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艺术概论内容

艺术概论内容

教学内容:什么是《艺术概论》;艺术概论与其它学科的关系;《艺术概论》的主要内容;主要的《艺术概论》参考书。

教学目标:初步了解和认识本课程的意义、价值、内容和学习方法等。

重点难点:作为学科的“文艺理论”和作为课程的“艺术概论”;艺术概论在诸人文学科中的位置;艺术概论的主要内容布局。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论文写作。

教学要求: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教学过程:以章节叙述

一、什么是《艺术概论》

艺术概论即文艺理论。作为课程,称为“艺术概论”;作为学科,则称为“文艺理论”。它主要包含三方面的内容:

1、对象:研究人类社会所有的艺术现象(音乐、舞蹈、绘画、摄影、文学、影视等)。

2、目的:找出艺术作品及其创作规律(艺术语言、艺术体裁、艺术风格、艺术发展)。

3、结论:适用于所有的艺术门类。

即是说:艺术概论是把包括古今中外的、宏观微观的、规律性的──一切人类社会和艺术现象加以整体性的、理论性的概述──审美感觉学。

二、艺术概论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1、哲学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学说,它以整个世界(包括宇宙、自然界、社会和人)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是一切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人文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高度概括,涵盖一切学科,包括美学、心理学和艺术理论。

2、美学(或“艺术哲学”)

是以一切美的领域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以美感经验为中心研究美和艺术的学科。具体地说,即是:美的存在、美的本质、美的认识以及艺术等等。(事实上,许多美学家把美学看成是哲学的一个分支,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在美学领域中的体现)。以至于一些美学家如黑格尔、丹纳等,把美学定位为“艺术哲学”。

美学研究的三个范围:

(1)关于美的哲学:以哲学的角度对美和艺术进行探讨――(研究基础);

(2)审美心理学: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审美活动进行分析――(研究中心);

(3)艺术社会学:包括艺术理论、艺术批评、艺术史――(主要内容)。

3、心理学

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如认识、审美情感和艺术创作活动等等,都涉及到一些特殊的心理现象,因此出现了心理学美学和艺术心理学等交叉学科,这些学科就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探讨美感和艺术活动的。

【附】艺术理论与其它学科的关系图式

(祥见王宏建《艺术概论》p3)

由上所述可以看出:

(1)艺术理论(艺术概论)与艺术史、艺术批评的关系:艺术理论并不具体描述艺术发展

的历史和艺术史的各种思潮与流派,也不具体研究和评价某个艺术家、某件艺术作品或某个艺术派别。艺术理论要阐述的是艺术的本质、特征及其发生发展的规律。从整个意义上说,艺术理论就是研究艺术普遍规律的一门学科。

(2)艺术理论(艺术概论)与部门艺术理论的关系:各门类的艺术现象如音乐、舞蹈、文学、戏剧等等,都是艺术理论的研究对象。但艺术理论并不专门研究某一部门的艺术,而是研究各个部门艺术最普遍、最一般的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说,艺术理论与部门艺术理论的关系,是一般与特殊、普遍与个别的关系。

三、《艺术概论》的主要内容

艺术概论的研究范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艺术的本质特征──艺术本质论;

2、艺术的门类划分──艺术门类论;

3、艺术的发生与发展──艺术发展论;

4、艺术的创作主体与创作活动──艺术创作论;

5、艺术作品──艺术作品论;

6、艺术的接受与艺术的功能──艺术接受论。

【说明】

首先,前面1、2、3部分(或一、二、三章),是“总论”。即其从哲学的高度和历史的广度,探讨了艺术的本质;各主要艺术门类的特点和它们共同的审美特征;以及艺术发生与发展的的客观规律,从外部建立起艺术的基本理论框架。

其次,第4、5、6部分(或四、五、六章),是深入到艺术本体,系统研究了创作主体、创作活动、创作成果以及创作后的艺术归属问题,揭示了艺术创作与艺术欣赏的普遍规律。

四、《艺术概论》的研究方法

一门学科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明确之后,必须确定其研究方法,研究方法问题对于艺术理论来说,尤为重要。

1、历史上对艺术的几种主要研究方法

(1)主观唯心主义的方法

认为:艺术是艺术家个人主观意识的产物,艺术创作是由于纯主观意识的活动,同外界事物无关,同社会现实无关。其代表人物有:

①克罗齐[意](主观唯心主义):主张“艺术是幻象或直觉”;“直觉只能来自情感,基于情感”;“艺术的直觉总是抒情的直觉”,是一种心灵的活动。他强调精神是唯一的实在,认为历史是精神发展的过程,直觉是认识的唯一源泉。否认人能凭借感觉、理性和实践活动去认识世界。

②柏格森[法](反理性主义)、科林伍德[英](主观唯心主义):强调艺术的“自我表现”――“唯我论”;认为世界上只有“我”是存在的,客观世界的一切都是主观意志所创造的。用这种理论方法研究艺术,就必然要否认艺术与现实社会生活的关系,而主张艺术是主观意志、意识、感觉或情感的表现。

(2)客观唯心主义的方法

认为:先于自然界而存在的某种精神,是世界的本源。用其方法看艺术,结果为:艺术的根源就在于这种先于自然界而存在的“理念”、“客观观念”或“绝对精神”。其代表人物有:

①柏拉图(前427~347)[古希腊](客观唯心主义):认为现实是艺术的直接根源,而“理式”是艺术的最终根源;一切现实事物都是摹仿“理式”的,而艺术又是摹仿现实事物的,是“理

式”的摹本的摹本。(柏拉图的所谓“理式”,本质上已经抽象为“神”)

②黑格尔(公元1770~1831)[德]:认为“艺术作品是诉之于人的感官的”,“多少要从感性世界吸取源泉”,但是艺术的最终根源却在于“理念”。是一种超自然的“精神”。

【注意:客观唯心主义与主观唯心主义相比,在对艺术的认识上进了一大步。即:客观唯心主义的艺术论,毕竟承认艺术来源于现实,并承认艺术创作的理性作用,特别是承认艺术以感性的形式显现理想等等,都是非常具有理论价值的。】

(3)旧唯物主义的方法

认为:存在决定意识,意识是存在的反映。其代表人物有:

①赫拉克利特(约前530~470)[古希腊]:认为“艺术摹仿自然”

②亚里士多德(前384~322)[古希腊]:认为艺术“实际上是摹仿”。画家和雕塑家用颜色和姿态来摹仿;诗人和歌唱家用声音来摹仿;舞蹈是借姿态的节奏来摹仿;史诗用语言来摹仿;悲剧用行动来摹仿,等等。亚里士多德从艺术与现实的关系考察艺术,认为艺术摹仿的对象就是真实的现实世界,其朴素唯物辩证法对后世的启发和影响是非常巨大的。

③达·芬奇(公元1452~1519)[意]:认为“绘画是自然界一切可见事物的唯一摹仿者……是自然的合法的女儿,因为它是从自然产生的”。

④莎士比亚[英]:指出:“自有戏剧以来,它的目的始终是反映自然。”

⑤别林斯基(公元1811~1848)[俄]:认为:“艺术是现实的复制;从而,艺术的任务不是修改,不是美化生活,而是显示生活实际存在的科学。”

⑥车尔尼雪夫斯基(公元1828~1889)[俄]:认为:“艺术的第一目的是再现现实”。“再现生活是艺术的一般性格的特点,是它的本质”。

⑦中国古代画论中的“师造化”说与西方的“摹仿说”十分相似,其说认为:现实是艺术的根源,强调艺术家要向自然学习,要真实地反映现实。“师造化”说是中国绘画美学思想的一条主线,触及到了艺术本质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宝贵遗产。

(4)形式主义的方法

在西方,以艺术的形式主义研究,是一种具体学科方法论,有着相当悠久的传统。其代表人物有:

①毕达歌拉斯(前580~500)学派[古希腊]:用“数”与“节奏”的和谐的原则考察音乐、建筑、雕刻等艺术,如研究什么样的数量比例才会在艺术中产生美的效果,发现了“黄金分割”的比例,并认为圆球形是最美的图形。

②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意]:十分偏重对形式美和艺术技巧的探求,苦心研究色彩学、透视学、解剖学,寻找“最美的线形”和“最美的比例”,并试图用数学公式将其表现出来。

③安格尔[法](19世纪新古典主义大师):认为艺术的根本在于形式:“形式,形式──切决定于形式”。

④克莱夫·贝尔[英]:指出: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

【注意:对艺术语言审美特征的深入探索和研究,是现代形式主义艺术理论的重要贡献。但是,如果把艺术语言绝对化,把形式看成是艺术的全部,理论上只能是以偏概全。】

2、《艺术概论》的研究方法

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根本原则,坚持内容的科学性和体系的完整性,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逻辑与历史相统一,在此基础上,注意批判地继承和吸收古今中外一切优秀的艺术理论遗产和思想成果。

五、几本主要的《艺术概论》参考书

1、《艺术概论》高等艺术院校《艺术概论》编写组文化艺术出版社

2、《艺术概论》孙美兰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3、《艺术概论》王宏建主编文化艺术出版社

4、《艺术概论》黄宝富、高玉主编上海文艺出版社

5、《艺术概论》李胜利编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六、思考与练习:

1、《艺术概论》研究的对象、范围、方法和目的是什么?

2、论文写作:“艺术”是什么?

第一章艺术本质论

教学内容:艺术的社会本质、艺术的认识本质和艺术的审美本质

教学目标:认识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的位置;艺术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了解艺术以特有的方式即艺术形象“掌握”世界;熟悉艺术与美的关系及艺术的审美本质。

重点难点: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几种不同的意识形态、艺术表现、社会生活、艺术的真实性、美的本质、美感与快感、审美特征。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论文写作。

教学要求:

应着重掌握的基本概念:意识形态、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宗教、艺术、神话、图腾、图腾崇拜、偶像、巫术、社会生活、移风易俗、反映、认识、游戏、掌握、理论、实践、方式、中间环节、以形写神(顾恺之)、学习自然(达•芬奇)、情感表现、心灵表现、阶级斗争、重大题材决定论、全面的社会生活、形象、艺术形象、艺术的美、艺术的三大作用(认识-真、教育-善、审美-美)、艺术形象的真实、艺术的真实性、再现的真实、表现的真实、艺术典型、美的本质(美的规律)、美与丑、“化丑为美”、现实美、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第二现实美”、审美关系、美感、审美观念、快感、审美特征、实践性与主体性、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形象性、形式美、形式感、创造性、情感教学过程:章节叙述。

【附】关于“艺术”问题的几个回答

1、西方理论家们认为:

(1)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是“模仿”(主流观点)

(2)十八世纪以来,认为:艺术是“表现”(支流观点)

(3)十九世纪以来,认为:艺术是“形式”(潜流观点)

①艺术是创造出来的表现形式(或表现人类情感的外观形式──[美]苏珊·朗格)

②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 ──[英]克莱夫·贝尔

(4)艺术即“美”:艺术作品是一种为了让人们把它作为审美客体来领悟而创作出来的物质性事物──[美]奥尔德里奇。

(5)艺术即“人与自然”:艺术是人X自然──[英]培根。

2、我国理论家们认为:

(1)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模仿论、反映论)

(2)艺术是社会生活在艺术家头脑中的反映。(反映论)

(3)艺术是人们传达感情的一种工具。(工具论)

(4)艺术是情感的符号。

(5)艺术是审美意识的物态化形式──李泽厚。

3、最新艺术理论研究表明:(古希腊—黑格尔—尼采—海德格尔—伽达默尔)

源流→ 发端—→ 定型→ 发扬光大艺术是真理的发生和存在的显现。

第一节艺术的社会本质

一、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的位置

1、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

艺术首先不属于物质的社会关系,而是属于思想的社会关系,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不属于社会的经济基础,而属于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庞大的上层建筑的一个部门。它反映经济基础,为经济基础所决定,并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图式)

意识形态

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

图式表明: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共同决定意识形态;

(3)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不能简单地理解为领属关系,实际上,它们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

2、几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它们之间的共性

经济基础是社会一定历史发展阶段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宗教、艺术等观点或观念,以及和这些观点或观念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

事实上,所谓“上层建筑”,一般包括两个部分:

(1)政治、法律等制度;

(2)社会意识形态:主要指政治观点、法律观点、道德观念、以及哲学、宗教、艺术,甚至还包括各种不同的情感、幻想等等。

各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有其共同性,即:“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相互影响并对经济基础发生影响”(恩格斯语)如:人类原始社会及早期的艺术(神话、图腾、偶像、生殖、狩猎、动物等等);

人类进入农业社会的艺术(植物、鲜花等等);

人类进入阶级社会的艺术(出现了诸多风格、流派等等)。

──总之,社会意识形态都是经济基础的反映并都最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而且它们之间也都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这就是不同社会意识形态的共性。

3、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社会意识形态:主要指政治观点、法律观点、道德观念、以及哲学、宗教、艺术,甚至还包括各种不同的情感、幻想等等。

客观上说,不同形式的社会意识形态,不仅存在着共性,同时也存在着差异性即特殊性。即是说:一方面,它们并不是都与经济基础处于相同的距离,并不是一种平行关系;另一方面,它们作用于经济基础的方式也是不一样的,有些直接一些,如:政治、法律、道德

等等,而有些则更高、更远一些,如:宗教、哲学、艺术、文学等等。

4、艺术通过“中间环节”联系于经济基础

所谓“中间环节”,是指意识形态中的与经济基础发生关系比较直接的那一部分,如:政治、法律、道德等等。艺术与经济基础的关系,往往是通过“中间环节”产生作用的。艺术与“中间环节”的关系通常如下:

(1)艺术与政治的关系

艺术与政治的关系是一个重要而且复杂的理论问题,从来的思想家和理论家都很重视这个问题,但从来都没有获得令人满意的回答。在此问题上的两种倾向是:

一是认为:艺术从属于政治,是政治的附庸;

一是认为:艺术是完全独立的,不受政治的任何影响。

以上观点都过于偏激,前者过分强调了政治对艺术的作用,后者又过分强调了艺术的独立性。相对正确的观点应该是:既承认政治对艺术的影响,同时又承认艺术最终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这才是唯物主义的独特观点。

【其它参见《艺术概论》p30、32、33相关论述】

(2)艺术与道德的关系

艺术与道德的关系是很密切的,而道德对艺术的影响也是十分巨大的。

一方面:各个统治阶级的道德总是要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到艺术家和他们的艺术创作,使艺术维护其道德规范,进而维护其经济基础;

另一方面:艺术反过来又可以影响和改造人们的道德观念,起到移风易俗的作用。【其它参见《艺术概论》p33、34】

5、艺术与宗教、哲学等意识形态的关系

(1)艺术与宗教的关系

艺术与宗教的关系,应该明确以下两点:

一是:宗教对艺术的影响,从根本上说是对艺术的否定。如宗教艺术的造型简陋、流于程式化、缺乏活力等等,是对艺术的限制和摧残。

一是:从世界范围和人类历史来看,宗教对艺术的影响无疑是十分巨大的。如:

原始社会的宗教艺术:图腾崇拜、巫术等等;

奴隶社会的宗教艺术:古代神话、古埃及的建筑与雕刻、商周时代的青铜艺术等等;

封建社会的宗教艺术:欧洲的中世纪艺术、哥特式建筑等等。

【其它参见《艺术概论》p35、36】

总的说来,宗教是自然压迫和社会压迫的产物,其产生和发展,归根到底是由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

(2)艺术与哲学的关系

哲学作为一定的世界观,必然要对艺术创作活动发生影响;而艺术不但要反映一定的哲学观念,而且也给世界观的形成以积极的影响。

一般说来,艺术史上的许多艺术大师,都是有自己成熟的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的。如:顾恺之的“以形写神”说;达•芬奇的“学习自然”说;等等。

二、艺术与社会生活

1、艺术来源于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社会: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的总和。

生活:人的各种活动。

反映:认识(映象或摹写)

【其它参见《艺术概论》p39、40】

2、艺术反映全面的社会生活

问题:艺术所反映的应该是什么样的社会生活?──这个问题既关系到对“社会生活”的正确理解;又涉及到艺术的表现领域和对象。

关于几种对“社会生活”的理解:

①西方现代理论家:一般不使用“社会生活”的概念,而将艺术表现的领域和对象限制在“情感表现”、“心灵表现”、“无意识或潜意识的表现”之中。

②我国艺术界:长期以来,在“左”的思想影响下,一提到“社会生活”,往往片面理解为“经济的社会生活”、“物质的社会生活”、“政治的社会生活”、“阶级斗争的社会生活”等等,因此将艺术表现的领域和对象,局限在一个非常狭窄的圈子里,甚至推崇“重大题材决定论”(如:文革时期的“样板戏”等等),仿佛艺术作品只有反映阶级斗争和生产斗争才是“反映社会生活”。──完全错误的。

③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学说告诉我们:艺术必须反映全面的社会生活。所谓“全面的”社会生活:包括了从物质的社会生活到精神、情感的社会生活的整个领域,包括了社会生活的全部方面。

所谓“反映全面的社会生活”:即是说,艺术不仅可以反映社会的经济关系、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也可以反映一定社会生活中的人们的政治观点、法律观点、道德观念、宗教观念、哲学思想、文艺思想,而且还可以反映人们的各种梦想、幻想、情感、情绪、愿望、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等等。──总之,人类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都在艺术的视野之内,都可以成为艺术的表现领域与对象。

3、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是通过对人的意识的潜移默化的作用而实现的。艺术首先影响人们的意识,进而影响实际的社会生活。

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的三大作用表现为:

(1)艺术的认识作用:(亦称之为“真”)艺术是通过形象再现社会生活的,具有帮助人们认识现实的作用。这种作用更主要是精神的。它具有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功能。

(2)艺术的教育作用:(亦称之为“善”)指艺术作品所宣扬的东西,对欣赏者的思想和情感产生变化的作用。

(3)艺术的审美作用:(亦称之为“美”)指艺术家的审美意识,通过具体的作品反映出来,使欣赏者获得美感。

总之,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最重要和最突出的是艺术的审美作用。其它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但是建立在审美作用基础之上的。

思考与练习(论文):浅谈艺术及艺术的作用

第二节艺术的认识本质

要说明艺术的认识本质,必须首先明确艺术究竟是不是一种对世界或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必须明确艺术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认识,它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认识世界或社会生活。

一、艺术以特有的方式“掌握”世界

1、艺术是对社会的一种认识

艺术是不是对世界和社会生活的认识,历来说法不一:

①康德认为:艺术是一种天才的表现,而“天才就是那种天赋的才能,它给艺术制定法规”。

②席勒和斯宾塞等人认为:艺术是游戏的产物,来自过剩的精力而不带功利性。

③还有的理论家认为:艺术是灵感的赐予或幻想的成果,艺术的创作只依赖于特殊的精神能力,而与客观现实世界、社会生活、人生等等没有关系。

④托尔斯泰和贝尔认为:艺术不是认识或主要不是认识,而是情感的传达和心理能力的表现;认为艺术就是单纯的形式构成。

──上述种种说法的错误在于:没有正确理解艺术的根源。它们只看到艺术这种精神现象的表面因素,而没有看到艺术这种精神现象和精神活动的本质及其根源。

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艺术都不是超现实的、与社会生活隔绝的,都是客观现实世界的反映,是人对于现实社会生活的一种认识的反映。

【参见《艺术概论》p57:关于我们所说的“反映”。──一种能动的认识。】

2、艺术以特有的方式“掌握”世界

(1)马克思主义提出了四种“掌握世界”的方式:

①理论的方式:即哲学的、科学的方式;

②艺术的方式:

③宗教的方式:

④实践──精神的方式:

(2)关于“掌握”:即认识、改造──能动地认识。

(3)关于“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

(4)关于“方式”:泛指方法、手段、途径、形式等等。

(5)关于“掌握世界的方式”:指认识世界的方法、手段、途径、或反映人类社会生活的形式。

【艺术与宗教的区别:祥见《艺术概论》p58、60 (略)】

【艺术与哲学的区别:祥见《艺术概论》p61、62 (略)】

总之,艺术的“掌握世界的方式”,是运用“形象”进行的创造性想象活动。认识的重点是事物的特征、个性和美。是在个别中显示一般;在特殊中表现普遍。艺术也掌握真理,即具体艺术形象的真理――艺术的美。

要求通过艺术形象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这就是艺术认识的本质。

二、艺术用形象反映世界

艺术与哲学等其它社会意识形态的根本区别,最基本的一点,就是艺术具有具体可感的形象性。

所谓“形象”,原指人的外貌。后引申为:泛指客观事物的形状、模样等等。

(1)形象是艺术反映现实社会生活的一种特殊手段。没有形象就没有艺术。

【艺术形象与非艺术形象的比较(艺术作品与科学图谱的比较)

艺术形象非艺术形象

必不可少的可有可无

占主导地位次要地位

可以是虚构的必须是真实的

凝聚艺术家的情感不必流露科学家的情感

具有审美价值只有科学价值

(2)艺术作品中的形象,是根据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加以选择、概括、创作出来的具体生动的“图画”。(感情形式、外观、显现)

(3)从严格的理论意义上说,一切艺术作品都是形象的,根本没有抽象的艺术。(p65)(4)艺术形象的一个重要特征――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艺术形象,是艺术家根据他对社会生活的独特的审美认识创造出来的,因此,艺术形象既有客观的现实生活的根源,又有主观的意识作用,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如:朱自清的《背影》、《河塘月色》;

鲁迅的《孔已己》、《阿Q正传》;

以及《白鸟朝凤》、《春节序曲》、《二泉映月》、《十面埋伏》、《春江花月夜》、《黄河大合唱》、《梁祝》、《邀舞》、《大海》《致爱丽丝》等等。

【注意:纯客观或纯主观的艺术作品都是不存在的。如美术与摄影――都表现出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三、艺术反映世界的真实性

艺术形象的真实,是一切优秀艺术作品的基本要求。从来的理论家和艺术家,都十分重视艺术的真实性,认为“艺术的生命就在于真实”。

如:《乐记》主张:“唯乐不可以伪”。

五代时期的山水画家主张:“图真”。

黑格尔认为:“艺术的特性就在于把客观存在的(事物)所显现的作为真实的东西来了解和表现”。

罗丹认为:“美只有一种,即宣示真实的美”。

总的说来,艺术的真实性是艺术理论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涉及到多方面的问题:

①生活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

②再现的真实与表现的真实;

③现象的真实与本质的真实;

④客观的真实与主观的真实。等等

以下从三个方面加以论述:

1、艺术反映客观世界的真实性――再现的真实

所谓“再现”,是指艺术家在其作品中对他所认识的客观对象或社会生活的具体描绘,在创作手法上偏重于写实,追求感性形式的完美和现象的真实;在创作倾向上偏重于认识客体,摹仿现实。

事实上,艺术的真实是一种假定的真实、审美化的真实,它根据于客观现实生活,却不是实际的社会生活。一般说来,艺术的这种假定的真实,不但不会削弱客观世界的真实性,反而会比现实生活更加真实。

如:中国原始乐舞、肖像画、《伏尔加纤夫》、《十面埋伏》、《飞夺卢定桥》以及某些摄影作品等等。

【参见《艺术概论》p71:别林斯基认为:(略)】

2、艺术反映主观世界的真实性――表现的真实

所谓“表现”,是指艺术家运用表现手段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审美理想,在创作手法上偏重于理想地、情感地表现对象或抛弃具体的物象,追求超越感觉的内容和观念,常常采用象征、寓意、夸张、变形以至抽象等艺术语言,以突破感受的经验习惯;在创作倾向上,则偏重于表现主体意识,直抒胸怀。

事实上,艺术中表现的真实,即艺术形象中所体现的艺术家的真诚与真挚。

如:《蒙娜妮莎》、《大红灯笼高高挂》、《梁祝》、《北京喜讯到边寨》、《大峡谷》等等。

表现性艺术具有震撼人心、高度概括、不求形似等特点,是中外艺术史上的另一主要倾向。

【参见《艺术概论》p72】

3、高度真实的艺术形象与艺术典型

艺术典型,就是高度真实和高度概括的艺术形象。如古希腊菲狄亚斯的《雅典娜女神像》、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米开朗基诺的《大卫》、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塞万提斯的《唐•吉诃德》、曹雪芹笔下的贾宝玉和林黛玉、鲁迅笔下的阿Q等等,都是非常成功的艺术典型。

艺术典型问题,是艺术理论的核心问题之一。其涉及面包括:

(1)艺术形象的真实性与概括性问题;

(2)艺术的认识本质和审美本质问题;

(3)艺术的本质与特征问题等等。

首先,艺术典型是同社会生活的本质、事物和人物的普遍性、共性密切相关的。如:朱自清的《背影》、鲁迅的《阿Q正传》、《祝福》、吴敬梓的《范进中举》、张艺某的《秋菊打官司》、小仲马的《插花女》等等。

其次,艺术典型还必须具备鲜明生动的现象、个性或特殊性,并能由此表现出事物的本质、共性或普遍性。即通过“这一个”所反映出的艺术典型。

再者,艺术典型还要体现出创作主体即艺术家的独特的个性及创造性。

总的说来,艺术典型的创造,是优秀作品的标志,也是艺术家杰出才能的表现。──艺术典型是不可重复的。

【祥见《艺术概论》p77】

第三节艺术的审美本质

艺术及其艺术形象离不开审美和感情,它们是三位一体的(形象、审美、感情)。或者说艺术形象包含了审美和感情的因素。

【关于“美”的研究和介绍:】

(1)吕荧、高尔太:认为“美”是主观的。即以主观意识来辨别美。――此类观点是唯心主义的,同时混淆了“美”和“美感”的含义。

(2)蔡仪:认为“美”是客观的。即以客观事物美的属性来辨别美。这种属性的美也就是能够体现或代表这种事物的本质的特征。

(3)朱光潜:认为“美”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美学界合其观点者较少)。

(4)李泽厚:认为“美”是主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关于“丑”】

“丑”和“美”一样,都是客观生活的反映,没有丑就没有美,因此,丑也是很重要的。丑在艺术作品中,常常以下述三种情形出现:

(1)往往作为美的对立面来加以反映,以便更好地表达美。

(2)艺术家往往通过对“丑”的揭露和批判,来表达自己的审美。

(3)在生活中的“丑”的东西,在艺术作品中可以变为美的东西,即“化丑为美”。(如:影片《巴黎圣母院》);而生活中“美”的东西,在艺术作品中可以变为丑的东西,即“化美为丑”。(如影片《人证》)等等。

综上所述,艺术不能没有美。了解艺术必须了解美。

一、艺术与美的关系

1、艺术反映现实美

所谓“现实美”,即现实中美的事物的美。主要包括:自然美和社会美两大类型。

自然美:指自然界中存在的美,即自然事物的美;

社会美:指人类社会关系中的美,即社会事物的美。

(人的美:容貌美属于自然美;心理美属于社会美。)

艺术与现实美的关系,主要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2、艺术创造艺术美

所谓“艺术美”,是指艺术作品的美,是由创作主体即艺术家的审美意识而产生、“安照美的规律”并为着美的目的而创造的事物的美。

与现实美不同,艺术美是更高一级的美。比起现实美来,艺术美更鲜明、更集中、更完全、更充分等等。如:郑板桥的《竹》:

①“园中之竹”:客观存在;

②“眼中之竹”:对客观事物及其自然美的观察与把握;

③“胸中之竹”:审美判断及审美创造;

④“手中之竹”:凝聚着艺术美的艺术作品。

──从自然美阶段逐步到达艺术美的过程。

总的说来,艺术作品的美即艺术美,它是人对现实审美认识的集中表现,是艺术家根据美的现实而创造出来的“第二现实的美”。

3、艺术是审美对象

艺术与美的关系,不仅表现为“艺术反映现实美”和“艺术创造艺术美”,同时还有一层重要的关系,即:艺术本身还是审美对象。

客观上说:艺术作品一旦创作完成,它就成为一件物态化的社会文化财富,成为欣赏者的审美对象。

二、艺术的审美本质

1、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

所谓“审美关系”,是指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发生美学上的关系。即是说,作为审美主体的人,通过审美实践活动,在审美客体中发现、感知、认识和欣赏它的美,或把握审美客体的其它美学特征,如:崇高、优美、滑稽和丑等等。

2、美的本质和美感的本质

(1)美的本质:美的本质亦即“美的规律”。任何事物,只要符合美的规律即是美的,反之则是不美的或丑的。

一般说来,“美的规律”内容如下:

一个事物,只有当它以其现象的真实充分地体现出其本质的真理,以其具体的形式充分

地表现出其内容的必然性,以其形象的个别性充分地显现出其种类的普遍性,而且这现象、这形式、这形象又必须非常的突出、鲜明、生动,那它才是“美”的。──这就是美的规律。

现象──体现出本质的真理性;

形式──表现出内容的必然性;

形象──反映出普遍性中的典型性。

艺术作品的艺术美,是“真(认识作用)善(教育作用)美(审美作用)”的三位一体,高度统一的。

(2)美感的本质:所谓“美感”,是客观事物的美作用于人而引起人的一种意识活动和情感活动。没有对“美”的客观事物或客观事物的“美”的认识,也就没有美感。

一般说来,“美感”的根源是审美观念:当客观事物的美与审美主体的审美观念相符合,便产生了美的感受与感动――感官的快适,理性的满足──整个身心都感到愉悦。

如:

①不同的审美对象或艺术门类;

②不同的艺术品种、样式、体裁、题材、风格、流派;

③不同的文化背景、文化修养、文化品格、文化素质;

④不同的审美态度、审美习惯、审美个性、审美心境等等。

总之,在任何情形的美感中,无论其表现形式是与快感相和谐,或与快感相冲突,其本质一定是欣赏者审美观念在不同程度上得到满足。否则,就是不完全的美感或不是美感。

3、艺术是艺术家审美观念的表现形态

从创作主体的角度来看:艺术作品的产生、艺术作品的艺术美的创造,都离不开艺术家审美意识或审美观念的能动作用。

一方面,艺术家的审美观念,是其本人在实践中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反复的从感性到理性、从现象到本质的审美认识,然后逐渐形成的;

另一方面,艺术家审美观念的高下差异,直接影响到其作品的优劣成败。

从这个意义上说:艺术即艺术家的自我表现。──是一种为着审美目的、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审美创造的“自我表现”。也因此,“艺术”必然构成艺术家对现实生活审美认识的集中表现形式(或形态)。

三、情感在艺术中的作用和地位

1、艺术的审美特征

审美,是一切艺术门类区别于其它社会意识形态的共同性格。一般说来,艺术的审美特征主要包含以下两个方面,即:①艺术作品是按照美的规律创造出来的;②它必须贯穿着艺术家的审美态度。

艺术审美特征的具体要求如下:

(1)实践性与主体性:即一切艺术创造,必然源于丰富多采的社会实践,是实践的产物。同时艺术的创造离不开艺术家,是艺术家进行审美创造的表现形式。除此之外,还体现在艺术家对技艺和媒介的把握上等等。以上三个方面(实践性、主体性、技巧性)是艺术的第一个基本审美特征。

(2)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即一切艺术创造,必然是:

①是一种自由的与自觉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审美创造。

②是一种为着美的目的、按照美的规律而创造出来的事物。

(3)形象性:即艺术的一切审美特征都是同形象性联系在一起的。没有形象就没有审美,也就没有艺术。

(4)形式美与形式感:

①形式美:指艺术作品可直接诉诸于感官的外在形式的美。如:色彩、线条、形体、声音等按照一定规律,如均衡、对称、对比、和谐、统一等排列和组合的形式,并能唤起美感的审美特征。

②形式感:即关于美感的形式感。是一种对形式美的直观的把握能力。(实际上是艺术家或欣赏者的审美秉赋或审美才能)

(5)创造性:艺术审美贵在创造。没有创造就没有艺术,也就没有审美。

雪莱[英]指出:“凡是他人独创性的语言风格或诗歌手法,我一概避免摹仿,因为我认为,我自己的作品纵使一文不值,毕竟是我自己的作品。”

别林斯基[苏]指出:“在一部真正的艺术作品中,一切形象都是新颖的、独创的,没有重复之弊。”

齐白石[中国]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 ──反对因袭摹仿,提倡创造。

(6)情感性:

2、艺术的情感特征

(1)情感:人对与之发生关系的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

(2)感情:对外界刺激的比较强烈的心理反映。

(3)心情:比较微弱而持久的心理状态。(也可称“心境”)

(4)激情:一种猛烈的、爆发式的心理状态。

(5)热情:一种有力的、稳定的心理体验。是一种社会性的感情。

(6)情绪:与人的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相联系所产生的直接而短暂的情感。

(7)请调:同感觉、知觉相联系的情绪体验。

艺术家的个人情感和其作品中的情感的联系是:(三个环节)

(1)艺术家带着情感来把握现实;

(2)艺术家带着情感来评价现实;

(3)艺术家在情感的支配下来表现现实。

值得注意的是:艺术作品中的情感不完全是艺术家的个人情感,但是艺术家的主观情感对于作品的情感表达,是具有支配作用的。

综上所述,艺术的三大特征即其:形象特征、审美特征和情感特征,此三者既是有区别的,又是紧密联系的。

【附:区别在于:三大特征是可以相对独立存在的。

联系在于:(1)艺术可以统一于它的审美特征;

(2)艺术可以统一于它的情感特征;

(3)或者说形象、审美特征是服从于情感的手段。】

思考与练习

1、艺术同政治、哲学、道德、宗教的关系如何?

2、为什么说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艺术反映什么样的社会生活?艺术以什么样的方式反映社会生活?

3、如何认识和理解艺术的真实性?

4、如何认识艺术的审美本质?

5、论文写作:试论情感在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中的作用和地位

第二章艺术门类论

教学内容:艺术的分类、主要艺术门类、各门艺术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了解艺术门类的多样性及其划分方法;初步认识主要的艺术门类;明确各门艺术之间的关系及其相互影响。

重点难点:了解艺术门类的多样性、艺术门类的划分方法;初步认识几个主要的艺术门类,如美术、音乐、舞蹈、戏剧、摄影、电影和电视剧、文学建筑与园林等;了解各门类艺术之间的关系及其相互影响。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论文写作。

教学要求:

应着重掌握的基本概念:空间艺术、时间艺术、时空艺术、视觉艺术、听觉艺术、视听艺术、想象艺术、造型艺术、表演艺术、语言艺术、综合艺术、再现艺术、表现艺术、美的艺术、实用艺术、静态艺术、动态艺术、绘画、雕塑、工艺美术、书法、直观性、瞬间性、乐音、噪音、乐音体系、有组织的声音、旋律、节奏、和声、复调、曲式、直接模仿、间接模仿、暗示、象征、舞剧、芭蕾舞、中国古典舞、民间舞、现代舞、邓肯、戏剧的四要素、故事的四要素、表现派、体验派、悲剧、喜剧、正剧、纪实性、光线、影调、蒙太奇、长镜头、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吸收、借鉴、配合、结合等。

教学过程:按章节叙述

第一节艺术的分类

一、艺术门类的多样性

艺术的门类,自始就不是单一的,而且在它的发展过程中,更是越来越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1、原始时期的原始艺术:(两大类)造型艺术(壁画与雕塑)和歌舞艺术(音乐、舞蹈、文学“三位一体”);

2、农业时代的艺术:(开始出现专业分工)舞蹈、音乐、文学;美术、书法;戏剧(融合了杂技);园林、建筑等等;

3、工业时代的艺术:(19世纪中叶以来)摄影、电影、电视等等。

由上所述,未来世界的艺术将更加多样化,这是毫无疑问的。

二、艺术门类的划分

艺术门类的划分,或称艺术的分类,是文艺理论主要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

关于艺术的分类,历来有多种划分方法。其突出地表现在“所依据的分类标准不同,分成的类别和种别也不同”。

1、亚里士多德:以“模仿”的对象、“模仿”的手段和“模仿”的方式作为艺术分类的标准,从而划分出史诗、戏剧、美术、音乐、舞蹈等等。

2、黑格尔:以理念和形象的吻合关系作为艺术的分类标准,把艺术划分为:象征艺术、古典艺术和浪漫艺术:

象征艺术:即“形象外在于理念本身”。如:建筑(包括纪念碑);

古典艺术:即“形象和理念形成自由而完满的协调”。如:雕刻;

浪漫艺术:即“在较高的阶段上回到象征艺术所没有克服的理念与现实的差异和对立”。如:绘画、音乐、诗歌。

以上三个类型中又包含五个门类的艺术系统,即:建筑、雕刻、绘画、音乐、文学。

黑格尔同时认为:艺术门类中还包括园艺和舞蹈,但那些是“不完备的艺术”。

历史上比较流行、比较有影响和比较有实用价值的艺术分类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以艺术形态的存在方式为标准,分为三种类型:

①空间艺术:绘画、雕刻、工艺美术、摄影艺术、建筑艺术、园林艺术等;

②时间艺术:音乐、文学、曲艺等;

③时空艺术:戏剧、电影、电视剧、舞蹈、杂技等。

2、以艺术形态的感知方式为标准,分为四种类型:

①视觉艺术:绘画、雕刻、工艺美术、摄影艺术、舞蹈、杂技、建筑艺术、园林艺术等;

②听觉艺术:音乐、曲艺等;

③视听艺术:戏剧、电影、电视剧等;

④想象艺术:文学。

2、以艺术形态的创造方式方式为标准,分为四种类型:

①造型艺术:绘画、雕刻、工艺美术、摄影艺术、建筑艺术、园林艺术等;

②表演艺术: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杂技等;

③语言艺术:包括文学的各种样式;

④综合艺术:电影、电视剧。

【除此之外的其它一些艺术分类方法】

4、以艺术反映客观现实生活的角度为标准,分为两种类型:

①再现艺术:小说、戏剧、故事影片、电视剧、绘画、雕塑等;

②表现艺术:音乐、文学、杂技、抒情诗、建筑艺术、园林艺术等。

5、以艺术作品的功能为标准,分为两种类型:

①美的艺术: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电影、电视剧、摄影、曲艺、杂技等;

②实用艺术:建筑艺术、园林艺术、工艺美术等。

6、以艺术形象的展示存方式为标准,分为两种类型:

①静态艺术:美术、摄影艺术、建筑艺术、园林艺术等;

②动态艺术: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杂技、电影、电视剧等等。

【注意:上述诸艺术分类方法,都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都有一定的实用价值,但是也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和不完全准确的特点。学习时,应具体情况具体对待。】

第二节主要艺术门类

一、美术

“美术”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它是采用造型手段塑造视觉形象的众多艺术类型的总称。它一般包括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工业设计、书法和篆刻。

1、美术的主要特征

空间艺术、视觉艺术、造型艺术、静态艺术、再现艺术。

(1)造型性:造型是美术的基本手段,也是它最主要的特征。所谓“造型”,就是塑造形体。这种造型性特征使美术长于刻画事物的外部形态,而一切内容都要通过外部形态来表现。与造型性相一致的是“视觉性”,因为这种造型必然是可视的实在形体。

(2)静止性:美术作品中的可视造型必须是静止的。所有“运动”中所借用的美术书法,要

么划归“电影电视”,如(美术片);要么划归“戏剧”,如(木偶剧)。

与静止性相一致的是“瞬间性”,因为静止的事物,只能源于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某一个特定的“瞬间”。

美术的静止的造型,保持了事物(情景)的固定不变的瞬间造型。

2、美术的主要类型

(1)绘画:按使用的物质材料和技法的不同,分为:油画、水墨画、版画、水彩画、水粉画、壁画、素描等等。

(2)雕塑:雕塑在表现形式上由于实际深度的不同,分为:圆雕(立体形式)和浮雕(深度压缩,形体的背面结合在底版上)。

【附:绘画与雕塑的比较】

绘画(复杂)雕塑(简单)

二度空间(平面的)三度空间(立体的)

一般是有色或彩色的一般是无色或单色的

取材广泛取材单纯(往往是一个人物)

画家可以支配画中的光线雕塑家无法支配光线

能够表现人物环境不能表现人物环境

总之,绘画比雕塑更接近于现实社会生活。

(3)工艺美术:传统工艺美术如:陶瓷工艺、金属工艺、竹木工艺、编织工艺、石雕、玉雕、骨雕等等;现代工艺美术如:茶具、餐具、文具、家具服饰、室内摆设等等。

(4)书法:文字书写的艺术。其艺术特征表现为:①“抽象性”,即通过用笔、结构和章法,创造特有的形式美。②“形与意的结合”。

书法根据字体的不同,分为:篆、隶、楷、行、草五个基本类型。

总之,美术的主要特点可以概况为:

1、形象的具体性和直观性;

2、形象的静止性和瞬间性;

3、形式美的特殊性;

4、以形写神。

【注意:对于美术作品的想象或欣赏

(1)运动过程的想象与欣赏;

(2)内心世界的想象与欣赏。】

二、音乐

“音乐”是在时间过程中展示的诉诸听觉的一门艺术,其基本手段是用“有组织的乐音”

构成有特定精神内涵的音响结构形式。其最为突出和重要的特点为:“声”(即音响)与“情”(即情感)。

1、音乐的主要特征

时间艺术、听觉艺术、抽象艺术、动态艺术、表现艺术。

(1)音乐所使用的物质材料:(声音)即有组织的声音(主要是乐音)在时间中的运动。

①声音的特点:

乐音:物质有规律地震动所产生的有固定音高的音。

噪音:除乐音之外的所有声音的总和

乐音体系:乐音相互关系所体现的集合。

有组织的声音:声音→乐音→乐音体系→艺术语言→结构→音乐作品

②时间艺术的特点:

一去不复返,瞬间即逝;

按部就班,不可颠倒;

表现过程,表现运动。

③听觉艺术的特点:

⑴声音表现或反映生活是比较笨拙的,原因是:声音的不可靠性。它不如视觉的可靠,及其综合感知的能力强。

⑵声音信息较之视觉信息,对人的各种刺激(主要是精神刺激)是比较明显的。它可以使人产生一系列喜怒哀乐的情感。这是听觉艺术的长处。

(2)音乐组织的形式:主要包括音乐语言和音乐结构(曲式)。

①节奏:⑴是事物运动的秩序。(或“事物有秩序的交替”)

⑵是音与音之间的长短关系,是音乐的“骨架”,是音乐表现的重要手段。

②旋律:⑴单音的连续进行。

⑵是音乐作品中最鲜明、最易被感知的因素,是音乐的“灵魂”。

③和声:⑴附属于旋律的多声部音响。

⑵具有突出的功能性和色彩性。

④复调:两条以上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依存的旋律织体。

⑤曲式:将以上音乐语言组织起来,所构成的“音乐结构”即曲式。

【附:有人说,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如:冼星海《保卫黄河》

――― ―――

―――― ――――

――――― ―――――

――――――― ―――――――

―――― ――――

――― ――― ―――

―――――

(3)音乐反映客观世界的途径

①对声音的模仿:

⑴直接模仿:(a)用乐音模仿自然界中有固定音高的音;

(b)用噪音模仿自然界中无固定音高的音。

⑵间接模仿:(a)模仿现实生活中的声音发展趋势。如:

流水声→琶音

大风声→快速的半音阶

哭声→颤音

(b)模仿现实生活中的节奏。如:

贝多芬《葬礼进行曲》

圣• 桑《动物狂欢节》

(c)模仿现实生活中的音色。如:鸟叫声、哭笑声、枪炮声等等。

②暗示:即通过文字、符号或其它手段,给欣赏者提供一种想象和联想的方向,表达作者

的一种观念。“暗示”常用于戏剧性较强的音乐作品之中,是一种“象征”的手段。

③象征:即运用音乐和被反映事物的某些属性上的相似点,来表现事物。实际上,这种象征手法具有“比喻”的意味。

④通过对音乐与客观世界的运动关系进行反映(对应关系)。

【注意:由上可知,音乐并不完全是表现感情的,它实际上也还存在“对于客观现实世界”的表现内容。】

(4)音乐表达感情的途径

①对语言音调的模仿加工

(a)语言的音调是有情感色彩的,人们常常用语言的音调来表现自己的感情。如:激动时:音调变高、速度加快;

悲哀时:音调变低、速度放慢等等。

(b)故毛诗序曰:“凡音之起……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叹之不足而咏歌之……。”其中“咏歌之”即是在语言中加进了音乐的成分等等。

(c)再如《江河水》(二胡独奏曲)对于“哭泣”的模仿和夸张是很典型的。

(d)专家们认为:音乐的起源要早于语言的起源,因为早在语言产生之前,人们在表达感情时,就是用声音来传递的。

②通过调整音乐与感情之间的两种“两极性”对应关系:

强极

恶意(否定性感情)──┼──善意(肯定性感情)

弱极

强极强极

愤怒热烈愤怒辉煌

恶极───┼───善极不协和───┼───协和

悲哀喜悦悲哀喜悦

弱极弱极

如果将这两个坐标重叠的话,我们即可用音乐来找到表达情感的手段──即一种笼统的对应关系。

总之,音乐是一种十分复杂,十分特殊的艺术形式,而现代西方各艺术门类,也都不同程度地吸收了音乐的这种复杂性与特殊性,如反映在结构、节奏、旋律方面等等。

2、音乐的基本类型

1、声乐与器乐

2、主调音乐与复调音乐

3、标题音乐与无标题音乐

4、宗教音乐与世俗音乐

5、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

6、通俗音乐与严肃音乐

7、纯音乐与由音乐与其它姊妹艺术(文学、戏剧、舞蹈、影视)结合而成的音乐

三、舞蹈

1、舞蹈的主要特征:“舞蹈”是一种时空艺术,兼有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特点。舞蹈所使用的物质材料是演员自身的形体及其动作,它所表达的任何内容都离不开,并具有如下特点:(1)动作性

舞蹈与雕塑都是三度空间,舞蹈的造型、亮相、停顿与雕塑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是两者的差距也很大:舞蹈是不停地展示动作,雕塑则是静止不动的;舞蹈是以动示动,而雕塑则以静示动。舞蹈运用舞蹈词汇连接起来表达内容。

①程式化的动作:(夸张、美化、规范定型)──符号功能;

②韵律感:(连贯、流畅、有节奏)──相当于音乐中的律动;

③动静结合。

(2)抒情性:音乐一般表现内在情感,而舞蹈则常常是这种内在情感的外表形态,因此,抒情是舞蹈艺术的主要功能。

(3)形式美的特殊重要性:舞蹈美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即对称、平衡。

(4)与音乐的密切联系:最早的音乐和舞蹈是分不开的。舞蹈要借助音乐来表达──即节奏将它们紧密地连在了一起。音乐是舞蹈的灵魂,许多舞蹈作品是根据现有的音乐编成的。

2、舞蹈的主要类型:

(1)独舞:也称“单人舞”,是由一人表演的舞蹈。独舞即可以是独立的作品,也可以是大型舞蹈或舞剧中的一部分。(独舞突出地表现为技巧性)

(2)双人舞(或三人舞):由两个(或三个)人表演的舞蹈。双人舞(或三人舞)即可以是独立的作品,也可以是大型舞蹈或舞剧中的一部分。

(3)群舞:人数不等的多人舞蹈。群舞即可以是独立的作品,也可以是大型舞蹈或舞剧中的一部分。(特点是:抒情性、无情节)

(4)舞剧:是有戏剧情节的最大型的舞蹈艺术样式,具有较强的综合性。

(5)芭蕾舞:是西方最主要的舞蹈类型,近代以来传遍了全世界。芭蕾(ballet)原文有两个含义:一是指一种欧洲的古典舞蹈;一是指舞剧。

(6)中国古典舞:是一种具有深厚传统和鲜明民族特色的中国主要的舞蹈类型,20世纪50年代形成完整的体系。其主要特征为:

①以传统戏曲舞蹈为主,并根据有关历史文献发掘和演绎出大量的舞姿,同时吸取了中国武术的神韵和技巧;

②舞蹈动作以“圆”为基本形态,讲究“手眼身法步”的应用和“精气神”的张扬;

(7)民间舞: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泛指各个国家、民族和地区长期流传于民间的舞蹈样式。民间舞不仅是人民群众自娱自乐的一种方式,同时也是专业舞蹈的主要素材来源。

(8)现代舞:是20世纪初在欧洲兴起的现代艺术的一部分。现代舞表现出强烈的反传统意识,追求心灵的自由表现和形式的独特。美国舞蹈家邓肯是现代舞的创始人。后来现代舞相继在美国和德国得到发展,出现了许多流派,进行了各种探索等等。

[邓肯(lsadora Duncan,1877~1927):美国著名舞蹈家,现代派舞蹈的主要创始人。她不仅大胆使用各种舞蹈音乐伴舞,还改革了舞蹈的服装和表演形式,为现代舞的发展开拓了道路,被誉为“现代舞蹈之母”。邓肯的舞蹈自由奔放、充满激情。其主要作品有:《马赛曲》、《前进吧,奴隶》、贝多芬的《第七交响曲》、柴可夫斯基的《斯拉夫进行曲》和门德尔松的《春》等等。]

论文写作:任选一个标题进行写作

1、浅谈绘画艺术中的“形象”问题

2、浅谈听觉艺术──音乐及其特征

3、浅谈舞蹈艺术的抒情性与动作性

4、谈谈美术与音乐区别和联系

5、谈谈美术、音乐、舞蹈之间的联系

四、戏剧

戏剧,是一种高度综合的艺术形式,属于时空艺术的范畴。戏剧的“四大要素”为:演员、导演、剧本和舞台美术。戏剧的种类包括:话剧、歌剧、舞剧、戏曲、音乐剧等等。

戏剧艺术的特点十分复杂,不能单一地从其所使用的某一方面的物质材料来考察,而应从较大的范围,即人们常常谈到的“戏剧性”来考察。

(一)戏剧的主要特征

1、故事的戏剧性

故事即情节。其四要素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这种故事应该是有戏剧性的。即:(1)假定性:即“戏”都是假的,是不真实的;

(2)情节的曲折性:即故事中的某种经历、某种体验富于戏剧性;

(3)巧合性:在某种程度上说,是一种矛盾的集中。

总之,故事的戏剧性,其体现了矛盾冲突的集中化、尖锐化。【在音乐作品中,所谓“戏剧性”,即指将截然不同的音乐主题并存,并由此使矛盾冲突集中化、尖锐化。】

2、演出的剧场性(或称“戏剧行动”)

任何戏剧必须考虑两点:一是剧本,二是舞台,两者缺一不可,否则只能成为“案头剧”(即只能看,不能演的剧本)。可以说,没有表演就没有戏剧。导演在这里充当了剧本文学和舞台艺术的中介人。故有称为“导演中心论” (就整个戏剧环节而言);也有称为“演员中心论”(指舞台表演而言)。

导演:是剧本、演员、舞台三者结合的中介。是艺术的创作者(二度创作)。

演员的三重身份:(1)剧作者,导演意图的解释者;(2)角色的扮演者;(3)艺术的创作者。(二度、三度创作)

3、表现的综合性:以戏剧性为核心,将其它艺术形式的某些特点进行融合,便构成了戏剧艺术的综合性。必须指出的是:这种“综合性”不能喧宾夺主,必须是围绕戏剧的戏剧性、剧场性而有机进行综合的。

【综合艺术的利与弊:

优点:一方有需,八方呼应;

缺点:一处有弊,全盘皆输。】

(二)中外戏剧表演流派简介

1、世界两大表演流派

(1)表现派:一般指表演艺术过程中,强调表演者以理智控制感情,坚持“表演适度”的美学原则。即:任何情感、情绪的表达;举手投足的形体动作,绝不能越出形式美感允许的范围。此派以[德国]布莱希特为代表。表现派使西方表演艺术舞台、戏剧情景以及整体的戏剧符号体系发生了一场革命。[通俗地说,即注重表演技术的训练。(表现“角色”)]

(2)体验派:一般指表演艺术过程中,强调情感重于理智的一种表演理论和表演方法。19世纪萌芽于意大利(演员:萨尔维尼);20世纪由[俄国]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发展完成。体验派理论强调:表演必须以内部体验(感受与角色相类似的情感)为基础,将内部体验过程视为演员创作的主要步骤。[通俗地说,即将演员的真“我”和角色的假“我”融为一体,注重演

艺术概论内容

教学内容:什么是《艺术概论》;艺术概论与其它学科的关系;《艺术概论》的主要内容;主要的《艺术概论》参考书。 教学目标:初步了解和认识本课程的意义、价值、内容和学习方法等。 重点难点:作为学科的“文艺理论”和作为课程的“艺术概论”;艺术概论在诸人文学科中的位置;艺术概论的主要内容布局。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论文写作。 教学要求: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教学过程:以章节叙述 一、什么是《艺术概论》 艺术概论即文艺理论。作为课程,称为“艺术概论”;作为学科,则称为“文艺理论”。它主要包含三方面的内容: 1、对象:研究人类社会所有的艺术现象(音乐、舞蹈、绘画、摄影、文学、影视等)。 2、目的:找出艺术作品及其创作规律(艺术语言、艺术体裁、艺术风格、艺术发展)。 3、结论:适用于所有的艺术门类。 即是说:艺术概论是把包括古今中外的、宏观微观的、规律性的──一切人类社会和艺术现象加以整体性的、理论性的概述──审美感觉学。 二、艺术概论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1、哲学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学说,它以整个世界(包括宇宙、自然界、社会和人)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是一切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人文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高度概括,涵盖一切学科,包括美学、心理学和艺术理论。 2、美学(或“艺术哲学”) 是以一切美的领域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以美感经验为中心研究美和艺术的学科。具体地说,即是:美的存在、美的本质、美的认识以及艺术等等。(事实上,许多美学家把美学看成是哲学的一个分支,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在美学领域中的体现)。以至于一些美学家如黑格尔、丹纳等,把美学定位为“艺术哲学”。 美学研究的三个范围: (1)关于美的哲学:以哲学的角度对美和艺术进行探讨――(研究基础); (2)审美心理学: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审美活动进行分析――(研究中心); (3)艺术社会学:包括艺术理论、艺术批评、艺术史――(主要内容)。 3、心理学 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如认识、审美情感和艺术创作活动等等,都涉及到一些特殊的心理现象,因此出现了心理学美学和艺术心理学等交叉学科,这些学科就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探讨美感和艺术活动的。 【附】艺术理论与其它学科的关系图式 (祥见王宏建《艺术概论》p3) 由上所述可以看出: (1)艺术理论(艺术概论)与艺术史、艺术批评的关系:艺术理论并不具体描述艺术发展

艺术概论章节知识点

第一章艺术属性论 第一节艺术主体论 含义:“艺术主体”是指有思维、有主观能动性、能认识并改造世界的人,是艺术的创作者与占有者。凡人类活动所涉及的事物(包括思维,幻想,幻影等),都可以看作艺术客体。 一、情感论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艺术的本质属性是对主体情感的传达 代表人物:法国美学家“维隆”。维隆认为情感是艺术的决定因素和主要表现内容。在艺术作品中,情感借助线条,形状,色彩的结合或具有一定节奏的动作、音响或言语表现出来。 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 荷兰画家森特凡高 法国画家高更 二、表现论 艺术的表现论认为,艺术就是心灵的表现。 代表人物:意大利哲学家“克罗齐”。认为“美学只有一种,就是直觉(或表现的知识)的科学。这种知识就是审美的或艺术的事实。” 柯林伍德继承发展了克罗齐的艺术直觉理论。认为艺术是情感的表现,他把主观的表现看做是“真正艺术”的特征,是艺术的本质属性,否认技巧与目的,否认客观的再现。 他把再现的艺术分为三等级:1、无取舍。2、有所取舍3。有情感之表现。 三、无意识论 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艺术是主题本能欲望的表现。 代表人物是奥地利精神分析家弗洛伊德和瑞士精神理学家荣格。 弗洛伊德认为艺术的本质是原欲的“升华”。认为人格由“本我(原始本能)、自我(协调本能和现实之间不平衡的机能)、超我(内部道德机制)”三部分组成。 荣格认为艺术源于“集体无意识”。伟大艺术家,听从集体无意识的驱使,借自己的作品传达出时代的心声。 四、游戏自娱论 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艺术是自由的游戏,是自我的娱乐。 代表人物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席勒加以系统。英国唯心哲学家斯宾塞发展。 席勒认为艺术是自由的游戏,是“过剩精力”的消耗。 斯宾塞认为艺术和审美活动本质上是一种游戏,游戏和艺术都是“过剩精力”的发泄。 第二节艺术主客体论 一、理念论 认为,艺术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是上帝的创造物。 代表人物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和希腊哲学家帕拉图。 理念:是西方先验哲学中一个重要的哲学概念。“理念”:先于客观物质世界而存在,而客观物质世界即使这种先验的“理念”的影子。现实生活中的美丽的事物,就是对没的理念的摹仿,而艺术是对这种摹仿得摹仿。 二、摹仿论 认为:艺术起源于对自然,现实的真实摹仿,艺术的本质是摹仿。 三、巫术论 认为:艺术源于原始的巫术摹仿。 代表人物: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和弗雷泽

艺术概论(全)

艺术概论(全).txt吃吧吃吧不是罪,再胖的人也有权利去增肥!苗条背后其实是憔悴,爱你的人不会在乎你的腰围!尝尝阔别已久美食的滋味,就算撑死也是一种美!减肥最可怕的不是饥饿,而是你明明不饿但总觉得非得吃点什么才踏实。艺术的本质:1.“客观精神说”认为艺术是“理念”或者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柏拉图认为,理性世界是第一性的,感性世界是第二性的,而艺术世界仅仅是第三性的。黑格尔美学思想核心“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2.“主观精神说”。认为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是“生命本体的冲动”。康德认为,艺术纯粹是作家艺术家们的天才创造物,这种“自由的艺术”丝毫不夹杂任何利害关系,不涉及任何目的。他强调艺术创作中,天才的想象力和独创性,可以使艺术达到美的境界。3.“模仿说”这种观点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发展到后来,更认为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再现”。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他首先肯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从而也就肯定了“模仿”现实的艺术真实性。4.“再现说”车尔尼雪夫斯基从他关于“美是生活”的论断出发,认为艺术是对生活的“再现”,是对客观现实的“再现”。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基本论点是艺术反映现实,但他所理解的现实生活,不仅包括客观存在的自然界,而且包括人们的社会生活,使其更加具有深刻的社会内容。 艺术的特征:1.形象性,艺术形象是艺术反映生活的特殊形式①艺术形象是客观和主观的统一。②艺术形象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③艺术形象是个性和共性的统一。2. 主体性,艺术要用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但这种反映绝不是单纯的“模仿”或“再现”,而是融入了创作主体乃至欣赏主体的思想情感,体现出十分鲜明的创造性和创新性。因而,主体性作为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体现在艺术生产活动的全过程①艺术创作具有主体性的特点。②艺术作品具有主体性的特点。③艺术欣赏具有主体性的特点。3. 审美性,从艺术生产的角度来看,任何艺术作品都必须具有以下两个条件:其一,它必须是人类艺术生产的产品;其二,它必须具有审美价值,即审美性。正是这两点,使艺术品和其它一切非艺术品区分开来。①艺术的审美性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②艺术的审美性是真、善、美的结晶。③艺术的审美性是内容美和形式美的统一。 艺术的起源:1. 艺术起源于“模仿”认为模仿是人的本能,所有的文艺都是“模仿”,不管是何种样式和种类的艺术。2. 艺术起源于“游戏”认为艺术活动或审美活动起源于人类所具有的游戏本能,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人类具有过剩的精力,另一方面是人将这种过剩的精力运用到没有实际效用、没有功利目的的活动中,体现为一种自由的“游戏”。 3. 艺术起源于“表现”认为艺术不是再现和模仿,更不是单纯的游戏,只有表现情感的艺术才是所谓“真正的艺术”,艺术就是艺术家的主观想象和情感的表现。4. 艺术起源于“巫术”认为原始部落的一切风俗、仪式和信仰,都起源于交感巫术,人类最早是想用巫术去控制神秘的自然界 5. 艺术起源于“劳动”在我国文艺理论界占据主导地位的理论,是认为艺术起源于生产劳动。恩格斯指出,“首先是劳动,然后是语言和劳动一起,成为两个最主要的推动力,在它们的影响下,动物的脑髓就逐渐地变成了人的脑髓”。 怎样认识艺术起源的多元决定论:艺术的产生经历了一个由实用到审美、以巫术为中介、以劳动为前提的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从根本上讲,艺术的起源最终应归结为人类的实践活动。事实上,巫术在原始社会中同样是人类的一种实践活动。归根结底,艺术的产生和发展来自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艺术是人类文化发展历史进程中的必然产物,艺术的起源应当是原始社会中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过程。 艺术的社会功能:1.审美认知作用。主要是指人们通过艺术鉴赏活动,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历史、认识人生。①艺术对于社会、历史、人生具有审美认识功能。 ②对于大至天体、小至细胞的自然现象,艺术也同样具有审美认知作用。2. 审美教育作用。主要指人们通过艺术欣赏活动,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思想上受到启迪,实践上找到榜样,认识上得到提高,在潜移默化的作用下,引起人的思想、感情、理想、追求发生深

艺术学概论

艺术概论 一、什么是艺术概论? 艺术概论也叫艺术理论。是艺术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艺术学包括艺术理论、艺术批评、艺术史 2、艺术起源的几种观点? ①艺术起源于“模仿”②艺术起源于“游戏”③艺术起源于“表现”④ 艺术起源于“劳动”⑤艺术起源于“巫术”⑥艺术起源于“多元” 3、艺术的社会功能有哪些? ①审美认知作用 通过艺术活动和艺术作品,人们可以更加深刻的认识自然、社会、人 生、历史等等。 ②审美教育作用 艺术可以使人们的思想感情等发生变化,影响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 成。特点:以情感人、潜移默化、寓教于乐 ③审美教育作用 艺术可以使人们的思想感情等发生变化,影响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 特点:以情感人、潜移默化、寓教于乐 4、美育与艺术教育 美育理论体系的建立则是在世界近代史上才开始的,“美育”(即“审美教育”)这个概念,也是直到近代,才有18世纪德国美学家席勒正式提出来。 席勒在《美育书简》这一美学理论名著中,不但首次提出了“美育” 这一概念,而且系统阐述了他的美育思想。席勒已经不限于仅仅从道 德教育的特殊方式这一角度来看待美育,而是从自然与人、感性与理 性等基本哲学命题出发,从改变近代人的存在方式,使人重新获得自 由、和谐、全面的发展,实现人性的复归这一更加广阔的领域来论述 美育,使西方的美育理论进入到一个更新的阶段。 5、艺术的分类 由于艺术分类的原则和角度不同,在近现代艺术理论中出现了多种分类的方法,其中最主要的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艺术分类方法是以艺术形象的存在方式为依据,将艺术区分为时间艺术(音乐、文学)、空间艺术(雕塑、绘画)和时空艺术(戏剧、影视)。第二种艺术分类方法是一艺术形象的审美方式为依据,将艺术区分为听觉艺术(音乐)、视觉艺术(绘画)、视听艺术(戏剧)。 第三种分类方法是以艺术作品的内容特征为依据,将艺术区分为表现艺术(音乐、舞蹈、建筑、抒情诗)、再现艺术(绘画、雕塑戏剧、小说等)。第四种分类方法一艺术作品的物化形式为依据,将艺术区分为动态艺术(音乐、舞蹈、戏剧、影视)和静态艺术(绘画、雕塑、建筑、使用工艺) 第五种分类方法是把艺术分为:视觉艺术、表演艺术、 第六种分类方法是根据艺术的美学原则将整个艺术区分为五大类别,即实用艺术(建筑、园林、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造型艺术(绘画、雕塑、摄 影、书法)、表情艺术(音乐、舞蹈)、综合艺术(戏剧、戏曲、电影 艺术、电视艺术)和语言艺术(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 6、哥特式风格艺术的代表:以垂直高耸的尖塔为特征(法国的巴黎圣母院和

艺术概论

名词解释 1.艺术意象 艺术意象是艺术主体的审美认知和审美情愫与客体物象实现化合后的心理状态,同时它也氤氲与这种心理状态的形象化表现之中。艺术意象是主体艺术思维及其情感活动的结果,是凝结了主体生命意识和审美理想的感性显现。这种主客体统一的审美意象,一旦经过艺术媒介或艺术语言等物质手段表达出来就成为艺术作品的艺术形象。 2.艺术典型 就是高艺术典型:就是高度真实和高度概括的艺术形象。它一方面以非常鲜明生动的形象和特殊性充分的集中地表现出社会生活的本质和普遍规律,同时,它又凝聚着创作主体突出的个性、真挚的情感和独特的审美创造。 3.艺术美 所谓艺术美,指的是艺术作品的美,是由创作主体的审美认识而产生、“按照美的规律”并为着美的目的而创造的事物的美。艺术不仅可以反映现实美,而且可以创造艺术美,并且还可以通过主体的意识作用把现实中原本不美的或丑的事物转化成艺术美。 4.人化的自然 即是指经由生产劳动实践,自然界从与人无关的、敌对的或自在的状态,变为与人相关的、统一的、为我的对象,其结果使人逐渐意识到客体对象的美并掌握了美的规律,从而发展起人的审美能力。“人化的自然”,实际上指的是人与现实建立审美关系的条件,世人之所以能够认识美和欣赏美的条件,并不是指美本身。实践是认识的条件,并不是认识的客观内容,美不等于审美,审美涉及到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美则是审美客体的客观属性。正是由于生产实践活动,由于“人化的自然”,人才能够与现实建立起审美关系,才会有越来越多的对象成为审美关系中的客体对象;而作为审美主体的人,也才会越来越有能力认识对象的美,并且能够发挥主观审美意识的能动作用改造对象并创造出新的审美对象。 5.艺术本质的“客观精神说” 6. 蒙太奇 蒙太奇是由法国建筑学上借来的名词,原意是把各种材料按照总的计划安装在一起,是它们各自的作用上升到更高的境界。蒙太奇是电影构成画面语言的重要手法之一,它可以使镜头之间通过组接,获得更多更深的含义,产生“1+1>2”的效果。例如一个英雄在斗争中倒下的镜头,接上一个青松高耸入云的镜头,就不仅有两个镜头单独的内容,而且进一步象征了英雄的伟大与不朽。 7.工艺美术 工艺美术是融实用性与观赏性于一体的艺术,在生活领域中以功能为前提,通过物质生产手段对材料进行审美加工的一种美的创造,是美化生活用品和生活环境的美术。工艺美术在本质特征上具有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属性,这一双重属性也决定了工艺美术的创作原则:实用、经济、美观。 8.书画同源 中国书画术语,意为中国绘画和中国书法关系密切,两者的产生和发展,相辅相成。是中国传统画论中一个很有影响力的假说。比如认为中国书法和中国绘画起源相同,它从另一个侧面也说明国画和书法关系密切,两者的产生和发展相辅相成。在画史上,以先秦诸子所谓的“河图洛书”为书画同源的依据,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绘画之源流》中说:“颉有四目,仰观垂象。因俪鸟龟之迹,遂定书之字形,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灵怪不能遁骑行故鬼

艺术概论

第一章绪论 艺术概论属于艺术学(包括艺术概论、艺术史、艺术批评三个分支)的范畴,属于人文科学。艺术概论是一门对艺术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作专门性研究的学科。它主要研究人类艺术活动的基本规律,是以阐述艺术的基本性质、艺术种类特点以及艺术活动系统为宗旨的科学体系。 艺术概论作为课程,它是艺术概论;作为学科,它是艺术理论。艺术概论,顾名思义就是概括地、简要地讲述或论述艺术的基本理论。艺术概论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的艺术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原理、范畴、原则、方法等 掌握相关哲学、美学、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等学科基础理论知识,对于学好艺术概论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广泛涉猎各种艺术门类,获取丰富的艺术实证资料,以避免艺术理论的枯燥无味。 理论联系实际,是学好艺术概论的根本法则。理论来源于实践,其生命力在于对人的实践行为的概括和指导。艺术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加精辟地理解专业课所讲授的内容,提高我们对生活的艺术感悟力;反过来,较高的艺术感悟力对于提升我们的艺术理论水平,促进我们对艺术现象的理论思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二章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模仿说。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亚里斯多德等首倡。模仿理论肯定了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再现。脱离了人的劳动实践的需要,忽视了艺术家的主观能动性。 游戏说。提出者席勒(德国)和斯宾塞(英国)。从生理学或心理学角度揭示了艺术的部分娱乐功能,揭示了精神上的自由是艺术创造的核心。但它把艺术看成是脱离社会实践的绝对自由的纯娱乐性活动,且偏重从生物学的意义上来看待艺术的起因。 表现说。19世纪后期该学说流行于现代西方各种美学思潮之中。代表人物意大利克罗齐,俄国托尔斯泰。强调了艺术家主观情感的表达。割裂了人与其对象世界的关系。 巫术说。该观点西方很有影响,由英国人泰勒、弗雷泽提出。原始艺术与巫术都是原始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确有相互渗透和融合的关系,但完全脱离了人类的实践活动尤其是物质生产活动。 劳动说。在我国文艺理论界占主导地位。马克思主义认为艺术产生的根本动力和原因,在于人类的生产实践活动尤其是物质生产实践活动。 多元决定论。法国结构主义学者阿尔都塞:社会发展不是一元的,而是多元决定的。任何文化现象的产生,都有多种多样的复杂原因,而不是由一个简单原因造成的。 模仿是艺术必不可少的手段;游戏的无目的性和自由性与艺术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巫术为原始艺术提供了发生的契机;劳动为艺术发生创造了必要的前提条件。艺术的产生经历了一个由实用到审美、以劳动为前提、以巫术为中介的漫长历史发展过程。原始社会中的巫术礼仪活动,同原始人的采集、狩猎等生产活动和社会群体交往活动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原始文化,并最终导致了艺术的诞生。 艺术发生的基本前提:物质生产劳动;情感表达的需要;审美意识的萌芽和发展。艺术产生的根本动力:生产劳动实践。 黑格尔指出:艺术是一个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并应力图揭示艺术运动的内在规律。艺术的发展史既不是上升史、前进史,也不是下降史、衰退史。 艺术是发展变化的,而发展是有规律的,探讨艺术发展的规律是艺术理论的重要任务。艺术发展规律主要有艺术发展的他律性、自律性两个方面。 艺术发展的他律性指在艺术发展的过程中,经济、政治、哲学、宗教、道德、科学等文化因素是如何制约和推动艺术发展。

艺术概论

1、艺术:艺术是人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和工具、运用一定的审美能力和技巧,在物质与精神,审美对象与主题心灵,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的情况下,充满激情与活力的创造性劳动的特定成果。 2、艺术发生的历史过程:艺术发生的上限——人工性艺术发生的标志——形态性艺术发生的实质——审美性准艺术的发生时在旧石器时代晚期,艺术的发展发生在文明时代。 3、艺术起源于人类生产劳动 4、A:艺术起源于模仿:徳谟克利特亚里士多德 B:艺术起源于游戏:席勒斯宾塞 C:艺术起源于巫术:爱德华.泰勒 D:艺术起源于表现 艺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起源于原始社会人类以物质生产劳动为中心的社会实践活动。 5、艺术发展的一般规律:艺术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艺术发展与经济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6、艺术的本质就是审美的艺术形态,和审美的精神生产形态,艺术的特征则是艺术构成因素与功能,艺术的形象性、情感性、审美性、和创造性事艺术的最基本的特征。 几种观点:模仿说,亚里士多德张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理念说,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古典哲学家黑格尔 表现说,佛洛伊德“潜意识”表现说 形式说,20世纪英国视觉艺术家克莱夫.贝尔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 7、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艺术的特殊性便现在以审美为核心的,并且需要极大的发挥个人创造性的精神领域。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艺术史为了满足人们不断发展着的审美需要,实现人的精神价值的生产活动。 8、艺术作为人类精神文化的一种特殊形态,实质上是人类审美意识的物质形态化的集中体现。 9、艺术的功用是多元性的。 10、艺术功用分为审美功用,认识功用,教育功用,组织功用,心里功用和生理功用。 审美功用是所有功用中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其他功用都建立在审美功用的基础啊上。 审美功用——显现立美、培养美感、提高审美能力、增强艺术修养、使人爱美、懂美、欣赏艺术美、关照人生美 认识功用——以美显真、启真、开拓人的视野、丰富人的知识。 教育功用——以美扬善、净化心灵、激励意志、涵养神思、崇尚道德、陶冶情感、培育和谐完美人性。 组织功用——凝聚众心、激励众志、团结众力、引导鼓舞大众同心同德、为共同的理想目标而奋斗。 11、艺术创作与艺术作品是人类艺术实践活动的中心环节。 12、艺术创作的过程: <1>艺术积累,获取创作素材。是艺术创作的基础。 <2>艺术构思,生成艺术意象。艺术构思的主要内容是选择题材,开掘主题,提炼情节,安排结构,和选用恰当的艺术表现手法来构思艺术形象。 艺术构思就是艺术家将不系统的零散的艺术素材通过艺术思维构想成独特而又理想的艺术意象活动。 <3>艺术表现,化为艺术形象。艺术表现是艺术构思的定型和艺术创作的过程。 艺术表现是艺术创作的第三个环节,是艺术创作的成果阶段,是艺术精神活动的物态化,也是艺术创作的完成。 13、想象是艺术家在审美情感的驱动下,激活大脑皮层的旧的暂时联系,将大脑中储存的

艺术概论

综述 艺术概论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的艺术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概念、范畴、理论和方法等。 艺术 艺术,是人类在漫长的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中形成和创造的成果,是人们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以一定的物质媒介为中介,以丰富的情感来表现社会生活和审美情趣的审美形态。 艺术活动 艺术活动,就是人们运用审美的方式对客体世界进行审美认知、理解和创造的过程。它包含人类从事的一切艺术行为和发生的艺术现象,由客体世界、艺术创作和制作、艺术作品、艺术传播与艺术接受四个方面组成 艺术概论 (一)基本框架 1.本教材由“艺术总论”、“艺术种类”和“艺术系统”三部分(三编)组成。 上编“艺术总论”包括:“艺术的本质与特征”、“艺术的起源”、“艺术的功能与艺术教育”和“文化系统中的艺术”四章。 其中“艺术的本质与特征”一章,讲述了“艺术本质”在艺术史上的几种主要看法,如:“客观精神说”、“主观精神说”、“模仿说”(或“再现说”),论述了艺术本质问题的科学理论基础。 “艺术的起源”一章,归纳了关于艺术起源的几种主要观点,如:“艺术起源于‘模仿’”、“艺术起源于‘巫术’”、“艺术起源于‘表现’”,分析了人类实践与艺术起源的关系。 “艺术功能与艺术教育”一章,论述了艺术的社会功能,如“审美认识作用”、“审美教育作用”和“审美娱乐作用”,讲述了“美育与艺术教育”、“艺术教育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和“艺术教育的任务和目标”。 “文化系统中的艺术”一章,讲述了“作为文化现象的艺术”,分析了艺术与哲学、艺术与宗教、艺术与道德和艺术与科学之间的关系。 中编“艺术种类”包括:“实用艺术”、“造型艺术”、“表情艺术”、“综合艺术”和“语言艺术”五章。 其中“实用艺术”一章,讲述了“实用艺术的主要种类”,具体论述了什么是建筑艺术、园林艺术、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从艺术本质和现象的组合上分析了实用艺术的审美特征,主要有实用性与审美性,表现性与形式美,民族性与时代性等。 “造型艺术”一章,主要讲述了“造型艺术的主要种类”,其中主要涉及的是:绘画艺术,雕塑艺术,摄影艺术,书法艺术等。论述了造型艺术的审美特征,如:造型性与直观性,瞬间性与永固性,再现性与表现性等。“表情艺术”一章,讲述了“表情艺术的主要种类”,主要有:音乐艺术和舞蹈艺术,论述了“表情艺术的审美特征”,如:抒情性与表现性,表演性与形象性等。 “综合艺术”一章,讲述了“综合艺术的主要种类”,主要有:戏剧艺术,戏曲艺术,电影

艺术概论

第一部分艺术本质论绪论 艺术(学)概论的研究对象 艺术(学)概论的主要内容 学习这门学科的目的和方法 一、艺术学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 1、艺术(学)概论的产生 艺术学是一门古老而年轻的科学。 艺术学的产生有两个前提条件: 一是艺术作品的产生;二是艺术理论的产生。 艺术作品——艺术理论——艺术学 艺术学是艺术理论的科学体系。 2、艺术(学)概论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 艺术学是研究艺术的本性及其一般规律的科学。 其研究对象包括两个方面:一、艺术的本性,即艺术的本质与特性,这是艺术学所要回答的首要问题; 二、艺术的一般规律,包括艺术创作的一般规律,艺术作品构成的一般规律,艺术分类的一般规律,艺术接受的一般规律以及艺术发展的一般规律等等。艺术学的研究对象规定了它的主要内容:艺术本质论;艺术创作论;艺术作品论;艺术门类论;艺术接受论;艺术发展论等。 3、艺术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艺术学与哲学的关系是特殊与普遍的关系; 艺术学与美学的关系是交叉的关系; 艺术学与部门艺术学、地域艺术学是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艺术学与思维科学、心理科学等相邻科学的关系是相互结合的关系,它们的相互作用构成了边缘学科。 二、艺术(学)概论的学习目的 1、树立正确的艺术观 2、树立正确的艺术创作的目的 三、艺术(学)概论的研究方法 1、以科学的世界观为指导 ⑴主观唯心主义不是研究艺术理论的科学的世界观。 ⑵客观唯心主义也不是研究艺术学的科学的世界观。 ⑶旧唯物主义也不是研究艺术理论的科学的世界观。 ⑷只有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才是研究艺术学的科学的世界观。 2、熟知广泛的艺术作品 3、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艺术本质论 艺术是什么? 一、从现实生活来看,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是模糊的。 二、从艺术理论来看,对艺术本质的界定是多样的 赫拉克里特、亚里士多德:艺术是自然的模仿。 达·芬奇:艺术是自然的镜子。 车尔尼雪夫斯基、别林斯基:艺术是生活的再现。

艺术概论完整版

一、名词解释 1 艺术想象:想象是艺术家在审美情感的驱动下,激活了大脑皮层的旧的暂时联系,将大脑中储存的生活表象分解、综合、移位、重组,构成新的联系,创造出新形象的创造性心理活动。 艺术想象:艺术家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按照创作主旨的需要,在头脑中得来的有关的诸多表现,进行分解,从组,链接等加工,把实际上并不在一起的事物,从观念上把他们组合在一起,使之成为理想化的艺术,想想的创造能力。 2创作流派: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一些思想倾向、艺术观点和创作风格相似或相近的艺术家,自觉或不自觉的形成的艺术派别。 3艺术的本质:艺术是人借助于一定的物质材料和工具,借助一定的审美能力和技巧,在精神与物质材料、心灵与审美对象相互作用,相互结合的情况下,充满激情与活力的创造性劳动艺术,是人类按照美的规律创造自身的活动。 4美术:传统意义上的美术,主要包括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和建筑艺术,它是指人们借助一定的工具和物质材料,利用平面或空间,创造出具有可视性的艺术形象,进而能给人以美感的客观对象,故它又被称为造型艺术。 5艺术评论:即艺术批评,是在艺术鉴赏的基础上,对艺术的探讨和分析,其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说,艺术批评包括对于艺术家、艺术作品、艺术创造过程、艺术理论、艺术思潮等方面,进行客观性的探讨和分析。狭义的艺术批评,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具体艺术现象的价值和意义,做出一定判断和评价的科学活动。 6共鸣:在直观感受和深入体验过程中,欣赏着的情感被深深地感染,甚至与作品中的情感水乳交融、产生忘我入迷、欢快异常的高峰体验。 7艺术的功用:艺术所具有的功能与作用,换句话说,就是讲艺术对人类及人类社会有什么实际的作用。8浪漫主义创作方法:艺术家以奔放激情,按照理想的面貌表现生活的创作方法,基本特征是:创作的重心是追求理想,创造奇幻型的艺术形象和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 9艺术直觉:所谓艺术直觉就是在一定的艺术心理定式不知不觉的导向作用下对客观事物感知后不经过复杂的智力思考逻辑过程,而直接迅捷的把握事物的思维活动。 10创作风格:艺术家在其一系列艺术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创作个性,也就是艺术家在其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中表现出来的,有别于其他艺术家的整体特色。 11艺术形象:凡是能够把艺术创造者在与外在世界的相互作用中产生的内在的审美信息与精神意向,借助一定的物质媒介传达出来,从而使人通过直觉即能领悟的感性存在形态。 12艺术的教育功用:指审美主体通过对艺术审美活动获得某种有益的教育和启迪,从而使思想境界得到某种程度的升华。 二、填空 1、现在主义的基本特征是注重内向性、张扬非理性、善用隐喻性、走向抽象性 2、模仿说即认为艺术是对自然的模仿再现,这种观点最早流行与古希腊 3、1895年12月28日,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一家咖啡馆里的营业性放映,宣布了电影的正式诞生。 4、艺术鉴赏包括三个层面,直觉感受层面、深入体验层面、领悟升华层面。 5、现实主义基本特征强调现实生活的客观再现、注重艺术形象的典型概括、主张思想感情的隐性流露。 6、艺术评论较常见的三个形式论著体、小品体、笺注体 7、艺术鉴赏的心理包含五个要素审美注意、感觉直觉、联想想象、情感共鸣、领悟理解 8、艺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起源于原始社会人类的物质生产劳动为中心的社会实践活动。 9、想象的主要特点聚合时空、集纳美质、补充缺失、灌注生命、转换角色 10、艺术作品的内容是指构成艺术作品的各种内在的要素,主要包括题材、情节、主题、意蕴。

艺术概论

第一章一、艺术起源于人类物质生产劳动。生产劳动实践是艺术发生的根本动力。二、“准艺术”发生在狩猎经济做基础的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四万年至三万年以前。“准艺术”发生的标志是人体装饰、雕刻和岩画。准艺术”的繁荣在原始农耕经济发展的时代,大约在七千年——五千年之间。准艺术繁荣的标志是陶器的普遍创制。文明艺术发生的标志是青铜器等金属艺术品的出现。(P8)三、艺术是人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和工具,运用一定的审美能力和技巧,在物质与精神、审美对象与主体心灵,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的情况下,充满激情与活力的创造性劳动的特定成果。(名词解析)四、艺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起源于原始社会人类以物质生产劳动为中心的社会实践活动。五艺术是伴随着人类而形成的。 P7关于艺术起源的几种主要学说1、艺术起源于摹仿:德谟克利特、亚里士多德,“摹仿说”肯定了艺术来源于客观的自然界和社会现实。2、艺术起源于游戏:德国的席勒、英国的斯宾塞、谷鲁斯3、艺术起源于巫术:爱德华·泰勒、英国学者詹姆斯·弗雷泽、法国的雷纳克、美国的托马斯·门罗4、艺术起源于表现: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英国史学家柯林伍德、美国学者苏珊·朗格5、艺术起源于劳动:俄国普列汉诺夫、西方美学家沃拉斯切克、毕歇尔简单题一、艺术发生的历史过程(简答题):P81、艺术发生的上限——人工性人所创造的第一件工具是

艺术发生的上限。2、艺术发生的标志——形态性认识形式美的规律,按照形式美的规律去造型,这是艺术发生的标志。任何艺术都是创造者创造力的表现形态。3、艺术发生的定质——审美性“准艺术”与实用品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它在实用品中渗透了原始人的思想感情、审美意识这些精神内涵。二、艺术发展的他律性(简答题)p12内容:艺术发展的他律性,就是指在艺术发展过程中,艺术与其他社会事物(如经济、政治、道德、科学、宗教、哲学等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也就是揭示艺术的外部社会原因是怎样制约和推动着艺术的发展。规律:1、经济是艺术发展的决定力量、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 2、经济发展与艺术发展存在着不平衡性。 3、其他社会意识形意态对艺术发展以重要影响三、艺术发展革新创作的含义和艺术表现表现:(简答题)含义:笫一,革新创造意味着不断创造新的艺术形象,表现新的思想感情。第二,革新创造意味着不断创造新的艺术形式、艺术风格,创造新的艺术境界。第三,革新创造意味着不断超越,不断推陈出新。表现:第一,表现为对艺术作品内容和形式的革新创造。第二,表现为艺术家能够不断地超越第三,表现为艺术风格和艺术流派的创新和发展。四、艺术发展中继承和借鉴的原则:(简答题)第一,坚持批判地继承和借鉴的原则,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第二,坚持用“两种民族文化”的学说,

艺术概论研究的主要内容

艺术概论研究的主要内容 艺术概论是研究艺术的历史、文化、风格、技巧、主题和意义的学科,涉及到许多方面的内容,具体可以参考下述示例: 正文: 艺术概论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历史:研究艺术的起源、发展和演变,探讨艺术与社会、政治、文化和经济的关系。 2. 文化:研究艺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的表现形式和意义,探讨艺术对文化认同和价值观的影响。 3. 风格:研究不同的艺术风格和流派,探讨它们的特点和发展历程,以及如何影响后世的艺术。 4. 技巧:研究艺术的技巧和表现手法,探讨艺术家如何表达他们的思想和情感,以及如何提高他们的技艺。 5. 主题:研究艺术的主题和象征意义,探讨不同艺术形式如何表现和传达这些主题和象征。 6. 意义:研究艺术的意义和象征,探讨它们如何影响人类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以及在不同文化中的意义和价值。 除了以上几个方面,艺术概论还涉及到其他方面的问题,例如艺术批评、艺术哲学、艺术心理学等。这些内容都是艺术概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艺术史和文学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拓展: 艺术概论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涉及到许多不同的方面。除了历史和文化外,

它还研究风格、技巧、主题和意义等方面的问题。艺术概论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研究、实证研究、案例研究等。 文献研究是艺术概论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指的是通过阅读和分析相关的文献和资料,了解艺术的历史、文化和风格等方面。实证研究则是通过实验和调查的方式,探究艺术的效果和影响。案例研究则是通过分析具体的艺术案例,探讨它们的特点和意义。 艺术概论的拓展还可以包括艺术批评、艺术哲学、艺术心理学等方面的问题。艺术批评是研究艺术家的作品和作品之间的关系,探讨它们的价值和质量。艺术哲学则是研究艺术的意义和价值,探讨艺术如何影响人类的思想和行为。艺术心理学则是研究艺术的心理机制和观众的反应。

艺术概论课程

艺术概论课程 艺术概论课程是一门介绍艺术的基础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艺术的起源、发展和不同流派的特点。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学生可以拓宽自己的艺术视野,培养审美能力,提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和理解能力。本文将从艺术的定义、分类和艺术表现手法等方面介绍艺术概论课程的内容。 艺术是一种通过表现形式来传达情感、思想和意义的创作活动。艺术可以是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等多种形式的表现。通过艺术作品,人们可以感受到艺术家独特的创造力和表达方式。在艺术概论课程中,学生将学习到艺术的定义以及艺术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如哲学、文学、历史等。通过了解艺术的本质和表现形式,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艺术作品。 艺术可以根据表现内容和形式进行分类。常见的艺术分类包括绘画艺术、音乐艺术、舞蹈艺术、戏剧艺术等。在艺术概论课程中,学生将学习到各种艺术形式的特点和发展历程。例如,绘画艺术可以分为写实主义、印象主义、抽象主义等不同流派;音乐艺术可以分为古典音乐、流行音乐、民族音乐等多种类型。通过对艺术分类的学习,学生可以对不同艺术形式有更深入的了解,从而更好地欣赏和评价艺术作品。 艺术概论课程还将介绍艺术的表现手法和技巧。艺术家通过不同的

表现手法来传达自己的创作意图和情感。例如,在绘画艺术中,艺术家可以运用线条、色彩、构图等元素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在音乐艺术中,艺术家可以运用节奏、和声、音色等手法来创造音乐作品。通过学习艺术的表现手法,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艺术作品的内涵和艺术家的创作意图。 除了以上内容,艺术概论课程还会介绍一些重要的艺术家和他们的作品。通过学习艺术史和艺术家的生平及作品,学生可以了解到不同时期和地域的艺术风格和流派。例如,学生可以学习到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和拉斐尔,了解他们在绘画艺术上的贡献;学生还可以学习到莫扎特和贝多芬等音乐家,了解他们对音乐艺术的影响。通过学习艺术家和他们的作品,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艺术作品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艺术概论课程是一门重要的艺术基础课程,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学生可以了解艺术的定义、分类和艺术表现手法等内容。艺术概论课程将帮助学生拓宽艺术视野,提升艺术欣赏和理解能力。通过学习艺术家和他们的作品,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艺术作品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艺术概论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具有重要意义,值得学生深入学习和探索。

艺术概论重点

艺术概论重点 1.艺术的本质 第一种,“客观精神说”。第二种,“主观精神说”。第三种,“模仿说”或“再现说”。 2."艺术生产"理论给艺术学研究提供了哪些启示? 第一,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的起源、性质和特点。首先,从艺术的起源来看,艺术生产本身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才从物质生产中分化出来的。艺术的起源可能有多种多样的原因,但归根结底,以劳动为前提,以巫术为中介,艺术的起源离不开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次,从艺术的性质和特点来看,艺术生产理论告诉我们,艺术作为审美主客体关系的最高形式,艺术美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艺术是对客观社会生活的反映,另一方面艺术又凝聚着作家艺术家主观的审美理想和情感愿望。也就是说,艺术美既有客观的因素,又有主观的因素,这两方面通过作家艺术家的创作活动互相渗透、彼此融合,并通过物态化形成具有艺术形象的艺术作品。第二,艺术生产理论阐明了两种生产的"不平衡关系"。第三,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系统的奥秘。 3.艺术的特征:1形象性①艺术形象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②艺术形象是内容与方式的统一③艺术形象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2主体性①艺术创作具有主体性的特点②艺术作品具有主体性的特点③艺术欣赏具有主体性的特点3、审美性①艺术的审美性是人类审美认识的会合体现②艺术的审美性是真、善、美的结晶③艺术的审美性是内容美和方式美的统一。 4.艺术起源的五种学说 1)艺术起源于“模仿”。主要代表人是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XXX和XXX。(2)艺术起源于“游戏”。代表人是18世纪德国哲学家XXX和19世纪英国哲学家XXX,称为"席勒--斯宾塞理论"。(3)艺术起源于“表现”。系统地以理论方式提出这种说法的应当首推意大利美学家XXX。(4)艺术起源于“巫术”。代表人物是英国著名人类学家XXX?XXX。(5)艺术起源于“劳动”。XXX在《没有地位的信》中,通过对原始音乐、原始歌舞、原始绘画的分析,以大量人种学、民族学、人类学和民俗学的文献证明,系统地论述了艺术的起源及其发展问题,并且得出了艺术发生于劳动的观点。XXX 指出,“首先是劳动,然后是语言和劳动一起,成为两个最主要的推动力,在它们的影响下,动物的脑髓就逐渐地变成了人的脑髓”。(6)人类实践与艺术起源的多元决定论。法国结构主义学者XXX认为,社会发展不是一元决定的,而是多元

艺术概论知识点

1.中国核心艺术观念:三种美学核心思想 2.中国传统美学:儒家:礼乐合一代表人物:孔子孟子道家:崇尚自然自由代表人物:老子庄子禅宗:高扬“心”的地位和作用代表人物:弘忍南北二宗 3.西方艺术观念:(1).模仿论:艺术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2).表现论:艺术是人情感的表现(3).形式论:艺术的本质是艺术作品的形式(4).艺术体制论:艺术体制论是一种社会机制,是特定时期存在的关于艺术的各种观念与知识系统,是艺术品赖以存在的生产、传播、消费、评价的完整的社会体制。 4.马克思主义观念:(1).从人的本质问题出发思考艺术与美,艺术是人在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精神力量(2).艺术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形式存在属于上层建筑(3).艺术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4).马克思主义艺术观念在中国的发展 5.艺术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1).艺术是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统一(2).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从内容(3).形式具有一定的独立性(4).在特点的社会历史环境条件下,在内容决定形式的同时,形式也会反作用于内容。 6.审美的四种功能:(1).审美认识功能:人们通过艺术活动可以独特影响至深地认识人、社会、自然与历史等(2).审美教育功能:通过艺术鉴赏人们能够领略其中的真善美,从而寓教于乐、潜移默化的接近、认同甚至激赏这种真善美所汇成的价值与力量。(3).审美娱乐功能:艺术能够引导人们宣泄情绪、释放压力、感受愉悦。(4).审美体验功能:在艺术鉴赏的过程中,人们能够感同身受的认识生活之美。(核心) 7.艺术家是一个什么样的群体? (1)艺术家是优秀作品的创造者:凭借艺术才华,通过创造性劳动,创作、生产优秀的艺术作品,(2)艺术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艺术诉诸人类情感,直通人类心灵;艺术具有怡情养心、铸造灵魂的功能。(3)艺术家是先进文化的传承者、开创者:每一次成功的、精彩的艺术创作,既是对艺术经典的继承,也是对前人作品的超越;既是对先进文化的传承,也是一个不断求新、求变、求突破、求发展的过程。 8.艺术创作的心理机制 形象思维:对客观形象体系进行感受、储存→主观的认识和情感进行识别→创造和描述形象 特征:具象性、情感性、主观性 抽象思维: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反映客观现实 特征:概括性、间接性 灵感思维:特征:突发性、偶然性、独创性和模糊性。

711艺术概论

711艺术概论 【实用版】 目录 1.711 艺术概论的概念与背景 2.711 艺术概论的主要内容 3.711 艺术概论的价值与意义 正文 【711 艺术概论的概念与背景】 711 艺术概论是一本关于艺术理论和实践的综合性著作,由我国著名学者、艺术家和教育家联合编写。该书首次出版于 2010 年,目前已经成为我国艺术教育领域的经典教材。711 艺术概论之所以得名,是因为它涵盖了艺术领域的七大主要门类(绘画、雕塑、建筑、音乐、戏剧、舞蹈、电影),以及每个门类下的十一个关键议题。 【711 艺术概论的主要内容】 711 艺术概论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艺术起源与发展:探讨艺术的起源、演变和历史发展,以及各个时期的艺术特点和代表作品。 2.艺术门类的划分与特征:详细分析七大艺术门类的特点、表现手法和创作规律。 3.艺术创作与表现:讨论艺术家的创作观念、技巧和表现手法,以及如何发挥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和社会功能。 4.艺术批评与鉴赏:介绍艺术批评的方法、标准和历史,以及如何鉴赏和评价艺术作品。 5.艺术教育与传播:关注艺术教育的目标、方法和发展趋势,以及艺

术作品的传播、交流与合作。 【711 艺术概论的价值与意义】 711 艺术概论作为一部全面、系统的艺术理论教材,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意义。它有助于: 1.提高人们的艺术素养:通过学习 711 艺术概论,读者可以全面了解艺术领域的知识,提高自己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2.培养艺术人才:711 艺术概论为艺术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有助于培养具有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的艺术人才。 3.促进艺术创作与研究:711 艺术概论为艺术家和学者提供了广泛的理论依据和研究方法,有助于推动艺术创作和研究的深入发展。 4.推动艺术传播与交流:711 艺术概论介绍了世界各国的艺术发展历程和代表作品,有助于促进国际艺术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艺术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影响力。

艺术概论的所有知识点汇总

上编艺术总论 广义而言,艺术包括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 狭义的艺术专指文学以外的其他艺术门类。 艺术学作为一门正式学科出现是19世纪末。德国的康拉德·费德勒〔1841-1895主张将美学与艺术学区分开来,标志着艺术学作为一独立学科的正式形成。费德勒被称为"艺术学之父"。 格罗塞〔1862-1927的《艺术的起源》是艺术社会学的重要著作之一。 艺术学的内容包括:艺术理论、艺术批评和艺术史。 艺术:泛指各种技术技能 艺术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艺术与其他各种社会意识形态都是经济基础的反映并都最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而且他们之间也都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这是它们的共性。 《辞海》的定义:人类以情感和想像为特性的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 第一节艺术的本质 一、关于艺术本质的几种主要观点 1、客观精神说认为艺术是"理念"或者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 代表人物:柏拉图、黑格尔 2、主观精神说认为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是"生命本体的冲动" 代表人物:康德、尼采 3、模仿说或再现说认为艺术是对现实和自然的模仿,是社会生活的再现。 代表人物:德谟克利特亚里士多德、车尔尼雪夫斯基:艺术是对生活的再现。 二、艺术本质问题的科学理论基础 艺术生产理论给艺术学研究提供了哪些启示? 第一,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的起源、性质和特点。

第二,艺术生产理论阐明了两种生产的不平衡关系。 第三,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系统的奥秘 所以艺术生产必须适应欣赏者的消费需要;同时艺术欣赏反过来成为刺激艺术生产的动力,推动艺术生产的发展。 第二节艺术的特征:一、形象性二、主体性三、审美性 一、形象性 形象性指的是艺术以具体生动的形象来显现创作主体的审美意识并反映社会生活的属性。 艺术形象的特点 第一,艺术形象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 任何艺术作品的形象都是具体的、感性的,也都体现着一定的思想感情,都是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的有机统一。 第二,艺术形象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任何艺术形象都离不开内容,也离不开形式,必然是二者的有机统一 第三,艺术形象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成功的艺术形象都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同时又具有丰富而广泛的社会概括性。 艺术典型 艺术典型:就是作家、艺术家运用典型化的方法,创造出来的具有栩栩如生的鲜明个性并体现出普遍意义的典型形象。 二、主体性艺术要用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但这种反映绝不是单纯的"模仿"或"再现",而是融入了创作主体乃至欣赏主体的思想情感,体现出十分鲜明的创造性和创新性。 主体性作为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体现在艺术生产活动的全过程,包括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 第一,艺术创作具有主体性的特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