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次采油新技术

三次采油新技术

三次采油新技术
三次采油新技术

三次采油和四次采油新技术和新工艺

摘要:我们对提高采收率和驱油方面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国民经济的增长的需求先后发展了三次采油和四次采油下面我简单的介绍一下工艺过程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采油工程研究所依托国家“七五”、“八五”和“九五”重点攻关课题,开展了针对我国三次采油用新型聚合物研究的综合性攻关项目。在项目负责人罗健辉带领下,经过历时15年的攻关研究,首次创新性的提出了采用梳形聚合物分子结构来大幅度提高油田三次采油用聚合物抗盐性能的分子设计思路:在高分子的侧链同时带亲油基团和亲水基团,通过亲油基团和亲水基团的相互排斥,高分子链在水溶液中排列成梳子形状(对分子链起桥墩的支撑作用),盐含量对聚合物分子形态影响减少,在盐水中的增粘能力远远优于普通聚丙烯酰胺,从而大幅度提高三次采油用聚合物抗盐性能。成功研制并由北京恒聚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工业化生产出一种三次采油用梳形抗盐聚合物(KYPAM),形成4万吨/年的生产能力(世界第二大聚丙烯酰胺厂)。

关键字:三次采油聚合物油田生产采收率

参考文献:【1】万仁薄,罗英俊。采油技术手册【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6。

三次采油新技术工艺1

对石油勘探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油田的开发方式直接决定着油气采收率的高低。在石油行业,通常把利用油层能量开采石油称为一次采油;向油层注入水、气,给油层补充能量开采石油称为二次采油;而用化学物质来改善油、气、水及岩石相互之间的性能,开采出更多的石油,称为三次采油。

据专家介绍,在这三种采油方式中,三次采油是应用最为广泛,也是采收率最高的一种,特别在我国,它已成为老油田降低含水、提高原油采收率的主要措施。进一步推广三次采油技术,对我国石油行业的重要性愈加凸显。但长期以来,我国在这方面始终存在技术障碍。

首先,早期三次采油所用的聚合物主要是聚丙烯酰胺,但由于我国聚合物

生产工艺设备还相对落后,使得国产聚丙烯酰胺质量达不到三次采油的技术要求,相关粉剂只能依赖进口,这大大提升了采油成本。其次,聚丙烯酰胺抗盐性能差,

必须使用淡水配制,而油田的产出水一般矿化度高,配制的聚合物溶液粘度低且不稳定,往往造成大量油田产出水得不到利用还污染环境的尴尬局面。

据了解,技术人员在这方面一直没有停止过努力,但遗憾的是,多年来,国内外耐温耐盐聚合物的研制没有取得进展。这一技术难题已成为我国推广三次采油难以绕开的瓶颈。

创新思路终克难关1.1

如何攻克这一难关,真正推广好三次采油技术,成为摆在中国石油人面前

的一道题目。而这道题目的题眼就是,创造出可以直接利用油田产出水配制的三次采油用新型聚合物。

一直以来,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采油工程研究所就开展了针对我国三次采油用新型聚合物研究的综合性攻关项目,这一项目依托国家“七五”、“八五”和“九五”相关重点课题,历经15年艰难攻关,首次创新性的提出了采用梳形聚合

物分子结构来大幅度提高油田三次采油用聚合物抗盐性能的分子设计思路,北京恒聚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据此生产出一种梳形抗盐聚合物(KYPAM),产品的优越性先后在大庆、胜利、大港、克拉玛依、华北及渤海油田的三次采油和深部调驱应用中得到了证明。该公司现已形成了每年4万吨的生产能力,成为目前世界第二大聚丙烯酰胺生产企业。2005年,这一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的产品被国家科技部定为国家重点新产品,在出口海外过程中,产品还被法国科技质量监督评价委员会推荐为高质量产品。

“与普通超高分子量聚丙烯酰胺相比,运用梳形抗盐聚合物分子能够在降

低10%成本并保护环境的同时,让油田采收率多增加两个百分点,大大提高了原油的可采储量。这使相关技术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在我国三次采油的推广中发挥出关键作用。”项目负责人、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油田化学研究所党支部书记、副所长罗健辉深知其中的意义。

实际上,这一突破的意义还不止于此,通过这种设计思路与工业化生产配

套技术的结合,形成了三次采油用新型聚合物研发技术体系,为不断开发出适合不同油田油藏条件要求(温度、矿化度、渗透率)的三次采油用新型聚合物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2008年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达48.5%,国家石油安全战略要求中国石油稳产和增产。但主力油田综合含水高达88.8%以上,三次采油技术是我国老油田降低含水、提高原油采收率的主要措施之一。早期三次采油用聚合物主要是普通聚丙烯酰胺,但国内丙烯酰胺单体质量不稳定,特别是聚合物生产工艺设备落后,国产聚丙烯酰胺粉剂产品质量均达不到三次采油用要求,三次采油用聚丙烯酰胺粉剂产品只能依赖进口。而且,聚丙烯酰胺抗盐性能差,必须使用淡水配制。油田的产出水由于矿化度高,配制的聚合物溶液粘度低且不稳定,大量的油田产出水得不到利用且污染环境,成为推广三次采油技术必须解决的重大技术难题。目前国内外耐温耐盐聚合物的研制方面多年所进行的两性聚合物、耐温耐盐单体共聚物、疏水缔合聚合物、复合型聚合物和共混聚合物的研制均没有取得实用性进展。核心问题是耐温耐盐单体均太昂贵;疏水缔合聚合物水溶性差,过滤因子高,弹性驱油效果差,溶液稳定性能极差;普通两性聚合物溶解性能较差,在地层中的吸附量大,溶液稳定性差;复合型聚合物和共混聚合物只是对聚合物性质部分改良,并没有本质上的突破。因此,创新研发出适合不同油田油藏条件要求(温度、矿化度、渗透率)、可以直接利用油田产出水配制的三次采油用新型聚合物是中国石油推广三次采油技术的关键。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采油工程研究所依托国家“七五”、“八五”和“九五”重点攻关课题,开展了针对我国三次采油用新型聚合物研究的综合性攻关项目。在项目负责人罗健辉带领下,经过历时15年的攻关研究,首次创新性的提出了采用梳形聚合物分子结构来大幅度提高油田三次采油用聚合物抗盐性能的分子设计思路:在高分子的侧链同时带亲油基团和亲水基团,通过亲油基团和亲水基团的相互排斥,高分子链在水溶液中排列成梳子形状(对分子链起桥墩的支撑作用),盐含量对聚合物分子形态影响减少,在盐水中的增粘能力远远优于普通聚丙烯酰胺,从而大幅度提高三次采油用聚合物抗盐性能。成功研制并由北京

恒聚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工业化生产出一种三次采油用梳形抗盐聚合物(KYPAM),形成4万吨/年的生产能力(世界第二大聚丙烯酰胺厂)。产品在大庆、胜利、大港、克拉玛依、华北及渤海油田的三次采油和深部调驱中应用证明,与普通超高分子量聚丙烯酰胺相比,在降低10%采油成本和保护环境的同时,油田提高采收率多增加了2个百分点,大幅度提高了原油的可采储量,成为油田新一代的高效驱油剂,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使三次采油用聚合物和采油技术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显著促进了驱油用聚合物行业和采油行业的科技进步,被国家科技部定为2005年国家重点新产品。产品出口并被法国科技质量监督评价委员会推荐为高质量产品。其溶液性能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该项目的研究过程中,构建起了(1)提高聚合物的分子量和溶解性的“低温复合引发体系”;(2)保持聚合物的分子量和溶解性的“专用胶体造粒机”、“专用后水解器”、“专用防水解粘连技术”和“低温快速防降解干燥技术”;(3)解决聚合物粉剂产品的细粉扬尘和溶解易结团问题的“聚丙烯酰胺细粉处理方法”。将这些新型技术集成,形成一套独具特色三次采油用新型聚合物工业化生产配套技术,通过三次采油用新型聚合物分子设计思路与三次采油用新型聚合物工业化生产配套技术结合,最终形成三次采油用新型聚合物研发技术体系,为不断创新开发出适合不同油田油藏条件要求(温度、矿化度、渗透率)的三次采油用新型聚合物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四次采油新技术1.1.1

国内主要油田三次采油技术有很大的发展,三次采油这个系统工程在组织管理和技术攻关上具有许多成功做法。三次采油作为注水开发后期的主要接替技术已经形成共识。大庆油田已在北二区、北一中块、喇北东块等6个区块开展面积达50km2的注聚采油,1997年三次采油年产油量已达500×104t,占总采油量的8.8%;胜利油田1997年已投注8个化学驱试验项目,化学驱面积达30.7km2,1997年三次采油量为100×104t以上;大港油田注聚面积近12km2。

The Development of Tertiary Oil Recovery Technology

Li Jianjiang etc

Tertiary oil recovery technique has greatly developed in the country.There are many successful achievements in tertiary oil recovery such as orgnization,management and tackling key problems etc.Tertiary oil recovery is the replacement of waterflood developing oilfield.In Daqing oilfield has developed nearly 50km2 area injecting polymer oil recovery,in 1997 tertiary oil recover production has got 5,000,000t account for 8.8% of its total oil production.In Shengli oilfield in 1997 eight chemical driven test projects have put into operation,chemical driven area got 30.7km2,Tertiary

oil recovery production over 1,000,000t .In Dagang oilfield injecting polymer area over 12km2.

Subject terms:tertiary oil recovery/polymer/oilfield production/recovery

1.三次采油技术的发展及规模

1.1发展动向

在三次采油技术中,国内聚合物驱己形成了配套工艺技术。从原料、设备、生产到技术攻关己形成规模化产业。其它提高采收率的矿场试验也在积极推向小井距试验,如大港油田在聚合物驱先导试验后又进行了微生物驱油试验,试验表明微生物驱油技术在聚合物驱采油之后,还能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目前他们正在积极准备开辟一个注CO2的混相驱先导试验区。胜利油田和辽河油田开展了火驱先导试验。大庆油田和胜利油田在高采出程度、高含水区块进行三元复合驱工业扩大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水驱结束情况下,三元复合驱可以较大幅度提高采收率。新疆克拉玛依油田在砾岩油藏中进行三元复合驱试验获得成功,提高采收率16%以上。

从国内主要油田发展动向来看,三次采油作为注水开发后期的主要接替技术已成共识。今后的发展方向一是在聚合物驱推广应用的同时加快三元复合驱工业试验步伐;二是微生物采油有可能成为一项廉价的提高采收率技术;三是发展CO2混相驱和泡沫驱技术。

1.2试验及推广规模

当前三次采油技术发展迅猛,聚合物驱油已成为东部油田实现技术接替稳产的重要手段。

大庆油田已在北二区、北一中块、喇北东块等6个大区,开展注聚面积达50km2,地质储量1.2×108t以上。1997年三次采油年产油量已接近500×104t,占大庆油田总产量的8.8%。平均吨聚合物增油120t。全油田适合聚合物驱的储量达27.8×108t,前景十分广阔。

胜利油田1997年已投注8个化学驱试验项目。目前孤岛中一区聚合物驱、西区聚合物驱、孤东八区聚合物驱及西区复合驱已开始实施,其它项目正在编制实施方案。化学驱面积30.70km2,地质储量8149×104t,注入井数284口,生产井数486口,预测提高采收率8.7%,增加可采储量712.5×104t。1997年三次采

油年产量达100×104t以上。

大港油田“九五”期间拟在港西二区断块,三区一、三、四断块,五区一断块和羊三木三断块Ng上开展注聚工作,注聚面积达11.8km2,地质储量3362×104t,注入井81口,生产井155口,预计提高采收率8%左右,增加可采储量269×104t。

新疆克拉玛依油田1998年将在七东1区开辟一个1km2以上复合驱工业试验区,预计提高采收率8%,增加可采储量12×104t以上。

2.技术上的主要做法

2.1技术储备超前研究

大庆油田5000×104t已连续稳产20多年,今后还将继续稳产15年,靠的就是科技进步和科技超前意识。今后稳产是以三次采油作为主要技术支持,并已实施了较为科学的技术接替发展规划目标:水驱——聚合物驱或复合驱——泡沫复合驱,在这个技术接替中已完成聚合物驱的工业性试验,进入了推广应用阶段;完成了复合驱的先导试验,进入了工业性试验阶段;开展了泡沫复合驱的室内攻关研究。按照室内研究—先导试验—工业性试验—推广应用这个模式,瞄准国际上提高采收率的前沿技术,进行技术储备、试验、应用。

胜利油田进行技术的多元化储备,各种提高采收率技术都进行了室内研究,如化学驱中进行了碱水驱、碱—聚合物驱、复合驱的研究;热力采油中进行蒸汽驱、火烧油层的研究;微生物采油中进行了吞吐和井组微生物驱的研究;同时还开展了黄源胶(生物聚合物)驱和CO2驱技术储备工作。

2.2室内实验研究呈多元化

各油田较注重各种提高采收率技术的储备研究和技术的多元化超前研究,主要开展的三次采油室内研究项目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三元复合体系驱油研究。目前各油田在这方面的研究重点是选择驱油效果好,价格低廉的表面活性剂,或者在表面活性剂的复配上进行了一些研究工作。以降低三元复合驱体系中的活性剂成本。大庆油田对于三元复合体系中色谱分离效应的研究已引起了重视,并在这方面开展了工作,提出了减少色谱分离的有效方法。该项研究可为大井距配方的选择提供依据。

(2)泡沫复合驱油体系研究。在三元复合驱研究的基础上,大庆油田又开展了泡沫复合体系驱油试验研究。通过研究表明,泡沫复合体系可以进入到三元复

合体系不能进入的狭窄的小孔道中去驱油,扩大了这部分的波及体积,泡沫复合驱可以驱出三元复合体系在微观薄孔道中驱不出来的柱状残余油,提高了驱油效率;同时减薄岩石表面油膜的厚度。注入方式对驱油效果的影响表明,气、液同时注入时,采收率提高达34.5%。

(3)微生物驱油试验研究。我国主要油田都开展了微生物采油和微生物驱技术的室内研究工作,主要研究内容有:①采用以烃类为唯一碳源的选择性培养基可在自然环境中筛选、培养采油微生物菌种;②在油、水环境,油藏温度下,提供适当的培养基来促使微生物生长繁殖;③用微生物来进一步提高油藏采收率;

④用微生物疏通油、水渗流通道,降低油水井的注入压力;⑤微生物驱油提高采收率的主要机理;⑥研究筛选乳化原油,降低油水界面张力及原油粘度的菌种。

目前大港油田、胜利油田、克拉玛依油田已开展了微生物驱先导试验工作。

(4)凝胶体系地层深部流体转向技术研究(CDG)。凝胶体系地层深部流体转向技术属于调节层间或层内矛盾,增加波及系数的一种提高采收率的方法。大港、胜利及大庆油田都开展了该项研究,特别是胜利油田已在孤东七区、三区、西四区等区块开展了交联聚合物驱油试验,见到了明显的效果。

3.注聚设备的国产化日趋成熟

无论注聚还是三元复合驱,注入的关键设备为三部分:聚合物分散装置(包括自控)、注聚泵及流量计量。

(1)聚合物分散装置。目前已能够全面实现国产化。大港油田新世纪公司、胜利油田总机厂、张家口化工机械厂、大庆油田美达三次采油设备有限公司等均能自行生产,所采用的都是近润湿分散后大罐熟化的办法。新疆克拉玛依从美国引进的聚合物分散装置为润湿分散后管线内熟化,大大减缓了聚合物降解损失,但该项技术国内尚未生产。

(2)注聚泵。生产注聚泵的国内厂家众多,主要有大港总机厂、重庆水泵厂、本溪水泵厂等。据胜利油田的使用效果反映,重庆水泵厂的注聚泵性能较好,聚合物降解率低(1%~3%)。

(3)聚合物及水的高压计量。大港油田主要用LDG电磁流量计(大港仪表厂)、L22金属高转子流量计(天津宇光仪表厂研究所);胜利油田主要使用ZDY型高压磁流量计;大庆油田则主要用XLD—01型电磁流量计,以上仪表各自反映良好。

4.结语

迅猛发展的三次采油技术,为老油田的稳产接替和提高采收率展开了广阔的前景。

聚合物驱技术已在我国大庆、胜利等东部油田形成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复合驱技术先导试验已见到成效,正向工业性试验延伸,前景看好,泡沫驱、火驱、微生物驱及CO2混相驱也正在加紧室内研究及先导性试验,将不断有新的成果出现。砾岩油藏三元复合驱先导试验已见到成效,技术上已获得重大突破,并正向纵深发展。

聚合物驱三次采油项目经济评价方法

聚合物驱三次采油项目经济评价方法 与参数研究 荆克尧裴建武刘洪波张在旭 (胜利油田,东营,257001)(华东石油大学,东营,257062) 结合聚合物驱三次采油项目评价的实际工作,对该类项目评价方法和参数的一些具体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并力求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关键词:三次采油聚合物驱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 石油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要求石油工业提供越来越多的石油产品。但近年来较少发现大型油田和新的储量,一次和二次采油又不能提供充分的石油储备以满足日益增加的原油资源消耗的需要,原油生产后备储量严重不足。各国为了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对石油产量的需求,一方面加强勘探寻找新储量,一方面努力提高已开发油田的采收率,积极进行三次采油。聚合物驱就是一种最常用的提高原油采收率的三次采油方法,它能在常规开采后期,使油藏采收率提高达8%左右。但由于聚合物驱的药剂费用较高,且不同类型油藏聚合物驱的效果相差较大,因此,对该类项目的经济评价就显得非常重要。由于聚合物驱在国内外是一项较新的采油技术,其投入产出也不同于一般类型的建设项目,目前尚无成熟的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所以探索研究适合于聚合物驱项目特点的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十分必要。 1 聚合物驱项目的技术经济特点 聚合物驱是一种典型的化学驱油法。聚合物是一种高分子化合物,它由成千上万个单体的组成,分子量可高达200万以上,其溶液具有增大水的粘度的性能,特别是水溶性聚合物,在孔隙介质中排驱油时能使粘度明显增大。所以注入聚合物,就是先注入一个或几个聚合物溶液段塞,用驱动水来排驱,通过降低流度比来改善排驱效率,以达到提高原油采收率的要求。一般说来,只有当注入液体流度比高,油层非均质严重或两种情况兼而有之时,聚合物驱才是经济的。 “八五”期间,包括聚合物驱技术在内的三次采油试验已在大庆、胜利、大港等油田进行了先导性试验,并取得了一定成效。聚合物驱作为一种提高原油采收率的高新技术,具有其独特的经济特点,与常规原油开采相比,注聚项目药剂费用投入大、风险大、见效滞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其应用效果如何进行经济评价,还有许多值得探讨的具体问题。

三次采油的原理、方法和在油田中的应用

西北大学地质学系研究生综述性课程成绩单 学生姓名高春云类别博士 专业油气田地质与开发年级2014 课程名称现代油藏工程任课教师孙卫 学时36 学分 2 课程成绩(百分制)教师评语: 任课教师签名: 年月日 教师注意事项: 1、课程总成绩应基本符合正态分布; 2、若有两种(及以上)方式进行综合考核,需明确各部分所占比例; 3、评语中应指出该份作业的特点与不足。

三次采油在油田中的应用、方法和进展 石油作为一种重要的不可再生化工能源,对国家经济和国家安全都有重要的作用,在国家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随着勘探技术的发展和工作的深入,继续发现大的油气田越来越困难,因此,提高采收率成为油气发展永恒的主题。20世纪40年代以前,油田开发主要是依靠天然能量消耗开采,一般采收率仅5%-10%,我们称为一次采油。它反映了早期的油田开发技术水平较低,使90%左右的探明石油储量留在地下被废弃。随着渗流理论的发展,达西定律应用于油田开发。人们认识到油井产量与压力梯度呈正比关系,一次采油采收率低的主要因素是油层能量的衰竭,从而提出了人工注水(气),保持油层压力的二次采油方法,使油采收率提高到30%-40%。这是至今世界上各油田的主要开发方式,是油田开发技术上的一次大飞跃。但二次采油仍有60%-70%的油剩留地下。为此,国内外石油工作者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逐步认识到制约二次采油采收率提高的原因,从而提出了三次采油新方法。 1.提高采收率原理 在油田开发过程中,通常称利用油藏天然能量开采的采油方式为一次采油。而在一次采油后,通过注水或非混相注气提高油层压力并驱替油层中原油的驱油方式称为二次采油。三次采油是针对剩余油而进行的,指油田在利用天然能量进行开采和传统的用人工增补能量(注水、注气)之后,利用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新技术进行尾矿采油的开发方式。这种驱油方式主要是通过注化学物质、注蒸汽、注气(混相)或微生物等,从而改变驱替相和油水界面性质或原油物理性质。 采收率地质储量 最终累计采油量=η,最终累计采油量一般以油田含水量在98%以上为止。与采收率有关的两个参数是波及系数E V 和洗油效率E D 。E V 是指被工作剂驱 过的体积与油藏体积之比。E D 是指从波及区中洗出的油的体积与原始含有体积之 比。二者与采收率的关系是D V E E ?=η。各种提高采收率的原理都可由这两个参数来分析。 影响采收率的主要因素主要是储层非均质性和流度比。流度比

浅谈采油工程新技术的发展前景及展望

浅谈采油工程新技术的发展前景及展望 发表时间:2017-11-13T10:35:57.653Z 来源:《基层建设》2017年第22期作者:侯小宾 [导读] 摘要:在油田采油技术分析,使用的是水驱采油法,而油藏采收率不高,特别是在资源较少情况下,实行更新技术运用就更为重要了。 新疆敦华石油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新疆克拉玛依 834000 摘要:在油田采油技术分析,使用的是水驱采油法,而油藏采收率不高,特别是在资源较少情况下,实行更新技术运用就更为重要了。在采油过程中,不断创新技术,从多方面运用新技术,为油田整体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持。 关键词:采油工程;新技术;研究;展望 一、新技术于采油工程中的应用及问题 1.采油工程发展过程极其所遇到的问题 由于技术成面存在着种种因素,导致我国的采油工程一直处于技术比较低下,石油开采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往往是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之后,得到的采油量很少。经过努力我国进一步采用化学驱油与注水开发的技术,但还是达不到预期的结果。近些年来,我国采油工程采用完井,人工举井,低渗透油藏压裂酸化工业技术等等,并对此进行一定程度上的研究与推广。可因为地表石油被开采到了极致,采油工程将面临着更大的问题,故而采用了高新科技的一些手段进行突破。效果比以往进步了许多,尽管如此,可还是达不到世界顶尖的地位,包括我国如今的钻井设备与美国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在油层保护方面与美国等方面也有着一定的差距,因此采油工程想要取得突破性的进步,必须从高新科技方面下手研究。 2.采油工程副导致环境污染及生命安全巨大问题 能源问题一直是所有国家面临着比较重要的问题,我国自然也不列外,而石油占据着能源开发极大的比重。可随着石油开发事业的发展,也渐渐的产生了一种副作用,即对于环境问题的污染,这种问题不具备短暂性,而是有着极其大的持久性与破坏性。采油工程在一定程度上会带来一系列的环境污染问题,诸如采油工程中破坏污染地下河流,工业废气无处排放而污染大气层等问题。除此之外,采油工程相当一部分的人力支持,而每年都会有因为采油工程问题而导致采油工人发生伤残事件,严重的还会导致采油工人工作中丧失性命,这皆是因为高新科技的不发达而导致一系列能够尽量避免的问题。 二、采油工程新技术的运用分析 1.微生物采油技术的运用 在采油技术的运用中,微生物采油技术也是一种理想的技术模式,主要是通过一定的生物运用,最主要的是融入细菌模式,在原理运用中,将在油田中注入某一种细菌,形成油层的发酵反应,在细菌发酵的过程中,形成与其他生命活动方式,并推动井下油藏的开采,可以有效的提升整个油藏的开采效率。在这种技术中的运用,主要是对于一些含水相对较高的油田进行开采,对于一些老油田井进行技术创新,能为整个技术运用提供有效的技术帮助。 2.水力振动采油技术的运用 这种技术是一种新技术。主要是通过对油田的套管进行整体控制,将油管与井下的激振器进行安装,形成井矿中的振动脉冲,在这种综合方式中,形成脉冲驱动水力的作用,并进行地下油层中传波的方式。在这种技术中,主要是通过水利波的方式,对井底的一些杂质以及泥浆进行及时的清理,形成地下盐类沉积发生和谐的振动,并构成不规则的缝隙或者不闭合的孔洞。在周期性的脉冲作用下,形成整体的冲击力,并产生网络裂缝,并形成脉冲波在油藏中进行交变反应,形成一定的变应力,可以有效的改变原油的流动性能,对于其分子构造、表面张力等都能形成一定的改变。因此,在整个技术控制中,水力振动可以有效的提高原油的采收效率,对于地质对原油的渗透力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并减少原油中水分的综合含量,形成声波对原油的综合效果。 3.纳米材料的采油技术运用 在目前,纳米技术是一种全新的技术运用模式,主要是采用MD膜的驱动效应,形成驱动剂的运用功能,并形成分子控制的整体模式,对于原油的一些分子模式,可以有效的形成多种管理方式,在多种成分随意组合的状态下,对基本原料进行水溶液的聚集混合物处理,尤其是一些平面的环形分子、生物内的酶类物质以及蛋白质与其他微小的粒子等,在水溶液的作用下进行流态化的处理,并构建分子间的静电作用,形成油层表面的成分组合,形成一张相对坚韧与坚固的MD膜,可以有效的减少油层对岩石的粘附效用,并综合原油与水溶液的流动性对比,在逐渐形成的过程中,增强整个携带能力,更好的提升整个采油的效率,并对原油的驱动效应与地面开采率都有很大的帮助。 4.热超导采油技术 热超导是指让一定物质经过特定处理处在生产所需状态下,此时该物质热阻减小为零或近似于零。该技术实现方法是把配置混合好一定化学物质压到密闭管柱中,并通过加热使该管柱两端的受热不够均匀,此时化学物质立即出现化学相转变,激发气态分子,并增强运动,发生了不规则碰撞,产生非常大能量,并以声波形式传热。热超导技术目前可以分成两种:能耗自平衡稠油采油技术和超导加热热洗技术。能耗自平衡稠油采油技术原理把超临界导热液体通过中空抽油管线注到井底,并借助超临界导热液体对热量传导性能把井底自身热量传到地面。此技术不用配备加热设备即可提升地面井口生产出的温度,从而清除井筒结蜡、降低流体粘度,提高了采收率,为油井稳产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三、采油工程技术运用的发展趋势 在采油技术的创新之路上,尤其是是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为采油新技术的整体运用提供了更多的帮助,通过在生物工程技术、材料技术以及各种勘测技术的创新,将会形成更大的发展前景。一是出现向集合加成与智能控制方向发展;二是向信息技术与数字模拟方向发展;三是向即时性与自动化方向发展;四是向低污染低能耗与以人为本的方向发展;五是向勘察、探测、开采一体化综合新概念方向发展。这些综合开发技术的运用,对于提升整个采油效率有很大的帮助。 四、结语 在针对一些油田发展较晚底子薄的实际状况,在整个技术创新中,形成多种综合模式的运用,尤其是结合地理因素、地质因素等多样化的条件中,对于勘探技术不断要求高,开采技术也呈现出更大的技术发展空间,因此,要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整体运用,更好的满足多方

《采油新技术》教学大纲

《采油新技术》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英文名称:New Technology of oil production 2、课程类别:专业课程 3、课程学时:总学时32 4、学分:2 5、先修课程:油层物理、采油工程、油藏工程、采气工程 6、适用专业:石油工程 7、大纲执笔:石油工程教研室蒋建勋 8、大纲审批:石油工程学院学术委员会 9、制(修)定时间:2006.11 二、课程的目的与任务 该课程为石油工程专业采油模块学生必修课程,它是石油工程专业主干课《采油工艺原理》的扩展和补充,内容反映当前采油工程系统各个分支的新理论、新技术和新工艺,具有较高的综合性和科学性。该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了常规的油气开采方法和技术后,对采油技术的新方法和新理论有全面的了解,掌握近年来采油技术工作中涌现出的新工艺和新技术。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 该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了常规的油气开采方法和技术后,对采油技术的新方法和新发展有全面的了解,掌握近年来在采油技术工作中涌现出的新工艺和新技术。 学生通过学习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能够顺利阅读与本课程有关的外文书刊; 2、掌握本课程所必需的采油工程新技术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进行技术改造、科技开发和应用研究的能力; 3、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工作适应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教学内容、要求及学时分配 1、油气举升技术新进展(4学时) 举升技术是采油工艺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近年来不断涌现出一些新的理论和工艺技术。传统的教材正好忽略了这些内容。为此,本专题重点介绍: 1)新型球塞气举采油方法的发展 2)新型球塞气举采油的工艺原理 3)新型球塞气举采油实验研究 4)新型球塞气举采油流动理论 2、物理法采油(8学时) 1)微生物采油技术 2)氮气及连续油管技术 3)高能气体压裂技术 4)超声波、电磁脉冲采油技术 3、油气井射孔新技术与理论(4学时) 作为使用最为广泛的完井方式,射孔完井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本专题介绍该领域的最新技术与工艺,包括: 1)射孔与现代完井方法 2)射孔参数优化设计 3)射孔工艺新进展 4、油气井增产新技术与理论(8学时) 1)水力压裂新技术 2)酸化新技术 3)氮气与连续油管技术与应用 4)非常规增产措施新技术 5、油田注水新技术与理论(6学时) 1)水质调控与水质改性技术原理 2)水质调控决策方法 2)注水工艺新进展 3)注水井物理调剖与化学调剖 6、当前采油技术面临的问题及发展方向(2学时) 介绍当前采油技术所面临的具体问题及解决方向,指明采油工程学科的发展方向及发展前景。 ●教学要求:在完成采油工程、油层物理等学科的基础上,掌握采油工艺领域里的各 种新理论、新工艺,对整个石油天然气行业的新的工艺技术有所了解。 ●重点:水力压裂新技术;酸化新技术;水质调控决策方法;各种物理采油方法。

世界三次采油技术的现状及国内三采的特点

国内外三次采油技术的现状 摘要:对世界三次采油技术的前期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分析了国外采油技术的现状,。结合中国油田具体油藏情况及原油性质,分析了国内三次采油的主要发展方向,以及国内的技术特点,并总结国内三采现阶段必须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三次采油,化学驱,热力驱,CO2混相/非混相驱,中国三次采油 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油气需求自然水涨船高,石油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其供应供应却难填欲壑。依靠技术进步,增加新的储量发现,提高油田采收率,增加可采储量,是石油确保原油稳定增长、实现石油资源接替良性循环的必由之路。另外,国内多数油田目前处于高含水期开采阶段,综合采收率仅为32%左右,意味着仍有六成以上的石油“留守”地下。而且,“多井低产”的问题难以回避。三次采油(EOR)技术是一项能够利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新技术提高原油采收率的重要油田开发技术。在过去的数十年内,世界石油大国都把如何提高原油才忧虑作为研究工作的重点目标。依靠技术的发展,分析近几年来原油产量构成,提高采收率技术获得的产量已达到相当比重,其中三次采油技术更是功不可没,这技术对减少充分挖掘中国石油自身潜力,维持原油稳产、增产,对于减少我国对外原油依赖程度,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战略需要。 世界三次采油发展历程 世界三次采油技术的发展经历了3次阶段的飞跃。

第一阶段: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中期,这是蒸汽吞吐项目的高速发展时期。50年代后期,蒸汽在南美洲委内瑞拉首次用于重油开采,从此在世界范围内打开了重油这个资源宝库。60年代中期,美国蒸汽项目数和产量激增,实施中的蒸汽项目达到了132个,其中蒸汽吞吐项目达94个,蒸汽驱项目38个。 第二阶段: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化学驱的发展达到高峰期。据1971年调查,美国EOR项目共有133个,其中蒸汽驱53个,火烧油层38个,化学驱19个,气驱23个。虽然蒸汽项目仍是主要的,但其他项目的数量加起来已超过蒸汽驱项目数。80年代,美国化学驱项目数从1980年的42个剧增至1986年的206个,但到1988年却快速降到了124个,此后逐年下降,直到现在的2个。造成化学驱发展变缓的原因主要是化学注剂比热采和注气的成本高,且化学驱后对地下情况认识还有许多不确定因素。尽管在此期间化学驱项目数量要多于气驱,但产量却远低于气驱,如1986年化学驱产量为16901桶/日,而气驱产量却高达108216桶/日。 第三阶段: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混相注气驱技术得以快速发展。最早获得成功利用的气驱技术是烃类混相驱,加拿大运用该技术在许多油田获得成功。随后,由于烃类气体价格上涨和天然气藏的发现,以及混相驱技术适用范围大、成本较低等优势, 混相驱逐渐发展起来。到90年代,世界上已有上千个注气工程,其中美国最多,其注气采油量约占EOR总产量的53.5%。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要求减少排放以及各国随之制定的不同优惠政策和排放税等措施,使得混相驱得以迅速发展,世界各大石油公司利用驱油后并将其埋存在油藏中,这种方法不仅可以提高石油采收率,而且能消减温室效应。 世界三次采油发展现状 目前,世界上已形成三次采油的四大技术系列,即化学驱、气驱、热力驱和微生物驱。其中化学驱包括聚合物驱、表面活性剂驱、碱驱及其复配的二元、三元复合驱、泡沫驱等;气驱包括混相/非混相驱、氮气驱、烃类气驱和烟道气驱等;热力驱包括蒸汽吞吐、热水驱、蒸汽驱和火烧油层等;微生物驱包括微生物调剖或微生物驱油等。四大三次采油技术中,有的已形成工业化应用,有的正在开展先导性矿场试验,还有的还处于理论研究之中。 化学驱 自20世纪80年代美国化学驱达到高峰以后的近20多年内,化学驱在美国运用越来越少,但在中国却得到了成功应用。中国化学驱技术已代表世界先进水平,其中,聚合物驱技术于1996年形成工业化应用;“十五”期间大庆油田形成了以烷基苯磺酸盐为主剂的“碱+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二元复合驱技术,胜利油田形成“聚合物+表面活性剂”的无碱二元复合驱技术;目前,已开展“碱+聚合物+表面活性剂+天然气”泡沫复合驱室内研究和矿场试验。

三次采油项目管理程序

发行版本:C 三次采油项目管理程序修改次数:1 文件编号:QG/HBYT 061-2008 页码:1/ 6 1 范围 本程序规定了三次采油(深部调驱)项目全过程管理的职责、内容及要求。 本程序适用于开发部、勘探开发研究院和采油工艺研究院及油气生产单位。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程序的引用而成为本程序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程序,然而,鼓励根据本程序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中,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程序。 SY 6360-1998 油田注聚合物开采安全规程 SY/T 6512-2000 三次采油可行性方案编制技术要求化学驱部分SY/T 6575-2003 提高采收率方法筛选技术规范 SY/T 6576-2003 用于提高石油采收率的聚合物评价的推荐做法 3 术语及定义 本程序采用下列定义。 三次采油:华北油田以深部调驱工艺改善油田水驱开发效果,提高采收率,是严格意义二次采油到三次采油的过度阶段。 深部调驱技术:是指利用化学、生物等方法提高油田水驱波及体积及驱油效率以达到改善水驱效果和提高采收率的技术。 中国石油华北油田公司2008-07-04 发布2008-07-04实施

重大开发试验项目:是指股份公司针对油田开发中的突出矛盾,立项并下达的计划,油田公司组织实施的开发试验项目。 重点油藏深部调驱项目:是指油田公司根据重点油藏开发现状,在先导试验基础上,立项并下达的计划实施的深部调驱项目。 区块深部调驱项目:是指由油气生产单位利用油田公司下达的深部调驱专项投资,按照开发总体部署,在同一区块实施连片的四个井组或以上的项目。 单井组深部调驱项目:是指油气生产单位利用油田公司下达的深部调驱专项投资,以先导试验或井组增产为目的的分散井组的深部调驱项目。 4 职责 4.1 开发部是油田公司深部调驱项目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深部调驱项目的规划计划、方案审定、现场指导、考评验收等管理及组织协调工作。 4.2 勘探开发研究院和采油工艺研究院负责深部调驱技术的室内研究与评价工作。并承担股份公司重大开发试验项目和油田公司重点油藏深部调驱项目方案的编制。 4.3 勘探开发研究院负责开展油田公司提高采收率潜力评价和编制公司深部调驱的发展规划。 4.4 采油工艺研究院负责微生物采油技术室内研究与评价工作,组织部分项目的实施并负责调驱用化学药剂质量和调驱剂配液质量的检测。 4.5 各油气生产单位负责自主实施的区块深部调驱项目和单井组深度调驱项目的立项工作并编制方案和组织实施。 5 管理内容

采油新技术的应用研究

采油新技术的应用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油田行业的不断发展,可开采的油田越来越少,各石油企业需 要研发出一些更为符合当下产能的新的采油技术,充分的对那些难以开发的油藏 进行开采,提高各油田的石油开采采收率。 关键词:石油开采;采油技术;采油新技术 1.国内外采油新技术的发展情况 石油开采技术的不断进步,国内外的采油技术发展迅速,各类学者提出了很 多方案。 2.常规的几个采油技术 在采油的过程中,最为常用的开采技术是螺杆泵采油,抽油泵采油、防腐蚀 抽油泵采油技术。 (1)螺杆泵的开采技术。 在国内的开采技术中,螺杆泵技术的使用其实不是很多,主要因素是使用这 项技术的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些意料外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都不法控制发生。所以在使用这项技术进行开采时,要仔细的研究使用此技术发生的问题,分析解 决方案。螺杆泵开采方法优势也很明显,比如它体积和质量都不大,结构也相对 来说比较简单,缺点就是要经常的检查泵,而且线程也比较易掉落,抽油杆发生 断裂的可能性也很大,适应性不好,这些缺点对生产的影响的比较大。 (2)防砂式稠油泵开采技术。 防砂式抽油泵开采技术在实际的生产中,使用比较多。它的泵缸由双向耦合 和扶正器组成,这样就比较容易拆卸。防砂式稠油泵的使用原理是研究抽油井的 井泵筒的储油室里面的压力推动泄油阀,然后让油泵有流量,然后长柱塞泄油阀 开始关上,最后运用机械手段来让进气阀工作,将推进泵油井在液体中存储在内 部腔室。泵在实际工作中,在液体提取方面和传送到地面方面,控制携砂能力强,防止砂卡性能不错。 (3)防腐抽油泵的工艺技术。 在实际的采油中,很多的油泵在工作中都会遇到腐蚀的情况,防腐泵就可以 很好的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防腐泵由固定阀、出油阀、泵筒和柱塞的结构组成。防腐泵的构成比较容易理解,而且自身的耐腐蚀效果好,抽油泵的工作效率良好。另外,油泵泵筒和柱塞都是使用的耐腐蚀原料做成的。当使用防腐泵前一定要注 意泵漂流计将测试油管;防腐泵防砂功能弱,当需要配备用于出砂井防砂装置或 在沙滩上控制过程;不能用底部的转折点;严禁在高气井使用。 (4)体膨颗粒深部调剖(调驱)技术 体膨颗粒调剖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深部调剖技术,主要是针对非均质 性强、高含水、大孔道发育的油田深部调剖、改善水驱开发效果而研发的创新技术。体膨颗粒遇油体积不变而吸水体膨变软但不溶解,在外力作用下可发生变形运 移到地层深部,在高渗层或大孔道中产生流动阻力,使后续注入水分流转向,有效改 变地层深部长期水驱形成定势的压力场和流线场,达到实现深部调剖、提高波及体积、改善水驱开发效果的目的。该技术具有以下特点:①体膨颗粒由地面合成、 烘干、粉碎、分筛制备形成,避免了地下交联体系不成胶、抗温、抗盐性能差等弊端,具有广泛的适应性,耐温120℃、耐盐不受限制性能好;②体膨颗粒粒径变化大 微米、厘米级、膨胀倍数高30~200倍、膨胀时间快10~180min;③颗粒吸水体 膨变软,外力作用下在多孔介质中运移时表现出“变形虫”特性,颗粒的形变运移可扩

采油工程新技术的研究及发展趋势

采油工程新技术的研究及发展趋势 为了研究油田增产、稳产相关技术与手段。通过对我国油田开发现状进行梳理,有针对性的提出采油工程新技术的发展方向。并结合水力震动采油技术和纳米膜驱油技术的现场实际运用进行分析。为采油工程新技术发展提供合理参照,为同行提供建设性意见。 标签:石油;采油工程;开发;新技术 1 引言 石油作为决定国家战略意义的一种化石能源具备经济和政治上的双重意义。当前我国现有大多数油田都属于开发中后期,含水高、可采储量低、吨油成本居高不下。为了解决油田开发问题我国很早就开始使用注水开发,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工艺的完善,现阶段油田老区治理主要通过地质与工程的有力结合,并在采油工程上进行技术创新达到增产,稳产的目的。 2 油田开发现状 我国石油工业历史悠久,且大多油田于60、70年代开始注水开发。经过多年开采油藏纵向上经常出现单层突进或者平面展布上的舌井。很多油井含水直线上升甚至水淹。个别油井水淹层在长期注水冲刷下岩石物性发生变化,造成水淹层胶结物与细致沙砾被冲走形成了人为的特高渗透率条带区,致使注水不受效,剩余油残留附集在油藏某处。严重影响了原始地层水动力场,造成部分初期地质勘探资料与现在相比发生变化,且成动态变化。约制了老区开发深入挖潜工作。所以急需针对剩余油的油藏精细描述。 油田分为不同区块,且根据勘探年代总体地质情况掌握程度不一,很多区块断层多小层变化复杂,开发风险大。在前期勘探开发中若井网部署及井下工具配套不完善性,还会造成后续增油措施效果不好。以压裂为例,若油层过薄,且井下封隔器等工具配伍性不好会导致压裂失败,甚至压窜水层引起淹井最终致使油井报废。而随着油田进入老区开发,各种增油措施反复集中使用,最终导致油井甚至整个区块的含水高、注采系统不完善、平面、层间、层内矛盾突出、井况复杂,油井含水上升,注水效果变差,地下情况变的复杂,工艺措施效果逐渐变差。甚至导致一些单井由间抽改为捞油,经济效益直线下降。所以在增油工艺上,油田中后期开发应立足于井网,在经济核算可行的前提下先进行层位调整(堵水、合采)和采油工艺上的优化(调冲刺、换大泵、调参)。 3 采油工程新技术应用 针对当前油田开发普遍处于中后期阶段,单井含水高、层间矛盾突出、个别油井水淹严重等实际情况提出以堵水、调水为目的的采油工程新技术。

三次采油化学驱油技术发展现状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三次采油化学驱油技术发展现状 作者:庞丽丽, 宁宇清 作者单位:庞丽丽(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程学院,山东,东营,257061;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东辛采油厂,山东,东营,257094), 宁宇清(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东辛采油厂,山东,东营 ,257094) 刊名: 内蒙古石油化工 英文刊名:INNER MONGULIA PETROCHEMICAL INDUSTRY 年,卷(期):2010,36(8) 被引用次数:0次 参考文献(11条) 1.王启民.聚合物驱油技术的实践与认识[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1999. 2.牛金刚.大庆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技术的实践与认识[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4. 3.韩大匡.杨普华.发展三次采油为主的提高采收率新技术[J].油气采收率技术,199 4. 4.冈秦麟.论我国的三次采油技术[J].油气采收率技术,1998. 5.李干佐.我国三次采油进展[J].日用化学品科学,1999. 6.牟建海.李干佐.三次采油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展望[J].化学科技市场,2000. 7.程杰成,廖广志,杨振宇,等.大庆油田三元复合驱矿场试验综述[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1. 8.杜雄文,李洪富,洪冀春,等.杏二中三元复合驱工业性矿场试验[J].新疆石油天然气,2005. 9.廖广志,牛金刚,邵振波,等.大庆油田工业化聚合物驱效果及主要做法[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4. 10.顾永强,解宝双,魏志高.孤东油田聚合物驱工业化应用效果分析[J].中外能源,2008. 11.王德民.关于三次采油的经济效益[J].油气田地面工程,1998.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黄鹤.HUANG He辽河油田化学驱三次采油技术经济评价方法探讨-特种油气藏2009,16(2) 针对辽河油田正在开展的三次采油技术进行相关的经济评价方法研究及探讨,提出采用"有无项目对比法"进行增量效益经济评价,并从投资估算、成本费用分析、财务经济评价以及项目风险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为辽河油田化学驱三次采油技术经济评价方法提供了依据. 2.会议论文王宏申.谭帅.尹彦君.刘全刚.王锦林.张英勇渤海湾油田三次采油技术筛选及潜力初步评价2007 三次采油是指油田在利用天然能量进行开采和传统的用人工增补能量(注水、注气)之后,利用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新技术进行采油的开发方式。渤海湾油田为实现2010年生产2500×10<'4>~3000×10<'4>m<'3>油气当量这一宏伟目标和今后进一步提高原油采收率,正积极开展三次采油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为此,非常需要对三次采油技术在渤海各油田的适应性、潜力大小等问题进行研究。本文根据渤海油田地质油藏状况和三次采油各项技术的筛选标准,初步筛选出了适合渤海各个油田的三次采油技术,并对各种三次采油技术在渤海油田应用的潜力进行了初步预测。 3.学位论文张志军三次采油用改性石油磺酸钠的合成与性能研究2009 表面活性剂是三次采油化学驱中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驱(三元复合驱)和表面活性剂.聚合物驱提高原油采收率技术的关键,其关键性能要求为在较宽的浓度范围内使油水界面张力降低到10-3mN/m以下,以大幅度降低油滴通过油藏孔隙的毛细阻力。目前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驱和表面活性剂-聚合物驱中应用的表面活性剂主要为重烷基苯磺酸盐,这些表面活性剂虽具有优良的油水界面活性,但其原料重烷基苯的市场供应量严重限制其应用规模。为此,开发可替代重烷基苯磺酸盐表面活性剂,且原料供应充足、质量稳定的新型表面活性剂已成为石油开发领域的研究热点。
本文以供应量充足的大庆炼化公司两种渣油为原料(糠醛抽出油和减三线馏分油),采用发烟硫酸为磺化剂合成了可在钙镁离子浓度为300mg/L以下实现油水超低界面张力10-3mN/m的石油磺酸钠,并对两种石油磺酸钠提纯后进行表征。发现以减三线油合成的产品分子量分布较宽、平均分子量较大,降低油水界面张力的性能较好。
为了研究提高石油磺酸钠抗耐钙镁离子能力,对两种原料油采用两种方法合成了改性石油磺酸钠。一种方法是将两种原料油与马来酸酐酰基化后用亚硫酸钠磺化,采用吊片法测定两种改性石油磺酸钠的表面性能结果表明,以糠醛抽出油为原料合成产品的临界胶束浓度(CMC)值为1.76×10-3g/L,最低表面张力为36.18mN/m;以减三线馏分油为原料合成产品的CMC值为1.02×10-3g/L,最低表面张力为38.92mN/m。另一种改性方法是以酰氯为酰基化剂、经丙二酸二乙酯Knoevenagel反应后再用发烟硫酸磺化,表面性能测试结果,以糠醛抽出油为原料合成产品的CMC值为1.23×l0-3g/L,最低表面张力为39.14mN/m;以减三线馏分油为原料合成产品的CMC值为1.09×10-3g/L,最低表面张力值为43.35mN/m。这说明以糠醛抽出油和减三线馏分油为原料油 ,采用两种合成方法制取改性石油磺酸钠的路线是可行的。
耐钙镁离子能力测试结果,以大庆炼化公司两种渣油为原料,采用上述两种合成方法制备的改性石油磺酸钠,由于产物中引入蟹爪状羧酯基,对钙镁离子有较强的螯合作用,同时增加了亲水基,增大了表面活性剂分子与钙镁离子的反应量,因而在600mg/L的钙镁离子溶液中获得10-3级的超低界面张力;而普通石油磺酸钠仅能在300mg/L的钙镁离子溶液中获得超低界面张力。这表明以大庆炼化公司渣油-糠醛抽出油和减三线馏分油为原料合成出一种成本低、界面性能好和具有较强耐钙镁离子能力的石油磺酸盐表面活性剂。 4.期刊论文李梅霞.Li Meixia国内外三次采油现状及发展趋势-当代石油石化2008,16(12) 通过对世界三次采油技术的前期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分析了不同国家采取的不同三次采油方法,以及相同国家在不同时期、不同油价情况下采取不同三次采油方法的项目数、产量变化及其变化原因.结合中国石化油田具体油藏情况及原油性质,分析了中国石化发展三次采油的主要发展方向并提出了有关建议. 5.学位论文蒋平稠油油藏表面活性剂驱油机理研究2009

三次采油

三次采油—CO2驱油技术研究 摘要 油藏经过二次采油后,仍有大量的原油存留于地下,经过三次采油后,储层的含油饱和度提升的空间仍然很大。EOR(提高采收率技术)在油田中应用的越来越广泛,主要有化学驱,微生物驱,气驱,热力驱。随着人类大量排放的温室气体CO2使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CO2的地质处置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注入油气田,不但封存了CO2,而且还可提高油气田的采收率。CO2的地质处置最有效方式就是注入油气田,不但封存了二氧化碳,而且还可提高油气田的采收率。 本次作业主要介绍了注二氧化碳提高采收率的机理、室内研究进展以及国内外开展现场试验的情况。在现场应用中二氧化碳吞吐、混相驱和非混相驱都可有效提高采收率,合适的注CO2工艺需根据油藏条件选择。并指出了注CO2技术目前面临的腐蚀、气源、气窜及高投资等问题。 关键词:最小混相压力;二氧化碳气驱;提高采收率;(非)混相;腐蚀; 1概述 随着世界对石油需求量的不断增加,石油作为有限的不可再生资源,再发现大油田的几率越来越小,已开发的油田正在不断老化,未开采的多为稠油、超稠油油田,非常难于开发。这就迫使人们把注意力转向提高老油田原油采收率的技术上。 三次采油(EOR)技术是一项能够利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新技术提高原油采收率的重要油田开发技术。近年来我国石油供需缺口逐年增大,以及石油价格的急剧攀升,提高采收率技术在我国受到了空前的重视。目前,三次采油技术在提高采收率,稳定老油田的原油产量方面尤为重要,尤其是在油田开发后期,必须进行三次采油。近几年,注气提高采收率技术发展迅速,其中又以注CO2技术的发展速度最快。 如今,人类大量排放的CO2温室气体量越来越巨大,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其幅度已经超出了地球本身自然变动的范围,对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而CO2的地质处置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注入油气田,不但封存了二氧化碳,而且还可提高油气田采收率。国外很多油田已成功地进行大规模CO2驱

采油工程技术的发展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ce10966136.html, 采油工程技术的发展研究 作者:刘文习贾林刘金修邓新红王桂霞赵晓胜 来源:《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3年第18期 【摘要】在进行油田的实际开发中,采油工程技术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地位。本文主要是对于我国在采油工程中一些新兴相关技术的应用以及其采油工程相关技术的实际发展状况进行了探讨和分析,并对于我国的实际采油工程相关技术的不断进步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采油工程发展研究高新技术 我国一直都面临着石油短缺的问题,在我国进一步经过化学驱油和注水开发之后,我国石油的实际平均采收率相对来说还是较为低下。但是采油工程的相关技术依旧是我国油田开发相关工作中的关键性的工作。在面对我国目前是有开发严峻的形式,更需要对于是有的实际采用技术进行进一步的更新和探寻,从而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开发油田的实际竞争力。 1 新兴技术在采油工程技术中的应用 采油工程相关技术有着良好的发展,其发展阶段大致分为三个阶段,探寻以及进一步分层开采技术的研究和发展阶段、进一步突破采油技术的相关阶段以及其采油工程相关系统不断形成以及发展的阶段。通过这三个阶段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技术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果,推动了采油工程有了更大的完善与改进,其主要体现于:采油过程中对其工程进行长期性的规划,处理好基础性研究与短期应用技术的关系,攻克了多项采油工程的相关技术难题,为以后开采油田相关技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十一世纪是新材料技术、纳米技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作为代表的一些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发展的时期。并且也同样给我国的采油工程相关技术带来了更多的机会与挑战。 1.1 生物技术的实际应用 微生物采油技术以及微生物勘探技术是采油工程中主要进行应用的生物技术,微生物采油技术发展于化学驱、混相驱、热力采油之后的三采技术,同时又被称作是细菌采油,他是通过应用生物技术来进行采油工程的开创性的使用和开发,在一些含水量和面临干涸的老油田中能够表现出非常顽强的活力。微生物勘探相关技术其自身的重复性非常好,操作也非常便捷,速度快、成本低,已经渐渐被很多的有公司所应用。 1.2 信息技术的应用 在一些比较传统的行业里面,石油行业是对于信息技术有着很强依赖,最早使用计算机技术的行业。在我国计算机最早发展的时候,采油工程在进行石油勘探相关资料的解释与处理就是通过计算机技术来完成的,成为计算机实际主机时代的一项最为主要的公户。现在信息技术

采油工程新技术的发展趋势分析

采油工程新技术的发展趋势分析 发表时间:2019-08-06T16:16:37.907Z 来源:《防护工程》2019年9期作者:田永宏马建明 [导读] 文中对采油工程新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 长庆油田分公司第七采油厂陕西西安 745708 摘要:目前,随着石油能源的不断枯竭,目前最紧要的任务是要在采油工程进行的过程中,发展采油技术,提升采油工作的工作效率。在采油工程进行的时候,我们为了有效的提升石油的开采效率以及回收效率,我们要对采油新技术进行研发和应用,尤其是在面对油藏含量较为复杂的时候,我们更是要利用先进的开采技术进行石油开采。文中对采油工程新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采油工程;新技术;发展趋势 1 采油工程技术措施应用的现状 油田开发进入后期,油井的产量逐年递减,注水开发的油田,随着注水时间的延续,越来越多的油井见水,严重的情况甚至被水淹,需要采取最佳的堵水技术措施,才能保证开采出更多的油流,降低油田油气集输处理的成本,影响到油田开采储量的开采程度,通过对油田实施精细的地质研究,重新认识油藏,解决剩余油的开采问题。将更多的薄差油层的油流开采出井,才能作为油井产能的补充,提高油田生产的经济性。油田开发后期不断完善油田的开发方案,结合储层的渗透性的差异,采取不同的注水开发的模式,对低渗透油藏实施强化注水,才能达到水驱的开发效率。而高渗透储层实施控制注水,避免注入水发生窜流的现象,而影响到注水油田开发的效果。 重新部署注采井网,改善油田注水开发的状态,钻探出更多的水平井筒,实施水平井开发的技术措施,将更多的剩余油流开采到地面上来。降低了钻探井筒的成本,一口水平井的钻探,能够将水平井段的油流全部开采出来,减少了打井的数量,相应地节约钻井的资金投入。 为了解决单井含水高,层间矛盾突出的问题,油田开发后期,实施稳油控水的技术措施,以堵水、调剖为基础的采油工程技术措施,被广泛应用于油田生产中。采取最佳的堵水技术措施,利用封隔器等机械设备进行堵水操作,降低了油井的含水率。应用选择性的化学堵水剂,对出水层位进行堵水,相应地提高了油井的产油量。及时调整注水井的注水剖面,对油井的产液剖面进行调节,提高油井的生产能力,使其满足油田开发对产量的要求。 2 采油工程中新技术的应用 2.1 信息技术在采油工程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对于采油工程的发现油层和勘测周围环境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使用信息技术可以更为准确的勘测出油层,可以精确地确定合理的油井位置,并且勘测出油藏的深度,这比传统的人工测试要精确的多,信息化技术的使用大大提高了油田开采的速度,同时提高了钻井成功率,提高了经济效益。同时信息化技术可以勘测油井周围地势样貌,对采用哪种钻井方式起到了很大的帮助,通过模拟地形和油藏,为油田开采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2.2 生物技术在采油工程中的应用 生物技术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微生物勘测技术,二是微生物采油技术,其中微生物采油技术发展更加迅速,应用也比较广泛。微生物采油技术又称为细菌采油,是三次采油技术的一种。微生物采油技术通过繁衍微生物,微生物的活动来改变油的位置以及分布状态,它在含其他杂质或者快干涸油田也有着很强的生命力,且微生物采油成本低,而且过程简易,故被广泛应用。而微生物勘测技术同样是成本低,而且科学技术含量高,准确率高,勘测速度快,因此应用微生物勘测技术的公司也很多。 2.3 新材料在采油工程中的应用 在现实生活与工业生产中,新型材料应用于管道运输中,增加管道的韧性,防止管道开裂,尤其是在石油、天然气的管道运输过程中,对相应的管道进行防开裂处理。还有很多其他类似的应用,比如在金属和金刚石的连接处使用新型材料,可以提高其采集效率等。新型材料是很好的耐磨材料,它包含着高耐性的磨土层,金刚石复合片,还有很多韧性高的有关硬性质的合金等。新型材料还可以应用在材料的防腐上,比如把新型材料作为涂层,可以有效防止腐蚀,还有就是监测材料的腐蚀率等。 3 采油工程新技术的发展趋势 明确目前采油工程新技术措施的应用现状,采取最佳的科技投入,不断提升采油工程技术的发展态势,增加更多的技术含量,促进油田生产的健康发展,满足数字化油田发展的需要。采油工程新技术中的纳米材料和新型合成材料的应用,降低了油田开发的成本,提高了油田采油生产的效益。利用纳米材料进行管道的涂层技术,提高管道的耐腐蚀性能,延长油气输送管道的使用寿命,相应地降低油田生产的成本。也可以利用纳米膜技术,实施油气水三相的彻底分离,提高分离处理的效果,达到油田生产的产能指标。对纳米技术的研究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充分发挥纳米材料的优势,解决油田生产中的技术难点问题。 开发和研究新型的材料,如防腐蚀的材质的研究和应用,解决油田生产中的严重腐蚀的问题。耐磨蚀材料的试验和应用,提高运动部件的使用寿命,保证动力的快速传递,提高油田生产的效率。结合新型的阴极保护措施,延长管道的使用寿命,将油气输送管道作为阴极保护起来,才能降低管道的腐蚀穿孔的几率,提高管道的承压能力。 加大科研力度,研究采油工程新技术措施的发展趋势,对微生物采油技术措施进行进一步的研究,通过室内试验的方式,对微生物菌群进行优化,使其适应不同油藏区块的驱替作用的要求,对微生物驱油的效果进行试验研究,评价微生物采油的效果。避免由于微生物菌群选择不当,而影响到地层流体的配伍性,给油田储层带来二次的污染,增加挖潜增产的工作量,而导致油田生产成本的增加。 研究更多的驱替能量,借助于二氧化碳泡沫驱油技术措施的应用,将井下油层中的更多的剩余油驱替出井,扩大剩余油的开发效果。利用螺杆泵采油的技术措施,解决抽油机采油过程中的抽油泵泵效下降的技术难点问题。对采油工程新技术进行研究,对振动采油技术进行优选,选择最佳的振动源,对井下的震击器进行革新改造,减少电能的消耗,进而降低油田生产的成本,对水力冲击波的产生过程进行优化,应用先进的震击器,降低井下油层的油流阻力,最大限度地提高油井的产量,满足油田开发后期的需要。 优选最佳的堵水技术措施,对高含水的油井的生产状态进行实时监测管理,结合自动化的控制技术措施,优化稳油控水的采油工程新技术措施,控制油井的含水率,提高单井的产油量,才能满足油田开发对产量的基本要求。对油田实施挖潜增产的技术措施,并选择水力

胜利油田积极推进“数字油田”建设扫描

胜利油田积极推进“数字油田”建设扫描 一、信息技术推动勘探开发上水平、出效益,形成了“331”的良好局面 勘探应用上实现了“三个提高”。一是在处理能力上,初步建成了以微机集群、IBMSP 为主要运算设备,以工作站为辅助,大容量磁盘阵列、磁带库为海量存储设备的国内第二大地震资料处理中心,微机群的总节点数达到768个,处理速度可达每秒5万亿次。油田三维地震资料的年处理能力突破了8800平方千米,使油田地震资料叠前时间偏移处理由实验阶段进入常规处理阶段,居国内先进水平。二是在处理方法上,装备了OMEGA等3套世界先进处理软件,实现了大型主流软件主要功能模块与国际先进水平同步更新,形成了以叠前属性、多域去噪、波动方程等目前最先进的处理方法以及自主开发的STseis2.0系统波动方程并行深度成像处理软件为代表的较为完善的勘探方法系列,实现了多套处理系统的技术互补,处理方法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三是综合解释建成了以服务器为支撑、以工作站为主力、以高档微机为辅助、以网络为纽带的勘探综合解释研究应用体系,基本满足了常规解释、特殊处理解释和连片资料综合研究的需要,居国内先进水平。 开发应用上实现了“三个加强”。一是完善了油藏数值模拟并行技术,油藏数值模拟运算速度达到每秒1200亿次,138万网格节点的油藏数值模拟速度提高到“九五”末期的20倍。能够量化剩余油研究和进行非主力油层的精细分析,充分保证胜坨等整装大油田的全油藏整体模拟。二是形成了以水驱油藏、稠油热采油藏、三次采油油藏数值模拟为代表的油藏数值模拟技术系列,拥有7类25种具有各自特点和适应性的软件,满足了隐蔽油气藏储层预测需求,实现了综合油藏描述技术系统化。三是精细油藏描述水平显著提高,基本满足了油田开发后期提高采收率对精细油藏模型精度的需求。测井资料处理解释形成了以自主开发的生储盖综合评估系统(SW AWS)为代表的技术系列,处理解释能力达到每年5000多个井次。 勘探开发“一体化”应用逐步展开。“九五”以来,胜利油田组织建设了勘探、开发、采油工程、钻井等八大信息系统,在提高各专业系统自身研究和业务管理水平上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油田信息化应用程度的延伸,为满足专业系统信息共享和细化管理的需要,油田进行勘探开发一体化应用,进行原有系统的互联互通和数据中心建设工作,并建立了通用标准体系。在此基础上,胜利油田从2004年开始着手建设统一源头、统一标准、统一管理,具备国际一流、国内领先水平的企业级数据中心,为提升“数字油田”建设水平,实现高度的信息共享和业务集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十五”以来,胜利油田加大信息技术的应用力度,配套先进的管理方法,增加可采储量2100万吨,提高采收率2%。在勘探开发难度逐年加大的情况下,油田连续22年新增探明石油地质储量过亿吨,连续8年实现储采平衡,连续6年产量稳定在2660万吨以上。 二、抓好“三个结合”,“数字油田”建设提升生产管理水平 针对油田生产点多、线长、面广的特点,胜利油田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生产动态及时把握、快速反应和生产过程优化水平,油田生产运行质量显著提升。 一是抓好信息化与生产动态把握的结合,实现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测。实现了千米以下油井生产参数动态监测,百公里以外输油管线、供电管网运行状态尽收眼底,提高了生产指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