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考文学概论(一)核心知识点

自考文学概论(一)核心知识点

自考文学概论(一)核心知识点

1、感物说:强调文学创作过程中主体心灵与客观景物之间相互作用的重要性。

2、养气说:认为气(道德精神)是文学创作活动中最主要的环节,只重“气”,不全面。

3、镜子说:强调文学创作必须反映客观生活。对主观能动认识不够,不全面。

4、深层心理说:文学创作不是人的意识所决定的,而是个人或集体的深层心理(无意识)决定。

5、距离说:布洛观点,主张审美主体不能有过多的功利考虑,在一定的距离外欣赏审美对象的美。

6、表现说:文艺归结为作家心灵或本能的表现,主张创作从主观自我出发。忽视客观社会生活,不全面。

7、艺术直觉:主体从对象的感性形式上直接把握其内在蕴意的思维方式或心理能力。

8、艺术知觉:主体用艺术的眼光审视对象时产生的知觉形象。

9、艺术灵感:在艺术活动中主体情绪激动、思路畅通、创造力极强的思维状态。突发性、迷狂性、创造性。

10、艺术情感:主体在文学艺术活动中产生并促使这一活动进一步展开的心理体验。

11、自然情感:人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心理体验,主体对他与客体之间利害关系的功利性评价的心理反应。自然情感是艺术情感的基础,艺术情感是自然情感的升华。

12、政治情感:建立在一定的政治思想观念基础上,有强烈功利性,是某个社会集团与现实之间利害关系的心理反应。

13、道德情感:具有普遍性、强制性的,长期深入人心的,对道德规范、道德观念的心理反应。给人压迫感、紧张感。

14、宗教情感:以信仰为依托,将人的心灵引向虚无缥缈的彼岸世界的情感。

15、艺术想象:主体调动过去积累的记忆表象,经过艺术加工创造艺术形象的心理过程。

16、科学想象:主体指向客观事物某种内在规律,通过创造性心理活动认识客体,得到正确结论的心理过程。

17、再造性想象:主体对他过去积累的记忆表象进行回忆的过程。艺术想象的一种。

18、创造性想象:在再现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对对象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熔铸,从而创造不同原型的艺术形象的过程。

19、相似性想象:由一物的触发而想到另一物的心理过程。

20、艺术理解:在创作活动中所进行的分析、判断、识别、比较的理性思维活动。

1、创作动机:作家、艺术家从事具体创作活动的目的。

2、艺术构思:在特定创作动机的指引下,在激起的创作冲动驱使下,对创作对象运用艺术概括、艺术变形等手法,塑造艺术形象、构织故事情节、最终形成艺术世界的思维过程。

3、艺术概括:主体从一定创作动机出发,对选定的材料进行提炼加工的过程。艺术综合、艺术简化。

4、艺术综合:在艺术构思过程中对各种材料进行重新组合,从而形成艺术形象的过程。

5、艺术简化:创作中对所写的事件和人物只寥寥几笔勾勒特征,对无关细节完全省略。

6、艺术变形:为达到某种艺术效果而有意将描写对象以扭曲、畸形的形式表现出来。

7、艺术传达:从艺术构思到语言的显现这一由内向外的活动和过程。

8、审美理想:在创作过程中自觉遵守的各种创作标准与价值追求。追求艺术真实性、社会价值、形式完美。

9、艺术真实性:在文学作品中客观地反映生活实际,充分表情达意,从而给人合情、合理、合意之感的审美追求。包括历史真实、情感真实、细节真实。

10、文学创作主体:已经处于创作过程中的作家个体。离开创作过程则不是。

11、文学消费:为满足自身文化、审美与娱乐等方面的精神需求而对文学产品加以占有、利用、阅读或欣赏的活动。

12、文学生产:作家观念形态的文学创作与出版家赋予其物质形态的复制出版。

13、文学传播:借助一定的物质媒介和传播方式,将文学信息或文学产品传递给文学消费者的过程。

14、文学接受:指审美范围内阅读、欣赏文学作品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

15、接受心境:文学接受者在阅读前与进入阅读时的自觉或不自觉的基本心理状态。

16、期待视野:是接受者在进入接受过程之前已有的对于接受客体的预先估计与期盼。“前理解”的心理状态。

17、预备情绪:接受者从现实关注向文学接受跃进的中间环节,受作品基本特质激发而产生的特殊情绪。“前审美”心理。

18、审美心理结构:接受者原有的文学知识、审美趣味以及阅读过的作品所构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图式。

19、同化:作品信息与心中的审美结构相一致,并得到强化与巩固。

20、顺应:作品信息与心中的审美结构严重不一致,而通过自我转换来适应作品。

文学——以语言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一门艺术。

文学理论——属“文学学”(一般称为“文艺学”)的一个分支。文学理论以人类的文学实践活动为研究对象,揭示其本质属性,是人们对文学的性质、特征、规律的系统把握。

文学学——属于人文学科范畴,通常由三个分支学科组成: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

文学的相对独立性——是指它一经产生之后,其发展和变化既要收到经济基础的最终制约和影响,同时又具有自己的特有规律和内在逻辑,是他律因素和自律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文学的真实性——通常是指文学作品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再现和表现社会人生所达到的情理统一、具有思想和艺术感染力的程度。

文学的倾向性——是积淀于作家头脑中的各种社会意识因素,在与特定的文学表现对象发生双向交流之后产生的一种价值取向,即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具体的爱憎、褒贬、扬抑的情感态度,通过艺术形象流露或显示出来。

文学的人民性——是指文学作品以进步的审美理想反映一定历史时期人们的生活状态、人民的思想感情和理想愿望的属性。人民性实质上是文学与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因此它也是文学倾向性的表现之一。

文学的阶级性——是指文学作品表现一定阶级立场、观点和思想意识的属性。

艺术形象——是作家、艺术家的一种创造。是指构成作品的具体生动可感、体现作家和艺术家审美情感的综合的社会人生图画或情景。在文学理论中也称文学形象或简称形象。

文学的审美性——是指文学作品适应人的审美本性,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提高人们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一种本质属性。

艺术真实——是以生活真实为基础,经过作家提炼、概括、想象、虚构创造出来的艺术形象的真实。

艺术独创——包括作家对生活的独特认识和艺术上的独特体现。两者是综合体现的。艺术传达——指作家运用语言、结构、体裁等手法塑造人物形象,表达思想感情和审美评判。

文学作品的内容——是作家的主观世界与客观社会生活的有机统一。而这种统一的特点

由作家的创作个性所决定。

文学作品的主题——是指通过作品中描绘的社会生活画面或情景所显示出来的贯穿全篇的中心思想或主导情感,也就是一部作品题材所蕴涵的主要的思想情感。

文学作品的情节——又称故事情节,是叙事性文学作品中人物活动及其矛盾冲突的发展演变过程,也是人物性格演变的历史。它由一系列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间相互关系的具体事件构成。

文学语言——广义的文学语言,是指在民族共同语基础上经过加工而成的规范化语言。它包括文学作品、科学著作等使用的书面语言和其他经过加工的口头语言。它的基本要求是准确、鲜明、生动。狭义的文学语言,是专指作家用以塑造艺术形象的文学作品的语言,即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影视文学等各类文学作品的语言。它除了应准确、鲜明、生动外,还有自身的特殊要求。

文学体裁——是指由塑造形象的不同方式、语言运用及结构形式等特点综合体现出来的文学作品的表现形态,是以语言为媒介的审美承载样式。

诗歌——是一种语词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情感的文学体裁。

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是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各种艺术的综合体,是以塑造舞台形象为目的的直观艺术。戏剧艺术的特点就是直观性、综合性和舞台性。戏剧文学——是一种侧重以人物台词为手段,集中反映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的文学样式。(剧本、脚本)

个性化——是指剧中人物的台词,不仅要准确、生动地表达人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而且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年龄、经历、教养以及特定情境。

动作化——是指不论人物的对话和对白,都要有一种思想的意向和行动目的,既能揭示人物复杂的内心活动,又能引起人物行动上的强烈反响。换言之,就是人物的台词,能够随着话语的说出而同时表演出某些动作来,同时要体现出某种冲突和矛盾来。

戏剧语言的潜台词——是指戏剧文学的人物台词的内在意蕴,包括说话的真正目的、言外之意和未尽之词。

影视文学——是电影剧本、电视剧本的合称,是电影艺术或电视艺术的基础。

艺术技巧——是指创作主体在创作过程中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美的形象,表现美的情感的能力或方法。

灵感——是艺术思维过程中一种突发的富有创造性的心理状态。它是一种顿悟性的思维

活动,是大脑高度激发状态的产物。

再现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显示的文学形态。再现型文学在反应生活时,突出再现性。

现实主义——运用质朴的语言,写实的表现手法,具体冷静地表现现实生活,力求通过塑造典型形象来反映生活的本质。

“三一律”——是欧洲17世纪古典主义提出的戏剧原则。它规定“要用一地、一天内完成的一个故事/从开头直到末尾维持着舞台充实”,即每剧限于单一的故事情节,事件在一个地点发生,并在一天内完成。

表现性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情感的文学形态。

表意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象征的方式寄寓作品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

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三者之间,各有侧重,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作用。文学理论,既有赖于文学发展史提供的丰富材料,又要借助于文学批评的成果。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又必须以文学理论为指导,离开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的指导,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就失去了灵魂。总之,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三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研究人类文学活动的系统科学。

先秦时代,《尚书·尧典》中的“诗言志”说,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孟子的“以意逆志”说(知人论世)。

魏晋南北朝时期,曹丕《典论·论文》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文学理论论文。陆机的《文赋》、刘勰的《文心雕龙》、钟嵘的《诗品》。

唐宋时期,皎然的《诗式》,白居易的《与元九书》,司空图的《诗品》,严羽的《沧浪诗话》。苏轼等人的文论。

元明清时代,李贽、金圣叹的小说评点,李渔的《闲情偶寄》,(诗论)王夫之的《斋诗话》、叶的《原诗》、刘熙载的《艺概》。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吸收了西方文论的养分,成为融会东西方文学理论的创新之作。西方古代、近代的文学实践,历经古希腊、古罗马、文艺复兴、古典主义、启蒙运动、浪漫主义、现实主义、批判现实主义等历史阶段。

当代美国文艺家M.H.艾布拉姆斯认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是由作品、作家、宇宙(即自然或生活)、读者四个要素组成的。(双向逆反运动)

社会心理是文学反映生活的中介环节。

文学与上层建筑其他因素的关系:文学与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宗教的关系。

经济基础对文学的制约作用。(1)经济条件是开展文学活动的基本前提。离开一定的经济条件人类将无法开展任何活动,文学同样不能例外。(2)经济基础不仅决定着文学的性质和主要内容,同时也制约着文学的发展变化。

文学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哪几个方面?(1)文学发展与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并不完全同步;(2)文学的发展有着自身的历史继承性;(3)文学发展与物质生产的发展往往会出现不平衡现象。

真实性是一切文学作品的基本要求。真实性是优秀文学作品的基本属性。

文学倾向性可简括为情感倾向、思想倾向和审美倾向三大方面。

艺术反映与科学反映的区别:(1)反映对象不同。社会科学与世界即对象之间是一种认知关系、求真关系,文学艺术与世界即对象之间,不光存在认识关系,更重要的是一种审美价值关系;(2)反应方式不同。社会科学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分析、综合,文学艺术用以反映生活的特殊方式是艺术形象;(3)思维方式不同。社会科学只要运用抽象思维,文学艺术主要运用形象思维;(4)作用于社会的特点不同。社会科学影响社会主要是对人晓之以理,以理服人;文学艺术影响社会主要是对人动之以情,以情感人。

情感是创作的动力。

文学作品蕴含的情感包括人物形象的情感和作家倾注其间的情感。

文学作品创造美的途径和显现美的方式多种多样,探究其奥秘,大体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真实美,情趣美,独创美。

创作主体审美条件:(1)具备比较完善的审美心理结构,(2)具备良好的审美创作心态。

在文艺学中,按塑造艺术形象的媒介和方式的不同,一般将艺术区分为造型艺术、表演艺术、语言艺术、综合艺术等相对独立的四个门类。文学是语言艺术。

文学形象具有间接性、意象性、广阔性、深刻性。

为什么说文学形象具有广阔性?(1)勾勒广阔多变的社会生活;(2)多侧面、多层次地刻画各种人物的个性;(3)深入人的复杂微妙的精神领域。

文学的综合审美功能有几个?(1)文学的审美认识功能;(2)文学的审美教育功能;(3)文学的审美娱乐功能。

文学作品的内容由题材、主题、情节等几个方面组成。

文学作品的情节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基本环节。

文学语言的特点:形象性、情感性、精练性和音乐性。

叙事作品的语言由两部分构成,即叙述人语言和人物语言。

文学作品的层次结构,可以从三个层面进行解剖:语言层面、形象层面、审美意蕴层面。文学体裁的基本分类,最常见的有“二分法”、“三分法”、“四分法”以及“五分法”。“二分法”是我国古代具有代表性的体裁分类法。它根据语言运用的热点,以是否合韵,将文学作品分为“韵文”和“散文”两大类。

“三分法”是根据文学作品描述的不同对象和塑造形象的不同方式,把文学作品分为抒情、叙事、戏剧文学三大类。

“四分法”即按照形象塑造、结构形式、语言运用、表现手法等方面的特点,把文学作品进行归类,划分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文学四大类。

“五分法”主要是在“四分法”的基础上将文学体裁划分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文学、影视文学等五大类。

诗歌是在人类的文学活动中,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但是,诗歌诞生之初,并不具有独立的形态,而是与音乐、舞蹈三位一体的。

诗歌的艺术特征:(1)饱含激情,富于想象;(2)集中凝练,极富概括性;(3)结构富于跳跃性;(4)韵律和谐,富有音乐美。

散文的基本类型,一般根据作品表现对象和表现方式的不同,分为:(1)叙事性散文,包括报告文学、传记文学、游记等文学样式;(2)抒情性散文;(3)议论性散文,包括杂文和各种小品文等。

台词,包括对话、独白和旁白。

电影是一门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而产生的新兴艺术,1895年12月28日,法国卢米埃尔兄弟首次公映他们自行拍摄的电影,至今只有100多年的历史。

影视文学是一种注重按照蒙太奇结构方式刻画动态的视觉形象的文学体裁。

文学作品的创作基础(创作主体应具备的素养):(1)广博深厚的生活积累;(2)正确健康的思想情感;(3)成熟练达的艺术技巧。

文学的创作阶段,是客观的生活现象经过创作主体的心灵创造而物态化为形象的过程。它大体包括创作动机的产生、艺术构思的展开和艺术表现的完成三个不同阶段。

艺术构思是文学创作的中心环节。

灵感具有突发性、亢奋性、创造性三个特点。

形象思维的特点:形象性、想象性、情感性。

再现型文学的发展历史上,涌现了古典主义、现实主义、自然主义等多种文学思潮。

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提出的“按照人本来的样子来描写”的主张和他所论述的模仿说,可以说已开现实主义文学理论的先河。

现实主义创作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1)古代朴素的现实主义。古希腊的喜剧,我国《诗经》中那些偏重再现的篇章;(2)趋于成熟的现实主义。莎士比亚、塞万提斯等作家的作品,《孔雀东南飞》,杜甫、白居易、陆游等诗人的大部分叙事诗,《儒林外史》、《红楼梦》为代表的清代小说;(3)批判现实主义。这是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发展的高峰。司汤达、巴尔扎克、狄更斯,鲁迅、老舍、巴金、茅盾、曹禺;(4)多元化的现实主义。《母亲》、《铁流》、《毁灭》、《青年近卫军》、《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红旗谱》、《红岩》、《青春之歌》;20世纪的现实主义,产生了许多流派,如心理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魔幻现实主义等。

现实主义的基本特征:(1)按照现实生活本来的样式再现生活,力求反映生活的本质规律;(2)遵循典型化的原则,创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3)艺术表现上,强调客观、具体、冷静,追求倾向性与真实性的完美融合。

典型化是现实主义与自然主义的根本区别。

古典主义的代表作家是高乃依、拉辛、莫里哀、拉·封丹等。古典主义的哲学基础是笛卡儿的唯理主义,文学理论上的代表是布瓦洛,其诗体著作《诗的艺术》充分体现了古典主义的创作理论。

自然主义的代表作家、理论家左拉。自然主义要求作家严格按照现实生活本身的状貌去如实再现生活,它以法国作家龚古尔兄弟的创作为先驱和代表。代表作家:左拉、莫泊桑、于依思芒斯等。

浪漫主义的基本特征:(1)注重表现作家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自由地抒发强烈的主观之情;(2)运用理想化的方法,塑造理想的艺术形象;(3)艺术表现上,运用大胆的想象、极度的夸张、充满激情的语言,追求奇幻的艺术色彩。

现代派文学的鼻祖是卡夫卡。

象征主义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中产生最早、影响最大的一个流派,其成就主要在诗歌领域。1857年,波德莱尔出版诗集《恶之花》为象征主义的萌芽。1886年,法国诗人让·莫雷阿斯发表《象征主义宣言》标志着象征主义的正式提出。象征主义一直持续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影响遍及世界各地。一般把20世纪的象征主义称为后期象征主义。前期的代表人物为波德莱尔、魏尔伦、兰波、马拉美等,后期有瓦莱里、叶芝、艾略特、

庞德等。象征主义的哲学基础是主观唯心主义。

意识流,原为美国心理学家、哲学家威廉·詹姆斯提出的关于人的意识活动特点的一个概念,意指人的意识是一种流动不息的过程。这种心理学研究的影响反映在文学领域主要是小说创作,因此“意识流”又专指文学创作中的“意识流小说”。代表作者和作品有:法国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及其《追忆逝水年华》、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及其《尤利西斯》、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及其《到灯塔去》、美国作家福克纳及其《喧哗与骚动》。

荒诞派是20世纪50年代在法国兴起后流行欧美各国的一个重要文学流派,主要成就在戏剧领域,其表现手法也影响了其他文学形式。荒诞派戏剧的出现标志为1950年巴黎上演法国剧作家尤金·尤奈斯库的独幕剧《秃头歌女》,正式定名的标志位1961年英国戏剧理论家马丁·艾思林出版专著《荒诞派戏剧》。荒诞派戏剧主旨是表现人和现实存在的荒诞性,其代表作家和作品主要有法国尤金·尤奈斯库的《秃头歌女》、《椅子》、《犀牛》等,萨缪尔·贝克特的《等待戈多》,阿瑟·阿达莫夫的《弹子球机器》,让·热内的《女仆》、《阳台》,英国哈罗尔德·品特的《一间屋》、《晚会生日》、《看管人》,美国爱德华·弗兰克林·阿尔比的《美国之梦》、《动物园的故事》等。

1.社会生活是文学创作的唯一源泉。

这句话是对的。从理论上讲,文学作为意识活动的产物,必然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任何文学作品都能在社会生活中找到直接或者间接的依据。文学源于生活,但文学不是对生活机械的简单的照搬,而是能动的反映。社会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古代人和外国人创作的成果虽然是从事文学创作必不可少的借鉴,但它们是“流”不是“源”。所以离开了社会生活,一切文学创作都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文学理论来源于文学实践。

这个命题是正确的。(1)一切理论都来源于时间。(2)文学实践的日益丰富与发展,引起文学理论的变化发展。(3)历史上任意一种文学理论的形成都离不开它所属时代的文学实践和前任的文学实践。(4)比如,没有中国古代灿烂辉煌的文化,就没有《诗品》《人间词话》等文学巨著。

3.一部文学作品如果能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那么它是具有进步意义的。

(1)错误。(2)判断一部文学作品是否进步,不仅要看其对经济基础的影响,还要看其经济基础是何种经济基础。(3)如《红楼梦》《水浒传》的出现对封建社会经济基

础具有破坏瓦解的作用。《荡寇志》文采很好,但巩固封建经济基础,是反书。(4)因此判断一部文学作品是否具有进步性关键是看文学作品是否具有人民性。

4.反映剥削阶级的作品都是没有人民性的。

错误。文学作品的人民性表现是多方面的,除了反映的对象外,更重要的是看作者在作品中反映的态度。写劳动人民生活的不一定都有人民性,而写剥削阶级生活的也不一定没有人民性,关键在于作者怎样去写。如果能够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对剥削阶级的荒淫腐败加以鞭笞、批判、讽刺,那么这样的作品是具有人民性的。如晚清谴责小说家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

5.劳动人民创作的民间文学都具有人民性。

错误。不能以作者的阶级出身为标准衡量,关键在于怎样写。劳动人民创作的不一定都具有人民性,如宣扬男尊女卑的作品。剥削阶级创作的不一定没有人民性,如对人民采取同情理解态度的。

6.艺术家对自然(生活)具有双中关系,既是自然(生活)的主宰,又是自然(生活)的奴隶。

正确。歌德的这段话深刻地说明了文学艺术同自然(生活)的关系。一方面,艺术家是自然的主宰,他有自由自主的能动性,他可以凭借自己的理想和想象去塑造艺术形象。另一方面,他又是自然的奴隶,也就是说他必须忠实于自然(生活),依据自然(生活)的本来面目去进行构思、创造,不能脱离开自然(生活)而胡编乱造。这其实就是“文艺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意思。

7.既然文学不能脱离政治,那么“文学为政治服务”的提法就没有错。

错误。不能脱离政治和为政治服务是两码事。前者只在于说明文学与政治存在密切的联系,两者不可能完全分开,是正确的。而后者仅仅强调文学为政治服务,是单方面的从属关系,是错误的。文学与政治都同属于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两者是彼此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这种提法对繁荣文学是不利的。

8..在阶级社会里,一切文学作品都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错。在阶级社会中所产生的作品一般都带有阶级性,但阶级性在文学作品种的表现是不同的。有些题材如政治斗争、阶级矛盾,有些文体如小说、戏剧等这些作品的阶级性就比较鲜明。而其他一些题材,比如赞美自然风光,有些文体如诗歌(抒情小诗),这些作品的阶级性就相对隐晦、含蓄,甚至不易察觉。

9.哲学家用三段论法,诗人则用形象和图画说话,然而他们说的是同一件事。

这个观点是片面的。这句话是别林斯基说的。这句话正确指出了哲学与诗,即社会科学与文学的区别:一个是逻辑推理,另一个是形象显示。但后一句话认为文学与哲学说的是同一件事,是不对的。哲学所研究的是事物的共性和规律,文学则表现的是以人为中心的社会生活,要写出人的情感和心理。

10.爱与死是文学创作的永恒主题。

错。主题是文学作品所描绘的全部生活现象,也就是作品的整个形象体系所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它包含着生活的客观意义和作家的观点态度。但生活总是一定历史时代的生活,在阶级社会里,作家总是一定阶级的人,因此文学作品的主题必然具有阶级性和时代性,所谓永恒的主题是抽象的,它抹杀了文学的阶级性和时代性,实际上是不可能存在的。爱与死在不同的时代都具有具体的阶级内容和时代特点,是不可能永恒不变的。可以说爱与死是永恒的题材,而不是永恒的主题。

11.主题就是作家的创作意图。

错。文学作品的主题是经作家选择、描绘、评价的全部生活现象所表达出来的中心思想,也就是说主题是作品描绘的整个形象体系客观显示的中心思想。它有时和作家创作时所要表达的思想相一致,但有时则产生“形象大于思想”的情况,客观显示的意义超出作家创造形象时的主观思想。因此把主题与作家的创作意图混为一谈是错误的。

12.作家在处理情节与人物的关系时应当“牵事就人”而非“牵人就事”。

对。在叙述性的作品中人物往往是作品的核心。人物性格刻画是决定整个作品艺术价值高低的关键。情节事件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是刻画人物性格必不可少的手段。情节的安排应当为表现人物性格服务,“事随人走”,也就是“牵事就人”。而不是让事件控制人,“牵人就事”,去描写一些与人物性格关系不大的事件。

13.毛泽东的诗词是用旧体诗词的形式表现革命的新内容,可见文学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是可以完全分开的。

片面。文学作品的形式一般要服从内容的需要,但它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少数旧形式因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可以承续发展下来并为新的内容服务,这就是所谓“旧瓶装新酒”。毛泽东的诗词就属于这种情况。但从总体上看,文学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是统一的,两者是不可分开的。

自考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自考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自考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文学观念 、文艺学:研究文学的科学统称,包括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A、名词解释1 文学理论。 2、文学理论:以社会历史现实为研究对象,以哲学方法论为总指导,研究和阐明文学性质、特点和一般规律的科学。 3、文学观念:对文学的看法,“什么是文学”,变化中的,因民族、时代、群体、人而不同。 4、文学:具有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结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交流的语言艺术。 5、文学四要素: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文学的必备要素,体现人与客体的对象性,体现人的本质力量。 6、表演艺术:通过表演来展现艺术形象的艺术。 7、造形艺术:运用一定的材质在空间塑造立体或平面形象的艺术。 8、语言艺术:以语言为媒介构成艺术形象的艺术。 9、视界融合:同一对象,人们视界与历史已有视界交融。10、文化: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显示的意义的总和。广义、狭义、符号学。 11、文学文化:揭示人的生存境遇和状况;叩问人生的意义;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的联系;憧憬人类的未来。 12、品质阅读:从关注文本中的用字、比兴、平仄到关注情景、人物和情节。 价值阅读:发现文本的文化内涵和价值的阅读。13、物理境:事物纯然的客观存在。 14、心理场:事物在人的心目中的存在。 15、审美:心理处于活跃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下,对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 想性。思想的深刻性,深刻的思想性。四、什么是文学审美的意

识形态性, 1、性质上,有集团倾向性又有人类共通性。 2、主体把握对象上,是认识又是情感。 3、目的功能上,是无功利性又是有功利性。 4、反映生活上,有假定性又有真实性。 五、作家的体验有哪些特征,1、情感诗意化。2、意义深刻化。3、感受个性化。 第二章文学语言组织 A、名词解释 1、文本:语言的实际运用形态,根据一定的语言规律和语义规则组成整体语句,未经读者阅读只是语言产品(如书)。 2、文学文本:构成文学这种语言艺术品的具体语言形态。 3、桐城派:方苞开创,刘大櫆、姚鼐发展,学《左传》、《史记》等先秦西汉散文和唐宋八大家,讲究义法,力求语言雅洁,以阳刚阴柔分文章风格。 4、文之精粗:粗是形色声名,可见可听的外界景象;精是指道。 5、文学文本的语言性:文学文本所具有的基本的语言特性。 6、语言:声音与意义结合的符号表意系统,是人类交际最重要的工具。 7、文学语言:加工过的、规范化了的书面语言。 8、文学作品的语言:经过作家加工的、旨在创造艺术形象并表达意义的语言形态。 9、语言结构:语言集团的总模式,代代相传的语言系统,包括语法、名法、词汇,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代码。 10、言语:在特定语境下人的说话活动,是说话人可能说或理解的全部内容, 传达个人说话的一种信息。 11、语言革命:胡适提出,1、言之有物,2、不模仿古人,3、直接暗示和象征观念与哲理。 B、简答题 一、什么是文学形象的系统性, 、不同性质的文学形象审美功能的互补性。1、艺术形象的有机

自考《文学概论》知识要点(识记知识)

自考《文学概论》知识要点(识记知识) 第一章文学观念: 文学四要素:作品、作家、宇宙、读者。 文学活动三过程:体验、创作和接受。 历史上五种主要的文学观念:再现说、表现说、实用说、客观说、体验说。 文学的定义:文学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样式,它是具有社会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聚着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的情感交流的语言艺术。文化的定义:广义的文化概念分三个层面,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狭义的文化概念是指个人的素养及其程度,包括人受教育的程度、知识的多少、涵养的有无等。 审美:审美是心理处于活跃状态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的条件下,对于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 审美活动:简称“审美”。审美活动的基本精神是人的心理器官的全部畅通,是人的内在丰富性的全部展开,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在审美的瞬间,人们暂时摆脱了周围熙熙攘攘的现实,摆脱了功利欲念,使灵魂升腾到一个心醉神迷的自由境界。 第二章文学语言组织 文学文本:是供读者阅读的包含完整意义的实际语言形态,是文学这种语言艺术品的基本存在方式。 文学语言组织:是文学文本的最直接、最基本的存在方式。作家的创

作创造出文学语言组织,读者阅读则借助这种文学语言组织。文学语言组织构成了文学文本的基本现实。 语音层面:是文学语言组织的基本层面之一。它是文学语言组织的语音组合系统,主要包括节奏和音律两个形态。 文法层面:是文学语言组织的基本层面之一。它是文学语言组织在语词、语句和篇章方面的构成法则。文法通常有三类:词法、句法和篇法。 辞格层面:是文学语言组织的基本层面之一。它是富有表现力并带有一定规律性的表现程式的运用状况。 内指性:是文学语言组织的一个普通的和基本的特征。它是文学语言的无须外在验证而内在自足的特征。即文学语言并不寻求与外在客观事实相符,而是返身指向内在的心灵世界。 陌生化:指文学语言组织的新奇或反常性,也就是力求运用新鲜的或奇异的语言,去破除自动化语言的壁垒,给读者带来新奇的感受。 本色化:是文学语言组织的与人的本来面目(如身份、性格、面貌等)相符的特性。 第三章文学形象系统 文学形象的总特征: (一)文学形象的具体可感性 通过可觉、可视、可听、可触的美好形象诉诸人的感官,使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形,从而形成了文学形象的具体性,传达出“更高的心灵旨趣”。

00529文学概论自考复习知识点整合2018最新

00529《文学概论》自考复习必过知识点 第一章文学观念 1、文艺学:研究文学的学科统称,包括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 2、文学史:是一门历史地和具体地考察文学发展状况、经验和规律的学科,是文艺学不可缺少的分支学科。 3、文学批评:是一门及时地评论同时代作家、作品、文学运动、文学思潮以及其他相关问题的学科,也是文艺学不可缺少的分支学科。 4、文学四要素: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提出。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文学的必备要素,体现人与客体的对象性,体现人的本质力量。 5、广义文化概念提出者:英国人类学家泰勒;英国文学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中国梁漱溟。狭义文化概念:《现代汉语词典》;符号论文化概念:德国现代哲学家卡西尔。 6、马克思、恩格斯在哪些著作中提出意识形态理论:《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德意志意识形态》。 7、提出文学中“心”与“物”的关系理论的作者与论述:刘勰“心物交融说”;关于作家艺术构思与客观事物的论点。诗人对于外物的感受,所引起的感想是无穷尽的,描写事物的神情和外貌要根据景物写,辞藻和音调的运用则要联系自己的心情反复斟酌。“与心徘徊,随物婉转”。德国古典作家歌德,艺术家既是自然的主宰又是奴隶,现实是客观的,作家对现实的反映是能动的。 补充 1.再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即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摹仿或再现。 2.表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即认为作品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表现、传达。 3.实用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被读者所利用的关系,认为文学是一种工具,可以为某种社会目标服务。 4.客观说:在文学四要素中,把作品抬到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地步,认为作品一旦从作家的笔下诞生之后,就获得了完全客观的性质,它既与原作家不相干,也与读者无涉,它从外界的参照物中孤立出来,本身是一个“自足体”,出现了所谓的“客观化走向”。 5.体验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读者对作品的意向性的体验这种关系,强调读者阅读作品是体验和现创造。 6.文学的定义:文学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形态,它是具有社会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聚着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的情感交流的语言艺术。 7.符号论的文化概念:从符号学的角度看,文化是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意义的总和。这个观点是由德国的现代哲学家卡西尔提出的。 8.品质阅读:是指“试图尽可能完全地把握作品的肌质,表示首先注意到语言中的各种要素,重音和非重音,重复和省略,意象和含混等等,然后由此向人物、事件、情节和主题运动。这是就西语而言的,若是论汉语文学中‘品质阅读”则是读者阅读是首先关注文本的用字、比兴、押韵、平仄、对仗和用事等,进一步再延伸到对情景的描写或人物、情节的叙述的理解。

文学概论 知识总结和梳理 全国自考 方便复习与记忆 备考必看

文学概论(自考) 一、文学观念文化 1 .文学活动四要素提出者:艾布拉姆斯 (1)世界・作品-艺术家/欣赏者 2 .历史上六种文学观念 (1)再现说VS表现说 (2)实用说VS独立说 (3)客观说VS体验说 3 .文学观念嬉变的原因 (1)时代原因(外因) (2)文学自身的演变(内因) 4 .文学定义包含命题 (1)文学是一种文化形态 ①文学的文化意义 1)提示人的生存境遇和状况案例:鲁迅《祝福》 2)叩问人的生存的意义案例: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3)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案例:舒婷《致橡树》4)憧憬人类的未来案例:苏轼《水调歌头》 5)丰富人类的语言案例:李密《陈情表》 ②文学的文化意义的发现

1)品质阅读 2)价值阅读 (2)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 ①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1)文学源于社会生活 2)文学改造社会生活 ②审美实现的三个层面 1)主体心理层,作为主体的人的信息的接受、储存与加工2)客观对象层,现实事物或文艺作品中所呈现的事物 3)中介层 a.特定的心理时空和心境 b.历史文化的积累 ③文学审美的活动特点 1)广阔的包容性 2)思想的深刻性 ④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内涵 1)有集团倾向性又有人类的共通性 2)是认识又是情感 3)无功利性又是有功利性 (3)文学是作家个体体验的凝聚 ①经验和体验 ②体验的特性 1)情感的诗意化

2)意义的深刻化 3)体验的个性化 ③体验在文学活动中的美学功能 1)使艺术形象具有生气勃勃的活力 2)使艺术形象具有诗意的超越 a.第一层:获得对对象本身的超越 b.第二层:获得童心 (4)文学是作者与读者沟通情感的一种独特渠道(5)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 ①文学文本层面 1)文学语言组织 2)文学形象系统 3)文学意蕴世界 ②文学语言组织的特性 1)文学语言组织是一种语言性构造 2)文学语言组织具有整体性 3)文学语言组织具有表现性目的和个性特征 ③文学语言组织的层面 1)语音层面:节奏和音律 2)文法层面:词法、句法、篇法 3)辞格层面:比喻和借代、对偶和反复、倒装和反讽④文学语言组织的审美特征 1)内指性:无需外在验证而内在自足

自考文学概论(一)核心知识点

自考文学概论(一)核心知识点 1、感物说:强调文学创作过程中主体心灵与客观景物之间相互作用的重要性。 2、养气说:认为气(道德精神)是文学创作活动中最主要的环节,只重“气”,不全面。 3、镜子说:强调文学创作必须反映客观生活。对主观能动认识不够,不全面。 4、深层心理说:文学创作不是人的意识所决定的,而是个人或集体的深层心理(无意识)决定。 5、距离说:布洛观点,主张审美主体不能有过多的功利考虑,在一定的距离外欣赏审美对象的美。 6、表现说:文艺归结为作家心灵或本能的表现,主张创作从主观自我出发。忽视客观社会生活,不全面。 7、艺术直觉:主体从对象的感性形式上直接把握其内在蕴意的思维方式或心理能力。 8、艺术知觉:主体用艺术的眼光审视对象时产生的知觉形象。 9、艺术灵感:在艺术活动中主体情绪激动、思路畅通、创造力极强的思维状态。突发性、迷狂性、创造性。 10、艺术情感:主体在文学艺术活动中产生并促使这一活动进一步展开的心理体验。 11、自然情感:人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心理体验,主体对他与客体之间利害关系的功利性评价的心理反应。自然情感是艺术情感的基础,艺术情感是自然情感的升华。 12、政治情感:建立在一定的政治思想观念基础上,有强烈功利性,是某个社会集团与现实之间利害关系的心理反应。 13、道德情感:具有普遍性、强制性的,长期深入人心的,对道德规范、道德观念的心理反应。给人压迫感、紧张感。 14、宗教情感:以信仰为依托,将人的心灵引向虚无缥缈的彼岸世界的情感。 15、艺术想象:主体调动过去积累的记忆表象,经过艺术加工创造艺术形象的心理过程。 16、科学想象:主体指向客观事物某种内在规律,通过创造性心理活动认识客体,得到正确结论的心理过程。 17、再造性想象:主体对他过去积累的记忆表象进行回忆的过程。艺术想象的一种。 18、创造性想象:在再现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对对象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熔铸,从而创造不同原型的艺术形象的过程。 19、相似性想象:由一物的触发而想到另一物的心理过程。

文学概论自考复习知识点整合

00529文学概论自考复习必过知识点 第一章文学观念 1、文艺学:研究文学的学科统称;包括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 2、文学史:是一门历史地和具体地考察文学发展状况、经验和规律的学科;是文艺学不可缺少的分支学科.. 3、文学批评:是一门及时地评论同时代作家、作品、文学运动、文学思潮以及其他相关问题的学科;也是文艺学不可缺少的分支学科.. 4、文学四要素: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提出..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文学的必备要素;体现人与客体的对象性;体现人的本质力量.. 5、广义文化概念提出者:英国人类学家泰勒;英国文学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中国梁漱溟..狭义文化概念:现代汉语词典;符号论文化概念:德国现代哲学家卡西尔.. 6、马克思、恩格斯在哪些着作中提出意识形态理论: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德意志意识形态.. 7、提出文学中“心”与“物”的关系理论的作者与论述:刘勰“心物交融说”;关于作家艺术构思与客观事物的论点..诗人对于外物的感受;所引起的感想是无穷尽的;描写事物的神情和外貌要根据景物写;辞藻和音调的运用则要联系自己的心情反复斟酌..“与心徘徊;随物婉转”..德国古典作家歌德;艺术家既是自然的主宰又是奴隶;现实是客观的;作家对现实的反映是能动的.. 补充 1.再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即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摹仿或再现.. 2.表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即认为作品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表现、传达.. 3.实用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被读者所利用的关系;认为文学是一种工具;可以为某种社会目标服务.. 4.客观说:在文学四要素中;把作品抬到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地步;认为作品一旦从作家的笔下诞生之后;就获得了完全客观的性质;它既与原作家不相干;也与读者无涉;它从外界的参照物中孤立出来;本身是一个“自足体”;出现了所谓的“客观化走向”.. 5.体验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读者对作品的意向性的体验这种关系;强调读者阅读作品是体验和现创造.. 6.文学的定义:文学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形态;它是具有社会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聚着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的情感交流的语言艺术.. 7.符号论的文化概念:从符号学的角度看;文化是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意义的总和..这个观点是由德国的现代哲学家卡西尔提出的.. 8.品质阅读:是指“试图尽可能完全地把握作品的肌质;表示首先注意到语言中的各种要素;重音和非重音;重复和省略;意象和含混等等;然后由此向人物、事件、情节和主题运动..这是就西语而言的;若是论汉语文学中‘品质阅读”则是读者阅读是首先关注文本的用字、比兴、押韵、平仄、对仗和用事等;进一步再延伸到对情景的描写或人物、情节的叙述的理解.. 9.价值阅读:通过对作品的阅读和理解;发现作品的价值意义;尤其是其中的文化意义.. 11.审美:审美是心理处于活跃状态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的条件下;对于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 12.审美意识形态:集团倾向性与人类共同性的、认识与情感的、无功利性与有功利性的、假定性与真实性的统一..

2022年自考笔记自考考点版自考串讲文学概论

导论 一、课程旳性质建立在文学理论门科基本上 (一)文艺学旳三个分支及其关系 1、文学发展史以文学旳产生、发展、演变旳状况以及文学发展旳经验和为研究对象,作为一门历史地具体地考 察文学发展状况、经济和规律旳学科,是文艺学不可缺少旳分支。 基本任务:①揭示各个历史时期旳经济、政治、思想、伦理、宗教以及审美趣味、审美抱负等多种文化因素对文学发展、演变旳作用和影响 ②揭示各个历史时期文学发展过程中继承与革新旳关系 ③通过对具体旳文学现象(作家、作品、文学运动、文学思潮等)旳具体分析,评估各个历史时期 浮现旳作家作品在文学发展中旳地位、作用和意义。 2、文学批评以同步代旳作家、作品、文学运动、文学思潮为评论对象。 3、文学理论以人类社会历史旳现实旳一切文学现象作为研究对象,以美学措施论为总指引,从理论高度和宏观 视野上阐明文学旳性质、特点和一般规律。 基本内容:文学观念论、作品论、创作论、接受论、源流论等-文学自身所决定 <美> M.H.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老式》文学四要素:作品、艺术家、世界(自然、生活)、欣赏者(二)课程性质和特点 1、文学理论基本原理及其基本知识,是文学理论旳初步。 2、与文学活动旳实践保持密切关系: ①文学概论以文学创作、文学批评实践以及文学发展史旳研究所提供旳生动丰富旳材料作为立论旳基本 ②又是对所提出旳一般问题旳概括和总结,可以并且应当对文学创作、文学鉴赏批评活动以及文学发展史旳研究活动起到有力旳指引和推动作用 3、虽是一门文字课程,从一定意义上又具有交叉学科旳特点 4、强调理论思维和理论运用 二、目旳规定 (一)精确掌握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二)提高分析文学作品旳能力 三、具体措施 (一)掌握原理,注意理解

《文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名词解释 1.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统称文艺学,它是一门以文学为研究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属于人文学科的范畴。 2.文学理论:文艺学的分支之一,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研究方法为研究对象,并将分析研究文学的普遍规律作为其根本任务。 3.文本:文本是指由作者写成,而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艾布拉姆斯提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四个要素组成的。 4.文学价值:文学价值是文学作品满足人和社会需要的属性,是由作家和读者共同创造的,主客观统一的产物,主要包括认识价值、伦理价值、审美价值等。 5.文学价值的“真”:文学价值的真,是指文学要通过合乎艺术规律的方式,将社会的真实状况、人生的真正面目、作家的真诚体验等表现出来。 6.文学价值的“美”:文学价值的美,是指文学在真和善相统一的基础上,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和需要,给人精神上的愉悦。 7.文学的功能定义:文学功能是文学价值属性的实际反映和体现。文学功能存在的内在依据是文学的价值。文学的功能不是孤立地存在的,它存在于功能的系统之中。 8.文学创作(创作过程):是指作家从产生创作动机和创作冲动到完

成艺术构思和艺术传达的过程。(这也是一部文学作品从内在心理体验到外在形式的形成过程。) 语言呈现:是作家将构思成熟的艺术形象用语言表达出来的过程。(eg: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到手中之竹。眼中之竹山是指客观存在的竹子,而胸中之竹则是艺术构思过程中的艺术形象,至于手中之竹,已经是经过艺术传达之后的竹子,是画在纸上的画图,是最终完成的作品。) 王国维的隔与不隔:“隔”意思则是指艺术技巧使用的很拙劣,以致不能有效地调动读者情感,并使之升华为艺术情感。“不隔”第一层含义是说文字运用得恰到好处,是读者能够直接体会到诗词中蕴含的内涵而感不到丝毫的文字障碍。第二层含义是指用直书其事的方式作诗,不堆砌典故,使人不劳猜想就直接感知诗中蕴含的情感。(池塘生春草不隔,“谢家池上,江淹浦畔”,隔) 文学创作过程(创作动因、艺术构思、语言呈现)、文学创作心理机制(艺术直觉、艺术情感、艺术想象、艺术理解)、文学创作的主体条件和追求(作家与生活体验、思想道德修养与文化艺术素养、创作个性与独创性、创作自由和社会责任) 创作动因:创作动因是指作家生活体验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产生的创作内驱力,包括创作动机和创作冲动。这是文学创作的开端。 9.创作动机:创作动机是指作家从事具体创作活动的目的。作家有某种思想感情需要传达,或要赞美、批评某种现存事物,或要互换某种新的社会变革等,心中有所积郁,不吐不快,于是产生了创作动机。

文学概论00529 自考重点整理

第一章文学观念。 1.文学观念就是对文学的看法。 2.文学四要素:是由艾布拉姆斯提出的,分别是:世界,作品,艺术家,欣赏者。 3.文学四要素给我们最重要的启示: 把文学理解为以作品为中心所展开的活动。文学活动是以作品为中心,所展开的活动,其他三要素是世界,艺术家,欣赏者。其中还包含了体验,创作,接受三个过程。 4.历史上六种主要的文学观念。 1)再现说:是指在文学四要素当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关系,认为作品是世界的重现和模仿。 2)表现说:是指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认为作品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 3)实用说:是指在文学四要素的关系中强调作品被读者所利用的关系,认为文学是一种工具和手段。 4)独立说:是与实用说相对立的观念,这种观念主要包括文学自律、艺术无功利、纯形式、纯审美。 5)客观说:是指在文学四要素当中,把文本抬到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地步,认为文本一旦从作家的笔下诞生之后,就获得了完全客观的性质。 6)体验说:是指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读者对作品的意象性体验这种关系,强调读者阅读作品时的感受和再创造。 5.文学的定义:文学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形态,它是具有社会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聚着个体体验的语言艺术。 6.文学定义所包含的命题:

1)文学是一种文化形态。 2)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 3)文学是作家个体体验的凝聚。 4)文学是作者与读者沟通感情的一种独特的渠道。 5)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 7.广义的文化概念指整个社会生活,即人所需要的一切,所制造的一切,所发明的一切。狭义的文化概念即个人的文化素养及其程度,包括受教育程度,知识水平及涵养高低等。 8.符号论的文化概念:文化是人类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意义的总和。 9.文学的文化意义: 1)揭示人的生存境遇和状况。 2)叩问人的生存意义。 3)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 4)憧憬人类的未来。 5)学习和丰富人们的语言。 10.品质阅读:是对于文学作品的语言技巧的运用以及艺术素质高下的解析。 11.价值阅读:就是通过对作品的阅读和理解,发现作品的价值意义,尤其是其中的文化意义。 12.审美:是指心理处于活跃状态的主体,在一定的中介作用条件下,对于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也就是对事物的情感评价。 13.审美活动的三个层面。审美的实现所需要的条件 1)主体心理层,审美的审,即观照,感悟,判断。是作为主体的人的信息的接受,储存与加工。

文学概论大一期末复习核心知识点

逻辑结构 本书的框架是根据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文学和文学活动的诸要素及其关系而建立的。首先阐明文学理论的学科对象、性质和方法,明确本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进而阐明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发展。然后,分别阐述文学理论学科体系的基本构成部分,即文学性质论、文学价值论、文学创作论、文学作品论、文学接受论、文学批评论和文学发展论共七类。这七类形成了一个有机的问题链——文学是什么、文学对人的意义和作用、文学的创作过程、文学作品的构成要素、读者对文学作品的接受问题、评论家对文学作品的评论问题,以及文学自古到今的演变规律和在当代的发展变化的问题。 第一编马克思主义与文学理论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创立和发展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产生的历史条件和思想来源 以往中国传统特色的文学理论没有拜托历史唯心论的束缚,马克思主义诞生后才第一次有了建立在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基础上的文学理论,实现了文学理论发展史上的革命。 一、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产生的历史条件 产生与19世纪40年代。 文艺复兴后资本主义在欧洲逐步兴起,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是民族与地域的界限被逐渐打破,同时也引发了经济危机和殖民掠夺。资本主义的内外矛盾引起了国际性工人阶级的革命运动,也就是确定无产阶级策略和政策原则的时代。 资本主义发展的现实反映到思想理论中来形成了不同的社会思潮,如19世纪40 年代,反映资本主义的现实主义创作达到高峰,出现了巴尔扎克《人间喜剧》为代表的一系列作品。同时开始出现有社会主义倾向的文学。至此,德国古典美学和文学理论尽管仍然有很大的影响,但是无法从根本上解答文学发展的时代问题,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应运而生。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能够承担起变革文学理论的历史使命,是因为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这两大发现使文学理论有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基础。 二、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产生的思想来源 三个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1.对康德和黑格尔的美学思想都做过深入的研究 2.批判地继承了古希腊、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各个历史时期的哲学和美学思想 3.总结了当时的社会实践和文学创作实践 第二节马克思恩格斯对创立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划时代贡献

自考文学概论复习要点

自考文学概论复习要点 自考文学概论复习要点 研究文学的叫做文艺学,它包括三个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分支,即文学史、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 文学史以文学产生、发展、演变的状况和文学发展的具体规律作为研究对象。 文学批评是指实际的批评,它以作家、作品、文学运动、文学思潮为评论对象。文学批语的基本方法是分析和评价。 文学理论通过高度的理论概括,着重阐明文学的基本原理。具有实践性和阶级性的鲜明特点。 文学活动的重要特征就是形象性、情感性。学习文学理论注意的几点:一,要注意对原理的理解。二,抓住重点,融会贯通。三,联系实际,学会运用。四,学习教材,攻读原著。 一、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第一,之所以说社会生活是文学艺术的唯一的源泉,这是因为除社会生活这个源泉之外,再不可能有第二个源泉了。第二,之所以说社会生活是文学的唯一的源泉,这是因为文学作品的一切因素都来自生活。艺术虚构是作家根据生活中存在的事物和生活固有的逻辑,通过想象,以构成艺术形象。必须以生活为基础。离开生活,想象的翅膀就腾飞不起来,虚构也就寸步难行。想象和虚构不论多么奇特,都是在综合、分析已有的知觉、表象基础创造新形象的一种心理现象。这种新的形象不过是把生活中得到的表象大大地加强或大大的削弱。再现是指注重客观地描写外部世界的一种艺术倾向。一切重表现的作品毫不例外地都是以生活为基础的。因为作家的感受、情绪、情感,是不会凭空产生的,或者说作家主观的一切都是客观的外界所引发的。因此,表现性的作品,虽然专注于作家内心感情的抒发,但作家所抒发的感情仍然是外在的客观世界在作家头脑中折射的结果。 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

文学概论大一期末复习核心知识点

文学概论大一期末复习核心知识点 文学概论是一门介绍文学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的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基本认识和分析能力。以下是文学概论大一期末复习的核心知识点: 1.文学的定义和特点:文学是以语言文字为媒介,通过艺术性地表达感情、思想、人生以及社会现象等内容的一种创造性艺术形式。其特点包括艺术性、言语性、想象性、综合性和主观性等。 2.文学作品的要素:包括主题、情节、人物、环境和语言等。主题是作品表达的中心思想和主旨;情节是作品发展的线索和事件;人物是作品中的具体形象和角色;环境是作品中的背景和氛围;语言是作品中表达思想和情感的工具。 3.文学流派和体裁:文学流派是指文学作品按照风格、传统和写作特点分类的方式,如古代诗歌、小说、戏剧等;体裁是指文学作品按照形式和结构的分类,如叙事、抒情、思考等。 4.文学理论:包括文学批评理论、文学研究方法和文学学科体系等。文学批评理论主要包括形式主义、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文学研究方法包括文本分析、历史研究、比较研究等;文学学科体系包括文学史、文学理论、文学批评等。 5.文学史:文学史是研究从古代到现代文学发展和演变过程的学科。主要包括中国文学史、西方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等。重要的文学时期和代表作品应熟悉。

6.文学批评方法:包括传统批评方法和现代批评方法。传统批评方法 主要包括辩证法、修辞学和比较法等;现代批评方法主要包括意识形态批评、女性批评、后殖民主义批评等。 7.文学与社会:文学与社会密切相关,反映和塑造社会现象和价值观念。文学可以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描写和批评,对社会产生影响和改变。 8.文学与人生:文学关注人类的情感、价值观和人生经验。通过文学 作品的体验和思考,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的情感与行为,提升个人的 文化素质和人生品味。 9.文学的传播与接受:文学通过出版、教育和媒体等途径传播给大众,并被读者接受和消费。文学教育对于培养人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至关 重要。 10.文学与其他艺术:文学与绘画、音乐、电影等艺术形式紧密相连,相互影响和借鉴。跨学科研究对于深化对文学的理解和欣赏具有重要意义。 在复习中,可以结合教材、课堂笔记和相关文学作品进行系统复习。 可以通过归纳总结、概念解析和案例分析等方式掌握核心知识点,加深对 文学理论和实践的理解。此外,可以参考历年试题进行练习和自测,提高 应试能力。

自考文学概论复习重点

自考文学概论复习重点 再现论与表现论 再现论:文学是对现实的模仿,具有实践性。XXX是再现论的奠基人。在中国,最早的文学作品是《二言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再现当时人类的生存环境。 优点:①对文学艺术的源泉做出了唯物主义的解释。 ②十分重视文学艺术的认识价值。 ③引导作家深入生活。 缺点:①没有分清艺术与科学的界限,认为两者的本质都是给人以真知,只不过科 学是以概念来把握生活,文学以形象来反映生活。 ②艺术创作的目的是为了逼近生活,以忠于现实,逼肖现实作为创作于批评 的最高标准,忽视作者对生活的情感体验。 表现论:文学是心灵的表现。如中国文论中意境的范畴,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外国文论应追溯到XXX,他的“迷狂说”是表现论的理论基础,认为文学艺术陷入迷狂。真正对此理论作出贡献的是XXX,认为知、情、意三者同样重要,作者主要表现情感。XXX的表现论是是有审美标准的,理性的。此外还有XXX的“冰山理论”。

优点:重视创作主体的能动作用,揭露了文学与科学的区别,指出文学不属于熟悉 而属于情感领域。 缺点:①把主观与客观完全对立起来,割断情感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导致创作中情 感源泉的枯竭。 ②把情感与认识对立起来,割断了情感与理智的联系,导致创作中一味的情 感的宣泄。 ③把表现与规范对立起来,把表现等同于天才、灵感。 1.文学审美的非凡性 文学审美的非凡性表目前: 1)整体性:表现在两个方面,在文学中,生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文学中,人是一个活 生生的生命整体。例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以外写内的文学手段,通过人物行动、 外貌等表现人物的心理,XXX的出身青楼,对爱情的渴望,以及遇人不淑的事件决定 了XXX必死的结局。又如在《红楼梦》中,XXX身在封建社会,其地位与性情以及

《文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文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名词解释 1.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统称文艺学,它是一门以文学为研究对象,以揭 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属于人文学科的范畴。 2.文学理论:文艺学的分支之一,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有关的研究方 法为研究对象,并将分析研究文学的普遍规律做为其根本任务。 3.文本:文本是指由作者写成,而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艾布拉姆斯提出 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四个要素组成的。 4.文学价值:文学价值就是文学作品满足用户人和社会须要的属性,就是由作家和读 者共同缔造的,主客观统一的产物,主要包含重新认识价值、伦理价值、审美价值等。 5.文学价值的“真”:文学价值的真,是指文学要通过合乎艺术规律的方式,将社会 的真实状况、人生的真正面目、作家的真诚体验等表现出来。 6.文学价值的“美”:文学价值的美,就是指文学在真和善二者统一的基础上,满足 用户人们对美的崇尚和须要,给人精神上的惬意。 7.文学的功能定义:文学功能是文学价值属性的实际反映和体现。文学功能存在的内 在依据是文学的价值。文学的功能不是孤立地存在的,它存在于功能的系统之中。 8.文学创作(创作过程):就是指作家从产生创作动机和创作冲动至回去 成艺术构思和艺术传达的过程。(这也是一部文学作品从内在心理体验到外在形式的 形成过程。) 语言呈现出:就是作家将构想明朗的艺术形象用语言表达出的过程。(eg:眼中之竹 至胸中之竹至手中之竹。眼中之竹山就是指客观存在的竹子,而胸中之竹则就是艺术构想 过程中的艺术形象,至于手中之竹,已经就是经过艺术表达之后的竹子,就是图画在纸上 的画图,就是最终顺利完成的作品。) 王国维的隔与不隔:“隔”意思则是指艺术技巧使用的很拙劣,以致不能有效地调动 读者情感,并使之升华为艺术情感。“不隔”第一层含义是说文字运用得恰到好处,是读 者能够直接体会到诗词中蕴含的内涵而感不到丝毫的文字障碍。第二层含义是指用直书其 事的方式作诗,不堆砌典故,使人不劳猜想就直接感知诗中蕴含的情感。(池塘生春草不隔,“谢家池上,江淹浦畔”,隔) 文学创作过程(创作动因、艺术构想、语言呈现出)、文学创作心理机制(艺术直觉、艺术情感、艺术想象、艺术认知)、文学创作的主体条件和崇尚(作家与生活体验、思想 道德修养与文化艺术素养、创作个性与独创性、创作自由和社会责任)

文学概论知识点

一、名词解释 1.文学理论:以哲学方法论为总的指导,从理论的高度和宏观的视野上阐明 文学的性质、特点和规律,建立起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方法; 2.精神生产:精神生产指的是人类为了取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资料而 进行的对自然、社会的观念活动;科学、哲学、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和艺术等活动都属于精神生产; 3.召唤结构:召唤结构的说法是接受美学的一个概念,由德国着名接受美学 理论家沃尔夫冈·伊瑟尔提出来的;指艺术作品因空白和否定所导致的不确定性,呈现为一种开放性的结构,这种结构本身随时召唤着接受者能动的参与进来,通过想象以再创造的方式接受; 4.陌生化:实质在于不断更新我们对人生、事物和世界的陈旧感觉,把人们 从狭隘的日常关系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摆脱习以为常的惯常化的制约,不再采用自动化、机械化的方式,而是采用创造性的独特方式,使人们面对熟视无睹的事物也能有新的发现,从而感受到对象事物的异乎寻常及非同一般; 5.文学典型: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典型是文学话语系统中显出特 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它在叙事性作品中,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6.期待视野: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 人与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既成的思维指向与观念结构;读者这种据以阅读文本的既定心理图式,叫作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期待视野;

7.视角:视角是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根据叙述者观察 故事中情境的立场和聚焦点而区分; 8.典型:典型的意思是具有代表性的人或事,二是有代表性的,指作者用典 型化方法创造出来的具有独特个性、又能反映一定社会本质的某些方面的艺术形象 9.意境: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所呈现的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 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他同文学典型一样,也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10.艺术真实 P158 它是作家在假定性情境中,以主观性感知与艺术性创造,达到对社会生活的内蕴,特别是那些规律性的东西的把握,体现着作家的认识和感悟; 二、简答题 1.什么是灵感和直觉p134灵感和直觉 灵感是在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活动中,由于艰苦学习,长期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而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路;它来临时的突出特征是非预期性和转瞬即逝性,不及时捕捉就难以再现; 直觉主要是作家凭借过去的知识积累、过去的经验,已有的、炉火纯青的判断能力和推理能力,并与目前所专注的思想趋向、情绪趋向等相结合,对某种事物或现象做出的突破向顿悟; 灵感是长久思索、艰苦劳动后的成果,它获取的是成熟的答案,其发生在久思不得其解之后;而直觉却是从整体上对事物做出敏锐的判断,它得到的是推测性的洞察,往往发生在第一次碰头之时;

文学概论知识点

第一章文学观念 文艺学:研究文学的科学统称,包括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以社会历史现实为研究对象,以哲学方法论为总指导,研究和阐明文学性质、特点和一般规律的科学。 文学观念:对文学的看法,“什么是文学”,变化中的,因民族、时代、群体、人而不同。 造形艺术:运用一定的材质在空间塑造立体或平面形象的艺术。 语言艺术:以语言为媒介构成艺术形象的艺术。 文化: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显示的意义的总和。广义(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狭义(指个人的素养及其程度,包括人受教育的程度,知识的多少,涵养的有无等)、符号论(认为人是文化的动物,符号是人的最重要标志,文化就是指蕴蓄在人的灵魂深处的精神文化和观念)。 文学文化:揭示人的生存境遇和状况;叩问人生的意义;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的联系;憧憬人类的未来。 品质阅读:从关注文本中的用字、比兴、平仄到关注情景、人物和情节。 审美意识形态:集团倾向性与人类共同性的、认识与情感的、无功利性与有功利性的、假定性与真实性的统一。 文学的情感性:文学认识总是以情感评价方式表现出来。 文学的真实性:艺术形象的合情合理的性质。 经验:个人见闻和经历及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指向的是真理的世界。 体验:是一种价值性的认识和领悟,是经验中出深义、诗意与个性色彩的形态,把自己置身于价值世界中去寻求、体味、创造生活的意义和诗意,。 文艺复兴:14——16世纪,以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为目标。 启蒙主义:18世纪高扬“自由平等博爱”旗帜,反封建反传统、反教会,唤醒民众的文学思想主张。 俄国形式主义:文学是特殊的语言建构,是艺术手法,主张“陌生化”。 结构主义:由结构主义方法论所联系起来的文学思潮,功能层、行动层、叙述层。 新批评:文本主义,认为批评应着力于文本的字义、结构的分析。 西方现象学:以现象学哲学为基础,一方面否认审美对象的初始实在性和审美价值的最终理智判断;一方面强调感觉和知觉的直观性和审美经验在各价段的决定作用。 接受美学:建立某种“召唤结构”,有待读者响应,从而构成对话关系。 召唤结构:文学作品具有意义空白和含义不确定,召唤读者去填充和确定。 新乐府:以新乐府得名,关心民苦,揭露时弊,有现实主义倾向。 古文运动:以儒学为旗帜,以复古为口号,以文体改革为中心,以维护唐王朝为目的的散文革新运动。韩愈,柳宗元 物感说:我国古代提出的一种心与物关系的学说。 心物交融说:刘勰,关于作家艺术构思与客观事物的论点。 表象:保留在记忆中的客观事物的映象。 全景小说:多层次,多线索,多主题,跨时空,竭力描写社会生活全景,百科全书。 移情说:感情外射,原本我的感情外射或融入到物的身上,使之亦有,我就是物,物就是我。 距离说:拉开功利距离的体验。对已有的经验换一种角度重新审视。 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王国维,与对共同生命着,为入;体验又要反刍,进行自审,为出;两者辨证统一。 文以载道:中唐时期韩愈等古文运动家提出,经宋代理学家的解释得到完善。“文以载道”的意思是说“文”像车,“道”像车上所载之货物,通过车的运载,可以达到目的地。如果车装饰得很漂亮,却不载物,那么车再美也是无用的。可见文学也就是传播儒家之“道”的手段和工具。这样的文学观念偏于文学的教化目的。

(精)文学概论知识点重难点考点

汉语言文学文学概论知识点重难点考点 导论 研究文学的学科统称为“文艺学”(文学学) 文艺学包括: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文艺学不可缺少的分支)。 文学发展史:以文学的产生、发展、演变的状况以及文学发展的经验规律为研究对象。 文学批评:以同时代的作家、作品、文学运动、文学思潮为评论对象。 文学理论:以人类社会历史的现实的一切文学现象作为研究对象,以美学方法论为总指导阐明文学的性质特点和规律——基本内容分为:文学观念论、作品论、创作论、接受论、源流论。 美国当代文艺学家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文学四个要素 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总是由作品、艺术家、世界、欣赏者组成的。 1.世界拥有的生活是文学的源泉,研究作家艺术创造的过程规律就形成创作论。 2.作家创作出文学作品是一个层面结构,语言层——形象层——意蕴层是最基本层面,研究作品的 语言、形象、类型和风格构成作品论。 3.作品一定要经过读者的阅读鉴赏、批评接受才能变成审美对象,研究读者消费传播接受的过程规 律就形成接受论。 4.不同时代、时期、群体、观点的人堆文学的性质看法不同,就形成文学观念论。 5.人类的文学活动有其来源,同时又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从宏观角度研究恩学活动的发生发展的规 律,就形成文学源流论。 文学理论的四大分支: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语言学 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相互联系渗透作用。 文学理论的研究,要以文学发展史所提供的材料经验和文学批评实践所取得的成果为基础。 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必须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为指导。 中国古代传统的文艺论著 汉代:《毛诗序》——魏晋南北朝:曹丕《典论.论文》、陆机《诗赋》、刘勰《文心雕龙》、钟嵘《诗品》——唐宋时期:司空图《二十四诗品》、苏轼的文论诗论、严羽《沧浪诗话》——明清时期:金圣叹小说点评、王夫之《姜斋诗话》、叶燮《原诗》、刘熙载《艺概》 中国现代的文学理论 王国维《人家词话》、《文学小言》、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的关系》、鲁迅《摩罗诗力说》、朱光潜《文艺心理学》、《论诗》、宗白华《美学散步》、钱钟书《谈艺录》、王元化《文心雕龙创造论》、钱谷融《论文学是人学》、蒋孔阳《文学新论》 西方的文学理论 亚里士多德《诗学》、贺拉斯《诗艺》、狄德罗《论戏剧艺术》、莱辛《拉奥孔》、歌德《歌德谈话录》、康德《判断力批判》、黑格尔《美学》、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 第一章文学观念 文学四要素和文学活动:四要素和三过程 最具影响的是波兰现象学派美学家英伽登提出作为作品存在的层次论。他在《文学的艺术作品》中提出,作品构成分为四个层面:语音层、意义单元层、再现的客体层和图式化的外观层。(第五层:形而上学层) 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的文学四要素理论:作品、艺术家、世界、欣赏者(听众、观众、读者)

文学概论童庆炳自考版北大出版社知识点总汇

第一章文学观念 文学四要素和文学活动:四要素和三过程最具影响的是波兰现象学派美学家英伽登提出作为作品存在的层次论。他在《文学的艺术作品》中提出,作品构成分为四个层面:语音层、意义单元层、再现的客体层和图式化的外观层。(第五层:形而上学层) 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的文学四要素理论:作品、艺术家、世界、欣赏者(听众、观众、读者)一切文学作品的源泉就是生活,即世界;生活要经过作家的艺术加工改造成为有意义的文本,即作品。 艾布拉姆斯的文学四要素理论给我们最重要的理论其实在于它把文学理解为以作品为中心所展开的活动:世界——作家——文本——读者,其间包含体验、创作、接受三个过程,构成完整的文学活动。 柳宗元《小石潭记》:文学是人的对象性精神活动,作家把外部自然和人的自然作为自己本质力量的确证,从而把文学变成人的精神活动的过程。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活动有待于主体与对象关系的建立) 历史上六种主要的文学观念:再现说、表现说、实用说、独立说、客观说、体验说1. 再现说: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模仿或再现。 (1)在西方,最古老的“模仿说”就是再现说。古希腊赫拉克利特提出“艺术模仿自然”苏格拉底“绘画是对所见之物的描绘”,这种描绘“应是通过形式表现心理活动”柏拉图提出“理式模仿说”、亚里士多德提出“自然模仿说” (2)与西方再现说相似的:中国古代的“度物象而取其真”(五代荆浩《笔记法》)清代叶燮“表天地万物之情状也” 2. 表现说: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认为作品是作家感情的自然流露。 (1)华兹华斯《抒情歌谣集》中第一次提出: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 (2)柯勒律治:有一个特点是所有真正的诗人所共有的,就是他们写诗是出于内在的本质。 (3)雪莱《为诗辩护》:诗是最快乐最良善的心灵中最快乐最良善的瞬间之记录。(4)表现说的基本倾向:文学是作家内心世界的外化,情感涌动的创造,是主观感受体验的产物;主张以外部显示作为对象,以不平凡色彩呈现出来。 3. 实用说:强调作品被读者所利用的关系,认为文学是一种工具和手段。文学的根本目的是外在功利性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