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重视气候变化下旱地农业合作与粮食安全

重视气候变化下旱地农业合作与粮食安全

重视气候变化下旱地农业合作与粮食安全
重视气候变化下旱地农业合作与粮食安全

谈谈对粮食安全与耕地保护重要性的认识

谈谈对粮食安全与耕地保护重要性的认识我国人口众多已经超过了13亿,人均耕地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土地是粮食生产的根本,耕地的保护是我国13亿人口吃饭问题的根本。粮食是国家的重要战略物资,粮食不像其他商品可有可无,它是一个硬需求。如果我国的粮食需要大量进口,容易受制于人,对我国的国家安全有重大的影响 耕地保护的重要性: A耕地间接表现为国家的战略物资,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我国人口众多已经超过了13亿,人均耕地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土地是粮食生产的根本,耕地的保护是我国13亿人口吃饭问题的根本。 B耕地保护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耕地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但是人均耕地数量少,耕地的后备资源不足,为了稳固农业基础,必须切实保护耕地,这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农业的发展,为二三产业提供了支撑,为其提供的丰富的资源。 C耕地保护事关社会稳定:。耕地得到有效保护,粮食生产就会出现重大转机,对保障人民生活、保持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我国人口增长、耕地减少的矛盾将越来越突出,保护耕地对保持粮食长期供求平衡非常重要。

D耕地保护对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大作用。耕地是重要的自然资源,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沙化,土壤盐渍化是现今耕地出现的主要问题。保护耕地对于防治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有重要的作用。 E保护耕地是解决农民增收的关键性因素:耕地是我国农民的生存之本,如果不能有效保护耕地,那么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就无从谈起。 粮食安全的重要性: A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战略基础。粮食是国家的重要战略物资,粮食不像其他商品可有可无,它是一个硬需求。如果我国的粮食需要大量进口,容易受制于人,对我国的国家安全有重大的影响。 B 粮食安全是政治安全的命脉:。粮食作为生活必需品很早就渗入了政治因素, 中国只有“手中有粮,心理不慌”,才能在许多世界和我国重大政治问题上显得自信和从容应对。 C粮食安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粮食作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基础,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物质基础;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 D “粮食安全”是国家重大经济发展战略的需要。沿海经济特区的建设和发展,西部大开发等重大经济建设对粮食需求量在增加,确

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及应对策略分析

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及应对策略分析 摘要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众多土地有限是我国基本国情,吃饭问题在现阶段虽不是是么大问题,但由于经济发展需要建设公路、桥梁、民房等造成土地面积的不断减少,还有人口的不断增多势必成为粮食安全问题的一个隐患。依靠科学技术成为现阶段增加粮食产的一个重要方法。但对中国的国情来讲,人口急剧的膨胀对粮食的需求也会不断增长。另外,粮食作为一种必需品,战略不可缺少的。这就要求粮食不仅能满足但前国民需要,更要有足够的储备,以应付各种意外变故。因此,中国粮食还存在很多潜在的安全因素,正确处理粮食生产及市场粮食物价具有重要意义。政府也有必要加大力度对土地等的调控。确保中国粮食在一个稳定的安全环境中。 关键词 粮食安全;认识误区;标本兼治 一、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现实性及重要性 据1996年10月国务院发布的粮食白皮书预计,中国2000年的粮食需求量为5亿吨,然后总需求量每年平均增加500万吨,到2010年中国粮食总需求预计将达到亿吨。然而,1998-2003年,中国粮食产量连续5年下降,2003年产量才亿多吨。也就是说,从2000-2003年,中国主要靠释放库存和进口来弥补供应缺口。在这种情况下,中央政府使出了浑身解数,一方面,粮食涨价,提高保护价,进行粮食直补;另一方面,免除了延续了二千多年的农业税,又宣布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好消息。接下来政府的运作空间已经很小,农业税已免除,粮价不可能再涨很多,粮补必须考虑到国家的财政承受能力。但城乡差距还在不断扩大,城市化、工业化还将进一步蚕食优质土地,导致土地、资本、劳动力从农业的净流出,使粮食产量很难增加甚至可能下降。然而,中国人口依然在刚性增加,人均消费也在提高,需求总量必然进一步增加,这必然导致更大的供需缺口,近期粮食市场的涨价可能就是对此预期的反应。? 作为一种必需品,粮食和其他的商品不一样,是一种战略物资,不可或缺,粮食安全问题关涉到国计民生,国家的稳定,民族的独立。因此,我们不可能依靠国际市场来填补中国的粮食缺口,国际市场也不可能解决13亿中国人的粮食问题。我们必须立足于粮食的基本自给自足,这样才能使中国的现代化和民族独立有一个基本的保障。 二、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长期性 1.由于农业基础设施年久失修,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农业比较效益低下,导致各种生产要素投入减少,这必然导致农业的总体生产能力下降,产量难以提高

从中国玉米生物乙醇发展分析生物能源对粮食安全的影响

全球正面临空前的能源危机,一方面能源需求激增,另一方面能源供给有限,寻找并研制新能源替 代传统能源成为唯一破解办法。近几年来,国内也掀起发展生物能源的热浪,但是由于技术有限,发展生 收稿日期:2011-05-03 作者简介:郭玲霞(1984-),女,山西长治人,博士生;研究方向:资源与环境评价,土地经济与政策。 从中国玉米生物乙醇发展分析生物能源 对粮食安全的影响 郭玲霞1,2,黄朝禧1,2,彭开丽1,2 (1.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土地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2.湖北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研究中心,湖北武汉430070) Does Development of Bio-energy Really Affect the “food ”?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orn Bio-ethanol Guo Lingxia 1,2,Huang Chaoxi 1,2,Peng Kaili 1,2 (1.College of Land Management,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0,China ; 2.Hubei Modern Agricultural Industry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 ,Wuhan 430070,China ) Abstract:Taking bio-ethanol from corn as an example,this paper quantitatively analyzes relationship between “biological energy ”and “food ”with the means of scenario analysis.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corn bio-ethanol plays an impact on the demand for corn.If do a more realistic predictions to the other industrial use and rations of grain,the supply and demand conditions will be relieved to some degree.So the development of corn bio -ethanol will not impact the “food ”problem significantly.But considering stocks and exports,the relations are rather strained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of corn.Food energy ’s development is an ordeal of technology and strategy,actively guid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and to ensure the most basic food needs is the good way for the future. Key words:bio-energy ;bio-ethanol ;corn ;food security 摘要:本文以玉米生物乙醇为例,采用情景分析法定量分析“生物能源”与“吃饭”的关系。研究表明:(1) 设定2020年生物乙醇的产量为1000万吨、1500万吨和2300万吨,玉米生物乙醇占生物乙醇的60%、 40%和20%,则9个子情景所需玉米量最多3864万吨,最少560万吨;(2)结合其他玉米需求分析其供需 关系,发现9个子情景均未达均衡,最大和最小缺口分别为4249万吨和945万吨,说明玉米生物乙醇的发展对玉米需求造成了影响。如对口粮和其他工业用粮进行更切合实际的预测,则供求情况会有所缓解,所以玉米生物乙醇的发展不会对“吃饭”问题造成太大影响。但若考虑库存和出口则会显得供求紧张。发展粮食能源是一场技术与战略的考验,积极引导技术创新,并保证最基本的粮食需求是未来的出路。关键词:生物能源;生物乙醇;玉米;粮食安全中图分类号:F326.11;TK6 文献标识码:A

基于三农问题的粮食安全问题初探

基于三农问题的粮食安 全问题初探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基于“三农”问题的粮食安全问题初探摘要:粮食生产发展关系现代农业的推进,影响着农民增收和粮食主产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直接涉及整个农村的社会风貌,可以说粮食是“三农”问题的核心,抓住了粮食问题,粮食安全有了保障,“三农”问题的解决也有了基础,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农村和谐。同时,要想研究解决粮食安全问题,也应该着眼于“三农”领域来考虑。 【关键词】:粮食安全重要性影响因素三农问题 粮食安全始终是大国的隐忧,我国的党和政府历来更是高度重视粮食安全,作为13多亿人口的大国,我国的粮食安全地位更为突出,更为重要,假若我国粮食安全出问题,农业就要出问题,从而影响“三农”问题的解决。因此,要更好的解决“三农”问题,必须进一步了解粮食安全对“三农”问题的重要性。 一、粮食安全对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性 (一)粮食是农业的支柱和基础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则是农业的支柱和基础。随着国民经济现代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虽然粮食在农业及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不断降低,但粮食在整个农业的基础性战略地位不会发生变化。这种基础地位表现在四个方面:(1)粮食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基础生活资料。“民以食为天”,粮食是维持生命、进行新陈代谢最基本的营养物质,粮食为人类生存提供了最基本的生存资料,粮食商品具有普遍性和不可替代性。(2)粮食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随着农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种植业在整个农业产值中的比例逐渐下降,但目前仍占到整个农业产值的50%左右,而在种植业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到66%左右。(3)粮食提供了最为重要的工业原材料。据统计,轻纺工业原料的60%~70%,是由农业提供的,而其中,粮食是最主要的原料。近年来,随着科技进步,粮食作为工农业生产资料的用途继续增加,如高分子合成工业的发展,使得粮食用于制造塑料、人造树脂、人造橡胶等填充料;随着生物质能源技术进步,玉米等粮食作物成为最重要的燃料乙醇、生物柴油以及生物化工产品的原材料。(4)粮食是稳定市场和物价水平的重要战略物资。粮食价格的高低,稳定与否,不仅直接影响与粮食密切相关的产品,还会影响其他商品的价格。在我国目前CPI构成中,粮食类占得比重达30%以上,粮食价格变动最为直接地影响到全社会物价水平。 (二)粮食收入是稳定广大农民的基础性收入保障

粮食安全论文-我国粮食安全的隐忧及对策思考

粮食安全论文- 我国粮食安全的隐忧及对策思考 摘要:粮食安全问题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经济问题,更是一个重要的政治问题,尤其对我们这样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而言,粮食安全尤为重要。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的饥饿与粮食安全问题始终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我国的粮食安全也面临许多隐忧。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稳定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以积极务实的对策解决好粮食安全问题。 关键词:粮食安全;重要性;隐忧;对策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源。对于国家来说,粮食安全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对于世界来说,粮食安全是实现和谐世界的保证。据悉,全球饥饿人口在2009年首次突破了10亿,约占世界人口的1/6,粮食安全问题十分紧迫。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正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的国家而言,确保粮食安全不仅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基本条件,而且是促进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保障。 一、新形势下粮食安全的特殊重要性 所谓粮食安全,是指在保证国家遭遇各种灾害和战事时有足够应对储备的前提下,在使国家生态环境不断得到改善的前提下,国家具有持续保障所有国民能及时买得到、买得起、价格基本平稳的符合国民习俗要求的、符合食品安全的、符合国民健康营养标准所需要的粮食。1996年11月第二次世界粮食首脑会议通过的《罗马宣言》对粮食安全作出进一步表述,即“只有当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在物质上和经济上获得足够、安全和富有营养的粮食,来满足其积极和健康生活的膳食需要及食物喜好时,才实现了粮食安全”。 2009年11月18日,为期3天的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在罗马落下帷幕。此前,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总干事迪乌夫以绝食的方式希望引起世界对全球日益增加的饥饿人口的 注意,据FAO的报告指出,截至去年,全球饥饿人口已达10.2亿人,其中全球有29个贫困国家面临着严重的饥荒,这种情况反映出目前脆弱的粮食安全系统,也促使我们必须从在一个相当高的立足点上,充分认识粮食安全问题的特殊重要性。 1粮食安全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农业是人类“母亲产业”,在人类茹毛饮血的远古时代,农业就已经是人类抵御自然威胁和赖以生存的根本。农业生产的直接成果就是粮食,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没有粮食就没有人类的一切,更不会有人类的现代文明。发展粮食生产就必须大力发展农业,二者相辅相成,紧密相关。从某种意义上讲,以粮食生产为主要目的的农业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左右着国民经济全局的发展。社会生产的发展首先开始于农业,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才有工业的产生和发展。只有在农业和工业发展的基础上,才会有第三产业的发展。邓小平同志也曾指出:“农业问题,主要是粮食问题”,“要避免过几年又进口上千万吨粮食的局面,如果那样,将会影响我们的经济发展速度。”农业是国民经济中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是工业等其他物质生产部门与一切非物质生产部门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条件。工业发展所用的原料来自粮食生产,作为农业产品的粮食又是所有产业发展的劳动力维持生存的直接、间接物质基础,因此,与农业发展密切相关的粮食安全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 2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战略基础。粮食是社会安定的基础,农业是安定天下的产业。农业能否稳定发展,能否提供与人们生活水准逐渐提高这一基本趋势相适应的农、副产品,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和社会的安定。如果不能提供粮食和必需的食品,那么,人民的生活就不会安定,生产就不能发展,国家将失去自立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讲,粮食在国家安全上居于基础性地位。所以,粮食问题是安全问题,而非经济问题。中国是一个粮食生产大国,也是一个粮食消费大国,从国家安全战略角度看,我国人口众多、农业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

浅谈气候变化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

浅谈气候变化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 摘要:近几年来气候变化对粮食安全问题的影响尤其需要关注,从今后发展趋势看,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以及人口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粮食消费需求将呈现刚性增长,而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的约束日益突出。中国粮食的供需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保障粮食安全面临严峻挑战。因此,了解全球气候变化对于农业的影响,不仅能提高预测农业生产力的能力,还可以为制定国家政策的科学行动计划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气候变化;粮食安全;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3-0054-02 气候变化已经吸引了国际以及各国的关注,它不仅是一个科学命题,需要站在国家利益、全球化的高度来应对,随着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影响越来越广泛,气候变化的预测也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气候变化的影响是全方位、多尺度、多层次的,负面和正面影响并存的。 一 气候变化(climate change)是指能够识别(如采用统计检验)的气候状态的变化,即平均值变化和/或各种特性的变率,并持续较长的时间,一般可达几十年或更长时间[1]。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是不容争辩的事实,只是气候系统和气候要素变化的原因、幅度和区域分布迥异,且未来气候变化预测还存在太多的不确定性。气候变化影响了粮食的安全。所谓粮食安全,是指“保证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能够得到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粮食”。(联合国粮农组织)中国的一些学者结合中国国情,根据FAO的定义,对粮食安全概念作了进一步阐释。例如,郭书田认为:“中国粮食安全应该包括五方面内容,即粮食自给率、粮食库存率、农民收入、生态环境、食物安全等。”[2]翟虎渠认为:“现代粮食安全的概念应包括数量安全、质量安全和生态安全。”[3]从以上对粮食安全的定义可以看出,无论国际或者中国学者怎样定义粮食安全,其中有一点是相通的,那就是都要确保有足够的粮食。充足的粮食储存量是国家安全的先决条件,离开这个条件谈国家安全,那国家安全就好比是空中楼阁。 二 “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史记·郦生陆贾列传》)民以食为天的观念如此源远流长,反映了中国几千年文明史和农业关系至为密切。粮食是国民经济基础中的基础,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战略物资。目前,全球气候的变化对中国的粮食安全有如下的影响: 第一,气候变化影响中国粮食的充足供应。粮食的充足供应,指在数量上和市场上有粮可食,包括粮食生产、粮食储备以及外来粮食援助等。全球气候体系的异常导致中国在降水、气温、自然灾害爆发频率和分布、水资源利用、病虫害发生机制等方面出现反常,最终冲击中国粮食的生产和供应。

搞好粮食生产 确保粮食安全的几点看法文档

搞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几点看法文档 Some opinions on how to do well in grain production an d ensure food security 编订:JinTai College

搞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几点看法文档 小泰温馨提示:调研报告是以研究为目的,根据社会或工作的需要, 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调研计划,即将被动的适应变为有计划的、积极主 动的写作实践,从明确的追求出发,经常深入到社会第一线,不断了 解新情况、新问题,有意识地探索和研究,写出有价值的调研报告。 本文档根据调研报告内容要求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 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确保粮食安全的几点看法 ”粮食为万物之首,粮价乃万价之基”。粮食作为重要 的战略物资,粮食安全事关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如何搞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一直是各级政府十分关注的课题。现结合我市实际,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 一、政府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和安全 粮食安全是政府行为,政府必须承担起保障粮食安全的 义务,切实履行建立粮食安全体系的职责,实现稳定粮食生产,稳定粮食供应,保障低收入阶层粮食供给。首先严格执行耕地保护制度,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化、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市耕地和粮田面积逐步减少,而且

减少幅度有逐年增大的趋势,特别是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日益深入和生态建设的不断发展,种植业生产将呈现蔬菜产业和其他高效优势产品生产规模持续扩大、粮食生产规模逐渐缩减的趋向。目前,我市现有人口107万,粮田面积69万亩,人 均仅0.65亩,因此,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严厉打击非法 占用和破坏耕地的行为,切实保护和建设好基本农田,显得尤为重要。其次大力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改善粮食品种结构和质量。近年来,受结构调整和市场价格低迷的双重影响,我国农业科技保障体系也正在经历着深刻的变革,国家资助和将研究与推广的重点由高产转变为优质,由粮食作物转向其他经济作物,由此也导致了我国粮食生产能力的下降。到目前为止,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比任何时候都薄弱,大批粮食生产的先进实用技术不能得到及时推广,粮食品种结构和质量不适应市场要求,缺乏市场竞争力,适销对路的优质粮食和专用粮食,供不应求,一些质量较差的粮食滞销,积压较多。因此,大力推广粮食优良品种种植,形成规模优势,加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及时发布市场行情,科学预测市场走向,引导农民合理种植,不失为提高粮食经济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二、切实转变职能,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

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

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 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我国是个人口众多的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要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一个国家只有立足粮食基本自给,才能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进而才能掌控经济社会发展这个大局。此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也“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列为明年各项经济工作之首。当今世界,怎样确保粮食安全,不但是中国,也是人类面临的一大问题。 世界粮食市场出现“结构性”问题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专家指出,全球食品体系正日渐脆弱,容易受到极端价格波动的影响。世界经济越来越全球化,国际环境中的冲击因素很快就会传导到国内市场。FAO专家将粮食市场比喻为一个浅底盘,此盘子很大,但底浅,供给多一点儿就满溢,少一点儿又明显感觉不足。这一特点显示了粮食市场的脆弱性。例如,泰国是世界主要大米出口国之一,一旦其大米涨价,世界粮食市场必受影响,而依赖进口大米的菲律宾和印尼等国的粮食安全也会受到影响。 八国集团认为,世界粮食市场出现了“结构性”的问题,除非在20年内将粮食产量提高一倍。FAO出具的报告显示,全世界共有9.63亿人遭受饥饿和营养不良,约占世界人口的15%;另有20多亿“隐藏饥饿者”。全球目前的食品产量远远超出养活当今世界人口所需的水平,导致近10亿人挨饿的真正原因在于农业生产的不合理。目前世界谷物产量的一大半被西方工业化国家用于饲料、农业燃料以及其他工业用途。此外,棕榈油是生物能源,因此造成汽车与人争油。世界范围内,粮食价格上涨已然造成严重的社会后果。在阿尔及利亚,白糖、油、面粉等基本食品价格年初以来飙升了近30%,并与当地居高的失业率一起,引发多次暴乱。 由于粮食危机加剧,一些国家开始转向发展中国家购买或者租借土地进行粮食生产。沙特阿拉伯和一些较小的海湾国家就已经与埃及、乌克兰、巴基斯坦、菲律宾以及泰国谈判购买或租借土地。粮食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将会使金融危机所引发的深层次影响冲击到整个国际社会。粮食分配上的不公平,极有可能引发动荡局面。 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根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精神,要进一步明确粮食安全的工作重点,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耕地红线要严防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仍然必须坚守,同时现有耕地面积必须保持 基本稳定。目前我国每年平均净减少耕地1000万亩,要坚定不移地扭转长期以来耕地数量逐渐减少的状况,提高耕地质量。当前我国中低产田比例偏高,中、低产田占64.58%,而且全国有1.4亿亩耕地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每年损失粮食约100亿公斤。因此,需要加快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实施沃土工程,提高土地肥力。要加大对耕地等的治理和保护力度,逐步改善不良的生态系统和粮食与食物资源环境。大力推广节地、节水等资源节约型粮食与食物生产技术,强化食品生产过程中的环保意识,加大食品企业治污力度。大力发展低污染、无污染、营养丰富的食物生产,加快发展绿色食品。

高三地理二轮复习 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任务单

地理教学资源学习任务单

三、自主检测 习题训练: 下表为2017年我国上海、浙江、陕西和新疆四省(市、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面积比重表(单位:%)。完成下列1~2题。 1.甲是() A. 新疆 B. 上海 C. 浙江 D. 陕西 2.乙、丙两省(市、区)建设用地比重差异大的主要因素有() ①人口密度差异②矿产资源开发程度③经济发展水平④城市公共服务水平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休耕指耕地在可种作物的季节只耕不种或不耕不种,是保护耕地、修复生态、调整种植结构、减少水分和养分消耗的有效措施。农业部表示:耕地轮作休耕要尊重农民意愿,让农民自主参与轮作休耕。近年来,在严重干旱缺水的河北省黑龙港地下水漏斗区,连续多年实施季节性休耕,这意味着中国农业生产理念的重大改变。据此回答3~4题。 3.河北黑龙港地区实行“一季休耕、一季雨养”,以达到减少地下水用量的目的,该地区因休耕而使产量明显减少的农作物是() A. 玉米 B. 棉花 C. 冬小麦 D. 花生 4.一般而言,在推行休耕的过程中,对农户休耕意愿影响最小的因素是() A. 土壤肥沃程度 B. 地表起伏状况 C. 政府经济补贴 D. 人均耕地面积 5.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乌兹别克斯坦深居亚洲腹地,号称“中亚之中”,是世界少有的双重内陆国(被内陆国包国的国家)。该国国土虽多荒漠,但却有着发达的农耕历史,是中亚人口最多的国家,耕地占国土总面积的10.3%,人均耕地0.14公顷,远高于我国。该国粮食生产完全自给自足,不仅是世界重要的棉花出口国,还是中亚最大的瓜果种植基地,果蔬出口至80余个国家和地区。近年来,随着我国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中国与乌兹别克斯坦经贸合作不断加强。 (1)分析该国耕地资源相对富足的自然原因。

生物能源与粮食安全

生物能源与粮食安全 (Food Security and the Surge Toward Biofuels … and Food Insecurity?)Michael Glantz (NCAR) 著何皓 (HIT) 翻译叶谦 (NCAR) 校对一场大的争论正在酝酿之中,可以预计,这场争论将会愈演愈烈,而人们争论的中心是:种植农作物是用来满足人类食物和喂养牲畜的需求,还是为了将其转换成生物能源。这听上去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只不过是从食物和能源中选择一个而已。但是,两者都是社会所必需的。即使目前还没有被认识到,这个问题还涉及到伦理学。这是因为,富裕的国家可以两者兼得,而贫穷的国家却不可能,除非他们做出一定的牺牲。 将耕种土地的目的从食物生产转变成生物能源生产,将可能会带来一系列的得与失,利益与成本。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那些从土地利用目标转换过程中获利的国家将不会去帮助那些由此遭受损失的国家!诚然,由于不同人观察角度的不同,对这个问题的正反两个方面可以有许多不同的观点。而对于我们这些有关食物和能源问题的外行,首先所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在你听到另外一种观点的论证之前,两种完全不同的观点—-无论是赞成将耕地用于种植粮食还是用于生产生物能---都具有说服力。 虽然揭示和澄清这个争论的各个方面不会让食物还是能源的选择更加容易,但会有助于揭示食物-生物能-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内在联系.

引发这个争论的根本原因就是汽油价格的飙升。如果汽油的价格不是如此之高(并且还在继续上涨),生物能源的开发是不会如此引人注目。各国政府需要能源以保持经济运行和增长。与此同时,化石燃料的燃烧,化肥的使用,土地利用的改变(如对热带雨林的破坏)正让人们高度担心由此引发的全球气候变暖。很多政府,或是出于对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视或是看到了生物能源能够致富或省钱的机遇,都迅速开始了或是供国内使用或是为出口的生物能源生产计划。一些国家将注意力集中在将玉米转化成酒精(如美国),另一些国家则集中在利用甘蔗(如巴西),还有些国家则关心油棕榈的使用(如印度尼西亚)。种植这些东西需要土地,这对那些没有足够土地资源的地区而言,生物能源的生产商对政府所施加的巨大压力,使粮食种植地(还有自然保护区)成为当然的挤占对象,. 一种显而易见—虽然尚未被证实—的担心就是,扩大用于生产生物能源的土地面积会对生产粮食的土地.造成一种称为“零和”的矛盾。零和是指从生产生物能源所得就会伴随着粮食安全某种程度上的降低。生物能源生产商和一些支持者反对此说法。他们指出,可以用那些目前没有种植食用农作物的土地来生产生物能源农作物。

粮食安全生产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粮食安全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粮食安全的定义 粮食安全界定为“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在物质上和经济上获得足够、有营养和安全的食物”。从广义上说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粮食对社会与经济发展提供的保障程度。其内容由两大部分组成,即消费量加储备量。 我国现实粮食生产状况 1996年,我国发表了“中国粮食白皮书”,根据“白皮书对我国2000-2030 年粮食需求预测,2000年,我国总人口达13(亿)的条件下,平均每人消费385公斤粮食,需求粮食5亿吨。2010年,我国总人口达14(亿)的条件下,平均每人消费390公斤粮食,需求粮食5.5亿吨。2030年,我国总人口达16(亿)的条件下,平均每人消费400公斤粮食,需求粮食6.4亿吨。 改革开放26年,中国粮食生产出现过3次供大于求。第一次是1984年,稻谷价格跌到统购价以下,农民的积极性受到极大挫伤。第二次是1990年,国家及时出台了保护价、专项储备等政策。第三次是1996年。每次供大于求之后都带来了更长时间的粮食产量徘徊。在经历7年的粮价低迷之后,去年10月开始中国粮食价格上涨。 现实的情况使人担忧,中国粮食生产从1998年到2000年的3年间,总产减少500多亿公斤,减幅达9.84%。2000年,我国粮食总产4.6268亿吨,2002年,我国粮食播种面积15.91亿亩,总产4.5264亿吨,比2000年又减少2.1%,人均粮食产量为360公斤。两年产量和人均占有均低于“百皮书”预测值。众所周知,在我国人口基数近一二十年不能大幅度下降的情况下,

粮食生产的极不稳定对我国意味什么。 目前我国粮食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 1.耕地流失严重,粮食播种面积减少,严重制约了我国粮食生产的持续发展。1996—2002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约减少了上亿亩。近几年来,各地在农业结构调整中,普遍调减了粮食播种面积。连续几年的持续调减,出现了粮食生产的较大滑坡,进而导致了供求关系的失衡。 2.种粮比较收益低,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导致我国粮食生产的徘徊不前。近些年来,由于粮食价格的持续走低,农民种粮的纯收益大幅度降低,甚至出现了亏本现象。这种现象严重挫伤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导致许多农民弃农经商或外出打工,出现了撂荒的情况。粮价对农民种粮的作用非常明显。1994—1996年国家曾连续大幅度提高粮食收购价格,提价幅度达40%,极大地刺激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1997年以后,受粮食市场供大于求的影响,粮食价格持续下跌。到2000年,粮食定购价格已降至1994年的水平,而粮食市场价格已低于1994年的水平,农民种粮已基本无利可图。农民对粮价下跌的直接反应就是减少粮食种植面积,改种经济效益较高的其它作物。 3.加入WTO以后,我国农业基础的脆弱性更加突出,我国农业产业化程度较低,生产成本相对较高,农产品特别是粮食在国际市场上竞争能力较弱。国外粮食一旦大量流人国内,必将冲击我国的粮食市场,导致粮食价格的进一步下跌,农民增收将面临更加困难的局面。我国粮食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已不具有价格竞争优势。 4.粮食消费需求呈刚性增长,并出现多样化的特点,加大了粮食供应的

我国粮食安全的隐忧及对策思考

我国粮食安全的隐忧及对策思考 纪红录 谷城县粮食局城关粮食收储公司 摘要:粮食安全问题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经济问题,更是一个重要的政治问题,尤其对我们这样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而言,粮食安全尤为重要。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的饥饿与粮食安全问题始终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我国的粮食安全也面临许多隐忧。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稳定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以积极务实的对策解决好粮食安全问题。 关键词:粮食安全;重要性;隐忧;对策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源。对于国家来说,粮食安全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对于世界来说,粮食安全是实现和谐世界的保证。据悉,全球饥饿人口在2009年首次突破了10亿,约占世界人口的1/6,粮食安全问题十分紧迫。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正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的国家而言,确保粮食安全不仅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基本条件,而且是促进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保障。 一、新形势下粮食安全的特殊重要性 所谓粮食安全,是指在保证国家遭遇各种灾害和战事时有足够应对储备的前提下,在使国家生态环境不断得到改善的前提下,国家具有持续保障所有国民能及时买得到、买得起、价格基本平稳的符合国民习俗要求的、符合食品安全的、符合国民健康营养标准所需要的粮食。1996年11月第二次世界粮食首脑会议通过的《罗马宣言》对粮食安全作出进一步表述,即“只有当所有人在任

何时候都能够在物质上和经济上获得足够、安全和富有营养的粮食,来满足其积极和健康生活的膳食需要及食物喜好时,才实现了粮食安全”。 2009年11月18日,为期3天的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在罗马落下帷幕。此前,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总干事迪乌夫以绝食的方式希望引起世界对全球日益增加的饥饿人口的注意,据FAO的报告指出,截至去年,全球饥饿人口已达10.2亿人,其中全球有29个贫困国家面临着严重的饥荒,这种情况反映出目前脆弱的粮食安全系统,也促使我们必须从在一个相当高的立足点上,充分认识粮食安全问题的特殊重要性。 1 粮食安全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农业是人类“母亲产业”,在人类茹毛饮血的远古时代,农业就已经是人类抵御自然威胁和赖以生存的根本。农业生产的直接成果就是粮食,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没有粮食就没有人类的一切,更不会有人类的现代文明。发展粮食生产就必须大力发展农业,二者相辅相成,紧密相关。从某种意义上讲,以粮食生产为主要目的的农业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左右着国民经济全局的发展。社会生产的发展首先开始于农业,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才有工业的产生和发展。只有在农业和工业发展的基础上,才会有第三产业的发展。邓小平同志也曾指出:“农业问题,主要是粮食问题”,“要避免过几年又进口上千万吨粮食的局面,如果那样,将会影响我们的经济发展速度。”农业是国民经济中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是工业等其他物质生产部门与一切非物质生产部门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条件。工业发展所用的原料来自粮食生产,作为农业产品的粮食又是所有产业发展的劳动力维持生存的直接、间接物质基础,因此,与农业发展密切相关的粮食安全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

粮食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粮食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摘要:确保粮食安全不仅是实现经济社会平稳发展的基础,而且是保证国家经济安全的关键。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国际因素与国内因素相互交错,进一步加剧了我国粮食安全形势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本文深入地分析了当前我国粮食安全存在的问题,认为解决当前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应该立足于国内,必须坚持自给为主,进口调剂为辅的原则,充分发挥好市场“无形手”和政府“有形手”作用,提出了通过采取多方面的政策措施,加强农业,发展粮食生产,来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 关键词:粮食安全、主要问题、原则、政策建议 粮食安全的概念是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由于世界性的粮食危机而提出来的。1983年4月,联合国粮农组织对粮食安全的定义是“保证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食品。”曾任粮农组织总干事的萨乌马1984年提出了粮食安全的概念:“粮食安全的最终目标应该是,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既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他们所需要的基本食品。”民以食为天,粮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粮食安全关系到社会稳定。近几年来,国家十分关注“三农”问题,特别是粮食问题,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惠民政策,逐步加大了对“三农”的投入。粮食作为农业的主要产品在粮食直补、良种补贴、综合补贴等惠民政策的引导下,种植面积基本稳定,粮食产量稳中有升,为确保国家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粮食安全工作仍然存在一些较为严重的问题。 一、粮食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耕地数量逐渐减少,影响粮食安全。 耕地是发展粮食生产的基本条件之一。近年来由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非农建设占用耕地,耕地开垦后备资源有限,导致耕地数量不断减少。产业结构调整是农民提高经济收入的一条新途径,很多农民将耕地改种经济作物,挖塘养鱼,发展畜禽养殖。农民的收入得到了提高,但是严重减少粮食生产面积,保护耕地和粮食安全生产、农民增收之间成为新的矛盾,同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的进度逐年

[生物,能源,粮食安全]生物能源与粮食安全及减排温室气体效应

生物能源与粮食安全及减排温室气体效应 生物能源与粮食安全及减排温室气体效应 2dash;“就是把美国全部的耕地都改种玉米等,也只能满足其石油年需量的11%”,典型地反映了目前一般习惯于将生物能源直接与粮食/食油划等号的思维。 有文章预言,美国发展生物乙醇将用掉自产玉米的大部分。事实上,美国的有关方面就从未设想过今后主要靠玉米制燃料乙醇。在某种意义上说,用玉米制乙醇只是权宜之计。除了在2007年总统国情咨文中,寄巨大希望于“第二代生物乙醇”——由木质纤维类原料制取乙醇,要求5年内达到工业化生产规模之外,美有关部门从未有过今后要大量增加用玉 米等粮食制取生物燃料的计划。相反,由美国能源部(DOE)和农业部(USDA)完成的未来30 年生物能源原料的规划研究宣布,要在2030—2050年期间,使生物质能满足替代年石油消费量的30%的目标:①替代5%的燃油发电量;②替代20%的交通运输用燃油;③替代25%的石化材料工业用石油。并完全可以在不影响食物、饲料和玉米、大豆等出口的情况下,提供10亿多万吨生物质原料。其中,用于生物燃料的谷物仅为每年8700万t,仅比当前的 用量多出不到1000万t。 国际上正在如火如荼研发的第三代生物燃油(含油藻类制乙/丁醇、生物柴油),预示了生物燃料不会与农业争耕地的前景。据SEibert M.King等发表的最新研究结果表明,对第一代(玉米)乙醇而言,用相当于目前玉米种植面积的4倍的耕地,能全部取代美国的汽油。 第二代(纤维类)乙醇要全部取代汽油消费量,需要稍大于目前的玉米种植面积的边际土地。至于第三代燃油,所需的废地/水面面积更是只相当于美国国土面积的约3%。 其次,谷物乙醇与粮食安全的关系真的像有些人描述的那样,是绝对势不两立,对中国来说是洪水猛兽?否。 当前我国玉米最主要的消费对象是畜、禽和水产饲养业。2007年,用作饲料的玉米,占玉米总产量的60%。而且饲用玉米量仍在以每年400万t以上的速度增加。预计2008年将占到玉米总产量的66%。我国饲 料业最短缺的就是蛋白原料,为此不得不每年进口3500万t大豆和超过100万t的鱼粉。今 后蛋白饲料的缺口还将进一步扩大。 与发达国家的农民享受着高额的农业补贴完全不同,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农民长期以来饱受粮、油低价格TBE(甲基叔丁基醚)会造成很重的空气和地下水污染。美国一些 空气污染严重的州如加利福 至于欧盟国家,更是将生物能源的减排温室气体效应,作为发展生物柴油等生物燃料的首要目标和议事出发点。因为它们都签署了具有国际约束力的“京都议定书”。而且在即将进人“后京都时代”之际,又都相继制定了更雄心勃勃的温室气体减排规划。瑞典首相20

粮食安全问题的反思

粮食安全问题的反思 摘要: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生活必需品,是人类从事其他一切活动的前提,粮食安全始终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粮食安全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政治问题,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确保粮食安全。从宏观上讲,粮食安全主要是 一、粮食安全与经济发展 从经济发展角度看,粮食安全问题研究,不能仅从实物数量方面考虑,也要从经济价值角度分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粮食生产主体——农户,其理性的生产经营目标是经济效益或利润最大化。以云南省来说,云南农业是典型的山区农业,

粮食种植没有优势,从比较优势原则出发,云南种植其他经济作物如蔬菜、水果、林产品、茶叶、烟叶等效益更佳。从全省粮食作物占农作物的播种面积比例看,改革开放以来,粮食作物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例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1978年粮食播种面积占农作物面积为89%,2009年下降到69%,从经济角度看,这是种植主体——农户的理性决策。或许有人担心,如此下去,粮食安全会受到威胁,根据我们大量 一些地区粮食过剩,而同时另一些地区粮食供给不能满足需求的状况。这种区域间的粮食供求不平衡可能引发区域性甚至全国性的粮食市场波动,进而影响国家粮食安全。因此,区域粮食安全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国家粮食安全是区域粮食安全的保障。但并不能因此为确保各区域的粮食安全,追求本地区的粮食自给而忽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因此区域粮食安全战略首先要服从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在此前提下按照比较优势原则和分工合作的原则来合理确定各地区的农业生产布局和结构,

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对于区域而言,既要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增加粮食生产,又要实事求是,根据资源条件,对粮食安全目标有一个切合实际的准确定位,区域粮食安全的目标不是绝对安全,自求平衡。 三、粮食安全与耕地保护 热水资源,建立了生物多样性高效立体种植模式,把“天拉长、地拉宽”,通过提高复种指数来抵消因耕地面积减少导致播种面积下降,确保粮食播种面积不突破红线。 四、“藏粮于国”与“藏粮于民”

粮食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粮食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摘要:粮食安全问题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经济问题,更是一个重要的政治问题,尤其对我们这样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而言,粮食安全尤为重要。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的饥饿与粮食安全问题始终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我国的粮食安全也面临许多隐忧。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稳定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以积极务实的对策解决好粮食安全问题。 关键词:粮食安全;重要性;隐忧;对策 正文: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源。对于国家来说,粮食安全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对于世界来说,粮食安全是实现和谐世界的保证。据悉,全球饥饿人口在2009年首次突破了10亿,约占世界人口的1/6,粮食安全问题十分紧迫。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正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的国家而言,确保粮食安全不仅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基本条件,而且是促进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保障。 一、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粮食危机问题 随着生产和贸易全球化的发展,发达国家的大型农场和跨国农业企业在世界粮食生产和贸易中居有利地位。大型农场已构成发达国家农业生产的基础,跨国农业企业垄断了从种子到期货的全过程,形成了农业、工业与金融一体化的农业产业体系。建立在大型农场基础上的发达国家的国内农业产业体系,在生产和贸易全球化的条件下,逐步向全球拓展。全球四大跨国农业企业控制了世界粮食产业链,掌控世界粮食价格的定价权。它们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向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倾销,抢占发展中国家的国内市场,并在必要时抬高价格,从中获取暴利。发展中国家组织化程度很低的农民和实力弱小的农业企业被迫与发达国家的大型农场和跨国农业企业竞争。这种不公平竞争的结果是,发展中国家的粮食生产基本无利可图,不得不转向生产其他经济作物。大规模种植结构的调整和土地兼并,导致发展中国家国内粮食产量急剧下降,对外依赖不断增强,并引发社会动荡和政治危机。而发达国家的跨国农业企业则成为世界粮食危机中粮价大涨的最大获利者。 金融全球化在近几年来呈明显加速发展之势,已成为经济全球化最突出的特征。在金融全球化的条件下,粮食实际上已成为金融衍生品,粮食价格有可能完全背离粮食供求,更多地受金融投机活动的影响。2009年以来,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进一步加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