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草场调研报告

草场调研报告

草场调研报告

草场调研报告

一、调研目的和背景

草场是我国重要的自然资源,具有丰富的生态功能和经济价值。为了解草场资源的利用现状和问题,本次调研旨在了解草场的管理情况、草场生态环境及其对农业生产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二、调研方法和过程

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首先,我们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涉及草场的规模、管理方式、草种、草质等相关信息。然后,我们选择了多个区域的草场进行实地考察,了解草场的实际情况。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与草场管理者和农牧民进行了深入交流,听取了他们对草场管理的意见和建议。同时,还参观了一些农业示范基地和典型草场,了解草场的现状及其对当地经济和环境的影响。

三、调研结果和问题分析

1. 草场管理情况

根据调查问卷和实地考察的结果,草场的管理方式主要分为集体经营和个人经营两种。大多数草场采用集体经营的方式,由

专业管理团队进行管理和维护,但也存在管理人员不足、资金不足等问题。少部分草场由个人经营,管理水平参差不齐。

2. 草场生态环境

调研结果显示,大多数草场生态环境良好,保护意识较强。通过合理的放牧和草场轮牧,草场的草质和草种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和更新,同时有助于保持土壤水分和减少水土流失。但也发现一些草场存在过度放牧和乱占草地等问题,造成了草场的退化和破坏。

3. 草场对农业生产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草场是畜牧业的重要基础,为农牧民提供了丰富的畜牧资源。草场的管理和利用对于畜牧业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草场的存在还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维护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

然而,草场管理面临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一方面,草场管理团队的专业素质和资金投入亟待加强。另一方面,过度放牧、非法占草地等行为对草场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四、调研结论和建议

经过调研,我们对草场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以下建议:

1. 政府应加大对草场管理的支持和投入,加强草场管理团队的培训和资金支持,提高草场管理的水平。

2. 加强对草场的监管,加强对过度放牧和非法占草地的处罚力度,保护草场的生态环境。

3. 引导农牧民加强草场保护意识,倡导合理放牧和草场轮牧的方式,促进草场的生态恢复和可持续利用。

总之,草场作为我国重要的自然资源,其管理和保护事关畜牧业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本次调研为我们提供了深入了解草场现状和问题的机会,希望相关部门能根据调研结果,加强草场的管理和保护,实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化隆县草原资源与生态监测调查报告

化隆县草原资源与生态监测调查报告 作者:杨春森 来源:《畜牧兽医科学》 2018年第2期 1化隆县自然概况 化隆县是青海省的东部辖县,在地形上属于沟谷地,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黄河流经县 境西南部和南部,化隆回族自治县属高原大陆性气候,年平均降水量470mm,无霜期89d,境内冬季多风,干旱、冰雹自然灾害频繁。化隆县总面积410.8万亩,当前化隆县的天然草地面积 占全县总面积的63.83%,其中可利用的草地面积占全部草地面积87.98%[1]。化隆县的草原类 型比较多,其中以山地草原、山地草甸、高寒草甸、山地灌木丛这几类为主,在这几种草原类 型中,主要以山地草原占地面积最大。 2草原资源与生态监测 2.1监测的样地 在化隆县一共有6种类型的草原,分别为高寒草甸、平原荒漠、山地草原、山地草甸、山 地灌丛草甸、附带山地这6种[2]。这几类草地资源都分布在化隆县的各个地方,我们根据不同类型草原的生长环境以及生长趋势来区分草原的类别,并以这6种草原作为样地,进行采样监 测记录。我们将高寒草甸、山地草甸以及山地草原这几种类型的草地分别进行1㎡的面积进行 抽取样地,在平原荒漠这种类型的草地进行5㎡的面积抽取样地,山地灌木丛草甸进行10㎡的样地选取,在样地选择完毕后,需要紧贴地面对可食用牧草进行剪切,按照含水量为14%的干 牧草标准进行称重,灌木丛草甸,采取采摘茎叶的方法均折算为含水量14%的干牧草进行称重。 2.2监测过程 首先根据国家的《全国草原资源与生态监测技术手册》,组织相关专业人员,做好生态监 测的前期准备工作,比如监测样地的科学选择、监测仪器的放置、监测时间的统一等。其次将 草原资源生态监测通知下发到化隆县各个有关部门,合理安排样地,以及监测时间、监测工具,做到各个不同类型草场统一监测,统一汇总数据。第三要求化隆县各个部门将监测结果及时记 录到相应的软件上,便于数据的汇总分析。在整个生态监测过程中,要严格遵守可持续发展观,科学严谨的进行每一步实验,力求保证数据的准确性。 2.3结果分析 经过监测数据的汇总分析后,我们总结出,全区天然草原鲜草产量2228.3kg/公顷,可食 鲜草产量2054.8kg/公初步测算出2017年本县可利用草地面积理论载畜量为74.5万标准羊单位,而实际载畜量为67.86万标准羊单位,监测结果和理论上讲是欠载8.9万标准羊单位。上 半年雨水充足,温度适宜,牧草生长较旺盛。但盛夏季节连续高温、干旱,导致部分潜山地区 牧草干枯,甚至死亡,影响了温性草原牧草的生产量。至到9月初降水量恢复正常,干枯的牧 草逐渐返青,但与历年同期产量相比有明显降低。另一方面,根据现在农牧民的放牧情况,便 利地区植被退化。在非便利地区部分农作物秸秆、工程造林地内的草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好多牧草被白白浪费。年复一年,枯落物积累过多,从而影响次年的发芽返青率。 2.4存在的问题分析 通过对化隆县草原资源的监测,我们发现当前化隆县草原资源监测过程中依然存在的一些 问题急需我们着手解决。首先是化隆县的天然草原类型较多,植物种类繁多,我们在监测过程

草场调研报告

草场调研报告 草场调研报告 一、调研目的和背景 草场是我国重要的自然资源,具有丰富的生态功能和经济价值。为了解草场资源的利用现状和问题,本次调研旨在了解草场的管理情况、草场生态环境及其对农业生产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二、调研方法和过程 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首先,我们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涉及草场的规模、管理方式、草种、草质等相关信息。然后,我们选择了多个区域的草场进行实地考察,了解草场的实际情况。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与草场管理者和农牧民进行了深入交流,听取了他们对草场管理的意见和建议。同时,还参观了一些农业示范基地和典型草场,了解草场的现状及其对当地经济和环境的影响。 三、调研结果和问题分析 1. 草场管理情况 根据调查问卷和实地考察的结果,草场的管理方式主要分为集体经营和个人经营两种。大多数草场采用集体经营的方式,由

专业管理团队进行管理和维护,但也存在管理人员不足、资金不足等问题。少部分草场由个人经营,管理水平参差不齐。 2. 草场生态环境 调研结果显示,大多数草场生态环境良好,保护意识较强。通过合理的放牧和草场轮牧,草场的草质和草种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和更新,同时有助于保持土壤水分和减少水土流失。但也发现一些草场存在过度放牧和乱占草地等问题,造成了草场的退化和破坏。 3. 草场对农业生产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草场是畜牧业的重要基础,为农牧民提供了丰富的畜牧资源。草场的管理和利用对于畜牧业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草场的存在还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维护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 然而,草场管理面临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一方面,草场管理团队的专业素质和资金投入亟待加强。另一方面,过度放牧、非法占草地等行为对草场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四、调研结论和建议 经过调研,我们对草场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以下建议: 1. 政府应加大对草场管理的支持和投入,加强草场管理团队的培训和资金支持,提高草场管理的水平。

草场纠纷调研报告

草场纠纷调研报告 调研背景 草场纠纷是指由于草场使用权、分配等问题引发的矛盾和纠纷。草场资源是草原地区重要的经济资源,管理好草场资源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然而,由于草原地区的草场面积有限且需求较大,草场纠纷问题经常出现,给当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 调研目的 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草场纠纷的原因、特点以及解决的方式,为相关部门制定有效的政策和措施提供参考。 调研方法 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针对草原地区的农牧民、相关政府部门工作人员以及专家学者进行调研。 调研结果 1. 草场纠纷的主要原因: a. 草场资源短缺:由于草原地区草场资源有限,与牲畜需求 不匹配,导致草场纠纷频发。 b. 草场使用权归属不明:由于历史原因或相关政策不明确, 草场使用权的归属不清晰,容易引发纠纷。 c. 未能有效管理草场:部分地区对草场的管理监督不力,导 致草场纠纷频发。 2. 草场纠纷的特点: a. 多样性:草场纠纷的形式多样,既包括农牧民之间的纠纷,

也包括农牧民与政府部门之间的纠纷。 b. 多层次性:草场纠纷不仅体现在基层农牧民之间,也涉及 到各级政府的管理与调解。 3. 解决草场纠纷的方式: a.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草原地区的草场管理法规, 明确草场使用权、分配方式和相关责任。 b. 加强草场治理和监管:加大对草场使用情况的监督力度, 确保草场资源的合理利用,减少纠纷的发生。 c. 增加草场资源保护投入:加大对草原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草场资源的恢复和修复投入,缓解草场资源短缺问题。 结论与建议 草场纠纷给草原地区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解决草场纠纷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为达到这一目标,应加强对草场资源的管理和保护,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草场资源保护的投入,并加强各级政府的参与和监督,重视农牧民的参与和意见,以达到激发农牧民的积极性,提高治理效果的目的。

草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范文

草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范文 根据省林业和草原局关于开展《某某“十四五”林草产业发展规划》 专题调研的通知精神,现将某某草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草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一)天然草原基本情况 某某有可利用草地面积253.47万亩,占草地面积的83.23%。受地形、天气、坡向及海拔等自然条件的影响,随海拔高度的不同,演变出了五种 不同的草场类型,即温性荒漠类、山地荒漠类、山地草甸类、附带草地类、高寒草甸类,面积分别为18.77万亩、9.89万亩、3.0万亩、74.28万亩、147.52万亩。其中高寒草甸类面积最大,是本县的天然草地主体,其生 产力能力居本县第一位,面积为147.52万亩。各类草地年平均每公顷产 可食鲜草1650kg,理论载畜量21.17万羊单位。从2022年开始全面实施 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全县253.47万亩天然草原列为草畜平 衡区,发放草畜平衡补助380.2万元,遴聘51名草原生态管护员管护天 然草原,2022年开始实行新一轮草原生态奖励补助机制政策,草畜平衡 补助增加到633.7万元,为减少草原牲畜载畜量、保护草原生态起到了应 有的作用。 (二)人工种草情况 2022年某某人工饲草种植面积9.8万亩,其中集中连片种植燕麦饲 草5.15万亩,种植燕麦种子田0.5万亩,年收贮优质燕麦饲草20万吨, 燕麦种子100吨,收贮燕麦青贮饲草10万吨,燕麦青干草约3万吨,销 售商品草10万吨,产值0.8亿元。饲草产业参与农户数(包括养殖专业 合作社),带动贫困户户数和人口数,人均增

收,根据调查,9家饲草生产经营主体2022年种植燕麦饲草1.91万亩,鲜草产量4.9万吨,青干草加工量0.77万吨,收储青贮草1.97万吨,销售商品草2.45万吨,10家草种生产经营养殖专业合作社种植燕麦草种 基地0.4万亩,销售燕麦种子81.6万吨。 2022年某某人工种草12.15万亩,其中农田种草9万亩,建立高标 准饲草基地3.15万亩(燕麦2.84万亩、玉米0.31万亩),年产草量达 到24.3万吨,收贮青贮饲草6万吨。2022年某某人工种草10.16万亩, 其中集中连片建立高标准饲草基地6.42万亩,农牧户自种饲草3.74万亩,预计饲草产量达到20.3万吨。 二、草产业取得的主要成效 坚持生态保护优先战略,充分利用农牧结合优势,全面推进草原生态 保护、调整作物种植结构,发展人工种草和粮改饲、饲草贮备补饲生态畜 牧业,并取得一定成效。 一是深入推进草原生态保护奖励补助机制工作,完成全县牧户信息核 实工作,发放草原生态保护奖补资金633.67万元。扎实开展退化草原治理、草原生态监测调查工作任务,治理退化草原2万亩,草原综合植被盖 度达54.56%。 二是开展草原生态修复工程和有害生物治理工程。从2022年—2022 年开展草原鼢鼠防治165万亩,草原鼠兔防治20万亩,2022年实施退牧 还草工程建成退化草原休牧围栏10万亩,2022年完成退化草原补播治理 2万亩,退牧还草工程退化草原补播治理2万亩,荒山荒坡治理2万亩, 草原鼠害防治10万亩,天然草原亩均产草量提高20公斤,草原综合植被 盖度达到54.75%,提高1.2个百分点。

草原沙化调研报告

草原沙化调研报告 草原沙化调研报告 一、调研目的和背景 草原沙化是指草地长期受到过度放牧、过度开垦和生态环境破坏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壤贫瘠,最终形成沙漠化地区的过程。草原沙化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经济发展都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和影响。因此,本次调研旨在了解草原沙化的现状、原因和对策,为保护草原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二、调研方法和过程 本次调研采用了实地走访、问卷调查和文献研究相结合的方式。首先,我们选择了内蒙古自治区的某个草原地区进行实地考察,观察了该地区的植被覆盖情况、土壤水分情况以及农牧民的生活状况。随后,我们设计了一份问卷调查,通过对当地的农牧民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对草原沙化的认知和对策。最后,我们对已有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整理和分析,进一步了解草原沙化的原因和防治方法。 三、调研结果 1.草原沙化的现状:调研地区的草原植被覆盖率明显降低,沙 丘逐渐增多,土壤水分减少。调研结果显示,草原沙化已经对农牧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2.草原沙化的原因:调研发现,草原沙化的主要原因是过度放牧、过度开垦和气候变化。过度放牧导致了草地植被过度消耗,无法恢复;过度开垦破坏了草原的自然生态系统;气候变化加剧了草原的干旱化和水分蒸发。 3.对策建议:为了有效地防治草原沙化,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 加强草场管理:建立科学的放牧制度,合理控制放牧牲畜数 量和放牧时间,保护草地植被的恢复和生长; - 推行生态修复:鼓励采取人工种植、集中放牧等措施,加强 草原生态系统的修复和重建; - 加大科研力度:加强对草原沙化的科学研究,深入了解其成 因和发展趋势,寻找有效的防治方法; - 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农牧民对草原 沙化的认识,培养其环保意识和科学种植管理能力。 四、结论 草原沙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之一,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为了有效地防治和管理草原沙化,需要政府、科研机构和农牧民共同努力。加强草地管理、推行生态修复、加大科研力度和加强宣传教育是解决草原沙化问题的关键。同时,我们还应加强对草原沙化的监测和预警工作,及时掌握沙化的发展趋势,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防治。

2022年草原生态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草原生态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县地处河西走廊中部,雄据金张掖东大门,东靠永昌,西邻张掖、民乐,北与XX县区接壤,南与XX县区和XX省为界。广阔的天然草原和丰富的秸秆资源是我县发展草畜产业可靠的物质基础。山丹畜牧业历史悠久,是省上确定的18个半农半牧县之一,山丹物产丰富,人民勤劳,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县畜牧业得到了飞速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把草畜产业作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一大产业来抓,草畜产业现已成为一项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 一、经济社会及资源情况 (一)经济社会情况全县辖8个乡(镇),115个行政村,共有人口20.48万,其中农业人口12.88万,占总人口的74.8%。城镇人口6.88万人,牧民人口4.47万人,农村劳动力8.76万人。 2008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gdp)22.23亿元,全县农业生产总值49978万元,农业增加值4.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839元,人均牧业收入980元,占人均纯收入的26%。全县农业增加值4.43万元,畜牧业产值达到2.366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5%,农民人均牧业纯收入1215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6.5%。 (二)土地资源现状

县地处祁连山与龙首山之间,南北高山对峙,中间低缓开阔,全县总土地面积5402.43平方公里(约810.36万亩),其中:天然草原554万亩,占总面积的68.4%,耕地面积94万亩,占总面积的11.6%,林地面积29万亩,占总面积的3.6%。湿地面积23万亩,占总面积的2.8%,工业用地面积5.3万亩,占总面积的0.7%,水土流失面积210万亩,占总面积的26%,撂荒在面积11万亩,占总面积的1.4%。 境内土壤成土条件较复杂,形成的土壤类型多,主要有。灌耕土、粟钙土、灰钙土、森林灰褐土、灰棕漠土、灰漠土系。适宜种植小麦、大麦、玉米、豆。 原类型多样,全县草场分为荒漠草场、荒漠化草原草场、草原草场、草甸草原草场、高山灌丛草甸草场和高山草甸草场六种类型,其中:荒漠草场136.23万亩、占全县草原总面积的24.6%;荒漠化草原草场66.24万亩、占全县草原面积的12%;草原草场200万亩、占全县草原面积的36%;构成草原植被的牧草种类繁多,有天然植物178种,其中可饲用165种,主要牧草有珍珠、盐爪爪、驴驴蒿和针茅等176种,平均亩产鲜草120公斤左右。天然草场理论载畜量约为25万羊单位。目前,全县实际草场放牧牲畜量达40个羊单位。近年来,牲畜数量增加,草原超载放牧,滥垦乱挖,在草原上取土开矿,破坏严重,加之由于气候持续干旱,建设和保护手段落后,导致草原

巡草场调研报告

巡草场调研报告 调研目的: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巡草场的实际运营情况,探讨巡草场在生态保护中的作用和挑战,并提出相关改善建议。 调研方法: 通过实地走访、观察和访谈的方式,对不同巡草场进行调查,并与相关人员进行深入交流。 调研结果: 1. 巡草场的规模和分布:调研发现巡草场分布广泛,包括城市公园、农田和自然保护区等不同类型的场所。巡草场的规模大小各异,从小型城市花坛到广阔的草原均有涉及。 2. 巡草场的功能和意义:巡草场作为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美化环境、保护土壤、保护水资源、净化空气等多种功能。在城市化进程中,巡草场还扮演着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提高城市空气质量的重要角色。 3. 巡草场的管理和维护:巡草场的管理和维护面临着诸多挑战,包括草坪的修剪与养护、防治病虫害、合理施肥等问题。在一些巡草场管理不善的情况下,出现了草坪不平整、枯草过多、不合理施肥等现象。 4. 巡草场的改进建议:针对巡草场的问题,提出以下改进建议: - 定期修剪和养护草坪,保持草坪的平整和整洁。 - 加强病虫害的防治,避免对草坪造成损害。 - 合理施肥,确保草坪的生长和养分供给。 - 增加巡草场的水源供给,避免草坪干枯。 - 提倡生态巡草,减少对化学草坪草药的使用。

- 加强巡草场的宣传,提高公众对巡草场的认识和重视度。 结论: 巡草场作为生态保护的一项重要举措,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环境功能。然而,巡草场的管理和维护面临一些挑战,需要加强对巡草场的管理和维护。通过采取相应的改进建议,可以提高巡草场的管理水平和保护效果。同时,加强宣传和教育,引导公众积极参与生态保护,共同建设美丽的环境。

兰州市牧业调研报告

兰州市牧业调研报告 兰州市位于中国西北地区,是甘肃省省会,也是该省经济、文化、科技、交通、金融中心。由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良好的农田资源,兰州市在牧业发展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本报告将对兰州市牧业的现状和发展进行调研分析,以期为相关决策提供参考。 目前,兰州市的牧业发展处于良好的阶段。兰州市拥有丰富的草原资源和牧场面积,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得益于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兰州市近年来牧业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升级,技术进步、科学管理和市场导向的观念逐渐引入。兰州市的牧业收益明显增加,畜产品供给不断提高,妥善解决了农牧民就业和农村收入增长的问题。 然而,在兰州市牧业发展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首先,兰州市牧业发展还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部分草原资源利用率不高,畜牧业发展水平较低。其次,传统的畜牧业经营模式仍占主导地位,缺乏现代化的科学管理和技术支持。再次,市场层面上存在营销渠道不畅通、产品附加值较低的问题,企业发展面临一定的压力。 为推动兰州市牧业的进一步发展,我们提出以下建议。首先,加大对草原资源的保护力度,提高草场规划效率和利用率,推动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其次,加强与科研机构和高校合作,引进现代化的畜牧业技术和管理模式,提高兰州市的牧业科技含量和竞争力。此外,加强对牧业产品的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推动兰州市牧业企业的转型升级,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

力。 总体而言,兰州市的牧业发展前景广阔,具备良好的基础和潜力。通过加强草原资源保护、科技支持和市场推广,兰州市的牧业发展将进一步提升,为农牧民增加收入、实现可持续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同时,政府和企业应加强合作,共同推动兰州市牧业的发展,进一步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促进农村全面小康的实现。

草场流转调研报告

草场流转调研报告 一、背景介绍 近年来,随着“三农”问题的日益突出,农村草场资源的管理和利用问题也日益显现。为了提高草场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农民的经济收入,各地纷纷探索草场流转的有效方式。因此,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草场流转的现状、问题及解决对策,为相关部门和决策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调研对象和方法 本次调研主要选择了广东省某县的农民和相关地方政府机构作为调研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式,收集相关资料和意见,分析草场流转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合理建议。 三、草场流转的现状及问题 1.流转类型多样化:调研发现,草场流转的类型主要包括整体 流转、部分流转和承包。其中整体流转的比例最高,但存在使用权和收益分配不均衡的问题;部分流转较少,但存在草坪草及装饰性草场流转频率较高的特点;承包类型主要适用于个体农户。 2. 流转主体多元化:调研发现,草场流转的主体包括家庭农场、合作社、企业和政府机构等,但大多数流转主体规模较小,缺乏统一管理和规划。 3. 流转存在问题:调研显示,目前草场流转存在以下问题:流转租金标准不一、合同约束力不强、草场管理不规范、流转资源有限、环境保护意识不足等。

四、解决对策和建议 1. 建立统一管理和规划机制:建议相关部门建立草场资源统一管理和规划机制,加强对草场流转的政策指导和监管,规范流转合同的签订和履行。 2. 加强宣传和培训:提倡草场资源的优化利用和生态保护意识,加强对农民和流转主体的宣传和培训,提高对草场的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 3. 完善流转机制:建议建立草场流转租金收益分配的合理机制,确保租金的合理性和公平性。同时,鼓励流转主体与农民合作,实行联合经营,提高流转的经济效益。 4. 推动科技创新:加强农业科技的研发和应用,推动农牧业的创新发展,促进草场流转的技术进步和效率提高。 五、总结 通过本次调研,我们深入了解了草场流转的现状、问题和解决对策。建议相关部门加强政策指导和监管,完善流转机制,并加强对农民和流转主体的宣传和培训。只有通过全面推动草场流转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才能实现农村草场资源的有效管理和农民的经济增收。

牧区现状调研报告

牧区现状调研报告 牧区现状调研报告 摘要: 本报告是对牧区现状的调研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的报告。通过对牧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生态环境状况、畜牧业发展现状等方面的调查,我们得出了牧区的现状,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希望通过本报告能进一步了解牧区的实际情况,为相关部门的决策提供参考。 一、引言 牧区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支柱和生态屏障,但由于长期的人为开垦、不合理的养殖方式等因素,牧区面临着严重的土地退化、草原退化和动植物生态多样性下降等问题。本次调研旨在了解牧区现状,为牧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指导。 二、调研方法 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相结合的方法,共调查了 10个牧区,涵盖了不同的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 三、牧区社会经济发展情况 调研结果显示,牧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牧民收入水平低,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相对薄弱,农牧业基础设施不足。同时,牧区受制于气候条件,产业结构单一,缺乏多元化的经济发展支撑。 四、牧区生态环境状况

调研结果表明,牧区的生态环境状况堪忧。土地退化、草原退化、水资源污染等问题比较突出。其中,过度放牧和不合理的草场管理是主要原因之一。大量的牧区动植物物种濒临灭绝,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面临严重挑战。 五、畜牧业发展现状 调研结果表明,牧区的畜牧业发展面临一些困境。一方面,畜牧业的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不足,牧民的养殖技术水平相对落后。另一方面,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使得传统的畜牧业产品难以适应市场需求,降低了畜牧业的经济效益。 六、建议 基于对牧区现状的深入调研,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牧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农牧业生产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改善,提高农牧民的生活质量。 2.加强土地和草场的保护与修复,制定合理的放牧政策和管理制度,防止过度放牧导致的草原退化。 3.推动畜牧业的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加强技术培训和科技支持,提高牧民的养殖技术水平。 4.推动畜牧业结构的转变,加大对肉品、乳制品、皮毛等高附加值产品的研发和推广,提高畜牧业的经济效益。 5.加强对牧区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管和治理,促进物种保护和生态系统的恢复。 七、结论 牧区现状调研发现,牧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滞后,生态环境状况堪忧,畜牧业发展面临困境。为了保护牧区生态环境,促进牧

湖水上涨淹没草场调研报告

湖水上涨淹没草场调研报告 湖水上涨淹没草场调研报告 摘要: 本报告旨在调研湖水上涨导致草场淹没的原因和影响。通过采取现场观察和问卷调查的方式,我们对湖泊周边的草场进行了调查研究。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湖水上涨严重影响了草地生态系统,导致了草场的损失和生态环境的恶化。我们希望通过这份报告能够引起人们的重视,加强湖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一、引言 近年来,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导致湖水上涨的现象越来越普遍。湖水上涨使得许多原本干燥的地区草场被淹没,对当地生态环境和畜牧业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次调研旨在探究湖水上涨对草场的影响,为草地资源的保护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二、调研方法 1.现场观察: 我们选择了某湖泊周边的草场作为调研对象,通过现场观察草场的实际情况,掌握湖水上涨程度和对草场的影响。 2.问卷调查: 我们编制了一份问卷,通过询问当地农牧民的意见和经验,了解他们对湖水上涨造成的损失的认识和看法。 三、调研结果 1.湖水上涨的原因:

湖水上涨主要由气候变化引起,如降雨量增加、冰川融化等。另外,人类活动也是湖水上涨的重要因素,如过度开发水资源、不合理排放污水等。 2.草场淹没情况: 湖水上涨导致草场严重淹没,大量牧草被波浪冲刷或湖水淹没,使得草场植被减少甚至完全消失。许多农牧民失去了宝贵的草场资源,牲畜的饲料不足,给当地畜牧业带来了巨大困扰。 3.生态环境影响: 草场的淹没导致土地退化,湿地面积增加,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湖水上涨也会改变湖泊生态系统的平衡,影响当地其他生物的生存状况,破坏了生态多样性。 四、调研建议 1.加强气候变化应对: 通过国际合作加强气候变化应对,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减缓气候变化的影响。 2.科学合理规划湖泊管理: 加强湖泊管理,合理规划水资源的利用,防止过度开发和过度排放,维护湖泊的生态平衡。 3.发展可持续的畜牧业: 农牧民应发展可持续的畜牧业模式,如合理草原利用、引进适应湖泊周边环境的植被等,减少因湖水上涨引起的损失。

草场界限调研报告

草场界限调研报告 草场是牧业发展的重要资源,草场界限的确定是草场管理和保护的基础。为了深入了解草场的界限调研情况,本次调研报告对相关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分析。 调研方法: 1. 文献研究:查阅相关书籍、期刊和报告,了解国内外关于草场界限确定的理论和方法; 2. 实地考察:选取不同地区的草场,采集野外数据,包括草地植被、地形地貌和气候等信息; 3. 问卷调查:设计问卷,针对草场管理者、牧民和相关专家进行调查,了解他们对草场界限的认识和意见。 调研结果: 1. 草场界限的概念:调研对象对草场界限的认识多以草地植被分布为基础,一致认为草场界限应以植被类型和植被密度为依据确定。 2. 草场界限的确定方法:调研结果显示,草场界限的确定方法多样化,常用的方法有植被调查、地形测量、遥感技术和地图分析等。不同的方法适用于不同的地区和情况。 3. 影响草场界限的因素:调研显示,草场界限的确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地形地貌、气候条件、人为活动和动植物迁徙等。牧民和专家普遍认为,草场界限的确定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

4. 草场界限管理现状:调研结果显示,目前草场界限管理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部分地区草场界限模糊不清,容易引发争议和纠纷。另一方面,一些地区的草场界限划分不科学,导致牧业发展不平衡。 5. 草场界限管理对策:根据调研结果,提出以下对策建议:加强草场界限的科学研究,开展多因素综合调研,制定相应的调研标准和方法;加强草场界限管理的宣传和培训,提高相关管理人员和牧民的法律意识和环保意识;加强跨区域草场界限管理的合作,促进区域间的资源共享和合理利用。 总结: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对草场界限的确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草场界限的确定是草场管理和保护的基础,因此在实践中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并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来确定草场界限。此外,草场界限的管理也需要加强,通过宣传培训和跨区域合作,促进草场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草业发展调研报告

草业发展调研报告 草业发展调研报告 一、调研目的和方法 草业作为农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持生态环境平衡、促进养殖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调研,了解当前草业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为草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指导方针和建议。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相结合的方式。 二、调研结果分析 1. 草业发展现状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草业发展在我国农业总产值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也在农民的生产收入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草地覆盖率有所提高,但仍存在一定的不平衡,东部发达地区相对较高,而西部欠发达地区仍然存在草地退化问题。 2. 草地退化问题 草地退化是目前草业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调查发现,过度放牧和长期连续放牧是导致草地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此外,部分农民对于合理草场管理的意识不强,导致草地的合理利用受到限制。 3. 草业技术创新 草业技术创新可以提升草业的生产效益和环境效益。通过调查发现,部分地区已经开始应用现代化的草业管理技术,如种植优质饲草、合理施肥等,效果显著。然而,还有一部分地区对新技术的接受度较低,需要进一步加强技术推广和培训。

4. 草业与养殖业的协同发展 草业和养殖业之间相互依存,互利共赢。调查发现,部分地区已经开始推行草畜平衡理念,通过限制草场放牧规模和增加饲草种植面积,实现牧畜平衡。然而,仍有一些地区存在草地荒漠化和放牧压力过大的问题。 三、建议与对策 1. 加大草地保护力度 加强对草地的保护和管理力度,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限制过度放牧和长期连续放牧,促进草地的永续利用。 2. 推广草业技术创新 加强对现代化草业管理技术的培训和推广,改善农民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意识,提升草业的生产效益和环境效益。 3. 强化草业与养殖业的协同发展 加强草畜平衡理念的推广,鼓励农民发展畜牧业,同时合理利用草地资源,增加饲草种植面积,实现畜牧业和草业的协同发展。 四、总结 通过对草业发展的调研,我们了解到草业在农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同时也发现了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我们提出了加大草地保护力度、推广草业技术创新以及强化草业与养殖业的协同发展等建议,希望能够为草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指导和支持。

西宁市大通县饲草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西宁市大通县饲草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大通县有天然草场总面积269.8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58.3%,其中可 利用草场面积为250万亩,占草场总面积的92.65%。夏秋草场面积145.5万亩,可利用面积130万亩,冬春草场面积124.3万亩,可利用面积120万亩。天然草地亩均产鲜草273 kg。2020年全县草场平均鲜草产量273 kg/亩,全 县总可食草产量68.23万t。人工饲草种植方面主要种植饲草为燕麦、饲用玉米等品种,据测产,饲草产量全株玉米每亩平均4.5 t,燕麦每亩平均2.3 t; 截至2021年,全县饲草种植面积在9万亩以上,饲草种植为100亩以上集 中连片的规模化生产,涉及养殖企业、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124家以上, 机械化率达92%。 全县累计人工种植面积扩大至3.5万亩,牧草品质优、产量高,饲草料 来源丰富。2020年大通县年产鲜草18.4万t、青贮草7.2万t、青干草1.1万t,草产品满足县内养殖业需要的同时,销往省内外及牧区。大通县草产品 加工龙头企业3家,年加工草产品2.25万t,初步形成饲草育、种、收、储、加、供一体化产业链。 1 制约饲草产业发展的因素 农牧业是高度依赖自然资源的产业,其中饲草种植产业尤为重要,土地 规模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种植业和养殖业的竞争力,但目前由于土地规划滞后、对地方财税贡献率低、地方不重视等因素影响。永久基本农田划定,畜禽禁 养区、限养区划定,高标准农田建设、畜禽养殖等农业用地空间受到严重压缩。

大通县人工饲草种植补助从最初的每亩补助100元,降至每亩补助50元,到2020年每亩补助20元。严重影响了饲草种植户的生产积极性。同时县级农业部门技术指导经费少也是制约饲草产业发展的一大因素,这一因素影响饲草种植过程中饲草选种、培育、收储、加工等环节,饲草产业发展质量难以提高。 大部分农户种植的青饲草基本是分散种植没有形成集中连片,种植的饲草只能自家饲喂牲畜,自给自足,因此没有形成饲草种植产业规模和特色。 当前在饲草种植过程中存在种植地块狭小,大型机械作业施展不开的缺陷。饲草收储时收储机械少,设备有更新换代慢的一些问题,加工过程中操作程序简化,设备简陋,对饲草(尤其青贮饲草)品质产生极大影响。 2 加快饲草产业发展对策 及时落实国家政策,持续做好农业项目实施,简化农业项目审批流程,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在稳粮优经扩饲的情况下,调整作物种植结构,增加饲草种植面积,增加饲草总量,同时将饲草种植作为种植业结构调整及畜牧业生产的重点工作。 大通县地处农牧交错区,饲草发展应当以人工饲草种植为抓手,结合当地规模养殖场发展需求,围绕“促规模、促标准、促循环”,全力推进农牧结合循环畜牧业种养结合产业基础。继续加强供给侧改革工作,加快草畜互动发展步伐,持续推进“牧草(粮食)生产—饲草料加工—牲畜养殖—畜粪处理与有机肥生产—牧草(粮食)生产”的草畜联动高效循环畜牧业发展模式,进一步扩大饲草种植面积,从而提升饲草种植规模化水平。

调研报告:关于草牧场制度改革的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关于草牧场制度改革的调研报告 为了加快推进我区草牧场制度改革,释放草原牧区持续健康发展的活力动力,自治区发展研究中心组织专题调研组,赴全省就草牧场制度改革的现状、做法和经验进行调研,并针对我区实际,提出几点建议。 一、全省草牧场制度改革进展情况 (一)加快土地确权步伐,明晰农牧民承包权益。根据农业部和省政府的总体部署,土地确权步伐明显加快,农牧民承包权益更加明确。2011年大通县将全部可利用的250万亩草场完成了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并对承包农牧户及承包草原电子图斑等档案资料进行网上录入。2014年,互助、民和两县以整县推进的方式,全面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截至8月末,互助县19个乡镇中,有12个乡镇完成了地块初步确认、经营户和原土地承包地块信息调查、地块成图工作;民和县共22个乡镇全部完成了外业航拍工作,有8个乡镇完成了入户调查确认签字工作。 (二)健全流转服务平台,引导土地规范流转。按照省委、省政府加快土地(草场)流转服务平台建设的要求,在全省支持组建了39个县级土地(草场)流转服务指导站和367个乡镇土地(草场)流转服务中心,实现了县乡两级土地(草场)流转服务平台全覆盖。按照“机构健全、设施配套、功能齐全、制度完善、服务到位、流转顺畅”的标准要求,2014年在大通、湟源、互助、乐都四个县(区)开展土地(草场)经营权规范流转试点工作。截至8月底,试点工作已全面开展,各试点县

围绕建立土地流转风险保障金、建立规模经营主体准入机制、规范土地流转行为、健全流转服务组织、完善流转服务制度、创新流转服务方式等六个方面抓紧开展调查摸底、平台建设、制度完善、宣传服务等工作。 (三)草原生态保护成效显著,牧区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目前,全省草原承包确权面积达4.74亿亩,占全部可利用草原面积的94%以上。通过草原承包确权和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实施,草原生态得到有效改善,三江源自然保护区草原、黑土滩治理区、湖流域沙化草地等植被盖度提高了11%-60%;三江源地区水资源量、湿地面积和草原生态水源涵养量等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同时,在全省961个生态牧业合作社带动下,牧民生活有所改善,在充分尊重民俗和牧民意愿的前提下,坚持宜聚则聚、宜散则散的原则,使全省10.64万户牧民告别了寒冷潮湿的账房、危房,住上了温暖舒适的定居房,3.95万户牧民在游牧活动中使用上了帐篷、火炉、电视等现代设施。 二、主要做法和经验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规章制度 为做好土地、草牧场确权登记颁证和农牧区土地承包经营权规范流转工作,各试点县均成立了由主管副县长任组长,各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负责协调处理有关重大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下设在县农牧业局,具体负责日常业务相关工作。各乡镇也相应成立了由党政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领导小组,为有序开展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及规范流转工作奠定了良好的组织基础。同时,各试点县建立健全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及土地规范流转工作程序和暂行管理办法、土地规范流转合同及档案管理制

关于四川草原生态保护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四川草原生态保护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我州草原生态保护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政协阿坝州委员会 去年州政协人口资环境委员会组织调研组就我州湿地保护情况形成调研报告上报后,得到了省政协领导的高度重视,并在今年召开的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上,作为我省代表团提案之一提交全国政协,引起了全国政协领导的极大关注。今年8月至9月省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四川省委主委黄润秋、省政协人口资环境委员会主任刘佑林先后组织专家、学者深入我州若尔盖、红原等县就草原沙化、湿地退化、川西北高原生态保护、退耕还林落实情况等进行实地调研。州政协人口资环境委员会也分别于今年8月至9月与州林业局、州环保局、州畜牧兽医局联合组成调研组,在州政协副主席苏友生的带领下,对壤塘、阿坝、红原、若尔盖四县采取实地察看、座谈讨论、听取汇报等方式,对我州草原生态保护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现状及成效 我州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的川西北草原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川省重要的草食畜牧业基地之一。全州有天然草原6782.85万亩,占幅员面积的53.83,主要分布在牧区五县和半农半牧区县的高山牧场,其中可利用草地面积5784万亩,占草地总面积的85.3。饲用植物种类繁多。据草地资调查显示:天然草地平均鲜草产量379.5公斤/亩,可食鲜草241.04公斤/亩,理论载畜量为 763.97万个羊单位。 在所辖的8个半农半牧区县和5个牧区县中,草地资均有分布,其中以阿坝、若尔盖、红原、壤塘、松潘5县分布最多,面积达4805.65万亩,占全州草地面积的70.85。全州现有人均草地资占有量为5.32亩,与世界人均草地面积0.69亩和我国人均草地面积0.33亩相比,是世界和我国平均水平的10倍左右,具有发展草地畜牧业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

草牧场纠纷调研报告

草牧场纠纷调研报告

关于草牧场纠纷问题的起因及解决方法的 调研报告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牧区草牧场的“价值”大幅飙升,由草牧场纠纷引发的群众上访,成为影响我旗社会和谐稳定的主要因素之一。为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及时有效化解矛盾,我们对此问题进行了深入调研。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草牧场纠纷现状 xxx6个苏木镇57个嘎查村,16527农牧户64167人。土地总面积1746.75万亩,全旗现有草原面积1321万亩,承包到户总草原面积1144.61万亩,其中基本草原划定面积1060万亩。主要是以沙蒿、柠条、寸草、苔草、芨芨草、马莲为主的滩地草场、梁地草场和巴拉尔地草场。当前,我旗农村牧区草牧场纠纷比较突出,从个别行为发展到了群体行动,参与人员的层次不断提高、甚至有的领导干部在其中出谋划策,增大了解决事情的难度,使草牧场纠纷成为了影响和谐稳定的隐患,根除草牧场纠纷刻不容缓。从2011年至今,我旗共发生草牧场纠纷732起。我旗的草牧场纠纷大体上可分为九类,一是草牧场边界纠纷即个人、嘎查村、乡镇、旗区、省区间边界纠纷;二是草牧场流转纠纷;三是权属纠纷,即原来的乡镇政府所在地、国营场站、基层学校所在地与当地村民的草牧场权属纠纷,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建的乡镇政府、国营场站、学校,到了2000年后

随着乡镇政府、国营场站、学校的撤并,产生草牧场土地纠纷;四是因结婚丧失土地草牧场承包权产生纠纷。农村牧区女性出生后,按照土地草牧场承包经营政策,由其户籍所在地分给土地草牧场,一般都能享受土地草牧场承包权利,而在结婚后户口会迁移到男方家庭,由于农村牧区实行“三十年不变”和“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土地草牧场承包政策,加之在土地草牧场承包或延包过程中都没有预留机动地,也没有新开垦地或村民自愿交回的承包地,农村牧区妇女结婚后在新居住地就很难取得承包地,同时也无法带走在娘家时分得的承包地,从而丧失了土地草牧场承包权;五是因离婚、丧偶失去土地草牧场承包权产生纠纷。由于土地草牧场的分配采用“按户籍分地原则”,加之土地草牧场不同于一般财物,无法迁移转走。农村牧区妇女在离婚过程中,很少有人对土地草牧场权益进行争取,法院判决离婚时一般也不把土地草牧场作为夫妻共同财产进行分割,即使对土地草牧场进行了分割,也很难执行,致使农村牧区妇女在离婚后土地草牧场承包权难保。年轻的丧偶妇女由于改嫁而离开婆家居住地的,其土地草牧场承包权也相应失去;六是因人口流动而丧失土地草牧场承包权产生纠纷。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在税改前,土地草牧场需缴纳农牧业税,对于外出打工者的土地草牧场,或抛荒或由嘎查村级收回后转给他人耕种利用。在土地草牧场承包流转过程中,由于农牧户法律意识不强,没有签订合同或协议的,一旦发生纠纷,草牧场承包者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