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换热器加工工艺规程(过程装备制造工艺)

换热器加工工艺规程(过程装备制造工艺)

换热器制造工艺规程

管壳式换热器制造工艺规程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本公司管壳式换热器组装制造中的具体工艺要求 2、引用标准 《固定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GB151-2014《管壳式换热器》和GB150-2011《固定式压力容器》。 3、基本要求 管壳式换热器主要受压部分的焊接接头分为A、B、C、D、E五类,按下图所示。 a) 壳体圆筒部分的纵向接头、球形接头与圆筒连接的环向接头、各类凸形封头中的所有拼焊接头以及嵌入式接管与壳体对接连接的接头,均属A类焊接接头。 b) 壳体部分的环向接头、锥形封头小端与接管连接的接头、长颈法兰与接管连接的接头, 均属B类焊接接头,但已规定为A类的焊接接头除外。 c) 平盖、管板与圆筒非对接连接的接头,法兰与壳体、接管连接的接头,内封头与圆筒的搭接接头,均属C类焊接接头。 d) 接管、人孔、凸缘、补强圈等与壳体连接的接头,均属D类焊接接头,但已规定为A、B类的 焊接接头除外。 e)非受压元件吊耳、支座垫板与压力容器连接的焊缝,均属E类焊接接头。 对不同板厚对接的规定: a) 下列不同板厚必须削薄厚板:

当? 2≤10mm,且? 1 -? 2 >3mm及? 2 >10mm且? 1 -? 2 ≥?n或>5mm时,必须削薄厚板:削薄形式分单面 削薄和双向削薄。见图2。 b) 下列不同板厚对接无须削薄: 当?≤10mm且?1-?2≤3mm及?2>10mm且?1-?2≤?2或≤5mm时,无须削薄板厚,且对口错边量b 以较薄板厚度为基准确定。 在测量对口错边量时,不应计入两板厚度的差值。 筒节长度应不小于300mm。组装时,不应采用十字焊缝,相邻圆筒的A类焊缝的距离,或封头A 类焊缝,焊缝的端点与相邻圆筒A类焊缝的距离应大于名义厚度?n 的三倍,且不 小于100mm,(当板厚不同时,?n按较厚板计算)。 4. 壳体园筒 园筒厚度 园筒厚度应按GB150的规定进行计算,但碳素钢和低合金钢及高合金钢园筒的最小厚度不应小于下表的规定。 mm

过程装备制造技术主要考点及答案

1、加工经济精度:通常说的某种加工方法所能达到的精度是指在正常操作情况下所能达到的精度,也称为经济精度。正常操作情况指:完好的机床设备、必要的工艺装备、标准的工人技术等级、标准的耗用时间和生产费用 2、零件加工精度包括:尺寸精度、形状精度和位置精度 3、获得尺寸、形状、位置精度的方法 获得尺寸精度的方法:试切法、定尺寸刀具法、调整法、自动控制法 获得形状精度的方法:轨迹法、成形法、展成法 获得位置精度的方法:按照工件加工过的表面进行找正的方法;用夹具安装工件;用划线法来获得。 4、机械加工工艺系统:在机械加工时,机床、夹具、刀具和工件构成的一个完整的系统。 5、加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原始误差 原始误差:加工原理误差、工件装夹误差、工艺系统的静误差、调整误差、工艺系统的动误差、测量误差 6、机床误差对加工精度影响重要的三点:导轨误差、主轴误差、传动链误差 7、误差的敏感方向:原始误差所引起的刀刃与工件间的相对位移,如果产生在加工表面的法线方向,则对加 工误差有直接的影响;如果产生在加工表面的切线方向,就可以忽略不计。把加工表面的法向称之为误差的敏 感方向。 8、传动链误差的概念:传动链始末两端传动兀件间相对运动的误差。一般用传动链末端兀件的转角误差来衡量。 9、提高传动链的传动精度的措施:a)减少传动元件的数目,减少误差的来源;b)提高传动元件的制造精度(特别是末端元件)和装配精度;c)尽可能使末端传动副采用大的降速比;d)减小齿轮副或旋转副存在的 间隙;e)采用矫正装置,预先人为地加入一个等值反向的误差。 10、工艺系统刚度:工艺系统抵抗变形的能力可用工艺系统刚度kxt来描述。垂直作用于工件加工表面的径向 切削分力Fy与工艺系统在该方向上的变形yxt之间的比值,称为工艺系统刚度kxt kxt= Fy / yxt 11、影响机床部件刚度的因素:① 结合面接触变形② 低刚度零件本身的变形③连接表面间的间隙④接触表面间的摩擦及变形滞后现象⑤受力方向及作用力综合结果 12、工艺系统的变形与刚度的关系:垂直作用于工件加工表面的径向切削力Fy与工艺系统在该方向上的变形yxt 之间的比值,称为工艺系统刚度kxt, kst=Fy/yxt 13、工艺系统受力变形对加工精度的影响:①切削力位置的变化对加工精度的影响②切削力大小变化对加工 精度的影响③ 夹紧变形对加工精度的影响④机床部件、工件重量对加工精度的影响 14、误差复映:上式表示了加工误差与毛坯误差之间的比例关系,说明了“误差复映”的规律,定量地反映 了毛坯误差经加工所减小的程度,称之为“误差复映系数”;可以看出:工艺系统刚度越高,e越小,也即是复映在工件上的误差越小。当加工过程分成几次走刀进行时,每次走刀的复映系数为: e 1、e 2、e 3 ,则总的 复映系数1 23 e = eee……总复映系数总是小于1,经过几次走刀后,降到很小的数值,加工误差也就降 到允许的范围以内。 当工件毛坯有形状误差、位置误差,以及毛坯硬度不均匀时,加工后出现的加工误差。误差的方向是一致的。 减小误差复映的方法:1?减小进给量。2?提高工艺系统刚度。3?增加走刀次数。 15、减少工艺系统受力变形的途径:提高工艺系统中零件间的配合表面质量,以提高接触刚度、设置辅助支 承提高部件刚度、当工件刚度成为产生加工误差的薄弱环节时,缩短切削力作用点和支承点的距离也可以提 高工件的刚度; 16、减少工艺系统热变形的措施:1)减少发热和采取隔热;2)强制冷却,均衡温度场;3)从结构上采取措施减少热变形;4 )控制环境温度。 17、提高机械加工精度的途径:(1)听其自然,因势利导,直接消除或减小柔性工件受力变形的方法(2)人为设误,相反相成,抵消受力变形和传动误差的方法(3)缩小范围,分别处理,分组控制定位误差的方法(4)确保验收,把好最后一道关,“就地加工”达到终精度的方法(5)有比较,才有鉴别,误差平均的方法(6)实时检 测,动态补偿,积极控制的方法 18、机械加工表面质量的概念:表面层金属的力学物理性能 19、粗糙度、波度:指加工表面上具有的较小距离的峰谷所组成的表面微观几何形状特性,表面粗糙度一微观 几何形状误差:S / H < 50 (GB/T131-93)波距/波高 波度一一介于加工精度(宏观)和表面粗糙度之间的周期性几何形状误差(50~1000) 20、冷作硬化产生原因、影响因素产生原因:表面层金属由于塑性变形使晶体间产生剪切滑移,使晶格拉长、 扭曲和破碎,从而得到强化。 影响因素:刀具的几何参数、切削用量、被加工材料

机械制造工艺学实训报告

百度文库 机械制造工艺学实训报告传动轴加工工艺规程制定

实训任务:制定以下零件小批量试制的加工工艺规程 材料:45#钢热处理:调质处理 零件的分析 (一)零件结构工艺性分析 由实训题目可知,该轴是减速器的一个传动轴。传动轴与机构中的其他零件通过间隙配合相结合,具有传递力矩,转矩和扭矩等作用。从零件图上看,该零件是典型的轴类零件,结构比较简单,结构呈阶梯状,属于阶梯轴,尺寸精度,形位精度要求均较高。其主要加工的面有Φ45mm、Φ56mm、Φ67mm、Φ55mm、Φ44mm和Φ35mm的外圆柱面及2个键槽。 (二)零件技术要求分析 ①两个Φ45r6的圆柱面μm; Φ55k7的圆柱面和Φ35h7的圆柱面Ra均为μm且Φ55k7外圆轴线和Φ35h7外圆轴线均与基准轴线同轴 ②Φ56左端面、Φ67右端面、Φ55右端面和Φ44右端面的Ra均为μm ;其中

Φ56左端面和Φ55右端面均对Φ55k7和Φ55k7的轴线端面圆跳动公差为。Φ67右端面和Φ44右端面均对Φ55k7和Φ55k7的轴线端面圆跳动公差为。 ③键槽16和10:IT9;侧面μ m ; ④材料40钢,热处理:调质处理。 毛坯的选择 轴类零件最常用的毛坯是棒料和锻件,只有某些大型或结构复杂的轴(如曲轴),在质量允许下采用锻件。由于毛坯经过加热,锻造后能使金属内部的纤维组织表面均与分布,可获得较高的抗拉,抗弯及抗扭强度,所以除光轴外直径相差不大的阶梯轴可使用热轧棒料或冷轧棒料,一般比较重要的轴大部分都采用锻件,这样既可以改善力学性能,又能节约材料,减少机械加工量。根据生产规模的大小,毛坯的锻造方式有自由锻和模锻。自由锻多用于中小批量生产。模锻适用于大批量生产,而且毛坯制造精度高,加工余量小,生产效率高,可以锻造形状复杂的毛坯。 故综合考虑本设计实际情况,选用冷轧圆钢作为毛坯。 (一)毛坯形状及尺寸的确定 分析零件图可知,轴为阶梯轴,没有斜度,传动轴的外圆直径相差不大(最小端为35mm, 最大端为67mm),故选用棒料。从生产类型来看为小批量试制生产,因此综合考虑选用Φ75mm 的,长度为307mm的冷轧圆钢作为毛坯。 (二)定位基准的选择 ①粗基准的选择:按照粗基准的选择原则,应选择次要加工表面为粗基准。又考虑到台阶轴的工艺特点,所以选择外圆端面为粗基准面。 ②精基准的选择:按照基准重合原则及加工要求,以Φ55k7外圆轴线和Φ35h7外圆轴线为基准,加工内孔时的定位基准为Φ35h7外圆中心。 零件表面加工方法的选择 当零件的加工质量要求较高时,往往不可能用一道工序来满足要求,而要用几道工序逐 步达到所要求的加工质量和合理地使用设备、人力。 零件的加工过程通常按工序性质不同,可以分为粗加工,半精加工,精加工三个阶段。 ③加工阶段:其任务是切除毛坯上大部分余量,使毛坯在形状和尺寸上接近零件成品,主要目标是提高生产率,去除内孔,端面以及外圆表面的大部分余量,并为后续工序提供精基准。此零件即加工Φ45mm、Φ56mm、Φ67mm、Φ55mm、Φ44mm和Φ35mm的外圆柱面。 ④半精加工阶段:其任务是使主要表面达到一定的精加工余量,为主要表面的精加工做好准备。此零件即加工Φ45mm、Φ56mm、Φ67mm、Φ55mm、Φ44mm和Φ35mm的外圆柱面、孔等。 ⑤精加工阶段:其任务就是保证各主要表面达到规定的尺寸精度,留一定的精加工余量,为主要表面的精加工做好准备,并可完成一些次要表面的加工。如精度和表面粗糙度要求,主要目标是全面保证加工质量。 基面先行原则 该零件进行加工时,要将右端面先加工,再以右端面、外圆柱面为基准来加工,因

换热器制作工艺规程

换热器制作工艺规程 换热器是压力容器中比较常见的换热设备,在制造过程中应严格执行《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和GB151《管壳式换热器》及相关标准的规定。另外,还应按照以下工艺要求进行换热器的制造、检验、验收。 1、壳体 1.1用钢板卷制时,内直径允许偏差可通过外圆周长加以控制,其外圆周长允许上偏差为10mm,下偏差为零。 1.2 筒体同一断面上,最大直径与最小直径之差为e≤0.5%DN。 且:当DN≤1200mm时,其值不大于5mm; 当DN>1200mm时,其值不大于7mm 1.3 筒体直线度允许偏差为L/1000(L为筒体总长) 且:当L≤6000mm时,其值不大于4.5mm; 当L>6000mm时,其值不大于8mm 直线度检查应通过中心线的水平和垂直面,即沿圆周0°90°180°270°四个部位测量。 1.4 壳体内壁凡有影响管束顺利装入或抽出的焊缝均应磨至与母材表面平齐。 1.5 在壳体上设置接管或其他附件而导致壳体变形较大,影响管束顺利安装时,应采取防止变形措施。 1.6 插入式接管,管接头除图样有规定外,不应伸出管箱、壳体的内表面,而且在穿管前应将内侧角焊缝先焊,为防止筒体变形,外侧角焊缝待组装管束后再施焊。

2、换热管 2.1 换热管管端外表面应除锈、去污。用于焊接时,管端清理长度应不小于管外径,且不小于25mm;用于胀接时,管端应呈现金属光泽,其长度不应小于2倍的管板厚度。 2.2 换热管拼接时应符合以下要求: 2.2.1 对接接头应作焊接工艺评定,试件的数量、尺寸、试验方法应符合JB4708的规定: 2.2.2 同一根换热管的对接焊缝,直管不得超过一条;U型管不得超过二条;最短管长不应小于300mm,包括至少50mm直管段的U型弯管段范围内不得有拼接焊缝; 2.2.3 管端坡口应采用机械方法加工,焊前应清洗干净; 2.2.4 对口错边量应不超过换热管壁厚的15%,且不大于0.5mm;直线度偏差以不影响顺利穿管为限; 2.2.5 对接后应先取相应钢球直径(d≤25 钢球直径0.75di;25<d≤40 钢球直径0.8di;d>40 钢球直径0.85di;di为管子内径= 2.2.6 对接接头应进行射线检测,抽查数量应不少于接头总数的10%,且不少于一条,以JB/T4730的Ⅲ级为合格;如有一条不合格时,应加倍抽查;再出现不合格时,应100%检查; 2.2.7 对接后的换热管,应逐根进行液压试验,试验压力为设计压力的2倍。 2.3 U型管的弯制:U型管弯管段的圆度偏差,应不大于换热管名义外径的10%;但弯曲半径小于2.5倍换热管名义外径的U形弯管段可按15%

过程装备制造与检测 邹广华 刘强 课后习题答案

过程装备制造与检测 0-1过程装备主要包括哪些典型的设备和机器。 过程装备主要是指化工、石油、制药、轻工、能源、环保和视频等行业生产工艺过程中所涉及的关键典型备。 0-3压力容器按设计压力分为几个等级,是如何划分的。 按设计压力分为低压中压高压超高压四个等级,划分如下:低压(L)0.1-1.6中压(M)1.6-10高压(H)10-100超高压(U)>100 0-4为有利于安全、监督和管理,压力容器按工作条件分为几类,是怎样划分的。 a.第三类压力容器(下列情况之一) 毒性程度为极度和高度危害介质的中压容器和力P*V≥0.2MPa·m3的低压容器;易燃或毒性程度为中度危害介质且P*V≥0.5MPa·m3的中压反应容器和力P*V≥10MPa·m3的中压储存容器。;高压、中压管壳式余热锅炉;高压容器。b.第二类压力容器(下列情况之一) 中压容器[第a条规定除外];易燃介质或毒性程度为中度危害介质的低压反应容器和储存容器;毒性程度为极度和高度危害介质的低压容器;低压管壳式余热锅炉;搪玻璃压力容器。 c.第一类压力容器 除第a、b条规定外,为第一类压力容器。 0-7按压力容器的制造方法划分,压力容器的种类。

单层容器:锻造法卷焊法电渣重溶法全焊肉法多层容器:热套法层板包扎法绕代法绕板法 1-3常规检测包括哪些检测容。 包括宏观检测、理化检测、无损检测(射线超声波表面) 2-1简述射线检测之前应做的准备工作。 在射线检测之前,首先要了解被检工件的检测要求、验收标准,了解其结构特点、材质、制造工艺过程等,结合实际条件选组合式的射线检测设备、附件,为制定必要的检测工艺、方法做好准备工作。 2-2说明射线照相的质量等级要求(象质等级)。 一般情况下选AB级(较高级)的照相方法,重要部位可考虑B级(高级),不重要部位选A级(普通级)。 2-3射线检测焊接接头时,对接接头透照缺陷等级评定的焊缝质量级别是怎样划分的。 Ⅰ级焊缝不允许有裂纹、未熔合、未焊透和条状夹渣存在;Ⅱ级焊缝不允许有裂纹、未熔合、未焊透存在;Ⅲ级焊缝不允许有裂纹、未熔合以及双面焊或者相当于双面焊的全焊头对接焊缝和家电板的单面焊中的未焊透。不家电板的单面焊中的;焊缝缺陷超过Ⅲ级者为Ⅳ级。

机械制造工艺学知识点总结

1.产品全生命周期:需求分析、设计、加工、销售、使用、报废。 2.成形机理:去除加工、结合加工、变形加工。 3.机械产品生产过程是指从原材料开始到成品出厂的全部劳动过程,它既包括毛坯的制造,零件的机械加工和热处理,机器的装配、检验、测试和涂装等主要劳动过程,还包括专用工具、夹具、量具、和辅具的制造、机器的包装、工件和成品的储存和运输、加工设备的维修,以及动力(电、压缩空气、液压等)供应等辅助劳动过程。 4. 机械加工工艺过程是机械产品生产过程的一部分,是直接生产过程,其原意是指采用金属切削刀具或磨具来加工工件,使之达到所要求的形状、尺寸、表面粗糙度和力学物理性能,成为合格零件的生产过程。 5.如果在一个工序中需要对工件进行几次装夹,则每次装夹下完成的那部分工序内容称为一个安装。 6.工序是指:一个(或一组)工人在一个工作地点一个(或同时对几个)工件连续完成的那一部分工艺过程。 7.工位:在工件的一次安装中,通过分度(或移位)装置,使工件相对于机床床身变换加工位置,则把每一个加工位置上的安装内容称为工位。在一个安装中,可能只有一个工位,也可能需要几个工位。 8.工步:加工表面、切削刀具、切削速度和进给量都不变的情况下所完成的工位内容,称为一个工步。 9.走刀:切削刀具在加工表面上切削一次所完成的工步内容。 10. 机械加工工艺系统:零件进行机械加工时,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即要有一个系统来支持,称之为机械制造工艺系统。一个系统是由物质分系统、能量分系统和信息分系统所组成。 11. 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的生产能力决定生产计划。在计划期内,应当生产的产品产量和进度计划称为生产纲领。 12.生产批量:一次投入或产出的同一产品或零件的数量。 13.生产批量的确定:市场需求及趋势分析;便于生产的组织与安排;产品的制造工作量;生产资金的投入;制造生产率和成本。 14. 装夹(安装):定位和夹紧。 定位确定工件在机床上或夹具中正确位置的过程,称为定位。 夹紧工件定位后将其固定,使其在加工中保持定位位置不变的操作,称为夹紧。 15.装夹的三种方法:夹具中夹紧,易保证精度,操作简便,效率高,大批大量生产;直接找正装夹,精度高,效率低,单件小批生产;划线找正装夹,精度效率均低,设备简单,适应性强,单件小批的复杂铸件或铸件精度较低的粗加工工序。 16. 六点定位原理:采用6个按一定规则布置的约束点来限制工件的6个自由度,实现完全定位,称之为六点定位原理。 17. 完全定位:限制了6个自由度。不完全定位:仅限制了1-5个自由度。 18. 欠定位:约束点不足,欠定位是不允许的。过定位:一个自由度同时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约束点所限制。 19.定位分析方法:正向分析、逆向分析;总体分析、分件分析。 20.定位方案的设计:根据加工面的尺寸、形状和位置要求确定所需限制的自由度;在定位方案中,利用总体和分件法分析是否有过定位和欠定位,注意组合关系,若有过定位是否允许;从承受切削力、夹紧力、重力,以及为夹装方便、易于加工尺寸调整等角度考虑。21.设计基准:设计者在设计零件时,根据零件在装配结构中的装配关系和零件本身结构要素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确定标注尺寸(含角度)的起始位置,这些起始位置可以是点、线或面,称之为设计基准。

全焊接板式换热器的制造工艺和简介

全焊接板式换热器的制造工艺和简介 晨怡热管(1.青海大学化机系,青海西宁810016;2.兰州兰石换热设备有限责任公司,甘肃兰州730050 1.祁玉红 2.李治国2008-6-29 18:21:18 摘要:简要介绍了全焊接板式换热器的芯体和外壳的制造工艺以及在制造过程中所采用的 焊接技术。通过介绍可知,全焊接板式换热器是一种传热效率高、结构紧凑独特的新一代换热设备。 关键词:全焊接板式换热器;制造工艺;结构设计 中图分类号:TQ051.5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 号:1005-2895(2007)03-0124-03 0前言 板式换热器是1种高效而紧凑的换热设备。由于有传热系数高、压力损失小、结构紧凑、维修方便等诸多优点,并且随着结构的改进和大型化制造技术的提高,板式换热器的应用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1]。但是传统的散装式板式换热器(可拆卸式板式换热器),由于本身结构的局限性,使用压力不超过2.5MPa,使用温度不超过250℃,最大组装面积2000m3,另外还存在橡胶密封垫在高温下容易失效的缺陷以及在某些特定介质中的应用问题一直未 能解决。因此,为了提高板式换热器的使用温度和压力,扩大其使用范围,国内外陆续开发、制造并使用了多种焊接板式换热器。这些焊接板式换热器已经越来越多地用于化工、石油、动力、冶金等领域的加热、冷却、冷凝、蒸发和热回收等过程中。 经应用证实全焊接板式换热器其有以下优点: (1)适用温度为-200~900℃,压力变化范围为真空~6.0MPa,最大组装面积可达6000m2。 (2)传热效率高,板片表面几乎都参与了热交换。 (3)由于板片热交换充分、均匀,波纹深度变化范围大,不论流体在板间或管间流道, 流动均顺畅,没有死区,阻力损失小。 (4)占地面积小,与可拆卸式相当。紧凑的结构可达到250m2/m3。 (5)重量轻,仅为相同换热面积管壳式换热器的1/5~1/4。 (6)同一种流体在列管式换热器内当雷诺数为4000~6000时,才能达到湍流状态,而在全焊接板式换热器内当雷诺数为100~300时,就可达到湍流状态。 (7)板片在四周交错焊接后,在运行过程中由于热胀冷缩现象,板片内应力释放,会使 板片表面污垢自动脱落下来。通常污垢热阻仅为列管式换热器污垢热阻的1/5~1/4。 1全焊接板式换热器的主要制造工艺 1.1全焊接板式换热器的芯体结构制造 全焊接板式换热器的板片材料通常为奥氏体不锈钢:304,304L,306,316L,321等 以及镍基合金、工业纯钛。材料只需具有基本的可焊性和冲压性能,都可以用来制作板片元件。板片厚度通常为0.4~1.0mm。 全焊接板式换热器的板片生产利用了板片成型自动化生产线。利用接刀、定位与找正技术,采用整板分次连续压制成型,其板片形式主要有水平平直波纹板片、窝形波纹板片、或平板板片等。通过改变换热板片的长度和叠加厚度来实现结构的变换。 单个板片两两正反通过翼边组焊成一束,板片四周交错焊接,这种独特的结构可以使 传热板片通过翼边焊接形成另一流体的通道。因此多个板束通过焊接联系起来就形成了2 个流体通道,即板间流道和管间流道(见图1,图2)[2]组成了全焊接板式换热器的芯体结

过程装备制造工艺复习

1.准备工序(预加工):净化、矫形和涂底漆。 2.净化的方法和设备:喷砂法(机械净化法、物理净化法)(喷沙装置)、抛丸法(抛丸机)、化学清洗法(包括有机溶剂洗涤、碱洗、酸洗)。 3.净化的原因、目的:①消除焊缝两边缘的油污和锈蚀物,保证焊接质量;②为下一道工序做准备,满足下一道工序的工艺要求;如:喷镀,搪瓷,衬里设备,多层包扎容器,热套容器等;③为保持设备的耐腐蚀性; 4.喷砂法原理:利用压缩空气将均匀石英砂粒喷射到需净化表面。 5.抛丸法原理: 利用高速旋转的叶轮将磨料抛向钢铁表面来达到除锈目的 6.矫形的实质:就是调整弯曲件“中性层”两侧的纤维长度,使纤维等长。或者以中性层为基准,长的变短,短的变长;或者以长纤维为基准,让短纤维拉长。 7.矫形的方法:弯曲法、张力变形法、火焰加热法等 8.矫形设备:1.弯曲法:钢板的矫平:辊式矫板机;型钢的矫形:各种压力机、型钢矫直机,矫管机。2.张力变形法矫形:拉伸机3.火焰加热矫形:可燃气体的火焰。 9.划线:划线工序是包括展开、放样、打标号等一系列操作过程的总称。 10.可展与不可展:空间曲面分为直线曲面和曲线曲面。所有的曲线曲面是不可展开的。在直线曲面中,相邻两素线位于同一平面内的才是可展开曲面。 球形、椭圆形、折边锥形封头等零件的表面是曲线曲面,属于不可展开曲面,在生产中用近似方法展开或用经验公式计算 11.注意事项(放样):划线要准确、考虑各工序的加工余量、合理排料(提高材料利用率和合理配置焊缝)。 12.排版原则(三个):a.充分利用原材料、边角余料、使材料利用率达到90%以上,b.零件排料要考虑到切割方便、可行,c.筒节下料时要注意保证筒节的卷制方向应与钢板的轧制方向(轧制纤维方向)一致,d.认真设计焊缝位置。 P141(合理排料) 13.切割及边缘加工(设备一致):按所划的切割线从原料上切割下零件的毛坯称切割工序(俗称落料)。切割的要求:尺寸精确;切口光洁;切割后的坯料无明显、较大变形 14.机械切割:1.锯切(设备:普通锯床,砂轮锯)(对象:圆钢,管子);2.剪切(设备:闸门式、圆盘式剪板机,振动剪床,联合剪切机)(对象:板料) 适用范围:A.闸门式剪板机:有斜口和平口两种,以斜口式用得最多.用于板材的直线剪切。其剪切厚度为6-40mm B. 圆盘式剪切机则用于20mm以下板料的直线和曲线剪切,用途不广。 15.热切割:氧气切割、等离子弧切割 16.氧气切割的过程:a.金属预热 b.金属元素燃烧 c.氧化物被吹走 17.氧气切割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①金属的燃点必须低于其熔点(基本条件)。铸铁、铜的燃点都高于其熔点,不能用氧切割 ②金属氧化物的熔点必须低于金属本身的熔点。铝和含铬较高的合金钢不能气割 ③金属燃烧时放出的热量应足以维持切割过程连续进行。 ④金属的导热性不能过高;⑤生成氧化物的流动性要好。 18.等离子弧切割是利用温度达18000-30000K的等离子焰流,将工件局部熔化并冲刷掉而形成割缝 19.等离子弧及其产生:完全电离的气体就是第四种物态——等离子态 自由电弧→机械压缩、热压缩、磁压缩→等离子弧 20.边缘加工有两个目的:a.按划线要求切除余量,以消除切割时边缘可能产生的冷加工硬化、裂纹、渗碳、淬火硬化等缺陷;b.根据设备的焊接要求,加工出各种形式的坡口 方法是机械切割(刨削,磨削)和热切削(火焰切割、等离子弧切割、碳弧气刨)

机械制造工艺学总结

机 械 制 造 工 艺 学 学 习 报 告 学院:机电工程学院 班级:13机械本2 姓名:黄宇 学号:20130130815

机械制造过程是机械产品从原材料开始到成品之间各相互关联的劳动过程的总和。它包括毛坯制造、零件机械加工、热处理、机器的装配、检验、测试和油漆包装等主要生产过程,也包括专用夹具和专用量具制造、加工设备维修、动力供应(电力供应、压缩空气、液压动力以及蒸汽压力的供给等)。 工艺过程是指在生产过程中,通过改变生产对象的形状、相互位置和性质等,使其成为成品或半成品的过程。机械产品生产工艺过程又可分为铸造、锻造、冲压、焊接、机械加工、热处理、装配、涂装等。其中与原材料变为成品直接有关的过程,称为直接生产过程,是生产过程的主要部分。而与原材料变为产品间接有关的过程,如生产准备、运输、保管、机床与工艺装备的维修等,称为辅助生产过程。 主要包括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订、机床夹具设计原理、机械加工精度、加工表面质量、典型零件加工工艺、机器装配工艺基础、机械设计工艺基础、现代制造技术及数控加工工艺等部分。 机械制造工艺学的研究对象是机械产品的制造工艺,包括零件加工和装配两方面,其指思想是在保证质量的前提达到高生产率、经济型。课程的研究重点是工艺过程,同样也包括零件加工工艺过程和装配工艺过程。工艺是使各种原料、半成品成为产品的方法和过程。 各种机械的制造方法和过程的总称为机械制造工艺 工艺系统:在机械加工时,机床、夹具、刀具和工件构成的一个完整的系统。研究加工精度的方法:单因素分析法、统计分析法 加工表面质量:加工表面的几何形貌和表面层材料的力学物理和化学性质 几何形貌:表面粗糙度表面波纹度纹理方向表面缺陷。表面材料力学的物理化学性能:表面层金属的冷作硬化、表面层金属金相组织变化。冷作硬化:机械加工中因切削力产生的塑性变形使表层金属硬度和强度提高的现象。 机械加工工艺规程是规定产品或零部件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和操作方法等的工艺文件,是一切有关生产人员都应严格执行、认真贯彻的纪律性文件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作用 1根据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进行生产准备(包括技术准备) 2.机械加工工艺规程是生产计划、调度,工人的操作、质量检查等的依据 3.新建或扩建车间,其原始依据也是机械加工工艺规程 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设计原则: (1)可靠地保证零件图样上所有技术要求的实现 (2)必须能满足生产纲领要求 (3)在满足技术要求和生产纲领要求前提下,一般要求工艺成本 最低 (4)尽量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保障生产安全。 通过对机械制造工艺学的学习我对我们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这个专业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知道了工件的装夹与夹具的基础、机械工艺规程的制定典型模具与机械零件加工工艺、装配工艺、还有刀具的相关知识。使我受益匪浅。

过程装备制造与检测试题

过程装备制造与检测考试复习题 一、填空题(每空1.5分,总分30分) 1、按压力容器在生产工艺过程中的作用原理,将压力容器分为反应压力容器、换热压力容器、分离压力容器和储存压力容器。 2、对于压力容器的定期检测根据其检测项目、范围和期限可分为外部检测、内外部检测和全面检测。 3、在焊接热循环中对焊接接头组织、性能的影响,主要取决于加热速度、加热最高温度、高温停留时间和冷却速度。 4、在腐蚀介质的作用下,腐蚀由金属表面沿晶界深入金属内部的腐蚀称为晶间腐蚀。 5、焊后热处理是将焊接装备的整体或局部均匀加热至金属材料相变点以下的温度范围内,保持一定的时间,然后均匀冷却的过程。 6、焊后热处理的作用松弛焊接残余应力、稳定结构形状和尺寸、改善母材、焊接接头和结构件的性能。 7、尺寸精度及其获得方法:试切法、定尺寸刀具法、调整法、自动控制法。 二、选择题(每题2分,总分20分) 1、应用最广的无损检验方法是(B) A、射线探伤 B、超声波探伤 C、表面探伤 D、声发射 2、焊接就是通过加压或加热,或者两者并用,并且用或者不用填充材料,使焊件达到( A )结合的一种方法。 A、原子 B、分子 C、中子 D、电子 3、焊接接头中最薄弱的区域是(C) A、焊缝区 B、熔合面 C、热影响区 D、基本母材 4、焊接结构不具有的优点(B) A、节省金属材料,减轻结构重量 B、劳动强度低,劳动条件好 C、较好的密封性 D、容易实现机械化和自动化 5、下列不是焊后热处理的目的的是(D) A、松弛焊接残余应力 B、稳定结构形状和尺寸 C、改善母材焊接接头和结构件的性能 D、提高断裂韧性 6、磁粉探伤有很多优点,下列对其描述错误的有(C ) A、适用于能被磁化的材料 B、可以检测形状复杂的工件 C、检测灵敏度较低 D、检测工艺简单,效率高 7、采用结构钢焊接时必须预热,一般预热温度为(A )以上 A、250—350℃ B、200—300℃ C、300—450℃ D、400—550℃ 8、对于常温下塑性较好的材料,可采用(B);对于热塑性较好的材料,可以采用(B) A、冷冲压,退火处理 B、冷冲压、热冲压 C、回火处理、热冲压 D、热冲压、淬火处理 9、评定金属材料的焊接性的方法有三种,下列不是焊接性的评定方法的是(C ) A、实际焊接法 B、模拟焊接法 C、数值模拟法 D、理论估算法 10、壳体部分的环向焊缝接头,锥形封头小端与接管连接的接头,长颈法兰与接管连接的接头属于哪一类焊接接头( B )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落后生产工艺装备)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 一、落后生产工艺装备 (一)农林业 1、湿法纤维板生产工艺 2、滴水法松香生产工艺 3、农村传统老式炉灶炕 4、以木材、伐根为主要原料的活性炭生产以及氯化锌法活性炭生产工艺 5、超过生态承载力的旅游活动和药材等林产品采集 6、严重缺水地区建设灌溉型造纸原料林基地 7、种植前溴甲烷土壤熏蒸工艺 (二)煤炭 1、国有煤矿矿区范围(国有煤矿采矿登记确认的范围)内的各类小煤矿 2、单井井型低于3万吨/年规模的矿井 3、既无降硫措施,又无达标排放用户的高硫煤炭(含硫高于3%)生产矿井 4、不能就地使用的高灰煤炭(灰分高于40%)生产矿井 5、6AM、φM—2.5、PA—3型煤用浮选机 6、PB2、PB3、PB4型矿用隔爆高压开关 7、PG—27型真空过滤机 8、X—1型箱式压滤机 9、ZYZ、ZY3型液压支架 10、木支架 11、不能实现洗煤废水闭路循环的选煤工艺、不能实现粉尘达标排放的干法选煤设备 (三)电力 1、大电网覆盖范围内,单机容量在10万千瓦以下的常规燃煤火电机组 2、单机容量5万千瓦及以下的常规小火电机组 3、以发电为主的燃油锅炉及发电机组(5万千瓦及以下) 4、大电网覆盖范围内,设计寿命期满的单机容量20万千瓦以下的常规燃煤火电机组 (四)石化化工 1、200万吨/年及以下常减压装置(2013年,青海格尔木、新疆泽普装置除外),废旧橡胶和塑料土法炼油工艺,焦油间歇法生产沥青 2、10万吨/年以下的硫铁矿制酸和硫磺制酸(边远地区除外),平炉氧化法高锰酸钾,隔膜法烧碱(2015年)生产装置,平炉法和大锅蒸发法硫化碱生产工艺,芒硝法硅酸钠(泡花碱)生产工艺 3、单台产能5000吨/年以下和不符合准入条件的黄磷生产装置,有钙焙烧铬化合物生产装置(2013年),单线产能3000吨/年以下普通级硫酸钡、氢氧化钡、氯化钡、硝酸钡生产装置,产能1万吨/年以下氯酸钠生产装置,单台炉容量小于12500千伏安的电石炉及开放式电石炉,高汞催化剂(氯化汞含量6.5%以上)和使用高汞催化剂的乙炔法聚氯乙烯生产装置,氨钠法及氰熔体氰化钠生产工艺 4、单线产能1万吨/年以下三聚磷酸钠、0.5万吨/年以下六偏磷酸钠、0.5万吨/年以下三氯化磷、3万吨/年以下饲料磷酸氢钙、5000吨/年以下工艺技术落后和污染严重的氢氟酸、5000吨/年以下湿法氟化铝及敞开式结晶氟盐生产装置 5、单线产能0.3万吨/年以下氰化钠(100%氰化钠)、1万吨/年以下氢氧化钾、1.5万吨/年以下普通级白炭黑、2万吨/年以下普通级碳酸钙、10万吨/年以下普通级无水硫酸钠(盐

机械制造工艺学实训报告

机械制造工艺学实训报告传动轴加工工艺规程制定

实训任务:制定以下零件小批量试制的加工工艺规程 材料:45#钢热处理:调质处理 零件的分析 (一)零件结构工艺性分析 由实训题目可知,该轴是减速器的一个传动轴。传动轴与机构中的其他零件通过间隙配合相结合,具有传递力矩,转矩和扭矩等作用。从零件图上看,该零件是典型的轴类零件,结构比较简单,结构呈阶梯状,属于阶梯轴,尺寸精度,形位精度要求均较高。其主要加工的面有Φ45mm、Φ56mm、Φ67mm、Φ55mm、Φ44mm和Φ35mm的外圆柱面及2个键槽。 (二)零件技术要求分析 ①两个Φ45r6的圆柱面Ra0.8μm; Φ55k7的圆柱面和Φ35h7的圆柱面Ra均为1.6μm且Φ55k7外圆轴线和Φ35h7外圆轴线均与基准轴线同轴 ②Φ56左端面、Φ67右端面、Φ55右端面和Φ44右端面的Ra均为6.3μm ;

其中Φ56左端面和Φ55右端面均对Φ55k7和Φ55k7的轴线端面圆跳动公差为0.02mm。Φ67右端面和Φ44右端面均对Φ55k7和Φ55k7的轴线端面圆跳动公差为0.05mm。 ③键槽16和10:IT9;侧面 Ra6.3 μ m ; ④材料40钢,热处理:调质处理。 毛坯的选择 轴类零件最常用的毛坯是棒料和锻件,只有某些大型或结构复杂的轴(如曲轴),在质量允许下采用锻件。由于毛坯经过加热,锻造后能使金属内部的纤维组织表面均与分布,可获得较高的抗拉,抗弯及抗扭强度,所以除光轴外直径相差不大的阶梯轴可使用热轧棒料或冷轧棒料,一般比较重要的轴大部分都采用锻件,这样既可以改善力学性能,又能节约材料,减少机械加工量。根据生产规模的大小,毛坯的锻造方式有自由锻和模锻。自由锻多用于中小批量生产。模锻适用于大批量生产,而且毛坯制造精度高,加工余量小,生产效率高,可以锻造形状复杂的毛坯。 故综合考虑本设计实际情况,选用冷轧圆钢作为毛坯。 (一)毛坯形状及尺寸的确定 分析零件图可知,轴为阶梯轴,没有斜度,传动轴的外圆直径相差不大(最小端为 35mm, 最大端为67mm),故选用棒料。从生产类型来看为小批量试制生产,因此综合考虑选用Φ75mm 的,长度为307mm的冷轧圆钢作为毛坯。 (二)定位基准的选择 ①粗基准的选择:按照粗基准的选择原则,应选择次要加工表面为粗基准。又考虑到台阶轴的工艺特点,所以选择外圆端面为粗基准面。 ②精基准的选择:按照基准重合原则及加工要求,以Φ55k7外圆轴线和Φ35h7外圆轴线为基准,加工内孔时的定位基准为Φ35h7外圆中心。 零件表面加工方法的选择 当零件的加工质量要求较高时,往往不可能用一道工序来满足要求,而要用几道工序逐 步达到所要求的加工质量和合理地使用设备、人力。 零件的加工过程通常按工序性质不同,可以分为粗加工,半精加工,精加工三个阶段。 ③加工阶段:其任务是切除毛坯上大部分余量,使毛坯在形状和尺寸上接近零件成品,主要目标是提高生产率,去除内孔,端面以及外圆表面的大部分余量,并为后续工序提供精基准。此零件即加工Φ45mm、Φ56mm、Φ67mm、Φ55mm、Φ44mm和Φ35mm的外圆柱面。 ④半精加工阶段:其任务是使主要表面达到一定的精加工余量,为主要表面的精加工做好准备。此零件即加工Φ45mm、Φ56mm、Φ67mm、Φ55mm、Φ44mm和Φ35mm的外圆柱面、孔等。 ⑤精加工阶段:其任务就是保证各主要表面达到规定的尺寸精度,留一定的精加工余量,为主要表面的精加工做好准备,并可完成一些次要表面的加工。如精度和表面粗糙度要求,主要目标是全面保证加工质量。 基面先行原则 该零件进行加工时,要将右端面先加工,再以右端面、外圆柱面为基准来加工,因

换热器制造工艺

浅谈换热器管板与换热管胀焊并用连接的制造工艺 摘要:简要叙述了换热器管板与换热管胀焊并用连接的制造工艺,并提出了控制其连接质量的方法。 关键词:换热管管板连接问题及对策 GBl5l—l999标准中规定,强度胀接适用于设计压力~<4MPa、设计温度 ≤300℃、无剧烈振动、无过大温度变化及无应力腐蚀的场合;强度焊接适用于振动较小和无间隙腐蚀的场合;胀、焊并用适用于密封性能较高、承受振动或疲劳载荷、有间隙腐蚀、采用复合管板的场合。由此可见,单纯胀接或强度焊接的连接方式使用条件是有限制的。胀、焊并用结构由于能有效地阻尼管束振动对焊口的损伤,避免间隙腐蚀,并且有比单纯胀接或强度焊具有更高的强度和密封性,因而得到广泛采用。目前对常规的换热管通常采用“贴胀+强度焊”的模式;而重要的或使用条件苛刻的换热器则要求采用“强度胀+密封焊”的模式。胀、焊并用结构按胀接与焊接在工序中的先后次序可分为先胀后焊和先焊后胀两种。 1先胀后焊 管子与管板胀接后,在管端应留有15ram长的未胀管腔,以避免胀接应力与焊接应力的迭加,减少焊接应力对胀接的影响,15ram的未胀管段与管板孔之间存在一个间隙(见图1)。在焊接时,由于高温熔化金属的影响,间隙内气体被加热而急剧膨胀。据国外资料介绍,间隙腔内压力在焊接收口时可达到200~ 300MPa的超高压状态。间隙腔的高温高压气体在外泄时对强度胀的密封性能造成致命的损伤,且焊缝收口处亦将留下肉眼难以觉察的针孔。目前通常采用的机械胀接,由于对焊接裂纹、气孔等敏感性很强的润滑油渗透进入了这些间隙,焊接时产生缺陷的现象就更加严重。这些渗透进入间隙的油污很难清除干净,所以采用先胀后焊工艺,不宜采用机械胀的方式。由于贴胀是不耐压的,但可以消除管子与管板管孔的间隙,所以能有效的阻尼管束振动到管口的焊接部位。但是采用常规手工或机械控制的机械胀接无法达到均匀的贴胀要求,而采用由电脑控制胀接压力的液袋式胀管机胀接时可方便、均匀地实现贴胀要求。采用液袋式胀管机胀接时,为了使胀接结果达到理想效果,胀接前管子与管板孔的尺寸配合在设计制造上必须符合较为严格的要求。只有这样对于常规设计的“贴胀+强度焊”可采用先胀后焊的方式,而对特殊设计的“强度胀+强度焊”则可采用先贴胀,再强度焊,最后强度胀的方法。

(完整word版)机械制造工艺学知识点汇总全(复习资料)

粗基准概念:以未加工的表面为定位基准的基准。 精基准概念:以加工过的表面为定位基准的基准。 精基准的选择:1基准重合原则2统一基准原则3互为基准原则4自为基准原则5便于装夹原则6 精基准的面积与被加工表面相比,应有较大的长度和宽度,以提高其位置精度。粗基准的选用原则:1保证相互位置要求2保证加工表面加工余量合理分配3便于工件装夹4粗基准一般不得重复使用原则(1、若必须保证工件上加工表面与非加工表面间的位置要求,则应以不加工表面作为粗基准;2、若各表面均需加工,且没有重点要求保证加工余量均匀的表面时,则应以加工余量最小的表面作为粗基准,以避免有些表面加工不起来。3、粗基准的表面应平整,无浇、冒口及飞边等缺陷。4、粗基准一般只能使用一次,以免产生较大的位置误差。) 生产纲领:计划期内,应当生产的产品产量和进度计划。备品率和废品率在内的产量 六点定位原理:用来限制工件自由度的固定点称为定位支承点。用适当分布的六个支承点限制工件六个自由度的法则称为六点定位原理(六点定则) 组合表面定位时存在的问题:当采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组合表面作为定位基准定位时,由于工件的各定位基准面之间以及夹具的各定位元件之间均存在误差,由此将破坏一批工件位置的一致性,并在夹紧力作用下产生变形,甚至不能夹紧 定位误差:由于定位不准确而造成某一工序在工序尺寸或位置要求方面的加工误差。 产生原因: 1工件的定位基准面本身及它们之间在尺寸和位置上均存在着公差范围内的差异; 2夹具的定位元件本身及各定位元件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尺寸和位置误差; 3定位元件与定位基准面之间还可能存在着间隙。 夹紧装置的设计要求: 1夹紧力应有助于定位,不应破坏定位; 2夹紧力的大小应能保证加工过程中不发生位置变动和振动,并能够调节; 3夹紧后的变形和受力面的损伤不超出允许的范围; 4应有足够的夹紧行程; 5手动时要有自锁功能; 6结构简单紧凑、动作灵活、工艺性好、易于操作,并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 斜楔夹紧机构:(1)斜楔结构简单,有增力作用。(2)斜楔夹紧的行程小。(3)使用手动操作的简单斜楔夹紧时,工件的夹紧和松开都需敲击 螺旋夹紧机构:该机构具有结构简单、工艺性好、夹紧可靠、扩力比大以及行程不受限制等优点,故应用广泛。缺点是动作慢、效率低。 机械加工工艺规程概念:规定产品或零部件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和操作方法等的工艺文件,是一切有关生产人员都应严格执行、认真贯彻的纪律性文件。 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作用: 1是组织车间生产的主要技术文件,据其进行生产准备。车间一切从事生产的人员都要严格、认真地贯彻执行工艺文件,才能实现优质、高产、低耗。 2是生产准备和计划调度的主要依据。有了工艺规程,在产品投产之前就可以进行一系

最新过程装备制造与检测期末考试试题

3、 焊接接头中最薄弱的区域是( A 、焊缝区 B 、熔合面 4、 焊接结构不具有的优点( A 、节省金属材料,减轻结构重量 C 、 较好的密封性 5、 下列不是焊后热处理的目的的是 A 、松弛焊接残余应力 C 、改善母材焊接接头和结构件的性能 6、 磁粉探伤有很多优点,下 A 、适用于能被磁化的材料 C ) C 、热影响区 D 、基本母材 B ) B 、劳动强度低,劳动条件好 D 、容易实现机械化和自动化 (D ) B 、稳定结构形状和尺寸 D 、提高断裂韧性 F 列对其描述错误的有 (C ) B 、可以检测形状复杂的工件 C 、检测灵敏度较低 D 、检测工艺简单,效率高 过程装备制造与检测复习题(五) 一、 填空题(每空 1?5分,总分30分) 1按压力容器在生产工艺过程中的作用原理,将压力容器分为 器、分离压力容器和储存压力容器。 2、对于压力容器的定期检测根据其检测项目、范围和期限可分为 全面检测。 3、在焊接热循环中对焊接接头组织、性能的影响,主要取决于 高温停留时间和冷却速度。 4、 在腐蚀介质的作用下,腐蚀由金属表面沿晶界深入金属内部的腐蚀称为 晶间腐蚀。 5、 焊后热处理是将焊接装备的整体或局部均匀加热至金属材料 相变点以下的温度范围内, 保持 一定的时间,然后均匀冷却的过程。 6、焊后热处理的作用 松弛焊接残余应力、稳定结构形状和尺寸、改善母材、焊接接头和结 构件的性能。 7、 尺寸精度及其获得方法: 试切法、定尺寸刀具法、调整法、自动控制法。 二、 判断题(每个1分,总分5分) 1在相同的焊接电流下,若改变焊丝直径,即改变了电流的密度,焊缝的形状和尺寸也将 随着改变(对) 2、多层容器比单层容器的抗脆裂性好, 导热性比单层容器大的多, 高温工作时热应力大(错) 3、胀接的密封性和强度不如焊接,胀接不适于管程和壳程温差较大的场合,否则影响胀接 质量(对) 4、传播介质是影响超声波衰减的主要因素,在固体介质中超声波衰减最严重,在液体介质 次之,在气体介质中最小( 错) 5、 管子材质低碳钢、低合金钢可以冷弯和热弯;合金钢、高合金钢应选择热弯。 (对) 三、 选择题(每题2分,总分20分) 1应用最广的无损检验方法是( B ) A 、射线探伤 B 、超声波探伤 C 、表面探伤 D 、声发射 2、焊接就是通过加压或加热,或者两者并用,并且用或者不用填充材料,使焊件达到 A )结合的一种 方法。 A 、原子 B 、分子 C 、中子 D 、电子 反应压力容器、换热压力容 外部检测、内外部检测和 加热速度、加热最高温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