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鄱阳湖流域土地利用生态风险格局_徐羽

鄱阳湖流域土地利用生态风险格局_徐羽

鄱阳湖流域土地利用生态风险格局_徐羽
鄱阳湖流域土地利用生态风险格局_徐羽

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安全影响的研究(以济宁市为例)

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安全影响的研究(以济宁市为例) 在RS/GIS技术的支持下,选择南四湖流域典型市域——济宁市为研究区,基于多源数据,揭示了研究区1987~2008年的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点,进一步构建“隐患-状态-免疫”的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组合赋权法确定指标权重,应用改进TOPSIS模型实现了100 m×100 m栅格水平上的生态安全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较为剧烈且具有独特的区域特色,其总体特征为耕地、林地、草地和未利用地的面积持续下降,建设用地急剧扩张,水域面积则先降后升;20 a来,研究区生态安全状况经历了先恶化后改善的变化趋势,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加大是2000年后研究区生态安全好转的主要驱动力;研究区生态安全状态空间差异明显,东部山地丘陵区和南四湖区最好,中部和西北部地区最差,其余区域基本处在预警状态。研究结果可为研究区生态建设和土地生态安全格局的制定提供依据。 1. 引言 生态安全是21世纪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一个新主题。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全球性生态问题凸显,区域乃至全球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区域尺度的生态安全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目前已成为国家、地区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生态安全主要受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因素的共同影响,人类活动导致的土地覆被变化必然对地球系统的气候、水文、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生物多样性等产生重大影响,对区域生态安全起着决定性作用。随着IGBPⅡ与IHDP的GLP(Global Land Project)工作的展开,强调与GCTE(Global Change and Terrestrial Eco-systems Project)研究计划的综合,土地利用的生态环境效应已经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极大关注。因此,整合土地利用与生态安全两大热点,研究区域生态安全的时

鄱阳湖生态保护及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鄱阳湖生态保护及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鄱阳湖位于长江以南,江西省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5°49′~116°46′、北纬28°24′~29°46′,是与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水五大河流(以下简称“五河”)尾阊相接的类似盆状天然凹地,受江(长江)、河(五河)水位制约水量吞吐平衡而形成的过水性、吞吐型、季节性的湖泊,洪、枯水位面积相差l0多倍,是我国目前最大的淡水湖泊。1998年7月31日的最高水位22.59.m(吴淞高程)的湖面面积为4.070平方千米。鄱阳湖及湖区属亚热带潮湿的季风气候,年降雨量在1400~1900mm之间,年平均气温为17℃,最低气温在1月份,平均为4.7℃,每年无霜期约为280天。鄱阳湖是我国公布的首批国家重点湿地保护地之一,1992年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在维护生物多样性、长江中下游洪水调蓄控制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引作为通江湖泊的鄱阳湖,位于长江中、下游连接处东、西承上启下的战略位置和贯通本区京九铁路大动脉,对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和江海一体的“T”形战略格局,具有十分重要的区位优势由于鄱阳湖流域占江西省面积的94.1%,鄱阳湖流域的发展对于江西乃至全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和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量的增加,鄱阳湖流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呈现恶化趋势保护鄱阳湖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湖区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已经成为政府和公众共同关注的话题。 ●直击鄱阳湖五十年大旱 鄱阳湖,丰水年份水域面积最大可达4000平方公里以上,可现在却因持续的干旱严重“瘦身”。占鄱阳湖面积约5%的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所辖范围224平方公里,是“世界重要湿地”。2011年的5月,保护区所辖的九个子湖,有八个干涸。5月的鄱阳湖,本应是夏季“洪水一片”,却呈现出冬季“枯水一线”的景观。鄱阳湖曾经那种烟波浩渺,水天一色,千帆竞发,万鸟翱翔的景象已经不再,如今的鄱阳湖面临着湿地锐减、中心湖区变成大草原、生态受威胁、生产生活用水受困等严峻形势。 ●鄱阳湖生态环境现状

土壤风险评估技术

1,对比场地评估技术 污染场地风险评估分为人体健康风险评估和生态风险评估。污染场地健康风险评估是指 针对特定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场地条件,评价场地上一种或多种污染物质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 可能性的技术方法;污染场地生态风险评估是评价场地污染物对植物、动物和特定区域的生 态系统影响的可能性及影响大小。 污染场地健康风险评估考虑到多种污染物可能同时存在于场地不同的介质之中,如土壤、 空气、水、食物和尘埃等,通过分析与受体相关的多种暴露途径,实现对多介质的健康风险 评估;以可接受健康风险水平为出发点,提出保护人体健康的土壤修复目标值风险评估工作程序内容: “危害识别”、“暴露评估”、“毒性评估”、“风险表征”和“确定土壤修复目标值”五部分内容。 “暴露评估”就以下技术内容进行了规定: (1)典型用地方式下,土壤污染的暴露情景、主要暴露途径和敏感人群;(2)室内和室外空气中来自土壤(地下水)的污染物的浓度预测模型; (3)主要暴露途径的风险评估模型及模型参数的取值方法。 (4)人体暴露量的计算。 “毒性评估”部分规定了污染物的毒理性质参数取值、确定污染物理化性质参数取值和确定污染物的地下水环境标准值。 “风险表征”部分规定了污染物的致癌和非致癌风险计算方法、进行风险的空间表征、基于 致癌和非致癌风险的土壤修复限值的计算、不确定性分析等内容。 “确定土壤修复限值”部分则基于可接受的风险,计算关注污染物基于场地所有可能暴露途 径致癌风险的修复目标值和非致癌风险的修复目标值。 2, 从土壤污染现状与潜在风险的不同角度,采用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评估与生态风险评估相结合的方法对污染土壤进行评估,把传统的化学指标与生态毒理指标结合起来,更能够准确地衡量土壤的污染程度。 (1)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评估。土壤污染程度采用单项污染指数和内梅罗污染指数进行评价,根据《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中对土壤的等级划分,采用内梅罗污染指数划定污染等级。 (2)生态风险评估。目前,中国尚无测定土壤样品中重金属等污染物生态毒性的标准分析方法。 污染土壤的分级结合污染场地的再利用要求,提出将土壤的污染程度分为三个等级。 1级:土壤基本无污染或轻度污染,土壤不必处理可以利用(非农业用途) 。判别方法:急毒性与遗传毒性都在3级以下,同时污染物浓度达到轻度污染以下。 2级:土壤中度污染或轻度污染,需作适当处理或可选择性利用。判别方法:急毒性与遗传毒性都在2~3级之间,同时污染物浓度也在中度污染以下。 3级:土壤为重度污染,必须处理后方可利用。在未处理前,该污染场地应作为红线

天津地区土壤中萘的生态风险分析

天津地区土壤中萘的生态风险分析 杨宇,石璇,徐福留,陶澍(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地表过程分析与模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871) 摘要:以天津地区表土188个样点的实测萘浓度以及萘对10种代表性土壤生物的半致死浓度为基础资料,尝试用三种方式评价了该地区土壤中萘的生态风险。并进行了方法学比较。研究结果发现,暴露浓度和毒性效应概率密度函数的重叠面积为%,联合概率曲线非常贴近左、下两轴,准确计算的暴露浓度超过LC50的概率仅为%。这些结果均说明该地区土壤萘的生态风险极低,仅严重污染的局部地区可能发生最敏感生物种受害。用于进行风险评价的三种方法各有利弊,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上述事实。 关键词:生态风险;概率风险评价;土壤;萘 Risk analysis of naphthalene in Tianjin terrestrial ecosystem Yang Yu, Shi Xuan, Xu Fuliu, Tao Shu (Colleg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Laboratory for Earth Surface Processes,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China) Abstract: Three approaches were applied and evaluated for probabilistic risk assessment of naphthalene in a terrestrial ecosystem in Tianjin, China, based on the observed naphthalene concentration of 188 top soil samples from the area and LC50s of naphthalene to ten typical soil species from the literature. It was found that the overlapping area of the two probability density functions of concentration and LC50 was %, the joint probability curve bend towards and very close to the bottom and left axis, and the calculated probability that exposure concentration exceeds LC50 of various species was as low as %, all indicating a very much acceptable risk of naphthalene to the terrestrial ecosystem and only very sensitive species or individual animals are threaten by localized extremely high concentration. The three approaches revealed similar results from different viewpoints. Key words: ecological risk;probability;risk assessment ;soil;naphthalene 1.前言 作为多环芳烃中迁移活性最强的化合物,萘是天津地区影响范围最大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之一。近年监测结果发现该地区表土中萘含量高达275276 g/kg [1]。与其他多环芳烃相似,其主要来源包括化石燃料燃烧和污水灌溉[2]。虽然目前并未发现萘具有致癌作用,但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早有定论,对多种生物具有毒性[3]。 风险分析是定量研究有毒污染物生态危害的重要手段,因而受到各国环境研究者和决策者的高度重视。目前用于风险分析的方法很多,既有简单的阈值比较[4],也有具有概率意义的风险分析[5-6]。尽管前者在风险管理中使用方便,但由于忽视了污染物在环境中浓度的大幅度变异以及不同生物种耐受能力的极大差别,简单的阈值很难在生态系统水平对污染的生态风险做出合理的判断,被推荐在生态风险评价的筛选阶段使用[7-8]. 概率风险分析的方法同时考虑生物耐受性和污染物浓度两方面的变异,可以对污染的生态风险做出整体评价。对生态风险进行有概率意义的评估可以采用不同方法。最常见的是将表征化合物

生态理念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

生态理念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9-04-23T11:39:24.940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2期作者:贾晓燕 [导读] 摘要:合理开发利用土地,优化配置土地资源,是促进区域经济、文化、环境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衡水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河北衡水 053000 摘要:合理开发利用土地,优化配置土地资源,是促进区域经济、文化、环境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土地利用规划主要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土地本身的特点,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国家为了保护土地,促进经济发展,必须进行科学的规划,是政府指导和管理土地利用规划与土地供需平衡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生态理念;土地利用规划;应用 前言 土地利用和规划是指对区域土地功能、应用方式、应用面积进行划分,在统筹管理基础上,实现土地应用价值的最大化。就目前而言,土地利用涉及内容包括林木土地、建筑土地、农业土地、交通土地等,基于生态理念下的土地利用规划,需在土地资源合理配置基础上,减少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为土地利用效果提供科学理念指导。 1生态理论的概述 土地本身就是一个自然生态系统,只是在人类对土地利用过程中将自然土地生态系统转变为自然、经济和社会相结合的复杂人工生态系统的过程。如果人类活动对于土地原有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进行打破,很容易使土地利用产生系列的生态问题。所以,将生态理念融入到土地利用规划上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有利于增强土地的生态系统功能,改善生态治理,促使经济发展与环境退化相“脱钩”、生态环境管理从“应急反应型”向“预防引导型”转变。 2生态理念在土地利用规划中应用的主要原则 2.1坚持全域统筹,安全优先的原则 土地利用规划必须要考虑到城乡土地和区域土地的区别,要协调好二者之间的矛盾点,合理安排土地保护、开发和政治工作,从而构建科学适度有序的国土空间布局体系,提升空间治理能力和水平。同时,还要还要注重区域生态安全、粮食安全、环境安全、经济安全,切实提升土地利用质量和效益,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2坚持资源节约,绿色发展的原则 土地利用规划必须要节约土地资源放在重要位置,强化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双控,约束规范各类土地利用行为,确保国土利用能够用到实处,提高土地开发利用率。同时在土地开发过程中要注意发展绿色发展方式,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维持,切忌乱砍滥伐,不合理开发土地资源。 2.3坚持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土地资源的合理把控是利民的重要手段,土地和人们的利益分不开的,所以土地利用规划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围绕人们生活、生产为出发点,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发展阶段,完善人地挂钩机制,协调优化各类用地规模、结构、布局和时序,从而促进土地利用规划和人们生活发展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3生态理念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方法 3.1生态土地规划内涵 将生态理念应用带到土地规划中,需要明确生态规划的定义。在土地利用以及规划工作中,应用生态理念是指计算土地的承载能力。结合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对土地利用的影响,计算土地最终的承载能力。此外,在生态规划基础上,切忌出现破坏生态资源的行为,要以保护资源为核心目标,在落实生态保护的基础上,对土地进行开发、应用,提高土地的经济利用价值与生态保护价值。生态理念应用基于社会发展现状,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专家以及学者对生态土地规划模式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环境保护理论,基于生态理念的土地利用规划工作需要坚持两个基本原则。一是基于生态评价结果,构建土地利用模型,对土地利用方式的生态破坏后果、安全性、效益性等进行分析,保障土地空间利用的协调性、稳定性。二是在考虑生态评价结果同时,可以结合土地的供求能力、建设要求,将土地资源的社会价值最大化,借此实现生态规划的目标。 3.2生态目标制定方法 在土地利用规划过程中,除了需要坚持生态理念、规划原则之外,还需从综合性角度分析,重视土地的综合利用价值。在规划以及利用过程中,需要制定完善的目标,并以生态理念为指导,制定阶段化的发展目标。就现阶段而言,基于生态理念的土地规划工作,在目标上可以分为公平目标、效益目标、管理目标3种。基于公平目标分析,土地规划需要坚持区际目标、代际目标、代内目标,是指在不损害环境、资源的基础上,实现土地的科学利用。基于效益目标分析,其中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在效益目标制定过程中,以生态效益为核心,社会效益为基础,经济效益为关键,提高土地利用价值。管理目标是指在土地规划过程中,制定用途管理目标、调控目标、计划目标,并将生态安全作为土地利用目标制定的核心。 3.3明确土地规划内容 土地利用规划会受到各种因素影响,在经济社会背景下,政策、市场均是影响土地规划的关键。基于内容明确的土地规划应用,可在生态理念基础上,提高土地利用的价值性。就现阶段而言,土地规划内容主要包括战略研究、土地评价、利用预测、区分应用、总体规划、规划效果评价。基于土地利用现状研究,相关部门在土地开发过程中,对土地的应用基本情况进行了调查,其中包括土地的利用程度、土地结构、土地布局、土地效益、生态安全等。基于战略目标角度的生态环境分析,主要明确土地的利用方向,了解土地利用价值。对土地承载能力、土地适应性、经济性等特点进行分析,是土地评价的关键内容。基于土地预测分析,是在考虑土地开发的基础上,对土地可能带动的人口,土地的供给需求量进行分析,了解土地的利用结构。基于土地用途的分析,是指将土地规划分为管制分区、用途分区。基于总体规划方案的土地利用,将住宅用地、工业用地、交通用地、建设用地等进行合理划分,实现生态建设目标。 3.4严格落实开发程序 土地规划以及利用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在生态理念指导下,需严格落实土地规划利用程序。从环节角度分析,土地规划利用需做好前期资料搜集工作、土地评价工作、方案规划工作、建设实施工作等,每一个环节均要坚持规范性原则。例如,基于生态理念指导的准

鄱阳湖介绍(详)

鄱阳湖,中国第一大淡水湖,也是中国第二大湖,位于北纬28°22′至29°45′,东经115°47′至116°45′。地处江西省的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面积4125㎞2,库容量276亿立方米,年平均降雨量1636mm。鄱阳湖以松门山为界,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面为入江水道,长40公里,宽3至5公里,最窄处约2.8公里;南面为主湖体,长133公里,最宽处达74公里。有70%的水域在江西省九江市境内,其余20%的水域在江西省上饶市境内,10%的水域在江西省南昌市境内。汇集赣江、修河、鄱江(饶河)、信江、抚河等水经九江市湖口县城注入长江。 鄱阳湖上承赣、抚、信、饶、修五河之水,下接长江。丰水季节浪涌波腾,浩瀚万顷,水天相连;枯水季节水落滩出,枯水一线,野草丰茂,芦苇丛丛;湖畔峰岭绵延,沙山起伏,沃野千里,候鸟翩飞,牛羊倘佯。美丽富饶的鄱阳湖养育了世代生长居息湖畔的万物生灵。 鄱阳湖是世界上最大的鸟类保护区,“鄱阳湖畔鸟天堂,鹬鹳低飞鹤鹭翔;野鸭寻鱼鸥击水,丛丛芦苇雁鹄藏”,每年秋末冬初,有成千上万只候鸟,从俄罗斯西伯利亚、蒙古、日本、朝鲜以及中国东北、西北等地来此越冬。如今,保护区内鸟类有300多种,近百万只,其中白鹤等珍禽50多种。鄱阳湖被称为“白鹤世界”,“珍禽王国”。 1基本信息 概述 鄱阳湖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也是中国第二大湖,仅次于青海湖,位于江西省北部。鄱阳湖上承赣、抚、信、饶、修五河之水,下接长江。 鄱阳湖跨南昌、新建、进贤、余干、鄱阳、都昌、湖口、九江、星子、德安和永修等市县。平均水深8.4米,最深处能达到30米。由于各种原因,鄱阳湖几经干旱,水面大起大落,特别是2011年五月份,由于持续干旱,湖底干涸无水,揪动国人之心,严重影响鱼类之繁殖,鄱阳湖区天然水产资源大幅减少,鄱阳湖作为中国最大的淡水湖,其水位,不仅仅是渔业的收益问题,最重要的是中国乃至全球的环境问题。 湖体特征 汇集赣江、修水、鄱江(饶河)、信江、抚河等水经九江市湖口县城注入长江。湖盆由地壳陷落、不断淤积而成。形似葫芦,南北长110km,东西宽50~70km,北部狭窄处仅5~15km。在平水位(14~15m)时湖水面积为3,150k㎡,高水位(20m)时为4,125k㎡以上。但低水位(12m)时仅500k㎡,以致“夏秋一水连天,冬春荒滩无边”,使数百万亩湖滩地不能大量耕种,还易孳生草滩钉螺,而钉螺又能寄存血吸虫。 湖体通常以都昌和吴城间的松门山为界,分为南北(或东西)两湖。松门山西北为北湖,或称西鄱湖,湖面狭窄,实为一狭长通江港道,长40km,宽3~5km,最窄处约2.8km。松门山东南为南湖,或称东鄱湖,湖面辽阔,是湖区主体,长133km,最宽处达74km。平水位时湖面高於长江水面,湖水北洩长江。经鄱阳湖调节,赣江等河流的洪峰可减弱15~30%,减轻了长江洪峰对沿岸的威胁。鄱阳湖及其周围的青山湖、象湖、军山湖等数十个大小湖泊湖水温暖,水草丰美,有利於水生生物繁殖。产鱼类100馀种,以鲤鱼为主,其次为青鱼、草鱼、鲢鱼、鱅鱼,贝、螺产量也较丰。滨湖平原盛产水稻、黄麻、大豆、小麦,是江西省主要农业区。 该湖区秋冬季节受修河水系和赣江水系等水源不足的影响,每年进入秋冬季节到第二年仲春,鄱阳湖则进入枯水期,形成“碧野无垠接天云”的广阔草洲。河滩与9个独立的小湖

中国土地生态安全研究进展_李智国

第17卷第12期2007年12月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h i na Sa fety Sc i ence Journa l V o l.17N o.12 D ec.2007中国土地生态安全研究进展* 李智国1,2讲师杨子生2教授 (1云南大学亚洲国际河流中心,昆明650091 2云南财经大学国土资源与持续发展研究所,昆明650221) 学科分类与代码:620.1030中图分类号:X171;F301.24文献标识码:A =摘要> 剖析土地生态安全的概念内涵及其3大类别;从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和相关学科基础3方面总结了土地生态安全研究的基础理论;从土地生态系统安全性和土地生态服务价值、评价、土地生态规划与设计和土地生态安全变化的驱动力4方面进行评述。从而指出,由于基础理论研究不足、缺乏动态评价和研究框架及其监测、预警和决策支撑体系以及研究区域和对象狭窄等原因限制中国土地生态安全广度和深度的研究;同时提出了今后应加强学科理论研究及其框架体系构建、建立区域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监测、预警和决策体系和加强土地生态管理等方面的措施,以期对未来发展趋势提出展望。 =关键词>土地生态安全;土地持续利用;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研究进展;中国R esearch Progress of Land Eco l og ical Security i n Ch i na LI Zh-i guo1,2,L ecturer YANG Z-i sheng2,Prof. (1A sian I nternationalR ivers C enter,Yunnan Un i v ersity,Kunm i n g650091,Ch i n a 2Institute of Land&Resources&Sustainable Deve l o p m en,t Yunnan Un i v ersity of Finance&Econo m i c s,Kunm ing650221,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firstl y analyzes the connotati o n of land eco l o g ical secur ity and its three categories. Secondly,it su mm arizes the basic theory about i,t wh ich inc l u des m an-land relationsh i p t h eory,susta i n-ab le deve l o pm ent t h eo r y and basic theory o f re levant d isc i p li n e.Thirdly,it revie w s t h e research pr ogress on the four aspects o f land ecosyste m security and land eco log ica l serv ice value,l a nd ecology assess m en,t land eco l o g ical plann i n g and design and driv i n g forces of land eco l o g ical security change.It is po i n ted out that the study of land eco l o g ical security is greatly li m ited i n breadth and depth due to t h e deficient re-search on basic theor y,dyna m ic assess m en,t research fra m e w ork,the syste m ofm on ito ri n g,early-w ar n i n g and decisi o n-support and the narro w ness o f researching reg i o n and objec.t To solve the above proble m s, so m e m easures are proposed inc l u d i n g strengthening t h e study on land ecological disc i p line,bu ilding the fra m e w ork syste m for land eco l o g i c al security,estab lishing t h e syste m ofm on itoring,earl y-w arning and de-c ision-support for reg i o na l l a nd eco l o g ica l security and strengthen i n g t h e m anage m ent fo r land eco l o gy. F i n ally,the f u ture develop i n g trend about land eco log ical security is prospected. K ey words:land ecological secur ity;susta i n ab l e use of land;m an-land relationsh i p; susta i n able developm en;t research prog ress;China *文章编号:1003-3033(2007)12-0005-08;收稿日期:2007-07-11;修稿日期:2007-11-30

01-土壤重金属污染及生态风险评价

土壤重金属污染及生态风险评价 摘要:本文主要就我国目前土壤重金属污染及生态风险评价的现状、方法以及如何构建更加系统、全面和标准化的土壤重金属污染及生态风险评价机制作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土壤;重金属污染;生态风险;评价;土壤修复 近30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高强度的工业活动,因重金属污染退化的土壤数量日益增加、范围不断扩大,土壤质量恶化加剧,危害更加严重,已经影响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未来15年将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我国的土壤重金属污染形势日趋严峻,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控制和预防,这就要求首先要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土壤重金属污染及生态风险评价机制,通过科学的评价针对性的构建预防和控制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策略和方法。 一、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 据国土资源部统计发现,目前我国耕地面积约有10%以上受重金属污染,且多数集中在经济相对发达地区。而根据我国农业部调查数据显示,在我国约140万公顷的污灌区中,受重金属污染的土地面积占污灌区面积的64.8%,其中轻度污染46.7%,中度污染9.7%,严重污染8.4%。华南部分城市50%的耕地遭受镉、砷、汞等有毒重金属污染;长三角地区有些城市大片农田受多种重金属污染, 10%的土壤基本丧失生产力。数据显示,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形势十分严峻,已对我国的农业生产和人的健康带来严重威胁。 目前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方面是在我国城市产业结构调整“退二进三”后,早期的城市工业区开始衰退并失去利用价值,逐渐成为被废弃、闲置或利用率很低的用地,而原有工业生产中大量的重金属废弃物被遗留进入土壤,成为潜在的环境风险场地。第二则是大量的制造和化工企业违规排放含有铅、镉、铬、汞和类金属砷等生物毒性显著的重金属污水汇流入河从而污染周边土地。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危害十分严重,首先会影响植物根和叶的发育,其次,经由被重金属污染土壤种植的农作物或蔬菜被人食用后,会破坏人体神经系统、免疫系统、骨骼系统等,给人类的身体健康带来重大疾病和危害。 土壤重金属污染经由水环境直接毒害植物体,并最终通过食物链危害人类健康,其治理和恢复非常迫切及难度很大。 二、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及生态风险评价应用 2.1应用现状 目前我国的土壤重金属测定方法主要有物理化学法(如化学试剂提取法、扩散梯度膜(DGT)法、同位素稀释(ID)法)、生物学评价法和模型评价法等。生物学测定法是近年来发展较快,普遍应用的一种金属生物有效性的测定方法,也是一种最直观、最常规的标准方法,主要分为植物、微生物、动物检测法。模型评价法主要是应用生物有效性/毒性的预测模型来评价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是当前比较新兴的研究方法。 从土壤重金属污染生态风险评价方面看,主要是针对土壤重金属污染和由此带来的土壤安全和作物的健康问题,国内学者提出了一些评价标准、手段和方法。如将土壤背景同土壤临界含量联系起来为标准进行土壤污染的评价和分析,土壤临界值主要通过地球化学法和生态环境效应法进行制定。此外还有以区域中清洁土壤对照点含量为评价标准,但由于各地区土壤中元素含量差别很大,用这

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系统服务进展

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系统服务的反馈机制研究进展 摘要 生态系统服务作为生态学与地理学的研究前沿和热点,受到众多学者与研究组织的关注。土地利用变化通过对生态系统格局与过程的影响,改变着生态系统产品与服务的提供能力。本文通过大量文献阅读,归纳出制约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运用于土地管理实践的三大瓶颈,分别是:①数据的可靠性低、评估方法统一性差;②研究结果的实用性落后;③研究的深入性不够。最后,对该方面研究进行展望:①亟需提出可靠的理论框架,明确生态系统服务评价的方法与指标体系,使得评价方法与评价结果具有广泛一致性和可比性;②加强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因子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动态变化的互馈机制研究,开展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深入研究。③加强与3S技术的结合应用,提高土地利用变化和生态系统服务变化的可视化和信息化程度。 1 背景 生态系统服务是指生态系统形成的及所维持的能够支持人类的生存以及发展的环境条件与效用,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与人类福祉息息相关[1-2]。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的理解逐渐加深,众多研究者在生态系统服务的产生原因、影响因素、管理措施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尤其是针对人类活动、土地利用变化、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以及人类福祉的相关研究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而这其中关于土地利用变化引起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变化这一方面的研究越发受到学者的青睐[4-16]。 由于人类等活动引起土地利用变化,从而影响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然后改变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而影响人类福扯。而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存在着相互影响又相互制约的关系,是一种互相的反馈调节机制,土地利用变化作为全球环境变化的核心领域,可以改变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从而对生态系统能够维持其服务功能起到决定性作用[17]。反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评估结果可以用于评估土地利用规划的生态效应,进而对土地利用规划具有指导性作用[18-19]。近年来,国内外学者越发重视且已经收获众多关于多种尺度上的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二者关系的研究成果,已经成为生态系统可持续研究

鄱阳湖测试题答案

鄱阳湖生态文明教育知识竞赛达标测试题答案 一、填空题 1、淡水湖;天然调节器 2、赣江、抚河、信河、饶河、修水;连河湖 3、16.2;94% 4、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雨热同期 5、吞吐型;洪水一片水连天,枯水一线滩无边 6、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候鸟乐园 7、自然保护 8、鄱阳湖银鱼;鄱阳湖珍珠;湖口酒糟鱼 9、鄱阳县 10、十大名山;世界文化景观 11、道教 12、《搜神记》 13、3.75亩以上的岛屿1667个 14、陶渊明;关汉卿;罗牧 15、庐山地区;《天工开物》 16、白鹿洞书院;朱熹 17、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交通中心;《滕王阁序》 18、水陆交通 19、贵和祥 20、钢铁 21、太阳能

22、“才子之乡”、“文化之邦” 23、1.建设全国大湖流域综合开发示范区 2.建设长江中下游水生态安全保障区 3.加快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带动区 4.国际生态经济合作重要平台 二、名词解释 24、阳湖生态经济区是以江西鄱阳湖为核心,以鄱阳湖城市圈为依托,以保护生态、发展经济为重要战略构想,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经济示范区和中国低碳经济发展先行区。 25、鄱阳湖湿地是指鄱阳湖在天然、人工、常久、暂时之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能够保持静止、流动、淡水、半咸水、咸水、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水域。 26、循环经济即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 三、简答题 27、机遇:1)国内外对可持续发展已形成广泛共识,资源节约的发展模式、山川秀美的生态环境正在成为新的竞争优势;2)我国确立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提出了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生态文明等一系列战略思想和重大举措,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

土地生态评价方法

土地生态安全评价 1概述 1.1生态安全的概念 1)生态安全的背景 “生态安全”这一概念是在生态环境日益遭受破坏的背景下提出的。 20世纪50—60年代,随着人口规模的急剧膨胀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全球资源环境状况发生了重大变化,迅速增长的消费需求及结构变化对有限的资源环境基础及其安全保障形成了越来越大的压力。如世界八大公害事件、自然资源的过渡消耗、生物物种的加速灭绝、温室效应加剧、臭氧层耗损、水土六十、土地沙化、环境污染、酸雨加剧等,这些生态环境问题直接威胁到整个人类自身的生存、安全和发展,成为全球性的问题。 20世纪70年代,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召开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向全球胡宇:在我们人类决定师姐各地德行动时,必须更加审慎地考虑环境后果。 20世纪80年代,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交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指出:在过去的经济发展模式中,人们关心的是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而现在,人类还迫切感受到生态压力对经济发展所带来的重大影星与存在的安全性问题。 20世纪90年代后,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是生态环境安全问题的一个里程碑,以这次大会标志,生态安全、环境安全与可持续发展成为国际社会中国际政治的一部分。2002年9月,南非约翰内斯堡的环境与发展高峰会议,进一步商讨生态安全大计。当前,关注生态安全问题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 2)生态安全的概念及特点 国际社会关于生态安全的概念至今未能达成共识,肖笃宁将生态安全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 广义:生态安全是指在人的生活、健康、安乐、基本权利、生活保障来源、必要资源、社会秩序和人类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等方面不受威胁的状态,包括自然生态安全,经济生态安全和社会生态安全,组成一个符合人工生态安全系统。 狭义:是指自然和半自然生态系统的安全,即生态系统完整性和健康整体水平的反映。生态系统健康是环境管理的一个新内容和新目标,通常认为,功能正常的生态系统可称为健康系统,它是稳定的和可持续的,在时间上能够维持它的组织结构和自治以及保持对胁迫的恢复力。反之功能不完全或不正常的生态系统为不健康的生态系统,其安全状况处于受威胁之中。 生态安全一般包含两层含义:一是生态系统自身的安全,即其自身结构是否受到破坏;二是生态系统对于人类的安全,即生态系统的功能是否受损害,其提供的服务是否能满足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需要。 国内外学者对生态安全的定义有着许多不同的认识,这些生态安全的定义存在两方面的局限,一方面,仅考虑了生态风险,而忽略了脆弱性的一面;另一方面仅把生态安全看成一种状态,而没有考虑到生态安全的动态性。针对这一局限,人们认为, 生态安全的概念:生态安全应是指人与自然这一整体免受不利因素危害的存在状态及其保障条件,并使得系统的的脆弱性不断得到改善。一方面,生态安全是指在外界不利因素的作用下,人与自然不收损伤、侵害或威胁,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能够持续,自然生态系统能够保持健康和完整;另一方面,生态安全的实现是一个动态过程,需要通过脆弱性的不断改善,实现人与自然处于健康和有活力的客观保障条件。

城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的研究

城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的研究 陈歆1,周兆德2,杨福孙2 (1.海南大学环境与植物保护学院,海南儋州571737 2.海南大学农学院,海南儋州571737) 摘 要:城市土地是人类活动中最基本的自然资源,土地利用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着城市经济的增长、生态环境的质量以及能承载的人口数量.随着城市化进展的加快,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工业的发展,城市土地利用出现了大量不合理的现象.在城市生态学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城市土地利用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机理,并针对城市生态环境中关于城市土地利用部分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城市土地利用;生态环境;城市生态系统 中图分类号:X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128(2008)05-0064-04 城市土地问题引起人们关注始于20世纪初,当 时,由于城市人口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城市土地的增加速度,形成了对城市土地的巨大压力,迫使人们开始关心城市土地的合理利用问题.作为人与自然关系的最为复杂和集中的特殊地域系统,城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的研究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20世纪20~30年代以芝加哥学派城市社会学研究为主;20世纪60~70年代以环境与资源危机引起的系统生态学研究为主;20世纪80年代至今则以全球变化和持续发展为主[1].在这样的研究进展下,现代人提出城市土地利用必须讲求生态观,必须与生态环境相和谐,也就是希望在保护好城市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更合理地利用城市土地,实现城市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城市土地资源的生态可持续利用.1972年联合国人类与环境会议就向人类发出/人类只有一个地球0的呼吁.1987年联合国第42届大会确认,生态学原理是世界经济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各国政府就世界范围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达成了广泛共识[2].这实际上就是生态学理论激发下,现代资源利用的一个全新战略思维. 现在人们都意识到,土地是城市发展的载体,土地利用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城市能否可持续发展,甚至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问题和社会稳定,因此必须重视城市土地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便及时建立生态环境前提下的城市土地利用模型. 1城市生态系统 1.1城市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以及发展情况 城市生态系统指的是城市空间范围内的居民与自然环境系统和人造社会环境系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体,属于人工生态系统. 城市生态系统是人类生态系统经过漫长的发展时期,在一定阶段产生的,它具有一般生态系统的最基本特征,它既有动物、植物、微生物和人类等生物有机体以及围绕着它们的空气、水、土壤等无机环境,同时也执行着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等功能,它是一个自然、经济和社会复合的人工生态系统.但是,城市生态系统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它还具有以人为主体的、人工化环境的、人类自我驯化的、开放性的、脆弱性的,共五方面的本质特征.如今,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城市生态系统在人类生态系统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尽管它的发展历史比较短,但它的发展却对人类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对于中国而言,20世纪60年代环境科学才开始萌芽.起初,有关城市生态环境的研究,只限于解决交通、给排水、绿化为主的城市基础设施研究和应用.直到1973年,中国才进入城市生态环境研究的初始阶段.随着,城市生态学理论有了长足的发展,现在,中国的城市生态环境研究出现了明显的多元化现象:有以城市动植物、城市气候、城市水文、城市地貌等为研究主体的城市自然生态环境研究;有以城市产业为研究主体的城市经济生态环境研究;有以人口为研究 收稿日期:2008-08-03 基金项目: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0662) 第一作者:陈歆(1983-),女,重庆人,硕士.研究方向:资源与产业生态学.联系作者,杨福孙,男,讲师.E-mail:fsy ang 1590@163.co m 第6卷 第5期2008年10月 红河学院学报Journal of H onghe U niver sity V o l.6 N o.5 O ct.2008

鄱阳湖的生态环境

鄱阳湖的生态环境与发展 摘要: 鄱阳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 有着巨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价值。由于人口、经济、资源的多重压力, 目前, 鄱阳湖面临水土流失、水质污染、土壤退化、水旱灾害频繁、生物入侵多性锐减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必须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确保鄱阳湖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生态环境; 可持续发展; 鄱阳湖 鄱阳湖拥有美丽的自然景观、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生态环境,从其所处的资源地位和重要要意义来讲, 整个鄱阳湖区具有世界生命湖泊网、国际重要湿地和生物多样性等3大显著特征。鄱阳湖是我国公布的首批国家重点湿地保护地之一, 199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作为地球之肾和湖泊湿地类型,鄱阳湖湿地被普遍认为具有 重要的生态、经济和社会功能[1] 1鄱阳湖生态环境现状 1983 年至1988 年,鄱阳湖区被定义为鄱阳湖水域、洲滩所属的沿湖11个县市( 九江市、湖口、都昌、星子、德安、永修、波阳、余干、进贤、南昌、新建县) 行政疆域的总称, 面积为19 761.5 km2[ 1] ; 江西省进行农业区划时将鄱阳湖地区作为“简明农业区划1号一级区”“赣北鄱阳湖平原粮棉油畜水产区”的简称, 其范围除沿湖11市外, 增加了外围毗邻的14 个县市, 共计25 个县市( 九江、湖口、都昌、星子、德

安、永修、波阳、余干、进贤、南昌、新建、彭泽、瑞昌、临川、东乡、丰城、清江、高安、安义、乐平、万年、余江县、原抚州市及南昌、九江市区) , 面积为38 760.6 km2, 占江西省国土面积的23.22% 。平原岗地间河网密布, 加上鄱阳湖水域, 形成了中国、也是亚洲最大的淡水湿地区域。 1.1鄱阳湖区植被及动态变化 鄱阳湖区在全国植被分区中属于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自然条件复杂, 植被类型多样, 是亚洲东南部热带、亚热带植物区系的起源中心之一, 至今保存有银杏、水松、金钱松、冷杉、鹅掌楸等孑遗植物。其中, 自然植被主要包括森林植被、湿地植被和沙生植被[2] 。 1.1.1 森林植被鄱阳湖区现存的天然森林植被主要是次 生林, 是在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下由原生植被经长期逆向演替形成。湖区森林植被受海拔高度影响有明显垂直变化, 低山、丘陵针叶林主要类型分布于海拔1 000 m 以下[ 2] 。根据资料[ 3], 从20 世纪50 年代末到80 年代中期, 鄱阳湖区周围 低山丘陵森林资源遭受到严重破坏, 不少采伐地未能及时更新, 有的成了疏林地, 有的演替为灌草丛, 更有不 少地方由灌草丛进一步沦为荒山荒地。根据“新时期山江湖工程总体规划纲要”资料汇编, 鄱阳湖区现有森林面积27.6 万hm2, 占全省森林面积的29% , 活立木蓄积量1 289 万m3, 占全省活立木蓄积量的44% , 森林覆盖率318%, 大大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