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武汉市土地利用生态风险评价

武汉市土地利用生态风险评价

武汉市土地利用生态风险评价
武汉市土地利用生态风险评价

武汉市土地利用生态风险评价

摘要:利用武汉市土地生态环境及社会经济资料,分析了武汉市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主成分分析、K均值聚类等方法,建立了土地利用生态风险评价模型,分析和评价了武汉市土地利用生态风险。结果表明2003-2010年武汉市土地利用的生态风险呈逐年扩大趋势,风险值从2003年的-1.003 3(Ⅴ)上升为0.557 5(Ⅱ),即由安全级降为风险级。根据此评价结果,提出了协调武汉市城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对策。

关键词:土地利用;生态风险;PCA模型;K均值聚类;武汉市

土地利用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类活动与自然生态条件变化的综合影响。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人类对土地的需求越来越大,这种强烈需求使得人地关系矛盾步步升级,随之而来的土地生态问题也日益突出,如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污染、土地生态破坏性加剧等。面对严峻的现实,人们开始意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并有意调控土地利用方式,改善生态环境,促使二者关系趋于协调。武汉市地处我国中部腹地,位于江汉平原东部,该区域土地类型多样,适宜性广泛,水资源优势突出,为全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但由于武汉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建设的扩张、人口的增加和土地利用方式不当等原因,大量的土地在城市化、工业化过程中丧失,土地生态功能下降,人地矛盾突出。本研究以武汉市2003-2010年土地利用现状为对象,建立主成分分析(PCA)和K均值聚类的生态风险评价模型,对武汉市土地利用生态风险进行评价,旨在把握武汉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程度的变化规律,以期能充分认识武汉市土地资源利用和两型社会建设所面临的问题,为城市区域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建设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1 武汉市土地利用变化情况

1.1 土地利用数量变化

武汉市地貌类型多样,山地、丘陵、岗地和平原兼备,全市土地总面积849 400 hm2,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4.57%。表1选取了武汉市2003年和2010年两个时段土地资源利用状况,统计出了各地类的面积及其变化情况。

由表1可以看出,8年间武汉市农用地和未利用地总量减少,城市建设用地迅速增加。在农用地类型中,耕地、牧草地显著流失,其中牧草地减少最快,8年共减少6 604.97 hm2,减幅为95.93%;耕地面积由2003年所占总土地面积的44.16%减少到2010年的39.57%。林地、园地面积增加最多,8年共增加了22 767.71 hm2,两者增幅共计38.79%。在建设用地类型中,交通水利用地面积增速快于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的速度,增幅比例达33.77%。在未利用地类型中,未利用土地和其他土地共减少了6 111.91 hm2。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未利用地是难以开发的山丘区荒草地和裸岩地,可垦地较少,耕地后备资源相对贫乏。

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安全影响的研究(以济宁市为例)

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安全影响的研究(以济宁市为例) 在RS/GIS技术的支持下,选择南四湖流域典型市域——济宁市为研究区,基于多源数据,揭示了研究区1987~2008年的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点,进一步构建“隐患-状态-免疫”的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组合赋权法确定指标权重,应用改进TOPSIS模型实现了100 m×100 m栅格水平上的生态安全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较为剧烈且具有独特的区域特色,其总体特征为耕地、林地、草地和未利用地的面积持续下降,建设用地急剧扩张,水域面积则先降后升;20 a来,研究区生态安全状况经历了先恶化后改善的变化趋势,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加大是2000年后研究区生态安全好转的主要驱动力;研究区生态安全状态空间差异明显,东部山地丘陵区和南四湖区最好,中部和西北部地区最差,其余区域基本处在预警状态。研究结果可为研究区生态建设和土地生态安全格局的制定提供依据。 1. 引言 生态安全是21世纪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一个新主题。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全球性生态问题凸显,区域乃至全球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区域尺度的生态安全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目前已成为国家、地区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生态安全主要受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因素的共同影响,人类活动导致的土地覆被变化必然对地球系统的气候、水文、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生物多样性等产生重大影响,对区域生态安全起着决定性作用。随着IGBPⅡ与IHDP的GLP(Global Land Project)工作的展开,强调与GCTE(Global Change and Terrestrial Eco-systems Project)研究计划的综合,土地利用的生态环境效应已经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极大关注。因此,整合土地利用与生态安全两大热点,研究区域生态安全的时

湖北武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项目计划书(2016-2020年)

武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6~2020年)

前言 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白勺\基础.基于我国人多地少白勺\基本国情,必须贯彻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白勺\基本国策,坚持最严格白勺\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白勺\节约用地制度,统筹土地资源白勺\开发、利用和保护,提高土地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白勺\保障能力.根据《湖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6~2020年)》、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武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2005~2020年)》,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制定《武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立足于武汉市土地资源供需状况和未来15年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确定全市2016~2020年土地利用主要目标和控制指标,统筹安排各类各业各地区用地,优化土地利用空间布局,明确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利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白勺\管控要求,布局和安排土地整治工程和重点建设项目,提出统筹区域土地利用白勺\调控政策和规划实施白勺\保障措施.《规划》以2015年为基期年,2016~2020年为规划期,2010年为近期目标年,2020年为远期目标年. 《规划》是指导全市土地利用和管理白勺\纲领性文件,是落实土地宏观调控和土地用途管制、规划城乡建设和统筹各项土地利用活动白勺\重要依据.

第一章总则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国家加快中西部发展和武汉城市圈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以下简称"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白勺\战略机遇,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白勺\基本国策,坚持保护耕地和节约集约用地白勺\根本指导方针,统筹区域、城乡、近远期白勺\用地需求,协调保障发展、保护资源和保护环境白勺\关系,为加快建设中部地区龙头城市和生态宜居滨江城市提供用地保障. (二)基本原则 1、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立足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全面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2、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白勺\要求,盘活存量、严控增量,提高建设用地利用效率. 3、统筹各类各业土地利用,引导人口、产业和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促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 4、协调土地利用和生态建设,按照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白勺\要求,加强自然景观、水生态环境白勺\保护和修复,建设具有滨江、滨湖特色白勺\生态文明城市. 5、加强和改进规划实施保障措施,确立土地利用规划在统筹城乡建设和土地管理中白勺\龙头地位,加强规划白勺\宏观调控作用.

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情况分析报告

盐都市2007年度 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情况分析报告 盐都市国土资源局 二○○七年十一月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国土资源治理的基础性工作,是政府对土地实行跟踪监督治理的一项重要技术手段。我局多年来一直将此项工作作为年度重点工作内容之一。我们在收到省厅《关于转发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2007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工作的通知〉的通知》后,迅速将部和省厅的精神传达下去,及时明确此次调查工作重点、总体要求和差不多程序及方法。并在深入学习《通知》精神和全面领会调查要求的基础上,制订了《盐都市2007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工作方案》,对我市变更调查工作作出部署,明确要求各县(市、区)局必须做到“月清季累”,年末及时变更分幅土地利用现状图,做到数据、图形、实地“三一致”,建立目标责任制,严格考核方法,全面查清实际新增建设用地情况和实际耕地变化情况。同时,加大了质量检查力度,确保调查成果的真实性,做到图、数、实地三者一致。 并先后三次组织各县(市、区)的分管局长、地籍科长和业务骨干进行业务培训,对土地变更调查的资料预备、外业调查、内业

处理、统计汇总、县乡自查、市局检查和成果上报等工作作了明确规定和要求。通过认真实施上述行之有效的措施,我市如期保质地完成了2007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工作,其成果差不多反映了2007年度土地变化情况。现将我市2007年度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情况报告如下: 一、土地利用现状及年内变化情况 截至2007年10月31日,全市农用地面积为16737972.2亩,建设用地面积为3455080.2亩,未利用地面积为5265579.6亩,合计总面积为25458632.0亩,折16972.42 KM2。土地利用结构见表1 表1 盐都市土地利用现状面积 单位:亩

土壤风险评估技术

1,对比场地评估技术 污染场地风险评估分为人体健康风险评估和生态风险评估。污染场地健康风险评估是指 针对特定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场地条件,评价场地上一种或多种污染物质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 可能性的技术方法;污染场地生态风险评估是评价场地污染物对植物、动物和特定区域的生 态系统影响的可能性及影响大小。 污染场地健康风险评估考虑到多种污染物可能同时存在于场地不同的介质之中,如土壤、 空气、水、食物和尘埃等,通过分析与受体相关的多种暴露途径,实现对多介质的健康风险 评估;以可接受健康风险水平为出发点,提出保护人体健康的土壤修复目标值风险评估工作程序内容: “危害识别”、“暴露评估”、“毒性评估”、“风险表征”和“确定土壤修复目标值”五部分内容。 “暴露评估”就以下技术内容进行了规定: (1)典型用地方式下,土壤污染的暴露情景、主要暴露途径和敏感人群;(2)室内和室外空气中来自土壤(地下水)的污染物的浓度预测模型; (3)主要暴露途径的风险评估模型及模型参数的取值方法。 (4)人体暴露量的计算。 “毒性评估”部分规定了污染物的毒理性质参数取值、确定污染物理化性质参数取值和确定污染物的地下水环境标准值。 “风险表征”部分规定了污染物的致癌和非致癌风险计算方法、进行风险的空间表征、基于 致癌和非致癌风险的土壤修复限值的计算、不确定性分析等内容。 “确定土壤修复限值”部分则基于可接受的风险,计算关注污染物基于场地所有可能暴露途 径致癌风险的修复目标值和非致癌风险的修复目标值。 2, 从土壤污染现状与潜在风险的不同角度,采用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评估与生态风险评估相结合的方法对污染土壤进行评估,把传统的化学指标与生态毒理指标结合起来,更能够准确地衡量土壤的污染程度。 (1)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评估。土壤污染程度采用单项污染指数和内梅罗污染指数进行评价,根据《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中对土壤的等级划分,采用内梅罗污染指数划定污染等级。 (2)生态风险评估。目前,中国尚无测定土壤样品中重金属等污染物生态毒性的标准分析方法。 污染土壤的分级结合污染场地的再利用要求,提出将土壤的污染程度分为三个等级。 1级:土壤基本无污染或轻度污染,土壤不必处理可以利用(非农业用途) 。判别方法:急毒性与遗传毒性都在3级以下,同时污染物浓度达到轻度污染以下。 2级:土壤中度污染或轻度污染,需作适当处理或可选择性利用。判别方法:急毒性与遗传毒性都在2~3级之间,同时污染物浓度也在中度污染以下。 3级:土壤为重度污染,必须处理后方可利用。在未处理前,该污染场地应作为红线

天津地区土壤中萘的生态风险分析

天津地区土壤中萘的生态风险分析 杨宇,石璇,徐福留,陶澍(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地表过程分析与模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871) 摘要:以天津地区表土188个样点的实测萘浓度以及萘对10种代表性土壤生物的半致死浓度为基础资料,尝试用三种方式评价了该地区土壤中萘的生态风险。并进行了方法学比较。研究结果发现,暴露浓度和毒性效应概率密度函数的重叠面积为%,联合概率曲线非常贴近左、下两轴,准确计算的暴露浓度超过LC50的概率仅为%。这些结果均说明该地区土壤萘的生态风险极低,仅严重污染的局部地区可能发生最敏感生物种受害。用于进行风险评价的三种方法各有利弊,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上述事实。 关键词:生态风险;概率风险评价;土壤;萘 Risk analysis of naphthalene in Tianjin terrestrial ecosystem Yang Yu, Shi Xuan, Xu Fuliu, Tao Shu (Colleg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Laboratory for Earth Surface Processes,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China) Abstract: Three approaches were applied and evaluated for probabilistic risk assessment of naphthalene in a terrestrial ecosystem in Tianjin, China, based on the observed naphthalene concentration of 188 top soil samples from the area and LC50s of naphthalene to ten typical soil species from the literature. It was found that the overlapping area of the two probability density functions of concentration and LC50 was %, the joint probability curve bend towards and very close to the bottom and left axis, and the calculated probability that exposure concentration exceeds LC50 of various species was as low as %, all indicating a very much acceptable risk of naphthalene to the terrestrial ecosystem and only very sensitive species or individual animals are threaten by localized extremely high concentration. The three approaches revealed similar results from different viewpoints. Key words: ecological risk;probability;risk assessment ;soil;naphthalene 1.前言 作为多环芳烃中迁移活性最强的化合物,萘是天津地区影响范围最大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之一。近年监测结果发现该地区表土中萘含量高达275276 g/kg [1]。与其他多环芳烃相似,其主要来源包括化石燃料燃烧和污水灌溉[2]。虽然目前并未发现萘具有致癌作用,但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早有定论,对多种生物具有毒性[3]。 风险分析是定量研究有毒污染物生态危害的重要手段,因而受到各国环境研究者和决策者的高度重视。目前用于风险分析的方法很多,既有简单的阈值比较[4],也有具有概率意义的风险分析[5-6]。尽管前者在风险管理中使用方便,但由于忽视了污染物在环境中浓度的大幅度变异以及不同生物种耐受能力的极大差别,简单的阈值很难在生态系统水平对污染的生态风险做出合理的判断,被推荐在生态风险评价的筛选阶段使用[7-8]. 概率风险分析的方法同时考虑生物耐受性和污染物浓度两方面的变异,可以对污染的生态风险做出整体评价。对生态风险进行有概率意义的评估可以采用不同方法。最常见的是将表征化合物

武汉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武汉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1 研究区概况 武汉是湖北省省辖市,湖北省省会。位于江汉平原东缘,长江与汉水交汇处。北距首都北京1190公里。介于东经113°41’~115°05’,北纬29°58’~3l °22’之间。东与黄冈市、鄂州市、大冶市接壤,南与咸宁市、嘉鱼县、洪湖市相连,西与仙桃市、汉川市毗邻,北与孝感市、红安县、麻城市相接。南北最大纵距155公里,东西最大横距134公里,辖区总面积8549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2718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面积460平方公里。现辖江岸区、江汉区、硚口区、汉阳区、武昌区,青山区、洪山区,蔡甸区、江夏区、东西湖区、汉南区、黄陂区、新洲区13个区。总人口838.91万人,其中城市人口533.21万人。 地形属残丘性河湖冲积平原,山丘、湖泊与平陆相间,其中北部小片山地为大别山余脉。海拔19.2~873.7米。江(河)湖水面占总面积的25%。主要河流有长江、汉水、滠水、府河、倒水、举水、金水、东荆河等。较大的湖泊有梁子湖、涨渡湖、汤逊湖、东湖等。呈东西向的两列低矮山系与南北向的长江在市区形成垂直轴线。长江、汉水把市区分割为武昌、汉口、汉阳三部分,形成“三镇鼎立”的独特城市格局。 武汉市属典型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降水量1284毫米,降水相对集中于6~8月,年平均气温16.4℃。 2 土地利用数量分析 2.1 武汉市各土地利用类型数量概况 据武汉市土地利用现状调查,2008年武汉市农用地面积为556733.21公顷,占武汉市土地总面积的65.12%,其中耕地面积为338344.2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9.58%;园地面积为13455.4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57%;林地面积为87971.7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0.29%;牧草地面积为184.0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02%。建设用地面积为148273.7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7.34%,其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为117120.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3.70%;交通用地面积为15378.5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80%;水利设施用地面积为15774.6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85%。未利用地面积为149901.9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7.53%,其中可利用土地(包括草地、滩地、荒草地、盐碱地、沼泽地)为31329.0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66%;难利用土地(冰川、永久积雪、沙地、裸土地、裸岩、石砾地、田坝等)为1635.4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19%。 2.2 武汉市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速率分析 武汉市辖江岸区、江汉区、硚口区、汉阳区、武昌区,青山区、洪山区,蔡甸区、江夏区、东西湖区、汉南区、黄陂区、新洲区等13个区,现研究武汉市各个辖区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在1996到2008年间土地利用变化的速率,土地利用变化速率可以用单一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来表示,即 %1001 ??-= T V V V K a a b 式中:K 为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V a 、V b 为基期和报告期末某一土地利用类

吕梁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吕梁市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报告 土地是人类的立足之处,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自然资源,具有多功能的利用价值。土地利用是人类作用于大自然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的矛盾凸显期。必须科学分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深刻把握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要求,充分认识我国土地利用和管理面临新的挑战:农村土地特别是耕地保护的形式日趋严峻。到2020年,我国人口总量预期将达到14.5亿,2033年前后达到高峰值15亿左右,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必须保护有一定数量的耕地;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也需要大力加强对其生态功能的农用地特别是耕地的保护。同时,城镇化、工业化的推进将不可避免的占用部分耕地,现代农业发展和生态建设也需要调整一些耕地。但是,耕地后备资源少、生态环境约束大,制约了我国耕地资源补充的能力,农用地特别是耕地保护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式。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解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土地利用问题的有利条件。从土地利用现状看,我国建设用地利用总体粗放,节约集约利用空间较大,为统筹保障科学发展与保护耕地资源提供了基础条件,从国际背景看,经济全球化、科技革命和产业结构升级,有利于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从国内环境看,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贯彻落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民主法制和整治文明的不断发展,国家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党中央、国务院对土地管理工作的高度重视,有利于加强土地宏观调控,进一步发挥市场在土地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有利于促进土地利用和管理方式的转变,实现人地关系的和谐发展。 展望未来,我国土地利用和管理的挑战与机遇并存。必须从我国仍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改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矛盾这一社会现实没改变出发,正确把握科学发展与资源配置的密切联系和内在规律,本着对人民、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立足保障科学发展,增强土地资源危机意识,树立全民节地观念,妥善处理保障发展与保护耕地的关系,统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积极探索土地利用新模式,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套用国土部的相关文件我们进行学习: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不断提高的物质文化需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越来越 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这也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其中农 村土地资源利用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农村土地资源的合理有序可持续利用成 为新农村建设中的重中之重。

生态理念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

生态理念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9-04-23T11:39:24.940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2期作者:贾晓燕 [导读] 摘要:合理开发利用土地,优化配置土地资源,是促进区域经济、文化、环境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衡水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河北衡水 053000 摘要:合理开发利用土地,优化配置土地资源,是促进区域经济、文化、环境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土地利用规划主要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土地本身的特点,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国家为了保护土地,促进经济发展,必须进行科学的规划,是政府指导和管理土地利用规划与土地供需平衡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生态理念;土地利用规划;应用 前言 土地利用和规划是指对区域土地功能、应用方式、应用面积进行划分,在统筹管理基础上,实现土地应用价值的最大化。就目前而言,土地利用涉及内容包括林木土地、建筑土地、农业土地、交通土地等,基于生态理念下的土地利用规划,需在土地资源合理配置基础上,减少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为土地利用效果提供科学理念指导。 1生态理论的概述 土地本身就是一个自然生态系统,只是在人类对土地利用过程中将自然土地生态系统转变为自然、经济和社会相结合的复杂人工生态系统的过程。如果人类活动对于土地原有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进行打破,很容易使土地利用产生系列的生态问题。所以,将生态理念融入到土地利用规划上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有利于增强土地的生态系统功能,改善生态治理,促使经济发展与环境退化相“脱钩”、生态环境管理从“应急反应型”向“预防引导型”转变。 2生态理念在土地利用规划中应用的主要原则 2.1坚持全域统筹,安全优先的原则 土地利用规划必须要考虑到城乡土地和区域土地的区别,要协调好二者之间的矛盾点,合理安排土地保护、开发和政治工作,从而构建科学适度有序的国土空间布局体系,提升空间治理能力和水平。同时,还要还要注重区域生态安全、粮食安全、环境安全、经济安全,切实提升土地利用质量和效益,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2坚持资源节约,绿色发展的原则 土地利用规划必须要节约土地资源放在重要位置,强化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双控,约束规范各类土地利用行为,确保国土利用能够用到实处,提高土地开发利用率。同时在土地开发过程中要注意发展绿色发展方式,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维持,切忌乱砍滥伐,不合理开发土地资源。 2.3坚持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土地资源的合理把控是利民的重要手段,土地和人们的利益分不开的,所以土地利用规划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围绕人们生活、生产为出发点,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发展阶段,完善人地挂钩机制,协调优化各类用地规模、结构、布局和时序,从而促进土地利用规划和人们生活发展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3生态理念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方法 3.1生态土地规划内涵 将生态理念应用带到土地规划中,需要明确生态规划的定义。在土地利用以及规划工作中,应用生态理念是指计算土地的承载能力。结合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对土地利用的影响,计算土地最终的承载能力。此外,在生态规划基础上,切忌出现破坏生态资源的行为,要以保护资源为核心目标,在落实生态保护的基础上,对土地进行开发、应用,提高土地的经济利用价值与生态保护价值。生态理念应用基于社会发展现状,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专家以及学者对生态土地规划模式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环境保护理论,基于生态理念的土地利用规划工作需要坚持两个基本原则。一是基于生态评价结果,构建土地利用模型,对土地利用方式的生态破坏后果、安全性、效益性等进行分析,保障土地空间利用的协调性、稳定性。二是在考虑生态评价结果同时,可以结合土地的供求能力、建设要求,将土地资源的社会价值最大化,借此实现生态规划的目标。 3.2生态目标制定方法 在土地利用规划过程中,除了需要坚持生态理念、规划原则之外,还需从综合性角度分析,重视土地的综合利用价值。在规划以及利用过程中,需要制定完善的目标,并以生态理念为指导,制定阶段化的发展目标。就现阶段而言,基于生态理念的土地规划工作,在目标上可以分为公平目标、效益目标、管理目标3种。基于公平目标分析,土地规划需要坚持区际目标、代际目标、代内目标,是指在不损害环境、资源的基础上,实现土地的科学利用。基于效益目标分析,其中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在效益目标制定过程中,以生态效益为核心,社会效益为基础,经济效益为关键,提高土地利用价值。管理目标是指在土地规划过程中,制定用途管理目标、调控目标、计划目标,并将生态安全作为土地利用目标制定的核心。 3.3明确土地规划内容 土地利用规划会受到各种因素影响,在经济社会背景下,政策、市场均是影响土地规划的关键。基于内容明确的土地规划应用,可在生态理念基础上,提高土地利用的价值性。就现阶段而言,土地规划内容主要包括战略研究、土地评价、利用预测、区分应用、总体规划、规划效果评价。基于土地利用现状研究,相关部门在土地开发过程中,对土地的应用基本情况进行了调查,其中包括土地的利用程度、土地结构、土地布局、土地效益、生态安全等。基于战略目标角度的生态环境分析,主要明确土地的利用方向,了解土地利用价值。对土地承载能力、土地适应性、经济性等特点进行分析,是土地评价的关键内容。基于土地预测分析,是在考虑土地开发的基础上,对土地可能带动的人口,土地的供给需求量进行分析,了解土地的利用结构。基于土地用途的分析,是指将土地规划分为管制分区、用途分区。基于总体规划方案的土地利用,将住宅用地、工业用地、交通用地、建设用地等进行合理划分,实现生态建设目标。 3.4严格落实开发程序 土地规划以及利用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在生态理念指导下,需严格落实土地规划利用程序。从环节角度分析,土地规划利用需做好前期资料搜集工作、土地评价工作、方案规划工作、建设实施工作等,每一个环节均要坚持规范性原则。例如,基于生态理念指导的准

01-土壤重金属污染及生态风险评价

土壤重金属污染及生态风险评价 摘要:本文主要就我国目前土壤重金属污染及生态风险评价的现状、方法以及如何构建更加系统、全面和标准化的土壤重金属污染及生态风险评价机制作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土壤;重金属污染;生态风险;评价;土壤修复 近30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高强度的工业活动,因重金属污染退化的土壤数量日益增加、范围不断扩大,土壤质量恶化加剧,危害更加严重,已经影响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未来15年将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我国的土壤重金属污染形势日趋严峻,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控制和预防,这就要求首先要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土壤重金属污染及生态风险评价机制,通过科学的评价针对性的构建预防和控制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策略和方法。 一、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 据国土资源部统计发现,目前我国耕地面积约有10%以上受重金属污染,且多数集中在经济相对发达地区。而根据我国农业部调查数据显示,在我国约140万公顷的污灌区中,受重金属污染的土地面积占污灌区面积的64.8%,其中轻度污染46.7%,中度污染9.7%,严重污染8.4%。华南部分城市50%的耕地遭受镉、砷、汞等有毒重金属污染;长三角地区有些城市大片农田受多种重金属污染, 10%的土壤基本丧失生产力。数据显示,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形势十分严峻,已对我国的农业生产和人的健康带来严重威胁。 目前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方面是在我国城市产业结构调整“退二进三”后,早期的城市工业区开始衰退并失去利用价值,逐渐成为被废弃、闲置或利用率很低的用地,而原有工业生产中大量的重金属废弃物被遗留进入土壤,成为潜在的环境风险场地。第二则是大量的制造和化工企业违规排放含有铅、镉、铬、汞和类金属砷等生物毒性显著的重金属污水汇流入河从而污染周边土地。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危害十分严重,首先会影响植物根和叶的发育,其次,经由被重金属污染土壤种植的农作物或蔬菜被人食用后,会破坏人体神经系统、免疫系统、骨骼系统等,给人类的身体健康带来重大疾病和危害。 土壤重金属污染经由水环境直接毒害植物体,并最终通过食物链危害人类健康,其治理和恢复非常迫切及难度很大。 二、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及生态风险评价应用 2.1应用现状 目前我国的土壤重金属测定方法主要有物理化学法(如化学试剂提取法、扩散梯度膜(DGT)法、同位素稀释(ID)法)、生物学评价法和模型评价法等。生物学测定法是近年来发展较快,普遍应用的一种金属生物有效性的测定方法,也是一种最直观、最常规的标准方法,主要分为植物、微生物、动物检测法。模型评价法主要是应用生物有效性/毒性的预测模型来评价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是当前比较新兴的研究方法。 从土壤重金属污染生态风险评价方面看,主要是针对土壤重金属污染和由此带来的土壤安全和作物的健康问题,国内学者提出了一些评价标准、手段和方法。如将土壤背景同土壤临界含量联系起来为标准进行土壤污染的评价和分析,土壤临界值主要通过地球化学法和生态环境效应法进行制定。此外还有以区域中清洁土壤对照点含量为评价标准,但由于各地区土壤中元素含量差别很大,用这

湖北省土壤状况

湖北省土壤状况 湖北省土壤类型较为复杂,主要有水稻土、潮土、黄棕壤、黄褐土、石灰(岩)土、红壤、黄壤及紫色土等,这8个土类占全省总耕地面积的98.65%。其中水稻土占总耕地面积50.35%,潮土19.03%,黄棕壤占14.54%,其他5个土类的面积占总耕地面积比均小于5%。水稻土是湖北省面积最大,贡献最多的耕作土壤,盛产粮、油,占全省粮食产量70%。潮土是湖北省重要的生产粮、棉、油的土壤,本区域所产棉花占全省棉花产量80%以上。黄棕壤广泛分布于我省的鄂西南山区和鄂北地区,是小麦、玉米、棉花、豆类、茶叶、烟叶等粮经作物的重要产区。 湖北省红壤主要分布于鄂东南海拨800米以下低山、丘陵或垅岗和鄂西南海拨500米以下丘陵、丘陵台地或盆地。该分布区包括咸宁地区和鄂西自治州各县市,以及黄石、鄂州、武昌、汉阳、洪山、圻春、浠水、武穴、黄梅、石首、公安、松滋、枝域等县(市、区)。红壤营养状况是有机质含量较低,严重缺磷、硼,大部分缺氮、钾,局部缺锌、铜、锰、铁。 湖北省黄壤分布于鄂西南(鄂西自治洲和宜昌地区)海拨500-1200米的中山区,居基带红壤之上,册地黄棕壤之下。其分面下限阪峰较高,群山较低。主要分面地域表现为“四大块,四河谷”,“四大块”指恩施-建始盆地,来凤盆地、黄陵背斜中心区和枝城、长阳与五渔洋关之间的三角地带。“四河谷”指长江西陵河谷清江河谷鹤嵝水谷和咸丰唐岩河谷。土壤层次分异明显,呈酸性,有机质含量较高,平均比红壤高22.4%,其它矿质氧分与红壤相近或略丰,富铝化作用、淋溶作用和粘粒淀积现象较为明显。 本省黄棕壤分布于该省各地、市、州,其中,以郧阳、黄冈、宜昌、孝感、襄樊等地的面积较大。 多表现较为严重的水土侵蚀,该土壤的农业垦种历史较长,利用方式多种多样,结构面上经常覆有铁、锰胶膜或结核。一般质地粘重,土体紧实。 黄褐土集中分布在襄樊、郧阳及荆州北部,多地处海拔800米以下的低山、丘岗、盆地及平坝阶地。 该土壤的质地较为粘重,整个土体结构紧实,难犁难耙,不易拿墒情。土壤毛管蒸发力强,水分极易散失,天晴易受干旱威胁,有“旱包子”之称。土壤有机质、速效磷钾的含量及保肥性能尚可。 砂姜黑土集中分布于鄂北岗地,向北与南阳盆地的砂姜黑土连成以体。其土壤理化性状差,粘、板、瘦,易涝怕旱,肥力较低。 黄褐土集中分布在襄樊、郧阳及荆州北部,多地处海拔800米以下的低山、丘岗、盆地及平坝阶地。 该土壤的质地较为粘重,整个土体结构紧实,难犁难耙,不易拿墒情。土壤毛管蒸发力强,水分极易散失,天晴易受干旱威胁,有“旱包子”之称。土壤有机质、速效磷钾的含量及保肥性能尚可。

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系统服务进展

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系统服务的反馈机制研究进展 摘要 生态系统服务作为生态学与地理学的研究前沿和热点,受到众多学者与研究组织的关注。土地利用变化通过对生态系统格局与过程的影响,改变着生态系统产品与服务的提供能力。本文通过大量文献阅读,归纳出制约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运用于土地管理实践的三大瓶颈,分别是:①数据的可靠性低、评估方法统一性差;②研究结果的实用性落后;③研究的深入性不够。最后,对该方面研究进行展望:①亟需提出可靠的理论框架,明确生态系统服务评价的方法与指标体系,使得评价方法与评价结果具有广泛一致性和可比性;②加强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因子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动态变化的互馈机制研究,开展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深入研究。③加强与3S技术的结合应用,提高土地利用变化和生态系统服务变化的可视化和信息化程度。 1 背景 生态系统服务是指生态系统形成的及所维持的能够支持人类的生存以及发展的环境条件与效用,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与人类福祉息息相关[1-2]。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的理解逐渐加深,众多研究者在生态系统服务的产生原因、影响因素、管理措施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尤其是针对人类活动、土地利用变化、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以及人类福祉的相关研究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而这其中关于土地利用变化引起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变化这一方面的研究越发受到学者的青睐[4-16]。 由于人类等活动引起土地利用变化,从而影响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然后改变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而影响人类福扯。而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存在着相互影响又相互制约的关系,是一种互相的反馈调节机制,土地利用变化作为全球环境变化的核心领域,可以改变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从而对生态系统能够维持其服务功能起到决定性作用[17]。反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评估结果可以用于评估土地利用规划的生态效应,进而对土地利用规划具有指导性作用[18-19]。近年来,国内外学者越发重视且已经收获众多关于多种尺度上的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二者关系的研究成果,已经成为生态系统可持续研究

土地生态评价方法

土地生态安全评价 1概述 1.1生态安全的概念 1)生态安全的背景 “生态安全”这一概念是在生态环境日益遭受破坏的背景下提出的。 20世纪50—60年代,随着人口规模的急剧膨胀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全球资源环境状况发生了重大变化,迅速增长的消费需求及结构变化对有限的资源环境基础及其安全保障形成了越来越大的压力。如世界八大公害事件、自然资源的过渡消耗、生物物种的加速灭绝、温室效应加剧、臭氧层耗损、水土六十、土地沙化、环境污染、酸雨加剧等,这些生态环境问题直接威胁到整个人类自身的生存、安全和发展,成为全球性的问题。 20世纪70年代,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召开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向全球胡宇:在我们人类决定师姐各地德行动时,必须更加审慎地考虑环境后果。 20世纪80年代,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交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指出:在过去的经济发展模式中,人们关心的是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而现在,人类还迫切感受到生态压力对经济发展所带来的重大影星与存在的安全性问题。 20世纪90年代后,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是生态环境安全问题的一个里程碑,以这次大会标志,生态安全、环境安全与可持续发展成为国际社会中国际政治的一部分。2002年9月,南非约翰内斯堡的环境与发展高峰会议,进一步商讨生态安全大计。当前,关注生态安全问题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 2)生态安全的概念及特点 国际社会关于生态安全的概念至今未能达成共识,肖笃宁将生态安全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 广义:生态安全是指在人的生活、健康、安乐、基本权利、生活保障来源、必要资源、社会秩序和人类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等方面不受威胁的状态,包括自然生态安全,经济生态安全和社会生态安全,组成一个符合人工生态安全系统。 狭义:是指自然和半自然生态系统的安全,即生态系统完整性和健康整体水平的反映。生态系统健康是环境管理的一个新内容和新目标,通常认为,功能正常的生态系统可称为健康系统,它是稳定的和可持续的,在时间上能够维持它的组织结构和自治以及保持对胁迫的恢复力。反之功能不完全或不正常的生态系统为不健康的生态系统,其安全状况处于受威胁之中。 生态安全一般包含两层含义:一是生态系统自身的安全,即其自身结构是否受到破坏;二是生态系统对于人类的安全,即生态系统的功能是否受损害,其提供的服务是否能满足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需要。 国内外学者对生态安全的定义有着许多不同的认识,这些生态安全的定义存在两方面的局限,一方面,仅考虑了生态风险,而忽略了脆弱性的一面;另一方面仅把生态安全看成一种状态,而没有考虑到生态安全的动态性。针对这一局限,人们认为, 生态安全的概念:生态安全应是指人与自然这一整体免受不利因素危害的存在状态及其保障条件,并使得系统的的脆弱性不断得到改善。一方面,生态安全是指在外界不利因素的作用下,人与自然不收损伤、侵害或威胁,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能够持续,自然生态系统能够保持健康和完整;另一方面,生态安全的实现是一个动态过程,需要通过脆弱性的不断改善,实现人与自然处于健康和有活力的客观保障条件。

武汉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课程论文 题 目武汉市08年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姓 名蒋乐学 号2008306202472 专 业土地资源管理 指导教师单玉红职 称 中国·武汉 二○一一年九月

武汉市08年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摘要:土地是人类一切生产和存在的源泉。它不仅是最基本的自然资源,而且还是价值很高的资产。对人类来说它已不再是宁静纯粹的自然,而是超过了自然的范畴,涵盖了自然、经济、技术等其它社会因素在内的综合体。土地利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并制约着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式、方向和速度,并影响区域可持续发展。土地利用现状是人类长期生产和生活活动的历史产物,又是未来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基础,是土地利用规划的主要和基本依据。因此,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就成为土地资源利用研究中必须的工作。 近年来,武汉作为中部崛起的中心城市,经济飞速发展,中部经济龙头的地位日益凸显。然而,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土地资源的合理规划与利用。因此,做好土地利用现状分析,通过对土地资源系统的数量与质量、结构与分布、利用现状与开发潜力等方面的分析,明确规划区域的土地资源的整体优势与劣势、优势土地资源在全局中的战略地位、制约优势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因素,揭示各种土地资源在地域组合上、结构上和空间拍之上的合理性,明确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向和重点,为制定人地协调发展与强化地域系统功能的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更重要的是实现武汉市经济的更快速的发展。 关键词:武汉土地利用均衡数量结构效益对策 武汉市概况 武汉位于中国中部,是湖北省省会和政治、经济及文化中心。武汉市现有十三个辖区,其中江岸区、江汉区、硚口区、汉阳区、武昌区、洪山区、青山区为城区,东西湖区、蔡甸区、江夏区、黄陂区、新洲区、汉南区为郊区。武汉全境面积达8494km2,其中农用地面积为556733.21公顷,占全市土地面积的65.1%;建设用地面积为148273.71公顷,占全市面积的17.3%;其他用地占全市面积的17.6%。武汉市人口为,833万人,其中7个中心区的人口为481万人。 近年来,武汉作为中部崛起的中心城市,经济飞速发展,中部经济龙头的地位日益凸显。然而,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土地资源的合理规划与利用。因此,做好土地利用现状分析,通过对土地资源系统的数量与质量、结构与分布、利用现状与开发潜力等方面的分析,明确规划区域的土地资源的整体优势与劣势、优势土地资源在全局中的战略地位、制约优势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因素,揭示各种土地资源在地域组合上、结构上和空间拍之上的合理性,明确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向和重点,为制定人地协调发展与强化地域系统功能的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更重要的是实现武汉市经济的更快速的发展。下面将结合1996年武汉市土地利用状况对2008年武汉是土地利用现状进行分析。 数量的分析 通过统计与调查,可以得到1996年和2008年武汉市各项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地数量,如下表:

城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的研究

城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的研究 陈歆1,周兆德2,杨福孙2 (1.海南大学环境与植物保护学院,海南儋州571737 2.海南大学农学院,海南儋州571737) 摘 要:城市土地是人类活动中最基本的自然资源,土地利用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着城市经济的增长、生态环境的质量以及能承载的人口数量.随着城市化进展的加快,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工业的发展,城市土地利用出现了大量不合理的现象.在城市生态学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城市土地利用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机理,并针对城市生态环境中关于城市土地利用部分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城市土地利用;生态环境;城市生态系统 中图分类号:X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128(2008)05-0064-04 城市土地问题引起人们关注始于20世纪初,当 时,由于城市人口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城市土地的增加速度,形成了对城市土地的巨大压力,迫使人们开始关心城市土地的合理利用问题.作为人与自然关系的最为复杂和集中的特殊地域系统,城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的研究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20世纪20~30年代以芝加哥学派城市社会学研究为主;20世纪60~70年代以环境与资源危机引起的系统生态学研究为主;20世纪80年代至今则以全球变化和持续发展为主[1].在这样的研究进展下,现代人提出城市土地利用必须讲求生态观,必须与生态环境相和谐,也就是希望在保护好城市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更合理地利用城市土地,实现城市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城市土地资源的生态可持续利用.1972年联合国人类与环境会议就向人类发出/人类只有一个地球0的呼吁.1987年联合国第42届大会确认,生态学原理是世界经济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各国政府就世界范围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达成了广泛共识[2].这实际上就是生态学理论激发下,现代资源利用的一个全新战略思维. 现在人们都意识到,土地是城市发展的载体,土地利用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城市能否可持续发展,甚至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问题和社会稳定,因此必须重视城市土地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便及时建立生态环境前提下的城市土地利用模型. 1城市生态系统 1.1城市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以及发展情况 城市生态系统指的是城市空间范围内的居民与自然环境系统和人造社会环境系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体,属于人工生态系统. 城市生态系统是人类生态系统经过漫长的发展时期,在一定阶段产生的,它具有一般生态系统的最基本特征,它既有动物、植物、微生物和人类等生物有机体以及围绕着它们的空气、水、土壤等无机环境,同时也执行着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等功能,它是一个自然、经济和社会复合的人工生态系统.但是,城市生态系统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它还具有以人为主体的、人工化环境的、人类自我驯化的、开放性的、脆弱性的,共五方面的本质特征.如今,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城市生态系统在人类生态系统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尽管它的发展历史比较短,但它的发展却对人类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对于中国而言,20世纪60年代环境科学才开始萌芽.起初,有关城市生态环境的研究,只限于解决交通、给排水、绿化为主的城市基础设施研究和应用.直到1973年,中国才进入城市生态环境研究的初始阶段.随着,城市生态学理论有了长足的发展,现在,中国的城市生态环境研究出现了明显的多元化现象:有以城市动植物、城市气候、城市水文、城市地貌等为研究主体的城市自然生态环境研究;有以城市产业为研究主体的城市经济生态环境研究;有以人口为研究 收稿日期:2008-08-03 基金项目: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0662) 第一作者:陈歆(1983-),女,重庆人,硕士.研究方向:资源与产业生态学.联系作者,杨福孙,男,讲师.E-mail:fsy ang 1590@163.co m 第6卷 第5期2008年10月 红河学院学报Journal of H onghe U niver sity V o l.6 N o.5 O ct.2008

武汉市土地资源利用现状

武汉市土地资源利用现状 武汉市是湖北省省会,地处汉江平原东部,长江与汉江交汇处,市区有武昌,汉口,汉阳三部分,素有“武汉三镇”之称,地理位置介于东经113°41′~115°05′,北纬29°58′~31°22′之间。2007年末,全市总人口828万人,土地土地总面积8494.41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为2143万平方公里,水域占土地面积的1/4,辖江岸,江汉,硚口,汉阳,武昌,青山,洪山,东西湖,汉南,蔡甸江厦,黄陂,新洲13个区。据统计,2007年武汉国内生产总值35500元;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收入达5371元。根据市统计局出版的《武汉市统计年鉴—2008年》,全市户籍总人口828万人口中非农业人口528万人,以非农业人口计算的城镇化率已达到63.8%,预计到2010年后将达到70%。 武汉市土壤种类繁多,共有8个土类,17个亚类,56个土属,303个土种,其中红壤和黄棕壤分布较广,利用类型多样,土地适应性广泛,利用程度高。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是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界 的显著标志,是区域、全球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之一,对于自然环境系统中的水文过程、生态过 程等有着显著且深刻的影响[1]。在城市化进程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周围的大量其它土地 利用类型都转变为城市用地。这种变化将显著影 响区域的水循环过程,使下垫面不透水面积增加, 从而导致城市降雨后,截留、填洼、下渗、蒸发 量减少,产生的地面径流量增大[2],使得城市内 涝的可能性大大增加。而由于城市往往是人口和 财富的聚集地,灾害可能造成的损失将大大增加, 城市洪涝灾害问题已成为影响城市安全的一大障 碍。能否有效抵御和防治城市洪涝灾害已成为现 代城市进行长远规划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 要主题[3]。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作为洪涝灾害的主 要孕灾环境之一,严重影响洪涝灾害的致灾过程, 所以探究城市地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引起的水文 响应,对进一步研究其对城市洪涝灾害的影响变 得极为重要,对于城市地区的洪涝灾害风险评价 及灾害防御等有着极重要的意义。目前,国内在 这方面的研究很少而且仅局限于小流参考文献 武汉市统计信息网。武汉统计年鉴2008【Z】。2008-11-6 殷妍。武汉市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研讨【D】。华中科技大学,2004,P13-18 武汉建设年鉴2007年鉴2007【Z】。2007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中国城市化率由1978年的17.9%提高到2004年末的41.8%,参考文献:李慧莲。中国城市化故事如何演绎?【N】。中国经济时报,2005-09-15 城市化正处于加速发展阶段。未来15年城市化率仍将以不低于1%的年均增长率持续增长参考文献:中国城市化面临三大瓶颈【N】。广东建设报,2005-10-26 流域内城市化过程中土地利用/覆盖的巨大变化所引起的流域水流特性的改变是相当剧烈的(1)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张,不透水面积大增,流域中原有雨水滞留能力锐减,径流系数大增;(2)城镇用地的大面积出现,地表粗糙度下降,加上道路和排水系统的大量修建,使汇流速度大大加快,缩短了地面径流的汇流时间;随着流域滞水能力降低,汇流速度加大,洪水波形较流域开发前变陡,洪峰流量明显增加。程晓陶,冯智瑶。城市化与现代社会中的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