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教案

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教案

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化学反应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2.掌握化学反应的方程式的写法及化学方程式的平衡。

3.了解和运用化学反应中的摩尔计算和物质转化计算。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化学反应的概念和特征。

2.化学反应方程式的写法及平衡。

教学难点

1.化学方程式的平衡。

2.摩尔计算和物质转化计算。

三、教学方法

1.讲解。

2.实验。

3.观察。

四、教学内容和过程

第一部分:化学反应概述(30分钟)

1.介绍化学反应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2.用实例说明化学反应的特征,介绍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

第二部分:化学反应的方程式(60分钟)

1.介绍化学反应方程式及其写法。

2.用实例让学生掌握方程式写法和平衡技巧,包括原子守恒定律和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3.教师演示平衡反应方程式的方法,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发现。

4.利用实验,让学生体验化学反应的过程和特征。

5.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结果,推导出反应方程式,加深对化学反应方程式的理解。

第三部分:摩尔计算和物质转化计算(60分钟)

1.介绍和应用化学反应中的摩尔计算和物质转化计算。

2.利用实例和计算练习,让学生掌握摩尔计算和物质转化计算的方法和

技巧。

第四部分:小结和实践(30分钟)

1.教师对化学反应和化学方程式的概念、特征、写法、平衡和应用进行

总结和点评。

2.给出一些实践题目,让学生进行综合应用和思考,提高学生创新思维

和实际应用能力。

五、教学评估

1.学生参与度的评估。

2.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技能掌握情况的评估。

3.学生对摩尔计算和物质转化计算应用的评估。

六、教学资源

1.《化学》九年级教材。

2.化学实验室和实验器材、药品。

七、教学反思

化学反应和化学方程式是化学基础知识的重要内容,本节课以实验为主,教师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发现,尽可能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摩尔计算和物质转化计算需要较高的思维能力,可以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综合应用所学知识,提高学生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和综合素质。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复习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复习教案 本文介绍了空气的组成、氧气含量的测定、空气污染及防治、氧气的性质和制备等方面的知识。 首先,介绍了空气的成分和组成,指出空气是由氧气、氮气、二氧化碳和其他气体组成的混合物。其中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可以支持燃烧;氮气约占4/5,不支持燃烧,也不能燃烧,难溶于水。 其次,介绍了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方法和结果。通过燃烧可燃物,观察现象并分析结论,得出了空气中氧气含量约为1/5的结论。同时,还探究了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替代试剂的可行性。 然后,介绍了空气污染及防治的相关知识。指出了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和造成的危害,以及如何加强监测、改善环境、使用清洁能源、处理废气、植树造林等措施来保护环境。

最后,介绍了氧气的性质和制备方法。包括氧气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与金属、非金属、化合物等物质的反应。同时,还介绍了工业制氧气的方法——分离液态空气法,以及其原理和应用。 实验室制氧气 制取氧气的原理如下: 2H2O2 + MnO2 → 2H2O + O2↑ 2KMnO4 → K2MnO4 + MnO2 + 3O2↑ 2KClO3 → 2KCl + 3O2↑ 在制取氧气时,需要选择合适的气体制取和收集装置。对于气体制取,可以选择固固加热型和固液不加热型装置,考虑因素包括反应条件和反应物的状态。对于气体收集,需要根据物质的密度和溶解性选择合适的装置,并考虑是否与水反应。 以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为例,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和注意点如下:

步骤为连、查、装、定、点、收、移、撤。注意点包括:试管口略向下倾斜以防止冷凝水倒流引起试管破裂;药品平铺在试管的底部以均匀受热;铁夹夹在离管口约1/3处;导管应稍露出橡皮塞以便于气体排出;试管口应放一团棉花以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排水法收集时,待气泡均匀连续冒出时再收集(刚开始排出的是试管中的空气);实验结束时,先移导管再熄灭酒精灯以防止水倒吸引起试管破裂;用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时,导管需伸到集气瓶底部。 氧气的验满可以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或者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进行检验。 催化剂(触媒)是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叫做催化作用。 常见气体的用途包括: 氧气:供呼吸(如潜水、医疗急救)和支持燃烧(如燃料燃烧、炼钢、气焊);

初三化学第二单元教案5篇

初三化学第二单元教案5篇 在教学中我们严格遵从教学的五个环节,课前认真备课,做到既备教材,又备学生,因材施教,努力实施课堂改革,积极探索中学化学快乐课堂,中学阶段化学教学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使他们树立学习化学的自信心。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初三化学第二单元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三化学第二单元教案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SO2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理解酸雨的形成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运用实验观察获取信息,通过归纳对信息进行加工。体会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对化学现象与化学本质的辩证认识,热爱科学,树立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SO2的漂白性、还原性和氧化性。 【难点】 通过探究实验,归纳SO2的化学性质。 三、教学用具 投影仪 四、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好,我们知道在干燥的季节里大家都希望有一些雨水降临,那么除了正常的雨水之外,还有一种雨水被称作酸雨,大家了解它么?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段有关酸雨的视频,请看大屏幕。

教师:播放酸雨视频,酸雨视频展示酸雨对我们环境,动物生存,建筑物及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以及酸雨知识。组织学生认真观看并思考问题酸雨危害有哪些,酸雨的主要成分有什么? 学生活动:回答危害方面并说出酸雨主要成分有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氮等。 教师展示:大家请再看看大屏幕上展示的图片,酸雨对空气污染的报告,SO2中毒现象,被SO2漂白过的食物,大家说这些现象中都免不了一个始作俑者,是什么呀? 学生回答:SO2,(由此引出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教师语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下SO2。 【板书】课题3硫和氮的氧化物 第二环节:新课教学 1.SO2的物理性质研究 教师多媒体呈现并讲授:二氧化硫中重要的是硫元素的存在,硫的物理性质如下:淡_晶体,脆,不溶于水,微溶于酒精,易溶于CS2。硫或者含硫化合物在空气中燃烧首先生成二氧化硫。化学方程式为:S+O2====SO2,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的火焰,在纯氧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教师提问:经过前面的学习,大家思考下我们从哪些方面可以确定SO2的物理性质呢? 教师引导:回忆上节课研究氯气的性质的方法,思考从哪些方面去研究SO2的性质。 教师学生共同活动:说出从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毒性、溶解性方面去研究物质的物理性质。 教师设问:你对哪条性质还不了解?你能利用一个装满SO2的试管来设计实验说明吗? 教师演示实验:实验SO2的溶解性。经过实验大家观察到,SO2是溶于水的。 学生归纳SO2物理性质:SO2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气体,密度比空气大,容易液化,易溶于水。

九年级上册化学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共5课时) 教案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空气 第1课时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2.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一些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的操作、观察、分析,了解空气的组成。 2.通过对空气、氧气等几种常见物质的比较,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观察能力。 2.通过对人类认识空气的简史介绍,使学生认识到进行科学探究,必须具有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教学难点】 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及区分,空气成分测定实验中的误差分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猜谜语: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风是空气存在的有力证据,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空气的相关知识。 二、推进新课

[提出问题]空气无色、无味,不易觉察,能否根据生活经验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证明空气的存在? [归纳总结]方案1:把一个空的集气瓶倒插入盛水的大烧杯中,水无法上升到顶端,说明集气瓶内确实存在空气。 方案2:让一个塑料袋鼓起后系住袋口,用双手挤压塑料袋,感觉到有压力,是因为塑料袋内充满了空气。 方案3:用一个注射器在空气中抽拉一下,再向水中推挤,会看到有许多气泡从针头冒出,说明空气是真实存在的。 [过渡]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呢?很多科学家都曾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二百多年前,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阅读教材第26页相关内容,了解拉瓦锡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 [投影展示](结合装置图对实验进行讲解) [归纳总结]拉瓦锡通过实验得出了空气由氧气和氮气组成,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过渡]我们能否仿照拉瓦锡实验的原理,在实验室中用较为简单的方法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 [演示]实验2-1(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实验原理,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 [归纳总结]①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②装置冷却至室温后打开弹簧夹,烧杯中的水倒流入集气瓶中,集气瓶内水面上升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由此可得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讨论交流]①实验中,要求红磷足量,为什么? ②为什么点燃的红磷要立即伸入集气瓶中? ③能否用木炭代替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提示:木炭在空气中燃烧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④由实验可得出集气瓶内剩余的气体具有哪些性质? [归纳总结]①要求红磷足量是为了确保氧气被消耗完。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精选7篇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精选7篇 篇一:初三化学上册教案篇一 1教学目标 1.1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方法。 ②了解常用灭火器的灭火原理和使用方法。 1.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活动与探究,学生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对燃烧条件的探究,了解内因和外因的辨证关系。 ②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进取心,让学生获得成就感。 2教学重点/难点/易考点 2.1教学重点 围绕课题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讨论交流得出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2.2教学难点 燃烧条件的探究;认识灭火的原理并应用于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3专家建议 4教学方法 探究式 5教学用具 1、媒体资源:自制课件 2、实验准备: ①把玻璃棒和小木条分别在酒精灯上点燃。 ②点燃两支蜡烛,其中一支用烧杯罩住。 ③把一沾水的棉花和干燥的棉花分别点燃。 ④熄灭蜡烛的方法:沙土、剪刀、烧杯、湿布、水、胶头滴管、碳酸钠溶液、稀盐酸等。 6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录像]播放有关燃烧的镜头 [引入]燃烧着的火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温暖,但是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燃烧是生活中一种常见的现象,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关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观看录象 倾听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新课 [讲述]燃烧是一种常见的现象,那么这种现象的发生需要条件吗? [指出]氧气确实是燃烧所需要的条件,但是只有氧气,燃烧能发生吗?大气中也含有氧气,可不见得到处在燃烧,可见氧气并不是燃烧的条件,那么燃烧还需要什么条件呢? 根据已有的知识,想到燃烧需要氧气 由实际到理论,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 一、认识燃烧的条件 1、认识燃烧需要可燃物 [讨论]根据你的经验和想法谈一谈燃烧除了需要氧气外还需要什么条件?是不是所有的物体都能燃烧? [展示]一些物体的图片,判断哪些能燃烧,哪些不能? 思考回答:不是所有的物体都能燃烧 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设问]有了可燃物和氧气,燃烧是不是就能发生?例如空气中有氧气,放在空气中的火柴能燃烧吗?怎样才能使火柴点燃?摩擦起什么作用?以上事实说明了什么? [讲解]我们把可燃物开始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叫做着火点。 [演示]探究实验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课题2 氧气 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题2 氧气教案

第二单元课题2 氧气(教学设计) 一、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氧气的物理性质. 2.氧气的用途。 3.氧气的化学性质(碳、硫、磷、铁、蜡烛在氧气里的燃烧)。 4.氧化反应与化合反应。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氧气性质的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2.将演示实验的可能部分表格化,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通过实验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方法。 2.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尊重科学,尊重事物发展规律的科学态度。 3.为了应用才需要认识物质的性质,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进取精神。 4.对学生进行“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的辩证规律的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1)氧气的化学性质。 (2)化合反应,氧化反应概念的建立。 2.难点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的区别。 3.疑点氧化反应的定义中为什么不包括氧气的“气”?为什么不提剧烈反应的“剧烈”两字。 4.解决办法 (1)教师演示实验,并组织学生观察、描述记录实验现象,采用边实验、边 观察、边记忆的方法学习氧气的化学性质。 (2)通过对比五个化学变化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概括归纳典型的氧化 反应,并解释氧化反应定义中不写“气”字的原因来解决学生学习中的疑点。 (3)采用学生讨论教师总结的形式来突破难点。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分它们。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2)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德育目标。 (1)培养学生通过实验钻研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方法。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尊重科学,尊重事物发展规律的科学态度。 (3)渗透“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的规律。 (二)整体感知 本节内容是学生认识具体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开始和典型代表,是从化学学科特征出发,运用实验方法研究物质的开始,符合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的认识规律。本节既为学习氧气的收集准备了条件,又为学习燃烧与灭火储备了感性材料。为分解难点,本节可以介绍几种物质的化学式,如02(氧气)、C(碳)、P(磷)、S(硫)、Pe(铁)、C02(二氧化碳)、H20(水)等。(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情况 复习空气的组成而引入对氧气的学习。 说明研究物质的方法:存在、性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用途、制法,其中性质是主要的。 1.氧气的存在 2.氧气的物理性质 讲述认识物质物理性质的顺序:颜色、气味、状态、密度、溶解性、熔点、沸点等。展示一瓶氧气,学生观察并结合课本第11页内容,按照认识物理性质的顺序,叙述氧气的物理性质,通过录像使学生看到液态空气、液氧、液氮。 3.氧气的化学性质 演示[实验1—2]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实验1—3]硫在氧气中燃烧 补充实验:红磷在氧气中燃烧 [实验1—4]铁在氧气中燃烧 [实验1—5]蜡烛在氧气中燃烧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

课题1 空气 第1课时 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演示实验】在烧杯底部放一张团好的纸,倒置时不下滑,将烧杯口朝下,垂直放入盛水的水槽中,浸没,过一会将烧杯垂直拿出来,烧杯中的纸没湿。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呢?如果烧杯在水中倾斜,就会发现有许多水泡从烧杯中跑出来,杯子中的纸浸湿了。烧杯中跑出来的气体是什么?纸为什么湿了?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空气”。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 拉瓦锡探究空气成分的实验 提出问题 拉瓦锡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存在哪些优点?哪些缺点?(从实验时间的长短,操作是否简单、易操作,对环境的污染等方面考虑。) 讨论交流 阅读拉瓦锡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讨论归纳。 探究实验 1.实验一(如图所示) 【实验步骤】把少量汞放 在密闭的容器里连续加热12 天。 【实验现象】一部分的液 态汞变成了红色粉末。同时容器里空气的体积差不多减少了 1/5。 氧化汞。 【实验原理】汞+氧气【实验结论】容器里空气体积差不多减少了1/5。研究剩余的4/5体积的气体,发现这部分气体既不能供给呼吸也不能支持燃烧,他误认为这些都是氮气。 2.实验二 【实验步骤】把汞表面上所生成的红色粉末收集起来,放在另一个较小的容器里再加强热。 【实验现象】红色粉末又生成了银白色物质和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的气体。 【实验原理】氧化汞汞十氧气。 【实验结论】氧化汞加热分解生成的氧气的体积恰好等于密闭容器里所减少的气体的体积。 3.通过上述实验,拉瓦锡得出空气由氮气和氧气组成,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1/5的结论。 归纳总结 拉瓦锡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优点:科学家用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进行反复的实验。缺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1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教案

实验活动1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会氧气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反应的实验操作 教学过程 【实验用品】 大试管、试管夹、单孔橡皮塞、胶皮管、玻璃导管、集气瓶、水槽、铁架台(带铁夹)、酒精灯、玻璃片、坩埚钳、细铁丝、木条、棉花、火柴。 高锰酸钾、木炭、澄清石灰水。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加热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制取氧气 提出问题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中,使用了哪些仪器?哪部分是气体发生装置?哪部分是气体收集装置?为什么可用排水法收集气体? 讨论交流结合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和氧气的性质,讨论归纳。 归纳总结 1.反应原理: 高锰酸钾锰酸钾 + 二氧化锰 + 氧气 2.实验装置:(若药品为氯酸钾,则试管口不用放棉花) 3.收集方法:由于氧气不易溶于水,制取较纯净的氧气,可采用排水法收集。又因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故制取较干燥的氧气,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4.操作步骤: ①查——组装仪器,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②装——向试管中装入药品;③定——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④点——点燃酒精灯,进行加热;⑤收——收集氧气;⑥离——将导气管撤离水槽;⑦熄——熄灭酒精灯,冷却后拆除装置。 妙语巧记:以上制氧的实验步骤可概括为“查”“装”“定”“点”“收”“离”“熄”,谐音记忆为“茶”“庄”“定”“点”“收”“利”“息”。 5.检验方法: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若木条立即复燃,证明是氧气。 6.验满方法: (1)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时:把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如果木条复燃,证明氧气已集满了。 (2)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如果集气瓶口有大量气泡逸出,证明瓶中没有水了,即氧气已集满。 7.注意事项: ①药品要平铺在试管底部,使其均匀受热; ②铁夹要在距离试管口1/3处; ③导管不宜伸入试管过长,不利于气体导出; ④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炸裂试管; ⑤如果实验所用药品为高锰酸钾,通常要在试管口塞上—团棉花,以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随氧气进入导气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 在第一章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化学所要研究的内容。虽然我们每天都跟多种多样的物质打交道,但还没有对物质作详细的研究。初中阶段将要研究一些重要的,与我们的生命活动以及农业生产联系紧密的物质。本章主要研究我们每时每刻都离不开的重要物质。(空气、氧气、水和二氧化碳) 通过本章的研究和学习,我们将: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份。氮气和稀有气体的简单知识以及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的方法。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2.掌握氧气、二氧化碳和水的主要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重要用途。 3.初步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原理和方法,并了解其工业制法。 4.了解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5.认识水的组成。知道纯水与矿泉水,硬水与软水等区别。 6.初步认识两种常见的基本化学反应类型: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了解氧化反应的概念,对燃烧和缓慢氧化的现象有所认识。 7.对空气,水的污染和防治有清醒的认识。在学习化学知识同时不断增强自己的环保意识。 8.积极参与有关的科学探究和化学实验活动,识别并会使用常见的化学仪器,规范自己的一些实验操作行为。 课题1空气 教学目标:

1:认识空气的主要组成。 2: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及体积分数。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要防止空气污染。 3:认识什么是混合物、纯净物。 4:了解什么是物理性质。 重点:空气的成份、物理性质 难点:空气组成的实验原理,混合物、纯净物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思考:空气是一种单一的物质吗? 空气是一种既看不到踪影又闻不到气味的气体,所以科学家们经过了漫长岁月的研究,终于揭开了组成“空气王国成员”的奥秘,认识到空气并不是一种单一的物质。 18世纪70年代.瑞典化学家舍勒和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里,首先发现并制得氧气. 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首先通过实验得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 【设问】空气是一种看不到又闻不到的物质,我们怎样能证明空气确实的存在呢? 【讨论】让学生讨论得出能证明空气确实存在的方法。 【演示】将一只空集气瓶倒扣在水盆中,但水不能进满集气瓶。 【讲述】这是证明空气确实存在的最简单方法。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第二单元教案两课时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第二单元教案两课时 教师姓名:授课日期:授课时间:班级人数: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空气成分的探究实验 (2)空气的主要成分和组成 (3)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通过白磷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培养学生用实验的方法对科学问题进行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探究空气中O2的体积分数。 2、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 三、学习方法:探究式学习 课时1 空气 一、拉瓦锡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 二百多年前,法国化学家拉瓦锡通过实验,得出了空气由氧气和氮气组成,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的结论。实验中涉及的化学方程式有:2Hg+O22HgO和2HgO2Hg+O2↑。 二、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 【实验原理】4P+5O 22P2O5 【实验装置】如右图所示。弹簧夹关闭。集气瓶内加入少量水,并做上记号。 【实验步骤】①连接装置,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立即伸入集气瓶中,并塞紧塞子。 ③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 【实验现象】①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②放热;③冷却后打开弹簧夹,水沿着导管进入集气瓶中,进入集气瓶内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空气总体积的1/5。 【实验结论】①红磷燃烧消耗空气中的氧气,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②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注意事项】 1.红磷必须过量。如果红磷的量不足,集气瓶内的氧气没有被完全消耗,测量结果会偏小。 2.装置气密性要好。如果装置的气密性不好,集气瓶外的空气进入集气瓶,测量结果会偏小。 3.导管中要注满水。否则当红磷燃烧并冷却后,进入的水会有一部分残留在试管中,导致测量结果偏小。 4.冷却后再打开弹簧夹,否则测量结果偏小。 5.如果弹簧夹未夹紧,或者塞塞子的动作太慢,测量结果会偏大。 6.在集气瓶底加水的目的:吸收有毒的五氧化二磷。 7.不要用木炭或硫代替红磷!原因:木炭和硫燃烧尽管消耗气体,但是产生了新的气体,气体体积不变,容器内压 强几乎不变,水面不会有变化。 8.如果预先在集气瓶内放入氢氧化钠溶液,就可以用木炭或硫代替红磷进行实验。 9.不要用镁代替红磷!原因:镁在空气中燃烧时能与氮气和二氧化碳发生反应,这样不仅消耗氧气,还消耗了氮气 和二氧化碳,使测量结果偏大。 三、空气的成分 气体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其他气体和杂质 体积分数78% 21% 0.94% 0.03% 0.03% 四、混合物和纯净物

初三化学第二单元教案

初三化学第二单元教案 初三化学第二单元教案1 《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一些常见金属如铁、铝、铜等的矿物,了解从铁矿石中将铁还原出来的方法。 (2)会根据化学方程式对含有某些杂质的反应物或生成物进行有关计算。 (3)了解金属锈蚀的条件以及防止金属锈蚀的简单方法。 (4)知道废旧金属对环境的污染,认识回收利用废旧金属等金属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阅读资料、联系实际等方法获取信息。 (2)运用比较、分析、联想、分类等方法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与讨论,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2)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3)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 (4)树立为社会的进步而学习化学的志向。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铁的冶炼。 (2)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杂质问题计算。 (3)铁锈蚀的条件及其防护。 (4)合理利用金属资源的意识。 教学难点 (1)对铁锈蚀条件及其防护措施的初步探究。

(2)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杂质问题计算。 教学工具 实验用具:Fe2O3、石灰水、贮有CO的贮气瓶、磁铁、铁架台、酒精喷灯、酒精灯、试管、直玻璃管、橡胶塞、导管、火柴。 教学过程 引言 由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金属是一类重要的材料,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都离不开金属。由于地球上的金属资源是有限的,故我们需对其进行合理的利用和有效的保护。 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一、金属资源概况 [讲解]地球上的金属资源广泛地存在于地壳和浩瀚的海洋中,除少数很不活泼的金属如金、银等有单质形式存在外,其余都以化合物形式存在。以化合物形式存在的金属在自然界中以矿物形式存在。含有矿物的岩石称为矿石。工业上就是从矿石中来提炼金属的。 [请学生观看课本图8—16、8—17、8—18等有关金属资源的图片。或展示矿石样本或放录像]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课题1教案《空气》

课题一空气 【目标要求】 【知识与能力】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和组成。 2.通过学习初步了解有关氧气、氮气和稀有气体的一些物理性质和主要用途。 3.初步理解纯净物、混合物的的概念。 4.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了解解造成空气污染的原因以及如何防止空气污染。 5.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在本课题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采用实验导学、组织讨论、指导阅读等方式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着重讲解、分析试验过程,引导学生通过讨论等方式自主得出试验结果,以利于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的科学态度。 2.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良好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 重点: 1.空气的组成、作用。 2.纯净物与混合物的的概念。 3.介绍空气污染的严重危害,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难点: 1.研究空气组成的实验过程及原理。 2.纯净物与混合物的的概念。 教学突破: 在讲解实验前,教师应先让学生充分了解实验所用的材料、仪器、原理等;在讲解和演示实验的过程中,应提醒学生注意操作步骤的顺序和每一步操作的要领;最后,教师要结合试验提出探究性的提问,让学生自已通过观察试验来解决,这样可以使学生较深刻地理解空气的组成和实验的原理及过程。 【课题分析】 本单元是学生学习的第一大类物质。空气是人人都离不开的物质,由于看不见,摸

不着,学生只知其重要,却又不十分清楚空气到底是什么。本单元选择空气和氧作为初中化学中接触具体物质知识的开端,不仅因为小学自然课中对空气和氧气的知识已有过介绍,如空气有体积、有质量、形成大气压、空气流动就形成风等;更重要的是因为它们在自然界分布极广、是自然界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条件、是化工生产的廉价资源;它与人类的生活关系最为密切,是人类须臾不可离开的天然物质;还因为氧气是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元素,它能与多种金属和非金属元素化合形成氧化物或含氧化合物。通过对它们的认识和了解,可以比较顺利地引导学生进入化学世界来探索物质的奥秘。

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课题2+氧气教案

氧气 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研究具体物质的方法,知道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 2.知道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3.认识硫、磷、碳、铁与氧气反应的现象、文字表达式。 4.认识化学反应,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特征,认识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过程与方法 初步了解研究具体物质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化学变化中,体验从化学中学到的知识,知道化学反应的重要用途。 重点知道氧气的化学性质及化学反应的概念。 难点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 氧气(四瓶)、火柴梗、硫粉、木炭、铁丝等。 一、导入新课

(1)检验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等气体充满试管的1 2 时,取出试管迅速把快要熄灭的木条伸 进试管中(如图所示)。 (2)学生观察比较木条在空气中和在纯氧气中燃烧的现象。 思考:此现象说明什么? 二、推进新课 [展示]出示一瓶制好的氧气。 (1)请学生观察。 (2)闻一闻:氧气有气味吗? (3)思考:鱼在水中靠什么呼吸?它呼吸的氧气来自于哪里?由此可推知氧气的溶解性如何? (一)氧气的物理性质 [总结]在标准状况下,氧气的密度是1.42g/L,比空气的密度略大。它不易溶于水,在室温下,1升水中只能溶解约30毫升氧气。在压强为101千帕时,氧气在-180℃时变为淡蓝色的液体,在-218℃下变成淡蓝色雪花状的固体。 通常情况下氧气是无色、无味气体,密度大于空气,不易溶于水,有三态变化。

(二)氧气的检验 [演示]实验2—2 [现象]带火星的火柴梗复燃 [结论]氧气能使带火星的火柴梗复燃 [提问]如何检验是否为氧气? [回答]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如复燃则为氧气。 (三)氧气的化学性质 1.能与硫反应生成二氧化硫。 [演示]实验2—3 [现象]在空气中:(1)淡蓝色火焰,(2)放热,(3)有刺激性气味; 在氧气中:(1)蓝紫色火焰、火焰更明亮,(2)放热,(3)有刺激性气味。 [结论]硫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更剧烈。 [分析]硫燃烧生成的这种有剌激性气味的气体叫二氧化硫(化学式为SO 2),是酸雨的主要成 分之一。这个反应可用下式表示:硫+氧气――→点燃二氧化硫 2.能与木炭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实验]木炭分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 [现象]在空气中:(1)发出红光,燃烧不剧烈,(2)放热,(3)生成一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初三化学第二单元教案

初三化学第二单元教案

课题1 空气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和组成。 2、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3、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 4、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了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进行观察、记录并初步学习分析实验现象。 2、学习运用观察、实验、收集资料,从日常生活经验进行总结等方法获取信息。 3、运用分析、对比、归纳的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整理变成自己的知识。(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实验探究中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保持对生活中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3、逐步树立关注社会、热爱自然、为社会进步而学习化学的远大志向。 教学重点: 1.空气的组成。 2.空气组成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3.空气的作用 4.纯净物与混合物的概念 5.介绍空气污染危害的严重性,以便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难点: 1.研究空气组成的实验过程及原理。 2.培养学生对实验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3.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尽快适应化学课程的学习。 教学方法: 提出问题、实验探究、解决问题、联系实际、拓展思维、充分想象、激发兴趣。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实验设备:水槽钟罩、燃烧匙、酒精灯、红磷。 2.有关拉瓦锡研究空气组成的幻灯片资料。 学生准备预习课题1的内容。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的过程;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过程;纯净物与混合物。 第二课时: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教学过程: 课时1 创设情境 1.[谜语]有一种物质你摸不到、看不着、也抓不住,但是我们却一刻也离不开它。这是什么? 2.空气就在我们周围,你对它有哪些了解呢? 3.桌子上有一个空杯子,它真的是“空”的吗? [过渡]大家对上述问题答得都很好,但还不够详细、确切。为了让大家对空气有一个深入的了解,下面就来研究我们周围的空气。 授新课 (板书)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 空气 [过渡]因为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所以人们对空气的认识比较晚,17世纪中叶以前,人们一直认为空气是一种单一成分的物质,直到18世纪,通过对燃烧现象和呼吸作用的深入研究,人们才开始认识到气体的多样性和空气的复杂性,那么,空气到底是由哪些成分组成的呢? (板书)一、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1.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的实验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的实验过程,并观看图示。 [讲解]其实,拉瓦锡并不是最早研究空气成分的人,在他之前已有很多科学家着手研究空气的组成。如瑞典化学家舍勒和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里,他们很早就发现了空气中的氧气。

人教版教材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教案

氧气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一、学习目标: 二、1.练习仪器装备、加热、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收集气体和检验气体等基本操作。2. 学习在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并用实验探究氧气有哪些化学性质,加深对氧气化学性质的认识。 三、3.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四、学习重点、难点:重点:学习在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并用实验探究氧气有哪些化学性质,加深对氧气化学性质的认识。难点: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实验动手的能力 五、二、实验说明:本实验采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并以碳和铁的燃烧实验研究氧气的性质。就实验来讲,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方便快捷,但只取碳和铁来研究氧气的性质显得较少,不足以使学生充分认识氧气的性质,也使学生操作训练的机会不足。 六、实验创新及改进之处: 实验增加了硫和磷的燃烧,可以使学生更加充分认识氧气的性质,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操作训练的机会。但由于硫和磷的燃烧会产生污染物,所以教师在实验前应该提醒学生用量要少。 三、实验器材 大试管、单孔橡皮塞、乳胶管、玻璃导管、集气瓶(125毫升)4个、水槽、铁架台(带铁夹)、酒精灯、玻璃片4片、坩埚钳(镊子)、燃烧匙2个 高锰酸钾、木炭、硫磺、红磷、澄清石灰水、细铁丝、棉花、火柴。 实验原理及装置说明 (1)实验原理: 高锰酸钾锰酸钾+ 二氧化锰+ 氧气↑ (2)实验室制取氧气装置图: 四、实验过程 七、【一】制取氧气 教师介绍实验的仪器和装置,让学生认识气体发生装置和气体收集装置。然后教师引导学生

总结:使用仪器、收集方法、验满方法、放置方法。 1.仪器名称: 大试管、单孔橡皮塞、乳胶管、玻璃导管、集气瓶(125毫升)4个、水槽、铁架台(带铁夹)、酒精灯、玻璃片4片、坩埚钳(镊子)、燃烧匙2个 2、收集方法: (1)排水法: 适用范围:不易溶于水的气体 优点:易于收集到较纯的气体;便于观察气体是否已经收集满 (2)向上排空气法 适用范围: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 优点:操作较为方便 3、验满方法 排水法:当集气瓶口有气泡放出时,证明已收集满 向上排空气法: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证明已收集满。 4、放置方法:正放在桌子上,并盖上毛玻璃片 然后由让学生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在此过程中共同师生总结实验步骤。 5、操作步骤:茶(查)、庄(装)、定、点、收、利(离)、息(熄) (1)连接装置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不漏气才能进行实验。 (2)拔开橡皮塞,在试管里放进约15克高锰酸钾。用一团棉花放在靠近试管口的地方,以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然后把带有导管的塞子塞紧试管口。 (3)将装好药品的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 (4)给试管加热。先使酒精灯在试管下方来回移动,让试管均匀受热,然后对高锰酸钾所在的部位加热。 (5)导管口开始有气泡放出时,不宜立即收集,当气泡连续地并比较均匀地放出后,再把导管口伸入盛满水的集气瓶里。等瓶子里的水排完以后,在水面下用玻璃片盖住瓶口。小心地把瓶子移出水槽,正放在桌子上。用同样的方法再收集三瓶氧气(其中三瓶留有少量水)。 (6)收集完毕,停止加热前,先要把导管移出水面,然后再熄灭酒精灯。 (7)拆卸装置,洗涤仪器。 【二】检验氧气的化学性质

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人教版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 空气 一、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从知识结构来说:空气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非常熟悉的气体,教材选择了空气作为初中化学中接触物质知识的开端,不仅承接了小学对空气知识的介绍,更重要的是它与人类的生活关系最为密切,是人类不可离开的天然物质。通过对它的认识和了解,可以比较顺利地引导学生进入化学世界来探索物质的奥秘。而且,选择以空气为主题,开始这一单元的教学活动,是符合“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科学教育”的原则的。 二、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六年多对小学自然科学的学习,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方法基础,可以开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能力,但是学生刚接触化学其自我调控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有限,学习过程中需要严格要求和正确引导。 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仍需要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或多媒体电教手段,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因此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和调动好学生的积极性,不断提供动脑的问题情景,提供动手的练习机会,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是上好本课题的关键。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一些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2、情感目标 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的危害,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养成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3、技能目标 初步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进行观察、记录,并初步学习分析实验现象。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二单元空气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教案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教材内容概述:空气是人人都离不开的物质,由于看不见,摸不着,学生只知其重要,却并不十分清楚空气到底是什么。本单元选择空气和氧气作为初中化学中学习具体物质知识的开端,不仅因为小学自然课中对空气和氧气的知识已有过介绍,如空气有体积、有质量、形成大气压、空气流动就形成风等,更重要的是因为它们在自然界分布极广、是自然界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条件,是化工生产的廉价资源;它与人类的生活关系最为密切,是人类不可缺少的天然物质;还因为氧气是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元素,它能与多种金属和非金属元素化合形成氧化物或含氧化合物。通过对它们的认识和了解,可以比较顺利地引导学生进入化学世界来探索物质的奥秘。 本单元教学目标:1.了解氧气的化学性质,氧气制取的实验操作。 2.认识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以及氧化反应。 3.学会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分析。 4.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体验科学方法的奥妙。 课题1 空气 课题分析 本课题包含了三部分,即“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保护空气”。这三部分内容相互密切联系,并逐步深入。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用途)、保护空气(污染与保护)。本课题教学是很容易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可以说不存在什么教学难点。本课题主要研究空气的成分及空气污染的有关知识。小学自然课中学过有关空气的知识,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从熟悉的事物入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把“空气”作为较系统地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开始,有利于引导学生进入化学殿堂。 课时分配:1课时 整体设计 三维目标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2)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3)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 (4)了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1)初步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进行观察、记录并初步学习分析实验现象; (2)学习运用观察、实验、收集资料,从日常生活经验进行总结等方法获取信息; (3)运用分析、对比、归纳的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整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对待任何事物都必须有一个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保持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3)逐步树立关注社会,热爱自然并为社会进步而学习化学的远大志向。 教学重点 1.空气的组成; 2.空气组成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对实验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2.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以便能很快适应化学课的教学。 教具准备 1.教师用具: (1)投影仪、挂图(O2、N2、稀有气体的用途); (2)集气瓶、燃烧匙、红磷、烧杯、塞子(带导管)、弹簧夹、火柴。 2.学生用具: 空气发现史的资料、稀有气体用途的资料、大气污染的漫画等等(详细内容见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导入一我们周围存在一种“看不到摸不着”的物质即空气,它跟我们的生活最密切,你能用

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全单元教案)

课题1 空气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2)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3)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些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的操作、观察、分析,了解空气的组成; (2)通过对空气、氧气等几种常见物质的比较,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3)通过对空气污染情况的调查,知道空气污染的危害,学会一些简单的防治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严重危害; (2)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3)养成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内容分析】 本单元是学生学习的第一大类物质。空气是人人都离不开的物质,由于看不见,摸不着,学生只知其重要,却又不十分清楚空气到底是什么。本单元选择空气和氧作为初中化学中接触具体物质知识的开端,不仅因为小学自然课中对空气和氧气的知识已有过介绍,如空气有体积、有质量、形成大气压、空气流动就形成风等;更重要的是因为它们在自然界分布极广、是自然界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条件、是化工生产的廉价资源;它与人类的生活关系最为密切,是人类

须臾不可离开的天然物质;还因为氧气是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元素,它能与多种金属和非金属元素化合形成氧化物或含氧化合物。通过对它们的认识和了解,可以比较顺利地引导学生进入 化学世界来探索物质的奥秘。 选择以空气为题,开始这一单元的教学活动,是符合“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科学教育”的原则的。学生对空气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因此内容的安排既不能与小学自然课中的知识重复,又应以此为基础。本课题包含了三部分,即“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保护空气”。这三部分内容相互密切联系,并逐步深入。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用途)、保护空气(污染与保护)总的看来,本课题教学是很容易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可 以说不存在什么教学难点。 本课题主要研究空气的成分及空气污染的有关知识。小学自然课中学过有关空气的知识,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从熟悉的事物入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把“空气”作为较系统地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开始,有利于引导学生进入化学殿堂。 【教学模式】 调查与讨论,实验探究 【教学过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