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物理学及相关学科的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物理学及相关学科的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物理学及相关学科的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物理学及相关学科的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物理学及相关学科的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清华大学基础科学班简介

一、基础科学班的建立

1997年年底,清华大学校领导接受了理学院的四位教授的提议,决定开办“基础科学班”(以下简称基科班),以它作为学校的一个教学“试验田”,探索拔尖人材培养的新模式。

当时开办基科班的一个重要背景是:在前校长王大中和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的倡导下1997年6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正式成立。杨振宁先生担任该中心名誉主任,该“中心”的目标是:加强清华大学的基础科学研究;倡导开拓性与科学首创精神;培养有创新能力的科研人才;开展高水平国际合作与学术交流,为建设世界一流的清华大学做出贡献。

清华大学生生源质量高,其中许多学生对学习数学、物理等基础科学有浓厚兴趣和强烈愿望,这为培养杰出的基础科学人才提供了丰厚的沃土。在这样的背景下,建议认为有必要也有可能设立特殊的教学计划,使这些学生在数学、物理学等基础学科上得到深造,成为我国基础科学方面富有生气的后备力量,并使他们中的佼佼者将来能成为国际科学技术舞台上的优秀人才。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与思考下,基科班应运而生。

在酝酿建立基科班的过程中,开始把培养目标主要定位在为高等研究中心培养优秀的后备人才。后来学校领导认为应有更宽的面向,除了为数学、物理学等基础科学培养优秀人才外,也为与数理学科密切相关的其它学科培养具有开拓精神和良好理科素养的新型人才。在1999年教育部理科基地检查评估时,专家组对基科班这种培养模式给予了高度的肯定,他们也提出清华大学有极强的工科,优秀理科人才要向工科辐射。这样就形成了为基础科学培养优秀人才和为学校其他院系培养有扎实理论基础的新型人才两方面的任务。

基科班办学之初就明确提出了要培养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人才,学校也十分肯定这一宗旨,并提出要“十年磨一剑”,哪怕每年只有三、五个好苗子,只要长期坚持办下去,就能积累一批能在国际学术舞台上显露身手的优秀人才,其中有些人还会有可能成为杰出的顶级人才。

基科班在国内首次提出了“宽口径,厚基础,强实践”的九字方针。这一方针得到了教育部理科基地检查评估专家组的充分肯定。后来在广州召开的全国物理学会教学委员会扩大会议上,北大赵凯华教授在主席报告中充分肯定了清华大学提出的九字方针,并号召其他院校借鉴这一方针。此后许多兄弟院校也进行了类似的实践。基科班几年的实践证明了这一方针是完全正确的,我们认为厚基础最重要的是数学和物理基础,在基科班的培养模式中我们特别强调了同时强化数学和物理基础。杨振宁先生也多次谈到数学和物理交叉的领域将会产生新的学科生长点。我们的学生可向全校各学科分流,体现了宽口径的培养模式。林家翘先生专门找基科班负责人谈话,他提出数学不仅要和物理结合,

而且要和Science 结合,这将会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基础科学班培养过程的特色

为了实现基科班的培养目标,我们设计了从招生到毕业及推研的一整套培养模式。培养模式具有以下特色:

1.选择优秀苗子,“择天下英才而育之”

为了培养优秀的拔尖人才,首先必须选择优秀的有培养前途的苗子。

基科班的新生来源有四部分:

1)从全国四所重点中学(清华附中、北大附中、北师大试验中学和华东师大二附中)的理科试验班选拔保送生。

2)从全国及国际数学和物理等竞赛获奖的中学生中选拔。

3)部分学生通过高考直接录取。

4)从全校各院系当年入学的新生中选拔,志愿报名,择优录取。

选拔新生的原则是“数学物理基础好,对基础学科确有兴趣、爱好或有专长”。我们不仅看考试成绩,而且要看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他们的兴趣爱好。从1998年开始每年对选择进基科班的学生,我们都要组织专家面试,对学生进行全面考察。

自1998年至2004年,基科班已招收了七届学生,共417人。其中有7人获得国际奥赛金牌、16名省高考理科状元、全国奥赛总决赛一、二等奖获得者超过一百人次。2004年,基科班首次从高考直接录取一部分学生,高考平均成绩列全校各专业之首。

2.同时打好数学和物理学的基础。

对于九字方针中厚基础的理解,我们认为不是各科均衡发展,最重要的基础还是数学和物理,因此我们强调同时打好数学和物理学的基础。数学基础的要求与数学系相近,物理基础的要求和物理系相近。有兴趣和潜能的学生,数学和物理可以都学得很深入,其他学生则可以略有偏重。

基科班的培养方案中,毕业总学分不少于170分。其中课程学习140学分,实践环节30学分。

“课程学习”中包括18门数学和物理学主干课(共73学分,其中9门数学35学分、9门物理38学分)。数理课的学分超过了课程总学分要求的1/2,而且将数学和物理放在了同等重要的地位。这样同时强化数理基础教育之后,学生无论是想向数学还是向物理学方向进一步发展都是可能的,而且有一定的优势和特色;对那些想到其他学科深造的学生,良好的数理基础也会使他们受益匪浅。

3.“觅天下高士而师之”,从校内外聘请最优秀的教师授课。

要强化数学和物理学的基础教育,不仅课程设置要合理,而且要有一批特别优秀的教师,即我们所说的:“觅天下高士而师之”。我们首先在清华全校

选择最好的教师,从年近80学术造诣很高的张礼先生,到近年从国外引进的优秀年轻教授,都先后给基科班学生上过课,2005年获基础物理实验国家精品课的负责人朱鹤年教授对每一届基科班学生的实验课都精心安排,对实验课优秀的学生,他总要给他们单独指导或给他们安排提高的实验。杨振宁先生始终关心基科班的成长,他几乎和每一届的学生都要座谈一次,给他们谈科学史、谈哲学、谈人生、谈学习方法。2004年杨先生还亲自给物理系和基科班的学生讲了一学期的普通物理课。

图为杨振宁先生和基科01班学生座谈后的合影

1999年以后,我们还先后从兄弟院校聘请了最有特色的优秀教师给基科班授课,如北京大学的赵凯华、曾谨言、俞允强、吴崇试、陈惟桓等,南京大学的卢德馨(教育部首届名师奖得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张永德,北京师范大学的裴寿镛、梁灿斌、赵铮等,北京理工大学的梅凤翔(教育部首届名师奖得主)。

这些优秀教师受到了学生的极大欢迎。有不少学生在本科毕业时留言,如

曾蓓(基科98):得到这么多名师的指点和关怀也许是基科8人最大的幸运,因为,这绝不仅仅只是知识上的巨大收益,更多的,是一种对事业的热爱和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带给我们的震撼与思索。

翟荟(基科98):在那里,我受到了几乎是现在中国所能给予的最好的基础课教育和扎实的科研入门训练。

另一方面由于清华这些学生特别优秀,也深受教师们的喜欢,教学相长,看弟子成才,是一个老师的最大乐趣。在这里引用长期给基科班讲授电动力学和量子力学的北师大裴寿镛教授的一段话也许是最好的说明:

"如何把电动力学课教好,是我天天都在思考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最令我振奋的是,经常有同学向我提出非常有兴趣的问题来讨论,这些问题涉及电磁场理论、量子力学、相对论、天体物理、凝聚态物理等等方面,穷尽我的全部所知,也难以回答这些问题的百分之一。我对于陈栋,田一超,戚扬,姚嵩,陈裕,张磊,吴恺,沈一,朱迪灵,张剑,周一帆,吕理,汪源(02级)(以及几位没有记住姓名的同学)所提出的一些问题和他们的见解印象非常深刻,一方面为一代新人的聪明、好学和优秀备受鼓舞,另一方面,痛切感到我必须在科研、教学两方面加倍努力,提高水平,才能应对所担负的任务。教,然后知不足。这是我的深切体会。"

4 .让学生较早参加科研训练,在科研实践中学习。

中国传统教育主张系统和严格,学生习惯于课堂上向教师学习严格的演绎、推理;西方教育则较多跳跃式的学习,给学生一些不是十分连贯的知识点,让学生自己学会归纳,通过自己的总结、消化形成系统的知识。杨振宁先生常讲到这两种教育理念,各有优缺点,他主张两种方式结合。

基科班的培养方案头两年是比较系统地打数学和物理学基础,从第三年开

始的在第五、六和七学期特别开设了“专题研究(Seminar)”课(必修,三学期,共9学分)。Seminar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自学研究,综合与联想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与创新精神;密切教师与学生的联系,并有利于学生向不同方向分流和因材施教。连续三个学期,让学生到校内外他们感兴趣的科研课题组中去,在教师指导下和那里的研究生一起参加科研实践,实践中发现自己知识不夠的地方,根据导师的建议再选修(或自学)一些课程,一边实践一边学习。我们将这种方式叫Seminar,并列为必修课。很多导师以他们的亲身经验告诉学生:“做学问”,一定要动手去做一件事,最后才能学到有用的知识,做的过程中碰到什么问题,再针对问题去看书,去查资料或去听课。许多同学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了一个全新的学习方法,收获良多。

基本做法:在校内外聘请Seminar导师,由导师提出课题,列出必读文献,向学生公布。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报名选择题目和相应的导师。按Seminar 课题内容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课题研究进展定期在小组内报告交流。在第三个暑期小学期进行全班性的Seminar进展交流,要求每个学生汇报自己的研究工作进展并报告对所研究领域的学科前沿的理解。

教师普遍欢迎基科班学生到他们的课题组去接受Seminar训练,他们认为,基科班学生数理基础好,思维活跃,进入课题快。每学期都有多位教授主动同基科班领导联系,希望学生去他们那里做Seminar。

根据无记名问卷调查,学生对Seminar课程要求和实施反映很好,普遍认为能够通过Seminar尽早接触科研,接触科学家,了解科学研究的全过程,学会如何在科学研究中学习新的知识,收获很大。通过Seminar,学生还能寻找自己感兴趣的方向,以利确定自己今后的发展方向。学生们对参加Seminar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调整方向的灵活机制也很满意。

通过Seminar ,基科班学生在科研能力方面展现出了良好素质。据不完全统计,分流到物理方向的基科班学生2001-2004年在国内外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3篇,其中最多的一个学生在本科阶段就在Physical Review 等国际一流杂志上发表了四篇文章。

5.鼓励学科交叉,经过多次选择,使学生找到合适自己发展的方向

基科班的目标不仅仅是为数学和物理学培养优秀的后备人才,而且也鼓励将数学与物理学去和其他学科领域交叉,为这些交叉学科领域培养新型人才。

在清华大学各院系的研究方向中,都有一些需要较深数理基础的方向,基科班的学生参加到这些方向去是能发挥很好作用的。

当今高技术时代,科学主导技术,技术是Science-based 的技术。把数学和物理基础打到一定程度后,到相关学科去进一步发展是一种有效的交叉方式。

通过Seminar这种方式,使本科生在不同学科之间拉开了一个交叉的窗口,也是校内各跨学科中心或实验室联合培养学生的一种“渠道”。通过Seminar 使学生较早地接触到许多学科领域的学科前沿,并逐步找到合适自己发展的方向。下表为前几届学生参加Seminar所选择的学科方向分布

在完成三学期Seminar后,基科班学生开始最后一学期的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他们做毕设或毕业论文也分布在不同的院系或研究所。

基科班的学生在免试推研时,学校研究生院也给了他们特殊的政策,只要他们学习成绩满足一定要求,原则上他们可以根据本人的志向在校内相关院系选择专业读研。

Seminar是对学生实行分流的一种有效渠道。学生一开始就可以挑选适合于自己的导师和题目,中间还可更换。通过几次选择,若学生认为该题目和导师适合于自己,就可进一步在导师指导下做毕业论文。如果Seminar选择的方向仍不适,还可通过毕业论文及推研来进一步选择。

三、办学成果

基科班办学七年来,显见成效。分如下几点,简要介绍一下:

1。在基础科学领域内已有不少优秀学生脱颖而出。

他们的数理基础和研究能力得到了校内外的Seminar导师、研究生导师的高度评价。他们中一部分学生本科毕业后已成为校内外优秀研究生的来源,正在得到进一步的培养。还有一些学生已进入国外名牌大学,展现出出色的才能。有些学生在本科阶段就在国际学术会议上表现不凡,受到国外学者的肯定。据不完全统计,分流到物理方向的基科班学生2001年—2004年发表SCI论文18篇。)在国际会议上作报告15人次。下面仅列出其中几位学生的情况:

(1)曾蓓是基科班98级学生。她在学量子力学课时,课程小论文写得很好,北大曾谨言老师认为她的小论文已达到硕士论文水平,同意她不必参加期末考试而直接给她100分。她的这篇小论文经修改后已在Journal of Mathematical Physics杂志上发表。由于她对量子力学中的对称性和量子信息、微分几何等很感兴趣,三年级进入Seminar阶段,选择了清华龙桂鲁教授、北大曾谨言教授、中科院理论所孙昌璞教授为其导师。她在科学研究上的探索精神和能力得到了导师们的高度评价,本科期间与导师等合作完成了5篇论文,其中在Physical Review A上发表3篇论文,在Journal of Mathematical Physics上发表1篇论文。曾蓓同学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2001年获得“清华十杰”称号、获清华

大学特等奖学金。2004年9月曾蓓从物理系硕士毕业,目前在MIT进一步深造。

(2)翟荟和祁晓亮分别是基科班98级和99级的学生,也是高等研究中心近两年获得杨振宁奖学金的研究生。高等研究中心聂华桐主任曾经这样赞赏他们::"如首届的翟荟和二届的祁晓亮,都是对物理充满了热诚和爱好的同学,物理直感好,数学演绎力强,十分难得。从国外来访问的多位学者对他们二位都是赞不绝口.拿他们和60年代我自己在哈佛大学作研究生时前后两三届的同学来比,翟,祁二位确似有过之而无不及。到世界上什么地方去比也不会比别人差,从他们两人身上我增强了办好高等研究中心的信心。”翟荟同学在二年级学习《量子力学》课程时,就在北大曾谨言教授的指导下写了一篇论文发表在《大学物理》杂志上,北京师范大学的喀兴林教授对此文称赞有加。三年级进入Seminar阶段,他跟随徐湛教授学习和研究玻色-爱因斯坦凝聚和量子力学中的数学方法,本科阶段完成论文4篇,得到了导师们的高度评价。2002年9月翟荟本科毕业,成为杨振宁先生在国内亲自指导的唯一一名直博生。研究生阶段撰写了较多高水平的论文,还与基科班另一个同学合作,已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上发表一篇论文。2004年夏天,杨先生认为翟荟的研究已达到博士水准,极力主张他毕业。翟荟已于2004年12月16日通过博士论文答辩。祁晓亮已是2005年度入选参加第55届林岛诺贝奖获得者大会的25名中国博士生之一。

(3)在天体物理中心学习的40名左右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中,胡剑(基科98)、林锦荣(基科98)、郑琛/ 唐素敏(基科99)和另两位研究生被称为学生中的五虎上将,他们发表论文多,每人都在国际上影响很大的APJ Letter 发表了1-2篇论文。胡剑在天文学的多方面多作出了出色的工作,最近他获得了德国和瑞士联合授予的爱因斯坦奖。林锦荣的研究工作还被著名的New Scientist 杂志作了专门报道。唐素敏的研究论文也被国际上有名的科普杂志SKY&Telescopes作了专题报道。林锦荣、郑琛已分别到MIT和Stanford大学去读博士学位,唐素敏最近申请出国读博,Harward,Prinston及Stanford大学都表示要给她提供奖学金。近两年几次国际会议上,他们都十分活跃。例如,2002年在西安召开的环太平洋区域恒星物理会议上,胡剑,林锦荣,郑琛在会上作了大会报告,而且频频对其它报告人提出问题。与会外国代表说,他们印象最深的是参加会议的清华本科生so active. 2004年在清华召开的第五届国际微类星体会上,基科班的学生无论是在大会报告还是提问题方面都十分活跃,北大天文系的教授说“我们十分羡慕你们有这么大一批如此优秀的学生”。

(4)许岑柯是基科班99级学生,从大三开始的Seminar阶段,选择了理论物理方向。他不仅数理主干课的成绩优秀,而且在导师指导下,修完了研究生理论物理专业的基础课程,打下了坚实的数理基础。2003年本科毕业出国到美国U.C.Berkley,他到校后第一学期就参加了资格考试,成绩为全系第一名。到美国几个月后就与导师合作以第一作者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发表一篇论文。

(5)基科01级的张剑同学大三开始选择在高等研究中心作Seminar,本科毕业前以第一作者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发表一篇论文。2005年9月她留在高等研究中心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6)基科02级的扬环和周一凡只用两年就学完了基科班的全部主干课程,并分别转学到美国的加州理工学院物理系和电子工程系,经过一年的学习,两

人都分别获得两系的最高奖学金,周一凡的成绩还列年级第一名。

2.在学科交叉领域中也出现了一些很有特色的优秀学生。

这里介绍其中的几位:

(1)基科班98级的周含露同学在Seminar阶段先是在电子系作激光方面的研究训练,其Seminar导师很欣赏他的学习研究能力,很想把他留下,但周含露又对汽车发生了兴趣,一学期后他转到汽车系做专题研究。由于有较扎实的物理和数学基础,他对过去已有结论的汽车助力系统设计方案提出了怀疑,并通过数学建模计算和认真的实验证明了其怀疑的正确性,得到了导师和同学的高度评价。后来导师让周含露负责该系统的设计工作。后来又把他送到德国加入中德联合培养研究生的计划。

(2)基科班99级的赵福同学通过在经管学院的Seminar训练后,参加了世界最大的投资银行之一摩根斯坦利(Morgan-Stanley)2003年的招聘竞争。亚洲地区具有资格的应聘者超过三百人,经过十分严格的层层挑选,选出5名侯选人(三位清华经管学院的研究生、一名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的研究生和基科班本科生赵福),该银行亚洲总部的5位高层领导再单独对每一位候选人进行长时间的面试。赵福最终成为该公司唯一一名在亚洲地区招收的成员。他们对赵福的评价是:既有数学物理方面的基础,又有经济金融方面的学习和研究训练,思维方式有其独特性。

(3)基科班99级的万征与其队友组成“星空”团队所完成的“星空排序(SheenkSort)”在2003年4月结束的PennySort世界排序比赛中荣获该项比赛专用组冠军。他们取得的成绩是42GB,相当于前一年该组冠军成绩的3.5倍,打破了过去每年大约翻一番的经验规律。(注:PennySort比赛是由美国著名计算机科学家、美国三院院士、数据库事务处理理论的奠基人,98年图灵奖获得者Jim Gray先生于1998年发起和推动的)。

(4)基科班01级的邬可遥同学选择经管学院朱武祥教授为其Seminar导师,2004年2月他申请全球第三大银行德意志银行(Deutsche Bank)的暑期实习项目。该项目的招收对象主要是亚洲地区重点大学的研究生,这次在中国大陆只招收8人。经过笔试和多层次面试后,邬可遥同学脱颖而出,成为唯一被录取的本科生,其余7位都是经管专业的研究生。

(5)基科班02级的张家琳同学在计算机系作Seminar。一学期后,她与队友参加了第28届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ACM/ICPC)。经过拼搏,他们进入了最后的总决赛,虽然没有获得满意的成绩,但他们是ACM-ICPC历史上第一次自然出线的全女子队,成了这届ICPC最引人瞩目的焦点之一。(注:第28届ACM/ICPC,有来自75个国家和地区、1411所大学的3150支队伍先参与区域角逐,其中成绩最好的73支队伍参加于2004年03月28日-31日在捷克共和国的布拉格进行的总决赛。)2005年推荐免试研究生时,图灵奖获得者姚期智亲自面试挑选自己的研究生,经过严格的挑选,姚先生最后挑选了张家琳同学作他的博士生。

3.基科班的培养模式及培养的学生的质量得到了国内外的好评。

每年物理和数学全国奥林匹克竞赛期间,很多考生、学生家长及带队教师读罢学生能进清华大学基础科学班作为首选目标。近几年已有近百名全国决赛一、二等奖获得者及七名国际奥赛金牌获得者直接保送进如基科班学习。在全国奥林匹克竞赛现场一些兄弟院校的招生老师感慨地说,你们基科班对学生的吸引力真是太强了。

清华基科班也引起了国内外舆论界的广泛关注,《中国日报》、《人民日报》的《市场报》、《中国青年报》、《北京青年报》、《北京晚报》、《华夏时报》、《京华时报》、《晨报》、台湾的《中国时报》、韩国的《经济新闻》先后对基科班进行了专访,并做了专题报道。韩国高等科技大学物理系系主任还表示要送学生到清华基科班来学习。

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教育频道、韩国汉城电视台、韩国Q频道电视台先后对基科班进行了采访,并作了专题报道。

在出国深造上,清华物理系/基科班学生已越来越受到国外名校的青睐,以2005届毕业生为例,美国哈佛大学(2人)、麻省理工(2人)、斯坦福大学(6人)、加州伯克利大学(5人)、普林斯顿大学(2人),加州理工(1人))等。美国排名前十的超一流名校发往清华大学物理系/基科班的全奖offer数目几乎相当于国内其他几所名校物理系的总和。另外还有低一年级的2人转学去加州理工读本科三年级。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清华物理系/基科班最好的学生们都出国了,事实上很多代表着物理系/基科班最高水平的学生因为清华日渐强大的师资而留在校内深造了。其中有的在国内读完硕士再出国读博士,2005-2006硕士毕业到国外读博的5人,一人去了哈佛大学,2人去了麻省理工,2人去了普林斯顿大学。

从以上几方面可以看出,清华大学基础科学班在培养拔尖人才方面已取得了初步成功。但清华大学领导一直告诫我们,要“十年磨一剑”,要达到我们预期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高中物理教学实践之我见

高中物理教学实践之我见 发表时间:2012-05-11T08:49:14.090Z 来源:《学习方法报·理化教研周刊》2012年第52期供稿作者:宋艳军[导读] 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积极探索和实践不同的教学方式。 河南省安阳县二中分校宋艳军 长期以来,农村高中教育围着高考试卷转,“考什么,教什么;怎么考,怎么教”,为追求高考成绩和升学率不惜加班加点,课堂教学基本上是单向灌输式的教学,严重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及学生素质的提高。近年来,高考命题立意改革,转变和提升了人才的培养模式、教师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模式、学校的管理模式,以及对学校、教师、学生三者评价模式的全方位变革。 课程改革对物理课程和教学改革提出了新课题,如何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实现低负担、高效益?特别是在农村高中,物理教学如何既能减轻学生负担,又能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需要广大物理教学工作者从观念、内容、方法、手段、形式等多方位、多层次进行实践与研究。本文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三点体会: 一、树立教育新理念,调整培养目标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教育理念的变革是课程改革全面推进和发展的先导,教师只有学习和接受新的教育理念,才可能贯彻和实施新的课程。根据以人为本的教育内涵,可发现利用物理课堂和物理教学去培养创新性人才已刻不容缓,这就要求对传统物理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积极设计新颖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创造师生互教互学的良好学习氛围,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在教学中结合课程的选择性、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建立宽容的课堂气氛,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更新教学理念,加强教材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用新的科学知识充实教学内容、改进教学,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提高思考能力;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使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科学素质,以利于提高全体公民的科学素质。 怎样使学生从解题的“熟练技工”转变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这是每一位高中物理教师都必须面对、必须思考、必须解决的问题。在物理教学改革发展过程中,要让学生理解基本的物理概念,并应用其去解释自然现象,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物理探究技能,并应用其解决实际问题,以便和社会生产及生活实践接轨;培养学生良好的物理学习兴趣,发掘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自身的发展,增强其继续学习的信心,逐步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品质,实现终身教育。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人文情感培养,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充分发展,以形成高尚的情操和完美的人格,使学生真正成为社会的栋梁。 二、革新教学新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灵活驾驭教材,创造性开发教材资源,使教学方式多样化,为学生提供宽松的、愉快的学习环境,是进行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和难点。在农村高中,物理教学如何在设计上实现以人为本,发挥学生个性特长,培养不同方面的技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值得每一位物理教师去探究。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以及对学生认知背景的了解,联系所教班级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社会生活实际,利用本地本校本班资源,把课程标准中的目标、理念和要求与教科书中的内容、教学方法转化成符合自己特点的教学设计,综合考虑和确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培养目标,关注总的课程目标和新课标内容与每节课的课程目标之间的联系,同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设置新颖教学情景,巧妙切入课堂,精选典型的、有创造性的示例,点拨解题思路,传授解决问题的方法技巧,既要注重知识技能等的传授,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模拟过程、体会科学经验的获得,在确定教学目标的过程中,要注重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确立。 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积极探索和实践不同的教学方式。理论联系实际,是真正学好物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最有效途径。设计一些值得思考、探究的问题,诱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物理现象、分析和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展示物理概念和规律及其中的科学思想和方法,注重学生的探究活动,加强对学生理性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训练学生的学习科学方法及科学思维,培养质疑精神和提出科学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了解科学问题是如何提出的,它的自然原型和理想模型是什么,问题是如何解决的,相应的概念和定律是如何萌生、提炼和发展的,从而达到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对科学方法的体会,更好地理解物理规律的本质和内涵,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培养学生审美观。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 三、更新课堂新理念,凸显人本内涵 教学是一个极具创造性的过程。在班级授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又要承认学生的个别差异,灵活采用多种不同的教育措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因材施教。在总的教学要求前提下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把握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难度和深度,根据学生学习的能力倾向和学习兴趣,创设一个和谐的学习环境,注意基础性,兼顾差异性,以人为本,让各类学生都学有所得,让不同能力的学生走在不同的台阶上自己去完成知识的内化,践行“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灵活使用教材教,以鲜活的知识、生动的史料、图文并茂的图片不断给学生以新鲜感,增强学生与教材的亲切感,保持对科学、自然界的探索兴趣,从而展现物理知识的丰富内涵和魅力,积极促使学生体验物理概念的建立过程和科学家探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促使学生思维多层次的展开,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更大幅度的发展;同时关注物理知识的教育价值和育人功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展学生的个性,在学生可接受的条件下体会科学的人文内涵和文化内涵,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人格的完美化。 总之,通过教学改革实践,可以深深体会到:教育理念变革影响着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教师只有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才能真正地实现以人为本的创新教学。实践表明:在多种教学方式的教学环境下,学生可以获得不同的认知方式和学习体验,培养不同方面的技能;形成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形成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态度与行为;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在教学中摒弃题海战术、死记硬背的教育方法,可以引导学生从被动的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从而最大限度提高教学效率,满足教学要求,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发展,以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拔尖人才培养计划

拔尖人才培养计划 篇一:拔尖人才培养打算 学校自一九九二年一月四日实施拔尖人才重点培养打算以来,我校青年学科带头人的选拔、培养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一批在国内外有较大阻碍的青年学科带头人脱颖而出。为进一步加大拔尖人才选拔培养力度,依照《东北林业大学名师英才工程实施方案》精神,结合我校十五期间教师队伍建设进展规划,学校在总结以往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决定在十五期间实施拔尖人才重点培养打算。现就选拔培养拔尖人才工作重新规定如下: 一、培养目标 学校通过拔尖人才重点培养打算的实施,力争用5年的时刻选拔出80名左右年轻的优秀人才作为拔尖人才进行重点培养和扶持,通过几年的努力,使学校重点建设的各学科领域都有一批年富力强的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同时使他们都成为本学科领域国内知名的专家、学者,从而保证我校重点建设的各个学科能始终保持国内领先地位。 二、选拔条件 1.遵纪守法,爱岗敬业,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严谨求实、科学民主的治学作风。 2.团结容人,有与同代人及隔代人合作共事的品行和献身教育、献身科学的无私奉献精神。 3.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学术思想活跃,勇于开拓创新,善于集思广益、博采众长,有非常大的进展潜力和培养前途。 4.掌握两门外语,其中一门能熟练地进行学术交流。 5.能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从事教学活动。 6.具有博士学位,职称为副高职以上。 7.躯体健康,精力充沛,年龄一般不超过40周岁。 8.在具备上述各项条件的同时,还须具备以下任意两条: ⑴ 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自然科学、发明制造、教学成果)三等奖以上1项或省部级二等奖以上1项或省部级三等奖2项。以上各奖均应是获得证书并在课题中承担要紧任务者。 ⑵近5年独立撰写并正式出版有学术价值的专著或主编过由专业指导委员会批准出版的本学科全国统编教材1部。 ⑶近5年在国际闻名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篇;或在国内本学科领域最具权威的期刊杂志上发表论文5篇以上;或所发表的论文有一篇被sci收录,有3篇被ei收录的。以上所发表

心得体会:关键能力是创新拔尖人才培养的核心(最新)

心得体会:关键能力是创新拔尖人才培养的核心(最新) 教育是民生之首,是为人民服务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并再次明确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教育本质的回归。总书记多次指出,教育要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和合格建设者。这本质上是对新形势下“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的新回答、新阐释,实际上更是我们党和国家对教育的功能提出了新要求——教育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形成学生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为出发点,克服我国以往教育改革的功能性缺陷,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课程改革、教师队伍建设、课堂教学改革和考试评价改革,探索一条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面向未来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教育改革新路子。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一句经典格言:“只有调准了弦的小提琴才可以演奏。”而我国正面临创新型人才严重缺失的现状,我们的教育却还在那条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老路上步履蹒跚,教育工作的变革迫在眉睫。在此情形下,我们又该如何定位学校教育教学的目标呢?

中学是为培养创新拔尖人才奠基的阶段,我们培养的学生,起码十年以后才能走向社会。科技的日新月异、知识的更替之快让我们更加清楚:在长达6年的中学时期,决定学生未来竞争力的不是知识,而是方法、能力。2014年8月,开学之初,新的教育教学方案制定之时,一个核心概念的提出显得尤为重要——“关键能力”。 何为关键能力?这一概念最初由德国著名职业教育学家梅腾斯提到,指在现代社会中,对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都至关重要的能力,是实现自我、终身发展、融入主流社会和充分就业所必须的知识、技能、态度之集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曾提出“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自我发展、学会适应改变”等五大关键能力。关键能力是学生立足社会、改变社会的根本,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核心和关键。 我校近四十年教育改革的探索和实践证明,我国中学生应该具备的关键能力主要有4种,即批判性思维能力、有效沟通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其中,批判性思维能力是创新的基础和前提,其核心是独立思考和逻辑推理;有效沟通能力则既包含基本的语言能力,也涉及认识他人和自我的能力,是与人相处、协同合作的必备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自我管理能力指个体对自己的目标、思想、心理

关于实施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的意见

关于实施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的意见 为深化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根据《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和《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关于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的意见》等文件精神,结合我校研究生教育实际,学校决定实施“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又称“华博计划”),现就该计划的实施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国家研究生教育改革精神,以培育拔尖创新人才为重点,整合研究生教育资源,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营造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氛围和机制,全面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 二、总体目标 推进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规律,突出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建立和完善“3+2+4”本硕博贯通培养制度和“2+4”硕博连读制度,培养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 三、生源遴选 逐步建立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逐级选拔、优中选优、动态遴选的生源遴选机制。 (一)遴选对象及名额 1.本科阶段 遴选对象为校内非师范专业本科生,主要面向“基地班”、交叉试验班、英才班和入选“博雅计划”的学生进行选拔,与推免工作接轨,研究生院会同教务处提前在本科第六学期末进行,实行本硕博连读。人数控制在50人左右。 每年从优势专业中,招收一批优秀本科新生,提前与华博计划对接。实施“本、硕、博一体化”贯通培养。 2.硕士阶段 (1)遴选对象为来自“985”、“211”高校的推免生,人数控制在30人以内,与硕士生推免招生工作同步进行。

(2)遴选对象为我校录取的来自“985”、“211”高校的统考新生,人数控制在20人以内。 (3)遴选对象为我校当年硕博连读入选硕士生。 3.博士阶段 遴选对象为其他在读一年级博士生,人数控制在20人以内。 4.各培养单位不同层次华博计划名额由研究生院统筹分配;入选的本科生应同意接受本硕博连读培养;免费师范生的选拔将根据国家政策变化情况另行统筹安排。 (二)选拔标准及方式 选拔品学兼优、思维活跃、基础扎实、科研能力强、具有一定研究和创新潜质的学生。 各培养单位根据国家和学校有关政策,结合本单位学科特点,制订遴选办法和具体标准并报研究生院备案,对不同生源群体在不同时点,按照相应标准分阶段组织实施本单位的选拔工作。培养单位按学校分配指标和部署确定推荐名单,报学校审核批准。 四、培养措施 (一)提高奖助学金标准 华博计划入选学生在研究生入学第一年直接享受学校设立的一等学业奖学金,在此基础上: 本科阶段的奖助学金为:每人每月发放导师补助500元和学校专项资助500元,资助时间年限与学制对应,每年按12个月发放。 硕士阶段的奖助学金为:每人每月发放国家助学金600元、导师补助500元和学校专项资助500元,资助时间年限与硕士段学制对应,国家助学金每年按10个月发放,导师补助和学校专项资助每年按12个月发放。 博士阶段的奖助学金为:每人每月发放国家助学金1500元、导师补助1000元、学校专项资助1000元,资助时间年限与博士段学制对应,国家助学金每年按10个月发放,导师补助和学校专项资助每年按12个月发放。 华博计划入选者参加国家和学校设立的各种奖学金评选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 (二)配备高水平导师

初中物理教学实践心得

初中物理教学实践心得 埇桥区桃园中学葛思祝 初中物理学科几乎所有的概念和规律都是在大量的观察、实验的基础上,运用逻辑思维的方法,把一些事物本质的共同特征集中起来加以概括而形成的。所以努力提高自己的实验能力、搞好实验教学,是我在教学中不断探索的。 1、确保所做的实验成功,提高成功率。课本要求的每一个实验,在课前我都要反复地做几遍,认真分析实验成败的关键因素。例如:在“摩擦起电”一节的实验中空气的湿度,器材的干燥程度是实验成败的关键因素。碰到阴天、雨天,早上的前两节或是下午的后面两节课(此时的空气湿度较大),实验的现象很不明显甚至很可能失败。排除了这些因素对实验的影响,实验的现象非常明显,给学生留下的印象非常鲜明。容易使学生信服,对于我们的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充分利用身边的材料进行实验。在“压力的作用效果”一节中,我选择了三角板、铅笔、海绵、砖块等学生身边的材料来进行实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利用课件把一些不易观察到的物理现象或是物理过程展现给学生看。例如:动能和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由于发生弹性形变和恢复形变的时间非常短,学生不易观察,课件就能够让学生较好地观察这一过程。再比如:分子的运动,导体容易导电与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原因等都可以通过课件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注重用学生已学的知识导入学习新知识。 多采用对比教学,归类教学,使学生即能够更好地掌握新知识又能够复习旧知识,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辨别事物间更加细微的差异的能力。增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在学习压强的定义时时,我先让学生去思考速度、功率和密度的定义,接着让他们与压强进行比较,通过这样的比较讲解清楚压强、速度、、功率和密度的概念,物理含义。这样就会使学生对几个物理量有了较清楚的认识。所以在新课的教学中,采用以旧导新,新旧对比,即可以帮助学生更系统,更全面地掌握基础知识,又能够节省时间,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能力也是一个很好的提高和培养。 三、及时调整教学计划。 在总复习中,要时刻注意“信息反馈”。通过反馈信息来了解已设计的教学内容与预期目的是否符合,学生对知识理解和掌握。所以我在每个阶段复习教学中,除了注意来自学生方面各式各样的反馈信息外,还特别重视每次测验和考试的信息反馈。坚持做到按时、按量、按评分标准,科学分析试卷,评价试卷,并注意各层次的学生学习状况和掌握知识的程度。要求学生对测验情况进行知识点、面、掌握情况及学习上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进行分析,寻找存在不足的原因。教师做好统计工作,找出教学上的弱点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及时调整复习计划,对不足之处立即查漏补缺。这样才能使实际掌握情况与预订的教学目标更吻合,尤其要对后进生加强辅导、关心、鼓励,及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方案 一、计算机应用专业行业背景及需求分析 国家“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文件的出台,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纲要“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确立,宝鸡市“关于加快关天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实施以及眉县关于引进高端技术产业,兴建信息化产业园区五年规划蓝图的绘制,为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 目前,学历教育提供的人才数量远远满足不了需求。教育部关于紧缺人才的报告称,我国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的需求每年将增加100万,陕西省2011年计算机职位需求3万多个。伴随我县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计算机专业人才需求将达到数千人。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服务我县信息产业建设,我校将重点建设计算机专业,培养大量优秀的技能型人才,以应对人力资源岗位空缺的不利局面。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总体建设目标 (一)专业建设目标 加强校企合作,全面构建“校企对接、能力本位”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体系,推行并完善以“任务驱动法”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两年建设期内,主要完成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完善。 同时,学校围绕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为中心,构建双线齐进的教学模式,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实施“订单式”培养,突出实践应用特色,促进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及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结合行业资格准入政策,实施毕业生的“一书多证”制度,以区域市场为导向,以行业为依托,以“双师”素质教师为保证,把计算机应用专业建成培养目标定位准确,专业理论知识够用,实践教学体系完善,产学研结合紧密,具有鲜明中职特色的示范专业。 (二)课程建设目标 与合作企业共同组建专业团队,加强校本教材、实训教材开发,建设核心课程2门,特色课程2门。完成相关实习实训教材编写。 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在已有的课程教学改革和建设成果的基础上,不断更新课程教学内容体系,跟踪最新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改革课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加强网络实验室和教学环境条件的建设,加强课程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建设,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争取达到国家级精品课程的建设水准。 (三)师资队伍建设目标 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一方面到企业聘任兼职教师,另一方面选派教师到合作企业参加专业技能培训,打造一支业务素质过硬、实践操作能力突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并利用2年时间,培养出1名平面设计和1名网络技术专业带头人,4名核心骨干教师7名双师型教师、4名兼职教师。 根据专业建设的需要,分析学校原有计算机专业教师的现状,师资队伍建设将以巩固提高现有教师队伍为主,引进高水平人才为辅的策略,同时聘请本专业优秀的校外兼课教师。将高素质、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建设始终放在专业办学的首位,树立“专业办学,师资为先”的理念。力争组建一支专兼职的专业师资队伍,逐步建立起专业水平较高、教学经验丰富、科研成果显著、专业方向明确、中青骨干为主、结构层次合理的高素质校内专任师资队伍。同时不断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培训,逐年派遣师资到产学合作企业进行专业调研或技术实践,或参加专业性的技术研讨会,或参加技术培训学习,进一步加强建设双师型的教师队伍的力

创新拔尖人才培养现状与建议)

创新拔尖人才培养现状与建议 21世纪是知识经济大放异彩的时代,高新技术产业在世界范围内的迅猛发展,一方面造成传统产业的劳动力过剩,另一方面又使创新型人才严重短缺。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创新型人才短缺都已成为制约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瓶颈。近年来,围绕创新型人才的争夺战正在全球范围内展开,而且愈演愈烈。未来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知识和人才的竞争,特别是创新拔尖人才的竞争。 据统计,我国科技人力资源的总量为3200万人,研发人员的总数已达105万人,分别居世界第1位和第2位,研究和发展总经费也居世界第6位,可是创新综合指数在世界上排名第28位,属中等偏下的水平,这说明我们的人才创新能力不够强。2005年,钱学森在病榻上向温家宝总理进言:“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新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个很大的问题。”当然,就国家而言,在科技政策法规、科技投资体制、科技管理制度、科技人才政策等宏观管理领域还存在诸多问题,大学的人才培养值得反思?中小学基础教育难道就不值得反思吗? 在创新拔尖人才培养方面,国外基础教育对拔尖创新人才的教育相当热度。因材施教突出因材,是美国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美国在普及大众教育的同时,对拔尖创新人才的教育始终相当重视,1958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教育法案,要求联邦政府提供奖学金培养数学、外语等学生。后来成立了天才教育处,联邦办公室和全国研究中心,国家因材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先后颁布了天才儿童教育法,优异学生支付法案等保障拔尖创新人才的培育;俄罗斯也富有经验,1996年起俄罗斯拨出专款进行拔尖创新人才的培育;韩国2006年发布了总统令,因才教育振兴法实施令,2007年建立了18所科技高中。可见世界各国对科技人才、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愈来愈重视,把对创新拔尖人才的培养视为应对新技术革命及激烈国际竞争的重要举措。在教育理论界,让有天赋、能力突出的孩子得到适合于他们自己发展潜力的教育机会,从而实现高端教育公平,逐渐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国际天才教育的关注视野和重点正在实现三种转变:从“谁是天才”转向“天才是怎样思维的”;从“单向认知的提高”转向“知情意行的协调发展”;从“散乱单一的课程结构”转向“综合性课程的统一规划”。 而在国内随着知识经济的初显端倪,国家对人才,尤其是创新型人才的渴求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国家领导人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面对这种需求,国内教育界也做出了一定的探索,如中科大少年班、北京八中的超常教育、人大附中的少年科学院、新乡一中少年班等,但总体来讲,属于零散的、自发的研究和探索,始终游离于正规教育体系之外,很多时候常常沦为教育中的弱势群体。我校(河南省新乡市第一中学)是河南省唯一一家经省教育厅批准创办二十多年超常教育实验班,在二十多年超常教育实验中始终坚持“打牢基础,开发潜能,张扬个性,全面发展”办学理念。在创新拔尖人才教育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下面结合我校经历谈一下我们对创新拔尖人才培养的看法。 一》要重视学生个性教育,促使创新拔尖人才的成长 有人认为我国的小学教育是“听话教育”,中学教育是“应试教育”,大学教育是“知识教育”,而唯独没有能力培养、素质教育,更谈不上发展个性的教育。这种教育模式的结果是,学生的应试能力很强,在国际奥林匹克学科竞赛中,我国选手屡创佳绩。然而也不可否认,正是这种教育培养出的一代又一代学生在国际高科技竞争面前,没有多少立足之地。近些年来,重大科技创新很少,国家级科技成果呈现出负增长的态势;在我国自己培养出的学生中,很少有世界级大师出现,也从未培养出诸如诺贝尔奖之类的获得者,这不能不在很大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建设项目申报指南

附件1:厦门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建设项目申报指南 一、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 本计划充分利用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借鉴一流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在若干基础学科动态选拔特别拔尖的本科生,通过量身定制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配备一流的师资、提供一流的学习条件、创造一流的学术环境与氛围,在生源、师资、氛围、培养模式、培养条件、制度、国际合用等方面,大胆创新,深入改革,开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渠道,使受项目支持的学生成长为相关科学领域的领军人物。 本计划面向基础学科特别拔尖优秀本科学生,每年计划总规模控制在240人左右。2011本科计划启动8个项目。 申请单位请填写“厦门大学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项目立项书”一书四份。 二、国际化人才培养推动计划 本计划选择若干学科专业,通过直接引进国际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选用国际一流教材,引进国际化的教师队伍以及国际合作办学模式,培养和选就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交流能力的、研究与应用并重的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或者通过国际(地区)项目合作、联合培养、短期交流等境外学习项目,选拔一批拔尖学生到境外一流大学进行短期学习交流,

以此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学生跨文化学术交流能力。 要求进入计划的学科专业积极借鉴世界一流大学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主要核心课程(16-20门左右)采用英语或双语教学,由留学回国的高水平教师为学生开课,或者直接聘任境外高水平教师为本科生开课。 2011年本科计划启动6个项目。申请单位填写“国际化人才培养推动计划”立项书一式4份。 三、本科生早期科研训练计划 本计划内容包括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大学生课外创新实验活动、大学生学业竞赛活动。计划通过资助学生科研课题、课外创新活动以及覆盖面大的学业竞赛,推动学生特别是拔尖学生开展科学研究、课外创新活动。通过计划实施,建立一个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创新愿望的本科生科研创新机制,建立一个学生创新实践的科研创新平台,形成一批有份量的学生科研创新成果。 计划面向学校所有学科专业的拔尖学生。2011年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立项100项。(因本年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立项工作已结束,本次不再重复立项)。2011年,同时立项若干项大学生学业竞赛和大学生创新专项。

浅谈初中物理教学创新

浅谈初中物理教学创新 【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目前尤为重要,初中物理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对学生的培养有着很重要的作用,物理教学创新迫在眉睫。本文对如何提高初中物理教学创新水平提出了自己的几点看法。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创新 初中年龄段的学生精力充沛、活泼好动、勇于探索、求知欲和好奇心强,具有很强的创新潜能;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它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以物质的结构、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其运动变化规律为研究对象,具有科学性、实用性、趣味性等特点。因此物理教学应成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教育资源,如何开发利用好这块资源开展创新教育,是我们初中物理教师应探索的课题,教师应突破对传统教师角色的认识,更深刻地理解教育对人类的发展的重要作用,更清晰地把握教育的实质和内涵,以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积极探索培养创造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提高初中物理教学创新水平浅谈几点看法: 1.张扬个性,激发学生创新精神 个性通常是指一个人具有的比较稳定的,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总和,个性被称为人类心理行为的动力来源。在学习上。它能促使学生沿着某个目标积极进取,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尽快转化为实际创新能力。而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创新能力,但因缺乏创新精神,所以创新能力体现不出来。要培养有创新能力的学生,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必须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树立成功意识。作为物理教师,我们应该认识到,即使其表现被动不愿意去练的学生,他们的内心深处也有一种想法,那就是“我也能和别人一样能完成好动作该多好啊!”于是我们的物理教师就应该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善于观察,发现亮点,尤其对个别差生出现不协调、动作生硬的情况下,不能批评,可以采取提取起其整个动作中的某个细节,甚至是一个微小的细节给其肯定与鼓励,使他们增强信心,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相信自己有能力学好、做好每一个动作,从而努力获得成功。 2.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确立学生中心观,要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大胆想象,积极思维,主动探索,在创造性学习中发掘自己的内在潜力,发展每一个个体的创造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有处于主动积极状态,经过认真的观察、实践、思考,才能体会物理现象中蕴含的规律,产生探究物理世界的兴趣,理解所学的物理知识,获得相应的能力。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鼓励他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指导他们学会适宜的学习方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初中物理教学实践有效性思考

初中物理教学实践有效性思考 摘要:物理课程是在初中开始开设的,学生也是在初中开始真正地接触物理。 处在学习物理的初级阶段,物理对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的提高有着相关的作用, 然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对初中物理教学 进行探讨,以便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他们自主思考和学习的好 习惯,有效地提高学生对物理的学习。 关键词:问题;情境课堂;有效性 初中物理是中学生接触物理知识的启蒙阶段,也是培养学生物理学习能力的 关键阶段,它是中考学科中比较重要的一门学科,但是在初中教学中,物理学科 的课时要比语数英三大科的课时要少得多。因此,初中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要 做到有效学习,提高物理的学习效率。作为引导学生物理入门的初中物理教师, 更应该在提高课堂效率、开拓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学生动机等方面深入研究初 中物理的课堂教学。 一、注重激励性教育 激励性教育是指用激励性语言、行动去触动心灵的心理教育。其宗旨是以“情”为主体,感化或促进提高。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动机是在需要的刺激下直接推 动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力,激励是指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通过激励使人在 某种内部或外部刺激的影响下,始终维持在一个兴奋的、积极状态之中,而动机 作为心理倾向具有引起或发动活动的功能,也具有维持活动达到目标的功能,同 时还具有调节人的行为的功能。因此,在素质教育中实施激励性教育是必然趋势。发挥目标的导向功能,可以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开展目标导向性的激励性教育 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制定课节目标教师在上每一节课之前,都要与学生一起制定和明确教学目的、新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在教材知识体系中的作用,引起学生对学习 的重视,产生学习新知识的热情和欲望。 2.组织学生参观可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如学习压强、 连通器的知识后,学生有跃跃欲试的感觉,急于把学到的新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教师便可组织带领学生参观水库、过街涵洞等,通过生产应用与实践,激发学生 学习物理的兴趣。 3.制定中长期目标,建立良好的榜样形象,制定期中或期末的成绩目标,可 把一个你认为各方面都值得你重视楷模、时刻激励自己的榜样形象作为行动的动 力和方向,将头脑中的榜样形象具体化,形象越清晰,榜样越具体,越有利于学 生内在潜能的激发。 二、设计适合学生学习的课堂情景 教师应该通过实践来创设情境。物理是一门实验性学科,所以物理的学习离 不开实验。因此教师应该通过实验来引导学生学习,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的过程中 发现知识,掌握知识。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极大地提高课堂的效率。其次,教师还要创设以发展学生思维为主要目的的课堂情景。一个好的教学情景 可以使学生在探索过程中逐步掌握综合分析、判断推理、抽象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因此教师应该结合课本,创设一些富有 思考性的问题,让大家相互讨论,积极探索,这样就可以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用实验帮助学生理解 很多物理定律都是通过总结实验得出来的,因此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能很容易

典型案例1人才培养模式

典型案例一 产教融合创新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一、实施背景 如何构建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切实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会计人才是示范性特色专业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本专业自开办以来,一直在积淀,一直在成长,针对目前高职会计专业重理论、轻实践,传统学科式培养等种种弊端,我们积极探索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二、主要目标 本专业以开放的办学思路,利用广阔的社会资源,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以会计职业素质教育为核心,构建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的“三强化、五阶段、三位一体”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突出“理实一体,德技双馨,校企共同育人,产教深度融合”特征,体现会计人才培养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要求,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按照“三强化”策略序化课程,在“三位一体”人才培养平台之上保证“五阶段”实践教学组织模式的实施条件,全面带动专业建设与改革。 三、实施过程 (一)设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流程 本专业注重健全过程监控,积极通过开展学校与企业,乃至家长的调研、走访、座谈和制度试行等,完善适合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校企共管制度,特别是在非毕业综合实习阶段的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体系、校内学习和校外实际工作一致性的教学监控制度、学生校外实习期间素质教育制度等做了进一步的探索。 设计流程说明: 1.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进行广泛深入的会计专业人才需求调研;

2.针对会计专业人才需求开展会计职业岗位群分析; 3.制定初步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人才培养规格并进行行业专家论证; 4.依据会计各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确定专业教学内容; 5.确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并报经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评审; 6.校企共同全面、全员、全程监控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运行; 与实施,并考核评价。 图1 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设计流程图 (二)调研会计专业人才需求及职业岗位群分布 在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初期,广泛的社会调研十分必要。进行实地调研时,本专业直接深入到企业与被访者接触,当面提问并记录对方的回答。小组座谈会时,通过邀请行业专家和资深的专业教师开座谈会,积极征求各位专家对专业教学标准改革的意见和建议。调研的内容涉及会计专业人才结构现状、专业发展趋势、职业岗位对知识能力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报告记录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报告记录

————————————————————————————————作者:————————————————————————————————日期:

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打造特色品牌提升师生综合素质 2007 ——四川省射洪县柳树中学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特色学校 建设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学校办学思路坚持“以特色求发展,以质量求生存”的宗旨,明确学校办学方向,牢固把握四川省教育现代化发展脉搏,从自身实际出发,大胆探索和实践、深化改革、丰富内涵,着力抓好学校特色建设,培育精神文化,提升办学品位,全力把我校建设成为全省一流的农村示范高中。 二、总体设想 (奋斗目标) 我校围绕“特色就是灵魂”为发展宗旨,根据教育部《关于开展创建特色学校实验工作的通知》精神,并结合我校实际,要求各办公室在教育部的工作精神指示下、在学校行政和党委的工作意见指行下,针对不同年段学生的实际,确立学期训练目标,勾勒三年发展规划,加强年段学生的训练工作,开展全校性的特色创建活动,以赛促练,以练促学,在训练比赛的基础上,努力使各班逐步形成“特色品牌班级”,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全心打造学校特色建设品牌,全力提升学校优质、优效教育质量。

三、组织机构 组长:向小平 副组长:陈大志何道瑞李吉年杨国才 成员:文丰兵张森林周发树李果李兰英杨帆丁文见 三、具体纲要(实施途径) 柳中领导班子大胆决策,决心在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上下功夫,于是制定了分三版块走的策略: 第一:自主学习,轻负高效,探索“271”课改新模式,努力培养考名牌大学、重点大学的苗子,初中为本校高中培养优质学生。 第二:探索艺体特长生的培养之路。 第三:探索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培养科技创新能力。 清晰的思路,引领学校朝着一个正确的方向,大步迈进。正确的思路,还离不开周全的策略。 分三个板块,分述如下: 第一板块:自主学习,轻负高效,探索“271”课改新模式的 发展规划 (一)学校把德育放在首位 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德才兼备的人,没有德,对国家、社会有害无益,德在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良好的德对学习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1、原则,我校的德育目标是:“以学生为主体,追求和谐;以活动为载体,追求生动;以习惯为重点,追求实效;以机制为保障,追求规范。”我们的德育核

物理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

物理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 实施创新教育,教师首先要优化教学目标,应该考虑到学生所要发展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想象和创新个性,把具体的教学任务细化到各个教学目标中去。创新意识的培养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的,只有教师的创新才能更好地带动学生的创新。因此,教师的教学设计要始终渗透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并且要制定适用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多层次教学目标,以激发学生的求知和创新欲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构建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师生交往的心理状态达到最佳水平,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这样做可以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起进行独立学习的自信心,使其创新思维处于活跃状态。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会实验的具体做法,掌握一些基本的实验技能,还要引导学生学会研究物理问题的实验方法,为创新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如常用的间接测量的实验方法、“控制条件”的实验方法、“以大量小”的实验方法、测量微小量的“叠加法”“替代法”和“比较法”等。通过多种实验方案的设计、讨论和辨析来培养学生的物理创新能力。 从教育教学的全局来考虑,创新能力的渐进培养须经过这样三个阶段:课堂创新教学环境的构建、学校创新教学环境的构建、开放的创新教学大环境的创设。因此,我们还必须注意创设创新教育的大环境。物理教学应该是一个开放的教学体系,教师要注意物理学发展的最新动态并把它及时地反映在平时的教学之中,如中国载人航天技术的重大突破等,这类内容极易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并能转化成为他们创新活动的动力。物理教学要从课内扩展到课外,要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渗透,将一些关系密切的学科内容加以融会贯通,加强学科创新能力之间的有效迁移,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创新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校要采取措施构建创新教育环境,为学生提供自主性、首创性和个性化表现的机会;合理安排课程,为学生创新才能的发挥留有余地;对学生的创新成就进行奖励等;要在校园中形成浓郁的崇尚创新、尊重创新人才的氛围等。 总之,作为基础教育的物理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应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物理学科的特点,遵循认知规律,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学会创新。让我们用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培育出更多的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为培养更多的创造型人才作出应有的贡献。

初中物理探究性教学实践的反思.doc

初中物理探究性教学实践的反思 在物理教学中合理地使用探究性教学方法,合理地选择教学内容和形式,合理地运用教学工具,设计亲历式的教学途径,通过质疑,设计与实验、归纳、交流,得出规律或建立概念,符合现代教育的理念。笔者就初中物理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复合主体的互动,探究性教学中的利弊的辩证互化等问题进行一些实践和反思,并提出粗浅的意见,以就教于同行。一、探究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复合主体互动的过程教学实践和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中学生有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但分析判断能力还不成熟,自主性还不强,因此还需要给予正确的、及时的指导。在探究学习中完全放手、束缚太多都不现实,不仅不能实现教学目标,对后续课程的学习也有负面影响。因此探究性学习活动中,既需要学生的自主探究,也需要教师的必要指导,在互动中实现教学目标。笔者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一节公开课中,最初是想完全开放,自主探究。即创设情景后,由学生观察、讨论、猜想平面镜的成像特点,然后自行设计方案、小组实验,检验自己的猜想是否成立,最终得出成像特点。但是,试教过程中,明显感到实在太难驾驭,有的学生甚至对我的意图也不完全明白,结果只好临时调整教学策略,效果自然不理想。通过反思,认识到只有好的愿望、好的理念,不考虑学生的现状,自然不会获得理想的效果。上公开课时,根据初二学生的认知能力重新设计了方案,适当增加了教师的指导,针对同学们的猜想,分步实验,逐个检验,及时交流,教师也成为研究主体中的一员,效果就理想多了。由于把学习过程还给了学生,没

有了教师的绝对权威,学生们依据自己的天性、智力水准,自然地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认知过程,他们的热情自然高涨,从不同的角度思考、讨论,设计不同的方案,选取不同的实验用具,积极动手实验,再思考、讨论、交流,俨然一幅科学研究的情景。除了通常一些方法(如人举左手,镜中的像则举右手等)外,学生在活动中又找到了几种很有创意的方法。例如检验平面镜成像和物体相对于镜面是否对称时,一学生在拿起点燃的蜡烛在镜前移动,发现蜡烛倾斜(开始并不是有意的)时,镜中像也发生了倾斜,但倾斜的方向与蜡烛正好相反,运用数学中轴对称的知识,便得出物像相对于平面镜对称的结论;另一学生在实验时,手中没放下的火柴盒“帮了大忙”,他发现手中的火柴盒在蜡烛的左侧时,火柴盒的像在蜡烛像的右侧,调换一下位置,像也跟着变化,于是也得出了物像对称的结论……。显然,同学们在课堂活动中已经成为了教学主体,他们为自己的发现(或称为创新)而欢欣,我想这样的亲历的探究过程他们会终生难忘。探究教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认知和实践活动,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也必须成为主体,他们各自通过自己的能动作用,履行各自的角色,并且和谐互动,只有这样,探究教学活动才能顺利展开。如果教师、学生中任何一方不能积极、能动、自主、创造性地履行自身的角色,便失去了主体的特性,那么,探究教学的目标也就不可能实现。二、探究活动应允许学生出错,不追求活动的完整性由于器材、环境、知识水准、操作技能等原因,学生的实验结果和结论有时误差较大。教师若以此为契机提出问题,通过分析、讨论,找出原因,改进实验方法,这对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综合能力会大有益处。切不可轻率指责、否定。同时,课

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 一、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预期目标:满足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的需求,深化校企合作深度,积极探索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共同调研并制订相关管理制度。 验收要点: 1.通过企业调研详细了解用人单位的生产经营、员工队伍、用工需求、用工计划、岗位技能要求,细化人才培养方案及评价报告。 2.建立有学校、企业和学生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监督和评价的管理办法。 3.继续建立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配套的长效运行机制,更加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4.签订与企业的长期培养合作协议。 5.学校与企业开展科技合作,共同承担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课题研究。 6.坚持毕业生双证制度。提高毕业生专业对口率,争取达到95%。 二课程体系: 预期目标: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和优化课程体系机课程内容,实现课程与岗位任务对接,建设精品课程;改革各类课程教学和实训教学的考核方式,突出能力考核;开发工学结合校本教材。 验收要点: 1.修订可行性机械加工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计划,进一步完善机械加工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大纲。 2.加强精品课建设,计划在2015年之前完成三门专业主干课程省级精品课程建设。 3.加强与课程配套的网络课程建设,建设2个以上网络课程教学平台。 4.专业模块:CAD/CAM模块、数控车模块、数控铣模块、加工中心模块教学和考

核全部在实训室进行。 5.完善教学资源库。 6.开发工学结合的校本教材?钳工工艺学?,形成与企业对接的课程体系。 三、教学模式改革: 预期目标: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形成本校的特色。在理论、实践教学中实行项目教学法、模拟教学法、岗位教学法。力争使教学成果在同类学校机械加工技术专业中得到推广。 验收要点: 1.根据实际情况完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2.普通课实行案例教学和情景教学,专业课实行项目教学,实现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 3.课件、教案、教学录像的资料库。 4.继续探索网络教学平台及记录。 四、评价模式: 预期目标:依照企业用人标准制定学校、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等多方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修改本专业教师考核方案。完善教师管理制度,健全激励机制,提高学校整体办学的功能和社会效益。 验收要点: 1.根据实际情况修改完善教学计划。 2.形成与企业职业技能考核标准对接的评价标准。 3.与企业共同制定培训内容和培训项目。 4.建立满足社会与企业用工人员综合素质、职业素质、职业素质、职业道德要求的考核标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