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数学文化与文学

数学文化与文学

数学文化与文学
数学文化与文学

数学文化与文学

【摘要】数学是一门历史悠久的科目,在生活的许多方面都有着数学的体现,如哲学、文学、天文学等领域。本篇主要讨论数学文化与文学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数学文化;文学;诗词;洛书;三阶幻方

“数学到了最后阶段就遇到想象,在圆锥曲线、对数、概率、微积分中,想象成了计算的系数,于是数学也成了诗。”法国的文学家维克多?雨果曾经这么说过,可见数学与文学的关系非同一般。在文学作品中,文字的字字推敲斟酌才有了文学语言的艺术美感;而数学则是以简要、精炼的语言对客观世界的本质进行抽象反映。因此数学语言的客观性也使文学作品更加真实、客观。

古今中外,数学与文学相辅相成,数学因有了文学的载体而熠熠生辉,文学也因有了数学的加盟而更加出彩。许许多多的数学家的文学素养都不一般,例如中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还有193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英国物理学家保罗?狄拉克,都有着文人的文学素养。

一、数学文化与中国文学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在中国文学中,数字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毛主席的著名诗词《沁园春?长沙》中“看万山

红遍”、“万类霜天竞自由”、“粪土当年万户侯”这几句诗句中的“万”字使毛主席广阔的胸怀、宏伟的壮志和勇于拼搏的革命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同为毛泽东的诗《沁园春?雪》中“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中的“千”和“万”很好地修饰了北国雪景的空旷、浩大、绵延千万里的宏伟气势。

除了近现代的诗歌,中国传统文学的古代诗词歌赋中也有许多数学文化的体现,例如著名诗人李白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后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虽然没有数字,但是随着时间的推进(时间→+∞),送客与远行的船之间的距离也在慢慢增大(距离→+∞),船远去的身影慢慢消失在遥远的天际(孤帆船影→0),作者伤感的情绪也随之升起(情绪→+∞),将数学的极限美与诗歌的艺术美、意境美完美结合,情景交融、融情于景,使全诗的意境得到了整体的升华,其中数学功不可没。

再有金庸老先生的《射雕英雄传》中瑛姑出了这么一道题:“将一至九这九个数字排成三列,不论纵横斜角,每三字相加都是十五,如何排法?”这便是著名的“九宫图”,它其实为三阶幻方(如右图)

南宋数学家杨辉概括的构造方法为:“九子斜排。上下对易,左右相更。四维突出。”《射雕英雄传》第二十九回《黑沼隐女》中黄蓉的填法口诀为:“九宫之义,法以灵

龟,二四为肩,六八为足,左七右三,戴九履一,五居中央。”即

更有四四图,即四阶幻方;在第二十九回中黄蓉也给瑛姑出了一道题,就是“鬼谷算题”:“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小说中这些五花八门的数学古算奇题不仅吸引了许许多多的金庸迷,也着实令不少数学爱好者动心,我国当代大数学家华罗庚先生也是其一,这其中数学文化的渗透可想而知。

作为中国四大名著的《三国演义》也体现了数学文化――鼎鼎有名的“空城计”正是运用了反证法这一数学方法,运用了司马懿心理上的矛盾,从问题(守城)的反面(不守城)入手,解决了通过正面(用少量的兵力去抵抗城外的大量兵力)不能解决的问题,才以“不守城”来达到“守城”的目的,在后人中留下美谈。

二、数学文化与外国文学

印度数学家婆罗摩笈多曾出过这么一道诗题:

竹高十八尺

吹折尖抵地

离根六尺远

两段长几许

(可用勾股定理求得直立段位8尺,倾斜段位10尺。)

数学和中国文学的比较

数学和中国文学的比较

数学和中国文学的比较 很多人会觉得我今日的讲题有些奇怪,中国文学与数学好象是风马牛不相及,但我却讨论它。其实这关乎个人的感受和爱好,不见得其它数学家有同样的感觉,“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每个人的成长和风格跟他的文化背景、家庭教育有莫大的关系。我幼受庭训,影响我至深的是中国文学,而我最大的兴趣是数学,所以将他们做一个比较,对我来说是相当有意义的事。 中国古代文学记载最早的是诗三百篇,有风雅颂,既有民间抒情之歌,朝廷礼仪之作,也有歌颂或讽刺当政者之曲。至孔子时,文学为君子立德和陶冶民风而服务。战国时,诸子百家都有著述,在文学上有重要的贡献,但是诸子如韩非却轻视文学之士。屈原开千古辞赋之先河,毕生之志却在楚国的复兴。文学本身在古代社会没有占据到重要的地位。司马迁甚至说:“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一直到曹丕才全面肯定文学本身的重

些自然现象的本质表现出来。 数学是一门公理化的科学,所有命题必需由三段论证的逻辑方法推导出来,但这只是数学的形式,而不是数学的精髓。大部份数学著作枯燥乏味,而有些却令人叹为观止,其中的分别在那里? 大略言之,数学家以其对大自然感受的深刻肤浅,来决定研究的方向,这种感受既有其客观性,也有其主观性,后者则取决于个人的气质,气质与文化修养有关,无论是选择悬而未决的难题,或者创造新的方向,文化修养皆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文化修养是以数学的功夫为基础,自然科学为副,但是深厚的人文知识也极为要紧,因为人文知识也致力于描述心灵对大自然的感受,所以司马迁写史记除了“通古今之变”外,也要“究天人之际”。 刘勰在文心雕龙.原道篇说文章之道在于:“写天地之辉光,晓生民之耳目。” 刘勰以为文章之可贵,在尚自然,在贵文采。他又说:“人与天地相参,乃性灵所集聚,是以谓之三才,为五行之秀气,实天地之灵气。灵心既生,于是语言以立。语言既立,于是文章着明,

数学与艺术

数学与艺术 摘要:数学本身就是一门艺术,艺术的美是与数学分不开的。研究数学的艺术价值有利于促进数学的认识与传播,有利于提升艺术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有利于培养科学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关键词:数学艺术价值 古代哲学家、数学家普洛克拉斯断言:“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开普勒也说:“数学是这个世界之美的原型”。对数学的艺术追求已成为数学得以发展的重要原动力。数学与艺术之间似乎找不到它们之间的必然联系,然而,数学与艺术都是美丽的,并有内在联系。因为几乎人类的一切学科领域都或多或少用到数学,艺术也不例外。其实数学既是一门科学,其本身也是一门艺术,而数学所展现的和谐美与简洁美影响了很多艺术流派。 一、数学与绘画 在欧洲艺术创作领域公认有两次最大的创新,一次是文艺复兴,另一次是本世纪初兴起的现代艺术。两次大的变革都与几何学的变革有关。前者与三维透视几何有关,后者与N维几何和非欧几何有关。 每一时代的主流绘画艺术背后都隐藏着一种深层数学结构――几何学,在达芬奇那里是讲求透视关系的射影几何学;在毕加索那里是非欧几何学;在后现代主义、纯粹主义那里也许是现在说的分形几何学。其实,对于数学关系在艺术品中的重要性,向来就被一些美学家和艺术家所肯定。古希腊著名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就提出“美在和谐”的观点,这其中“和谐”里很重要的一种数学关系,被毕达哥拉斯学

派称为“最美妙的东西”,从而他们认为只要恰到好处地调整好数量比例关系,建筑、雕塑、书法甚至音乐、舞蹈等就能产生最美最和谐的艺术效果。通过我们的视觉就能感受到一种完美。如作品米洛斯的阿芙洛底德、雅典卫城等无不蕴含丰富而又协调的数学比例关系。 最让人感到美与和谐的比例就是黄金分割比――0.618。很多让人们感到很美的东西,比如海螺,其中都有不少奥妙,它的螺纹是遵循黄金分割的!还有一些艺术作品,几个简单的几何体,可是却让我们为之着迷,这是因为它也运用了黄金分割等数学上的手法。 把黄金分割比应用于绘画中的例子很多,其中最有名且最先开始的可能就是著名的艺术家达?芬奇了。他之所以成为一位伟大的艺术家,是因为他首先就是一位了不起的数学家。他潜心研究人体结构,他发现了隐藏在人体中的数字与比例,并将这些应用于他的艺术作品中,使得他画笔下的人物都栩栩如生,百看不腻。如果你仔细去研究他的最有名的几幅画,《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等,你肯定会惊喜的发现里面蕴藏了太多的黄金分割了! 二、数学与音乐 音乐是心灵和情感在声音方面的外化,数学是客观事物高度抽象和逻辑思维的产物。那么,“多情”的音乐与“冷酷”的数学也有关系吗?我的回答是肯定的。数学与音乐之间有着某些相似之处,在一个音乐家的表演水平得到评判以前,首先要确认一个起码的前提:他的音是准的,仅仅是音准并不能使他成为一个音乐家。就象是对一位历史学家的著作只能评判说他没有说瞎话,也是不得要领的。

高中数学教学论文趣说数学与文学(近体诗词音律的数学解释)

趣说数学与文学 通常情况下,人们认为数学与文学完全毫不相干,要把高度抽象形式化的数学和形象化艺术性的文学扯在一起,似乎有点不可思议。然而,在种种表面无关甚至完全不同的现象背后,隐匿着数学与文学极其丰富、深刻而美妙的联系。 就拿诗歌来说,是所有文学式样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诗的形式是简练的,表达的思想情感是概括的,并且相对抽象,这与数学追求以最简练的形式抽象概括最深刻最具一般性的规律,是极为相似的。我国的格律诗词有非常复杂的格式样式,但不是没有法则可依,任意而为。其实“格律”本身就是指的“规律”—客观存在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志的规定性。而这些规定又充分显示出必然与合理性。 近体诗中,律诗与绝句的平仄变化很复杂,规定也很多,但从数学观点去认识,却是一种具有简单运算规则的数学模式,其中蕴含着以简驭繁的奥秘,尽显数学美。 以五言诗声调的平仄为例,有以下四个基本类型: 仄起仄收:仄仄平平仄, 平起平收:平平仄仄平; 平起仄收:平平平仄仄, 仄起平收:仄仄仄平平。 将这四种类型的句子按一定的规则再排列,就能得到五言绝句的四种标准式样。但其中许多规则用文字语言叙述起来,总是显得很复杂。比如说,五言诗的每一句都基本符合上述四种类型。但不是绝对的,有四种基本“变格”,变格的一个原则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意思是,每一句的第一、三个字可以不论平仄,但第二、四字必须符合规则,最后一个字则主要要求押韵合辙,加之押韵也讲求第一、三句不要求,二、四句必须押韵,且押平声韵。再一个是“粘对”原则。这里面的意思较复杂,“粘”有一句当中相邻两字同声调的意思,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是,每上下两句组成的一联,须符合平仄相“对”,即平对仄,仄对平,联与联之间则须相“粘”。 这些规则条件只能让人知道大概,很难记忆和运用。 下面仍以五言诗为例,用数学方法(优选法或称排除法)分析用这些法则得到的结果和法则建立的缘由如下: 1.因为所有汉字的声调分为“平、仄”两类,不妨记为p和z,那么每一个五字 种。 句的不同声调排列数,就是两类元素在5个位置上的排列数,即5232

第一讲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数学文化

第一讲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数学文化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它的基本单元是数字,数字之间的关系和运算规则是数学的基础。其实在虚拟世界和想象中也有空间和数量关系,同样也要符合数学规则。文学则是以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形式,以语言文字的手段,形象地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艺术。文学的基本单元是文字,文字之间的关系和词法、语法规则便是文字的基础。其实,我借用一个打油诗来说明两者之间的联系: 我来自北京周口, 你来自云南元谋, 牵起你毛茸茸的小手, 爱情让我们学会了直立行走。 由此可见,数学与文学是永远分不开的。到底是谁帮了谁,我们是很难说清楚的。 我国古代诗词和对联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学的瑰宝。数学在中国古代文明中也占有一定非常重要的地位,这二者到底有何联系呢?从中国古代对数学不重视到今天数学成为一门最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一。数学多少次想对文学说:“对你的思念是一天又一天,孤单的我还是没有改变,美丽的梦何时才能出现,亲爱的,好想再见你一面。”现在机会终于来了。 相传在文字产生之前,人们是“结绳记事”的。也就是说,一件事情为了不忘记,就在一根绳子上挽一个疙瘩。大的事情就挽一个大疙瘩,小的事情就挽一个小疙瘩。一个疙瘩一件事。但时间一长,问题就出现了:一个疙瘩一件事,事情多了就不好记忆了。特别是加疙瘩易、减疙瘩难。还有,时间长了就忘了。特别不方便。这种状况持续了很长时间。 后来,黄帝的大臣----仓颉(jie)发现鸟兽在泥湿地上的爪印,使他有了创造象形文字的启示。可是,爪印也需要计数呀,于是仓颉就发明了数字。这就是“仓颉造字”的传说。中国字很有意思,1代表个体,而3就表示多个个体的总和了!所以后来,老子就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我们可以看几个例子:比如“木”字,一个“木”字是指一棵树,而两个“木”就成“林”,也就是双木成林的意思,而三个“木”字就成了“森”,就代表树木众多的意思。再比如“人”字,一个字表示有别于猿或类人猿,手脚有分工,又会说话,又能制造工具的高级动物。而两个“人”字,就成了“从”字,是指二人同行,三个“人”字,就变成了“众”,指很多人的意思。 除了这中数量上的关系以外,有的字还与位置有关系。比如:“”(ji),意思就是带

互补与对称——文学与数学的一个切合点

互补与对称——文学与数学的一个切合点 数学组 王志和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千古名 句道出了:互相思念的亲人,在千里之外,共瞻一轮明月,体味着“宁静的夜晚你也思念我也思念”的离别的酸楚和憧憬着“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的归乡的喜悦。把相距千里的亲人,在月光的映照下,纳入到一张图画中,遥相呼应,成为千古绝唱。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独居异乡 的飘零游子,每逢佳节情何以堪? “北斗七星,水底连天十四点;南楼孤雁,月中带影一双飞。”通过对称的手法与互补 的手法,委婉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孤独心情。 在古诗古词中,这样表达悲欢离合、阴晴圆缺的经典佳句很多。 掩卷遐思,忽而想到,数学中的力求对称、形成互补,弥合成完美和谐的形式,是数 学美的一种重要体现形式。 问题一:一元二次方程02=++c bx ax ,(0≠a )的两个根是: a ac b b x 2421-+-=,a ac b b x 2422---=。如果单独看这两个根,有一种“孤立”、“游子”的感觉,但把它们合在一起来看:a b x x - =+21,a c x x =21。这样便有一种“珠联璧合”、“比翼双飞”、“连理枝”的感觉了。 问题二:一个横断面是等腰梯形ABCD 的水渠, 水渠的两腰和底的面积和是定值(即图中的k y x =+2, k 是定值) ,则怎样选取y x ,,能使水流量(即梯形的 面积S )最大. 解法一:在图一中,梯形的高22z y h -= , 面积h z x h z x S )()22(21+=+= 所以)()(2222z y z x S -+= =))()()((z y z y z x z x +-++ =))(33)()((3 1z y z y z x z x +-++,后四个数的和 是定值k 2,所以当z y z y z x +=-=+33,得y x =时面积S 最大. 这种解法技巧性强,且用到了四元均值不等式,不易想到,能不能有好一点的方法, 且看: y y x h A B C D E z 图一 图二

数学与文学的共鸣

丘成桐北外演讲:数学与文学的共鸣 2016-01-16 ■演讲人:丘成桐■演讲地点:外国语大学■演讲时间:二○一五年十二月 从古至今,无论在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社科方面,学科分支越来越细,容也越来越丰富。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工具的增加,使人们发现不同现象的能力比以往更强。另一方面,伴随着全世界人口大量增长,不同种族、、习俗的人在互相交流后,他们的观点和学问得到融会贯通,从而迸发出新的火花。 两千多年前,孔子谈论自己的学问时曾说:“吾道一以贯之”。面对越来越纷繁复杂的学科,今天的学者还能做到孔子所说的“一以贯之”吗?我将探讨这个问题。 原创力从何而来 在建构一门新的学问,或是引导某一门学问走向新的方向时,学者的原创力从何而来?为什么有些人看得特别远,找得到前人没有发现的观点?这是一种本能的理性选择,还是读书破万卷的结果?诸多因素当然都极其重要,但在这其中,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创造力和脚踏实地基础上的丰富情感。 在中国文学史上,屈原作《楚辞》,陵作《河梁送别诗》,太史公作《史记》,诸亮作《出师表》,植作《赠白马王彪诗》,庾信作《哀江南赋》,王粲作《登楼赋》,渊明作《归去来辞》,这些作品可以说是千古绝唱。然后,我们又看到白、杜甫、白居易、煜、柳永、晏殊、轼,一直到清朝的纳兰性德、雪芹。他们的诗词文章,激情澎湃,荡气回肠,感情从笔尖下源源不断倾泻而出,成为瑰丽的作品。这些作者并未刻意为之,却是情不自禁。何以故?孟子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也。”太史公说:“意有所郁结也。”能够影响古今传世文章的气必然至柔至远,至大至刚! 其实,中国文人在文艺以外的活动,表现出来的感情也是极为丰满,不少人为了理想而不惜性命。西汉时,骞出使西域,间关万里,而卫青和霍去病奔驰大漠,出生入死。东晋时,外族入侵,祖狄谋复中原之地,带兵渡江时,祖狄击楫而誓,说“祖狄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此江!”这是何等的志气!同在东晋,法显为求佛法,五十九岁行走河西走廊,过玉门关,横越沙河,翻过葱岭,直达印度。其间历尽艰险,全程十三年四个月。他在《佛国记》里面说:“顾寻所经,不觉心动汗流。所以乘危履险,不惜此形者,盖是志有所存。

《数学与文学》

数字与文学的难舍难分 内容提要:数学与文学似乎第一眼我们并没有意识到它们之间的关系,也许会固执的以为它们之间的关系似乎没有那么紧要,可是那枯燥的数学却在我们人类文化发展的同时陪伴着数学的发展,如果这个世界缺少了数学那就好比雄鹰失去了翅膀,但是如果没有文学那它就失去了那双锐利的双眼,今天我们要探讨的不仅仅时数学和文学的关系,更重要的时找到它们之间的内在矛盾,并且让这一切为我们中学的学习提供更好的理论支持。 关键词:数学、数字、文学、诗歌、联系 一、现代数学的发展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 一门学科如果不能和现实接轨,不能为现实服务,那么它就失去了发展的土壤,那么这么学科页就没有发展的前景和基础,从幼儿园开始我们的老师和父母就开始教我们很多的数学知识,但是你发现没有在他们教我们的时候基本上都是联系你身边的现实的哦!还记得小时候我最喜欢面条,所以爸妈总是说你数得清几根我们就煮几根,然后我就拿起一把对父母说:“我要把这十根都煮了,他们于是就诧异的看着我说为什么只有十根,我就很自豪的说因为我的手指只有十个啊!” 在汉代有一件关于汉武帝的趣闻,汉武帝逐渐衰老。一天,他在宫中照镜子,看到自己满头白发,形容槁枯,便闷闷不乐起来。他对身边的侍从说:“看来,我终究终免一死。我把国家治理成这个样子,上对得起祖宗,下对得起百姓,也算不错了,只有一事不放心,不知死后…阴间?好不好”。东方朔回道:“阴间好的很,皇上尽管放心去吧!”汉武帝大惊,连问;“你怎么知道?”东方朔不慌不忙地回答说:“如果那里不好,死者一定要逃回来的,可它们却没有一个人逃归,所以那边肯定好极了,说不定是个极乐世界哩!”汉武帝听后大笑,

数学文化与文学

数学文化与文学 【摘要】数学是一门历史悠久的科目,在生活的许多方面都有着数学的体现,如哲学、文学、天文学等领域。本篇主要讨论数学文化与文学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数学文化;文学;诗词;洛书;三阶幻方 “数学到了最后阶段就遇到想象,在圆锥曲线、对数、概率、微积分中,想象成了计算的系数,于是数学也成了诗。”法国的文学家维克多?雨果曾经这么说过,可见数学与文学的关系非同一般。在文学作品中,文字的字字推敲斟酌才有了文学语言的艺术美感;而数学则是以简要、精炼的语言对客观世界的本质进行抽象反映。因此数学语言的客观性也使文学作品更加真实、客观。 古今中外,数学与文学相辅相成,数学因有了文学的载体而熠熠生辉,文学也因有了数学的加盟而更加出彩。许许多多的数学家的文学素养都不一般,例如中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还有193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英国物理学家保罗?狄拉克,都有着文人的文学素养。 一、数学文化与中国文学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在中国文学中,数字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毛主席的著名诗词《沁园春?长沙》中“看万山

红遍”、“万类霜天竞自由”、“粪土当年万户侯”这几句诗句中的“万”字使毛主席广阔的胸怀、宏伟的壮志和勇于拼搏的革命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同为毛泽东的诗《沁园春?雪》中“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中的“千”和“万”很好地修饰了北国雪景的空旷、浩大、绵延千万里的宏伟气势。 除了近现代的诗歌,中国传统文学的古代诗词歌赋中也有许多数学文化的体现,例如著名诗人李白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后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虽然没有数字,但是随着时间的推进(时间→+∞),送客与远行的船之间的距离也在慢慢增大(距离→+∞),船远去的身影慢慢消失在遥远的天际(孤帆船影→0),作者伤感的情绪也随之升起(情绪→+∞),将数学的极限美与诗歌的艺术美、意境美完美结合,情景交融、融情于景,使全诗的意境得到了整体的升华,其中数学功不可没。 再有金庸老先生的《射雕英雄传》中瑛姑出了这么一道题:“将一至九这九个数字排成三列,不论纵横斜角,每三字相加都是十五,如何排法?”这便是著名的“九宫图”,它其实为三阶幻方(如右图) 南宋数学家杨辉概括的构造方法为:“九子斜排。上下对易,左右相更。四维突出。”《射雕英雄传》第二十九回《黑沼隐女》中黄蓉的填法口诀为:“九宫之义,法以灵

《数学与艺术》

数学与艺术 目录 一、引言 (1) 二、数学与艺术的关系 (1) 数学中存在着艺术 (7) 三、数学与一些艺术形式 (1) (一)数学与音乐 (1) (二)数学与文学 (2) 1.我国成语中的数学 (2) 2.诗中的数学 (2) (1)百羊问题.............................. (2) (2丢番图的墓志铭.............................. (2) 3.金庸小说中的数学 (3) (三)数学与绘画 (6) 1.黄金分割 (6) 2.龙的画法 (6) 四、数学与艺术结合在教学中的应用 (12) (一) 发挥艺术教学的形象性,使数学教学生动化 (12) (二)发挥数学教学艺术的审美性,使数学课堂充满美的气息 (12) (三)发挥数学教学艺术中的创造性,使数学教学更具生命力 (13) 五、结束语 (13) 参考文献 (14)

一、引言 数学——抽象的思辨,严密的推理,逻辑的论证,精确的计算,总揽全局而又步步为营的思维方式,构造起号称为“思维的体操”的数学大厦的容基。而艺术是对哲学思想的变迁和艺术家们对多变的技术环境的反应的最直接的表现形式;艺术是浮想联翩,潇洒不羁,蔑视规律,跳跃的思维律动,弥漫出若即若离的艺术图景。咋一看,数学与艺术看作水火不容,但细细品味,艺术家们开始使用数学的语言和思想,并将其贯穿于五彩缤纷的艺术生活之中,鉴于辩证唯物论,任何事物都是辨证统一的,数学与艺术也蕴涵着内在的统一。 张继平教授说:美:是人性的追求,是人类进步的一大动力。艺术是美的表达方式,数学是美的语言,数学追求美,也创造美。数学与艺术的结合使美更加简明。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日益提高,对自然精神生活的享受也会提升到更高的层次。就算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到的广告、海报、宣传品等实用艺术,新兴出现的现代艺术中的媒体艺术中。为吸引观众的眼球,就必须运用数学鬼斧神工的创造力来产生艺术的无穷魅力。 分形,常常被称为数学与艺术的明珠,是数学和艺术结合的最佳典范。它是为了纪念法国数学家Gston Julia 发现了在数论上有名的Julia序列,通过这个序列可以在解析几何上实现很多不规则边的图形。严格地而且正式地去定义分形是一件非常复杂而且困难的事情。但是,有一些不太正规的定义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分形的含义。在这些定义中,最为流行的一个定义是:分形是一种具有自相似特性的现象、图象或者物理过程。也就是说,在分形中,每一组成部分都在特征上和整体相似,只仅仅是变小一些而已。 让我们看看下面这个例子,是一棵蕨类植物,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它的每个枝杈都在外形上和整体相同,仅仅在尺寸上小了一些。而枝杈的枝杈也和整体相同,只是变的更加小了。 二、数学与艺术的关系 数学与艺术有什么关系?很多人表示不解,他们似乎是两个世界的东西。但是,仔细考察人类历史和现实,我们不难发现,几乎人类的一切学科领域都或多或少用到数学,艺术也不例外。其实数学既是一门科学,其本身也是一门艺术,而数学所展现的和谐美与简洁美影响了很多艺术流派。 (一) 数学中存在着艺术 数学与艺术一样,是人性建构自身的理性需要,抽象是高级思维的一个标志,理性思维、严密推理中同样会有灵感巧思的不期而至。思路全无时,也不妨来个浮想联翩,创造由此产生。若干痴迷于数学的人,从第一为科学献身的阿基米德,到摘取数学皇冠之珠的陈景润,征服他们的是数学中朴实纯粹的美,这是一种艺术的境界。看似凌乱繁杂的一堆符号、公式,当条分缕析后,才如同“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发现隐藏其中的奥秘是的那种欣喜若狂的快感,非置身其中而不能领会。学了十几年的数学,虽然我的数学成绩不是很好,但我深

文学与数学的关系

文学与数学的关系 711班王若彬文学,数学,一文一理。 大部分人都认为这是两个不相通的科目,甚至有人认为这两个科目是水火不容。但是实际上,文学与数学是有密切的关系的。 学 对于文学与数学的关系,有人说:都有一个学字。接着有人反驳:难道两者学的方法相同吗? 我认为,学习需要认真学,仔细学,积极学。 学文学需要理解,需要渗透其中的深奥;学数学也需要理解,需要把从文字中得来的信息进行运用,这就需要一定的文学素养,否则是无法深入解答的。学文学需要运用,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在生活中;学数学也需要运用,有些诗中就运用到了数字,例如宋代邵康节的《山村咏怀》: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还有郑板桥的《咏雪》: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总不见。 文学与数学一样,都需要我所说的认真学,仔细学,积极学,才能真正领悟其中的道理,从中获取有“营养”的内容,才能真正“为我所用”。 玩 学习需要乐趣,同样是文学和数学,也都需要乐趣。 文学中有对联,例如,一掌擎天,五指三长两短;六合插

地,七层四面八方;一岁二春双八月,人间两度春秋;六旬花甲再周天,世上重逢甲子。 古时曾有人在家门口贴了一副与众不同的对联:上联:二二三三四四五下联:六六七七八八九横批是:二四七三。这是一副特殊的对联,它是由数字组成的,而且是一副隐字联,上联缺“一”、下联少“十”,利用数字谐音连起来是“缺衣少食”,而横批则是:“儿(2)死(4)妻(7)散(3)”。 原来这户人家在利用数字对联向人们诉说社会的黑暗呢! 西汉司马相如做官之后,有遗弃老婆卓文君之意。卓文君察觉到了,就给他写了一封信,其中有一首趣味盎然的数字诗《文君怨》:“一别之后,二地相思。只说是三四月,又谁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不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穿。百思想,千系念,万般无奈把郎怨。万语千言说不完,百无聊赖十倚栏。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七月烧香秉烛问苍天,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五月石榴如火偏遇冷雨浇花端,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心意乱。急匆匆,三月桃花随水转,飘零零,二月风筝线儿断。噫!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为男。”相如读后很受感动,与卓文君和好如初。 这就是文字与数学的关系,亲密无间的关系。

数学和文学比较

数学和中国文学的比较 很多人会觉得我今日的讲题有些奇怪,中国文学与数学好象是风马牛不相及,但我却讨论它。其实这关乎个人的感受和爱好,不见得其它数学家有同样的感觉,“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每个人的成长和风格跟他的文化背景、家庭教育有莫大的关系。我幼受庭训,影响我至深的是中国文学,而我最大的兴趣是数学,所以将他们做一个比较,对我来说是相当有意义的事。 中国古代文学记载最早的是诗三百篇,有风雅颂,既有民间抒情之歌,朝廷礼仪之作,也有歌颂或讽刺当政者之曲。至孔子时,文学为君子立德和陶冶民风而服务。战国时,诸子百家都有著述,在文学上有重要的贡献,但是诸子如韩非却轻视文学之士。屈原开千古辞赋之先河,毕生之志却在楚国的复兴。文学本身在古代社会没有占据到重要的地位。司马迁甚至说:“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一直到曹丕才全面肯定文学本身的重要性:“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即使如此,曹丕的弟弟曹植却不以为文学能与治国的重要性相比。他写信给他的朋友杨修说:“吾虽德薄,位为蕃侯,犹几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留金石之功。岂徒以翰墨为勋绩,辞赋为君子哉。” 至于数学,中国儒家将它放在六艺之末,是一个辅助性的学问。当政者更视之为雕虫小技,与文学比较,连歌颂朝廷的能力都没有,政府对数学的尊重要到近年来才有极大的改进。西方则不然,希腊哲人以数学为万学之基。帕拉图以通几何为入其门槛之先决条件,所以数学家得到崇高地位,在西方蓬勃发展了两千多年。 一、数学之基本意义 数学之为学,有其独特之处,它本身是寻求自然界真相的一门科学,但数学家也如文学家般天马行空,凭爱好而创作,故此数学可说是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桥梁。 数学家研究大自然所提供的一切素材,寻找它们共同的规律,用数学的方法表达出来。这里所说的大自然比一般人所了解的来得广泛,我们认为数字、几何图形和各种有意义的规律都是自然界的一部份,我们希望用简洁的数学语言将这些自然现象的本质表现出来。 数学是一门公理化的科学,所有命题必需由三段论证的逻辑方法推导出来,但这只是数学的形式,而不是数学的精髓。大部份数学著作枯燥乏味,而有些却令人叹为观止,其中的分别在那里? 大略言之,数学家以其对大自然感受的深刻肤浅,来决定研究的方向,这种感受既有其客观性,也有其主观性,后者则取决于个人的气质,气质与文化修养有关,无论是选择悬而

丘成桐:数学和中国文学的比较

丘成桐:數學和中國文學的比較 很多人會覺得我今日的講題有些奇怪,中國文學與數學好像是風馬牛不相及,但我卻討論它。其實這關乎個人的感受和愛好,不見得其他數學家有同樣的感覺,「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每個人的成長和風格跟他的文化背景、家庭教育有莫大的關係。我幼受庭訓,影響我至深的是中國文學,而我最大的興趣是數學,所以將他們做一個比較,對我來說是相當有意義的事。 中國古代文學記載最早的是詩三百篇,有風雅頌,既有民間抒情之歌,朝廷禮儀之作,也有歌頌或諷刺當政者之曲。至孔子時,文學為君子立德和陶冶民風而服務。戰國時,諸子百家都有著述,在文學上有重要的貢獻,但是諸子如韓非卻輕視文學之士。屈原開千古辭賦之先河,畢生之志卻在楚國的復興。文學本身在古代社會沒有佔據到重要的地位。司馬遷甚至說:「文史、星曆,近乎卜祝之間,固主上所戲弄,倡優畜之,流俗之所輕也。」一直到曹丕才全面肯定文學本身的重要性:「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即使如此,曹丕的弟弟曹植卻不以為文學能與治國的重要性相比。他寫信給他的朋友楊修說: 「吾雖德薄,位為蕃侯,猶幾戮力上國,流惠下民,建永世之業,留金石之功。豈徒以翰墨為勲績,辭賦為君子哉。」至於數學,中國儒家將它放在六藝之末,是一個輔助性的學問。當政者更視之為雕蟲小技,與文學比較,連歌頌朝廷的能力

都沒有,政府對數學的尊重要到近年來才有極大的改進。西方則不然,希臘哲人以數學為萬學之基。帕拉圖以通幾何為入其門檻之先決條件,所以數學家得到崇高地位,在西方蓬勃發展了兩千多年。 一、數學之基本意義 數學之為學,有其獨特之處,它本身是尋求自然界真相的一門科學,但數學家也如文學家般天馬行空,憑愛好而創作,故此數學可說是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的橋樑。 數學家研究大自然所提供的一切素材,尋找它們共同的規律,用數學的方法表達出來。這裏所說的大自然比一般人所瞭解的來得廣泛,我們認為數字、幾何圖形和各種有意義的規律都是自然界的一部份,我們希望用簡潔的數學語言將這些自然現象的本質表現出來。 數學是一門公理化的科學,所有命題必需由三斷論證的邏輯方法推導出來,但這只是數學的形式,而不是數學的精髓。大部份數學著作枯燥乏味,而有些卻令人歎為觀止,其中的分別在那裏? 大略言之,數學家以其對大自然感受的深刻膚淺,來決定研究的方向,這種感受既有其客觀性,也有其主觀性,後者則取決於個人的氣質,氣質與文化修養有關,無論是選擇懸而未決的難題,或者創造新的方向,文化修養皆起着關鍵性的作用。文化修養是以數學的功夫為基礎,自然科學為副,但是深厚的人文知識

数学的魅力之数学与中国传统文化

欢迎阅读电子科技大学微固学院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 数学与中国传统文化 引语: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中有些文化所蕴含的数学知识也十分丰富,例如洛书,河图,太极图等。在中国漫长的文化发展史,数学就像天空中的繁星一般,熠熠生辉。 正文:记得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学过宋代诗人邵康节的一首《山村咏怀》:“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支花。”至今都忘不了这首诗,因为这虽然是一首语文诗歌,但是却可以说是我的数学启蒙诗。当时年幼的我对这首诗有着极大的兴趣,这首诗短小精悍,将一至十这十个数字嵌入其中,而且意境很美,引起我的无限遐想。这首诗使我认识到了数学的奇妙,也许这就是数学的独特魅力吧。 《山村咏怀》对我的影响很大,它使年幼的我第一次意识到数学原来是那么的奇妙,从那以后,我对数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而且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深深地吸引了我。我开始努力去寻找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数学亮点,到现在也有了不少的发现,将其整理如下: 1.对联中的数学: (1)到来梅花扫腊雪细睨山势舞流溪 这首对联乍一看是写冬天时梅花盛开,雪景迷人和山势奇峻,溪水蜿蜒不断,但是再仔细读几遍,会逐渐发现这幅对联并不那么简单,读着读着就会发现有一种奇妙的感觉,总感觉似曾相识,闭上眼睛,冥想片刻,顿悟,原来这是个谐音联,上句是音乐中的简谱中的“多瑞迷发扫拉西”七个音,这七个音对应的就是”1234567”,而再细看下联,原来就是“一二三四五六七”!多么奇妙! (2)花甲重逢,增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 相传这是清朝乾隆时期设百叟宴时乾隆和纪晓岚所作的一副对联,说的是一位长寿的老者一百四十一岁。花甲重逢,所谓花甲,即六十岁,重逢,即两个六十岁,也就是一百二十岁,增加

数学与诗

你曾经在数学里品读出诗歌的意蕴么?你曾经在诗歌中解读出数字的神秘么?一个是科学王国的宝剑,一个是文学殿堂的瑰宝;一个张扬着理性的威严,一个释放着感性的激情。面对如此遥不可及的数与诗,你的确很难想象这两者之间的联系。前国立清华大学校长刘炯朗教授在前不久举行的“科技与人文”演讲系列中,趣味迭生地为我们揭开了“数里有诗,诗里有数”的奥秘。 数里有诗:诗歌是感性的数学 刘炯朗教授虽然满头银丝,但是跟年轻人一样,仍然对事物充满着新鲜的好奇,也正是源于这种对真妙的向往,让刘教授看出了数学背后的诗意。一开始,他用生活化的例子切入数学概念,在开场时就提出一个有趣问题:32块2*1大小的骨牌填充一块8*8格面积的棋盘,会有多少种可能?这就连古希腊数学家阿基米德也碰到类似疑惑——为14个不规则形状的图案寻找排出一个正方形的几种可能而大伤脑筋。 离散数学中的“列举”理论在刘炯朗教授的思维中竟然和古典诗词摩擦出火花。你曾经读过康熙的《一字诗》么?“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竿头一只钩,一水一拍似一唱,一翁独钓一江秋”;你还曾读过徐志摩的《沪杭车中》么?“一卷烟,一片山,几点云影;一道水,一条桥,一支橹声;一林松,一丛竹,红叶纷纷”。这些诗人为我们“一一”点数出美好景致中的种种事物,这种细致的罗列与数学中的“列举”有了异曲同工之妙。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刘教授饶有兴致地给我们吟起了唐代诗人翁宏的诗句,它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典诗词的美:形式整饬而音韵和谐。对联句,更是一种体现对仗工整,平仄协调的独特艺术形式。对联的特点是既要有“对”,又要有“联”。形式上成双成对,彼此相“对”;上下文的内容相互照应,紧密联系。而大家耳熟能详的“对称”则是数学矩阵、等量等公理中的重要概念。点、线、面之间的对称组合,就如同平仄、词性、词义之间的对仗关系,丝丝入扣。接着,刘教授信手拈来另一个对联“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中山归隐客隐归山中”,一下子把数学中的“对称”格式和诗歌中的“对仗”手法活灵活现地“对”起来了。 “如果你把“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中山归隐客隐归山中”这上下联各自倒转回来念,会是怎样一个句子呢?”刘教授引导着场下的观众玩起了文字魔术。结果,当观众一个字一个字念过去的时候,竟然发现自己被刘教授风趣地“耍”了。上下联,不论是顺着念,还是逆着读,都依然是一模一样的那个句子。原来刘教授将“对称”法严格运用在了诗句的组织中,结果形成了语言艺术上的“回文”效果,这种回文修辞在英文中也常有发生,比如“Able was I ere I saw Elba”等等。 从第一排骨牌的倒下,我们知道了其余多米诺骨牌的结局——那就是全部倒下。从“一叶知一秋”、“一树一菩提”这些富有深意的诤言,我们知道了微小事物对大事件的通感和预知。数学上的感应,与诗歌中的感应,都让我们领略到了微观对宏观的折射力量。就像18世纪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在一首诗中所揭示的真理:“To see a world in a grain of sand, and a heaven in a wild flower, hold infinity in the palm of your hand, and eternity in an hour.”这首诗的中文翻译或许很多人都熟悉: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国,君掌盛无边,刹那含永劫。刘教授在对这首诗境彻悟和感应的基础上,给出了自己独到的诠释:一沙窥尘世,一瓣证瑶台,双手持无量,刹那悟如来。 接着,刘教授又为观众演绎了数学中的递回公式与诗词“顶真格”的姻缘联系。递回公式中,序列的每一项被定义为前一项的函数,每相邻两项之间会存在重叠关系,如关系式dn=(n-1)dn-1+(n-1)dn-2。这种上递下接的艺术特色在“顶真格”修辞中发挥得淋漓尽致。无论是白居易《长恨歌》中的“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还是脍炙人口的“柳色青,柳色青青春满城,满城风雨烟光送,风雨烟光送远行,远行君向归山路……”,这些相似的美感诉求,让我们不由得感叹头尾蝉联的“顶真”句式原来与递回公式中的形式美是同此相通。

浅谈中国文学中的数学

浅谈中国文学中的数学 08汉语言文学(1)班 080501110019 刘欢 摘要 数学与文学息息相关。有一句名言说数学比科学大得多,因为数学是科学的语言。数学不仅可以表示科学,还可以用来描写人生事物。纵观中国的文学,不论是在诗歌还是在其他文体上,都会出现与数学相关的语句。作家们用简单的“数字”(数字、符号、数学概念等)来表达他们的内心感受,不仅深刻绝妙,而且趣味无穷。 关键词诗歌数字散文 提到数学,人们都会想到数学表达的是科学的语言,是客观的事物,怎么会把它和文学联系起来呢?众所周知,文学是很有主观性的学科,把它和数学联系起来,会不会有点风马牛不相及呢?然而,自古以来,文学就与数学有着密切的联系。不论是诗歌还是其他文体,都会出现用与数学相关的语句来表达所写的内容。下面就从具有代表性的诗歌和散文来简单阐述文学中的数学。 一、从诗歌来看 诗歌是中国古老文学的代表,早在先秦就有《诗三百》(即《诗经》)。那么,诗歌与数学到底有哪些联系呢? 在诗歌中运用数字来表达所描写的事物、感情,可以使所表达的感情更加生动形象,富于韵律美,读起来琅琅上口。如: 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千山”与“万径”相对,读来琅琅上口,节律优美。又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诗中“两”与“一”相对,显示了诗的整齐美,也可以使诗歌的艺术特征发挥的淋漓尽致,又如: 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三千尺”肯定非实指,而通过它,我们领略到了庐山山势险峻,高大雄伟,瀑布水流飞驰,一泻千里的壮观场面,也体会到李白诗歌积极浪漫主义的风格。又如他写的《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三千丈”也运用了夸张,它为“缘愁似个长”一句打下一个很好的铺垫,使人读后,真切地感受到作者的愁思如一江春水绵绵不绝。 在诗歌中巧妙地运用数字,不仅可以使诗歌更加生动具体,富于韵律,还可以使诗歌更加有趣,富于魅力。如: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这是一首妇孺皆知的五言诗,诗人巧妙地运用数字,把数字巧妙地嵌进诗歌中,生动有趣的描绘出一幅恬静的乡村图。再如: “一别之后,两地相思,说的是三四月,却知是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般怨,千般念,万般无赖把郎怨。万语千言道不完,百无聊赖十凭栏。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仲秋月圆人不圆。七月半,秉烛烧香问苍天,六月伏天从摇扇我心寒。五月石榴似水,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心意乱。忽匆匆,三月桃花随水转,飘零零,二月风筝线儿断。噫,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做男。” 这是卓文君写给他的丈夫司马相如的诗,诗中一到万十三个数字都有了,就是没有“亿”(“意”)。她巧妙地运用数字,深刻的传达着她对丈夫的怨念。 明代程大位《算法统宗》是一本通俗实用的数学书,也是数字入诗代表作。

数学与文学的绝妙组合

《数学与文学的绝妙组合》 ------一封公开的情书 我俩的心就是两个同心圆,因为它的离心率都是零, 无论半径有多大,都能够完全包容。 我对你的思念就是一个循环小数,一遍一遍,执迷不悟。 假如我们是条抛物线,那么,你是焦点,我是准线, 你想我有多深,我念你便会有多真。 零向量可以有很多方向,却只有一个长度, 就像我,可以有很多的朋友,却只有一个你值得我来永远的呵护! 生活,可以是甜的,也可以是苦的,但却不能没有你,否则将枯燥平平, 分母,可以是正的,也可以是负的,但不能取值为零,否则就没有意义。 有了你,我的世界才会有无穷大, 因为任何实数,都无法表达我对你的深深的期望。 我对你的感情,就像以e为底的指数函数, 不论经过多少次求导的风雨,依然不改本色,真情永驻! 不论我们前面有多少个随机变量,不论未来有多大的方差,相信波谷过了,波峰还会远吗? 你的生活就是我的定义域,你的思想就是我的对应法则, 你的微笑与肯定,就是我存在的充要条件。 如果你的心是x轴,那我就是个正弦函数,绕你转动,有收有放。 如果我的心是x轴,那你就是开口向上、Δ为负的抛物线,永远都在我的心上。我每天带给你的惊喜和希望, 就像一个无穷集合里的元素,虽然取之不尽,却又各不一样。 如果有一天我们身处地球的两侧,咫尺天涯, 那我一定会顺着通过地心的大圆来到你的身边。 如果有一天我们分居异面直线的两头, 那我一定会划条公垂线向你冲来,一刻也不愿逗留。 如果有一天,我们不幸被上帝扔到数轴的两端,正负无穷,生死相断, 没有关系,只要求个倒数,就能心心相依,无需云袖! 情人是那么的神秘,却又如此的美妙, 就像数学,可以这么通俗,却又那般深奥。 唯有掌握了解题的技巧与考试的纲要, 才能叩启象牙的神塔,投入她的怀抱!

丘成桐:数学和中国文学的比较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丘成桐 中国古代文学记载最早的是诗三百篇,有风雅颂,既有民间抒情之歌,朝廷礼仪之作,也有歌颂或讽刺当政者之曲。至孔子时,文学为君子立德和陶冶民风而服务。战国时,诸子百家都有著述,在文学上有重要的贡献,但是诸子如韩非却轻视文学之士。屈原开千古辞赋之先河,毕生之志却在楚国的复兴。文学本身在古代社会没有占据到重要的地位。至于数学,中国儒家将它放在六艺之末,是一个辅助性的学问。当政者更视之为雕虫小技,与文学比较,连歌颂朝廷的能力都没有。政府对数学的尊重要到近年来才有极大改进。 西方则不然,希腊哲人以数学为万学之基。柏拉图以通几何为入其门槛之先决条件,所以数学家得到崇高地位,在西方蓬勃发展了两千多年。 很多人会觉得我的讲题有些奇怪,中国文学与数学好像是风马牛不相及,但我却讨论它。其实这关乎个人的感受和爱好,不见得其他数学家有同样的感觉,“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每个人的成长和风格跟他的文化背景、家庭教育有莫大的关系。我幼受庭训,影响我至深的是中国文学,而我最大的兴趣是数学,所以将他们做一个比较,对我来说是相当有意义的事。 一、数学之基本意义 数学之为学,有其独特之处,可说是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桥梁。

数学家研究大自然所提供的一切素材,寻找它们共同的规律,用数学的方法表达出来。这里所说的大自然比一般人所了解的来得广泛,我们认为数字、几何图形和各种有意义的规律都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我们希望用简洁的数学语言将这些自然现象的本质表现出来。 数学是一门公理化的科学,所有命题必需由三段论证的逻辑方法推导出来,但这只是数学的形式,而不是数学的精髓。大部分数学著作枯燥乏味,而有些却令人叹为观止,其中的分别在哪里? 大略言之,数学家以其对大自然感受的深刻肤浅,来决定研究的方向,这种感受既有其客观性,也有其主观性,后者则取决于个人的气质,气质与文化修养有关,无论是选择悬而未决的难题,或者创造新的方向,文化修养皆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文化修养是以数学的功夫为基础,自然科学为辅,但是深厚的人文知识也极为要紧,因为人文知识也致力于描述心灵对大自然的感受,所以司马迁写《史记》除了“通古今之变”外,也要“究天人之际”。 X勰《文心雕龙》以为文章之可贵,在尚自然,在贵文采。历代大数学家如阿基米德如牛顿莫不以自然为宗,见物象而思数学之所出,即有微积分的创作。费尔玛和尤拉对变分法的开创性发明也是由于探索自然界的现象而引起的。 广义相对论提出了场方程,它的几何结构成为几何学家梦寐以求的对象,因

文学中的数学

文学中的数学 姓名:佘欣怡班级:214 学号:36 我们生活中总是和数学相关,我们的生活也离不开数学,就连我们觉得与数学完全是两回事的语文文学中也处处可以看见数学的影子,只是我们不曾在意而已,但是也正是这有趣的数学更为这文学增添了几分趣味。下面我就以我们小学时候学的一首古诗作为开头来介绍下这个主题。 山村 (宋)邵雍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宋代邵雍是数理大家,这首朗朗上口的数字诗便是他的一首代表诗,这首诗描写一路的景物,全诗共20个字,把10个数字全用上了,这使古诗读起来并不枯燥乏味,反而文辞生辉,情趣盎然。正如历史书中所说,阿拉伯数字于13世纪-14世纪之间传入,这简便的数字促使了数学的发展,并使数学在宋朝的时候达到了鼎盛,在宋朝涌现了很多十分杰出的数学家,数学的发展更加推进了经济的繁荣,因此宋朝中的文学中会很多方面涉及到数学。 显而易见,数学在文学中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下面我会从不同的形式的文学作品来介绍数学,大家也可以从中来体会到数学不同的风情。 1.古诗 首先来介绍的肯定是在文学中非常重要的古诗。古诗词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精华。那精炼隽永的语言、委婉游离的措辞、深刻而又含蓄的内容、极其强烈的感情色彩、巧妙传神的修辞手法,以及鲜明的节奏和韵律等,都是古诗词的显著特征。在古诗中也有很多诗是与数学密切相关。那古诗中是如何运用数学的呢?这就要从两个方面来说起了。 第一个方面就是在古诗词的中间嵌镶数字,使数字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这样的例子俯拾皆是。 第二个方面就是在在诗中隐藏着数学题目例如,在《增删算法统宗》中,就有下面这样一首古诗,这首古诗就是一道完整的数学题。 巍巍古寺在山林,不知寺内几多僧。 三百六十四只碗,看看用尽不差争。 三人共食一碗饭,四人共吃一碗羹。 请问先生明算者,算来寺内几多僧? 这样看起来,枯燥的数字和古诗结合在一起,是不是显得更加有有趣呢。 2.对联 蕴含着数学哲理的对联如今也不少见,下面就来说一个有趣的关于数学对联取胜的例子。 相传明朝时,有个穷秀才颇有才学。但因当时科举场上徇私舞弊之风盛行,他屡试不中。过了一年,又到开科考试了,他听说主考官廉洁奉公,任人唯贤,于是打点行装,赴京城再次应举。路途遥远,秀才虽然日夜兼程赶路,可当他到达京城时,考试已经结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