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柳永雨霖铃_柳永《雨霖铃》的赏析

柳永雨霖铃_柳永《雨霖铃》的赏析

柳永雨霖铃_柳永《雨霖铃》的赏析

柳永《雨霖铃》赏析篇一:

《雨霖铃》是柳永著名的代表作。这首词是词人在仕途失意,不得不离京都(汴京,今河南开封)时写的,是表现江湖流落感受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篇。这首词写离情别绪,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词的主要内容是以冷落凄凉的秋景作为衬托来表达和情人难以割舍的离情。宦途的失意和与恋人的离别,两种痛苦交织在一起,使词人更加感到前途的暗淡和渺茫。

全词分上下两阕。

上阕主要写饯行时难舍难分的惜别场面,抒发离情别绪。

起首“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三句写环境,点出别时的季节是萧瑟凄冷的秋天,地点是汴京城外的长亭,具体时间是雨后阴冷的黄昏。通过这些景物描写,融情入景,点染气氛,准确地将恋人分别时凄凉的心情反映了出来,为全词定下凄凉伤感的调子。真正做到了字字写景而字字含情。

“都门帐饮”是写离别的情形。在京城门外设帐宴饮,暗寓仕途失意,且又跟恋人分手。“无绪”,指理不出头绪,有“剪不断,理还乱”的意思。写出了不忍别离而又不能不别的思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正在难分难舍之际,船家又阵阵“催发”。透露了现实的无情和词人内心的痛苦。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是不得不别的情景。一对情人,紧紧握着手,泪眼相对,谁也说不出一句话来。这两句把彼此悲痛、眷恋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写得淋漓尽致。一对情人伤心失魄之状,跃然纸上。这

是白描手法,所谓“语不求奇,而意致绵密”。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写别后思念的预想。词中主人公的黯淡心情给天容水色涂上了阴影。一个“念”字,告诉读者下面写景物是想象的。“去去”是越去越远的意思。这二字用得极好,不愿去而又不得不去,包含了离人无限凄楚。只要兰舟启碇开行,就会越去越远,而且一路上暮霭深沉、烟波千里,最后漂泊到广阔无边的南方。离愁之深,别恨之苦,溢于言表。从词的结构看,这两句由上阕实写转向下阕虚写,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下阕着重写想象中别后的凄楚情景。

开头作者先宕开一笔,把自己的感情赋予普遍的意义:“多情自古伤离别”。意谓自古以来多情者都会因离别伤心。“自古”两字,从个别特殊的现象出发,提升为普遍、广泛的现象,扩大了词的意义。但接着“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则强调自己比常人、古人承受的痛苦更多、更甚。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作者把古人这种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词中,而且层层加码,创造出新意。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写酒醒后的心境,也是他飘泊江湖的感受。这两句妙就妙在用景写情,真正做到“景语即情语”。“柳”、“留”谐音,写难留的离情;晓风凄冷,写别后的寒心;残月破碎,写此后难圆之意。这几句景语,将离人凄楚惆怅、孤独忧伤的感情,表现得十分充分、真切,创造出一种特有的意境。难怪它为人称道,成为名句。

再从此后长远设想:“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四句更深一层推想离别以后惨不成欢的境况。此后漫长

的孤独日子怎么挨得过呢?纵有良辰好景,也等于虚设,因为再没有心爱的人与自己共赏;再退一步,即便对着美景,能产生一些感受,但又能向谁去诉说呢?总之,一切都提不起兴致了。这几句把词人的思念之情、伤感之意刻划到了细致入微、至尽至极的地步,也传达出彼此关切的心情。结句用问句形式,感情显得更强烈。

《雨霖铃》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次写离别时刻,重在描写情态;再写别后想象,在刻划心理。不论勾勒环境,描写情态,想象未来,词人都注意了前后照应,虚实相生,做到层层深入,尽情描绘,情景交融,读起来如行云流水,起伏跌宕中不见痕迹。这首词的情调因写真情实感而显得太伤感、太低沉,但却将词人抑郁的心情和失去爱情的痛苦刻划的极为生动。古往今来有离别之苦的人们在读到这首《雨霖铃》时,都会产生强烈的共鸣。

柳永《雨霖铃》赏析篇二:

词的上片写临别时的情景,下片主要写别后情景。全词起伏跌宕,声情双绘,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一。

起首三句写别时之景,点明了地点和节序。《礼记·月令》云:“孟秋之月,寒蝉鸣。”可见时间大约农历七月。然而词人并没有纯客观地铺叙自然景物,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氛围的渲染,融情入景,暗寓别意。秋季,暮色,骤雨寒蝉,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对长亭晚”一句,中间插刀,极顿挫吞咽之致,更准确地传达了这种凄凉况味。这三句景色的铺写,也为后两句的“无绪”和“催发”,设下伏笔。“都门帐饮”,语本江淹《别赋》:“帐饮东都,送客金谷。”他的恋人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

别,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兴致。接下去说:“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完全是写实,然却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类锐!这里的“兰舟催发”,却以直笔写离别之紧迫,虽没有他们含蕴缠绵,但却直而能纡,更能促使感情的深化。于是后面便迸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二句。寥寥十一字,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如目前。真是力敌千钧!

词人凝噎喉的就“念去去”二句的内心独白。这里的去声“念”字用得特别好,读去声,作为领格,上承“凝噎”而自然一转,下启“千里”以下而一气流贯。“念”字后“去去”二字连用,则愈益显示出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道里修远。“千里”以下,声调和谐,景色如绘。既曰“烟波”,又曰“暮霭”,更曰“沉沉”,着色一层浓似一层;既曰“千里”,又曰“阔”,一程远似一程。道尽了恋人分手时难舍的别情。

上片正面话别,下片则宕开一笔,先作泛论,从个别说到一般。“多情自古伤离别”意谓伤离惜别,并不自他始,自古皆然。接以“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则极言时当冷落凄凉的秋季,离情更甚于常时。“清秋节”一辞,映射起首三句,前后照应,针线极为绵密;而冠以“更那堪”三个虚字,则加强了感情色彩,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为明显、深刻。

“今宵”三句蝉联上句而来,是全篇之警策。成为柳永光耀词史的名句。这三句本是想象当晚旅途中的况味,遥想不久之后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却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整个画面充满了凄清的气氛,客情之冷落,风景之清幽,离愁之绵邈,完全凝聚

这画面之中。这句景语似工笔小帧,无比清丽。清人刘熙载《艺概》中说:“词有点,有染。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点染之间,不得有他语相隔,隔则警句亦成死灰矣。”也就是说,这四句密不可分,相互烘托,相互陪衬,中间若插上另外一句,就破坏了意境的完整性,形象的统一性,而后面这两个警句,也将失去光彩。

“此去经年”四句,改用情语。他们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总感到欢娱;可是别后非止一日,年复一年,纵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欣赏的兴致,只能徒增枨触而已。“此去”二字,遥应上片“念去去”:“经年”二字,近应“今宵”,时间与思绪上均是环环相扣,步步推进。“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以问句归纳全词,犹如奔马收缰,有住而不住之势;又如众流归海,有尽而未尽之致。

此词之所以脍炙人口,是因为它艺术上颇具特色,成就甚高。早宋代,就有记载说,以此词的缠绵悱恻、深沉婉约,“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这种格调的形成,有赖于意境的营造。词人善于把传统的情景交融的手法运用到慢词中,把离情别绪的感受,通过具有画面性的境界表现出来,意与境会,构成一种诗意美的境界,绘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全词虽为直写,但叙事清楚,写景工致,以具体鲜明而又能触动离愁的自然风景画面来渲染主题,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出之以自然。末尾二句画龙点睛,为全词生色,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柳永《雨霖铃》赏析篇三:

词是文学史上一种特殊的诗体,最早源于古乐府,兴起于唐代,经过晚唐五代的发展,至宋代已极为繁荣。“宋词”已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专用名词。宋代不仅词家众多,且风格亦多样。词本以婉约风格为主,到北宋苏轼才始创豪放一派。柳永是宋代婉约词派的代表词人,他继承发展了突出男欢女爱,别恨离愁的婉约词风,剪红刻翠的“艳科”,旖旎温柔的“情语”,成了柳词的主题。《雨霖铃》便是柳词中最能体现这种风格的杰作。

《雨霖铃》这首词是作者离开汴京(当时为北宋首都),与情人话别之作。从上片的描写,读者可以这样想象:一个深秋的傍晚,北宋京都汴梁(今河南开封)郊外,一个临时搭起的帐篷内,一对男女饮酒话别。帐外,寒蝉凄惨地哀鸣,好像在为他俩伤别而哭泣。那不远处的长亭,已经隐隐约约,可见天色将晚,一场大雨也刚刚停歇。天将晚,雨已停,河边不时传来艄公的喊声:“快上船吧,要开船了!”两人不得已徐徐站起,移步出帐外,万般依恋之际,此刻可真的要分手了。你看他们双手相拥,泪眼相看,竟然一句话也说不出。船开了,人去了,渐行渐远。情人岸边伫立,含着泪,举着手,一直目送那兰舟消失在无边无际的暮霭里。

这就是发生在近一千年前的北宋词人柳永与情人话别的场面,也就是《雨霖铃》上片所写的内容。首句“寒蝉凄切”,点明节令——深秋,“蝉”而“寒”,鸣音“凄切”,渲染了悲凉的环境气氛,为下文伤别张本,也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对长亭晚”,交代时间、地点,“骤雨”,描写天气。天下雨,正好停留;时将晚,停留时间有限,他们多么希望雨不停,天不晚啊!“都门帐饮”,可知写京都之事,言别离之情。一桌好酒好菜,怎奈二

情伤别,满腹离愁,何来心思。实在是食之不香,饮而不畅,是谓“无绪”。乘船的“留恋”情人不忍别,撑船的眼看天将晚不得不割断他们的情丝而“催发”,这种主观意愿与客观形势之矛盾,使别情达到高潮。“执手”二句,生动细腻,描情绘意,绝妙无比。仿佛在舞台上看到的那生旦主角,两手相拥,两肩上耸,诉无语,泣无声,比千言万语,嚎啕大哭,悲之更切。表面写两人分手之情状,实际暗写了他们极其复杂微妙的内心活动。柔情蜜意千千万,唯在泪花闪烁间。“念去去”两句,为近景远景相连,虚景实景交融。烟波千里,楚天广阔,茫茫天涯,何处是归程?离愁别绪都几许?风吹浪涌融暮霭。这不仅衬写了别后怅然空虚的心情,同时也暗示了作者在政治上失意后迷茫的前程。

柳永雨霖铃原文及赏析

柳永雨霖铃原文及赏析 《雨霖铃·寒蝉凄切》是宋代词人柳永的作品。此词上片细腻刻画了情人离 别的场景,抒发离情别绪;下片着重摹写想象中别后的凄楚情状。下面是小编整 理的柳永雨霖铃原文及赏析,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原文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dū)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nǎ)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 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译文 秋后的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分,一阵急雨 刚停住。 在京都城外设帐饯(jiàn, 本义: 设酒食送行) 别, 却没有畅饮的心绪, 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 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 握着手互相瞧着对方泪光闪闪的眼 睛,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想到这回去南方,这 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 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 这离愁 哪能经受得了! 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 面对凄厉的晨 风和黎明的残月了。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 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即使有满腹的情意,又再同谁去诉说呢? 评解 《雨霖铃》被称为宋金十大名曲之一。本篇《雨霖铃》是柳永的十大代表作 之一。 《雨霖铃》这首词以冷落秋景为衬托,淋漓渲染了惜别的场景,进而推测别 后的铭心刻骨的思念。层层铺叙,情景交融,委婉多致。表现了柳词“细密而妥 溜,明白而家常”的特点。(刘熙载《艺概》) 赏析 词以“伤离别”为主线,目录清晰。开首三句道出时间、地点、景物。以凄 清景色揭开了离别的序曲:清秋节令的“寒蝉”,衬托着“凄切”悲凉秋景。人 将别、 日已晚、 雨乍停、 蝉声切。 惜别的长亭, 凄凉的深秋。 壮士分别尚且悲伤, 更何况这对一别可能成永诀的恋人呢?“都门”三句, 写离别时的心情。 设宴帐

关于柳永《雨霖铃》的赏析

关于柳永《雨霖铃》的赏析 《雨霖铃》是柳永著名的代表作。这首词是词人在仕途失意,不得不离京都 (汴京,今河南开封)时写的,是表现江湖流落感受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篇。下面是 关于柳永《雨霖铃》的赏析,欢迎阅读。 雨霖铃·寒蝉凄切 宋代: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 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 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 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好景 一作:美 景) 赏析 1 在群星璀璨的北宋词坛上,柳永是耀眼的明星之一。南宋叶梦得在《避暑录 话》中记有“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即为证明。在不胜枚举的柳词中, 《雨 霖铃》是流传最广的佳作之一。后人有“晓风残月柳三变,滴粉揉酥左与言”的 谑语。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 多歌妓, 并替她们填词作曲, 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 当时有人在仁宗面前举荐他, 仁宗只批了四个字说:“且去填词”。柳永在受了打击之后,别无出路,就只好 以开玩笑的态度,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在汴京、苏州、杭州等都市过着一 种流浪生活。由于失意无聊,流连坊曲,在乐工和歌妓们的鼓舞之下,这位精通 音律的词人,才创作出大量适合歌唱的新乐府(慢词),受到广大市民的欢迎。 自古以来,表现男女离别之情的诗词 曲赋层出不穷,而独有柳永的慢词《雨霖铃》经久不衰,传诵至今,这确实 有很值得研究。探其中缘由,固然与作者坎坷的身世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我 认为,《雨霖铃》的成功还在于其独到的表现手法:层次分明,语意明确,铺叙 景物,倾吐心情,绝少掩饰;善于用“点染”法,反复涂抹,渲染效果。下面就 《雨霖铃》作一粗浅分析: 这首写离情的词,可谓淋漓尽致,备足无余。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 层次特别清楚,语言简洁明了。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次写离别时候, 重在描写情态;再写别后想象,重在刻划心理。三个层次,层层深入,从不同层 面上写尽离情别绪,可叹为观止。
1/7

柳永雨霖铃全文及赏析

柳永雨霖铃全文及赏析 大家读过柳永的雨霖铃吗, 柳永雨霖铃全文都写了什么内容, 抒发了作者什 么样的感情呢,下面一起去看看小编整理的柳永雨霖铃全文及赏析吧! 雨霖铃 宋代: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 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 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 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译文 秋后的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分,一阵急雨 刚停住。在京都城外设帐饯别,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 的人已催着出发。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 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 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 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 这离愁 哪能经受得了! 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 面对凄厉的晨 风和黎明的残月了。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 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即使有满腹的情意,又能和谁一同欣赏呢? 赏析 词是文学 史上一种特殊的 体,最早源于古乐府,兴起于唐代,经过晚唐五代的发展,至宋代已极为繁 荣。“宋词”已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专用名词。宋代不仅词家众多,且风格亦多 样。词本以婉约风格为主,到北宋苏轼 才始创豪放一派。柳永 是宋代婉约词派的代表词人, 他继承发展了突出男欢女爱, 别恨离愁的婉约 词风, 剪红刻翠的“艳科”, 旖旎温柔的“情语”, 成了柳词的主题。 《雨霖铃》 便是柳词中最能体现这种风格的杰作。 《雨霖铃》这首词是作者离开汴京(当时为北宋首都),与情人话别之作。

柳永雨霖铃译文及赏析

柳永雨霖铃译文及赏析 赏析其实就是指欣赏并分析,这是一个通过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等地方去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认知的过程。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柳永雨霖铃译文及赏析作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柳永雨霖铃译文及赏析篇1 雨霖铃·寒蝉凄切 宋代: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译文 秋后的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分,一阵急雨刚停住。在京都城外设帐饯别,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即使有满腹的情意,又能和谁一同欣赏呢? 注释 ①长亭:古代在交通要道边每隔十里修建一座长亭供行人休息,又称“十里长亭”。靠近城市的长亭往往是古人送别的地方。 ②凄切:凄凉急促。

③骤雨:急猛的阵雨。 ④都门:国都之门。这里代指北宋的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 ⑤帐饮:在郊外设帐饯行。 ⑥无绪:没有情绪。 ⑦兰舟:古代传说鲁班曾刻木兰树为舟(南朝梁任昉《述异记》。这里用做对船的美称。 ⑧凝噎:喉咙哽塞,欲语不出的样子。 ⑨去去:重复“去”字,表示行程遥远。 ⑩暮霭:傍晚的云雾。沈沈:即“沉沉”,深厚的样子。楚天:指南方楚地的天空。 暮霭沈沈(沉沉)楚天阔:傍晚的云雾笼罩着南天,深厚广阔,不知尽头。 今宵:今夜。 经年:年复一年。 纵:即使。风情:情意。男女相爱之情,深情蜜意。情:一作“流”。 更:一作“待”。 赏析: 《雨霖铃》是柳永著名的代表作,这首词是词人在仕途失意。不得不离京都(汴京,今河南开封)时写的。是表现江湖流落感受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篇,这首词写离情别绪,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词的主要内容是以冷落凄凉的秋景作为衬托来表达和情人难以割舍的离情,宦途的失意和与恋人的离别。两种痛苦交织在一起,使词人更加感到前途的暗淡和渺茫! 全词分上下两阕。 上阕主要写饯行时难舍难分的惜别场面,抒发离情别绪。 起首“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三句写环境,点出别时的季节是萧瑟凄冷的秋天。地点是汴京城外的长亭,具体时间是雨后阴冷的黄昏,通过这些景物描写,融情入景,点染气氛。准确地将恋人分别时凄凉的心情反映了出来。为全词定下凄凉伤感的调子,真正做

柳永《雨霖铃》赏析(全文)

柳永《雨霖铃》赏析(全文) 一、关于词牌名的来历 “雨霖铃”,一作“雨淋铃”,原为唐敦坊曲名。相传唐玄宗入蜀, 至叙口时,栈道中闻铃声,为悼念杨贵妃,遂制此曲。白居易《长恨歌》 云“夜雨闻铃肠断声”即指此事。 柳永,原名三变,少年时去汴京应试,经常跟歌伎们一道生活,狂放 不羁。由于擅长词曲,他还常常替歌伎们填词作曲。有人在仁宗面前举荐他,仁宗听了他的名字,批了四个字:“且去填词”。以后,他就在汴京、苏州、杭州等地流浪了一个时期,到五十多岁才改名柳永,并考取进士。 他曾在浙江等地做过几任小官。柳永晚年穷困潦倒,死后由歌伎们集资才 得以安葬。 柳永的词比较缠绵婉约,《雨霖铃》不仅是他的代表作,也是宋词婉 约派的代表作。词人当时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无可奈何地离开 京都,但想到从此不能再和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就更加痛苦。《雨霖铃》以冷落凄凉的秋景为衬托,抒发了词人因仕途失意和情场伤神以至飘零四 海的感伤,基调格外低沉。 三、内容赏析 “寒蝉凄切”,这是送别的大环境,不仅渲染了气氛,也暗示了送别 的地点。宋代的汴京河两岸栽有很多柳树,柳永在另一首词《少年游》中 曾写过“高柳乱蝉嘶”。“寒蝉凄切”正是写柳树上寒蝉凄切的长鸣,而 柳树又有“拂水飘绵送行色”的作用,因此自然会触动离情。这就点明了 全文的主旨。下面接着说“对长亭晚”,意思就更明确了。在唐宋时期,“长亭”已经当作了离别地点的通称。康与之曾说过:“今古短长亭,送

往迎来处。”词人此刻到了长亭,正值“骤雨初歇”,眼前的景物变得更加清晰,他听着凄切的蝉声,看到河两岸的柳树和河边的小舟,离情自然更浓。这里是一种融情入景的写法。 雨停了,这时,无论如何也该启程了,必得离别,自然逼出下句“兰舟催发”。 “都门帐饮无绪”,词人因仕途失意,穷困潦倒,只能在一个很简陋的帐蓬里告别恋人,当时的心情正如李煜所说:“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白天就登程了,因不忍离别,延挨到了“对长亭晚”,自然唤起下句“方留恋处”。正在依恋难舍的时候,船家又一阵一阵地催他出发,船家越是这样催促,他愈觉得留恋,愈值得珍惜,内心更觉得痛苦。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在催促声中,词人已不得不离别。离别之际,纵有千言万语,也被噎住,说不出话来,两人只有紧紧地握住手,如苏轼所说:“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此时,雨已停但泪不止,雨只是骤雨,此刻消停,怎比得上离人“系我一生心,负你千行泪”那样持久呢? 这样写景与写情用的是反衬手法。 尽管寒蝉声凄欲断,总还能发出嘶鸣。而人在离别的时候,反成了“无语凝噎”。悲痛之极,连寒蝉那种凄切之声也难以发出。 这里又运用了一种递进手法。

柳永《雨霖铃》古诗赏析

柳永《雨霖铃》古诗赏析 柳永《雨霖铃》古诗赏析 [译文]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 [出典]北宋柳永《雨霖铃》 注: 1、柳永《雨霖铃》【原文】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②,骤雨③初歇。都门帐饮无绪④,留恋处⑤,兰舟⑥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⑦。念去去⑧、千里烟波,暮霭⑨沉沉⑩楚天⑾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⑿!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⒀,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⒁,更与何人说? 2、【注释】 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相传唐玄宗避安禄山乱入蜀,时霖雨连日,栈道中听到铃声。为悼念杨贵妃,便采作此曲,后柳永用为词调。又名《雨霖铃慢》。上下阕,一百零三字,仄韵。这首词选自《全宋词》,雨霖铃又作雨淋铃。这首词是他离开都城汴京(现在河南开封)时写的,抒发了跟情人难分难舍的感情。 ②对长亭晚:面对长亭,正是傍晚时分。 ③骤雨:阵雨。 ④都门帐饮:在京都郊外搭起帐幕设宴饯行。无绪;没有情绪,无精打采。 ⑤留恋处:一作“方留亦处”. ⑥兰舟:据《述异记》载,鲁班曾刻木兰树为舟。后用作船的美称。 ⑦凝噎:悲痛气塞,说不出话来。即是“凝咽”. ⑧去去:往前走了一程又一程(分手后越来越远)。 ⑨暮霭:傍晚的云气。

⑩沉沉:深厚的样子。 ⑾楚天:战国时期湖南、湖北、江苏、浙江一带属于楚国,这里以“楚天”泛指南方的天空。 ⑿清秋节:萧瑟冷落的秋季。 ⒀经年:经过一年或多年,此指年复一年。 ⒁风情:情意(男女恋情)。 3、【译文】 秋后的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分,一阵急雨刚停住。在京都城外设帐饯别,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即使有满腹的情意,又再同谁去诉说呢?! 译文2: 十里长亭,暮雨刚住。对饮于饯别席上,本来没有好情绪。耳边又听到凄切的蝉声,更增添愁丝缕缕。正在依依留恋,开船的呼唤又无情地催促。我二人紧握着手,眼中噙着泪水,相顾抽泣,竟说不出话语!离去!离去!那烟波浩渺的广阔的江南水乡,我将在那里飘泊流寓。 自古多情之人,就感伤离别之苦。又何况在萧索冷清的秋天分手,更让人伤心。今夜告别京华,酒醒时将置身何处?想必船已靠岸,天边还挂着残月,清冽的晨风吹拂着柳树。今后年复一年,纵有美景良辰,也同虚度。即便有千种柔情蜜意,又能对谁倾诉? 4、《雨霖铃》这首词是作者离开汴京(当时为北宋首都),与情人话别之作。从上片的描写,我们可以这样想象:一个深秋的傍晚,

雨霖铃柳永原文翻译及赏析

雨霖铃柳永原文翻译及赏析 雨霖铃柳永原文翻译及赏析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古诗都不陌生吧,古诗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体式的诗,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创作的诗。古诗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雨霖铃柳永原文翻译及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雨霖铃·寒蝉凄切 宋代: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译文 秋后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分,一阵急雨刚停住。在京都城外设帐饯别,却没有畅饮心绪,正在依依不舍时候,船上人已催着出发。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人最伤心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秋季,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晨风和黎明残月了。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即使有满腹情意,又能和谁一同欣赏呢? 注释 ①长亭:古代在交通要道边每隔十里修建一座长亭供行人休息,

又称“十里长亭”。靠近城市长亭往往是古人送别地方。 ②凄切:凄凉急促。 ③骤雨:急猛阵雨。 ④都门:国都之门。这里代指北宋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 ⑤帐饮:在郊外设帐饯行。 ⑥无绪:没有情绪。 ⑦兰舟:古代传说鲁班曾刻木兰树为舟(南朝梁任昉《述异记》。这里用做对船美称。 ⑧凝噎:喉咙哽塞,欲语不出样子。 ⑨去去:重复“去”字,表示行程遥远。 ⑩暮霭:傍晚云雾。沈沈:即“沉沉”,深厚样子。楚天:指南方楚地天空。 暮霭沈沈(沉沉)楚天阔:傍晚云雾笼罩着南天,深厚广阔,不知尽头。 今宵:今夜。 经年:年复一年。 纵:即使。风情:情意。男女相爱之情,深情蜜意。情:一作“流”。 更:一作“待”。 赏析 词上片写临别时情景,下片主要写别后情景。全词起伏跌宕,声情双绘,是宋元时期流行“宋金十大曲”之一。 起首三句写别时之景,点明了地点和节序。《礼记·月令》云:“孟秋之月,寒蝉鸣。”可见时间大约农历七月。然而词人并没有纯客观地铺叙自然景物,而是通过景物描写,氛围渲染,融情入景,暗寓别意。秋季,暮色,骤雨寒蝉,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对长亭晚”一句,中间插刀,极顿挫吞咽之致,更准确地传达了这种凄凉况味。这三句景色铺写,也为后两句“无绪”和“催发”,设下伏笔。“都门帐饮”,语本江淹《别赋》:“帐饮东都,送客金谷。”他恋人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

《雨霖铃》柳永赏析(通用6篇)

《雨霖铃》柳永赏析(通用6篇) 柳永是一个浪漫词人,一个江湖词人,也是一个与词共着生命的专业词人。他一生混迹于乐工歌妓间,这些人都跟当时主要供歌唱的词有着血缘关系,这种生活决定了他以毕生精力来写词。以下是《雨霖铃》柳永赏析,欢迎阅读。 《雨霖铃》柳永赏析篇1 大凡词都不出情景两字。善于写景的词人往往能借景以言情。然而,要把一种抽象而不可捉摸的思绪变成具体可感的东西,即以有形的文字来描绘无形的情愫,使之情景交融,给人以强烈的感染,非高手实难达到。北宋词人柳永的代表《雨霖铃》,正是这样的佳篇。其中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意境,就进入了此种艺术境界。它是作者在强烈的离情别意的驱使下,设想出来的一副冷落凄清的景象,着意渲染的一种无限怀人的气氛。读之令人神观飞越。文章无警策则不足以传世,《雨霖铃》一词也因这两名而传诵千古。凡警策之句就其一句来看果然极妙,如放到整篇中去却更能显示它的神韵和魅力。试读全词以深味之。 这首词是一首抒写别情的词。词的内容以冷落的秋景作为衬托来抒发一对离人的依依惜别的伤感。它是作者晚年赴屯田员外郎任所作的。词人柳永屡试不第,一生落魄,只有到晚年宋仁宗景祐元年(公元一○三四的)才考上进士,那时年已近半百了。可是仁途坎坷,并没得到重用。黄昇《花庵词选》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宋仕宗颇好词,近臣有意拔擢柳永。在一次宫廷宴会上叫柳永按仁宗的旨意填词。柳作了一首《醉蓬莱》,其中宸游凤辇何处一句正与御制的真宗挽词暗合,仁宗感到不快,以此对他冷淡。所以柳永只做了一个小小的屯田员外郎,为此词人在赴任时的那种羁旅行役之情,沧落飘泊之感是可以想见的,何况又要与自己心爱的人相别。宦途失意的压抑,与恋人别离的痛苦交织在一起,内心充满哀怨,于是作此《雨霖铃》以寄别恨。 全词以别为中心层层敷陈。上片写别离时的情景,下片设想别离后的凄清。词中统共只出现了一个别字,但通篇一笔到底,无一处离

柳永《雨霖铃》赏析

柳永《雨霖铃》赏析 柳永《雨霖铃》赏析 导语:《雨霖铃》是宋代词人柳永的作品。堪称抒写别情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词和婉约词的代表作。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柳永《雨霖铃》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雨霖铃 宋代: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赏析 《雨霖铃》是柳永著名的代表作。这首词是词人在仕途失意,不得不离京都(汴京,今河南开封)时写的,是表现江湖流落感受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篇。这首词写离情别绪,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词的主要内容是以冷落凄凉的秋景作为衬托来表达和情人难以割舍的离情。宦途的失意和与恋人的离别,两种痛苦交织在一起,使词人更加感到前途的暗淡和渺茫。 全词分上下两阕。 上阕主要写饯行时难舍难分的惜别场面,抒发离情别绪。 起首“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三句写环境,点出别时的季节是萧瑟凄冷的秋天,地点是汴京城外的长亭,具体时间是雨后阴冷的黄昏。通过这些景物描写,融情入景,点染气氛,准确地将恋人分别时凄凉的心情反映了出来,为全词定下凄凉伤感的调子。真正做到了字字写景而字字含情。 “都门帐饮”是写离别的情形。在京城门外设帐宴饮,暗寓仕途失意,且又跟恋人分手。“无绪”,指理不出头绪,有“剪不断,理还

乱”的意思。写出了不忍别离而又不能不别的思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正在难分难舍之际,船家又阵阵“催发”。透露了现实的无情和词人内心的痛苦。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是不得不别的情景。一对情人,紧紧握着手,泪眼相对,谁也说不出一句话来。这两句把彼此悲痛、眷恋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写得淋漓尽致。一对情人伤心失魄之状,跃然纸上。这是白描手法,所谓“语不求奇,而意致绵密”。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写别后思念的预想。词中主人公的黯淡心情给天容水色涂上了阴影。一个“念”字,告诉读者下面写景物是想象的。“去去”是越去越远的'意思。这二字用得极好,不愿去而又不得不去,包含了离人无限凄楚。只要兰舟启碇开行,就会越去越远,而且一路上暮霭深沉、烟波千里,最后漂泊到广阔无边的南方。离愁之深,别恨之苦,溢于言表。从词的结构看,这两句由上阕实写转向下阕虚写,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下阕着重写想象中别后的凄楚情景。 开头作者先宕开一笔,把自己的感情赋予普遍的意义:“多情自古伤离别”。意谓自古以来多情者都会因离别伤心。“自古”两字,从个别特殊的现象出发,提升为普遍、广泛的现象,扩大了词的意义。但接着“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则强调自己比常人、古人承受的痛苦更多、更甚。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作者把古人这种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词中,而且层层加码,创造出新意。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写酒醒后的心境,也是他飘泊江湖的感受。这两句妙就妙在用景写情,真正做到“景语即情语”。“柳”、“留”谐音,写难留的离情;晓风凄冷,写别后的寒心;残月破碎,写此后难圆之意。这几句景语,将离人凄楚惆怅、孤独忧伤的感情,表现得十分充分、真切,创造出一种特有的意境。难怪它为人称道,成为名句。 再从此后长远设想:“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四句更深一层推想离别以后惨不成欢的境况。此后漫长的孤独日子怎么挨得过呢?纵有良辰好景,也等于虚设,因

《雨霖铃》注释翻译及赏析

《雨霖铃》注释翻译及赏析 《雨霖铃》注释翻译及赏析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注释] ①雨霖铃:唐教坊曲名。宋人借旧曲倚新声,始见于柳永《乐章集》。 ②都门帐饮:在京城门外设帐饯行。 ③凝噎(yē):欲哭无声,喉中气塞。 ④暮霭:晚间云气。 ⑤那堪:兼之也。更那堪,即更兼之,更加上。 ④留恋处:一作“方留亦处”。 ⑤兰舟:据《述异记》载,鲁班曾刻木兰树为舟。后用作船的美称。 ⑥凝噎:悲痛气塞,说不出话来。即是“凝咽”。 ⑦去去:往前走了一程又一程(分手后越来越远)。 ⑨沉沉:通“沉沉” 深厚的样子。 ⑩楚天:战国时期湖南、湖北、江苏、浙江一带属于楚国,这里以“楚天”泛指南方的天空。 ⑾清秋节:萧瑟冷落的秋季。 ⑿经年:经过一年或多年,此指年复一年。 ⒀风情:情意(男女恋情)。 【译文】

秋后的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分,一阵急雨刚停住。在京都城外设帐饯别,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即使有满腹的情意,又再同谁去诉说呢?! [赏析] 《雨霖铃》词牌名,也写作《雨淋铃》。相传唐玄宗入蜀时因在雨中闻铃声而思念杨贵妃,故作此曲。曲调自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宋代柳永的《雨霖铃》最为有名,而其中的“多情自古伤离别”一句更成为千古名句。 此词为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词和有宋一代婉约词的杰出代表。全词虽为直写,但叙事清楚,写景工致,以具体鲜明而又能触动离愁的自然风景画面来渲染主题,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出之以自然。末尾二句画龙点睛,为全词生色,为脍灸人口的千古名句。但是此词在当代流传并不广泛,应不及同为婉约名作的《鹊桥仙》。 这是首咏别情的名篇。柳永的代表作。开头三句写离别环境。都门设帐,“留恋”依依,船老大又催促开船,几个曲折,将别情逐渐推向极致。“念去去”顿作转腾。替行者设想,虚处落笔,自见真情。“更那堪”作一递进,强调惟眼下清秋时节的离别最令人感伤。“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历来为人称道的佳句。至此意还未足,“此去经年”一句,可见这一对依依难舍的情侣的痴情与真情。情景相生,别意缠绵;写景造境,虚实相生。 这首词是柳永的代表作。本篇为作者离开汴京南下时与恋人惜别

婉约派柳永《雨霖铃》赏析

婉约派柳永《雨霖铃》赏析 (实用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合同协议、演讲稿、策划方案、报告大全、条据文书、公文素材、教育资料、散文诗歌、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texts for everyone,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speech drafts, planning plans, report summaries, documentary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prose and poetry,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

柳永《雨霖铃》翻译及赏析

柳永《雨霖铃》翻译及赏析 雨霖铃 寒蝉凄切⑴,对长亭晚,骤雨初歇⑵。都门帐饮无绪⑶,留恋处,兰舟催发⑷。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⑸。念去去⑹,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⑺。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⑻?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⑼,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⑽,更与何人说? 【注释】 ①长亭:古代在交通要道边每隔十里修建一座长亭供行人休息,又称“十里长亭”。靠近城市的长亭往往是古人送别的地方。 ②凄切:凄凉急促。 ③骤雨:急猛的阵雨。 ④都门:国都之门。这里代指北宋的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 ⑤帐饮:在郊外设帐饯行。 ⑥无绪:没有情绪。 ⑦兰舟:古代传说鲁班曾刻木兰树为舟(南朝梁任昉《述异记》。这里用做对船的美称。 ⑧凝噎:喉咙哽塞,欲语不出的样子。 ⑨去去:重复“去”字,表示行程遥远。 ⑩暮霭:傍晚的云雾。沈沈:即“沉沉”,深厚的样子。楚天:指南方楚地的天空。 ⑫暮霭沈沈(沉沉)楚天阔:傍晚的云雾笼罩着南天,深厚广阔,不知尽头。 ⑬今宵:今夜。 ⑭经年:年复一年。 ⑮纵:即使。风情:情意。男女相爱之情,深情蜜意。情:一作“流”。 ⑯更:一作“待”。 【白话译文】

秋后的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分,一阵急雨刚停住。在京都城外设帐饯别,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即使有满腹的情意,又能和谁一同欣赏呢? 【作品介绍】 《雨霖铃》(寒蝉凄切)是宋代词人柳永的作品。此词上片细腻刻画了情人离别的场景,抒发离情别绪;下片着重摹写想象中别后的凄楚情状。全词遣词造句不着痕迹,绘景直白自然,场面栩栩如生,起承转合优雅从容,情景交融,蕴藉深沉,将情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堪称抒写别情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词和婉约词的代表作。 【词牌来源】 马嵬兵变后,杨贵妃缢死,在平定叛乱之后,玄宗北还,一路细雨沥沥,风雨吹打在皇銮的金铃上,玄宗因悼念杨贵妃而作此曲。《碧鸡漫志》卷五引《明皇杂录》及《杨妃外传》云:“明皇既幸蜀,西南行,初入斜谷,霖雨弥旬,于栈道雨中闻铃,音与山相应。上既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寄恨焉。时梨园弟子惟张野狐一人,善筚篥,因吹之,遂传于世。”这也就是词牌《雨霖铃》的由来。 【赏析】 此词当为词人从汴京南下时与一位恋人的惜别之作。柳永因作词忤仁宗,遂“失意无俚,流连坊曲”,为歌伶乐伎撰写曲子词。由于得到艺人们的密切合作,他能变旧声为新声,在唐五代小令的基础上,创制了大量的慢词,使宋词开始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首词调名《雨霖铃》,盖取唐时旧曲翻制。据《明皇杂录》云,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避地蜀中,于栈道雨中闻铃音,起悼念杨贵妃之思,“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寄恨焉”。王灼《碧鸡漫志》卷五云:“今双调《雨霖铃慢》,颇极哀怨,真本曲遗声。”在词史上,双调慢词《雨霖铃》最早的作品,当推此首。柳永充分利用这一词调声情哀怨、篇幅较长的特点,写委婉凄侧的离情,可谓尽情尽致,读之令人於悒。 词的上片写一对恋人饯行时难分难舍的别情。起首三句写别时之景,点明了地点和节序。《礼记·月令》云:“孟秋之月,寒蝉鸣。”可见时间大约在农历七月。然而词人并没有纯客观地铺叙自然景物,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氛围的渲染,

《雨霖铃》原文及赏析

《雨霖铃》原文及赏析 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赏析: 这首写离情的词,可谓淋漓尽致,备足无余。全词围绕伤离别” 而构思,层次特别清楚,语言简洁明了。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次写离别时候,重在描写情态;再写别后想象,重在刻划心理。三个层次,层层深入,从不同层面上写尽离情别绪,可叹为观止。 词的起头三句点明时间、地点、景物,事件是与自己心爱的人饯别。晚上,阵雨才停,知了发出凄切的鸣叫,长亭送别,叫人如何能够忍受这离别的痛苦!这蝉鸣助添悲凉,而一开始即道出凄切”,为这首词定了调子。这一层展开了一个凄凉的氛围。都门”两句,极写 饯别时的心情,委婉曲折。两情依依,难舍难分之际,客船却不断催促。心理矛盾,欲饮无绪,欲留不得。由此可窥见留恋之情深。执手”两句,再加深涂抹,在执手“、相看“、无语”中更使人伤心失魄。

这一层极写留恋之情。以上两层极尽回环、顿挫、吞吐之能事,足以使人为 之呜咽。念去去”以后,则大气包举,一泻千里,似江流出峡,直驰平川,词亦直抒胸怀。以念”这一领字带起,表明是设想别后的道路辽远,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浩渺的烟波,沉沉的暮霭,辽阔的天空,全是写景,实际上全含的是情,衬托出旅人前途茫茫,情人相见无期,景无边而情无限。换头以情起,叹息从古到今离别之可哀,伤离别”点明这首词的主旨。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句又将推进一层,更何况我正在冷落清秋的时节呢,这是多么难以忍受啊!这是把江淹《别赋》中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和宋玉悲秋的情思两者结合起来,提炼出这两句。把古人这种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词句中,更赋予以新的意义。今宵”二句,又进一步推想别后的凄凉,然而景物清丽真切,真象别者酒醒后在船中之所见。这一句妙在景中有情。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采薇》)也是写离别的。离别的人一看到杨柳,就会想起离别时依依不舍的场面,就会浮现出赠柳昔别的情景,心中就会涌起一缕缕离愁。杨柳岸"三字明写眼前景而暗写别时情,显得含蓄而有余味。几如身历其境,忘其是设想了。此去”二句,再推想别后长久的寂寞,虚度美好年华。便纵有”两句,再从上两句 的遭遇,深入下去,叹后会难期,风情无人诉说,艺术地把离别之情推向高潮。以上第三层真是余恨无穷,余味不尽”(唐圭璋《唐宋词简释》)。 这首词写将别、临别以及别后的种种设想,以白描的手法铺叙景物,倾 吐心情,层次分明,语意明确,绝少掩饰假借之处。尤其是把 别后的情景描写得比真的还真,又以景视之,使人不觉得是虚构的, 足见柳永的艺术手法之高妙。所以有人称其微妙则耐思,而景中有

柳永《雨霖铃》赏析

柳永《雨霖铃》赏析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和人说 《雨霖铃》被誉为宋金十大名曲之一,而这首《雨霖铃》是柳永的最有代表性的作品。这首词通过层层的渲染、铺陈,以及典型意象的有机使用,使词成为一首意致绵密,凄恻动人的“惜别诗词”之千古名篇。 首先,全词通过多层次地、层层递进的结构将离愁别绪表现得缠绵悱恻。“寒蝉凄切”从寒蝉,深秋之鸣虫开始展开,将镜头聚焦在一个微小之物之上。然物微而意大,寒蝉代表的是秋风萧瑟的深秋,而“悲秋”又是从宋玉起开创而形成的传统意境。且,“凄切”之声又响在耳边,其悲凉之意更增添了一分。寒蝉体积虽小,看似微不足道,但仅“寒蝉”一入眼(/入场),其整个深秋、悲凉、愁绪之意便跃然纸上,不必再赘言,读者便早已心领神会。仅四字“寒蝉凄切”,便奠定了整篇词的基调,而四字概括得极为精妙而传神。此为一层。然后,放佛随着主人公的抬头远望,镜头拉长,那延绵不绝的长亭,五里一短亭,十里一长亭,似乎都像是为主人公而设,放佛在幽幽地诉说着无法逃避的离别。抬头望去,尽是离别之景物。并非周围景物仅有长亭而已,然而入眼的却只有长亭,正表明了主人公的满心离愁别绪。再一望,那夕阳西落,暮色十分,一日的美好将尽,放佛象征着“你我”之美好姻缘也将随之而尽。第二层,对着送别的长亭,在这傍晚时刻,“我”心如何不感伤不仅如此,第三层的环境描写,将氛围烘托得更为抑郁难耐,即“骤雨初歇”。深秋之傍晚,已觉寒气,然而加之秋雨,更令人觉得无法抵御的寒气逼人。天冷而心亦寒。正所谓“秋风秋雨愁煞人。”而且,骤雨已既停,表明船即开,分手的时间迫在眉睫。此三句十二字里,包含了三层氛围的营造及环境的描绘,层层递进,十分精妙而恰到好处地点明了时间、地点,背景和场景。字有限而意无穷。

婉约派柳永《雨霖铃》赏析

婉约派柳永《雨霖铃》赏析 雨霖铃 [宋]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注释 雨霖铃:此调原为唐教坊曲。相传唐玄宗避安禄山乱入蜀,时霖雨连日,栈道中听到铃声。为悼念杨贵妃,便采作此曲,后柳永用为词调。又 名《雨霖铃慢》。上下阕,一百零三字,仄韵。 凄切:凄凉急促。 骤雨:阵雨。 都门帐饮:在京都郊外搭起帐幕设宴饯行。 无绪:没有情绪,无精打采。 留恋处:一作“方留亦处”。 兰舟:据《述异记》载,鲁班曾刻木兰树为舟。后用作船的美称。 凝噎:喉咙哽塞,欲语不出的样子。即是“凝咽”。 去去:分手后越来越远。 暮霭:傍晚的云气。沉沉:深厚的样子。

楚天:南天。古时长江下游地区属楚国,故称。经年:经过一年或多年。 风情:男女恋情 翻译 秋后的傍晚,刚刚下过一阵急雨,在黄昏时的长亭外,知了叫得是那 样地凄凉悲切。在京城门外饯行的帐蓬里喝着酒,一点心绪也没有,正在 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人已催着出发。紧握着双手,互相看着满眼的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想到这回去南方, 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冷落凄凉的秋天, 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 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这一去长年相别,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就纵然有满腹的情意,又能同谁去诉说呢? 创作背景 柳永仕途失意,四处飘泊。这首词就是他离汴京、前往浙江时“留别 所欢”的.作品。词以悲秋景色为衬托,抒写与所欢难以割舍的离情。上 片写送别的情景,深刻而细致地表现话别的场面。下片写设想中的别后情景,表现了双方深挚的感情。全词如行云流水,写尽了人间离愁别恨。词 人以白描手法写景、状物、叙事、抒情。感情真挚,词风哀婉。 赏析 起首三句写别时之景,点明了地点和节序。“寒蝉凄切”可见时间大 约在深秋。然而词人并没有纯客观地铺叙自然景物,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

柳永的雨霖铃赏析

柳永的雨霖铃赏析 柳永的雨霖铃赏析 《雨霖铃·寒蝉凄切》是宋代词人柳永的作品。此词上片细腻刻画了情人离别的场景,抒发离情别绪;下片着重摹写想象中别后的凄楚情状。全词遣词造句不着痕迹,绘景直白自然,场面栩栩如生,起承转合优雅从容,情景交融,蕴藉深沉,将情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堪称抒写别情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词和婉约词的代表作。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柳永的雨霖铃赏析,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雨霖铃·寒蝉凄切 宋代: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译文 秋后的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分,一阵急雨刚停住。在京都城外设帐饯别,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即使有满腹的情意,又能和谁一同欣赏呢?

注释 ①长亭:古代在交通要道边每隔十里修建一座长亭供行人休息,又称“十里长亭”。靠近城市的长亭往往是古人送别的地方。 ②凄切:凄凉急促。 ③骤雨:急猛的阵雨。 ④都门:国都之门。这里代指北宋的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 ⑤帐饮:在郊外设帐饯行。 ⑥无绪:没有情绪。 ⑦兰舟:古代传说鲁班曾刻木兰树为舟(南朝梁任昉《述异记》。这里用做对船的美称。 ⑧凝噎:喉咙哽塞,欲语不出的样子。 ⑨去去:重复“去”字,表示行程遥远。 ⑩暮霭:傍晚的云雾。沈沈:即“沉沉”,深厚的样子。楚天:指南方楚地的天空。 暮霭沈沈(沉沉)楚天阔:傍晚的云雾笼罩着南天,深厚广阔,不知尽头。 今宵:今夜。 经年:年复一年。 纵:即使。风情:情意。男女相爱之情,深情蜜意。情:一作“流”。 更:一作“待”。 赏析 词的上片写临别时的情景,下片主要写别后情景。全词起伏跌宕,声情双绘,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一。 起首三句写别时之景,点明了地点和节序。《礼记·月令》云:“孟秋之月,寒蝉鸣。”可见时间大约农历七月。然而词人并没有纯客观地铺叙自然景物,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氛围的渲染,融情入景,暗寓别意。秋季,暮色,骤雨寒蝉,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对长亭晚”一句,中间插刀,极顿挫吞咽之致,更准确地传达了这种凄凉况味。这三句景色的铺写,也为后两句的“无绪”和“催发”,

柳永雨霖铃原文解析

柳永雨霖铃原文解析 柳永雨霖铃原文解析 上阕主要写饯行时难舍难分的惜别场面,抒发离情别绪。下阕着重写想象中别后的凄楚情景。以下是小编带来柳永雨霖铃原文解析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古文赏析 这首词的开篇,短短三句,意象密集:“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看他写的意象:第一句,写声音,蝉声叫得很冷,叫出了一份凄切。第二句写时间,写眼前的长亭走到了尽头,人要离别了,太陽也走到了尽头,一日将尽了。第三句写氛围,骤雨时,两个人都希望雨再久一些再大一些,分别的时间就可以再晚一些,但雨终于停了,人不得不上路。空气中到处都是湿润的,人心也湿漉漉的。雨后的这一个瞬间,最让人感伤,让心纷乱。 那就再喝一杯酒吧!可是,两个人的心都想着真的要分别了,无情无绪,“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在两个人茫然相对、在两心依恋到最深的时候,船夫在催了:“上船吧,再不走就赶不到下一个地方了。”这一刻的“催发”,催得人肝肠寸断。“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双手相握,泪眼相对,两心相依,还有什么话能说得出呢? 说眷恋吗?眷恋也要走。说保重吗?对方又不在自己身边。说珍惜吗?为什么今天还是要远离?说重逢吗?重逢又不知归期。说什么

样的话其实都不如“无语”,话、泪一切都在“凝噎”二字中,噎在了喉头,噎在了心头。在这个分别的时刻,两个人没有说话,只有蝉鸣和船夫的催促。 其实,我们从诗词的节奏上来讲,读到“竟无语凝噎”,人真的好像是跟着他们哽咽了,觉得这首词走到这里走得很生涩,走得不流畅,跌宕到这里似乎就动不了了。但再往下念,“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突然之间词句开阔,境界疏朗了。走吧走吧,纵使前方千里烟波,水阔天高,纵使迷失了自己也要往前走出这一步。 接下来他吟出了千古名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在这一笔中,“清秋”的意义被点破。秋天是归来的季节,果实累累,红叶沉沉,人心更多眷恋,更渴望温暖,更希望守在家园。但这个秋天恰恰是分别的季节,让多情的心如何担承?一句“更那堪”,时间仿佛裂了个大洞,离别后独自醉酒,醒来后,置身何处呢?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自己已在摇摇晃晃的船上,依稀看到了杨柳岸边,晓风袭来,残月当空。这一问一答中间的迟疑犹豫,就像一段空白,从离别的长亭到酒醒的杨柳岸,地点忽然变幻了,身边的人儿已不在眼前,眼前唯有凄寒晓风,凋残明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心中有情有恋,但是人已远,即使眼前有美景,与谁共赏?与谁言说? 译文 秋后的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分,一阵急雨刚停住。在京都城外设帐饯别,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即使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