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理解韦伯的社会学思想

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理解韦伯的社会学思想

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理解韦伯的社会学思想

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理解韦伯的社会学思想

马克思主义者将社会科学视为对经济结构的分析和解释,而韦伯则不同,他追求一种更全面的理解社会现象的方法。基于这种理念,韦伯提出了两种理性的概念: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这两种理性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被广泛运用以分析和解释各种复杂的社会现象。

工具理性在韦伯的理论中占据重要地位。它指的是根据可观测的规律和目标来选择和实施手段的方式。工具理性是一种实用主义的思维方式,追求最大化的效益。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常常根据自己的目标和期望来选择最适合的方法和手段。例如,在市场经济中,人们通过理性选择来提高生产效率和获得最大利润。工具理性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

然而,工具理性并不能解释一些重要的社会行为,尤其是涉及价值观和信念的行为。韦伯认为,人们的行为通常是基于一种基本的信仰系统,这种信仰系统构成了人们的价值理性。价值理性指的是人们根据一系列的信念和价值观来选择行为方式。这些信念和价值观可能是宗教、道德、道德、传统等文化影响的结果。价值理性是人类社会行为的重要动力,它不仅影响个人的行为,而且影响着社会的价值取向和规范。

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相互作用,共同解释了社会现象的多样性。举个例子来说,一个企业家可能在经营过程中使用工具理性,通过分析市场需求和竞争情况来制定营销策略,以追求最大利润。然而,同时他可能也受到个人的价值理性的影响,在商业决策中考虑自己的道德底线,并追求

企业的社会责任。同样,在政治领域,政治家的决策可能既受到工具理性,如选举结果和民意调查结果的影响,又受到价值理性,如他的政治信仰和价值观的影响。

韦伯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概念不仅为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更全面的框架,还对理解现代社会的复杂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行为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文化、历史、经济和政治等。通过运用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概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的多样性,并探究社会现象背后的动力和原因。

然而,韦伯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在实际应用中,区分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并不总是容易的,因为人们的决策往往同时涉及到工具和价值的考量。其次,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并不是分立的,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相互作用着,相互影响着。最后,这两种理性的概念可能过于简化了复杂的社会现象和人类行为,因为人类的行为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总之,韦伯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是社会科学研究中重要的理论概念。通过这两种理性的运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现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然而,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这两种理性的概念的局限性,以更全面和深入的方式探索社会科学的研究

综上所述,韦伯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为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更全面的框架,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现代社会的复杂性。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概念使我们能够考虑到不同因素对人类行为的影响,并探究背后的动力和原因。然而,这两种理性概念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在实际应用中难以明确区分和相互

作用的复杂性。因此,我们应该意识到这些概念的局限性,并以更全面和深入的方式进行社会科学研究,以更好地理解和解释社会现象

韦伯

理想类型理论 韦伯关于理想类型理论的一系列论述,很重要的位置。韦伯关于工具理性行动、价值理性行动、传统类型行动和情感类型行动的理论、关于各种权威类型和科层制的论述,都是理想类型的理论。 关于社会行动的类型分析,是韦伯理想类型理论的基础部分,韦伯认为社会行动的真实内容是具有主观意义的个人行动。如果从个人行动的根据来考察个人行动,就会在社会普遍性的层面上对个人行动做出一般的分类。韦伯划分的基本类型是:工具理性行动、价值理性行动、传统类型行动和情感类型行动。这四种类型的共同特点是他们都是根据人们开展活动的根据不同作出的划分,都在一定普遍化程度上概括了某些成员的行动方式,现实的社会行动不一定做出这样严格的划分。 工具理性行是对目的以及达到目的的手段,后果都做出策划、思考和选择而采取的社会行动的概括。具有功利目的性、手段选择性、操作策划性、效果监测性等特点。科层制是个典型,办事效率高,人性化弱。价值理性类型是超现实、超功利、指向某个不可选择目的的社会行动,只有手段才是自觉思考的对象,目的被赋予了终极价值,个人无需考虑。例如宗教信仰中人们会根据上帝旨意办事。传统行动类型是以传统习惯为根据展开的社会行动。比如有的地方人们有祭祖的习俗,一直延续下来,又或者过节日的一些风俗,经过很长的人类历史而不会有太大改变。情感性行动类型是以情感为根据的行动类型。例如冲动的人做事时会感情用事。又或者恋爱中的人会情愿为对方做任何事而不管代价。 在这四种类型里,工具性理性行动被韦伯看成社会现代化中最高的理性化形式。同理,科层制被他看成社会现代化的最有效形式。 科层制 与四种理想类型不同的是,在研究科层制时,韦伯的注意力是社会的整合机制和控制模式。韦伯认为,科层制是最系统最有效的社会组织形式。科层制具有高效优越性的原因有:把个人利益、动机同执行组织职能系统的联系在一起。排除有感情和个人交往亲戚邻里等联系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科层制组织行为具有高度合理性和预见性,但导致了个人对组织的依赖和服从。工具理性战胜了价值理性,注重效率和操作计划性,一切目标与手段都要经过检测与核算。科层制运行的特点有:存在的连续性、职权确定性、组织等级性、职员专业性、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职权不得转让,文件系统化和档案化。 科层制也有一些缺陷,韦伯最担忧的是科层制对人性的压抑。人的个性因素要不断的痛科层制发生冲突,科层制越发达,人性越贬损。韦伯希望有一天能出现一位具有真正感召力的领袖带领现代人走出科层制。 社会分层理论 韦伯认为社会分层有三个标准:经济标准、群体声望和政治权利。经济利益被韦伯看成划分社会阶级的客观标准;政治权利是对社会的控制能力,具有强制性。但权力作为强制力并不一定能在社会过程中有效发挥,权力必须转化或者获得权威才能实现对社会的有效控制,权威的主观性是十分明确的。韦伯把权威分为三种类型:传统权威,感召权威,合法权威。传统权威的根本特点是相信过去,它是同传统社会行动相统一的,比如少数民族的酋长。而传统权威又分为老年人统治、族长制、世袭制三种表现形式。老年人统治和族长制是简单的传统权威,是纯粹的人治,世袭制则复杂得多。传统权威有一个从人化向制度化的转变过

追求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和谐统一

追求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和谐统一 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周建建MG1009038 一、什么是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 “工具理性”(Instrumental Reason)是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其最直接、最重要的渊源是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Max Weber)所提出的“合理性”(rationality)概念。韦伯将合理性分为两种,即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价值理性相信的是一定行为的无条件的价值,强调的是动机的纯正和选择正确的手段去实现自己意欲达到的目的,而不管其结果如何。而工具理性是指行动只由追求功利的动机所驱使,行动借助理性达到自己需要的预期目的,行动者纯粹从效果最大化的角度考虑,而漠视人的情感和精神价值。 工具理性的核心是对效率的追求,所以资本主义社会在发展工业现代化的道路上,追求有用性就具有了真理性。韦伯的理论反映了这一时代的需求,同时也适应了这一历史性诉求。 韦栓喜在其《诗意的栖居——人类审美化的至境》①中提出了工具理性的以下特点: 1.逻辑性和系统性。工具理性注重理论的严谨和系统,要求对外界的准确把握。 2.现实实用性。工具理性始终以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为指导,主张理性建构在实际经验之上。 3.独立性与中心化。工具理性推崇自由与独立,提倡冒险与利益崇拜。 4.功利性与追求利益最大化。工具理性排斥任何形式的非理性,或者打着“理性”的幌子,实际上脱离实际的追求。 从以上特点可以看出,工具理性引导人类把自己置于这样一种思维中:主体和客体是分离的。面对客体,主体往往注重客体的特征和规律,从而制定行为规范。但是这种医治无疑是牵强的。以工具理性为评判准绳直接导致主体能动性、目的性的最大张扬。而目的、手段和对象三者之间关系是否和谐却不予考虑。目的本身的价值及所使用手段本身固有的价值倾向也被忽略不计。另一方面,工具理性追求商业利益的人们无限度地扩张,以至在文化和生活领域出现了工具至上的偏差,使得主体性原则极度膨胀,人被技术化,成了商品和工具,“人的人性和物的物性都分化为可以在市场上算计的使用价值。”②科学技术在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导致了人与自然的极度异化。 二、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分离及其后果 工具理性是启蒙精神、科学技术和理性自身演变和发展的结果,然而,随着工具理性的极大膨胀,在追求效率和实施技术的控制中,理性由解放的工具退化为统治自然和人的工具。因为启蒙理性的发展高扬了工具理性,以至于出现了工具理性霸权,从而使得工具理性变成了支配、控制人的力量。也就是说,西方启蒙运动以来一直被提倡的理性蜕变成了一种统治奴役人的工具。 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指出,“新教伦理强调勤俭和刻苦等职业道德,通过世俗工作的成功来荣耀上帝,以获得上帝的救赎。这一点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时也使得工具理性获得了充足的发展。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宗教的动力开始丧失,物质和金钱成为了人们追求的直接目的,于是工具理性走向了极端化,手段成为了目的,成了套在人们身上的铁的牢笼。”③ 现代社会,人类社会物质文明空前发展。然而在上帝和诸神隐去之后,人类社会走向了虚无,走向一个精神日益萎缩和颓废的时代,一切与技术效用无关的精神活动走向式微,遭到歧视和排斥。人类精神回到了原始的蛮荒,而人类自身更是在物质的浮华中流离失所,无

韦伯的社会学思想 (1)

韦伯及其理解社会学 ●第六章 2007年6月14日是马克斯·韦伯(MaxWeber,1864 -1920) 逝世80周年纪念日 ●德国国内举行许多纪念活动,世界范围内的各 种纪念活动更是数不胜数。 ●当韦伯的遗体在1920年6月17日被安葬在慕 尼黑东郊墓地时,只有为数不多的亲友、学生和同事参加了其简短的葬礼。这当中没有人会想到,80年后的今天,韦伯会享有如此高的世界性的 声誉。 ●韦伯与马克思、爱因斯坦一起并称为对世界历 史产生巨大影响的三个德国人, “重新发现和重视”韦伯的过程 ●1964年在海德堡召开的国际社会学大会,。来 自世界各国的一些著名社会学家,如哈 佛的帕森斯(TalcottParsons),巴黎的阿隆 (RaymondAron)、伯克 利的马尔库塞(HerbertMarcus)等人一致认 为,韦伯的地位应仅次于马克思、迪尔凯姆之后,是社会学理所当然的“经典作家”。 在海德堡大会之后,一个“经典作家”韦伯的形象 已经形成。 ●帕森斯的介绍,使得韦伯被英语世界的读者广 泛了解,并引发了世界范围的韦伯研究热。帕森斯翻译了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 神》这本也许是韦伯的广为人们阅读的著作。 也许帕森斯的翻译有许多有待改进之处,也许通过他的所谓“结构功能”学说,把韦伯“帕森斯化”了。但没有帕森斯的工作,韦伯就不可能被德国学者们“重新发现”。正是韦伯的 “出口转内销”,使得他在德国学术界被重新 发现并受到重视。 韦伯(1864-1920)的生平简介和代表作 1882年,18岁,考入海德堡大学.学习法律. 1884年,20岁,转入柏林大学. 1889年,25岁,取得博士学位,并获得律师证. 1892年,28岁,获得柏林大学教师职位.开始学术研究. 1894年,30岁,到弗莱堡大学任教.开始展示其才华. 1897年,33岁,回到海德堡大学,任经济学教授. 1897年,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1898年,34岁,韦伯脱离教职.以私人学者 的身份做研究.通过学者沙龙进行交流. ●1902年后,(38岁后),韦伯开始潜心研究 社会学. ●1904-1905年,发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 精神> ● 1909年,韦伯和滕尼斯齐美尔等创建了德国社会学 学会 1912年,离开学会. 1918年,韦伯到维也纳大学,重上讲台讲课.1919年, 韦伯到慕尼黑大学讲课. 1920年,56岁,韦伯患肺炎逝世 代表作: <宗教社会学论文集>(1920) <经济与社会>(1921-1922) <社会科学方法论>(1903-1917)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1904-1905) 第一节社会学方法论思想 ●一方法论的核心概念---”理解地解释” ●(一)通则与具体的划分,同自然科学和人文科 学的划分不是对应关系 ●(二)社会学和自然科学的相似之处 ●1,进行解释,发现通则;2,科学语言 3,价值中立性与价值相关性 (1)价值中立性 价值中立性是指研究者在选定了研究对象之后,必须放弃任何主观的价值观念,严格以客观的、中立的态度进行观察和分析,从而保证研究的客观性和科学性。此外,价值中立性还包括另一层含义,即事实领域与价值领域、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研究机构的区分。 幻灯片13 引申问题:社会学学者的独立精神 ●作为一名社会学研究者,应坚持中立的学术研 究,以此对国家、对社会、对人们服务,这样 我们才有价值。社会学学者在学术研究中要保 持自身的独立精神,应当认识到任何理论都是 对现实的反应,代表的只是一种视角,一种看

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理解韦伯的社会学思想

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理解韦伯的社会学思想 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理解韦伯的社会学思想 社会学家韦伯(Max Weber)是20世纪最重要的社会学家之一,他的理论对于理解社会现象和社会演变有着深远的影响。其中,韦伯通过提出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概念,对人类社会行为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阐述。本文将探讨韦伯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概念,并解析其在社会学思想中的重要性。 韦伯将人类的理性行动分为两种类型: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工具理性是指个体或集体通过运用技术和工具来达到预期目标的行为。换言之,工具理性关注的是目标的实现,其核心思想在于选择出能够最有效解决问题和实现目标的手段。这种理性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尤其在工业化和科技革命的进程中,通过不断提高生产力和创新,工具理性带来了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进步。然而,工具理性的运用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人类对于技术的过度依赖,导致人与自然的矛盾加剧等。 与工具理性相对应的是价值理性。价值理性是指个体或集体在行动中受道德、宗教、或个人信仰等价值观念的指导下,追求某种被视为正确或合理的目标。价值理性关注的是行动背后的动机和意义,强调对于人类行为的伦理思考和道德判断。在其思想中,韦伯认为价值理性是人类社会存在的重要动力之一。人们基于自己的价值观选择行动,有时候会追求不仅仅是物质利益的最大化,而更关注道义和精神层面的追求。例如,在慈善事业、环保运动以及人权活动等社会运动中,人们的价值理性得到了体现。 韦伯深入思考了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之间的互动关系。在

他看来,现代社会的发展呈现出一种趋势,工具理性正日益主导人类行动。工具理性的进步给予人类以巨大的实际利益,而这种实际利益的追求又进一步强化了工具理性。然而,韦伯也指出了这种发展所带来的隐忧,即对于价值理性的忽视。现代社会强调效率和产出最大化,导致人们对于纯粹的功利主义进行追求,而忽视了个体内心的道德追求和价值判断。这种单一追求最终可能导致社会成员对于道义和伦理的疏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冷漠和功利。 因此,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平衡和调和是构建更为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在社会运行中,工具理性在提高效率、优化资源配置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价值理性则强调人类对于道德和意义的思考,使得社会更加公正和富有人文关怀。只有二者的融合,才能构建一个更为繁荣和持久的社会秩序。 在这个过程中,个体和集体都需要思考和行动。个体需要反思个人的价值观念和动机,明确所追求的理想,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行动中;而集体则需要建立起共同追求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以指导整个社会的行为和发展。只有个体和集体都意识到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重要性,并共同努力寻求平衡,才能够实现社会的持续进步和和谐发展。 总结起来,韦伯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概念为我们理解人类社会行为提供了重要的思考框架。通过工具理性的追求,人类社会迅猛发展;而通过价值理性的反思,人们能够从精神和道德层面深入思考行动的动机和意义。二者的平衡和融合是建设一个更加和谐和富有人文关怀的社会所必须的。只有在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共同作用下,人类社会才能实现更加全面和可持续的进步

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

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 你好,我是刘擎,欢迎你和我一起探讨西方现代思想。 今天要讲的是韦伯提出的一个概念:工具理性(instrumental rationality)。 两种理性: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 之前说到,在现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价值标准,社会中存在各种各样的价值取向。但你有没有注意到,其实我们也有高度一致的地方——谈到钱这个话题,我们的取向好像就很一致。我们都承认,不论追求什么,金钱都是有所帮助的。 难道我们都是拜金主义者吗?我觉得未必。科学家、诗人、或者沉浸在恋爱中的年轻人,他们最看重的东西可能是科学、是艺术、是爱情,但他们也都会承认,钱是很有用的。 韦伯同时代的一位社会学家齐美尔有一个比喻,他说金钱有一点像上帝,上帝对所有人一视同仁,每个人都可以用上帝的名义做自己的事情。如果要问韦伯对这种现象的看法,他会怎么说呢? 这时候,“工具理性”这个概念就要登场了。韦伯认为,人的理性可以区分成两种不同类型,一种叫工具理性(instrumental rationality),一种叫价值理性(value rationality)。 工具理性是做什么的?它的作用是找到做事的手段,就是一件事怎么做才是最有效的。打个比方,我在外地开会,家人打电话来说要我赶紧回家。我一计算,飞机最快,机票的价格也能接受,于是就订了航班。这里运用的就是工具理性。注意,我说了一个词:“计算”。工具理性的关键就在于“计算”:针对确定的目标,计算成本和收益,找到最优化的手段。工具理性不关心目的,只关心达成目的的手段是不是最优的。 价值理性又是什么呢?还是同一个例子,在外地开会,家里人让我赶紧回家。但这一次,订机票之前我突然想:不对,还是得先搞清楚到底是

理性化及其传统对韦伯的中国观察

理性化及其传统对韦伯的中国观察 本文旨在探讨理性化在中国的传统表现以及马克斯·韦伯对中国观察的影响。韦伯作为著名的社会学家和思想家,其理论观点对于理解中国社会结构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韦伯看来,理性化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而中国社会的理性化过程则具有独特的传统和表现形式。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理性化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从孔孟之道到程朱理学,理性化的思想贯穿于中国文化的各个层面。这一传统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当孔子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观点,他实际上强调了理性化在人类知识、情感和审美等方面的作用。在此之后,历代儒家学者不断发展理性化的理论,使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斯·韦伯在其著作中多次提到中国的理性化传统。他认为,中国的理性化表现为一种独特的“形式理性”,即通过特定的仪式、规则和制度来规范人类行为和社会关系。在中国传统的国家治理中,韦伯注意到官僚制度在理性化方面的作用,这种制度以严格的法律和规章制度为基础,要求官员们按照既定的程序和标准行使职权。韦伯还到中国的教育体系、艺术和文学等领域,他认为这些领域都体现了理性

化的精神。 通过深入了解理性化的传统表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马克斯·韦伯对中国社会的观察。在他的著作中,中国社会被描述为一个具有高度组织化和规范化特征的社会,其独特的治理方式和文化传统使中国社会在理性化的过程中形成了与众不同的面貌。韦伯的观察为我们提供了理解中国社会结构和发展轨迹的重要视角,也使我们对中国社会的理性化进程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理性化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从孔孟到韦伯,理性化的观念历经千年的发展与传承,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韦伯作为具有深远影响的社会学家,他对中国社会的观察和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视角,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中国社会的理性化进程。 马克斯·韦伯是一位德国社会学家和哲学家,他的社会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韦伯的社会学理论中,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是两个核心概念。本文将探讨这两个概念的定义、意义以及它们在社会中的作用,从而更好地理解韦伯的社会学思想。 工具理性是指人们通过运用有效的方式和手段来实现自己的目标。在韦伯看来,工具理性是一种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它强调对

马克思韦伯的思想

马克斯·韦伯(1864-1920)是近代社会科学发展史上世界公认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在社会学领域中与卡尔·马克思、迪尔凯姆并驾齐驱。他涉及的领域特别多,哲学、社会学、历史、宗教。所以很多专业都不能饶过他,所以你们作为马原应该好好了解他,不仅仅听课,要找两本专著看一下。 与父亲终生隔阂的韦伯韦伯出生在德国的一个有广泛社会和政治联系的富裕家庭。韦伯生于德国图林根的埃尔福特,他是家中的长子,父亲是一名知名的政治家和公务员。父亲的职业使家里充满了政治的气氛,许多突出的学者和公众人物都经常造访家中。 受到家庭环境的耳濡目染,年轻的韦伯表现出他对研究社会科学的强烈兴趣。 在1882年韦伯进入了海德堡大学的法律系就读。如同他父亲一样,韦伯选择以法律作为主要学习领域,并且也加入了他父亲就读大学时的同样社团。除了法律的学习外,年轻的韦伯也学习了经济学、中世纪历史、神学。他也在斯特拉斯堡加入德国国防军服役了一小段时间。 在1884年的秋天,韦伯回到老家以就读柏林大学,在接下来8年里除了曾至哥廷根大学就读一个学期并且又服了短期的兵役外,韦伯都一直待在柏林研究深造。两年后,韦伯写下了一本名为“罗马的农业历史和其对公共法及私法的重要性”的书,完成了他的教授资格测验(Habilitation),韦伯也因此成为正式的大学教授。这造就了一种智识性刺激的氛围,对韦伯的成长起了重要作用。父亲老马科斯·韦伯出身西法利亚一个纺织业为主的工商业家族。到韦伯出生时,父亲已经是一名法官。韦伯的母亲出身于教育世家,关注并研究宗教和社会问题。老韦伯在政治上倾向于立宪派,由于关心政治,他逐渐成为一个典型的德国资产阶级政治家,忙碌热衷于当代政治问题,“沉溺于美食、自我满足式的自由放任主义”(沃尔夫冈·莫姆森语)。老韦伯虽然是新教徒,但具有享乐主义倾向,这样一种精神境界使得夫妇之间经常发生冲突,家庭失去和睦。母亲在小韦伯心目中的地位重过父亲,所以逐渐对父亲产生抵触情绪。同时,老韦伯对子女的教育方式专制,纯粹用家长制的方式管理孩子。小韦伯是一个很活跃的人,经常在同学之间闹饮、竞酒、决斗,这也使得与父亲愈来愈对立。后来,老韦伯对妻子的独裁专制态度使韦伯忍无可忍,甚至认为母亲的人身安全也受到父亲的威胁。这些最终导致父子之间的关系彻底破裂。1897年8月10日老韦伯在旅行途中去世,韦伯和父亲的和解成了永远无法成全的遗憾。 精神分裂的韦伯 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最后写下了那经久传诵的段落:“没有人知道将来是谁在这铁笼里生活;没有人知道在这惊人的大发展的终点,会不会又有全新的先知出现;没人知道会不会有一个老观念和旧思想的伟大再生;如果不会,那么会不会在某种骤发的妄自尊大情绪掩饰下产生一种机械的麻木僵化呢,也没人知道。因为完全可以这样来评说这个文化发展的最后阶段:‘专家没有灵魂,纵欲者没有心肝;这个废物幻想着它自己已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文明程度。’”在后人的分析中,这段话充分显示了一种精神分裂的风格,消沉而痛切。早年时,韦

营销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

营销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 鲁培康 企业的目的是什么?为顾客创造价值。如何创造?通过资源要素和竞争工具。然而,手段的竞争,工具的使用,既要以顾客价值的创造为前提,还要以利益相关者的意愿为条件,这是营销背后的普世价值。否则,企业会因手段而丧失目的并葬送自己。 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是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的理论概念,工具理性是一种以工具崇拜和技术主义为生存目标的价值观,价值理性则体现出人对价值问题的理性思考。法兰克福学派对工具理性的一度批判并没有折损其锋芒,它反而随着社会对物质效率的不懈追求而更加膨胀。 关于营销是一门科学,还是一门艺术,并没有不可动摇的权威定论。随着市场的飞速发展,消费者行为的不断变化,传统营销也在不断吸收多个学科领域的丰富成果来完善自身。在中国,面对庞大的市场需求与行业发展,那些及早领悟了“大市场才能创造大企业,大企业需要靠营销”的创业家们赢得了第一回合的胜利。可以说,所有从西方引进的管理学科,唯有在营销的功能延伸上我们把自己的发明创造施展得淋漓尽致。营销需要竞争,竞争就是以自己之长攻他人之短。中国企业与跨国公司发展历史不一样,规模实力不相同,资源能力不可比。然而,在本土作战,生产成本与人力资源是我们的优势,营销服务是我们的地利,文化背景是我们的天时。只要对近20年中国营销熟悉的人都不会怀疑,营销是中国市场最富于创造性的一个行业,也是中国市场最容易误闯雷区的一支兵种。很多人善于总结历史,认为中国营销的伟大成就是用了30年走完了西方200多年才走完的路。姑且不说这是不是事实,但这样的自捧至少说明我们在营销领域的确有着惊人的业绩。在一些主张知识无用的企业眼里,什么营销真理不真理,只有按照中国人自己的套路才能打败跨国公司。姑且不说这话对不对,但真正能够打败跨国公司的中国企业则未必会这么想。当我们不断总结中国营销的巨大成就时,还应该反思一下那些形而下的非凡创造对于营销的健康发展已经付出,或者将要付出的昂贵代价。 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本可以很好地统一起来。价值理性是一种目的理性,它追求行为的合目的性,它并不回避功利目的,但它并不以功利为最高目的,而是肯定功利又超越功利。在营销界,我们一方面批判跨国公司把工具理性和研究模型视为圭臬,另一方面我们自己却不分良莠,对营销工具的使用无所不用其极。实际上,跨国公司更多地在研究和使用战略工具,中国企业则更多地在发明战术手段。基于价值理性,企业无论大小,只有一种目的,这就是为顾客创造价值。然而,在中国市场,企业被人为地分为多种类型,企业的目的也变得多种多样。在很多强调短期目标的企业看来,营销就是战术,因为只有战术才能在市场中见效最快。对战术的执著往往使这些企业转向对战略的另一种误读,诸如“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式的思考方式常常使自己陷入“白马非马”的逻辑。一旦企业把赚钱当成目的,企业的一切便是成本,营销只能背上沉重的枷锁,因为只有营销才能转化成

韦伯的理解社会学

简介 马克思·韦伯(1864—1920)德国社会学家,主要著作《经济与社会》《宗教社会学论文集》《科学理论论文集》《社会科学方法论》。 第一节对社会的认识与社会学方法论的构建 一、社会行动和社会学定义 韦伯认为社会是由行动者组成的系统。有着针对他人的主观意义的个人行动被称为社会行动。而只有具有主观意义的社会行动才是可以理解的才属于社会学的研究范围。但仅有理解是不够的,对社会行动的理解必须伴有经验上的验证才是具有价值的。这种经验上的验证是要寻找某一社会现象背后的具体的因果关系,而不是探求具有普遍因果效率的规律。 由此,韦伯给出了他的社会学定义: “社会学是一门致力于解释性地理解社会行动并通过理解对社会行动的过程和影响作出因果说明的科学。” 二、理解 韦伯认为,社会行动的本质是其蕴含的精神内涵和文化意义,那么研究社会学的方法就不能借用自然科学中的实证方法,而只能是理解和说明。 理解的确定性基础:1,理性的理解方法(如根据已接受的思维模式推出逻辑序列),具有高度的确定性。2,重新体验的方法,人们通过同情的参与能恰当的把握行动发生的情感环境,从而对别人的行动和动机进行有效的把握。(如移情和艺术欣赏) 理解的操作类型:1,对主管意义的直接观察理解。即理解行为“是什么”或“干什么”,以及理解逻辑命题。2,解释性理解,即通过理解理解行动者的动机(“为什么”)来把握行动意义的理性理解过程。 三、价值中立与理想类型(社会学研究中的客观性问题) 1,价值中立的概念 价值判断是价值中立的对立面,应理解为是从伦理、文化和哲学观点中推演出来的实际价值判断,即实践判断。假如在研究过程中有价值判断,科学就没有客观性,并且科学研究也无法解决价值判断的问题。所以,价值中立就是要在研究过程中不作任何价值判断。

社会学古典时期的理解问题及韦伯的理解社会学

社会学古典时期的理解问题及韦伯的理解社会学 实证主义产生以后,经验研究方法逐渐普及,但与之同时它的弊端也日渐显现,为了寻找更好的方法,社会学中理解的方法被提出。本节主要介绍的有古典解释学,维科、施莱尔马赫、李凯尔特的理解思想,最后介绍韦伯的理解社会学。 理解问题的起源就是古典解释学,解释学其实就是一门隐晦的含义显现出来,是人能清楚理解的学问,一开始是神学解释学,通过语言解释《圣经》,后发展成为用语言等表现形式的文献解释学,这一时期的解释学还只是宗教活动中的一个部分,宗教改革时期要求对《圣经》重新解释,这推动了解释的发展,从而运用到对古代文化的理解。维科是意大利伟大的思想家,他只要强调深灰科学研究的历史理解问题,认为数学推理方法不是认识世界的唯一方法,提出只有事物的创造者才能对事物进行理解,自然界的创造者是上帝,只有上帝能够了解,历史的创造者是人,人类有能力理解发展的历史。他认为社会科学是“人类理念的历史”,研究历史得从人类是心灵的变化去研究,谁创造力是就由谁来叙述历史,用理解的方法研究历史,理解的可靠手段是语言,充分显示人类思想和思维的变化,是正确认识历史的重要途径。后来德国人阿斯特、沃尔夫也对社会科学的理解方法进行了进一步的说明,阿斯特认为文字研究不等于文字考据,他的核心是把握古代文化的精神,精神的理解是对作品的最高理解。沃尔夫虽然不完全同一阿斯特的观点,但他也认为理解的目的是把握作品的语言,进入解释者的思想境界。在解释学的不断发展中,施莱尔马赫是解释社会学发展的集大成者,被称为“释义学的康德”,他对理解方法研究的贡献主要在于:理解是一种普遍的解释,希望理解规则能够成为一种独立的方法,其次,他也认为理解的最终目的是理解作者的精神思想状态,而理解的过程主要包括两个层次,语法解释和心理学的解释,两者相辅相成,达到理解作者精神的状态,语法解释注重的是理解语言的共性,而心里解释注重解释作品的独特性,最后他提出解释循环问题要运用到心里解释中去。对作品的突然性的顿悟需要对某一作品反复审视,需要考虑作品的整体,只有充分考虑整个作品的整体才能更好的理解部分。 德国生命哲学家狄尔泰是解释学执法,是西方一个较早系统提出理解方法的人。狄尔泰本来是实证主义的狂热者,后来他发现实证主义将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绝对化了,于是抛弃了实证主义,走上了历史主义的道路,提出了历史理性批判,其启发于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提出要解释人是如何认识社会现实的,结论是要从心理的角度和动机出发分析艺术、宗教和科学。他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建构它的精神科学。第一,要从自身内部观察社会的“最后现实”,不仅要从外部社会事实出发,而且要从研究者的内部世界出发,即内省,通过内省得到的静安称作是高级经验,外部经验是内部意识的外化,内部遗失作为精神现象的事实也可以不需要他的外部存在,狄尔泰将他这种独特的方法称作“指向一定目的地的运动心理学”,通过内省的方法国语强调认识者的内部意识,这就必然护士社会事件的具体过程,因此他开始修正,将自己的注意力从内部意识转向了社会文化。第二,要从感性资料的外部标识认识他人的内心世界,人只有将自己与他人比较才能认识自己的个性,理解与观察他人的内心世界,有一个前提是必须存在一个能使社会个体之间达到相互理解的中介,为了找到这个中介,狄尔泰搬出了黑格尔的“客观精神”,客观精神是人与人之间联系的连接点。他还提出来一个重要的思想,那就是社会历史知识的真相性的尺度不是人们认识的一致性,而是存在于人们认识背后的文化历史内容的一致性。理解的概念分为三个不同的等级,逻辑结构、行为、感受,而在这三个等级中,只有感受特别是历史的感受才是狄尔泰心目中真正意义上的理解,理解不是有计划性的,而是一种在社会变化中类似于直觉和顿悟非理性活动。综上,狄尔泰在“历史理性批判”的旗帜下构建了他的精神科学大厦,比较系统的阐述了理解的方法的本质,认识社会行动者的内心世界是一种非常复杂、艰巨的任务,简单用自然科学的方法认识社会现象是不能完成这个任务的,社会科学有其独特的“理解”的认识方法。

浅谈韦伯与法律社会学

浅谈韦伯与法律社会学 一、韦伯的法社会学概述 (一)法社会学在韦伯的时代 韦伯生活在十九世纪末到20世纪初,他出生于德国图林根的埃尔富特市,生长在欧洲的土地上也使得他具有了传统欧洲思维能力,他的一生尽大局部的时刻是在写作中度过的,同时在当时就享有盛名,他的著作颇多,涉及到政治、经济、宗教等诸多方面,内容也错综复杂。法社会学又称法律社会学或社会法学作为一门学科,而正是由像韦伯如此的一批学者真正奠基起来的。在当时的时代里,法社会学也必定是时代的反映。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大肆扩张,瞬间涉及全世界,且差不多由传统的垄断主义开展到自由竞争主义,如此,社会的整体结构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为自由竞争主义带来的一个必定的结果确实是基本政府对社会的有力干预,否那么,政府将显现出巨大的压力,然而压力必须得到释放,在这中间,法律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西方诸国家对法律及正义的信仰,非常自然的就将法律和社会本身联系在了一起,如此便引起了诸多学者对法律和社会的关注,一大批的学术论文和书籍相继而出。韦伯也是在如此的背景下从事写作的,1908年,马克斯韦伯开始写作?经济与社会?,其中的?经济与社会中的法律?成为法律社会学研究的重要起点。随后,他又写作了一大批的著作,最终奠定了这门学科的根底。 (二)韦伯的法社会学概述 马克斯韦伯是当代具有广泛妨碍的思想大伙儿,他的理论涉及到社会科学的诸多领域,且大局部著作被奉为经典。“法社会学是韦伯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局部,但正如韦伯对其他领域的研究一样,在法社会学理论中,他并没有给予一个清楚的论域,他只是要紧研究经济与社会关系,探讨了法律与其变化模式。〞[1]韦伯的法社会学理论一方面来源于其法学和经济学教育,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在欧洲在法律史方面受到的练习,然而,他并不是像以往的法学家那样从法律进手,而是以社会学的眼光和经济学的视角来探求法律的社会根源,以“社会行为〞作为其全然单位,从而来对法律与社会进行了深进的研究,不仅如此,韦伯在研究社会本身与法律的关系后,并没有停下,而是又将

马克斯·韦伯的现代性思想

论韦伯的现代性思想 毕天云 [关键词] 韦伯;现代性;理性化;马克思;哈贝马斯 [摘要] 现代性是社会学的中心主题,韦伯是一位现代性理论家。本文分析了韦伯关于现代性的基本特征、现代性的展开过程和现代性的命运等思想,并与马克思、哈贝马斯的现代性思想进行了简要的比较,最后讨论了韦伯现代性思想的意义。 众所周知,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最早产生在欧洲(确切地说是西欧)并非出于偶然,它既是欧洲社会思想发展的结果,更是欧洲社会现代化的产物。社会现代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现代性不断孕育、发展和成熟的过程,以现代社会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社会学,自诞生之日起就与现代性问题结下了不解之缘,以至于我们可以说,现代性问题是贯穿社会学发展的一根“红线”,现代性问题是社会学的中心主题。当今国际知名的英国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早在1971年出版的《资本主义与现代社会理论:马克思·涂尔干·韦伯》一书中就指出:“马克思、涂尔干与韦伯的社会学观点,皆根植于他们对现代社会形式之基本结构与发展趋向的不同观念上。”[1]英国的另一位社会学家尼格尔·多德在1999年出版的《社会理论与现代性》一书中,以“现代性”为主题线索,介绍和评析了“古典社会理论”、“现代社会理论”和“后现代社会理论”中有代表性的十五位社会学家的现代性思想。[2]韦伯,作为古典社会学的三个大家之一,他的研究视野当然不可能(事实上也没有)“游离”于社会学的“中心主题”之外。特纳(Bryan S. Turner)认为:韦伯是“一位现代性理论家”,“理解韦伯对其事业的看法的最佳方式,是将其看作对现代性性质的孜孜探求。”[3]目前,现代性和后现代性问题在学术界炒得沸沸扬扬,要理解和把握现代性的真谛,最好的途径之一就是“返回古典”,看看讨论现代性问题的“祖师爷”们“说过些什么”,后人从中能“得到些什么”,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韦伯是一个才华横溢的思想家,在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宝库中,现代性思想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理解韦伯的现代性思想,首先要理解他所生活的时代背景。韦伯晚于马克思46年出生,在他还是一个儿童的时候,马克思的理论已经在思想界和政治“场域”产生了巨大影响。马克思主要生活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韦伯则主要生活于资本主义从“自由时期”向“垄断时期”过渡的时代背景下:资本主义世界在自由竞争时期建立起来的市场交换法则由于垄断的形成而显得软弱无力,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商业精神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物质生产方面创造出越来越多的人间奇迹,但与此相伴的却是人们精神世界的意义和价值的逐步衰落和丧失,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韦伯阐述了他的现代性思想。在1919年向慕尼黑一批青年学子发表的“以学术为业”的演讲中,韦伯指出:“我们这个时代,因为它所独有的理性化和理智化,最主要的是因为世界已被除魅,它的命运便是,那些终极的、最高贵的价值,已从公共生活中销声匿迹,它们或者遁入神秘生活的超验领域,或者走进了个人之间直接的私人交往的友爱之中。”[4]这段论述集中地表现了韦伯的现代性思

韦伯的理解社会学

韦伯的理解社会学 韦伯的理解社会学 韦伯的理解社会学 摘要:马克斯.韦伯是德国的著名社会学家,政治学家,社会理论家,也是现代一位 最具生命力和影响力的思想家,他的成就开创了比较社会学、理解社会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指出了理性对于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潜移默化的影响,韦伯的家庭和社会背景决定了他为 社会学奉献终生的必然,他系统的阐释了东西方宗教伦理差异对于社会现代性以及现代资 本主义发展的影响,其学术成就之宏大精深,影响之深远,在社会学界乃至整个世界社会 科学理论体系上都是空前绝后的。他用毕生的努力,集智慧于对社会学的研究之中,致力 于推动人类的社会进步之上。关键字:韦伯理想类型 韦伯把自己的社会学叫做“理解的社会学”。他指出,社会学是“一门致力于解释性 地理解社会行动,并通过理解对社会行动的过程和影响作出因果说明的科学。”根据韦伯 的这个定义,我们认为,韦伯把“人类的社会行动”作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韦伯从研究 中认为个人赋予社会行动的那种意义,主要是指个人的主观意义和主观价值及目的,而不 是所谓“最高的”价值和意义。因此,他所讲的社会行动是一种意向性行动。主要包括行 动者本人能够清楚地意识到行动的目的、价值和意义。另外就是,行动是以过去、现在或 将来所期望的那个人的行动为目标。因此,行动的目标指向性是指向外。这样,个体的行 动就体现了社会交往的性质。 一,韦伯的家庭和社会背景 在1864年4月21日,马克斯·韦伯生于德国图林根的埃尔富特市。他的父亲是出身 于威斯特伐利亚纺织业实业家兼批发商家庭的一位法学家,后来成为柏林市议会议员。韦 伯的母亲是一位很有文化修养、热衷于宗教和社会问题的妇女。她在1919年去世,她对 她的儿子影响很深,使他对宗教具有炽热的感情。青年时代的韦伯在他的父母亲的客厅里 结识了当时知识界和政界的许多杰出人士,如狄尔泰、莫姆森、聚贝尔、特赖奇克和卡普 等人。 1882年,18岁的韦伯考入海德堡大学,在法学院接受高等教育。他同时攻读历史、 经济、哲学和神学,并参加学生会组织的各种活动和辩论会。在海德堡大学学习了三个学 期之后,韦伯在斯特拉斯堡服了一年兵役,先是普通士兵,后来晋升为军官。他为曾经担 任过帝国军队的军官一直引以为荣。1884年进入柏林大学和格丁根大学继续深造。1889 年在柏林获法学博士学位。论文题目是《中世纪商业企业史》。同年,开始学意大利语和 西班牙语。登记为开业律师。 1890年再次参加法学考试。应“社会政治联盟”的要求开 始调查东普鲁士农民的境况。1892年提出关于东德意志农业劳动者境况的报告。1893年 与玛丽安妮·施尼特格尔结婚。1891年《罗马农业史及其对公法和私法的意义》发表。这篇论文以及他和莫姆森教授进行的答辩使他获得了教授资格,在柏林大学谋得了一个教席。

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基本内涵

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基本内涵 价值理性(Value Rational)也称实质理性(Substantive Rationality),即“通过有意识地对一个特定的行为—伦理的、美学的、宗教的或作任何其他阐释的——无条件的固有价值的纯粹信仰,不管是否取得成就”。也就是说,人们只赋予选定的行为以“绝对价值”,而不管它们是为了伦理的、美学的、宗教的,或者出于责任感、荣誉和忠诚等方面的目的。 价值理性的存在古已有之,真正成系统的研究要追溯到法国的启蒙运动时期。 法国启蒙的特点就是特别认同价值理性。尽管伏尔泰、孟德斯鸠等英国制度崇拜者曾大力宣传英国的工具理性。有人(拉尔夫等)认为,伏尔泰最伟大的单项成就或许就是他在法国倡导英国式的经验主义来消除笛卡儿唯理主义的影响。他年轻时曾因得罪了一位权贵而被放逐到英国,在英国过了三年,其间“彻底”皈依了英国的经验主义传统。回国后就致力于宣传培根、洛克的思想,宣传牛顿那一套已为经验证实了的科学体系,要法国人放弃不讲实际、空对空的笛卡儿主义,并在引导法国思想界更注重实际方面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他的著名的讽刺小说《老实人》(1759)就典型地反映了伏尔泰的这一思想倾向。此书的主题就是教导人们:生活是不完美的,可能永远不会完美,但如果人类不去进行枯燥无味的推理论证,踏踏实实地去做那些单调而富有成果的艰苦工作,人类将取得最大的成功。孟德斯鸠、狄德罗等也有同样的思想倾向,如孟德斯鸠极其推崇英国政治制度,

写《法意》宣传之;狄德罗编《百科全书》也体现了工具理性精神,要通过普及最新科学成就清除迷信,推动科学发展,以减轻人类的苦难。但是问题在于:他们的宣传,对于法国思维方式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朱学勤在92年第6期《读书》上有一篇文章,指出了伏尔泰等人这种英国工具理性宣传影响的局限性,可以在此引为参考。朱文说:“法国是个大陆国家。她的精神气候是文学型、戏剧型,不是哲学型、逻辑型。哲学的面包不涂上文学的奶酪,法国人咽不下去。……启蒙运动的主流作家,有文学活动,但基本性格是哲学型、逻辑型、百科全书型。他们深染英国的岛国气候,向法国输入的也多是海洋恒温型工具理性——沉着事功,平庸缓进,而不是充满浪漫美感冲天而起的价值理性。因此,启蒙学派的哲学家是法国本土的,启蒙运动的哲学内容却是舶来进口的,与本土精神气候并不契合。” 另一位上海学者傅铿,在一篇谈雷蒙•阿隆的文章中从另一个方面指出了伏尔泰宣传的局限性,也值得一读(《读书》92.1“浪漫理想和事功精神”)。傅铿说,十八世纪以来的法国知识分子一直是羡忌英国人在制度上和商业上的辉煌成就,但是他们却热中于将英国人的制度转译成种种光芒四射、永恒但却是含混不清的理念口号。自由、平等、博爱和人民主权曾经是魔力巨大的革命咒语。傅文引用阿隆的说法解释说,这一情况显示了法国文人的一个重要的历史职能:“那就是将文人自身与人类的种种梦想和激情联结在一起,与此同时,不管是好是歹,将那些散文化的社会成就转化为种种普罗米修斯式的使

有关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两者和谐发展的有效路径

有关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两者和谐发展的有效路径 马克斯韦伯在其巨著《经济与社会》中对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做出了经典式的解释。在韦伯看来,工具理性的特征在于关注手段的有效性与适用性,它是人们运用手段而达到既定目标的价值观念。工具理性在某种程度上源于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中的理论理性,它是西方启蒙运动以来的理性主义思想同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所形成的技术理性主义理念,以功利目标和技术手段为核心,并在工业文明社会中占据统治地位的思维方式,因而也可称之为技术理性。正如韦伯所言,工具理性是指通过对外界事物的情况和其它人的举比的期待,并利用这种期待作为条件或者作为手段,以实现自己合乎理性所争取和考虑的作为成果的目的。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二者之间的差异性在于价值理性是对现存世界的批判、反思和变革,从而建构一个应然的、理想的、合乎人的目的和本性的美好世界。价值理性源于康德《实践理性批判》中的实践理性,它强调人的生存意义情境下的理想价值、道德价值和情感价值等,是对自我价值和生存意义的一种认知,具备了一定的关怀性与合理性,换言之,价值理性就是人在发展之中的主体尺度。 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作为统一的理性观念和人类理性行为的两种基本形式,虽然两种理性分别有其不同的文化和伦理基础,但二者之间也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冲突、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这主要表现为:第一,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反映了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的手段和目的之间的逻辑辩证关系。第二,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反映了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的合规律性思维与合目的性思维之间的逻辑辩证关系。第三,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反映了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的现实利益和终极利益之间的逻辑辩证关系。 我国目前正处于转型阶段,其主要表现为由封闭型社会转向开放型社会;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由传统的农业社会转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时期我国而临着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领域公共政策的重大调整和完善,公共政策的执行在公共政策过程中有着关键性的作用,承担着将目标转换为有效行动的重要任务。公共行政过程的一个重要特质在于公共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应将公共利益视为终极目标。正如罗森布鲁姆所言:公共行政与私营部门管理的区别在于政府有义务增进社会的公共利益。叫由此可见,公共政策执行作为公共政策过程的中介环节,必然会为致力于维护公共利益这一终极目标而服务。因此,从维护公共利益的层而来看,公共政策执行表现为一个价值理性的问题。

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

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 工具理性的泛滥与价值理性的缺失 在当代中国,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深入,中国的传统价值理念经历了重大转变,以 往的“重人伦轻事功”的价值理性理念已经被“唯GDP主义”、“金钱至上”的工具理性 理念所替代。中国人在享受着现代化所带来的物质文明的繁荣的同时,另一方面精神文明 的贫瘠犹如穿上华丽时装的假人模特,有形而无灵。 理性是人类具有的依照所掌握的知识和法则进行各种活动的意志和能力,是从人类的 认识思维和实践活动中发现出来的,并且是主宰人类的认识、思维和实践活动的主体事物。从野蛮走向文明,从蒙昧走向理性是人类的进步。 而在马克思韦伯看来,理性又可以分为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两个方面。工具理性是指 行动只是由追求功利的动机所驱使,行动借助理性达到自己需要的预期目的,行动者纯粹 从效果最大化的角度考虑,而漠视人的情感和精神价值。价值理性相信的是一定行为的无 条件的价值,强调的是动机的纯正和选择正确的手段去实现自己意欲达到的目的,而不管 其结果如何。 理性在人类的历史上一直被人们所推崇,但是真正的让理性处于统治地位的,并且让 理性成为裁决一切的绝对权威是启蒙运动。启蒙运动让理性代替神性,培根的“知识就是 力量”向各个领域发起了理性主义的号角。但是这种理性主义号角实际上是工具理性的一 种突出 表现形式。 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人们在迅猛发展的科学技术面前建立起极大的自信,认为理性 所带来的科学技术能够驾驭一切,能够扫去蒙昧,并且可以使得人类站在世界之巅。但是 这种理性越来越趋向工具理性主义化,越来越缺少理性本来应有的人文主义关怀。特别是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所有的一切不经过价值评估,而是以效率和利益优先,无论如何资本 的积累才是绝对的真理。毋庸置疑,这种工具理性可以使得西方工业文明得到迅速的发展,但是恰恰是这一种工具理性的主导地位导致了以追求人类本质意义和价值的价值理性的边 缘化。这种价值理性的边缘化是导致现代社会各种问题的丛生的主要原因。 中国经历了6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近30年来的高速发展。这种成功的结果让我们欣喜,但是我们也不能忘记,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在当今社会转型的高速时期,与快速发 展相伴而来的是一种价值观念的转变。不可否认的是,在当今中国社会,工具理性已经成 了当下许多中国人的基本价值取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