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广东省惠东县平海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 7 最后一课学案3 新人教版

广东省惠东县平海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 7 最后一课学案3 新人教版

广东省惠东县平海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 7 最后一课学案3 新人教版
广东省惠东县平海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 7 最后一课学案3 新人教版

7 最后一课

一、课前自学

(一)积累运用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xié()持ào()悔 chà()异 qí()祷哽.()咽郝.()叟惩.()罚钥.()匙

2、.解释下面的词语

①征发:调派

②祈祷:一种宗教仪式,信仰宗教的人像神默告自己的愿望

③诧异:就是觉得很奇怪感到不可思议

④喧闹:吵闹。

⑤懊悔:做错了事或说错了话,心里自恨不该这样做。

(二)了解写作背景及作者。

1、背景介绍:

《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第二年(1873年)。普法战争是1870—1871年法国和普鲁士的战争。1870年7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这个掠夺性的战争,正如马克思当时指出的,敲响了“第二帝国的丧钟”。9月,色当一役,法军大败,拿破仑第三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这时,对法国来说,已经变成自卫战争。面对普鲁士军队的屠杀掠夺,法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敌人。这个短篇,就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文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小弗郎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2、. 作者简介:

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的小说家。他一生共写了12部长篇小说,一部剧本和4部短篇小说集。他的短篇小说有不少是以普法战争为题材的,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法国普通人民对侵略者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精神,谴责了资产阶级当局开门揖盗,致使法军节节败退,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罪恶。《最后一课》就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三、小说文体简介:

1、文学体裁:小说是和诗歌、散文、戏剧并列的文学的基本形式之一。

2、小说的概念: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广阔地反映社会生活。

3、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

4、故事情节:情节是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5、刻画人物的方法:分为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

6、环境的种类及作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7、小说分类:按篇幅长短分: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微型小说)。

二、教学目标

1、反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对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等描写的分析,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3、抓住重要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激发爱国热情。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学活动

第一课时

一、通读全篇后简要地说出本篇小说中的人物和主要的故事情节。小说的线索是什么?可以分为几大部分?先分出,后写大意。

二、人物形象分析

(一)韩麦尔先生是怎样一个人?作者怎样刻画这一人物的?

(二)小弗郞士在最后一课上,思想感情发生了什么变化?找出描写其心理变化的语句,并思考是什么让本来贪玩的小弗朗士发生了这么大的变法。

参考答案

一、明确:这篇小说中出现的人物有:韩麦尔先生、小弗郎士、以郝叟为代表的“镇上的人”,普鲁士士兵。其中,韩麦尔先生是主要人物,小弗郎士是在全篇小说中起“穿针引线”作用的重要人物。

明确:小说以“我”的见闻感受为线索,按上学路上、上课、散学的顺序来安排情节。共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1-6)故事的开端。写小弗郎士上学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感。

第二部分:(7-23)故事的发展。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和小弗郎士的转变。

第三部分:(24-29)故事的高潮和结局。写韩麦尔先生悲愤地宣布“最后一课”的结束。

二、明确:

(一)、明确:韩麦尔先生是一位热爱祖国、热爱祖国语言、热爱自己工作的普通的乡村小学教师。刻画:韩麦尔主要通过语言、动作和神态进行。

1. 语言:

韩麦尔先生已经坐上椅子,像刚才对我说话那样,又柔和又严肃地对我们说:“我的孩子们,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柏林已经来了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只许教德语了。新老师明天就到。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我希望你们多多用心学习……”

我听见韩麦尔先生对我说:“我也不责备你,小弗郎士,你自己一定够难受的了这就是了。大家天天都这么想:‘算了吧,时间有的是,明天再学也不迟。'现在看看我们的结果吧。

唉,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现在那些家伙就有理由对我们说

了:‘怎么?你们还自己说是法国人呢,你们连自己的语言都不会说,不会写!…'不过,可怜的小弗郎士,也并不是你一个人的过错,我们大家都有许多地方应该责备自己呢。” “你们的爹妈对你们的学习不够关心。他们为了多赚一点钱,宁可叫你们丢下书本到地里,到纱厂里去干活儿。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自己的地方吗?我不是常常让你们丢下功课替我浇花吗?我去钓鱼的时候,不是干脆就放你们一天假吗?……”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明确:小说通过先生在“最后一课”上所讲的话,表现了他对祖国、对祖国语言、对自己工作的热爱,对祖国儿童深厚的爱和无限的希望,以及对国土沦陷的深切的悲哀和痛苦的思想感情。

2. 动作、神态: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

……看见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

明确:小说深刻地揭示了人物内心激动、沉痛、依恋、悲愤的心情,表现了他崇高的爱国精神。

(二)明确:小弗郞士的转变在全篇反映得很明显:

从天真贪玩、不爱学习的孩子——热爱法语;从无忧无虑的幼稚——热爱祖国;

从不懂事、害怕老师——留恋、理解、同情、敬爱老师。

小弗郎士心情变化:

快乐—激愤──难过──懊悔──对祖国语言的热爱──对老师的爱戴。

变化原因:受到韩麦尔先生的感染和影响,亡国的惨痛剧烈的震撼了他,激发出他心灵深处的爱国主义思想。

随堂抽测题

1、都德是国著名小说家,该文以为背景。

2、下列词语中加粗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赫叟(hǎo sǒu)诧异(chà)哽住(gěng)

B.祈祷(qí)懊悔(ào)挟(jiá)

C.惩罚(chěng)板凳(dèng)捂(wǔ)

D.紫藤(téng)钥匙(yào shi)赚(zhuàn)

3、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祈祷督学 B.思量墙璧

C.惨白阻塞 D.戒尺溜冰

4、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将序号填入括号中。

(1)我本来打算趁那一阵喧闹

..偷偷地溜到我的座位上去。()

A. 喧嚷扰乱

B. 声音大而杂

C. 喧哗沸腾

D. 喧哗热闹

(2)我看见这些情景,正在诧异

..。答:()

A. 惊叹

B. 惊奇

C. 纳闷

D. 心里

不明白(3)“我也不责备

..你,小弗郎士,你自己一定够难受的了。”()

A. 批评指责

B. 处罚

C. 埋怨

D. 严厉地责骂

5.依据课文,从括号中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句中横线上。

1)平常日子,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哗、喧嚷、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2)这可怜的人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一下子

(塞进、装进、送进)我们的脑子里去。

3)他们像是用这种方式来感谢我们老师四十年来忠诚的服务,来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敬佩、敬仰)。

参考答案:

1、略

2、A

3、B

4、1)D 2.)B 3)A

5、1)喧闹2)塞进3)敬意

第二课时

一、合作释疑研读文本

1、体会环境描写在本中的作用。

①找出序幕中的两处环境描写,分析其作用。

②“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这一环境描写又表明什么?

③课前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④描写“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有什么作用?

⑤对教室和韩麦尔先生小院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2、从21自然段中找出心理细节描写并分析其作用。

①为什么说“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

②“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该如何理解?

③为什么小弗郎士今天听讲会全都懂,感到挺容易?

二.总结课文

1. 归纳中心思想

文章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郎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沦陷区的法国人民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统一的坚定信念,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2. 写作特点:

①用第一人称的写法。

②通过人物语言、动作表现心理活动。

③通过环境描写衬托人物思想转变,暗示时代背景。

参考答案:

一、1.①“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这是本文中小弗郎士早晨出门时所见到的场景,包括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点明了《最后一课》的具体时间和时代背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社会环境描写,它真实而又十分简练地交代了国土已被侵略军所占领,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残酷的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②布告牌上贴着的虽然只是一张公文,但它威力极大,逼迫人们不得不法执行和就范。也正是它,才直接导致了“最后一课”。

③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④鸽子是和平的象征,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和平、自由的渴望。⑤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2、①明天永远没完,拖的结果是连祖国的语言都还不会说,却已经失去了学习祖国语言的权利。表现了十分痛苦的心情。

②如果牢记祖国语言,就永远不会忘记自己的祖国,就会激发爱国心和对敌人斗争的意志,不会忘记恢复国土,争取自由,所以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③小弗郎士受到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自觉地努力学习,恨不得一下子把所有该学的祖国语言都学好。

随堂抽测:

1.选出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方法的一项,将序号填入括号中。()

A. 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士兵正在操练。

B. 可是那一天,一切偏安安静静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样。

C. ……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D. 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

2、阅读课文选段,完成下列题目:

忽然教堂的钟声敲了12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

(1)文中的“钟声”意味着什么?

(2)选文中有一句话暗示了小说的社会背景,是哪一句话?

(3)“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这句话是描写。“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的原因是什么?

(4)韩麦尔先生“使出全身力量”写字的细节表现了什么?

(5) “他呆在那儿,头靠墙壁,话也不说”这一表情如何理解?

(6)“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中“忽然”的表达作用是()

A、表现了人或事物出现的速度超常。B、表现人物内心里巨大的震动。

C、强调人物的惶惑和措手不及的感觉。D、表现时间短。

(7)韩麦尔先生此时此刻有无数的话要说,但是他哽住了,说不下去了,是因为()A.时间太少了,满肚的话—时无从说起。

B.他要离开他教的学生,心情难过。

C.想到课一结束,他就要离开这生活了四十年的地方,心中有说不出的惆怅。

D.最后一课即将结束,从此将和祖国的语言告别,留恋与失望、痛苦与悲愤到了极点,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

抽测答案:

1.B

2.

1).最后一堂法语课结束了。

2).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

3).心理;小弗朗士对韩麦尔先生爱国精神的崇敬。

4).热爱祖国,坚信祖国必胜的信念。

5).此时的韩麦尔先生陷入了极大的痛苦之中。

6).B

7)D

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内容透析全套

《最后一课》内容透析全套 一、课文导读 (一)文题诠释 《最后一课》,即亡了国的阿尔萨斯人最后的一堂法语课。标题不但指出了文章内容,而且蕴含着悲怆的气氛和悲愤的情绪,一定程度上暗示了文章的中心。 (二)谋篇立意 这篇小说以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刻画了小弗郎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先生的典型形象,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的人民对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集中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层次划分 全文共29个自然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6自然段):描述了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的见闻和感受。作者以简洁的笔触,交待了故事的背景和小弗郎士的身份、性格特点,同时为情节的发展作了巧妙的铺垫。 第二部分(第7—23自然段):这是小说的中心部分。写小弗郎士和韩麦尔老师在“最后一课”中表现得爱国热情。 第三部分(第24—29自然段):写韩麦尔老师在“最后一课”结束时的悲壮和不屈的精神。(四)写作特点及借鉴 写作特点1.巧妙的叙述角度。本文写的是一个严肃的主题,切入的角度却很巧妙, 作者在构思上下了一番工夫,他选择了一个淘气调皮的男孩作为主人公,通过那无知而稚气的口吻,以心理变化的过程,间接地写出沦陷区人民由衷的悲痛和对侵略者无声的抗议,表现出他们对祖国的深情。 2.描写生动,细致人微。本文精心运用了大量的人物、场景、细节、心理描写。这篇 小说的许多细节描写是十分耐人寻味的,如描写屋顶上鸽子咕咕低叫这一细节,它使小弗郎士提出一个幽默的问题:“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旋即文笔骤收,戛然而止,答案留给读者去思索,补充。又如韩麦尔的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郝叟老头的那本“初级读本”和那副横放在书上面的大眼镜,还有作品中前后两次出现的普鲁士军队的操练和军号声,教室里飞进的几个金龟子,黑板上书写的“法兰西万岁”几个大字,这些细节看似信手拈来,实际上却起着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每一细节都蕴含深义,发人深思。对于小弗郎士作者成功地运用了心理描写,准确的抓住了一个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性格特点。运用心理描写塑造了小弗郎士的艺术形象,表现了小弗郎士性格及其思想感情变化的层次,从贪玩不想学习到为过去没好好学习而懊悔,再到专心认真学习的变化,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对韩麦尔先生主要是通过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刻画的,以此来表达他崇高的爱国情怀。 3.烘托和重复手法的巧妙运用。作者为了突出主题和人物性格,独具匠心地运用了“烘 托”和“重复”的手法。为了突出爱国主义的主题,作者着意用烘托手法描绘了“最后一课”的庄严悲壮的气氛。通过弗郎士在上学的路上和到学校以后的见闻,层层深入地描写了一系列不平常景象。这些不平常的情况,就为爱国主义的主题烘托了庄严、悲愤的气氛,突出了主题。同时为刻画小弗郎士的性格作了巧妙的铺陈。作者还多次重复“最后一课”,每次出现这句话,用意不同,而意义却一次比一次深刻。这句话像珍珠一样贯穿全篇连成一线,光芒四射,从而加深了主题,同时,对突出人物性格也有重要的作用。 借鉴:小中见大的艺术手法值得我们在写作中借鉴。作者以敏锐的洞察力,选择了一个 足以表现重大事件本质的生活片断;最后一堂法语课,使得普法战争的悲剧性后果,表现得十分鲜明。同时,小中见大又使“小”的内容更为充实丰富,作者把一个小学校里的法语课提升到向祖国告别的仪式的高度,显示了庄严的意义,这其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具有一种动人

语文教案-最后一课

语文教案-最后一课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需要掌握的字的读音: 踱来踱去挟郝叟捂懊悔惩罚赚钱 钥匙祈祷哽督学膝头小弗朗士气氛 2.掌握下列词语的意思: 惩罚征发祈祷诧异宛转哽咽惨白 3.掌握下列多音多义字: 和结宁匙帖强背 二、能力目标 1.了解小说的背景

2.了解小说的作用 3.掌握小说塑造人物的几种方法:学习通过心理、语言、行动和外貌描写塑造人物性格,表现人物情感的方法。 4.了解小说的特点,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 5.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三、情感目标 领会小说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建议 一、主题思想 把故事安排在沦陷区里的一个小镇上,写的是一个学校的一堂课,主人公是一个平平常常的老师和一个不懂事的孩子。他们最能代表法国的广大人民群众,他们的情感是全体法国人民,乃至全世界被侵略国家的人民的共同情感。因此文章所反映出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显得更加真实和深厚,文章也更富有感染力,以致成为不朽的世界名著。 小说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朗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沦陷区的法国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地爱国主义精神。 文章的题目是“最后一课”,意思是,亡了国的阿尔萨斯人最后的一堂法语课。这标题不仅指出了文章的内容,而且蕴含着悲怆的气氛和悲愤的情绪,一定程度上暗示了中心思想。 二、思路结构 文章以“我”——小弗朗士的所见、所闻、所感来串联故事情节。按情节发展可把文章分为: 第一部分(1-6段),描述了小弗朗士在上学的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 第二部分(7-23段),写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中表现出的爱国热情。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7最后一课(练习2)

初中语文试卷 鼎尚图文整理制作 7.最后一课 1.都德是著名小说家,该文以为背景。(2分) 2.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哽咽()惩罚()祈dǎo()chà异() 3.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3分) 强:()()() 称:()()() 差:()()() 4.“最后一课”与平时上课气氛有何不同?这种不同表明了什么?(2分) 5.课文里,小弗郎士多次称韩麦尔先生为“可怜的人”,这是为什么?(2分) 6.在习字课上,韩麦尔先生将“阿尔萨斯”和“法兰西”制成字帖挂在铁杆上,这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2分) 7.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和小弗郎士爱国感情一样炽烈,都是自始至终的爱国情怀。 B、《最后一课》的作者是一位爱国主义作用,以长篇小说见称于世。

C、韩麦尔先生因为年纪大,上课非常吃力,所以上课时“脸色惨白”,小弗郎士也认为老师累得这样是一个“可怜的人”。 D、韩麦尔先生为上这“最后一课”,穿上整齐的新衣,这是他对祖国爱的表现。 8.指出下列各句的描写方法和作用。(3分) ⑴画眉在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的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⑵天啊,如果我能把那条出名难学的分词用法从头到尾说出来,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又没有一点儿错误,那么任何代价我都愿意拿出来的。 ⑶有时候一些金甲虫飞进来,但是谁都不注意,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 9.下面几句话都是文中留下的伏笔,请找出与伏笔相照应的句子,并在照应句中找出表示照应前文的词语:(2分) ⑴(我)只在心里思量:“又出了什么事啦?” ⑵最使我吃惊的,后边几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也跟我们一样肃静。 10.下边列举了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按其发展脉络排列,正确的顺序是。(2分) ⑴对小弗郎士回答不出问题时的痛苦思索。⑵对失掉祖国语言的悲愤。⑶对最后一课高度重视而表现出来的严肃、庄重。⑷对阿尔萨斯人不重视学习法语所引起的内疚。⑸对祖国语言的赞美。⑹对学生专心学习文字的沉思。⑺对亡国的悲痛。⑻对法兰西语言必然永久存在

七年级语文:都德《最后一课》课文阅读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 语文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语文教案 / 初中语文 / 七年级语文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都德《最后一课》课文阅读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交流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满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七年级语文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那天早晨上学,我去得很晚,心里很怕韩麦尔先生骂我,况且他说过要问我们分词,可是我连一个字也说不上来。我想就别上学了,到野外去玩玩吧。 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可是我还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 我走过镇公所的时候,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边。最近两年来,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败仗啦,征发啦,司令部的各种命令啦我也不停步,只在心里思量:“又出了什么事啦?” 铁匠华希特带着他的徒弟也挤在那里看布告,他看见我在广场上跑过,就向我喊:“用不着那么快呀,孩子,你反正是来得及赶到学校的!” 我想他在拿我开玩笑,就上气不接下气地赶到韩麦尔先生的小院子里。 平常日子,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开课桌啦,关

课桌啦,大家怕吵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还有老师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 我本来打算趁那一阵喧闹偷偷地溜到我的座位上去;可是那一天,一切偏安安静静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样。我从开着的窗子望进去,看见同学们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韩麦尔先生呢,踱来踱去,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我只好推开门,当着大家的面走进静悄悄的教室。你们可以想像,我那时脸多么红,心多么慌! 可是一点儿也没有什么。韩麦尔先生见了我,很温和地说:“快坐好,小弗郎士,我们就要开始上课,不等你了。” 我一纵身跨过板凳就坐下。我的心稍微平静了一点儿,我才注意到,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而且整个教室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的气氛。最使我吃惊的是,后边几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也跟我们一样肃静。其中有郝叟老头儿,戴着他那顶三角帽,有从前的镇长,从前的邮递员,还有些旁的人。个个看来都很忧愁。郝叟还带着一本书边破了的初级读本,他把书翻开,摊在膝头上,书上横放着他那副大眼镜。 我看见这些情形,正在诧异,韩麦尔先生已经坐上椅子,像刚才对我说话那样,又柔和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11-教学教案-初一语文教案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11-教学教案-初一语文教案 最后一课 第七课、最后一课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2、体会本文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对汉语的热爱。 教学重点:1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 2、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难点:此文的背景和对热爱祖国语言是一种爱国的理解。 教学设想: 首先熟悉小说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正确区分故事情节的层次和人物思想感情发展的阶段,从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分析人物在情节发展中的表现,最后理解人物的思想品质,个性特征以及人物的社会意义。 教学课时:3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字词、理清小说的基本情节、训练复述能力、小说的结构及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由奥运会引入爱国主义短篇小说《最后一课》 ——(爱国主义包含着荣誉感、自豪感、捍卫民族尊严,领土完整等情感) 二、简介背景及作者。(见书43页) ——这篇小说是以普法战争中法国惨败,割地赔款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的。选材别出心裁,既没揭露敌人罪行,也未直接描写法国人民的反抗,而是巧妙地选取一所普通小学中的最后一堂法语课来反映尖锐的民族矛盾,反映沦陷人民对祖国的眷恋、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都倾注在这“最后一课”中,使小说更具社会意义。都德,法国19世纪下半期的小说家,其小说多以反映普法战争为主。 三、正字音 祈祷哽咽郝叟懊悔喧闹惨白 四、小说常识 1属于叙事性文学体裁,以人物形象刻画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叙事作品。 2分类:按篇幅、容量分长篇、中篇、短篇、微型小说。按内容特点分历史、科幻、爱情、讽刺小说。 3小说要素: 人物(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 环境(社会环境:交待时代背景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最后一课》知识讲解

《最后一课》知识讲解 梳理运用 作者与背景 都德(1840~1897),法国著名小说家。他的早期代表作品有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以后,都德应征入伍,后来曾以战争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不少短篇作品,有《柏林之围》《最后一课》等。《最后一课》是他的短篇小说代表作。 这篇小说写于1873年,普法战争于1870年爆发,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三分之一的土地。普鲁士政府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 知识积累 1.宛转:同“婉转”,(说话)温和而曲折(但又不失本意);或指(歌声、鸟鸣声等)抑扬动听。 2.普鲁士:18世纪德意志境内一个最强的军事专制的国家。它在普法战争中击败了法国,最后统一了德意志。 3.操练:以队列形式学习和练习军事或体育等方面的技能。 4.征发:政府向人们征调人力或财物。 5.布告:(机关、团体)张贴出来告知群众的文件。 6.喧闹:喧哗热闹。 7.捂.(wǔ):遮盖住或封闭起来。 8.戒尺:旧时教师对学生实施体罚时所用的木板。 9.踱.(duó)来踱去:来回慢步行走。 10.纵.(zòng)身:全身猛力向前或向上跳。 11.督.(dū)学:教育行政机关负责视察、监督学校工作的人员。 12.诧.(chà)异:觉得十分奇怪。 13.干脆:直截了当;爽快。 14.祈祷 ..(qídǎo):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愿望的一种仪式。 15.哽.(gěng):声音阻塞。 16.柏.(bó)林 17.要挟.(xié) 18.郝叟 ..(hǎo sǒu)19.懊.(ào)悔 20.惩.(chéng)罚 21.糊涂 ..(qiǎngpò) ..(yàoshi) 23.强迫 ..(hútu) 22.钥匙 24.膝.(xī)头 25.赚.(zhuàn)钱 考题例析 1.(2015·湖北武汉中考)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倾听使人________,你将不再囿于一己的狭隘;倾听使人________,你将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倾听使人________,你会知道孤独和苦难并非只莅临你的屋檐;倾听使人________,你会觉察此时此刻有多少大脑飞速运转,有多少巧手翻飞不息。 A.谦虚安宁警醒丰富B.丰富谦虚安宁警醒 C.警醒丰富谦虚安宁D.安宁警醒丰富谦虚 2.(2015·北京中考)下面两个语段都出自法国总价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语段(一)中的画线语句,是从说“布告牌传出坏消息”转换到说“‘我’上学的情形”;语段(二)中的画线语句,是用“最明白,最精确”解释“最美的语言”。根据各自语境,在【甲】【乙】处分别填写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 语段(一)我走过镇公所的时候,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边。最近两年来,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111《人口的自然增长》word教学设计

广东省惠东县平海中学高中地理 1.1.1人口的自然增长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2 一、教学目标 1、掌握人口自然增长的决定因素; 2、掌握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方法; 3、了解人口增长的时空变化差异及原因; 4、了解不同地区针对人口问题采取的措施。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时主要涉及的是人口的数量变化之人口的自然增长,其中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方法是课本的补充内容。 本课时的重难点具体如下所述: 1、重点 (1)掌握人口自然增长的决定因素; (2)掌握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方法。 2、难点 了解人口增长的时空变化差异及原因。 三、教学过程与环节设计 (一)课程导入(3′) 这节课开始,我们将进入地理必修二的学习,地理必修二的主要内容为人文地理,那学习人文地理,我们就先从人讲起,这节课,我们的学习内容是人口的自然增长。 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2-5,完成自主学习的问题。 (二)自主学习(12′) 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_________和_________共同决定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公式是_______________;某地区人口数量的增加不仅与自然增长率有关,还与________有关。(6分) 设置意图:知识性问题,明确人口自然增长的决定因素及计算公式;另外,让学生意识到人口基数的影响力。 2、读图1.2,总结农业革命之前、农业革命之后和工业革命之后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6分) 设置意图:探究性问题,让学生对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及其原因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3、读图1.4,总结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数量的增长特点并分析其原因,针对各自的人口问题,其采取的措施分别是什么?(4分) 设置意图:探究性问题,让学生通过读图感知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人口数量的增长特点及其原因,并思考应采取的措施有何差异。 (三)小组讨论(8′)

2019-2020学年广东省惠州市惠东县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期末复习试题(解析版)

广东省惠州市惠东县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册数学期末复习试题 范围:九年级上册 一、单选题(共10题;共30分) 1. ( 3分) 方程x2?25=0的解是() A. x=5 B. x=?5 C. x 1=5,x 2 =?5 D. x 1 =x2=5 2. ( 3分) 在学习图案与设计这一节课时,老师要求同学们利用图形变化设计图案,下列设计的图案中是中心对称图形但是不是轴对称图形的是() A. B. C. D. 3. ( 3分) 抛物线y=2(x+1)2-5的顶点坐标是( ) A. (1,-5) B. (-1,-5) C. (-1,-4) D. (-2,-7) 4. ( 3分) 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kx2-2x-1=0有实数根,则k的取值范围是( ) A. k>-1或k≠0 B. k≥-1 C. k≤-1或k≠0 D. k≥-1且k≠0 5. ( 3分) 在一个不透明的布袋中装有红色、白色玻璃球共20个,除颜色外其他完全相同,小明通过多次摸球试验后发现,其中摸到红色球的频率稳定在15%左右,则口袋中红色球可能有( ) A. 3个 B. 5个 C. 15个 D. 17个 6. ( 3分) 已知⊙O的半径为4cm,点P在⊙O上,则OP的长为() A. 1cm B. 2cm C. 4cm D. 8cm 7. ( 3分) 如图,已知∠AOB是⊙O的圆心角,∠AOB=60°,则圆周角∠ACB的度数是( ) A. 50° B. 25° C. 100° D. 30° 8. ( 3分) 如图,一条公路的转弯处是一段圆弧(AB),点O是这段弧所在圆的圆心,AB=40m,点C是AB 的中点,且CD=10m,则这段弯路所在圆的半径为() A. 25m B. 24m C. 30m D. 60m

七年级语文下册《6 最后一课》 含答案

6最后一课 01积累运用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xié(挟)持hǎo(郝)叟chà(诧)异qí(祈)祷jiè(戒)尺 惩.罚(chéng) 踱.步(duó) 哽.咽(gěng) 膝.头(xī) 2.选词填空。 (1)想起这些,我多么懊悔(痛心懊悔悔恨)!我这些课本,语法啦,历史啦…… (2)整个教室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庄严严肃肃穆)的气氛。 (3)韩麦尔先生见了我,很温和(温和柔和温柔)地说:“快坐好,小弗郎士,我们就要开始上课,不等你了。” (4)他们像是用这种方式来感谢我们老师四十年来忠诚(忠诚忠心忠实)的服务,来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谢意敬意敬爱)。 3.破折号常见的用法有以下几种:A.表示解释说明;B.表示语音延长;C.表示说话的中断或停顿;D.表示意思的递进;E.表示语意的转折。判断下列句中破折号的用法。 (1)“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C) (2)“放学了,——你们走吧。”(D) (3)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A) 4.下面一段有关小说《最后一课》赏析的文字中,画线的句子是病句,请修改。 《最后一课》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由于其主题表现的深刻与艺术手法的生动,被许多国家选进课本,作为中小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由于其主题表现的深刻与艺术手法的生动,被许多国家选进课本,作为中小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教材。 5.指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1)画眉在树林边婉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拟人) (2)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比喻) (3)他讲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反复) 6.依照下面例句的句式,以“爱国”为话题,再写两个句子,要求引用两句诗词名句。 例句:爱国是什么?爱国是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仿写:示例:爱国是什么?爱国是陈毅的“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爱国是什么?爱国是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7.某校七年级(1)班准备开展以“我爱汉语”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汉字魅力】汉字往往可以引起我们美妙而大胆的联想,给人以美的享受。请你依照下面的示例,从“思、芽、愁”中任选一个字造句。 示例:意——心上支撑着一枚太阳,思想就不再流浪。 林——两棵树手挽手,站成绿色的风景。 示例:思——心灵的田地里,思想的种子在发芽;示例二:芽——小草的乳牙一冒出,就照亮了春天的希望;示例三:愁——心下驮着秋的落寞。 (2)【成语竞猜】成语是汉语中的一朵奇葩,请你根据下列图片猜出相应的成语。

部编本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最后一课》精品教案

最后一课 都德 教学目标: 1、了解小说的三要素及小说的结构特征;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心理、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突出中心;学习本文通过设疑铺垫、前后对比突出人物性格。 2、通过听读课文,复述课文,把握故事情节;通过合作交流学习本文描写人物的方法;通过对重要语句的探讨理解其深刻的含义突出小说的主旨。 3、通过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分析理解,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通过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分析理解,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难点: 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心理、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突出中心;学习本文通过设疑铺垫、前后对比突出人物性格。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 2.学习第l一10节。 教学步骤 一、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 都德:法国十九世纪的著名小说家,毕生事创作,写过一百多篇小说。1870年普鲁士入侵法国,爆发了普法战争,但由于当时法国政治执行了一条卖国主义路线,战争失败后,签订和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了普鲁土。普鲁土政府占领后,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自己好永远统治这个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让两个州的学生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最后一课》这篇短篇小说反映了当时

这一时代背景。 二、生字、生词 捂(wǔ) 戒(jiè) 凳(dèng) 郝(hǎo) 叟(sǒu) 膝(xī) 诧(chà) 惩(chéng) 赚(zhuàn) 钥(yào) 匙(shi) 藤(téng) 祈(qí) 祷(dǎo) 哽(gěng) 挟(xié) 懊(ào) 皱(zhòu) 征发:旧时指政府向人民征调人力或者财物。祈祷:求神降福免祸的活动。思量:心里想。诧异:觉得十分奇怪。喧闹:喧哗热闹。 懊悔:做错了事或说错了话,心里自恨不该这样。惨白:(面容)苍白。 三、课文分析 1.请学生粗读课文。 问:作者为何以"最后一课"为题? 这是亡了国的阿尔萨斯人最后的一堂法语课。文章用"我"--小弗郎土的所见、所闻、所感来串联故事情节。按情节发展把文章分为: 第一部分(1-6)上学路上。 第二部分(7-10)上课之前。 第三部分(11-23)上课经过。 第四部分(24-29)宣布放学。 2.讲读课文第l一6节,请学生朗读,要求注意,"我"在途中的所见所闻。 问1:"我"为什么想"别上学了?"小弗郎士是怎么想的? "连……也……""怕""想"①小弗郎士这天迟到,怕老师骂,特别是怕检查功课,因此很自然地想到了逃学。②野外的景色是那么吸引人。 问2:沿途有哪些景象吸引了他? 天气是那么晴朗,那么暖和;画眉在树林边宛转的唱歌;普鲁土兵正在操练。对于普鲁士兵的操练"我"是如何看的?作用? 认为比学习有趣。幼稚、无知、是非不清,为下文做了铺垫。 问3:"可是我还是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有哪些地方能说明他能管住自己? ①尽管周围的自然环境和普鲁士兵的操练吸引了他,但他还是向学校逃去。 ②看见许多人在看布告,他只是边走路边猜测,没有停步,"一"表示思想的跳跃,经过一番斗争还是"不停步"。 ③听到华希特跟他玩笑,还是继续跑,跑得"上气不接下气"。 小结:这一段写上学途中的情景,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告诉我们小弗郎士有贪玩的一面,他没有学好功课,但还能重视纪律,管住自己,急忙赶到学校。 问4:在上学路上,小弗郎士看到的情景(操练、布告牌)对全文内容起什么作用? --暗示了故事发生的背景,表现出一个孩子的性格特征,为他后来的心理变化作了辅垫。那么,布告牌前为什么围了那么多人?到底又发生了什么事? 3.讲读课文第7-10节,请学生朗读课文。 问1:到了学校、小弗郎土发现哪些情况不同往日? --平常喧闹的教室,现在一切偏

初一语文教案《最后一课》

初一语文教案《最后一课》 初一语文教案《最后一课》 【学习目标】 1、分析小说的主要情节,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2、品味人物的表现手法与语言的深刻内涵。 3、领会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学习重难点】 1、环境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3、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小学阶段最后的一节课吗?为什么你记得这么清楚?――最后。 今天,我们将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爱国主义名篇《最后一课》。这篇文章,通过一堂课,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爱国主义。当国土遭到践踏,尊严遭受凌辱,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又将是怎样的一种表现呢?让我们与小说中的人们进行一次心灵的交流。 二、自主合作学习: 1、出示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字词学习 (3)了解文章大概内容,感受文章要点,理清文章思路 (4)品读小弗朗士内心世界 2、听读、默读,完成下列任务。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可查工具书) 挟()着踱()来踱去诧()异 懊()悔郝()叟qí()dǎo() (2)、《最后一课》的作者是_____国人________。体裁是 _________,本文是以___________________为历史背景创作的。

(4)、把你阅读时遇到的问题、疑惑写在下面,课堂上交流。 3、朗读课文,自主完成: (1)这篇课文题目为《最后一课》,为什么说是“最后一课”?(2)本该是一堂很普通的课,现在却因加了“最后”两个字而变得特殊 起来。“最后”这两个字最能让你们想到什么?(3)课文中最能渲染 这种气氛的描写在哪里?找出来,读一读,体会其中的情感。三、交流、展示 (1)上述三个问题 (2)小弗郎士上课前后心情、态度有什么变化?什么原因使他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四、点拨讲解: 1、小说体裁的指导:三要素:人物、环境、故事情节,其中环境又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广东省惠东县平海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16云南的歌会学案2

16 云南的歌会 一、课前自学 (一)读一读,尽量记住下列字词的读音、写法和意义。 蹲踞 ..(dūnjù):蹲或坐。 酬和.(hè):本意敬酒,引申为交际往来。本文指用诗词应答。 熹.微(xī):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 譬.喻(pì):打比方。 淳朴:诚实朴素。 即物起兴:歌唱时先咏他物,起兴抒情。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悠游自在:快活的样子。 龙吟.(yín)凤哕.(huì):龙在吟啸,凤在鸣叫。 扶摇而上:形容直往上升。 生面别开:另外开展新的局面。 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二)知识积累 (1)关于作者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1918年小学毕业后,随当地土著部队流徙于湘、川、黔边境,后正式参军。1922年,在郁达夫、徐志摩等人鼓励下自学写作。1930年起在武汉大学、青岛大学任教,后来任西南联大教授、北京大学教授。截止到1948年共发表了80多部作品,一千多万字,是最高产的现代作家。作品以反映湘西下层人民生活的小说最具特色,简直就是一部部湘西风情画!他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中篇小说《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2)关于民歌 民歌就是民间口头流传的诗歌或歌曲,多不知作者姓名。产生于3000多年前的《诗经》,大多来自民间的歌谣。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最多的地区,这些少数民族都是能歌善舞的,歌唱几乎渗透到人民生活的各个领域。民歌活动在他们的生活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是他们生命的组成部分。那些古老的歌会,蕴含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 二、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文意,分析文章结构。 2.领略云南少数民族乡土民俗文化。 3.学习场面描写、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4. 品味文章语言,领会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 三、课时安排。 2个课时。 四、课堂活动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中华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民歌便是一种让人喜闻乐见的文化载体,沈从文写的散文《云南的歌会》能让我们了解云南民歌演唱方面的知识。 (二)研习课文。 1.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从广东省惠州市惠东县环境问题说开去

从广东省惠州市惠东县环境问题说开去 我的家乡由于位于中国广东省惠州市之东,故名为“惠东”,她依山傍海,风景秀丽,既有奇峰异石,又有海湾沙滩;既有名胜古迹,又有现代文明文化,景点众多,千姿百态,栩栩生辉。他们就像一块块闪光的宝石镶嵌在惠东的版图上,又似一首首长诗,一幅幅画卷,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多少英雄豪杰为之奋斗,为之添彩,又有多少文人墨客为之打扮,为之增辉。 可近些年来,工厂像雨后春笋在惠东安营扎寨,铸件厂、橡塑厂、印染厂、鞋业等好多企业迅速崛起,成了惠东经济发展的带头企业,也是各镇的骨干企业,但都是污染比较严重的企业,是废气、废水、废物等污染源的诞诞生地。在这里,以前我们常常可以看到的青山流水,竟成了一条条“黄河”,河水就一直没清澈过,河里的水经常脏得不能洗东西,甚至连鱼虾的影子也难寻,为此老百姓没少埋怨过。污染不仅仅是存在于工业区,还蔓延到了农村地区。在惠东的一些村落,养猪业尤其发达,有的镇还有七八个养猪场。。。。。。 在我们一味鼓吹“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时,可会静下心来,思考一番环境污染的源头在哪里?我记得,一个人再脏,顶多也就是“不卫生”,从来没有被骂作“环境污染”的,显而易见,企业的生产运作是造成污染的主要源头。而今天我们所谓的“环境保护”却停留在抓“卫生”上,我们可以为一个瓜子核抱打不平,又可知一个黑心作坊所造成的污染有多大?我们固然在环境保护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可那些企业的在这个系统中的作用会比我们小么? 历史表明,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不可避免的也会走一遭别人走过的先发展经济、再治理污染的道路。在经济增长与环境变化之间有一个共同的规律:一个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会有一个环境污染随国内生产总值同步高速增长的时期,尤其是重化工业时代:但当GDP增长到一定程度,随着产业结构高级化,以及居民环境支付意愿的增强。污染水平在到达转折点后就会随着GDP的增长反而戛然向下,直至污染水平重新回到环境容量之下,此即所谓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当年日本的发展过程就是这一规律。但这个观点并未得到广泛的认同,原因在于,中国的国情太特殊,人口多,发展不平衡,在本国制造业尚不发达的情况下,是无法借助于全球化分工,直接进入高科技时代的。所以我们必须面对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这个命题,这也是我们刻不容缓,任重道远的任务! 环境污染问题,在经济生产领域尤其是中小企业存在的问题,是不可懈怠和轻视的;改善化工安全生产和化学品安全管理体系,增强企业安全防患意识,提升环保部门的环境管理水平,从而更好地采取治理和应对突发环境事故,是当前急不可待的任务。因此,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而不危及后代人的利益,地方政府和业界应制定和实施更加严厉的安全生产、清洁生产、高效利用自然资源等法规和政策,以减少对中国本土、人类环境的污染。 乡镇政府负有保护环境,包括水、大气、土壤、海洋等环境各要素、自然生态系统区域、自然遗迹、人文遗迹等的义务。乡镇政府应对本辖区的环境质量负责,并采取措施保护并改善环境质量。 乡镇政府在制定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及政策时,也需要制定当地的环境保护计划,并按照计划开展环境保护工作。 乡镇政府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制止环境污染的产生及危害,在出现环境污染纠纷以及发生跨区域的环境保护工作争议时,应当协调解决。 乡镇政府在发生环境污染或资源保护的紧急事件之时,需要作出相应的处置。[16]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最后一课》

6.最后一课 编写者:陈娅兰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积累词语,并学会运用。 2、能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和结构。 2、理解课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 【相关链接】 1、走近作者 都德,著名小说家。他一生共写了12部长篇小说,一部剧本和4部短篇小说集。他的短篇小说有不少是以为题材的,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法国普通人民对侵略者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精神,谴责了资产阶级当局开门揖盗,致使法军节节败退,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罪恶。《最后一课》就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2、了解背景 1870年7月爆发的普法战争是法国发动的。法王拿破仑三世为了阻遏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动,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故发动了这场战争。但不到两个月,法军大败。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巴黎。法国政府执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赔款50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小说写于1873年,以刚刚结束两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反映了阿尔萨斯沦陷后,当地人民在侵略者强行禁教法国语言时所表现的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自主学习】 1、回顾旧知: 小说与、、并称“四大文学体裁”。小说的三要素: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适当的环境描写。 2、速读课文,圈点批画出生字词,查字典给下列词语注音。 踱()胳膊()郝叟()捂() 懊悔()惩罚()赚钱()钥匙() 祈祷()哽()督学()膝头()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1)这篇小说主要写的事是:,主要人物是:___________,表达了法国人民情感。 (2)小说以“我”的见闻感受为线索,按上学路上、上课、散学的顺序来安排情节,根据故事情节课文可划分成哪几部分?

2020年广东省惠州市惠东县农业银行考试真题及答案

2020年广东省惠州市惠东县农业银行考试真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在下列每题四个选项中选择符合题意的,将其选出并把它的标号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非同一系统的任何机关相互行文都使用()。 A、上行文 B、平行文 C、越级行文 D、下行文 【答案】B 【解析】具有平行关系或其他不相隶属关系的机关之间相互主送平行文。 2、亨利?福特曾说过:“如果我最初问消费者他们想要什么,他们会告诉我‘要一匹更快的马’。”有人说,如果真这样,汽车大王就不会出现了。材料体现的经济学道理是()。 A、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B、产品开发不需要考虑市场要求 C、产品开发要利用人们的求异心理 D、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会引导生产 【答案】A 【解析】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消费者的需要就是动力,A项正确,当选。产品开发必须面向市场,才能实现其价值,B项错误。题干反映的不是求异心理,C项错误。题干强调的是生产,而不是消费的反作用。D项错误。因此A项当选。 3、组成生态系统的角色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以及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下列属于同一角色的是()。 A、空气、阳光、人类 B、绿色植物、蓝藻 C、蚯蚓、鱼类 D、蜣螂、蘑菇、硝化细菌 【答案】B 【解析】A项,空气和阳光属于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人类属于消费者。B项,两者均属于生产者,当选。C 项,蚯蚓属于分解者,鱼类属于消费者。D项,蜣螂和蘑菇属于分解者,硝化细菌属于生产者。 4、当今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对光存储容量的要求不断提高,下列哪个光存储技术是目前最先进的?() A、CD B、DVD

C、LaserDisk D、Blu--RayDisc(蓝光DVD) 【答案】D 【解析】CD、DVD是目前常见和普及的光存储技术。Blue—RayDisc是前不久刚刚确定的新一代光存储技术标准,它具有存储量大、保存时间长等特点,目前还处于推广阶段。而LaserDisk是对激光存储技术的统称。所以答案为D项。 5、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之间的关系是()。 A、二者相互矛盾不可兼得 B、二者互为前提和基础 C、前者取决于后者 D、后者取决于前者 【答案】B 【解析】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故选B。 6、在古代欧洲,有过这样一首诗:那时候,上面的青天还没有称呼,下面的大地也没有名字,其阿玛诗(即海洋)是大家的生母,万物都和水连在一起。这首诗体现的是()。 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D、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答案】A 【解析】A项,朴素唯物主义是用某种或几种具体物质形态来解释世界的本原的哲学学说,朴素唯物主义否定世界是神创造的,把世界的本原归根为某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但由于受到社会实践和科学水平的限制,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缺乏一定的科学论证和严密的逻辑体系,带 7、归档文件整理的第一步骤是()。 A、分类 B、装订 C、排列 D、编号 【答案】B 【解析】归档文件整理工作是指将归档文件以件为单位进行装订、分类、排列、编号、编目、装盒,使之有

七年级下册语文 《最后一课》教案

最后一课 : 《最后一课》这篇小说一直被人们誉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小说将普法战争这一重大社会历史题材浓缩在一所小学最后一堂法语课的场景里,谱写了一曲悲壮昂扬的爱国主义颂歌,创造了短篇小说艺术的典范,为世界人民广泛传诵。第一课时主要引导学生体会文中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第二课时着重探讨小说的艺术特色,本课为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 : 1、结合小说背景理解“最后一课”的含义。 2、分析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是怎样的人,从而感受法国人民在亡国之际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3、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认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 :在分析人物形象过程中体会法国人民的爱国情感。 :1、小弗郎士的情感变化线索。 2、分析韩麦尔先生的艺术形象。 :概括、讨论与点拨法 :课件 : 一、导语设计: 投影出示:国、亡国奴的解释 同学们,当一个民族即将亡国时,当这个民族的人民即将成为亡国奴时,当他们学习自己国家语言的权利都被剥夺时,人们的心情将会怎么样呢?日本占领了我国的东北三省后,为了奴役中国人民,日本人在东北强制中国人学习日语,给中国人灌输自己是日本统治下的满州人的思想,想从思想上彻底的奴役中国人,把中国人变为他们的奴隶,现在回想这段历史,你有什么感

想?(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会感到屈辱,痛苦,仇恨。)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都德的《最后一课》,体会一下国家被占领,将要失去自己祖国语言的法国人民是什么样的感受。 二、了解作者及文体知识 1、投影出示作者及写背景。 2、投影出示:文的体裁为短篇小说,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今天我们将主要由分析人物形象入手,体会小说所要表达的情感。 三、检查预习,正音正字。 投影出示生字词 四、深入探讨 阅读课文,投影出示阅读要求。 1、最后一课的情形和平时有什么不同吗?(可从气氛、学生、老师等角度归纳) 其一,过去开始上课的时侯,总是“一阵喧闹”的教室,现在“一切偏安安静静的”,其二,平时严厉的老师,今天却“很温和”。其三,老师穿上了遇到重大事件才穿的漂亮的礼服。其四,后排还坐着好些镇上的人,特别是郝叟老头还翻开了一本初级读本。教室里有一种严肃的气氛。 2、在最后一课中小弗郎士对什么的思想感情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请大家结合课文具体内容从对学习,对老师、对祖国几个方面来谈小弗郎士的变化。 A、小弗郎士本来是一个贪玩、不爱学习的孩子,他总是想着逃课,去找鸟窝,去溜冰,最讨厌课本,觉得它们很讨厌,带着又那么沉重。而现在他觉得它们都是他的好朋友,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 B、以前他觉得韩麦尔先生是个很严厉的人,现在他称韩麦尔先生为“可怜的人”,开始理解和同情韩麦尔先生,甚至敬仰先生的人格,“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最后一课公开课教案

最后一课 明月 [整体设想]: 《最后一课》这篇小说一直被人们誉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小说将普法战争这一重大社会历史题材浓缩在一所小学最后一堂法语课的场景里,谱写了一曲悲壮昂扬的爱国主义颂歌,创造了短篇小说艺术的典范,为世界人民广泛传诵。第一课时主要引导学生体会文中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第二课时着重探讨小说的艺术特色,本课为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小说背景理解“最后一课”的含义。 2、分析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是怎样的人,从而感受法国人民在亡国之际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3、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认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 [教学重点]:在分析人物形象过程中体会法国人民的爱国情感。 [教学难点]:1、小弗郎士的情感变化线索。 2、分析韩麦尔先生的艺术形象。 [教学方法]:概括、讨论与点拨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投影出示:国、亡国奴的解释 同学们,当一个民族即将亡国时,当这个民族的人民即将成为亡国奴时,当他们学习自己国家语言的权利都被剥夺时,人们的心情将会怎么样呢?日本占领了我国的东北三省后,为了奴役中国人民,日本人在东北强制中国人学习日语,给中国人灌输自己是日本统治下的满州人的思想,想从思想上彻底的奴役中国

人,把中国人变为他们的奴隶,现在回想这段历史,你有什么感想?(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会感到屈辱,痛苦,仇恨。)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都德的《最后一课》,体会一下国家被占领,将要失去自己祖国语言的法国人民是什么样的感受。 二、了解作者及文体知识 1、投影出示作者及写背景。 2、投影出示:文的体裁为短篇小说,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今天我们将主要由分析人物形象入手,体会小说所要表达的情感。 三、检查预习,正音正字。 投影出示生字词 四、深入探讨 阅读课文,投影出示阅读要求。 1、最后一课的情形和平时有什么不同吗?(可从气氛、学生、老师等角度归纳) 其一,过去开始上课的时侯,总是“一阵喧闹”的教室,现在“一切偏安安静静的”,其二,平时严厉的老师,今天却“很温和”。其三,老师穿上了遇到重大事件才穿的漂亮的礼服。其四,后排还坐着好些镇上的人,特别是郝叟老头还翻开了一本初级读本。教室里有一种严肃的气氛。 2、在最后一课中小弗郎士对什么的思想感情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请大家结合课文具体内容从对学习,对老师、对祖国几个方面来谈小弗郎士的变化。 A、小弗郎士本来是一个贪玩、不爱学习的孩子,他总是想着逃课,去找鸟窝,去溜冰,最讨厌课本,觉得它们很讨厌,带着又那么沉重。而现在他觉得它们都是他的好朋友,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 B、以前他觉得韩麦尔先生是个很严厉的人,现在他称韩麦尔先生为“可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