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2021学年人教版化学九年级全册第二单元溶液复习教案

2020-2021学年人教版化学九年级全册第二单元溶液复习教案

(1)、什么是饱和溶液?什么是不饱和溶液?

学生齐读教材P34

条件:指明“在一定温度下”和“在一定量溶剂里”。

讨论:怎样判断某溶液是不是饱和溶液?

a 看试管中是否有未溶解的溶质

b 在外界条件不改变的情况下,继续加入该溶质,看能否溶解。

(2)、那么: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吗?

小结:一般规律

增加溶质蒸发溶剂降低温度

a 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

•增加溶剂升高温度

b 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

①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

②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

(如饱和的石灰水就是稀溶液)

③在一定温度时,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

(3)、完成“合作探究”1

6、提问:什么叫溶解度?P36

指名回答:“自主学习”3

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四要素:

(1)条件(2)标准;

(3)状态(4)单位。

7、思考:溶解度与温度有何关系?

引出:溶解度曲线图

指导学生分析、归纳

(1)从曲线走向看;

(2)从某一温度范围内比较物质的溶解度大小;

(3)交点表示的意义。

完成“合作探究”2、3、4。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设计(针对学习流程的设计的各流程,设计教与学的方式的变革,配置学习资源和数字化工具,设计信息技术融合点)

六、教学评价设计(创建量规,向学生展示他们将被如何评价(来自教师和小组其他成员的评价)。也可以创建一个自我评价表,这样学生可以用它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

让学生们通过学案自测题对自己的本节课掌握知识情况进行自我评价,在小组内评价,然后进行评出最优秀的小组。并鼓励学生们下一次争取做最优秀的小组及个人。

评价项目自评组评师评

溶质和溶剂区分

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

含义

溶解度曲线

七、教学板书(本节课的教学板书)

溶液

1、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叫做溶液。

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

2、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1)概念:

(2)判断方法:继续加入该溶质,看能否溶解

(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3、固体的溶解度

(1)溶解度的定义:

(2)溶解度的含义:

(3)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

(4)溶解度曲线表示的意义

课题9.2 溶解度(学案)(解析版)——2020-2021学年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同步精品课堂

课题9.2 溶解度(学案) 1.(2020•百色)把少量下列物质分别放入水中,充分搅拌后可形成溶液的是()A.花生油B.食盐C.面粉D.泥沙 【答案】B 2.下列过程中,有一个去污原理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是() A.用酒精除去附着在试管内壁的碘 B.用汽油除去衣服上的油污 C.用热水洗去附着在烧杯底部的硝酸钾 D.用洗涤剂洗去餐具上的油脂 【答案】D 3.下列物质溶解或稀释过程中,溶液温度没有明显改变的是() A.氢氧化钠B.硝酸铵C.浓硫酸D.氯化钠 【答案】D 4.写出下列溶液中的溶质名称或溶剂名称. (1)生理盐水中的溶质是; (2)石灰水中的溶质是; (3)碘酒中的溶质是,溶剂是; (4)硫酸铜溶液中的溶剂是; (5)医用酒精的溶质是。

【答案】(1)氯化钠;(2)氢氧化钙;(3)碘;酒精;(4)硫酸铜;(5)酒精 1.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含义、判断方法和转化方法,了解结晶现象; 2.认识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含义,会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 3.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一些因素,会利用有关气体溶解度的知识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 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含义及转化方法。 2.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 一、饱和溶液 【实验9-5】在室温下,向盛有20mL水的烧杯中加入5g氯化钠,搅拌;等溶解后,再加5g 氯化钠,搅拌,观察现象。然后再加入15mL水,搅拌,观察现象。 【实验9-6】取装有20mL水的烧杯,进行如下操作:

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1)饱和溶液:在一定的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物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2)不饱和溶液:在一定的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物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注意】 1.首先要明确“一定温度”、“一定溶剂”。(若改变这两个前提条件,就可能使溶液不饱和)。 2.溶液是一定条件下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但对于其他物质就不一定是饱和溶液。 【思考1】硝酸钾的饱和溶液还能溶解其他物质吗? 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某物质的饱和溶液是指不能继续溶解这种溶质的溶液,但还能溶解其他溶质。 因此,表述某溶质的饱和溶液要指明溶质。 【思考2】如何判断某一溶液是否饱和? 判断某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在一定条件(温度和溶剂的量均不变)下,溶质是否继续溶解。 【讨论】根据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改变条件,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可以相互转化,请同学们归纳一下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转化关系。 (1)对于大多数固体物质来说: 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的方法是①加溶剂、②升温;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总复习教案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复习目标: 一、探究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和与二氧化碳相关的问题。 (1)怎样检验二氧化碳? (2)怎样证明吸入的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比呼出的气体低? (3)如何证明蜡烛的组成中含有碳、氢元素? 二、药品的取用 (1)如何取用密度较大的块状固体药品?如何取用粉末状固体药品?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取多少? (2)用细口瓶向试管中倾倒液体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3)量筒应该怎样正确读数?如果采用了俯视或仰视读数测量值与真实值的关系?如何准确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 (4)如何称取粉末状的药品或易潮解的固体?用天平如何称量未知质量固体或定质量固体?砝码和游码应按什么样的顺序使用?如果药品和砝码的位置颠倒,且使用了游码,能否知道药品的实际质量? 三、物质的加热 (1)如何正确地点燃或熄灭酒精灯?洒出的酒精在桌面上燃烧,应如何处理?它的火焰哪一部分温度最高?怎样证明这一点? (2)加热试管里的液体或固体时,分别应注意哪些问题?两者有何区别? (3)给药品加热时,发现试管炸裂,可能原因有哪些? 四、药品和仪器的处理 (1)玻璃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志是什么?如何放置? (2)实验后药品能否放回原瓶? 课堂练习: 1,下列变化中前者是物理变化,后者是化学变化的是: A.牛奶变酸,蜡烛然烧 B.瓷器破碎,水分蒸发 C.干冰致冷,银器变黑 D.矿石冶炼,空气液化 2,下列实验数据合理的是: ①用托盘天平称取15.6gNaCl固体; ②用PH试纸测得某溶液PH为3.52 ③用普通温度计测得某液体温度为25.62C O; ④用10ml量筒量取6.6ml某溶液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药品取用基本原则:(1)实验室取用药品要做到“三不”: 不能;不要; 不能。 (2)取用药品注意节约:取用药品应严格按规定用量。若无说明,应取最少量,即液体取;固体只需。(3)取用粉末状固体药品一般用或;块状用。 4,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是:。 5,怎样正确操作取出某分园空气样品? 6,怎样取用密度较大固体药品或金属颗粒? 7,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有哪些?

2020-2021学年人教版化学九年级全册第二单元溶液复习教案

(1)、什么是饱和溶液?什么是不饱和溶液? 学生齐读教材P34 条件:指明“在一定温度下”和“在一定量溶剂里”。 讨论:怎样判断某溶液是不是饱和溶液? a 看试管中是否有未溶解的溶质 b 在外界条件不改变的情况下,继续加入该溶质,看能否溶解。 (2)、那么: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吗? 小结:一般规律 增加溶质蒸发溶剂降低温度 a 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 •增加溶剂升高温度 b 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 ①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 ②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 (如饱和的石灰水就是稀溶液) ③在一定温度时,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 (3)、完成“合作探究”1 6、提问:什么叫溶解度?P36 指名回答:“自主学习”3 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四要素: (1)条件(2)标准; (3)状态(4)单位。 7、思考:溶解度与温度有何关系? 引出:溶解度曲线图 指导学生分析、归纳 (1)从曲线走向看; (2)从某一温度范围内比较物质的溶解度大小; (3)交点表示的意义。 完成“合作探究”2、3、4。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设计(针对学习流程的设计的各流程,设计教与学的方式的变革,配置学习资源和数字化工具,设计信息技术融合点)

六、教学评价设计(创建量规,向学生展示他们将被如何评价(来自教师和小组其他成员的评价)。也可以创建一个自我评价表,这样学生可以用它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 让学生们通过学案自测题对自己的本节课掌握知识情况进行自我评价,在小组内评价,然后进行评出最优秀的小组。并鼓励学生们下一次争取做最优秀的小组及个人。 评价项目自评组评师评 溶质和溶剂区分 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 含义 溶解度曲线 七、教学板书(本节课的教学板书) 溶液 1、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叫做溶液。 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 2、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1)概念: (2)判断方法:继续加入该溶质,看能否溶解 (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3、固体的溶解度 (1)溶解度的定义: (2)溶解度的含义: (3)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 (4)溶解度曲线表示的意义

2021年人教版(五四学制)化学九年级全册 酸碱盐复习 教案

《酸碱盐复习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所学知识的回顾,使学生加深对酸碱盐概念的理解, 2、使学生巩固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加深对某些反应的认识。 3、将酸、碱和盐的反应加以对比,能更好的记忆与识别其特点,并加深对此内容的掌握。促进理解知识间的联系。 教学重点: 1. 酸、碱、盐的通性的对比与掌握。 2. 复分解反应的判断与条件的应用。 教学难点: 1. 酸、碱、盐的化学性质。 2. 复分解发生条件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方法:提问讲练归纳总结 引入:酸碱盐是初中化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而很多同学对酸碱盐之间的关系有些模糊,本节课我们就来总结一下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和他们之间的关系。 一、酸碱盐的定义 酸:解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全部都是H+的化合物。例如:H2SO4(硫酸),HCl(盐酸)碱:解离时产生的阴离子全部都是OH-的化合物。例如:NaOH(氢氧化钠),Ca(OH)2(氢氧化钙) 盐:金属离子(或NH4+)和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例如:Na2CO3(碳酸钠),NaCl(氯化钠) NaHCO3(碳酸氢钠) 学生活动一:现有H+、OH-、NO3-、Fe3+四种离子,请写出它们可能组成的酸、碱、盐、氧化物的化学式填在相应的位置。 二、酸的化学性质 1、与酸碱指示剂作用 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无色酚酞溶液不变色 2、酸+ 活泼金属→盐+ 氢气 补充完整下列方程式,并说出基本反应类型,下同

Fe + HCl = Zn+H2SO4= Al+ H2SO4 = 3、酸+ 金属氧化物→盐+ 水 CuO + H2SO4 = Fe2O3+ HCl= 4、酸+ 碱→盐+ 水(中和反应) NaOH + HCl = 5、酸+ 盐→新酸+ 新盐 (生成物有水或沉淀或气体) HCl +AgNO3= H2SO4 + BaCl2 = CaCO3 + HCl = 小结: 酸在溶液中均能解离出H+,所以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三、碱的化学性质 1、与酸碱指示剂的作用 使紫色石蕊溶液变使无色酚酞溶液变 2、碱+ 非金属氧化物→盐+ 水 Ca(OH)2 + CO2 = NaOH + CO2 = 3、碱+ 酸→盐+ 水(中和反应) 4、碱+ 盐→新碱+ 新盐 Ca(OH)2 + Na2CO3 = NaOH + CuSO4 = NaOH+ FeCl3 = 小结: 碱在溶液中均能解离出OH-,所以碱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四、盐的化学性质:

2020-2021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五四学制)全一册第二单元课题2溶解度教案

溶解度(第2课时) ★教材分析 1.课程标准要求 属于化学课程标准一级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二级主题“水与常见的溶液”。课程标准如此阐述,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含义以及在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能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有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能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2.教材地位 本课题在教材中起到了纽带的作用,既是上节饱和溶液的延续,又为接下来学习“酸、碱、盐”相关知识做铺垫。上一课题从定性的角度研究了溶液,本课题将从定量的角度来研究物质在一定量的溶剂中溶解的限度问题,为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打基础。同时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知识是构成学生化学素养的基本要素,是学生进行终身学习和将来适应社会生活所必需的基础知识。 ★学情分析 1.教学对象与认知特点 初三学生思维活跃,观察和总结能力较强,对事物与实际生活感兴趣。 2.学生知识储备 学生已学了溶液的形成,虽然对于定性的角度认识溶液的组成和基本特征,并掌握了饱和溶液的相关知识比较熟悉,但是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却很少思考。对生活中的现象虽熟悉却不一定会解释。 ★教学法设计 1.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设置情景“怎样比较食盐和蔗糖哪一个更易溶于水?”,从而提出假设“如果要比较物质的溶解能力,应该控制哪些条件?”。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再连续提出追问,从而引出溶解度的定义以及四要素。 设置另外一个情景“打开冰镇可乐后,喝下去后生理反应”一气呵成突破气体溶解度与压强、温度的关系。 活动探究法:设置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坐标纸上绘制几种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再根据学生亲自画出的溶解度曲线,详细而且全面的从“点”、“线”、“面”三个方面阐述溶解度曲线的信息、意义。 2.学习方法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复习教案

第一单元空气氧 【教学目的】1.掌握空气的主要成分;了解空气的污染及防治.掌握氧气的性质和实验室制法、初步了解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辨证关系。 2.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及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 【重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分解反应的概念。 【难点】实验室制氧气的装置图,催化剂的有关知识。 【过程】 一、空气的组成 1.空气的成分: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它气体和杂 质0.03%。(体积数)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注意两点:1、红磷要过量 2、点燃后,要迅速插入钟罩内。 实验现象:1.有大量白烟生成; 2.钟罩内水面逐渐上升; 3.水面上升至罩内体积约1/5时燃烧停止。 结论:空气中约有1/5体积的氧气。2.污染空气的因素:粉尘、有害气体(CO、NO2、SO2酸雨)两大类。 说明:1)一般来说空气成分是比较固定的。由于现代工业的发展,环保意识的淡薄等因素,造成大量有害气体及粉尘排放到空气中,给人类和大自然带来危害。 2)有害气体主要来自矿物燃料的燃烧和工厂废气。 讨论:1)为改进长沙市的空气污染问题,你有什么合理化建议? 2)你知道还有哪些因素污染空气吗? 二、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1、在通常状况下,氧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氧 气的密度是1.429克/升,比空气略大(空气的密度是1.293克/升)。它不易溶于水,1升水中只能溶解约30毫升氧气。 在压强为101千帕时,氧气在约-1830C(90K)时变为淡蓝色,在约-2180C(55K)时变成雪花状的淡蓝色固体。 工业上使用的氧气,一般是加压贮存在钢瓶中。 2、氧气的化学性质: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复习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复习教案 Lt D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复习 复习目标: 1、了解空气的组成 2、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分析 3、掌握氧气的性质和制取 知识要点: 一、第一个对空气组成进行探究的化学家:拉瓦锡〔第一个用天平进行定量分析〕。 二、空气的成分和组成 空气成分O2 N2 co2 稀有 气体 其它气体和杂 质 体积分数21% 78% 0.03 % 0.94 % 0.03% 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a、可燃物要求:足量且产物是固体 b、装置要求:气密性良好 c、现象:有大量白烟产生,广口瓶内液面上升约1/5体积 d、结论:空气是混合物;O2约占1/5,可支持燃烧;N2约占4/5,不支持燃烧,也不能燃烧,难溶于水 e、探究:①液面上升小于1/5原因:装置漏气,红磷量缺乏,未冷却到室温

②能否用铁、铝代替红磷?不能原因:铁、铝不能在空气燃烧 ③能否用碳、硫代替红磷?不能原因:产物是气体,不能产生压强差 2、空气的污染及防治:对空气造成污染的主要是有害气体〔CO、SO2、氮的氧化物〕和烟尘等:它们来自矿物燃料的燃烧和工厂排出的废气。 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工程为CO、SO2、NO2、O3和可吸入颗粒物等。 3、空气污染的危害、保护: 危害:严重损害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 空洞和酸雨形成等。 保护:加强大气质量监测,改善环境状况,使用清洁能源,工厂的废气经处理过后才能排放,植树造林、种草,禁止乱砍滥伐等。 4、目前环境污染问题: 臭氧层破坏〔氟里昂、氮的氧化物等〕温室效应〔CO2、CH4等〕酸雨〔NO2、SO2等〕白色污染〔塑料垃圾等〕 三、氧气性质 1、氧气的物理性质:〔密度和溶解性〕 2、氧气的化学性质 〔1〕氧气和非金属的反响 碳 在空气中保持红热,在氧气中发出白光,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磷产生大量白烟

2020—2021学年人教版(五四学制)化学九年级全册第二单元溶液的复习教案

2020—2021学年人教版(五四学制)化学九年级全册第二单元溶液的复习教案 1、复习巩固溶液、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固体溶解度等概念并能实际运用; 2、掌握“溶质质量分数”的含义,对溶质质量分数和溶解度相结合的习题的相关题目能熟练掌握。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阅读资料、联系实际等方法获取信息的能力。 2、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与讨论,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善于思考、总结、归纳的精神。 3、知道溶液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应用;能用物质溶解度解释与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重点 1.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溶解度曲线问题 2.溶质质量分数的和溶解度曲线问题综合运用。 难点提高溶液知识体系中的综合运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课程导入从中考临近话题直接引入课题。 让学生尽快融入课堂,明白老师意图。 推进新课一、介绍近3年河北中考中溶液考察知识点。 (即考点)1.展示幻灯片相关内容。 2.总结中考考察知识点,及相互关系。 观看幻灯片,思考思考,回答使学生在宏观上把握溶液在近年中考中的重点内容。 让学生强化溶液各知识点等相关内容。 二、讲解四个考点在中考中的考察方式,题型以及所涉及的知识点内容。 考点一:溶液的形成考点二: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考点三:溶解度及溶解度曲线考点四:溶质的质量分数布置任务:让学生独立完成考点一习题巡视、指导提问学生回答问题引导学生小结涉及知识点布置任务:让学生独立完成考点二习题巡视、指导提问学生回答问题引导学生小结涉及知识点布置任务:让学生

独立完成考点三习题巡视、指导提问学生回答问题引导学生小结涉及知识点布置任务:让学生独立完成考点四习题巡视、指导提问学生回答问题引导学生小结涉及知识点幻灯片展示:习题2(1)中甲、乙溶解度曲线变化的另外两种情况,讲解、分析溶质质量分数与溶解度曲线变化之间的关系完成考点一习题1、2 回答、思考完成考点二习题1、2 回答、思考完成考点三习题1、2、3 回答、思考完成考点四习题1、2、回答、思考讨论、分析、解决问题听讲、思考培养学生思维、解题能力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知识总结能力培养学生思维、解题能力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知识总结能力培养学生思维、解题能力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知识总结能力培养学生思维、解题能力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知识总结能力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三、课堂达标检测结束语巡视、指导小结、解决检测中存在的问题统计各分数段人数,口头表扬。 预祝同学们在中考中取得理想成绩完成课堂达标检测、并当堂订正。 锻炼学生答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板书设计:溶液饱和溶液溶解度溶液不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

2020-2021学年人教版(五四学制)化学九年级全册第九单元溶液复习教案

《溶液》复习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记住溶液的概念、特征及组成,会判断常见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2)知道物质溶解时有能量变化,认识乳化现象了解常用除污方法与原理。 (3)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知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判断方法及相互转化的条件。 (4)了解溶解性和溶解度的概念,明确它们的关系。会利用溶解度曲线图对有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进行分析和做出解释。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创设情境把本单元的主要知识点串联起来,让学生在完善知识点表格过程中逐步构建出《溶液》的知识网络图。 (2)在复习知识点过程中,让学生学习运用归纳、概括、列表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在解决生活问题过程中,让学生学习运用比较、观察、实验等方法应用和巩固知识。 (4)通过对近三年北部湾四市中考试题进行分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从生活问题寻找化学知识,激发学生对化学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2)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让学生真正把化学和生活联系起来。 课时: 1课时 教学重点:通过完善中考知识点表格逐步构建出《溶液》的知识网络图。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溶液》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虽然很多知识是属于了解层次,但是介绍的知识范围比较广。145班的孩子思维活跃,纪律性好,有些同学表达能力较好,但是比较粗心、融汇贯通的能力不强,并且有一部分同学还没有熟练掌握课本中的基础知识。如果溶液的单元复习课一开头就直接建构知识框架,学生就会无从下手。为此,我设计了溶液复习课的导学案,用列表归纳的方式把中考知识点进行系统化的梳理,并且每个知识点后面都附上历年考题让学生有针对性的训练。到复习阶段,学生已经没有了刚开始接触化学时的热情,我又通过创设小李同学遇到的一系列生活问题情境,以故事的形式把本单元的主要知识点串联起来,让学生在完善知识点表格过程中逐步构建出《溶液》的知识网络图。这样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主动去掌握和灵活应用知识,从而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还有利于

2020-2021学年人教版(五四学制)化学九年级全册 酸碱盐复习 教案

《酸碱盐复习》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酸碱盐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通过对酸碱盐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归纳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3、对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的进一步理解和运用。 二、教学重点 酸碱盐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三、教学难点 酸碱盐的化学性质 四、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归纳总结法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创设情境】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分别学习了酸、碱、盐,今天我们对酸、碱、盐进行综合复习,加强对酸、碱、盐的认识。下面我们一起来构建本节课的知识网络。 【投影展示】投影展示酸、碱、盐知识网络图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经的知识入手,把常见的酸,碱,盐展示出来,并通过网络图的构建,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复习内容和重难点,做到有的放矢,目标明确。 (二)自主梳理,合作探究 【自主梳理】根据《学案》提示,完成考点一至考点七的内容。 【展示交流】 学生代表展示考点一至考点三的内容:酸碱盐的物理性质、化学式,构成共同点和用途,其他小组进行评价。 【提出问题】 浓硫酸,氢氧化钠都可以用作气体干燥剂,它们分别干燥的是什么气体呢?

【交流讨论,得出结论】 浓硫酸干燥的是酸性气体和中性气体,氢氧化钠干燥的是碱性气体和中性气体【展示交流】 学生演板:将考点四、五、六(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展示出来 【提出问题】 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时候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是什么?【交流讨论,得出结论】 化学式书写要规范,要注意配平,箭头不能忘记; 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是:生成物中有沉淀、气体或水。常见的沉淀有:碳酸钙,碳酸钡,硫酸钡,氯化银,氢氧化铜,氢氧化镁 【提出问题】 酸碱盐各自有几条化学性质,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投影展示】投影展示酸、碱、盐的化学性质网络图 设计意图: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只是分散的学习了酸碱盐的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并没有形成一个综合的概念,本环节通过梳理酸碱盐知识特别是化学性质网络图将三者的区别与联系很好的展示出来,并让学生对比记忆,达到加深理解和巩固的目的。 (三)例题评析,总结归纳 【例题评析】 例1:下列各组离子在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A.CO32- NO3 - H+ B. K+ Na+ SO42- C. NH4+ OH- SO42- D. Ag+NO3 - Cl- 例2:实验室有4种试剂,分别为①H 2SO 4 溶液、②CuSO 4 溶液、③MgCl 2 溶液、④ Ca(OH) 2 溶液。 (1)有颜色的试剂是(填序号) (2)有一种试剂能与另外三种试剂发生反应,该试剂是(填序号)(3)写出有沉淀生成的一个化学方程式 【总结归纳】 1、离子共存要记清,并灵活运用。

9.3 溶液的浓度 知识点 2020-2021学年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

课题3 溶液的浓度 一、溶质的质量分数 1.定义: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2.表达式: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液质量×100% 知识拓展 (1)溶质质量是指全部溶解在溶剂中的物质的质量,不包括未溶解的或结晶析出的物质的质量。 (2)若溶质溶于水时与水发生化学反应,则溶液中的溶质为反应后生成的物质。如CaO 溶于水,CaO+H 2O Ca (OH )2,溶液中的溶质是Ca (OH )2而不是CaO 。 (3)溶质的质量分数越大,表示一定量溶液中所含溶质质量越多,溶液越浓。 二、溶质质量分数的相关计算 1.计算公式 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液质量×100%=溶质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100%=溶质质量溶液体积×溶液密度×100% 溶液质量=溶液体积×溶液密度=溶质质量÷溶质质量分数 2.溶液稀释和浓缩 (1)稀释:溶液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不变。 ①加水稀释:A ·a %=B ·b %或A ·a %=(A +m 水)·b % 注:A 、B 是稀释前后溶液的质量,a %、b %是稀释前后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m 水代表加入水的质量。

②加入稀溶液:A·a%+C·c%=(A+C)·d% 注:A是原溶液质量,a%是原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C是稀溶液质量,c%是稀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d%是混合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2)浓缩:①增加溶质:A·a%+B=(A+B)·b% 注:A是原溶液质量,B是增加的溶质质量,a%、b%是浓缩前后溶质的质量分数。 ②蒸发溶剂:A·a%=(A-B)·b% 注:A是原溶液质量,B是减少的溶剂质量,a%、b%是浓缩前后溶质的质量分数。 (3)两两混合:A·a%+B·b%=(A+B)×c% 注:A、B是混合前两种溶液的质量。a%、b%是混合前两种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c%是混合后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 三、化学反应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1.根据化学方程式列出有关反应物、生成物的质量比时,要以溶质的质量列比例,而不能直接用溶液的质量或体积列比例。 2.计算时,一般先根据化学方程式求出溶质质量,再求出溶液质量,最后求出溶质的质量分数。 四、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1.配制方法及步骤

人教版(五四学制)化学九年级全册第二单元课题2溶解度--饱和溶液教案

溶解度 饱和溶液 【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3.了解结晶现象。 4.了解浓溶液与稀溶液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 【学习重点】 饱和溶液的含义。 【学习难点】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间的转化。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小明的故事】喝糖水 小明放学回家,感觉很渴,想要泡一杯糖水喝。 (妈妈给小明泡了一杯,小明喝了一口后,感觉不甜,就又加了几勺白糖,用勺子搅拌,杯底还有一些糖剩余。小明想把糖都溶解了,但是无论小明怎么搅拌,杯底的糖还是剩下这么多,小明感觉到非常疑惑!) 同学们,生活中你们有碰到过这种现象吗? 白糖能不能无限地溶解在一杯水中呢? 交流展示生成新知 知识模块一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1.阅读教科书,观察【实验9—5】: 讨论:NaCl能(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确定方案 操作 加入5g氯化钠,搅 拌再加入5g氯化钠, 搅拌 再加15mL水,搅拌 现象5g氯化钠溶解有部分不溶氯化钠全部溶解 结论 20mL水能溶解5g氯 化钠20mL水不能溶解 10g氯化钠 10g氯化钠需要 35mL水才能溶解 【结论】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 2.观察【实验9—6】 操作现象结论加入5g硝酸钾, 搅拌 5g硝酸钾全部溶解 再加5g硝酸钾, 搅拌 10g硝酸钾不能全部溶解 ……一定温度下,硝酸钾不能无限溶解 【结论】硝酸钾不能无限制溶解 3.思考:温度改变,杯底没溶的硝酸钾固体能否继续溶解?继续实验: 操作现象结论

归纳: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该物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知识模块二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间的转化 1.阅读教科书P35,思考: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是怎样转化的? 小结: 饱和溶液通过增加溶剂、升高温度可以变为不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通过增加溶质、降低温度、减少溶剂可以变为饱和溶液。 因此,只有指明在“一定的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里,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才有确定的意义。 (2)饱和溶液三要素:一定温度、一定量溶剂、溶质不再溶解。交流和讨论 怎样判断一种溶液是不是饱和溶液? 1. 如果溶液中有少量未溶解的溶质,则是饱和溶液; 2. 加少量的溶质,溶质能继续溶解的是不饱和溶液,

2020册第二单元溶液总复习教案_

2020册第二单元溶液总复习教案_ 2020_2021学年人教版(五四学制)化学九年级全册第二单元溶液总复习教案_ 溶液总复习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形成知识体系。 2.加深对溶液、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溶解度以及溶质的质量分数等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3.知道水是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解题方法,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2.能举例说明结晶现象和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知道溶液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应用。并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树立学知识、用知识的正确观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对溶液、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溶解度以及溶质的质量分数等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难点:有关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三、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概念图; 四、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法;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六、教学过程: 解读中考说明对本章节的要求,并按说明进行复习。 【关键知识点拨】考点1 溶液的组成溶液有溶质和溶剂组成溶液、溶质与溶剂之间的量的关系:m溶液= m溶质+ m溶剂考

点2 溶解现象物质溶解时通常伴随有吸、放热现象。这是因为物质在溶解时,会同时发生以下两个过程: 1.扩散过程:(又称吸热过程)指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水中扩散; 2.水合过程:(又称放热过程)指溶质的分子或离子与水分子作用形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例题将适量的下列物质溶解于水的过程中,会使溶液的温度显著降低的是() A.浓硫酸B.硝酸铵C.火碱D.蔗糖[解析] 硝酸铵溶于水时溶液的温度会降低; 浓硫酸、火碱(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时,溶液的温度会升高; 蔗糖溶于水时溶液的温度基本不变。 考点3 乳化现象当在植物油中加入洗涤剂后,植物油就被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能聚集成大的油珠,这种现象被称为乳化。肥皂、洗涤剂等都具有乳化作用。 例题乳化现象命题角度: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考查对乳化作用的理解。 洗涤在生活、生产中不可缺少。下列洗涤方法中利用了乳化原理的()A.用汽油洗去手上的油污B.用洗洁精洗去餐具上的油污C.用酒精洗去试管中的碘D.用稀盐酸洗去铁制品表面的铁锈[解析] 乳化作用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现象,要注意掌握生活中常见的乳化剂,并注意乳化与溶解之间的区别。 考点4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1.投影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定义,学生填空补全定义。 2.帮助学生回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例题将一瓶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是【加入硝酸钾(溶质)[或降低温度,或蒸发水(溶剂)(任写一种)】[解析] 判断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时,分两种情况:一是当溶液中没有固体溶质存在时,向溶液中加入相应的溶质,如果不溶解,则溶液饱和,反之,溶液不饱和; 二是当溶液中有固体溶质存在时,看固体溶质是否减少,若不减少,溶液饱和,否则溶液为不饱和。在进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

2020-2021学年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同步练习课题2 溶解度-教师用卷

课题2 溶解度 一、单项选择题 1.在室温时,向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参加少量的氯化钠晶体,那么( ) ①溶液质量增加②溶质质量增加③溶剂质量不变④晶体质量不 变⑤晶体质量减少.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⑤ D. ①②④ 【答案】B 【解析】解:根据饱和溶液的定义可以知道,在不改变温度的条件下,向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参加少量的氯化钠晶体,氯化钠不会继续溶解,所以溶液的组成不会发生改变,晶体的质量也不会改变,溶液的质量也不会改变,溶剂的质量不变,分析题中所给的物理量可以知道③④是正确的. 应选B. 2.将以下固体物质分别参加适量的水中,充分溶解后,溶液温度会降低的是( ) A. NH4NO3 B. NaCl C. NaOH D. CaO 【答案】A 【解析】解:A、硝酸铵溶于水时吸收热量,溶液温度降低,应选项正确; B、氯化钠溶于水温度变化不大,应选项错误; C、氢氧化钠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溶液温度升高,应选项错误; D、氧化钙和水反响放出大量的热,温度升高,应选项错误; 应选:A. 3.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 A. 人体缺少必须微量元素会得病,因此应尽可能多吃含有这些元素的营养补剂 B. 翻开汽水瓶盖时,汽水会自动喷出来,说明此时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变大了 C. 一氧化碳有毒,燃着的煤炉会产生一氧化碳,在煤炉上放一壶水能防止人中毒 D. 做饭时,假设燃气灶的火焰呈现黄色,锅底出现黑色,那么需要调大灶具的进 风口 【答案】D 【解析】解:A、微量元素缺乏会发生一定的病变,但假如强调尽可能多吃,又会导致发生中毒等,所以要合理摄入,而不要过量过多.故说法错误. B、汽水是将二氧化碳气体加压之后制成的,翻开汽水瓶盖,压强变小,二氧化碳的溶解度减小,故汽水会自动喷出来,说明了气体的溶解度随压强的减小而减小,故说法错误. C、一氧化碳难溶于水,煤炉上放一壶水不能防止一氧化碳中毒,故说法错误. D、做饭时,有时燃气灶的火焰呈黄色,锅底出现黑色,说明氧气缺乏,燃气燃烧不充分,此时可将灶具的进风口调大,这样做的目的是增加进入空气(或氧气)的量,使燃气燃烧更充分,故说法正确. 第 1 页

2020-2021学年人教版九年级第九单元课题2 溶解度(第1课时)教案

第九单元溶液课题2 溶解度 第一课时饱和溶液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含义。 2.了解结晶的方法和海水晒盐的原理。 3.掌握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分辨。 4.掌握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互相转化方法。【过程与方法】 1.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2.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通过分析讨论,结合实验探究,得到学习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创设情境发现问题,体会探究问题的全过程。 2.树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逐步理解事物之间的变化规律。 3.培养学生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掌握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分辨。 2.掌握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互相转化方法。【难点】 1.掌握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分辨。 2.掌握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互相转化方法。教学准备 1.教学设备:多媒体课件。 2.实验相关器材和用品:氯化钠,硝酸钾、烧杯,玻璃棒,酒精灯,量筒,天平。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引入】听《冲糖水的故事》: 女孩:“妈妈,我要喝糖水。” (妈妈将一玻璃杯放在桌上,向玻璃杯中倒水,然后向其中加两勺糖,搅拌,糖全部溶解;又取了一勺糖放入杯中,搅拌,杯底有糖剩余。) 女孩:“妈妈,再加点糖吧~” 妈妈:“已经很甜了,再加也不会更甜了。” 女孩:“为什么呀?” 【提问】在一定的条件下,糖能不能无限地溶解在水里?糖在什么情况下能继续溶解,在什么情况下不能继续溶解? 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物质溶解的性能。聆听、思考。由生活经验引入,激 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实际出发引起兴趣 导入新课。 二、合作探究 (一)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含义 【过渡】食盐的主要成分是NaCl,我们摄入的食盐以溶液形式吸收,食盐固体是否能无限溶于水呢? 【活动1】探究氯化钠溶解情况 在室温下,向盛有20mL水的烧杯中加入5g 氯化钠,搅拌,等完全溶解后,再加5g的氯化钠,搅拌,观察现象。然后再加入15ml的水,搅拌观察现象。观看,记录 认真观察实验现 象,回答实验时所 提出的问题。得出 结论,溶解的量与 溶剂的质量有关有 关,一定温度下, 一定量的溶剂中溶 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 究,通过实验探究活 动实验结论,对所获 得的事实与证据进行 归纳,得出结论,培 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 力;帮助学生学会运 用比较的方法。

20202021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五四学制)全册第2单元课题3溶液浓度教案

20202021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五四学制)全册第2单 元课题3溶液浓度教案 《溶液的浓度》教学设计设计思路学生的现有认知是知道溶液由溶质和溶剂两部分组成的,知道溶液有浓有稀,在日常生活中见过一些标有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比如生理盐水,但是,对于溶质质量分数的含义并不理解。本课题的知识体系是:围绕溶质的质量分数展开,先介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然后利用这一概念进行简单计算。在学生亲身体验的基础上,进行总结,把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初步学会配置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 教学目标 1.认识溶质的质量分数,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2.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3.通过溶质的质量分数简单计算,掌握基本的解题方法,提高解题能力。 4.在练习计算的过程中,了解溶液与生产生活的广泛 ___,了解学习化学的最终目标是为社会服务。

教学重点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以及有关溶质的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教学难点有关溶质的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实验探究、问题引导、多媒体辅助等教学过程环节师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活动一:配制硫酸铜溶液活动二:配制氯化钠溶液知识升华讨论展示课堂总结师:我们有这样的生活经验,在等量的两杯水中分别加入一勺糖和两勺糖,完全溶解后,哪杯水更甜?生:加入两勺糖的水师:对,两杯水的浓稀不同。那么在化学上如何定量的表示溶液的浓稀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题3 溶液的浓度(板书)一、溶质的质量分数师:下面请同学们配制三杯不同浓度的硫酸铜溶液,比较溶液的浓稀。 【提示: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完成实验,请同学们注意:烧杯1中加入0.1g硫酸铜固体,烧杯2中加入0.5g硫酸铜固体,烧杯3中加入2.0g硫酸铜固体,然后在三个烧杯中分别加入20g水,完全溶解后,观察溶液颜色】学生合作完成实验,交流,观察现象,汇报结果。 烧杯编号溶液颜色比较溶剂质量/g溶质质量/g(1) 20 0.1 (2) 20 0.5 (3) 20 2.0 师:这三杯溶液,哪杯溶液最浓?哪杯溶液最稀?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生:第三杯溶液浓度最大,第一杯最稀。根据溶液颜色的深浅师:很好,但这种方法比较

课题9.1 溶液的形成(学案)(解析版)——2020-2021学年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

课题9.1 溶液的形成(学案) 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的概念及三者间的关系; 2.认识溶液的基本特征,知道物质溶于水时会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能说出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3.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1.溶液的形成过程; 2.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3.乳化作用。 一、溶液 【实验9-1】在20ml水中加入一匙蔗糖,用玻璃棒搅拌,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蔗糖消失了。 【思考】蔗糖去哪里了? 蔗糖表面的分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逐步向水里扩散,最终蔗糖分子均一地分散到水分子中间,形成一种混合物——蔗糖溶液。 【思考】 ❶蔗糖水的上层和下层一样甜吗? 一样甜,蔗糖溶液各部分的组成完全相同,即溶液具有均一性。

❷若蔗糖水的水分不蒸发,温度不变化,蔗糖和水会分离吗? 不会,即溶液是稳定的。 1.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2.溶液的特点: 均一性:溶液形成以后,溶液各部分完全一样(指密度、浓度、性质等)。 稳定性:溶液形成以后,条件不变,溶质、溶剂长期不分离。 【讨论】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吗? 不一定,如水也是均一、稳定的液体,但水是纯净物不是溶液。 【练一练】把下列物质放入水中能形成溶液的是() A. 食盐 B. 粉笔灰 C. 面粉 D. 植物油 【答案】A 【练一练】溶液的基本特征是() A.无色透明B.含有溶质和溶剂 C.都是液体D.均一、稳定 【答案】D 3.溶液的组成: 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其中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如蔗糖;起溶解作用的物质叫溶剂,如水; 【注意】①水能溶解很多物质,是一种最常见的溶剂。 ②溶液的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其中,溶质质量指溶解了的那部分溶质质量,不包括没有溶解的那部分质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