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健脾益肾化痰祛湿法治疗代谢综合征临床观察

健脾益肾化痰祛湿法治疗代谢综合征临床观察

健脾益肾化痰祛湿法治疗代谢综合征临床观

作者:邓舜,吴桂熙,王永年,陈加云,苏建华,于建忠,丁霞

【摘要】目的:观察健脾益肾化痰祛湿法治疗代谢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采用健脾益肾化痰祛湿法为原则组方辨证施治,对照组32例,予二甲双胍治疗,均8周为1疗程。结果:对TG下降,HDL C上升及SBP、DSP下降,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对FBG下降两组均有显著疗效。结论:中药在降低体重、血糖方面与二甲双胍疗效相当,在降低血脂、血压方面疗效优于西药。

【关键词】代谢综合征健脾益肾化痰祛湿

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是一组复杂的代谢紊乱症候群,是导致糖尿病(DM)、心脑血管疾病(CVD)的危险因素,其集簇发生可能与胰岛素抵抗(IR)有关[1]。MS治疗的核心为多重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干预,改善胰岛素抵抗,减少及逆转靶器官损害,具体策略为综合干预和个体化治疗,其中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应贯穿于MS病程的始终[2]。发挥中医学“整体观念”优势,全面调查患者体质状态,进行中医药治疗MS的研究有着广阔的前景。2005年起我们共同开展以健脾益肾化痰祛湿法治疗代谢综合征68例,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入选病例均为2005年1月~2007年5月我院内科门诊或住院的代谢综合征未经药物治疗的患者,共68例,其中男39例,女29例,年龄26~73(47.2±15.4)岁。入选标准[3]:代谢综合征的诊断符合以下4个组成成分中的3个或全部:⑴超重或肥胖:体质指数≥25.0kg/m2;(体重/身高的平方)。⑵高血糖:空腹血糖≥110mg/dl(6.1mmol/L)及/或糖负荷后血浆糖≥140mg/dl(7.8mmol/L);及/或已确诊为糖尿病并治疗者。⑶高血压:收缩压/舒张压≥140/90mmHg,及/或已确诊为高血压并治疗者。⑷血脂紊乱:空腹总胆固醇TG≥150mg/dl(1.70mmol/L);及/或空腹血HDL C:男性<35mg/dl(0.9mmol/L),女性<39mg/dl(1.0mmol/L)。排除已经明确诊断高血压或糖尿病且已经服用西药治疗者。

1.2 方法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36例,对照组32例。两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及病程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两组均进行健康宣教,即生活方式干预,包括增加体力活动,改善不良膳食,戒烟限酒等。同时治疗组以脾肾不足,痰浊内蕴为基本病理基础,以补脾益肾,化痰祛湿为基本治法,药用黄芪、苍术、山药、生何首乌、补骨脂、法半夏、天竺黄、橘红、决明子、泽泻、干荷叶为基本方加减。阴虚加天花粉、知母;阳虚加仙茅、仙灵脾;肝阳上亢加钩藤、

夏枯草;血瘀加桃仁、红花。对照组予二甲双胍0.25mg,早晚各1次口服。治疗、观察时间同为8周,治疗前、治疗后4、8周末分别记录身高、体重、药物反应、空腹(禁食12h后的晨8时)血糖(FBG,葡萄糖激酶法测定)、TC、HDL

C、LDL C、TG(酶法测定)。其中体重指数(BMI)=体重(kg)/身高2(m2)。有关数据经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二甲双胍对各项观察指标的影响见表1。

表1 二甲双胍对各项观察指标的影响(略)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P<0.01 (下同)

2.2 中药对各项观察指标的影响见表2。

2.3 副反应对照组出现乏力1例,腹痛、腹胀、呕吐4例,继续服药或对症治疗后缓解;治疗组出现胃脘不适3例,改饭后服药或中药加减治疗后缓解。

表2 中药对各项观察指标的影响(略)

3 讨论

代谢综合征(MS)的发生与现代生活方式,不合理的饮食习惯等有关。中医学认为,MS的形成与先天禀赋、过食肥甘、疏于劳作运动,以致脏腑失调,痰饮水湿内聚等有关。本病基本病机属于本虚标实。本虚多为肝肾不足,气阴两虚,标实以水湿停聚,痰浊内生为主。治则当以健脾益肾,化痰祛湿。方中黄芪、苍术、山药益气健脾燥湿,生何首乌、补骨脂补益肝肾,法半夏、天竺黄、橘红燥湿化痰,泽泻、荷叶利水渗湿,决明子平肝潜阳,助荷叶降脂减肥。中药辨证治疗,在降低体重、血糖方面与二甲双胍治疗组疗效相当,而在降低血脂、血压方面则明显优于西药对照组,且副作用较少。为便于患者服用,将有效配伍汤剂研制成丸剂,将成为笔者的下一步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1]黎明,纪宝华.代谢综合征和胰岛素抵抗的认识进展[J].基础医学与临床,2006,26(1):13-19.

[2]Grundy SM,Honsen B,Smith SC,et al.Clinical management of metabolic syndrome[J].Circulation,109:551-556.

[3]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会分会代谢综合征研究协作组.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学会关于代谢综合征的建议[J].中华糖尿病杂志,2004,12,(12):156-161.

. .

.

健脾益肾化痰祛湿法治疗代谢综合征临床观察

健脾益肾化痰祛湿法治疗代谢综合征临床观 察 作者:邓舜,吴桂熙,王永年,陈加云,苏建华,于建忠,丁霞 【摘要】目的:观察健脾益肾化痰祛湿法治疗代谢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采用健脾益肾化痰祛湿法为原则组方辨证施治,对照组32例,予二甲双胍治疗,均8周为1疗程。结果:对TG下降,HDL C上升及SBP、DSP下降,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对FBG下降两组均有显著疗效。结论:中药在降低体重、血糖方面与二甲双胍疗效相当,在降低血脂、血压方面疗效优于西药。 【关键词】代谢综合征健脾益肾化痰祛湿 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是一组复杂的代谢紊乱症候群,是导致糖尿病(DM)、心脑血管疾病(CVD)的危险因素,其集簇发生可能与胰岛素抵抗(IR)有关[1]。MS治疗的核心为多重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干预,改善胰岛素抵抗,减少及逆转靶器官损害,具体策略为综合干预和个体化治疗,其中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应贯穿于MS病程的始终[2]。发挥中医学“整体观念”优势,全面调查患者体质状态,进行中医药治疗MS的研究有着广阔的前景。2005年起我们共同开展以健脾益肾化痰祛湿法治疗代谢综合征68例,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入选病例均为2005年1月~2007年5月我院内科门诊或住院的代谢综合征未经药物治疗的患者,共68例,其中男39例,女29例,年龄26~73(47.2±15.4)岁。入选标准[3]:代谢综合征的诊断符合以下4个组成成分中的3个或全部:⑴超重或肥胖:体质指数≥25.0kg/m2;(体重/身高的平方)。⑵高血糖:空腹血糖≥110mg/dl(6.1mmol/L)及/或糖负荷后血浆糖≥140mg/dl(7.8mmol/L);及/或已确诊为糖尿病并治疗者。⑶高血压:收缩压/舒张压≥140/90mmHg,及/或已确诊为高血压并治疗者。⑷血脂紊乱:空腹总胆固醇TG≥150mg/dl(1.70mmol/L);及/或空腹血HDL C:男性<35mg/dl(0.9mmol/L),女性<39mg/dl(1.0mmol/L)。排除已经明确诊断高血压或糖尿病且已经服用西药治疗者。 1.2 方法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36例,对照组32例。两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及病程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两组均进行健康宣教,即生活方式干预,包括增加体力活动,改善不良膳食,戒烟限酒等。同时治疗组以脾肾不足,痰浊内蕴为基本病理基础,以补脾益肾,化痰祛湿为基本治法,药用黄芪、苍术、山药、生何首乌、补骨脂、法半夏、天竺黄、橘红、决明子、泽泻、干荷叶为基本方加减。阴虚加天花粉、知母;阳虚加仙茅、仙灵脾;肝阳上亢加钩藤、

代谢综合征中医药治疗状况

代谢综合征中医药治疗状况 摘要】代谢综合征(MS)已经成为21世纪现代医学内分泌科和心血管科共同关注 的热点。在我国发病率为14-16%。标准化患病率9-12%[1]。由于MS, 加剧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及其他心血管病的发病危险,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很大的经济 负担,西医治疗多采用针对危险因素的药物治疗,用药复杂。而中医通过辨证论 治可达个性化治疗,且选用方剂成熟,患者依从性好等特点。显现了其独特优势。【关键词】代谢综合征中医药治疗 中医对代谢综合征的认识 代谢综合征是:一组以,肥胖、高血糖、(糖耐量减低和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高甘油三酯血症或低HDL-C血症)、高血压等聚集发病,严重影响机体 健康的临床症候群,是一组在代谢上相互关联的危险因素组合[1]。 中医学并无代谢综合征相应病名,多归宿于“肥胖,腹满、胸痹、眩晕等”范畴,予以辨证论治。古代医学多有记载,《石室秘录》曰“肥人多痰湿乃气虚也, 虚则气不能运行,故痰生之。”脾气虚久,酿湿生痰,痰湿脂浊内蕴,阻滞脉络,血行受阻,痰瘀阻滞。:《证治汇补?消渴》言“五脏之精悉运于脾,脾旺则心肾相交,脾健则津液自化”。膏脂源于水谷精微,由脾胃运化布散,一旦脾胃受损,失于健运。膏脂输化障碍,痕浊沉积于血脉久而成本病。 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2]将代谢综合征根据临床表现,疾病病机演变规律分为前 期(脾郁、肝郁,枢机不利是其本、表现为气、血、痰、火、湿、食六郁。运化 失职,脾气郁滞)。早期(郁久化热、热证突出,胃热、肠热、心火)中期(复杂,肺胃津伤,表现多种证型)。后期(虚极而脏腑受损,久病入络,络痹脉损)。病位涉及脾、肝、肾、三焦诸脏腑,脾肾两虚为本,而痰浊、瘀水病理产 物为标。肝脾肾三脏失调,脏腑功能虚损,气血逆乱衰败,阴阳失调,虚实夹杂,虚损变证。这是目前较为公认的代谢综合征病变机制。由此可见代谢综合征与脾 胃气衰、脾气不振、运化失职、失于健运有关。 中医辨证论治 目前中医对代谢综合征治疗,遵循中医理论,辨证施治,应用传统的中药方 剂治疗。由于辨证分型具有多样性,治疗上多样化,林飞[3]将代谢综合征分为四 证型,脾虚中阻,心肾不交,胃强脾弱,肝肾阴虚。汤小虎等[4]认为,代谢综合 征可分为:胃热滞脾型,脾阳不足型,脾肾阳虚型,气滞血瘀型。李东晓[5]从痰 证论述认为痰与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高脂血症、肥胖、高尿酸血症密切相关,辨治上应从痰论治。代谢综合征与的关系李新玥[6]等临床研究认为,代谢综 合征病人无论有无脾气亏虚,脾失健运引起湿浊内盛是代谢综合征基础,治法上 以健脾运脾,渗湿去浊。黄淑芳[7]等临床研究根据本病本标虚实将其分为七型辨 证论治。即肝胃郁热型,以清胃泻肝,导热攻治;痰浊阻遇型,以化痰祛湿,宽 胸理气;脾气亏虚型,健脾益气,和胃化湿;痰淤互结型,化痰理气,活血通络;阴虚阳亢型,育阴潜阳,镇肝熄风;气阴两虚型,益气养阴,活血化瘀;阴阳两 虚型,滋补脾肾,和调阴阳。魏军平等[8]从五脏分析论治指出,代谢综合征病人 过食肥甘,已形成痰郁,痰湿,痰浊,活动减少导致血运行减慢,脉络瘀滞,痰 淤气滞为病机核心。从肝论治应针对气郁,痰郁,火郁,湿郁,食郁之轻重加减。治法多以二陈汤,大柴胡汤加减。从脾论治,脾为生痰之源,脾运化失常,津液 不能分布,而停滞体内,则产生湿、痰、饮,治法以健脾化湿,推崇参苓白术散。从肾论治,就真气不足所致气机失调,气化失运,导致代谢紊乱。治法多以六味

养阴降压胶囊和降浊祛瘀颗粒对高血压合并代谢综合征患者肾功能改善的研究

养阴降压胶囊和降浊祛瘀颗粒对高血压合并代谢综合征患者肾 功能改善的研究 张国荣;易小红;尹礼烘;周裔忠;聂薇 【摘要】目的观察养阴降压胶囊与降浊祛瘀颗粒治疗高血压(EH)合并代谢综合征(MS)患者的疗效分析及对肾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体检科发现的高血压合并代谢综合征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养阴降压胶囊和降浊祛瘀颗粒治疗.结果对比血压治疗总有效率、血脂、肾功能水平,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养阴降压胶囊和降浊祛瘀颗粒在治疗高血压合并MS患者时效果明显,不仅能有效控制血压,调节血糖、血脂,还能明显降低患者的尿白蛋白,从而实现对肾脏的保护作用. 【期刊名称】《当代医学》 【年(卷),期】2019(025)009 【总页数】3页(P73-75) 【关键词】高血压;代谢综合征;养阴降压胶囊;降浊祛瘀颗粒;肾功能 【作者】张国荣;易小红;尹礼烘;周裔忠;聂薇 【作者单位】南昌大学第四附属医院内科,江西南昌 330003;南昌大学第四附属医院内科,江西南昌 330003;南昌大学第四附属医院内科,江西南昌 330003;江西省人民医院,江西南昌 330003;南昌大学第四附属医院内科,江西南昌 330003 【正文语种】中文

代谢综合征是以肥胖、糖代谢或脂代谢紊乱、高血压为一体的临床症候群,由此引起的心血管疾病也更多。代谢综合征已成为当前一种新的慢性病与公共卫生问题。我国指南建议,对EH合并MS患者应将血压降至130/80 mmHg以内,同时, 对空腹血糖、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以及腰围等MS 症候群设定了要求[1]。近年来我国传统医学对此病症也加大了研究力度,认为高 血压与MS的共同病理基础就是痰瘀阻络、肝肾不足。而中医药在降压、调节糖、脂类代谢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2]。为此,本次研究旨在探讨养阴降压胶囊与降浊 祛瘀颗粒治疗EH合并MS患者的疗效分析及肾功能影响,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从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本院体检科确诊的高血压合并代谢 综合征患者中选取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男17例,女23例;年龄52~79岁,平均年龄(56.2±11.2)岁,高血压病程5~14年, 平均病程(10.8±3.7)年。观察组男19例,女21例;年龄50~78岁,平均年 龄(56.5±10.3)岁;高血压病程4~16年,平均病程(11.2±3.2)年。组间资 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高血压诊断标准:3次不同日收缩压(SBP)不低于140 mmHg和(或)舒张压(DBP)不低于90 mmHg。MS诊断标准:TG在1.7 mmol/L,HDL(男)不超过1.03 mmol/L,(女)不超过1.29 mmol/L;DBP至少为85 mmHg,SBP至少为130 mmHg;腰围(WC)(男)至少为90 cm,(女)至少为80 cm;空腹血糖(FBG)至少为5.6 mmol/L。上述指标中若有2条符合便可确诊[3]。 1.3 纳入及排除标准纳入标准:①满足原发性高血压诊断标准与MS诊断标准; ②年龄18~80岁;③愿意配合治疗与随访,征得患者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继

代谢综合征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代谢综合征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是以中心型肥胖高血压血脂紊乱2型糖尿病或者糖耐量异常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症候群。2005年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公布代谢综合征的国际通用定义[1],这是国际学术界第一个关于MS的全球统一定义。在此定义中,将中心性肥胖(根据腰围判断,不同人种有不同的腰围值,中国人:男≥90cm,女≥80cm)作为代谢综合征诊断的先决条件,同时合并以下四项指标中任意两项:①TG水平升高>150mg/dl(1.7mmol/L),或已接受相应治疗;②HDL-c水平降低,男性<40 mg/dl(0.9 mmol/L),女性<50mg/dl (1.1 mmol/L),或已接受相应治疗;③血压升高,收缩压≥130mmHg或舒张压≥85mmHg,或已接受相应治疗或此前已诊断为高血压;④空腹血糖升高,空腹血糖≥loo mg/dl(5.6mmol/L),或已接受相应治疗或此前已诊断为2犁糖尿病。 标签:代谢综合征;中医药治疗;综述 近年来,MS已经成为世界医学研究的热点,目前我国代谢综合征发病率大于15%,患者人数已超过2亿[2],其防治日益受到关注。西医学对MS的治疗有着明显的效果,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而中医学具有整体辨证论治的优势,立足整体,针对重点,兼顾全局,。探讨M S的中医病因病机及治疗,深化对该病的认识,有助于寻求防治对策,对于发挥中医药在防治慢性重大疾病中的优势,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本文从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法方药就中医药治疗代谢综合征研究进展情况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如下。 1 中医对MS病因病机的认识 中医认为代谢综合征产生与先天遗传有关,又与后天过食肥甘厚腻、久坐少动的有关,一般认为其发病与肝脾肾三脏有关,多由瘀血、痰浊、热毒、气血阴阳失调等因素所导致,而痰浊脾虚为其根本。基本病机可概括为饮食不节,久坐少动引起脾失健运,气机不畅,津液化痰,痰阻成瘀;气郁化火,久有内热,痰、瘀、热互结而致变证百出。陈世波等[3]指出,先天禀赋、嗜食肥甘、喜静少动、忧思抑郁都是Ms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造成气滞、痰积、湿积、血瘀等病理产物。徐远[4]认为脾肾两虚是内因,饮食失调、运动过少等是外因肝失疏泄是重要环节;痰瘀互阻是主要病机,虚损变证是代谢综合征的不良结局。董卫[5]认为,本病多为情志失调、肝气郁结、气机阻遏所致,故肝失疏泄,脾失运化,致浊聚津滞痰生为主要病机。卢晓琳[6]。认为,本病气阴两虚是其主要证型,病机特点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阴虚燥热,迁延日久致气阴两虚,瘀血燥结。张剑[7]认为三焦功能失调是代谢综合征的发病基础,”毒邪”为害是促进代谢综合征不断发展的根本因素,”毒邪”损伤气,阳由实转虚、虚实夹杂是2型糖尿病伴发代谢综合征的常见病机。吴深涛[8]报道,存在IR的糖尿病患者,是先天之本肾气的禀赋强弱之不同,肾之阴阳的虚损在IR的发病机制中占有重要作用,并根据烦闷、口苦、纳差、便秘等少阳经症状,推断IR与少、阳枢机不利有关。 2 中医辩证分型

代谢综合征得中医药治疗

代谢综合征得中医药临床治疗进展 李董平1,2 李佑生 1 1、广东省深圳市人民医院中医科(广东深圳 518020); 2、暨南大学医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2) 摘要:大量研究表明,中医药可以改善代谢综合征得临床症状,在防治代谢综合征方面有其独特得优势。通过对近几年国内外对代谢综合征得中医治疗进行相关回顾,总结相关经验,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字:代谢综合征;中医药;进展; 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etS)就是以中心性肥胖或超重,致动脉粥样硬化性血脂紊乱、高血压、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以及胰岛素抵抗(IR),为主要临床表现得一组症候群[1]。与心脑血管疾病得发生紧密相关,就是一系列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得聚集状态。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新得代谢综合征工作定义[1]:中心性肥胖,欧洲人、东地中海人及中东人男性腰围(WC)≥94cm及女性WC >80cm,南亚洲人、中国人男性WC≥90cm,女性WC≥80cm,加上下列条件得2个或2个以上:①甘油三酯(TG)≥1、7mmol/L或血脂异常接受相应治疗者;②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男性<1、04mmol/L,女性<1、30mmol/L或血脂异常已接受相应治疗者;③空腹血糖(FBG)≥5、6mmol/L或已被诊断为2型糖尿病,接受治疗者;血压≥130/85mmHg或已被诊断为高血压并接受相应治疗者。随着社会经济得发展,人们生活方式得转变以及饮食结构得变化,MetS发病率逐年上升,国际糖尿病联盟2005年估计,全球约有1/4人口患有代谢综合征[1]目前我国MetS发病率已大于15%,患者人数超过2亿[2]。已成为严重危害大众身心健康得慢性疾病与公共卫生问题。 1 中医病因病机 中医对MetS得认识较晚[3],且并无“代谢综合征”这一病名,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归属于中医“肥满”、“湿阻”、“消渴”、“胸痹”、“胁痛”、“眩晕”、“头痛”等范畴[4]。既往一般认为MetS得中医病机就是:素体肥胖,或饮食不节,嗜食肥甘厚味,情志不畅,损伤脾、肺、肾之气,酿生痰湿,阻滞气机,化瘀阻络,致使以痰湿(痰热)、血瘀、火热为标,脾虚、气虚、阴虚为本得顽症[5]。可近年来,不同学者对本病病因病机有着不同得认识,顾颖杰[6]总结王晖得经验认

中医思维在代谢综合征诊治中的运用及其优势

中医思维在代谢综合征诊治中的运用及其优势 摘要】近年来,由于物质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代谢综合征的发病率逐年提高,其危害性日益显著,目前西医的诊治效果尚不尽如人意,而中医学运用整体观,辨证论治,治未病思维去诊治代谢综合征显示出全方位,多靶点,多途径,个体化,细致化,阶段化的独特优势。关键词代谢综合征;整体观;辨证论治;治未病代谢综合征西医定义:代谢综合征〔ms〕是以胰岛素抵抗为病理根底,以中心性肥胖、高血糖、高血压、血脂异常为主要表现,以多种代谢性疾病等合并出现为临床特点的一组症候群。诊断上:目前应用较多的MS 诊断标准有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和2004年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方案专家组成人高胆固醉第三次治疗指南(NCEP-ATP班)提出的标准,而国内普遍采用的是2004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CD)s制定的诊断标准.近年来,由于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们的生活方式有了很大转变,在各种不健康生活方式影响下,代谢综合征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其危害性日益显著。西医目前对代谢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针对其临床诸多症候,仅能采取分而治之之法,疗效不尽人意,而中医学运用整体观,辨证论治,治未病思维去认识和诊治代谢综合征的优势已初见端倪,故做以下总结陈述。1整体观代谢综合征是一种复杂的多系统疾病,中医强调整体观进行辨证是因为:中医学认为人体脏腑器官是有机整体中的一个组成局部,都不能脱离开整体而独立存在,人体的生命活动既要靠各脏腑发挥自己的功能,又要靠脏腑间相辅相成的协同作用才能维持;而只有各个脏腑功能协同一致,气、血、精、津、液等生命物质的代谢才能正常转化、分布、运行。由此可见:人体局部与整体具有统一性,物质与功能具有统一性;其形态结构、物质功能在生理上相互联系,病理上相互影响。所以代谢综合征的肥胖、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等病症与人体各个脏腑均有关,这些病变蕴涵着全身脏腑气血阴阳盛衰的整体信息。在诊断分析代谢综合征的病理机制时,不能孤立地看待各项病症和指标,要把疾病的病因、病位、性质及致病因素与机体相互作用的反应状态联系起来,全面考察。既要着眼于局部病变所引起的病理反映,又要着眼于整体,把局部病理变化与整体病理反映统一起来;既重视局部病变和与之直接相关的脏腑,又重视病变与其他脏腑之间有关系,把握整体阴阳气血失调的情况,并根据五行生克制化理论来揭示脏腑间的疾病传变规律。在治疗代谢综合征时,要着眼全局来确立治疗方法,通过整体作用于局部,协调整体阴阳、气血、脏腑平衡,扶正祛邪,消除病邪对全身的影响,切断病邪在机体脏腑之间所造成的连锁病理反应,,从而到达消除病邪、治愈疾病的目的。这样就防止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目前西医对代谢综合征的病变机理尚不明确,治疗上只是针对各种临床指标分别进行干预,而中医提倡的整体观指导下的辨证论治,似乎更加适合这种多因素多系统疾病的治疗。2同一个体,分阶段辩证论治由于人体生命过程、病理活动具有恒动性,所以在代谢综合征开展过程中,中医学用运动的、变化的、开展的,而不是静止的、不变的、僵化的观点来辨证论治代谢综合征,认为其病理变化会随疾病的开展阶段而变化,即:同一个人,不同的病情阶段,其代谢综合征的证型也会是发生一定变化。如:初期患者体质壮实,其病性以邪实为主,至末期疾病不断消耗人体正气,患者日渐神疲体弱,其病性那么以正虚为主。故遣方用药也要针对疾病不同阶段出现的相应证候来变化治疗方案,而不是维持一成不变的治疗原那么和方法。中医用这种开展的恒动的思维辩证论治疾病,可以更为准确地抓住疾病不同阶段的病机病理本质,有效地选择治疗原那么和方法,从而到达扶正祛邪,调整机体阴阳

代谢综合征与心血管疾病相关的危险因素及防治策略

代谢综合征与心血管疾病相关的危险因素及防治策略 摘要:目的:探讨代谢综合征与心血管疾病相关的危险因素及防治策略. 方法: 对2012年1月--2013年1月在该院体检中心进行健康体检的200名职工进行MS 及CAS检查,并依据诊断标准选择120名职工进行MS和非MS相关数据分析, 探究出MS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MS人群 CAS 发病率为 21.6%,non鄄MS人群CAS发病率为4.1%。结论MS与各种心血管危险因素密切相关,需要通过对多种 危险因素的整体控制,从而达到有效降低CAS发生的效果。 关键词:代谢综合征心血管疾病危险防治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老龄化以及膳食结构及生活方式的改变,代谢综合征 逐年增加。目前,代谢综合征是心血管疾病新的流行病学的最好解释。因此,MS 已成为近年来国内外医学界关注的热点。临床上把代谢综合征确认为合并有高血 压以及葡萄糖与脂质代谢异常的综合征。目前,成年人代谢综合征的发病率 25%~33%,且有不断上升的趋势。本文就2012年-2013年在我院体检中心进行体检的120员工的检验信息进行了分析,目的是为了探讨MS与心血管疾病相关的危 险因素及防治策略,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随机选择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在我院健康体检中心的120名 进行代谢综合征的检查,并发放调查问卷120份.研究对象中男55例(45.83%),女45例(37.5%),平均年龄(50.4±4.3)岁。 1.2方法 1.2.1基线调查 对参加调查的人员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基本资料的调查,主要是性别、年龄、职业、饮食习惯、吸烟、饮酒史以及相关疾病的家族史等。第二部分是以往 往病史的调查。生化指标的检测主要测定FBG)、TG、HDL等。对餐后2小时血糖 指标进行测量。血压测量取调查人员3次血压测量平均值作为个体血压值。 1.2.2超声检查 利用飞利浦 HD11 超声诊断仪,应用 6~10 MHz宽频线阵探头,对调查人员的 双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进行直接扫查,测量和记录动脉壁、内鄄中 膜的回声、厚度以及有无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等。 1.3诊断标准 采用1999年WHO诊断标准对下述4项如有3项或全部符合的可诊断为MS。一是超重或肥胖;体质量指数(BMI)>20;二是空腹血糖糖负荷后2 h血糖>7.6 mmol/L 或已确诊为糖尿病并治疗者;三是SBP/DBP~>140/90 mmHg及或已确认为高血压并 治疗者;四是空腹血甘油三酯(TG)≥1.5 mmol/L,男性<0.85mmol/L(35 mg/d1),女性 <1.01mmol/L.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率的比较 采用方差分析方法,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参与调查的120职工,患MS的人数为18人,患病率为17.7%;Non-MS 的人数为34人。其中男性患者26人,占MS患者的44.6%,女性患者8人,占55.4%。

一、健脾化痰法

一、健脾化痰法 一、健脾化痰法 高某,男,48岁。1985年1月31日初诊。 西医诊为卡他性中耳炎。鼓室黏液,屡抽屡生,在进中药后,头痛缓解,听力稍回升,耳鸣亦逐渐式微。 检查:右鼓膜浑浊,光锥存在、缩短,有鼓膜穿刺的瘢痕,左鼓膜轻度潮红。舌薄苔,脉大。 辨证:卡他潴液,乃败津腐液之停留,抽而再积,当然炎症使然,但长期循环不已,则显然土不制水所致。欲制水,先培土,取六君。 处方:党参10g,白术6g,茯苓10g,陈皮6g,白芥子6g,苏子10g,车前子10g(包煎),甘草3g,葛根6g,辛夷6g。5剂煎服。 二诊:1985年2月7日。2周来病耳(右)未抽积液,有些胀感,健耳(左)也有些闭气及胀,听力似有下降。 检查:右鼓膜下陷不明显,左侧鼓膜轻度潮红。舌薄苔染灰,脉平。 辨证:败津腐液,因不若曩者之无限酿积,但也未明显吸收,再步原方。 处方:党参10g,茯苓10g,陈皮6g,半夏6g,白芥子6g,苏子10g,天竺黄6g,胆南星3g,葛根6g,菖蒲3g。5剂煎服。 三诊:1985年2月16日。3天前,耳中作痒,很不舒服,之后听力即逐渐恢复,憋胀皆消,现已经正常。 检查:鼓膜(双侧)正常,舌薄苔,脉平。 辨证:《内经》无痰病一症,中医无“卡他”一词,以理揆度,而取消痰,显效已来,为巩固计,用六君子汤合参苓白术散以扫尾。 处方:党参10g,白术6g,茯苓10g,白扁豆10g,陈皮6g,半夏6g,薏苡仁10g,山药10g,葛根6g,菖蒲3g。5剂煎服。 【品析】分泌性中耳炎,临床上也称卡他性中耳炎,多由于咽鼓管阻塞所致。《温热经纬·卷四》说:“肺经之结穴在耳中,名曰笼葱,

专主乎听。”干老认为,一旦肺经受邪,蒙闭笼葱,就会出现听觉失聪。所以疾病初起,不论属热属寒,均应宗刘河间“耳聋治肺”之法,先从宣肺论治,风热者用桑菊之品,风寒者取三拗之剂。若疾病进一步出现中耳积液,《冯氏锦囊秘录》谓其“浊阴遮闭其窍,外声不得入内”,属于中医痰饮范围,治疗当然从痰着手,常用王氏二陈汤(二陈汤加白芥子)加减。 本案患者发病已久,无明显外邪,而以积液为主,且积液屡抽不尽,抽而再来,当是由正转虚,虚实夹杂。干老认为这类积液都是败津腐液,当归于中医的痰饮范畴,而治痰之法,常用有清热痰、温寒痰、蠲风痰、理湿痰、润燥痰、攻顽痰、消结痰、健脾化痰、益肾制痰九法,此处的患者通过中西医检查手段来看,辨证当属脾土虚衰,土不制水,所以选择了健脾化痰为大法,六君子汤为基本方,这也是干老治疗脾虚痰证的常用方和有效方。初诊方中,六君子健脾化痰,苏子和白芥子,取三子养亲汤义,降气化痰,而白芥子又能“消皮里膜外之痰”,对于耳膜内败津腐液尤为适宜,车前子利水渗湿祛痰,葛根升清聪耳,咽鼓管位于鼻腔后端,酌加一味辛夷宣通鼻窍,有兼顾咽鼓管之意。 二诊时中耳腔已不似曩昔分泌积液不断,服药后不需要来回抽液,随主观症状上无大改善,但客观检查已有好转,故干老步迹原方,加用天竺黄、陈胆南星、菖蒲来增强化痰之效,以期进一步消除积液。由于方药对证,前后10剂,药后患者已恢复正常,多年顽症一朝消弭。但患者坚持复诊,三诊时干老仍取六君子健脾化痰,此方平和而不峻烈,宽以济猛,标本兼顾,确是对证的有效方剂。

健脾祛湿法治疗代谢综合征临床探讨

健脾祛湿法治疗代谢综合征临床探讨 代谢综合征是一种具有代谢异常的综合征群,包括糖尿病、肥胖、高血压、心血管疾 病等,属于高危人群。近年来,中医药被广泛运用于代谢综合征治疗,尤其是健脾祛湿法。本文旨在探讨健脾祛湿法治疗代谢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机理。 一、健脾祛湿法化湿热,调节代谢 健脾与移湿同病,即通过调节脾胃的功能,以加速代谢,并把湿气从体内排出。中医 称代谢为“化生”,而脾胃为“化生之源”,脾胃健康则代谢正常。代谢综合征患者常伴 随着湿热内蕴,通过运用健脾祛湿法,可以减少湿气的积聚与燥热的产生,故能够调整机 体代谢,达到改善代谢异常的目的。 二、健脾祛湿法降血脂、血糖、血压 1. 降血脂 健脾祛湿法能够减少血液中的甘油三酯(TG)水平,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从而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改善代谢综合征患者的血脂异常。 健脾祛湿法还能够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血糖水平。常用药物包括青黛、黄连、 苦参等具有清热解毒、降血糖的作用。同时,健脾祛湿法还可以改善脾胰功能,使机体能 够更好地利用葡萄糖,降低血糖水平。 代谢综合征患者常伴有高血压,通过运用健脾祛湿法能够平喘清肺、祛风化痰,降血压。常用药物包括防风通圣丸、秦艽汤等。 多项实验研究表明,健脾祛湿法治疗代谢综合征具有显著的疗效。例如,有研究发现,将健脾祛湿方剂与西药治疗结合应用可以明显降低代谢综合征患者的胰岛素水平及胰岛素 抵抗程度(IIR),降低血糖、血压、血脂水平。另一项实验研究则发现,健脾祛湿法治疗可以明显改善代谢综合征患者的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SI)、胰高血糖素(PG)水平、葡萄糖耐量、脂联素水平等。 四、结语 健脾祛湿法是一种传统中医药治疗代谢综合征的有效方法,具有多种作用机制,如调 节代谢、降血脂、降血糖、降血压等。虽然该方法在临床应用中存在着一定的限制和局限性,但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发展,以期更好地为代谢综合征患者提供治疗方案。

益肾健脾活血汤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益肾健脾活血汤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究在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中采用益肾健脾活血汤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的研究对象是2013年09月~2014年10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30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将患者平均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给予对照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益肾健脾活血汤。对比两种治疗方法的不同疗效。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接受治疗后,血清胆固醇、尿蛋白定量、血浆白蛋白、血尿素氮、血肌酐都得到改善,观察组的各项指标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66.7%。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益肾健脾活血汤有效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值得推广。 标签:益肾健脾活血汤;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临床疗效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是多种疾病造成的,主要特征是水肿、高血脂症、低蛋白血症、大量尿蛋白。本次研究重点探究在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中采用益肾健脾活血汤治疗的效果,具体报告呈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的研究对象是2013年09月~2014年10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30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15例对照组中,男8例,女7例,年龄16岁~74岁,平均年龄为(35.6±3.6)岁。病程1年~3年,均病程为(1.2±0.8)年。15例观察组中,男7例,女8例,年龄18岁~73岁,平均年龄为(36.4±3.2)岁。病程10个月~3年,平均病程为(1.4±0.9)年。观察组和对照组的病程长短、年龄结构、性别构成等信息无显著性(P>0.05),可比性较强。 1.2 方法给予对照组西药治疗:给予患者1mg/kg强的松,口服1次/d。給予患者10mg洛汀新,口服1次/d。给予患者100mg双嘧达莫,口服3次/d。如果患者的疗效不明显,可以服用细胞毒性药物[1]。1个疗程为8w。观察组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益肾健脾活血汤,益肾健脾活血汤的药方如下:芡实、白花蛇舌草、川芍、红花、桃仁、丹参、白术、黄芪、茯苓、牡丹皮、山药、山茱萸、熟地黄。若果患者少气无力、面色萎缩,并且容易感冒,可以在药方中加入白术、防风。如果患者耳鸣、头晕患者可以在药方中加入玉竹、旱莲、女贞。如果患者出现水肿,可以在药方中加如大腹皮、泽泻、车前子[2]。用水煎服,患者口服2次/d,1个疗程为8w。 1.3 统计学方法本次研究使用SPSS1 2.0软件包处理患者的数据,使用t进行检验,用x±s表示计量,P<0.05则被认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各项指标对比观察组和对照组接受治疗

健脾益肾方合黄葵胶囊治疗难治性肾病综合征48例临床观察

健脾益肾方合黄葵胶囊治疗难治性肾病综合征48例临床观 察 摘要:目的探讨对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患者行健脾益肾方+黄葵胶囊联合治疗 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96例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单一组和联合组,各48例。联合组行健脾 益肾方+黄葵胶囊联合治疗,单一组仅行西医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治疗效果以 及不良反应发生几率。结果联合组的治疗有效率44(91.67%)显著高于单一组33例(68.75%),联合组发生不良反应几率4例(8.33%)显著低于单一组14例(29.17%),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患者 行健脾益肾方+黄葵胶囊联合治疗,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同时,还能够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 关键词:健脾益肾方;黄葵胶囊;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患者 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近几年来,伴随临床医学 的研究不断深入,临床上通过采用健脾益肾方+黄葵胶囊联合治疗,不仅能够达 到十分理想的治疗效果,同时,还能够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所有患者均为患者自愿参与本组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将2015年12月 ~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96例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 单一组和联合组,各48例。其中,联合组男性30例,女性18例,年龄为22~56岁,平均年龄(42.12±12.15)岁;病程6个月~5.5年,平均病程(3.3±1.1)年; 单一组男性28例,女性20例,年龄为24~58岁,平均年龄(42.52±12.42)岁; 病程6.5个月~6.5年,平均病程(3.8±1.6)年。经统计学检验,两组患者的一般 资料、病情程度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单一组仅行西医治疗。联合组行健脾益肾方+黄葵胶囊联合治疗。健脾益肾 方包括:30g熟地黄、30g黄芪、30g车前子、20g白花蛇舌草、20g白茅根、30g 女贞子、20g土茯苓、15g山茱萸、15g山药、15g川芎、15g女贞子、15g青风藤、10g牡丹皮、3g甘草。对于风寒外感的患者而言,则需要加入9g桂枝、9g 麻黄;对于风热外感患者而言,则需要加入15g金银花、15g连翘;对于气虚患 者而言,则需要加入15g太子参、15g生党参;对于阳虚患者而言,则需要加入 9g淫羊藿、9g仙茅;对于阴虚患者而言,则需要加入15g鳖甲、20g龟版;对于 血虚患者而言,则需要加入15g何首乌;对于水肿患者而言,则需要加入9g茯 苓皮、9g生姜皮、9g陈皮、9g桑白皮以及9g大腹皮;对于脾虚、呕吐、恶心的 患者而言,则需要加入6g生姜。水煎服取汁200ml,每天一剂,分别于早晚服用一次。同时,加服黄葵胶囊治疗,每天三次,每次五粒。 1.3临床观察指标 观察并比较两组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几率。不良反应观察指标:痤疮、向心性肥胖、感染加重等。 1.4统计学方法 本组试验所研究的数据和指标均使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整

丹芍疏肝颗粒联合水飞蓟宾胶囊治疗湿热内蕴兼肝郁脾虚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临床研究

丹芍疏肝颗粒联合水飞蓟宾胶囊治疗湿热内蕴兼肝郁脾虚型非 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临床研究 王慧;张玮 【摘要】目的:观察丹芍疏肝颗粒治疗湿热内蕴兼肝郁脾虚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有效性.方法:100例湿热内薀兼肝郁脾虚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联合治疗组患者采用丹芍疏肝颗粒联合水飞蓟宾胶囊治疗,基础治疗组患者只用水飞蓟宾胶囊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肝功能、血脂、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抵抗以及B超等指标变化.结果: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8%,显著高于基础治疗组58%(P<0.01);联合治疗组患者临床症状、肝功能、血脂、血糖、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抵抗等结果的改善程度均较基础治疗组明显(P均< 0.05);B超显示肝脂肪变改善程度也较基础治疗组明显.结论:丹芍疏肝颗粒治疗湿热内蕴兼肝郁脾虚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疗效确切,无明显不良反应,可在临床推广应用.%Objective:To observe the clinical on "Danshao Shugan Granules" combined with "Silibinin capsules" in the treatment of humid heat and spleen deficiency type of 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Methods:One hundred patients of 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combined treatment group and the foundation treatment group,the combined treatment group was given "Danshao Shugan Granule" and "Silibinin Capsules",the foundation treatment group was only given "Silibinin Capsules".The clinical symptoms,liver function,blood fat,blood glucose,fasting insulin,insulin resistance and B ultrasound examination were observed before and after the treatment.Results: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combined treatment group was 78%,significantly

健脾祛湿法治疗代谢综合征临床探讨

健脾祛湿法治疗代谢综合征临床探讨 作者:于依兰江红李煜俐 来源:《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9年第01期 摘要:代谢综合征发病率逐年大幅度增加,对人们的健康及生活造成威胁,且向年轻化趋势发展,除了从肥胖、血糖、血压、血脂方面带来的危害,其产生的严重并发症更是值得我们关注的焦点。通过各医家的临床经验总结得出以脾虚湿盛、痰湿内蕴所致病为多,从而以健脾祛湿为治疗原则,结合中医基础、中医经典的理论依据以及中药的治疗优势,论述具有补脾除湿作用的中药治疗代谢综合症的疗效颇佳。 关键词:健脾祛湿;脾虚湿盛;代谢综合征 中图分类号:R58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19)01-0098-02 代谢综合征(MS)为多种疾病汇集出现,是一组由肥胖、高血糖、高血压和血脂异常等代谢紊乱组成的临床综合征。目前世界范围内的代谢综合征发病率每年以迅猛的速度增加,其所引发的心脑血管等相关重大并发症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更值得我们提高警惕的是,我国MS发病率发展趋势日益年轻化,在城市社区中调查显示,满二十岁及以上的人群患病率达14%~16%[1]。范尧夫[2]也在研究中得出,青、少年MS的发病率与年龄、病史、饮食习惯、肥胖等因素呈正相关。西医认为,胰岛素抵抗是MS致病之本。中医则认为MS属痰湿的证候范畴,表现为乏力倦怠,身体沉重,四肢欠温,舌淡,苔白或腻,脉滑或细涩。 在研读各家医书时发现常以健脾除湿为法,运用苓桂术甘汤作为减重的基础方,而且中药在降三高方面,如血糖、血脂、血压的疗效亦甚好。试举诸例以示,对于金匮肾气丸的现代研究,前有郑晓梅[3]论证此方联合降压药治疗代谢综合征肾损害,改善高密度、低密度脂蛋白及肌酐清除率效果明显;后有王宜健[4]治疗脾肾阳虚型老年高血脂症,得出血脂康胶囊联合金匮肾气丸较单一治疗效果更佳。宋桂叶[5]以服用黄连温胆汤加减组与另外均使用同样降压及降脂西药组作对比治疗MS,结果显示2组均达到血糖、血脂、血压复常,症状基本缓解的试验目的,总有效率中药组比西药组更高,可达26.66%,前者疗效更为显著。张利民[6]认为糖、脂代谢异常与痰有关,采用小陷胸汤对糖尿病前期痰湿积热证患者糖脂代谢进行研究,2组均在饮食和运动控制的基础上。其以瓜蒌皮 25 g,黄连25 g,法半夏12 g 日一剂水煎服为治疗组,与对照组阿卡波糖片进行观察研究,结果得出:血糖及血脂的治疗前后自身及血脂四项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陈向明等[7]选取糖尿病前期的患者,以服用健脾祛湿化痰汤为中药组和严格控制饮食及运动等方面为对照组,研究得出糖尿病前期的患者,通过四诊合参,中医辨证,使用中药组调控血脂、血糖水平疗效更优,而且未见不良反应。 中医对于MS没有相对应的具体病名,但以临床症状为方向,发现在“消渴”“肥胖”“眩晕”“胸痹”等疾病中均有相关阐述。从中医证型的角度来看,MS患者以脾虚湿盛为常见。脾气

荷芪散治疗代谢综合征对患者腹围、体重指数、收缩压及脂代谢的影响

荷芪散治疗代谢综合征对患者腹围、体重指数、收缩压及脂代 谢的影响 王晶璞 【摘要】目的:探析荷芪散治疗代谢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3年1月 至2015年6月治疗的38例谢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19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基础治疗,治疗组患者给予基础治疗+荷芪散进行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后腹围、体重指数、收缩压、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总胆固醇(TC)和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结果2组治疗前腹围、体重指数、TG、LDL、TC与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观察组治疗后腹围、体重指数、TG、LDL水平优于对照组( P <0.05),但收缩压差异无统 计学意义( P >0.05)。结论代谢综合征患者使用荷芪散进行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各监测指标,降低患者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临床疗效良好。 【期刊名称】《河北医药》 【年(卷),期】2016(038)006 【总页数】3页(P891-893) 【关键词】荷芪散;代谢综合征;临床疗效 【作者】王晶璞 【作者单位】071000 河北省保定市第二医院内分泌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89

代谢综合征[1]属于一种临床综合征,病理生理基础主要是中心性肥胖、糖调节受损、血脂异常、糖尿病、高血压、胰岛素抵抗等,其中胰岛素抵抗[2]为代谢异常 的共同基础,临床特点是多种代谢性疾病合并出现。现阶段,普遍认为代谢综合征是在多种环境因素与多种基因的综合作用下而引发的一种疾病。遗传异常、药物、肥胖、拈抗技术[3,4]作用等均可造成患者胰岛素抵抗,肥胖,特别是中心性肥胖 是造成胰岛素抵抗的初始原因。脂肪细胞会分泌瘦素、脂联素以及肿瘤坏死因子[5,6]等系列因子,会参与脂代谢紊乱、血管内皮功能损伤、高凝状态、胰岛素抵抗、糖代谢异常、炎性反应等的机制,主要是腹腔内脂肪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7]。代谢综合征的成分均属于心血管病的多种危险因素,联合作用更为强大,目前,心血管疾病属于实际第一的死亡原因,因此代谢综合征又被称作是死亡四重奏[8], 因此需对代谢综合征的预防、治疗与监测。现阶段,以我国的医疗水平无法阐明代谢综合征的病因与发病机制,需给予降压、降糖与调脂药等多种药物,但是多种药物的联用会增加患者肝肾的副作用,降低患者的依从性,从而影响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9,10]。笔者随机抽选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来我院就诊的代谢综合征患者,实施基础治疗+荷芪散进行治疗,以探讨荷芪散治疗代谢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择研究对象是我院在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救治的38例谢综合征患者,38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9例。对照组中,男 12例,女7例;年龄20~81岁,平均年龄(62±12)岁。观察组中,男14例,女5例;年龄20~80岁,平均年龄(61±12)岁。2组一般资料有可比性。患者均签 订参与本次研究的同意书。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1)纳入标准:①腹围增加:女性超过85 cm,男性超过 90 cm;②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下降:男性HDL低于1.03 mmol/L,女性HDL低于1.3 mmol/L,或者是确诊存在治疗史;③空腹血糖(FPG)上升:超过

荷芪散治疗代谢综合征38例疗效评估

荷芪散治疗代谢综合征38例疗效评估 摘要:目的:探讨代谢综合征采用荷芪散治疗临床效果。方法:本次选取68例 代谢综合征患者,均为我院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收治,随机分组,就常规 西医治疗方案(对照组,n=30)与加用荷芪散治疗(观察组,n=38)效果展开对比。结果:疗前TG指标、LDL指标、TC指标、HDL、餐后2h血糖、胰岛素指标 无明显差异(P>0.05),疗后除HDL、胰岛素等指标外TG、LDL、TC、餐后2h血 糖均改善明显(P<0.05),但观察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代 谢综合征采用荷芪散治疗,可使机体慢性炎症状态得以理想纠正,改善瘦素和胰 岛素抵抗,对糖脂代谢较好调整,在提高临床效果方面意义重大,是保障患者生 存质量的关键。 关键词:荷芪散;代谢综合征;疗效评估 祖国医学认为,禀赋先天不足、后天过逸少动、饮食不节等,均为代谢综合 征病病发及病程进展中的关键因素[1];故而采取中药治疗,可发挥理想优势。本 次选取相关病例,随机分组,就常规西药治疗与加服荷芪散治疗效果展开对比, 再对结果进行总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次选取代谢综合征患者68例,男37例,女31例,年龄21- 82岁,平均(60.3±9.5)岁。随机按观察组38例和对照组30例划分,组间一般 情况具可比性,无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对照组:本次选取的病例,应用常规对症支持方案治疗。(1)对饮 食控制,调整生活方式,限制摄入的总热量;(2)指导掌握合理的有氧运动方 法并坚持;(3)注意调节自我情志,禁烟酒;对血脂、血糖、血压进行控制, 取氨氯地平或依那普利降压,取胰岛素或二甲双胍降糖,辛伐他汀降血脂。 观察组病例在上述基础上,取黄芪散加服,其为中药配方颗粒,由何首乌、 黄芪、荷叶组成。1剂/d,水冲服,200ml/次,早晚各按排1次,共行12周治疗。 1.3 指标观察[2]对两组治疗前后胰岛素、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 白(LDL)、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等进行观察。其中HDL、TG、TC、LDL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应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胰岛素。 1.4 统计学分析统计学软件采用SPSS13.0版,组间计量数据采用(x±s)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X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病例疗前,TG指标、LDL指标、TC指标、HDL、餐后2h血糖、胰岛素 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疗后除HDL、胰岛素等指标外TG、LDL、TC、餐后 2h血糖均改善明显(P<0.05),但观察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3 讨论 本次研究观察组应用的荷芪散,由中药何首乌、黄芪、荷叶制成,属配方颗粒,可发挥瘦身通便、祛湿益气效果。何首乌通便润肠、益肾补肝,对血脂调节 作用明显,可促肠管运动,创伤了大便快速排泄的条件;黄芪性微温,为补药之长,具利水健脾、补中益气功效[3]。药理学研究显示,在临床应用黄芪,对肝细 胞有保护作用。荷叶可利湿,升发清阳。结合本次研究结果示,观察组在TG、餐后2h血糖、LDL、TC等改善方面,均优于对照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