年增加50万人。然而,201X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造成的困难日趋显现,201X年毕业的611万大学生就业形势面临着更加严峻挑战。在全社会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高校毕业生依然面临比较严峻的就业形势。 、08 09年的就业率对比分析: 201X年就业蓝皮书指出,201X年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率有所下降,而职高院校学生就业率与往年持平。统计研究数据表明,201X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约为86%,比起XX年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下降了2个百分点;201X届211院校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为89%,非211本科院校为87%、高职高专为84%;而XX年届半年后就业

率211院校为93%、非211本科院校为90%、高职高专院校为84%。其中,201X届大学毕业生约三分之一的就业是在毕业后半年内完成的。 按教育部公布的数据,中国201X届高校毕业生总数为559万,其中大学毕业生总数约为529万,按本研究得出的比例推算,201X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后就在国内外读研究生的人数21.43万,毕业半年后的就业人数达到约434万人。在毕业半年后的73.56万的失业大学毕业生中,有51.59万人还在继续寻找工作,有5.46万人无业但正在复习考研和准备留学,另有16.51万无工作无学业没有求职和求学行为者。 、201X届毕业生就业地点分析: 201X届毕业生就业量最大的前10位城市依次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天津、成都、南京、济南、苏州; 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量最大的前10位城市依次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南京、苏州、杭州、成都、郑州、青岛。 、 201X届毕业生就业率最高和最差的专业分析: 、201X年就业率最高和最差的专业分析: 201X年从本科专业大类来看,就业率最高的依次是工学、管理学、经济学,但工学大学生就业形势预测 再者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科研所联合浙江大学就业与服务指导中心,对201X年高校就业趋势也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是:201X年我国总劳动力富余,但专业技术人才缺口大。 根据劳动社会保障部科研所的数据显示:我国在“十一五”期间计划年均新增劳动力需求总量为1800万,但“十一五”期间每年新增劳动力供给为XX万,每年将出现200万富余劳动力。根据中国人事科

大学生旅游现状调查报告

大学生旅游现状调查报告 随着我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旅游消费变得越来越热,出外旅游已成为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在旅游群体当中,大学生是整个旅游市场的一个重要而又独立的组成部分。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具有一定的经济独立能力和自我生活能力,有相对宽松的时间,具有更多的冒险精神和追梦遐想,这些促成了大学生旅游热。因此,大学生作为一支旅游生力军的地位确实不容忽视。当今全国高校数量已达**多所,在校生人数超过**万人,可见中国的大学生旅游是一个巨大的市场。 同时,国内的旅行社达1.6万个,竞争非常激烈。但是大学生旅游却很少选择旅行社这条途径,是大学生的原因还是旅行社的原因呢?另一方面,旅行社对于大学生市场的潜力不是很明了。鉴于这两点,对当今大学生旅游的调查就显得是有必要的。 所以,我通过自己搭建的个人网站“一起旅游吧-大学生自助游”做了相关调查。此次调查的目的在于了解当今大学生旅游的大体情况以及大学生对旅行社的态度,为了解大学生旅游市场状况提供最直接最有效的数据。同时通过对调查结果分析,为大学生的旅游市场开发提供可行的建议。 一、大学生旅游的意向 在旅游意向上,有接近95%的大学生表示非常喜欢旅游,另外5%的大学生表示一般喜欢。但来自城市和农村的学生却有明显的差异,几乎100%来自城市的学生有旅游意向,而只有接近85%来自农村的学生非常旅游。引起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由来自城市与农村的学

生的经济条件的差异造成的。对旅游没感觉的大学生有66%主要是没有钱,其中来自农村的学生占74%。 去旅游的目的是欣赏景观、增长见识和休闲散心,另外找同学、熟人玩接近16%,而纯粹娱乐性质上的游玩、观光不大受大学生的欢迎。 同时,调查也显示80%以上的大学生认为影响出游最重要的是金钱,15%左右的大学生认为时间是影响他们出游的重要因素,而5%左右的大学生认为伙伴、宣传地、朋友意见影响他们。 在调查中还发现,由于不同学校的大学生专业的差异,有些同学是出于专业的目的而选择去哪里旅行,例如旅游管理专业,勘探专业的大学生,他们由于学习目的而选择旅游。 以上调查结果显示由于大学生受到来自学校、家庭、社会的压力,故对旅游的喜爱不同。但大部分人喜欢旅游是来欣赏景观、增长见识,同时金钱是影响着多数大学生出游的主要因素。 二、大学生旅游的地点与时间 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偏爱自然风景区,占了总人数的54%,表明大学生更愿意与大自然亲近。 其次,旅游目的地选择民族风俗区有30%左右;有相当一部分人选择繁华城市区和海滨城市区,分别约占总人数的9%和5%。反而红色旅游革命区和高校校园不大受大学生的欢迎。 在对于旅游时间段的安排上,最多人选择的时间段是不定期,想去就去,占了总人数的56%左右,说明了大学生都喜欢把外出旅游的时间由自己自由安排,不受约束。在具体时间段上,最多人选择的时间段是国庆、五一长假,约占了总人数的52%。选择寒暑假期以及平常的

当今大学生旅游现状的调查报告简易版

当今大学生旅游现状的调查报告简易版 The Short-Term Results Report By Individuals Or Institutions At Regular Or Irregular Times, Including Analysis, Synthesis, Innovation, Etc., Will Eventually Achieve Good Planning For The Future. 编订:xxxxxxxx 20XX年XX月XX日

当今大学生旅游现状的调查报告简 易版 的生活旅游消费变得越来越热出外旅游已 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在旅游群体当中大学生整个旅游市场的而又独立的组成大学生社会的特殊 群体的经济独立能力和自我生活能力有宽松的更多的冒险精神和追梦遐想促成了大学生旅游热大学生一支旅游生力军的地位确实不容当今高校已达XX 多所在校生人数超过XX万人可见的大学生旅游巨大的市场 内的旅行社达1.6万个竞争非常激烈大学生旅游却很少选择旅行社这条途径大学生的原因旅行社的原因呢?另一旅行社大学生市场的潜力

很明了鉴于这两点对当今大学生旅游的调查就显得有必要的 我搭建的个人网站“一起旅游吧-大学生自助游”做了调查此次调查的目的在于当今大学生旅游的大体情况大学生对旅行社的解大学生旅游市场状况最直接最的数据对调查结果分析为大学生的旅游市场开发可行的建议 一'大学生旅游的意向 在旅游意向上有接近95%的大学生表示非常 喜欢旅游5%的大学生表示喜欢但来自城市和农 村的学生却有的差异几乎100%来自城市的学生 有旅游意向而接近85%来自农村的学生非常旅游引起差异的主要原因由来自城市与农村的学生的经济条件的差异的对旅游没感觉的大学生有66%主要钱其自农村的学生占74% 去旅游的目的欣赏景观' 增长见识(62%)和

当代中国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问题,人类社会正是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前进的。我国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是伴随改革开放不断推进、经济社会不断发展而逐步产生并日益凸显的,是改革进入攻坚阶段的一个现实国情。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更关注自己毕业以后就业的形势与问题。看着这些即将毕业的师兄师姐们,他们的脸庞上流连着对校园的不舍,还有对未来的茫然与失措。而即将进入大三的我们,越来越开始疑惑今后工作跟升学的问题。 近年来,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显得越来越突出。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很多 一是教育与生产相脱离。我国现在生产模式是“世界加工厂”,主要需要的是廉价劳动力的“血汗工人”和有经验的技工,是体力劳动者,而大学教育培养的是高价劳动力的脑力劳动者。所以,要说“头脑还缺乏市场经济意识”,那不是大学生,而是指责大学生的专家、学者和领导者自己。但这不是我们认识问题的出发点,我们认识问题的出发点应当是:中国不应该是降低大学生的价值体现,而是要尽快改变我国的生产模式,使大学生的价值能够充分体现;使中国能够走上自主创新,科学生产的道路。 二是观念问题。中国是有社会主义特色的国家。因此,中国的教育应当是“公有制为主体”,不应该是个人的投资,而应当是社会对发展的投入,是一种社会积累。教育费用应当由国家、社会承担,从物质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为祖国、为社会“回报”而学习的思想观念。教育费用由国家、社会承担之后,还缩小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劳动力的生产价值的个人差别。这不仅有现实的意义,而且有很深远的意义。 三是大学生自身素质因素。具体来说有以下几方面:(1)、诚信问题,不少毕业生发现求职时有一定的证书、文凭、履历能为找工作带来方便,有的大学生凭勤奋刻苦,在大学期间努力争取获得相关证书,不刻苦学生则通过投机取巧或造假来骗取企业初步信任,对大学毕业生整体形象造成一定的损害。(2)、大学生整体素质有下降趋势。由于近几年公办高校扩招,加之民办高校急增,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招生分数不断降低,加上不少大学生大学学习不认真,动手能力差,缺乏实践经验,大学生整体素质有下降趋势。(3)、大学生自身定位偏颇。都希望找收入高、待遇好的单位。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东西部地区之间、沿海地区和内地之间的差距较大,大学毕业生选择就业区域时,过度集中于北京、上海、深圳等热点地区,造成这些地区的就业压力明显增加。(4)、求职途径把握不准。不少大学生通过参加各种各样人才交流会“广泛撒网”的方法,或希望通过熟人“托关系”、“找门路”以捧上“金饭碗”,不善于“推销”自己,没有针对自己的切实优势,通过重点了解用人单位实际需求情况,提高就业率。 四、用人单位误区。(1)、存在性别歧视。女大学生明显处于劣势,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女大学生生理因素、婚姻因素、成就动机,以及生育保险费和女工劳动保护费用等。同等情况下女大学生将来工作成本比男大学生大,这是女大学就业难的主要原因。(2)、生源地域歧视。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到本单位的业务情况与当地联系紧密程度,希望招聘的大学生熟悉当地方言及风俗,甚至有一定的人际关系网等,选用人才时优先考虑本地人才。甚至一些地方政府招聘公务员时也存在生源地域歧视,实行地区保护主义,不利于大学生公平竞争。(3)、过分看重工作经验。经验不足是大学毕业生最大的劣势,不少用人企业经营有困难,急于招聘某一方面能人,并且希望很快给企业带来变化,而一般大学生则无法满足用人单位要求。用人单位忽视大学生的潜力和可塑性,其实经验总是在实践中培养

社会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学习现状

从社会学角度浅析当前大学生学习状况 文/延安大学贾学斌 摘要:人力资源是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关系着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人才的历史使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高等教育制度不断改革,体制不断创新,但大学生学习状况仍有待改善。 关键词:社会学;教育;学习状况;制度 From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college students' learning situation in the perspective of Sociology Abstract: human resource is the first resource of social development, with China's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 and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the education is the main way to develop human resources, higher education shoulders the hist orical mission of cultivating talents. In the system of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reform of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in our country, the system of innovation, but still need to improve college students' learning situation. Keywords:Social Science; education; learning; system 一、大学学习现状 虽然广大学生对各门课程能基本完成任务,对自身状况能做出比较客观的评价,但由于高校扩招,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学习观差异较大,大学生学习状况整体较混乱,存在一些比较集中的问题。 (一)学习目的不明确,自我效能感低,学习拖延,缺乏学习动机 在经历高考的高压后,以完成学习目标的心态进入大学,学习压

大学生旅游消费情况报告材料

目录 序言 (2) 一、调查背景 (2) 二、调查目的及意义 (2) 正文 (3) 三,调查容和围 (3) 四、调查方式和方法 (3) 五、地点确定和人员安排 (3) 六、调查基本情况 (3) 1、进度安排 (3) 2、问卷回收情况 (4) 七、调查结果与建议 (4) 1、市大学生旅游消费基本情况分析 (4) 2、市大学生旅游消费的影响因素分析 (6) 3、市大学生对待旅游的态度及看法的分析 (8) 结束语 (9) 附件 (10) 1、市大学生旅游消费状况调查问卷

序言 旅游业是一个最具发展活力和潜力的“企业”,近年来中国的旅游业一直是快速增长,中国旅游业发前景十分广阔。而且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旅游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旅游消费需求也大幅度上升,这是旅游业持续兴旺发展的动力。旅游业经济蒸蒸日上,旅游市场也不断扩大,而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有着一定的经济独立能力和生活独立能力,有相对宽松的时间,更重要的是他们具有更多的冒险精神和追梦遐想。因此他们青春的活力和火热的激情促成了一股大学生旅游热。旅游可以使我们开阔眼界,积累丰富的经验。随着大学生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消费观念的转变。大学生成为旅游消费市场一个不可忽视的消费群体。为了了解市高校在校大学生的旅游消费现状及前景,我们小组决定对石牌地区五所高校(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大学、暨南大学、职业技术师学院、华南农业大学)进行市场调查。 目的是了解市在校大学生对旅游消费的现状,进一步了解大学生对旅游消费的态度和看法,以及影响大学生旅游消费的主要因素,进而对大学生旅游消费市场需求及前景进行预测性分析。 一、调查背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行业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旅游业正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旅游业的增长与经济增长密不可分,旅游业显著的经济地位与解决就业的作用已为各国政府所重视,各国均将旅游产业放在经济发展战略的优先地位予以考虑。尤其是我国近年来全国各高校实行的扩招政策,使大学生消费群体成为不可忽视的市场经济活跃因素,因此,大学生的旅游消费前景也是相当广阔的。所以我们团队开展了这次以大学生旅游消费状况为主题的市场调查。 二、调查目的及意义 通过调查市在校大学生旅游消费的大体现状,以了解在校大学生对旅游消费的态度和看法(包括个人基本情况、外出旅游情况、消费情况、旅游消费情况、消费观念) 通过对市在校大学生旅游的主要影响因素的调查,以了解在校大学生旅游消费的市场需求; 在掌握市在校大学生旅游消费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对开发大学生旅游的市场前景作可行性分析。 意义:通过本次对市在校大学生就旅游消费情况的调查,初步了解大学生对待旅游消费的基本情况及态度、看法,在此基础上掌握大学生旅游市场的需求情况,从而为社会及旅游行业对关注和开发大生旅游市场方面提供参考。同时,经过调查分析得出的结论也可以更好的引导大学生旅游消费,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旅游消费观奠定理论基础。

2011年大学生就业现状

一、大学生就业背景: 我国大学扩招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现象,且有可能越来越难的趋势。这个方面和国际经济形式近3年来连遭打击,一方面和中国经济结构体制和教育改革落后有关,更和当今大学生的就业观滞后有关。据统计,201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超过640万,这些高校学子的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和学校关注的焦点。新的一年中,在高手如云的求职大军中,如何脱颖而出,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职业道路,是每个毕业生都在思考的问题。在能力结构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并不是基于职业路径的需要进行建构与培养,难以满足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变化,用人单位的需求模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用人单位的劳动力需求行为基于“职位分析下的任职资格模型”在劳动力市场上通过价格机制选用合适的人才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真正原因:

1.在没有出现经济危机的时候,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是比较突出的问题, 从整个就业情况看,大学生的供给明显大于实际需求。不是总量的供过于求,而是结构性的供过于求,主要是培养的大学生的方向及大学生所应该学习的内容和社会的实际需求是脱节的。 2. 企业用人的时候,首选是相关专业,其次是高潜质的人,因为企业在 发展期需要大量的人员补给,有些人是可以在工作过程中逐渐培养的,这也为一部分专业不对口的大学生解决了就业的问题。 3. 当经济危机到来的时候,企业普遍实行的保守的发展战略和紧缩财政 战略,一方面人力资源的补给大幅减少,另一方面用于培养与培训 的费用也大幅减少,在招聘的时候会对相关专业的大学生优中选 优。经济危机造成的结果是,无论是从结构看,还是从总量上看,大学生的数量都是供过于求。 现在高校培养的大学生都是掌握了一定的理论,实践非常缺乏,即便是对实践要求极高的技工类,很多学校因为种种原因取消和减少了实践的课程。大量理论的课程让学生在专业方向上的收益是有限的,缺乏实践能力的大学生成了纸上谈兵的高手。 企业是非常现实经济实体,需要的人就是能够给企业直接带来绩效的人,而纸上谈兵的大学生并不能马上给企业带来绩效,还要搭上老员工给为其辅导,从而影响了企业的整体绩效。现在很多企业都停止了招聘新员工,尤其是大学生,即便招聘也是有实力的公司进行的优中选优的战略性人才储备;而有些有实力的公司,在进行人才的战略性调整,希望通过现在的经济危机带来的变化,招募和储备一批中高端

齐美尔的社会学理论本章学习要点社会学视角形式社会学

第五章齐美尔的社会学理论 本章学习要点: ●社会学视角 ●形式社会学 ●文化社会学(客观文化和主观文化) ●货币哲学 教学重点与难点: 形式社会学;文化霸权 课时安排:3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 教学内容: 梧奥尔格.齐美尔(1858-1918)是德国早期社会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本人承认自己并没有创建什么社会学体系,但由于他强调社会学以社会交往形式为其研究对象,所以在社会学只上一般称他的社会学为形式社会学。 第一节生平与著述 齐美尔出生在柏林一个富裕的犹太人家庭。还在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去世,由他家的好友、一个音乐出版社的经理作了他的监护人。母亲的冷漠和盛气凌人的态度使他与家庭的关系比较疏远,幼年的齐美尔就开始感受到人世间的冷暖。 齐美尔从古典中学毕业后,在柏林大学攻读历史和哲学,从师于当时一些有名的学者,如历史学家蒙森、哲学家哈尔姆和蔡勒、艺术史学家格林、心理学家拉察鲁斯等。1881年,他以关于康德的论文获哲学博士学位。齐美尔在大学学习期间广泛涉猎了哲学、历史和心理学等学科,这对他以后的学术生活有很大影响。1885年,他在柏林大学任哲学讲师,没有薪金,只收学生听课费。直到1901年,他取得编外教授的称号,但依然是没有正式薪金。这时,他已是一个拥有6部著作和70多篇论文的著名学者了。由于当时德国的反犹主义,齐美尔的学术能力和成果受到官僚机构和官由学术机构的冷遇。直到1914年,他才在斯特拉斯堡大学获得了正式教授的职位。他在该校曾讲授过逻辑学、哲学史、形而上学、伦理学、宗教哲学、艺术哲学、社会心理学、社会学以及康德、叔本华和达尔文的学说。齐美尔虽然受到官方的不公正待遇,但是他在学术界却有很高声望。他的一些著作被译成英文、法文、意大利文、波兰文和俄文,他的若干观点得到了韦伯等许多著名社会学家的赞同,他被认为是德国社会学的创始人之一。 齐美尔是一位多产的作家。生前有200多篇论文发表在大量期刊、报纸上;在社会学、伦理学、哲学和文学理论领域,他撰写了20部左右的著作他的早期主要著作有:《论社会分化》(1890)、《历史哲学问题》(1892)、《伦理学科学导论》(18921893)、《货币哲学》(1900)等。1908年,出版了他的社会学主要著作《社会学:关于社会交往形式的研究》。之后,他离开社会学研究达10年之久。1917年,他又回到社会学著述上来,出版了多卷本著作《社会学基本问题》。齐美尔在其晚年撰写的著作和论文,大多是关于文学批评和评论、哲学史等方面的内容。 第二节社会与社会学的分类 一、社会(society)

我国大学生就业状况的供求分析

我国大学生就业状况的供求分析 摘要:目前大学生的总体就业形势相当严峻,大学生而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大学生就业不仅关系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而且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和社会文明程度。作为当代大学生,尤其是这个特殊时期的大学生,应该关注就业状况,为融入社会、服务社会做好准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供求关系解决措施 1 大学生的就业状况 从总体上看来,大学生就业现状不容乐观。自2008年的世界性经融危机以来,国家整体的就业形势就不佳,中国在计划体制和半自然经济下形成的劳动力进入市场经济体制后明显过剩。从体制加快的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原有国企和集体企业的净下岗和失业人员累计达到5000以上,可提供的工作岗位本就不多。而随着大学扩招政策的推行,中国大学生毕业人数急剧增长,使得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令人担忧。2010年6月底和8月底两次数据显示,专科生就业率均高于本科生,研究生最高。6月底就业率,研究生81.61%、本科生75.08%、专科生77.90%;8月底就业率,研究生86.23%、本科生81.72%、专科高职生82.55%。2011年省教育厅公布的报告显示,今年全国有大学毕业生933万人,为历年之最新一轮的大学生就业现状即将遭受挑战! 2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2.1 大学生的供给出现的一系列原因 2.1.1高校毕业生人数供应过多 过快的大学扩招,使市场出现了供应大于需求的现象。目前,市场提供的就业岗位增长缓慢,而毕业生的增长远大于市场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这样就造成了很多大学生竞争一个职位,得到了工作的就解决了个人需求,而竞争失败的又去竞争其他岗位,总而言之就是大学生失业人数久居高峰。

从社会学的视角分析当代社会

从社会学视角分析当代社会“门当户对”的择偶观 社工1091班顾笑晓 摘要“门当户对”的择偶观作为一种悠久的历史传统和习惯存在于我国婚姻土壤上几千年,一直是传统社会人们选择配偶、缔结姻缘的规则。目前我国正处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快速推进期,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思想观念的迅速转变,“门当户对”的择偶观也发生了很大的改观,弱化了原本的封建落后意识,赋予了现代的进步思想,强调人们在择偶时应该讲求文化上的“门当户对”,对此本文运用初级群体的形成条件、社会交换论、社会心理学等社会学的有关理论对其存在的合理性进行了解释并指出择偶中讲求“门当户对”的现实意义 ,同时也指出了过于追求“门当户对”会带来的一些消极影响。 关键词门当户对,初级群体,社会交换理论,社会心理学,择偶观 Mate concept analysis of contemporary society "match" from a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 Abstract Summary of the "perfect match" mate concept as a long history of traditional and customary for thousands of years of our marriage soil has been a traditional society, people choose a spouse, the conclusion of the marriage rules. At present, China is the rapid advance of transition from traditional society to modern society, with the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rapid transformation of ideas, mate of the "perfect match" concept has also undergone a great change, weakening of the original feudal backward consciousness , giving a modern progressive thinking, emphasizing the "perfect match" should emphasize the cultural choice of a wife, In this paper, the formation conditions of the primary groups, social exchange theory, social psychology, sociology theory of reasonable carried out to explain and pointed out that the emphasis on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perfect match" in the mate, also pointed out too far in pursuing the "perfect match" will bring some negative effects. Keywords P erfect match, primary groups, social exchange theory, social psychology, Mate Choice 择偶是人生中一次至关重要的抉择,它关系着青年缔结婚姻、建立家庭的后续过程,决定着青年未来生活的稳定与幸福与否。选择什么样的人与自己相伴终生,对方应该具备

[关于当今大学生旅游现状的调查报告]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报告

[关于当今大学生旅游现状的调查报告]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 报告 随着我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旅游消费变得越来越热,出外旅游已成为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在旅游群体当中,大学生是整个旅游市场的一个重要而又独立的组成部分。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具有一定的经济独立能力和自我生活能力,有相对宽松的时间,具有更多的冒险精神和追梦遐想,这些促成了大学生旅游热。因此,大学生作为一支旅游生力军的地位确实不容忽视。当今全国高校数量已达2000多所,在校生人数超过2000万人,可见中国的大学生旅游是一个巨大的市场。 同时,国内的旅行社达1.6万个,竞争非常激烈。但是大学生旅游却很少选择旅行社这条途径,是大学生的原因还是旅行社的原因呢?另一方面,旅行社对于大学生市场的潜力不是很明了。鉴于这两点,对当今大学生旅游的调查就显得是有必要的。 所以,我通过自己搭建的个人网站“一起旅游吧-大学生自助游”做了相关调查。此次调查的目的在于了解当今大学生旅游的大体情况以及大学生对旅行社的态度,为了解大学生旅游市场状况提供最直接最有效的数据。同时通过对调查结果分析,为大学生的旅游市场开发提供可行的建议。 一、大学生旅游的意向 在旅游意向上,有接近95%的大学生表示非常喜欢旅游,另外5%的大学生表示一般喜欢。但来自城市和农村的学生却有明显的差异,几乎100%来自城市的学生有旅游意向,而只有

接近85%来自农村的学生非常旅游。引起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由来自城市与农村的学生的经济条件的差异造成的。对旅游没感觉的大学生有66%主要是没有钱,其中来自农村的学生占74%。 去旅游的目的是欣赏景观、增长见识(62%)和休闲散心(21%),另外找同学、熟人玩接近16%,而纯粹娱乐性质上的游玩、观光不大受大学生的欢迎。 同时,调查也显示80%以上的大学生认为影响出游最重要的是金钱,15%左右的大学生认为时间是影响他们出游的重要因素,而5%左右的大学生认为伙伴、宣传地、朋友意见影响他们。 在调查中还发现,由于不同学校的大学生专业的差异,有些同学是出于专业的目的而选择去哪里旅行,例如旅游管理专业,勘探专业的大学生,他们由于学习目的而选择旅游。 以上调查结果显示由于大学生受到来自学校、家庭、社会的压力,故对旅游的喜爱不同。但大部分人喜欢旅游是来欣赏景观、增长见识,同时金钱是影响着多数大学生出游的主要因素。 二、大学生旅游的地点与时间 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偏爱自然风景区,占了总人数的54%,表明大学生更愿意与大自然亲近。 其次,旅游目的地选择民族风俗区有30%左右;有相当一部分人选择繁华城市区和海滨城市区,分别约占总人数的9%和5%。反而红色旅游革命区和高校校园不大受大学生的欢迎。在对于旅游时间段的安排上,最多人选择的时间段是不定期,想去就去,占了总人数的56%左右,说明了大学生都喜欢把外出旅游的时间由自己自由安排,不受约束。在具体时间段上,最多人选择的时间段是国庆、五一长假,约占了总人数的52%。选择寒暑假期以及平常的周末出游的人少,分别约占总人数的20%和24%。原因可能是一方面寒暑假的假期长,大多数学生都喜欢留在家看电视看书而不外出旅游;而普通周末由于时间较短,没有充分时间

社会学视角下的课程分析

社会学视角下的课程分析 社会学视角下的课程分析 内容简介: 社会学视角下的课程分析 20世纪80年代初,人们开始关注课程的社会性思考,但是对该问题的研究大多蕴含于课程编制和制约课程的因素等问题的探讨中。90年代初,对课程进行社会学的研究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有学者提出社会制度、社会意 论文格式论文范文毕业论文 社会学视角下的课程分析 20世纪80年代初,人们开始关注课程的社会性思考,但是对该问题的研究大多蕴含于课程编制和制约课程的因素等问题的探讨中。90年代初,对课程进行社会学的研究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有学者提出社会制度、社会意识形态都影响着课程内容的选择和传递,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都直接或间接地支配着课程目标、内容、管理、评价等。课程研究的社会学范式也被一些学者提出,他们认为对课程进行社会学研究可以为课程的编制、决策、接受、评价提供社会学视野。课程社会学的研究日渐系统化,使我们可以从社会学的角度对课程进行认识和分析。 一、社会学意义上的课程概念界定对于课程的概念,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出发,给出了不同层面上的阐述,教育社会学的学者们也各自提出了自己的理解。美国学者艾普尔认为课程是社会意识形态的抉择;英国课程论者劳顿从社会学角度把课程界定为社会文化的一种

选择;马斯格雷夫则认为,任何社会在学术或者行为方面都有知识的贮存,贮存的性质决定于社会结构。从这些概念中我们可以看出,教育社会学学者把课程看成是一种社会文化的选择过程,并强调社会对于课程的选择、传递、评价的作用。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可以说课程是一种社会文化的选择,它受社会上各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因此,从社会学角度来探究课程以及课程与社会间的关系,对于课程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二、教育社会学不同理论流派对课程的探讨简析为了探究社会对于课程的作用,促使了教育社会学的产生,教育社会学的三大理论流派即功能理论、冲突理论、解释社会学,从不同的角度对课程进行了探讨。 1.结构功能论者对课程的认识结构功能主义来源于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的学说,涂尔干认为社会学应当关注客观的、实证的社会事实。他认为教育目的在于使年轻一代系统地社会化,即要使出生时的自然人通过教育能成为社会人。因此,学校课程要有使学生适应他们将来生活在其中的社会环境的功能。美国学者帕森斯(T.Parsons)发展了涂尔干的理论,他认为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机构,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顺利地进入社会,寻找到适当的社会位置,而社会又是通过课程来筛选学生的,根据学生的课程成绩和表现,他们被选择进入不同的班级接受不同课程的学习,使他们能适应未来不同的社会职位。功能主义的观点引导人们关注社会阶层等因素对学生课程成绩的影响,因为他们认为学校课程与学生的社会位置有着紧密的联系,课程的目的就是要使学生理解并接受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事实上,这一观点使学生或者家长很少或不会有改变学生课程成绩的想法,这种被动的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