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淋病奈瑟菌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淋病奈瑟菌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淋病奈瑟菌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淋病奈瑟菌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细菌对抗生素耐药性的研究进展

细菌对抗生素耐药性的研 究进展 班级:09药剂4班 组长:11-何燕珊:分配工作、选题、摘要、关键词和整理全篇文章 找资料:09-何炳俊:细菌耐药性产生的机理 10-何根铭:耐药性产生的因素及预防措施 12-洪春庆:抗生素的抑菌机理

细菌对抗生素耐药性的研究进展 摘要:抗生素作为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的主要药物,在全世界上是应用最广、发展最快、品种最多的一类药物。但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其耐药性亦不断增长,并已迅速发展至十分严重的程度。耐药性的大量出现与广泛传播会给人们的健康造成很大的危害,给临床治疗带来很大困难,甚至造成治疗失败,目前已是全球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本文通过对抗生素的抑菌机理、细菌的耐药机制、耐药性产生因素以及预防等方面内容作简要综述,以示预防抗生素耐药性产生的重要性。 关键词:抗生素、细菌、耐药性 抗生素是能抑制细菌生长或杀死细菌的一类化学物质,绝大多数由微生物合成,临床上对控制、预防和治疗各种感染性疾病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由于人类对抗生素的滥用,导致感染性细菌对抗生素不敏感,产生了耐药性,并开始对人类展开致命的反击,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中国工程院院士许文思也感叹:“可以毫不夸张的说,细菌耐药性是21世纪全球关注的热点,它对人类生命健康所构成的威胁绝不亚于艾滋病、癌症和心血管疾病。”可见,预防抗生素耐药性的产生是十分重要的。 一、抗生素的抑菌机理 依据抑菌作用方式的不同,可将抗生素分为三类:一类抗生素通过阻止糖肽交联来阻止细菌细胞壁合成,使细菌失去保护,并因渗透压或自溶酶作用最终导致死亡(如青霉素) ;第二类主要是通过与细菌细胞膜内磷脂结合(如粘菌素) ,或者合成异常蛋白质而导致病菌细胞膜透性增加(如氨基糖苷) ;第三类则是通过阻止细菌DNA (如喹诺酮类)、RNA (如利福平类)、蛋白质(如林可霉素类)的合成而抑菌或杀菌。[1]因此,根据主要作用靶位的不同,抗生素的抑菌机理可分为以下几种。 1)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细胞壁缺损细菌在低渗条件下常因细胞吸水过多破裂而死亡,而对人和动物无毒害作用,因人和动物不具有细胞壁,如青霉素、头孢菌素、杆菌肽等。 2)破坏细胞模的通透性。主要通过下面 3 种途径:①多肽类抗生素,如多粘菌素E,能降低细菌细胞膜表面张力,因而改变了细胞膜的通透性,甚至破坏膜的结构,结果使氨基酸、单糖、核苷酸、无机盐离子等外漏,影响细胞正常代谢,致使细菌死亡。②多烯类抗生素,如制霉菌素与固醇具有亲和力,因此能与微生物的膜(含固醇物质)结合后形成膜- 多烯化合物,引起细胞膜的通透性能改变,导致胞内代谢物的泄漏。这类抗生素对真菌细胞膜起作用,而对细菌不起作用,因细菌细胞膜不含固醇类物质。③离子载体类抗生素,这类抗生素是脂溶性的,能结合并运载特定阳离子通过双脂层膜。如缬氨霉素、短杆菌肽A 等能增加线粒体膜对H+、K+或 Na+的通透性,为维持线粒体内正常的K+浓度就必须使泵入K+的速度与流出速度平衡,这样使得线粒体消耗能量用于泵入K+,而不是用来形成ATP,因此抑制了氧化磷酸化作用,从而起杀菌作用。 3)抑制蛋白质的合成。能抑制蛋白质合成的抗生素很多,其作用机理也较复杂,主要有下面 4 个方面:①抑制氨酰-tRNA 的形成。如吲哚霉素的抑菌作用是在氨基酸活化反应中和色氨酸竞争与色氨酸激活酶结合,从而抑制氨酰-tRNA的形成。②抑制蛋白质合成的起始。如链霉素、庆大霉素等能抑制 70S 合成起始复合体的形成以及引起 N-甲酰-甲硫氨酰-tRNA从70S合成起始复合体上的解离,因此阻碍蛋白质合成的起始。③抑制肽链的延长。如四环素族抗生素

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机制

福建金谷科技专栏 由福建金谷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供搞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机制 梅景良福建农林大学动物科学学院%"$$$# 随着磺胺药和抗生素等抗菌药物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和长期使用,细菌等病原微生物的耐药株已逐年增多,导致抗菌药物的疗效越来越差。如对青霉素的耐药菌株,开始使用时仅有+,,近年来已达--,,有的报道认为在.$,以上。因此,细菌的耐药性问题已经成为细菌性疾病化学治疗中非常严重的一个问题,对细菌耐药性产生机制的研究在临床兽医学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简要地介绍了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机制。 大家知道,自然界中存在的致病菌种类繁多,人们所使用的抗菌药物种类也很多,即使是同一种致病菌,对不同抗菌药其产生耐药性的机制也有可能存在很大的差别,因此,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机制级为复杂。但是,通过大量的研究结果,人们发现细菌耐药性的生成只不过是细菌在生存中发挥其对药物的适应性或细菌偶然发生遗传基因突变所产生的后果。具体地说,细菌有可能是自发的,也有可能是在外界药物等因素的作用下发生了遗传基因的改变,产生了耐药基因,然后在耐药基因的介导下,进行/0*1的转录和蛋白质及酶的转译,从而导致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生化机能等发生了变化,使细菌获得了耐受抗菌药的能力。由此可见,遗传基因发生改变并产生耐药基因是细菌产生耐药性的第一步骤,在耐药基因介导下转录/0*1是细菌产生耐药性的第二步骤,以/0*1为模板转译合成蛋白质或酶,并最终导致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生化机能发生改变是细菌产生耐药性的第三步骤。当然,这三个步骤的划分是为了阐述的方便而人为界定的,其实这三个步骤是不可分的,因为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是一个统一而完整的过程。 2细菌遗传基因发生变化细菌的遗传物质包括3*1和0*1两种,其中3*1主要存在于染色体上,也有少量3*1存在于质粒当中。不管是染色体中的3*1,还是质粒3*1,都能单独地进行准确地复制,将其遗传信息稳定地传给下一代。但是,细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也有可能受到一些外界因素影响或自发突变,使遗传物质发生改变,并有可能出现耐药基因,导致细菌的某些性状发生了改变,使细菌产生了耐药性。 根据引起细菌3*1遗传基因发生变化的原因不同,可将之分为三种情况:!天然存在耐药基因;"突变产生耐药基因;#质粒传递产生耐药基因。 2)2天然存在耐药基因这是在细菌与任何抗菌药接触之前就已经存在于染色体3*1或质粒3*1之种的遗传基因,它是细菌的遗传特征,由细菌的遗传信息所决定,一般是不会改变的。天然耐药基因的出现和存在与外界因素的影响无关,因此,天然存在的耐药基因所介导产生的细菌耐药性我们称之为先天耐药性。如对许多抗生素具有屏障作用的细菌细胞壁,就是先天耐药性的表现形式之一。 2)#突变产生耐药基因各种理化因素,如各种超短波辐射、高温诱变效应、低浓度诱变物质及细菌自身的代谢产物,尤其是过氧化氢的长时期综合作用,都可诱发细菌发生基因突变。除此之外,突变也可为细菌3*1在没有任何人为因素干扰条件下自发变化所产生。突变以后,新形成的突变基因中就有可能出现耐药基因。有人认为,自发突变是产生突变耐药基因的主要方式。2)%质粒传递耐药基因质粒是存在于染色体外的3*1。质粒常带有多种耐药基因而成为耐药质粒,它广泛存在于革兰氏阳性和革兰氏阴性细菌中,并可通过转化、转导、接合、转座等方式将耐药基因从耐药菌转移到敏感菌体内,由此而使敏感菌产生了耐药基因。 一般来说,先天存在的耐药基因所介导产生的先天耐药性是造成抗菌药具有不同抗菌谱最主要的原因,对细菌而言也是一种最重要的耐药性。由耐药质粒传递的耐药基因介导产生的耐药性由于具有横向传播性,可在短期内造成耐药菌的大量出现,因此,这种耐药性是人们在进行临床化学治疗中最为重要的一种耐药性。由突变耐药基因介导的耐药菌的生长和细胞分裂变慢,对其它细菌包括未发生突变的细菌的竞争力也变弱,因而突变产生的耐药性仅居次要地位。 #细菌/0*1发生变化细菌3*1遗传基因因变化而产生了耐药基因后,就可以耐药基因为模板进行转录,并形成相应的/0*1,这是细菌体内原先所没有的新的/0*1。新的/0*1是细菌产生耐药性所必需的,它是连接耐药基因和最终耐药性之间的桥梁。 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不同的耐药基因其转录/0*1的状态是不相同。有些细菌虽然具有耐药基因,但因其尚未进入转录状态,不能合成相应的/0*1,因此,细菌就不具备抵抗抗菌药的能力,即不具有耐药性。有些细菌从一开始,其耐药基因就处于不断转录之中,从而导致细菌产生了天然耐药性。另外,有些细菌则必需要有抗菌药的存在,其耐药基因才进入转录状态而产生耐药性,一旦抗菌药不再存在,其耐药基因的转录就停止,从而导致耐药性消失而恢复敏感性。因此,根据研究结果,现在一般认为,当细菌处于生长状态下,在任何特定时刻仅有大约",的基因组是处在高活性和转录之中,其它基因组或者沉默,或者以十分低

细菌耐药机制的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_丁元廷

·实验技术及其应用·细菌耐药机制的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 丁元廷 (贵阳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检验科,贵州贵阳550001) 摘要:全球性的细菌抗生素耐药是近年来感染性疾病治疗所面临的一大难题,细菌可对某类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也可 同时对多种化学结构各异的抗菌药物耐药。随着各种新型抗生素在临床的应用,细菌的耐药也越来越广。本文对细菌耐 药机制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综述,并探索有效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细菌耐药性;耐药机制;进展 中图分类号:R446.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3-8507(2013)06-1109-03 The research progress on mechanism of bacterial resistance at home and aboad DING Yuan-ting. Department of Clinical Laboratory,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College of Guiyang, Guiyang550001,China Abstract:A big problem we meet during the treatment of infectious diseases is the global antibiotic resistance of baceria.Bacte- ria can develop resistance to not only a certain kind of antimicrobial agent,but also a variety of different chemical structure of the antimicrobial drugs.With a variety of new antibiotics applied in clinical practice,more and more extensive drug-resistant bacteria appear.The aim of this paper was to give a brief overview of the progress of bacterial resistance at home and abroad in recent years,and also to explore effective control measures. Key words:Bacterial resistance;Mechanisms of resistance;Progress 随着抗菌药物的大量使用,尤其抗生素的滥用导致细菌在抗生素及环境压力下,细菌群体中的敏感株被灭杀,耐药株被选择或诱导出来并繁殖生长而成为优势菌群,通过多种形式获得了对抗生素耐药性。细菌耐药性不仅可通过基因水平在相同或不同种属细菌中传播,而且结构完整的耐药菌株还可以在医院之间乃至全球播散,所致感染治疗棘手,病死率高,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1]。而临床在应用抗生素过程中,不适当治疗和滥用更加速和扩大了细菌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据报道,一种新抗生素从研制到临床应用一般需要5~10年,而产生细菌耐药仅需要2年[2]。因此,在临床上减缓耐药性产生与追求抗菌疗效同等重要。了解细菌耐药发生机制的研究状况对于指导合理应用抗生素、预防菌株耐药和有效抗感染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就有关细菌耐药机制主要从基因水平、蛋白质水平及细菌多重耐药性角度对近年来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细菌耐药性概况 细菌在接触过抗菌药物后,就会千方百计地制造出能灭活抗菌药物的物质,例如各种灭活酶,或通过改变自身代谢规律来使抗菌药物失效,这样就形成了细菌的耐药性。早期细菌的耐药性主要表现在某种细菌对某类药物的耐药,20世纪30年代末磺胺药上市,40年代临床广泛使用磺胺药后,1950年日 作者简介:丁元廷(1975-),男,硕士,副主任检验技师,研究方向:分子生物学本报道80%~90%的志贺痢疾杆菌对磺胺药耐药了;1940年青霉素问世,1951年发现金黄色葡萄球菌能产生β-内酰胺酶灭活青霉素;60~70年代,细菌耐药性主要表现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一般肠道阴性杆菌由于能产生β-内酰胺酶使青霉素类和一代头孢菌素抗菌作用下降;80~90年代,阴性杆菌产生的超广谱β-内酰胺酶和染色体介导的I类酶,三代头孢菌素在内的多种抗生素耐药的多重耐药革兰阴性杆菌,阳性球菌中出现了非常难治的多重耐药菌感染。近年来由于出现了万古霉素中介金葡菌,关注对耐万古霉素MRSA的监测。近年来还开始注意红霉素耐药β-溶血性化脓性链球菌的发展,特别是耐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链阳霉素B的β-溶血性化脓性链球菌的耐药性发展。 2细菌耐药机制 2.1基因水平(耐药性产生的遗传方式)遗传学机制 细菌可通过自身基因的突变产生耐药性,也可以通过染色体垂直传播和通过质粒或转座子水平传播而获得外源耐药性基因,还可通过整合子捕获外源基因并使之转变为功能性基因来传播耐药性基因。包括细菌先天固有耐药和染色体突变或获得新的脱氧核糖核酸分子。 2.1.1固有耐药天然或基因突变产生的是细菌染色体基因决定的代代相传的天然耐药性,亦称突变耐药。通过染色体遗传基因DNA发生突变,细菌经突变后的变异株对抗生素耐药。一般突变率很低,由突变产生的耐药菌生长和分裂缓慢,故由突变造成的耐药菌在自然界中不占主要地位,但染色体介导的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防控措施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防控措施 一、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特別是实施中心静脉置管、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留置导管、放置引流管等操作时,应当避免污染,减少感染的危险因素。 二、加强医院环境卫生管理 收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的病房,应当使用专用的物品进行清洁和消毒,对患者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医疗设施表面,须由保洁员用含氯消毒剂每天进行清洁和擦拭消毒。使用过的抹布、拖布必须消毒处理。出现或者疑似有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时,应增加消洁和消毒频次。 三、加强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 严格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卫生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通知》要求,严格执行抗菌药物分级使用管理制度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预警机制。合理使用的前提是要依据病原学药敏结果,同时严格按照权限开处方,联合用药以及使用万古霉素、广谱头孢菌素、碳青霉烯类等必须严格掌握用药指征。避免由于抗菌药物的滥用而导致耐药菌的产生。 四、严格遵循手卫生规范 在直接接触多重耐药菌患者前后、实施诊疗护理操作前后、接触患者体液或者分泌物后、摘掉手套后、接触患者使用过的物

品后以及从患者的污染部位转到清洁部位实施操作时,都应当实施手卫生。手上有明显污染时,应当洗手;无明显污染时,可以使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手部消毒。 五、严格实施消毒隔离措施 1、必须实施隔离措施,在床牌和病历卡上贴接触隔离标识。 2、首选单间隔离(如VRE),也可同种病原同室隔离,不可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安置同一房间。隔离病房确实不足时考虑床边隔离,当感染较多时,应保护性隔离未感染者。 3、尽量限制、减少人员出入,如VRE应严格限制,医护人员相对固定,专人诊疗护理,所有诊疗尽可能由他们完成,包括标本的采集。 4、实施诊疗护理操作中,有可能接触多重耐药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的伤口、溃烂面、粘膜、血液和体液、引流液、分泌物、痰液、粪便时,应戴手套,可能污染工作服时穿隔离衣。当可能产生气溶胶的操作(如吸痰或雾化治疗等)时,应戴标准外科口罩和防护眼镜。 5、完成诊疗护理操作,离开房间前必须及时脱去手套和隔离衣至黄色垃圾袋中。 6、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医疗护理前后、脱去手套后及接触病人前后必须洗手和手消毒。 7、对于非急诊用仪器如血压计、听诊器等不能共用。其他不

淋病奈瑟球菌可以治愈吗

淋病奈瑟球菌可以治愈吗 文章目录*一、淋病奈瑟球菌可以治愈吗*二、引起淋病的病因有哪些*三、淋病的预防方法有哪些 淋病奈瑟球菌可以治愈吗1、淋病奈瑟球菌可以治愈吗淋病奈瑟球菌是可以治愈的,但是治疗淋病的方法和药物还是有很多种的,作为淋病的患者来说,最根本的方法还是根据自 己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治疗,只有对症下药了才能够早日治疗淋病,避免淋病给大家的困扰哦。 2、淋病患者日常如何护理 2.1、检查配偶 淋病患者在治疗的同时,其配偶也应到医院进行性病检查, 以便发现问题,夫妻同治,尽早痊愈。 2.2、夫妻同治 夫妻双方一同治疗,由于该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所以当夫 妻双方中其中一方患病后,另一方也应该要一同进行治疗。 2.3、严禁性生活 淋病病人在治疗过程中,应绝对禁止性生活,以免引起生殖 器官充血水肿,使症状加剧,更主要的是淋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以防传染给他人。 3、淋病会给患者造成哪些危害 3.1、诱发男性不育症。淋病逆行感染,感染到男性前列腺、

精囊炎、附睾,使精子发生反常,就会患不育症。 3.2、致使性功能妨碍。淋病如得不到及时医治,易呈现性欲减退、勃起不坚、阳痿、早泄及神经衰弱等表现。 3.3、排尿妨碍。尿线纤细、射程短,乃至尿潴留。尿痛细微,排尿时仅感到尿道火热或轻度刺痛,常可见终末血尿。尿液通常通明,但可见淋菌丝浮游于其间。尿道口红肿,灼痛,流粘脓液等。 3.4、并发别的病症。如尿道炎、尿道周围安排炎和脓肿、包皮腺炎、输精管炎、精囊炎、鞭膜积液、睾丸炎、前列腺炎、龟头包皮炎等。淋球菌也可经血行播散,致使关节炎、肝炎,严重的可危及生命。 引起淋病的病因有哪些1、自身免疫力低下 淋病的病因之一就是自身免疫力低下,主要是指非性接触传染。这些患者一般是通过接触患者的分泌物,或是被污染了的用具,比方说毛巾、脚布脚盆、衣被等,甚至是接触到患者使用过的厕所的马桶圈也可能会被传染。 2、不洁性接触 淋病主要是通过性接触传染,因此,不洁的性接触是导致淋 病的一大原因。男性患者极多数都是因为性接触了患病的,其传播速度极快,且感染率极高,一般在感染后的三至五天就会发病。 3、外伤感染

常见致病菌耐药机制与应对措施 (2)

2014年第二季度细菌耐药监测结果预警与应对策略由于抗菌药物的广泛不合理应用。细菌耐药现象日益严峻,临床出现大量多耐药和泛耐药菌株,给医院感染预防控制带来挑战。细菌耐药有一定的区域性和时间性,及时了解和掌握本院常见多耐药菌的流行现状及耐药特征,有利于临床医师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提高治疗效果,以达到减少为耐药菌的产生。现对2014年第二季度病原菌分布情况和耐药率进行公布,并向临床科室提供细菌耐药应对措施。

菌药物,提示“慎用抗菌药物”;耐药率超过50%的抗菌药物,提示“参照药敏试验结果用药”;耐药率超过75%的抗菌药物,提示“暂停该类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2细菌产生耐药性机制 2.1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机制

铜绿假单胞菌对生存环境和营养条件要求很低,在自然界分布广泛,甚至在医院内环境经常可见,其具有多药耐药性及耐药机制:(1)该菌能够产生破坏抗菌药物活性的多种灭活酶、钝化酶和修饰酶。(2)基因突变,作用靶位变异。(3)细胞膜通透性降低。(4)主动泵出机制将进入的药物排到体外。(5)产生生物膜,阻隔白细胞、多种抗体及抗菌药物进入细菌细胞内吞噬细菌。由于铜绿假单胞菌复杂的耐药机制导致其感染具有难治性和迁延性。 2.2大肠埃希氏菌耐药机制 大肠埃希菌是G-杆菌中分离率较高的机会致病菌,可引起人体所有部位的感染并且呈多重耐药性。 (1)β-内酰胺酶的产生 ①大肠埃希菌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主要是由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引起的,对头霉素类及碳青霉烯类药物敏感。ESBLs可分为五大类:TEM型、SHV型、CTX-M型、OXA型和其他型,大肠埃希菌ESBLs酶以TEM型最常见。TEM型ESBLs 呈酸性,可水解头孢他啶、头孢噻肟。SHV型ESBLs呈碱性,有水解头孢噻吩的巯基。CTX-M型ESBLs呈碱性,对头孢噻肟水解能力强于头孢他啶。OXA型ESBLs 呈弱酸性或弱碱性,主要水解底物是苯唑西林,OXA型酶主要见于铜绿假单胞菌中,在大肠埃希菌中的分离率较低。 ②AmpCβ-内酰胺酶AmpC酶主要作用于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且不能被克拉维酸抑制。它是水解酶,与β-内酰胺环羧基部分共价结合,在水分子作用下导致β-内酰胺环开环,破坏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抗菌活性。 ③对酶抑制剂药的耐药的β-内酰胺酶对酶抑制剂药的耐药的β-内酰胺酶(IRT)主要有TEM系列衍变而来,又称为耐酶抑制剂TEM系列酶。 (2)药物作用靶位的改变 (3)主动外排 (4)外膜通透性的下降 2.3肺炎克雷伯杆菌耐药机制 肺炎克雷伯杆菌属于阴性杆菌,通常存在于人类肠道、呼吸道,是除大肠埃希氏菌外导致医源性感染的最重要的条件致病菌。由于抗菌药物的大量使用,在选择性压力下多药耐药肺炎克雷伯杆菌(KPN)菌株不断出现,耐药率日益上升,KPN 耐药机制包括:(1)产抗菌药物灭活酶 ①β-内酰胺酶包括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AmpC酶、耐酶抑制剂β-内酰胺酶、碳青霉烯酶(KPC酶)及金属β-内酰胺酶(MBLs)等。 ESBLs是耐药KPN产生的最主要的一类酶,由质粒介导,产ESBLsKPN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及单环类药物耐药,但对头霉素类和碳青霉烯类及酶抑制剂敏感。

细菌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细菌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13-01-08T13:58:09.64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42期供稿作者:黄碧娇 [导读] 药物作用靶位的改变,菌体类有许多抗生素结合的靶位,细菌可以通过靶位的改变使抗生素不易结合是耐药发生的重要机制 黄碧娇 (井冈山大学附属医院江西吉安 343000) 【中图分类号】R91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42-0085-02 【摘要】了解细菌对β—内酰胺类,喹诺酮类及大环内酯类等临床常用抗菌药物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有助于抗菌药物的正确使用,尽量减少抗菌药物的耐药出现,为新的抗菌药物的开发及利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细菌耐药性抗菌药物 细菌耐药,为人类战胜病原菌提出了一个严峻的挑战,细菌耐药机制非常复杂,通常认为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 1 细菌对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的可能性机制 主要有四种:①产生灭活酶和钝化酶,细菌能产生破坏抗生素或使之失去抗菌作用的酶,使药物在作用于菌体前即被破坏或失效;②抗菌药物渗透障碍,细菌外层的细胞膜和细胞壁结构对阻碍抗生素进入菌体有着重要的作用,膜上有亲水性的药物通过蛋白,称外膜蛋白,主要有两种分子较大的为ompf和分子较小ompc,最近又发现了第三种蛋白phoe,外膜蛋白的缺失可导致细菌耐药性的发生,在某些药物的外膜上含有特殊药物泵出系统,使菌体药物的浓度不足以发挥抗菌作用而导致耐药;③药物作用靶位的改变,菌体类有许多抗生素结合的靶位,细菌可以通过靶位的改变使抗生素不易结合是耐药发生的重要机制;④代谢途径的改变绝大多数细菌不能利用已有叶酸及其衍生物必须自行合成四氢叶酸,肠球菌属等某些营养缺陷细菌能用外源性胸苷或胸腺嘧啶,表现对磺胺和甲氧嘧啶等药物的耐药。 从分子生物学角度认识细菌的耐药机制过去主要集中在基因突变的研究中,认为基因突变的积累使细菌产生耐药性的重要机制,但近来研究发现,没有接触过抗生素的病原菌,对抗生素也有抗药性,耐药性具有转移的特点,螯分子被认为是抗性基因在水平传播的重要因子,由两部分组成,5’与3’端保守区域(简称cs)以及中间的基因簇,选择性的整合到螯分子上面获得耐药性,通过螯合子的螯合作用,抗性基因之间能够互相转换,再借助于转化,转导与结合作用,使得耐药性在畜禽与畜禽,畜禽与人类,人类与人类之间的病原菌广泛传播,给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2 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药性的耐药机制。 2.1产生β—内酰胺酶 β—内酰胺环为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活性部位,一旦被β—内酰胺酶水解就将失去其抗菌活性,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约80%通过产生β—内酰胺酶实现,β—内酰胺酶种类繁多,已经报道通过的就有200余种。具有不同特性的β—内酰胺酶的细胞对不同的β—内酰胺酶抗菌药物的耐受性不同。G+菌、G-菌、分枝杆菌和诺卡菌种都发现有各种不同特性的β—内酰胺酶。 针对这一耐药机制,临床上目前应用的药物有2类:①具有对β—内酰胺酶稳定的化学结构的药物,包括苯唑西林、双氯西林、甲氧西林、异口恶唑青霉素等半合成青霉素以及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等碳青霉烯类药物等。②β—内酰胺酶抑制剂,包括克拉维酸,舒巴坦、他唑巴坦等,它们与β—内酰胺类药物联用,对产酶菌有很强的增效作用。其复合制剂有:由阿莫西林与克拉维酸组成的奥格门汀,由羧苄西林与克拉维酸组成的替门汀,由氨苄西林与舒巴坦组成的优立新及由哌拉西林与他唑巴坦组成的他唑辛等。 2.2药物作用的靶蛋白改变 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作用靶位为青霉结合蛋白(PBP),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的细菌除了由于产生大量β—内酰胺酶破坏进入胞内的抗菌药物外,还由于PBP发生了改变使之与这类抗菌药物(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单环β—内酰胺类和碳青霉烯类等)的亲和力降低,或是出现了新的PBP所致,这种耐药机制在金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皮炎链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和流感嗜血杆菌等耐药菌种均已证实。 2.3细胞外膜渗透性降低细菌的细胞膜使细菌与环境离开。细胞外膜上的某些特殊蛋白即孔蛋白是一种非特异性的、跨越细胞膜的水溶物质扩散通道。一些半合成的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很容易透过肠细菌的孔蛋白通道;但一些具有高渗透性外膜的对抗菌药物敏感的细菌可以通过降低外膜的渗透性产生耐药性,如原来允许某种抗菌药物通过的孔蛋白通道由于细菌发生突变而使该孔蛋白通道关闭或消失,则细菌就会对该抗菌药物产生很高的耐药性。亚胺培南是一种非典型的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其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活性,主要是通过一个特殊的孔蛋白通道OprD的扩散而实现的,这就意味着一旦这一简单的孔蛋白通道消失,则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就会产生耐药性。事实上,最近已经分离到许多具有这种耐药机制的耐亚胺培南的铜绿假单胞菌。 3 细菌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机制 3.1喹诺酮类药物的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DNA拓扑异构酶而抑制DNA的合成,从而发挥抑菌和杀菌作用,细菌DNA拓扑异构酶有Ⅰ、Ⅱ、Ⅲ、Ⅳ分2大类:第一类有拓扑异构酶Ⅰ、Ⅲ主要参与DNA的松解;第二类包括拓扑异构酶Ⅱ、Ⅳ,其中拓扑异构酶Ⅱ又称DNA促旋酶,参与DNA超螺旋的形成,拓扑异构酶Ⅳ则参与细菌子代染色质分配到子代细菌中,但拓扑异构酶Ⅰ和Ⅲ对喹诺酮类药物不敏感,喹诺酮类药物的主要作用靶位是DNA促旋酶和拓扑异构酶Ⅳ。革兰阴性菌中DNA促旋酶是喹诺酮类的第一靶位,而革兰阳性菌中拓扑异构酶Ⅳ是第一靶位。 DNA促旋酶是通过暂时切断DNA双链,促进DNA复制转导过程中形成的超螺旋松解,或使松弛DNA链形成超螺旋空间构型,喹诺酮类药物通过嵌入断裂DNA链中间,形成DNA—拓扑异构酶—喹诺酮类3者复合物,阻止DNA拓扑异异构变化,妨碍细菌的DNA复制转录,已达到杀菌的目的。 3.2作用靶位的改变,编码组成DNA促旋酶的A亚单位和B亚单位及组成拓扑异构酶Ⅳ和ParC和ParE亚单位中任一亚基的基因发生突变均可引起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性,在所有的突变型中,以gxyA的突变为主,主要为Thr—83→Ile,Ala和ASp—87→Asn,Gly、Thr两者均占75%以上,而其他的突变型罕见,GyrA双点突变仅发生在喹诺酮类高度耐药的菌株中,这是因为gyxA上的83和87位的氨基酸在提供喹诺酮类结合位点时具有重要的作用,而gyrB的突变株则较gyrA上突变少见,主要为Glu—470→Asp,Ala—477→val和ser—468→phe,Parc 的突变主要为Ser—87→Leu,Trp位值得注意的是所有存在parc改变的发生是在gyxA突变之后才发生的,在同时具有gyxA和parc突变的菌株中,以gxyA上的Thx—83→Ile和parc上的ser—87→leu类型为最多见,ParE的突变型为ASp—419→Asn、Ala—425→val但现在parE出现突变极为罕见3/150 3.3 膜通透性改变,喹诺酮类药物与其他抗菌药物一样,依靠革兰阴性菌的外膜蛋白(oMp)和脂多糖的扩散作用而进入细菌体内,

细菌主要耐药机制

细菌主要耐药机制 1.产生灭活抗生素的各种酶 1.1 β—内酰胺酶(β-lactamase) β—内酰胺类抗生素都共同具有一个核心β—内酰胺环,其基本作用机制是与细菌的青霉素结合蛋白结合,从而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产生β—内酰胺酶是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产生耐药的主要原因。细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可借助其分子中的丝氨酸活性位点,与β—内酰胺环结合并打开β—内酰胺环,导致药物失活。迄今为止报道的β—内酰胺酶已超过300种,1995年Bush等将其分为四型:第1型为不被克拉维酸抑制的头孢菌素酶;第2型为能被克拉维酸抑制的β-内酰胺酶;第3型为不被所有β—内酰胺酶抑制剂抑制的金属β-内酰胺酶(需Zn2+活化)。可被乙二胺四乙酸和P-chloromercuribenzate所抑制;第4型为不被克拉维酸抑制的青霉素酶。临床常见的β—内酰胺酶有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头孢菌素酶(AmpC酶)和金属酶。 1.1.1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Spectrumβ-lactamases,ESBLs) ESBLs是一类能够水解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及单环类抗生素的β—内酰胺酶,属Bush分型中的2型β—内酰胺酶,其活性能被某些β—内酰胺酶抑制剂(棒酸、舒巴坦、他唑巴坦)所抑制。ESBLs主要由普通β-内酰胺酶基因(TEM—1,TEM—2和SHV—1等)突变而来,其耐药性多由质粒介导。自1983年在德国首次发现ESBLs以来,目前已报道的TEM类ESBIs已有90多种,SHV类ESBLs多于25种。TEM型和SHV型ESBLs主要发现于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亦发现于变形杆菌属、普罗威登斯菌属和其他肠杆菌科细菌。 国内近年来随着三代头孢菌素的广泛使用,产ESBLs菌的检出率逐年增加。NCCLs规定,凡临床分离的大肠埃希氏菌和克雷伯氏菌均应监测是否为产ESBLs菌株;若产生,无论体外对第三代头抱菌素、氨曲南的药敏结果如何,均应报告对三代头孢菌素及氨曲南耐药。另外,ESBLs菌株不仅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有很高的耐药率,而且对氨基糖苷类、喹喏酮类耐药率也在60%左右,因此,临床遇到由ESBLs引起的感染时,建议首选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复方抗生素制剂或亚胺培南;对于头孢吡肟等四代头孢,尚有争议。 1.1.2头孢菌素酶(AmpC酶)届Bush分类中的1型(Ⅰ型) β—内酰胺酶。 通常将其分为由染色体介导产生的AmpC β—内酰胺酶和由质粒介导产生的AmpC β—内酰胺酶,前者的产生菌有阴沟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等,后者主要由肺炎克雷伯氏菌和大肠埃希氏菌产生。AmpC酶可作用于大多数青霉素,第一、二、三代头孢菌素和单环类抗生素。而第四代头孢菌素、碳青霉烯类不受该酶作用。该酶不能被β—内酰胺酶抑制剂所抑制。AmpCβ—内酰胺酶的产生有2种可能:①在诱导剂存在时暂时高水平产生,当诱导剂不存在时,酶产量随之下降,三代头孢菌素、棒酸和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是诱导型AmpC酶的强诱导剂;②染色体上控制酶表达的基因发生突变,导致AmpC酶持续稳定高水平表达。由高产AmpC酶耐药菌引起的感染死亡率很高。 实际上,所有的革兰氏阴性菌都能产生染色体介导的AmpC头孢菌素酶,在多数情况下为低水平表达;在肠杆菌、柠檬酸杆菌、沙雷氏菌、铜绿假单胞菌中可高频诱导产生,且常为高产突

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一、多重耐药菌的预防首先是合理使用抗生素 目前临床滥用抗生素的现象,对多重耐药菌的流行起了一定的扩散作用,因此,在选择抗生素时应慎重,以免产生多重耐药菌菌株。 二、早期检出带菌者,临床科室发现感染病例,应及时送检标本,及早 明确病原学诊断,及州发现多重耐药菌,并做好消毒隔离与治疗等工作,以防止多重耐药菌传播与流行。 三、检验科细菌室检出多重耐药菌时,须及时电话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以便能及时指导临床开展预防控制工作;细菌室每季度负责对检出的多重耐药菌资料进行统计、汇总分析,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由医院感染管理科整理审核后,将结果公布,供临床参考。 四、各病区主管医师发现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例或定植病例,须及时报告本科室医院感染监控医生,同时填写“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例报告卡”报医院感染管理科。监控医生应在《医院感染管理手册》的相应栏目内进行登记。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时,应当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和医院《医院感染病例监测报告制度》规定的时限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 五、各临床科室发现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例时,应通知全科人员积极采取如下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传播措施: (一)加强医务人员的手卫生

1.医务人员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应当严格执行医院《手卫生制度》和《手卫生实施规范》。 2.医务人员在直接接触患者前后、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前后、接触患者体液或者分泌物后、摘掉手套后、接触患者使用过的物品后以及从患者的污染部位转到清洁部位实施操作时,都应当实施手卫生。3.手上有明显污染时,应当洗手;无明显污染时,可以使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手部消毒。 (二)严格实施隔离措施 1.将患者隔离于单间,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或定檀患者可安置在同一病房。不能将多重耐药菌感染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安置在同一病房。 2.病房和“患者~览表”须设黄色隔离标志,并在病历夹封面粘贴黄色隔离标签。 3.医务人员进入病室应戴口罩、帽子、穿工作服,实施诊疗护理操作中严格执行标准预防,有可能接触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伤口、溃烂面、粘膜、血液和休液、引流液、分泌物、痰液、粪便时,须戴手套,必要时穿隔离衣,完成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诊疗护理操作后,必须及时脱去手套和隔离衣,并严格洗手或手消毒,妥善处置使用后隔离衣。 4.减少患者的病房转换和转运,如必须转运时,应尽量减少对其他患者和环境表面的污染。

多重耐药菌预防与控制措施

多重耐药菌预防与控制措施 一、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 医院应当提供有效、便捷的手卫生设施,特别是在手术室、口腔科、检验科等重点部门,同时配备充足的洗手设施和手消毒凝胶。医务人员在直接接触患者前后、进行无菌技术操作和侵入性操作前,接触患者使用的物品或处理其分泌物、排泄物后,必须洗手或使用手消毒凝胶进行手消毒。 二、严格实施隔离措施。 对确定或高度疑似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实施接触隔离措施。 1.尽量选择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隔离房间应当有隔离标识。不宜将多重耐药菌感染或者定植患者与留置各种管道、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没有条件实施单间隔离时,应当进行床旁隔离。 2.与患者直接接触的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输液架等)要专人专用,及时消毒。轮椅、担架、床旁心电图机等不能专人专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要在每次使用后擦拭消毒。 3. 医务人员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时,应将高度疑似或确诊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安排在最后进行。接触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的伤口、溃烂面、粘膜、血液、体液、引流液、分泌物、排泄物时,应当戴手套,必要时穿隔离衣,完成诊疗护理操作后,要及时脱去手套和隔离衣,并进行手卫生。 三、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医务人员应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尤其在实施侵入性操作时,应当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和标准操作规程,避免污染。 四、加强清洁和消毒工作。 加强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诊疗环境的清洁、消毒工作,特别要对重点部门物体表面物体表面(如心电监护仪、微量输液泵、呼吸机等的面板或旋钮表面、听诊器、计算机键盘和鼠标、电话机、患者床栏杆和床头桌、门把手、水龙头开关等)使用专用的抹布进行清洁和消毒,被患者血液、体液污染时应当立即消毒。出现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或者疑似暴发时,应当增加清洁、消毒频次。在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诊疗过程中产生的医疗废物,应当按照医疗废物有关规定进行处置和管理。 五、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医疗机构应当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切实落实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正确、合理地实施个体化抗菌药物给药方案,根据临床微生物检测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严格执行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的相关规定,避免因抗菌药物使用不当导致细菌耐药的发生。 六、建立和完善对多重耐药菌的监测 1、加强多重耐药菌监测工作:医疗机构应当重视医院感染管理部门的建设,积极开展常见多重耐药菌的监测。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高危患者要进行监测。 2、提高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的检测能力。 加强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的能力建设,提高其对多重耐药菌检测及抗菌药物敏感性、耐药模式的监测水平。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发现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后,应当及时反馈医院感染管理部门以及相关临床科室,以便采取有效的治疗和感染控制措施。临床微生物实验

奈瑟氏菌属

第28章奈瑟氏菌屬Neisseria

1.德,A.L.S.Neisser醫生為第一位描述淋病球菌者。 2.淋病雙球菌(Neisseria gonorrhoeae)和腦膜炎雙球菌(Neisseria meningitidis)為人類病原。其他存在咽頭和鼻咽腔的黏膜表面。偶有存在肛門、生殖器 官、生殖器官的黏膜表面。 3.需氧,G(-),球菌並排成對。不具運動性,不形成 內孢子。 4.常形成莢膜(encapsulated),氧化酶陽性,大都產生 觸酶,配合Gram stain可做快速鑑別診斷。 5.可氧化碳水化合物而產生酸。 6.和其他奈瑟氏球菌屬細菌的不同點:淋球菌只能 以葡萄糖行醱酵作用。

淋病雙球菌(Neisseria gonorrhoeae) 腦膜炎雙球菌(Neisseria meningitidis) 其他奈瑟氏菌屬(Other Neisseria Species)

淋病雙球菌(Neisseria gonorrhoeae) 生理與構造(Physiology and Structure) 1.非常挑剔,需巧克力培養基加入Arg、Hypoxanthine、 uracil和可溶性澱粉,於潮濕及CO2存在下才易生長。 2.最適宜生長溫度為35~37℃,冰冷環境不易存活。且不 耐乾燥和脂肪酸。 3.鐵分子為其生長與代謝所必需,藉結合轉鐵蛋白 (transferrin)、乳鐵蛋白(lactoferrin)和血漿素 (hemoglobin)獲取鐵分子。 4.難由臨床檢體分離培養,但易人→人。 5.G(-),外表被覆由菌毛蛋白(pilin protein)所構成的菌毛 (pili)。無菌毛者不具毒性。 6.菌毛蛋白的抗原和菌毛蛋白的表現改變對此菌的再度 感染即失去免疫力。∴難發展出有效疫苗。

病原微生物第6章 细菌的耐药性习题与答案

第 6章细菌的耐药性 一、选择题 A型题 1、编码细菌对抗菌药物耐药性的质粒是: A. F 质粒 B . R 质粒 C. Vi 质粒 D. Col 质粒 E. K 质粒 2、固有耐药性的产生是由于: A. 染色体突变 B. 接合性 R 质粒介导 C. 非接合性 R 质粒介导 D. 转座因子介导 E.细菌种属特异性所决定 3、获得耐药性的产生原因不包括: A. 染色体突变 B. 细菌种属特异性决定的耐药性 C. 非接合性 R质粒介导 D. 接合性 R质粒介导 E. 转座因子介导 4、关于 R 质粒的描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 R 质粒是耐药性质粒 B. R 质粒可通过接合方式传递 C. R 质粒在肠道菌中更为常见 D. R 质粒在呼吸道感染细菌中更为常见 E. R 质粒由 RTF 和 r 决定子组成 5、R 质粒决定的耐药性的特点不包括: A. 以多重耐药性较为常见 B. 可从宿主菌检出 R 质粒 C. 容易因质粒丢失成为敏感株 D. R 质粒的多重耐药性较稳定 E. 耐药性可经接合转移 6、细菌耐药性产生的机制不包括: A. 钝化酶的产生 B. 药物作用靶位的改变 C. 抗菌药物的使用导致细菌发生耐药性基因突变 D. 细菌对药物的主动外排 E. 细菌细胞壁通透性的改变 X 型题 1、下列基因转移与重组的方式中,哪些与细菌的耐药性形成有关? A.转化 B.转导 C.接合 D.溶原性转换 E.原生质体融合 2、获得耐药性发生的原因: A. 染色体突变 B. 细菌种属特异性决定的耐药性 C. 抗菌药物的使用 D. R 质粒介导 E. 转座因子介导 3、细菌耐药性的控制策略: A.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B.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C. 研制新抗菌药物 D. 研制质粒消除剂 E.采用抗菌药物的“轮休”措施 4、细菌耐药性产生的机制 A.抗菌药物的使用导致细菌发生耐药性基因突变 B. 药物作用靶位的改变 C. 钝化酶的产生 D. 细菌对药物的主动外排 E. 细菌细胞壁通透性的改变 二、填空题 1、细菌耐药性产生的机制主要有,,和 。 2、引起细菌耐药的钝化酶主要有,, 和。 3、细菌耐药性的控制策略有,,,, 和。 三、名词解释 1、耐药性(drug resistance); 2、固有耐药性(intrinsic resistance); 3、获得耐药性(acquired resistance); 4、R质粒(resistance plasmid)。 四、问答题

大肠埃希菌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大肠埃希菌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摘要】大肠埃希菌是典型的革兰氏阴性杆菌,致病性大肠埃希菌更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病原菌之一。近年来,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株不断增多,特别是多重耐药株的出现增多,使临床大肠埃希菌病的预防和治疗十分困难。本文对大肠埃希菌耐药现状以及耐药性机制的研究进行了综述,为防治大肠埃希菌耐药性的产生及合理用药提供帮助。 【关键词】大肠埃希菌;耐药机制;细菌生物膜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5-2897-02 大肠埃希菌是存在于人和动物肠道内的一类正常菌群,但当大肠埃希菌侵入到人体其他部位或器官时,则会导致感染。近些年,致病性大肠埃希菌特别是泛耐药大肠埃希菌临床监测率逐年升高,本文针对大肠埃希菌耐药性机制以及耐药现状的研究进行综述。 1 大肠埃希菌的生物学特性 1.1大肠埃希菌概述 大肠埃希菌(E. coli)是肠杆菌科埃希氏菌属的代表菌,于1885年被Escherichia首次发现并命名为大肠埃希菌,简称大肠埃希菌。为兼性厌氧菌,生长温度范围为15~45℃。营养要求不高。大多数大肠埃希菌能发酵多种糖类并产气。一般大小为0.4-1μm,长1.7-3μm。无芽孢,多数菌株周身有鞭毛,能运动。有菌毛。

大肠埃希菌有O、K、H、F四种抗原,抗原构造比较复杂,O抗原为脂多糖,组成细胞壁的耐热成分;K抗原位于O抗原外层,与细菌的侵袭力有关,为酸性多糖;H抗原是位于鞭毛上的蛋白质,氨基酸的含量及排列顺序决定其特异性; F 抗原与大肠埃希菌的粘附作用有关。 1.2 大肠埃希菌分类和致病机理 大肠埃希菌是肠道内重要的正常菌群,在宿主免疫力下降或细菌侵入肠道外组织器官后就可以成为条件致病菌,引起肠道外感染。根据引起疾病的不同可将病原性大肠埃希菌分为三个致病型:肠道感染/腹泻型、尿道感染型和化脓性/脑膜炎型。致病性大肠埃希菌除具有一般的毒力因子,如内毒素、荚膜、Ⅲ型分泌系统等还具有自身一些特殊的毒力因子如粘附素与外毒素,二者主要能引起泌尿道感染和肠道感染。 肠道感染/腹泻型大肠埃希菌根据携带毒力因子的不同可以分为5类: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ETEC)、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HEC)、肠粘附性大肠埃希菌(EAEC)、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EIEC)。引起泌尿道感染的大肠埃希菌大多来源于结肠,污染尿道,上行至膀胱,甚至肾脏与前列腺,为上行性感染。化脓性/脑膜炎型大肠埃希菌感染则可能得大肠埃希菌败血症。常由大肠埃希菌尿道和胃肠道感染引起。据陈立涛的研究的血流感染中产ESBLs大肠埃希菌检出阳性率约60%,且多药耐药严重[1]。此外新生儿脑膜炎的主要致病因子即为大肠埃希菌与B组链球菌约75%的大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