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朱滢《实验心理学》章节题库(眼动实验法)【圣才出品】

朱滢《实验心理学》章节题库(眼动实验法)【圣才出品】

朱滢《实验心理学》章节题库(眼动实验法)【圣才出品】
朱滢《实验心理学》章节题库(眼动实验法)【圣才出品】

第13章眼动实验法

一、名词解释

视觉缓冲加工模型

答:视觉缓冲加工模型的基本观点包括:①阅读课文的局部特征不直接影响阅读者的眼动过程。在阅读课文时,眼睛是以固定的速度向前移动的,因此注视时间的长短不能反映该注视点所注视的内容的难度。②在每次注视时,阅读者先将提取的视觉信息存储在工作记忆的缓冲器中。阅读时,眼睛的注视点迅速移动到课文的下一个地方,而大脑对前面存储在缓冲器中的信息的加工则仍然还在进行之中。③当所加工的内容难度过大时,缓冲器中存储的信息则会来不及加工。为此,眼睛移动的速度就会降低下来。但这只会影响阅读的总时间,而每个注视点的时间与所注视的课文内容没有关系。在阅读中,阅读者的眼动过程同认知加工过程之间没有直接关系。

二、简答题

1.EVM3200是我国心理学研究和心理学教学领域从国外引进最早、数量最多的一种眼动仪,其中EVM3200型眼动仪的性能先进,使用方便,比较适合于心理学的眼动实验。请问该眼动仪由哪些部分构成?

答:眼动仪是测试人眼活动情况和研究有关心理过程的专用仪器。EVM3200型眼动仪是依据角膜反光的原理设计生产的。角膜反光法最大的优点是不必在被试的眼睛上附加任何的装置,使实验更加自然。

(1)EVM3200眼动仪的构成

①系统的主机。主要功能是进行眼动实验的控制和视频信号的处理。

②光学探头。它是获得眼动信息的输入端。

③场景摄像机。它的功能是把场景信息输入到主机。

④EVM3200眼动仪还备有比较齐全的软件包,可以加工眼动研究所需要的各种数据。例如:注视点的坐标、注视点数、平均眼跳距离和时间、平均瞳孔直径等。

(2)EVM3200型眼动仪的主要技术指标

①自动测量眼球位置和瞳孔直径。

②允许被试的轻微头动,其范围为16cm2。

③实际眼位与测量计算之间的误差为≤1°。

④允许戴眼镜进行测量。

⑤允许的眼动范围:水平轴40°,垂直轴30°。

⑥自动记录资料和生成数据。

⑦具有模拟装置结构。

2.举例说明图形认知的眼动研究。

答:图画观看研究主要考查人在观看一幅图画时,眼睛先看什么地方、后看什么地方、眼动轨迹怎样、图画内容与眼动有何关系等。

(1)信息量与眼动

①Buswell认为,人在观看图画时,大部分注视点都集中在感兴趣的区域上。他在实验中要求被试观看一幅教堂的图画,并记录其眼动。结果表明,他们的眼动轨迹与教堂的圆柱和拱形结构基本吻合。

②Mackworth和Morandi研究表明,眼睛注视的位置大都集中在被评为信息量大的

区域。Loftus和Mackworth的研究还证明,被试对信息量大的区域注视时间早,注视次数多,注视持续时间长。

③Yarbus在一项实验中,记录被试观看表现人物群像图画时的眼动轨迹,结果表明:人脸是被注视最多的地方。在观看人脸时,注视点相对集中在眼睛和嘴上。当观看一幅雄狮头部图片时,被试的注视也集中在狮子的眼睛和嘴上。Yarbus认为,人的眼睛和嘴是脸部最富有表情功能的部位,信息量大。所以被注视的次数较多。

(2)图画观看与扫描轨迹

Noton和Stark提出了视觉模式知觉理论,认为模式特征的加工是一个系列过程,具有固定的顺序性。第一次注视这个刺激与再认这个刺激的顺序相同。实验显示,当被试观看图画时,眼睛常按一个固定的路线间歇地、重复地去扫描,从而形成了一个系列扫描路线。不同被试对同一幅图画的扫描路线不同;同一被试观看不同图画时的扫描路线也不同。后来Noton和Stark又提出了“特征环”的概念。当被试第一次看一个物体用眼睛扫描它时,会形成一个固定的扫描路线,即建立了一个特征环的记忆。当他随后再见到同一物体时,就会利用记忆中对该物体的内部表征去与它匹配,从而达到再认。Noton和Stark用实验验证了该观点。

(3)眼动与图画记忆

Loftus在一项考察眼动与图画再认关系的实验中,首先给被试呈现单独的图片,呈现时间为300~500ms。在被试识记图片时,记录其眼动。随后进行图片再认测验。其结果如下:

①在呈现时间一定的条件下,再认成绩同被试对图片的注视次数有紧密的函数关系,即在图片呈现时间相同的条件下,注视次数越多,再认成绩越好。

②在注视次数相同的条件下,再认成绩与图片的呈现时间没有关系。

(4)图画观看的眼动顺序性

顺序性是指视觉信息加工过程中的时间和空间序列特性。我国研究者韩玉昌用眼动实验方法考察了被试在观察不同形状和不同颜色几何图形时的眼动的顺序性。得到如下结论:

①人在观察不同形状和颜色时,视觉上的选择表现出顺序性的规律。

②对一个目标的注视点的分布、观察者的注意从一个注视点移动到另一个注视点的顺序、观察者的认知模式等均与目标的特性有关。

③对形状和颜色的注视点和首次注视点在第二象限都是最多的,其次是在第一象限,在第三、四象限则是最少的。

④首次注视点这一变量,比注视点次数和注视停留时间更为灵敏。

朱滢《实验心理学》(第2版)课后习题(眼动实验法)【圣才出品】

第13章眼动实验法 1.简述下列眼动实验方法:电流记录法、反光记录法、影视法、角膜反光法。 答:(1)电流记录法 眼球运动可以产生生物电现象。角膜和网膜间存在一个电位差,角膜对网膜是带正电的。当眼睛注视前方不动时,可以记录到稳定的基准电位。眼球在水平方向上运动时,眼睛左侧和右侧的皮肤之间的电位差会发生变化;在垂直方向上运动时,则眼睛的上下侧的电位差会发生变化。电位的变化由置于皮肤相应位置的电极导入放大器。由放大器的电流计或在示波器上显示出来;也可由记录器在记录纸上描记电流变化的波形图。 (2)反光记录法 首先是将一面小镜子附着在眼球上,光线射到镜子上又反射回来,反射光线便随着眼球的运动而变化,将这一变化记录在记纹鼓上,就可得到眼动的曲线。采用此法的关键问题是如何把镜子附着在眼球上而又不影响被试的反应。Marx(1911)等人进行了实验研究。 (3)影视法 影视法包括使用普通照相机或电影摄影机、电视摄像机拍摄眼动情况。 (4)角膜反光法 角膜反光是指角膜能反射落在其表面上的光。如果整个眼球是个标准的球体并随圆心自转,反光点就是固定不动的。但是,角膜是从眼球表面凸出的,因此当眼球运动时,光以变化的角度射到角膜就会得到不同方向的反光。这种变化是分析眼动特征的一种精确变量。

2.如何总结评价眼动记录方法演变的历史? 答:(1)眼动记录方法演变的历史 ①在最初的眼动研究中,人们使用了诸如观察法和机械记录法等比较原始的方法,发现了一些十分重要的眼动现象。如Javal用观察法发现了眼跳。 ②在后来的眼动研究中,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一方面将原有的记录技术不断改进,使之更精确、更方便、更快捷,如不断改进用角膜反光原理设计制造的眼动仪。另一方面,不断地探索运用新的原理的眼动记录方法,如后来出现的电磁感应法、巩膜—虹膜反射法等新型眼动仪。同时,一些研究者还尽可能拓宽眼动仪的功能,使之既可以用于视觉的科学研究,也可用于临床医疗诊断。眼动技术朝多样化、多用途方向发展。 ③在现在的眼动研究中,电子计算机技术、录音录像技术、红外线光学技术、光化学纤维通信技术等现代高科技手段广泛用于眼动记录技术,并将仪器结构扩大为一个完整的系统。 (2)对眼动记录方法演变历史的总结评价 ①一些粗糙的、缺乏准确性的眼动记录方法已被淘汰。 ②眼动技术朝多样化、多用途方向发展。 ③电子计算机技术、录音录像技术、红外线光学技术、光化学纤维通信技术等现代高科技手段广泛用于眼动记录技术,并将仪器结构扩大为一个完整的系统。 ④眼动记录技术的发展使眼动实验更趋自然,被试几乎可以在完全不受仪器干扰的自然情况下接受刺激,使实验的生态效度大大提高。 ⑤各种记录方法互相渗透。现代眼动仪已经不是采用某一单一的原理,而是几种原理并用,从而使得眼动记录技术更加科学、合理。 3.说明眼动的3种基本形式:注视、跳动和追随运动。

实验心理学实验指导书

迷宫测试 人类从二十世纪初就开始研究迷宫(迷津)学习了。它是研究一个人只靠自己的动觉、触觉和记忆获得信息的情况下,如何学会在空间中定向。迷宫种类很多,结构方式也不一样(本迷宫难度中等),但有一个共同特征,这就是有一条从起点到终点的正确途径与从此分出的若干盲巷。被试的任务是寻找与巩固掌握这条正确途径。迷宫的学习一般可分为四个阶段:1. 一般的方位辨认,2.掌握迷宫的首段、尾段和中间的一、二部分,3.扩大可掌握的部分,直至全部掌握空间图形,4.形成机体对空间图形的自动化操作。迷宫学习与被试的智商有关,它涉及到被试的空间定向能力、思维、记忆等诸多方面。 迷宫学习量度是以达到一定标准所需尝试的次数、时间和错误数为指标的。本实验以学习遍数为自变量,所用时间和错误次数为因变量,让被试在排除视觉条件下,用小棒从迷宫起点沿凹槽移动到达终点,其间小棒每次进入盲巷并与巷末端金属片接触算一次错(机器鸣响)。学会的操作定义为连续三遍不出错。须注意的是,测试前不能让被试看到迷宫的结构,测试中主试不能给予暗示和指导。被试要运用动觉、思维、记忆等自己认为有效的方法独立完成。测试中若被试感到疲劳,可稍事休息再进行实验,以控制疲劳带来的误差。 一、实验目的 1.通过迷宫实验,了解心理实验中确定自变量和因变量的方法。 2.通过迷宫的学习行走过程,观察被测者的空间定向能力和记忆思维能力。 二、仪器与材料 迷宫测试仪 上海心仪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 三、实验方法 1.首先将迷宫测试仪与计算机连接好,调节好挡板角度,使被试不能直接看到 图形。双击桌面“心仪心理实验平台”图标,弹出登录窗口。对首次登录者请先注册用户;对已做过实验者用已有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双击“仪器实验” 打开PsyTech-EP2009型心理实验台主界面。选中左侧实验列表中的“迷宫测试”,右边呈现实验说明。单击“进入实验”弹出“指导语”窗口。实验者单击“开始实验”按钮进行实验。屏幕呈现“请按指导语要求操作仪器”提示语。 2.指导语是: 这是一个迷宫实验,你要在排除视觉条件下(闭上眼睛或戴遮眼罩),尽快学会走迷宫,中间不要停顿,要积极运用动觉、记忆和思维,期间若触棒进入盲巷并到达盲巷终点,仪器会发出蜂鸣声,并计错一次。到达终点后仪器会长鸣一秒。当你连续三次无错走完迷宫,实验结束。弹出“实验已结束” 提示。 当你明白了操作要求后,可以让主试拿着你的手并将触棒放在开始处的

实验心理学实验讲义

3对偶比较法-制作颜色爱好顺序量表 一、实验介绍 本实验目的是学习对偶比较法和顺序量表的概念,制作颜色爱好的顺序量表。 心理量表是经典心理物理学用来测量阈上感觉的。心理量表根据其测量水平的不同,可分为四种:命名量表、顺序量表、等距量表和比例量表。其中等距量表和比例量表分别带来了心理物理学中的对数定律和幂定律。 顺序量表没有相等单位、没有绝对零点,它按某种标志将事物排成一个顺序,从中可以查出某事物在心理量表中所处的位置。制作心理顺序量表有对偶比较法和等级排列法两种方法,其中,对偶比较法是制作心理顺序量表的一种间接方法。 对偶比较法是把所有要比较的刺激配成对,然后一对一对呈现,让被试对于刺激的 某一特性进行比较并作出判断:这种特性在两个刺激中哪个更为明显。因此,若有n个 刺激,则一共可配成 n( n-1)/2 对。又因为有空间误差和时间误差,在实验中每对刺激要比较两次,互换其呈现顺序(时间误差)或位置(空间误差),所以一共要比较 n( n-1)次。 二、方法与程序: 本实验用对偶比较法制作颜色爱好顺序量表。计算机能产生不同色调的颜色,而且纯度高,适合于颜色爱好顺序量表的制作。实验共有七种颜色,它们是:红(Red)、 橙(Orange)、黄(Yellow )、绿(Green)、蓝(Blue )、青(Cyan)和白(White )。 实验顺序如下表:为抵消顺序误差,在做完21次后,应再测21次,顺序与前21次 顺序相反;为抵消空间误差,在后做的21次中左右位置应颠倒。 刺激红橙黄绿蓝青白 红—— 橙 1 —— 黄 2 3 —— 绿12 4 5 —— 蓝13 14 6 7 —— 青19 15 16 8 9 —— 白20 21 17 18 10 11 —— 实验前,主试应指导被试认真阅读指示语,并说明反应方法(按红、绿键认可,按黄键不认可),然后开始实验。 三、结果与讨论: 结果数据中有每种颜色被选择的次数,即选择分数(C)。 如果要制作等距量表,还需按如下公式计算选中比例P。 P= C/(2*( n-1))=C/12 再把P转换成Z分数,按Z分数制图即可制作成颜色爱好的等距量表。参考文献: 杨博民主编心理实验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65-82页 4信号检测论-有无法 、实验介绍

《实验心理学》指导操作手册

实验指导操作手册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 分院(系、部):教育学院 教研室:特殊教育 课程名称:实验心理学 授课班级:2012级特殊教育专业主讲教师:唐健 职称:讲师 使用教材:《实验心理学》 邯郸学院制

《实验心理学》实验教学大纲 心理实验导论 教学时间:1学时。 目的:1、了解心理实验的基础知识 2、了解心理测验的基本知识 3、掌握心理实验报告的撰写格式与方法 内容:1、心理实验的基础要求: (1)复习或预习 (2)安排和指导 (3)规则 (4)实验记录 (5)实验仪器 2、心理实验中的道德要求 (1)正确对待被试 (2)正确对待实验结果 3、心理实验中的变量与变量控制:自变量、因变量、变量控制 4、心理实验中的主试与被试 5、心理测验的功用 6、心理测验的实施 (1)防止滥用心理测验 (2)严格按测验条件施测 (3)正确解释测验结果 7、心理实验报告的撰写 (1)题目 (2)正文:实验目的、实验器材、实验程序、实验结果、实验结论或讨论 (3)参考文献 (4)附录 实验一绝对感觉阈限的测定 目的:测定手心触压觉两点阈,学习使用最小变化法。 器材:JGW—B心理实验台操作箱单元,两点阀测量计。 步骤: 1.主试事先拟好实验顺序。刺激的两点距离从0--10毫米,渐增系列和渐减系列的起点应略有变化,并对被试保密。 2.被试、主试先练习实验5次,被试坐在心理实验台被试位置,将左手伸入操作箱套袖式测试口,手心向上平放在测试板面上,主试用两点阈测量计的两脚沿身体纵向(即手指方向)垂直地,轻轻地(皮肤变形要小,以被试能明确感觉到触觉刺激为准)同时落在被试地

手心上,并且两脚对皮肤的压力相等,被试若明确感到是两点接触皮肤,就报告“两点”,否则就报告“一点”(练习结果不记录)。 3.正式实验,主试按事先拟好地刺激系列的顺序呈现刺激,若被试反应为“一点”则在记录表上记“一”,“两点”则记“+”。要求每一系列都得到被试“一点”和“两点”这样两种报告,即做渐增系列时,当被试第一次报告“两点”:做渐减系列时被试第一次报告“一点”之后,此系列方可停止,然后进行下一系列。 4.主试在刺激前约1.5秒发出“预备”口令,两点阈测量计接触皮肤时间保持2秒钟,每两次刺激之间的间隔时间不得少于5秒钟。 5.被试仅做两种报告,“两点”和“一点”,一点”包含分不清是“两点”还是“一点”的情况,被试判断标准应前后一致,测试中实验结果不要告诉被试。 6.每两系列测完后,休息2分钟(可以做另一被试)。 结果:计算个人手心触压觉两点的绝对感觉阙限,并求出本组两点阈的平均值。 讨论:有人说我们测得的两点感觉阈限是差别阙限对吗?为什么? 参考文献: 1.赫葆源、张厚粲、陈舒永等编,《实验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244—248 2.杨治良主编,《基础实验心理学》,甘肃人民出版社,1988,214---215; 3.杨博民主编,《心理实验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23-26 4.《普通心理学实验指导书》,天津师大教育系 实验二恒定刺激法 目的:通过测定重量差别阈限,学习恒定刺激法。 器材:JGW—B心理实验台操作箱,高5cm直径4cm的圆柱体一套共8个其中100克两个,88克,92克,96克,104克,108克,112克各一个。 步骤: 1.依随机原则排出变异刺激(包括100克的一个)呈现的顺序:然后变异刺激各与标准刺激(100克)配成一对,每对比较10次,为了消除顺序误差,10次中有5次先呈现标准刺激,另5次先呈现变异刺激。 2.被试坐在实验台被试侧,右手伸入实验台中部操作箱套袖式测试口,主试用粉笔在测试面上放刺激物处标出位置,也应将被试前臂接触桌面的位置用粉笔标出来,以便休息后仍可回到原处。 3.实验开始时要向被试做示范操作:被试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拿住圆柱体慢慢上提,使它离开测试桌面约2cm,2秒后放下(这时胳臂肘不要离开桌面)每对中呈现两个刺激的时间间隔最好不要超过1秒,以免被试的第一个质量感觉消退,当被试防下第一个重量后,主试立即插上第二个重量。二次比较至少间隔5秒,以免各次感觉互相干扰,主试呈现刺激时,切莫让圆柱体碰被试的手。 4.指导语:“现在请你一对一对地比较圆柱体的重量。当你听到我把圆柱体放在测试面上时,就用刚才示范的方法轻轻地把它提起,注意这时地重量感觉,放下后也要尽量保持住这个感觉。当拿起第二个圆柱体时,就用你对第二个圆柱体的重量感觉与第一个的重量感觉进行比较,如果你觉得第二个比第一个轻些就说“轻”;如果你觉得重些就说“重”;如果分不清轻重就说“相等”,这样一共要比较几十次,每次比较后必须做出判断,判断的标准要尽量一致。请注意要你判断,第二个比第一个是轻、重、还是相等”。 5.按排好的顺序呈现刺激,每次被试做出轻,重,或是相等的判断,要在记录表的相应位置记下“一”“+”或“二,,,每比较10次后休息2分钟。

朱滢《实验心理学》(第3版)【教材精讲+考研真题解析】讲义与视频课程-教材精讲-眼动实验法【圣才出品

第十三章眼动实验法 一、眼的结构及眼动 (一)人眼的结构 眼是完成人视功能的主要部分。 (二)眼动的生理机制 人类眼球的运动,简称眼动,在人们的视觉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人类眼球能向左右两侧偏转各达60°,上下各达40°,以此来改变视线。通过眼动可使物像在视网膜上处于最佳位置。 眼动的基本形式 眼动有注视、跳动和追随运动三种基本形式。 人为了看清周围环境,通过眼动,使物体的像正好处于视网膜的中央凹上,这样才能获得清晰的视觉。眼睛的中央凹对准物体的活动被称为注视(fixation)。为了实现和维持眼睛对物体的注视,眼睛还要做跳动和追随运动。 (1)注视(fixation)是眼睛的中央凹对准物体以获得物体最清晰的像。在注视过程时,眼睛还做震颤、闪动和漂移三种微小的运动。 第一,震颤(tremor)是不规则的、高频率(峰值80Hz)的运动。运动幅度极小,仅约20秒视角。研究表明:眼震颤的振幅为20~40秒度。 第二,闪动(flicks)又称微型扫视运动。其幅度为几分视角。以不太规则的时间间隔,大约每隔1秒钟,出现于固视期内。

第三,漂移(drifts)是指闪动运动中间存在的较慢的、不规则的偏移运动。偏移范围可达6分视角。 (2)眼跳(saccades)指从一个注视点移向另一个注视点。眼跳这一现象首先是由法国学者Javal于1878年发现的,具体形式见图13—1所示(闫国利,自学军,2012)。 图13—1 通常个体是感觉不到眼跳的,且觉得是在平滑地运动。实际上,当个体用眼搜索和观察物体时(或当个体主动地把视线由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时),都会出现眼跳。眼跳有两个特点:①双眼的每次跳动几乎是完全一致的;②眼跳的速度很快,在眼跳过程中视觉是模糊不清的。 (3)追随运动(tracking)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个体在注视运动物体时,如果头保持固定,眼睛要追随该物体移动;另一种是当个体的头(或身体)运动时,为了注视运动的物体,眼睛要做与头(或身体)相反的运动。实际上,在这种条件下,眼动是在补偿头(或身体)的运动,因此,也被称为补偿眼动。上述两种追随运动目的是让注视物体的像落在中央凹上。 (三)人眼的视觉范围 在阅读的过程,读者的视觉范围可分为三个部分:外周区域、副中央凹区、中央凹区。见图13—图4所示:

《实验心理学(修订版)》 张学民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实验心理学(修订版)》张学民北 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实验心理学(修订版)》张学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内容简介 基于目前心理学实验方法与技术的发展趋势,在教育部心理学理科人才培养基地“实验心理学”名牌课程和国家心理学课程体系教学改革项目的支持下,本书作者在近六年的教学改革过程中,对实验心理学理论、方法和实验技术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创新。 本书编写过程中,在保证传统的实验心理学理论与实验设计方法的基础上,突出了学习内容的易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全书增加了大量关于心理学各研究领域的前沿性的实验内容,并将基础理论教学、实验教学与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学习者可以通过实验心理学理论与实验操作的学习,掌握心理学实验研究的过程、实验的基本要求、课题选择与文献查阅方法、实验设计方法、实验实施过程中的变量控制、数据的整理与统计分析方法以及实验(研究)报告的撰写格式与基本要求等,并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心理实验研究。 目录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实验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近代哲学与实验生理学的发展对实验心理学的贡献 二、1800—1850年生理学与心理学史上的重大事件 三、科学心理学与实验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四、科学心理学产生初期实验心理学的发展 五、现代实验心理学的发展 六、实验心理学理论、方法与技术的新发展 第二节实验法与其他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比较 一、观察法 二、访谈法 三、问卷法 四、测验法 五、实验法 六、实验法与其他研究方法的比较 第三节心理学实验研究的基本过程 一、课题选择与文献查阅 二、提出问题与研究假设 三、实验设计与实施 四、数据整理与统计分析 五、研究报告的撰写与交流 第四节数据整理与统计分析

EyeSo眼动研究实验设计指导手册pdf

EyeSo眼动追踪系统 眼动研究实验设计指导手册 心拓英启科技(北京)有限责任公司 Braincraft Technology Co., LTD 技术支持邮箱: Support@https://www.doczj.com/doc/675191467.html, 技术支持电话: 010-8241-9895

目录 1 内容提要 (2) 2 组间设计与组内设计 (2) 2.1 组间设计 (2) 2.1.1 随机组设计 (2) 2.1.2 配对组设计 (3) 2.2 组内设计 (5) 3 反复测量设计 (6)

1 内容提要 心理学研究设计中,主要有真实验、准实验与非实验设计。而眼动实验主要是实验室实验,因而真实验设计是常用的实验设计方法。本节的主要内容是回顾实验心理学中组间、组内以及重复测量的实验设计方法,进而建构关于眼动追踪实验的框架。因此,在突出这三种实验设计方法在眼动实验中的具体运用的情况下,主要内容与实验心理学中介绍的不会有太大的差别。 2 组间设计与组内设计 2.1 组间设计 组间设计是指每个被试者只接受一个自变量的一种情况的处理。其特点是无论实验是单因素的,还是多因素的,被试者始终只接受一个实验处理。这种设计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决定哪一个被试者接受哪一个实验处理。如果有两种以上的处理,有多少种处理就采用多少个被试者。组间设计有两类子设计技术:随机组设计和配对组设计。 2.1.1 随机组设计 随机组设计是将被试者随机地分配在不同的组内接受不同的自变量处理。 这里以公益广告的眼动实验为例来具体说明随机组设计的特点及其需要注意的地方。 设:自变量为一类控制消费类公益广告A,其宣传海报有A1、A2、A3三个版本(图1),即一个自变量三个水平。 图1 控制消费类公益广告A1、A2、A3三个版本

实验心理学 学习指南

学习指南 一、什么是实验心理学 看到“实验心理学”这几个字,你也许会联想到与下图类似的情景。 心理学的诞生是件默不出声的琐事,未曾有一丝张扬。这天,在莱比锡大学一栋叫做孔维特(寄宿性的招待所)的破旧建筑物三楼的一间小屋子里,一位中年教授和两位年轻人正张罗着一些器具准备实验。他们在一张桌子上装了一台微时测定器(一种铜制的,像一座钟一样的机械装置,上面吊着一个重物,还有两块圆盘)、“发声器”(一个金属架子,上面升起一只长臂,有只球会从这里落下来,掉在一个平台上)和报务员的发报键、电池及一台变阻器。然后,他们把这五件东西用线连接起来,这套电路比今天开始电气培训的初学者用的那套不会复杂到哪里去。 这三位是威尔汉姆·冯特教授,一位47岁的男人,脸长长的,一身简朴的装束,满脸浓密的胡须;他的两位年轻学生,马克斯·弗里德里奇,德国人,及G·斯坦利·黑尔,美国人。这套摆设是为弗里德里奇做的,他要用这套东西收集博士论文所需的数据。他的博士论文题目是“知觉的长度”——即受试者感知到他已经听到球落在平台上的时候,到他按动发报键之间的时间。没有记载写明那天是谁负责让球落下,谁坐在发报键跟前的,可是,随着那只球砰地一声落在平台上,随着发报键喀地一响,随着微时测定器记录下所耗费的时间,现代心理学的时代就到来了。 ——摘自墨顿·亨特《心理学的故事》 实际上,实验心理学是运用实验的方法,在实验控制条件下对心理和行为进行研究工作的心理学;其目的是考察决定心理和行为发生、发展、变化的条件,发现其规律,从而说明和解释人在完成某种活动时的心理活动是如何进行的。 那么,什么是实验的方法呢? 实验,就是通过人为地、系统地操作环境,导致某些行为发生变化,并对之进行观察、记录和解释的科学方法。 例如: 美国罗彻斯特大学心理学教授安德鲁·埃利奥特及其团队 (Elliot等,2007)研究了颜色对考试成绩的影响。他们对上百 名中小学生和大学生进行了测试。每位考生都拿到一份考卷,考 试题目都是一样的,只是考卷的左上角涂的颜色不同,有的人的 考卷上涂的是绿色、有的人的是红色或灰色。结果,拿到红色考 卷的学生的考试成绩最差。 如果想要了解研究详情请看:Elliot, A.J., Maier, M.A., Moller, A.C., Friedman, R., & Meinhardt, J. (2007). Color and

朱滢《实验心理学》章节题库(眼动实验法)【圣才出品】

第13章眼动实验法 一、名词解释 视觉缓冲加工模型 答:视觉缓冲加工模型的基本观点包括:①阅读课文的局部特征不直接影响阅读者的眼动过程。在阅读课文时,眼睛是以固定的速度向前移动的,因此注视时间的长短不能反映该注视点所注视的内容的难度。②在每次注视时,阅读者先将提取的视觉信息存储在工作记忆的缓冲器中。阅读时,眼睛的注视点迅速移动到课文的下一个地方,而大脑对前面存储在缓冲器中的信息的加工则仍然还在进行之中。③当所加工的内容难度过大时,缓冲器中存储的信息则会来不及加工。为此,眼睛移动的速度就会降低下来。但这只会影响阅读的总时间,而每个注视点的时间与所注视的课文内容没有关系。在阅读中,阅读者的眼动过程同认知加工过程之间没有直接关系。 二、简答题 1.EVM3200是我国心理学研究和心理学教学领域从国外引进最早、数量最多的一种眼动仪,其中EVM3200型眼动仪的性能先进,使用方便,比较适合于心理学的眼动实验。请问该眼动仪由哪些部分构成? 答:眼动仪是测试人眼活动情况和研究有关心理过程的专用仪器。EVM3200型眼动仪是依据角膜反光的原理设计生产的。角膜反光法最大的优点是不必在被试的眼睛上附加任何的装置,使实验更加自然。 (1)EVM3200眼动仪的构成

①系统的主机。主要功能是进行眼动实验的控制和视频信号的处理。 ②光学探头。它是获得眼动信息的输入端。 ③场景摄像机。它的功能是把场景信息输入到主机。 ④EVM3200眼动仪还备有比较齐全的软件包,可以加工眼动研究所需要的各种数据。例如:注视点的坐标、注视点数、平均眼跳距离和时间、平均瞳孔直径等。 (2)EVM3200型眼动仪的主要技术指标 ①自动测量眼球位置和瞳孔直径。 ②允许被试的轻微头动,其范围为16cm2。 ③实际眼位与测量计算之间的误差为≤1°。 ④允许戴眼镜进行测量。 ⑤允许的眼动范围:水平轴40°,垂直轴30°。 ⑥自动记录资料和生成数据。 ⑦具有模拟装置结构。 2.举例说明图形认知的眼动研究。 答:图画观看研究主要考查人在观看一幅图画时,眼睛先看什么地方、后看什么地方、眼动轨迹怎样、图画内容与眼动有何关系等。 (1)信息量与眼动 ①Buswell认为,人在观看图画时,大部分注视点都集中在感兴趣的区域上。他在实验中要求被试观看一幅教堂的图画,并记录其眼动。结果表明,他们的眼动轨迹与教堂的圆柱和拱形结构基本吻合。 ②Mackworth和Morandi研究表明,眼睛注视的位置大都集中在被评为信息量大的

《实验心理学》(孟庆茂、常建华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教材:《实验心理学》(孟庆茂、常建华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5月第一版 -------------------------------------------------------------------------------- 第一章绪论--心理学怎样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第一节心理学的科学性 一、什么是科学? 科学就是通过客观的观察和严密的论证来获取知识。 人们获得知识的途径:权威、逻辑推理、经验或直觉、科学。 就一个人来说,科学研究是获得正确知识的一个重要来源;而对全人类来说,科学就是获取真知的唯一来源了。科学与前面三个途径的区别在于其客观性和严密性。所谓客观性,就是科学只承认和研究客观存在的事物;所谓严密性,就是科学家采用严密的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 二、科学的五大前提假设 (一)世界是真实的 对于大多数科学家来说,我们面临的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不以我们的意志而转移的。 (二)世界是有规律的 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只要条件满足,就会出现过去出现过的事件。 (三)世界是有因果关系的 科学家认为,任何事物的发生都有其原因,而不是毫无理由地独自产生的。 (四)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任何一个科学家都会在不同程度上承认:世界是可知的。 (五)世界是可以用理性加以理解的 推理--逻辑思维是理解一切事物和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对科学家来说,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可以通过推理加以解释,任何问题都可以通过推理而得到解决。 三、心理学是不是科学 学科的科学性是一个连续体,在学科发展的同时,其科学性也在发展。 在冯特时代,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是所谓的"内省",它直接违反了科学研究的客观性原则。行为主义认为,只有那些可以观察到的行为才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当代认知心理学则是一个典型的研究从被试身上直接观测到的客观事实、寻找其中因果关系的学术流派。而与之同时代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则重视意识、情感、价值等行为主义心理学比较忽视的内容,它不甚强调客观观察(事实上也很难做到这一点)。另外,心理学的不少分支(例如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管理心理学等)比较倚重高级统计分析,而这些方法并不一定能直接得出因果关系,对分析结果的解释也可以各不相同,这也降低了它们的科学性。综合考虑心理学上述方面的情况,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心理学既不是一门纯粹的科学,也不是毫无科学性,它的科学性介于全和无之间,并向比较纯粹、完全的科学性发展。 第二节科学与实验 一、科学家的工作 科学家的主要工作就是发现和理解世界上存在着的因果关系,从而帮助我们理解这个世界。 探索因果关系的工作可以分两个方面:发现规则和建构理论。 (一)发现规则 所谓规则,就是我们常说的规律、定理和定律等,它说明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 发现规则要分两步走:描述事物、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 (二)建构理论 理论的任务是解释事物之间的联系。理论往往是一系列论断,用以解释一个或多个规则。为了作出解释,它往往包括一些规则中没有直接包含的概念。

实验心理学笔记__郭秀艳[1](2)..

实验心理学知识点总结郭秀艳 第一章绪论 1.费希纳冯特艾宾浩斯——贡献 费希纳——奠基人 1.费希纳定律:S=KlogR由刺激引起的知觉大小是该感觉系统的K值与刺激强度的对数之积 2.三种感觉测量方法:最小可觉差法,正误法,均差法 冯特——创始人 1.把心理现象(感知觉,注意)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2.用实验法研究心理学 3.培养了一大批人才 艾宾浩斯——记忆等高级心理活动 1.发现并证明实验法在整个心理研究中都是有效工具 2.从根本上改变了实验心理学的研究范式—人工材料 3.新的测量方法—节省法 4.遗忘曲线 2.非科学方法&科学方法的区别(各自特点) 非科学方法的特点:1.听信权威2.注意凝聚3.先验 科学方法的特点:1.经验观察2.自我校正 3.心理学常用研究方法 1.观察法 特点:直接和描述性 缺点:①无法对因果关系做出推论②提供的资料不充分③其描述性限制常常被忽略④观察法本身不一定客观无偏 2.相关研究法——探索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3.实验法——通过人为地、系统地操作环境,导致某些行为发生变化,并对其进行观察、记录和解释 优点:①能更好的控制无关变量的影响②经济 实验控制——泛指对实验精度的一切保障工作,以保证应变量确实是由自变量的变化引起的。①尽量消除无关变量②尽可能加以平衡 4.试验心理学研究基本程序 1.确定课题 2.选择被试 3.确定实验控制 4.数据整合 5.撰写研究报告 第二章实验研究的基本问题 1.自变量分类 自变量——实验者所操纵的、对被试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 1.作业变量 2.环境变量 3.被试变量 2.操作定义 ——对一个心理现象根据测定它的程序下定义(布里奇曼) 3.口语记录 ——被试在实验时对自己心理活动所作叙述的记录,或在实验之后,被试对主试提出问题所作回答的记录

实验心理学

实验心理学 1.费希纳定律:S=K log R 表明由刺激引起的知觉大小是该感觉系统的K值与刺激强度对数之积。即物理量增大时,为了感知到同样的差异,需要更大的刺激变化。 2.节省法是在识记或学习一行音节后,经过一定的时间间隔,再次识记或学习,然后对两次识记或学习的次数进行比较,从而推断记忆的保存量。 3.注意凝聚是指人们不顾已知的相反事实,仍然固守自身已有的知识而拒绝改正。 4.先验即人们不经过研究或考证就相信那些看来似乎合理的预存信念。 5.社会促进是指个体在群体中的工作绩效会显著高于单独工作时的绩效。 6.观察法是通过一定程序收集资料,以期获得描述性的数据来简化复杂现象的过程。 7.自然观察法是指对自然情境下的现象进行深入观察的一种方法 8.个案研究法是指深入的深入研究单个或少数几个被试的观察法。 9.无干扰观察主要是指研究者为了避免研究者由于知晓正在被观察,产生非自然状态下的行为,而采取的一种无感染观察技术。 10.参与性观察即研究者参与到被试的生活中,对之进行研究的一种研究方法。 11.相关研究法是探索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12.实验是指人为地,系统的操作环境,导致某些行为发生变化,并对之进行观察,记录和解释的科学方法。 13.假设是用来说明某种现象的未经证实的论题。 14.自变量是指在实验中由实验者所操作的,对被试的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A作业变量:作业就是指实验中被试的任务,或者实验中所呈现的,和被试任务有关的某种刺激,如果把这些任务的任何特性作为自变量来操纵,则这种自变量就是一种作业变量。如迅速呈现的字母串,记忆词表,错觉图形等。B环境变量:当被试进行某种作业时,如果改变实验环境的任何特性,那么改变了的环境特性就是环境自变量。如实验室的照明情况或噪音强度。C被试变量:可能影响对某种刺激的反应的被试的特性因素称为被试变量。如被试的性别,年龄,健康状况,治理,受教育水平,人格特征,动机,态度,内驱力等。 15.因变量是指在实验中,由操纵自变量而引起的被试的某种特定反应。 16.控制变量亦称额外变量,指实验中除实验变量以外的影响实验变化和结果的潜在因素或条件。 17.在因变量恒定的条件下,如果因变量的测量范围受到限制,时测量结果只能停留在量表的最顶端和最低端,则零结果也会发生。我们分别称为天花板效应和地板效应。 18.计数资料,即按个体的某一属性或某一反应属性进行分类计数的资料,如被试的性别,婚否,成年或未成年。 19.计量资料,即用测量所得的数值的大小来表示的资料。如被试的

实验心理学心理实验大纲

河西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课程标准 心理实验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实验心理学是用实验方法研究心理与行为规律的科学。是心理学专业最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一,是现代心理学的各分支学科的发展基础,实验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必修课。心理实验是《实验心理学》的实验教学部分;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心理学基础理论及基本概念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训练学生的教育科研技能,能提高心理学课程的教学质量。 (二)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和实验,使学生加深对心理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初步掌握心理学实验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实验报告的写法,培养学生良好的科研意识,使其具备相当的心理学学术素养和应用心理学知识指导自己实践的技能技巧。 1. 重复心理学发展史上经典的心理学实验,验证和巩固所学的基本理论。 2. 提高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和全面思维能力。 3. 熟练地掌握实验技能,能够较好地分析实验的结果,并写出实验报告。 4. 通过心理学实验课程的教学,应使学生掌握心理学基本的研究方法和实验技术。 5. 在实验中培养学生对心理学实验研究的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研究态度。 (三)教学内容 心理学常用实验仪器的了解,实验中自变量、因变量、额外变量的确定;传统心理物理法、现代心理物理法实验;反应时实验,感知觉实验。学习与记忆实验。 (四)教学时数 36学时。本课程学时列入《实验心理学》总学时计划。 (五)教学方式 要求学生不仅要了解和掌握心理学实验的基本理论和操作过程,还要在实验过程中亲自担当主试或被试来完成实验,培养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力求做到: 1.力图将经典研究和前沿进展交织铺陈,从而让学生掌握和了解实验心理学各领域中的历史脉络和传承关系; 2.把具体实验和逻辑方法有机整合,突显出科学思维在实验心理学中的核心价值,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注重实验程序、方法和仪器的掌握和练习,让这门课程成为学生们迈出心理学研究实践的有效指南。 二、本文 实验一心理学实验中常用的仪器设备 实验时数:2学时 实验目的:

实验心理学几个重要实验要求

十五、闪光融合临界频率测定 目的: 学习使用光点闪烁仪测定闪光融合临界频率(cff)。 器材: JGW-B型实验台光点闪烁仪单元,记录用纸。 步骤: 1.准备工作: 接通电源,打开光点闪烁仪电源开关;背景亮度选1/16,颜色选红,亮度选1,占空比选1:1;让被试熟悉用控制旋扭调节光点频率并熟悉“闪”与“不闪”现象。 2.正式实验: (1)渐增系列实验主试将亮点调至明显闪烁,然后宣读指导语:“你现在看到的是一个闪烁的亮点,请调节旋扭直到刚刚看不到亮点闪烁为止;在闪与不闪附近可以反复调整,直至您确定不再闪烁为止,然后向主试报告”。主试记录此次频率值。 (2)渐减系列实验主试将亮点调至明显不闪烁,然后宣读指导语:“你现在看到的是一个不闪烁的亮点,请调节旋扭直到刚刚看到亮点闪烁为止;在闪与不闪附近可以反复调整,直至您确定闪烁为止,然后向主试报告”。主试记录此次频率值。 (3)每个被试先进行右眼实验,然后进行左眼实验。每只眼睛渐增系列、渐减系列各做16次,两个系列按ABBABAAB顺序进行。 (4)注意相邻顺序的相同系列的起始点应有明显变化。 (5)更换被试重复上面的实验。 结果: 1.分别求出左、右眼渐增、渐减系列的临界闪光融合频率。 2.计算左、右眼的临界闪光融合频率的平均值。 讨论: 分析本实验中的误差。 参考文献: 杨博民主编,《心理实验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199—209

三十二、绝对感觉阈限的测定 目的: 测定手心触压觉两点阈,学习使用最小变化法。 器材: JGW—B心理实验台操作箱单元,两点阈测量计。 步骤: 主试事先拟好实验顺序。刺激的两点距离从0—10毫米,渐增系列和渐减系列的起点应略有变化,并对被试保密。 被试、主试先练习实验5次,被试坐在心理实验台被试位置,将左手伸入操作箱套袖式测试口,手心向上平放在测试板面上,主试用两点阈测量计的两脚沿身体纵向(即手指方向)垂直地,轻轻地(皮肤变形要小,以被试能明确感觉到触觉刺激为准)同时落在被试地手心上,并且两脚对皮肤的压力相等,被试若明确感到是两点接触皮肤,就报告“两点”,否则就报告“一点”(练习结果不记录)。 正式实验,主试按事先拟好地刺激系列的顺序呈现刺激,若被试反应为“一点”则在记录表上记“一”,“两点”则记“+”。要求每一系列都得到被试“一点”和“两点”这样两种报告,即做渐增系列时,当被试第一次报告“两点”:做渐减系列时被试第一次报告“一点”之后,此系列方可停止,然后进行下一系列。 主试在刺激前约1.5秒发出“预备”口令,两点阈测量计接触皮肤时间保持2秒钟,每两次刺激之间的间隔时间不得少于5秒钟。 被试仅做两种报告,“两点”和“一点”,“一点”包含分不清是“两点”还是“一点”的情况,被试判断标准应前后一致,测试中实验结果不要告诉被试。 每两系列测完后,休息2分钟(可以做另一被试)。 结果: 计算个人手心触压觉两点的绝对感觉阈限,并求出本组两点阈的平均值。 讨论: 有人说我们测得的两点感觉阈限是差别阈限对吗?为什么? 参考文献: 赫葆源、张厚粲、陈舒永等编,《实验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244—248

(完整版)实验心理学笔记郭秀艳

实验心理学 第一章绪论 1.费希纳冯特艾宾浩斯——贡献 费希纳——奠基人 1.费希纳定律:S=KlogR由刺激引起的知觉大小是该感觉系统的K值与刺激强度的对数之积 2.三种感觉测量方法:最小可觉差法,正误法,均差法 冯特——创始人 1.把心理现象(感知觉,注意)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2.用实验法研究心理学 3.培养了一大批人才 艾宾浩斯——记忆等高级心理活动 1.发现并证明实验法在整个心理研究中都是有效工具 2.从根本上改变了实验心理学的研究范式—人工材料 3.新的测量方法—节省法 4.遗忘曲线 2.非科学方法&科学方法的区别(各自特点) 非科学方法的特点:1.听信权威2.注意凝聚3.先验 科学方法的特点:1.经验观察2.自我校正 3.心理学常用研究方法 1.观察法 特点:直接和描述性 缺点:①无法对因果关系做出推论②提供的资料不充分③其描述性限制常常被忽略④观察法本身不一定客观无偏 2.相关研究法——探索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3.实验法——通过人为地、系统地操作环境,导致某些行为发生变化,并对其进行观察、记录和解释 优点:①能更好的控制无关变量的影响②经济 实验控制——泛指对实验精度的一切保障工作,以保证应变量确实是由自变量的变化引起的。①尽量消除无关变量②尽可能加以平衡 4.试验心理学研究基本程序 1.确定课题 2.选择被试 3.确定实验控制 4.数据整合 5.撰写研究报告 第二章实验研究的基本问题 1.自变量分类 自变量——实验者所操纵的、对被试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 1.作业变量 2.环境变量 3.被试变量 2.操作定义 ——对一个心理现象根据测定它的程序下定义(布里奇曼) 3.口语记录 ——被试在实验时对自己心理活动所作叙述的记录,或在实验之后,被试对主试提出问题所作回答的记录 4.天花板效应&地板效应 ——指反应指标的量程不够大,造成反应停留在指标量表的最顶端或最底端 5.额外变量的控制方式 1.排除法——把额外变量从实验中排除出去 2.恒定法——使额外变量在实验过程中保持恒定 3.匹配法——使实验组和控制组中的被试属性相等 4.随机化法和抵消平衡法 5.统计控制法

心理实验指导书

心理学实验指导书 人文学院心理实验室 二〇一五年八月

前言 在心理学科的百花园中,实验心理学的发展尤为突出。实验法是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它不仅促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科学,也推动着心理学各领域的迅猛发展。 心理实验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学习心理学的兴趣,另一方面也利于把理论化的书本知识转化为具有可感性、实用性、操作性的知识,让书本中的理论在实验中得到检验。同时通过严格的实验要求,严密的实验程序安排,培养了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及良好的科研意识。 一、实验内容设置 序号实验项目名 称 实验内容教学要求 学 时 分 配 实 验 类 别 实 验 类 型 每 组 人 数 实验 要求 1 感受性测试测定感觉 阈限大小 实际操作 3 基 础 类 验 证 6 人必做 2 反应时测试测定反应 敏捷程度 实际操作 3 基 础 类 验 证 6 人必做 3 双手协调、手 指灵活性测 试 测定双手协 调、手指灵活 程度 实际操作 3 基 础 类 验 证 6 人必做 4 注意力集中 能力测试 测定注意 稳定程度 实际操作 3 基 础 类 验 证 6 人必做 5 场依存性实 验 测定认知风 格 实际操作 3 基 础 类 验 证 6 人必做 6 投射测验测定需要及 动机 实际操作 3 基 础 类 验 证 6 人必做

二、考核方式及要求 1、考试方式:现场实际操作成绩、实验报告的撰写成绩、口试成绩分别为总成绩的50%、30%、20%。 2、考核要求:通过对学生的综合考核,要求学生平时端正学习态度,对学习过程严格要求;既考核学生掌握心理学的基础理论知识的深度、广度,又考核学生操作心理仪器的动手能力,更考核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 三、推荐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实验教材:自编 教学参考书: 1、杨治良主编. 实验心理学.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8年版 2、郭秀艳、杨治良主编. 实验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3、孟庆茂、常建华主编.实验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9年版 4、张厚粲主编.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实验心理学——注意实验重点

实验心理学——注意实验 目录 一、考研大纲……………………………………………… 二、过滤器模型及双耳分听实验………………………… 三、注意资源有限理论及其实验………………………… 四、双加工理论及其实验………………………………… 五、特征整合论及其实验(补充)……………………… 六、注意的促进和抑制及其正负启动实验……………… 七、注意的返回抑制实验………………………………… 八、刺激反应一致性理论及其冲突效应实验……………

实验心理学——注意实验 1、过滤器理论 1.1单通道过滤器模型及其实验 1.1.1 理论观点 在神经系统的某一个加工阶段存在着一个过滤机制,这个过滤机制会对来自不同感觉通道的信息进行选择性的加工,使一部分信息能够通过这个过滤器,并得到进一步的加工;而其他的信息就被阻断在过滤器之外,得不到进一步的加工。这种过滤器体现着注意的选择功能。这种理论被称为“注意的过滤器模型”,由于到达高级分析水平的通道只有一条,因而又被称之为“单通道模型”。 1.1.1.1模型图示 1.1.2实验 1.1. 2.1.Broadbent(1954)双耳分听实验 实验过程:向被试的右耳呈现3个数字,同时向左耳呈现另外3个数字,如右耳呈现 4,9,3;左耳呈现6,2,7。 呈现速度:每秒2个数字,要求被试回忆再现。 被试反应:被试以两种方式进行回忆: (1) 以左右耳朵为单位,分别再现左右耳所接受的信息,如493,627。 (2) 以双耳同时接收到的信息,按顺序成对的再现,如46,92,37。 实验结果:第一种方式的准确率为65%,第二种方式的准确率为20%。Broadbent对实验结果的解释: 每只耳朵相当于刺激输入的一个通道,而过滤器只允许每个通道的信息单独通过。所以,以左右耳为单位再现时,被试可注意每只耳朵的全部项目,并只需要在两耳之间转换一次,再现的效果好。而以双耳同时成对的方式再现,双耳之间至少需要3次转换。由于不能注意每只耳朵的全部项目,导致一些信息迅速丧失,再现效果差。

朱滢《实验心理学》(第3版)(考研真题及强化习题详解 眼动实验法)【圣才出品】

13.3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一、单项选择题 在心理学研究中,常用的眼动分析指标不包括()。[统考2011研] A.注视 B.眼跳 C.回视 D.眨眼 【答案】D 【解析】通过眼动仪,可以记录和分析眼睛注意次数、注视点持续时间、眼跳潜伏期、回视次数、注视广度和频率。 二、名词解释 视觉缓冲加工模型 视觉缓冲加工模型由Bouma和de Voogd提出。其基本观点包括:①该模型认为阅读课文的局部特征不直接影响阅读者的眼动过程。在阅读课文时,眼睛是以固定的速度向前移动的,因此注视时间的长短不能反映该注视点所注视的内容的难度。②在每次注视时,阅读者先将提取的视觉信息存储在工作记忆的缓冲器中。阅读时,眼睛的注视点迅速移动到课文的下一个地方,而大脑对前面存储在缓冲器中的信息的加工则仍然还在进行之中。③当所加工的内容难度过大时,缓冲器中存储的信息则会来不及加工。为此,眼睛移动的速度就会降低下来。但这只会影响阅读的总时间,而每个注视点的时间与所注视的课文内容没有关系。在阅读中,阅读者的眼动过程同认知加工过程之间没有直接关系。

三、简答题 1.EVM3200是我国心理学研究和心理学教学领域从国外引进最早、数量最多的一种眼动仪,其中EVM3200型眼动仪的性能先进,使用方便,比较适合于心理学的眼动实验。请问该眼动仪由哪些部分构成? 答:参见本章复习笔记。 2.举例说明图形认知的眼动研究。 答:图画观看研究主要考查人在观看一幅图画时,眼睛先看什么地方、后看什么地方、眼动轨迹怎样、图画内容与眼动有何关系等。 (1)信息量与眼动 ①Buswell认为,人在观看图画时,大部分注视点都集中在感兴趣的区域上。他在实验中要求被试观看一幅教堂的图画,并记录其眼动。结果表明,他们的眼动轨迹与教堂的圆柱和拱形结构基本吻合。 ②Mackworth和Morandi研究表明,眼睛注视的位置大都集中在被评为信息量大的区域。Loftus和Mackworth的研究还证明,被试对信息量大的区域注视时间早,注视次数多,注视持续时间长。 ③Yarbus(1967)在一项实验中,记录被试观看表现人物群像图画时的眼动轨迹,结果表明:人脸是被注视最多的地方。在观看人脸时,注视点相对集中在眼睛和嘴上。当观看一幅雄狮头部图片时,被试的注视也集中在狮子的眼睛和嘴上。Yarbus认为,人的眼睛和嘴是脸部最富于表情功能的部位,信息量大。所以被注视的次数较多。 (2)图画观看与扫描轨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