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当前中国人大监督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中国人大监督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中国人大监督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人大监督是中国社会主义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程中,加强对权力特别是对行政、司法等公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已成为我们党和国家在构建和谐社会建设中政权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分析了中国目前人大监督存在的主要问题,深入探析中国人大监督存在问题的根源,并有针对性地寻求克服问题的对策,为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完善民主监督机制进行理论探索。

标签:人大监督;机制;对策

一、人大监督机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支持人民代表大会依法履行职能”,强调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宪法和法律赋予了全国人大在行政监督方面最高权威监督主体的地位。然而在实践中,人们对人大在对政府的监督方面的满意度并不高。这表明,目前中国人大监督机制及实践与人民群众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值得一提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为了使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宪法赋予它的职权,我们党作了大量工作,进行了许多改革,如组织人大代表评议政府工作和听取国家工作人员述职报告等多种有效的监督形式。但是,这种完善还远远没有完成,在诸多方面仍存在着不少缺陷。

(一)监督对象存在盲点

人大监督的对象主要包括“一府两院”。但未将国家主席、中央军事委员会、全国人大等真正列入人大监督的对象范围。国家主席、中央军事委员会、全国人大,在现实政治生活中作用巨大。其在行使职权时,稍有不慎就会给党和国家带来巨大影响,因而对其监督的意义十分重大。而现行宪法仅仅原则性地规定了全国人大有权选举和罢免国家主席;有权选举、罢免中央军事委员会及其组成人员。但均无具体的监督内容、形式、程序等,缺乏可操作性。对于全国人大,宪法法律均未提及对它的监督,造成了全国人大不受监督的问题。

(二)监督手段一定程度上还缺乏刚性

根据中国法律规定,人大监督具有最高权威性和法律的约束力,但在实际工作中,法律赋予人大的监督权力并未得到很好地运用,地方人大监督一般运用如听取审议专项工作报告、调查、视察、执法检查等常规柔性监督手段,而像质询、特定问题调查、撤销、撤职、罢免等能够更好地解决问题的刚性监督手段却很少运用,大量运用的探索性监督方式,如代表评议、推行执法责任制、错案追究制等虽具有强制性,但是缺乏具体的法律依据。这样监督手段的“软”,在一定程度上使监督效果打了折扣。

(三)监督过程缺乏一定独立性和权威性

县级人大监督存在的主要问题原因及对策

县级人大监督存在的主要问题原因及对策 近年来,县级人大常委会按照监督法的要求,积极履行法律赋予的监督职责,有力推动了监督工作的深入开展。但是,从县级人大行使监督权的现状看,监督虚置和监督乏力的现象仍然不同程度存在。如何加强和改进人大监督工作,确保监督不僵化、不停滞,不被任何干扰所阻碍,是当前县级人大应着力研究解决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目前县级人大监督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县级人大设立常委会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人们对人大监督的认识逐步提高,但是,人大在开展日常监督工作中还存在不少问题。 (一)监督观念需要转变。当前,许多人认为县级人大监督是例行公事,对人大提出的意见、建议不认真对待。县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主动监督的意识也不够强,在具体实施监督时放不开,在开展监督工作中怕得罪人,存在“党委不点头,不敢监督;政府不高兴,不想监督”的现象。监督工作多数是从支持配合的角度去考虑,从监督制约方面去考虑得比较少,使人大监督处于相对被动的局面。 (二)监督重点不够突出。近些年来,许多地方的县级人大监督工作,多数是在每年召开人大会议时例行听取审议一府两院等六个工作报告,在日常工作中对计划生育、民族教育、招商引资、社会治安等的监督,基本上已形成惯例。而对一些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民工就业与再就业,社会保障、食品药品安全,国家惠民政策落实、各项补贴兑现,城乡特困居民生产生活,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子女入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业发展滞后、农民增收缓慢、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技术服务、城镇一体化建设和农民社会保障等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缺乏监督。这些问题应当力争通过人大的监督,每年督促政府重点解决一至两个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 (三)监督效果不明显。目前,人大监督基本上是听取和审议工作报告或专项工作汇报、审查与批准计划及预算等程序性的监督;质问、质询、特定问题调查、罢免和撤职等实质性的监督不多,有些基本上没有用过。当前,执法检查在人大监督工作中,每年都有,但多数还是走过场、走形式。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多半停留在提出批评建议上,造成发现的问题多,纠正并解决的少,以致人大监督在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方面效果不明显,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人大的权威和形象。 二、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人大监督职能作用为什么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呢?这其中既有现行体制的因素,也有运行机制的因素;既有客观方面的制约,也有主观方面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现行体制不理顺,影响人大监督职能作用的发挥。宪法规定,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在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各级人大常委会代行职权。但在现行的管理体制下,大部分事务均由党委包揽,实行党委一管到底,政府实际上是义务大、责任大、权力少。人大如果要监督政府某方面工作,或对某项工作情况进行评议,如发现的问题比较严重,需要追究责任的,对县委常委交叉兼任的政府副县长或公安局长就不好监督。因而在县级人大的监督中,就出现了一种怪现象,导致人大监督工作讲成绩的多,提问题的少;表扬的多,批评的少;肯定的多,挑刺的少;有时谈到问题也是避重就轻,或者干脆把问题说成是提希望,绕道而行,有点“党委搭台,政府唱戏,人大鼓掌,政协看戏”的味道。 (二)思想认识不到位,影响人大监督职能作用的发挥。一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宣传不够到位。日常工作中,除在一些重大活动中,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进行一些宣传外,每年专门

人大预算监督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人大预算监督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根据所学知识及日常生活了解,我知道了全国人大是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对公共财政的预算具有法定的监督权力,但实际工作中,人大财政监督制度不能得到有效的施行,从而使人大所拥有的这项权力实际上处于“纸上谈兵”的状态。具体表现为: (1)财政年度和审批时间不一致。从我国的公历一月一日至十二月三十一日为止为我国的财政年度。而全国人大的预算审批,每一年召开一次会议,会期固定在每年三月初,延续时间为十天或者十五天。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会期也规定在全国人代召开之前举行,政府的财政预算在还没被人民代表大会批准之前,有几个月财政预算是处于“真空”状态之下的,在这样的情形下,人大的预算审批时间纰漏较大。 (2)预算案审议时间不充足。对于初步预算草案以及上年度执行情况的报告,先行惯例是在人大会议正式召开时才发给各位代表,在这段时间里代表们要完成审议行政机关工作报告、常委会工作报告以及法检系统工作报告,经过相关议案审议程序,完成预算审查的期间还不足两天,想要细致审查这么多内容的预算草案,根本不能在预期时间内完成。加上多数人大代表没有专业的会计审计和税务等相关金融财会知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人大的预算监督审查结果是不能令人满意的。 (3)预算审查报告的法律效力不明晰。按照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审查预算草案的流程,在全面考虑人大代表的审查意见基础上,拟定对本年度预算的审查报告,交给大会主席团审议。在实际操作中,其报告直接由主席

团通过即宣告结束,根本不交给人大代表审查,也不给人大会议表决。当然对于该审查报告政府是否重视,就可想而知了,更谈不上落实代表的审议建议了。 (4)否定预决算案的法律后果缺失。预算、决算案被人大否决是人大行使财政监督权的应有表现。实践表明,明确规定预决算案否决权的法律后果非常必要。但在我国,财政法案如果被人大否决,将使政府的正常工作受到严重影响,从而影响到国家的正常运转。 (5)没有明确规定对预算草案的审批程序。由于没有法律的明确规定,地方各级人大审议预算草案的程序不完全相同。在山东省潍坊市,在预算编制前,市人大财政工委几个关键部门进行调查,将调研结果反馈给市政府和财政局;在编制预算时,则由市财政局根据全市的安排在各部门预算的基础上统一调整,形成预算草案,然后,市财政局将编制好的预算草案向市人大财经工委报告并说明,最后形成结果报告提交给人大审批。在此种流程中,财政监督权由财经工委实施,然而根据法律规定该权力的实施主体不包括工委层面,工委一级只可以提出建议和意见,在预算编制过程中,由始至终没有人大的介入,致使财政监督权能够有效的行使,这与我国的宪政精神是相悖的。 鉴于以上的问题,我提出以下改进建议: (1)针对我国财政年度与人大会议会期之间的矛盾,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有三条途径可作选择:一是人大会期不变,修改财政年度的起算点,把财政年度的时间确定为当年的四月一日至次年的三月三十一日;二是在不改变财政年度的条件下,把人大的会期提前至每一年的年

人大司法监督的现状和对策

人大司法监督的现状和对策 本课题通过比较分析西方国家议会对司法权的制约机制,结合当前司法监督的现状,就人大司法监督的对象、程序以及方式等关键性问题提出了一些完善司法监督制度的建议和对策。 一、人大司法监督工作的现状 1、部分地方人大司法监督局限于解决具体个案。我省有些地方的人大将司法监督等同于个案监督,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去调查案件的情节、证据,监督的终结点也仅限于案件是否改判,如何改判。这种做法有时的确使得一些错案得到了纠正,但隐藏在错案后面深层次的根因却没有人去分析总结,甚至有时制度上的薄弱环节反而因为个案监督带来的暂时震慑性而被掩盖,未能得到及时的救治和解决,司法公正无法从根本上得到保障。 2、人大对司法监督缺乏规范性。程序不清晰、监督不规范是当前人大司法监督遇到的最主要的问题。由于国家尚未出台《监督法》,无“法”对监督的对象、监督的内容、监督的原则、监督的方式、监督的程序和监督的责任等作出具体规范,人大监督随意性强、方式手段无定制、监督对象抵触、监督效果不理想等现象普遍存在,人大监督异化成个人监督的现象在部分地方还时有发生。 3、人大对司法监督缺乏专业性支持。司法是一项专业性、实践性极强的工作,人大要对其进行监督,尤其是还要透过个案,分析错案形成的原因,寻找司法体制和司法政策上的薄弱点,这就要求监督者也必须具备相应的法律知识和丰富的司法实践经验,这样才能监督得准、监督得下、监督得成。但实践中,有些地方人大法律专业人员相对较欠缺,即便有,司法实践经验也不够丰富,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人大司法监督工作的开展。 4、某些司法机关以司法独立原则抵制人大监督。人大司法监督目的是借助个案发现司法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促进司法机制的完善和法官、检察官素质的提高。该目的决定了人大在进行司法监督时,仍是以尊重司法独立为前提,而不是超越现有司法体制,成为法院之上的“法院”。但一些司法机关和司法人员并没有意识到人大司法监督的实质,也没有意识到司法权是人大赋予的,必须接受人大的监督,而是简单地将司法独立理解为司法绝对独立,对人大的监督存有抵制情绪,以各种借口排斥一切外来的监督和制约。 二、西方国家的司法独立和议会制衡 司法独立的法制思想最早起源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并在其法制运行和政治权力架构中打下深深的烙印,但我们在研读西方议会制度和法律制度时,发现即便在积淀了几百年现代法制思想,法制建设较为完善的西方国家,司法权在行使过程中同样受到来自议会的制约。避免权力的无限扩张,破坏民主的基石是西方议会监督司法权的价值支撑点。 有“议会之母”美称的英国,议会对司法机关的制衡主要通过两个途径来实现。一是借助上议院最高审判机关的职能。为了保证上议院不过多地干预司法审判,英国对上诉至上议院的案件进行了严格的规定,1876年《上诉管辖法》规定,民事案件上诉需取得上议院的

人大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人大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一、问题的存在 1.1 代表与民众距离产生的问题 人大代表作为人民的代表,在立法、监督和决策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然而, 在现实中,人大代表与民众之间的距离问题逐渐凸显。一方面,一些代表没有真正了解到民众的意见和诉求,导致决策与民众需求脱节。另一方面,一些代表的选举产生过程不够透明,缺乏民众的直接参与,使得代表的合法性和代表性受到质疑。 1.2 决策过程中的权力过于集中 在人大的决策过程中,权力过于集中的问题也值得关注。一些重要的决策往往 由少数人进行,缺少广泛的信息征集和民主决策的过程。这种现象容易导致决策的合法性和公正性受到质疑,且不利于凝聚集体智慧和达到社会的共识。 1.3 人大工作中的粉饰假象问题 人大作为国家机关,其工作应当是公开透明的。然而,在一些地方,人大的工 作却存在一定程度的粉饰假象问题。例如,一些代表会在人大会议上表演政治秀,而忽略了基层民众的实际需求;一些代表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也存在被搁置或被忽视的现象,使得人大的公信力受到质疑。 二、改进措施 2.1 加强人大代表与民众的联系 为了解决代表与民众距离过大的问题,应加强人大代表与民众的联系。一方面,可以通过建立代表联系民众的平台,倾听民众的意见和需求,形成有效沟通渠道。另一方面,可以采取更加公开透明的选举方式,提高代表的合法性和代表性。此外,

还可以注重代表的培训和教育,加强代表的专业能力和素质,使代表更好地履行职责。 2.2 推进决策过程的民主化 为了解决决策过程权力过于集中的问题,应推进决策过程的民主化。一方面,可以通过广泛征集意见和建议,在决策前充分听取各方的意见,确保多元的声音得到表达和尊重。另一方面,可以建立决策公开透明的机制,让民众有机会了解决策的过程和理由,增强决策的合法性和公正性。此外,还可以加强人大的监督职能,确保决策的执行情况能够得到有效监督。 2.3 加强人大工作的公开透明 为了解决人大工作中的粉饰假象问题,应加强人大工作的公开透明。一方面,可以通过在互联网上公开发布会议资料和决策结果,让公众有机会了解人大的工作进程和决策过程。另一方面,可以加强媒体的监督作用,对人大工作进行深入报道和调查,推动人大工作的公正和透明。 综上所述,人大存在的问题包括代表与民众距离过大、决策过程权力过于集中以及人大工作的粉饰假象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应加强代表与民众的联系,推进决策过程的民主化,加强人大工作的公开透明,确保人大的工作能够更好地为民众服务。这些改进措施的实施将有助于提升人大的公信力和权威性,为我国的政治体系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当前中国人大监督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中国人大监督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人大监督是中国社会主义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程中,加强对权力特别是对行政、司法等公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已成为我们党和国家在构建和谐社会建设中政权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分析了中国目前人大监督存在的主要问题,深入探析中国人大监督存在问题的根源,并有针对性地寻求克服问题的对策,为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完善民主监督机制进行理论探索。 标签:人大监督;机制;对策 一、人大监督机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支持人民代表大会依法履行职能”,强调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宪法和法律赋予了全国人大在行政监督方面最高权威监督主体的地位。然而在实践中,人们对人大在对政府的监督方面的满意度并不高。这表明,目前中国人大监督机制及实践与人民群众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值得一提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为了使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宪法赋予它的职权,我们党作了大量工作,进行了许多改革,如组织人大代表评议政府工作和听取国家工作人员述职报告等多种有效的监督形式。但是,这种完善还远远没有完成,在诸多方面仍存在着不少缺陷。 (一)监督对象存在盲点 人大监督的对象主要包括“一府两院”。但未将国家主席、中央军事委员会、全国人大等真正列入人大监督的对象范围。国家主席、中央军事委员会、全国人大,在现实政治生活中作用巨大。其在行使职权时,稍有不慎就会给党和国家带来巨大影响,因而对其监督的意义十分重大。而现行宪法仅仅原则性地规定了全国人大有权选举和罢免国家主席;有权选举、罢免中央军事委员会及其组成人员。但均无具体的监督内容、形式、程序等,缺乏可操作性。对于全国人大,宪法法律均未提及对它的监督,造成了全国人大不受监督的问题。 (二)监督手段一定程度上还缺乏刚性 根据中国法律规定,人大监督具有最高权威性和法律的约束力,但在实际工作中,法律赋予人大的监督权力并未得到很好地运用,地方人大监督一般运用如听取审议专项工作报告、调查、视察、执法检查等常规柔性监督手段,而像质询、特定问题调查、撤销、撤职、罢免等能够更好地解决问题的刚性监督手段却很少运用,大量运用的探索性监督方式,如代表评议、推行执法责任制、错案追究制等虽具有强制性,但是缺乏具体的法律依据。这样监督手段的“软”,在一定程度上使监督效果打了折扣。 (三)监督过程缺乏一定独立性和权威性

地方人大个案监督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出路

近年来,个案监督成了人大实施法律监督的一个重要形式,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欢迎。但由于全国性的个案监督法尚未出台,个案监督缺乏统一的规范。随着实践的深入,个案监督中存在的问题逐步显示出来。从对湖南省岳阳市、益阳市、娄底市等地的实地调查来看,个案监督中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一、个案监督受到普遍欢迎在最初实施个案监督时,人大及人大代表是有顾虑的。他们主要担心个案监督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而个案监督在司法理论界又争议颇多。通过对各种法律法规的反复学习与领会,他们逐渐认识到了实行个案监督的合法性与必要性,增强了进行个案监督的信心。宪法明确规定:“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在这里,宪法明确赋予了人大对“一府两院”的监督权,个案监督是监督的一种形式,显然没有超出宪法的规定范围。地方组织法也明确规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担负“在本行政区域内,保证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上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决议的遵守和执行”的职权,人大常委会要“监督本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工作,联系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受理群众对上述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申诉和意见。”从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对法律实施情况检查监督的若干规定中可以为人大的个案监督找到明确的法律依据。其中第十条规定:“对执法检查中发现的重大典型违法案件,委员长会议可以交由专门委员会或常务委员会办事机构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应当向委员长会议报告,委员长会议可以根据情况,要求有关机关限期处理,有关机关应及时报告处理结果。必要时,委员长会议可以提请常委会会议审议。对特别重大的典型违法案件,常委会可以依法组织特定问题的调查委员会。”因此,人大的个案监督是处理公民申诉、控告、检举的一种必要形式。有了法律依据,人大实施个案监督的信心增强了,力度也逐渐加大了,人大个案监督的成效开始逐步显示出来。一方面加强了对“一府两院”工作的有效监督,强化了人大及人大代表的监督意识,调动了人大及人大代表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了人大及人大代表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另一方面,个案监督对人大及人大代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又促进人大及人大代表努力加强自身建设,不断开展各种社会活动,从而有力地推动了人大的全面建设。从对人大及人大代表的调查来看,他们普遍重视个案监督工作,且希望我国的个案监督工作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对司法机关来说,人大的个案监督对它们既是一种监督,也是对它们工作的一种巨大的鞭策与支持。“个案监督”无非是通过抓住那些有重大影响、具有典型意义的重大违法案件进行监督,以监察、督促司法机关更好地行使司法权,保证案件的审理无论是在程序方面还是在实体方面,都能公正合法,从而达到司法公正的目的。人大通过个案监督来监督司法机关的司法行为,在司法机关的头上悬起一把利剑,使司法机关和司法人员不敢徇私枉法,有效地防止了司法腐败和其他司法不公行为。从对岳阳市与益阳市两地司法机关的调查来看,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对来自人大的个案监督普遍持欢迎的态度,也非常自觉地接受人大的个案监督。据来自益阳市中级人民法院的数据,该院每年收到人大提交的个案都在20起以上,一般都能给予认真的、及时的答复。岳阳市中级人民法院每年都要重点督办人大提交的个案4~5个,定期答复人大。由于得到人大的有效监督,一些影响很大的案件得到了纠正,一些长期难以执行的案件得到了顺利的执行。个案监督也普遍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个案监督一方面扩大了他们反映自身要求与呼声的渠道,增加了他们申诉的途径。另一方面,一些当事人通过个案监督实现了他们的正当权益。人大通过受理审查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申诉,对法律依据不足的案件当事人,向其讲清道理并动员其息讼,大大减轻了司法机关的工作负担。对有充分法律、事实依据的案件,则督促司法机关认真办理,真正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从而也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的稳定。人大及人大代表普遍反映,这些年来,到人大各有关部门致谢的事例不断增加,人大成了密切党群关系的一个重要纽带。事实证明,个案监督在我国是有生命力的,它的潜能还远远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只要我们正确地运用个案监督权,它完全能够在我国的社会政治生活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二、人大个案监督中

地方人大监督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地方人大监督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地方人大监督是指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对地方政府、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进行监督检查的活动,是人大依法监督政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实践中,地方人大监督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加以解决。 首先,地方人大监督中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地方政府的工作涉及范围广泛,资料繁多,人大代表难以全面了解事务的具体情况,进而影响人大监督的深度和广度。因此,需要加强信息公开,提供更多和更准确的信息,使人大代表能够更好地了解地方政府的行政行为,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进行监督。 其次,地方人大监督中存在履职不尽职的问题。一些地方人大代表只注重权益维护,而忽视了监督职能,导致监督效果不佳。解决这个问题的对策是加强人大代表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监督理念和能力,并增加对代表履职情况的评估和考核。 再次,地方人大监督中存在依法监督不严格的问题。一些地方政府对人大的批评和监督态度不端正,甚至存在推脱、回避的现象,使人大监督的力度和效果大打折扣。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应当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人大监督的权力和职责,并加强人大与政府的沟通和协调,共同推进监督工作的有效实施。 最后,地方人大监督中存在资源匮乏的问题。一些地方人大的经费、人力等资源有限,难以支撑有效的监督工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应当增加地方人大的经费投入,加强人员培训和调

配,建立健全人大监督的机制和体制,确保监督工作的顺利进行。 总之,地方人大监督中存在的问题涉及信息不对称、履职不尽职、依法监督不严格和资源匮乏等方面。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加强信息公开,提高监督的针对性和效果,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增加监督的经费投入,同时加强人大代表的培训和考核。只有这样,地方人大监督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推动地方政府履行职责,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地方人大监督是中国政治体制的重要特点之一,是保障人民民主权利,预防和纠正行政机关滥用职权的重要手段。然而,在实践中,地方人大监督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加以解决。 首先,地方人大监督中存在权力过于集中的问题。地方人大监督的权力主要集中在人大及其常委会手中,而地方政府和行政机关的职权相对较大。这种权力关系不平衡导致了一些地方政府和行政机关对人大监督的抵触心理和阻力,影响了监督的深度和广度。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应当建立健全人大监督的制度和机制,明确各级政府部门对人大的监督责任,加强协调配合,形成监督合力,确保地方人大监督的有效实施。 其次,地方人大监督中存在地方保护主义的问题。由于地方政府对地方利益或个别官员的个人权力有较大的关注,一些地方政府对人大监督持有不积极甚至抵触的态度。这导致地方人大代表在监督中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监督效果受到一定的制约。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应当加强人大代表的权益保障,明确代表的监督职责和权力,打破地方保护主义的壁垒,充分发挥地方

人民代表大会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论人民代表大会监督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摘要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法制国家,自1954年我国确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来,在半个多世纪发展研究的过程中,党和国家为建立健全适合我国国情的监督制度不懈努力,人大监督制度不断完善,对我国各部门的监督工作日益加强,人大监督对于各部门而言,是最高权力机关的监督。但是,在实践中,人大的监督工作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权力相比较,还有不小的差距,这既有监督本身存在一些薄弱环节的原因,也有体制、立法、人员等因素,致使人民对人大监督的满意度不高。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新形势下,研究人大监督存在的问题,完善人大监督制度,并有针对性的寻求克服问题的方法,正确行使监督权力,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科学发展的重要步骤。 关键词:人民代表大会;监督制度;问题;原因;完善 I

Abstract Our country is the people's democratic dictatorship of socialist legal system country, determine the people's congress system in China since 1954, in the process of more than half a century of development studies, the party and the state to establish and improve the supervision system suitable for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of unremitting efforts, improve the supervision of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system, the supervision departments in China is increasing, people's congress supervision for each department, is the highest power organ of supervision. However, in practice, the supervision of the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to work with compared with the authority of the constitution and the law, there is a big gap, the weakness of the existing supervision itself exists some of reason, there is also a system, legislation, personnel and other factors, lead to supervision ways and means to cause the people to supervise the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of satisfaction is not high. Therefore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of building a socialist rule of law society,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research of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supervision, perfect the supervision system of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and targeted to seek ways to overcome the problem, right to exercise supervision power, is the important step to realiz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of socialism in our country. Key words People's Congress Supervision system issue cause perfect 第II页

人大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人大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一、问题的背景 中国人大作为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具有重要的职能和地位。然而,在长期的实践中,也暴露出一些存在的问题。本文将从代表性不足、立法效能低下以及民意沟通不畅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二、代表性不足 1. 问题表现: 由于我国选举方式存在一些局限,导致人大代表在某种程度上缺乏充分的代表性。现行选举方式普遍存在推举式选举和名单式选举两种模式,这使得人大代表更多地成为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等特定群体的代表,不能真正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 2. 改进措施: (1)改进选举制度:建立公开、公平、竞争的选举制度,扩大参与决策程序权,加强对候选人资格审查和评价标准。 (2)增加依据地方区域进行选举:根据地方情况设置必要数量和比例的区域席位,确保各地区利益得到充分代表。 (3)跨区域联委员会制度:设立以某一特定问题为核心的跨区域联合代表机制,确保各类群体和利益的充分代表。 三、立法效能低下 1. 问题表现:

人大立法在确立法律制度、规范社会行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现实中我们也不难发现存在整顿时过度依赖行政手段,公共利益受到部分利益集团的影响以及对一些热点敏感问题立法迟缓等问题。这导致人大立法效果欠佳。 2. 改进措施: (1)加强立法程序透明度:完善公开征求意见、听证程序,并建立咨询委员会等专门机构,促进立法的科学和全面。 (2)提高人大议案审查质量:建立专门选派工作小组对列入人大议程的重要议案进行专题研究和评估,避免效率低下、质量不高情况存在。 (3)加强对法律执行的监督:完善司法审查制度,并加强人大对政府或行政机关的问责力度与手段,确保法律有效实施。 四、民意沟通不畅 1. 问题表现: 人大代表作为民意的代言人,在履行职能时需要与选区内的工商企业、农民、学生等不同背景的居民进行广泛沟通。然而,目前存在部分地方违背底线思维,对人大代表“闭门造车”甚至“游手好闲”等现象较多。 2. 改进措施: (1)加强选区联系机制:建立人大代表和选区居民定期见面的沟通机制,深入了解选区居民需求和诉求,并将其反映到相关决策中。 (2)推动互联网信息化建设:通过建立官方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多种渠道,实现人大代表与选区居民之间的快速互动和信息交流。 (3)提升人大代表素质:加强对人大代表综合素质的培养和考核,提高其形象塑造能力、口才表达能力以及社会组织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人大联动履职存在问题及建议

人大联动履职存在问题及建议 人大联动履职存在问题及建议一是联动形式较单一。人大行使监督权运用的形式较单一,普遍采用执法检查、考察等形式,较少采用专题询问、质询、罢免撤职、组织特定问题调查等刚性监督手段,不利于形成更大的监督合力。监督中偏重于程序性监督,相对轻视实质性监督,难以保证持续联动的效果。 二是联动幅度不够广。联动项目不均衡、幅度不广是目前无论人大系统内部还是人大系统与外部机构之间普遍存在的问题。如建议督办、学习培训的联动没有深入开展,与党纪监督、行政监督、审计监督、司法监督、舆论监督之间的结合不够,区域之间的联动力度有待加强,联动幅度明显不广。 三是事前联系不够紧。人大内部的联动以上联下模式居多,选题上也大多根据上级工作需要而安排,事先征求基层实际情况的较少,导致实践中有的联动与基层实际不够匹配,针对性不足。同时,存在上情下达时间差的问题。通常下一层级年度工作计划的出台要早于上一层级,而对应部门之间在事前缺乏充分沟通,导致部分联动议题在下一层级的年初计划中不能及时安排。 四是联动机制不顺畅。各级人大之间的内部机构设置不一致的情况,容易出现联动部门的业务交叉,可能导致一个工委要联系多个上一层级工作机构的现象,也可能存在参与联动部门相互争权、推诿的情况,对问题的反馈多有不畅,影响联动效果。而

在与外部机构联动时,主要存在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上存有欠缺的问题。 二、进一步加强人大联动履职的思考和建议。 一是要围绕中心,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新时代背景下,工作中心和大局是人大及其常委会找准定位、明确方向、展现新作为的风向标和着力点。必须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自觉接受同级党委领导,牢牢把握人大工作正确政治方向。因此,做好新时代地方人大工作,必须聚焦中心履职,把人大工作放到全省、全市、全县工作大局中去思考、去谋划、去推动,行好权、履好职、尽好责。 就联动履职工作来说,在联动议题的选定上,应紧紧围绕党委中心任务和工作大局来展开。可主要集中在事关改革发展稳定的一些社会热点难点重点和百姓关切问题上,以“一府一委两院”工作存在问题的某个突出方面为主,也可以是人大建设中的某项突出问题。坚持党委有要求,政府有呼声,人民群众有期盼,人大自身力所能及,法律法规赋予职权的原则,找准切入点,把握好联动履职尺度。联动计划和选题应事先向同级党委请示报告,在联动过程中,要加强与党委的联系,对于联动结果要及时向党委报告,找准人大在联动中的定位,不越位不错位。 二是要加强创新,丰富联动内容和形式。

谈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完善途径

谈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完善途径 作者:姚科 来源:《俪人·教师版》2014年第02期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长期以来,由于根深蒂固的“人治”思想的影响,人们对加强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宪法和法律意识不强。 2、宪法监督机制的不完善制约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正常发展 我国没有建立起完备的宪法实施监督机制和成立专门的宪法监督机构,宪法监督缺乏具体的监督程序、制裁措施和起诉审查方法。事实上,宪法只有具有获得司法化的强制效力,才能进入普通人的生活,而不只是高高在上的最高法。 3、民主法治传统的缺失 邓小平在1980年回答意大利记者提问时就指出“我们这个国家有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历史,缺乏社会主义的民主和社会主义的法制。”民主是人民代表大会制的立政基础,唯有切实的民主,才能确保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落实。民主法治传统的缺乏从根本上制约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完善。 4、缺乏激励和竞争机制 首先,在我国目前人大代表的选举中,竞争因素少之又少。不仅差额选举制度没有很好地贯彻落实,而且有的地方还搞“上面定名单,下面画圈圈”的被动消极选举,严重挫伤了选民的积极性。其次,在人大代表履职中缺乏激励机制。积极履职的得不到奖励,不犯错也不作为的没有罢免,导致干多干少一个样。这必然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人大代表工作的积极性,得过且过。 二、新时期完善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路径 完善人民大表大会制度必须坚持的原则 1、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特点,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核心内容,也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要求。坚持党的领导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前提和根本保证。坚持人民当家作主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实现国家权力运行的法治化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法制保障。在新时期,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最根本的就是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2、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不搞三权分立 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应与该国的国情相适应。邓小平曾指出,“三权鼎立”的原则和制度不符合我国国情,不适应社会主义政权的性质和要求。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单一制的传统、各民族的历史状况和民族关系决定了我国在政权组织上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反对照搬西方的三权分立。只有始终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才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独立和统一,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 3、坚持中国特色的“一院制”,不搞西方的“两院制” “一院制”是指国家代议机关只设一个议院行使国家权力的制度。“两院制”是指议会由两个独立并行的机构组成,以不同方式产生,分别开会行使议会职能。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一院制。其内部结构分成两个层次,代表大会下设常委会。一切重大国事都在人民代表大会通过民主讨论投票表决,每个代表享有平等的表决权。然后根据少数服从多数原则来决定议案的通过或否决。这种权力组织在西方是没有的,是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一个特点,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具有极大优越性。 三、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必须加强人大自身的建设 1、完善人大代表制度,充分发挥人大代表的作用 首先,逐步实现代表专职化。人大代表专职化关系到代表职能的发挥和履行的质量。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人大所议事项的复杂化和专业化客观上要求代表专职化。其次,完善对代表的监督机制。这是推动代表依法行使职权,切实表达民意的重要举措。再次,完善人大与代表、代表与选民或选举单位之间的联系制度,密切人大代表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有利于人大代表参政、议政。第四,逐步改善代表结构,有效整合多元利益主体。只有在代表结构上保证代表的广泛性、代表性,才能确保人民民主的广泛性。 2、完善人大代表的选举制度 首先,切实推行竞争、公正的选举。改进人大代表候选人的提名和介绍办法,扩大选民的提名权限,同时实现差额选举。其次,适当扩大直选范围。我们要随着民主政治和经济的发

人大监督工作存在问题建议

人大监督工作存在问题建议 一、人大监督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对人大监督工作认识不够。人大有的同志开展监督工作顾虑较多,对发现的深层次矛盾和实质性问题不敢动真碰硬,缺乏持续监督的韧劲,监督工作中存在重程序、轻实效的问题。“一府一委两院”有的同志把人大监督看成软任务,对决议决定的执行刚性认识不足,对常委会审议意见的研究处理重视不够,有的办理落实效果不是很理想。 (二)监督形式刚性不强。《监督法》明确规定了人大监督的七种形式,但在具体实践中往往选择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执法检查、审查和批准、考察调研等“柔性”监督形式。质询、特定问题调查等“刚性”监督手段很少运用。 (三)监督重点与新时代的要求存有差距。监督议题选定不精的现象依然存在,监督内容有时不能及时抓准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社会反映强烈的难点、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经济监督重点不够突出,切入点不够精准,如对产业政策论证评估、国有资产使用效率提升、营商环境量化评估、财政引导基金使用绩效、大企业集团培育等领域的问题关注较少。 (四)监督方式整合不足。人大监督与审计监督、纪检监督、行

政监督、舆论监督等各种监督力量未能有机结合形成监督合力。 (五)监督成果转化机制不完善。长期以来,人大的监督活动主要停留于发现问题和提出整改意见建议,对于是否整改以及整改成效如何,缺少规范化、刚性化的测评制度。因此,“一府一委两院”对人大监督整改的动力不足,达不到监督预期的效果。 二、加强和改进人大监督工作的建议。(一)找准新时代人大监督工作重点。X、要紧紧围绕党委重大决策部署、中心工作,聚焦法律法规实施、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突出问题和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创造性地开展监督工作。 X、要落实对政府预算决算全口径审查、全过程监督,人大预算审查监督重点向支出预算和政策拓展,重点审查支出预算总量与结构、重点支出与重点投资项目、部门预算、财政转移支付、政府债务、政府预算收入。加强对政府债务的审查监督,提高财政资金绩效,着力防范和化解政府债务风险。 X、要对标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目标和任务,重点围绕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产业政策论证评估、营商环境量化评估、国有资产使用效率提升、金融体系完善、大企业集团培育、土地等自然资源资产资本化等方面加大监督力度。

政治监督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政治监督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政治监督是维护权力运行正常、促进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然而,目前我国在政治监督方面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现有政治监督机制存在缺陷 现有监督机制分散、重复、效果不明显,政治监督的广度和深度需要进一步提高。一些地方领导官员对群众反映的问题置若罔闻,甚至打压报复举报人,导致人民群众的监督意识降低。此外,以权谋私、腐败盛行、官僚主义问题严重,这些都是政治监督机制存在缺陷的表现。 二、政治监督的参与主体单一 政治监督的参与主体单一,主流媒体存在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政治利益关系,容易使监督变得层层压制,扭曲了监督的意义。 三、政治监督形式单一 政治监督形式单一,主要以检查、审计和调查为形式进行,缺少足够的民主、公开、透明和广泛参与的形式,无法发挥多种形式的监督作用。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加强政治监督: 一、建立完善的政治监督机制

政治监督机制需要更好的规范和强化。政府、政治党派、人民团体、新闻媒体和全社会应该积极参与其中,通过多元化的监督形式来实现不同层级、不同范围的监督,形成监督合力。政府部门应该建立健全监督体系,强化约束机制,一旦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公开透明地解决问题。 二、完善监督主体的组成形式 监督主体的组成形式应更具多元化和专业化。调整监督主体的结构和人员选拔机制,形成干部比例占一定比例的监督主体,提高监督主体的专业化素质和能力,降低被监督对象和监督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从而提高政治监督的效能。 三、创新监督手段和方式 创新监督手段和方式,尝试各种渠道进行监督,加强网络和新媒体监督,通过机制创新和技术手段等,健全完善政治监督体系,增加反腐神经和惩罚机制,对于推进政治监督的深化、民主化和科学化起到重要作用。 总之,政治监督是各项监督之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只有建立现代化的政治监督机制,在参与主体的多元化、监督方式的创新和成果的可见化等方面不断探索和完善,才能切实增强公民知晓、参与和监督的意识,为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供有力保障。

监督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措施

监督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措 施 监督工作是党和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维护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实际工作中,监督工作也面临着一些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和思考。本文将针对监督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措施。 首先,监督工作中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监督力度不够强。在一些地方和单位,监督工作被简单化、形式化,没有形成长效化、常态化的机制。这使得一些违纪违法行为得以长期存在,不仅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也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形象。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措施。首先,加强监督机构的建设,提高监督力量的质量和效果。要加强对监督部门的培训和考核,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工作能力。同时,在制定相关政策和法律时,要注重完善监督机制,增加监督的权威性和及时性。其次,要加强对监督对象的监督,建立健全严格的责任制度。对于违纪违法行为,要依法追究责任,严肃查处,形成强大的震慑力。另外,要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监督的智能化水平。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加强对监督对象的监测和追踪,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其次,监督工作中存在的另一个主要问题是监督措施不够灵活和多样化。在一些地方和单位,监督措施单一,主要依靠纪律处分等强制性手段,缺乏有效的引导和教育。这不仅容易激化矛盾,也不利于监督工作的深入开展。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建议措施。首先,要加强对监督对象的宣传、教育和引导。通过组织学习、开展培训等方式,提高监督对象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自觉遵守党纪国法。同时,要加强对干部的思想教育,培养他们正确的权力观和行事风格,使其自觉接受监督。 其次,要健全监督措施,形成多层次、多角度的监督模式。除了传统的纪律处分外,还可以引入正面激励措施,如表彰奖励,鼓励干部作出正确的决策和行为。在加强日常监督的同时,要注重加强对干部的考察评价,建立健全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确保干部能力胜任,道德高尚。 最后,监督工作中还存在一些其他问题,如监督部门之间的协作不够紧密、监督方式滞后等。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加强监督部门之间的交流合作,形成工作合力。同时,要注重研究和推广监督工作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及时调整和完善监督方式,保持监督工作的创新和活力。 总之,加强和改进监督工作,是实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只有不断完善监督机制,加强监督力度,灵活多样地运用监督措施,才能更好地发挥监督的作用,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实现党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

我国当代行政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对策

我国当代行政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对策 一、当代我国存在的行政监督问题 1. 行政监督主体缺乏独立性 我国的行政监督主体应说是比较系统和全面的,也具有一定的效能,但是我国 的行政监督机制还不够健全和完善,存在着行政监督主体多元无序、缺乏核心和专门监督、受制于监督客体等问题,由此导致“虚监”、“弱监”、“漏监”、“难监”等问题。 首先,党对行政机关的领导应体现在对广大党员的思想教育上、国家的重大方针决策上、干部的任免上,而不是越俎代庖,直接干预每一项具体的行政事务。现阶段仍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党政不分情况,使执政党的外部监督在一定程度上演变为类似于行政监督的内部监督,且都附属于行政机关,降低了行政监督的独立性。 其次,国家立法、司法机关是行政监督的主体,但是客观上由于人员编制、财 政预算等一系列问题受制于同级行政机关,缺乏应有的独立性,因而在监督同级政府时感到力不从心,有畏难情绪。 第三,人民大众在监督中尚有难度,原因有:(1)由于行政权力的单向性,使拥有权力者和不拥有权力者之间不完全平等,即使是在社会主社会,行政权力的主体与客体虽然在政治上是平等的,但在作用方面也是不同的。(2)由于政府的“暗箱行政”,群众知情权难以保证。事实上,“对透明度的任何限制都只能是特殊的不能是一般化的或制度性的,而且这种限制必须是有法律明确规定的”,也就是说非特殊情况下,群众对政府行政行为享有不可剥夺的知情权,而知情权又是行使监督权必不可少的基础。

第四,舆论监督中也有一些难点。如缺乏宽松的社会环境,屡屡出现记者被刁难、干扰、威胁甚至被打的情况,新闻记者的采访报道权和舆论监督权得不到尊重和保障,势必影响新闻工作的开展,无法形成对社会不良现象的有利监督。 2. 行政监督立法滞后 监督形式和渠道虽然很多,但制度安排不够合理。例如,我国现阶段对执法权力的制约,无论是在制约机制的设计上还是运行中。都存在羞明显的缺陷。首先,立法对执法缺乏有效制约,既无财政和人事任免等方面的直接有效控制权。又无审计监督和其他有效手段,无以制约执法过程,致使人大监督缺乏力度;其次,执法权力内部缺少相互制约机制,除了办理刑事案件中法律规定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和人民法院存在一定程序的相互制约以外,其他执法活动都只有本系统内部上级对下级权力行使的单向监督,执法权力间的平行或交叉双向制约均不存在;再次.执法机构的配置与运行缺乏相互制约,导致为政不廉,工作低效,执法不力,执法效果不佳等。 3. 网络舆论监督缺乏效力 目前,我国的行政监督制约机制并非完美无缺。机制自身存在的缺陷或弊端是制约行政监督效能得以充分发挥的首要因素。行政监督主体和部门虽然很多,但缺乏科学的配合与协调,各种监督机关整体合力的发挥不够。我国行政监督的主体具有多元化的特点,这充分体现了我国监督的人民主权原则。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各行政监督主体之问存在着职责交叉难以配合与协调的问题。在我国,除了司法机关、监察机构和纪检机构相互间职权分明和协调密切之外,其他的监督,例如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基层自治组织、新闻媒体和公民个人的监督,实际上处于分散化运行的状态。各种监督主体监督权的分散化运用。一方面使其势单力薄,监督能力有限,很难发挥监督体系所蕴畲的最大效力;另一方面,由于各自都有自己的监督机构,不仅造成行政监督机构重叠、监督成本上升和监督资源浪费,而且造成各监督机构分工不清,职责不明,有些问题、有些领域谁也可以监督而又谁也可以不监督。形成许多行政监督的“盲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