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学概论作业1

文学概论作业1

文学概论作业1
文学概论作业1

文学概论作业1

文学概论作业1

作业1

童庆炳编著的《文学活动的审美维度》一书,是运用审美学的方法对文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作了深人探讨,揭示了大学的审美本质、文学创作的艺术规律、文学作品的审美结构和文学接受的艺术规律。

(1)在《文学活动的审美维度》中,文学本质论的历史回顾、文学创作的艺术规律、文学作品的审美结构方面对我的印象最为深刻。

谈到文学的本质,文学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使一种艺术生产过程,在文学的外壳形式下展现着内在的作为主体的“人”的情趣和意志。我认为文学的本质如果泛化的讲是一切文明的本质,再细化精确那么就是人的力量的一种确认文学创作的艺术规律,对于规律而言是一切作品的共有的一个特性,对于文学我们通过表现手法、写作手法、体裁样式,以及题材的选择构成了一类作品的本质,掌握这些本质的东西对于我们的感知、阅读是一种促进。对于我们的创作也是一种无形的提升。"

论及文学的结构,在结构主义认为,结构就是自足,结构一旦独立存在就可以给我们造成一种内在的、不变的阅读效果。我们在这里看到的

(1)高雅文本是体现知识分子的个体理想性深思、社会批判或美学探索旨趣的文学文本。具体表现为:语言形式创新、社会关怀、个性化趣味。对于语言的形式创新,是说高雅文化文本总是善于总结前人的语言形式惯例,发现其中的传统活力和弊端,并从民间文化和大众文化中吸取资源,从而力求做出新的原创性努力。比如,白居易的诗歌,它作为高雅文化文本是毋庸置疑的,而它的在语言上汲取百姓生活的丰富的营养更是不可忽视的。

社会关怀,知识分子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以强烈的责任感自觉地关心社会问题,尤其表现为不顾或冲破僵化文化控制而执意针砭时弊、揭露矛盾。知识分子创造的高雅文化文本就往往体现在这一方面。比如杜甫的诗、鲁迅的杂文和小说等等。

|个性化趣味,是指高雅文化文本在关注社会、注意语言创新的同时往往以自己独特的视角来关注人生、个体命运、社会现实。比如同样是写历史,司马迁和司马光的写同一段历史的视角、旨趣都是不同的。

(2)大众文化文本是工业化和都市化以来运用大众传播媒介传输、注重满足普通市民的日常

感性预约需要的一种文化文本。其主要特征是:信息和受众的大量性;文体的流行性和模式化;故事的类型化;观赏的日常性;效果的愉悦性。比如我们大家熟悉的武侠小说,既有这么一句概括的语言:“不是美女爱英雄,就是奸臣害忠良。”武侠小说往往构成了一种流行性的叙事模式,故事类型化,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消遣愉悦之作。

《文学概论》作业2

1、(1)文学媒介可以分为书写媒介、承载媒介和传达媒介。是文学文本得以传播的外在物质形态及渠道,它包含口语媒介、文字媒介、印刷媒介、大众媒介和网络媒介等类型。现在大部分同学偏重与大众媒介和网络媒介形式的文本进行阅读。究其原因主要是在今天飞速发展的电子信息时代、网络时代给人的信息量要求快、要求愈来愈来丰富阅读,而网络媒介以其传输和复制快捷、储存和提取简单;在传播过程中就有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双向传播性质,达到人和人的真正的即时沟通等等原因给阅读者带来到了新的体验。

大众媒体是向大量受众传送信息或娱乐节目的各种现代传播形式的总称,包括报纸、杂志、书籍、电视、广播、电影、录音带等。大众媒体以四方面的优势:表达上的广泛性(能表达最广

文学概论课后答案

第一章 基本概括:1.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得学科。 2、文学活动:把文学理解为一种活动,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要素组成,就是人类得一种高级得特殊得精神活动、 3.文学理论:对文学得原理、文学得范畴与判断标准等问题得研究。 4。文学批评:以文学理论所阐明得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与方法为指导,专门地去具体分析与评论一个个作家、作品、 5.文学史:就是一门以研究主流文学为对象得,清理并描述文学演变过程,探讨其发张规律得一门学科、 思考问题:1。试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与学科品格三个角度,说明文学理论得性质 答:文学理论得学科归属:文学理论就是文艺学中得三个分支之一,与其她分支有密切得联系,它通过对文学问题得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有一般性普遍规律,它力图指导、制约其她分支得研究、从对象任务上瞧,文学活动作为人类得一种精神活动,它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它就是随着时代得发展而发展得,显示出不同历史阶段得特征。它作为人类得一种特殊得精神活动,从总体上来研究文学活动区别于其她活动得特殊性质。社会生活就是一切种类得文学艺术得源泉、经过作家得艺术创造,成为文学文本、研究作品得构成因素与相互关系,文本一定要经过阅读、鉴赏、批评、从学科品格上瞧,具有实践性与自身独特得价值取向。 2.文学理论得几种基本形态?其划分得依据就是什么? 答:基本形态有: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划分依据就是: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与文学创造——艺术价值--文学消费 第二章 基本概念: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就是马克思主义整体中得有机组成部分。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美学、文艺学得基础上创立得。 2.文学活动论:马克思主义首先把文学理解为人得一种活动,并建立了“文学活动论”。 3.文学反映论:把文学活动瞧成就是一种人得主体对于客体得认识与反映,文学就是对于生活得反映,就是一种艺术得反映。 4.艺术生产论:就是把物质生产与作为精神生产得艺术生产相比较,艺术生产就是指实际得艺术创作过程。 5.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把文学艺术瞧成就是“审美意识形态”,意味着文学艺术就是社会意识形态得变体,它既具有意识形态得性质,又具有审美得性质,就是这两者得有机结合、 6.艺术交往论:把文学艺术理解为一种交往与对话。 思考问题:1.作为马克思文学理论得基石就是什么?试作简要说明。 答:文学活动论:马克思主义首先把文学理解为人得一种活动,并建立了“文学活动论”、文学艺术活动作为人得精神性得生活活动,也就是人得本质力量得对象化,人得本质力量得一部分通过文学艺术得创造与欣赏展现与外化出来。文学就是作为主体得人得能动得创造,它塑造人,就是一种“人学”、文学反映论:马克思主义从哲学得存在与意识得相互理论出发,把文学活动瞧成就是一种人得主体对于客体得认识与反映,文学就是对于生活得反映,就是一种艺术得反映、艺术生产论:人学作为人得活动之一,进入社会就成为一种艺术生产活动、因此,马克思随着时代发展把文学活动理解为“艺术生产”活动,“艺术生产”就是把物质生产与作为精神生产得艺术生产相比较,艺术生产就是指实际得艺术创作过程。

2020年1月广东省自考11342民间文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2020年1月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民间文学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1134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女娲神话中,女娲是用造人。 A.泥土 B.树木 C.空气 D.血液 2.传说中千里寻夫、哭倒长城的人物是 A.蔡文姬 B.王昭君 C.李香君 D.孟姜女 3.《灰姑娘》的故事属于 A.幻想故事 B.生活故事 C.民间笑话 D.民间寓言 4.《格萨尔》是一部 A.史诗 B.神话 C.传说 D.民间长诗 5.“举秀オ,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是 A.民间传说 B.民间故事 C.民间歌谣 D.谚语 6.“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是 A.成语 B.格言 C.俗语 D.谚语 7.艺人说书的提纲,通过口传心授得来的是 A.柁子 B.扣子 C.梁子 D.悬念 8.明代中后期是中国民间歌谣搜集整理的一个小高峰,其中以的成就最为突出。 A.刘邦 B.唐太宗 C.无名氏 D.冯梦龙 9.著名的《刘三姐》的歌词大多是人民以汉语创编的。 A.藏族 B.苗族 C.壮族 D.族 10.1950年3月,由任理事长,老舍和钟敬文任副理事长的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在北京成立 A.郭沫若 B.茅盾 C.叶圣陶 D.周扬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至少有两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错选、多选或少选均无分。 11.一个民族集体创造和传承的口头文学,主要体裁有等。 A.神话 B.民间史诗 C.俗语 D.歇后语 E.民间说唱 12.从散文体作品看,故事结构完整,有头有尾,按顺序展开,模式化、类型化结构十分普遍,通常有 等结构形式 A.对称式 B.三叠式 C.连锁式 D.四季歌 E.五更调 13.被誉为我国古代民间叙事长诗的“双子星座”是 A.《氓》 B.《陌上桑》 C.《孔雀东南飞》 D.《木兰诗》 E.《西洲曲》 14.汉族作为中国华族的主要凝聚核心,它在历史上广泛流传的一些经典民间文学作品,如四大传说,在许多少数民族地区也流传甚广。 2020年1月民间文学概论试题和答案第 1 页共 4 页

文学概论课程平时作业

文学概论课程平时作业(1) 一、填空(每空1分,共16分) 1、文学的原初含义是文章和博学。 2、文学理论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其研究对象。 3、历史上的文学观念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学文本有再现型文本、表现型文本、象征型文本等呈现类型。 5、文学媒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摹仿论:是关于文学是对宇宙万物的摹仿的看法体系.这是西方最古老的文学观念,又可称再论. 2、蕴藉 3、高雅文化 4、陌生化 三、简答题(每题8分,共40分) 1、从文学的原初含义、广义、狭义说明文学的含义。 答:文学一词的原初含义是文章和博学,即文学是富于文采和语言作品和人的学识渊博。 文学一词的广义就是人的所有语言性符号行为及其作品的代名词。 文学一词的狭义是以表达情感为主并具有文采的语言作品。 2、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 答:第一,从学科性质看,文学理论是一门人文学科。人文学科主要是关于人类生活方式、 价值、理想范式等的学科,包含哲学、历史学、伦理学、修辞学和艺术学等。第二,从学科 对象看,文学理论是关于文学的普遍问题的思考。文学理论当然要思考个别的文学问题,但这种思考往往要在一个包含若干个别的普遍层面进行,要在对于个别的关注中从事一定的普 遍性概括,从个别上升到普遍。当然,另一方面,也要从普遍沉落为个别。 3、简析文学文本的几种文化类型的相互渗透。 4、简析文学媒介如何影响文学形象及其修辞效果。 5、为什么说文学语言也是一种艺术形象? 四、论述题(每题8分,共24分) 1、试论文学语言的审美特征。 2、举例说明“双声语”现象。

2016年1月民间文学概论试题和答案

2016年1月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民间文学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1134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井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渝朱涂均无分。 1.在艺术上,民间故事的主人公多是 A.特指的 B.泛指的 C.固定的 D.指定的 2.有较强的喜剧、幽默意味,一针见血地揭示生活中各种矛盾现象的是 A.民间传说 B.民间小戏 C.民间笑话 D.民间寓言 3.《尚书?无逸》对民间谚语的解释是 A.“谚,俗所传言也” B.“谚,俗语也” C.“谚,俗言也” D.“俚语曰谚” 4.“王大姐头戴两朵花(美)”,这个谜语类型是 A.字谜 B.事谜 C.物迷 D.动作谜 5.中国第一本古代笑话专集《笑林》出现在 A.前秦时代 B.两汉时代 C.三国时代 D.唐宋时代 6.民间文学的传承性的形成与集体性的关系是 A.传承性等于集体性 B.传承性受集体性制约 C.集体性受传承性制约 D.集体性不利于传承性的形成 7.原始人解释天地的形成,日月星辰的出现和运行以及其他自然现象起源的神话是 A.人类起源神话 B.宇宙起源神话 C.洪水再生神话 D.文化文明神话 8.被称作是汉籍中最著名的“古今语怪之祖”的是 A.《淮南子》 B.《抱朴子》 C.《左传》 D.《山海经》 9.南朝乐府民歌共四百多首,主要保存在 A.《乐府诗集》 B.《诗经》 C.《乐府诗集·清商曲辞》 D.《楚辞》 10.流传于甘肃、青海、宁夏一带,结构上高于变化,以上下两节句式来表现的格律体民歌是 A.信天游 B.花儿 C.四句头 D.爬山调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迭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少涂或来涂均无分。 11.迁徒史诗的特征主要表现在 A.以民间各民族的世系谱牒为时间线索 B.以沿途迁居为空间线索 C.以迁徒原因、活动为叙述内容 D.展现各民族或各支系的族群命运 E.与部族、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相关联 12.民间传说的特征有 A.可信性的内容 B.传奇性的情节 C.箭垛式人物形象 D.意境忧美生动 E.相对固定的传承范围

文学概论课后答案

第一章 基本概括:1.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 2.文学活动:把文学理解为一种活动,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要素组成,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精神活动。 3.文学理论: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问题的研究。 4.文学批评: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专门地去具体分析和评论一个个作家、作品。 5.文学史:是一门以研究主流文学为对象的,清理并描述文学演变过程,探讨其发张规律的一门学科。 思考问题:1.试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和学科品格三个角度,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 答: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中的三个分支之一,与其他分支有密切的联系,它通过对文学问题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有一般性普遍规律,它力图指导、制约其他分支的研究。从对象任务上看,文学活动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它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它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显示出不同历史阶段的特征。它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从总体上来研究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殊性质。社会生活是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经过作家的艺术创造,成为文学文本。研究作品的构成因素和相互关系,文本一定要经过阅读、鉴赏、批评。从学科品格上看,具有实践性和自身独特的价值取向。 2.文学理论的几种基本形态?其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答:基本形态有: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划分依据是: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和文学创造——艺术价值——文学消费 第二章 基本概念: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美学、文艺学的基础上创立的。 2.文学活动论:马克思主义首先把文学理解为人的一种活动,并建立了“文学活动论”。3.文学反映论:把文学活动看成是一种人的主体对于客体的认识与反映,文学是对于生活的反映,是一种艺术的反映。 4.艺术生产论:是把物质生产与作为精神生产的艺术生产相比较,艺术生产是指实际的艺术创作过程。 5.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把文学艺术看成是“审美意识形态”,意味着文学艺术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变体,它既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又具有审美的性质,是这两者的有机结合。 6.艺术交往论:把文学艺术理解为一种交往和对话。 思考问题:1.作为马克思文学理论的基石是什么?试作简要说明。 答:文学活动论:马克思主义首先把文学理解为人的一种活动,并建立了“文学活动论”。文学艺术活动作为人的精神性的生活活动,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的本质力量的一部分通过文学艺术的创造和欣赏展现和外化出来。文学是作为主体的人的能动的创造,它塑造人,是一种“人学”。文学反映论:马克思主义从哲学的存在与意识的相互理论出发,把文学活动看成是一种人的主体对于客体的认识与反映,文学是对于生活的反映,是一种艺术的反映。艺术生产论:人学作为人的活动之一,进入社会就成为一种艺术生产活动。因此,马克思随着时代发展把文学活动理解为“艺术生产”活动,“艺术生产”是把物质生产与作为精神生产的艺术生产相比较,艺术生产是指实际的艺术创作过程。

中国民间文学概论

绪论 关键概念 1、民间文学 答:概括地说,民间文学就是广大民众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文学作品。对于该概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首先,民间文学是一种文学作品,是一种有特色的文艺现象。 其次,民间文学是民众的创作。 第三,民间文学是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艺术形式。 2、民间文艺学 答:从文艺属性着眼研究民间文学,就是一种文艺学的研究。研究民间文学的学问就是民间文艺学。但是“民间文艺学”这个术语到目前为止还很少用,通常称作“民间文学”。“民间文学”这个说法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指民间文学作品,另一种含义就是研究民间文学的学问,也就是“民间文学学”或“民间文学之学”。所谓的民间文学作为一门学科,是第二种含义,即“民间文学之学”,也就是民间文艺学。 3、民俗 答:民俗即民间风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民众集体创造、共同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包括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语言民俗四大部分。 4、语言民俗 答:语言民俗是个广义的概念,指以语言为载体的民俗文化,包括民间语言和民间文学。狭义的语言民俗仅指民间语言,包括俗语、称谓语、流行语、吉祥语、暗语、咒语等短小、不成篇的语言成分。谚语、歇后语、谜语、绕口令等既可以看做民间语言,也可以看做民间文学。 5、民间 答:什么是“民间”,也就是什么是民俗学之“民”的问题,是近年来被中外民俗学者普遍关注,并引起广泛讨论的问题。 在西方民俗学史上,随着人类文明的演进和社会生活的变迁,作为民俗学的研究对象的“民”的概念在外延上经历了一个由窄到广的演变过程。大致经历了一下一段演变轨迹:民是以承载着“大众古俗”的乡民为主的民众——乡民和野蛮人——乡下人和流入城里的乡下人和他们的后代——任何人组成的任何群体,只要这个群体有一个共同点并有自己的传统。 在我国,民“民”的内涵也经历了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大体上可总结为是这样一个过程:与贵族、圣贤相对的“平民”或“民众”,重点指下层平民——“人民”或“劳动人民”,是与“反动统治者”、“剥削阶级”相对的一个群体,是以农民、工人等直接生产者为主的并富于革命性的阶级群体——打破很长时期以来关于“民”的阶级论,重要的民俗,在一个民族里具有广泛的共同性,它不仅仅限于哪一个阶级。 6、田野调查法 答:这是民俗学领域最重要也最有特色的方法。就是指民俗学工作者包括民间文学工作者深入民间,特别是深入到农村、山区、少数民族地区,通过参与式体验、观察、访谈等方式,获取第一手资料。它是社会调查的一种。 7、采风 答:就是用一天到几天的时间到民间去采集民间文学作品,称为“采风”。 8、历史追溯法 答:就是在研究现代的民间文学现象时,通过文献资料的考证,追溯它在历史上的演变过程,以获得对这种现象的更全面的认识。 9、共时比较法 答:就是在研究某个地方的一种民间文学现象时,将它与别的地方的同类型的作品进行比较,以更好地分析该作品的主要特征、传承规律、演变情况等。 思考题 1、怎样理解民间文学的双重属性? 答:从根本上说,民间文学既是一种文艺现象,又是一种民俗文化现象。这就是它的双重属性。 (一)民间文学的文艺属性 民间文学首先是一种文艺现象,它是以语言为主要载体的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是区别

北语19秋《文学概论》作业3答案

19秋《文学概论》作业3 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一、单选题(共10 道试题,共50 分) 1.第三人称叙述因其叙述视点可以游移,因此又被称作( )。 A.无焦点叙述 B.散焦点叙述 C.定焦点叙述 D.多焦点叙述 答案:A 2.提出“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典型化方法的作家是___ A.鲁迅 B.郭沫若 C.茅盾 D.曹雪芹 答案:A 3.文学的整个活动过程一般是指() A.创作出版、复制生产与消费接受 B.创作出版、发行传播与购买占有 C.创作出版、发行传播与消费接受 D.创作出版、发行传播与流通收藏 答案:C 4.古希腊著名的文艺理论作品《文艺对话集》的作者是()。 A.柏拉图 B.拉康 C.康德 D.亚里士多德 答案:A 5.朱光潜认为文章的“第一件要事”是() A.逻辑结构 B.语词形式 C.情感体验 D.声音节奏 答案:C 6.文学创作中,运用的主要思维方式是() A.抽象思维 B.情感思维 C.形象思维 D.创造思维 答案:C

7.文学用()塑造艺术形象。 A.语言 B.词汇 C.情感 D.形象 答案:A 8.一般说来,特别强调情感的自然流露,强调直抒胸臆的是() A.象征主义 B.现实主义 C.浪漫主义 D.古典主义 答案:C 9.在叙事文学作品的题材三要素中,最重要的是() A.素材 B.环境 C.情节 D.人物 答案:D 10.口头传播是文学传播发展的() A.第四阶段 B.第二阶段 C.第三阶段 D.第一阶段 答案:D 二、多选题(共10 道试题,共50 分) 11.属于现代主义创作方法的是___ A.象征主义 B.荒诞派戏剧 C.田园诗歌 D.古典主义 答案:AB 12.文学审美价值可以达到的三个层面是() A.超越现实的理想追求 B.情绪的倾泻和情感的抒发 C.对人生、社会的认识 D.天人合一的和谐愉悦 E.人生意义的终极关怀 答案:ADE

11342民间文学概论学习提纲

民间文学概论学习提纲 一、文学常识1 1、(仪式歌)是用于节日礼俗和祭祀等的歌谣。 2、(谜目)指的是谜语中要猜的范围和格式。 3、(二人转)是流传于东北地区的民间歌谣。 4、“民俗学”这个概念最早是由英国学者(汤姆斯)提出的。 5、《阿诗玛》是(彝族)撒尼人(彝族的一个分支)人的作品。 6、陈琳以(《长城谣》)为基础写出了《饮马长城窟行》。 7、民间文学整理方法有两种,即(综合整理)与单项整理。 8、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是世界上最长的史诗,被誉为东方的《伊利亚特》。 9、芬兰学派以(库伦父子)为代表。 10、追悼会奏的哀乐,开运动会奏的《体育进行曲》,可被视为新的(仪式)歌谣。 11、东汉崔实编的(《农家谚》)是世界上最早的谚语集。 12、《伏波井》、《日月潭》属于(山川风物)传说。 13、“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是模拟(竹枝词)创作而成的。 14、(谣)是不能唱的“徒歌”。 15、唐人传奇《李娃传》是根据民间故事(《一枝花》)写成的。 16、灯谜又叫(灯虎),突出它的疑难性。 17、阿凡提的故事是从(土耳其)传入的。 18、沙湾灯笼——何府(苦)是(歇后语)体裁。 19、说书艺人王少堂的《武松》用的是(评话)体裁。 20、《中国歌谣》是(朱自清)研究民间歌谣的专著,他将歌谣按用法分为(15)种。 21、《召树屯》是(傣)族的作品。 22、《柳毅传》是在传说(《龙女牧羊》)上加工创作的。 23、毛泽东在(《古田会议决议》)中,规定部队要搜集民歌。 24、集体性标志着人民对民间作品的集体所有权,但同时也带来了(匿名性)的特征。 25、(诸葛亮)被称为西南文明的传播者,知识和技术的偶像,甚至说他与火把节的来历也有联系。 26、在中国,“民间文学”一词是由(瞿秋白)在1921年最早提出来的。 27、《王贵与李香香》是用(信天游)体裁写成的。 28、清朝李调元的(《粤风》),选录了不少壮瑶民歌。

文学概论课后答案下学期

第九章 基本概念 1.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和逼真性。 2.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表现性和虚幻性。 3.象征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基本特征是暗示性和朦胧性。 4.诗:是一种语词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的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 5.剧本:是一种侧重以人物台词为手段,集中反映矛盾冲突的文学体裁。 6.小说:是一种侧重刻画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的文学样式。 7.散文:广义的散文既包括诗歌以外的一切文学作品,也包括一般科学著作、论文、应用文章。狭义的散文即文学意义上的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剧本等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包括抒情散文、叙事散文、杂文、游记等。文学散文是一种题材广泛,结构灵活,注重抒写真实感受、境遇的文学体裁。 8.报告文学:是一种在真人真事基础上塑造艺术形象,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 思考问题 1.现实型、理想型、象征型文学与现实主义、浪漫主义文学的关系:随着文学的不断发展,是理想型、现实型和象征型文学得以独立充分的发展,也出现了各种文学思潮与文学运动,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文学也分别称为理想型、现实型和象征型文学的典型形态。 2.象征型文学与现实型、理想型文学的区别:现实型与理想型文学的意义就在其形象自身,而象征型文学突出文学形象的意义的超越性;现实型文学是通过对生活现象的直接描绘反映现实,理想型文学往往以直抒胸臆的方式表现情感态度。而象征型文学则偏以间接的方式去暗示客观规律和主观感受;象征型文学淡化具体时间与空间,突出了朦胧性。 3.试用文学类型理论分析当代文学作品:如鲁迅先生的作品多是现实型文学,因为那些作品是对客观现实及当时社会环境的冷静观察和理智分析,直接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具备了现实型文学的两大特征,再现性和逼真性。是作者从现实生活出发,从生活中汲取创作材料,突出社会矛盾,描写生活中存在的人和事。 4.现代主义文学的类型特征是什么? 答:现代主义文学各流派在艺术技巧上有许多重要开拓,丰富了文学的艺术表现力,然而,现代主义文学往往有极端的个人主义、无政府主义、唯美主义和形式主义等倾向,同时又过分强调非理性、自我表现,散布着悲观、绝望、颓废的情绪和危机感。 5.从诗歌的基本特征看其抒情表现的艺术特长。 答:诗歌的基本特征是凝练性、跳跃性、节奏韵律性。是的凝练性体现在高度概括的艺术形象,激起精炼的文学语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诗的跳跃性以断续表现连贯,以局部概括整体,给读者驰骋想象留下了开阔的领域。诗的节奏韵律性可以达到和谐整齐的感官审美效果,也可以促进情感的抒发和意境的创造。 6.比较散文与报告文学的真实性:散文写的是实人、实事、实物,重在抒写真实感受、境遇。散文必须写出作者对现实生活的真实的切身的感受,抒发真挚的情怀。真实的境遇与真实的感受,使散文艺术表现的核心,在描写真情实感的基础上,他运用剪裁、取舍、提炼

《民间文学概论》

民间文学概论 一、单选题 1.(B),起源于民间巫术,主要功能是驱逐疫鬼,其特点是演员戴着狰狞可怕的面具表演。 A.秧歌戏 B.傩戏 C.采茶戏 D.道情戏 2. 在《圣经·旧约》中说:上帝看到人类道德败坏,于是后悔自己造了人,他准备降下大洪水将人类毁灭,但是顾念到一个名叫(C)的人,于是教他如何造一只巨大的方舟,让他的一家人躲到方舟避难。 A.孔德 B.伊阿宋 C.挪亚 D.宙斯 3. 民间说唱具有叙述性强的特点,属于(A)。 A.第三人称叙述体 B.第一人称叙述体 C.第二人称叙述体? D.自传体 4. 盘古神话是一个(A)母题。 A.太极图 B.人鱼互生 C.宇宙卵 D.世界末日 5. 在民间传说的讲述中,民众往往将一些同类情节集中安置在某一个人物形象身上,这样的人物形象称之为(C)。 A.典型人物形象 B.平面人物形象 C.箭垛人物形象 D.历史人物形象 6. 在中国关于音乐发明的神话中,发明中国古典乐器之最高代表——琴的是(D)。 A.女娲 B.伏羲 C.黄帝 D.神农 7. “尚未崩溃的民间王国”指的是(D)。 A.西藏 B.新 C.四川 D.云南 8. 精卫填海的神话故事是出自于(D)。 A.《楚辞》 B.《庄子》 C.《尚书》 D.《山海经》 9. 《狐假虎威》的故事属于(D)。 A.幻想故事 B.生活故事 C.民间笑话 D.民间寓言 10. “张打铁,李打铁,打把刀,送姐姐,姐姐留我歇,我不歇,我要回去打夜铁……”属于(C)。 A.仪式歌 B.生活歌 C.儿歌 D.劳动歌 11. 中国古代的民间寓言产生和繁荣于(A)。 A.先秦时期 B.两汉时期 C.魏晋南北朝时期 D.唐宋时期 12. 芬兰人埃利亚斯.伦洛特搜集整理的芬兰民族史诗(A)成为了芬兰民族精神的象征。 A.《卡勒瓦拉》 B.《勒俄》 C.《伊利亚特》 D.《俄索折怒王》 13. 对于某一民间文学类型和母题、某种结构形式等进行的调查属于(B)。 A.专项调查 B.专题调查 C.专访调查 D.随机调查 14. 水浒故事在(D)时期就广为流传,并成为讲唱艺人表演的重要内容。 A.明末清初 B.唐初 C.魏晋南北朝 D.宋末元初 15. (B)是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凝聚着他们的基本世界观与价值观。 A.民间故事 B.神话 C.史诗 D.民间谚语 16. 在西方国家,民间文学一般称之为(D)。 A.Literature B.Anthropology C.History D.Folklore 17.“连缀式”民间故事的典型代表是(C)。 A.《蛇郎》 B.《灰姑娘》 C.《一千零一夜》 D.《田螺姑娘》 18.(C)是原始社会或奴隶社会民族历史的形象化记载,是“诗性的历史”,即用诗歌叙述的编年体历史。 A.民歌 B.歌谣 C.史诗 D.神话

文学概论部分作业参考答案(1)

《文学概论》第一次作业 一、填空: 1、文学活动的构成要素可概括为四个: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 2、我国文学理论遗产十分丰富,先秦的《尚书·尧典》里就有诗言志的说法。到魏晋时期出现了第一部文学理论论文,它是魏文帝的《典论·论文》。第一部文学理论专著则是刘勰的《文心雕龙》。到唐代则有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到清代则有的金人瑞《六才子书》。还有李渔的《闲情偶寄》。 3、西方文学理论的发展也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以及德谟克利特的《宇宙大系统》是开文艺理论研究先河的代表作品。在古罗马则有贺拉斯的《诗艺》。集西方文学理论思想之大成的则是德国的著名哲学家狄尔泰和黑格尔。他们的代表著作是《精神科学序论》和《精神现象学》。 4、文学理论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可细分为文学文本、文学媒介、文学语言、文学载体、文学形象和文学写作等几个部分。 二、选择题(请将正确答案的代表字母填入题后扩号内) 1、关于文学活动四要素的关系,下面那种说法是正确的(B ) A:现实世界是文学活动的对象,作家和读者是文学活动的主体,作品是文学活动的目的。 B:现实世界是文学活动的基础,作家和读者是文学活动的主体,作品是文学活动的产物。 C:现实世界是文学活动的主体,作家和读者是文学活动的客体,作品是文学活动的目的。 D:现实世界是文学活动的目的,作家和读者是文学活动的主体,作品是文学活动的产物。 2、“诗言志”体现了古人对文学作用的基本认识,它出自于(B ) A:两汉时期的《诗大序》 B:《尚书·尧典》 C:曹丕的《典论·论文》 D:钟嵘的《诗品》

3、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文学理论专著是(D ) A:曹丕的《典论·论文》 B:陆机的《文赋》 C:严羽的《沧浪诗话》 D:刘勰的《文心雕龙》 4、西方文学理论研究开先河之代表作品是(A ) A:柏拉图的《文艺对话录》 B:贺拉斯的《诗艺》 C:狄德罗:《论戏剧艺术》 D:康德《判断力批判》 5、西方文学理论思想的集大成者是(C ) A:亚里士多德 B:贺拉斯 C:黑格尔 D:别林斯基 三、判断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 1、许多文学理论专家没能写出好的文学作品,这说明文学理论不能指导文学创作。(错误) 理由:文学理论不是关于文学的固定不变的法则,而是文学实践经验的概括。它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等实践基础上产生和发展,反过来,又推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的前进。文学创作是最基本的文学实践,它是作家对一定社会生活的审美体验的形象反映,既包含对生活的审美认识,又包含着审美创造。所以文学理论专家没能写出好的文学作品,与文学理论无关。 2、文学理论研究可以指导、影响文学创作活动,但文学创作对文学理论研究却不起什么作用。(错误) 理由:文学方面的研究会促进文学创作的新思路、新方法。通过研究,可以避免创作方面的一些弊端。另外,研究的学术性和创作的实用性互为促进,互为联系。二者不是分割的。 四、简答题(含名词解释) 1、文学理论:以社会历史现实为研究对象,以哲学方法论为总指导,研究和阐明文学性质、特点和一般规律的科学。 2、文艺学:研究文学的科学统称,包括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 3、文学活动:文学活动即指以文学文本为中心展开的创作、阅读、批评、研究行为。

民间文学概论

民间文学 1.在《圣经?创世纪》中,(亚当和夏娃)受蛇的引诱偷吃了伊甸园中的智慧果,从而发现了对方的性别差异,上帝只好将他们放逐到了人间。 2.首先提出“语境”这一概念的著名学者是(马林诺夫斯基)。 3.民间说唱具有叙述性强的特点,属于(第三人称叙述体)。 4.对于某一民间文学类型和母题、某种结构形式等进行的调查属于(专题调查)。 5.与作家文学相比较,民间文学不需要文字作为中介,民众直接用(口头语言)进行创作。 6.“连缀式”民间故事的典型代表是(《一千零一夜》)。 7.盘古神话是一个(太极图)母题。 8.民间神话、传说、故事以文人创作的(通俗文学)为中介,对元杂剧和明清文言小说和长篇章回小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9.芬兰人埃利亚斯.伦洛特 搜集整理的芬兰民族史诗(《卡勒瓦拉》)成为了芬兰民族精神的象征。 10.民间文学讲唱者在表达愤怒、不耐烦或强烈不满的情绪时使用的语气语调是(强音、假嗓)。 11.在20世纪初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中,最早使用“神话”一词的学人是(梁启超)。 12.个体传承人对于民间文学的贡献,最重要的体现在 (在传承过程中的主观创 造性的发挥)。 13.各族文学的源头与“奶 娘”指的是(神话)。 14.(巧媳妇)属于生活故事。 15.汉族第一首民间叙事长 诗《孔雀东南飞》是(两汉) 时期的民间叙事诗。16. “尚 未崩溃的民间王国”指的是 (云南)。 17. 民间文学必须使用田野 作业的方法是由民间文学 的口头性和(展演性)所 决定的。18. 屈原在吸收(楚 地民歌和神话传说)的基础 上,创作了《离骚》、《天问》、 《九歌》等一系列作品。 19. (史诗)是原始社会或 奴隶社会民族历史的形象 化记载,是“诗性的历史”, 即用诗歌叙述的编年体历 史。 20. 水浒故事在(宋末元初) 时期就广为流传,并成为讲 唱艺人表演的重要内容。 21. 木偶戏由演手操纵木偶 进行戏剧表演,属于(道具 戏)系统。22. 民间文学 讲唱者在表达愤怒、不耐烦 或强烈不满的情绪时使用 的语气语调是(强音、假 嗓)。23. 远在2500年前结 集的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诗经》)中,就收录了 许多古代民歌。24. 与作家 文学相比较,民间文学不需 要文字作为中介,民众直接 用(口头语言)进行创作。 25. 在民间传说的讲述中, 民众往往将一些同类情节 集中安置在某一个人物形 象身上,这样的人物形象称 之为(箭垛人物形象)。26. 鄂西汉族的《黑暗传》以其 具有(创世史诗)的基本 特征,受到学界的广泛关 注。27. 精卫填海的神话故 事是出自于(.《山海经》)。 28. 在中国神话中,(射日神 话)的出现,标志着人类 在艰难的生存环境中,逐渐 积累着文化的创造,逐步获 得越来越多的安全与自由, 终于成为大地的主人。29. 《狐假虎威》的故事属于 (民间寓言)。30. (梁子) 是艺人说书的提纲,一般都 是通过口传心授得来的。31. (傩戏),起源于民间巫 术,主要功能是驱逐疫鬼, 其特点是演员戴着狰狞可 怕的面具表演。32. 在西方 国家,民间文学一般称之为 (Folklore )。33. 机智人 物故事在汉族和少数民族 中都很发达,汉族以(徐文 长)和谎张三的故事流行最 广。34. 女娲神话中,女娲 是用(泥土)造人。35. 从 体裁来看,民间寓言主要是 在寓意型的(动物故事) 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36. (孟姜女)是千里寻夫、 哭倒长城的传说人物。37. (神话)是一个民族的集体 记忆,凝聚着他们的基本世 界观与价值观。38.“天皇皇, 地皇皇,我家有个夜哭郎, 过路君子念三遍,一夜睡到 大天光。”属于(仪式歌)。 39. 在(故事)中,讲述人 往往有习惯运用的一些开 头用语,如“很久很久以 前……”。

文学概论形考作业

文学概论形考作业1 1 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 分) 1.试论文学风格的特征。 答:(1)、文学风格的独创性。风格独创性是文学风格最突出的特征,它是与作家鲜明的创作个性和自觉的艺术追求密不可分。 (2)、文学风格的稳定性。一个作家的风格形成后,往往在很长时间里保持不变,这与作家创作个性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有关,但风格的稳定性是相对的。 (3)、文学风格的多样性。这是作家创作个性各不相同的反映。表现对象的广阔无垠,受众审美的各异其趣,也是风格多样化的原因。风格多样化也可能体现在同一个作家身上。 2. 简述文学活动四要素的关系。 答:文学活动的四要素是指文学作品、创作它的作家、阅读它的读者以及作家和读者生活于其中并成为文学作品所反映所表现的大千世界。文学活动四要素的关系:世界是文学的基础,作家和读者是文学活动的主体,作品是活动的产物。 3.简述文学的社会功能。 答:文学只有通过读者才能实现它的社会作用,而读者又是生活在一定社会历史环境之中的。无论他是否自觉,他的接受活动都会受其社会存在的制约。因此,要正确认识文学的社会作用,就必须注意到人的社会存在是怎样从根本上规定他对文学作品的把握。和一切社会意识形式一样,文学对社会生活的作用只能是一种反作用,是第二性的,要以社会存在对自身和读者的决定作用为前提。就是说,社会存在不仅决定着某种文学艺术能否产生、存在,而且还决定这种文学艺术可能发生多大的社会影响。当年,一些青年男女可以被汤显祖《牡丹亭》感动得死去活来,有人甚至因此伤心而死;可是今天的读者尽管还会欣赏这部古典名剧,却不会再达到那样的程度的。究其原因,最根本的一点,就是因为社会存在的条件已经完全不同了。普列汉诺夫说过:“相似的社会原因,自然产生相似的精神结果。”文学对社会生活的作用首先要受社会存在的制约。强调这一点并不是否认文学自身的价值,文学作品一经作家创作出来,其美学价值便客观地存在于作品之中,是不依赖于文化环境的变迁的。文学的价值、功能与社会影响之间存在的这种时间差,又显示了文学价值与文学社会作用的不一致性。因此,不能简单地以作]品在某一时间内的影响大小和畅销与否来判断它的价值和功能。确定作品的价值,估价它的功能,都要从审美关系中,联系整个社会生活的历史进程来考察,这是正确认识文学社会作用必不可少的一种历史眼光。 4.怎样理解文学表现个体生存体验? 答:第一,文学总有所表现。表现,是在语言蕴藉中表达和呈现特定意义的过程。表现意味着借助语言蕴藉而使潜藏的意义得以彰显,从而可与他人相沟通。 第二,文学以个体为视角。个体是具有自我意识的个别主体,而视角是人观察事物的角度。正是由于文学始终以个体角度去透视世间万事万物,才体现出它的独特的个性风貌。 第三,文学指向生存体验。文学的个体性具体地体现在生存体验上。生存体验是个体对具体

比较文学概论作业答案

08春本科《比较文学概论作业答案(选修课) 通知1、本材料为作业参考答案,学员可根据实际情况酌情删减,不必完全照抄;没有作业册的科目学员自备16k横格本抄写作业,并写清你的姓名、学号、专业和年级等信息 2、交作业时间11月30日前; 3、辅导和交作业期间交学费,具体如下: ⑴08春汉文本科交第三年学费1500元⑶08秋小教交第二次学费及考试费1100元,订书者教书费300元。 ⑵09春汉文本科交第二次学费1500元、书费350元;09春汉文专科交第二次学费1000元、书费300元。 ★各年级学员欠学费请一并交上! 作业一 一、解释下列名词(每个5分,共20分) 1、意象 2、翻译 3、管锥篇 4、文化割据主义 二、简答题(每个10分,共40分) 1、简述比较文学的功能。 2、概述美国比较文学发展历史。 3、鲁迅、田汉、郭沫若在接受西方浪漫主义思潮方面分别表现出哪些不同特点。 4、“八体”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以孟姜女哭长城为例,谈谈比较文学中主题和题材的流变。 2、为什么说接受和影响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如何理解这一双向过程。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20分) 1、意象: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可以说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象征:是以外在的、少见的事物,暗示一种抽象的普遍性的意义。 2、翻译:是把一种语言的作品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创造性劳动。 3、管锥篇:作者钱钟书。写于“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之间,出版于1979.8全书七百八十一则,围绕《周易正义》《毛诗正义》等古籍十种,引用八百多位外国学者的一千几百种著作,结合中外作家三千多人,阐发自己读书心得体会。《管锥篇》是中国比较文学复兴的标志之一。 4、文化割据主义:是指有些人深恐受到外来影响,极力鼓吹“纯而又纯”的本土文化排斥一切外来文化,拒绝交往,拒绝改变甚至为此镇压内部改革求新的势力。 二、简答题(每个10分,共40分) 1、(1)、互识;比较文学的根本价值就在于它为文学研究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层面。当文学被封闭在某一个别民族文化体系之中时,它就不可能突破原有的思维模式,来接受新鲜事物。只有认识了他人,才能更好的认识自己。 (2)、互证:就是要在互相参证中找到共同问题,证实其共同性,同时反证其不同性就,以达到进一步的沟通和理解。(3)、互补:比较文学工作者一方面深入了解他种文化的文学,一方面又从与他种文学的比照中进一步了解自己的特色,并在这个过程中,按照自己的需要,从他者吸收营养,某求新的发展。 2、美国的比较文学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70年代1871年,沙克福在康奈尔大学作了“总体文学还是比较文学”的学术报告,(第一位涉足比较文学)。 1877——1889年间,盖利曾在密执安大学开设以“文学批评的比较”为内容的专题讲座。(先驱) 1890——1891年间,哈佛大学开设比较文学讲座 1903年,美国第一本《比较文学杂志》创刊 1899年,美国第一个比较文学系创立于歌伦比亚大学。 1910年,萧菲尔创办《哈佛比较文学研究》杂志 1942年,哥伦比亚大学比较文学教授克里斯蒂,倡导下产生了“比较文学委员会”,创办《比较文学通讯》 1952年,《比较文学与总体文学年鉴》问世 1953年,韦勒克发表《比较文学概念》 1962年,雷马克发表《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用》 1969年,艾德礼发表《比较文学论文选集》提出“平行研究”的主张。 3、鲁迅极力突出的是浪漫主义中的革命与反抗精神,“忤万众不慑”的战斗勇气。 田汉更接近经典的浪漫派,热烈乐观,对人生意义的追求,浪漫人道主义的同情心,使命感以及对自然的热爱和崇拜,对爱的力量的膜拜,都闪耀着浪漫主义的光彩。 郭沫若则是典型的浪漫主义,他有“天狗吞宇宙”式的自我肯定与夸张,有横溢的激情,乐于从历史和神话中吸取灵感并且创造新的神话和新的理想世界。 4、刘勰把文学中复杂多样的风格归纳简约为“八体”,即: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繁缛、壮丽、新奇、轻靡。又可以分为相对的四组: (1)典雅和新奇。典雅指引经据典,风雅蕴藉;新奇指“槟古竞今”,标新立异。这是以继承传统和创新的程度为标准来划分的。 (2)壮丽和轻靡。壮丽指立论卓越,体制宏伟,文采辉煌;轻靡指“浮文弱植,飘渺附俗”,也就是文辞浮华,飘忽无根。这是从内容与表达方式的结合来考虑分类。 (3)远奥和显附。远奥指文章深沉不露,内容玄思深奥;显附指情理浅显,易于接受。这也是从内容和表达方式的结合来考虑分类的。 (4)繁缛和精约。繁缛指喻众辞多,文采华丽;精约指“核字省句,剖析毫厘”。这一组着重于形式,但“博喻”“剖析”仍与内容有关。 三、论述题:(40分) 1、答案要点:主题和题材的流变既牵涉到“传统继承”也牵涉到“引进”,应是构成文学史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这项研究可以纵向地考察某一主题或题材的历史发展。也要以横向把考察某一主题和题材如何被他种文化体系引进,或如何接受了他种

黄涛中国民间文学概论复习提纲(配套资料)

黄涛中国民间文学概论复习提纲 绪论 关键概念 1、民间文学 答:概括地说,民间文学就是广大民众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文学作品。对于该概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首先,民间文学是一种文学作品,是一种有特色的文艺现象。 其次,民间文学是民众的创作。 第三,民间文学是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艺术形式。 2、民间文学的范围 在体裁上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民间散文作品,包括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歇后语等。 第二类,民间韵文作品,包括民歌、民谣、民间长诗、谚语、谜语、绕口令等。 第三类,民间说唱作品,包括民间曲艺和民间小戏。曲艺又有评书、鼓词、弹词、快板、相声、快书等。 3、民间文学的性质 从根本上说,民间文学既是一种文艺现象,又是一种民俗文化现象,这就是它的双重属性。 4、民间文学的研究方法 (1)田野调查法 答:这是民俗学领域最重要也最有特色的方法。就是指民俗学工作者包括民间文学工作者深入民间,特别是深入到农村、山区、少数民族地区,通过参与式体验、观察、访谈等方式,获取第一手资料。它是社会调查的一种。也有一种时间很短的调查活动,就是用一天到几天的时间到民间去采集民间文学作品,称为“采风”。 (2)历史追溯法 就是在研究现代的民间文学现象时,通过文献资料的考证,追溯它在历史上的演变过程,以获得对这种现象的更全面的认识。(3)共时比较法 答:就是在研究某个地方的一种民间文学现象时,将它与别的地方的同类型的作品进行比较?以更好地分析该作品的主讁特征、传承规律、演变情况等。 思考题 1、怎样理解民间文学的双重属性? (一)民间文学的文艺属性 民间文奦首先是一种文艺现象,它是以语言为主要载体的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是区别于作家文学的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其文艺属性的主要内容就是文学性。民间文学具有文学的美学特点,同时又具有表演性。 (二)民间文学的民俗文化属性 民间文学的民俗文化属性,指民间文学是一种民俗文刖现象。对此,主要从两方面来解释:第一?从民间文学的实际产生和存活状态来看,民间文学比作家文学同生活有着更加密不可分的关系,以至?口头创作与表演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第二,从?间文学的学科属性来看,搑间撇学是民俗学的一部爆。 2、怎样看待民间文学的文学价值? 答:民间文学的艺术价值主要在于它的文学价值。民间文学作品大都经过长期流传、千锤百炼,是无数人智慧与才能的结晶,往往思想精粹、艺术高超,其优秀之作可以和第一流大作家的名著相媲美。民间文学既有民谣、谚语、笑话、寓言、谜语那样的精致小品,也有四大传说、史诗那样的篇幅较长甚至结构恢宏的名篇巨著。中国民间文学历史悠久,出现了许多在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的经典文献。关于中国文学史上民间文学的地位和价值,郭沫若先生曾经作过充分的估价,他说:“如果回想一下中国文学的历史,就可一发现中国文学遗产中最基本、最生动、最丰富的就是民间文艺或是经过加工的民间文艺的作品。” 3、为什么说民间文学是民俗文化的一部分? 答:民俗即民间风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民众集体创造、共同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包括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语言民俗四大部分。语言民俗是个广义的概念,指以语言为载体的民俗文化,包括民间语言和民间文学。狭义的语言民俗仅指民间语言,包括俗语、称谓语、流行语、吉祥语、暗语、咒语等短小、不成篇的语言成分。谚语、歇后语、谜语、绕口令等既可以看做民间语言,也可以看做民间文学。近年来,民间文学的研究也越来越注重它的民俗文化属性,研究方法也是更加注重采用民俗学的常规方法。 4、民间文学有什么社会价值? 答:同作家文学相比,民间文学的社会功能更具有多样性。归结起来民间文学主要有三大价值:实用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