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考文学概论复习重点

自考文学概论复习重点

自考文学概论复习重点

再现论与表现论

再现论:文学是对现实的模仿,具有实践性。亚里士多德是再现论的奠基人。在中国,最早的文学作品是《二言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再现当时人类的生存环境。

优点:①对文学艺术的源泉做出了唯物主义的解释。

②十分重视文学艺术的认识价值。

③引导作家深入生活。

缺点:①没有分清艺术与科学的界限,认为两者的本质都是给人以真知,只不过科学是以概念来把握生活,文学以形象来反映生活。

②艺术创作的目的是为了逼近生活,以忠于现实,逼肖现实作为创作于批评

的最高标准,忽视作者对生活的情感体验。

表现论:文学是心灵的表现。如中国文论中意境的范畴,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外国文论应追溯到柏拉图,他的“迷狂说”是表现论的理论基础,认为文学艺术陷入迷狂。真正对此理论作出贡献的是康德,认为知、情、意三者同样重要,作者主要表现情感。康德的表现论是是有审美标准的,理性的。此外还有弗洛伊德的“冰山理论”。

优点:重视创作主体的能动作用,揭示了文学与科学的区别,指出文学不属于认识而属于情感领域。

缺点:①把主观与客观完全对立起来,割断情感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导致创作中情感源泉的枯竭。

②把情感与认识对立起来,割断了情感与理智的联系,导致创作中一味的情

感的宣泄。

③把表现与规范对立起来,把表现等同于天才、灵感。

1.文学审美的特殊性

文学审美的特殊性表现在:

1)整体性:表现在两个方面,在文学中,生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文学中,人是一个活

生生的生命整体。例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以外写内的文学手段,通过人物行动、外貌等表现人物的心理,杜十娘的出身青楼,对爱情的渴望,以及遇人不淑的事件决定了杜十娘必死的结局。又如在《红楼梦》中,林黛玉身在封建社会,其地位与性情以及过分看重爱情,注定她的宿命。在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未得到爱情暗示了她的死亡。

2)形象性:事物的外形是怎样的,抓住外在具体的东西。可以以外写内,例写“愁”,将

情感化具体形象,切忌将情感抽象化,或长篇大论,应找具体“意象”,融入主体感情。

3)情感性:文学以人为中心,人是有思想有感情的。而且文学形象带有主体创作色彩,文

学是有情感的价值趋向与判断,没有纯客观的形象。例如“一切景语皆情语”。审美主体将情感移情到审美客体上。

4)无功利性:文学有求真、从善的功能,最终为了求美,这里的美指的是崇高的美,壮美。

例如悲剧,美在其悲剧性,表现主人公的抗争性。文学不追求直接的功利性,而是追求情感的体验,例如歌德诗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艺术影响很大,艺术追求积极健康的影响趋向。

5)创造性:文学的创造性是一种精神创造,追求精神个性,可以通过材料、写作技巧等方

式表现出来。在报刊中选稿的标准就是有没有创意。

2.文学形象的审美特征

文学表现的载体即使文学形象,媒介就是文学语言。文学形象的审美特征主要表现在:

1)虚拟性:假定与真实的统一,虽有虚构的成分,但虚构性≠虚假,用情感逻辑与生活逻

辑来虚构,通过虚构生活现象来接近生活本质规律,呈现这种本质规律。文学追求的是艺术美而不是生活美,即文学不是直接为了求实从善,而是为了求美。

2)情感性:特别强调的是理性与感性的统一,区别于日常生活中的感性、情绪状态。文学

作品中的情感包括求真求善,对象的喜好、认知,对对象道德、品质等情感判断,有理性的一面。审美的情感具有审美规范,包括内涵与形式。在文学中,作者思想越深刻,表现的情感越深刻,越能吸引读者。

3)模糊性:朦胧与明晰的统一。例如“眉是山峰聚,眼是水波痕”,没有明确写出女子的

美貌,这样模糊的比喻反而留给人无尽的想象空间。

4)涵盖性:个别与一般的统一。个别指作者刻画的艺术形象具有个别性,独一无二的创造

性,一般指的是艺术形象有很大的涵盖性,例如:鲁迅《阿Q正传》中阿Q有很大的涵盖性,代表了当时绝大多数中国人的形象。

5)生动性:文学形象用语言表达出来,文学外在形象特点表征内在涵义,例如辛弃疾《西

江月》中“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言语、动作中将醉汉形象与精神面貌相结合,生动形象。

3.文学功能系统的基本层面

1)认知功能:①开拓视野:可通过文学作品了解一定的生活知识,例如饮食、着装、药方

等,但文学作品有一定的虚拟性与夸大性,其生活细节不一定真实,是

“艺术化”的百科生活。例如《红楼梦》……

②深化认识:通过文学作品加大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了解,例鲁迅《药》

《祥林嫂》中……

③把握自我:文学以人为中心,文学映照人的精神、灵魂、潜意识与人性等

文学应着力于表现人的真善美。

④探索哲理:文学与哲学、宗教有着密切的关系,好的文学作品中蕴含着哲

学、宗教思想。例: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堂吉诃德一开始充满幻想

到后来务实稳重,而仆人正好相反从现实务实的到充满幻想的,引发读者

思考怎样的人生才是最好的

2)净化功能:①教育:通过文学作品对人的人格、思想、情操进行影响。例在《白毛女》、

《林海雪原》中的正面人物具有教育功能。

②提升:在教育的基础上进行整个人格与心灵的升华,在潜移默化中形成。

3)愉悦功能:①悦情:感观上的愉悦,达到情感的宣泄与释放。

②赏心:一方面人们在现实中努力寻找,另一方面又在文学作品中寻找慰藉。

例:三毛的小说中描写与她丈夫的甜蜜爱情生活,与现实相反,是希望在

小说中寻找寄托。

4)生命功能:①生命力的激发:文学可以激发对生命的热情。例:鲁迅认为文学最早是劳

动的号子,统一的喊声,情绪饱满,激发热情。

②创造力的肯定:文学艺术强调独创性、个性化。

③生命价值的追寻:与把握自我、探索哲理、生命价值的追寻紧紧相连。

4.文学典型的审美特征

1)个性的鲜明性:每一个文学典型都是不可重复的,不可重复性首先表现为人物的神态、心理、行为、个性风貌等,通过这些外在的神态、心理、行为、个性表现人物的心理。

例《水浒传》李逵“杀到东京,杀了那个狗皇帝”大胆而鲁莽的性格。

2)意蕴的丰富性:认知的要素:《红楼梦》中的王熙凤,卡夫卡的《变形记》

哲理的要素:一方面通过典型人物体现生活、现实、时代的认知,另一

方面可以超越现实,体现人性、人的生活方式、价值、意义等哲理。例: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体现了人物对命运的不懈斗争。

情感的要素: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融入了作者的情感,鲁迅对阿Q就是“哀

其不幸,怒其不争”

3)魅力的持久性:可以让读者反复阅读,在思想上给予启迪,在感情上给予震撼。

5.文学意象的审美特征

1)表意的圆润性:立意以尽言,表意不是生硬直白的,但直接说不能说清楚,而用生动形象的意象说明。在《孤猎》中从不同角度寄予了责任。

2)感受的直观性:意象是以像来表意,在张继的《枫桥夜泊》中有很多具体的意象:月落、乌啼,霜,渔火,钟声……等

3)内涵的深邃性:不是直白的说出来的,而要细细平品味

4)阐释的多义性:意象到位,阐释清楚,主观的意蕴含于像中,并且可以有不同的意义。

例如:在庞德《地铁车站》中“人群中幽然浮现的一张张脸庞,黝黑的树枝上的一片片花瓣”表示了对生命的礼赞;“人群”用“黝黑的树枝”表示,有烦躁的情绪;还体现了心理的恐慌。

6.文学意境的审美特征

1)情景交融: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文学作品中既有景又有情而意境就是把二者结合起来的艺术。有三种不同类型:

①景中藏情式:作家藏情于景,一切通过逼真的画面表现出来,虽不言情,更显情深意

浓。如朱自清《荷塘月色》

②情中见景式:往往直抒胸臆,有时不用写景,景却历历在目。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未描写景物,但可以看到无际的天宇下独立苍茫的诗人。

③情景并茂式:写景与抒情浑然一体。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2)虚实相生:这是意境创造的结构特征。实境中逼真描写景、形、境,虚境则是指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它一方面是由原有的画面在联想中的延伸和扩大,另一方面是伴随着这种联想而产生的具体感悟。例如《游园不值》

3)韵味无穷:这是意象的审美特征。例李白的《忆秦娥》气势博大,意境苍凉沉郁。

7.情感在文学活动中的意义(作用)

1)情感是文学创造的动力

2)情感是文学表现的主要对象和文学作品中的基本内涵

3)情感是文学感染力的源泉与文学接受的桥梁

4)情感是文学功能的根本指向(文学的最终目的是给读者欣赏,情感是核心。)

8.文学情感的审美特征

日常生活中的情感与文学情感不同,文学情感更美,因为:

1)文学情感具有超越性,可以超越具体事情,超越时间,不关注对象的客观属性、功利属性,只关注情感。而日常生活中的情感与具体事件相联系,追求功利性。

2)文学情感具有普遍性,文学情感既立足于个人,有指向一般。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等文学情感具有普遍性。

3)文学情感具有开放性,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情感以个体为基础,具有封闭性。

4)文学情感具有具象性,把主题情感放在可具体感知的物象中。

5)文学情感具有蕴藉性,通过一定的故事,情感表现出蕴藉性,以外写内,以景衬情。6)文学情感具有形式美,对内容加以规律,用文字语言表达。而日常生活中主要关注内容,主题美而不是形式美。

9.想象在文学活动中的意义(作用)

1)想象是文学作品构思的基本手段,例如王之涣的《折柳送别诗》

2)想象是文化作品造境、塑形的重要手段,例如李商隐《嫦娥》

3)想象是文学抒发情感的重要手段,抒发情感的靠形象,形象靠想象,例如屈原诗中的“香草美人”往往是君王的象征,抒发自己壮志难酬,渴望被重用的心情。

10.文学想象的基本类型

1)简单联想:简单联想是一种由此及彼、由彼及此或彼此对照的想象,它是由事物唤起类似的记忆、情绪的推移,经验与经验之间的呼应。例如贺知章《咏柳》,春风似剪刀的比喻,动态化。又如《红楼梦》中的宝玉与宝钗的金玉良缘

2)无意想象:是一种表面上午特定目的,不自觉的想象,在文学中往往以梦境、意识流、幻觉等形式出现。例: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中十五岁的邮递员夜里做梦表示自身对战争的恐惧。

3)有意想象:有明确逻辑的想象,依据创造力强弱分为:

①再造想象:作者在经验、记忆的基础上依据原有想象在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主要为历史小说或报告文学。

②创造想象:依据预定的目的,对记忆中储存的表象进行分解,独立创造出

新的形象。

11.文学鉴赏过程的心理特征

1)文学鉴赏过程中充满了联想与想象,在鉴赏过程中,联想与想象的联系表现在三个方面:A.建立形象之间的联系,实现形象之间的流动、过渡、跳跃

B.建立形象与生活的联系,《乌衣巷》

C.捕捉“象外之象”、“言外之旨”

2)文学鉴赏始终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活动,情感的反应与跃动是文学鉴赏的重要特征,这是由鉴赏对象的特点决定的,也是由鉴赏性质决定的。

3)文学鉴赏情与理相互渗透,理性往往表现为审美直觉,渗透于情感之中。

12.文学鉴赏的意义

1)文学鉴赏是实现文学价值与功能的中间环节。生活是创作的源泉,生活是经过作者的能动反映成为文学作品,作品必须经过鉴赏,才能完成自己的各种使命,通过读者进而分作用于生活和作者。

2)文学鉴赏是推动文学创作发展的重要动力。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鉴赏趣味,读者鉴赏要求是不断变化的,民族与地域文化造成这一鉴赏传统。读者鉴赏后形成的意见和看法,必然作为反馈影响到作者以后可能的创作。

3)文学鉴赏是文学批评的基础。鉴赏与批评是文学接受两个互为联系的层面,批评必须从鉴赏开始。

13.文学批评的内容

1)品评文学作品

2)总结文学经验

3)论争文学主张

4)研讨文学问题

14.文学批评家的基本素养

理论素养:哲学、文学、美学的理论素养,熟练的运用抽象思维的能力,坚持唯物辩证法。艺术素养:包括多方面的艺术知识、鉴赏经验、审美感受能力、审美判断能力,在长期的艺术鉴赏和批评实践中养成。

知识素养:包括社会生活知识甚至科学知识。

人格素养:比一般的读者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应有更高的人格素养,热情、天然、客观、坚持真理,坚持原则。

文学理论教程

名词解释

1.文学四要素:美国当代文艺学家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中提出,认为一个完整的文学

活动包括作品、作家、世界、读者四要素,完备而准确的指明了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

2.典型人物:文学作品中借助一定的文学语言所构造的特征鲜明、意韵丰富,具有较高审

美价值的独特的人物形象。

3.典型环境:文学作品中典型人物所处的特定环境,它包括典型人物置身其中,围绕典型

人物展开的具体环境,也包括支配人物行动,促成典型人物性格形成与发展的特定社会氛围和时代面貌。

4.意境:文学作品中通过一定的文学语言构造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味无穷的文学形

象体系。

5.意象:文学作品中通过一定的文学语言构造的主客合一,心物交融的具体形象。

6.小说:是一种以人物形象塑造为核心,以情节构造为支架,以个体阅读为主要接受方式

的散文体、叙事类文学样式。

7.情节:是小说对故事所进行的符合表达目的的艺术安排及由此而形成的新秩序且是小说

建构的基础。

8.叙述视角:作家审美视角在小说文本中的物化形态。

9.外视角:即全知视角,由小说作者以叙事主体的身份进行叙述的小说叙述角度。

10.内视角:即半知视角,由小说人物来充当叙事主体的叙述角度

11.单视角:一部小说自始至终只有一个叙事主体,一个叙述视角。

12.多视角:同一部小说的叙事主体或叙述视角发生变换的叙事方式,例《孔乙己》

13.情感力:是一种情感发生、感受、提升、处理、创造、表达的综合能力。

14.想象力:是一种在感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综合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的能力。

15.简单联想:是种由此及彼,由彼及此或彼此对照的想象,它是由事物唤起类似记忆,情

绪的推移,经验与经验之间的呼应。

16.无意想象:是一种表面上无特定目的、不自觉的想象,在文学中往往以梦境、幻觉、意

识流等形式加以表现。

17.创造想象:文学活动中有意想象的一种,根据预定目的对记忆镇南关储存的表象进行分

解,中和,独立地创造出全新的形象。

18.文学接受:读者与批评家对文学作品阅读、理解、再创造,从而获得艺术享受或价值批

判的一种艺术过程。

19.文学鉴赏:是文学主体通过阅读欣赏文学本体而重构文学形象,从而获得特殊的精神享

受的过程。

20.文学批评:是以一定的文学理论为指导,对作家作品及相关文学现象进行研究、阐释与

评价,侧重于对作品的理性评价。

自考《文学概论》知识要点(识记知识)

自考《文学概论》知识要点(识记知识) 第一章文学观念: 文学四要素:作品、作家、宇宙、读者。 文学活动三过程:体验、创作和接受。 历史上五种主要的文学观念:再现说、表现说、实用说、客观说、体验说。 文学的定义:文学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样式,它是具有社会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聚着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的情感交流的语言艺术。文化的定义:广义的文化概念分三个层面,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狭义的文化概念是指个人的素养及其程度,包括人受教育的程度、知识的多少、涵养的有无等。 审美:审美是心理处于活跃状态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的条件下,对于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 审美活动:简称“审美”。审美活动的基本精神是人的心理器官的全部畅通,是人的内在丰富性的全部展开,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在审美的瞬间,人们暂时摆脱了周围熙熙攘攘的现实,摆脱了功利欲念,使灵魂升腾到一个心醉神迷的自由境界。 第二章文学语言组织 文学文本:是供读者阅读的包含完整意义的实际语言形态,是文学这种语言艺术品的基本存在方式。 文学语言组织:是文学文本的最直接、最基本的存在方式。作家的创

作创造出文学语言组织,读者阅读则借助这种文学语言组织。文学语言组织构成了文学文本的基本现实。 语音层面:是文学语言组织的基本层面之一。它是文学语言组织的语音组合系统,主要包括节奏和音律两个形态。 文法层面:是文学语言组织的基本层面之一。它是文学语言组织在语词、语句和篇章方面的构成法则。文法通常有三类:词法、句法和篇法。 辞格层面:是文学语言组织的基本层面之一。它是富有表现力并带有一定规律性的表现程式的运用状况。 内指性:是文学语言组织的一个普通的和基本的特征。它是文学语言的无须外在验证而内在自足的特征。即文学语言并不寻求与外在客观事实相符,而是返身指向内在的心灵世界。 陌生化:指文学语言组织的新奇或反常性,也就是力求运用新鲜的或奇异的语言,去破除自动化语言的壁垒,给读者带来新奇的感受。 本色化:是文学语言组织的与人的本来面目(如身份、性格、面貌等)相符的特性。 第三章文学形象系统 文学形象的总特征: (一)文学形象的具体可感性 通过可觉、可视、可听、可触的美好形象诉诸人的感官,使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形,从而形成了文学形象的具体性,传达出“更高的心灵旨趣”。

自考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精品文档 。 1欢迎下载 第一章 文学观念 A 、名词解释 1、文艺学:研究文学的科学统称,包括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 2、文学理论:以社会历史现实为研究对象,以哲学方法论为总指导,研究和阐明文学性质、特点和一般规律的科学。 3、文学观念:对文学的看法,“什么是文学”,变化中的,因民族、时代、群体、人而不同。 4、文学:具有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结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交流的语言艺术。 5、文学四要素: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文学的必备要素,体现人与客体的对象性,体现人的本质力量。 6、表演艺术:通过表演来展现艺术形象的艺术。 7、造形艺术:运用一定的材质在空间塑造立体或平面形象的艺术。 8、语言艺术:以语言为媒介构成艺术形象的艺术。 9、视界融合:同一对象,人们视界与历史已有视界交融。 10、文化: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显示的意义的总和。广义、狭义、符号学。 11、文学文化:揭示人的生存境遇和状况;叩问人生的意义;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的联系;憧憬人类的未来。 12、品质阅读:从关注文本中的用字、比兴、平仄到关注情景、人物和情节。 价值阅读:发现文本的文化内涵和价值的阅读。 13、物理境:事物纯然的客观存在。 14、心理场:事物在人的心目中的存在。 15、审美:心理处于活跃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下,对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 16、审美意识形态:集团倾向性与人类共同性的、认识与情感的、无功利性与有功利性的、假定性与真实性的统一。 17、文学的认识性:对社会的认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18、文学的情感性:文学认识总是以情感评价方式表现出来。 19、文学的假定性:文学的虚拟性。 20、文学的真实性:艺术形象的合情合理的性质。 21、经验:个人见闻和经历及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 22、体验:把自己置身于价值世界去寻求、体味,创造生活的意义和诗意。 23、诗言志:诗是抒发人的思想感情的。 24、诗缘情:诗歌是抒发人的感情的。 25、教化:诗歌为政治教化服务的文学思想。 26、文艺复兴:14~16世纪,以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为目标。 27、启蒙主义:18世纪,高扬“自由、平等、博爱”旗帜,反封建、反传统、反教会,唤醒民众的文学思想主张。 28、俄国形式主义:文学是特殊的语言建构,是艺术手法,主张“陌生化”。 29、结构主义:由结构主义方法论所联系起来的文学思潮,功能层、行动层、叙述层。 30、新批评文本主义:认为批评应着力于文本的字义、结构的分析。 31、西方现象学:以现象学哲学为基础,一方面否认审美对象的初始实在性和审美价值的最终理智判断,一方面强调感觉和知觉的直观性和审美经验在各阶段的决定作用。 32、接受美学:建立某种“召唤结构”,有待读者响应,从而构成对话关系。 33、召唤结构:文学作品具有意义空白和含义不确定,召唤读者去填充和确定。 34、新乐府:以新乐府得名,关心民苦,揭露时弊,有现实主义倾向。 35、古文运动:以儒学为旗帜,以复古为口号,以文体改革为中心,以维护唐王朝为目的的散文革新运动。代表人物韩愈,柳宗元。 36、物感说:我国古代提出的一种心与物关系的学说。 37、心物交融说:刘勰,关于作家艺术构思与客观事物的论点。 38、表象:保留在记忆中的客观事物的映象。 39、全景小说:多层次,多线索,多主题,跨时空,竭力描写社会生活全景,百科全书。 40、移情说:感情外射,原本我的感情外射或融入到物的身上,使之亦有,我就是物,物就是我。 41、距离说:拉开功利距离的体验。对已有的经验换一种角度重新审视。 42、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王国维,与对象共同生命着,为入;体验又要反刍,进行自审为出;两者辨证统一。 B 、简答题 一、什么是再现说? 1、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模仿和再现。 2、体现朴素唯物主义精神和现实主义美学原则。 3、忽视作家的主观能动性和艺术媒介的作用。 二、什么是表现说? 1、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认为作品是作家的情感流露。 2、文学是作家主观感受、体验的产物。 3、主张以外部现实为对象。 4、以不平凡的色彩描写平凡事物。 三、什么是实用说? 1、强调作品被读者所利用的关系。 2、保守的一面,文学麻痹人的精神,维护统治。 3、积极的一面,促进人的解放,推动社会前进。 四、什么是客观说? 1、将作品抬高到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地位。 2、切断作品与作家、读者的联系,把文学作为独立的存在体。 五、什么是体验说? 1、强调读者对作品的意向性体验和阅读作品时的感受与再创造。 2、只有读者参与,文本才成为作品,才完成文学的创造。 六、文学观念嬗变的原因? 1、时代原因。2、自身发展的原因。“模仿—表现—变形—装饰”发展趋势。 3、与人的观点不同及其变化有关。 七、什么是文学,怎么理解文学定义? 1、文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样式,具有社会意识形态,是凝结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的情感交流的语言艺术。 2、文学是一种文化模式。 3、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 4、文学是作家个体体验的凝结。 5、文学是读者与作家,读者与读者沟通情感的渠道。 6、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 八、什么是文学的文化意义? 1、揭示人的生存境遇和状况; 2、叩问人生的意义; 3、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的联系; 4、憧憬人类的未来。 九、文学的文化意义是怎样发现的? 1、通过有效的阅读。 2、品质阅读。 3、价值阅读。 C 、论述题 一、为什么说文学源于生活又改造生活? 1、文学源于生活又改造生活。 2、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二、什么是审美?审美的实现需要哪些条件? 1、审美是心理处于活跃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下,对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 2、主体心理层。 3、客观对象层。 4、心理时空层。 5、历史文化层。 三、文学审美活动有哪些特点? 1、广泛的包容性。是一种语言,语言包含一切。 2、深刻的思想性。思想的深刻性,深刻的思想性。 四、什么是文学审美的意识形态性? 1、性质上,有集团倾向性又有人类共通性。 2、主体把握对象上,是认识又是情感。 3、目的功能上,是无功利性又是有功利性。 4、反映生活上,有假定性又有真实性。 五、作家的体验有哪些特征?1、情感诗意化。2、意义深刻化。3、感受个性化。 第二章 文学语言组织 A 、名词解释 1、文本:语言的实际运用形态,根据一定的语言规律和语义规则组成整体语句,未经读者阅读只是语言产品(如书)。 2、文学文本:构成文学这种语言艺术品的具体语言形态。 3、桐城派:方苞开创,刘大櫆、姚鼐发展,学《左传》、《史记》等先秦西汉散文和唐宋八大家,讲究义法,力求语言雅洁,以阳刚阴柔分文章风格。 4、文之精粗:粗是形色声名,可见可听的外界景象;精是指道。 5、文学文本的语言性:文学文本所具有的基本的语言特性。 6、语言:声音与意义结合的符号表意系统,是人类交际最重要的工具。 7、文学语言:加工过的、规范化了的书面语言。 8、文学作品的语言:经过作家加工的、旨在创造艺术形象并表达意义的语言形态。 9、语言结构:语言集团的总模式,代代相传的语言系统,包括语法、名法、词汇,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代码。 10、言语:在特定语境下人的说话活动,是说话人可能说或理解的全部内容,传达个人说话的一种信息。 11、语言革命:胡适提出,1、言之有物,2、不模仿古人,3、讲求文法,4、不无病呻吟,5、不滥调套语,6、不用典,7、不讲对仗,8、不避俗字俗语。 12、文学语言组织:文学文本最基本层次和直接现实,是表现性目的和个性特征的整体性语言构造。 13、语音层面:语言组织的基本层面之一,是文学语言组织的语音组合系统,包括节奏和音律。 14、文法层面:文学语言组织基本层面之一,文学语言组织在语调、语句和篇章方面的构成法则。包括词法、句法和篇法。 15、辞格层面:语言组织的基本层面之一,是富有表现力并带有一定规律性的表现程式的运用状况。 16、文学语言的审美特征:文学语言组织的美的具体表现方式及其相应的构成法则。内指性、音乐性、陌生化、本色化。 B 、简答题 一、什么是文学文本?它与文学作品的区别? 1、文学文本是供读者阅读的包含完整意义的实际语言形态,语言艺术品的基本存在方式。 2、文学文本是作家创作出来供读者阅读而未阅读的语言形态。 3、文学作品已被读者阅读并赋予一定读法的语言形态。 二、如何理解文学文本? 1、是指一种实际的语言形态。它不是指理想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社会语言结构,而是指特定的个体或群体在社会生活中对语言的具体运用。 2、表达某种相对完整的意义。 3、被创造出来、被读者阅读和接受的。 三、什么是文学文本的组成? 1、文学语言组织。 2、文学形象系统。 3、文学意蕴世界。 四、什么叫文学文本中的语言,有何重要地位? 1、文学文本的语言是作家经过加工的,旨在创造艺术形象,表达意义的语言形态。 2、是文学文本的基本存在方式。 3、是意义不可分离的生长地。 4、不仅表达意义,而其本身就是意义的组成部分。 5、是文学文本的美的组成部分。 C 、论述题 一、什么文学语言组织?特征是什么? 1、文学语言组织是文学文本最基本层次和直接现实,它是一种具有表现性目的和个性特征的整体性语言构造。 2、是一种语言性构造。 3、具有整体性。 4、具有表现目的和个性特征。 二、文学语言组织由哪些层面构成? 1、语音层面。 2、文法层面。 3、辞格层面。 三、什么是文学语言的审美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 1、文学语言审美特征是指文学语言组织的美的具体表现方式及其相应的构成法则。 2、内指性。 3、音乐性。 4、陌生化。 5、本色化。 第三章 文学的形象系统 A 、名词解释 1、文化形象的系统性:其一是就艺术世界有机性而言,其二是就不同性质的文学形象的审美功能的互补性而言。 2、文学形象:文本中呈现的、具体的、可感的、具有艺术概括性的、体现作家审美理想的、能唤起人的美感的人生图画。 3、高级形象形态:充分体现审美理想的、达到最高审美境界的艺术形象。 4、审美理想:人们在自己民族的审美文化氛围里形成的,由个人的审美体验和人格境界所肯定的关于美的观念尺度和范型模式。 5、艺术形态美:构成艺术品的外在形式美和内在形式美。 6、类型说:主张表现人物最突出的特点,重视共性,忽视个性。 7、个性典型说:从重视典型共性到重视典型个性。 8、马克思主义典型观: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9、中介—特殊说:包含个别因素又不是个别,包含普遍因素又不是普遍;以个别而言是本质,以本质而言是现象。 10、文学典型:作品中呈现的、显示出特征的、富于审美魅力的、含有丰厚历史意蕴的性格,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 11、扁平人物:具有类型性和漫画性,表现一种单一的特性或意念。 12、圆形人物:具有人性的深度,具有多重性格侧面,随作品发展而变化。 13、熟悉的陌生人:熟悉指出典型形象的现实基础,陌生指出典型形象的独创性。 14、自然主义:着重描写现实生活的非本质个别现象和琐碎细节,追求外在真实,反对典型化。不能反映生活本质。 15、启蒙主义:18世纪,高扬“自由、平等、博爱”旗帜,反封建、反传统、反教会,唤醒民众的文学思想主张。 16、典型环境:充分体现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现实关系的真实性;时代脉博和动向。 17、诗有三境:物境(诗由物生)、情境(诗由情生)、意境(揭示思想与事理)。 18、意境: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 19、意象:心理意象是指在知觉基础上形成的呈现于脑际的各种感性形象。 20、内心意象是在文学创作中表现为艺术构思所形成的心中之象。 21、泛化意象是文学作品中出现的一切艺术形象或语象的统称。观念意象及其高级形态。 22、文学象征意象:以表达观念、哲理为目的,以象征为艺术手段的具有荒诞性和审美求解性的艺术形象。 23、寓言式象征意象:通过故事情节暗示一种哲理或观念。 24、符号式象征意象:通过无情节的整个或单个的形象特征,直接暗示和象征观念与哲理。 B 、简答题 一、什么是文学形象的系统性? 1、艺术形象的有机性。 2、不同性质的文学形象审美功能的互补性。 二、文学形象的总特征是什么? 1、具体可感性。 2、艺术概括性。 3、审美理想性。 4、审美属性。 三、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是什么? 1、特征性;形象独特,内在丰富,贯穿活动的总特征,丰富多彩的局部特征。 2、丰厚的历史意蕴。 3、艺术魅力;生命形式,真实性,合乎理想,新颖性。 四、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怎样? 1、相互信赖。2、互动性。3、辨证统一。 五、情景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有哪些? 1、景中藏情。 2、情中见景。 3、情景并茂。 C 、论述题 一、意境的分类方法有哪些? 1、刘熙载分类法:明丽鲜艳的美;热烈崇高的美;悲凉凄清的美;和平静穆的美。 2、王国维分类法:有我之境;无我之境。 二、文学象征意象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1、哲理性。 2、象征性。 3、荒诞性。 4、求解性。 三、象征意象化原则是什么? 1、以荒诞幻象表真实意念。 2、以抽象思维实现意象组合。 3、意象应合原则。意义与形象要对应和契合。 四、文学象征意象如何分类? 1、尚无定则。 2、寓言式象征意象。 3、符号式象征意象。 第四章 叙事作品 A 、名词解释 1、现代叙事学:关注叙事作品的结构方法的研究叙事艺术理论和批评方法。 2、中国叙事学:综合西方传统叙事学和现代叙事学,具有创新性和个性的叙事研究方法和理论建构。 3、叙事:通过语言组织起人物的行动和事件,从而构成艺术世界的文学活动。 4、叙事的层面: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来观察、分析叙事活动。叙述语言、叙述内容、叙述动作。 5、叙述语言:使故事得以呈现的口头或书面陈述。叙述时间、叙述视角、叙述标记。 6、叙述时间:故事时间与文本时间相互对照形成的时间关系。时距、次序、频率。 7、时距:故事时间长度与文本时间长度对照形成的关系。省略、概略、场景、减缓、停顿。 8、次序:故事时间中事件的前后顺序与文本时间中语言的排列顺序对照形成的关系。 9、频率:叙述语言或故事内容自身重复的关系。 10、叙述视角: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由叙述人称决定。 11、第三人称叙述:从与故事无关的旁观者角度进行叙述。全知视角,剥夺读者的探索求解权利。 12、第一人称叙述:既是叙述人又是故事中的一个角色。 13、第二人称叙述:故事中的主人公或某个角色以“你”的称谓出现的。 14、叙述视角与人称的变换:对两种以上叙述交替出现的叙述。 15、叙述标记:对于理解故事来说具有标志作用的叙述手段。 16、叙述内容:文学文本所叙述的东西,即故事本身。人物、结构、行动。 17、故事:叙述内容的基本成分,涉及事件、情节、情景。 18、事件:故事中人物行为及其后果。 18、情节:按照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 19、情景:人物的行为与环境组合起来的实际场面和景况。 20、人物:推动故事的进展和具体生动的形象。扁形、圆形、表意、典型、性格人物五个类型。 21、表意性人物:不具有性格内涵,仅仅表示某种抽象观念的人物。 22、性格人物:具有一定秉性、气质等心理与人格特征的人物。 23、结构:故事的各个部分组成的整体存在形态。分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 24、表层结构:按照叙述顺序组成的各叙述单元之间的关系。 25、深层结构:故事各要素按故事的文化背景中某种内在结构关系排列组织起来的超出叙述顺序的整体。 26、行动:是人物有目的的行为。叙述功能、叙述逻辑、符号矩阵。 27、叙述功能:根据人物在情节过程中的特定作用而规定的人物行为模式。 28、叙述逻辑:根据人物在逻辑上的可能性而总结的人物行为模式。 29、符号矩阵:由四个符号要素组成的显示人物行动意义的矩形图式。 30、叙述动作:讲故事这一行为本身。叙述者、接受者。 31、作者:创作作品的人。 32、隐含的作者:进入作品的叙述活动后的作者。 33、叙述者:讲述作品中语言的人。 34、叙述声音:体现叙述者叙述动作的口气或基本态度。显在叙述者、隐在叙述者。 B 、简答题 一、简述中西方叙述学的发展? 1、西方:神话、史诗—戏剧—长篇小说。 2、中国: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志怪传奇—“说话”、戏剧—长篇小说。 二、中西方叙述艺术理论的发展? 1、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诗学》,虚构、情节—古罗马贺拉斯《诗艺》,人物形象—法国布瓦洛,类型化—黑格尔,性格中心—恩格斯,典型环境典型人物。2、明代后期,评点式—梁启超,小说界革命—王国维。 第五章 抒情作品 A 、名词解释 1、三分法:把文学作品为成三大类,叙事作品、抒情作品、戏剧作品。 2、抒情作品:表现传达作者以情感为核心的内在心性的文学作品。 3、情感:人对与之人发生关系的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 4、情绪: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体验。人对外界刺激带有特殊色彩的主观态度。 5、审美情感:审美主体对客观审美对象是否符合自己需要所作出的一种心理反应、态度和体验。 6、艺术情感:对客观现实与表现对象持特定审美态度的一种情感体验。 7、表现论: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表现情感,又称情感论。 8、托尔斯泰传达论:借助“外在符号”“传达”“感情”。 9、诗可以兴、观、群、怨:兴,抒发情感;观,反映社会生活;群,沟通人与人;怨,批评时政。 10、抒情原则:在创作过程中,处理情感与理性、现实、语言等关系问题上,有意无意遵循的原则。 11、古曲主义:拥护王权;理性绝对化,否定感情的意义;运用民族规范语,恪守“三一律”;明显的保守性。 12、灵感:文思敏捷、思维活跃、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很顺利的创作心境。 13、抒情策略:创作时,在语法或修辞上采用某种方法和手段以达到抒情的目的并强化抒情效果。 14、原型意象:在某种抒情传统中长期反复使用并因之产生了固定内涵的模式化意象。 15、抒情母题:在某种抒情传统中基于某种原型意象而形成的内涵相对固定的大型主题。 16、抒情小品文:一种短小而富有抒情意味的散文。 17、抒情的语法策略:从语言的结构方式这一角度强化抒情效果的方法和手段。 18、抒情的修辞策略:运用各种修辞方式强化抒情效果的方法和手段。 B 、简答题 一、抒情作品的情感表现特点有哪些? 1、表现情感的方法、途径和手段多种多样。 2、表现的情感是多种多样的。 二、表现论的核心内容是什么?有哪些代表人物? 1、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表现情感,又称情感论。 2、首倡,法国弗尔龙;意大利克罗齐;英国科林伍德。 3、情感与表现是互动的。 三、什么是抒情原则?有哪些种类? 1、在创作过程中,处理情感与理性、现实、语言等关系问题上,有意无意遵循的原则。 2、古曲主义抒情原则。 3、浪漫主义抒情原则。 4、象征主义抒情原则。 C 、论述题 一、抒情性作品的一般性原则是指什么? 1、诚挚性原则。 2、独特性原则。 3、感染性原则。 二、抒情作品的抒情途径有哪些? 1、以声传情、声情并茂。 2、以景结情、情景交融。 三、抒情小品文的特征是什么? 1、在内容上高度自由。 2、在形式上灵活多样。 第六章 文学的风格 A 、名词解释 1、文学风格: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和言语结构中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的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 2、创作个性:作家的气质禀赋、世界观、艺术观、审美趣味、艺术才能、审美追求等主观因素综合而的一种习惯性的行为方式。在日常个性的基础上升华。它支配着文学风格的形成和显现。 3、日常个性:人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结构方面的独特性。它是创作个性形成的基础。功利性。 4、文体:文学风格的载体,是一些持久性的体制、样式、类型,都是广义的语言秩序。作品的体裁、体制;文学的语体;文学的风格。 5、文学语体:与一定的体裁相匹配而显示其特征的文学语言,表现为特定的语言体式。抒情语体;叙事语体;对话语体。 6、规范语体:具有规范性的语体。 7、抒情语体:一种表现对情感的体验、特别钟爱声音功能、擅长偏离语言常规且频繁运用修辞手法的语言体式。 8、叙述语体:用于叙述事件,在叙事性文体中广泛使用的语言体式。 9、对话语体:富于动作性,要求性格化和口语化的语体,多在戏剧文学创作中使用。动作性、性格化、口语化。 10、自由语体:在规范语体的基础上加以自由创造的语体,为创作个性的自由发挥提供广阔的空间,是作家创作个性发展为风格的唯一途径。 11、文采:文学作品中的言语色彩,是语言的特殊组合,是文学风格的外衣。 12、情调:作品中的情感格调。 13、气势:文学作品中的精神状态和精神力量的运动状况。 14、氛围:弥漫于作品的特定气氛,往往与景物、环境结合构成意境和情境。 15、韵味:作品言语结构所产生的情趣和意味。 16、时代风格:作品在总体特色上所具有的特定时代的特征,是时代的精神特点、审美要求和审美理想在作品中的表现。 17、民族风格: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渗透于作品中所形成的特定民族文学的总体特征。 18、地域风格:是某一地域作家在创作上所形成的地方特点。 19、流派风格:一些思想观念、审美理想、创作主张和语言格调等相近的作家在创作上形成的共同特点。群体文化的表现。

自考文学概论(一)核心知识点

自考文学概论(一)核心知识点 1、感物说:强调文学创作过程中主体心灵与客观景物之间相互作用的重要性。 2、养气说:认为气(道德精神)是文学创作活动中最主要的环节,只重“气”,不全面。 3、镜子说:强调文学创作必须反映客观生活。对主观能动认识不够,不全面。 4、深层心理说:文学创作不是人的意识所决定的,而是个人或集体的深层心理(无意识)决定。 5、距离说:布洛观点,主张审美主体不能有过多的功利考虑,在一定的距离外欣赏审美对象的美。 6、表现说:文艺归结为作家心灵或本能的表现,主张创作从主观自我出发。忽视客观社会生活,不全面。 7、艺术直觉:主体从对象的感性形式上直接把握其内在蕴意的思维方式或心理能力。 8、艺术知觉:主体用艺术的眼光审视对象时产生的知觉形象。 9、艺术灵感:在艺术活动中主体情绪激动、思路畅通、创造力极强的思维状态。突发性、迷狂性、创造性。 10、艺术情感:主体在文学艺术活动中产生并促使这一活动进一步展开的心理体验。 11、自然情感:人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心理体验,主体对他与客体之间利害关系的功利性评价的心理反应。自然情感是艺术情感的基础,艺术情感是自然情感的升华。 12、政治情感:建立在一定的政治思想观念基础上,有强烈功利性,是某个社会集团与现实之间利害关系的心理反应。 13、道德情感:具有普遍性、强制性的,长期深入人心的,对道德规范、道德观念的心理反应。给人压迫感、紧张感。 14、宗教情感:以信仰为依托,将人的心灵引向虚无缥缈的彼岸世界的情感。 15、艺术想象:主体调动过去积累的记忆表象,经过艺术加工创造艺术形象的心理过程。 16、科学想象:主体指向客观事物某种内在规律,通过创造性心理活动认识客体,得到正确结论的心理过程。 17、再造性想象:主体对他过去积累的记忆表象进行回忆的过程。艺术想象的一种。 18、创造性想象:在再现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对对象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熔铸,从而创造不同原型的艺术形象的过程。 19、相似性想象:由一物的触发而想到另一物的心理过程。

2022年00529文学概论自考复习知识点整合最新

00529《文学概论》自考复习必过知识点 第一章文学观念 1、文艺学:研究文学旳学科统称,包括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 2、文学史:是一门历史地和详细地考察文学发展状况、经验和规律旳学科,是文艺学不可缺乏旳分支学科。 3、文学批评:是一门及时地评论同步代作家、作品、文学运动、文学思潮以及其他有关问题旳学科,也是文艺学不可缺乏旳分支学科。 4、文学四要素: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提出。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文学旳必备要素,体现人与客体旳对象性,体现人旳本质力量。 5、广义文化概念提出者:英国人类学家泰勒;英国文学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中国梁漱溟。狭义文化概念:《现代汉语词典》;符号论文化概念:德国现代哲学家卡西尔。 6、马克思、恩格斯在哪些著作中提出意识形态理论:《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德意志意识形态》。 7、提出文学中“心”与“物”旳关系理论旳作者与论述:刘勰“心物交融说”;有关作家艺术构思与客观事物旳论点。诗人对于外物旳感受,所引起旳感想是无穷尽旳,描写事物旳神情和外貌要根据景物写,辞藻和音调旳运用则要联络自己旳心情反复斟酌。“与心徘徊,随物婉转”。德国古典作家歌德,艺术家既是自然旳主宰又是奴隶,现实是客观旳,作家对现实旳反应是能动旳。

补充 1.再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旳对应关系,即认为作品是对世界旳摹仿或再现。 2.体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与“作家”旳关系,即认为作品是作家情感旳自然流露、体现、传达。 3.实用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被读者所运用旳关系,认为文学是一种工具,可认为某种社会目旳服务。 4.客观说:在文学四要素中,把作品抬到高于一切、重于一切旳地步,认为作品一旦从作家旳笔下诞生之后,就获得了完全客观旳性质,它既与原作家不相干,也与读者无涉,它从外界旳参照物中孤立出来,自身是一种“自足体”,出现了所谓旳“客观化走向”。 5.体验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读者对作品旳意向性旳体验这种关系,强调读者阅读作品是体验和现发明。 6.文学旳定义:文学作为一种人类旳文化形态,它是具有社会旳审美意识形态性质旳、凝聚着个体体验旳、沟通人际旳情感交流旳语言艺术。 7.符号论旳文化概念:从符号学旳角度看,文化是人类旳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发明旳产品及其意义旳总和。这个观点是由德国旳现代哲学家卡西尔提出旳。 8.品质阅读:是指“试图尽量完全地把握作品旳肌质,表达首先注意到语言中旳多种要素,重音和非重音,反复和省略,意象和含混等等,然后由此向人物、事件、情节和主题运动。这是就西语而言旳,若是

2019年4月自学考试《文学概论基础》知识点:名词解释(3)

2019年4月自学考试《文学概论基础》知识点:名词 解释(3) 1、召唤结构:作品中留有不确定性和空白点需要接受者将其具体化的文学作品本身。 2、合理误读:在一定的限度内,接受者对作品含义的创造性理解与主观评价。 3、审美效果:接受者在审美体验高潮阶段或实现阶段所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的一系列心理效应与最终成果。 4、心灵共鸣:读者与作品之间实现了活跃的情感交流及对应关系的阅读心理现象。 5、文学的社会交往:通过文学接受而形成或传播普遍社会价值观的过程。 6、文学批评:以文学接受为基础,以一定理论与方法,对以文学作品为中心的各种文学现象实行研究和评价的文学活动。 7、印象性批评:感想式的鉴赏式的批评。 8、注释式批评:解释词句、阐释原意为主的批评。 9、评点式批评:在原作上加以批注、点评并与原作一起印行的批评。 10、英美新批评派批评:主张作品中心论,注重形式与文本的研究与批评。倡导“细读法”。 11、精神分析批评:强调泛性欲论,用俄底浦斯情结来解释创作动机,认为艺术是人的潜意识欲望的达成。 12、神话原型批评:主张将作品放到某个文学原型中去研究,提倡远古神话与现代作品相联系,不同民族文学相比较。

13、结构主义批评:探求主宰具体作品的抽象结构。认为作品是一个符号系统,是按语言规则组织起来的语言产物。 14、接受美学批评:以读者为中心,读者决定一切。 15、女性主义批评:反对男性中心主义文化,某种水准上*和质疑传统价值观和文学批评传统。 16、后结构主义批评:否定任何内在结构或中心,认为文学是一个无中心的系统,是闪烁变化的语言符号的游戏。 17、原始艺术:人类在史前社会创造的最初的形成中的艺术。 18、摹仿说:艺术起源于人类的摹仿本能,是摹仿自然和社会人生的产物。 19、巫术说:人的创作活动都包含巫术,是巫术的思维法则的推动促成艺术。 20、游戏说:文学艺术是自由的,是一种不带功利目的的纯粹审美活动,是人类剩余精力所自由游戏的结果。

文学概论自考复习知识点整合

00529文学概论自考复习必过知识点 第一章文学观念 1、文艺学:研究文学的学科统称;包括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 2、文学史:是一门历史地和具体地考察文学发展状况、经验和规律的学科;是文艺学不可缺少的分支学科.. 3、文学批评:是一门及时地评论同时代作家、作品、文学运动、文学思潮以及其他相关问题的学科;也是文艺学不可缺少的分支学科.. 4、文学四要素: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提出..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文学的必备要素;体现人与客体的对象性;体现人的本质力量.. 5、广义文化概念提出者:英国人类学家泰勒;英国文学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中国梁漱溟..狭义文化概念:现代汉语词典;符号论文化概念:德国现代哲学家卡西尔.. 6、马克思、恩格斯在哪些着作中提出意识形态理论: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德意志意识形态.. 7、提出文学中“心”与“物”的关系理论的作者与论述:刘勰“心物交融说”;关于作家艺术构思与客观事物的论点..诗人对于外物的感受;所引起的感想是无穷尽的;描写事物的神情和外貌要根据景物写;辞藻和音调的运用则要联系自己的心情反复斟酌..“与心徘徊;随物婉转”..德国古典作家歌德;艺术家既是自然的主宰又是奴隶;现实是客观的;作家对现实的反映是能动的.. 补充 1.再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即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摹仿或再现.. 2.表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即认为作品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表现、传达.. 3.实用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被读者所利用的关系;认为文学是一种工具;可以为某种社会目标服务.. 4.客观说:在文学四要素中;把作品抬到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地步;认为作品一旦从作家的笔下诞生之后;就获得了完全客观的性质;它既与原作家不相干;也与读者无涉;它从外界的参照物中孤立出来;本身是一个“自足体”;出现了所谓的“客观化走向”.. 5.体验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读者对作品的意向性的体验这种关系;强调读者阅读作品是体验和现创造.. 6.文学的定义:文学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形态;它是具有社会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聚着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的情感交流的语言艺术.. 7.符号论的文化概念:从符号学的角度看;文化是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意义的总和..这个观点是由德国的现代哲学家卡西尔提出的.. 8.品质阅读:是指“试图尽可能完全地把握作品的肌质;表示首先注意到语言中的各种要素;重音和非重音;重复和省略;意象和含混等等;然后由此向人物、事件、情节和主题运动..这是就西语而言的;若是论汉语文学中‘品质阅读”则是读者阅读是首先关注文本的用字、比兴、押韵、平仄、对仗和用事等;进一步再延伸到对情景的描写或人物、情节的叙述的理解.. 9.价值阅读:通过对作品的阅读和理解;发现作品的价值意义;尤其是其中的文化意义.. 11.审美:审美是心理处于活跃状态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的条件下;对于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 12.审美意识形态:集团倾向性与人类共同性的、认识与情感的、无功利性与有功利性的、假定性与真实性的统一..

2022年自考笔记自考考点版自考串讲文学概论

导论 一、课程旳性质建立在文学理论门科基本上 (一)文艺学旳三个分支及其关系 1、文学发展史以文学旳产生、发展、演变旳状况以及文学发展旳经验和为研究对象,作为一门历史地具体地考 察文学发展状况、经济和规律旳学科,是文艺学不可缺少旳分支。 基本任务:①揭示各个历史时期旳经济、政治、思想、伦理、宗教以及审美趣味、审美抱负等多种文化因素对文学发展、演变旳作用和影响 ②揭示各个历史时期文学发展过程中继承与革新旳关系 ③通过对具体旳文学现象(作家、作品、文学运动、文学思潮等)旳具体分析,评估各个历史时期 浮现旳作家作品在文学发展中旳地位、作用和意义。 2、文学批评以同步代旳作家、作品、文学运动、文学思潮为评论对象。 3、文学理论以人类社会历史旳现实旳一切文学现象作为研究对象,以美学措施论为总指引,从理论高度和宏观 视野上阐明文学旳性质、特点和一般规律。 基本内容:文学观念论、作品论、创作论、接受论、源流论等-文学自身所决定 <美> M.H.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老式》文学四要素:作品、艺术家、世界(自然、生活)、欣赏者(二)课程性质和特点 1、文学理论基本原理及其基本知识,是文学理论旳初步。 2、与文学活动旳实践保持密切关系: ①文学概论以文学创作、文学批评实践以及文学发展史旳研究所提供旳生动丰富旳材料作为立论旳基本 ②又是对所提出旳一般问题旳概括和总结,可以并且应当对文学创作、文学鉴赏批评活动以及文学发展史旳研究活动起到有力旳指引和推动作用 3、虽是一门文字课程,从一定意义上又具有交叉学科旳特点 4、强调理论思维和理论运用 二、目旳规定 (一)精确掌握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二)提高分析文学作品旳能力 三、具体措施 (一)掌握原理,注意理解

文学概论00529 自考重点整理

第一章文学观念。 1.文学观念就是对文学的看法。 2.文学四要素:是由艾布拉姆斯提出的,分别是:世界,作品,艺术家,欣赏者。 3.文学四要素给我们最重要的启示: 把文学理解为以作品为中心所展开的活动。文学活动是以作品为中心,所展开的活动,其他三要素是世界,艺术家,欣赏者。其中还包含了体验,创作,接受三个过程。 4.历史上六种主要的文学观念。 1)再现说:是指在文学四要素当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关系,认为作品是世界的重现和模仿。 2)表现说:是指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认为作品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 3)实用说:是指在文学四要素的关系中强调作品被读者所利用的关系,认为文学是一种工具和手段。 4)独立说:是与实用说相对立的观念,这种观念主要包括文学自律、艺术无功利、纯形式、纯审美。 5)客观说:是指在文学四要素当中,把文本抬到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地步,认为文本一旦从作家的笔下诞生之后,就获得了完全客观的性质。 6)体验说:是指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读者对作品的意象性体验这种关系,强调读者阅读作品时的感受和再创造。 5.文学的定义:文学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形态,它是具有社会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聚着个体体验的语言艺术。 6.文学定义所包含的命题:

1)文学是一种文化形态。 2)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 3)文学是作家个体体验的凝聚。 4)文学是作者与读者沟通感情的一种独特的渠道。 5)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 7.广义的文化概念指整个社会生活,即人所需要的一切,所制造的一切,所发明的一切。狭义的文化概念即个人的文化素养及其程度,包括受教育程度,知识水平及涵养高低等。 8.符号论的文化概念:文化是人类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意义的总和。 9.文学的文化意义: 1)揭示人的生存境遇和状况。 2)叩问人的生存意义。 3)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 4)憧憬人类的未来。 5)学习和丰富人们的语言。 10.品质阅读:是对于文学作品的语言技巧的运用以及艺术素质高下的解析。 11.价值阅读:就是通过对作品的阅读和理解,发现作品的价值意义,尤其是其中的文化意义。 12.审美:是指心理处于活跃状态的主体,在一定的中介作用条件下,对于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也就是对事物的情感评价。 13.审美活动的三个层面。审美的实现所需要的条件 1)主体心理层,审美的审,即观照,感悟,判断。是作为主体的人的信息的接受,储存与加工。

自考文学概论复习要点

自考文学概论复习要点 自考文学概论复习要点 研究文学的叫做文艺学,它包括三个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分支,即文学史、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 文学史以文学产生、发展、演变的状况和文学发展的具体规律作为研究对象。 文学批评是指实际的批评,它以作家、作品、文学运动、文学思潮为评论对象。文学批语的基本方法是分析和评价。 文学理论通过高度的理论概括,着重阐明文学的基本原理。具有实践性和阶级性的鲜明特点。 文学活动的重要特征就是形象性、情感性。学习文学理论注意的几点:一,要注意对原理的理解。二,抓住重点,融会贯通。三,联系实际,学会运用。四,学习教材,攻读原著。 一、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第一,之所以说社会生活是文学艺术的唯一的源泉,这是因为除社会生活这个源泉之外,再不可能有第二个源泉了。第二,之所以说社会生活是文学的唯一的源泉,这是因为文学作品的一切因素都来自生活。艺术虚构是作家根据生活中存在的事物和生活固有的逻辑,通过想象,以构成艺术形象。必须以生活为基础。离开生活,想象的翅膀就腾飞不起来,虚构也就寸步难行。想象和虚构不论多么奇特,都是在综合、分析已有的知觉、表象基础创造新形象的一种心理现象。这种新的形象不过是把生活中得到的表象大大地加强或大大的削弱。再现是指注重客观地描写外部世界的一种艺术倾向。一切重表现的作品毫不例外地都是以生活为基础的。因为作家的感受、情绪、情感,是不会凭空产生的,或者说作家主观的一切都是客观的外界所引发的。因此,表现性的作品,虽然专注于作家内心感情的抒发,但作家所抒发的感情仍然是外在的客观世界在作家头脑中折射的结果。 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

2021《文学概论基础》自考知识点:名词解释(8)

2021《文学概论基础》自考知识点:名词解释(8) 2021《文学概论基础》自考知识点:名词解释(8)如下: 1、创作个性:是在日常个性的基础上经过审美创造的升华而形成 的独特的艺术品格。属于文学风格的主观方面,也是风格形成的内在 依据。 2、韵味:指作品言语结构所产生的情趣和意味,具有含蓄美。 3、民族风格:指作家作品在总体特色上所具有的特定民族的特征,是该民族的精神特点、审美要求和审美理想在作家作品中的表现。 4、文采:文学风格的审美构成之一,指作品中的言语色彩,也即 语言的特殊组成,是风格的存有方式。 5、刚柔说:中国传统的风格分类理论,即把文学风格区分为阳刚 和阴柔两大类,属于简分法。 6、豪放派:宋代形成的词学流派。有人认为是范仲淹开其风,有 人则认为是苏轼发其端。就其成就和影响来说,当推苏轼和辛弃疾, 故有“苏辛词派”之称。风格特色是气象恢弘,境界雄奇,文势奔放。苏轼的《念奴娇、大江东去》。 7、婉约派:宋代形成的词学流派。以柳永、秦观、李清照为代表。婉约派的风格特色是情思绵密,语气吞吐,格调温雅。代表作有柳永 的《雨霖铃》、秦观的《踏莎行》、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 8、风格美:指风格的审美特征和艺术魅力,是区别不同风格类型 的标志。不同的风格类型有不同的审美特征和艺术魅力,它是作家在 文学争得坐标位置的一种艺术力量。 9、时代风格:指作家作品在总体特色上所具有的特定时代的特征,它是该时代的精神特点、审美要求和审美理想在作家作品中的表现。

10、流派风格:指一些在思想感情、文学观点、审美趣味、创作 主张、取材范围、表现方法、语言格调方面相近的作家在创作上形成 的共同特色。 11、艺术灵感:是指在文学艺术活动中主体情绪激动、思路畅通、创造力极强的思维状态。 12、艺术构思:是指作家在特定创作动机的指引下,在已然激起 的创作冲动的驱使下,在选定创作对象的基础上使用艺术概括、艺术 变形等手法塑造艺术形象、构织故事情节、最终形成完整艺术世界的 思维过程。 13、艺术变形:是指作家为了达到某种艺术效果而在创作过程中 有意将描写对象以扭曲的、畸形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艺术手法。 14、感物说:这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重要观点,认为文学创作是 创作主体受到外在事物的感发、刺激而后产生的精神创造活动。 15、养气说:这也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重要观点,认为决定文学 创作的重要因素是“养气”,即实行主体内在精神的自我修养。 16、艺术灵感:是指在文学艺术活动中主体情绪激动、思路畅通、创造力极强的思维状态。 17、艺术构思:是指作家在特定创作动机的指引下,在已然激起 的创作冲动的驱使下,在选定创作对象的基础上使用艺术概括、艺术 变形等手法塑造艺术形象、构织故事情节、最终形成完整艺术世界的 思维过程。 18、艺术变形:是指作家为了达到某种艺术效果而在创作过程中 有意将描写对象以扭曲的、畸形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艺术手法。 19、感物说:这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重要观点,认为文学创作是 创作主体受到外在事物的感发、刺激而后产生的精神创造活动。

文学概论复习要点

文学概论复习要点 导言 文学理论是一门研究文学特性和普遍规律的人文学科。 研究对象:文学和文学活动性质:实践性、人文性、科学性 研究方法:哲学、社会学、心理学、语言学、价值学、信息论、文化学 第一章 唯物史观:1、人类所生活的社会是一个复杂系统,由经济生活、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等构成。2、人类社会不是静态的,而是不断运动发展的,其内部存在的两大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动力。3、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因此,对包括文学艺术在内的各种社会意识形式的认识,必须到社会存在的发展中找原因。 意识形态:文学和文学理论,居于社会结构中的上层建筑领域,都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可从三个方面来理解:1、辩证理解文学艺术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防止脱离社会历史条件去研究文学艺术的片面性。2、正确认识社会心理与文学艺术的关系。3、深入把握文学艺术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平衡和不平衡关系,才能充分尊重文学艺术发展的规律,更好的发挥其在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艺术掌握: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其掌握世界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1、充分发挥想象力的作用。2、努力塑造典型的艺术形象。3、借助于特定的文学语言。 马克思主义人论:1、从现实的人出发,是文学理论乃至一切人文科学的根本出发点。2、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一般特征。3、对人的本质的科学阐释,在其现实性意义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5、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文学的未来。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主要文学理论主张是什么 马克思在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从社会实践观点出发,提出了“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的科学命题。1、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作家应继承和弘扬以莎士比亚、巴尔扎克为代表的现实主义传统,创造更多个性鲜明、生动活泼的典型人物,反映时代发展的本质趋势,这是二人文学创作论的主要思想。2、美学的和历史的批评标准。恩格斯提出的“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相统一的原则具有重要意义,作为文学批评的原则,美学观点与历史观点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缺一不可。提供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典范。 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学思想十分丰富,包括文学理论研究的原理、原则、方法和问题等。他们科学地总结文学发展规律,批判地继承人类优秀文学成果,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体系,也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在全世界的传播与发展,开辟了无限广阔的前景。 第二章 为什么说社会生活是文艺创作的唯一源泉? 毛泽东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高度,根据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提出: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在这点上,他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绌。他们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作家艺术家可以而且应当对过去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加以继承和借鉴,但这并不能代替自己创造,也不能代替生活的源泉,因此真正的艺术家还是应该更多地从现实生活中汲取营养。 应当如何理解文艺与生活的关系? 文学创作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毛泽东关于文艺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思想,特别是他提出的“六个更”即文艺“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的思想,是对前人关于艺术美的理论和实践的总结,深刻阐明了文艺与生活的辩证关系,既为文学艺术的创作提供了正确方法,又为我们鉴赏和评价文艺作品提供了美学原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