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孔乙己 精品学案

孔乙己 精品学案

孔乙己 精品学案
孔乙己 精品学案

孔乙己

【学习目标】

1.学习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

2.品味小说辛辣深刻的语言,理解社会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3.探究小说人物的性格内涵,体会孔乙己形象的思想意义。

4.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学习重点】

1.把握小说主题。

2.分析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多角度鲜明、生动刻画人物的写法。

【学习难点】

结合时代背景,深层领会小说的思想意义。

【第一课时】

【学习过程】

诵读,梳理小说的情节结构。分析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及其生活的社会环境。

一、资料助读

《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当时以《青年》为阵地,虽已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但是封建复古的逆流仍很猖獗。科举制度虽于1906年废除,但是培植孔乙己这种人的社会基础依然存在,孔孟之道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这样就有可能产生新的“孔乙己”。要拯救青年一代,不能让他们再走孔乙己的老路。鲁迅选取了社会的一角——鲁镇的咸亨酒店,艺术地展现了20多年前社会上的这种贫苦知识分子的生活,就在于启发读者对照孔乙己的生活道路和当时的教育现状,思考当时的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

二、诵读,整体感知文意

1.默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疏解下列字词。

(1)注音:阔绰( ) 羼( ) 绽出( ) 拭( )

(2)释义:

格局:

阔绰:

污人清白:

绽出:

君子固穷:

间或:

不屑置辩:

颓唐:

营生:

2.理清小说情节结构,并概括孔乙己的几个生活片断。

三、理解社会环境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阅读课文的前三语段,思考:小说一开始没有直接写孔乙己,而是介绍咸亨酒店的格局和顾客的情况。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四、揣摩关键语句,理解人物刻画方法

1.通读全文,思考:小说是从哪些方面对孔乙己进行个性刻画的?

2.归纳孔乙己的性格。

3.探究孔乙己性格中的矛盾表现。深入探究孔乙己矛盾表现的思想原因和社会原因,深刻理解孔乙己形象。

【作业布置】

写人物片断练习。请观察你周围的一名同学。最好选择一位有个性的同学,描写他(她)的外貌、语言、神态。用生动的语言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

【第二课时】

【学习过程】

探讨课文深刻的思想内涵,理解课文独特的叙述视角。

一、检查作业

请小组推举代表在班上朗读个人习作,共同点评。

二、研读探讨,深透理解文意

1.通读课文第4~12语段,也即小说的主体部分。合作探究:

(1)文中有几处写到众人的哄笑?他们为什么而笑?作者用众人的笑来贯穿孔乙己的故事,有什么用意?

(2)作者没有采用小说常用的第三人称的写法,而是以“小伙计”的口吻来叙述。这样安排角色的作用是什么?

2.讨论归纳小说的主题思想。

三、课堂练习

阅读刘云龙的《孔乙己那件脱不下的长衫》,回答问题。

①中学课本里鲁迅先生的文章,让我认识了那位在咸亨酒店里以几粒茴香豆下酒的孔乙己。且莫言他的潦倒和窘迫,留在我记忆里的是他那似乎永远也脱不下的长衫。孔乙己无疑是旧知识分子的一个典型代表。透过他那破旧的长衫,我们窥见的是那个时代的无奈与守旧,是那种既不愿意承认窘境又执意恪守“清高”的心态。这,不得不让我寄予极大的同情和怜悯,其间夹杂些许困惑。

②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虽不见了孔乙己的长衫,但类似的人却远没绝迹。虽说一些人不再身着那灰布长衫,但在他们名牌服饰的里面还固执地罩着那件脱不下的无形的“长衫”。

③很显然,这“长衫”存在于人们的意识深处。它禁锢了思维方式的变化,妨碍了观念的更新和思想的解放,使一些人的视野不能开阔,目光流于短浅。在现实生活中,何曾不见这“长衫”一如影子似地制约和束缚着我们?我们这个时代倡导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而在一些人眼里,这只是一句书面的口号,一些文字材料上的“添加剂”。这些人思想僵化,因循守旧,处处为自己考虑,不愿放弃既得利益,把解放思想当作装点门面的饰物。

④毕竟我们生活在日新月异的时代,必须迅即脱下那陈旧的“长衫”,做一个健步如飞的先行者,做一个敢为天下先的弄潮儿。遗憾的是。那些“长衫者”对瞬息万变一日千里的形势无动于衷,依旧我行我素。沉浸于往日的陈规陋习之中,甚至连承认那件长衫存在的勇气都没

有。只要我们认真搜寻和思索一下周围的人和事,就不难发现,这该死的“长衫”还继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现实生活的舞台上仍然存在着那不死的身影。我们到底是以此为荣,还是以此为辱?

⑤孔乙己的时代早已消失。往昔渐去渐远,思想常虑常新。只要触及到关于思想关于观念的问题,我便会很自然地想到孔乙己那件灰布长衫。这互不关联的东西所引发的思考,一直萦系于心。可以断言,彻底脱下“长衫”之日,便是时代进步之时。

1.从全文看,当今社会中的一些人身穿的“长衫”指的是_____ ________ 2.孔乙己不愿脱下那破旧的长衫是因为他穷困、潦倒而又执意“清高”,当今社会的一些人不愿脱下那无形“长衫”的原因又是什么?(依据第③段内容用精练的语言回答)

3.作者对穿着长衫的孔乙己的态度是复杂的,“同情和怜悯”,“其间夹杂些许困惑”。而对当今社会上的“长衫者”,作者的态度又是什么?(依据第④段内容归纳出两个词回答)

4.本文表达的主要观点是:_____ __________【作业布置】

请你设想一下,孔乙己用手爬着走出咸亨酒店后的情况,以“走出咸亨酒店的孔乙己”为题续写小说。

孔乙己(学案答案)

《孔乙己》学案设计 主备人:李明修新授课 2011。12。11 学习目标:(1)重点分析孔乙己人物形象 (2)理解文章主题思想 第一课时 《孔乙己》学案设计 学习目标: 1、理解孔乙己这一形象所揭示的社会意义。 2、学习小说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4、培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学习内容及步骤: 一、解题 本文写于1918年冬天,发表于1919年4月的《新青年》杂志,后来收入短篇小说集《呐喊》。在当时的文化教育领域,虽然在1906年就废止了封建科举制度,但封建复古逆流仍然很猖獗。封建教育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鲁迅先生针对现状,写了二十多年前的社会现实,启发人们将其与当时现状进行对照,懂得批判与取舍。 1917年在十月革命启示下,李大钊等领导和策动了新文化运动,向封建文化教育进行猛烈抨击。鲁迅积极投入反帝反封建的战斗,继《狂人日记》之后,写出了小说《孔乙己》这篇讨伐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的战斗檄文,并揭示那个社会芸芸众生的昏沉、麻木病态,以“引起疗救的注意”。 【自主预习】一、基础知识: ⒈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阔绰()舀()羼水()绽()打折()拭() 笔墨纸砚()附和()蘸()咸亨酒店( ) 不屑置辩( ) 2.《孔乙己》选自小说集《》,作者原名是,字浙江绍兴人,他是我国伟大的家、家、家。他的短篇小说《》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 ⒊解题:《孔乙己》是鲁迅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第二篇白话小说。本文写于1918年冬天,发表于1919年4月的《新青年》杂志,后来收入短篇集《呐喊》。鲁迅发表这篇小说提醒知识分子起来反对封建文化。这就是《孔乙己》的战斗意义。这篇小说人物形象鲜明,语言具有深刻、精炼、含蓄的特点。 【整体感知】 1.作者为什么给这篇小说取名为“孔乙己”? 2.文章开头两段,描写了人物活动的环境——咸享酒店,然后让主人出场,这样安排的好处是什么?

九年级语文下册5《孔乙己》学案2新人教版

5.孔乙己 作为中华民族20世纪的文化伟人,作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的鲁迅,毕生以文艺作 为实现他改变“愚弱的国民”的武器。在他一生所创作的三十多篇小说中,他最喜欢的是收在小说 集《呐喊》中的《孔乙己》。巴金也说《孔乙己》写得好;日本有一位作家说孔乙己是 最完美的艺 术典型。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孔乙己这个不朽的艺术形象。 1. 品味小说精巧含蓄的布局,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2. 学习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 3. 品味小说辛辣深刻的语言,理解社会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4. 探究小说人物的性格内涵,体会孔乙己形象的思想意义。 5. 了解作者对腐朽罪恶的封建科举制度和病态冷酷的社会的揭露和批判。 第一课时 咂摸带笑的泪 大凡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大都知道《孔乙己》 ;大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无不在心中留下孔乙 己这个遭到社会凉薄的苦人儿的深刻印象。据鲁迅先生的朋友孙伏园回忆,鲁迅先生自己也说过, 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他最喜欢《孔乙己》 。他为什么对《孔乙己》如此钟爱,而孔乙己又是怎样 一个艺术形象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孔乙己,体味一下孔乙己复杂的情感内蕴。 (板书课题) 1. 听老师范读课文,圈画课文的生字词。 颓唐(tu i ) 附和(h e ) 分辩(bi a n) 不屑置辩(xi e ) 咸亨酒店(h e ng ) 砚(y a n) 荤菜(h u n) 孱水(ch an ) 拭( sh i) 蘸(zh a n) 惋惜(w a n ) 阔绰(chu o) 2. 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 不屑置辩:认为不值得辩论或申辩。 分辩:辩白,辩解。 格局:布置的格式。 缠夹不清:搅扰、夹杂不清。 之乎者也:形容半文不白的话或文章,含讽刺意味。 大抵:大多。 附和:(言语、行动)追随别人(多含贬义) 格局:布置的格式。 阔绰:阔气。 污人清白:毁坏人家的名誉。 绽出:文中是突露出来的意思。 君子固穷:语出《论语》,意思是君子能够安于穷困。固,安守。 间或:偶然,有时候。 颓唐:精神不振作,情绪低落。 营生:谋生,筹划如何生活。 3. 背景链接 《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当时以《新青年》为阵地,虽已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但是 封建复古的逆流仍很猖獗。科举制度虽于1905年废除,但是培植孔乙己这种人的社会基础依然存在, 孔孟之道仍然是社

九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精品学案系列:孔乙己 学案1 含答案

《孔乙己》学案 教师寄语:小小酒店,演出世间百态;一碗浊酒,品出人间冷暖。鲁迅先生曾说,《孔乙己》写出了“一般社会对一个苦人的薄凉”。 学习目标: 1、掌握相关文学常识和字词知识; 2、分析人物形象,体会文章主题思想;(重点) 3、分析人物悲惨命运及其原因,体会科举制度对封建文人的毒害以及封建社会末期社会的黑暗与没落,体会作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思想感情。(难点) 4、感念社会的进步,勤勉上进、求真务实,珍惜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培养悲天悯人的情怀。 学习导航: 一、预习检查 (一)小说文体知识复习 1、根据体裁不同,可将文学作品分为、、、四大类。 2、小说的三要素是指:、、。 3、小说按篇幅大笑可分为:、、、(又称为小小说)。 4、小说塑造人物形象通常使用: 、、、、描写等方 - 1 -

法,其中具有介绍故事发生背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衬托人物心情的作用,通过突出人物行动、肖像、语言等各方面的细节来展示人物性格。 (二)了解作家作品 1、鲁迅(1883至1936),原名,字豫山、豫亭。浙江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被称为“民族魂”。其作品集有:小说集《》、《》;散文集《》;散文诗集《》;杂文集《》、《》、《》、《》等14部。代表作有1918年5月发表在《新青年》杂志上的《》和塑造了“阿Q”这一伟大文学形象的《》。 2、《孔乙己》选自小说集《》。 3、你所积累的鲁迅的名言有:。 (三)学习过程 一读课文,积累知识 1、找出不会读、易读错的字词并注音: 舀( ) 羼水( ) 蘸( ) 阔绰( ) 笔砚( ) 附和( ) 大抵( ) 荐头( ) 惋( )惜唠叨( ) 绰号( ) 门槛( ) 不屑( )置辩折本()折()断颓()唐 2、找出文中不认识或不理解的词语并解释: - 2 -

《孔乙己》学案

《孔乙己》学案 姓名:学号: 一、导入: 作为中化民族20世纪的文化伟人,作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的鲁迅,以文艺实现他改变“愚弱的国民”精神的启蒙主义抱负。在他一生所创作的三十多篇小说中,他最喜欢的是收在小说集《呐喊》中的《孔乙己》。巴金也说《孔乙己》写得好。日本有一位作家说孔乙己是最完美的艺术典型,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孔乙己这个不朽的艺术形象。 二、内容预告 鲁迅小说有两大主要的人物系列:农民和知识分子。前者如《故乡》《阿Q正传》等,后者又可分为两种类别,像《在酒楼上》《孤独者》《伤逝》等的主人公都是五四前后在欧风美雨的冲击下觉醒起来的新式知识分子,而《孔乙己》和《白光》等塑造的则是在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思想的束缚中苦苦挣扎的下层知识分子形象。本单元所选的小说《孔乙己》,在短短的两千多字的篇幅中,塑造了孔乙己这样一个多余人的形象,一方面揭露了科举制度的毒害,一方面通过咸亨酒店的酒客们对孔乙己的戏谑,表现了当时社会的冷酷现实,贯穿了鲁迅小说鞭挞国民劣根性的一贯主题。 三、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阔绰、颓唐、营生、格局、羼、蘸”等词语。 2、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3、体会小说精巧含蓄的布局。 能力目标: 1、学习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 2、品味小说辛辣深刻的语言,理解社会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3、探究小说人物的性格内涵,体会孔乙己形象的思想意义。 德育目标 了解作者对腐朽罪恶的封建科举制度和病态冷酷的社会的揭露和批判。 四、资料助读 《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当时以《新青年》为阵地,虽已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但是封建复古的逆流仍很猖獗。科举制度虽于1906年废除,但是培植孔乙己这种人的社会基础依然存在,孔孟之道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这亲就有可能产生新的“孔乙己”。要拯救青年一代,不能让他们再走孔乙己的老路。鲁迅选取了社会的一角——鲁镇的咸亨酒店,艺术地展现了20多年前社会上的这种贫苦知识分子的生活,就在于启发读者对照孔乙己的生活道路和当时的教育现状,思考当时的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 五、整体感知文章 1、听录音,初步感知文章,理解下列词语 羼: 蘸: 阔绰: 颓唐: 营生: 格局: 2、思考:根据小说的情节,本文可分为几部分?

5.《孔乙己》导学案含答案

5.《孔乙己》导学案 设计:龙的故乡 【学习目标】 1?了解课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2?掌握文章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了解孔乙己性格特征。 3?体会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分析孔乙己悲剧的原因。 4?了解封建社会广大下层知识分子的不幸遭遇,关注社会发展,体味人生意味,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学习重点】 1?学习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 2?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学习难点】 探究孔乙己性格的复杂性;孔乙己悲剧的原因。 【自主预习案】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颓唐附和()不屑置辩()咸亨酒店() 孱水蘸()阔绰()涨红 绽出哄笑间或()打折 2?解释下列词语。 ①不屑置辩: _______________ ②颓唐: _________________ ③之乎者也: _______________ ④附和: _________________ ⑤君子固穷: _______________ 3?修改错别字。 ①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辨的神色。() ②这一回,是自己发昏,竞偷到丁举人家里去了。() ③样子太傻,怕侍侯不了长衫主顾。() ④坐不到几天,便连人和书藉纸张笔砚,一齐失踪。() 4?根据原文的意思,在横线上填上最恰当的词。 ①只有穿长衫的,贯才_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 ②孔乙己_出九文大钱。 ③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_住。 ④孔乙己_出四文大钱。 ⑤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_上了一层灰色。 5 ?本文的体裁是小说,文中刻画的典型社会环境是,典型形象是。文中的我”作者鲁迅。 6?读了本文后,孔乙己的哪一点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参考答案: 1?颓唐附和(he4)不屑置辩(xie4)咸亨酒店(hengl)孱水蘸(zhan4)阔绰(chuo4)涨红绽出哄笑间或(jian4 )打折

《孔乙己》导学案.doc

《孔乙己》导学案 九年级语文《孔乙己》导学案课型:新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作品情况,并掌握本课重点字词的音、形、义。2、熟读课文,把握故事情节。3、体会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学习重点:熟读课文,把握小说故事情节。体会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学习难点:体会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学法指津:这是一篇小说,首先要求同学们自读课文掌握字词;然后在熟读课文,初步对文章的语句及内容进行批注交流;在此基础上要把握文章的内容、情节,初步把握作者的情感和文章的中心。资料链接:1、作者鲁迅(188 1年-19 36年),现代伟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幼年时受诗书经传的教育,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影响。后东渡日本学医,又弃医从文,立志用文学来改变落后的国民精神面貌。1 918年5月发表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从此以后,鲁迅用他手中的一支笔,同旧势力旧思想进行着斗争。自1 918年至1926年,陆续创作并岀版了《呐喊》、《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等专集。1921年1 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19 27年至1935 年期间,创作了《故事新编》和大量杂文。鲁迅杂文具有深沉朴实的革命激情和无可辩驳的逻辑力量,是高度的思想性和完美的艺术性相结合的典范。鲁迅先生一生著译近一千万字。有《鲁迅全

集》行世。2、作品《孔乙己》这篇小说写于1918年冬,发表于1919年4月的《新青年》杂志上。小说反映了在封建科举制度下,一个旧知识分子的悲惨命运。小说发表于“五#822 6;四”运动前夕,这时封建帝制虽然被推翻,但封建势力仍统治全国;封建科举虽然废止,但封建教育仍通过其他地方推行,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仍根深蒂固,毒害着广大人民。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一员猛将,后来成为新文化运动、文化新军的最伟大最英勇的旗手。他以锋利的笔为武器,向封建思想道德、封建文化进行最无情最猛烈的攻击。他在1918年初写的第一篇 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猛烈地攻击了吃人的封建制度,在文化战线上,为号召人民向封建堡垒进攻发出了第一声进军号。1 918年冬,他又写了第二篇白话小说《孔乙己》,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人们的毒害,控诉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鲁迅在“五#82 26;四”前夕发表的这两篇小说,对“五#8226;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小说反映的是清朝末年时的事,那时距191 1年的辛亥革命还有十多年,距1 919年的“五#82 26 ;四”运动约20年,距1905年的废除科举制度也还有一段时间。尽管在1898 年中国社会有过失败的“百日维新”运动,但并未动摇中国封建统治的根基。所以《孔乙己》反映的是封建阶级统治时代的事,孔乙己生活在未经革新的古国里。《孔乙己》的矛头直指封建制度。《孔乙己》一文是鲁迅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第二篇白话文小说,是又一篇讨伐封

九年级-语文下册5、《孔乙己》导学案附答案

科目:九年级语文(下)学案课题:5、《孔乙己》 时间:年月日总课时序号:主备人:授课人:课型:新授课 1.听老师范读课文,圈画课文的生字词。 颓唐(tuí)附和(hè) 分辩(biàn) 不屑置辩(xiè) 咸亨酒店(hēng) 砚(yàn) 荤菜(hūn) 羼水(chàn) 拭(shì)蘸(zhàn) 惋惜(wǎn)阔绰(chuò) 2.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 不屑置辩:认为不值得辩论或申辩。 分辩:辩白,辩解。 格局:布置的格式。 缠夹不清:搅扰、夹杂不清。 之乎者也:形容半文不白的话或文章,含讽刺意味。 大抵:大多。 附和:(言语、行动)追随别人(多含贬义) 格局:布置的格式。 阔绰:阔气。 污人清白:毁坏人家的名誉。 绽出:文中是突露出来的意思。 君子固穷:语出《论语》,意思是君子能够安于穷困。固,安守。 间或:偶然,有时候。 颓唐:精神不振作,情绪低落。 营生:谋生,筹划如何生活。 3.背景链接 《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当时以《新青年》为阵地,虽已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但是封建复古的逆流仍很猖獗。科举制度虽于1905年废除,但是培植孔乙己这种人的社会基础依然存在,孔孟之道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这样就有可能产生新的“孔乙己”。要拯救青年一代,不能让他们再走孔乙己的老路,鲁迅选取了社会的一角——鲁镇的咸亨酒店,艺术地展现了20多年前社会上的这种贫苦知识分子的生活,在于启发读者对照孔乙己的生活道路和当时的教育现状,思考当时的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 1.品味小说精巧含蓄的布局,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2.学习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 3.品味小说辛辣深刻的语言,理解社会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4.探究小说人物的性格内涵,体会孔乙己形象的思想意义。 5.了解作者对腐朽罪恶的封建科举制度和病态冷酷的社会的揭露和批判。 (一)整体感知 1.跳读课文,说说课文叙述了孔乙己几个生活片段。

孔乙己导学案及答案

孔乙己导学案 2.学习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 3.品味小说辛辣深刻的语言,理解社会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4.探究小说人物的性格内涵,体会孔乙己形象的思想意义。 5.了解作者对腐朽罪恶的封建科举制度和病态冷酷的社会的揭露和批判。 一、预习与交流 1.读课文,圈画课文的生字词。 颓.唐()附和.() 分辩.() 不屑.置辩() 咸亨.酒店() 砚.() 荤.菜() 羼.水() 拭.()蘸.() 惋.惜()阔绰.() 2.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 不屑置辩:分辩: 格局:缠夹不清: 之乎者也:大抵: 附和:格局: 阔绰:污人清白: 绽出:君子固穷: 间或:颓唐: 营生: 3.背景链接 《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当时以《新青年》为阵地,虽已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但是封建复古的逆流仍很猖獗。科举制度虽于1906年废除,但是培植孔乙己这种人的社会基础依然存在,孔孟之道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这样就有可能产生新的“孔乙己”。要拯救青年一代,不能让他们再走孔乙己的老路,鲁迅选取了社会的一角——鲁镇的咸亨酒店,艺术地展现了20多年前社会上的这种贫苦知识分子的生活,在于启发读者对照孔乙己的生活道路和当时的教育现状,思考当时的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 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跳读课文,说说课文叙述了孔乙己几个生活片段。 2.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部分内部层次是怎样的?分属怎样的情节结构?简要概括各部分内容。 3.这篇小说的结构精巧体现在哪些方面? 3.小说是从什么角度来讲述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二)环境描写 1.环境描写是小说三要素之一,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描写。这篇小说哪些语句属于自然环境的描写?作用是什么? 2.课文哪些地方属于社会环境描写?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九年级-语文下册5、《孔乙己》导学案附答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5、《孔乙己》导学案附答案

科目:九年级语文(下)学案课题:5、《孔乙己》 时间:年月日总课时序号:主备人:授课人:课型:新授课 1.听老师范读课文,圈画课文的生字词。 颓唐(tuí)附和(hè) 分辩(biàn)不屑置辩(xiè) 咸亨酒店(hēng) 砚(yàn) 荤菜(hūn) 羼水(chàn) 拭(shì)蘸(zhàn) 惋惜(wǎn)阔绰(chuò) 2.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 不屑置辩:认为不值得辩论或申辩。 分辩:辩白,辩解。 格局:布置的格式。 缠夹不清:搅扰、夹杂不清。 之乎者也:形容半文不白的话或文章,含讽刺意味。 大抵:大多。 附和:(言语、行动)追随别人(多含贬义) 格局:布置的格式。 阔绰:阔气。 污人清白:毁坏人家的名誉。

绽出:文中是突露出来的意思。 君子固穷:语出《论语》,意思是君子能够安于穷困。固,安守。 间或:偶然,有时候。 颓唐:精神不振作,情绪低落。 营生:谋生,筹划如何生活。 3.背景链接 《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当时以《新青年》为阵地,虽已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但是封建复古的逆流仍很猖獗。科举制度虽于1905年废除,但是培植孔乙己这种人的社会基础依然存在,孔孟之道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这样就有可能产生新的“孔乙己”。要拯救青年一代,不能让他们再走孔乙己的老路,鲁迅选取了社会的一角——鲁镇的咸亨酒店,艺术地展现了20多年前社会上的这种贫苦知识分子的生活,在于启发读者对照孔乙己的生活道路和当时的教育现状,思考当时的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 1.品味小说精巧含蓄的布局,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初中语文九年级(初三):第5课《孔乙己》自主学案(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孔乙己》自主学案 鲁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作为伟大的文学家的鲁迅,他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从文学创作方面讲,鲁迅前期创作成熟和影响最大的是小说,而他后期则主要从事杂文创作。鲁迅一生写了三十多篇小说,他对友人说,他最喜欢的是《孔乙己》。巴金也称赞《孔乙己》写得好。日本有一位作家说《孔乙己》是最完美的艺术典型。凡是读过鲁迅小说的人,都对孔乙己、阿Q、祥林嫂等人物形象有深刻的印象。 关于写作背景和写作用意。 《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最初发表于1919年4月《新青年》第六卷第四号,后收入小说集《呐喊》。这是鲁迅创作的第二篇白话小说,也是他继《狂人日记》之后的又一篇反封建主义的小说。 《孔乙己》写于五四运动前夜。当时,陈独秀、李大钊正以《新青年》为阵地,领导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向封建主义、孔孟之道进行猛烈的抨击。 本文最初发表时,篇末有作者的《附记》,其中说:“这一篇很拙的小说,还是去年冬天做成的。那时的意思,单在描写社会上的或一种生活,请读者看看,并没有别的深意。……” 学习本文内容: 首先朗读课文,了解故事梗概。划出生字、生词,并借助字典注音、解释。 一、字 1、读准红色字的音 傍午()踱进()咸亨() 侍候()荐头()绰号() 2、多音多义字 ┍┍┍ 涨┤间┤和┤ ┕┕┕ 二、词 1、解词 缠夹不清:指说话没条理,混杂纠缠说不清楚。 不屑置辩:认为不值得争辩。不屑:认为不值得。 颓唐:精神不振,情绪低落。 附和:(言语、行动)追随着别人。 2、积累 惋惜皱纹不屑置辩颓唐好喝懒做 其次分析小说人物: 关于孔乙己: 1、孔乙己是怎样一个人,有什么特点?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孔乙己》导学案及答案

5 《孔乙己》师生共用导学案 备课:徐春红课型:讲读课学习时间: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了解孔乙己形象的社会意义、人物形象的刻画和社会环境的描写。 2.理清小说结构线索,品味小说的语言特色。 3.理解小说主题,通过人物活动的典型社会环境,了解孔乙己悲剧命运的根源。【知识链接】 1.小说常识 ①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 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附:四大文学体裁(散文、小说、诗歌、戏剧) ②小说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 A.人物的核心是思想性格,人物描写的角度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包 括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侧面描写通常以他人或事物来反映该人物,又叫 侧面烘托。 B.故事情节是指作品所描写的事件发展,演变的全过程,故事情节的一般结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C.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及花草鸟虫的描写, 作用是渲染故事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暗示社会环境、深化作品主题。 社会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具体背景、处所、氛围以及人际关系等作描写,作用是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交代人物的社会关系、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2.作者及写作背景 鲁迅(1881—1936),原名。浙江绍兴人。 我国伟大的、、。生于一个没落的封建地主官僚 家庭,幼年丧父,家道衰落。为探索救国道路,鲁迅曾学习洋务实业,后又留日学医,但最终走上了“文学救国”之路。他著有大量的杂文和小说等,以笔为武器,抨击时弊,唤醒世人。其作品文字犀利,思想深刻,内涵丰富。全部作品结成《鲁迅全集》。 《孔乙己》是鲁迅在“五四”前夕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第二篇白话小说,最 初发表在1919年4月15日出版的《新青年》月刊第六卷第四号上,后收入小说集《呐喊》。 在长期的封建教育熏陶中,不少读书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醉心功名,好 喝懒做,不会营生。鲁迅先生对此深恶痛绝。他说:“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 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科举制度虽于1905年废除,但是培植孔乙己这种人的社会基础依然存在,孔孟之道 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这样就有可能产生新的“孔乙己”。要拯救青年一代,不 能让他们再走孔乙己的老路。鲁迅先生以清朝末年的鲁镇咸亨酒店作为黑暗社会的缩影,作为人物的活动场景,艺术地展现了20多年前社会上的这种贫苦知识分子的生活,就在于启发读者对照孔乙己的生活道路和当时的教育现状,思考当时的社会教育和学校 教育,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 【预习导学】 一、整体感知 1.熟读课文,给下面的字注音。 唠叨( ) 砚( )台打折( ) 阔绰( ) 羼( )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导学案(含答案)5《孔乙己》学生版

《孔乙己》导学案 作为中华民族2019的文化伟人,作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的鲁迅,毕生以文艺作为实现他改变“愚弱的国民”的武器。在他一生所创作的三十多篇小说中,他最喜欢的是收在小说集《呐喊》中的《孔乙己》;巴金也说《孔乙己》写得好;日本有一位作家说孔乙己是最完美的艺术典型。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孔乙己这个不朽的艺术形象。 1.品味小说精巧含蓄的布局,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2.学习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 3.品味小说辛辣深刻的语言,理解社会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4.探究小说人物的性格内涵,体会孔乙己形象的思想意义。 5.了解作者对腐朽罪恶的封建科举制度和病态冷酷的社会的揭露和批判。 第一课时咂摸带笑的泪 一、新课导入 大凡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大都知道《孔乙己》;大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无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遭到社会凉薄的苦人儿的深刻印象。据鲁迅先生的朋友孙伏园回忆,鲁迅先生自己也说过,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他最喜欢《孔乙己》。他为什么对《孔乙己》如此钟爱,而孔乙己又是怎样一个艺术形象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孔乙己,体味一下孔乙己复杂的情感内蕴。(板书课题)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听老师范读课文,圈画课文的生字词。 颓.唐()附和.( ) 分辩.( ) 不屑.置辩( ) 咸亨.酒店( ) 砚.( ) 荤.菜( ) 羼.水() 拭.()蘸.( ) 惋.惜()阔绰.( ) 2.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 不屑置辩: 分辩: 格局: 缠夹不清: 之乎者也: 大抵: 附和: 格局: 阔绰: 污人清白: 绽出: 君子固穷: 间或: 颓唐: 营生: 3.背景链接 《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当时以《新青年》为阵地,虽已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

《孔乙己》优秀教学设计

《孔乙己》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与背景;了解小说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来刻画人物的写法;品味小说语言,掌握文章刻画人物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从理解作品塑造人物的方法入手,以小说的三要素为契点去分析文章;2反复诵读,仔细揣摩小说的语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感受作者对孔乙己的批判与同情;2明确封建教育对读书人的毒害和封建社会的腐朽与病态。教学重点 1、通过品读孔乙己的外貌、动作、语言等方面的描写,了解他鲜明的性格特征。 2、理解社会环境描写,洞悉孔乙己悲剧的社会原因。 教学难点 分析批判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和病态社会的冷酷。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在初中阶段已经学过的鲁迅的哪些小说? 在鲁迅先生写的33篇小说中,巴金先生曾称赞说:“《孔乙己》写得多么好啊!”日本有一位作家也说,孔乙己是一个最完美的艺术典

型。孔乙己到底是怎样一个艺术形象呢?鲁迅先生又是怎样塑造这个形象的?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小说。 二、解题 本文写于1918年冬天,发表于1919年4月的《新青年》杂志,后来收入短篇小说集《呐喊》。 在当时的文化教育领域,虽然在1906年就废止了封建科举制度,但封建复古逆流仍然很猖獗。封建教育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鲁迅先生针对现状,写了二十多年前的社会现实,启发人们将其与当时现状进行对照,懂得批判与取舍。 三、放课文朗读录音 要求:1、找出生字词。 2、试从课文中找出反映以下内容的活。 ①孔乙己的特殊身份。 ②孔乙己对人们的作用。 ③孔乙己的结局。 四、品味小说中几句意味深长的话 1、反映孔乙己特殊身份的句子。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明确:“站着喝酒”表明孔乙己生活贫困,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都和短衣帮一样;“穿长衫”表明他不愿与“短衣帮”为伍,硬摆读书人的架子;“唯一的”点出了孔乙己的特殊性,他与上层人、下层人都有距离。

2019-2020学年初三语文《孔乙己》导学案

2019-2020学年初三语文《孔乙己》导学案 教学目标 1.学习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 2.品味小说辛辣深刻的语言,理解社会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3.探究小说人物的性格内涵,体会孔乙己形象的思想意义;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4.了解作者对腐朽罪恶的封建科举制度和病态冷酷的社会的揭露和批判。 教学重点 了解以笑写悲的写法,体会作者的深意。 教学难点 1.关注文中的神态、外貌、语言、动作描写,分析其背后所揭示的人物性格,理解人物形象地复杂性和丰富性。 课前预习 1.通读课文,疏通字词 阔绰.()踱.步()荐.头()绽.出()砚.台()间.或()哄.笑()附和.()惋.惜()服辩.()门槛.()蘸.酒()羼.水()侍.候()颓.唐()不屑.置辩() 2.题目解说: “孔乙己”是本文主人公的,是从“上大人孔乙己”中。用“孔乙己”来称呼本文主人公,并作为小说题目,预示小说将围绕这个人物展开情节,既切合人物身份,又巧妙地暗示了小说批判的对象,同时还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作者名片: 鲁迅,原名,字,浙江绍兴人,现代家、家、和家。1918年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其后又发表了《孔乙己》《药》《阿Q正传》等著名小说。1923年他出版的第一部小说集《呐喊》,成为中国新文学的奠基之作。代表作还有小说集《彷徨》,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杂文集《坟》《华盖集》等。 4.关于小说:再读小说,结合文本找出小说三要素。 环境: 情节: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人物:突出性格: 5.背景资料:《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当时以《青年》为阵地,虽已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但是封建复古的逆流仍很猖獗。科举制度虽于1906年废除,但是培植孔乙己这种人的社会基础依然存在,孔孟之道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这样就有可能产生新的“孔乙己”。要拯救青年一代,不能让他们再走孔乙己的老路。鲁迅选取了社会的一角——鲁镇的咸亨酒店,艺术地展现了20多年前社会上的这种贫苦知识分子的生活,就在于启发读者对照孔乙己的生活道路和当时的教育现状,思考当时的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 6.内容概览:这篇小说塑造了孔乙己“苦人”的形象,一方面揭露了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另一方面通过咸亨酒店的酒客们对孔乙己的戏谑,表现了当时社会的冷酷现实。

《孔乙己》学案

《孔乙己》学案(4课时)姓名 学习目标 1、理解小说精巧含蓄的布局,体会孔乙己这一形象所揭示的社会意义。 2、学习小说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写作方法。 3、品味小说辛辣深刻的语言,理解社会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4、培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 1、诵读课文、疏通字词 2、整体感知文意 3、了解课文结构 4、分析第一部分,了解在孔乙己出场之前,课文勾画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思考勾画这一社会风俗画有什么好处 课前预习 1、通读课文一遍,扫除字词障碍 ①字词注音:茴()香豆孱()水笔砚()拭()去蘸()酒阔绰()蒲()包舀()水颓()唐附和()不屑()置辩荤()菜涨()红绽()出间()或大抵()坦荡如砥()踱()步门槛()咸亨()哄笑()好()喝懒做当()真识字么打折()腿②解释词语: 阔绰:君子固穷: 营生:间或: 颓唐:不屑置辩: 附和:缠夹不清: 2、初步感知文意 概括出课文所写的孔乙己的六个生活片段: 新课导学 (一)自主学习 一、快速阅读课文,理清作品的体裁和要素 1、体裁:(选自《》) 2、三要素(填下表) 人物: 情节:孔乙己的特殊身份:“” 孔乙己的地位:“” 孔乙己的结局:“” 环境:

二、理清结构 3、根据故事情节发展和人物活动场景变换划分段落层次,并补全下面内容: 第一部分(第1—节)交待孔乙己活动的——鲁镇酒店。 第二部分(第—节)写孔乙己的和,揭示其悲剧的社会根源。 1层(—节)写前孔乙己的生活境况; 2层(—节)写后孔乙己的不幸遭遇。 第三层部分(节)交待孔乙己的结局。 (二)合作探究 三、阅读1-3节,思考下列问题: 4、故事发生在什么地点和时间? 5、咸亨酒店喝酒的人有哪几种类型,各有什么特点?(从衣服、地点、方式三方面思考) 6、“短”和“长”,“外”和“里”,“站”和“坐”等对立词语反映了什么? 7、开头两段勾画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在孔乙己出场前先勾画出这样一幅清代末年江南小镇以酒店为中心的社会风俗画有什么好处? 掌柜对长衫客: 对短衣帮: 对小伙计: 说明掌柜: 9、为什么要写“我”在酒店里的营生? (三)质疑问难 我在本节课的学习中还有没弄懂的问题是: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 1、分析主体部分第一层 2、概括孔乙己的人物性格 3、揣摩关键语句,理解课文人物刻画的方法新课导学 (一)自主学习 一、阅读第4-8节,分析孔乙己的人物性格 1、你认为孔乙己是一个怎样的人?有什么性格特点?说说你的理由。 二、分析下面句子,具体分析孔乙己的人物性格 1、孔乙己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这特点表明了什么?找出文中的语句来分析分析。 句子:“” 分析:孔乙己“站着喝酒”,说明他,不能“踱入”房里与长衫平起平坐,应属“短衣帮”;而“穿长衫”,说明他总想。 短短一句话点明了孔乙己的和所处之间的矛盾,表现了他迂腐寒酸的性格特点,充分说明了他受毒害之深。 2、小说怎样细致刻画了孔乙己的肖像,找出来,分析这些描写说明了什么? 孔乙己外貌分析:(在下面横线上填空) “身材很高大”---- “青白脸色”----

《孔乙己》导学案(B排有详细答案)

《孔乙己》导学案(B排有详细答案)

————————————————————————————————作者:————————————————————————————————日期: 2

初三语文《孔乙己》导学案 班别姓名学号 一、预案 1、阅读课文两次。 2、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羼.水()颓.唐()笔墨纸砚.()不屑.置辩( ) 附和.()蘸.()咸亨.酒店() 2、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不屑置辩—— 颓唐—— 3、写作背景:小说写于1918年冬天,最初刊载在1919年4月的《新青年》上,是鲁迅在五四前夕继《狂人日记》之后的第二篇白话小说,后收入小说集《呐喊》。当时辛亥革命刚推翻封建帝制,但是中国社会封建势力仍然根深蒂固。在当时的文化教育领域,虽然在1906年就废止了封建科举制度,但封建复古逆流仍然很猖獗。封建教育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鲁迅作为进步知识分子,以文章作为武器,从各个角度向封建礼教发起进攻,深刻批判了“礼教吃人”的罪恶。《孔乙己》就是这样一篇小说。鲁迅通过描写孔乙己这个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和摧残的下层读书人的悲惨遭遇,揭露和控诉了封建教育制度和封建礼教的罪恶,揭示出封建社会中人情淡薄以及普通群众的麻木、冷酷的精神世界。正如鲁迅所说的写这篇小说的用意:“单在描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薄凉”,从而“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4、根据故事情节发展和人物活动场景变换划分段落层次。 第一部分(第1—3节)写孔乙己活动的典型环境——鲁镇咸亨酒店。 第二部分(第4—13节)写孔乙己的典型性格和悲惨遭遇,揭示其社会根源。 第二部分又以故事情节的发展分为三层: 第一层(4—9节)写孔乙己的肖像、言行、性格和社会地位(情节的开端和发展)选取孔乙己在酒店的四个生活片段展开情节: ①② ③④侧重于写封建文化、科举制度对孔乙己的毒害; 第二层(10—11节)描写孔乙己的不幸遭遇。(情节的高潮) 侧重写封建制度对孔乙己的摧残。 第三层(12—13节)交待孔乙己的悲惨结局。(情节的结局) 二、学案 (一)初读课文,自主探究 1、咸亨酒店喝酒的人有哪几种类型,各有什么特点? 2、小说开始介绍鲁镇县恒景酒店的格局和酒店里各种人物及其相互关系,有什么作用? 3、文章开头两段,描写了人物活动的环境——咸享酒店,然后让主人出场,这样安排的好处是什么? 4、作者为什么给这篇小说取名为“孔乙己”? “孔乙己”是从“上大人孔乙己”截取下来的。这六个字是“上古大人孔氏一人而已”的缩写,“已”改作“己”,因此成了一句叫人“半懂不懂的话”。用“孔乙己”作为满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的人物的雅号,并作为小说的题目,即切合人物身分,又是对培养孔乙己式人物的封建教育制度的蔑视和讽刺,巧妙地暗示了小说批判的对象。因此,这个题目既表现了人物性格,又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二)精读课文,探究人物 1、、在孔乙己身上表现出了很多的矛盾点。默读课文,完成下面这个填空题。 3 / 6

木兰诗导学案(人教版,含答案)

第10课木兰诗导学案(含答案) 第一课时文本感知 诊断性测试 1.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机杼.()鞍鞯.()胡骑.() 金柝.()策勋.()赏赐.() pèi头()扑shuò()雄cí()阿zǐ()理云bìn() 2.形似字注音组词 拆()戎() 折()戍() 柝()戊() 析()戌()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2)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3)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4)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5)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6)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4.选择题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愿为市.鞍马(买) 东市.买骏马(集市) B.出郭.相扶将(外城) 木兰不用 ..尚书郎(不愿作) C.朔.气传金柝(北方) 策勋 ..十二转(记功) D.军书十二 ..卷(十二本) 赏赐百千强.(有余) (2)下面句子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B.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C.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 D.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3)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木兰诗》选自唐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也是一首著名的叙事诗。B.木兰代父从军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要求男女平等及对和平劳动生活的向往。 C.诗中“百”“十”“十二”等数字都是确指。 D.“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一句运用了排比和互文的修辞手法,表现木兰操办急切而井然有序。 5.判断下列语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1)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髻头,北市买长鞭。() (2)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3)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6.用原文填写横线上的内容。 (1)木兰从军的原因是: (2)表现木兰出征前紧张周密准备的句子是: (3)描写边塞夜景的句子是: (4)从侧面描写木兰战功显赫的句子是: 7.文学常识填空 (1)《木兰诗》选自朝(人名)编的《》,这是朝时期北方的一首民歌。全诗通过叙述花木兰的故事,塑造了一个英勇善战,勤劳能干, 的女英雄形象。 (2)《木兰诗》结尾:“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后人概括为一个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比喻事情错综复杂,不易辨清真相。 通假字: 1.策勋十二转:“策”通“册” 2.对镜帖花黄:“帖”通“贴” 古今异义: 闻古义:听到去古义:离开 今义:用鼻子闻今义:从一地到另一地走古义:跑强古义:有余 今义:行走今义:强大 一词多义:4.将:①将军百战死(名词:高级将领) ②出郭相扶将(动词:扶持) 5.愿:①愿为市鞍马(动词:愿意) ②愿驰千里足(动词:希望) 词类活用: 名词活用为动词 ①愿为市鞍马(买)②策勋十二转(登记) 倒装句问女何所思(宾语前置,应为:所思何)省略句愿为市鞍马应为:愿意为(此)市鞍马

《孔乙己》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孔乙己》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习方法的指导。 2.思维能力的训练。 教学内容: 1.掌握一种分析人物性格的方法——矛盾分析法; 2.分析孔乙己的性格特征; 3.理解文中描写短衣帮、掌柜以及多次写到“笑”的作用。 课时安排:3课时。 预习要求: 1.疏通文字,熟悉课文。 2.了解科举制度及文中涉及的封建思想(课前印发资料)。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凡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孔乙己》的;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无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遭到社会凉薄的苦人儿的形象。据鲁迅先生的朋友孙伏园回忆,鲁迅先生自己也说过,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他最喜欢《孔乙己》。他为什么最喜欢孔乙己?孔乙己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艺术形象?今天就让我们一块儿用“矛盾分析法”来认识一下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 二、全面感知。 1.默读全文,完成下列句子,了解孔乙己身上的矛盾表现。

孔乙己是一个站着喝酒但又的人。 孔乙己是竭力争辩维护清白但的人。 孔乙己是穷得将要讨饭但又的人。 孔乙己是穷困潦倒偶尔偷窃但又的人。 孔乙己是以读书为傲但又的人。 孔乙己是热心教小伙计“茴”字写法但又的人。 孔乙己是使人快活但又的人。 2.交流:孔乙己是站着喝酒但又穿长衫的人。孔乙己是竭力争辩维护清白但又偶尔偷窃的人。孔乙己是穷得将要讨饭但又好喝懒做的人。孔乙己是穷困潦倒偶尔偷窃但又从不拖欠酒帐的人。孔乙己是以读书为傲但又把“半个秀才也没捞到”当作灵魂伤疤的人。孔乙己是个热心教小伙计“茴”字写法但又遭到冷遇的人。孔乙己是个使人快活但又无人关心的人。 三、深入探因。 1.学生四人一组讨论孔乙己矛盾表现的思想原因和社会原因,探求孔乙己的思想、性格、社会地位。归纳出如下答案:孔乙己“站着喝酒”是因为他经济拮据,买不起酒菜,进不了柜台内坐着喝。 孔乙己“穿长衫”是因为他追求功名,不愿与“短衣帮”为伍。 孔乙己“竭力争辩维护清白”是因为他死爱面子,想清白做人。 孔乙己“偷窃”是因为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教育使他不会营生又好逸恶劳,贫困无法自存不得以而为之。

【中小学资料】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第5课《孔乙己》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5.《孔乙己》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课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2.掌握文章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了解孔乙己性格特征。 3.体会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分析孔乙己悲剧的原因。 4.了解封建社会广大下层知识分子的不幸遭遇,关注社会发展,体味人生意味,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学习重点】 1.学习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 2.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学习难点】 探究孔乙己性格的复杂性;孔乙己悲剧的原因。 【学习课时】3课时 【资料链接】 1、作者 鲁迅(1881年-1936年),现代伟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幼年时受诗书经传的教育,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影响。后东渡日本学医,又弃医从文,立志用文学来改变落后的国民精神面貌。1918年5月发表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从此以后,鲁迅用他手中的一支笔,同旧势力旧思想进行着斗争。自1918年至1926年,陆续创作并出版了《呐喊》、《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等专集。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1927年至1935年期间,创作了《故事新编》和大量杂文。鲁迅杂文具有深沉朴实的革命激情和无可辩驳的逻辑力量,是高度的思想性和完美的艺术性相结合的典范。鲁迅先生一生著译近一千万字。有《鲁迅全集》行世。 2、写作背景 《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当时以《新青年》为阵地,虽已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但是封建复古的逆流仍然很猖獗。科举制度虽于1906年废除,但是培植孔乙己这种人的社会基础仍然存在,孔孟之道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这样就有可能产生新的“孔乙己”。要拯救青年一代,不能让他们再走孔乙己的老路。鲁迅选取了社会的一角——鲁镇的咸亨酒店,艺术地展现了社会上的这种贫苦知识分子的生活,启发读者对照孔乙己的生活道路和当时的教育现状,思考当时的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正如鲁迅所说的写这篇小说的用意:“单在描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薄凉”,从而“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第一课时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要手段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1、小说的特点: 第一:以塑造人物形象为反映或表现生活的主要手段。 第二:有较为完整、生动的情节。 第三:有具体的、典型的环境描写。 人物、情节、环境被称为小说的三要素。 小说按篇幅的长短可分为:长篇、中篇、短篇小说。 2。、什么是描写? 描是描绘,写是摹写。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描绘出来。这是一般记叙文和文学写作常用的表达方法。 3、描写的分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