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学概论自考复习资料大全

文学概论自考复习资料大全

文学概论自考复习资料大全

第一章文学观念

A、名词解释

1、文艺学:研究文学的科学统称,包括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

2、文学理论:以社会历史现实为研究对象,以哲学方法论为总指导,研究和阐明文学性质、特点和一般规律的科学。

3、文学观念:对文学的看法,“什么是文学”,变化中的,因民族、时代、群体、人而不同。

4、文学:具有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结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交流的语言艺术。

5、文学四要素: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文学的必备要素,体现人及客体的对象性,体现人的本质力量。

6、表演艺术:通过表演来展现艺术形象的艺术。

7、造形艺术:运用一定的材质在空间塑造立体或平面形象的艺术。

8、语言艺术:以语言为媒介构成艺术形象的艺术。

9、视界融合:同一对象,人们视界及历史已有视界交融。

10、文化: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显示的意义的总和。广义、狭义、符号学。

11、文学文化:揭示人的生存境遇和状况;叩问人生的意义;沟通人及人、人及自然的联系;憧憬人类的未来。

12、品质阅读:从关注文本中的用字、比兴、平仄到关注情景、人物和情节。

价值阅读:发现文本的文化内涵和价值的阅读。

13、物理境:事物纯然的客观存在。

14、心理场:事物在人的心目中的存在。

15、审美:心理处于活跃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下,对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

16、审美意识形态:集团倾向性及人类共同性的、认识及情感的、

无功利性及有功利性的、假定性及真实性的统一。

17、文学的认识性:对社会的认识,感性认识及理性认识。

18、文学的情感性:文学认识总是以情感评价方式表现出来。

19、文学的假定性:文学的虚拟性。

20、文学的真实性:艺术形象的合情合理的性质。

21、经验:个人见闻和经历及所获得的知识及技能。

22、体验:把自己置身于价值世界去寻求、体味,创造生活的意义和诗意。

23、诗言志:诗是抒发人的思想感情的。

24、诗缘情:诗歌是抒发人的感情的。

25、教化:诗歌为政治教化服务的文学思想。

26、文艺复兴:14~16世纪,以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为目标。

27、启蒙主义:18世纪,高扬“自由、平等、博爱”旗帜,反封建、反传统、反教会,唤醒民众的文学思想主张。

28、俄国形式主义:文学是特殊的语言建构,是艺术手法,主张“陌生化”。

29、结构主义:由结构主义方法论所联系起来的文学思潮,功能层、行动层、叙述层。

30、新批评文本主义:认为批评应着力于文本的字义、结构的分析。

31、西方现象学:以现象学哲学为基础,一方面否认审美对象的初始实在性和审美价值的最终理智判断,一方面强调感觉和知觉的直观性和审美经验在各阶段的决定作用。

32、接受美学:建立某种“召唤结构”,有待读者响应,从而构成对话关系。

33、召唤结构:文学作品具有意义空白和含义不确定,召唤读者去填充和确定。

34、新乐府:以新乐府得名,关心民苦,揭露时弊,有现实主义倾向。

35、古文运动:以儒学为旗帜,以复古为口号,以文体改革为中

心,以维护唐王朝为目的的散文革新运动。代表人物韩愈,柳宗元。

36、物感说:我国古代提出的一种心及物关系的学说。

37、心物交融说:刘勰,关于作家艺术构思及客观事物的论点。

38、表象:保留在记忆中的客观事物的映象。

39、全景小说:多层次,多线索,多主题,跨时空,竭力描写社会生活全景,百科全书。

40、移情说:感情外射,原本我的感情外射或融入到物的身上,使之亦有,我就是物,物就是我。

41、距离说:拉开功利距离的体验。对已有的经验换一种角度重新审视。

42、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王国维,及对象共同生命着,为入;体验又要反刍,进行自审,为出;两者辨证统一。

B、简答题

一、什么是再现说?

1、强调“世界”及“作品”的对应关系,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模仿和再现。

2、体现朴素唯物主义精神和现实主义美学原则。

3、忽视作家的主观能动性和艺术媒介的作用。

二、什么是表现说?

1、强调作品及作家的关系,认为作品是作家的情感流露。

2、文学是作家主观感受、体验的产物。

3、主张以外部现实为对象。

4、以不平凡的色彩描写平凡事物。

三、什么是实用说?

1、强调作品被读者所利用的关系。

2、保守的一面,文学麻痹人的精神,维护统治。

3、积极的一面,促进人的解放,推动社会前进。

四、什么是客观说?

1、将作品抬高到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地位。

2、切断作品及作家、读者的联系,把文学作为独立的存在体。

五、什么是体验说?

1、强调读者对作品的意向性体验和阅读作品时的感受及再创造。

2、只有读者参及,文本才成为作品,才完成文学的创造。

六、文学观念嬗变的原因?

1、时代原因。

2、自身发展的原因。“模仿—表现—变形—装饰”发展趋势。

3、及人的观点不同及其变化有关。

七、什么是文学,怎么理解文学定义?

1、文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样式,具有社会意识形态,是凝结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的情感交流的语言艺术。

2、文学是一种文化模式。

3、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

4、文学是作家个体体验的凝结。

5、文学是读者及作家,读者及读者沟通情感的渠道。

6、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

八、什么是文学的文化意义?

1、揭示人的生存境遇和状况;

2、叩问人生的意义;

3、沟通人及人、人及自然的联系;

4、憧憬人类的未来。

九、文学的文化意义是怎样发现的?

1、通过有效的阅读。

2、品质阅读。

3、价值阅读。

C、论述题

一、为什么说文学源于生活又改造生活?

1、文学源于生活又改造生活。

2、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二、什么是审美?审美的实现需要哪些条件?

1、审美是心理处于活跃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有历

史文化渗透下,对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

2、主体心理层。

3、客观对象层。

4、心理时空层。

5、历史文化层。

三、文学审美活动有哪些特点?

1、广泛的包容性。是一种语言,语言包含一切。

2、深刻的思想性。思想的深刻性,深刻的思想性。

四、什么是文学审美的意识形态性?

1、性质上,有集团倾向性又有人类共通性。

2、主体把握对象上,是认识又是情感。

3、目的功能上,是无功利性又是有功利性。

4、反映生活上,有假定性又有真实性。

五、作家的体验有哪些特征?

1、情感诗意化。

2、意义深刻化。

3、感受个性化。

第二章文学语言组织A、名词解释1、文本:语言的实际运用形态,根据一定的语言规律和语义规则组成整体语句,未经读者阅读只是语言产品(如书)。

2、文学文本:构成文学这种语言艺术品的具体语言形态。

3、桐城派:方苞开创,刘大櫆、姚鼐发展,学《左传》、《史记》等先秦西汉散文和唐宋八大家,讲究义法,力求语言雅洁,以阳刚阴柔分文章风格。

4、文之精粗:粗是形色声名,可见可听的外界景象;精是指道。

5、文学文本的语言性:文学文本所具有的基本的语言特性。

6、语言:声音及意义结合的符号表意系统,是人类交际最重要的工具。

7、文学语言:加工过的、规范化了的书面语言。

8、文学作品的语言:经过作家加工的、旨在创造艺术形象并表达

意义的语言形态。

9、语言结构:语言集团的总模式,代代相传的语言系统,包括语法、名法、词汇,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代码。

10、言语:在特定语境下人的说话活动,是说话人可能说或理解的全部内容,传达个人说话的一种信息。

11、语言革命:胡适提出,1、言之有物,2、不模仿古人,3、讲求文法,4、不无病呻吟,5、不滥调套语,6、不用典,7、不讲对仗,8、不避俗字俗语。

12、文学语言组织:文学文本最基本层次和直接现实,是表现性目的和个性特征的整体性语言构造。

13、语音层面:语言组织的基本层面之一,是文学语言组织的语音组合系统,包括节奏和音律。

14、文法层面:文学语言组织基本层面之一,文学语言组织在语调、语句和篇章方面的构成法则。包括词法、句法和篇法。15、辞格层面:语言组织的基本层面之一,是富有表现力并带有一定规律性的表现程式的运用状况。

16、文学语言的审美特征:文学语言组织的美的具体表现方式及其相应的构成法则。内指性、音乐性、陌生化、本色化。

B、简答题

一、什么是文学文本?它及文学作品的区别?

1、文学文本是供读者阅读的包含完整意义的实际语言形态,语言艺术品的基本存在方式。

2、文学文本是作家创作出来供读者阅读而未阅读的语言形态。

3、文学作品已被读者阅读并赋予一定读法的语言形态。

二、如何理解文学文本?

1、是指一种实际的语言形态。它不是指理想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社会语言结构,而是指特定的个体或群体在社会生活中对语言的具体运用。

2、表达某种相对完整的意义。

3、被创造出来、被读者阅读和接受的。

三、什么是文学文本的组成?

1、文学语言组织。

2、文学形象系统。

3、文学意蕴世界。

四、什么叫文学文本中的语言,有何重要地位?

1、文学文本的语言是作家经过加工的,旨在创造艺术形象,表达意义的语言形态。

2、是文学文本的基本存在方式。

3、是意义不可分离的生长地。

4、不仅表达意义,而其本身就是意义的组成部分。

5、是文学文本的美的组成部分。

C、论述题

一、什么文学语言组织?特征是什么?

1、文学语言组织是文学文本最基本层次和直接现实,它是一种具有表现性目的和个性特征的整体性语言构造。

2、是一种语言性构造。

3、具有整体性。

4、具有表现目的和个性特征。

二、文学语言组织由哪些层面构成?

1、语音层面。

2、文法层面。

3、辞格层面。

三、什么是文学语言的审美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

1、文学语言审美特征是指文学语言组织的美的具体表现方式及其相应的构成法则。

2、内指性。

3、音乐性。

4、陌生化。

5、本色化。

第三章文学的形象系统A、名词解释1、文化形象的系统性:其一

是就艺术世界有机性而言,其二是就不同性质的文学形象的审美功能的互补性而言。

上一页下一页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全

1.文艺学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2.文学活动的构成:世界、作者、作品、读者 A世界:艺术模仿论(再现论)文艺起源于人类对宇宙或者世界的模仿。 西方:自然主义、魔幻现实主义(百年孤独) 柏拉图提出理式世界、感觉世界、艺术世界。艺术是模仿的模仿,影子的影子。否定艺术。 亚里士多德人提出对世界的摹仿有两种:历史学家对世界摹仿——已经发生过的事,个别的、具体的事;诗人对世界的摹仿——具有普遍性的、可能发生或应有的事。他认为艺术模仿的世界可以达到真理。肯定艺术。 中国:观物取象说 需注意的问题:文学不能脱离世界(社会生活),社会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文学所反映的世界不等于现实生活。 B作者:艺术表现论(作者通过创作表达感受并以此唤起读者相应的感受,因此是一种作者表现活动。) 中国:“诗言志”说、物感说、白居易 西方:18.19世纪的浪漫主义。华兹华斯: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 应该注意的问题:文学是作家思想情感的表达,作家是文学创作的主体。文学的表现活动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表现活动 表现论与模仿论的区别: 文学本质问题:模仿论认定文学是世界的反映,表现论认定文学是作者心灵的表现 文学批评问题:模仿论强调了解作品所描写的世界和写作背景,表现论强调作者对作品意义的生成作用 文学创作问题:模仿论强调文学创作应遵循的客观规律,表现论将文学创作同科学研究等活动对立起来,突出文学创作中“天才”的巨大作用 C作品:艺术形式论(艺术描写可以超越事物的本真形态,去创造更具有普遍性的、更深层的意蕴) 俄国形式主义:文学的本质在于文学的形式,文学研究的对象是“文学性”。“陌生化”效果。强调从形式构成中去阐释容所具有的审美效果 英美新批评:兰塞姆文学本体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或作者) 结构主义:对作品进行整体的模式研究,追踪作品的“深层结构”。叙述性作品二元对立 需注意的问题:作品是作家与读者情感沟通的中介;作品具有相对独立的形式;把作品与世界、作者、读者隔绝开来,孤立起来,是片面的。 D读者:读者接受论(读者阅读作品,既是一种有条件的接受,也是一种能动的再创造) 接受美学和读者反应批评。20世纪60年代兴起,代表人物: 斯:对接受活动中的读者的自主性加以积极的肯定和强调,推动了文学研究由重视作者和作品向重视读者的式的转型 伊瑟尔:隐含读者,接受研究转为效应研究。作者与读者在文本中的潜在对话。 注意:读者是文学活动得以最终实现的重要环节;读者是文学的接受主体;过分强调读者在文学中的地位,忽视作家、作品的客观性,使它无法全面而辩证地解答文学的所有问题。 3.文学活动的发生: 西方巫术发生说(英国弗雷泽相似律、接触律)宗教发生说、游戏发生说(席勒斯宾塞理论)过剩精力是游戏和艺术共同的基础,人们的这种游戏的本能,是文艺的起源。谷鲁斯提出“模仿说”。艺术和游戏确有联系,游戏接近于艺术,游戏中产生的娱乐也接近于美感享受,但游戏缺乏艺术的深刻社会容,它给人的娱乐也是粗浅的、暂时的。因而文学艺术起源于游戏的命题,离开了人类的社会实践,离开了人类物质生产活动的前提,也是不科学的。劳动法生说(文学活动发生的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人类最基本的生活活动——劳动。劳动是文学发生的起点,即劳动是文学发展的基础、源泉。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容;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4.文学活动的发展: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发展存在“不平衡关系

自考《文学概论》知识要点(识记知识)

自考《文学概论》知识要点(识记知识) 第一章文学观念: 文学四要素:作品、作家、宇宙、读者。 文学活动三过程:体验、创作和接受。 历史上五种主要的文学观念:再现说、表现说、实用说、客观说、体验说。 文学的定义:文学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样式,它是具有社会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聚着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的情感交流的语言艺术。文化的定义:广义的文化概念分三个层面,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狭义的文化概念是指个人的素养及其程度,包括人受教育的程度、知识的多少、涵养的有无等。 审美:审美是心理处于活跃状态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的条件下,对于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 审美活动:简称“审美”。审美活动的基本精神是人的心理器官的全部畅通,是人的内在丰富性的全部展开,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在审美的瞬间,人们暂时摆脱了周围熙熙攘攘的现实,摆脱了功利欲念,使灵魂升腾到一个心醉神迷的自由境界。 第二章文学语言组织 文学文本:是供读者阅读的包含完整意义的实际语言形态,是文学这种语言艺术品的基本存在方式。 文学语言组织:是文学文本的最直接、最基本的存在方式。作家的创

作创造出文学语言组织,读者阅读则借助这种文学语言组织。文学语言组织构成了文学文本的基本现实。 语音层面:是文学语言组织的基本层面之一。它是文学语言组织的语音组合系统,主要包括节奏和音律两个形态。 文法层面:是文学语言组织的基本层面之一。它是文学语言组织在语词、语句和篇章方面的构成法则。文法通常有三类:词法、句法和篇法。 辞格层面:是文学语言组织的基本层面之一。它是富有表现力并带有一定规律性的表现程式的运用状况。 内指性:是文学语言组织的一个普通的和基本的特征。它是文学语言的无须外在验证而内在自足的特征。即文学语言并不寻求与外在客观事实相符,而是返身指向内在的心灵世界。 陌生化:指文学语言组织的新奇或反常性,也就是力求运用新鲜的或奇异的语言,去破除自动化语言的壁垒,给读者带来新奇的感受。 本色化:是文学语言组织的与人的本来面目(如身份、性格、面貌等)相符的特性。 第三章文学形象系统 文学形象的总特征: (一)文学形象的具体可感性 通过可觉、可视、可听、可触的美好形象诉诸人的感官,使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形,从而形成了文学形象的具体性,传达出“更高的心灵旨趣”。

文学概论复习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填空 1、文艺学的三个分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2、文学活动构成的四要素:世界、作品、作者、读者。 3、文学发生的四种观点:巫术发生说、宗教发生说、游戏发生说、劳动说。 4、文学作为话语包含以下五要素: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 5、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包括:含蓄、含混。 6、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 7、文学创造的客体的两种解释:客体即“自然”说、客体即“情感”说。 8、文学创造的主体的两种解释:主体即“模仿者”与“创造者”、主体即“客观者”与“移情者”。 9、想象分为再现想象、比拟想象、虚构想象。 10、联想分为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对比联想。 11、文学作品分为现实型、理想型、象征型三种类型。现实型文学的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和逼真性,理想型文学的基本特征是:表现性和虚幻性,象征型文学的基本特征是:暗示性和朦胧性。 12、诗的基本特征:凝练性、跳跃性、音乐性。小说的基本特征: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完整复杂的故事情节、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戏剧的基本特征:浓缩地反映现实生活,集中地表现矛盾冲突,以人物台词推进戏剧动作。 13、现实主义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14、王国维将意境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15、故事所包含的要素:情节、人物、场景、事件。 16、清代桐城派古文家姚鼐将文学风格分为阴柔之美和阳刚之美。 17、直觉:本意指实现外形,其意为直接而瞬间的,未经意识思维和判断而发生的一种领会式知道的方式。 18、文学作品的体裁:诗、散文、小说、剧本、报告文学等。 名词解释 1、文学:它是一种用文学语言创造文学形象,反映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情感和审美的艺术形式。(通行含义:文学是艺术门类之一,是主要表现人类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包括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体裁) 2、话语:话语是一种具体的社会存在形态,是指与社会权利关系相互缠绕的具体言语方式,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包含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等要素。话语蕴藉:指文学活动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文学作为话语蕴籍,有两层含义:第一,整个文学活动带着话语蕴籍属性。第二,在更具体的层次上,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文本带有话语蕴籍属性。文学的话语蕴藉特点常常更具体的体现在两中较为典范的文本修辞形态中:含蓄和含混。含蓄是文本的话语蕴藉的典范形式之一,指在有限的话语中隐含或蕴蓄仿佛无限的意味,使读者从有限中体味无限。含混是文本的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之一,指看似单义而确定的话语蕴含多重不同意义,有多种“读法”。) 3、艺术发现:它是作家在内心积累了相当多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无意识的依据自己认识生活和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和审美趋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和审视时所得到的一种独特的领悟。

自考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精品文档 。 1欢迎下载 第一章 文学观念 A 、名词解释 1、文艺学:研究文学的科学统称,包括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 2、文学理论:以社会历史现实为研究对象,以哲学方法论为总指导,研究和阐明文学性质、特点和一般规律的科学。 3、文学观念:对文学的看法,“什么是文学”,变化中的,因民族、时代、群体、人而不同。 4、文学:具有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结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交流的语言艺术。 5、文学四要素: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文学的必备要素,体现人与客体的对象性,体现人的本质力量。 6、表演艺术:通过表演来展现艺术形象的艺术。 7、造形艺术:运用一定的材质在空间塑造立体或平面形象的艺术。 8、语言艺术:以语言为媒介构成艺术形象的艺术。 9、视界融合:同一对象,人们视界与历史已有视界交融。 10、文化: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显示的意义的总和。广义、狭义、符号学。 11、文学文化:揭示人的生存境遇和状况;叩问人生的意义;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的联系;憧憬人类的未来。 12、品质阅读:从关注文本中的用字、比兴、平仄到关注情景、人物和情节。 价值阅读:发现文本的文化内涵和价值的阅读。 13、物理境:事物纯然的客观存在。 14、心理场:事物在人的心目中的存在。 15、审美:心理处于活跃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下,对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 16、审美意识形态:集团倾向性与人类共同性的、认识与情感的、无功利性与有功利性的、假定性与真实性的统一。 17、文学的认识性:对社会的认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18、文学的情感性:文学认识总是以情感评价方式表现出来。 19、文学的假定性:文学的虚拟性。 20、文学的真实性:艺术形象的合情合理的性质。 21、经验:个人见闻和经历及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 22、体验:把自己置身于价值世界去寻求、体味,创造生活的意义和诗意。 23、诗言志:诗是抒发人的思想感情的。 24、诗缘情:诗歌是抒发人的感情的。 25、教化:诗歌为政治教化服务的文学思想。 26、文艺复兴:14~16世纪,以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为目标。 27、启蒙主义:18世纪,高扬“自由、平等、博爱”旗帜,反封建、反传统、反教会,唤醒民众的文学思想主张。 28、俄国形式主义:文学是特殊的语言建构,是艺术手法,主张“陌生化”。 29、结构主义:由结构主义方法论所联系起来的文学思潮,功能层、行动层、叙述层。 30、新批评文本主义:认为批评应着力于文本的字义、结构的分析。 31、西方现象学:以现象学哲学为基础,一方面否认审美对象的初始实在性和审美价值的最终理智判断,一方面强调感觉和知觉的直观性和审美经验在各阶段的决定作用。 32、接受美学:建立某种“召唤结构”,有待读者响应,从而构成对话关系。 33、召唤结构:文学作品具有意义空白和含义不确定,召唤读者去填充和确定。 34、新乐府:以新乐府得名,关心民苦,揭露时弊,有现实主义倾向。 35、古文运动:以儒学为旗帜,以复古为口号,以文体改革为中心,以维护唐王朝为目的的散文革新运动。代表人物韩愈,柳宗元。 36、物感说:我国古代提出的一种心与物关系的学说。 37、心物交融说:刘勰,关于作家艺术构思与客观事物的论点。 38、表象:保留在记忆中的客观事物的映象。 39、全景小说:多层次,多线索,多主题,跨时空,竭力描写社会生活全景,百科全书。 40、移情说:感情外射,原本我的感情外射或融入到物的身上,使之亦有,我就是物,物就是我。 41、距离说:拉开功利距离的体验。对已有的经验换一种角度重新审视。 42、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王国维,与对象共同生命着,为入;体验又要反刍,进行自审为出;两者辨证统一。 B 、简答题 一、什么是再现说? 1、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模仿和再现。 2、体现朴素唯物主义精神和现实主义美学原则。 3、忽视作家的主观能动性和艺术媒介的作用。 二、什么是表现说? 1、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认为作品是作家的情感流露。 2、文学是作家主观感受、体验的产物。 3、主张以外部现实为对象。 4、以不平凡的色彩描写平凡事物。 三、什么是实用说? 1、强调作品被读者所利用的关系。 2、保守的一面,文学麻痹人的精神,维护统治。 3、积极的一面,促进人的解放,推动社会前进。 四、什么是客观说? 1、将作品抬高到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地位。 2、切断作品与作家、读者的联系,把文学作为独立的存在体。 五、什么是体验说? 1、强调读者对作品的意向性体验和阅读作品时的感受与再创造。 2、只有读者参与,文本才成为作品,才完成文学的创造。 六、文学观念嬗变的原因? 1、时代原因。2、自身发展的原因。“模仿—表现—变形—装饰”发展趋势。 3、与人的观点不同及其变化有关。 七、什么是文学,怎么理解文学定义? 1、文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样式,具有社会意识形态,是凝结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的情感交流的语言艺术。 2、文学是一种文化模式。 3、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 4、文学是作家个体体验的凝结。 5、文学是读者与作家,读者与读者沟通情感的渠道。 6、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 八、什么是文学的文化意义? 1、揭示人的生存境遇和状况; 2、叩问人生的意义; 3、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的联系; 4、憧憬人类的未来。 九、文学的文化意义是怎样发现的? 1、通过有效的阅读。 2、品质阅读。 3、价值阅读。 C 、论述题 一、为什么说文学源于生活又改造生活? 1、文学源于生活又改造生活。 2、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二、什么是审美?审美的实现需要哪些条件? 1、审美是心理处于活跃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下,对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 2、主体心理层。 3、客观对象层。 4、心理时空层。 5、历史文化层。 三、文学审美活动有哪些特点? 1、广泛的包容性。是一种语言,语言包含一切。 2、深刻的思想性。思想的深刻性,深刻的思想性。 四、什么是文学审美的意识形态性? 1、性质上,有集团倾向性又有人类共通性。 2、主体把握对象上,是认识又是情感。 3、目的功能上,是无功利性又是有功利性。 4、反映生活上,有假定性又有真实性。 五、作家的体验有哪些特征?1、情感诗意化。2、意义深刻化。3、感受个性化。 第二章 文学语言组织 A 、名词解释 1、文本:语言的实际运用形态,根据一定的语言规律和语义规则组成整体语句,未经读者阅读只是语言产品(如书)。 2、文学文本:构成文学这种语言艺术品的具体语言形态。 3、桐城派:方苞开创,刘大櫆、姚鼐发展,学《左传》、《史记》等先秦西汉散文和唐宋八大家,讲究义法,力求语言雅洁,以阳刚阴柔分文章风格。 4、文之精粗:粗是形色声名,可见可听的外界景象;精是指道。 5、文学文本的语言性:文学文本所具有的基本的语言特性。 6、语言:声音与意义结合的符号表意系统,是人类交际最重要的工具。 7、文学语言:加工过的、规范化了的书面语言。 8、文学作品的语言:经过作家加工的、旨在创造艺术形象并表达意义的语言形态。 9、语言结构:语言集团的总模式,代代相传的语言系统,包括语法、名法、词汇,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代码。 10、言语:在特定语境下人的说话活动,是说话人可能说或理解的全部内容,传达个人说话的一种信息。 11、语言革命:胡适提出,1、言之有物,2、不模仿古人,3、讲求文法,4、不无病呻吟,5、不滥调套语,6、不用典,7、不讲对仗,8、不避俗字俗语。 12、文学语言组织:文学文本最基本层次和直接现实,是表现性目的和个性特征的整体性语言构造。 13、语音层面:语言组织的基本层面之一,是文学语言组织的语音组合系统,包括节奏和音律。 14、文法层面:文学语言组织基本层面之一,文学语言组织在语调、语句和篇章方面的构成法则。包括词法、句法和篇法。 15、辞格层面:语言组织的基本层面之一,是富有表现力并带有一定规律性的表现程式的运用状况。 16、文学语言的审美特征:文学语言组织的美的具体表现方式及其相应的构成法则。内指性、音乐性、陌生化、本色化。 B 、简答题 一、什么是文学文本?它与文学作品的区别? 1、文学文本是供读者阅读的包含完整意义的实际语言形态,语言艺术品的基本存在方式。 2、文学文本是作家创作出来供读者阅读而未阅读的语言形态。 3、文学作品已被读者阅读并赋予一定读法的语言形态。 二、如何理解文学文本? 1、是指一种实际的语言形态。它不是指理想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社会语言结构,而是指特定的个体或群体在社会生活中对语言的具体运用。 2、表达某种相对完整的意义。 3、被创造出来、被读者阅读和接受的。 三、什么是文学文本的组成? 1、文学语言组织。 2、文学形象系统。 3、文学意蕴世界。 四、什么叫文学文本中的语言,有何重要地位? 1、文学文本的语言是作家经过加工的,旨在创造艺术形象,表达意义的语言形态。 2、是文学文本的基本存在方式。 3、是意义不可分离的生长地。 4、不仅表达意义,而其本身就是意义的组成部分。 5、是文学文本的美的组成部分。 C 、论述题 一、什么文学语言组织?特征是什么? 1、文学语言组织是文学文本最基本层次和直接现实,它是一种具有表现性目的和个性特征的整体性语言构造。 2、是一种语言性构造。 3、具有整体性。 4、具有表现目的和个性特征。 二、文学语言组织由哪些层面构成? 1、语音层面。 2、文法层面。 3、辞格层面。 三、什么是文学语言的审美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 1、文学语言审美特征是指文学语言组织的美的具体表现方式及其相应的构成法则。 2、内指性。 3、音乐性。 4、陌生化。 5、本色化。 第三章 文学的形象系统 A 、名词解释 1、文化形象的系统性:其一是就艺术世界有机性而言,其二是就不同性质的文学形象的审美功能的互补性而言。 2、文学形象:文本中呈现的、具体的、可感的、具有艺术概括性的、体现作家审美理想的、能唤起人的美感的人生图画。 3、高级形象形态:充分体现审美理想的、达到最高审美境界的艺术形象。 4、审美理想:人们在自己民族的审美文化氛围里形成的,由个人的审美体验和人格境界所肯定的关于美的观念尺度和范型模式。 5、艺术形态美:构成艺术品的外在形式美和内在形式美。 6、类型说:主张表现人物最突出的特点,重视共性,忽视个性。 7、个性典型说:从重视典型共性到重视典型个性。 8、马克思主义典型观: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9、中介—特殊说:包含个别因素又不是个别,包含普遍因素又不是普遍;以个别而言是本质,以本质而言是现象。 10、文学典型:作品中呈现的、显示出特征的、富于审美魅力的、含有丰厚历史意蕴的性格,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 11、扁平人物:具有类型性和漫画性,表现一种单一的特性或意念。 12、圆形人物:具有人性的深度,具有多重性格侧面,随作品发展而变化。 13、熟悉的陌生人:熟悉指出典型形象的现实基础,陌生指出典型形象的独创性。 14、自然主义:着重描写现实生活的非本质个别现象和琐碎细节,追求外在真实,反对典型化。不能反映生活本质。 15、启蒙主义:18世纪,高扬“自由、平等、博爱”旗帜,反封建、反传统、反教会,唤醒民众的文学思想主张。 16、典型环境:充分体现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现实关系的真实性;时代脉博和动向。 17、诗有三境:物境(诗由物生)、情境(诗由情生)、意境(揭示思想与事理)。 18、意境: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 19、意象:心理意象是指在知觉基础上形成的呈现于脑际的各种感性形象。 20、内心意象是在文学创作中表现为艺术构思所形成的心中之象。 21、泛化意象是文学作品中出现的一切艺术形象或语象的统称。观念意象及其高级形态。 22、文学象征意象:以表达观念、哲理为目的,以象征为艺术手段的具有荒诞性和审美求解性的艺术形象。 23、寓言式象征意象:通过故事情节暗示一种哲理或观念。 24、符号式象征意象:通过无情节的整个或单个的形象特征,直接暗示和象征观念与哲理。 B 、简答题 一、什么是文学形象的系统性? 1、艺术形象的有机性。 2、不同性质的文学形象审美功能的互补性。 二、文学形象的总特征是什么? 1、具体可感性。 2、艺术概括性。 3、审美理想性。 4、审美属性。 三、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是什么? 1、特征性;形象独特,内在丰富,贯穿活动的总特征,丰富多彩的局部特征。 2、丰厚的历史意蕴。 3、艺术魅力;生命形式,真实性,合乎理想,新颖性。 四、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怎样? 1、相互信赖。2、互动性。3、辨证统一。 五、情景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有哪些? 1、景中藏情。 2、情中见景。 3、情景并茂。 C 、论述题 一、意境的分类方法有哪些? 1、刘熙载分类法:明丽鲜艳的美;热烈崇高的美;悲凉凄清的美;和平静穆的美。 2、王国维分类法:有我之境;无我之境。 二、文学象征意象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1、哲理性。 2、象征性。 3、荒诞性。 4、求解性。 三、象征意象化原则是什么? 1、以荒诞幻象表真实意念。 2、以抽象思维实现意象组合。 3、意象应合原则。意义与形象要对应和契合。 四、文学象征意象如何分类? 1、尚无定则。 2、寓言式象征意象。 3、符号式象征意象。 第四章 叙事作品 A 、名词解释 1、现代叙事学:关注叙事作品的结构方法的研究叙事艺术理论和批评方法。 2、中国叙事学:综合西方传统叙事学和现代叙事学,具有创新性和个性的叙事研究方法和理论建构。 3、叙事:通过语言组织起人物的行动和事件,从而构成艺术世界的文学活动。 4、叙事的层面: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来观察、分析叙事活动。叙述语言、叙述内容、叙述动作。 5、叙述语言:使故事得以呈现的口头或书面陈述。叙述时间、叙述视角、叙述标记。 6、叙述时间:故事时间与文本时间相互对照形成的时间关系。时距、次序、频率。 7、时距:故事时间长度与文本时间长度对照形成的关系。省略、概略、场景、减缓、停顿。 8、次序:故事时间中事件的前后顺序与文本时间中语言的排列顺序对照形成的关系。 9、频率:叙述语言或故事内容自身重复的关系。 10、叙述视角: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由叙述人称决定。 11、第三人称叙述:从与故事无关的旁观者角度进行叙述。全知视角,剥夺读者的探索求解权利。 12、第一人称叙述:既是叙述人又是故事中的一个角色。 13、第二人称叙述:故事中的主人公或某个角色以“你”的称谓出现的。 14、叙述视角与人称的变换:对两种以上叙述交替出现的叙述。 15、叙述标记:对于理解故事来说具有标志作用的叙述手段。 16、叙述内容:文学文本所叙述的东西,即故事本身。人物、结构、行动。 17、故事:叙述内容的基本成分,涉及事件、情节、情景。 18、事件:故事中人物行为及其后果。 18、情节:按照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 19、情景:人物的行为与环境组合起来的实际场面和景况。 20、人物:推动故事的进展和具体生动的形象。扁形、圆形、表意、典型、性格人物五个类型。 21、表意性人物:不具有性格内涵,仅仅表示某种抽象观念的人物。 22、性格人物:具有一定秉性、气质等心理与人格特征的人物。 23、结构:故事的各个部分组成的整体存在形态。分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 24、表层结构:按照叙述顺序组成的各叙述单元之间的关系。 25、深层结构:故事各要素按故事的文化背景中某种内在结构关系排列组织起来的超出叙述顺序的整体。 26、行动:是人物有目的的行为。叙述功能、叙述逻辑、符号矩阵。 27、叙述功能:根据人物在情节过程中的特定作用而规定的人物行为模式。 28、叙述逻辑:根据人物在逻辑上的可能性而总结的人物行为模式。 29、符号矩阵:由四个符号要素组成的显示人物行动意义的矩形图式。 30、叙述动作:讲故事这一行为本身。叙述者、接受者。 31、作者:创作作品的人。 32、隐含的作者:进入作品的叙述活动后的作者。 33、叙述者:讲述作品中语言的人。 34、叙述声音:体现叙述者叙述动作的口气或基本态度。显在叙述者、隐在叙述者。 B 、简答题 一、简述中西方叙述学的发展? 1、西方:神话、史诗—戏剧—长篇小说。 2、中国: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志怪传奇—“说话”、戏剧—长篇小说。 二、中西方叙述艺术理论的发展? 1、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诗学》,虚构、情节—古罗马贺拉斯《诗艺》,人物形象—法国布瓦洛,类型化—黑格尔,性格中心—恩格斯,典型环境典型人物。2、明代后期,评点式—梁启超,小说界革命—王国维。 第五章 抒情作品 A 、名词解释 1、三分法:把文学作品为成三大类,叙事作品、抒情作品、戏剧作品。 2、抒情作品:表现传达作者以情感为核心的内在心性的文学作品。 3、情感:人对与之人发生关系的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 4、情绪: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体验。人对外界刺激带有特殊色彩的主观态度。 5、审美情感:审美主体对客观审美对象是否符合自己需要所作出的一种心理反应、态度和体验。 6、艺术情感:对客观现实与表现对象持特定审美态度的一种情感体验。 7、表现论: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表现情感,又称情感论。 8、托尔斯泰传达论:借助“外在符号”“传达”“感情”。 9、诗可以兴、观、群、怨:兴,抒发情感;观,反映社会生活;群,沟通人与人;怨,批评时政。 10、抒情原则:在创作过程中,处理情感与理性、现实、语言等关系问题上,有意无意遵循的原则。 11、古曲主义:拥护王权;理性绝对化,否定感情的意义;运用民族规范语,恪守“三一律”;明显的保守性。 12、灵感:文思敏捷、思维活跃、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很顺利的创作心境。 13、抒情策略:创作时,在语法或修辞上采用某种方法和手段以达到抒情的目的并强化抒情效果。 14、原型意象:在某种抒情传统中长期反复使用并因之产生了固定内涵的模式化意象。 15、抒情母题:在某种抒情传统中基于某种原型意象而形成的内涵相对固定的大型主题。 16、抒情小品文:一种短小而富有抒情意味的散文。 17、抒情的语法策略:从语言的结构方式这一角度强化抒情效果的方法和手段。 18、抒情的修辞策略:运用各种修辞方式强化抒情效果的方法和手段。 B 、简答题 一、抒情作品的情感表现特点有哪些? 1、表现情感的方法、途径和手段多种多样。 2、表现的情感是多种多样的。 二、表现论的核心内容是什么?有哪些代表人物? 1、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表现情感,又称情感论。 2、首倡,法国弗尔龙;意大利克罗齐;英国科林伍德。 3、情感与表现是互动的。 三、什么是抒情原则?有哪些种类? 1、在创作过程中,处理情感与理性、现实、语言等关系问题上,有意无意遵循的原则。 2、古曲主义抒情原则。 3、浪漫主义抒情原则。 4、象征主义抒情原则。 C 、论述题 一、抒情性作品的一般性原则是指什么? 1、诚挚性原则。 2、独特性原则。 3、感染性原则。 二、抒情作品的抒情途径有哪些? 1、以声传情、声情并茂。 2、以景结情、情景交融。 三、抒情小品文的特征是什么? 1、在内容上高度自由。 2、在形式上灵活多样。 第六章 文学的风格 A 、名词解释 1、文学风格: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和言语结构中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的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 2、创作个性:作家的气质禀赋、世界观、艺术观、审美趣味、艺术才能、审美追求等主观因素综合而的一种习惯性的行为方式。在日常个性的基础上升华。它支配着文学风格的形成和显现。 3、日常个性:人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结构方面的独特性。它是创作个性形成的基础。功利性。 4、文体:文学风格的载体,是一些持久性的体制、样式、类型,都是广义的语言秩序。作品的体裁、体制;文学的语体;文学的风格。 5、文学语体:与一定的体裁相匹配而显示其特征的文学语言,表现为特定的语言体式。抒情语体;叙事语体;对话语体。 6、规范语体:具有规范性的语体。 7、抒情语体:一种表现对情感的体验、特别钟爱声音功能、擅长偏离语言常规且频繁运用修辞手法的语言体式。 8、叙述语体:用于叙述事件,在叙事性文体中广泛使用的语言体式。 9、对话语体:富于动作性,要求性格化和口语化的语体,多在戏剧文学创作中使用。动作性、性格化、口语化。 10、自由语体:在规范语体的基础上加以自由创造的语体,为创作个性的自由发挥提供广阔的空间,是作家创作个性发展为风格的唯一途径。 11、文采:文学作品中的言语色彩,是语言的特殊组合,是文学风格的外衣。 12、情调:作品中的情感格调。 13、气势:文学作品中的精神状态和精神力量的运动状况。 14、氛围:弥漫于作品的特定气氛,往往与景物、环境结合构成意境和情境。 15、韵味:作品言语结构所产生的情趣和意味。 16、时代风格:作品在总体特色上所具有的特定时代的特征,是时代的精神特点、审美要求和审美理想在作品中的表现。 17、民族风格: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渗透于作品中所形成的特定民族文学的总体特征。 18、地域风格:是某一地域作家在创作上所形成的地方特点。 19、流派风格:一些思想观念、审美理想、创作主张和语言格调等相近的作家在创作上形成的共同特点。群体文化的表现。

自考文学概论(一)核心知识点

自考文学概论(一)核心知识点 1、感物说:强调文学创作过程中主体心灵与客观景物之间相互作用的重要性。 2、养气说:认为气(道德精神)是文学创作活动中最主要的环节,只重“气”,不全面。 3、镜子说:强调文学创作必须反映客观生活。对主观能动认识不够,不全面。 4、深层心理说:文学创作不是人的意识所决定的,而是个人或集体的深层心理(无意识)决定。 5、距离说:布洛观点,主张审美主体不能有过多的功利考虑,在一定的距离外欣赏审美对象的美。 6、表现说:文艺归结为作家心灵或本能的表现,主张创作从主观自我出发。忽视客观社会生活,不全面。 7、艺术直觉:主体从对象的感性形式上直接把握其内在蕴意的思维方式或心理能力。 8、艺术知觉:主体用艺术的眼光审视对象时产生的知觉形象。 9、艺术灵感:在艺术活动中主体情绪激动、思路畅通、创造力极强的思维状态。突发性、迷狂性、创造性。 10、艺术情感:主体在文学艺术活动中产生并促使这一活动进一步展开的心理体验。 11、自然情感:人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心理体验,主体对他与客体之间利害关系的功利性评价的心理反应。自然情感是艺术情感的基础,艺术情感是自然情感的升华。 12、政治情感:建立在一定的政治思想观念基础上,有强烈功利性,是某个社会集团与现实之间利害关系的心理反应。 13、道德情感:具有普遍性、强制性的,长期深入人心的,对道德规范、道德观念的心理反应。给人压迫感、紧张感。 14、宗教情感:以信仰为依托,将人的心灵引向虚无缥缈的彼岸世界的情感。 15、艺术想象:主体调动过去积累的记忆表象,经过艺术加工创造艺术形象的心理过程。 16、科学想象:主体指向客观事物某种内在规律,通过创造性心理活动认识客体,得到正确结论的心理过程。 17、再造性想象:主体对他过去积累的记忆表象进行回忆的过程。艺术想象的一种。 18、创造性想象:在再现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对对象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熔铸,从而创造不同原型的艺术形象的过程。 19、相似性想象:由一物的触发而想到另一物的心理过程。

文学概论自考复习知识点整合

00529文学概论自考复习必过知识点 第一章文学观念 1、文艺学:研究文学的学科统称;包括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 2、文学史:是一门历史地和具体地考察文学发展状况、经验和规律的学科;是文艺学不可缺少的分支学科.. 3、文学批评:是一门及时地评论同时代作家、作品、文学运动、文学思潮以及其他相关问题的学科;也是文艺学不可缺少的分支学科.. 4、文学四要素: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提出..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文学的必备要素;体现人与客体的对象性;体现人的本质力量.. 5、广义文化概念提出者:英国人类学家泰勒;英国文学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中国梁漱溟..狭义文化概念:现代汉语词典;符号论文化概念:德国现代哲学家卡西尔.. 6、马克思、恩格斯在哪些着作中提出意识形态理论: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德意志意识形态.. 7、提出文学中“心”与“物”的关系理论的作者与论述:刘勰“心物交融说”;关于作家艺术构思与客观事物的论点..诗人对于外物的感受;所引起的感想是无穷尽的;描写事物的神情和外貌要根据景物写;辞藻和音调的运用则要联系自己的心情反复斟酌..“与心徘徊;随物婉转”..德国古典作家歌德;艺术家既是自然的主宰又是奴隶;现实是客观的;作家对现实的反映是能动的.. 补充 1.再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即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摹仿或再现.. 2.表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即认为作品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表现、传达.. 3.实用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被读者所利用的关系;认为文学是一种工具;可以为某种社会目标服务.. 4.客观说:在文学四要素中;把作品抬到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地步;认为作品一旦从作家的笔下诞生之后;就获得了完全客观的性质;它既与原作家不相干;也与读者无涉;它从外界的参照物中孤立出来;本身是一个“自足体”;出现了所谓的“客观化走向”.. 5.体验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读者对作品的意向性的体验这种关系;强调读者阅读作品是体验和现创造.. 6.文学的定义:文学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形态;它是具有社会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聚着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的情感交流的语言艺术.. 7.符号论的文化概念:从符号学的角度看;文化是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意义的总和..这个观点是由德国的现代哲学家卡西尔提出的.. 8.品质阅读:是指“试图尽可能完全地把握作品的肌质;表示首先注意到语言中的各种要素;重音和非重音;重复和省略;意象和含混等等;然后由此向人物、事件、情节和主题运动..这是就西语而言的;若是论汉语文学中‘品质阅读”则是读者阅读是首先关注文本的用字、比兴、押韵、平仄、对仗和用事等;进一步再延伸到对情景的描写或人物、情节的叙述的理解.. 9.价值阅读:通过对作品的阅读和理解;发现作品的价值意义;尤其是其中的文化意义.. 11.审美:审美是心理处于活跃状态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的条件下;对于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 12.审美意识形态:集团倾向性与人类共同性的、认识与情感的、无功利性与有功利性的、假定性与真实性的统一..

文学概论00529 自考重点整理

第一章文学观念。 1.文学观念就是对文学的看法。 2.文学四要素:是由艾布拉姆斯提出的,分别是:世界,作品,艺术家,欣赏者。 3.文学四要素给我们最重要的启示: 把文学理解为以作品为中心所展开的活动。文学活动是以作品为中心,所展开的活动,其他三要素是世界,艺术家,欣赏者。其中还包含了体验,创作,接受三个过程。 4.历史上六种主要的文学观念。 1)再现说:是指在文学四要素当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关系,认为作品是世界的重现和模仿。 2)表现说:是指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认为作品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 3)实用说:是指在文学四要素的关系中强调作品被读者所利用的关系,认为文学是一种工具和手段。 4)独立说:是与实用说相对立的观念,这种观念主要包括文学自律、艺术无功利、纯形式、纯审美。 5)客观说:是指在文学四要素当中,把文本抬到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地步,认为文本一旦从作家的笔下诞生之后,就获得了完全客观的性质。 6)体验说:是指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读者对作品的意象性体验这种关系,强调读者阅读作品时的感受和再创造。 5.文学的定义:文学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形态,它是具有社会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聚着个体体验的语言艺术。 6.文学定义所包含的命题:

1)文学是一种文化形态。 2)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 3)文学是作家个体体验的凝聚。 4)文学是作者与读者沟通感情的一种独特的渠道。 5)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 7.广义的文化概念指整个社会生活,即人所需要的一切,所制造的一切,所发明的一切。狭义的文化概念即个人的文化素养及其程度,包括受教育程度,知识水平及涵养高低等。 8.符号论的文化概念:文化是人类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意义的总和。 9.文学的文化意义: 1)揭示人的生存境遇和状况。 2)叩问人的生存意义。 3)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 4)憧憬人类的未来。 5)学习和丰富人们的语言。 10.品质阅读:是对于文学作品的语言技巧的运用以及艺术素质高下的解析。 11.价值阅读:就是通过对作品的阅读和理解,发现作品的价值意义,尤其是其中的文化意义。 12.审美:是指心理处于活跃状态的主体,在一定的中介作用条件下,对于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也就是对事物的情感评价。 13.审美活动的三个层面。审美的实现所需要的条件 1)主体心理层,审美的审,即观照,感悟,判断。是作为主体的人的信息的接受,储存与加工。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文学概论第一章 第一章文学观念名词解释, 文学观念 1>文学观念就是对文学的看法;是对〃文学是什么的回答。文学观念是发展变化的。 2、文学四要素 当代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提出的;文学四要素是指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 3、再现说 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即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摹仿或再现。 4、表现说 〃表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即认为作品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表现、传达。 5、实用说 实用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被读者所利用的关系;一般地说实用说认为文学是一种工具;可以为某种社会目标服务。 6、客观说 ;在〃文学四要素〃中;客观说把作品抬到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地步;认为作品一旦从作家的笔下诞生之后;就获得了完全客观的性质;它既与原作家不相干;也与读者无涉;它从外界的参照物中孤立出来;本身是一个"自足体〃;出现了所谓的〃客观化走向〃。 7、体验说 ;体验说是文学四要素中强调读者对作口的意向性的体验这种关系;强调读者阅读作品是的体验和现创造。 8、文学的定义 文学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形态;它是具有社会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聚着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的情感交流的语言艺术。 9、符号论的文化概念 从符号学的角度看;文化是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意义的总和。这个观点是由德国的现代哲学家卡西尔提出的。 10 >品质阅读 是指〃试图尽可能完全地把握作品的肌质;表示首先注意到语言中的各种要素;重音和非重音;重复和省略;意象和含混等等;然后由此向人物、事件、情节和主题运动。这是就西语而言的;若是论汉语文学中'品质阅读〃则是读者阅读是首先关注文本的用字、比兴、押韵、平仄、对仗和用事等;进一步再延伸到对情景的描写或人物、情节的叙述的理解。 11、经验和体验 个人和见闻和经历及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统称为经验。所谓体验是经验中见出深义、诗意和个性的部分。经验是一种前科学的认识;它指向的是真理的世界。当然这还是常识、知识;即前科学的真理(:而体验则是一种价值性的认识和领悟;它要求“以身体之;以心验之〃;它指向的是价值世界。 12、文以载道 中唐时期韩愈等古文运动家提出的;经宋代理学家的解释得到完善〃文以载道〃的意思是说''文〃像车;〃道像车上所载之货物;通过车的运载;可以达到目的地。如果车装饰得很漂

《文学概论》复习提纲

一、解释题 1、文学(作者用语言形象化地再现现实、表现感受、启发读者的一门艺术。) 2、文学文本(作者创造的结果,读者欣赏或解读的对象。) 3、文学作品(读者还原、引申或再造的结果。) 4、文学意义(文学语言、文学形象的内容和文学语言、文学形象的价值。) 5、题材(题材是提炼素材得到的文本意义。它既指文学对象又指文本意义。) 6、主题(主题是文本意义的核心或中心。它决定文本品位。) 7、肖像的正面描写(由叙述代言者静态介绍。) 8、肖像的侧面描写(由戏剧化叙述者静态介绍。) 9、肖像的白描(即画龙点睛似的静态介绍。) 10、肖像的夸张(即放大特征的静态描写。) 11、肖像的纵比(即变化的动态描写。) 12、心理剖析(由叙述代言者的全知视角分析。) 13、心理独白(由戏剧化叙述者的受限视角自我表述。) 14、梦幻描写(由全知视角或受限视角来描绘幻觉或白日梦。) 15、意识流描写(由戏剧化叙述者的内视角非逻辑性地呈现。)

16、典型角色(典型角色具有独特性格,是“熟悉的陌生人”,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17、文学风格(文学风格即文学的审美的情调、语气、语调,侧重于文学的独创性,产生于创作气质,体现于文本话语在遣词、用句、修辞、表达上对规范语言的偏离。) 18、文学经典(生命长久、读者众多、久读不厌、启迪深刻的文学作品。) 二、简答题 1、文学有哪三大功能?(认识、教化、审美。) 2、文学认识的基本维度是什么?(现实、作者、文本、读者。) 3、“载道说”有什么样的文学观?(文学是载道、传道、悟道的手段或工具。 1、儒家主张“文以载道”。 2、道家主张“得鱼忘筌”。) 4、“模仿说”有什么样的文学观?(文艺是对自然的模仿。1、古希腊认识论者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认为文学是对世界异质同构的模仿。2、古希腊本体论者柏拉图认为文学模仿外形,低于现实、理念。3、古希腊反映论者亚里士多德认为文学反映实质,高于历史。) 5、“镜子说”有什么样的文学观?(文艺是生活的一面镜子。1、文艺复兴认识论者达芬奇 认为画家的心像镜子。2、文艺复兴认识论者莎士比亚认为演戏像镜子。) 6、“再现说”有什么样的文学观?(小说是对生活的再现和批判。1、现实主义反映论者别林斯基认为文学是赤裸裸的反映。2、现实主义反映论者巴尔扎克认为文学是充满想象的反映。)

自考文学概论复习重点

自考文学概论复习重点 再现论与表现论 再现论:文学是对现实的模仿,具有实践性。XXX是再现论的奠基人。在中国,最早的文学作品是《二言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再现当时人类的生存环境。 优点:①对文学艺术的源泉做出了唯物主义的解释。 ②十分重视文学艺术的认识价值。 ③引导作家深入生活。 缺点:①没有分清艺术与科学的界限,认为两者的本质都是给人以真知,只不过科 学是以概念来把握生活,文学以形象来反映生活。 ②艺术创作的目的是为了逼近生活,以忠于现实,逼肖现实作为创作于批评 的最高标准,忽视作者对生活的情感体验。 表现论:文学是心灵的表现。如中国文论中意境的范畴,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外国文论应追溯到XXX,他的“迷狂说”是表现论的理论基础,认为文学艺术陷入迷狂。真正对此理论作出贡献的是XXX,认为知、情、意三者同样重要,作者主要表现情感。XXX的表现论是是有审美标准的,理性的。此外还有XXX的“冰山理论”。

优点:重视创作主体的能动作用,揭露了文学与科学的区别,指出文学不属于熟悉 而属于情感领域。 缺点:①把主观与客观完全对立起来,割断情感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导致创作中情 感源泉的枯竭。 ②把情感与认识对立起来,割断了情感与理智的联系,导致创作中一味的情 感的宣泄。 ③把表现与规范对立起来,把表现等同于天才、灵感。 1.文学审美的非凡性 文学审美的非凡性表目前: 1)整体性:表现在两个方面,在文学中,生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文学中,人是一个活 生生的生命整体。例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以外写内的文学手段,通过人物行动、 外貌等表现人物的心理,XXX的出身青楼,对爱情的渴望,以及遇人不淑的事件决定 了XXX必死的结局。又如在《红楼梦》中,XXX身在封建社会,其地位与性情以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