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地理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

初中地理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

11、老师小结本节课。

12、当堂检测

课堂

小结

作业

课后了解降水中的冰雹布置

七年级地理上册-《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

七年级地理上册-《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降水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知道降水量的测量仪器和表示单位. 2.能绘制降水量柱状图,并能用降水量柱状图说明降水的季节变化差异. 3.能用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图,说明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读图、绘图、析图能力,判断能力及主动探究能力. 2.通过授课使学生懂得及理解降水的多少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和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生活中的地理,增强学习地理的兴趣,增强自信心,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克服困难的意志,提高与他人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 1、降水量柱状图的阅读. 2、世界降水量的分布和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根据降水量柱状图说出降水的季节变化. 教学方法: 1)学会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通过图片和资料,整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并能分析、得出结论. 2)学会探究:在合作与交流中学会探究,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使学生通过观察、读图分析、思考、讨论、探究、归纳得出结论,并将知识落实在地图上,培养观察能力、读图分析能力、用图能力. 课时安排:共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向同学们一一展示在电脑上打印的降雨、降雪、冰雹的图片.并提问:这是什么天气? 【生答】 【师总】同学们回答的非常正确.下雨和下雪是我们常见的天气现象.人们把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

【板书】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一、降水与我们 1、降水的定义: 【图片展示】向同学们展示另一组图片:下雨了人们打伞出行、小孩在雪地里堆雪人、农田因缺水干旱、道路因洪水被淹、农田因风调雨顺而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目的是让学生了解降水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师总】降水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适宜的降水有利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过度的降水会对人类活动带来不利影响. 【过渡】降水的几种形式我们最常见的是哪种呢? 【生答】 【板书】2、降水的主要形式: 【师总】所以降雨是降水的最主要形式.在古代诗词里面也有很多描写降雨的美丽诗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等等. 【过渡】我们知道降水有的时候多,有的时候少,比方说降雨就分为好几种:小雨、中雨、大雨、暴雨等.那么气象部门是如何测量降水量的多少的呢?请同学们自学《降水量的测量》. 【学生看书】 【板书】3、降水量的测量:基本仪器:单位: 【师总】气象部门用一种仪器来测量一个地方一天中的降水,它是雨量器,表示降水量多少的单位是毫米.日降水量:一般每天8时、20时各观测一次,并把两次得到的降水量相加.月降水量:某月每天的降水量相加.年降水量:某年每日的降水量相加.测量出降水量,气象部门把日降水量小雨20毫米的称为小雨,日降水量为10-25毫米为中雨,日降水量25-50毫米为大雨,日降水量大雨50毫米为暴雨. 【过渡】一个地区,一年内各月的降水量是有差别的,并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季节变化.我们要怎样直观地知道一个地区一年内各月的降水变化情况呢?就要用到各月降水量柱状图.下面我们就降水的季节变化,做进一步学习、分析. 【板书】二、降水的季节变化 【指导读图】请同学们看到图3.22,这是两个降水量柱状图,表示的是A、B两地年降水量的季节分配情况,从A图我们可以看出该地一年内各月降水都比较均匀,降水的季节变化

3.3+降水的变化与分布——降水的分布+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学期人教版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降水的分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根据生活体验描述降水的几种形式;2.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掌握世界 降水的分布规律。3.能够具备通过合作或引导得出某个结论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降水的空间分布。 教学难点:掌握降水量分布图的阅读方法。 教学 辅助 课件、多媒体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学活动设计意图 一、等降水量线图的判读降水的分布 1.等降水量线图 等降水量线是把降水量相等的点,在地图上用线连起来。 世界各地,有的地方降水多,有的地方降水少。通常用等降 水量线图来表示降水量的分布情况。 注重新旧 知识的联 系和迁 移。 二、合作探究:读图并分析出世界年降水量分布的规律教师提示:由于都属于等值线,让学生自己类比等高线、等 温线图的概念,可加深对等降水量线的理解。 2.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 活动:根据课本上的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小组合作完成下 列学习任务。 通过 小组学习, 能够学会 合作,交 往,不断促 进自我发 展的基本

赤道附近各地的年降水量大约是多少毫米以上?两极地 区的降水大约在多少毫米以下? 在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和大陆西岸的降水有什么 差异? 在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年降水量有什么差别? 学生讨论,教师带着分析: ①赤道地区年降水量大概在1 000毫米以上,有些地区 超过2 000毫米。两极地区的年降水量大多在500毫米以下。 ②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的年降水量大约1000毫米 以上。大陆西岸的年降水量大约在200毫米以下。 ③在中纬度地区,内陆降水少于沿海地区,体现了降水 从沿海向内陆递减的变化特点。 观看视频:世界“雨极”——乞拉朋齐 1861年,位于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印度的乞拉朋 齐,一年里雨量达到了20447毫米,夺得了世界“雨极”的 称号,以后来自世界各大洲的年雨量记录,都远远落后于乞拉 朋齐,可望而不可及!1960年8月~1961年7月,乞拉朋齐 再一次以26461.2毫米的成绩,打破了它自己的记录,蝉联 了世界“雨极”的荣誉。 素质。 三、知识小结总结归纳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1.赤道附近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2.南北回归线两侧,大陆东岸降水多,西岸降水少 3.中纬度地区,大陆东岸降水多,沿海地区降水较 再次 巩固知识 点,加深对 知识点的 理解。

七年级地理上册3.3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

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教学目标 1. 能够通过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归纳世界降水分布特点。 2. 能够运用降水材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说出降水量随时间变化的特点。 3. 通过活动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意识,使学会从不同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思路和方法。 教学重点 1. 学会阅读降水量分布图。深刻理解降水形成的两个基本条件,掌握降水的三种基本类型。 2. 能够依据降水量的数字资料绘制出月降水量柱状图。 3. 通过阅读降水量分布图,能够说出世界年平均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教学难点 1.降水柱状图的阅读和绘制。 2.世界降水量分布图的阅读。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降水的变化。 教学目标 1. 能够运用降水材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说出降水量随时间变化的特点。 2. 通过活动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意识,使学会从不同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思路和方法。 教学重点 1. 深刻理解降水形成的两个基本条件,掌握降水的三种基本类型。 2. 能够依据降水量的数字资料绘制出月降水量柱状图。 教学难点 降水量柱状图的阅读和绘制。 教学准备 1. 用雨量器和量杯观测近期的一次降雨或降雪,并记录降水量。 2. 教师搜集:某地多年月平均降水量数据资料、阅读资料“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 3. 童谣《小松树,快长大》磁带与录音机。 4. 教师和学生共同搜集:我国传统的居民房屋建筑形式中的平顶房、尖顶房、大土楼、竹楼、高架屋、窑洞等的照片或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听童谣《小松树,快长大》:“小松树,快长大,绿树叶,发新芽,阳光雨露哺育它,快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地理上册《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与反思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地理上册(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与反思 ●学习目标 1.举例说出降水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2.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柱状图,并读图说明降水变化的规律。 3.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说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降水有多种形式,但重点认识降雨。 2.降水柱状图的阅读和绘制。 3.世界降水量分布图的阅读。 (教学难点) 通过读图、绘图,使学生认识世界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 ●教学方法 (教法) 创设情景法、问题探究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启发引导法、交流谈话法。 (学法) 地图观察法、问题探究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导入1:用杜甫的(春夜喜雨)这首诗,让学生说出这首诗中反映的天气情况怎样。依据气温的上下变化,冬季的降水是一种什么形式?除此之外,降

水还包含哪种形式?导入2:用一段视频材料“降雨、降雪、降冰雹〞,依次展示几种天气现象。最后画面定格为正在降落中的雨、雪、雹三种降水的形式,以便学生观察得出降水的概念。 讲授新课〔活动探究,归纳提升〕一、降水的变化活动探究,小组合作活动一:降水量的测量我们了解了降水的形式,那么如何测定降水量的多少呢?我们又用哪种容器来测量?请同学们阅读下面的“降水量测定的工具〞图,商量以下问题。〔1〕图中所示的测量降水的工具由哪两种容器构成?〔2〕某时段的降水量如右图所示,读出测量结果。学生看图商量后,发表意见,最后老师总结:测量降水量的根本仪器是雨量器和量杯。降水量的测量单位是毫米〔mm〕。 活动二:降水量柱状图的绘制与运用下面是日照市某年的降水量情况,请同学们依据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3章第3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

人教版地理七上第三章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 出示不同的景观图片,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这 两幅景观主要区别在哪?原因是什么? 两地的降水差异非常大,一起探究降水。

点拨: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 追问:雾、霜、露是降水吗? 2.材料引入:2020年中国南方洪涝灾害指的是2020年入汛以来,中国南方地区发生多轮强降雨过程,造成的多地发生较重洪涝灾害。 提问:降雨的等级是怎样划分的? 3.互动交流:24小时降水量(mm) 4.温故而知新:你还认识这些天气符号吗? 5.提问:这些等级的雨是怎样测量的呢? 测量降水量的基本仪器是雨量器。它的外部是一个不漏水的铁筒,里面有盛水器、漏斗和储水瓶,另外还配有与盛水器口径成比例的量筒。 降雨时,雨水通过漏斗流入储水瓶。测量降水量时,将储水瓶取出,把水倒入量筒内。从量筒上读出的刻度数(毫米)就是降水量。 降雪时,要把漏斗和储水瓶取走,直接用盛雪口和储水筒容纳降雪。测量降水量时,把储水思考交流:雾、霜、露不是降水。 2.阅读材料,思考降水强度的大小比较: 3.画一画,说一说:降雨的等级有小雨、中雨、大雨、暴雨等不同等级。 4.结合雨的分级认识学到的天气符号: 5.认识测量工具,了解降水测量的过程和方法。

筒取出,带到室内,待筒内的雪融化后,倒在量筒里,再读取数字就可得知降水量的多少。 现在常使用具有自动记录降水量功能的测量仪器,使得降水的测量更加方便、快捷、准确。 6.怎样来表示降雨的多少? 展示降水量柱状图: 引导学生分析这两地的降水季节上有什么不同? 7.怎样绘制降水量柱状图? 出示某地降水资料,提示绘制步骤: 8.如何阅读降水量柱状图6.互动交流:通常用各月降水量柱状图来表示一个地区一年内降水的季节变化。 分析归纳:有的地区,降水量的季节分配比较均匀 有的地区,降水量的季节差异很大 7.读一读,画一画: 8.读图分析: (1)哪几个月份降水量较多?(2)哪几个月份降水量较少?(3)年降水量大约多少毫米? (4)降水的季节变化有什么特点?

初中地理_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课题 教学目标 1、运用降水量资料,绘制某地各月降水量柱状图。 2、 读各月降水量柱状图,说出某地降水量季节变化特点。 3、 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归纳世界降水分布规律,分析影响 降水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知行合一,实践先行,欢迎大家来 到 地理课堂,今天这节课我们要探究的 是文文同学在实践活动中遇到的问题。 探究活动一 降水的变化 二.答疑解惑一探究竟 1.由文文同学在实践活动中遇到的 小 困惑疑惑一池塘了这么多的水是 哪来的? ”引入。 提出问题:降水就是降雨吗? 2•看视频,提问视频中,降水的形 式主要包括?还有没有补充? 点出,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 3•出示图片,看图认识降雨主要等 级。 4. 文文的疑惑二 文登地区某日降雪厚度30厘米,可 为什么降水量只有24. 2mm?过度到降 水量的测定 5、 布潼学生阅读课本资料。 过渡:出示图片对比不同时间池塘水 量不同° 二、读绘结合能力提升 1、展示资料图和柱状图分析,提出问 题两种图的特点? 看图思考 举手回答 带着问题, 思考 看视频 回答问 题 看图文资料 思考 思考回答 威海地区降 水季节变化 大。 读图回答 学 会回答 认真观察 动 手绘制 展示交流, 设计 意图 来源于身边 和生活的问 题,亲切。 引出降水的 概念,明确 降水形式主 要是降雨, 当降雨却不 是降水全 部。 知道降雨的 等级 引出降水量 的测量。 解决雪厚不 等于降水量 多的困惑。 联系生活 从生活出发 得出结论。 学会图的必 要性。 达成目标1 评价目标1

初中地理_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教学设计 单位:东营市 一、教学总体设计主题: 教学目标: 【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降水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知道降水量的测量仪器和表示单位。 2、能绘制降水量柱状图,并能用降水量柱状图说明降水的季节变化差异。 3、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说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读图、绘图、析图能力,判断能力及主动探究能力。 2、通过授课使学生懂得及理解降水的多少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和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生活中的地理,增强学习地理的兴趣,增强自信心,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克服困难的意志,提高与他人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降水柱状图的阅读和绘制。 教学难点:通过读图、绘图、阅读,使学生形成地理的空间概念认识世界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 教学方法:启发式、探究式和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教学用具:多媒体展示 学法指导:通过读图、观看动画提取信息、合作讨论等,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创新等能力。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学情分析 三、说学情与学法 1、说学情 我校是一所初级中学,地处农村,基本为农民子女,家庭经济较一般,家里几乎没有电脑,学校的图书室藏书量有限,所在地没有图书馆。 学生对本节知识具有既熟悉又新鲜的感觉,求知欲强,好奇心大,学习积极性高。7年级学生在刚接触到本节内容时会觉得很熟悉,雨、雪、冰雹等降水过程,但在降水季节变化和降水的分布上,认知水平短缺,加上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不足,地理的学习方法,习惯没有完全养成,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2、说学法 人们常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教会学生

初中地理教案《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讲述气候的要素之一——降水,主要讲了降水的变化和降水的分布两个方面内容。本节教材与第二节教材一起,是对第一节天气知识的自然延伸,更是理解第四节有关气候知识的基础,在本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 降水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因此概念的学习并不是难点,学生会很容易接受。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求知欲强,好奇心大,思维活跃,学习积极性高,对动画、图片等资料信息很感兴趣,并且敢于表达自己对问题的不同看法。【课标要求】 运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说出降水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核心素养】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教学目标】 1. 知道降水的形式以及降水量的测量方法,举例说明降水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 运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说出降水量随时间变化的特点。 3. 读图,归纳降水量柱状图的判读方法,学会分析某地降水的季节变化特点。 【教学方法】 比较法、计算法、探究讨论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是真是假?雪都没过膝盖了,可电视里面说降水量只有7毫米,不会是报错了吧? 怎样测量降雪量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降水。 自主学习:首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58页。 提问:1.降水有哪些形式? 降水: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

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 2.雾、霜、露水属不属于降水? 学生发散回答,教师简单解释:单纯的霜、露、雾和雾淞等,不作降水量处理。 降水是指空气中的水汽冷凝并降落到地表的现象,它包括两部分,一是大气中水汽直接在地面或地物表面及低空的凝结物,如霜、露、雾和雾淞,又称为水平降水;另一部分是由空中降落到地面上的水汽凝结物,如雨、雪、霰雹和雨淞等,又称为垂直降水。但是单纯的霜、露、雾和雾淞等,不作降水量处理。在中国,国家气象局地面观测规范规定,降水量仅指的是垂直降水,水平降水不作为降水量处理,发生降水不一定有降水量,只有有效降水才有降水量。 降雨分哪些级别? 气象上通常用某一段时间内降水量的多少来划分降水强度。最常用降雨的分类方法是按降水量的多少来划分降雨的等级。 (展示各种大小雨的符号) 我们如何判断降水的强度呢? 小雨:雨滴下降清晰可辨;地面全湿,但无积水或积水形成很慢。 中雨:雨滴下降连续成线,雨滴四溅,可闻雨声;地面积水形成较快。 大雨:雨滴下降模糊成片,四溅很高,雨声激烈;地面积水形成很快。 暴雨:雨如倾盆,雨声猛烈,开窗说话时,声音受雨声干扰而听不清楚;积水形成特别快,下水道往往来不及排泄,常有外溢现象。 (承接)这些雨的大小是怎么知道的呢? 阅读材料P58“降水的测量”进行思考回答。

初中地理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天气与气候 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说出世界降水分布的特点。 2、运用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说出降水量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自己阅读资料、分析地图得出结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关注生活中的地理,增强学习地理的兴趣,通过对降水知识的学习,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在知识储备上看,部分学生知道降水的基本知识,而对于降水量柱状图的阅读和绘制就比较生疏;从心里特征看,好奇心和求知欲强,活泼好动,乐于展示自己;从思维能力看,大部分学生可以通过读图获取直接信息,有一定的获取信息的能力,但是分析信息,加工信息,整合信息,分析各信息之间联系的综合思维能力较差,有待进一步提高。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降水量柱状图的阅读和绘制。 2、世界降水量的分布的规律 教学难点:根据降水量柱状图说出降水的季节变化 课前准备:提前预习降水的基本知识,降水量柱状图绘图表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本课直接导入,开门见山 第一环节擂台比赛 教师:今天我带来一个小猴子,他要考考同学们关于降水的知识。

男女同学比赛,考察降水的基本知识,答对的同学可以点另外一组的同学回答下一个问题。 通过比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温故知新。 教师:降水对我们人类有没有影响呢?请大家来谈谈 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谈降水对我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让学生知道降水和人类的关系密切。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人类会不会影响降水,从而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第二环节:小试牛刀,成果展示 教师:我们这里的降水有什么特点,季节分配如何 学生回答:略 教师:由此可见降水在一年内是存在季节变化的, 我们用一种图来表示降水的这种变化,让 我们来看看他的庐山真面目。 多媒体展示降水量柱状图 1、教师让学生观察降水量柱状图,让同学们说出他的主要构成 2 、对比之前学过的气温曲线图找两者的不同之处,温故知新,并加深降水柱状图的理解。 3、教师让学生阅读绘制方法,并在黑板上演示绘制过程 4、学生自己动手完成降水量柱状图的绘制并展示成果,说出绘制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其 他同学可以点评。 第三环节:活动探究----降水的时间变化 教师:我们会画图了还要会读图 1、阅读学生自己绘制的图表,小组讨论回答如下几个问题: 1)该地哪几个月份降水量较多? 2)该地哪几个月份降水量较少? 3)该地的年降水量大约是多少毫米? 4)该地降水的季节变化有什么特点? 北半球某地降水量柱状图 2000 125150175气温曲线图 降水量柱状图 ℃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2021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2021 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我们的地球地理与经济概况复杂,奥妙无穷。下面是小偏整理的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2021,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2021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阅读、绘制降水柱状图。 2.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解疑能力和思维能力。 3.通过对降水的学习,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难点 1.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解疑能力和思维能力。 2.通过对降水的学习,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创设环境,引导学生自觉地、积极地投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之中。用一段视频材料“降雨、降雪、降冰雹”,依次展示三种天气现象,最后画面定格为正在降落中的雨、雪、雹三种降水的形式,使学生观察得出降水的概念。推出课题: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讲授新课] 一、降水与生活 1.教师提出:“降水就是降雨”的说法,把学生一分为二,争辩这个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让学生在争辩中知道:降雨只是降水中的一种主要形式,降水还包括雪、雹等其他形式。因此,从大气中降落到地面的雨、雪、雹等,统称为降水。 板书:降水概念及其主要形式 2.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体验来描述下小雨、中雨、大雨、暴雨时,所看到的、听到的情景和感受。然后教师进行描述,让学生判

断。 雨滴下落时清晰可辨,地面全湿,但无积水或积水很少。(小雨) 雨滴下落时连续成线,落到地面四处飞溅,能听到雨声,地面积水较多。(中雨) 雨滴下落时模糊成片,落到地面溅的很高,雨声激烈,地面积水很多。(大雨) 雨如倾盆,雨声猛烈,地面积水特别快,下水道往往来不及排泄,常有外溢现象。(暴雨) 3.让学生阅读课本P54活动1,以第一项给出的影响案例做参照,讨论降水从哪些方面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教师把学生分成3组,每组讨论剩余三项中的一项。在各组讨论形成共同意见后,选出一名代表在全班发言交流。通过此项活动,使学生加深认识降水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4.教师对学生的交流情况评价点拨后承转:无论是人类的生产还是生活活动,都受降水的影响。那么,降水落到地面,我们如何知道降水量的多少呢? 板书:降水量的测量 5.多媒体课件演示降水量的测定 雨量器画面1依次展示储水筒、储水瓶、漏斗、盛水器,并组装成降水量测定的工具--雨量器及量杯,说明雨量器的构成和测量单位(毫米)。 画面2用降水动画,并配以降水声,雨水通过漏斗进入储水瓶,再倒入雨量杯,从而测出降水量。并依次显示某天上午8时的降水量知晚上20时的降水量,指导学生会测、会记录、会计算日降水量。继而引导学生思考月降水量、年降水量。 6.在学生观察了解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说明:一般每天(不管是否降水)8时、20时各观测一次,并把 得到的是该地的日降水量;把某月每天观测到的降水量相加,得到的是该地的月降水量;把某年每月观测到的降水量相加,得到的是该地的年降水量。教师要特别强调:通常所说的年降水量,是指多年平均

初中地理_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 了解常见的降水形式和降水的不同等级。 2.学会运用降水量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并说出降水量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3.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归纳世界降水分布特点。 教学过程 环节1:降水的变化(课本58-59页) 1.降水 (1)概念:是指从大气中降落的、、等,主要形式是 (2)降雨等级:根据的多少,气象部门把降雨分为小雨、中雨、大雨、暴雨等不同级别。 (3)降水量的测量:测量降水量的基本仪器是 ,降水量的单位是。 2.降水的变化 (1)季节变化:一个地区一年内降水的季节变化通常用图来表示。下列两地, 降水量季节分配比较均匀的是地,降水量季节差异 很大的是地。 A B (2)年际变化:一个地区,不同年份的降水量也是有的。 3.活动:绘制和阅读降水量柱状图 (1)根据北半球某地多年月平均降水量资料,完成该地各月降水量柱状图。 月份123456789101112 降水量/毫米10522477181135169112572412 绘制降水量柱状图的步骤 1.绘出横坐标,把它平均分成12段,分别表示1-12 月,标出月份。 2.绘出纵坐标,根据最大和最小降水量的数值,确定纵坐标的取值范围为0-200毫米,以25毫米为单位刻度平分纵坐标; 3.在坐标图的相应位置,逐月标出降水量的高度,画出各月降水量柱画状图。 (2)根据绘制的图,可以看出: 该地降水量较多的三个月份是;降水量较少 降水量/毫米 25 丁 ! 7 ---TI*T - - T ~____ T)rir(rl*L- - * - * * ritr t — r!r! r 一 _ _ 一 . r 一 7IIT IIT

七年级人教版地理上册教案:3.3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七年级人教版地理上册教案:3.3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教学目标】 1.认识降水量的季节变化。 2.认识降水量的空间变化。 【教学重难点】 降水量的季节变化与空间变化。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情景导入:用一段视频材料“降雨、降雪、降冰雹”,依次展示三种天气现象,最后画面定格为正在降落中的雨、雪、雹三种降水的形式,使学生观察得出降水的概念,推出课题——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 学习活动认识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自主探究】认识降水的变化 1.学生读课本P58页内容。 思考:(1)什么是降水?(2)“降雨”就是“降水”的说法对不对? 学生归纳: ①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气象部门把降雨划分为小雨、中雨、大雨、暴雨等不同等级。

②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 2.学生完成P59页活动,学会绘制降水量柱状图,掌握判读降水量柱状图的技巧。 教师点拨:判读降水柱状图时,要注意获取以下信息: (1)判读降水量最多的月份,降水量最少的月份;(2)估算年降水总量;(3)归纳降水与季节变化的关系;(4)结合气温曲线图,衡量水热配置状况。 3.教师小结:依据降水的季节变化特征,可将降水的变化分为全年多雨型,全年少雨型,夏季多雨型,冬季多雨型,全年湿润型。 【合作探究】 1.学生结合等高线、等温线特征,讨论等降水量线的特征。 教师点拨:由于都属于等值线,等降水量线图的阅读要领与等高线、等温线图的阅读要领基本相同。 2.学生分组合作,解读课本P60页世界降水量的分布图。读图要求了解以下信息: (1)从图中表示降水量多少的颜色渐变规律看,降水随纬度变化的情况怎样? (2)从降水的海陆分布看,降水分布有什么变化?

初中地理_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三章天气与气候 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第三章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降水的概念、等级和测量方法。 2.能够绘制和阅读降水量柱状图。 3.归纳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 过程与方法 运用地理资料,掌握绘图和读图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的情感。 【重点与难点】 降水量柱状图的阅读和绘制; 世界降水分布规律。 【教学方法】 绘图、读图、析图、小组合作学习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学情分析 初中生好动、好奇、好表现,结合学生这些特点,可以充分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图表等直观材料,并补充部分材料,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相互交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心有所想,言有所表,学有所得,增强对学习的兴趣,加深对生活的思考。 效果分析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这节教材主要讲述降水的变化与分布两个方面的内容。降水的分布主要介绍世界降水量的水平分布状况。降水的变化是从降水的年内变化和年际变化两个方面讲述。读图和绘图能力的培养是贯穿其中的能力培养线索。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把绘制“降水量柱状图”这一环节设计成小组互助合作,共同完成降水量柱状图的绘制,同时给不同的小组准备不同的降水资料,使最后呈现的降水量柱状图是多种类型的(全年多雨型、全年少雨型、全年湿润型、冬季多雨型、夏季多雨型)。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在“玩”中学,既动手又动脑,成为了课堂的主角,达到了预先设计的教学效果。 1.教学目标明确,在教学过程中环环相扣,学生学习效果好。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降水的形式、等级和测量方法。 2.运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并通过读图,说出降水随时间变化特点,归纳某地的降水季节变化规律。 3.通过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归纳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并理解海陆位置对降水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1.了解降水的形式、等级和测量方法。 2.运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并通过读图,说出降水随时间变化特点,归纳某地的降水季节变化规律。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迷语导入:同学们喜爱猜迷吗?我们来猜个迷语吧:千条线,万条线,落到水里看不见。(打一自然现象)白色花,无人栽,一夜北风遍地开。无

根无枝又无叶,此花原从天上来。(打一自然现象) 雨和雪都是降水的形式,本节课我们就探究降水。 讲授新课 一、降水的形式和影响 (一)降水的形式 1.联系生活思索 想一想,除了这两种外,你还知道哪些降水的形式?(让学生依据生活阅历说一说) 2.课件展现,熟悉形式 雨雪冰雹 除此之外,露和霜也被认为是降水。 (二)降水的影响 1.联系生活,分析影响 今年夏天,栖霞曾经连续二十多天下雨,而秋季时,又曾有近一个月的时间没有下雨,想一想,这两种状况对生活有什么影响? 2.学生联系生活感受,各抒己见。 3.课件展现:旱灾和涝灾 降水过少──旱灾短时间降水过多──涝灾 (承转)既然降水如此重要,我们就有必要测量一下降水毕竟有多少。 二、降水的测量和级别

(一)降水的测量 1.自学材料,降水测量 读一下阅读材料,了解降水的测量、降水的单位。 2.想一想,用简洁的材料,你能设计出简易雨量计吗? 沟通一下你的想法,如用一个废饮瓶,剪开后,倒插在另一截上,就制成一个简易雨量计了。 3.比一比,测量气温的工具是什么?气温的单位用什么表示? (二)降水的级别 想一想,城市天气预报符号中,有哪些涉及降水? 课件展现城市天气预报符号中涉及降水的。 三、降水变化的表示与判读 (一)降水变化的表示 我们已经知道,栖霞一年中各月降水差异很大,那么,其他地区的降水差异也大吗? 试比拟一下以下两地的降水: 甲地各月降水量 时间/月份 虽然可以知道两地各月降水量是不同的,但需要认真分析,比拟麻烦,有没有更直观的方法呢? 在小学数学里,我们学过“条形统计图”,为了形象直观地表示各月

最新人教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

人教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 布》教案 【核心素养】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课标要求】 1. 运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说出降水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2.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归纳世界降水分布特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降水的形式、等级和测量方法。 2.会绘制和阅读降水量柱状图。 3.知道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 过程与方法 使用读图和资料分析的方法获取地理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读图、绘图,学以致用的能力。 【重点与难点】 降水量柱状图的阅读和绘制;世界降水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教学方法】 读图、析图、绘图;分析探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水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富贵的自然资源。无论是过去、现在或是将来,水始终是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水是可再生的自然资源,自然界中的水体都要通过降水的形式完成水循环。降水和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降水是生活中较为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这节课让我们共同来学习《世界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二、新课学习 (一)降水的变化 1.降水的定义 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 拓展延伸:观看视频-----降雨的形成 2.降水的影响 降水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有利影响:一、降水可以调节气候,二、可以灌溉农作物,三、可以促进海陆间大循环等。不利影响:

泥石流,暴雨导致山洪、洪水等自然灾害。 3.降雨的等级 读表格,了解降雨的等级 等级小雨中雨大雨暴 雨大暴雨特大 暴雨 24小时降水量(mm)<10. 10.0 ~ 24.9 25.0 ~ 49.9 50 ~ 99. 9 100.0 ~ 249.9 >250. 回顾旧知识:降雨的天气符号 4.降水量的测量 测量仪器:雨量器和量杯 人工测量:一般每天在8时和20时各记录一次,这两次记录的降水量之和就是这一天的日降水量。 单位:毫米(mm) 5.降水的季节变化 (1)降水的变化 降水的季节变化:一个地区,一年内不同月份降水量是有差别的。通常用降水量柱状图表示 降水的年际变化:同一地区,不同年份降水量不一样

2023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说课稿新版新人教版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降水的变化与分布》,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以及说教学反思六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一课出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题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中的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的第三节,本节教材讲述天气和气候的要素之一——降水,主要讲了降水与生活、降水的季节变化和降水的空间分布三个方面的内容。本节教材与上一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一起,是对第一节“多变的天气知识的自然延申,更是作为理解第四节“世界气候”有关知识的基础。因此,本节教材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重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结合学生实际。 我确定以下三方面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结合生活实际,了解降水及其主要形式,运用生活实例说出降水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动手实践,使用降水资料,制作降水量柱状图,并能够读图说出降水的变化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地理就在我们身边,学习身边的地理。 2、大自然是有规律的,我们应该研究大自然的规律,做大自然的朋友。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根据教材内容,我重新编排了教学内容。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由于他们的认知水平较低,学生对于降水的变化只有感性的认识,而缺乏理性的认识,因此教会学生正确认识降水的变化是本节课的重点。 初一学生不仅认知水平低,而且对于数据与图像之间的转化,缺少—种图文转化能力和从图像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因此把降水柱状图阅读和绘制作为本节课的难点。 本节为“新授课”:共计2课时;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和雨量器。 二、说教法 教学不是向学生灌输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帮助者、引导着和组织者,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是教学的中心。总之,本节课力图表现这样的教学理念: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习是快乐的事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是学生的指向标。 因此,我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讨论教学法:以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兴趣;

七年级地理上册 3.3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说课稿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地理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一、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是在小学六年学习的基础上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降水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概念的学习并不是难点,因此在设计降水概念、主要形式、测量等内容时采用微课自主学习的方式学习,目的是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与此同时初一学生的抽象思维还不够强,降水量柱状图的阅读和世界年降水量分布的规律探究,通过设计层层递进的问题,课件及时展示直观醒目的地图和图片,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分析,培养学生类比的思想,提高学生读图、归纳知识等综合学习能力,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是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的第三节。本章内容从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天气现象入手,逐步引导学生关注两大气候要素气温和降水,最后了解各地的气候类型及影响因素。本节内容是在第二章大洲大洋的基础上展开,也是为七年级下册的世界分区地理学习的前提。本节教材讲述气候的要素之一——降水,主要介绍降水的时间变化和降水的空间分布两个方面的内容。本节与第二节的气温是对第一节天气知识的自然延伸,更是为学习第四节全球气候作铺垫,在本章内容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七年级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出以下三个维度的目标,让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掌握相应的学习方法并形成一定的能力。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降水的形式、等级和单位。 (2)观察降水量柱状图,说出降水的变化规律。 (3)观察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说明世界各地降水分布的差异。 2、过程和方法 (1)通过对降水量柱状图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讨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掌握读图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