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自我意识与自我发展

论自我意识与自我发展

论自我意识与自我发展
论自我意识与自我发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757390700.html,

论自我意识与自我发展

作者:陈赛

来源:《成长·读写月刊》2016年第03期

【摘要】关于人的主体性问题已经成了当前哲学研究的“热点”。在研究这一问题时人们必须首先思考和回答:人的本质是什么?人为什么能够成为主体?人作为主体的本质特征又是什么?在关于这些问题的讨论中,人们往往有意或无意地迥避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对人的自我意识的研究,忽视了自我意识是人的主体性的本质特a征之一。然而正是由于人所具有的自我意识,人才成其为人,成其为自觉认识的实践的主体,成其为社会和历史的主体。如果离开人的自我意识,人的主体性的地位将因失去其内在的本质规定而无法得到充分的说明。

【关键词】心理学;自我意识;个性发展

一、“自我”的内涵分析

研究自我意识,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自我”,“自我意识”也就是认识主体对自身的反省和认识,对自我意识的研究要求我们,有必要对“自我”这一概念首先作一基本分析。

“自我”一词在英文里的对应词是self或ego。在现实的自我认识过程中,“自我”表现为双重身份,即具有整体统一性的“自我”分裂为两部分:“主体的我”与“客体的我”。在《自我意识的原初确立》一文里,主客体的分化使人类有了自身与外界的最初区别,有了自我感与朦胧的自我意识。但应该指出,这种自我意识是很原始的,极度抽象的。要使自我意识真正深化拓展下去,还有赖于主体在意识中进一步把“自我”分化为意识主客体。因此,如果说主客体的分离是自我意识产生的第一基础的话,那么“主体我”与“客体我”在观念上的分开则是自我意识产生的第二、也即最为现实的前提。因为主体与客体的分离是人类走向自我觉醒的第一步,但当时还只是极抽象地将我与外界的一切(作为整体)对立起来,这是人类自我意识的最初阶段。要从这种抽象的主客体分离对立,发展到生动具体的自我意识,就必须有“自我”本身的二重分裂:“主体我”与“客体我”的分离。所以,发称这种自我本身的二重分化为自我意识产生的第二步亦即现实条件。在这里,我们看到主客体的矛盾运动与变化发展构成自我意识内在运动的基本骨架。

所谓“主体我”也就是自身活动与行为觉察者的我,“客体我”则是被观察被认识到的自我的身心活动的状况。美国人类学家米德把前者称为I,把后者称为me。

二、影响自我意识的因素

影响自我意识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研究较多的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年龄、性别和家庭社会经济地位。

自我认知与自我发展

自我认知与自我发展 刘会海 (一)自我认知 本人性格稳重,个性独立,待人热情、真诚,有包容心;喜欢思考,与人交流能取长补短。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团体协作精神,能迅速的适应各种环境。注意细节,有很好的心理承受能力。 不足之处:缺乏耐心,主观意识强烈,不太喜欢积极主动地与人交流,对文艺活动不热心。 (二)工作认知 一是态度端正,学习认真刻苦。我深知知识的“折旧”让学历只能代表过去,要想成为服务型政府中的一名合格公务员就得不断学习,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满足目前日新月异的变化。古话说的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而,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做到认真仔细,积极消化吸收。定期回顾、加深印象,寻找新的体会和感悟。 二是能坚持“上为领导分忧,下为干部职工服务”的原则。社区工作千头成绪,纷繁复杂,日常事务、综合调研、文秘、档案、信息、宣传、安全保卫、后勤服务等,很多具体的事情都会涉及到干部职工的切身利益。在具体工作中,我主要是履行好了“协调、参谋、服务”三大职能,即协调到位,参谋到位,服务到位。 三是能承上启下,做好协调工作。1、坚持提前介入,做好事前准备工作。为保证上级重要事项的实施和落实,我坚持提前介入,以便未雨绸缪,真正做到“事前预测,事中监督,事后总结”,2、坚持原则、缓解矛盾。即在办理具体工作时,分清哪些按政策能办,哪些原则不能办;哪些必须急办,哪些可以缓办并注意协调处理;对于解决不了的问题,耐心

细致地做好解释工作,以便于理顺情绪、缓和矛盾、维护稳定。 四是能看到了自己在工作当中的优缺点,同时也能掌握大部分同事的优缺点,不妄自尊大,能正视差距,分配合理,最大限度的发挥每个人的特长,最终形成合力完成好各项工作。 (三)今后的发展 一、要善于感悟。要学会关注,对事物既要有“感”,又要有“悟”。“感”就是要在接受指令、布置工作、了解情况、调查研究、总结经验、学习知识中有感想、有思考。要求能树立成就事业的理想抱负,遇事会有感而发;“悟”就是要在“感”的过程中,个人不断吸纳知识和经验,在知识积累和沉淀到一定程度时形成触类旁通的灵感和自主创新的能力。 二、要善于自我认知。就是要有自知之明。既要能够认知自己的长处,更要清楚自己的短处。要学会在学习中自知、在人际交往中自知、在实践中自知、在群众中自知。即要在不断吸纳知识和经验的过程中,对照检查出自己的强项和弱项,从而找到发挥强项、克服弱项的方法;要能够从别人对自己的态度、接受度中发现自己的优劣,从而扬长避短;要能够在工作中寻找出自己抓科学发展能力的深浅,从而把握住自己由浅入深的才干增强方向。 三、要善于心理调适。由于工作任务繁重和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当前我心中存在着一些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主要表现为:焦虑不安、谨小慎微、心浮气躁、急功近利、委屈失落。心理自我调适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能力。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根本上还是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然而就各种不同的心理表现,也应注意把握不同的调适方法。对于焦虑不安的人,应学会自我释放,多参加有益身

(完整版)第二章自我意识与心理健康

第二章自我意识与心理健康 教学目的:认识自我,重视自我意识的养成。 教学要求:掌握自我意识的概念、结构、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过程和特征、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缺陷、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了解自我意识的形成。 重点难点:自我意识的概念、结构、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过程和特征、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缺陷、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自我意识的形成。 教学方法:联系实际,结合案例进行理论讲授;讨论。 课时:2学时 第一节自我意识概述 一、自我意识的概念 自我意识是人对自身以及自己同客观世界关系的意识。 自我意识是我们对自己的认识,具体来说,包括对自己三个方面的认识:生理状况(如身体状况和外貌特征)、心理特征(如性格、兴趣、能力、行为习惯等),以及人际关系状况(如自己与他人、与社会关系、自己的社会地位等)。自我意识包括本质的自我与自己的外表和行为的区别,我们以此确定自己,并在生活经历、反省体验和与他人的交往中加深对自己的了解。 对于任何青年人来说,自我意识的发展都非常重要,在这一年龄能够比较正确而客观地回答“我是谁”的问题,才可能在将来有一个成熟稳定的心态步入社会。 自我意识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 二、自我意识的形成 (一)自我意识萌生时期(8个月——3岁,主要是生理自我的发展) 在生命降生之初,婴儿是没有自我意识的,(例如,婴儿咬自己的手指、脚趾,咬到自己哭出来,不知道手、脚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婴儿一般在8个月龄左右,生理自我开始萌生,这是自我意识的最初形态。到l岁左右,儿童开始能把自己的动作和动作对象区别开来,初步意识到自己是动作的主体。1周岁以后,儿童逐步认识自己的身体,也开始意识到自己身体的感觉。一般到2岁左右,儿童逐渐学会用代词“我”来代表自己。3岁左右的儿童,自我意识有了新的发展。 (二)自我意识形成时期(3岁——14岁,主要是社会自我的发展) 3岁到青春期这段时期,是个体接受社会化影响最深的时期,也是学习角色的重要时期。个体在家庭、幼儿园、学校中游戏、学习、劳动,通过模仿、认同、练习等方式,逐步形成各种角色观念,如性别角色、家庭角色、伙伴角色、学生角色等。这一时期,也是获得社会自我的时期,他们开始能意识到自己在人际关系、社会关系中的作用和地位,能意识到自己所承担的社会义务和享有的社会权利等。 (三)自我意识的发展时期(14岁——23、24岁,主要是心理自我的发展) 从青春发育期到青春后期大约十年时间,是心理自我的发展时期,自我观念渐趋成熟。这一时期,个人的自我意识具有以下特点:

论自我意识

第18卷第4期许昌师专学报1999年第4期V o l.18.N o.4JOU RNAL O F XU CHAN G NORM AL COLL EGE N o.4.1999 论自我意识 武彩鸿 [提 要] 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它的发生、发展以及相对稳定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过 程。自我对于个体的活动具有重要意义。自我意识是可以认识把握的。 [关键词] 自我 自我意识 自我和自我意识是两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概念,自我指的是一个具体人的存在,它是自我意识的载体,而自我意识则是一个人关于自身的认识,是作为主格我的自我对作为客格我的自我的存在活动及其过程的有意识的反映。 自我意识有着广义与狭义之说,广义上是指一切个体能够叫做“我的”总和,它不仅包括个体的躯体、生理活动与心理活动,而且包括所有与个体有关的存在物。诸如个体的亲属、朋友以及个体成就、名誉、财产等,这一切使个体对自身的存在产生满足或不满足体验。狭义的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心理活动觉知与控制的脑的机能活动。自我意识是个体心理的特殊形式,是人脑对个体自身以及对与外部世界关系的能动反应,罗杰斯曾说:自我意识是“对于主格我或客格我的特征的知觉和对主格我或客格我与他人和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关系的知觉”。现代脑科学的研究已部分提示出自我意识的脑机制。 因此,所谓自我意识是个体反映自身及其与外部世界关系的脑的机能活动。 自我意识是一种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系统。从其结构形式上看,自我意识具有认知的、情绪的和意志的形式。属于认知的形式有:自我感受、自爱、自尊、自恃、自卑、责任感、义务感、优越感等,统称为“自我体验”。以体验的形式表现出人对自己的态度,在同别人比较中评价自己,这类情感是复杂的。属于意志形式的有:自立、自主、自制、自强、自卫、自信、自律等,可以统称自我控制。自我控制主要表现为个人对自己的行为活动的调节,自己对待他人和自己态度的调节等。总之,这三种表现形式综合起来、相互联系起来,便成为一个人的个性的中心内容——自我。 从其内容上来看,自我意识又可分为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生理的自我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身体的意识,包括占有感、支配感和爱护感。所谓社会自我,就是个人对自己在社会关系、人际关系中的角色的意识,包括个人对自己在社会关系、人际关系中的作用和地位的意识,对自己所承担的社会义务和权利的意识等。与社会自我出现的同时,心理自我也同时形成和发展。所谓心理自我,就是个人对自己心理的意识,包括个人对自己的性格、智力、态度、信念、理想和行为等的意识。个人对自己生理的、社会的、心理的种种意识,也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因而,每一个人都有对他自己的看法和态度的独特的形式和内容。 就自我认知中的自我观念来看,自我意识又可分为现实的自我、投射的自我、理想的自我。现实的自我也称现实我,是个人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对自己目前的实际状况的看法。投射自我也称镜中自我,是个人想象中他人对自己的看法,想象他人心目中自己的形象,想象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自我感。现实自我即个人对自己现实的观感,不一定与想象中他人对自己的观感完全相同,两者之间可能有距离。当这个距离加大时,便会感到自己不为别人所了解。理想的自我也称理想我,是指个人想要达到的完善的形象,如个人的生活目标和将来的期待、抱负和成就,以及自己想成为怎样的一个人。理想我是个人追求的目标,不一定与现实我是一致的。理想我虽非现实,但它对个人的认识、情绪和行为的影响很大,是个人行为的动力和参照系。 ? ? 1 2 8

自我发展与团队管理复习题

自我发展与团队管理复习题 一、判断题: 1. 在自我评估过程中, 需要诚实和实事求是。 ( ) 2. 从长期、中期到短期目标是一个从一般到持殊的过程。离目标越近 , 就需要考虑得越具体越精确。 ( ) 3. 一般人类的右脑“主管”逻辑分析、文字表达、线性思维等活动。( ) 4. 正式学习机会的学习比非正式学习机会学习的效果要好。 ( ) 5. 六顶思考帽中红帽思考方式是指从情感和感觉的角度思考问题。 ( ) 6. 如果你的工作很忙 , 对别人强加给你的工作说“不”。( ) 7. 对于普通的管理人员来讲 , 他们只要把工作做好就表明他们的工作是有效果的。( ) 8. 活动跟踪表能够清楚地了解自己一天的工作时间利用情况,它是一种非常有用的管理工具。( ) 9. 会议能够使人人到场 , 是解决具体问题的一种最好方式 , 所以我们都要采用会议的形式进行沟通。 ( ) 10. 一个成功的工作报告必须是一个双向沟通的过程。 ( ) 11. 采用面对面的沟通时 , 通常从沟通对象获得的信息不仅仅来自语言 , 还来自人的形体语言。 ( ) 12. 工作报告的陈述者认为工作报告就是向人们灌输信息的过程。 ( ) 13. 提问是抓住听众注意力最好的方法之一。 ( ) 14. 只要有良好的团队, 就会有良好的决策。 ( ) 15. 领导和管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所以它们的角色是完全不同的。 ( ) 15. 领导在团队中一般扮演三种角色: 完成任务、建设团队、发展个人。 ( ) 17. 团队中成员和领导之间的关系应该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之上 , 如果没有信任 ,团队成员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就不可能。 ( ) 18. 我们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领导者就是服务者, 两者没有本质区别。( ) 19. 团队有各种不同的类型, 一个团队只属于其中一种类型。 ( ) 20. 现在灵活的工作模式使团队成员之间很难相互了解或举行定期会议 , 所以说这些工作模式是不好的。 ( ) 21. 能够共同协作是团队工作的优势之一。 ( ) 22. 一个团队的发展通常经过一系列阶段才能成长起来 , 所以在团队的形成阶段,成员之间是相互信任的。 ( ) 23. 在团队的不同阶段, 团队、任务和个人需要所占的比重是不同的。 ( ) 24. 团队领导必须确保批评是针对事实, 不要针对个人,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培养团队成员间融洽的气氛。 ( ) 二、单项选择 1.“一个原因不只造成一个结果 , 一个结果也绝不是肇因于一个原因。”这句话体现的思考方式、方法是 ( ) 。 A. 基于逻辑的思考法 B. 直接思考法 C. 水平思考法 D. 垂直思考法 2.( ) 不属于头脑风暴法的基本原则。 A. 自由想象 B. 想法越离奇越好

论自我意识的构建

论自我意识的构建 摘要 自我意识是对自己身心活动的觉察,即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具体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如身高、体重、体态等)、心理特征(如兴趣、能力、气质、性格等)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如自己与周围人们相处的关系,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与作用等)。自我意识是具有意识性、社会性、能动性、同一性等特点。自我意识的结构是从自我意识的三层次,即知、情、意三方面分析的,是由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或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构成。自我意识的形成原理包括:正确的自我认知、客观的自我评价、积极的自我提升和关注自我成长。人生不同的发展阶段,其自我意识的形成各 有特点。 关键词:自我意识构建方法

目录 1.自我意识的含义 (1) 1.1 意识 (1) 1.2 自我意识 (1) 1.3 自我意识的特性 (1) 2.自我意识的结构 (2) 2.1 自我认知 (2) 2.2 自我体验 (2) 2.3 自我调节 (2) 3. 构建自我意识的方法 (3) 3.1 正确的自我认知 (3) 3.2 客观的自我评价 (3) 3.3 积极的自我提升 (3) 3.4 关注自我成长 (3) 4.结束语 (4) 参考文献 (4)

1.自我意识的含义 1.1 意识 从广义方面来理解,“意识”是指与物质相对的活动的结果,用作名词,如知识、思想、观念等,哲学中常说的“存在决定意识”,指的是精神的东西;从狭义方面来理解,“意识”是指人的认识活动,用作动词,如“意识到”也就是“认识到”,心理学中所说的“意识”,就是指的“意识到”,即人的心理活动,它是一种认识形式,是一种反映形式。 意识(consciousness)是人类高级活动的一种能力,即对自身(自我意识,又称人格意识)与环境(环境意识)的认知能力,即意识的内容来源于对客观实践的感知和间接的感知;意识的产生与形成是由感觉、注意、思维、认识、推理、想象等大脑的综合活动而形成的。 1.2 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一词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W.詹姆士(W.James)于1890年在《心理学原理》一书中首次提出。他将自我分为“主体我”和“客体我”。前者表示“自己认识的自我”,主动的体验世界的自我;后者表示人们对自己的各种各样的看法。自我意识就是主体我对客体我的意识。包括认识自己的心理状况(如身高、体重、形态)、心理特征(如兴趣爱好、能力、性格、气质等)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如自己与周围人们相处的关系、自己在集体中位置与作用等)。简言之,自我意识就是个人对于自身的认识的观念。 1.3 自我意识的特性 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身心状态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自我意识包括三个层次:对自己及其状态的认识;对自己肢体活动状态的认识;对自己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认识。自我意识不仅是人脑对主体自身的意识与反映,而且人的发展离不开周围环境,特别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制约和影响,所以自我意识也反映人与周围现实之间的关系。自我意识是具有意识性、社会性、能动性、同一性等特点。 一是意识性。意识性是指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世界的关系有着清晰、明确的理解和自觉的态度,而不是无意识或潜意识。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来看,这种自我意识是主体我对客体我的一切主观能动的反映。 二是社会性。自我意识是个体长期社会化的产物。这不仅因为它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的,而且因为它的主要内容是个体社会属性的反映。对自我本质的意识,不是意识到个体的生理特性,而是意识到个体的社会特性,意识到个体的社会角色,意识到

(现场管理方案)自我发展与团队管理作业

(现场管理方案)自我发展与团队管理作业

自我发展与团队管理作业1 一、判断题:(每题3分,共24分) 1.在自我评估过程中,需要诚实和实事求是。() 2.从长期、中期到短期目标是一个从一般到持殊的过程。离目标越近,就需要考虑得越具体越精确。() 3.学习的机会很多,包括正式学习机会和非正式学习机会。() 4.一般人类的右脑"主管"逻辑分析、文字表达、线性思维等活动。() 5.思维导图符合右脑思维的范畴。() 6.正式学习机会的学习比非正式学习机会学习的效果要好。() 7.只要做好周密的计划和严格的控制,就能完成工作任务。() 8.六顶思考帽中红帽思考方式是指从情感和感觉的角度思考问题。() 二、单项选择(每题3分,共30分) 1.“一个原因不只造成一个结果,一个结果也绝不是肇因于一个原因。”这句话体现的思考方式、方法是()。 A.基于逻辑的思考法 B.直接思考法 C.水平思考法 D.垂直思考法 2.高效团队建设中的5W1H是指:who(我们是谁)、where(我们在哪里)、what(我们成为什么)、when(我们什么时候行动)、how(我们怎样行动)、why(我们为什么)。可以通过明确这几个方面的问题来建立高效团队。下面这段话所对应的是()。 “每一个团队都有其优势和弱点,而团队要取得任务成功又面对外部的威胁与机会,通过分析团队所处环境来评估团队的综合能力,找出团队目前的综合能力对要达到的团队目的之间的差距,以明确团队如何发挥优势、回避威胁、提高迎接挑战的能力。” A.why(我们为什么) B.when(我们什么时候行动)

C.what(我们成为什么) D.where(我们在哪里) 3.()不属于头脑风暴法的基本原则。 A.自由想象 B.想法越离奇越好 C.数量不限 D.不要批评 4.在您的工作面临各种选择时,除了选择离开以外,您还可以通过其他方法来进行改变。下面不属于改变境遇的情况有()。 A.承担一些他人的事务以节省他人的时间 B.改变您的想法 C.改善您的工作环境 D.持有极积态度 5.关于学习周期的阶段与解释对应正确的是()。 A.获得经验--思考经验 B.反省--从经验中找出规律或得出结论,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 C.理论化--实践和具体做些事情 D.应用--以理论化的结果指导行动或调整做事方式 6.个人的目标按时间划分,分为三个阶段,那么一般来讲中期目标的时间段是()。A.3-5年B.10年C.5-10年D.1-3年 7.某人做了一个测试,结果如下: 问:他人的反应让您吃惊吗?答:经常; 问:他人在介绍自己的时候,您是否并不太在意?答:经常; 问:有关工作的进展状况,您是最后一个知道的吗?答:经常; 问:您能预见到他人会有怎么样的反应吗?答:很少; 问:您能正确理解他人的情感吗?答:很少。 通过上述测试结果,可以判断该人在情商方面()。 A.自我认知水平较高 B.需要加强自我认知水平 C.需要加强社会能力的认知水平 D.社会能力的认知水平较高 8.以下反馈中()不是建设性的。

自我意识发展的三个阶段

自我意识发展的三个阶段 自我意识是指人对自己各种身心状况的认识及对周围事物关系的各种体验。一个人的自我意识从发生、发展到相对稳定、成熟,大约经过了20多年的时间。初生时,人们并不能区分自己和非自己的东西,生活在主客体未分化的状态;七八个月的婴儿开始出现自我意识的萌芽,即能意识到自己的身体,听到自己的名字会做出明确的反应;两岁左右的儿童,掌握第一个人称代词“我”,在自我意识的形成中是一大飞跃;三岁左右的儿童,开始出现羞耻感、占有心,要求“我自己来”(要求自主性),其自我意识有了新的发展。但是,这一时期的幼儿,其行为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以自己的身体为中心,以自己的想法和情感来认识和投射外部世界。因此这一时期的自我意识被认为是生理自我时期,也有人称之为自我中心期,它是自我意识最原始的形态。从三岁到青春期,是社会教化对个体影响最深刻的时期,也是角色学习的重要时期。儿童在幼儿园、小学、中学接受正规教育,通过在游戏、学习、劳动等活动中不断地练习、模仿和认同,逐渐习得社会规范,形成各种角色观念,如性别角色、家庭角色、同伴角色、学校中的角色等,并能有意识地调节控制自己的行动。虽然儿童也积极关注自己的内部世界,但他们主要依据别人的观点去评价事物、认识他人,对自己的认识也服从于权威或同伴的评价。因此,这一时期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被称之为“社会自我”发展阶段,也称之为“客观化”时期。从青春发育期到青年后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期。其间自我意识经过三个阶段逐步趋向成熟,这三个阶段是: 1、分化 进入青春期以后,个体的视线由外向内转移,开始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和内心体验,于是个体自我分裂为两部分:主体自我和客体自我。主体自我处于自我意识的主体地位,起观察者、评价者和调节者的作用;客体自我在自我意识中处客体地位,充当被观察、被评价和被调节的角色。经过分化,个体开始认识和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进入心理自我的发展时期,也可以说进入了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观化”的时期。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2、矛盾 自我意识的分化,引起了自我意识内部的矛盾,使青年开始感受到儿童期从未体会到的种种内心冲突和思想斗争。自我意识的矛盾最突出地表现为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矛盾。理想自我往往与主体自我相联系,反映了个体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体现了一定社会要求和道德准则的内化情况;现实自我则往往与客体自我相联系,反映了个体实际上是怎样的人,体现了个体各方面的实际发展情况。自我意识的矛盾就是当“主体自我”去考察、认识和评价“客体自我”时,常常会发现“现实自我”不能符合“理想自我”,于是出现了心理不平衡,即自我的分裂。为此,他们常常感到内心困惑、苦闷和烦恼,甚至迷茫不解。能否解决好这个问题,对青年期的心理发展将会产生重大影响。 3、统一 经过一段时间的矛盾与冲突,个体的自我便在新的水平上实现了协调与一致,即自我统一。但怎样统一,统一的性质又如何,则是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

论自我意识的构建

毕业论文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防治 专业植物保护 学生姓名周伟苏 班级植保高职10班 学号101113136 指导教师周晓培 完成日期2015年12月27日

徐州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成绩评定表

论自我意识的构建 摘要自我监控与调节对于个体成功地适应社会相当重要,它是完成各种任务,协调与他人关系的必要条件。运用有效方法并通过自我努力,实现悦纳自己、悦纳他人、悦纳现实,达到消除烦恼、欢悦充满自我生活空间,对新、真、善、美具有强烈敏感并孜孜追求。作为一名女大学生,在物欲横流的社会生活中,在越来越开放的大学生活中,构建良好的自我意识是成长的必要条件。 关键词:自我意识自我调节女大学生 1 自我意识的含义 自我意识是对自己身心活动的觉察,即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具体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如身高、体重、体态等)、心理特征(如兴趣、能力、气质、性格等)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如自己与周围人们相处的关系,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与作用等)。自我意识是具有意识性、社会性、能动性、同一性等特点。自我意识的结构是从自我意识的三层次,即知、情、意三方面分析的,是由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或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构成。自我意识的形成原理包括:正确的自我认知、客观的自我评价、积极的自我提升和关注自我成长。人生不同的发展阶段,其自我意识的形成各有特点。 2 自我意识的结构 自我意识的结构是从自我意识的三层次,即从知、情、意三方面分析的,是由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或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构成。因此,自我意识也叫自我调节系统。 自我认识是自我意识的认知成分。它是自我意识的首要成分,也是自我调节控制的心理基础,它又包括自我感觉、自我概念、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自我分析是在自我观察的基础上对自身状况的反思。自我评价是对自己能力、品德、行为等方面社会价值的评估,它最能代表一个人自我认识的水平。 自我体验是自我意识在情感方面的表现。自尊心、自信心是自我体验的具体内容。自尊心是指个体在社会比较过程中所获得的有关自我价值的积极的评价与体验。自信心是对自己的能力是否适合所承担的任务而产生的自我体验。自信心与自尊心都是和自我评价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自我调节是自我意识的意志成分。自我调节主要表现为个人对自己的行为、

当代大学生的自我意识

当代大学生的自我意识 【摘要】 本文从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与社会适应的关系,自我意识与社会化的关系,自我意识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以及自我意识和人际关系的关系等我的基本观点着手论述我对自己心理发展状况的理解以及针对分析这种现状的对策。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社会适应社会化心理健康人际关系大学生自杀问题 【正文】 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及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态、心理特征以及和他人关系的认识。根据定义将其分为生理(物质)自我、心理(精神)自我、社会自我。而根据客观现实状态又分为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自我意识的结构主要有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及自我意志。自我意识对我们的作用亦是起至关重要的作用的,它主要帮助我们认识外界客观事物条件;是人的自觉性、自控力的前提,对自我教育起推动作用;改造自身主观因素的途径,使人能不断进行自我监督和自我调节,促使我们不断进步! 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会逐渐认识自己,关于自我及其周围环境关系的多方面、多层次的认知和评价,进行自我意识。它个体对自我所有的思想、情感和态度的总和。 大学生作为青年中的一个特殊群体,自我意识呈现出复杂性、多样性和矛盾性等特点,培养大学生的积极自我意识,对其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也是一名处在人生重要阶段的大学生,这一时期形成的价值观对一生都具有深远影响。经过一个学期对社会心理学这门课的学习,我也逐渐意识到我的自我意识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我将结合基础知识努力对症下药,积极培养积极的自我意识。 一、基本观点。 大学阶段是人的自我意识成熟的关键阶段,也是个体社会化发展,适应社会的关键阶段。在此期间,大学生是否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发展自己,对他们今

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发展自我

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发展自我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发展自我 关于自我发展 自我在一生之中,有四项任务要设法达成,就是:自我认识、自我定位、自我成长、自我超越。 自我认识 认识自我”是一件难事,却非常重要,因此希腊人会在戴菲尔神殿刻上认识你自己”这几个字。自我”本身不断在变化,譬如我今天看了一部电影,获得很大的启发,那么看完电影之后的我和之前的我不一样了。 自我认识可以从心理测验、性向测验,或者星座、八字着手,不论使用任何方法,关键在于:要把生命看作一个动态的过程。想了解自己,可以留意三个问题:什么事情使我感动?”、什么人的作为使我羡慕?”、我对自己满意吗?”当看到一件事情而觉得感动时,立刻把它记下来,因为这是内心的召唤,代表内心希望自己也能做到同样的事。同理,如果项目某个人,代表这个人的作为与引发内心希望向他学习的愿望。 然后问:我对自己满意吗?”一般而言,人对自己都不太满意,如果试着了解不满意的理由是什么,就能由此找到奋斗的方向。 人在年轻的时候,应该尝试自我的认识,譬如通过自由想象法,用各种价值观来测试

自己,看看自己对哪些价值最为珍惜。一个人的生命内涵由他所选择的价值构成,如果无法回答:人生中什么是最重要?”代表你根本不了解自己。 这种认识自我的方法是最妥当的,其中喊该了生命的动态开展,因为了解自己的志向存在,就知道未来应该往那里发展。 根据柏拉图的说法,每个人内心当中都有一个精灵,它象是上天为人注定的一个天命,让人知道该往哪个方向发展,最后达成一个目的,完成生命的拼图。我们每做一个抉择,就好象是加上一片拼图,在尚未完成之前,是无法看到全貌的。一个人如果想将人生拼成美好的图案,一定要有愿景,如果没有愿景,拿到什么拼什么,最后的成果可能令人难以辨认,有的地方灿烂、有的地方晦涩,整体看来不成一个构图。 现在人们强调生涯规划,正是因为人生需要一个构想或蓝图。不过,一般人往往将生涯规划局限于事业规划。但是,不论经营任何事业,最后仍然要退休交棒,又怎么能算是全部的生涯?有写人的生涯规划则是在规划子女的生涯,自己的生命却没有任何发展,这也会造成各种问题。真正的生涯规划,要由开发自己的潜力着手。

自我意识也称自我

自我意识也称自我,它是指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即自己认识的一切,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总之,自我意识就是自己对于所有属于自己身心状况的认识。自我意识的特点:自我意识的社会性、自我意识的形象性。自我意识是对自身存在的意识,它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在意识发展的序列上,自我意识是处于高级阶段的心理活动。从人类的种系发展来看,在人类的早期,如在幼发拉底河流域出现的古巴比伦文化,虽然有许多关于天气、农业和土地丈量方面的知识,但没有形成关于人类自身的认识。只有在古希腊,人类才第一次开始对自己进行研究,因此古希腊文化的出现才是人类成熟的标志。同样,从个体发展来讲,也是先有对外部的意识,然后才有对自我的意识。刚出生的婴儿虽有对外部刺激的感知,但完全没有“我”的概念,他们玩弄自己的手指头就像玩弄玩具一样,这时他们的自我意识尚未萌芽。大约在一岁时,儿童开始能把自己的动作和动作的对象区分开来,这时就出现了自我意识的萌芽。而到两岁左右,当儿童能用“我”来称呼自己,并能区分我、你、他时,其自我意识才算是真正产生了。 自我意识一旦形成,个体就摆脱了物我不分的混沌状态,实现了自我的对象化,就能客观地审视和评价自己。更重要的是,有了自我意识以后,个体就有了主动性和选择性,有了自我调整的能力,就能够对自己目前的状态及未来的发展做出解释和判断,并主动采取措施,促进自身人格的改变和完善。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只有真正能对自己的性格、能力对自己未来的生活目标等有了清醒完整的认识后,我们才能说他的个性发展已经趋于成熟了。换句话讲,一个人自我意识发展的水平,反映出他个性成熟的程度。 意识的功能:(1)对现实的个人和文化进行构建。 一个人对现实的个人建构是以记忆为基础的意识的连续。在我们的意识里,存在着我们经历的和思考的一切,它包含我们的过去、现在和对将来的设想。每个人对现实的自我构建也就是对现实的自我的建构,这样的建构正是通过意识尤其是自我意识实现的;同时,自我建构的发展过程也是自我意识发展和完善的过程。而一个人的自我建构一旦形成及相对稳定之后,他就会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看待世界、解释现实。 所谓现实的文化建构是指“由特定的一组人群的多数成员所分享的思考世界的方式”。文化建构诗意个人建构为基础的,即是由一个具有相同或相似的个人建构的群体完成的,他们具有相似的意识形态和分享同样的经验,而文化建构一旦形成,又会对个人建构产生强烈的影响,如果说,个人建构强调的是自我意识的话,那么文化建构则突出的是社会意识。 (2)通过限制人们的注意,减少不断涌入的刺激能量。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天,都面对大量信息的输入,而我们不可能对所有的信息都做出反应。事实上,我们也没有必要对所有的信息都做出反应,因为对我们来说,许多信息都是无足轻重的。我们所要处理的是那些对我们来说是“重要”的信息,而意识的存在使我们能够从浩瀚的信息中提取出那些“关键”信息并进行加工。而且并非所有的信息都要进入到我们的长期记忆中,只有那些“需要”进入的信息才可以,要达到这样的目的,也必须依赖于意识。 (3)使我们能够进行最佳决策和做出最佳行为。 通过对以前各种经验、知识等的建构,我们可以得到一些规律,再结合当前的场景可以对当前的刺激做出合理的反应,并能对这些反应的结果进行有效地预测。在活动中,外界刺激的输入是非常多的,意识的存在就为人们遵守这些观念

关于自我意识的心理学理论

中学生常见心理挫折 中学生处于青春发育期。随着生理的发育,社会交往范围的扩大,知识的增加,中学生的独立性越来越强,自我意识有了发展,但是,由于中学生的社会阅历浅,经验不足,经济上没有独立,心理上存在着依赖感,他们对生活、未来的理想与现实满足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因而形成种种矛盾,加之,中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和应付挫折的能力尚不完善,在种种矛盾面前必然产生心理上的挫折,并表现出种种由各种挫折而产生的心理障碍和行为。对此,有的学者称之为“青春期综合症”或“挫折综合症”。现就中学生常见的挫折心理作一分析: (一)学习挫折 学习挫折是指学生因学习上的失败或偶尔失败在心理上造成的困惑、不安的情绪状态。中学生中因学习挫折感到困惑的人数很多。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社会上对高学历、高文凭的要求越来越重,学校基础教育始终围绕着“升学率”这根指挥棒而转,形成教师为升学而教,学生为升学而学的应试教育,其结果便是人们十分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分数成为衡量学生学习质量高低的标准,升学率成为衡量学校教学质量高低的标准。学生也不得不重视分数,每次测验,考试都力争取得好的成绩,然而一旦事与愿违,考试失败或没有达到理想的分数,便感到心理压力很大,产生强烈的挫折感。有些学习困难的学生,本想把学习搞上去,但因方法不当,基础较差,虽经努力,效果却并不显著,为此感到心烦意乱,焦躁、不安。长期以往,便会感到自尊心受到伤害,变得自卑,缺乏自信,对学习逐渐失去兴趣,陷入学习棗成绩差棗感到压抑棗失去信心棗自卑棗厌学的恶性循环中。 (二)人际交往挫折 人际交往是人类获得信息,交流情感,免除能力不足与孤独感,满足生存需要与归属感的一种需要。社会发展越进步,人际交往的形式就越复杂,交往在人的生活中的作用也就越大,人的心理能力是在交往活动中发展起来的。一个人的交往顺利活跃,便能心情舒畅,身心健康,而一个人的交往受到阻碍,便会感到心情郁闷,缺乏朝气,有碍身心健康。

自我认知与成长感悟

自我认知与成长感悟 ——人生若只如初见。 也许有很多的东西,我在来大学的时候就不懂;所以,造成了现在这样的自己。也许,我没能真正的了解别人,从而无法真正的把自己全部交给别人;所以,在大学里,我在收获友谊的同时也失去了曾经我以为可以成为一辈子的友情!!我一直以为我的付出一定和我的收获成正比,可是现实却远远不是这样!!所以,自从上了这个自我认知与成长课后,我从老师和同学那里重新认识了自己,了解了自己;我也能够从梦幻和理想中苏醒,勇敢地面对现实;了解自己,了解别人;从里到外的重新塑造自己。 通过学习的感悟:人生的真相! 在现实中,我们总会遇到痛苦,但痛过了,有时就故意淡忘了,不愿正视它,更不愿提起它。其实,痛苦也是人生的一种“维他命”,认真反思它的人,可以找出苦的根源,痛过一次就够了;而不愿正视它的人,会接二连三犯同样的错误,遭受同样的“痛”和“苦”。比如:印度伟大的寂天伦师曾说:“执我唯增苦。”只要执着“我”,就肯定会增加痛苦。在生活中不管遇到什么苦,均应将其归罪于我执,而不要去责怪别人。若能除掉我执,再不顺的日子都会改变。就像现在的我,就因为自己曾经的年少无知,自己的无所顾忌,让我和好朋友变成了陌生人;在一个宿舍却形同陌路,除了偶尔说说话,其余时间就是无视彼此的状态。曾经的我,总以为是她的错,所以,我不愿意选择原谅。可是在之后的生活中我又渐渐发现,这也并不全是她的错,如果之前没有犹豫,没有怀疑,没有判断失误,导致自己听信谣言,迷失了心智,让坏人有机可趁,把小事无限扩大化。也许,现在就不会弄得那么僵了;也许我现在后悔了,但我却不遗憾。因为,我感

觉我已经做到了自己的无愧于心;虽然,现在的状况,和以前没什么区别;但我的心却不再那么消极和悲观,也许,我们这一生就没有缘分成为朋友,那就放开彼此的手,让彼此都过得快乐些;同时,我也很感谢他们,让我在大学学会了这些东西,让我成长了一点,懂事了一点!!如果没有他们,也许出了社会,我会经历更大的伤痛!!正是这次的经历和痛苦让我发现了自己的问题,让我更加看清自己,了解自己,懂得了反省自己,想要不断地提升自己!!因为这次的痛苦已经挫败了我的优越感,打消了我的傲气十足;能让我对别人有心声悲悯;让我慢慢看清了事情的真相,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所以,痛苦也并不一无是处,关键看我们懂不懂从中提炼“养分”。对于人生,我们也应该有全面的认识:一方面要憧憬光明,一方面要面对黑暗;一方面要梦想成功,一方面要迎接失败…若有了这些准备,不论社会如何复杂,我们应对起来都会十分自如。因为有苦有甜,因为有痛有乐;才丰富了的人生,才提升了自我,才增添了美好!! 通过老师与同学的教导明白:失去并不可惜。 从小到大,我们了解的:“幸福”,全来自于外在。比如有钱了就幸福,没钱了就痛苦;有人爱就幸福,失恋了就痛苦…但实际上,这一切都不稳定,随时可能发生变化。而这个自我认知与成长的课程所揭示的“幸福”,建立在内心的基础上,这是人人平等具有的,只是很少人懂得该怎样挖掘。一旦你认识了它,才知道何为不变的幸福。就如现今我是一名大学生。我觉得,有时候欲望也是一种动力,如果人人都知道知足少欲,可能就会影响到自身的发展。但往往追求不等于贪欲。作为年轻的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追求不能过了头,否则可能变成贪欲,这样一来,就会对他带来害处。在生活中,既要有看破、放下的一面,也要有积极努力的一面。该放下的固然要放下,该挑起的还是要挑起,这样才能够幸福与

心理 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3000字

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隐藏在个体内心深处的心理结构,是个体意识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人格的自我调控系统。自我意识的培养是大学生自我完善的途径,是大学生实现人生目标的桥梁。大学阶段是个体自我意识急剧增长、迅速发展和趋于完善的重要时期,探讨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寻求合理的培养途径,对培养具有健康人格和德才兼备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水平的提高,大学生变得越来越多。较之于整个社会,大学生是最敢于查问和审视自己存在状况的青年群体,最敢于对自己的生活持批判态度、活得本真的人。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对自我的前所未有的关注,使他们生活在动荡不宁的心理世界中。自我的接纳与排斥,自我的同一与分离,自尊的获得与丧失,自我价值的认同与否定,以及由此而致的希望与失望、信任与怀疑、喜悦与忧伤、成功与失败等诸多复杂的情感体验,构成他们心理矛盾与冲突的主旋律。诸多研究和事实表明,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日趋严重、不断升级,而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危机又大多源于自我意识。因此,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对于大学生们尤为重要。 (一)何谓“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人的关系的认识、体验和监控;是人对自身以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是人的意识活动的一种形式;也是人的心理区别于动物心理的一大特征。动物的注意只能指向其周围的环境,充其量只能指向于自身躯体的某些有限的部位。而人的注意却有可能把注意指向自己的心理和行为。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反映形式,是人的心理区别于动物心理的一大特征。自我意识在个体发展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自我意识是认识外界客观事物的条件。一个人如果还不知道自己,也无法把自己与周围相区别时,他就不可能认识外界客观事物。其次,自我意识是人的自觉性、自控力的前提,对自我教育有推动作用。人只有意识到自己是谁,应该做什么的时候,才会自觉自律地去行动。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就有助于他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取得自我教育积极的效果。再次,自我意识是改造自身主观因素的途径,它使人能不断地自我监督、自我修养、自我完善。可见,自我意识影响着人的道德判断和个性的形成,尤其对个性倾向性的形成更为重要。 (二)“自我意识”如何形成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库利在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镜像自我”理论。他认为每个人对自己的意识是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根据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而发展起来的,这个过程在人的一生中一直进行着。库利将之形象地比喻为:将他人看做一面镜子,从这面镜子中可以照出

自我认知与职业发展

自我认知与职业发展 【摘要】自我认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充分、客观的自我认知是心理健康的基础。进行自我认知是认识个人和社会关系的一个重要基础,是选择职业的依据。要通过科学认知的方法和手段,对自己进行全面认识,清楚自己的优势与特长、劣势与不足。自我分析要客观冷静,既要看到自己的优点,又要面对自己的缺点。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规划中的盲目性,有效地促进职业发展。 自我认知是自我定位的前提,很难相信一个没办法客观认知自己的人能很好的定位自己,同样很难相信这样的经理人会很好的认知和定位其所服务的品牌。 关键字:认知能力兴趣职业定位 一、能力认知 很多经理人喜欢把自己说的无所不能,喜欢把过往从事企业的集体创造的辉煌据为己有,如果这种想法放在面试的话容易让人难以判断其长处,以及不谦虚感觉,最终被企业弃用;如果这种心态用来看待自己的话,会造成自恃清高,看不到自己的不足。 能力认知还有就是对自己的帅才还是将才的认知,我们看到,有些经理人本来在某一范畴做的很好,但是当他作为一个企业的管理者的时候就做不好了,原因在于,他没有具备统领全局的能力 二、兴趣的认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职业选择的原动力。一旦学生明确了自己的兴趣、优势和潜能,他知道了他要做什么、不要做什么、能做好什么时,他的成就欲就被点燃,他的主体意识被唤醒,渴望成功的强烈愿望将使他不可阻挡地吸取一切他所需要的知识,把学习作为事业成功的需要,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性格的认知 性格是一个人对事物稳定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大量研究表明,不同的性格分别适合不同的职业。根据性格选择职业,能使自己的行为方式与职业工作相吻合,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一技之长,从而得心应手地驾驭本职工作。 四、自身与职业 1、自我评价 也就是要全面了解自己。一个有效的职业生涯设计必须是在充分且正确认识自身条件与相关环境的基础上进行的。要审视自己、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做好自我评估,包括自己的兴趣、特长、性格、学识、技能、智商、情商、思维方式等。即要弄清我想干什么、我能干什么、我应该干什么、在众多的职业面前我会选择什么等问题。 2、确立目标

论自我意识与自我发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757390700.html, 论自我意识与自我发展 作者:陈赛 来源:《成长·读写月刊》2016年第03期 【摘要】关于人的主体性问题已经成了当前哲学研究的“热点”。在研究这一问题时人们必须首先思考和回答:人的本质是什么?人为什么能够成为主体?人作为主体的本质特征又是什么?在关于这些问题的讨论中,人们往往有意或无意地迥避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对人的自我意识的研究,忽视了自我意识是人的主体性的本质特a征之一。然而正是由于人所具有的自我意识,人才成其为人,成其为自觉认识的实践的主体,成其为社会和历史的主体。如果离开人的自我意识,人的主体性的地位将因失去其内在的本质规定而无法得到充分的说明。 【关键词】心理学;自我意识;个性发展 一、“自我”的内涵分析 研究自我意识,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自我”,“自我意识”也就是认识主体对自身的反省和认识,对自我意识的研究要求我们,有必要对“自我”这一概念首先作一基本分析。 “自我”一词在英文里的对应词是self或ego。在现实的自我认识过程中,“自我”表现为双重身份,即具有整体统一性的“自我”分裂为两部分:“主体的我”与“客体的我”。在《自我意识的原初确立》一文里,主客体的分化使人类有了自身与外界的最初区别,有了自我感与朦胧的自我意识。但应该指出,这种自我意识是很原始的,极度抽象的。要使自我意识真正深化拓展下去,还有赖于主体在意识中进一步把“自我”分化为意识主客体。因此,如果说主客体的分离是自我意识产生的第一基础的话,那么“主体我”与“客体我”在观念上的分开则是自我意识产生的第二、也即最为现实的前提。因为主体与客体的分离是人类走向自我觉醒的第一步,但当时还只是极抽象地将我与外界的一切(作为整体)对立起来,这是人类自我意识的最初阶段。要从这种抽象的主客体分离对立,发展到生动具体的自我意识,就必须有“自我”本身的二重分裂:“主体我”与“客体我”的分离。所以,发称这种自我本身的二重分化为自我意识产生的第二步亦即现实条件。在这里,我们看到主客体的矛盾运动与变化发展构成自我意识内在运动的基本骨架。 所谓“主体我”也就是自身活动与行为觉察者的我,“客体我”则是被观察被认识到的自我的身心活动的状况。美国人类学家米德把前者称为I,把后者称为me。 二、影响自我意识的因素 影响自我意识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研究较多的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年龄、性别和家庭社会经济地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