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国家海洋局

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国家海洋局

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国家海洋局
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国家海洋局

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

一、项目名称: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

二、推荐单位:国家海洋局

三、项目简介

近海是海洋开发、海洋经济和国防建设的核心区域。随着我国海洋经济快速发展,开发活动日趋活跃,近海生态环境资源承受着可持续发展的巨大压力。为摸清我国近海环境和资源家底,支撑服务于国家宏观决策、海洋经济建设、海洋综合管理和海洋安全保障,2003年9月国务院批准开展“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即908专项)。该专项历时8年,动员180余个涉海单位和3万多名海洋工作者,动用调查船500余艘、执行1000多个航次、航行200多万公里,航飞294架次、飞行26万多公里,对我国近海开展了迄今为止最全面最系统的调查和评价,构建了我国第一代数字海洋系统。主要创新成果如下:(1)建立了全新完整的海洋综合调查技术标准体系,新制定发布了《海洋生态调查指南》和《海洋工程地质调查》等5部国家标准,新制定出版21部海洋调查与评价技术规程,其中海岛、海岸带、卫星与航空遥感、海洋光学、海洋可再生能源和海洋灾害调查等14部技术规程填补了国内外空白;针对海岛海岸带、海洋水体、海底,构建了全新的海-地-空-天一体化近海综合调查模式及技术体系,并发明了海底土液化动态监测系统、浅层高分辨率地震数据传输系统和液体振动、重力两用沉积物取样器等;首次对我国近海开展了全学科、全要素、全方位的综合调查,获得了我国近海全覆盖、高精度海洋环境资源家底数据,包括第一次实测获得我国大陆海岸线、全国海岛数量和滨海湿地面积等,调查站位和测线密度、技术指标和覆盖程度提高了1-2个数量级,调查比例尺由1:100万-1:50万提高到1:25万-1:5万,据此全面更新了近海环境资源基础图件。

(2)研发了系列国产化、区域化评价模型,建立和完善了我国近海海洋环境资源综合评价方法体系;系统评价了我国近海海洋环境质量、生态系统健康和主要海洋灾害的现状,预测了其发展趋势;全面评价了我国近海新兴海洋资源状况,掌握了可开发潜力;提出的“关于加强我国近海环境资源开发保护的建议”、“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政策建议”和“我国近海防灾减灾对策建议”等系列建议,为国家和沿海省市编制十二五相关规划、制定有关政策、发展海洋新兴产业提供了重要依据。

(3)创建了第一代中国数字海洋系统。提出了数字海洋概念、内涵和体系结构,发展了多源多尺度海洋时空数据组织与管理等技术;突破了系列关键技术,全面整合海洋信息资源,建成了迄今为止标准统一、数据最全面、信息最中国数

字海洋权威数据仓库;构建了我国第一个基于球体模型的数字海洋应用服务系统,全面应用于国家和地方各海洋领域,大幅度提升了我国海洋管理决策服务能力和海洋信息化水平。开发的iOcean中国数字海洋公众版在2009年6月与Google Ocean同期发布并已业务化运行5年,建成的iOcean@touch数字海洋移动服务平台正式投入使用。

(4)取得了一大批填补国内外空白的原创性成果,丰富完善了中国区域海洋学学科体系和理论体系,显著提升了对我国近海的认知水平。系统揭示了我国近海海洋环境特征及演变规律;丰富完善了中国区域海洋学学科体系和理论体系,编著出版了一批海洋科学典籍,如:涵盖海洋地貌学、海洋地质学、物理海洋学、化学海洋学、生物海洋学、渔业海洋学、海洋环境生态学和海洋经济学8大学科的《中国区域海洋学》系列专著8部,由27部专业专著构成的《中国近海海洋》系列专著,由两岸三地一百多位专家编纂而成的《中国海洋生物图集》10册,全面记述我国海岛自然、人文和历史标志性海洋志书《中国海岛志》21册(已出版8册),直接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的《福建省海湾数模与环境研究》系列专著13部。

包括上述系列专著工具书在内,共编著出版196部科学专著;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论文3200余篇,其中SCI和EI源刊论文486篇;获得发明专利15项、实用新型专利8项,软件著作权87项。本专项获得的资料和创新成果不仅在推动我国海洋科技进步、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提高近海国防能力、支撑海洋权益维护、提高公众海洋意识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而且在科学用海、用滩、用岸线,开发海洋资源,促进海洋可再生能源及新兴海洋产业发展,降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管理成本,预测预报和防避海洋灾害等方面,均已产生并将持续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四、主要完成单位及创新推广贡献

908专项主要完成单位共28个,依次为: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福建省海域勘界办公室、国家海洋技术中心、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河海大学、山东省海洋资源与环境研究院、国家海洋标准计量中心、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浙江省海洋监测预报中心、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天津市地质矿产研究院、辽宁省海洋水产科学研究院、广东省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中心、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河北省海洋研究院、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上海市海洋环境监测预报中心、国家海洋局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海南省海洋开发规划设计研究院、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以上单位分别主持或承担了我国近海环境资源调查与评价、数字海洋建设和有关成果集成任务,获得了一批直接应用于沿海海洋经济、海洋管理、环境保护、资源利用、海洋权益和国防建设的重要成果。下面对前10个主要完成单位及主要创新贡献依次简介:

1、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负责了908专项立项论证、总体实施方案编制、有关调查技术研发及标准制定、成果集成设计,牵头专项成果总结及综合报告编制。

主持完成物理海洋与海洋气象、海气边界层、海洋化学、海洋生物与生态、海底地形地貌、地球物理、海洋底质、海岛海岸带遥感和海洋灾害等25项调查任务,河口动力沉积过程、重要三角洲演变、海洋地质灾害及海洋生态价值评估等14项评价任务,物理海洋与气象、海洋底质、全国海岸带及中国海岛志等成果集成任务5项。承担完成辽宁、河北、山东、广西、海南的海岛海岸带和近岸水体等调查任务26项,评价任务14项。

编制国家标准3部,包括GB/T12763.11—2007《海洋调查规范—海洋工程地质》、GB/T12763.9—2007《海洋调查规范—海洋生态调查指南》和GB/T 28058-2011《海洋生态资本评估技术导则》;主持《中国海岛志》系列志书编纂,主编出版了《中国海岛志》2册志书,编著《中国近海海洋—海洋底质》、《中国近海海洋—物理海洋与海洋气象》及《我国海湾开发活动及其环境效应》等专著8部,编制《中国近海海洋图集—海洋底质》、《中国近海海洋图集—物理海洋与海洋气象》和系列专业成果图件,发表学术论文430篇;取得发明专利6项,软件著作权13项;建立了专项海洋地质样品库,保存了专项获得的全部地质样品;构建了1954北京坐标系、1980西安坐标系与WGS84坐标系间转换的关系。

2、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作为骨干单位参加了908专项立项论证、总体实施方案编制、成果集成设计、专项成果总结及最终报告编制,主持了有关调查技术研发及标准制定。

主持完成物理海洋与海洋气象、海气边界层、海洋化学、海洋生物与生态、海底地形地貌、地球物理、海洋底质、海岛海岸带遥感和水体光学与遥感等23项调查任务,近海环流、海湾淤积灾害和养殖区生态等评价任务,海洋生物与生态、海洋地球物理、全国海岛、中国海洋基本状况等成果集成任务。承担了浙江省调查项目4项、评价项目3项、成果集成项目3项以及海南省调查任务1项,成果集成项目3项。

主编出版《中国区域海洋学》系列专著和《中国海岛(礁)名录》,编著《中国海洋保护区》、《中国近海海洋—海洋地球物理》、《中国近海海洋—海洋生物与生态》等专著,编制《中国近海海洋图集—海洋地球物理》、《中国近海海洋图集

—海洋生物与生态》和系列专业成果图件。编制出版了《中国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遥感影像图集》,为钓鱼岛列岛各岛屿的标准命名提供了重要依据。

3、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

作为骨干单位参加了908专项总体实施方案编制、成果集成设计、专项成果总结及最终报告编制,主持了有关调查技术研发及标准制定。

主持完成物理海洋与海洋气象、海洋化学、海洋生物与生态、海底地形地貌、地球物理、海洋底质、海岛海岸带遥感等19项调查任务,海岛生态等评价任务7项,近海海洋化学、海洋生物等成果集成任务4项,承担数字海洋方面的生物及化学节点建设任务。

主编出版《中国海洋生物图集》10册,《中国近海海洋—海底地形地貌》、《中国近海海洋—海洋化学》和《中国海岛生态系统评价》等专著,编制《中国近海海洋图集—海底地形地貌》2册和《我国近海海洋环境图集—海洋化学》;制定了《海岛生态系统评价方法技术指南》行业标准;负责建设了海洋生物样品库,收集保存了专项获得的全部海洋生物样品46561份,并制作了大量样品标本。

4、国家海洋信息中心

作为骨干单位参加了908专项立项论证、专项成果总结和最终报告编制,负责数字海洋实施方案编制、数字海洋技术研发及标准制定。

作为技术支撑单位,牵头完成中国数字海洋系统设计与建设,制定了数字海洋技术标准,突破了系列关键技术,建立了数字海洋信息基础平台、数字海洋原型系统和海洋综合管理与应用系统。开发了iOcean中国数字海洋公众版和iOcean@touch数字海洋移动服务平台。负责完成专项55项任务,除数字海洋外,还包括我国沿海社会经济基本状况调查成果集成和有关评价任务等。

编著出版《中国数字海洋—理论与实践》、《中国近海海洋—沿海社会经济》等专著,编制《我国领海基点航空遥感影像图集》;发表学术论文129篇,取得软件著作权49项。

5、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

作为海岛海岸带遥感调查技术负责单位,组织编制遥感调查研究实施方案,协调解决了卫星遥感与航空遥感、遥感调查与地面实地调查的有关技术问题,负责完成遥感调查研究成果的总结与集成,参与了专项总结及最终报告编制。

组织完成WY07和WY09区块海岛海岸带遥感调查研究任务和2项成果集成任务,编制出版了《中国近海海洋—海岛海岸带遥感影像处理与解释》专著、《中国近海海洋图集—海岛与海岸带遥感》和《南沙群岛岛礁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图集》等,制作了《角力南沙》影视片。

6、福建省海域勘界办公室

组织实施了福建海洋环境资源调查、评价、数字海洋建设及成果集成工作。组织开展了近岸海域水文气象、海洋化学、生物与生态、海岛与海岸带、海域使用现状调查、社会经济基本情况、海洋灾害、海洋生物苗种资源等11项调查和13个海湾的环境容量调查;进行了主要海湾环境容量、围填海、沙滩保护利用、风暴潮和赤潮等24项评价。重新确定了福建省海岸线长度、海岛数量、岛岸线长度和岛陆面积,掌握了海湾环境容量、可供养殖滩涂面积和潜在滨海旅游资源等;科学评估了福建海洋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可提供的承载能力,提出了系列管理与政策建议,为调整海洋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指导海洋开发与管理提供了重要依据。

组织编著出版了《福建省海湾数模与环境研究》13册、《中国近海海洋图集—福建海岛海岸带》和《福建省近海环境资源基本状况》等一批成果。建成并运行了省级数字海洋节点,并实现了省、市、县三级网络连通,直接服务于各级政府的科学管理。

7、国家海洋技术中心

作为技术牵头单位,组织开展了全国沿海海洋可再生能源调查、评价,主持完成总体成果集成,获得我国海洋可再生能源总蕴藏量、可开发量、理论年发电量;选划出开发利用区,推荐了重点开发站址;编著出版了《中国近海海洋图集—海洋可再生能源》和《中国近海海洋—海洋可再生能源》。主持开展了我国近海水体光学要素和水色温遥感要素调查、分析与成果集成,首次全面获得我国近海表观光学和固有光学的系统数据和成果,编著出版了《中国近海海洋图集—海洋光学与遥感》和《中国近海海洋—海洋光学与遥感》。研建并运行了大管岛多能互补电站和海水淡化示范基地。

8、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

作为骨干单位参加了908专项总体实施方案编制,负责海洋环境质量和海洋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技术研发及标准制定、成果集成设计,参加了专项成果总结及最终报告编制。共承担908专项调查任务11项,评价任务9项,成果集成任务4项。建立了海洋环境质量评估模型和指标体系,系统评价了海洋环境质量变化趋势;构建了近海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体系和安全预警体系;评价我国近海海洋环境问题和环境污染机制;评估了我国近岸海洋的环境容量和纳污能力。编著出版《中国滨海湿地》、《中国赤潮灾害调查与研究》、《全国海洋公共区划研究》和《中国近岸海洋环境资源质量评价与污染机制研究》等专著。

9、河海大学

作为技术负责单位,主持江苏近海环境资源调查与评价实施方案编制和成果集成;负责建立海平面与高程控制网并应用于本项调查,应用潮滩地形遥感监测

技术、地形与水动力过程可视化技术系统获得了潮间带地形地貌动态变化及发育期次。编著出版了《中国近海海洋图集—江苏海岛海岸带》和《江苏省近海海洋环境资源基本现状》等专著。

10、山东省海洋资源与环境研究院

作为技术负责单位,主持了山东近岸海域海洋化学、生物与生态、重点海湾容量和海洋水文调查与评价任务;组织开展了海岛海岸带、海域使用现状和海洋灾害等调查与评价;选划了潜在海水增养殖区和潜在滨海旅游区;查明了山东海岸带、海岛、海域、海洋生物等资源环境状况,对山东近海环境资源基础数据和图件进行了全面更新。参与编著出版了《山东海情》和《中国近海海洋图集—山东海岛海岸带》等。

五、推广应用情况

1、获得的基础数据和评价成果,及时应用于国家十二五海洋重大规划和沿海11省市蓝色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编制与实施、国家和地方各级《海洋功能区划》修订与实施,所提海洋资源利用、新兴海洋产业发展等多项建议被纳入其中,为我国海洋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和保证。

2、创建的我国第一代数字海洋系统已业务化运行4年多,已先后向有关部委、沿海省市、军队、科研院所、高校等百余家单位提供了三千余批次数据共享服务,在海洋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大幅度提升了我国海洋综合管理决策和信息化水平。

3、专项形成的海量环境数据、图件和成果,已全面应用于海洋环境服务保障,为海洋国防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4、专项获得的海岛调查资料和成果,为及时公布钓鱼列岛海岛标准名称领海基线、制定南沙群岛领海基点方案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5、在专项执行期间,针对日本福岛核电站核泄漏事件及时公布了我国海洋的核辐射背景值,针对蓬莱19-3和大连716重大海上溢油事件的生态损害评估提供了支撑;已在海洋可再生能电站建设、海域使用论证和琼州海峡跨海工程、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等工程中得到应用。

主要应用单位情况表

应用单位名称应用技术应用起

止时间

应用情况

国家发展改革委近海环境资源评价技术、结果

及系列建议书和系列图集

2010.1-

2011.12

为编制和实施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规划

和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提供了依据

外交部数字海洋权益维护系统、系列

遥感影像图集、《中国海岛志》

和《中国海岛(礁)名录》等

2010.8

至今

为开展涉海外交和海洋权益维护业务

工作,为我国及时公布钓鱼岛及其附

属岛屿标准名称、位置,制定南沙群

岛领海基点方案提供了支撑

海司航保部数字海洋技术,近海环境基础

数据和图件、系列遥感影像图

集、《中国海岛志》和《中国

海岛(礁)名录》等

2010.10

至今

数字海洋系统为海军信息化建设提供

了技术支持,资料和成果提高了近海

精细化保障能力

国家能源局海洋可再生能源调查与评价

技术、评价研究结果、数据、

图集和有关政策与规划建议

2008.5

至今

为编制国家十二五海洋可再生能源规

划、实施可再生能源专项提供依据,

支撑了大量海洋可再生能电站的选

址、设计和研建工作

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海岸线修测和海岛界定技术

标准,海岸线数据和正射航空

影像,海岛资料及集成成果

2010.3-

至今

为确定海陆分界、海岛界定及927工

程技术路线设计和成果核查等提供了

技术支持与数据保障,有力推动了该

工程建设

国家文物局海底多波束测深、浅地层探测

等数据资料和有关研究成果

2012.1

至今

判识6个重点区29沉船疑点线索,为

水下考古(沉船)专项提供了重要依

据和支撑

沿海省级人民政府近海调查与评价技术体系和

数字海洋技术,管辖海域及附

近海域的海洋环境资源和海

岛海岸带的全部基础数据、图

件,综合评价与研究成果和专

题信息数据库,各省市海洋环

境资源基本状况蓝皮书和有

关近海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

护、海域使用、综合管理、减

灾防灾等政策与规划建议

2008.7

至今

在国务院批准的《辽宁省沿海经济带

发展规划》、《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

划》、《天津市滨海新区规划》、《山东

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江苏沿

海地区发展规划》、《浙江省海洋经济

发展示范区规划》、《福建海峡蓝色经

济试验区发展规划》、《广东省海洋经

济综合试验区规划》、《广西北部湾经

济区发展规划》、《海南国际旅游岛建

设规划》等国家级规划的编制与实施

中得到充分应用,并直接支撑了各省

级和地市级海洋功能区划修订和海岸

海域整治修复、海域使用、海岛保护、

减灾防灾等工作;省级数字海洋系统

业务化运行4年,并已向地级市及县

市延伸和应用。

六、曾获科技奖励情况

获奖项目名称获奖

时间

奖项名称

奖励

等级

主要获奖人授奖单位

中国近海“数字海

洋”信息基础框架构建2012

海洋科学技术

特等奖

石绥祥、林绍

花、徐胜、李

四海、金继业

中国海洋学会、中

国太平洋学会、中

国海洋湖沼学会

国家海洋信息中

我国海岛与海岸带遥感调查研究2013

海洋科学技术

一等奖

蒋兴伟、吴

强、马毅、朱

海天、张汉德

中国海洋学会、中

国太平洋学会、中

国海洋湖沼学会

《中国海岛志》编纂2013

海洋科学技术

一等奖

李培英、吴桑

云、夏小明、于

洪军、陈坚

中国海洋学会、中

国太平洋学会、中

国海洋湖沼学会

我国近海海洋光学与遥感调查研究2012

海洋科学技术

一等奖

李铜基、汪小

勇、林明森、何

贤强、唐军武

中国海洋学会、中

国太平洋学会、中

国海洋湖沼学会

海岸带黄土与古冰

川遗迹及陆架沙漠化环境2011

中国海洋工程咨

询协会海洋工程

科学技术奖

一等奖

李培英、徐兴

永、赵松龄、周

力平、于洪军

中国海洋工程咨

询协会

《全国海洋功能区

划(2011-2020年)》研究编制2012

中国海洋工程咨

询协会海洋工程

科学技术奖

一等奖

关道明、夏登

文、阿东、付

元宾、柯昶

中国海洋工程咨

询协会

陆源入海重点排污

口典型有机污染物海洋环境效应确定的关键技术研究2013

中国海洋工程咨

询协会海洋工程

科学技术奖

一等奖

王菊英、郭

丰、穆景利、王

新红、王睿睿

中国海洋工程咨

询协会

中国近海地质灾害研究2013

中国海洋工程咨

询协会海洋工程

科学技术奖

一等奖

李培英、刘乐

军、杜军、张

晓龙、

李萍

中国海洋工程咨

询协会

中国海洋生物种类名录和图谱,2012

海洋科学技术

二等奖

余兴光、林茂、

黄宗国、李瑞

香、陆斗定

中国海洋学会、中

国太平洋学会、中

国海洋湖沼学会

我国近海海底地形地貌调查研究2013

海洋科学技术

二等奖

蔡锋、吴自

银、周兴华、周

成虎、郑勇玲

中国海洋学会、中

国太平洋学会、中

国海洋湖沼学会

七、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

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

具体名称

国家

(地区)

授权号

授权

日期

权利人

专著我国近海海洋综

合调查与评价

(上、下册)

中国

ISBN

978-7-5027-8416-4

2012年10月国家海洋局

发明专利海底土多功能多

道空隙水压力监

测探杆

中国

ZL20051

0045362.3

2011年10月

12日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

研究所

软件著作权数字海洋原型系

统[DOTS]

中国2011SR006109

2010年5月

30日

国家海洋信息中心

国家标准海洋调查规范—

海洋工程地质调

中国

GB/T12763.11—

2007

2007年8月

13日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

洋研究所

发明专利海底土体液化现

场监测设备

中国

ZL20051

0045361.9

2009年7月

22日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

研究所

发明专利液体振动取样器中国

ZL20091

0231266.6

2013年3月

27日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

洋研究所

软件著作权iOcean中国数字

海洋公众版软件

中国2010SR068231

2009年6月

12日

国家海洋信息中心

专著中国区域海洋学

—海洋地貌学

中国

ISBN

978-7-5027-8258-

2012年6月南京大学

志书中国海岛志—辽

宁卷第一册

中国

ISBN

978-7-5027-8309-

9

2013年3月

《中国海岛志》编

纂委员会

图集中国海洋生物图

集(第一册)

中国

ISBN

978-7-5027-7877-

4

2012年5月

国家海洋局第三海

洋研究所

八、主要完成人情况表

排序姓名

技术

职称

工作单位对本项目创造性贡献

1李培英研究员国家海洋局第一

海洋研究所

主持专项总体实施方案制定和专项成果集成设计,负

责跟踪技术指导和专项总报告编写;承担海洋地质灾

害调查与研究和《中国海岛志》编纂等任务。

2石绥祥研究员国家海洋信息中

中国数字海洋信息系统基础框架构建项目负责人,组

织开展和完成了系统总体规划、全过程研发和建设,

并推广应用到国家有关部门和沿海省市。

3石学法研究员国家海洋局第一

海洋研究所

海底底质调查与研究技术负责人,负责底质调查技术

标准制定、跟踪指导和全国底质调查资料和成果集

成,主持9项调查与评价任务。

4蒋兴伟研究员国家卫星海洋应

用中心

海岛海岸带遥感调查研究技术负责人,主持卫星遥感

调查技术研发与应用、全国海岛海岸带遥感调查成果

的集成,承担4项遥感调查研究任务。

5蔡锋研究员国家海岛研究中

海底地形地貌调查研究技术负责人,负责调查技术标

准制定、跟踪指导和全国地形地貌调查成果集成,主

持6项调查与评价任务。

6关道明研究员国家海洋环境监

测中心

主持海湾和近岸海域环境质量评价,研发了评价模型

并在专项中得到应用,负责全国滨海湿地调查、统计

及成果集成。

7李四海研究员国家海洋信息中

牵头承担数字海洋标准规范制定、关键技术研发,海

洋信息基础平台建设,海洋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以

及数字海洋集成框架系统建设。

8林茂研究员国家海洋局第三

海洋研究所

牵头承担中国海洋生物种类名录和图谱研究任务,组

织两岸三地一百多名专家编著和出版了《中国海洋生

物图集》。

9王颖教授/院

南京大学

负责江苏海域的环境资源调查研究的指导和协调工

作,主持南黄海辐射沙脊群调查与评价,主编了《中

国区域海洋学-海洋地貌学》。

10张汉德研究员国家海洋局北海

分局

海岛海岸带航空遥感技术负责人,主持航空遥感调查

技术标准制定,承担北海区调查任务,主编和出版了

3册航空遥感影像图集。

11刘修德教授级

高工

福建省海洋与渔

业厅

负责福建近海环境资源调查研究及成果集成,主编和

出版了《福建省海湾数模与环境研究》。

12韩家新研究员国家海洋局天津

海水淡化与综合

利用研究所

牵头完成海洋可再生能源调查研究任务,编制完成

《中国近海海洋图集--海洋可再生能源》等。

13高金耀研究员国家海洋局第二

海洋研究所

负责海洋地球物理调查研究任务和成果集成,主编出

版《中国近海海洋—海洋地球物理》等。

14张长宽教授河海大学负责江苏省近海环境资源调查研究及成果集成,主编和出版了《江苏省海洋环境资源基本状况》等。

15暨卫东研究员国家海洋局第三

海洋研究所

负责海洋化学调查研究任务和成果集成,主编出版

《中国近海海洋—海洋化学》等。

16吴桑云研究员国家海洋局第一

海洋研究所

主持我国海岸带调查研究成果集成和技术标准制定,

负责3项浅地层勘测和1项评价任务。

17夏小明研究员国家海洋局第二

海洋研究所

主持我国海岛调查研究成果集成,主持编制《海岛界

定技术规程》、主编出版《中国海岛(礁)名录》。

18吴强教授级

高工

国家海洋预报中

海岛海岸带航空遥感调查研究任务总负责人,组织实

施了机载激光雷达技术开发和应用。

19吴爱娜教授级

高工

国家海洋标准计

量中心

负责广西海域环境资源调查研究的方案设计和组织

实施。

20余涛高级工

程师

浙江省海洋与渔

业局

负责浙江海域环境资源调查研究的方案设计和组织

实施。

21林明森研究员国家卫星海洋应

用中心

负责专项ST10区块水体海洋遥感调查研究,主持研

发HY-1卫星水色仪和EOS-MODIS卫星数据的交叉

辐射定标技术。

22熊学军研究员国家海洋局第一

海洋研究所

负责物理海洋调查研究任务和成果集成,主编出版

《中国近海海洋—物理海洋与海洋气象》等。

23陈坚研究员国家海洋局第三

海洋研究所

主持4项调查与评价任务,主编出版了《中国海岛志》

福建卷第三册。

24夏登文研究员国家海洋技术中

主持近海岛屿综合开发利用示范研究,建成了山东省

大管岛多能互补电站和海水淡化示范基地。

25陈彬研究员国家海洋局第三

海洋研究所

主持海岛生态系统评价任务,构建了海岛生态系统评

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

26黄韦艮研究员国家海洋局第二

海洋研究所

主持专项WY05区块海岛海岸带遥感调查研究,主

编出版了《中国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遥感影像图集》。

27苗丰民研究员国家海洋环境监主持全国海域使用现状调查研究成果集成和技术标

测中心准制定,负责辽宁海域使用调查研究任务。

28黄秀清教授级

高工

国家海洋局东海

分局

组织实施地形地貌6个区块的调查研究,主编出版

了《中国海岛志》江苏上海卷。

29于福江研究员国家海洋预报中

主持风暴潮和海冰等海洋环境灾害的调查研究,负

责海洋灾害调查研究成果总集成。

30汪小勇研究员国家海洋技术中

负责近海海洋光学与遥感调查研究集成,主编出版

《中国近海海洋图集—海洋光学特性与遥感》等。

31侯纯扬研究员国家海洋技术中

牵头完成海水资源调查研究任务,编制完成《中国近

海海洋图集--海水资源》等。

32李铁刚研究员中科院海洋研究

负责2个区块海底底质调查研究,发表系列论文。

33杨顺良研究员福建海洋研究所

负责福建省海岛调查和福建海域环境资源调查研究的方案设计与组织实施。

34王道儒研究员海南省海洋规划

研究院

负责海南热带典型海洋生态系统调查与评价任务,

提出了海洋生态保护政策建议等。

35蒋明星高级工

程师

广西壮族自治区

海洋局

负责广西海域环境资源调查研究的方案设计和组织

实施。

36王春生研究员国家海洋局第二

海洋研究所

负责海洋生物与生态调查研究任务和成果集成,主编

出版《中国近海海洋—海洋生物与生态》等。

37魏红宇研究员国家海洋信息中

负责数字海洋主干网络平台、iOcean@touch数字海

洋移动服务平台与运行控制系统建设。

38胡翔教授级

高工

国家海洋局北海

分局

组织实施物理海洋与海洋气象2个区块的调查研究,

以及北海分局所承担任务的组织与协调。

39练树民研究员中科院南海海洋

研究所

负责物理海洋与海洋气象3个区块的调查研究,以及

中科院南海所承担任务的组织与协调。

40刘刻福教授级

高工

国家海洋局东海

分局

负责浅地层剖面和侧扫声纳3个区块的勘测与研

究,以及东海分局承担任务的组织与协调。

41宋素青研究员河北省海洋研究

负责河北海域环境资源调查研究方案设计、组织实

施、成果集成及其推广应用。

42李团结高级工

程师

国家海洋局南海

分局

主持2个区块的海底底质调查和广东省海岛海岸带

综合调查任务。

43姚勇研究员国家海洋标准计

量中心

负责908专项成果转国标与行标工作,以及海洋调查

与分析的标准计量器具的检定校准。

44司建文教授级

高工

国家海洋标准计

量中心

组织实施908专项的技术规程培训、质量跟踪监督检

查以及全部课专题的质量评估。

45刘思远高级工

程师

广东省海洋与渔

业局

负责广东海域环境资源调查研究方案设计、实施过

程、成果集成及其推广应用等组织与管理。

46贺光工程师山东省海洋与渔

业厅

负责山东海域环境资源调查研究方案设计、实施过

程、成果集成及其推广应用等组织与管理。

47裴艳东研究员天津地质矿产研

究所

负责天津地区海岛海岸带地形地貌调查。

48朱海天研究员国家卫星海洋应

用中心

海岛海岸带调查研究及成果集成骨干。

49曹立华教授中国海洋大学负责DX19区块地形地貌调查研究任务。

资源调查与评价实习报告

资 源 调 查 与 评 价 实习报告 姓名: 班级: 学号

一、实习目的 1,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野外独立工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以湖北省咸宁市贺胜桥为样区进行“土壤、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与评价”教学实习。 2,通过教学实习要求学生能正确掌握“资源调查与评价”的基本原理与技能。3,以正射影像为工作底图,根据路线调查和典型区的调查,每组完成土壤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并在室内完成质量评价。 二、实习时间和地点 实习时间共安排两周(11月27号至12月11号),分外业调查和内业评价两个阶段。外业调查实习地点为咸宁市贺胜桥镇。 三、实习过程 概述: 通过野外调查,完成各区土壤图和土地利用现状图的草图,在室内将各小组对应的图拼接在一起形成整个区域的土壤图和土地利用现状图。将得到的图扫描数字化和矢量化,通过对剖面记载数据的分析,得到区域土壤质量的评价结果。 土壤图:根据土壤相应指标确定土壤类型,并按土壤类型表标号。 土地利用现状图:根据现场调查的土壤利用状况确定土壤利用类型,在底图上找到相应地块勾绘出边界,按土壤利用分类表标号。 1、外业调查 1.1.老师讲解 老师对野外调查的内容、方法、技巧进行讲解,各组领取各种工具,包括两把铁锹、地质工具包、GPS手持机、底图板等。 1.2.路线调查 老师带领大家途径第二组所在区域,现场演示野外调查的技术与方法并挖了一个水稻土剖面,使我们对挖剖面的技巧和注意事项有了更多的了解,同时对水稻土的分层与分类有更深的理解,为以后的实习工作开展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1.3.详细调查 各小组进行本区的区域分析,预测主要剖面点的位置,做好调查计划。我们组调查的是第六区。 各组根据自己的规划,对全区的土壤类型和土地利用现状进行详细的调查。具体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1)挖剖面点时,要选在土壤发育条件相对稳定的地方,并且路旁、沟边、住宅四周等人为影响较大的地方不能最为剖面点的位置。剖面的大小要足够,一般要求主要剖面规格为1m×1.5m×1m。对于深度,不同点可能不一样,老师的标准是最少1m深或者挖到母质层或地下水。观察面要垂直向阳便于观察和拍照,并且观察面上不能堆土和人为踩踏,以免影响剖面的物理性质。 (2)完成剖面后观测剖面,客观描述土体构型并特别注意土壤发生层次。 (3)完成剖面记载表。原则上是每个土种(或变种)设置一个主要剖面,采取内插或渐进法挖定界剖面,实地填写土壤代号,实地勾绘土壤界线。土壤颜

国家海洋局关于国家海洋局统一制式服装配发范围标准和供应、管理

国家海洋局关于国家海洋局统一制式服装配发范围标准和供 应、管理办法规定的通知 【法规类别】工资福利与劳动保险 【发文字号】[82]国海供字第740号 【发布部门】国家海洋局 【发布日期】1982.11.01 【实施日期】1982.11.01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部门规范性文件 国家海洋局关于国家海洋局统一制式服装配发 范围标准和供应、管理办法规定的通知 (82)国海供字第740号1982年11月1日) 根据国务院、中央军委国发〔1980〕250号文件精神和财政部(82)财事字第5号文件规定,为利于工作,对我局统一制式服装(以下简称海洋制服),经财政部同意,本着经济、节约的原则,作如下规定: 一、配发范围 1、各调查船船员、调查队队员、调查船大队部人员,各海洋站试验站、中心海洋站、预报区台、环境监测中心站,各导航队、码头修理所(管理所)等单位的人员配发海洋制服。

为解决人员调动,号码调整的需要,另设20%机动服装。 2、各单位除上述以外的人员,为解决到第一线、现场工作的需要,配备40%公用服装借穿。各单位公用服比例的分配,本着减少矛盾,利于工作的精神,由局研究确定。3、机动服装统一由分局(所)掌握,也可作为公用服使用。配备公用服的单位,不另设机动服装。 二、配发标准 1、海洋制服的式样,按照国务院,中央军委国发〔1978〕155号文批准的:同海军男女干部服,出国时服装质料按国家规定标准制做。 2、海洋制服分为海勤服装和陆勤服装。调查船船员、调查队队员着用海勤服装,其他人员着用陆勤服装。 3、配发标准和使用年限暂按附表的规定执行。 4、公用服装的使用年限,暂按陆勤服装的规定办理。 三、供应办法 1、海洋制服由局统一计划,按级实施调拨发放。每年四月为夏服的发放季节,十月为冬服的发放季节。各单位要建立健全帐目手续,以反映收、支、库存情况;按级编报预决算,凭预算计划生产、调拨,凭决算报销。 2、不宜统一生产、筹办的个别特体服装,折发材料和制作费,由各单位筹办。 3、海洋制服凡发给个人的,由个人使用保管。建立个人服装卡片,由基层发放单位填写、保存。局内调动时随工资关系转移,调入单位凭服装卡片接供。 4、在海洋制服发放期间,组织上已确定调离原工作的,原海洋制服停发。 5、凡已办理离休、退休手续的职工

海洋综合管理02.ppt.Convertor

第二章 中国海洋管理的 体制及其国际比较 第二章 中国海洋管理的体制及其国际比较 中国海洋管理体制及其沿革 中国周边国家的海洋管理体制 欧美主要国家的海洋管理体制 海洋管理模式及其发展趋势 一、海洋管理体制的概念 海洋管理体制是建立在国家政府行政体制基础上的海洋行政管理的组织制度,它决定国家海洋行政管理的机构设置、职权划分和活动方式与方法。它是基于一国的海洋国情和国家海洋经济建设、维护海洋权益的需要而建立的,它是海洋管理权力的分配、管理的秩序、规则和方式的总和。 第一节 中国海洋管理体制及其沿革 海洋管理体制的构成要素: 人 财 物 机构设置 组织设计 职位设置 权责划分 规章制度 包括作为海洋管理主体的人和作为海洋管理客体意义上的海洋管理相对人。 包括维持海洋管理组织存在和运作所需的经费、海洋管理活动的资金开支等。 包括海洋管理组织赖以存在的物质载体,如场地、房屋办公用品、通讯器材等。 指承载海洋管理权力的一系列特定的机构以及这些机构职能的设定。 主要指海洋管理机构设定后,该机构的组织及其组织的更新的设定。 指一定机构内职位、职级、职数、职责的设定。 指海洋管理组织中各个部门、层次、成员之间的若干从属、并列等相互关系的确认。 包括控制海洋管理组织构建、运行过程的各种法律规范、规章、各项工作制度。 二、中国海洋管理体制的沿革 (一)旧中国海洋管理 早在3000多年以前的周朝,我国就有专门的渔政管理的官员,周文王还规定了禁渔期;对海盐生产管理也有2000年历史,汉武帝时全国在30多处设置盐官,在沿海各地设有盐业管理机关;唐朝采取了鼓励盐业发展政策,盐官为国家收取盐税,补充国库; 自明朝后期(1430年左右),开始闭关锁国政策,严重阻碍了我国海洋事业发展。 19世纪帝国主义列强多数是从海上野蛮入侵我国,使万里海疆有海无防,海洋产业全遭破坏,海洋管理也被取消;

资源调查与评价实习报告

资源调查与评价实习报告 报告人:纪秋磊 班级:地信1302班 学号:2013303200213

一、实习目的 1、了解土地资源评价的基础理论和实践方法 2、获取咸宁贺胜桥的部分土地信息资料 3、理解资源科学和资源调查的基本知识 4、运用资源调查的基础理论运用于实践 二、实习背景 1、学科背景: 资源调查是指按特定目的查明某一地区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和开发条件所进行的野外与室内工作总称。 资源评价是指按照一定的评价原则或依据,对一个国家或区域的资源的数量、质量、地域组合、空间分布,开发利用和保护等进行定量或定性的评价和估价。 自19世纪以来,资源调查的对象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与农业和环境相关的资源,主要包括土壤、水、土地、森林、气候、以及有关生物等资源。但是它的理论和技术上则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而本次实习即主要以土壤资源调查为目标。 土壤资源的调查与评价就是把某地区的土壤作为资源进行调查,研究其各种土壤类型发生、发育程度、演变规律、地理上的分布状况及规律和区域性特征特性、理化性状与生产性能,以及与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的关系,测绘出土壤类型图和相关图件,并在此基础上对土壤资源进行评价,编制评价等级图,制定合理的开发利用改良实施方案。

2、调查地背景: 贺胜桥镇地处咸宁市北大门,紧邻武汉市江夏区山坡街,版图面积88平方公里,享有“六线贯南北,一湖连长江”区位交通美誉。下辖贺胜桥、贺胜、滨湖、桃林、黎首、万秀、黄祠、花坪1个居委会、7个村委会,总人口20753人,耕地面积50681亩。 贺胜桥镇属丘陵地带,地跨北纬29o57'--30o02',东经114o16'--114o29',东西长31.5KM,南北宽10.1KM,最高山脉海拔264M,东部为丘陵岗地,西部为平原湖区,地形东高西低,由东南向西北呈高丘、丘岗、平湖变势。其建制已有数百年历史,老街北约150M处原有一单孔石桥(罐山桥),南宋度宗咸淳十年(1274年),各地“寇贼”蜂起,“里人”王晔聚众自卫抗击,得胜于该桥,故桥名贺胜,镇名亦由此而得。 同时贺胜村物产十分丰富,盛产茶叶、油菜、西瓜、水稻、花生、花卉苗木、水产品,有茶乡、油乡、鱼米之乡的美称。尤其以贺胜鸡汤最为有名。贺胜鸡汤起步于1982年,历经贺胜美食街店主20余年的磨砺。此外,贺胜“罗针茶”、乾智牌绿壳保健蛋均畅销大江南北。整个村拥有优质茶园1000余亩,茶园内现栽植有碧香早、白毫早、福鼎大白等优质良种茶。贺胜村拥有斧头湖天然鱼场,素有鱼美之乡的美称。“湖水煮湖鱼”是咸宁的十大名菜之一,是贺胜农庄的一大特色,更是贺胜农家乐的一绝。 近年来,贺胜桥镇党委、政府认真实施“三位一体”战略,抢抓机遇,深化改革,克难奋进。农业迎难而上,以结构调整为中心,以

国家海洋局发布2010中国海洋发展报告

中国海洋发展报告(2010) 《中国海洋发展报告2010》封面

《中国海洋发展报告2010》首发仪式5月11日在北京举行。摄影:人民网军事记者李 杨洋 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所长高之国致辞 5月11日,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今日上午9时在北京举行《中国海洋发展报告2010》首发仪式。 《报告》由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课题组编制,分别以中国海洋发展的宏观环境、海洋法律与海洋权益、海洋经济与海洋科技、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和海洋政策

与海洋管理等五大部分,全面总结和分析了中国海洋发展的国内外宏观环境、海洋事业发展的形势和现状。 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所长高之国介绍,自2008年以来,课题组以每个自然年度为基本时间节点,有重点地介绍和评述该年度海洋事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及问题,并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重点问题予以专门的论述,在此基础上,对公众关注的一些海洋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评论和报道。《中国海洋发展报告2010》根据目前国内外海洋发展的现状,取得的成绩以及存在的问题,选择一个主题进行介绍与评述,力求达到客观反映世界海洋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全面总结我国年度海洋发展的进程和成就,科学分析当前发展存在的问题以及预测未来发展的方向和领域。 附《中国海洋发展报告2010》五部分概要: 第一部分:中国海洋发展的宏观环境 该部分从国际、地区、国内三个层面,介绍并分析海洋的发展进程、热点问题等。 在全球范围内,海洋发展的趋势是国际社会将加强和改进联合国《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实施计划》的海洋规划的实施,遏制海洋资源衰竭和生态健康状况恶化,开拓海洋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国家层面,海洋发展的趋势是促进跨部门、跨行业、跨学科的海洋和海岸带综合管理机制,以整合各行业、各部门的涉海规划和活动,实现以生态系统为基础的海洋和海岸带管理。 中国海洋的发展与周边海洋的政治、经济、环境和生态等方面联系紧密。2009年,中国与海上周边地区既存在经济依存度增大、利于海上局势稳定,同时也面临一些周边国家争夺海洋权益和外部势力介入的挑战,周边海洋开发活动所引发的环境和资源保护问题凸显。 中国的自然地理位置和地缘政治条件决定了中国是一个海陆兼备,快速发展中的沿海大国。发展海洋事业是中国和平崛起进程中一项不可或缺的战略任务。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在带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与腾飞、推动科学技术创新与进步的过程中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大陆东部沿海地区11个省级行政区划,用约占全国12.4%土地面积承载着约占全国36%的人口。东部沿海地区仍然担负着拉动全国社会经济进一步快速发展的重任,也面临着环境、生态和自然资源的压力与挑战。中国海洋事业和沿海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极大地依赖于转变现有的生产方式和开发利用模式。 第二部分:海洋法律与海洋权益 国际海洋法随着人类对海洋认识的不断提高、对海洋开发程度的加深而发展。国际社会积极实践《公约》,促进了《公约》的普遍性。《公约》缔约国大会为有关国家在《公约》框架下讨论海洋法问题提供了舞台。当前国际海洋法实践的重点领域之一是200海里外大陆架外部界限的确定问题。中国等国家倡议并在第18届缔约国大会上通过的关于200海里外大陆架“初步信息”的决议,为促进大陆架制度的实践做出了贡献。至2009年8月10日,沿海国共提交了51份划界案和44份“初步信息”,大陆架界限委员会审结部分划界案并提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一、名词解释 1.土地评价:土地评价是针对一定的用途,对土地质量高低进行评定的过程 2.土地资源调查:是对土地资源类型、数量、质量特征、空间变异以及在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中利用和管理土地资源的状况进行综合考察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3.土地的限制性:是指土地对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的限制程度,是由于土地质量不能满足作物生长或土地利用方式的生理、生态和管理要求所造成的。 4.土地评价单元:是土地评价的最小单位,是影响土地利用的各土地构成要素所组成的一个空间实体。 5.层次分析法:是将决策总是有关的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决策方法。 是指将一个复杂的多目标决策问题作为一个系统,将目标分解为多个目标或准则,进而分解为多指标(或准则、约束)的若干层次,通过定性指标模糊量化方法算出层次单排序(权数)和总排序,以作为目标(多指标)、多方案优化决策的系统方法。 6.标准田法 7.农用地的分等定级:在土地自然评价的基础上,以农用地预期收入为标准,确定农用地的优劣等级,从而促进土地利用向最佳方向转移,达到资源的合理配置。 8.土地类型: 根据土地要素的特性及其组合形式的不同而划分的一系列各具特点、相互区别的土地单元 9.土地的构成要素:土地的位置调查、气候要素调查、地形与地貌要素调查、水资源调查、土壤资源调查、植被要素调查、土地类型调查、社会经济资料调查 10.土地利用:是指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不同需要而对土地进行的各种经济活动。 11.人口承载力: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某地区所能承载的最大人口数。即在不损害生物圈或不耗尽可合理利用的不可更新资源的条件下,各种资源在长期稳定的基础上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 12.生态足迹:指生产区域或资源消费单元所消费的资源和接纳其产生的废弃物所占用的生物生产性空间。 13.土地经济评价:是从徒弟的经济属性出发,在不同的自然条件下和社会经济条件下,分析不同质量的土地生产投入与产出的对比关系,或者在同样的投入条件下,分析不同产出量的经济指标。 14.土地现状调查: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指以一定行政区域或自然区域(或流域)为单位,查清区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分布和利用状况 15.土地的适宜性:是指土地对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的生理、生态和管理要求的满足程度。 16. 毛利分析法:是分析某个生产单位。某个地块或评价单元的年收入中扣除生产成本和管理费用而得出的利润或亏损的一种土地经济评价方法。 二、简答 1、一般土地资源调查的工作程序是什么?它与土地资源现状调查有那些异同点? 答:1 准备工作 2 外业调绘 3 内业工作 4 检查验收 2、土地资源调查的目的、任务是什么? 答:目的:1)为土地资源科学管理提供基础数据; 2)为土地评价和土地利用规划提供基础图件和属性数据; 3)为国家和地区的农业区划、土地利用规划、土地保护和开发提供基础资料; 4)为实现对土地资源的动态监测。 任务:1)清查各类土地资源的数量; 2)清查土地资源的基本特性和质量状况; 3)完成系列调查成果图; 4)分析土地资源的利用特点,进行土地利用分区 3、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基本内容及主要工作成果? 答:1 调绘界线 2 调研经验 3 量算面积 4 编制图件 5 汇总面积 6 编写报告

08海洋区划管理

第八章海洋区划管理 第一节海洋区划 为什么要进行海洋区划: 1.海洋区划是实现海洋经济的区域合理布局,确定不同海洋区域经济发展目标的基础和依据,是发展海洋区域经济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2.海洋区划为指导调整海洋产业结构和地区布局,解决海区内各种开发利用活动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提供了科学方法。科学掌握海洋区划的基本内涵、类型和海洋区划的程序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 一、海洋区划概念 1.概念:海洋区划是对一国管辖的全部海域或其他特定海域,根据开发利用的目的,按照海域不同的自然资源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所形成的海域差异而划分的海洋区域。 2.基础:海洋区划的客观基础是在不同类型海域内的自然资源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存在明显的差异性,以及在同一类型的海域内又具有其一定的相似性。差异性是进行海洋区划的前提。具体分析: 地理上的:我国的海区北起辽宁的鸭绿江口,南至广西的北仑河口,海岸线长达18000千米,南北跨度为38个纬度,跨越热带、亚热带和温带三个气候带,东西为25个经度,还有大小不同的岛屿,具有独特的区域海洋学特征。 法律上的:邻近海域陆架宽阔,既有内水和领海,又有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彼此法律地位不同,海洋开发和管理都有特殊的制度。 经济上的:沿海的社会经济条件差别很大。 结论:海洋区划,就是在综合研究不同海域的自然要素、经济要素、社会要素和科学技术要素的基础上,依据各种海洋开发利用的区域特点和要求,按照自然规律和社会经济规律,做出的海域分区,形成的一些相对独立的经济地理单元。 二、海洋区划类型 (一)海洋自然区划 海洋自然区划,是根据海洋区域所处的自然地理位臵不同,把海域划分为不同的海区。中国近海,依传统划分为四个海区,即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 (二)海洋功能区划 海洋功能区划,是指根据各种类型海洋功能区的标准,把海洋划分为不同类型的海洋功能区。海洋功能区是根据不同的海域固有的自然和社会属性的差异

国家海洋局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基础知识笔试.doc

感谢你的观看2008年国家海洋局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基础知识笔试大纲 国家海洋局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基础知识笔试是根据人事部和国家海洋局有关规定,结合海洋工作实际需要,对应聘局属事业单位人员进行的海洋基础知识、职业能力测试等方面知识和能力的测试。 一、笔试形式与题型 (一)笔试方式及分值:闭卷考试。试卷总分值为100分,其中海洋基础知识占40 分,职业能力测试占60分。 (二)笔试用时:海洋基础知识笔试60分钟,职业能力测试90分钟,分为两个阶 段进行。 (三)试卷题型: 海洋基础知识笔试题型可采取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论述题和案例分析题等多 种形式。 职业能力测试题型为选择题。 二、海洋基础知识笔试大纲(黑体字为知识点) (一)海洋管理与海洋法律法规基本知识 ***1、相关职能职责:国家海洋局职能和职责应聘单位职责和主要任务 *2、《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出台背景: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 ***3、领海和毗连区:领海领海基线无害通过毗连区的宽度毗连区的 管制权 **4、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过境通行制 **5、群岛国:群岛国概念群岛水域概念群岛海道通过权 ***6、专属经济区:专属经济区概念沿海国在专属经济区的权利与义务其 他国家在专属经济区的权利与义务专属经济区的宽度海岸相向或相邻国家间专属经济区界限的划定 ***7、大陆架:大陆架概念沿海国在大陆架的权利与义务其他国家在大陆架的权利与义务大陆架的宽度海岸相向或相邻国家间大陆架界限的划定大陆架界限委员会**8、岛屿:岛屿概念岛屿制度 ***9、公海:公海自由登临权紧追权 ***10、国际海底区域:概念支配国际海底区域的原则国际海底管理局 *11、国际海洋争端解决:国际海洋法法庭 ***12、海域使用管理基本概念:海域海域使用海域所有权海域使用权 临时海域使用 *13、海洋功能区划:海洋功能区划海洋功能区划编制原则海洋功能区划与相关规划关系 **14、海域权属管理:海域使用申请审批海域使用权招标拍卖海域使用权登记海域使用权期限填海项目管理 感谢你的观看

国内外海洋灾害防御体系-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

国家海洋局二〇一四年五月

1989年12月,第44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指定每年10月的第二个星期三为“国际减灾日”。确立“国际减灾日”的目的是,敦促各国把减轻自然灾害列入工作计划,推动各国采取措施减轻自然灾害的影响。 2009年,经国务院批准,将5月12日确定为全国“防灾减灾日”,一方面顺应社会各界对我国防灾减灾工作关注的诉求,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国民防灾减灾意识。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沿海经济社会的发展,海洋灾害呈严重多发态势,已成为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巨大威胁。包括中国在内的众多沿海国家,以及有关国际组织,都愈发重视海洋灾害防御。尤其是美国和日本,作为世界两大经济强国,在防灾减灾的基础性工作方面都有大量投入,并且在技术上也具有领先优势。 表1 灾害防御的四个阶段 一、美国篇 美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高发的国家,拥有比较完善的防灾减灾管理体系。(一)灾害应对管理机构 美国政府在1979年创设了美国联邦应急管理署(FEMA,Federal Emergency Management Agency),是一个从中央到地方,统合政、军、警、消防、医疗、民间组织及市民等一体化指挥、调度,并能够动员一切资源进行防灾减灾的管理体系。通过这个体系可对自然灾害进行有效的管理与控制,将灾害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

图1 美国国家灾害反应体系 (二)灾害应对流程 美国FEMA根据美国政府管理部门承担的紧急突发事件反应的职责,把美国划分成十个应急管理区。这些应急事务管理区是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的派出机构,其职能就是联邦政府规定的职责。 图2 美国当灾难发生时的工作流程 (三)海洋灾害管理技术支撑 美国的海洋灾害管理实行以美国国家大气与海洋管理局(NOAA)为核心,与其他相关机构高效协作的管理体制。它们主要负责海啸、海冰、风暴潮、赤潮等海洋灾害预报的管理,并在全球海洋观测系统和全球海洋生态学计划等国际组织中起重要的作用,为世界其他沿海国家树立了海洋环境监测预报管理的典范。二、日本篇 日本是世界上地震、台风、海啸等自然灾害最多的国家之一。日本把预防和应对危机看得同等重要,在与自然灾害的长期抗争中,建立了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防灾、减灾、抗灾、救灾综合应对体系。

中国近海的区域海洋学

第十二章中国近海的区域海洋学 12.1自然环境概况 12.1.1地理位置、区划和岸线 中国近海,依传统分为四个海区,即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 一、渤海 渤海是中国内海。是深入中国大陆的近封闭型的一个浅海。它通过东面的渤海海峡与黄海相沟通;其北、西、南三面均被陆地所包围,即分别邻接辽宁、河北、山东三省和天津市。渤海海峡北起辽东半岛南端的老铁山角(老铁山头),南至山东半岛北端的蓬莱角(登州头),宽度约106km。 二、黄海 黄海是全部位于大陆架上的一个半封闭的浅海。因古黄河在江苏北部入海时,携运大量泥沙而来,使水色呈黄褐色,从而得名。 三、东海 东海位于中国岸线中部的东方,是西太平洋的一个边缘海。东海西有广阔的大陆架,东有深海槽,故兼有浅海和深海的特征。 四、南海 南海位于中国大陆南方,纵跨热带与亚热带,而以热带海洋性气候为主要特征。也是中国海疆国界伸展最南之处。 12.1.2海底地形、沉积与构造 —、渤海 在四个海区中,渤海深度最浅,小于30m的海域近7.2×l04km2,

因而海底地势最为平坦,地形也较单调。若再细分,可分5部分:渤海海峡、辽东湾、渤海湾和莱州湾、中央海盆。 二、黄海 海底地势比东海和南海平坦,但地貌形态却比渤海复杂。最突出的特征有黄海槽、潮流脊和水下阶地。 三、东海 东海兼有浅海和深海的特征而不同于渤海和黄梅,但仍以浅海特征比较显著。浅海特征中,尤以大陆架宽广最为突出。 四、南海 南海居于深海。大陆架、大陆坡和深海盆地等形态相当齐全。海底地形的基本特点是由岸边向海盆中心的阶梯状下降,但突出特征是,南、北坡度缓而东、西坡度陡。 12.1.3径流特征 流入中国近海各海区的径流量,彼此相差很悬殊。即使同一海区,在不同季节,差别也很大。

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

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 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 简报 第70期 东海分局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2012年3月23日 立足平凡岗位展现巾帼风采 ——记温州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基层党员干部华丹丹 华丹丹是温州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一名年轻的基层党员干部,现任组织人事科科长。自2001年参加工作以来,多次被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和中心站评为“先进工作者”,2010年荣获东海分局“巾帼建功”称号。在十多年的工作中,她全身心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入党誓言,认真实践着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正确面对权力观、得失观、苦乐观和奉献观,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忠实地实践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用行动诠释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坚持用科学知识武装头脑,为工作提供知识保障。十多年来,

她把“为工作而学习,为学习而工作”作为工作信条。热爱海洋事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组织人事工作各项规章制度;坚持学以致用,坚守工作岗位,坚信平凡的工作能让自己快乐,能让大家满意。 自成立组织人事科三年来,中心站的培训工作有了较大的改善,人员培训率逐年递增,2010年组织开展培训26场次,受训人员达376人次,年人均受训达6次,在一定程度上基本满足了日益增长的工作对人员在理论与业务能力等自身素质结构的需求。她还结合自己所学专业和工作经验,2次为中心站全体人员进行文件、档案处理要点讲解,特别是帮助海洋站提高在文件与档案处理方面的规范性。 为了更好的满足岗位工作需要,她通过自学,取得了国家高级秘书资格证书、高级计算机操作员、中级档案管理员资格证书和会计证。通过学习掌握的理论不断运用于实践,熟悉单位行政后勤管理的各项工作。近年来,在各类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篇,各类宣传媒体发布报导数十篇。她还经常提醒身边的人,要勤写论文,多发宣传报导。在浙江省海网评选和东海分局新闻稿件数量统计中,每年温州中心站参与投稿人员、稿件数量都名列前茅。 踏实工作求真务实,以实际行动践行对党的承诺。华丹丹自认工作岗位很平凡,曾说自己“就像办公桌上的传真机”,长期坚

中国近海区域海洋学期末复习

中国近海区域海洋学期末复习 中国近海包括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及台湾以东海域。 我国宣布的领海宽度为12海里,我国划定的毗连区为24海里,中国的专属经济区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延至200海里。 中国近海受海雾影响最显著、时间最长的海区为黄海。 渤海的三个海湾是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 水团包括沿岸水系、外海水系以及混合水系。 黑潮主要通过吕宋海峡进入南海。 南海生成的热带气旋类型:正抛物线型、倒抛物线型、西移型。

控制中国近海环流的因素 ●季风:冬季盛行偏北风,夏季盛行偏南风,季风对表层流影响较大,在不同程度上带有 风海流的性质。 ●沿岸流:沿岸大量的河川径流入海,在当地形成以低盐为特征的沿岸流。 ●来自大洋的黑潮。黑潮及其入侵水是中国近海环流的主干。黑潮源地在吕宋岛以东海域, 贴近台湾岛东岸北上,流经东海后返回太平洋,向东海和南海北部输送大量动量、热量和盐量,影响或制约中国近海的密度场,进而制约中国近海的环流。假如黑潮不流经中国近海,那么中国近海的环流就不是现在的样子;就连温度、盐度、密度分布与结构,水团配置,海洋生物资源及海底沉积物分布,都会是另一个面貌。 ●潮流非线性效应。中国海是潮汐、潮流现象十分显著的海区。对渤海、黄海来讲,潮流 流速约为余流的10倍,因此,潮致余流对某些局部环流至关重要 ●海区的轮廓和地形,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局部环流的格局 对马暖流的可能来源 (1)起源于台湾东北海域,为沿大陆架边缘北流过程中不断变性的一支海流 (2)源于东海南部的混合水,并非是黑潮的一个分支 (3)台湾暖流外侧分支和内侧分支汇合而成的 (4)黑潮的一个分支 (5)多源的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总复习

第一章 1. 土地含义:土地是地球陆地表面上由气候、地貌、水文、地质、 土壤和植被等要素构成,包括人类过去和现在活动种种结果的自然社会综合体。 2. 土地既是劳动的对象,又是生产资料,但并非所有的土地都可以 作为生产资料。 3. 土地资源调查是指运用土地资源学的知识,借助有关的科学方法 和手段查清各类土地资源的类型、数量、质量、空间分布状况和历史演变规律及其生产潜力、适宜性、限制性、土地利用特点、权属关系和管理状况的综合性实践活动。它包括土地要素调查、土地类型调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等,其目的是为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和科学管理提供基础数据和决策依据。 4. 土地资源评价就是针对特定的利用目的,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 法,对土地资源以及与土地利用有关的经济社会条件进行综合考察,阐明土地资源对某种用途的适宜性、限制性、生产潜力及土地利用效率,建立一个土地资源评价系统,并将土地资源评价结果表示在专题地图上。 5. 土地资源评价根据目的的不同可以分为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生 产潜力评价及土地经济评价等;根据评价方法的不同可以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根据综合性程度不同可以 分为单项评价和综合评价;根据对象不同可以分为农业用地评价、林地用地评 价、城镇对地评价、自然保护区用地评价等。 6. 土地资源调查的目的:1.为土地资源科学管理提供基础数据;2. 是土地评价和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和前提;3.是国情国力调查的重点手段和内容;4.是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项规划的重要依据。 7. 土地资源调查的任务:1.查清土地资源的数量和结构;2.查清土 地资源的质量和特性;3.查清土地资源的权属和分布;4.查清土地利用的问题和成因。 8. 土地调查与评价的主体指的是对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负主要责任 的组织或个人,即调查评价者或执行者。土地资源是调查与评价的客体。但是客体并非是土地资源的全部属性,而是那些对土地利用和管理产生重大影响的特性。 9. 土地系统的构成要素即子系统来分类,也就是从纵向来划分,通 常可分为以下基本类型:1.农田系统2.林地系统3.草地系统4.水域系统5.荒漠系统6.市地系统 按土地系统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即分系统来分类,也就是从横向

近海区域海洋学论文

西北航道的海冰冰况及其对通航的影响分析 文献综述 摘要:近些年,我国实行“海洋强国”战略,西北航道因为其对我国重要的战略意义而受广泛关注。而决定西北航道是否能够通航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航道内的冰情,包括海冰密集度、冰厚、冰流量等方面。目前,对海冰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北极国际浮标计划(IABP)、由飞机搭载的空气电磁感应、以及卫星微波或可见光遥感。本文便是通过总结北极海冰的研究情况,来探讨影响西北航道通航的因素。 关键词:西北航道、海冰密集度、冰厚、海冰流出、冰障 一、前言 自新航道开辟以来,无数船队为了减短航程,不惜花费庞大的人力物力来开凿运河,以此来避免绕过好望角、弗罗厄德角等的遥远海上旅途。与此同时,许多冒险家另辟蹊径,梦想不在广阔的太平洋、大西洋上行舟。而他们的目光向北移动,看中了纬度最高的大洋——北冰洋,并且希望开辟出真正的航线。在计划中,从大西洋北部出发,穿越北极海域到达太平洋,然后直抵亚洲。这便是“东北航线”或“西北航线”。东北航道是指西起冰岛,经巴伦支海,沿欧亚大陆北方海域向东,直至白令海峡的航道。现已初具通航规模,而西北航道却仍停留在理论层面。但是由于其巨大的经济、政治影响,目前对其的研究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本文的重点也是对西北航道的研究。 “西北航道”主要包括两条路线,在苏洁[1]等的描述中,靠北的一支航线是从波弗特海东南沿班克斯岛( Banks Island) 西侧,进入麦克卢尔海峡( MCS,M’Clure Strait) ,经梅尔维尔子爵海峡( VMS,Viscount-Melville Sound) 、巴罗海峡 ( BS,Barrow Strait) 和兰开斯特海峡( LS,Lancaster) ,进入巴芬湾,我们称这条线路为西北航道北路,其中从 MCS 至 LS 的水道统称帕里( Parry) 水道。西北航道的南路有多条线路,其中主要的是由波弗特海开始从阿蒙森湾 ( AG,Amundsen Gulf) 进入经科罗内申湾( CG,Coronation Gulf) 、

国家海洋局职责

国家海洋局是国土资源部管理的监督管理海域使用和海洋环境保护、依法维护海洋权益、组织海洋科技研究的行政机构。 国家海洋局主要职责 (一)承担综合协调海洋监测、科研、倾废、开发利用的责任。组织拟订国家海洋事业发展战略和方针政策,组织拟订并监督实施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海洋信息化规划、海洋科技规划和科技兴海战略,会同有关部门拟订并监督实施海洋事业发展中长期规划、海洋经济发展规划。 (二)负责建立和完善海洋管理有关制度,起草海岸带、海岛和管辖海域的法律法规草案,会同有关部门拟订并监督实施极地、公海和国际海底等相关区域的国内配套政策和制度,处理国际涉海条约、法律方面的事务。 (三)承担海洋经济运行监测、评估及信息发布的责任。会同有关部门提出优化海洋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布局的建议,组织实施海洋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核算工作,组织开展海洋领域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 (四)承担规范管辖海域使用秩序的责任。依法进行海域使用的监督管理,依法组织编制并监督实施全国海洋功能区划,组织实施海域使用权属管理,按规定实施海域有偿使用制度,组织实施海域使用论证、评估和海域界线的勘定和管理,审批和管理海底电缆管道铺设。 (五)承担海岛生态保护和无居民海岛合法使用的责任。组织制定海岛保护与开发规划、政策并监督实施,组织实施无居民海岛的使用管理,发布海岛对外开放和保护名录。 (六)承担保护海洋环境的责任。按国家统一要求,会同有关部门组织拟订海洋环境保护与整治规划、标准、规范,拟订污染物排海标准和总量控制制度。组织、管理全国海洋环境的调查、监测、监视和评价,发布海洋专项环境信息,监督陆源污染物排海、海洋生物多样性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海洋自然保护区和特别保护区。 (七)组织海洋调查研究,推进海洋科技创新,组织实施海洋基础与综合调查,承担海水利用和海洋可再生能源的研究、应用与管理,管理海洋系列卫星及地面应用系统,拟订海洋技术标准、计量、规范和办法。 (八)承担海洋环境观测预报和海洋灾害预警报的责任。组织实施专项海洋环境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和日常运行的管理,发布海洋灾害和海平面公报,指导开展海洋自然灾害影响评估工作。 (九)组织对外合作与交流,参与全球和地区海洋事务,组织履行有关的国际海洋公约、条约,承担极地、公海和国际海底相关事务,监督管理涉外海洋科学调查研究活动,依法监督涉外的海洋设施建造、海底工程和其他开发活动。

旅游资源与开发期末复习试题

旅游资源与开发期末复习题 1、旅游资源的定义 答: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以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均可称为旅游资源。 2、旅游资源的分类 答:◆二分法: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 ◆三分法: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和综合旅游资源(或社会旅游资源,或人工创造物) ◆四分法:天然赋予的自然类资源、历史遗留的历史性资源、现代人造旅游资源和时代造就的社会性资源 ◆多分法:人文型、自然资源型、人造景观型、节庆事件型、休闲型、娱乐型、历史型、宗教型等等。 ◆GB/T 18972-2003《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将旅游资源分为8个主类(即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天象与气候景观、遗址遗迹、建筑与设施、旅游商品和人文活动)和31个亚类 ◆根据旅游资源的利用限度和生成价值,可分为再生旅游资源与非再生旅游资源两大类。 ◆按旅游资源的形态特征,可划分为有形的旅游资源和无形的旅游资源两大类 ◆根据旅游资源存在的空间层位的不同,可划分为地上旅游资源、地下旅游资源以及天上旅游资源、海底旅游资源。 ◆根据旅游资源的作用性质和不同用途,可划分为物质享受型旅游资源和精神享受型旅游资源两大类。 ◆按旅游活动的性质,可划分为观赏型旅游资源、运动康乐型旅游资源和特殊型旅游资源(地质、考古、科学等)。 ◆按资源开发利用的变化特征,可划分为原生性旅游资源和萌生性旅游资源两大类 ◆根据开发程度,分为早期开发的旅游资源、近期开发的旅游资源、正在开发的旅游资源和尚未开发的旅游资源。

◆根据吸引力的大小,分为热点的旅游资源、温点的旅游资源和冷点的旅游资源。 ◆根据风景资源的规模、级别、价值和管理范围,分为世界级、国家级、省级和市县级旅游资源。 ◆按旅游功能,分为游览观光、科学考察、度假疗养、体育活动、文化娱乐、宗教朝觐等为主要功能的旅游资源。 3、旅游资源调查的涵义 答:旅游资源调查是指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有目的的系统收集、记录、整理、分析和总结旅游资源及其相关因素的信息与资料,以确定旅游资源的存量状况,并为旅游经营管理者提供客观决策依据的活动。 4、旅游资源调查的步骤、方法 答:步骤: 1、调查准备阶段: (1)成立调查小组。 (2)制定旅游资源调查的工作计划。 (3)设计旅游资源调查表和调查问卷。 (4)考察器具、物品等物质装备。 2、调查实施阶段: (1)收集第二手资料 第二手资料是指为其他目的和用途而制作、收集的证据、数字、图件和其他现成的信息资料,但能为目前的旅游资源调查项目所利用。第二手资料是现有资料,获取速度快且节省费用,并有助于加强第一手资料的收集工作。收集渠道可以是旅游管理部门、旅游企业、旅游行业内部的各种相关材料;可以是各种已经公开发表的旅游刊物、年鉴、报纸、杂志、专辑、学术研究资料;可以是有关国际或区域旅游组织和专业旅游资源调查研究机构的年报及其他相关资料;还可以是国际、国内、区域、局域计算机网络上的相关信息资料等。(2)收集第一手资料 第一手资料又称实地调查资料,它是调查人员为了目前的调查目的专门搜集的各种原始资料。尽管第二手资料是实地调查的基础,也可以得到实地调查无法获得的某些资料,并能鉴定第一手资料的可信度,但第二手资料并不能取代第一手资料,必须搜集一定数量的原始资料予以补充。实地勘察时要填写“旅游资源单体调查表”、“旅游资源调查实际资料图”,同时也要发放“旅游资源调查问卷”。 3、整理分析阶段: (1)整理资料:主要是把收集的零星资料整理成有系统的、能说明问题的情报。包括

环渤海区域海洋环境保护的协调机制研究

环渤海区域海洋环境保护的协调机制研究 环渤海地区是指环绕着渤海全部及黄海的部分沿岸地区所组成的广大经济区域。位于中国沿太平洋西岸的北部,是中国北部沿海的黄金海岸,在中国对外开放的沿海发展战略中,占重要地位。 环渤海地区包括北京、天津两大直辖市及辽宁、河北、山西、山东和内蒙古中部地区,共五省(区)二市。全区陆域面积达11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6亿人。环渤海地区共有城市157个,约占全国城市的四分之一,其中城区人口超百万的城市有1 3个。 也有观点认为,环渤海地区是以京津冀为核心、以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为两翼的环渤海经济区域,主要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东、辽宁,也就是三省两市的“3+2”经济区域。面积51.8万平方公里;人口2.3亿,占全国17.5%;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8万亿元,占全国28.2%。 虽然两者关于环渤海经济区域“外延”的看法不一,但都认为与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不同的是,环渤海经济区是一个复合的经济区,由三个次级的经济区组成,即京津冀圈、山东半岛圈和辽宁半岛圈。 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快环渤海地区的开发、开放,将这一地区列为全国开放开发的重点区域之一,国家有关部门也正式确立了“环渤海经济区”的概念,并对其进行了单独的区域规划。区域间的经济合作,横向联合,优势互补为环渤海地区开拓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编辑本段] 比较优势 环渤海地区与全国其他经济区相比,具有五大比较优势。 地理区位 环渤海地区处于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地带,向南,它联系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港澳台地区和东南亚各国;向东,它沟通韩国和日本;向北,它联结着蒙古国和俄罗斯远东地区。这种独特的地缘优势,为环渤海区域经济的发展、开展国内外多领域的经济合作,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和条件,成为海内外客商新的投资热点地区。

国家海洋局印发《全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国家海洋局印发《全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近日,国家海洋局印发《全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规划(2017 年~2020 年)》,系统谋划今后一段时期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时间表和路线《规划》明确了绿色发展、源头护海顺应自然、生态管海质量改善、协力净海改革创新、依法治海广泛动员、聚力兴海的原则,确立了海洋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基本完善、海洋生态环境质量稳中向好、海洋经济绿色发展水平有效提升、海洋环境监测和风险防范处置能力显著提升4 个方面的目标,提出了近岸海域优良水质面积比例、大陆自然岸线保有率等8 项指标。 《规划》以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实现海洋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为根本,以实施以生态系统为基础的海洋综合管理为导向,按照陆海统筹、重视以海定陆的发展原则,以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行政为动力和保障,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打好海洋污染治理攻坚战。 《规划》提出了治、用、保、测、控、防6 个方面的工作,即推进海洋环境治理修复,在重点区域开展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推动海洋生态环境质量趋向好转;构建海洋绿色发展格局,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强海洋生态保护,全面维护海洋生态系统稳定性和海洋生态服务功能,筑牢海洋生态安全屏障;坚持优化整体布局、强化运行管理、提升整体能力,推动海洋生态环境监测提能增效;强化陆海污染联防联控,实施流域环境和近岸海域污染综合防治;防控海洋生态环境风险,构建事前防范、事中管控、事后处置的全过程、多层级风险防范体系。 为保障规划任务的有效实施,《规划》既突出制度体系建设的重要性,要求加快健全完善法治和标准体系,建立健全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究的制度体系,健全完善统筹协调和参与机制,又注重规划实施过程中的细

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执法船船员职位要求高“吓跑”报考者

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执法船船员职位要求高“吓跑”报考 者 2013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阶段已经落下帷幕,据国家公务员局10月24日公布数据可以看到,今年共有132个职位无人报考,而在这里面有5个来自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的执法船船员职位引起了大家的关注,纷纷猜测无人报考是受到局势的影响。针对这个情况,中公教育专家对这些职位进行了深入分析,发现出现的原因并非像大家所猜测的那样,而另有原因。 一、全部属于远洋船舶高级管理职位 今年国考只有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招录“执法船船员”职位,共14个用人司局招录该职位,根据中公教育在24日18时的统计数据显示,其中中国海监第四支队、中国海监第五支队的5个职位无人报考,而剩下的职位全部有考生报名,竞争最激烈的职位报名人数达41人,总报名人数达113个,所以,局势的情况并没有很大程度上影响报考。 从职位简介来看,这15个职位从事的是执法船三管轮或三副以上的工作,在远洋船舶组织中,除船长[我国远洋船舶还有政委]外,包括高级船员、普通船员和厨。高级船员又叫干部船员,包括船长(政委)、轮机长[老轨]、大管轮[二轨]、二管轮[三轨]、三管轮[四轨]、大副、二副、三副、电机员,这些职位全部都是高级海员职位,而5个无人报考职位的要求更为严格,分别为船长、大副、轮机长、大管轮等职位,算是整个组织中级别比较高的职位,所以对于证件和个人素质都有较高的要求。

二、职位专业性较强,招录条件较严苛 中公教育专家认真比对这些职位的招录要求后发现,乍一看似乎并没有什么特殊的要求,但从这个行业来看,要求是比较严苛的。 1、就专业而言,这些职位只招录两个专业——轮机管理及船舶驾驶,专业比较明确,专业性强,在专业这一项中就只有少部分考生能够达到要求; 2、就基层工作年限一项来看,全部要求2年以上基层工作经验,所以这一条件也将国考的大族群——应届毕业生排除在外; 3、要求相应的岗位适任证书。中公教育专家从这15个职位的具体要求中可以看到,这些职位全部要求持相应证书方可报考,而获得这些证书需要再相应工作岗位工作满一定年限才可参加考试,考试通过才能获得。甲类船舶船三管轮适任证书只要完成不少于2年的航海类相关专业的职业教育或者完成航海类中专及以上的学历教育就能够报考,而工作满18个月就能够参加甲类船舶船二管轮适任证书的考试,相对来说这样的条件比较好满足所以报考的人数就比较多。但是无人报考的5个职位分别要求获得甲类船舶船长、轮机长、大副、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