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宗教文化】犹太人的社会文化与生活

【宗教文化】犹太人的社会文化与生活

【宗教文化】犹太人的社会文化与生活
【宗教文化】犹太人的社会文化与生活

【宗教文化】犹太人的社会文化与生活

每一个种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生活习惯,犹太人是一个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民族,而犹太教作为犹太人所特有的宗教,使其成为世界各地犹太人的信仰。下面跟着留学一起来了解一下犹太人的社会文化与生活吧!

一个种族的文化可以从其传统节日中看出来。然而,犹太节日的来源和含义是不尽相同,却有一些基本特征是大多数犹太节日共有的。

特征之一:几乎所有的节日都与整个民族的历史经历相关联,而不是来源于某个个人的事绩或生平。如逾越节是回顾整个民族在摩西带领下摆脱奴役和获得解放的过程;七七节是感念犹太民族从上帝手中获得圣书法典;住棚节是追思上帝对犹太民族在旷野游荡的庇护;哈努卡节和普珥节是纪念犹太民族免于灭亡,并最终战胜对手;犹太新年和赎罪日则集中在犹太人的忏悔和希望开始新生活上。

特征之二:几乎所有的犹太人传统节日都具有强烈的宗教色彩,很少有节日属于纯粹意义上的世俗节(21世纪新增的节日例外),明显地反映出犹太文化规范,就连犹太新年也是如此,它被看作是“忏悔十日”的开始,并作为“敬畏的日子”,站在上帝面前接受审判。

特征之三:几乎所有的节日庆祝方式都是一种文化教育活动,而不仅仅是家人朋友之间的聚会,或简单的节日美食

大餐。这种全民性、宗教性、和教育性,使每年周期性到来的节日变成了犹太民众一遍又一遍地重温本民族的历史、传统、习俗,一遍又一遍地接受本民族宗教的教育,一遍又一遍地反思犹太人历史使命的特殊日子,在维护民族团结,保持犹太民族固有文化,增强犹太人的使命感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正是这几大特征的存在,造成犹太民族节日在总体上与其他民族节日的带有本质上的差异,同时也赋予这些节日更具强烈的犹太属性。了解犹太节日及其含义是我们了解犹太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犹太节日主要有:安息日、犹太新年、敬畏十日、赎罪日、逾越节、七七节、住棚节、哈努卡节、普珥节、西姆哈《托拉》节、三周哀悼期、阿布月初九、拉·巴-奥默节、树木新年、新月节、独立日、大屠杀纪念日、耶路撒冷节等。

这些节日中大部分是传统的,但也有现代的。根据犹太传统,这些节日通常依照不同性质被分为不同的类型,其中有“圣日”、“敬畏节”、“朝圣节”、“一般节日”以及“纪念日”之分。安息日被认为是最重要的节日,为“圣日”;犹太新年、敬畏十日、和赎罪日为“敬畏节”;逾越节、七七节和住棚节则是“朝圣节”;哈努卡节和普珥节属于“一般节日”;“纪念日”包括:三周哀悼期、阿布月初九、拉·巴-奥默节、新月节、树木新年、独立日、大屠杀纪念日、耶

路撒冷节等。

犹太人的生活:

让我们来解读一个犹太人从生到死的过程,塔木德上早就说到了这个话题,上面是这么写的:“五岁,始读经;十岁,始读密西拿;十三岁,始受诫命;十五岁,始读革马拉;十八岁,始入婚礼华盖;二十岁,始谋生;三十岁,始力壮;四十岁,始了悟;五十岁,始指教;六十岁,始称老;七十岁,始称白发;八十岁,始称强壮;九十岁,始佝偻;一百岁,一如死亡过世了无牵挂之人。”

那就让我们详细叙述一下这个过程吧:

(1)出生:

男孩在出生的第八天实施割礼——作为一个古老传统可追溯到犹太人的先祖亚伯拉罕时代。如果是头生男婴,在出生三十天时,还要举行传统的“赎罪”仪式。女婴没有任何的传统仪式,但也要作二件事:1、母亲要到会堂参加祈祷;2、尤其在改革教派的会堂,婴儿必须要抱到会堂接受拉比的祝福。

(2)长大和宗教学习:

自开始学习希伯莱字母始,孩子就要面对诸多的选择并要参加各种各样的仪式。例如,孩子要吃用蜂蜜调制并烘烤的字母形蛋糕等。男孩长到5岁左右要开始进入一些塔木德托拉学校去学习托拉,长到11岁左右,则要开始学习密西

拿的经典,到了13岁时则要参加成年礼(Bar mitzvah),这是一种个人的仪式,仪式一般在犹太会堂举行,并由家人正式邀请所有的亲戚好友参加。在仪式上,受礼人当众诵读托拉,最后还要接受众人的礼物和祝福,到了15岁左右则开始学习革马拉和其他经典。通常,这些年龄在不同的教区并没有严格约束。

女孩长到12岁时举行成年礼(Bar mitzvah)。女子的成年礼仪限于改革教派,其仪式同男孩的成年礼相似。正统派犹太女子只是在最近才公开举行成年礼,通常是同一年龄的女子集体举行成年礼。然后是每家为自己的女子举行宴会。正统派一般来说更倾向于举行坚振礼(Bar chayil)而不是成年礼。举行坚振礼的年龄相对要大一些,通常是在规定的学习科目圆满完成以后举行。自由派和改革派已经放弃了过去犹大教所偏爱的坚振礼而保留了男女的成年礼。

犹太精神中最普及、最易理解和最显着的特点是对托拉的学习。希勒尔最杰出的门徒,乌兹尔之子约那单,据说当他坐下来学习托拉的时候,他的激情之火是那样的强烈,以致于当一只小乌从他头顶飞过时,它也会突然燃烧。托拉的每字每句,就好像在西奈山它们被赐予人们时那样,让人感到充满喜悦。

在犹太经学院(Yeshiva,今天也有类似的女子学院)中,年轻的男子中的大部分不是为了追求拉比的职位,而是怀着

一种虔诚的心来学习传统的托拉。来自犹太经学院的理想浸透到普通百姓的生活,他们参加一种名为“什雷姆”(课程和演讲)的宗教课程。可以在早祷前的清晨参加什雷姆。也可以在每日工作后的晚上或每天能插空的任何时间参加什雷姆。

他们一般都定期陪同好友一起参加学习,而共同的精神纽带又加深了相互间的友谊。对托拉,包括塔木德的学习不仅是一种口头的说教,它是世代相传的对上帝之爱最有力的表达、是与精神和心灵的结合、(就好像是)那些托拉的记录者同那些托拉的学者在一个历史的小店中相遇(并热烈的交谈)。

(3)结婚和家庭婚姻关系:

从犹太法的角度看,结婚仪式是由两部分组成的。第一步是订婚(Kiddushin),在证婚人面前,新郎把订婚物(今天通常是戒指)戴在新娘的手上。并说“根据摩西和以色列的法律,以这只戒指为凭证。你已和我订婚”:新娘不说任何话。她只是默默地接受新郎的请求。接下来,由拉比诵读二遍祝福词,然后新郎、新娘喝交杯酒。

第二步是举行结婚仪式(Nisuin)。新郎和新娘站在象征他们新家庭的华盖下面,拉比诵读七次祝福词。一对新人再喝一次交杯洒。一对新人受到祝福后。新郎用右脚把酒杯捣碎。表示即使在他们大喜的日子也不忘记耶路撒冷圣殿被毁

的耻辱。最后,在证婚人面前,一对新人要独处一段时间。

整个婚礼的仪式是平易和俭朴的,充满了赞美诗和鲜花连同新编的婚纱和展装,一对新人由双方父母领到华盖下面,接下来便是演说、祝福、唱歌、跳舞和宴会——宴会。实际上要持续七天七夜。今天,哈西德派和极端正统旅规定在整个婚礼过程中。两性要分开。

改革派犹太人把新郎和新娘视为平等的一对,婚礼的仪式相对简化。一对新人只当拉比的面交换戒指并互相发誓,免除了婚后分居的规定,婚宴只在婚礼的当日举行,不持续到夜晚。

正统派和改革派的婚俗差别很大,西方犹太人和东方犹太人的婚礼差异也很大。婚礼的音乐从舞曲到哈西德派音乐克莱兹姆(Klezmer)。从流行音乐到古典音乐:即使有些人非常懂得欣赏小提琴协奏曲,他们也会很平静地迎合大多数人的口味。

婚姻以外的性关系是被禁止的:我们不清楚纳妾制何时被废止。但有一点却是事实,即:被禁止的事情决不意味着这类事情再也不会发生。现在。在西欧的犹太社区。同居是很普遍、很常见的事情,当然,犹太社区也存在通奸和私通等问题。传统准则同当代人的实践之间存在差异,这种差异的存在,主要是因为当代人的生活方式及他们对性的认识同传统观念相比发生了巨大变化。圣经和拉比法规定对同性恋

者处以严惩,而今天的犹太社区已不再阻止建立“同性恋俱乐部”,甚至允许建立同性恋会堂。

然而,对守法的少数者婚内的性生活也有一些规定。这些规定和限制是以合乎礼仪和保护配偶中不情愿的一方为目的。主要限制是禁止丈夫同月经期的妻子过性生活;当妻子的经期结束以后,经期的恢复状态还要持续七天,直到妻子在用于礼仪洁身浴室中完全净身。“净身”是一种洁身的仪式。这一仪式也在其他人中间使用,拉比在进入圣殿进行祈祷之前必须要行净身礼。犹太人收养的孩子皈依犹太教也要行净身。

婚姻关系是一种互爱、互敬、互相支持的关系。只有这样的婚姻才能拥有是永久和牢固的基础。依据希伯莱圣经。拉比犹太教是允许离婚的,尽管允许离婚的条件存在许多争议。婚姻一旦得到犹太法的承认。婚姻的解除也必须要经犹太法的认可。犹太法规定离婚的夫妻双方必须要一起当面向拉比递交一份离婚协议书。

尽管犹太教允许离婚,许多正统派的妇女却经常遭受(离婚)请求的痛苦,因为很少人能够强迫她的丈夫认可一份离婚协议书,如果她的丈夫不愿离婚的话。这样,拉比法庭就不会很轻率地解除他们的婚姻关系。当然,在不同的国家,(拉比们)利用和采纳了各种有效的立法程序,使情况已有了很大的改善。

大多数传统的社区都十分强调家庭的重要性。毕竟,家庭是表达和传播传统价值最好的场所,犹太教也不例外,尽管在西方的民主政体下,犹太家庭也同其他社区家庭一样,已经被迫屈从于家庭破裂的压力,家庭已不再像过去那样牢固。

(4)生子和家庭教育:

摩西、大卫王都没有掌握抚养孩子这门艺术。对“合格”父母的专门训练是在社区中心的犹太会堂举行的。尽管孩子也要进行教育和训练,但必须要保证他们在愉悦的心情下长大成人。

毫无疑问,犹太人的精神状态反映在变化中的宗教礼仪和追求知识的倾向上。“读过很多书”用这句话来描述犹太人的家庭生活也很适合。在每一个新建立的犹太家庭中。都会有一个家庭图书室。其中必不可少的书有:祈祷书、节日书、逾越节书和托拉及其评注(其中以拉希的评注最常见)。这些书在入学、行成年礼甚至在婚礼上都要用到。

如果你是一个修养较高的人,那么你的书架上肯定还少不了大约二十卷本装还精美的希伯莱文“巴比伦塔木德”以及其他犹太教经典着作。或许以色列是惟一一个国家,在那里。各大报社竞相向读者免费提供或折价提供“巴比伦塔木德”,如果你生活在那里并想得到一部,你只须通过一个简单的小测验或中奖就可以了。

关于犹太历史、文学及富有幽默感的一般性书籍可以说是汗牛充栋,现在又出现了大量你喜欢的、主要用于娱乐的声像制品,像磁带、录像带、CD盘等;另外,你还可以上互联同以色列各教派直接进行交流;同时,我们每天还可以读到当地的犹太日报。如果在英国,大部分犹太人喜欢阅读(犹太日报),该报把自己描述为“全世界”犹太报纸的领导者、这份报纸创办于1841年。

书籍放在书架上并不是仅仅作为装饰用的,你会定期请拉比、你的朋友来家中一起参加祈祷课,研读塔木德、托拉及其他犹太教经文。这样度过一个周末将是最有意义的—个周末;如果你能坚持每天研读经文,那你的每一天都相会很有意义。正像我以前经常提到的,在犹太教中。研读塔木德是最高的精神境界,它是犹太家庭愉悦的源泉。学习不仅是孩子和社会精英的事情,也是全体以色列人的事情。最近几年。犹太教发展中令人鼓舞的一件事情,是保守的正统派允许妇女参加拉比研读课程。在过去。妇女受教育的权利常常被忽视。

(5)参加工作后:

如果你有自己的收入,你就要懂得施加慈善,在犹太教里,这个传统非常重要,它叫什一税。

你有固定收入并足以维持一个家庭,那么你就必须拿出收入的一部分来实施“义举”,一般是拨出收入的十分之一

作为义举。什一税的观念最初来自希伯莱圣经。“什一税”同个人的宗教意识有关,它不是由社区强制征收的税收。什一税的数量也不是固定的。如果公益事业需要。你也许会奉献多于你收入十分之一的财物;相反,如果你家庭需要,你可以奉献少于你收入十分之一的财物。

当你准备建立自己的家庭时,你也许不会为房屋更精美的构造而过分担心。你最终所关注的是保证你的家庭把义举作为家庭生活的准则。义举不仅仅是奉献财物。心胸宽广的人认为实施义举是仁慈之心的体现,是对求学者、陌生人、穷人的关心,是拜访病人,关心其他人的社会福利。

(6)死亡:

正统犹太人只有土葬;改革派则有土葬和火葬。死者最亲近的人(配偶、父母、同胞、子女)因悲伤要撕破外面的衣服,丢掉鞋子并坐在家中的地上或矮凳上,朋友们来拜望和安慰死者的亲属,拉比们整日为死者祈祷,这叫“坐沙瓦”(sit shiva)。尽管“沙瓦”的意思是七,表明丧礼要持续七天,不太严格遵从这一习俗的人,悼念活动只持续一个晚上。除家人外,其他人,主要是亲戚朋友要关照悼念者的物质需要,例如为他们准备好的食物。

丧礼以后,纪念死者的活动还要持续三十天,儿女要为父母哀悼十二个月。此后。每年要为死者定期举行纪念活动,称为“伽哈兹特”。在死者去世后的头十一个月和每年的“伽

哈兹特”纪念日,家人要在会堂为死者诵读“卡迪什”(Kaddish,它不是一种“悼念祈祷文”,而是对上帝的赞颂词)。

改革派和正统派的教义都相信死后复生。在过去。关于死后复生存在的分歧很大,人的复生是形体的复生还是“心灵”的永生?今天,分歧依然存在,但人们已把复生或永生的意义扩大了,人们往往用“永生”来比喻某个人死后,其声望和影响依然存在。

宗教文化与商业化

宗教文化与商业 关键词:宗教文化商业人性平衡价值 ①在中国知网搜索“宗教文化与商业”,以“主题”为搜索目标搜索,得到的搜索结果为1000.4条,且浏览发现所有相关文献和论文的内容大致分为两类:一、对某一宗教文化内容的研究;二、只是把宗教文化当作一类能带来效益资源使用。没有关于怎样尊重这个文化的主体价值,最多会在规划使用宗教文化这一资源时在论文内会提醒注意保护。 在1992年中国开始全面实行市场经济后,人们的生活面貌开始发生与以前有着巨大差别的变化,不只是是物质方面,整个社会的心里的东西也开始发生变化。对一实物的评判很难在当时就做出,在一个时间内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做出的评判一般都是有范围。 在后来我国有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经济”,在当时那个衣服为蓝色海洋,吃的是馒头咸菜的年代或许是正确的,但是如果一直单一的只是把社会的各个方面都以经济的思想去考虑,这个社会势必会出现问题。或许在当时显现的不明显,但是在当下确实在社会的各个层面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副作用。很多事物的本质本不是经济,由于在权利或是金钱的作用下强把其作为ATM机去使用,便会失去很多人性的单纯的东西。所以在今后宗教文化开发与利用的过程中,要有意识的去尊重文化,尊重信仰。文化不会像人一样的去告诉那些开发和规划者哪里做错了,她只会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其实那些是旅游者对这些做法的反映,旅游者首先做为个人,他更想别开商业的味道,只是把这些旅行社或是其他当作服务的东西,帮着他去实现人性的释放。 宗教的文化功能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特殊的文化现象。广义上讲,宗教本身就是一种以信仰为核心的文化,是整个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千百年来,宗教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对教徒的精神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对整个社会精神文化生活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浩如烟海的宗教典籍,丰富了传统历史文化宝库。

文化与生活方式

复习上节课重点内容 提问:简述护士的审美修养途径和目标。 导入新课 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东方文化认为“养不教,父之过”,教训孩子是父母的权利和义务。在西方文化里却认为孩子应该和大人一样收到尊重,父母打骂孩子是错误甚至是违法的行为。各个国家、民族的文化不同,生活方式必然不同。 以一种邪恶的、不智的、失节的和不洁的方式活着,就不仅是很坏地活着,而且是在继续不断地死亡。 ——德谟克里特 讲授新课 一、生活方式的内涵 生活方式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的生活样式和方法。具体地说,生活方式指的是在一定制度下社会、民族、阶级、群体以及个人在物质和文化生活方面各种活动的总和,包括劳动方式、消费方式、社会交往方式及道德、价值观念等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理解生活方式的内涵: (一)生活方式的主体是人。 首先,生活方式首先包括个人的、有个性的生活活动样式; 其次,生活方式还包括人的社会群体生活以及全体社会成员的生活。在人类社会活动中,任何生活方式都是通过无数个人生活活动而实现的。作为社会关系总和的人,总是和一定的社会群体及整个社会成员的活动联系在一起的,个人的思想、感情、价值观念等也是同样要受社会总体观念体系制约的。 (二)任何生活方式都具有一定的主、客观条件 生活方式的主观条件是指人们的生活观念。人们生活的动机和需要总是和他的思想、感情、价值观念分不开的。客观条件是指人们生活的物质条件。它包括物质资源和生态环境,以及劳动工具及科学、技术装备等,是人类生活、生产所依赖的物质条件。生活观念是受客观条件的影响和制约的。如农耕文化,崇尚安静和谐;游牧文化,崇尚力量勇武。 (三)任何生活方式都具有一定的形式和方法

犹太人苦难与成功的背后

犹太人苦难与成功的背后 一个古老的民族,一个在历史的长途旅行中迷失方向将近两千年的民族。1813年的流离失所,1813年的颠沛生涯,寄人篱下,受人奴役。岁月的流逝让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个古老的民族承受了太多的苦难,然而,我们又不得不看到同样是这些备受苦难的人们,在各个领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这或许是一种必然,一种沉默了两千年之后悄然觉醒的必然,曾经我们感叹中东战争时期以色列六天内击败六国的奇迹,我们惊叹大军压境的时刻竟还有大批的犹太人从世界各地飞回战火不断的以色列。 炼狱般的考验泯灭不了他们心中亘古未变的信念。迷失了两千年的民族终于在晨曦中找到了回家的路。 或许是在摩西带领族人回到故乡“迦南”的途中,由于他们无节制的纵欲,他们受到了耶和华的惩罚,从那以后,他们紧守着自己的律法,不敢有半点逾越。同时,他们深深地相信,只要他们虔诚地侍奉上帝,在困难的时候,上帝会派使者来帮助他们的,就像当年的摩西一样。 当他们在埃及沦为奴隶的时候,他们并没有放弃希望,他们始终相信,救世主终有一天会来临,或许,正是这种强大的信念支撑着这个古老的民族走过了最艰苦的岁月。即使,他们的双腿深深地陷在泥浆里,即使,他们的双膝重重地砸在埃及金字塔前,他们也不曾屈服,或许正因如此,当希望来临,曙光渐近的时候,他们更加欣喜,他们更加相信,上帝无处不在。 是什么造成了犹太人的苦难?是全世界不同民族对犹太人的排斥,还是由于希特勒这类极端主义者的残暴。又是什么成就了犹太人的成功?是他们与生俱来的天赋,还是逆境的激励。在我看来,一切追根溯源,或许是他们坚定不移的宗教信仰,是他们对自己心中信念执著的追求。 在犹太民族被大国欺压的时候,他们流浪到世界的其他地方。这时,他们坚定不移的信仰成了他们致命的弱点。他们只信奉自己的神灵,这种从内心深处涌出来的信仰超越了其他任何一个民族。但正是他们这种拒绝向诸神献祭的做法使得他们被当地的居民排斥。同时,犹太人一点也不崇拜偶像,这毋庸臵疑地引起了世俗皇帝以及各个贵族的不满。这样,在新的环境中,他们同时不被社会的两大阶级接受,这无疑为他们悲惨的命运埋下了伏笔。其实,他们并没有错,他们只是坚持了他们的信仰而已。

宗教五大功能的具体作用

宗教五大功能的具体作用 宗教主要具有世界观功能、社会组织功能、协调稳定功能、道德规范功能、文化功能。 宗教是人们认识宇宙、认识社会、认识人生的一种意识形式,从而采取的对世界、对社会、对人生的总的看法和态度,因而宗教是一种世界观。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社会生产力还没有高度发达,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够完善,科学文化教育还比较落后,特别在建立社会主义市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制度转轨的阵痛和传统利益格局的被打破。当人们不能正确解释和改变自然与社会中出现的问题,不能驾驭自己的命运时,仍然不可避免地会到宗教里去用超自然的力量来调适人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矛盾,借以寻找精神庇护和寄托。因此,宗教在社会主义历史时期具有世界观的功能。 宗教不仅是一种意识形态,而且是包括信教群众、宗教在职人员、宗教组织和宗教活动场所在内的一种社会实体。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各种宗教都形成了各自比较稳固的组织体系、典章制度、经典教义和活动方式,形成了一批专门的宗教教职人员,通过各种宗教组织联系广大信教群众,具有很强的社会组织功能。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落实后,宗教活动恢复为公开、合法的活动,宗教的组织功能又有所恢复和加强。例如在救灾赈灾、希望工程、社会公益事业方面,宗教界一呼百应,踊跃行动,发挥积极的组织功能和作用。 宗教协调功能是指宗教力图协调人和自然、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也是宗教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说,在人们不能完全驾驭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时,宗教要求人们以百倍的虔诚,全身心的皈依,使人和天交相感应,以达“成事”,从而调适人和自然的相互关系。又如宗教宣扬“自觉觉他”、“自度度他”、“普渡众生”、“荣神益人”、“两世吉庆”、“爱一切人”、“敬畏上帝、尊敬君主”,调适人与社会的关系,宗教通过人们对于其命运和幸福的“来世”的向往和祈祷,为人们提供一种感情上的支持和心灵上的慰藉;通过宗教崇拜和礼拜仪式所表现出的脱离俗世的超然心理,为人们提供一种特殊的安全感和稳固的一致性。 宗教道德在当今社会的积极作用:具有调节人心理的功能。宗教道德却可以用超自然力量安抚人们,调节他们紧张不安的心理。当人们向神灵祈求保护时,宗教道德给人以心理上的安慰并对社会中不平等现象给予解释。有利于加强人的道德修养,提高人的道德素质。宗教道德的一些准则、戒律,尤其是其禁欲等条例,虽然违背了人道原则,但是从另一角度来看却起到了:去恶从善、约束自己、利他的作用有利于协调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宗教大都主张仁爱、慈善、和平,宗教道德强调人对神的虔诚的信仰与敬畏,遵从神的禁忌、戒律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如佛教教义中明确规定了的“五戒”,犹太教中的“十戒”的不杀生、不偷盗等的戒规。基督教道德的核心内容是“十诫”和“信”、“望”、“爱”;十诫教人行善,止人做恶。有利于社会主义的道德建设。 历史上,宗教的文化层面往往使人们感知宗教的“真理”,因而世界上任何民族的文化发展历史,都以宗教为源头,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宗教的影响,形成内容不同的宗教文化。所以说,宗教也是一种文化现象。赵朴初居士说:宗教除了具有长期性、群众性、民族性、国际性、复杂性以外,还具有文化性。宗教对中国文化发生过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在祖国大地上星罗棋布的寺院宫观,保存了我国古老的历史文化,留下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灿烂辉煌的文化遗产。人类文化发展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历史过程,这中间当然也包括了宝贵的宗教文化。宗教的存在和发展,使祖国的历史文化得以保存、延续和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社会主义时期应该科学地对待宗教,认真研究和继承宗教文化中的精华,充分发挥宗教历史文化的社会功能。

文化与生活

文化与生活 考点解读 1.了解文化的内涵与形式 (1)文化的内涵: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文化的特点:①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社会实践的产物。②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③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3)文化的形式: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都属于文化;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2.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1)相互影响:①经济、政治和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②不同的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影响不同,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对阻碍社会的发展。 (2)相互交融: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②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使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3.理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1)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2)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4.理解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 (1)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①人们在相互交往中,总要采取一定的方法和形式。各种社会交往方式,都带有各自的文化印记。②交往方式中的文化影响,有的取决于价值观念,也有的源于风俗习惯、文化程度等。人们交往方式的差异,见诸交往时使用的语言、符号、器物等,也见诸交际过程的行为举止。 (3)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认识、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①不同的文化环境、不同的知识素养、不同的价值观念,都会影响人们认识的角度以及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影响人们在实践中目标的确定和行为的选择。②思维方式是人们在认识和实践的过程中,在一定知识、观念、情感和习惯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体现各种文化影响的思维方式,具有相对稳定性,反过来又影响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 5.了解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 (1)潜移默化。①文化对人的影响,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文化氛围看不见、摸不着,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②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 (2)深远持久。①文化对人的交往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的各个方面影响,都是

浅谈中国宗教文化发展

《文化地理学》期末论文:浅谈中国宗教文化研究 学生姓名: 学院: 专业: 班级: 学号: 辽东学院 Eastern Liaoning University

浅谈中国宗教文化研究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特殊的文化现象,是人类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影响到人们的思想意识、生活习俗等方面。中国宗教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且有自身的特点,从古至今一直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 一、宗教文化的概况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构成我国宗教文化的有佛教文化、道教文化、伊斯兰教文化、基督教文化(含天主教文化)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原始宗教文化,如萨满教文化等等,诸多的宗教文化多姿多彩,林林总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我们重温中华文明的创造历程,包括宗教文化的创造历程,从中吸取智慧,经验和教训,可以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以利于创造更加光辉灿烂的中华新文明。中国宗教的多样性和包容性,中华民族是多民族融合、共存的共同体,中国传统文化也是在多样性文化不断碰撞和交融中发展的,形成多源汇聚的过程和多元一体的结构。 (一)宗教文化的传入 在先秦,有邹鲁文化、燕齐文化、三晋文化、荆楚文化、巴秦文化、吴越文化等地方性文化之间的对立与互渗;在秦汉则由百家争鸣演变为儒道两家的互绌相摄,汉末以后有儒佛道三家的鼎立和互补,其后又有四家五家(伊斯兰教、基督教等)以及更多的亚文化体系之间的融汇与共存。这就是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品格。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周易大传》说:“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这种多元开放的理念极大地影响了中国文化,形成兼收并蓄的传统。中国社会对各种不同的宗教信仰,包括外来宗教,都相当宽容;各种宗教及其分支教派都能够在这片土地上正常存在和发展,相互和平共处,人们可以兼信两教或三教,这种事情在西方是不可想象的。许多外国宗教以和平方式,通过正常的文化交流途径传入中国,其中以印度佛教的传入与中国化最为成功。 佛教之进入中国,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国人主动请进来的,取经、译经活动绵延了数百年。中国人在理解、消化和改造佛学上,态度之认真,思索之深密,耗时之持久,都是相当惊人的。唐、宋、元、明、清诸朝,陆续传入景教、伊斯兰教、摩尼教、祆教、犹太教和近代西方天主教、基督教(新教),除了鸦片战争以后天主教、基督教的传教与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有联系外,其他宗教,包括明末利玛窦传入天主教,都是以和平的正常的方式传入中国。

犹太人问题何以成为

犹太人问题何以成为“当代的普遍问题” ———马克思《论犹太人问题》解读 【摘要】本文通过解读马克思对鲍威尔有关犹太人问题的批判, 探讨马克思思考犹太人 问题的两个维度, 即对政治解放本身的批判和对市民社会的批判, 并通过剖析马克思与鲍威尔以及整个青年黑格尔派的区别, 进而清理马克思对传统思辨哲学、自由主义政治哲学以及启蒙哲学的内在批判关系。 历史上, 犹太人问题主要是以肇始于基督教与犹太教的神学冲突的“反犹主义”形式体现出来的, 伴随着基督教文化渐成西方社会的主流文化, “犹太人”被赋予了“恶”的文化品性和身份特征, 并一度被迫生活于“隔都”之中。经历了上一个世纪的法西斯大屠杀之后, 犹太人问题成为当代思想文化的核心问题。人们意识到,犹太人问题远不只是民族主义或种族主义问题,也不只是启蒙运动的伴随性问题, 而是当代精神文化的主题。霍克海默、阿多尔诺甚至于断言: “犹太人问题实际上是历史的关键所在”犹太人问题已经成为重要的现代性问题。犹太人问题同样是马克思特别是早期马克思思考的核心问题。与布鲁诺·鲍威尔有别, 马克思并没有直接把“犹太人问题”看成是“当代的普遍问题”, 而是在对问题本身的细致剖析中揭出犹太人问题的社会历史背景, 在对鲍威尔的批判性分析中贯彻了对传统思辨哲学、自由主义政治哲学以及启蒙哲学的内在批判, 从而使犹太人问题转变为“当代的普遍问题”。马克思所谓的“当代”, 当然是指当时所处的19 世纪40年代。但是, 正如马克思本人的思想构成了整个当代思想的开端, 而马克思在犹太人问题上的思想转换, 恰恰也蕴含并且开启了马克思犹太人思想的当代性, 包括与当代有关犹太人问题的思想的批判性对话。但是, 就目前的学术进展而言,开启这一当代意义并展开批判性的对话, 还需要认真解读马克思的相关著作别是《论犹太人问题》, 藉此推进和深化犹太人问题的当代研究。 一、文本解读 关于犹太人问题的争论是马克思对鲍威尔的第一次公开批判, 也是马克思与鲍威尔以及整个青年黑格尔派, 乃至于黑格尔思辨哲学公开决裂的标志。应该说, 马克思和鲍威尔都认为犹太人问题具有普遍性, 但分析问题的路径不同, 得出的结论也截然不同。 (一) 宗教批判、政治解放和人的解放 按照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理解, 19世纪40年代的普 鲁士德国是一个封建君主专制政体的国家, 在宗教上坚持“正统教派的虔诚”。[ 2 ] ( P220)德国具有实践意义的是宗教和政治领域, 但由于政治是一个荆棘丛生的领域, 所以主要的斗争就是反宗教的斗争, 从而间接地也是反对政治的斗争。“斗争依旧是用哲学的武器进行的, 但已经不再是为了抽象的哲学目的; 问题已经直接是要消灭宗教和现存的国家了。”[ 2 ] ( P221)因此, 对犹太人题的讨论也应当首先纳入宗教领域, 进而关联于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马克思明确指出: “德国的犹太人首先碰到的问题是没有得到政治解放和国家具有鲜明的基督教性质。”[ 3 ] ( P165)因此“就德国来说, ??对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 鲍威尔共有的理论前提 鲍威尔在1843年发表了《犹太人问题》和《现代犹太人和基督徒获得自由的能力》, 他认为, 犹太人问题之所以超出德国而具有普遍意义, 是因为它体现了“宗教对国家的关系问题、宗教约束和政治解放的矛盾问题。”[ 3 ] ( P165) 一方面, 犹太人的本质是犹太教的狭隘本质, “他那犹太人的和狭隘的本质最终总要战胜他的人的义务和政治的义务, 偏见始终存在, 尽管普遍的原则胜过它。”[ 3 ] ( P166)犹太人不为德国的政治解放奋斗, 却要求享有政治权利, 获得治

农村宗教信仰情况调查

农村宗教信仰情况调查 在2011—2012学期的社会实践调查学期内,在曲竟玮老师的带领下,牡丹江师范学院文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教育方向的二十多名同学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农村宗教信仰情况调查。主要是针对各地农村地区,进行走访,做出抽样调查,来了解农村居民的信仰情况及对各个宗教的看法。我也在此次调查中走访了家乡附近的几个乡镇村屯,其中,主要对双龙泉村进行了调查,同时也在本县的各别信徒进行采访,并对此作出总结。 在走访的过程中,为了使调查更加真实、全面、深入,更能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我也采访了各个年龄段的人群,上至八十岁的老人下至二十几岁的青年人,得到的答案虽然各有不同,但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村在宗教信仰方面的情况。 在此次调查中我也发现,在村屯,有宗教信仰的村民中,信仰基督教、天主教和佛教的信徒居多,很少或基本没有信仰道教、伊斯兰教或其他宗教的。这也降低了我的调查难度,更好入手。 因为在双龙泉村的亲属正是一名基督教信徒,使我有了有利的条件来更好的进行对基督教的信仰情况。 刘树芬,女,56岁,汉族,小学文化,农民,基督教教徒。她于2001年皈依该教,也是在同乡的介绍下而信仰基

督。在双龙泉就有一个人数众多的基督教会。也就是在这里,来自本村和临近几个小村的信徒,常常聚会,或半月一次或每周一次。一起诵读《圣经》、观看相关的影碟书籍、探讨教义等等。现在她也成为了教会的主要负责人员。当初她信仰宗教也并非无事可做,而是因为自身的疾病,由于患有严重的肝病久治不愈,而听同乡说基督的好处,才皈依基督。至今疾病有所好转,也更加虔诚。在平日中,常常也把主挂在嘴边,时时不忘劝人信教。以下是我对她采访中的部分内容。 Q您在能感受到神灵的存在吗? 刘:能,主经常指引我,教我怎样对别人好,教我爱护天下的兄弟姐妹。主是万能的,无处不在的。主可以指引我们让我们远离疾病,死后灵魂升入天堂,免我们进入地狱。 Q您的亲属朋友中,也有信其他教的,平时也常常在一起聊天吗? 刘:也聊,大家自己信自己的,谁也犯不着谁。那别人也有信佛的什么的,我也管不着。但是我认为基督才是我们唯一的出路,才能真正拯救我们。 Q教会聚会时家里有事怎么办呢? 刘:我们一般就挑没事时候聚会,也不是非去不可,临时有事了就不去了,每次人也都凑不齐。我是尽量每次都到场的。

论宗教的社会功能和作用

论宗教的社会功能和作用 当今世界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同时又面临着巨大挑战,如贫富悬殊、道德堕落、信仰缺失、局部战争等等。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宗教的功能和作用,倾听宗教界得声音。那么接下来我要论述一下宗教的社会功能和作用。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历史现象,从其产生直至消亡,需要经历一个十分漫长的曲折的符合自身发展规律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宗教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发生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并对社会历史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何为宗教的社会功能和作用的概念是什么。宗教的社会功能侧重指宗教自身所具有的作用于社会的能力。而宗教的社会作用主要指宗教以其自身的功能对社会各方面所产生的影响。宗教的社会功能是多样的,其源于宗教的复杂性以及其与社会各方面联系的广泛性。其功能有1、宗教的世界观功能:宗教是人们认识宇宙、认识社会、认识人生的一种意识形式,从而采取对世界、对社会、对人生的总的看法和态度,因而宗教是一种世界观。在生产力还没发展,制度还不够完善,科学文化还没发展的过程中,人们不能正确地解释和改变自然和社会中出现的问题和现象,不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时,其需要到宗教里去用超自然的力量来调试人与自然、社会的矛盾,借以寻找精神上的庇护和寄托。故有世界观的功能。2、宗教的社会组织功能:宗教不仅是一种意识形态,而且包括信教群众、宗教教职人员、宗教组织和宗教活动场所在内的一种社会实体(如基督教、佛教等)。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种宗教都形成了各自比较稳定的组织体系、教条制度、经典教义和活动方式,形成了一批专门的宗教教职人员,通过各种宗教组织联系广大的信教群众,具有很强的社会组织功能。如救灾赈灾、希望工程等等。3、宗教的协调稳定功能:其是指宗教力图协调人和自然、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就是在人们不能够完全驾驭自然力量和社会,简单的说是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时,人们感到恐慌和绝望时,通过宗教的崇拜和礼拜仪式所表现出的脱离俗世的超然心理,为人们提供一种特殊的安全感和稳固的一致性。4、宗教的道德规范功能:宗教道德规范,对信教群众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和心理自我制约作用。它不仅有它自身所提倡的道德,而且强调道德修养、持戒,并有维护道德尊严的一套信条。5、宗教的历史文化功能:历史上,每个阶段都会需要宗教来缓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故历史发展过程中总伴有宗教的身影,同时宗教对世界上任何民族的文化发展历史都有一定的影响。形成了内容不同的宗教文化。 在不同社会历史条件下,宗教的社会作用是不同。就以我国现阶段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宗教的社会作用为例。宗教的社会作用:1、联系、教育信教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在社会主义时期,宗教团体和宗教组织是爱国统一战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党和政府通过宗教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与广大信教群众、宗教教职人员、宗教界上层人士建立广泛的联系,增进了解,沟通感情,促进合作,加强团结,为扩大爱国统一战线,为维护巩固和发展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发挥积极的作用。2、促进社会道德的作用:宗教中包含了许多人类社会世代相传的对人类发展、社会存在、人际关系都极有价值的普遍的道德准则。如不杀人、不偷盗、不淫邪等等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宗教所提倡的道德规范,可以成为调整社会秩序,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进步的推动力,成为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共产主义道德的重要补充。 3、增进国际交往、促进祖国统一的作用:通过宗教界的国际友好交往,可以与国外宗教人士和宗教徒开展联系,增进了解,加强合作。可宣传我国的和平外交政策,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具有独特的作用。此外,通过与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宗教徒的联系,在爱国的基础上,为促进祖国统一,实行“一国两制”的构想发挥了积极作用。 4、开发民族传统文化和调适民族关系的作用:宗教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发生过很大的影响和作用。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宗教和民族的关系是错综复杂的,各民族的信教情况各不相同。宗教对这些民族的风俗习惯、思想感情、道德、艺术乃至政治的影响极为广泛而深刻的。因此,宗教文化成为这些民族文化难以分割的组成部分,故宗教有开发民族传统文化的作用。

中国宗教的主要特征

中国宗教的主要特征 在50年代初期,中国共产党对宗教情况作了科学分析,提出了中国宗教具有“五性”的基本特点,即:群众性、民族性、国际性、复杂性、长期性,这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国情相结合的科学概括,是中国共产党正确处理问题、制定宗教工作方针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 群众性:中国有多种宗教并存,每种宗教都拥有相当多的信教群众。对于大多数群众信仰某一种宗教的民族来说,随着民族人口增加,信教群众人数也将相应增加。周恩来说过:“中国的宗教徒有几千万,如果加上在家里信教而不到寺庙去的就更多,差不多有1亿了。”可见,在中国总人口中,尽管信仰宗教的人所占比重不大,但绝对数字不小,具有一定的群众性,从某种意义上说,如何正确对待宗教信仰问题,就是正确对待信教群众的问题。 民族性:主要是指佛教、伊斯兰教在许多民族中有着广泛的信仰。全国有16个少数民族中的大部分或一部分信仰藏语系佛教或巴利 语系佛教,有10个少数民族大多数群众信仰伊斯兰教。宗教对这些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和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有着深刻的影响。民族与宗教是两个不同的范畴,但在一些少数民族中,宗教问题往往又与民族问题交织在一起。同时,在民族压迫制度存在的时代,宗教也曾作为这些民族反抗民族压迫的旗帜和团结本民族的纽带。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的消灭,宗教这种旗帜和纽带作用,已经消失。但它的传统影响仍存在,同民族问题常常交织在一起,互相

影响。如果宗教问题处理不妥当,就会直接影响到民族的团结、国家的统一和边防的巩固。因此,在处理宗教问题时,要着眼于民族的发展和进步,着眼于把各民族的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紧密地团结起来,共同致力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国际性:中国的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都是由外国传入的,这些宗教都是世界性宗教,在国际上占有重要地位,在许多国家和地区有着众多的信徒,其中有的宗教在一些国家中被奉为国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宗教方面的对外交往不断发展,特别是中国实行对外开放后,宗教方面的国际交往日益增多,这有利于团结世界上爱好和平进步的力量,开展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斗争,有利于开展经济、科技和文化交流,加快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时,国外敌对势力也会利用宗教进行渗透,作为对我国推行“和平演变”战略的一个重要手段。这是时刻要警惕的。 复杂性:宗教是由共同的信仰、宗教感情、宗教道德、宗教仪式、宗教组织等诸多要素构成的,它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宗教在人们之间起着一种纽带作用,把他们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种势力,同时宗教又与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有着密切联系,互相影响、呈现出复杂的状况。宗教的复杂性,还在于国内仍然存在一定范围的阶级斗争和复杂的国际环境,必然要影响到宗教。因此,宗教不仅是一种思想信仰,还涉及到社会政治问题、群众关系、民族关系和国际关系。 长期性:中国共产党人认为,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现象,它的存在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和认识根源。在中国社会主

犹太人给我们的启示

犹太文化给我们的启示 世界上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最精明、最勤劳、最坚忍。他们在世界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仅为0.3%,但却赚取了世界上30%的财富,获得了世界上17%的诺贝尔奖。他们掌握着世界经济的命脉,引导着世界先进科技与文化方向。——他们是谁?——他们是犹太人。 犹太人的确是一个极为特别的民族。在美国历史上200名最有影响力的名人中,犹太人占一半;在美国名牌大学教授中,犹太教授占三分之一;在美国律师中,犹太律师占四分之一;在美国文学、戏剧、音乐的一流作家中,犹太人占60%;全球最有钱的企业家,犹太人占一半;美国的百万富翁中,犹太人占三分之一;《福布斯》美国富豪榜前40名中,犹太人有18名;美国国会参议员中,犹太人有10名;美国国会众议员中犹太人有27名;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金融大鳄索罗斯;华尔街的金融巨子摩根、格林斯潘、巴菲特、红色资本家哈默、壳牌石油大王塞缪尔;报界之王普利策;美国钢铁大王库恩·洛布;通讯之王路透;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威廉·利;美国全美广播公司总裁萨尔诺夫;纽约时报创办者雷蒙;好莱坞巨头华纳兄弟、米高梅、派拉蒙、斯皮尔伯格;英国报业巨头马克斯·韦尔;控制欧洲经济命脉200年的罗斯柴尔德家族;英荷壳牌公司创始人马库斯·塞缪尔;南非大富豪巴纳特······有人说全世界的财富都装在美国人的口袋里,美国的财富都装在犹太人的口袋里。 二十世纪人类历史上杰出的三大思想家,马克思,爱因斯坦,弗洛伊德,他们三位都是犹太人杰。马克思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无产阶级的精神领袖,当代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是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理论家、社会学家、社会学三巨头之一、千年第一思想家。马克思创立的广为人知的哲学思想为历史唯物主义,开创了唯物史观,这成为研究人类社会历史的新思路,新方法。爱因斯坦提出了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为核能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在现代科学技术和他的深刻影响下与广泛应用等方面开创了现代科学新纪元,被公认为是继伽利略、牛顿以来最伟大的物理学家。弗洛伊德是奥地利精神病医师、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他开创了潜意识研究的新领域,促进了动力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和变态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现代医学模式的新基础,为20世纪西方人文学科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柱。这三位思想家分别在人类社会,自然科学和心理学三大领域作出巨大贡献。从哲学上讲是分别在天人情三大领域做出杰出贡献。他们三位都是犹太人。 以上这些足以说明犹太民族绝对是一个特别的民族,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民族的人,能取得他们那样的成就。那么为什么犹太民族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犹太人杰灿若繁星的原因是什么?让我们追溯犹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从中或许可以找到些许答案。 犹太民族发源于古代西亚闪米特的一个支脉。公元前18世纪中叶,犹太人在其族长亚伯拉罕的带领下迁徙到迦南,被称为希伯来人,意即“河那边来的人”。后来,为躲避自然灾害迁徙到了埃及尼罗河三角洲东部,公元前13世纪末期,又返回迦南,于公元前11世纪形成了统一的希伯来王国。大卫王时夺取了耶布斯城(耶路撒冷古称),并将首都建成在城南的锡安山上。从此,耶路撒冷成为历代王国的首都。因此,耶路撒冷成为犹太教和犹太人向往的圣地。公元前926年,希伯来王国分裂为以色列王国和犹太王国。公元前722年和公元前586年,分别被亚述人和巴比伦人所灭。在其后数百年中,波斯人、希腊人、罗马人先后征服了巴勒斯坦这块土地。公元135年,犹太人反抗罗马人的起义被镇压后,开始流散到世界各地。从公元7世纪起,巴勒斯坦地区的居民逐渐以阿拉伯人为主。在将近2000年的流散生活中,犹太人不断遭受来自居住国的各种歧视和迫害,反犹排犹活动到本世纪三四十年代发展到极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大约有600万犹太人死于纳粹德国的屠刀之下。18世纪,欧洲犹太人受到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开始争取犹太民族的解放。19世纪,

农村宗教信仰调研报告

当前我国农村宗教信仰调研报告 ——以四川省宜宾市江安县D村为例摘要:在我国当前的农村地区,宗教活动发展已经是一种不可忽略的现象。本人从小就在D村生活,对那里的宗教活动的整个过程有深入的了解。当地的宗教活动有很多形式,但最重要的是观音会。因此文章就观音会前期准备阶段、中期的实施阶段、后期的尾声阶段作了详细介绍。并分析了宗教思想对当地的一些影响。 关键字:农村宗教活动;观音会;宗教思想 宗教是人们对超越于自身力量之上的自然力与社会力的神化与膜拜。宗教信仰作为人类精神生活一个重要的方面,它是当前我国农民生活的重要内容。这是因为,宗教在中国经历了两千多年农耕文化并保持至今,因而其影响甚大。目前,从全国农村地区来看,宗教活动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各地有自己的特色。研究具体区域的农村及其农民的宗教活动,不仅有助于了解各地的农民生活,而且有助于从理论上整体地把握我国当前宗教活动的特点、走势等问题。 D村地处四川省宜宾市江安县。据说,1949年以前,当地的宗教处于一种“弥散”状态,偶尔会有人组织一些祭祀的宗教活动,大家也会顺便的参与,但活动之后大家也就散了,没有长期固定的宗教组织。在文革期间宗教活动被视为牛鬼蛇神而被扫除,当地的寺庙基本被摧毁了,宗教活动也因此被中断。改革开放以后,当地的宗教活动在一些热心人士的组织之下,又重新恢复与发展起来。当地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较低,对很多不能理解的自然现象往往以神鬼等神秘力量来解释。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宗教思想的发展,但当地的宗教活动与一些正式宗教组织的宗教活动不同,它有着自己独有的特色。当地主要的宗教活动是修建庙宇的庆祝活动、气候干旱时祈水活动、每年的观音生日宴会等。其中最主要的宗教活动是每年都要举行的观音会,时间是农历6月19日前后。对此,本文拟就观音会这一宗教活动的组织形式、宗教思想及其社会影响等问题作如下陈述。 一D村观音会的组织形式 1 前期准备阶段 在农村老年人一般都是德高望重的,年龄越大资历也就越高,他们平时空余的时间比较多,宗教活动就是对宗教热心的老年人组织的。在每年的农历6月

宗教的社会功能

宗教的社会功能 宗教作为社会实体的特殊性:不仅有其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而且有其特殊的经济基础,并发挥着特有的社会经济功能。这些功能不仅在宗教经济中运转,而且对世俗社会有一定的甚至很大的影响。 经济是一切社会活动的基础。宗教意识、宗教组织、宗教礼仪、宗教政治和宗教文化等功能性作用的发挥,都要以宗教实体的经济实力为基础。宗教组织体系的构建、宗教意识的传播、宗教设施建设、宗教事务活动等都建立在经济实力基础之上。宗教实体经济力量的大小是衡量宗教实体社会势力大小的主要标志。 宗教经济是宗教活动的基础。一切宗教都会因其经济的兴旺而发展,因其经济实力的衰退而削弱,因其经济力量的丧失而消亡。宗教发展的历史本身就证实了这一点。世界三大宗教所具有的国际性社会实力与它们所具有的雄厚经济实力分不开。宗教的经济基础通过宗教的经济集资和积累来实现。它以崇尚上帝和神明的神圣事业作为集资的动力标记,从而与一般社会集资方式完全不同。宗教经济的集资方式多种多样:政权机构和社会集团的资助和捐赠、教徒的布施和奉献、宗教的课税和募捐、宗教服务集资和宗教投资经营等。其中,政权机构和社会集团的经济资助一般都具有一定的甚至较强的政治性。政权机构的资助主要着眼于运用宗教的认同功能和整合功能来维持和稳定现存的社会秩序;社会集团的资助主要着眼于扩大和增强其集团的社会影响和实力。这两种资助是宗教实体最为稳定和可靠的重要经济来源。这种情况在神权制、国教制和政教合一的国家中最为突出。 宗教经济的消费功能。宗教经济的集资和积累只是宗教社会实力的静态量度标记;其动态实力通过宗教经济的消费来实现。宗教经济的消费包括:宗教机构开支、宗教事务活动开支、宗教社会服务开支。 宗教机构开支。宗教机构是宗教群体及其一切宗教活动有序化的组织系统和指挥系统。其完备性必然带来巨大的消费面,与经济消费功能的发挥有密切关系。天主教罗马教廷之所以成为世界上最完备的宗教组织系统和指挥系统,就在于它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来支付其庞大的消费开支以组建自身。 包括宗教器物设施在内的宗教文物与具有宗教艺术的活动场所是宗教实体化的重要一环。宗教器物设施的壮观、宏伟和完备与否是宗教社会实力体现的外观标记,是扩大宗教影响所必要的宗教经济消费。这不仅是一笔十分庞大的消费性开支,而且也是固定资产的积累。宗教事务活动开支。其中包括教内管理的日常事务、宗教神职人员的修持费用、教徒的宗教活动、教外的社交活动和宗教的发展活动等。如果说,宗教机构消费和宗教器物消费使宗教机体得以组建,那么,宗教事务活动的消费是起动宗教机体的活力。 宗教社会服务开支。其中包括慈善事业的社会服务、文化教育事业的社会服务以及其他社会公益事业的服务。宗教的社会服务是宗教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对于树立宗教的“博爱”、“慈悲”、“仁慈”的良好形象十分重要。宗教社会服务的消费表面上看似乎是一种纯粹的宗教经济消费,但实际上它与其它因素相辅相成。这种消费反过来就是一种社会经济资助的反馈力量,宗教系统可以从各种社会集团和个人的捐赠中得到大量的经济资助。 宗教经济的行业功能。宗教经济的积累和消费对社会经济有两个主要影响:行业性的、政治性的社会经济影响。宗教行业经济是一种以侍奉上帝、神明和鬼神为核心的行业性经营活动。它包括神像圣像、圣书经书、神具圣具、宗教服饰、宗教装饰、宗教用具等的生产和销售的经营活动。这为人类社会的经营活动增添了一个特殊领域。与此同时,根据宗教经济积累和消费的需要也会抑制某些行业性经营活动,这主要是由宗教的禁忌习俗所引起的。 当宗教经济的积累和消费超过了社会总体经济所能承受的量度后,就会产生政治性的不可估量的影响。因为这种情况的出现必然导致社会财富大量积集于宗教教团而不能用于社会扩大再生产,甚至会导致国家和社会的普遍贫困化。因此,宗教实体的经济积累不能超过社

读杨庆堃先生《中国社会中的宗教》有感

读杨庆堃先生《中国社会中的宗教》有感 读杨庆堃先生《中国社会中的宗教》有感 柏宇航 时至今日,中元节(纯属偶然),终于把杨庆堃先生的大作《中国社会中的宗教—宗教的现代社会功能与其历史因素之研究》(2007年上海人民出版)细细地读完了。与此书结缘,还是在我读研究生的时候,大学同学刘欢是读宗教学的,此书为必读经典书目,导师要求他们每人一本。由于,她本校图书馆没有收藏此书(四川人民出版社再版的是2016年才出现的),故来师大找我复印,室友斌哥告知,此书确为研究宗教学或是社会学的经典,不妨多复印两本(我二人也人手一本)。拿着复印本大致看了一些,当时就被其书中第二章“家庭整合中的宗教”中细致入微的描写所折服,之所以有此感触,主要在于书中的描写和分析与我的经验高度重合(在老家,参加的葬礼也有很多次了),让我有一种“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的感觉。 后来,偶然机会买的07年上海人民出版的原版,在后来,看到四川人民出版社再版,便又再买了一本【书影在最后】。二书均被藏之书柜。如今,打扫书柜,见之二书,

便打开了尘封的记忆。一口气,将之读完。心中无限满足之感不觉外溢,遂为之记。 诚如金耀基先生在序言中所言:《中国社会中的宗教》是一部可以成为现代经典的华丽的巨著,是中国宗教社会学研究的典范之作,更被著名的宗教研究大师欧大年称为研究中国宗教的“圣经”,是不少社会学学者研究宗教的重要参考书。在书中,杨庆堃先生直言:“本书试图回答这样的问题:在中国社会生活和组织中,宗教承担了怎样的功能,从而成为社会生活和组织发展与存在的基础,而这些功能是以怎样的形式来实现的?”针对上述问题,杨先生通过解读大量的地方志、田野和文献资料(当然时间有点远,该书英文版的成书时间是1961年),深刻探讨了中国宗教的有无、中国宗教的特征及类型等问题,澄清了中国宗教的现状、形态、结构地位、宗教与社会的关系等问题。 关于宗教有无的问题,或是说,儒学是不是宗教的问题?他认为,要想回答这个问题,就一定要先修正宗教的定义。“从一个宽泛的视角看,宗教会被看成一个连续统一体,从类似于终极性、有情感特质的无神论信仰,到有终极价值、完全由超自然实体的象征和崇拜与组织模式来支撑的有神 信仰。”以此观点来看,儒学不被当做完全意义上的宗教了,但是作为一种社会政治教化,它具备宗教的特质。

从犹太教教义特色看西方的信仰

从犹太教教义特色看西方的信仰 摘要:犹太人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尤其是近现代,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各方面更是取得了超越其它所有民族的非凡成就。本文试从作为犹太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犹太教教义中探索西方的信仰。 关键词:犹太教教义信仰 正文:犹太教是世界三大一神信仰中,最早而且最古老的宗教,也是犹太民族的生活方式及信仰。犹太教对世界两大宗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有很大的影响,基督教原本就是犹太教的一个教派。这两大宗教的很多教义都受到犹太教的影响,其中一神信仰就是很重要的一点。 犹太教提出的一神论是最早的、系统的,而且是彻底的一神论思想。从多神到惟一真神,是历史和宗教的共同发展历程。一神思想的出现,将原本无序、纷乱的世界统一为和谐有序的世界,“赋予世界以目的和意义,使得世界从沉迷中醒悟。” 一神论思想的确立也是犹太教确立的过程,“是犹太民族的独特创造,也是犹太教的本质。”这种一神信仰即使到后来希腊、罗马入侵巴勒斯坦时也未曾改变。一神信仰的确立经历了一个长期、曲折而又多变的过程,既是耶和华从部落神、民族神上升到世界神的发展过程,也是偶像崇拜与反偶像崇拜的发展过程。最终确立了惟一的宇宙之神——耶和华,排斥了其他神。圣经中有许多类似的语句明确表达了一神论思想。根据犹太教的教义,上帝的本质和特性也是独特的,就已知关于上帝的形象如下: ⑴超验性:上帝超越宇宙而存在,是一种最高的超自然的精神实体,是无形的; ⑵永恒性:上帝自有永有,不生不灭; ⑶全能性:上帝无所不在,无所不能,创造万物,主宰宇宙; ⑷善恶同源性:人们服从他即是善,违背其意志则为恶。 除此之外,犹太教的上帝信仰还是非偶像崇拜的。“摩西十诫”第二条规定不可制作并敬拜偶像。在《出埃及记》中严格规定:不可为自己雕刻偶像,也不可作什么形象,仿佛上天、下地和地底下水中的百物,不可跪拜那些像,也不可侍奉他,因为我耶和华你的上帝是忌邪的上帝。犹太人认为雕刻偶像并加以跪拜是一种邪恶,上帝“自有永有”,具有抽象性,无法具体化为一种普通的形象,制造并雕刻偶像都是虚空的。禁止偶像崇拜也与犹太人所处的境遇有关:犹太人一直处于强国的夹缝之中,危机四伏,而这些民族都是崇拜偶像的。因此,犹太人不得不以禁止偶像崇拜这种特殊的方式来捍卫自己的宗教信仰,从而保持民族的独立性与统一性。 总之,当周围的人们还处在对木石雕刻的偶像崇拜时,犹太人却已开始信仰一个抽象的理念——上帝,并排斥其他神灵。这种一神信仰所反映的,正是犹太人追求民族独立与统一的愿望。虽然犹太教宣称耶和华是宇宙之神,是全人类的上帝,但自身的民族主义观念却与这种“大同世界”的思想发生了抵触。这种矛盾在以选民观为框架的神学体系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选民思想立足于一神信仰,推演出契约论、救赎论等思想,从而构筑了犹太教的神学思想体系。犹太人认为其先民希伯来人与上帝立约,是上帝的选民,而其他民族不是。事实上这种选民思想的诞生还是源于犹太民族悲惨的民族境遇:世界上还没有哪个民族像犹太民族那样饱受苦难,这就焕发了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渴望并幻想一个能够拯救他们脱离苦难的超自然力量出现。同时,这种选民思想又带有浓厚的民族主义观念色彩。一方面,宣称耶和华是世界之神,任何人都是上帝的子民,受到上帝的庇佑;另一方面,长期的悲惨境遇又使得他们对异族怀有强烈的敌视态度,产生排斥情绪,充满了矛盾。犹太教未能发展成为世界性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