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学视角下的校园暴力问题分析

社会学视角下的校园暴力问题分析

社会学视角下的校园暴力问题分析
社会学视角下的校园暴力问题分析

社会学视角下的校园暴力问题

13级社会学

张海天学号:201308010031

导言:

“校园”这个词,不单单只是个名词。它总是能让人想起自己年少青春的生活,这种生活是懵懂的,是单纯的,是幼稚又美好的。校园是人社会化的一个总要途径,人从生物人到社会人的转变在近代文明社会后,基本大程度上要依靠校园。不同的文明国家大多都兴办学校来培育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现代社会中,多数人从早期幼儿3岁左右到成人23岁左右都在学校进行社会化的教育。校园是人社会化的一个重要起点。经过多年的学校教育和培养,人渐渐地有了对社会的基本认知和适应,成为了一个社会人。可以说学校是人社会化最基本、最重要的一个场所和工具。

可是校园暴力,是这个美好的校园里浓重的“雾霾”。从小学到大学,各个年龄阶段都有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的存在。而且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经济环境下都存在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的问题。

在挪威,奥尔韦斯用欺侮行为问卷对715所学校13万名8-16岁的中小学生调查研究发现,大约15%的儿童“有时”或经常卷入欺侮行为,其中约9%为受欺侮者,7%为欺侮者。严重卷入欺侮行为的约占5%(一周一次或更多),约3%以上为受伤害者,2%为欺侮者。同样的研究模式在瑞士得出了更高的比率。

英格兰的惠特尼和史密斯(Whitney and Smith)通过对雪菲尔德的24所学校超过6000名学生所做的抽样调查发现,“一学期至少1次”有过被欺侮经历的儿童在小学和中学所占的比例分别为27%和10%。而“一周至少1次”这样频繁受欺侮的儿童在小学和中学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0%和4%。

日本弱智儿童研究所1995年对全国小学四年级以上学生及其父母进行的调查结果表明,受过欺侮的男生有27.0%,女生36.2%,至今仍受欺侮的有3.2%,平均每3个中有1名受害者。

而美国医学杂志最近的报道指出,美国三分之一的学生都与欺侮有关,47%的父母和77%的教师承认有与孩子欺侮相关的报告;每月因害怕遭到欺侮和暴力伤害而逃学或旷课的中小学生高达16万名。

国内案例更多,简单列举几个:

1. 江苏无锡女生遭羞辱、打耳光、扯头发被围观哄笑2016年1月11日晚上,两段共长达3分钟的视频在微信朋友圈里疯转,在视频中,一名女生在宿舍角落里遭到数名女生持续捏脸、打耳光、扯头发,甚至是砸椅子。施暴及围观女生竟然时不时哄笑奚落,并且满嘴脏话,一位围观者还进行了拍摄。

2. 海南15岁少女遭多人围殴扒衣被骂“打死她”2016年1月16日,一段少女遭多人殴打、脚踹、扒衣的视频被传到网上,打人者讲海南临高方言。记者16日晚从海南省临高县公安局得到证实,视频里的暴力事件发生在该县东英镇的乡间小道上,受害人已报案。

3.湖南女生在不到100秒视频中被掌掴32次2016年4月22日晚,有网友在qq、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上发布一段视频,视频内容为数名女生掌掴一名女生。在不到100秒的视频中,女生被掌掴32次,其间一直没有反抗。

4. 重庆彭水一初中生被同学持刀捅死2016年4月28日13时许,桑柘中学学生沈某(男,14岁)与同校学生赵某(男,15岁)在校内因同学间纠纷发生争执。争执中,沈某持刀刺中赵某胸部,赵某经送桑柘卫生院抢救无效死亡。

5. 日照五莲一中学发生校园欺凌事件!学生在厕所被群殴2016年5月16日,一段校园其中几十人围观,据网友被一名身体强壮的同学殴打,暴力视频被疯传,一名中学生男孩,

称,这起事件发生在五莲街头中学。日今年十五岁的陶某某,是青海省海32016年6月6. 15岁少年不堪同学欺凌服毒自杀

这个属就在刚刚过去不久的六一儿童节,东市互助县威远初级中学八年级三班的一名学生,岁的生命。于美好、属于欢乐的节日,陶某某选择用服毒的方式结束了自己年仅15校园暴力为什么如此的普遍?这个阴暗的社会一角尽然如此的广泛。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

的严重问题校园暴力其实就在我们的身边,大多数人在学生时期都经历或者旁观过校园欺凌和校

园暴力。可能你是那位施暴者,也可能你是受欺者,或者是旁观者。校园暴力为什么会发生,如何解决校园暴力给被害人所来带如何杜绝校园暴力的发生,如何中途发现制止校园暴力,的精神创伤,这些都是非常复杂棘手的问题。

正文:同龄群体关键词:校园暴力社会化社会环境校园暴力是指在学校开展正常管理、教育期间,在校园内部及其周边地区、在师生之间、

学生之间以及非学校人员与学校师生之间所产生的暴力行为,它属于社会暴力的一种。但是我认为在学校里老师对学生的暴力问题与学生与学个人认为这个这个定义比较全面,所以不能放在一起性质不同。生之间的暴力问题有很大的本质上的区别。两者的根源不同,在校园内部及其周边地教育期间,讨论,本文所论的校园暴力是指指在学校开展正常管理、区、学生之间以及非学校人员所产生的暴力行为。简称校园暴力。包括实施身体或精神上的侵害行为,往往由于教师与学生一级同学之间关系与校园暴力利益的约束而出现一定程度的隐蔽性。学校暴力的侵害行为包括了实际攻击、伤害、虐待、这猥亵等直接实施暴力或在精神上造成威胁的事件。校园暴力对未成年人的伤害是巨大的,种伤害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更多是精神上的创伤。分析校园暴力就要从校园校园暴力的主体是学校中的学生,大多数为在成长中的青少年,暴力的主体入手,就是要从青少年入手进行分析。

从生物人转变到社会逐渐形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社会化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在此过程中,社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社会化是一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个贯穿人始终的长期过程。

校园暴力的原因

有关校园暴力的原因论在我国的研究中并没有形成自己的理论流派,我认为可以借鉴西方犯罪原因论以解释中国的校园暴力问题。在有关西方犯罪原因论的理论中可以大致分为两大类,即个人原因论和社会原因论。不能抛开个人原因直接谈论社会原因,因为人的本质是生物,生物有固定的生理结构,有固定的生理状态和生理现象。心里学上认为:人的生理形态和状态是人性格的基础,社会环境是影响人性格的重要因素。了解校园暴力的原因,要从本质上去剖析它,就必须对个人的心理和生理上进行研究。

个人原因论又区分为生物人类学的理论和精神动力学的理论。前者把犯罪的原因归结为天生的生理结构和基因结构,后者把犯罪的原因归结为个人的心理因素和性格特征。而社会原因论把犯罪的根源归因为特定的社会环境,但在社会原因论中又区分为社会反常状态理论、社会反常状态理论把犯罪归因于社会文化和其中,冲突理论、标签理论等。文化传递理论、.

文化传递理论认为犯罪是在社会文化传递和人的社会化过程中习社会结构之间的极度紧张;犯罪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强者与弱者的冲突理论注重社会中各个次群体之间的关系,得的;标签理论则认为关系,社会中强大的群体能够把弱小群体的许多价值观和行为定义为违规;尽管西任何行动和有此行动的人只有当被别人标志为犯罪时,才成为违规。犯罪是相对的,方理论对中国有很大的借鉴意义,但西方有关犯罪原因论是建立在西方犯罪问题的社会事实之上,而且即使是在西方,有关校园暴力犯罪的原因论也是建立在一般的犯罪理论基础之上。也就是说我们不能仅仅依凭西方理论来解释和应对中国问题,而应该建立在中国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连接中国经验和传统,发展从中国实践出发的社会理论。

结合西方的理论和中国的国情,我认为校园暴力的原因主要有两个大的影响因素:1、心理和生理形态2、社会。校园暴力有时是群体性行为,有时又是个体行为,群体也是由个体组成,所以分析校园暴力时要先从个人原因开始分析再到社会原因。这个两个因素都存在不稳定性和矛盾

性,在青少年社会化的过程中,两个因素都会影响社会化的结果,两个因素其中非良性的因素会使得社会化偏离正常的轨迹,诱发青少年的越轨行为,从而产生校园暴力。

一、心理和生理形态:

校园暴力的参与者和受害人多数为未成年人,未成年人和成年人的心里性格和生理状很大

的区别。青少年是人生的黄金阶段,它是个体发展、发育最富特色、最宝贵的时期,然而这个时期同时也是人生的“危险期”。进入青春期的青少年,身体发育迅速。青少年期的生理特征具有突变性,他们的形态、形体、内分泌等一系列的生理现象都会发生一个快速而巨大的变化。生理变化是心理变化的物质基础。随着生理上的变化,加之外界环境的各种影响,青少年期是个体心理迅速走向成熟而又尚未完全成熟的一个过渡时期。

生理特点:

1:在青少年时期,青少年的身高、体重、胸围、头围、肩宽、骨盆等都在加速增长。以身高体重为例,中学生的身高每年少则增长6-8厘米,多则增长10-11厘米;体重一般每年增加5-6公斤,突出的可增加8-10公斤。第二性征的出现是中学生外形剧变的又一表现。所谓第二性征是指性发育的外部特征。如男孩子开始出现上唇生须、喉结增大、声音变粗或嘶哑、腋毛、第一次遗精等,女孩子出现乳头突起,声调变高、第一次月经出现。体内机能的迅速健全。

2:青少年身体内部各器官、系统的机能迅速增强,并逐步趋向成熟。以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为例,在青春发育前期,大脑重量和体积的增加较前减少,但内部结构复杂起来,大脑皮质的沟回组织和神经元细胞已经完善,高级神经活动的兴奋和抑制过程逐步平衡,特别是内抑制机能逐渐发育成熟;到青春发育后期,第二信号系统不仅已据优势地位,而且在概括和调节功能上也有显著发展。青春发育期脑和神经系统的基本成熟为青少年心理的渐趋成熟提供了物质前提和可能性,但青少年毕竟处于从不成熟向成熟的过渡阶段,脑和神经系统尚有待进一步锻炼。

处于这个时期的青少年,由于生理上的迅速发育,特别是青少年的性机能发育成熟导致心理上的急剧变化,形成一系列独特的心理特征。青少年心理特征是错综复杂的。主要表现有:

一.自我意识增: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我的认识,进入青少年期的个体随着对外界认识的不断提高,生活经验的不断积累,开始对自己的内心世界和个性品质方面进行关注和评价。但是在这段时间内他们并没有形成关于自己的稳固形象,因而他们的自我意识还不够稳定,

通常对自己不能做出客观的评价,看问题太过主观。遇到挫折往往又会灰心丧气、怯懦自卑、抑郁不振,甚至自暴自弃。

二.智力发展显著:青少年由于大脑机能的持续增强,生活空间的持续扩大,社会实践活动的持续增多,其认知能力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这个时期,青少年的感知觉、记忆力、思维能力不断增强,逻辑抽象思维能力逐步占据主导地位,从一般的逻辑思维向辩证思维过渡,更多地利用理论思维,而且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都有明显的提升。青少年逐步开始用批判的眼光来看待周遭事物,会有独到见解,喜欢质疑和争论。这时,他们会开始思考人生和世界,提出许多关于“人生目的”、“人生意义”、“生活理想”等一系列问题。由于解决这些问题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所以他们常常会为此感到苦恼、迷茫、沮丧与不安。

三.情感的发展与现实的矛盾由于青少年心理发展过程中的错综复杂性,从而产生了青少年情感发展与现实的矛盾。

1、闭锁性与强烈交往的矛盾青少年自尊心强,思想感情,个人秘密不肯轻易向家人及朋友吐露,这时会产生一种难以名状的孤独感。这种状态与青少年随生活空间的扩大而出现的强烈的交往需要构成了一对难以排解的矛盾

2、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一方面,自认为是成人的青少年在思想言行等各方面都表现出了极大的独立性,要求自作主张。然而另一方面,由于青少年的社会阅历不够丰富,在很多事情上难以做出正确的决断。这时就构成了独立性与依赖性之间的矛盾。

3、求知欲强与识别力低的矛盾:青少年社会经验少,识别力低,他们非常渴望获取新知识,新思想,这时要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使他们朝正确的方向发展。

4、情感与理智的矛盾:青少年往往容易感情用事,他们不善于处理理智与情感的关系,常常是不能坚持正确的认识和理智的控制而成为情感的俘虏。

5、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青少年朝气蓬勃,富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向往。然而他们往往不能正确估计理想实现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容易遭受到打击。一旦遇到挫折,有的人便会悲观失望,严重的会陷入绝望的境地而不能自拔。

结合以上青少年的心理和生理特征的特点。青少年由于自我意识的增强对自己不能做出客观的评价,看问题太过主观。加上生理上的发育明显,由于性激素的作用,变得好动,易怒,做事很冲动。这就为校园暴力中的施暴者提供了基础的生理条件,从大量案例中,校园暴力的施暴者通常身高体型上比受害者要高大,使得施暴者持强凌弱、以大欺小。而且青少年的智力发育虽然显著,但是还没有完全的发育成熟。加之青少年在心理上闭锁性与强烈交往的矛盾、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求知欲强与识别力低的矛盾、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等等各种,使得青少年在社会化的过程的中出现偏差,无法正确的去处理心理矛盾和与人交往的社会矛盾。一方面强烈希望自己融入进社会化中,一方面却遇到许多矛盾。青少年社会经验少,识别力低、社会阅历不够丰富,在很多事情上难以做出正确的决断,容易遭受到打击而往往容易感情用事不善于处理理智与情感的关系。所以青少年对外界的评价是非常看重的,在校园中,青少年心理上渴望得到关注和认可,校园暴力的发生也很大因为青少年渴望得到所在群体的关注和认可。为了获得同群体的关注和认可或者有时候希望自己能成为同群体中的“领袖”,想当“老大”“大哥”。于是通过校园暴力这个方式去欺负、打击、迫害同群体中的其他同学来满足来提高自己在群体中的身份地位。

由于青少年这个阶段依赖性和独立性的矛盾增加,相互交往的次数和深度增加,相互间就容易发生矛盾,并且青少年在处理与同龄人的交往上又做不到像成年人一样成熟的去对待。所以当在校园中与他人发生矛盾的时候,青少年很难通过正常的沟通方式解决矛盾,更多是依靠粗暴的武力去对待矛盾。由于青少年的社会化程度低,其生物性的行为往往比社会性的使用武力解决问题其实也是生物的社校园暴力的根源其实来源于人类的生物性,行为要多。.

持强凌弱作为生物社会性的表现是不人行为中的暴力、会性的表现。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因为校园暴力的根源是人的生物性的社会化表现。所以校园暴力也是不可根除的,可根除的。都会出现不同的国家里,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下,这就能解释为什么在不同的人种中,就有可能出现以暴力解决问因为只要有人,只要在青少年结群的集体中,校园暴力的问题。题的方式。在校园中就会可能出现校园暴力。

二、社会环境:

人毕竟不只是单纯的生物,一个完整的人是生物人与社会人的结合,有着更多的社会性特征。学校对青少年的教育就是人社会化的一个重要的过程。校园暴力是一种社会现象更是一种人类行为。社会环境是影响人类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人类必然要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社会学通常认为社会环境包括:家庭、团体、社区、文化、社会阶层和社会阶级等。人与社会环境相互影响,社会环境会影响人,人也能影响社会环境。虽然生理、心理、社会因素都对人的行为发生着重要影响,但是这些因素对人的行为所产生的具体影响是不一样的。王瑞鸿教授认为它们的具体影响差别可以这样界定:“生理因素是基础,心理因素是核心,社会因素是根本。”正是因为社会环境的绝对性影响,所以我们分析校园暴力的放向很大程度上要分析社会环境。

使青少年校园暴力产生的社会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

(一)、首先应该是家庭

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场所,也是社会化的启蒙。父母是青少年主要生活依靠。父母对孩子的管教方式、父母本身的价值取向、生活观念以及父母的社会阶级和社会阶层等等,都会对青少年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校园暴力和家庭社会化功能弱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1.家庭残缺或破裂。残缺家庭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死亡的家庭,破裂家庭是指父母离异的

家庭。众所周知,家庭是个体出生后接受社会化的第一个社会环境,家庭的教育和影响对个人早期社会化甚至一生的社会化都具有重要意义。家庭应该是完整的,家庭教育应该是父母双方共同完成的。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利于家庭教育的顺利开展。家庭结构一旦遭到破坏,青少年很难有一个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极易产生焦虑、躁动等不良反应。并且孩子往往因为缺乏家庭的温暖和父母的关爱而产生种种问题,加之本身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心理上本身就很脆弱,更加激化的了青少年心理上的矛盾。使得青少年情绪更加低沉、易怒,行为上更加暴力,难以沟通。同时,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青少年又往往成为别人尤其是同龄人议论、讥笑的对象,容易产生自卑、封闭、厌倦家庭和仇视社会的畸形性格,这样的学生极易加入到学校或社会上的不良团体中,成为校园暴力的施暴者或者发起者

2.家庭暴力。家庭暴力简称家暴,是指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的,以殴打、捆绑、禁闭、残害或者其它手段对家庭成员从身体、精神、性等方面进行伤害和摧残的行为。家庭暴力直接作用于受害者身体,使受害者身体上或精神上感到痛苦,损害其身体健康和人格尊严。家庭暴力发生于有血缘、婚姻、收养关系生活在一起的家庭成员间,如丈夫对妻子、父母对子女、成年子女对父母等,妇女和儿童是家庭暴力的主要受害者,有些中老年人、男性和残疾人也会成为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家庭暴力的目的就在于通过对对方肉体和精神上施暴,使对方服从自己的意志,从而树立自己在家庭中的权威。家庭暴力也是校园暴力的根源之一。人在儿童阶段,父母便是其认定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的来源。儿童会大量的模范父母的生活从儿童阶段开始便大量模范父母间的青少年如果生在一个家庭暴力的环境里,和行为方式。.

他们习惯于暴力攻击行久而久之,暴力行为,无形中形成一种用暴力处理问题的思维定势,渴望着群体里获本身就想满足自己心理上渴望被认可,为。青少年在校内同学间的群体中,然后青在家庭中所模仿上的暴力行为就会从青少年的意识中浮现出来,得更高的群体地位。少年通过暴力的行为对群体中的人进行肉体和精神上的施暴来获得认可和群体中更高的地位,这就引发了校园暴力。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其中首先是父母3.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对子女施以一定教育影响即家长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和家庭生活实践,不管是父母往往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但中国当代社会家庭教育是比较缺乏的,的社会活动。但是又很多父母会忽视家庭教育,认为孩子的教育应该全部由学校管理,中农村还是城市。很难与青春期的孩要求孩子要服从自己的权威。农村父母文化水平低,思想可能较为落后,子沟通交流来解决孩子青春期所面临的成长矛盾。于是孩子在这种家庭教育的氛围中成长,许多父母无暇顾及就使得其社会化面临很多的阻碍。在城市中,生活节奏快生活的压力大,管教过度严厉,打压型的家庭教育方式。这孩子的家庭教育。不当的家庭教育主要有:①、②、稍有差错,就对孩子进行惩罚。种教育方式的特点是父母总希望孩子按自己的意愿行事,过分的疼爱。溺爱型的父母所教育出的孩子普遍会有“王子病”或者“公主病”,更加自私自利,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③、放纵型的家庭教育方式。父母工作压力大,青少年在成长中本身由于各种因对孩子的缺点不管不问,任其自由发展。无时间顾及孩子,,家庭教育的素的影响就容易参与进校园暴力,家庭教育其实是校园暴力的一道“防火锁”好的家庭教育会将校园暴力的隐患及时的化解,.缺少对社会化来说是具有毁灭性意义的。。不当的家庭教育就像给在萌芽阶段的校园暴力加上“肥料”

(二)、学校

的校园环境就是校园暴力发育一个“污浊”校园暴力终究是发生在校园里的暴力行为,的温床。学校是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机构,学校里教师的素质、教材的选取、同学的特征、学校的定位等等都会影响青少年的成长,引发校园暴力。、教师的素质。教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教师应该具有较高的思想品德和文化水平,并1可是现代教育中教师应该对学生尊重、光爱、信任与平等。且教师应该有一颗教育的爱心,在当下,很多教师不尊重学生,对学生更是经常动手打骂、体罚,不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贝克尔(H.Becker)和莱默特并且追逐名利、给学生打上“好学生”“坏学生”的标签。根据(Edwin M.lement)为代表的标签理论: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他人是一面镜子,通过他人的反应,“我”逐渐认识自我,他人的反应就是一种标签贴在“我”的身上,就会形成他人和社会对“我”的看法,这个标签会使得人不断强化并接受这种形象,并按照这种形象生活下去。

一旦学生被贴上“差生”、“坏学生”、“不学好的人”等负面的标签,学生就会认为自己真的就是这样的人,然后自暴自弃甚至辍学。这种学生极其容易加入社会或者校园中的不良团体成为校园暴力的策划者、参与者。

2、学校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缺失。在很多“成绩唯一论”“唯分数论”主导下的学校,不重视学生的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思想品德课在初中或者小学的时候会经常被语文、数学、英语这些“主科”老师所要来上。学生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很容易就受到不良文化的影响。学校基本上没有法制课程,导致学生不懂法,目中无法,不守法。

3、校园管理制度的不完善。由于平时只注重学习,而忽视了同学之间的人际交流与沟通,相互之间难免会有摩擦、纠纷,如果学校不能及时发现并制止,很可能就会引发校园暴力事件。学校是校园暴力的集中地,最有条件对它在第一时间内做出反应。学校对校园暴力有无法推脱的责任。这绝不仅仅是管理不严、教育不力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它表明了当前的教育还从某种意义上说,校园暴力真的是烛照学校教育和管理水平没彻底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

“侵害行为产生的部分可能的原因是学校组织日本的池田理惠子曾指出:真相的一面镜子。

”结构自身的问题,是由于制度化结构和制度化的行为模式所带来的一种可能性行为。(三)、社会大众传媒的因素。青少年很容易就接触“大爆炸”的社会。信息的交流途径太多,现代社会已经是一个信息网络中暴力文化大量存在,尤其是上个世纪九十年到暴力的信息文化内容。在电视、电影、、其中《古惑仔》代香港拍摄的很多关于黑社会的电影大量的传入内地,在学生中广泛流传。《学校风云》可以说香港黑社会暴力电影的经典。在《古惑仔》中,以山鸡和浩南的黑社会故事为主线,描述了其如何通过打打杀杀成为黑社会中的大哥。在片中,用忠义、团结、打因为本身青少年的这种电影对青少年是一种极大的震撼。抱不平这些社会道德来修饰暴力。这些电影而且青少年又较为感性。识别意识不强,没有完全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理将暴力描述得这么义正言辞、中又将通过暴力所得的金钱、社会地位描写得那么的美好、在暴力文化的潜大量地模仿、学习这种暴力文化。所当然。青少年就会认同这种暴力文化,移暗化的熏染下,一些青少年价值观严重错误,他们不再相信公平正义,视法律如儿戏,一过瘾。”“老大副无所畏惧的样子。他们习惯沉溺于暴力文化中,渴望以后在现实生活中能够当随着接触暴力程度的日益加深,他们内心的暴力倾向也愈益得以强化。

(四)、同龄群体的影响。同龄群体,是由一些年龄、兴趣、爱好、态度、价值观、社会地位等方面较为接近的人所组成的一种非正式初级群体。同辈群体在青少年中普遍存在,他们交往频繁,时常聚集,彼此间有着很大的影响。同辈群体是一个人成长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环境因素,尤其是在青少年时期,同辈群体的影响日趋重要,甚至有可能超过父母和教师的影响。青少年从家庭逐步走向社会,首先面对的就是如何进入同辈群体,并在群体生活中实现某种社会需要。同龄群体在青少年社会化中是一把“双刃剑”,可能帮助青少年解决社会化中所面的矛盾,又可能阻碍社会化的进程,诱发校园暴力等反社会行为。

1、与社会主流文化存在着相悖。青少年群体性质的不同,传递的文化特质也不同。积极型群体

往往载荷社会主流文化;中间型群体所承载的主要是同辈群体亚文化,它并非代表社会期望的主流文化;而且群体趋向于提供反权威的支持,引导与众不同的行为方式,甚至反社会行为,如结伴酗酒、抽烟、打架等,使群体的性质向消极型转化,从而其传递的文化也与社会主流文化背道而驰,对青少年成长产生不利影响。有关学者也指出了现代青少年文化异化现象,在价值观方面,他们过分关注自我,缺乏鲜明的是非观念,呈现文化理想主义倾向。这易导致人格扭曲,无法适应社会。

2、群体内部非制度化的行为规范对成员的控制是非正式性的,随意性较强。一旦群体内规范与社会行为规范相悖时,群体内强大的无形的制约力会促使青少年屈从于群体行为规范,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特别是由一些常有不良行为表现的青少年组成的同辈群体,他们经常聚集在一起对整个群体的健康成长会带来很大的消极影响,如少数群体内的成员会结伴抽烟、喝酒、打架、整天泡网吧玩游戏,甚至出现偷窃、抢劫、损坏公物等,成为青少年校园暴力行为乃至违法犯罪滋生地。另外群体内部的行为规则,也使师长不容易了解掌握青少年的思想和行为的发展动向,使得校园暴力发生时学校和家长不能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解决问题。

3、维系同辈群体存在的单一的情感纽带,不具有稳定性,缺乏理性的指导,易导致意气用事。一旦青少年之间发生冲突,所属群体会凭着“朋友义气”、“有难同当、有福同享”等这不仅不利于群体成员形成正确的行为不加思考地帮助群体成员解决各种疑难问题,观念,

若感性因素不加以理性无助于培养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还易形成反社会行为。模式,指导,很容易衍变为校园暴力团体,更无益于青少年的社会化。青少年在思4、青少年易受群体核心人物的影响,但这种魅力型权威也易导致盲目性。产生一旦他的言行偏离了正确的轨道,群体成员也会误入歧途,想和行为上追随核心人物,各种反社会行为。在校园暴力中当群体大部分成员青少年同龄群体的影响是校园暴力的原因中特别的一点。发生错误认知时,一个个体很难纠正错误的观念和认知,很容易受到群体其他成员的影响,在很多现实案例中,平时学习成绩好、性格开朗、吸收、消化、形成不健康的价值观念。

同龄群体的影响使得校彬彬有礼的青少年会因为同龄群体的影响参与校园暴力成为施暴者。园暴力更加难以预防和管控。

结合以上本文所论述的各种因素,校园暴力指之所以校园暴力始终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易冲动。然后心理上生理激素的分泌导致青少年变得好动、会发生:首先是生理上的发育,理想求知欲强与识别力低的矛盾、又有闭锁性与强烈交往的矛盾、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家庭暴力、家庭教育的缺失;残缺或破裂、与现实的矛盾等等各种。在家庭中又因为家庭的在学校中受管理上不合理;在学校中又受到老师的影响,而且学校道德和法制教育又缺失,很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到同龄群体的影响;在每天的生活中接触大量的暴力文化信息。多环节都会成为产生校园暴力的原因。心理、生理、家庭、同龄群体、学校、社会等这些因彼此附和。在大多数时候这些因素又相互联系、素在有些时候单独成为发生校园暴力的原因,各个这样才好对校园暴力对症下药、所以在剖析校园暴力的原因上要结合各种因素来分析。击破。

如何预防校园暴力(一)提倡家庭美德,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良好的家庭环境是一种重要的隐性教育内容。和谐的家庭氛围、浓郁的文化气息、和睦的家庭关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谐的邻里关系等家庭环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和教育着青少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们要教育孩子不仅要学会接受爱,而且要学会给予爱。由于儿童的模仿能力

强,并且喜欢模仿成人的一言一行,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必须严格要求自己的言行,如不说脏话,对家人不使用暴力。凡是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长应该首先做到,充分发挥自己的榜样示范作用。

(二)关注心理健康,加强情感交流

青少年在成长的各个阶都会遇到来自自身、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处理不当就会引起青少年的心理问题,进而引发越轨行为,严重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因此,作为家长不仅要重视孩子的身体发育和学习成绩,更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注意从小培养孩子尊重生命的意识。

(三)更新教育观念,革新教育方式

新时期,家长首先要摒弃“尊尊亲亲”、“棍棒之下出人才”等落后的陈旧观念,学着尊重与孩子多多交流和沟通,家长要放下高高在上的权威姿态,其次在教育方式上,和信任孩子。.

要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尤其是在孩子的兴趣发展上,让孩子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想法,律,既不能揠苗助长,也不能放任自流;既要尊重孩子的选择,亦不能太过于溺爱孩子。(四)提高教师素质,改善师生关系提高教师素质,因此,值得注意的是,一部分的校园暴力事件源于师生关系的不和谐,

也要关注教师的心理不仅要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改善师生关系是当务之急。一方面,加强心理培训和辅导。从而最大限度地缓解师生关系的紧张;另一方面,教师在素质问题,教学过程中应宽以待人,教育学生要有耐心和恒心。

(五)普及法律常识,树立法制观念

加强法制素质教育是有效预防及遏制校园暴力的必要条件,关键是在大学生群体中普及法律常识,树立法制观念。普及法律常识的方法是各种各样的。首先,结合大学生的实际状况,运用多种教法开展案例教学,丰富教学内容,以案说法。其次,将抽象的法律条文具体化,结合生活实例加以分析,使其通俗易懂,学生乐于接受,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最后,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不能只凭空洞的说教,应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地开展各种活动,寓教于乐,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增强法制观念,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如经常与政法部门的人员联系,请他们有选择的结合实例讲法制课;开展“模拟法庭”活动。

(六)铲除文化垃圾

要想根除大众传播媒介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对文化市场中的影片和音像制品严格把关,以防那些宣扬暴力的音像制品肆意进入大陆。其次,按照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惯例对影视作品分级管理。再次,科学制定《影视文化法》。

(七)加强治理校园周边环境

首先,学校应考虑多配备一些保安人员,分片管理,时时刻刻对校园内外进行巡视。其次,仿效美国制定较为完善的学校安全管理计划和相关的政策法规,并严格的执行。最后,充分发挥校方、老师和市民的监督作用,密切监控学生进入校园周边不健康娱乐场的行为。

总之,解决校园暴力问题要标本兼治,需要相关方面的共同关注和积极协作,形成合力,致力于预防和遏制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为学生营造一个安全、和谐、友好的校园环境。

【参考文献】

[1]. 赵秀哲.社会学视野下的校园暴力[J].中国论文网.2012

)1(.2009青少年犯罪问题[A].社会转型与校园暴力的法社会学思考.张善根[2].

校园暴力案件发生原因的分析和对策

校园暴力案件发生原因的分析和对策 发布日期:2011-05-13 文章来源:互联网 近年来,校外人员进入校园行凶闹事的事件时有发生,给宁静的校园蒙上了一层阴影。如2010年5月12日,陕西省南郑县一幼儿园发生了一起恶性砍杀儿童的校园暴力事件,已造成7人死亡,20多人受伤;还有2010年4月12日,广西合浦县男子砍死8岁小学生;2010年4月28日,广东雷州男子砍伤16师生;2010年4月29日,山东泰兴男子幼儿园内砍伤32人;2010年4月30日,山东潍坊男子小学内锤伤5人等血案惨剧发生。校园暴力事件层出不穷,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如何应对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笔者试对校园暴力案件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对策。 一、校园暴力案件发生原因的分析 灵山法院2009年审理的校园暴力案件有2件,如陈某、邓某等4人于2009年3月30日凌晨3时许开摩托车窜到灵山县伯劳中学,持刀对该校多名学生进行威胁、殴打及搜身,共抢得26名学生的人民币930元;又如刘某、彭某于2009年5月3日晚上9时许及5月5日凌晨4时许先后窜到灵山县那隆镇第一中学男生宿舍,以持刀、威胁、殴打等方法对学生进行抢劫,共抢得16名学生的人民币141元。灵山县发生的校园暴力案件虽然不多,但严重威胁了学校师生的生命安全和安定的学习环境,在社会上造成了极大影响。法网恢恢,疏而不漏。这些窜到学校制造暴力事件的被告人,最终受到了法律的严惩。灵山县发生的校园暴力案件,只是全国校园暴力案件中的一敝。纵观这些案件发生的原因有: 1、案发凶手多为青壮年男性,这些人都是生活在社会底层。他们收入状况都不太好,对自身生活环境不满意,案发前都处于无业状态。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是所谓的“失意者”或正在经历挫折的人。这部分长期失业在家的城镇低收入群体的心理状态是最脆弱的,最容易做出极端的行为。 2、极少数凶手或多或少有一定的精神问题,对前景感到失望。在众多校园暴力案件中,犯罪人有精神问题的毕竟是少数,其他人均是精神正常人,只有少数凶手是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精神问题。如广西合浦凶杀案犯有精神病史,其他人均无精神病史。 3、一些凶手在成长中缺乏关爱,容易形成两种性格极端,一种是懦弱,一种是偏执。性格懦弱的人对自己没有信心,易忍气吞声,可以委屈自己而顺从别人,但其实心中会认为自己正遭遇不公平对待。这些人一般表现得胆小、老实、不爱说话,只在一些小事上会表现得偏执,所以当他们制造凶案后,周围的人会感到非常意外,这种懦弱性格最常见也最危险的。有专家分析认为,凶案的制造者不少都属于这种情况。内心的压抑、不平感长期得不到释放,若再加上在人生重大事件上不断受挫,积累到一定程度或遇到“导火索”就会爆发,就想用不择手段报复社会、报复他人。于是他们多选择对弱小、无力还手的学生或妇女、老人进行

(完整版)社会学视角下的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浅析

社会学视角下的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浅析 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生活都生活在人际关系网中,每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都依存于人际交往。人际关系的好坏往往是一个人心理健康水平、社会适应能力的综合体现。大学生处于一种渴求交往、渴求理解的心理发展时期,交往能力越来越成为其心目中衡量个人能力的重要标准。他们开始尝试独立的人际交往,并有意识地发展交际能力。可是,有很多的大学生不能处理好人际关系,存在各种各样的交际问题。不良认知、情绪及人格等心理因素,都不利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而人际关系不好,又会进一步导致原有心理问题的加重或产生新的心理问题。培养良好的人际效能力,不仅是大学生活的需要,更是将来适应社会的需要。 2013年复旦大学医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黄洋惨遭室友投毒,于4月16日下午经抢救无效在医院不幸去世。这起校园投毒案的发生再次让我们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上。对于正在学习、成长中的大学生来说,人际交往是生活的基本内容之一。同学之间、师生之间、老乡之间、室友之间、个人与班级以及和学校之间等错综复杂的社会交往,构成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网络系统。但现在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紧张,宿舍关系不好引发的恶性事件时有发生:1995年清华大学化学系女生朱令被用铊盐投毒;2004年,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杀害寝室4名同学;2011年,中南大学一男学生持刀将该校一女生杀死,随后自杀……综上几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现在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并不乐观,不管是嫉妒,还是 仇恨,去杀害自己的同学,这无疑是社会责任,是我们教育的失败。 为了使大学生能更好的处理人家关系,下面我们从社会学的几个角度来分析目前的大学生人际关系。首先,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导致学生难以确立相对稳定的价值观念。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竞争机制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大学扩招,并且提前进入社会,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当代大学生身处东西方价值观并存互相冲突的复杂环境中,各种外来思潮的涌入,直接影响大学生的价值选择。其次,相关制度改革的不完善导致学生无法获得相对平等的教育权利,社会分层阻碍了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发展。社会分层的根源在于社会不平等、稀缺的普遍存在,使人们对社会性资源的占有不可能是均等的,因而人们的社会地位总是存在不同的高低层次。社会分层作为最重要的社会不平等的表现方式,已经成为社会的一种存在状态。大学校园中的社会分层主要是指由于家庭、经济、文化等背景因素的介入使得大学生群体的生存状态与心理状态产生差异与分化的现象。我国的大学教育逐步由精英教育转入大众教育,作为大学的主体大学生源于中国社会不同阶层,他们的生活方式选择和生存状态差异是家庭阶层的直观影射。来自社会不同阶层的大学生在角色转换的过程中,将经历生活方式的转型乃至阶层的转换。原有家庭背景和经济状况的巨大差距,使得进入同一学校的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显示出不同的表现,大学生人际关系有了新的特点。还有,相关教育真空导致学生心理素质得不到充分发展。尽管社会的急剧变化确实冲击着大学生的精神家园,但内因才是事物变化的根源,有人说没有失败的学生只有失败的教育是颇有道理。大学生需要受到的教育并不只是知识教育,更重要的还有人格教育。目前来看,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仍是看重学生成绩是否优秀,能否发表论文,最后能否找到工作等,对大学生的心理辅导还比较薄弱。 每个成长中的大学生,都希望自己生活在良好的人际关系气氛中,如何提高个人的人际魅力,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状态,这是每个大学生值得思考的问题。良好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在社会交往实践中学习,锻炼和提高。所以大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要遵从一定的原则,真诚待人。和身边的人相处,要正直、平等和诚信,营造互帮互学、团结友爱、和睦相处的人际关系氛围。决不能搞拉帮结派,酒肉朋友,无原则、不健康的人际交往。在与人交往时,一方面要真诚待人,既不当面奉承人,也不在背后诽谤人,要做到肝胆相照,襟怀坦荡。另一方面,言必行,行必果,承诺事情要尽量做到,这样才能赢得别人的拥戴,彼此建立深厚的友谊。同时要学会宽容、换位思考,在交往中注意互补互

大学校园暴力行为分析与防控

大学校园暴力行为分析与防控 【摘要】:对g市高校200名大学生的调查显示, 49%的学生认为存在少数校园暴力,只有16%的学生认为不存在校园暴力。29%的学生承认自己或朋友曾遭受校园暴力侵害。校园暴力的产生反映出施暴者的人格发展不健全、自我认知不和谐、对挫折的耐受力差、对挑衅缺乏理智。也与家庭教育不当、家庭暴力的负面影响、不良环境和朋友、暴力性的大众传媒和网络游戏、学习和就业压力等有关。大学校园暴力的预防需要学校、家庭与社会的通力合作,综合治理。 【关键词】:大学;校园暴力;防控。 近几年高校校园内各类暴力事件频发,不仅严重影响了广大师生的身心健康,而且影响到高校的安全稳定与和谐校园建设,因此,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较强的社交技能等成为高校的当务之急。 一、校园暴力概述。 (一)大学校园暴力现状。 据2001年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30%左右的大学生存在心理异常表现,15%有各种心理疾患,10.5%的学生面临校园暴力的威胁,94%的孩子认为,在社会中自身的安全不能得到保障。[1]北京市有关部门最近对1万余名学生进行的调查显示,有40%的学生在校内外遭遇过同学和社会青年索要钱物”。[2] 为了进一步清除高校不稳定因素,建设和谐、温馨的大学校园,我们对g市高校200名学生就校园暴力的现状、形式及心理因素等方面做了抽样调查。调查显示,4%的学生认为校园暴力普遍存在,49%的学生认为存在少数校园暴力,只有16%的学生认为不存在校园暴力。29%的学生承认自己或朋友曾遭受校园暴力侵害,男生占62.06%.在校园里频繁出现的暴力事件已经引起社会、家庭和学校的普遍关注。 (二)校园暴力的概念界定及类型划分。 暴力泛指凶恶、残酷,即侵害他人人身、财产的强暴行为。其中校园暴力是暴力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行为人(包括在校学生、老师及校外人员)在学校管辖范围内,对在校学生或老师的心理、身体及财产等实施迫害行为,并在一定程度上使受害人深受身心伤害的暴力行为。 根据暴力对象不同,可将校园暴力划分为四类:校外人员与在校学生或老师之间的暴力行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暴力行为;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暴力行为;老师与老师之间的暴力行为。根据暴力采用的方式不同,可将校园暴力分为语言攻击(即使用嘲笑、蔑视、谩骂、诋毁等歧视、侮辱性的语言,致使他人在心理及精神上受到侵犯和损害,属于

中学生校园暴力现状及原因 分析

中学生校园暴力现状及原因分析 校园暴力是指发生在校园或校园周围的暴力行为以及对学校或师生财物的破坏行为,近年来,校园暴力事件发生率不断升高,暴力行为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相关的研究表明,校园暴力的现状不容乐观,不仅表现为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也表现在暴力的程度越来越严重,很多校园暴力已经超出单纯的打架斗殴的可控范围,甚至在个别地方正演变成带有黑社会性质的团伙,制造敲诈、勒索、抢劫、杀人等刑事案件。除此以外,同学起外号、语言讥讽、歧视等非典型的暴力形式也普遍存在。为此,分析中学生暴力行为的现状、探讨其中的原因,进而思考减少中学生暴力行为的策略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中学生校园暴力行为的现状 在世界的各个国家,每天都会发生校园欺凌的事件。比如,2003年美国关于危险行为的监测,其中有33.0%的高中学生在过去1年内打过架,4.2%的学生因为打架受伤而到医院治疗,5.4%的学生在调查前1个月内由于感到学校或途中不安全而不去上课。日本文部科学省2012年11月的调查显示,在4至9月的近半年时间内其国内中小学中已发现的校园暴力事件超过14万件,是2011年全年的两倍多。 从上面所列有限的资料看,校园暴力在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相关的研究还显示近十年来校园暴力事件表现出情节越来越严重、暴力事件制造者和受害者的年龄越来越小的特点。在我国,校园暴力还表现出明显的地域特征,即经济发达地区其校园暴力发生率更高、手段更加残忍、性质也更加恶劣。 2、校园暴力犯罪的特点。 ①、团伙性。由于青少年年龄与生理等各方面的原因,决定了他们具有强烈的模仿性。由于受影视、报刊中描写的“帮会”、“行会”的影响,有些学生在校园内拉帮结派,各自为政,形成各自的势力。这样的帮派是中学校园中的一颗毒瘤,让学校难得安宁,并且各团伙之间往往会为了一些各自的利益或者是为了扩大势力,就会出现打群架的现象,具影响了其他中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及师生的切身利益,又严重扰乱了学校的正常管理秩序。 ②、偶发性。因受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所决定,他们的情绪、情感处于急剧变化的时期,易激动,重友谊,讲义气,好感情用事。这一切都表明了中学生校园暴力具有一定的偶发性。很多校园暴力行为的发生只是为了一些很微不足道的事情,但由于易冲动,往往一急,在气头上极易丧失理智,一念之差,而铸下大错。如据《中国青年报》报道,15岁

校园暴力案例剖析

兴仁县第六中学学生“校园暴力”典型案例 剖析材料 打架斗殴是校园里最常见的暴力行为,可以称之为学校安全教育与管理的顽疾,层出不穷,屡禁不止。尽管学校三令五申打架斗殴事件的危害性及严惩制度,但学生打架斗殴事件还是时有发生,不仅破坏了学校的正常秩序,给学校带来不好的声誉,而且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伤害,其危害性显而易见。杜绝打架斗殴事件一直是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 一、具体案例: 2014年11月9日(星期日)下午15:30左右,正是我校学生陆续返校高峰时间,学校值班组人员分散在学校几个重要地点迎接学生返校,突然,有个学生慌张地跑来向值日组长报告,声称看见有一个人把一把1米左右长的刀丢在了学校宿舍区不远处围墙下的草丛中,听此消息后,值班组带领学校保卫人员立即展开搜查,经过大约十分钟的查找后,值班组果然在学生所说的大概位置找到了一把长约1米的形似日本武士砍刀。 值班组感觉此事非同小可,立即向学校安全领导小组做了汇报。以黄贵忠校长为首的学校安全领导小组马上就此事展开调查,在大约两个小时的调查后,事件终于水落石出,原来这把刀是一个我校上一届毕业生带来的,目的是想找我校现在一名九年级学生打架,以报复他在上学期在宿舍区购买东西时被欺负之仇,随后学校对此事进行了善后处理。此事虽然没有对学生造成伤害,但它给我们以警醒,校园暴力事件是可能随时发生的。 二、案例分析: 凡事的发生必定有它存在的原因,针对上述事件,我们认为校园暴力事件的存在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父母疏于管教。这部分学生由于父母疏于管教而在外结交不三不四人等,成帮结派,惹事生非。不少学生家庭或因单亲、或因父母忙于打工挣钱、或因家长责任心较差而忽略了对子女的关心教育,致使学生结交了社会上的不良人员。尚未具有明辨是非能力的孩子从所谓的“哥们儿”那里寻求到“温暖”,受他们挑唆、利用而参与斗殴。 2、父母管教手段过于暴力。这也是造成子女心理上的暴力倾向,多数表现为“在家是羊,在外是狼”,内向寡言,情绪易激动,喜用暴力解决一切。 3、早恋引起“争风吃醋”,这种颇有中世纪欧洲骑士决斗风格的打架斗殴事件是在校园暴力事件中早是屡见不鲜了的。 4、虚荣心作祟。死要面子,往往于“骑虎难下”之势,挥舞起拳头;这

校园暴力原因对策作文素材

校园暴力 ·新闻时事 2017年1月9日,湖南邵阳市城步四中发生一起校园暴力事件,一中学几名女生在教室内轮番扇一名女生耳光。当天午休期间,城步四中七年级127班学生刘某因与124班同学王某有私怨,趁老师吃午餐时,纠集116班杨某及本班几位女同学到王某所在班级教室对其进行殴打。 2016年10月31日晚,丰顺县某中学宿舍内两个同班同学因纠纷发生打斗,其中一人被刀刺伤腹部,最终抢救无效死亡。 2016年5月13日,在枞阳某中学课间休息期间,小周与同学小方因琐事发生冲突,小周打了小方一巴掌,致小方左耳耳膜穿孔,经鉴定小方人体损伤程度为轻伤二级。 ·校园暴力的原因 (一)个人因素 1.人格倾向。有学者指出,校园暴力的施暴学生通常有以下特征:(1)缺乏自我控制及自主负责的能力;(2)轻浮且缺乏挫折容忍力;(3)在团体中表现欲强;(4)以自我为中心且罪恶感淡薄;(5)同学关系不良。有关校园暴力与人格倾向关系的问题,目前国内研究得较少。 2.行为问题与行为困扰。国内的相关研究,发现暴力攻击行为愈频繁,其抽烟、喝酒的比例也愈高。这些研究结果都证实了暴力行为是一连串行为问题中的一环,往往和其他的行为问题合并出现。 3.对暴力的态度与信念。调查发现,学生对暴力的态度愈强,其攻击行为也愈多。高攻击性儿童特别重视控制被害者所带来的心理代偿,并且对于攻击所带给他人的伤害或痛苦较不关心。国内研究也表明,许多学生出于对电视上“黑帮老大”的崇拜,将施暴看作是“英雄”表现,对受害者的感受漠不关心,甚至以此为乐。 (二)家庭因素 一个人性格与行为的养成,大多受家庭影响,因此,不可忽视家庭因素对青少年暴力倾向的影响。家庭结构不完整,家庭关系不和谐,家庭教育不科学,家庭氛围不正常,家长行为不端正,家庭周边环境不健康,对未成年人的影响是巨大的。暴力及非暴力少年犯的父母及亲属的不良行为较一般少年的多些;暴力及非暴力少年犯其家庭是单亲家庭或破碎家庭之比例高于一般家庭;暴力少年犯在儿童时期受虐的程度、目睹父母发生婚姻暴力的程度及受到手足暴力的程度,比其他少年高。 (三)学校管理的因素 我国目前的中学教育仍以应试教育为主,不少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只抓分数,忽视了对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素质教育。部分学校对学生违纪事件简单地求助于行政处罚,滥用“劝退”、“勒令退学”等手段,随便开除学生,将矛盾推向社会。体罚学生也是我国传统教育方式的一个弊端,它会使学生形成敌视老师和优等学生的逆反心理。研究发现,当学校持续地对暴力学生施以粗暴的训练方式或体罚的,不但无法抑制学生重演同样的暴力行为,还会使学生对学校产生敌意和疏离感。

中小学校园暴力的成因及对策-

中小学校园暴力的成因及对策-

————————————————————————————————作者:————————————————————————————————日期:

【标题】浅谈中小学校园暴力的成因及对策 【作者】白志仙 【关键词】校园暴力概念原因现状防治 【指导老师】向从武 【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正文】 近年来,在我国一些学校内,校园暴力相当突出,且呈蔓延发展的趋势,在众多学生的心灵深处蒙上了不安全的阴影。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因此本文就从校校园暴力的概念人手,剖析目前我国校园暴力的现状,从而为防治校园暴力提出相关的理论思考。 一、校园暴力的概念及现状 (一)校园暴力的概念 1996年在日内瓦召开的世界卫生大会正式宣布暴力为危害健康的重要原因,并从医学的角度将暴力定义为:“暴力(violence)是指蓄意地运用躯体的力量或权力,对自身、他人、群体或社会进行威胁或伤害,造成或极有可能造成损伤、死亡、精神伤害、发育障碍或权利剥夺的行为”。相对于暴力而言,校园暴力是个综合性问题,它涵盖了诸如社会学、伦理学、犯罪学、心理学和法学等学科的内容,目前国际上尚未给它做出一个确切的定义。一般而言,在国外提到校园暴力,通常使用的术语是“胁迫”,但这一定义未能包含所有的校园暴力行为。国内研究校园暴力现象的学者给校园暴力所下的定义与国外差别较大,仍未形成关于校园暴力的统一定义。有的研究者认为,“校园暴力,顾名思义是指发生在校园及其附近的以学校教师或学生为施暴对象的恃强凌弱的暴力行为”①。也有的学者认为“校园暴力,亦称校园暴行,是指主要发生在校园内的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暴力行为以及学生对学校设施的破坏行为”②。还有研究者指出,“校园暴力是指发生于学校内的暴力行为或犯罪行为”③可见,在我国学界,对于何谓校园暴力的看法仍是五花八门,争议很大。虽然国内学者关于“校园暴力”概念的表述有所不同,但是通过对各种定义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校园暴力具有以下特点:首先,校园暴力必然是发生在校园,但是对于校园这一概念我们应对它进行重新诠释。从目前的学校管理体制和学校功能上来看,我认为这里的校园不应仅局限于校园内部,即校园不仅包括学校的教育、生活区域,也包括校园附近的其它一些范围。“校园”包括学校的教学区、生活区,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还当看到,现在学生上学时的活动范围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学校围墙内,学校周边的如小卖部、网吧、饭店等也成为学生经常光顾的场所。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在这些区域里也很有可能发生暴力行为。因此我认为,在学校正常教学时期,学校附近的公共场所也应当成为“校园”概念的外延。其次,校园暴力不应当仅指学生之间的暴力行为,同时也应当包括师生之间、校外人员对在校师生所实施的暴力行为。在师生关系中,往往会因为种种原因而产生老师体罚、辱骂甚至殴打学生的事件出现,这也应该属于校园暴力的一种,因此校园暴力应当包括师生之间发生的暴力行为。最后,校园暴力的作用对象

中学生校园暴力现状及原因分析

中学生校园暴力现状及原因分析 校园暴力是指发生在校园或校园周围的暴力行为以及对学校或师生财物的破坏行为,近年来,校园暴力事件发生率不断升高,暴力行为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相关的研究表明,校园暴力的现状不容乐观,不仅表现为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也表现在暴力的程度越来越严重,很多校园暴力已经超出单纯的打架斗殴的可控范围,甚至在个别地方正演变成带有黑社会性质的团伙,制造敲诈、勒索、抢劫、杀人等刑事案件。除此以外,同学起外号、语言讥讽、歧视等非典型的暴力形式也普遍存在。为此,分析中学生暴力行为的现状、探讨其中的原因,进而思考减少中学生暴力行为的策略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中学生校园暴力行为的现状 在世界的各个国家,每天都会发生校园欺凌的事件。比如,2003年美国关于危险行为的监测,其中有33.0%的高中学生在过去1年内打过架,4.2%的学生因为打架受伤而到医院治疗,5.4%的学生在调查前1个月内由于感到学校或途中不安全而不去上课。日本文部科学省2012年11月的调查显示,在4至9月的近半年时间内其国内中小学中已发现的校园暴力事件超过14万件,是2011年全年的两倍多。 从上面所列有限的资料看,校园暴力在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相关的研究还显示近十年来校园暴力事件表现出情节越来越严重、暴力事件制造者和受害者的年龄越来越小的特点。在我国,校园暴力还表现出明显的地域特征,即经济发达地区其校园暴力发生率更高、手

段更加残忍、性质也更加恶劣。 2、校园暴力犯罪的特点。 ①、团伙性。由于青少年年龄与生理等各方面的原因,决定了他们具有强烈的模仿性。由于受影视、报刊中描写的“帮会”、“行会”的影响,有些学生在校园内拉帮结派,各自为政,形成各自的势力。这样的帮派是中学校园中的一颗毒瘤,让学校难得安宁,并且各团伙之间往往会为了一些各自的利益或者是为了扩大势力,就会出现打群架的现象,具影响了其他中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及师生的切身利益,又严重扰乱了学校的正常管理秩序。 ②、偶发性。因受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所决定,他们的情绪、情感处于急剧变化的时期,易激动,重友谊,讲义气,好感情用事。这一切都表明了中学生校园暴力具有一定的偶发性。很多校园暴力行为的发生只是为了一些很微不足道的事情,但由于易冲动,往往一急,在气头上极易丧失理智,一念之差,而铸下大错。如据《中国青年报》报道,15岁的初中生林岚由于把羽毛球打在一女生的头上,随之发生口角,便遭到了该女生及其同学的暴打,以至落水而亡。 ③、报复性。由于各方面的因素所造成的个别学生心胸狭窄、个性孤僻,不能宽容他人,还容易产生报复心理的行为的习惯。这一类中学生在心理上严重失调后极易引发校园暴力的行为,我们在报刊上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报道。报复行为的产生往往是由于一方吃了亏,咽不下这口气,总想找个机会报复以求心理上的满足与平衡。 ④、侵财性。侵财犯罪在中学生校园中占首位,从侵财的方式上

社会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学习现状

从社会学角度浅析当前大学生学习状况 文/延安大学贾学斌 摘要:人力资源是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关系着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人才的历史使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高等教育制度不断改革,体制不断创新,但大学生学习状况仍有待改善。 关键词:社会学;教育;学习状况;制度 From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college students' learning situation in the perspective of Sociology Abstract: human resource is the first resource of social development, with China's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 and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the education is the main way to develop human resources, higher education shoulders the hist orical mission of cultivating talents. In the system of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reform of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in our country, the system of innovation, but still need to improve college students' learning situation. Keywords:Social Science; education; learning; system 一、大学学习现状 虽然广大学生对各门课程能基本完成任务,对自身状况能做出比较客观的评价,但由于高校扩招,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学习观差异较大,大学生学习状况整体较混乱,存在一些比较集中的问题。 (一)学习目的不明确,自我效能感低,学习拖延,缺乏学习动机 在经历高考的高压后,以完成学习目标的心态进入大学,学习压

校园暴力现象分析

校园暴力现象分析 学院:***** 专业:***** 班级:****** 学号:******** 姓名:****** 引言: 在我们现在这个美丽文明的社会里,原本干净与纯洁的校园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不知何时那一片净土开始变得浑浊了,有了很多的校园暴力的发生。那暴力的行为开始走向纯洁的校园,由于青少年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正在处于发育阶段,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尚未完全形成,很容易受社会不良风气和因素的影响。因此,学校安全并不是那个学校领导或少数教师的管理能够简单完成的,必须要依靠学校、家庭、社会、国家多方面的力量,公共努力为我们的学生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给他们一个和谐、舒适、快乐、安全的校园。下面就用一系列的案例来分析学校暴力事件,具体分析它暴力事件的原因、它的危害性、违法性、受害人的权利、和一系列的应对措施和解决方法,分析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在制止校园暴力事件,防止学生伤害事故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和影响。 具体案例: 1、广东省因教师制止考试纪律被殴打 据华西都市报2010年4月26日报道:4月23日上午11时35分,广东省陆丰市甲子镇甲子第一中学,因制止考试中不守纪律的学生,该校一位姓范的语文教师被数名学生和家长

群殴导致昏迷,左眼几近失明,身体软组织严重挫伤。 2、杭州萧山区发生一起校园惨案 据《大众生活报》报道杭州萧山区发生一起令人震惊的女高中生被害分尸案。2011年2月,记者获悉案件大致经过:被害者阿红,17岁,就读于萧山某高中。因一点小矛盾,阿红与同学阿洁发生吵架。2月18号,怀恨在心的阿洁,纠集其他4人,将阿红骗至阿华家中,用围巾将阿红勒死,并支解,随后弃尸野外。 3、几句争吵酿校园惨案两少年被毁 2012年3月一位学生到大通县公安局自首,称自己捅伤自己的同班同学,经过调查得知:犯罪嫌疑人张某某,现年19岁县大通某高中高三学生。受害人王某某是其同班同学,两个人家住在一起,平时关系相当不错。3月6号11时张某某在教室里写信王某某好奇的在身后看了一下张某某回头大骂了一脏话,引起王某某的不满,两人遂发生争吵。在家里从来没有吃过亏的张某某感到在全班同学面前受到了奇耻大辱,就回家取了一把匕首,等在校门口伺机进行报复。这时其另一好友多次对张进行劝阻,让张某某不要用这种极端的方式解决问题,打一顿出出气算了。但红了眼的张某某根本不听劝告,执意要把王某某“捅下”。13时许,王某某放学后从学校出来,快走到校门口时,被张某某拦住。张某某持刀朝王某某左肋处猛刺一刀,王某某受伤倒地,经抢救无效死亡。 4、四川岳池发生血案名学生校门口被捅伤 2010年7月收治受伤学生的岳池县人民医院了解到,三名伤势较重的学生仍在医院接受治疗。其中一名学生已被医院下了病重通知书。医生初步判断其伤到了肝部,目前仍在观察治疗中。 受伤学生中有一名叫曹更生的男生,他父亲曹昌云介绍说,曹更生是岳池县第一中学校高三的复习生。据曹昌云询问伤者曹更生获知的情况是,当晚自习快十点下课后,曹更生和几个

校园暴力的成因分析及对策

校园暴力的成因分析及对策 近年来,校园暴力是全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既是一个新闻名词,也是一个社会名词。当你在百度键入“校园暴力事件”,便约有714个相关视频弹出来,没有影像的更是不计其数。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件又占到了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校园暴力案件不断发生,在校学生的犯罪率呈上升趋势,“校园暴力”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十分普遍。在世界各地,每天都会发生校园暴力的事件,其中还有一些性质相当严重的恶性案件。案件中那些心灵被扭曲的孩子们作案手段之残忍,令人触目惊心。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近年来所发生的校园暴力事件: 2011年5月27日,瑞安市陶山中学发生了一件暴力犯罪事件,三名学生在短短几分钟内打死了一名学生;2010年3月17日,遂溪县乌塘中学发生了一起歹徒闯校园殴打学生事件,造成15名学生不同程度受伤;2010年4月5日,南海九江中学校内一座山上废弃的防空洞内发生割喉案,一名高三男生怀疑同班女同学造谣将其杀死;2007年4月16日,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发生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校园枪击事件,该校的韩国学生赵承熙在宿舍楼及教学楼,使用两支手枪和大量子弹,导致33人死亡。2007年5月15日,广东电白第三中学发生了一起令人震惊的凶杀案:该校一名叫吴建国的初二级学生,用刀捅死两名学生、捅伤4名学生…… 硝烟没远,伤痛没去。面对如此之多的事件重演,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重新反思校园暴力事件呢? 一、根据目前校园暴力事件的情况,主要有三种类型:第一、学生之间相互实施的暴力。在校学生之间的暴力行为在青少年暴力犯罪案件中所占的比例很高。有的学生为了自身的安全,不得不加入不良群体,以此来反抗校园暴力侵袭;有的学生为了自卫,不得不带上刀具,以防不测;有的则采取以暴制暴的方法,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第二、校外不法势力对在校学生实施的暴力。我们常常听到或看到校外的一些社会非法势力对在校学生勒索钱财,弄得这些学生往往害怕而不知所措的报道。学生上学受到社会非法势力的勒索和敲诈,已具有普遍性的一种社会犯罪现象。第三、师生之间实施的暴力。校园师生之间的暴力日渐引起人们的重视。老师和学生是学校教育的主体,在学校教学的过程中,有些老师对学生经常进行体罚,动手打耳光,挥拳头和踢学生,对学生身心发育造成很大伤害。此外,有些道德品质恶劣的学生对老师的真诚批评教育怀恨在心,便纠集他人一起对老师实施暴力,动手殴打老师,这种现象有蔓延的苗头。 二、校园暴力是学生心理不健康,人格不健全的外显。既是未成年人生理成长处于特殊阶段叛逆、逆反心理外化的反映,也是社会问题在未成年人的心理和行为中的蔓延和反映。校园暴力是“先天不良”与“后天失调”的混合产物,因而它的产生必然涉及到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它的成因主要可以归纳为: (一)学校因素:

针对“校园暴力”事件的看法及建议

近年来.全国各地不断发生校园暴力事件.常常几个学生殴打一名学生.甚至将打人视频传到网上.而在网上视频中通常都是一人挨打.数人观看.起哄.嬉笑.却没有人帮忙!甚至有些女生之间也发生暴力事件。很痛心,也很无奈,但是看着孩子们为了一些根本不算事情的事情而举起了拳脚甚至兵器,除了心痛,我不知道自己还能做些什么。 校园暴力分析 (一)人的潜在本能——攻击性是校园暴力的渊源 在校园暴力中,我们会发现产生校园暴力的主要诱因之一是青少年的个体攻击性太强。根据心理专家的研究,当一个人受到挫折时,容易引起情绪上的冲动和愤怒,因而产生对一定的对象报复和攻击的行为。各种导致挫折感的动因,如受欺辱、遗弃、排挤、自卑等都容易引发攻击性的行为。据1996年、1997年对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与教育的调查发现,80%以上的城市中小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攻击性行为。现在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由于家长的宠爱,极易染上心胸狭隘、自私、任性、万事以我为中心的毛病。所以在学校学习和日常生活中,一遇冲突就会把这种不良的心理带出来,酿成校园暴力。 (二)家庭因素 一个人的人格是否健康地形成与家庭的教育很有关系。如果家庭成员文化素质低下、道德品质败坏;父母的管教方法过严或者过于溺爱或者父母疏于管教;家庭气氛紧张、不和谐,使孩子缺少关爱和安全感等情况都会对孩子的健全人格培养产生不利影响。尤其值得强调的是,父母本身的心理健康对孩子的成长也极其重要。在研究中,我们发现许多父母在社会经济文化转轨中自身产生的社会心理疾病,例如紧张、恐惧、冷漠或不安全感等,潜移默化地传染给了孩子,使他们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也产生人格障碍,这也是校园暴力的诱因之一。 (三)学校因素 长期以来,我国的学校教育一直偏重于知识教育。教师被沉重的教学任务以及升学率压着,学生也被老师布置的作业压得喘不过气来。师生间处于一种紧张的关系中,很少有时间进行交流和沟通。一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同学,由于他们学习不好,自然而然地被别人贴上“坏学生”或“差学生”的标签,时时处处地受到别人的歧视。在这种情景下,这些所谓“坏孩子”、“差学生”从内心经常会产生不平衡的感觉。他们认为,老师和同学这样对待他们是不公平的,这样做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所以从行动上自觉不自觉地站到老师和同学的对立面,尤其在老师对他们进行批评时,行动上易出现攻击性。校园里师生间的暴力行为的发生,即学生打老师的情节大多发生在学习不好的学生与老师之间。此外,个别素质低下的老师对待学生不是以身作则,而是以打骂、讽刺、挖苦或体罚的形式替代教育,致使某些学生身心受到严重的伤害。在这种情形下,由于老师的打骂,极易引起学生的反击,校园暴力的发生也就在所难免了。 (四)社会因素 青少年生活在社会转轨的变化时期,市场经济带来的思想意识形态的变化,也使他们受到很多负面的影响。例如,越来越多的游戏场所,歌厅、舞厅和游戏机室影响着青少年的学习生活。有的学生为了满足玩游戏机的愿望,不顾一切地勒索低年级学生的钱财,如果得不到钱,

校园暴力政策分析(高级)

校园暴力政策分析(高级) 问题提出: 当前我国校园暴力逐渐升级并呈现恶化的趋势,隐匿于校园中的各种软暴力和欺侮事件的发生频率。以下是近两年发生的一些校园暴力案例。 2014年11月10日晚,被告人单某和刘某(校外)等人在闲逛时,碰见佘某等4位学生。单某等人喊住佘某等学生进行盘问,引起殴斗,均造成伤害。法院判处单某、佘某有期徒刑7个月。 2014年2月10日,丁某在兰州市某中学操场踢球时,与被害人张某发生口角争执后继而相互殴打,张某重伤二级。法院判处丁某有期徒刑1年6个月,缓刑2年。 2015年6月21日,6月21日,江西永新县发生一起9女生围殴女生事件,其中小学生有2人,中学生4人,3人已辍学。年龄都在12至16岁之间。1人刑拘2人在逃 当前突出社会法和重视社会力量介入公共事务的今天,学校社会工作介入校园暴力的优势又是如此地显而易见。因此,该如何介入校园暴力、如何完善其工作机制、如何与学校、政府合作以预防与控制校园暴力,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是当前抑制校园暴力发生的主要问题。 目标: 1.自觉抑制校园暴力,能与校园暴力进行斗争。 2.能够正确处理生活中的各种冲突,能够勇敢地与校园暴力做斗争。 3.认识校园暴力的危害性,掌握与校园暴力做斗争的方法。 设计方案: (一)国家控制之模式 国家对校园暴力控制的方法主要分为三个层次:一是通过立法及相关规范保护青少年并预防校 园暴力。二是通过政府及相关部门与校方合作建立校园暴力防控系统,甚至提倡在学校推广校园社区警务模式。三是通过公、检、法等部门进行法制宣传以增强法制意识。 (二)学校控制之模式 学校对校园暴力的控制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其一方面配合政府各部门做好校园暴力防控工作,另一方面探索自己的防控模式。学校制定完善的防控校园暴力规章制度,规范学生行为,另外就是通过学校教育、思政工作及心理辅导与干预等对校园暴力进行防控。 (三)家庭控制之模式 通过亲情教育增强其对社会的认知、认同,增强其对校园暴力的防范意识,以避免被校园暴力侵害,更要避免其沦为校园暴力的施暴者。 (四)联合控制之模式 政府、学校和家庭必须合作,建立联合的防控机制。强调在学校与家庭之间建立合作的桥梁,以对校园暴力进行预防及其干预。 实施方法: (一)政府方面 1.加强法制建设。校园暴力要依法治理。应当根据国家和地方的不同层面,从上到下制定出一系列校园暴力防治的专项法律法规。 2.有效整合防治校园暴力的力量。政府应建立防治校园暴力的专管机构,负责领导和协调校园

从社会学的视角分析当代社会

从社会学视角分析当代社会“门当户对”的择偶观 社工1091班顾笑晓 摘要“门当户对”的择偶观作为一种悠久的历史传统和习惯存在于我国婚姻土壤上几千年,一直是传统社会人们选择配偶、缔结姻缘的规则。目前我国正处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快速推进期,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思想观念的迅速转变,“门当户对”的择偶观也发生了很大的改观,弱化了原本的封建落后意识,赋予了现代的进步思想,强调人们在择偶时应该讲求文化上的“门当户对”,对此本文运用初级群体的形成条件、社会交换论、社会心理学等社会学的有关理论对其存在的合理性进行了解释并指出择偶中讲求“门当户对”的现实意义 ,同时也指出了过于追求“门当户对”会带来的一些消极影响。 关键词门当户对,初级群体,社会交换理论,社会心理学,择偶观 Mate concept analysis of contemporary society "match" from a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 Abstract Summary of the "perfect match" mate concept as a long history of traditional and customary for thousands of years of our marriage soil has been a traditional society, people choose a spouse, the conclusion of the marriage rules. At present, China is the rapid advance of transition from traditional society to modern society, with the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rapid transformation of ideas, mate of the "perfect match" concept has also undergone a great change, weakening of the original feudal backward consciousness , giving a modern progressive thinking, emphasizing the "perfect match" should emphasize the cultural choice of a wife, In this paper, the formation conditions of the primary groups, social exchange theory, social psychology, sociology theory of reasonable carried out to explain and pointed out that the emphasis on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perfect match" in the mate, also pointed out too far in pursuing the "perfect match" will bring some negative effects. Keywords P erfect match, primary groups, social exchange theory, social psychology, Mate Choice 择偶是人生中一次至关重要的抉择,它关系着青年缔结婚姻、建立家庭的后续过程,决定着青年未来生活的稳定与幸福与否。选择什么样的人与自己相伴终生,对方应该具备

校园暴力发生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浅析校园暴力成因及预防 广水市马坪镇中心中学 众所周知,校园校园暴力行为已愈演愈烈,不文明现象几乎每天都在上演,且触目惊心,愈演愈烈。打架、斗殴、拉帮结伙等,对社会、学校、家庭尤其是对学生自身的成长和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特别是以近些年来呈疯狂上升趋势的校园暴力行为造成的危害最为严重。因此,校园暴力现象应引起各有关阶层和个人的高度重视,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本文旨在对中小学校园暴力的成因及如何预防做一下简单探讨。 一.校园暴力的主要表现形式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发生在中小学的校园暴力形式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可谓五花八门。近几年来,在中小学校内外,类似的暴力伤害事件,我们做了一个简单的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一是索要财物,不给就拳脚相加,威逼利诱;二是以大欺小,以众欺寡;三是为了一点小事大打出手,恶意伤害他人身体;四是同学间因“义气”之争,用暴力手段争长短;五是不堪长期受辱,以暴制暴;六是对老师批评教育不服,引发师生之间的暴力伤害等等。频繁发生的校园暴力事件,让老师和家长头痛,使很多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到极大伤害,也严重地破坏了文明和谐的育人环境。 二、校园暴力形成原因分析 (一)家庭教育严重滞后 父母是子女的启蒙老师,家庭的教育培养,深刻影响着子女人生观、道德观的形成。现在的中小学生以独生子女居多。而现在的一部分家长过于溺爱子女,使得养成了蛮横、娇诈、自私、嫉妒、虚荣等性格;还有相当一部分家长为了打工挣钱,长年在外,能照顾他们的只是他们的爷爷奶奶等,由于在家里可能失去父母的爱,性格变得极其内向和偏激。正是由于青少年这些不良性格的出现,再加上再加上,分辨是非能力较差,处世无知、盲目、争强好胜、报复心强或怯懦、逃避、承受能力差等不良倾向,当接触群体(特别是学校)生活时,面对种种的不适,特别是遇事不为自己所愿,或受不良现象或文化影响时,往往经不起诱惑,被别人拉拢、利用,或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义气用事,不计后果等,导致了校园暴力的出现。例如,某些学生因过早的钱财需求、青春性意识萌动或者仅仅是模仿录像某些情节,发泄心中怨气等而面对其他学生施暴的行为。因此,增强学生的自身认识显得尤为重要。 (二)社会不良文化冲击校园 青少年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阶段,缺乏社会经验和明辨是非的能力,

作文时事论据素材:校园暴力事件典型案例分析-作文

作文时事论据素材:校园暴力事件典型案例分析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原本安静宁和的校园这块净土上,现在也接二连三地发生校园暴力事件,因此校园安全已成为人们非常关注的焦点问题。 导致校园暴力事件时有发生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一些青少年学生的法制观念淡薄,自控能力差,是非不分,从而引发学生伤害事故频繁发生。 青少年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正处于发育阶段,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尚未完全形成,很容易受社会不良风气和因素的影响。 因此,校园安全并不是哪一个学校领导或少数教师的管理能够简单的完成的,必须要依靠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力量,大家共同努力,为我们的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给他们一个和谐、舒适、快乐的校园。 下面用具体案例来分析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在制止校园暴力事件,防止学生伤害事故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和影响。 一、具体案例:年月某日,在某校的大门口外米拐角处,高二某班詹某同学伙同本班名同学对高一某班李某进行群殴,致使李某门牙脱落颗,身体多处受伤住院。 后经学校政教处调查,两位同学的矛盾源于当天中午在学校食堂打饭时其中李某同学插队,詹某同学上前制止,李某同学不听劝告,两人在食堂内发生了口角。

詹某回到班上以后,[复习必备|海量免费学习视频资源尽在学而思轻课>>>点击了解]将事情告诉班上的其他几位男生,大家商议之后,决定在下午放学的时候在校门口堵住李某同学,好好教训他一顿。 因此导致詹某等五位学生群殴李某学生暴力事件的发生。 事后学校邀请詹某、李某及另外五位参与打架的学生家长到校,经过协商最后达成一致意见:詹某应负主要责任,承担%的医药费,其他五位学生负次要责任,共同承担%的医药费。 参与打架的学生经过学校和家长的教育,都表示承认错误,学校根据当事学生的责任大小和认错态度,给予相应的纪律处分。 二、案例分析:、从学生自身角度来看校园暴力事件发生的原因。 詹某李某等学生在校属于经常违纪违规的学生,他们缺乏自我安全防范意识,法制观念淡薄,是导致校园暴力事件的主要原因。 我们都知道,青少年正处于心理上、生理上的发育阶段,对挫折的承受能力低,情绪情感不稳定,很容易采取一些非常过激的行为。 他们又常常以自我为中心,从不能考虑他人的需要。 同时,每个成员个体的身份意识被团体成员的身份意识弱化,心理健康教育缺位,同伴或团体的压力往往也就成为了青少年陷入暴力等不良行为的重要因素。 、从家庭的角度来看校园暴力事件发生的原因。 詹某父母离异,跟着父亲生活,父亲忙于生计对孩子疏于管教。 且在其家中长期存在家庭暴力,幼小的心灵很早就蒙上阴影。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