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物进化的证据学案

生物进化的证据学案

生物进化的证据学案
生物进化的证据学案

,由于某种原因被埋在地层中,经过

的复杂变化形成的,是研究生物进化 的 。 3.

越是古老的地层发掘的生物化石结构越

, 越是晚期地层发掘的生物化石结构越

4. 各类生物化石在地层中按照一定的顺序出现的事实 证明,现代的各种各样的生物是经过漫长的年代逐 渐 。

5. 同源器官是指 和 很不相同,但

具有相同或相似性,并且从器官的结构和

发育可以看出,它们的 相同。具有同源器官 的生物都是 进化而来,同源器官 外形的差异是由于

,适应不同的

执行不同的 _______ 逐渐形成的。

1、 教材P8分析与讨论第1题。

2、 教材P8分析与讨论第2题。

3、 教材P10观察与思考第1题。习 提 出 疑 问 合 作 探

点 八、

1.关于化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化石主要是由生物遗体的坚硬部分形成的

B .生物的遗物或生活痕迹也可能形成化石

C .化石是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形成的

D .有鱼类化石的地层一定都比两栖类化石的地 层更加古老 2. 生物进化最直接的证据是(

)。

A.

分子生物学 B.比较解剖学

C.细胞学

D.化石

3. 始祖鸟与爬行动物相同之处是(

A .被覆羽毛

B .前肢形成翅膀

C . 口腔中具有牙齿

D .嘴的外形像鸟喙

4. 生物化石之所以能证明生物的进化,

其根本原因 是( )。 A.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生物遗体或生活痕迹 B. 化石是生物的祖先

C. 各类生物化石在地层中的出现有一定的顺序

D.地壳岩石形成有一定顺序

习 达

1.关于化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拓展提升

?下表是几种动物与人的细胞色素c中的氨基酸(蛋

白质分子的基本单位)的差异比

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教学案

对于大多数老师和同学来说,复习课只是温习旧知识和反复练习的过程,显得单调乏味,如何让学生仍然带着新鲜的感觉、人人参与、具有探究性地复习,对老师设计教案来说就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本节课充分发挥学生的集体合作精神,利用分组竞赛的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学生回答基础题----学生互考提高题----学生抢答应用题逐步将学生的学习气氛推向高峰。教学案结合、分三层逐步加深复习难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中老师只起到主导作用,学生才是主体作用,由于适当补充新鲜的事例,将原本枯燥单调的复习内容转变成为一堂生动活泼、人人参与、充满新鲜感和具有探究性的集体课堂。由于节奏加快,原本题量较大的内容也可以轻松解决了。在教学中重视了知识、能力和情感的有机结合。是一种非常有意义的复习教学方式。 第24章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复习教案 (复习课共一课时) 盐城鞍湖实验学校胡胜权 教学目标: A、知识目标 1.了解生命起源化学进化的大致过程。 2.理解生命起源的实验证据——米勒的实验及其说明的问题。 3.了解生物进化的证据。 4.理解达尔文生物进化学的基本思想。 5.理解加拉帕戈斯岛地雀进化的原因。 6.了解人类起源于古猿。 7.了解人类进化的历程,认识人类的生物学地位。 B、能力目标 1.指导学生归纳生命起源化学进化的顺序,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 2.指导学生归纳生物进化的基本规律和研究方法。 3.学会运用达尔文的进化理论解释各种生物进化的现象。

C、情感目标 1.了解我国在探索生命起源问题上的重大成就和澄江化石群的发现、以及北京人头盖骨的发现及丢失过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通过了解生命起源化学进化和生物进化的大致过程,渗透生命是物质、生命物质是不断变化发展的、生命物质变化发展的量变和质变以及内因和外因的辩证统一等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教育。 3.学会用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思维认识生物进化和人类的产生。 重点、难点 1.生命起源化学进化过程和生物进化过程。 2.达尔文的生物进化理论 3.人类的进化过程 教学方法:梯度互动,讨论竞赛,当堂评价 教学准备:学生复习、教师准备学案、视频图片课件,提前给学生分组教学过程 一、基础与巩固 规则:自学复习3分钟,班级分为四个小组,组长抽签定章节。每个小组派代表或轮流在限定的时间内(最长4分钟)回答完指定的基础题得满分30分,超时扣分,回答不出来由别的小组成员回答加分。其他组同学认真听讲做评委。

鲁科版-生物-八年级下册-鲁科八下 第三节 生物进化的原因 第一课时 学案A

第三节生物进化的原因(第1课时)(A卷) 教师寄语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教材分析 本节所需课时为2课时,本课时为第一课时;生物进化的原因是本节的重点内容,主要是通过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学习目标 1、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2、通过模拟探究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和实验结果的统计,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提高学生 分析数据的能力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1、桦尺蠖的不同体色及其变化说明了和是普遍存在的生物现象。 2、雷鸟的体色变化说明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 二.合作探究 1.阅读教材P58的内容独立完成下列问题 (1)观察图Ⅶ-24和Ⅶ-25后,请回答1950年时哪种颜色的桦尺蠖易被发现?这里有 几种桦尺蠖?__________ (2) 引起曼彻斯特两种桦尺蠖数量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阅读和观察教材P59---62的内容和图片,小组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1).在教材上标出保护色的概念和作用。你能举出一些动物保护色的例子吗? (2)模拟探究: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 提出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出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制定和实施计划:①准备布料及100张颜色各异的小纸片。 ②5、6人一组并推举组长。 ③展开布料,放上纸片。 ①组长监督,其他同学“捕食”。 ⑤“捕食者”每转向桌子一次,选一张小纸片。剩下25张小纸片时停止。 ⑥统计幸存纸片的数目。 ⑦假设“幸存者”都产3个后代,且体色与自己相同,取相应备用小纸片。 ⑧将“幸存者”和它们的后代充分混合,重复上面第4—7步。每轮开始记录各种颜色的小纸片的数 目。 得出结论: 讨论 1、第一代和第五代中,哪种颜色的纸片“幸存者”最多?这与纸片的颜色有什么关系? 2、通过上面的模拟实验,你能推测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吗?从中你能简单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吗? 三.拓展创新 如果要使浅色桦尺蠖又重新恢复为常见类型,该怎么样做? ———————————————————————————— 四、归航拾贝 本节课你的收获是:

济南版生物八下《生物进化的证据》同课异构 精品教案 (8)

生物进化的证据 教学目标: ⒈知识目标: ⑴知道化石是生物进化的主要证据. ⑵了解生物进化的解剖学证据 ⑶了解生物进化的分子生物学证据 ⒉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化石图片,推测每种化石生物可能的生活环境,及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同在生命演化过程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 课前准备: 标本、模型、《生物的进化》教学课件、调动学生搜集相关生物进化的证据.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及 时间安排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2分钟)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明确了原始地球 上的生命物质起源于非生命物质,原始生 命的诞生,既是化学进化的结束,又是生 物进化的开始. 设疑:地球上众多的生物是经过不断的进 化而来,有什么证据能够加以证明 呢?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将会得到答案. (板书课题) 5.1.2 生物进化的证据 在简单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的同时, 带着问题,紧张而轻松地步入新的学 习. 思考:生物进化的证据有哪些? 简单的总结 上节课知识 要点,为导入 本课做以铺 垫,层层深 入,符合学生 的认知规律,二次备课

引导探究 层层推进(10分钟) 知识点一:化石证据 过渡:为了寻求生物进化的证据,生物学 家历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万水千山,已经 找到了大量可靠的证据,证明原始生命经 过极其漫长的年代,不断进化、繁衍,才 形成今天丰富多彩的生物界. 投影展示各种化石的图片,引导学生认真 观察,思考下列问题: (1)什么是化石? (2)生物化石是如何形成的? (3)生物化石的有什么意义? 精讲总结:(投影) 过渡:下面我们结合马的系列化石,共同 分析马的进化过程 出示马及其前肢进化示意图,引导学生思 考下列问题: (1)不同时期马的形态结构和生活环境有 什么差异? (2)马的系列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 师生共同总结:马的系列化石说明现代马 是由始祖马经过极其漫长的年代逐渐进化 而来的. 设疑:不同地层里埋藏的化石有什么特征 呢? 投影介绍法国科学家居维叶的相关资料 观察图片,自主学习课本P7的内容, 并在课本上标注出问题答案. 观察不同地层中的马化石图片及相关 文字介绍,小组讨论交流、各抒已见. 思考:不同地层里埋藏的化石的特 征? 展示不同的 生物化石图 片,增强学生 的感性认识, 变抽象为形 象,同时吸引 学生的注意 力,便于学生 高效学习. 以马化石为 例,引导学生 了解如何依 据化石分析 生物的进化 过程,体会为 什么说化石 是最生物进 化最可靠、最 直接的证据. 投影生物学 家居维叶的 相关简介,作 为知识拓展,化石保留了古代生物原有的特 点,是研究生物进化的最可靠、 最直接证据. 居维叶:18-19世纪的 著名的法国古生物学者, 解剖学和古生物学的创 始人。他认为地层时代 越新,其中的古生物类 型也越进步,最古老的

生物进化理论-教案

《生物进化理论》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高中生命科学第九章第二节的内容,教材首要介绍达尔文进化思想的来源——拉马克的进化学说,进而说明达尔文进化论形成过程——“贝格尔号”舰的环球航行,以及代表著作《物种起源》。然后通过对自然选择学说的核心内容:遗传变异、繁殖过剩、生存斗争和适者生存,以及自然选择作用例子的介绍,向学生展示达尔文进化论的主要思想和观点。学习本节内容,不仅能使学生获得有关生物进化发展的知识,更能使学生接受生动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生物进化的内容,对于达尔文提出的进化理论有所了解,但是仍停留在表面,对于自然选择学说的四个要点以及它们在进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是很清楚,并且对达尔文进化论的贡献及其局限性尚不了解。因此介绍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过程,分析达尔文进化理论的重要贡献和历史局限性,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生物进化的过程,理解科学不是一个静态的体系,而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概述自然选择学说的基本论点。 (2)学会运用自然选择学说观点描述生物适应性的形成。 (3)学会评述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贡献性和局限性。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拉马克和达尔文进化理论分别进行讲解,了解生物进化理论的形成过程。 (2)通过对自然选择学说四个主要论点的探讨,学会描述生物适应性的形成。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达尔文生物进化学说的学习,感悟生命延续的规律,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强化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 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四个基本论点 2. 教学难点: (1)生物的适应性 (2)自然选择的作用 五、教学主线 六、教学过程设计 1. 情景导入 由地球上多种多样的物种导入,引导学生思考如此多样的物种的由来,从而引出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2. 拉马克的进化学说 介绍拉马克的观点,让学生了解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基础之一。屏幕展示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导学案4(人教版必修2)

第七章第1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预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初步掌握拉马克进化学说与达尔文进化学说的内容并知道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在自然界中对动物进化的解释。 二、预习内容: 一、拉马克的进化学说 1、拉马克的基本观点 · (1)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不是神造的,而是由____________来的。 (2)生物是由_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逐渐进化的;生物的各种适应性特征的形成都是由于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这是生物不断进化的主要原因。 2、意义:反对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奠定了科学生物进经论的基础。 二、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1、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与变异、适者生存。 (1)____________是自然选择的基础。 (2)过度繁殖产生的大量个体不但提供了较多的____________,同时也加剧了____________。 (3)变异是____________的。而自然选择是____________的。自然选择是通过自然环境来____________地选择____________的变异。 ( (4)____________是自然选择的必然结果。 2、意义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揭示了生命现象的统一性是由于___________ _,生物的多样性是____________的结果。 3、局限性 (1)对于____________的本质,未做出科学解释。 (2)对生物进化的解释局限于____________水平。

(3)强调物种形成都是___________的结果,不能和奶好地解释__________ _等现象。 三、提出疑惑: 。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一).举例说出达尔文之前,人们是怎样看待生物进化的。 (二).概述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三).评述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贡献和局限性 # 学习重点: (一)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二)分析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贡献和局限 (三)学习难点:分析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贡献和局限 二、学习过程 1、自选择的主要内容 (1)过度繁殖:各种生物均有很强的繁殖能力,可产生大量后代,相对于环境承受能力(资源有限),该能力表现为“过度”。 (2)生存斗争 ` ①起因:因生物过度繁殖与有限生存条件之间的矛盾而引发。 ②斗争方式:种内斗争、种间竞争及生物与无机环境(如干旱、寒冷等)之间的斗争。 ③斗争结果:大量死亡,少量生存。 (3)遗传变异 ①变异是不定向的,可分为有利变异和不利变异。

2019-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生物第6章生物的进化第1节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教学案

第1节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 学 习目标核心素养 1.说出支持共同由来学说的证据。 2.阐述通过化石证据研究生物进化的原因。(重、难点) 3.说出生物进化的其他方面的证据。1.通过化石记录,比较解剖学和胚胎学等事实,说明当今生物具有共同的祖先。 2.通过细胞和分子生物学等知识,说明当今生物在新陈代谢、DNA的结构与功能等方面具有许多共同特征。 一、达尔文进化理论的两大学说 1.两大学说:共同由来学说和自然选择学说。 2.两大学说的内容 (1)共同由来学说指出地球上所有生物都是由原始的共同祖先进化而来的。 (2)自然选择学说揭示了生物进化的机制,解释了适应的形成和物种形成的原因。 二、地层中陈列的证据——化石 1.化石的概念 化石是指通过自然作用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 2.化石的作用 利用化石可以确定地球上曾经生活过的生物的种类及其形态、结构、行为等特征。 3.化石证据证实的问题 (1)大量化石证据,证实了生物是由原始的共同祖先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逐渐进化而来的。 (2)大量化石证据还揭示出生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的进化顺序。 三、当今生物体上进化的印迹——其他方面的证据 1.比较解剖学证据 研究比较脊椎动物的器官系统的形态和结构,可以为这些生物是否有共同的祖先寻找证据。 2.胚胎学证据 (1)胚胎学的概念:研究动植物胚胎的形成和发育过程的学科。 (2)脊椎动物在胚胎发育的早期都有彼此相似的阶段,这个证据支持了人和其他脊椎动物有共同祖先的观点。

3.细胞和分子水平的证据 (1)当今生物有许多共同特征,如都有能进行代谢、生长和增殖的细胞,细胞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等,这是对生物具有共同祖先这一论点的有力支持。 (2)不同生物的DNA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共同点,提示人们当今生物有着共同的原始祖先,其差异的大小则揭示了当今生物种类亲缘关系的远近,以及它们在进化史上出现的顺序。 判断对错(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生物的遗物或生活痕迹也可能形成化石。( ) 2.有共同祖先的生物个体在结构上没有差异。( ) 3.通过化石可以了解已绝灭生物的形态、结构特点,并推测其行为特点。( ) 4.人与鱼的胚胎在早期都出现鳃裂和尾可以说明生物的进化是由水生到陆生的。( ) 5.不同生物之间的DNA序列都有一定的差异性,说明生物不是由共同祖先进化来的。( ) 提示:1.√ 2.×有共同祖先的生物个体结构上仍有差异。 3.√ 4.√ 5.×尽管不同生物之间的DNA序列有一定的差异性,但生物是由共同祖先进化来的。 地层中陈列的证据——化石 [问题探究] 1.为什么说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最直接证据? 提示:利用化石可以确定地球上曾经生活过的生物的种类及其形态、结构、行为等特征,它记录着地球和生物进化的历史。 2.地层中最早出现的生物类群是什么? 提示:单细胞的生物。 [归纳总结] 1.化石是指保存于地壳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或它们的生活遗迹。 (1)遗体化石:指古生物遗体本身几乎全部或部分保存下来的化石。 (2)遗迹化石:是古生物活动或存在过的痕迹的化石,其中最主要的是足迹。 (3)遗物化石:是指古代动物的粪便、卵(蛋)以及人类祖先使用的工具等。

生物进化的学说

16-3 生物进化的学说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同生物进化论的观点。 2.描述加拉帕戈斯群岛上地雀进化的原因。 3.说出达尔文生物进化的基本思想及其意义。 能力目标 1.知道达尔文进化论的实质。 2.能够较准确判断达尔文地雀的进化顺序。 3.能运用达尔文进化理论解释桦尺蛾的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学习达尔文细心观察和实验,实事求是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2.认识主流的进化学说,树立唯物主义的自然世界观。 3.领悟科学没有绝对的真理,科学知识只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培养科学怀疑精神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达尔文生物进化学说的基本思想。 教学难点 达尔文进化学说与其他进化学说的关系。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收集有关自然选择的材料,准备多媒体课件。 2.达尔文环球旅行的视频。 3.达尔文地雀喙进化的图片。 学生准备 要求学生通过资料、网络等查询有关生物进化的资料。 【教学流程】 一、情景引入 用多媒体展示《爬行动物时代》短片。学生观看视频。 教师提问:同学们看了爬行动物时代的视频。恐龙曾经是地球上的霸主,长达1亿多年,但是,它们却在距今6500多万年前神秘地灭绝了,恐龙为什么会灭绝? (是大行星撞击地球引发火山喷发造成的,还是因为恐龙不能适应当时的环境变化而逐渐消亡的……) 究竟哪种说法更正确呢?为什么总会有一些物种灭亡,新的物种又是怎样形成的?推动生物进化的原因是什么?这就是今天要讨论的话题。 设计思想这样设计从学生已知的知识入手,学生容易接受,又能引发兴趣,容易打开学生思路。学生观看视频,思考物种灭绝,生物进化的原因,激发求知欲以及探究的欲望。 二、探究过程 师生互动1:学习科学家的故事,引入自然选择学说。 教师:在生物进化的过程中,不断有新物种的产生和旧物种的灭绝,推动生物进化的原因是什么呢?对于这个问题,人们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解释。其中,达尔文在吸收前人进化思想的基础上提出的“自然选择学说”,被恩格斯赞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三个发现”之一。

生物进化的历程教学设计 ()

生物的进化历程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济南版版)《生物》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二章第3节内容 根据课标要求,在知识目标上,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在能力目标上通过观察化石、标本、图片等,尝试推测生物可能的生活环境,并且对生物的进化趋势进行推理;在情感目标上,引导学生破除对生命的神秘感,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树立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关注生命科学发展中的热点问题。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对“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生物圈中的动物”“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的学习,知道了不同生物的结构、功能、生理特点以及遗传和变异的相关知识,为学习本节内容奠定了基础。 教材分析 在内容安排上首先是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其次才是进化的主要历程。目的是组织学生对不同类群植物的形态结构、生殖方式以及生活环境进行比较和分析,从而发现各类生物的相同和不同点,找出不同类群生物的关系和进化发展的趋势。使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轻松解决重难点问题。 生物进化的历程是一个复杂又漫长的过程。用进化树的形式介绍这一内容可以通过直观又简洁的方式使学生接受这个知识。这里面涉及到的生物种类虽然基本上都是学生曾经学习过的内容,但是已经隔了一段时间。为了学生能更好地掌握这个知识,我先以图片的形式帮助学生复习学习过的动物和植物的特点。在完成进化树的填图之后,纵观全局,引导学生总结出进化的总趋势,并且点出人类和其他生物来自共同祖先这一真理。让学生明确保护生物就是保护我们的家人。教育学生热爱生命,关爱生命。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 2.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能力目标 提高分析比较信息的能力,学会使用比较的方法。 情感目标 明确保护生物就是保护我们的家人,教育学生热爱生命,关爱生命。 三、重点难点 1.说出研究生物进化的主要方法,提高具体分析问题的能力。 2.说出生物进化的总趋势。 四、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制作生物的进化树卡片、化石标本 五、教学方法 本节课重点引导学生学习比较法在研究生物进化中的重要作用和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所以教学中主要采用以讨论为主,并渗透启发式和配以多媒体放映 六、学习方法 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去发现知识,逐渐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体会同学间合作的魅力,同时也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设计过程

生物进化的历程导学案及答案

生物进化的历程导学案及答案 732 生物进化的历程 学习目标 1学习比较法在研究生物进化中的重要作用。 2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3初步形成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 学习重难点 1重点:生物进化的证据。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生物进化的总趋势。2难点:运用对比的方法对生物的进化进行研究。 导学内容 自主学习: 1在生物学研究中常常用到比较的方法。如:比较不同地层的化石(资料1);比较动物的形态和解剖特征(资料2:通过比较,推测鸟类是由爬行动物进化而。);利用组成蛋白质的差异比较生物的亲缘关系(资料3:差异越小亲缘关系 越近)。 2生物进化最直接的证据是化石,它是经过自然界的作用保存在地层中的古生物的遗体、遗物、和生活痕迹。 3一般说,,构成地球表面的岩石,从地面垂直向下可分几层,越向下的地层,年代越古老。越简单、越低等的生物化石总是出现在越

古老的地层中;越复杂、越高等的生物化石则出现在越晚近的地层中。如鱼类化石在较古老的地层出现,两栖类、爬行类和哺乳类依次在越越晚的地层出现,证明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是:古代的鱼类进化成古代的两栖类,之后又出现了爬行类,古代爬行类的一支进化成被覆羽毛的鸟类,另一支进化成胎生哺乳的哺乳类。 4一般说,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 植物进化的历程是:原始单细胞藻类→原始的多细胞藻类→原始苔藓植物→原始蕨类植物→ 原始种子植物;动物进化的历程是:原始单细胞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 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古代鱼类→ 两栖动物→爬行类动物→ 鸟类和哺乳类。今天,地球上的生物五彩缤纷、千姿百态,正是生物进化 的结果。 现存的生物中,有许多非常简单、低等的生物并没有在进化过程中灭绝,而且分布还非常广泛,原因是:这些生物能够适应环境的不断变化。 合作探究: 观察右面的“生物进化树”,回答下面的问题。 (1)图中A、B、C、D分别代表 A哺乳动物; B两栖动物;

生物进化的原因-(学案含答案)

生物进化的原因 【学习目标】 1、通过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2、能概述自然选择学说,形成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 3、通过模拟探究活动,培养模拟探究能力 【学习过程】 一、预习先行自主学习, 学习任务一:通过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1、阅读教材第58页,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①桦尺蠖是不是自己会改变体色? ②在第二次考察时,先前看到的大多数的浅色桦尺蠖哪里去了? ③深色的桦尺蠖为什么会多起来,成了常见类型? 2、阅读教材第59--61页,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什么是保护色?保护色对于动物的生存有什么作用? 学习任务二:能概述自然选择学说,形成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 阅读教材第62-63页,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3、关于生物进化的原因,人们进行了长期的探索,提出了各种解释,其中被人们普遍接受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互动探究合作求解 小组交流:模拟探究保护色的形成过程。 (一)提出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作出假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制定计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实施计划 (五)得出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通过探究实验回答后面的讨论题。 5、达尔文认为,在自然界,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能够产生大量的后代,那为什么到现在为止物种生存下来的个体数量并没有计算的那么多,而是自然界里各种的数量在一定时期内都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请举例说明。 6、那些适应新的环境的变异个体是怎样产生的?即生物进化的基础是什么? 7、长颈鹿的颈从古到今一直都是这样长的吗? 8、短颈的长颈鹿那里去了?是不是颈长长了,变成了现在的长颈鹿?还是

济南版生物八年级下册 5.1.2《生物进化的证据》 教案

第二节生物进化的证据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生物进化的证据,即要通过事实来说明生物确实是进化而来的,而非神创造的这一观点。因此在学习本节内容时,要遵循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 基于八年级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本节课要完成的目标———形成生物进化观点,教材将生物进化的最科学、最可靠、最直接的证据———化石放在第一个问题来处理,安排合理、恰到好处,这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只要学生能理解了化石的形成原因及其与地层之间的关系,则化石能证明“生物是进化来的”这个观点也就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来了,从而也就证明化石是生物进化最直接的证据。化石这段内容的学习可借助教材的插图,应用多媒体课件放映出来;也可用化石实物来导课,引起学生的兴趣,达成学习目标。 教材中又用了两个实例———不同生物间的“同源器官”、不同生物间构成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组成的差异大小比较,分别从解剖学、分子生物学两方面来分析了生物是进化来的。这两方面证据进一步巩固了学生已建立起来的观点———“生物是进化来的”。 本节内容中,无论哪个证据的学习,都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最好采用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一般,先讨论后结论、先发散后集中的顺序,让学生参与到获取知识的过程中。通过提供事实、引导分析、推理、判断等思维过程得出正确的结论。 【教学目标】 1.明确什么是化石,以及化石的成因。 2.从对不同年代的马化石的研究中,理解生物是进化而来的观点。 3.理解并掌握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的复杂程度与不同年代的地层之间的关系。 4.明确解剖学证据———同源器官和分子生物学证据,及由此证明不同生物之间有一定的亲缘关系的结论。 5.学会用比较法分析问题,培养学生通过事实进行分析、推理、判断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生物进化的主要证据——化石

(完整版)生物进化的秘密教学设计

冀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生物进化的秘密》 教学设计 邵 府 小 学 科学教师:赫立娟

冀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生物进化的秘密》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材围绕“作用与平衡”这一概念,继续引领学生带着许多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通过查阅、分析和整理资料、讨论、撰写科学短文、模型制作等不同方式的探究活动,讨论生物的起源和进化问题,研究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平衡。从教材内容呈现顺序来看,是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的。本节课是在前两节基础上,通过故事,对长颈鹿、桦尺蠖等动物进化过程进行具体分析,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与平衡关系,分析环境的变化给生物带来的影响,初步理解适者生存、自然选择的浅层含义。本课围绕“生物进化的秘密”这一主线,设计了三个活动:1、“达尔文的故事”:通过收集和阅读达尔文的资料,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学习他们坚忍不拔的精神。2、“长颈鹿的进化过程”,让学生利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观点解释生物的进化现象。3、“游戏环节”捕食猎物,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自然选择”学说。 二、学情分析: 《生物进化的秘密》为《生物的进化》单元第三课,学生在学习了前两课《生命从哪里来》和《寻找生物进化的证据》,对生命起源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也从网上获书中了解了恐龙灭绝的原因,很自然会想到那些原始的生命是如何演变成现在这样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的,生物进化的秘密是怎样的。本课从观察种类繁多的动物开始,

从观察理解有些生物已经灭绝有些名字相同但是所处的时代不同,所处的环境不用,在外形上有很大的差异,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然后进行资料的阅读与整理,通过模拟实验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能力能力,培养学生的联想和发散思维能力。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初步理解适者生存,自然选择的含义。 探究目标:能运用自然选择学说对长颈鹿等生物的进化原因做出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生物是一直在进化的观点;学习达尔文尊重事实,坚忍不拔的精神。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通过搜集资料、分析整理材料理解“适者生存自然选择”的理论。 教学难点:通过长颈鹿等生物的进化历史说明“适者生存自然选择”的理论。 五、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搜集和阅读有关达尔文的资料,查找某一种生物进化的资料。 教师准备:相关课件。 模拟实验材料:大米、黑米、盘子、记录表等。 六、课时安排: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高中生物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知识点

高中生物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知识点 第六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第一节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 一、拉马克的进化学说 1、理论要点: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 2、进步性:认为生物不是神创造的,而是进化的。 3、局限性:缺乏证据,多为主观臆断。 二、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1、理论要点:自然选择(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自然选择。 2、进步性:能够科学地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以及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 选择材料:由变异提供;内在因素:遗传和变异;进化方向:有自然选择决定;进化动力:生存斗争。 3、局限性: ①不能科学地解释遗传和变异的本质; ②自然选择对可遗传的变异如何起作用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对生物进化的解释仅局限于个体水平) 三、现代达尔文主义 (一)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1、种群: 概念: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称为种群。 特点:不仅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而且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2、种群基因库:一个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构成了该种群的基因库 3、基因(型)频率的计算: 基因频率: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的比率。 基因型频率是指某种特定基因型的个体占群体内全部个体的比率。 ①按定义计算: 例1:从某个群体中随机抽取100个个体,测知基因型为AA、Aa、aa的个体分

别是30、60和10个,则: 基因型AA的频率为______;基因型Aa的频率为 ______;基因型 aa的频率为______。基因A的频率为______;基因a的频率为 ______。 答案:30% 60% 10% 60% 40% ②某个等位基因的频率 = 它的纯合子的频率+ ?杂合子频率 例:某个群体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30%、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60% 、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10% ,则:基因A的频率为______,基因a的频率为 ______ 答案: 60% 40% (二)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但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三)自然选择决定进化方向: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 (四)突变和基因重组、选择和隔离是物种形成机制 1、物种: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地域,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征,而且自然状态下能相互交配并能生殖出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 2、隔离: 地理隔离:同一种生物由于地理上的障碍而分成不同的种群,使得种群间不能发生基因交流的现象。 生殖隔离:指不同种群的个体不能自由交配或交配后产生不可育的后代。 3、物种的形成: ⑴物种形成的常见方式:地理隔离(长期)→生殖隔离 ⑵物种形成的标志:生殖隔离 ⑶物种形成的3个环节: ●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 ●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物种形成的三种典型模式 ①渐变式——如加拉帕戈斯群岛上13种地雀的形成。

《生物进化的原因》教学设计

《生物进化的原因》教学设计 马王堆中学姚文霞 概述 “生物进化的原因”是人教社生物学第七单元第三章第三节。本节所需课时为2课时,本课时为第一课时;生物进化的原因是本节章的重点内容,主要是通过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一、对于生物进化的原因的分析,首先让学生阅读英国蔓彻斯特地区的两种桦尺蠖的数量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的真实事例,让学生分析: 1.在1850年,为何浅色桦尺蠖的数量多?这于环境有何关系? 2.在1950年,深色的桦尺蠖为何占多数?这时环境有何特点?与环境有什么关系? 二、结合科学家的实验,通过学生讨论,加深对生物进化的认识。 三、组织学生开展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的探究活动,进行探究活动时:1.组织同学严肃认真、相互配合,统一听从组长的指挥。 2.彩色布料最好采用单一的布料,有利于结果的分析。 3.彩色小纸片的选择应该多样化,其中之一与彩色布料的颜色一致。 4.实验时要把自己当成捕食者,选取彩色的小纸片时,一定不要特意寻找某一种颜色的小纸片。 并保证实验活动的成功,通过探究,从感性上认识生物进化的过程和原因。 整个教学过程以网络作为教学媒体,教师恰到好和处地把握住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实验活动,科学地分析实验结果,主动获取知识。 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目标 通过资料分析和模拟探究保护色形成的过程,使学生能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层面上去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技能目标 ①通过模拟探究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和实验结果的统计,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提高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 ②通过模拟探究实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情感目标 ①通过模拟探究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②通过学习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让学生了解保护色在人类的某些领域的仿生应用,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认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八年级生物教案)生物进化的原因学案3

生物进化的原因学案3 八年级生物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英国曼彻斯特地区的两种桦尺蠖的数量随环境变化而改变的事例。 2?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能力目标 通过对事例的分析,养成运用生物知识分析生活中现象的能力。培养实际操作及动手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生物进化事例的分析,使学生形成环保意识,以及环保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 1?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的探究实验。 2?通过模拟实验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教学难点

由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教学方法 实验式、启发式、演示式、谈话式。 ?教具准备 1.教师准备:有关英国曼彻斯特地区桦尺蠖颜色变化的图片及资料的多媒体课件;有关保护色的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彩色布料或彩纸(单色);彩色小纸片(大量)。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对于生物进化的大致过程我们有了简单的了解,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复习上节的有关内容。 注:教师打开投影片 投影片: 1.请简单描述动物进化的大致过程。

2.请简单描述植物进化的大致过程。 3?根据动植物进化的大致过程,试总结生物进化的一般规律。(学生回答) 学生1动物的进化过程是从单细胞动物开始,逐渐进化为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软体动物、环节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最后到哺乳动物。 学生2:植物进化的过程:从蓝藻开始,逐步进化为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最后出现发达的被子植物。 学生3:一般来说,生物进化的总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低等到高等的。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既有新的生物种类产生,也有一些生物种类绝灭。各种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各自适应环境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 注:对学生的回答未完整的,教师可让其他同学完善、补充。最后对全体回答问题的同学给予鼓励性、赞赏性的评价。 [讲授新课] 教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生物进化的过程中,不断有新物种的产生和老物种的灭绝。这是为什么呢?推动生物不断进化的原因是什么呢?对于这些问题,人们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解释。从18世纪后期开始有很多人探讨此问题。首次提出系统进化学说的是19世纪初的拉马克,他提出用进废退和获得

《化石——生物进化的证据》教案

《化石——生物进化的证据》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化石图片,推测每种化石生物可能的生活环境,并且对生物进化趋势进行推测。 2、认同在生命演化过程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化石资料的搜集培养了学生收集资料,分析资料的能力。 2、通过理解化石为生物进化所提供的具体证据,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探索的精神。 2、通过对化石资料的搜集,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热爱科学的态度。 3、通过理解生物进化的证据,对学生进行进化生命科学观点的教育,渗透生命物质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内因与外因辩证关系等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教育。 二、教学重点 理解生物进化的证据。 三、教学难点 理解化石为生物进化所提供的具体证据。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地球上有原始生命之后,又怎样发展成今天丰富多彩的生物界呢?对这个问题,自古以来就有许多争论。神创论者认为生物是由神一次创造出来的,它们之间无亲缘关系。进化论者认为生物是由共同祖先演变而来,生物间有一定的亲缘关系。 由于有大量的事实,越来越多的人相信进化论,那么有什么证据能够证明各种生物是通过进化形成的?这是这节课我们将要讨论的问题。

2、学习新课 【设计意图】:激发兴趣,创设情境导入新授 板书:化石——生物进化的证据 过渡:生物化石可以作为研究地球曾经生活过的生物的材料,通过化石了解生物进化的历程。我国宋朝的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就谈到他在太行山和其他地方看到的动物化石和植物化石。根据太行山山崖上的化石,沈括认为太行山曾经是海滨。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化石证据。 【设计意图】:宋朝的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就谈到他在太行山和其他地方看到的动物化石和植物化石,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一、自主学习:阅读课文完成学案目标.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学习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所了解。 二、点拨指导: (1)研究生物进化的最直接证据是什么? 学生: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最直接的证据。 (2)观察图几种不同年代的化石,想一想什么是化石?它们是如何形成的? 学生: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 它们是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亿万年的复杂变化形成的。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化石图片,推测每种化石生物可能的生活环境 (3)法国博物学家居维叶发现不同的地层中有不同的生物化石。探讨岩层与化石关系? (师提示:生物结构最复杂的地层?距今最近的?距今最远的?由远及近的顺序?)学生:埋藏于较浅地层中的化石与现代动物的结构比较相似,埋藏于较深地层中的化石与现代动物的结构差别较大,越古老的地层中,成为化石的生物越简单、越低等,越晚形成的地层中成为化石的生物越复杂、越高等。最古老的地层中没有化石。 (4)各类生物化石在地层中按照一定顺序出现的事实说明了什么? 学生:各类生物化石在地层中按照一定顺序出现的事实证明,现代的各种各样的生物是经过漫长的年代逐渐进化而来的。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不同地层的化石及各类生物化石在地层中按照一定顺序出现使学生明确现代的各种各样的生物是经过漫长的年代逐渐进化而来的。 3、课堂小结 学习完本课,你有什么收获?

2019-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生物第6章生物的进化第2节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教学案

第2节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 学 习目标核心素养 1.概述适应的含义和特点。(重点) 2.理解用自然选择学说解释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形成的原因。(重、难点) 3.说出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进步意义和局限性。1.基于适应两方面的含义理解适应的概念及特点。 2.基于可遗传变异,以及变异可能带来的生存与繁殖优势等方面的实例,解释生物的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一、适应的普遍性和相对性 1.适应的两方面含义 (1)生物的形态、结构适合于完成一定的功能; (2)生物的形态、结构及其功能适合于该生物在一定的环境中生存和繁殖。 2.适应具有的特点:普遍性和相对性。 二、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1.各种生物适应性特征形成的理论 (1)物种不变论的观点:各种生物都是自古以来就存在的。 (2)拉马克的观点 ①观点内容 a.当今所有的生物都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来的,各种生物的适应性特征不是自古以来就如此的,而是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b.适应的形成都是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②对拉马克观点的评价 拉马克提出的进化学说彻底否定了物种不变论,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但他对适应形成的解释未被人们普遍接受。 (3)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观点 适应的来源是可遗传的变异,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2.自然选择学说的解释模型

由此可见,群体中出现可遗传的有利变异和环境的定向选择是适应形成的必要条件。 3.对自然选择学说的评价 (1) (2) 4.达尔文以后进化理论的发展 (1)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关于遗传和变异的研究,已经从性状水平深入基因水平。 (2)关于自然选择的作用等问题的研究,已经从以生物个体为单位发展到以种群为基本单位。 判断对错(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生物都具有适应环境的特征,适应是普遍存在的。( ) 2.由于缺少草而吃树叶的长颈鹿脖子越来越长,符合拉马克的观点。( ) 3.达尔文认识到遗传和变异的本质并做出了科学的解释。( ) 4.生物进化的内因是生存斗争。( )

八年级生物教案-第二节生物进化的证据学案

第二节生物进化的证据学案 ①从简单到复杂②从矮小到高大③从低等到高等④从水生到陆生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7.在古老的地层中发掘出的最简单化石生物( ) 。 a.简单多细胞的 b.复杂的多细胞的 c.最高等的动植物 d.单细胞的8.鱼、蝾螈、龟、鸡、猪、牛、兔这七种脊椎动物和人的早期胚胎都有鳃裂和尾,这说明()。a.它们的胚胎相似 b.脊椎动物和人都是由古代原始的有鳃有尾的共同祖先进化来的c.它们的早期胚胎都有游水能力 d.脊椎动物和人的早期胚胎都是用鳃呼吸9.下列各项里的两种生物的细胞色素c的差异最小的是()a.人与黑猩猩 b.人与 马 c.人与果蝇 d.人与向日葵10.研究结果表明,人和猿的骨骼在结构上几乎完全相同;人和猿的盲肠相似;人和猿的胚胎在五个月以前完全一样。这些事实说明()。a.人比猿高等 b.人和猿有共同的原始祖先 c.人是由猿进化来的 d.现代的猿也能进化成人11、化石记录显示,在越晚形成的地层里形成化石的生物()a、越简单、低等、水生的越多 b、越复杂、高等、水生的越多c、越复杂、高等,陆生的越 多 d、越简单、低等,陆生的越多12、化石证明有许多物种只存活了相当短的时间就逐渐灭绝了,最能解释这一现象的是()a、缺乏能适应环境的可遗传变异b、

缺乏产生变异的能力c、人类利用遗传学知识改造了这些生物d、繁殖能力太低逐渐灭绝了13、已知物种a的化石比物种b 的化石在地层中出现晚得多,由此可知()a、物种a比物种b数量多b、物种a比物种b结构复杂c、物种a一定从物种b进化而来d、物种b一定从物种a进化来14.始祖鸟与爬行动物相同之处是()a.被覆羽 毛 b.前肢形成翅膀c.口腔中具有牙 齿 d.嘴的外形像鸟喙15.下表是几种动物与人的细胞色素c中的氨基酸(蛋白质分子的基本单位)的差异比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