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转基因抗虫棉的生产方法

转基因抗虫棉的生产方法

转基因抗虫棉的生产方法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经济的发展,粮食和纺织品需求不断增加。但是,农业生产面临严重的损失,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虫害。

转基因抗虫棉是许多国家的重要之举,通过转基因技术,从其他生物种类中引进抗虫基因,使得棉花在生长过程中对虫害更加抗拒,从而将棉花产量的损失降至最低。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转基因抗虫棉的生产方法。

第一步:筛选抗虫基因

转基因棉花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棉花抗虫性,因此在生产之前,首先需要从其他生物中选择具有优良抗虫性的基因。例如,引入来自取籽小蠹或焦糖盲蝽的基因,可以使棉花对这两种常见的害虫产生抗性。

第二步:将抗虫基因转入棉花

将筛选出的抗虫基因转入棉花的方法有多种,比较常见的是农杆菌介导的转化方法。在这种方法中,先将被筛选出来的基因克隆到农杆菌T-DNA上,再将该T-DNA转入棉花幼胚的细胞中。

第三步:筛选具有抗虫性的棉花植株

将农杆菌介导的转化后,得到的棉花幼胚,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可以得到具有转基因抗虫基因的棉花植株。然后,在大棚环境下,对这些植株进行蚜虫、取籽小蠹等常见害虫的人工感染,筛选出哪些转基因植株抵御虫害,产量仍高,这些棉花就是成功的转基因抗虫棉。

第四步:繁殖和推广

筛选出的转基因抗虫棉经过多年的实验表明,该品种在抗虫方面表现更优秀,具有很高的抗虫性和较高的产量。因此,生产商会将这些棉花繁殖,推广到生产中,以提高棉花生产效益。

总的来说,用遗传工程技术改良棉花,使其具有抗虫性,是一种有效的防治虫害的方法,通过不断地改进,提高棉花的产量和质量,同时也能够保障棉农的收益。

抗虫棉的培育

抗虫棉的培育 一、研究背景 生物技术是70年代新崛起的一门横跨微生物、遗传、生化、免疫、发酵技术等的边缘学科,融合现代新技术,并通过技术手段利用生物质或生物过程,生产有用物的一门综合性科学体系。国内外科学家纷纷预言,现代生物工程比原子能、电子计算机更加重要,是21世纪发展最迅速的高新朝阳产业和支柱产业,它的发展水平标志着一个国家科学技术水平,是现代高科技的核心技术。 农业是生物技术应用最广阔的领域之一,随着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等学科的发展,基因工程正在与常规技术以及其它新兴学科相联结,当前,基因工程在国际上已成为生物技术的前沿学科。在农业中应用现代生物技术可以培育出优质、高产、抗病虫、抗逆的农作物,以及畜禽、林木、鱼类等新品种;可以进行再生能源的利用,解决能源短缺问题;可以扩大食物、饲料、药品来源,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需要;可以进行无废物的良性循环,减少环境污染,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也可以利用快速繁殖动植物的方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在农业中,转基因植物的研究开发最为突出,1983年转基因植物问世,1994年耐储藏番茄最先获准上市,1996~1999年全世界转基因作物生产面积由170万公 1/ 13

顷增加到3990万公顷(张敏恒,20XX年),四年间增长了23倍。预计到20XX年,农业生物技术产品的销售额将增长到110~150亿美元,占传统农产品市场的10%~15%。在转基因植物领域,我国已批准转基因抗虫棉、转基因耐储藏番茄等6件转基因植物商品化,其中5件是我国自主开发的,现在已成为全球转基因作物推广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科技部生物技术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组,20XX年)。 生物病虫害,尤其是棉铃虫等鳞翅目害虫啃蛀棉杆,蚕食棉叶,钻蛀棉桃,对棉花危害极大,1991~1994年在北方棉区和长江流域棉区每年造成高达60亿元以上的经济损失(贾士荣,1996),多年来依靠甚至无节制的滥用化学杀虫剂已经造成了一系列的负面效应,生态环境遭到威胁,害虫抗药性连年激增,人畜中毒现象频繁发生,这些都使我国植棉业产量大幅度下降,并严重影响到纺织业及出口创汇的稳定发展。自从美国的艾格瑞斯特(Agracetus)公司首次成功获得带有外源标记基因的基因工程棉花以后,分子水平的棉花育种就快速发展起来,利用现代基因工程技术在棉株中导入抗虫性毒素而选育成的抗虫棉,因其所具有抗虫性的遗传稳定性和连续性,被认为是害虫管理最经济、最有效的防治方法。转基因棉花是生物技术在农业上应用的典型,美国孟山都(Monsanto)公司、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和棉花所等分别成功研制出转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thuringiensis, 2/ 13

植物转基因技术的几种方法

个人资料整理,仅供个人学习使用 植物转基因技术的几种方法 (1)农杆菌介导转化法将外植体放入含有外源基因的农杆菌(Agrobacteriumtume/ociens)菌液中浸泡,然后转入共培养基,再转入筛选培养基诱导抗性愈伤组织和抗性芽,生根后的抗性植株移栽至营养钵生长。 (2)基因枪法又称微弹轰击法。其基本原理是将外源DNA黏附在微小的金粒或钨粒表面,然后在高压的作用下,微粒被高速射入受体细胞或组织,微粒上的外源DNA进入细胞后,整合到植物染色体上,得以表达,从而实现基因的转化。 (3)花粉管通道法在植物授粉时将含目的基因的DNA溶液涂于柱头上,利用植物在开花、受精过程中形成的花粉管通道,将外源DNA导入受精卵细胞,并进一步地整合到受体细胞的基因组中,随着受精卵的发育而成为含转基因的新个体。该方法于80年代初期由我国学者周光宇提出。我国目前推广面积最大的转基因抗虫棉就是用花粉管通道法培育出来的。该法的最大优点是不依赖组织培养人工再生植株,技术简单,不需要装备精良的实验室,常规育种工作者易于掌握。 (4)微注射法首先制备植物原生质体,游离出细胞,在倒置显微镜和显微操作器的帮助下,将目的基因DNA通过微管注射到受体细胞中。 (5)电穿孔法在短时间的高压直流电脉冲的冲击下,可以使原生质膜的分子疏松,形成暂时性的直径为3~4nl-n的小孔,但对原生质体生活力影响不大。这时,存在于原生质体周围溶液中的外源DNA,就可以通过这种小孔进入原生质体,实现基因的直接转移。 (6)微束激光打孔法原生质体在短时间的微束激光照射下,可在质膜表面形成面积约0.25Pm2左右的小孔,使DNA分子进入细胞。 1 / 1

转基因抗虫棉的生产方法

转基因抗虫棉的生产方法 随着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断开发利用,农业生产也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其中,农作物的病虫害防治一直是农民们关注的重点问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往往采用化学农药来防治病虫害,但这种方式不仅会污染环境,而且还会对人体健康产生潜在的威胁。因此,转基因抗虫棉的生产方法成为了当今农业生产的热点话题。 一、转基因抗虫棉的原理 转基因抗虫棉是通过将外源基因嵌入到棉花基因组中,使得棉花能够在自身体内合成具有杀虫作用的蛋白质,从而达到防治病虫害的目的。具体来说,该技术主要是利用了一种名为Bt(Bacillus thuringiensis)的细菌所分泌的一种蛋白质,即Bt蛋白。该蛋白质能够与某些昆虫肠道中的酸性环境结合,释放出毒素,从而杀死这些昆虫。 在转基因抗虫棉的生产中,科学家们通过将Bt基因嵌入到棉花基因组中,使得棉花能够在自身体内合成Bt蛋白。这样一来,当棉花被某些害虫咬食时,这些害虫就会摄入到Bt蛋白,从而导致它们的死亡。因此,转基因抗虫棉能够有效地防治棉铃虫、棉蚜等害虫,从而提高棉花的产量和质量。 二、转基因抗虫棉的生产方法 转基因抗虫棉的生产方法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 选择适合的基因 在转基因抗虫棉的生产中,首先需要选择适合的基因。目前,常

用的基因主要有cry1Ac、cry2Ab和cry1F等。其中,cry1Ac和cry2Ab 主要用于防治棉铃虫,而cry1F则主要用于防治棉蚜。 2. 克隆基因 在选择好适合的基因之后,就需要进行基因克隆。具体来说,科学家们需要通过PCR扩增基因,然后将扩增得到的DNA片段进行纯化和测序,最后将其构建到适合的载体中。 3. 转化基因 在克隆好基因之后,就需要进行基因转化。目前,常用的基因转化方法主要有农杆菌介导的转化和基因枪法。其中,农杆菌介导的转化是将基因载体构建到农杆菌中,然后将农杆菌注入棉花胚培养基中,使其与棉花胚进行接触,从而将基因转移到棉花细胞中。而基因枪法则是将基因载体直接注入到棉花细胞中,从而实现基因转移。 4. 筛选转基因棉花 转化好基因之后,就需要对转基因棉花进行筛选。目前,常用的筛选方法主要有PCR检测和酶联免疫吸附检测。其中,PCR检测是通过扩增转基因棉花中的特定DNA片段,从而判断是否存在转基因;而酶联免疫吸附检测则是通过检测棉花中是否存在特定的Bt蛋白,从 而判断是否为转基因棉花。 5. 培育转基因棉花 筛选出转基因棉花之后,就需要进行培育。具体来说,科学家们需要将转基因棉花进行大田试验,从而验证其防虫效果和生长情况。如果验证结果良好,就可以开始进行大规模生产。

抗虫棉的培育原理

抗虫棉的培育原理 抗虫棉是指通过遗传改良和选育育种技术,培育出能够抵抗害虫侵害的棉花品种。它是解决棉花生产过程中虫害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抗虫棉的培育原理主要包括抗虫基因筛选、遗传改良和选育技术三个方面。 抗虫基因筛选是抗虫棉培育的关键。科学家通过对不同棉花品种进行观察和实验,筛选出具有抗虫能力的品种,并从中提取出抗虫基因。这些抗虫基因可以抵御作物受害虫侵害的能力,从而保护棉花的生长和产量。抗虫基因筛选的过程中,科学家会使用一系列的实验手段,如转基因技术、分子标记技术等,来确定抗虫基因的类型和特征。 遗传改良是培育抗虫棉的重要环节。科学家通过杂交育种和基因编辑等技术手段,将具有抗虫基因的棉花品种与优良的棉花品种进行杂交,使抗虫基因能够传递给下一代。通过遗传改良,可以将抗虫基因稳定地引入到棉花品种中,提高棉花对虫害的抵抗能力。遗传改良的过程中,科学家需要进行大量的试验和观察,确保培育出的棉花品种具有稳定的抗虫性能。 选育技术是抗虫棉培育的关键。通过对遗传改良后的棉花品种进行多年的观察和筛选,科学家可以选出具有良好抗虫性能的棉花品种。选育技术包括田间试验、室内试验和大面积试种等环节,确保培育

出的棉花品种在不同环境条件下都能够表现出良好的抗虫性能。选育技术的目标是培育出抗虫能力强、产量高、质量好的棉花品种,以满足市场需求和农民的种植需求。 抗虫棉的培育原理主要包括抗虫基因筛选、遗传改良和选育技术三个方面。通过筛选具有抗虫能力的品种,提取抗虫基因,并通过遗传改良和选育技术将抗虫基因引入到棉花品种中,最终培育出具有良好抗虫性能的棉花品种。这些抗虫棉品种在棉花生产中可以减少虫害损失,提高棉花的产量和质量,为农民带来经济效益,推动棉花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抗虫棉的培育原理将会更加精细化和高效化,为棉花生产提供更多的选择和保障。

抗虫棉的获得原理

抗虫棉的获得原理 抗虫棉的获得原理可以从遗传学和生物学的角度来解释。首先,抗虫棉是指具有抵抗害虫侵袭并减少农药使用的转基因棉花。传统棉花对于害虫的侵袭比较脆弱,需要大量的农药来保护,这会增加农民的生产成本并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而通过制造抗虫棉,可以显著降低农药使用量,提高棉花的产量和质量。 抗虫棉的获得原理主要涉及了两个关键步骤:识别并选择目标基因,以及将目标基因导入棉花。 在第一步中,研究人员首先要识别具有抗虫性的基因。这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实现,如对已知的具有抗虫性的植物品种进行筛选和分析,或者通过转录组学和基因组学方法来鉴定在受虫害侵袭时特异性表达的基因。一旦找到了具有抗虫性的基因,研究人员还需要确定其功能和作用机制,以便更好地应用于转基因棉花的改良。 在第二步中,研究人员需要将目标基因导入棉花。这可以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来实现,最常用的方法是利用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农杆菌是一种常见的土壤细菌,它能够将外源基因插入到植物细胞的染色体中。研究人员将目标基因与农杆菌转化载体相融合,然后将其导入棉花胚性愈伤组织。随后,通过培养和筛选,将带有目标基因的转基因细胞筛选出来,并通过植物再生和培养的方法得到抗虫棉。 抗虫棉的获得原理与生物学上的两个关键概念密切相关:遗传多样性和基因表达

调控。首先,遗传多样性是指一种物种或族群内个体间基因组的差异。在传统棉花中,抗虫性相关的基因可能在遗传水平上并不丰富,导致棉花对于虫害的抵抗力较弱。通过强化抗虫基因的表达或导入其他物种的抗虫基因,可以增加遗传多样性,提高棉花的抗虫能力。其次,基因表达调控是指基因在不同组织和功能状态下的表达水平的调节。抗虫基因的表达受到多种生物因素的调控,如昼夜周期、温度和养分状态等。了解这些调控机制有助于优化抗虫棉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表达效果。 抗虫棉作为一种转基因作物,涉及到一定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因此,在开展抗虫棉的研究和开发过程中,需要确保相关的转基因技术和产品符合国际和国家的法律法规和伦理标准。此外,还需要进行一系列的风险评估和监管,以确保转基因棉花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 总之,抗虫棉的获得原理主要涉及到抗虫基因的发现和导入,以及相关的生物学概念,在遗传多样性和基因表达调控的基础上,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抗虫基因导入到棉花中,从而提高棉花的抗虫能力和农业可持续性。抗虫棉的研究和开发具有重要的农业和经济意义,能够降低农药使用量,增加棉花产量和质量,并为农民和环境带来更多的福利。

转基因抗虫棉原理

转基因抗虫棉原理 1.抗虫基因的筛选 转基因抗虫棉的基础是具有抗虫作用的基因的发现与筛选。目前,应 用最广泛的抗虫基因是来自于一种矮蛋白桿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BT)中的cry基因。这些cry基因编码产生的蛋白质具有针对一些害虫的 杀虫活性。 2.基因导入和整合 抗虫基因通过基因工程技术被导入棉花基因组中。具体而言,通常采 用农杆菌介导的转化方法。首先,外源基因会被插入到农杆菌的转移载体上,然后利用农杆菌将转移载体中的外源基因导入棉花幼胚细胞中。转基 因棉花幼胚细胞经培养和再生培养后会形成整株抗虫棉花。 3.基因的表达与传递 转基因棉花中的抗虫基因会在棉花植株各个组织中得到表达,包括根、茎、叶和花等部位。当入侵的害虫摄入含有抗虫蛋白质的棉花组织时,抗 虫蛋白质会被其消化道中的酸性条件激活,并结合到害虫肠道壁上的特定 受体上。这会导致害虫消化道溶酶的解离,继而造成肠道细胞的溶解。由 于害虫消化道对抗虫蛋白质具有高度特异性的识别,这种杀虫作用对非目 标昆虫和人类等哺乳动物相对无毒。 4.抗虫效果评估 5.转基因抗虫棉花的优势和应用前景 (1)减少农药使用:转基因抗虫棉花可以减少对农药的依赖,降低农 药对非目标生物的影响,从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2)提高产量与质量:转基因抗虫棉花由于抗虫效果好,可以有效降 低虫害损失,提高棉花产量和质量。 (3)经济效益:转基因抗虫棉花减少了农民对农药的使用,降低了生 产成本,同时提高了农作物产量和质量,从而带来经济效益。 目前,转基因抗虫棉花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特别是在棉 花产量巨大的国家,如中国、印度和美国等,转基因抗虫棉花已成为主要 栽培品种。然而,转基因抗虫棉花也面临一些争议和挑战。例如,转基因 抗虫棉花可能会导致害虫对转基因抗虫蛋白质的抗性,从而减少抗虫效果。此外,一些人担心转基因抗虫棉花对非目标生物的影响和人类健康问题。 因此,在转基因抗虫棉花的广泛推广和应用中还需要对环境风险和食品安 全问题进行深入评估和监测。

抗虫棉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

抗虫棉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 抗虫棉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一项重要的研究工作,可以帮助改良棉花的抗虫性能。本文将介绍抗虫棉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过程和相关技术。 首先,我们需要选择合适的抗虫基因进行研究。目前,已经有很多抗虫基因被发现并广泛应用于植物遗传改良中。这些抗虫基因可以来自于其他植物、昆虫或者微生物。选择合适的抗虫基因是构建抗虫棉基因表达载体的第一步。 接下来,我们需要将选定的抗虫基因插入到植物表达载体中。植物表达载体是一种能够在植物细胞中稳定复制和表达外源基因的DNA分子。常用的植物表达载体包括质粒和病毒。质粒 是一种环状DNA分子,可以通过转化技术导入到植物细胞中,并在植物细胞内复制和表达外源基因。病毒则是通过感染植物细胞来实现外源基因的表达。 在将抗虫基因插入到植物表达载体中之前,我们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分子生物学操作。首先,需要将抗虫基因从源生物体中克隆出来。这可以通过PCR扩增、限制性内切酶切割和连接等 方法实现。然后,将克隆得到的抗虫基因与植物表达载体进行连接。这可以通过DNA连接酶进行连接反应,形成重组 DNA分子。最后,将重组DNA分子导入到适当的宿主细胞中,如大肠杆菌细胞,进行复制和扩增。

完成重组DNA的构建后,我们需要将其导入到植物细胞中。 常用的导入方法包括农杆菌介导转化和基因枪法。农杆菌介导转化是将重组DNA导入到农杆菌中,然后通过感染植物组织 来实现外源基因的导入。基因枪法则是将重组DNA粒子炮击 到植物组织中,使其穿过细胞壁并进入细胞质。 在成功导入重组DNA后,我们需要筛选出含有抗虫基因的转 基因植株。常用的筛选方法是通过对转基因植株进行PCR检 测或荧光显微镜观察来确认是否成功导入了抗虫基因。同时,还需要进行遗传稳定性和抗虫性能的鉴定。这可以通过种子萌发实验、昆虫觅食实验等方法来评估转基因植株的性状。 最后,我们需要对获得的抗虫棉进行进一步研究和应用。这包括对抗虫棉的遗传稳定性进行评估、对其抗虫机制进行研究以及对其农艺性状进行分析等。同时,还可以通过遗传改良等方法进一步提高抗虫棉的抗虫性能。 总之,抗虫棉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研究工作。通过选择合适的抗虫基因、构建植物表达载体、导入植物细胞并筛选获得转基因植株,可以实现对棉花抗虫性能的改良。这对于保障棉花产量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并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棉花生产主要技术

棉花生产主要技术 一、灌溉技术 1、农业灌溉主要采用滴灌、喷灌和中心转动喷三种节水系统进行灌溉。其中滴灌比例约为90%左右,其水的利用率可达97%以上,喷灌和中心转动系统灌溉对水的利用率分别达70%和80%左右。 2、灌溉水来源有地表水(河流、水库)和地下水(打井)以及城市废水、微盐水、加工后的海水等(棉花等非食用作物的灌溉主要是利用处理过的城市废水和微盐水)。 3、控制节水的办法,一是大幅度提高水价;二是推广节水灌溉系统。 4、灌溉量。地中海附近控制在生长期350mm降水量左右的范围;东部棉区控制在1000mm左右。头水一般在播后70天左右,头水后滴灌次数较为频繁,一般在每周二次左右。 二、施肥技术 1、全部秸秆还田。 2、分底肥和追肥施入,其中底肥在秋天和秸秆还田时一并施入;追肥则利用灌溉设备和灌溉水一并施入。 3、追肥种类。主要为N、P、K肥,在盐化土地加入硫酸钙。 4、施肥依据。土壤肥力水平;预期产量、灌溉方法、调控能力。

5、施用量:N:喷灌80~120kg/公顷(纯N,下同),滴灌250~280kg/公顷;主要品种有氨水、硫酸胺、硝酸钾、磷酸二铵、尿素等。P:600~800kg/公顷,含纯P8~11%的速效磷肥。 K:一至二年施一次或根据土壤情况施100~200kg/公顷的纯K。 三、其他技术 1、病虫害防治。种植转基因抗虫棉与机械喷施农药相结合,生长期间化学防治次数少于5次。 2、除草。通过滴灌设备加入微量除草剂或种植抗除草剂的转基因棉花,一般除草剂使用氟乐灵和草甘磷。 3、田间生长自动监测系统。利用仪器监测棉花的生长情况,获取茎粗、株高、植株水分、温度、营养情况及土壤情况,自动输送至计算机终端,及时掌握棉花生育进程,决定灌水及施肥量。同时还进行飞机远红外遥感测试。得出最佳生长速度为:开花后株高每天增长2cm。 4、密度与产量结构。行距1m,株距8~12株/米,密度8万~12万株/公顷,单株结铃11个,单铃重6.2g,衣分33~35%。

转基因抗虫棉的培育过程

转基因抗虫棉的培育过程 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和农业需求的增加,农作物病虫害问题日益突出,传统农药防治手段面临着限制和挑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科学家们研究出了转基因技术,通过转基因技术培育出抗虫棉,从而提高棉花产量和质量,降低农药使用量,减少环境污染。 转基因抗虫棉的培育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选取抗虫基因:选择具有抗虫特性的基因作为转基因抗虫棉的材料。这些基因可以通过自然产生的抗虫物质,在转基因抗虫棉中发挥相同的功能。常用的抗虫基因包括Bt基因、Cry基因等。 2.构建转基因质粒:将选取的抗虫基因与转基因质粒载体进行连接。转基因质粒是一种具有特定功能的DNA分子,可以将选取的基因导入到棉花细胞中。常用的转基因质粒载体有pBI121、pCAMBIA1300等。 3.转化棉花胚性培养:将转基因质粒导入到棉花胚性组织中。首先,通过切割幼嫩的棉花胚珠,得到碎片组织。然后,将转基因质粒

通过基因枪等手段导入到棉花胚性组织内。转基因质粒会与棉花细胞的染色体融合,形成转基因组织。 4.再生植株培养:将转基因组织培养在含有适宜营养物质的培养基上进行培养。转基因组织经过分裂和分化,最终发育为幼苗。经过再生培养,可以得到许多转基因植株。 5.筛选抗虫转基因植株:通过PCR等分子生物学技术,筛选出带有抗虫基因的转基因棉花植株。这些植株具有抗虫特性,可以抵抗常见的棉铃虫等害虫的攻击。 6.比较试验:将抗虫转基因植株与常规棉花品种进行比较试验。比较试验包括生长特性、产量、纤维品质等方面的比较。通过比较试验,可以评估抗虫转基因棉花的效果和优势。 7.田间试验:在田间条件下进行转基因抗虫棉的试验种植。通过观察和分析抗虫转基因棉花在实际生长环境下的表现,可以更全面地评估其抗虫效果和农艺特性。

抗虫棉栽培技术

抗虫棉栽培技术 转基因抗虫棉的迅速推广普及,有效地控制了棉铃虫的危害。但是,由于抗虫棉投放生产年限短,广大棉农对它的生长发育特点缺乏足够的认识,管理上沿用常规棉栽培技术,良种良法不配套,使抗虫棉的增产潜力得不到充分发挥。为了提高广大棉农科学植棉技术水平,根据试验示范结果,总结出转基因抗虫棉简化栽培技术,用规范化的栽培技术指导转基因抗虫棉生产,实现优质高产,提高效益。 1.施足底肥,化学除草转基因抗虫棉苗蕾期生长势较弱,所以打好肥力基础对争得壮苗早发非常重要。抗虫棉对钾较敏感,重施底肥在增磷的基础上要补钾,结合整地,一般棉田亩施有机肥2500公斤,施优质化肥磷酸二铵15公斤,尿素5公斤,氯化钾或硫酸钾10—15公斤。数量施足,养分配全,保证棉株健壮生长,增强抗虫性的表达。化学除草是棉田杂草经济有效的防除技术。播前1周左右,结合旋耕棉田,一次性施入除草剂。也可采取分次分区施用除草剂的方法,第一次播后窄行喷施除草剂,喷药后立即覆膜,防除膜内杂草。第二次在大行中耕培土开沟结束后,根据杂草发生情况,禾本科杂草为主的棉田喷施稳杀得或拿捕净防除,阔叶杂草为主的棉田可在大行定向喷施灭生性除草剂克无踪或草甘灵,使化除与人工中耕除草的优势有效地互补。以上两种方法,可以根据杂草发生状况,植棉面积大小,劳动力条件等实际情况灵活选用,能获得除草效果。 2.合理密植,简化整枝抗虫棉一般中期发育快,但后期长势较弱,易早衰。因此,合理密植,发挥群体最佳成铃期集中成铃的增产优势十分重要。适宜的种植密度要依品种特性、地力及管理水平高低而定。合理的种植密度,加之适时适量的化控,能有效地控制冗叶赘芽的发生,所以整枝可以大大简化,地力好的棉田应进行抹裤腿、打顶,一般棉田抹裤腿即可,使传统的“五步整枝”简化为1步或2步,省工省力。 3.化学调控,水肥同步开花后进入开花高峰期快,成铃集中是转基因抗虫棉的重要特性。因此,对抗虫棉来说,追肥时间要提前,由常规棉的重施花铃肥提早至初花期追施,水肥同步,缓解营造丰产株型与快速开花成铃二者对水肥的需求竞争。同时,充分利用化控对营养生长抑制和对生殖发育促进的双重效应,化控与水肥同步。一般棉田每亩追尿素15—20公斤,灌水45立方米左右,下促上控,促控结合,发挥水肥控的促控协调效应。花铃期叶面喷施0.5%磷酸二氢钾、1%尿素液2—3次,对防止后期早衰,尤其减轻红叶茎枯病的发生效果明显。 4.隔行沟灌,节约用水水是影响棉花生长发育最活跃的一个因素,旱、涝均会造成棉花大幅度的减产。抗虫棉开花快,成铃集中,生长中期需水临界期对水分特别敏感,缺水极易导致早衰,成铃率降低,铃轻衣分低。然而,水分过多也会造成明显的负面影响,如XX年7月中下旬高强度的降雨,使棉田含水量饱和,甚至出现水渍,结果诱发黄萎病和生理性病害。因此,结合中耕培土,疏通沟渠,改大畦、长畦漫灌为大行短沟

抗虫棉的培育与试种示范(棉花)

抗虫棉的培育与试种示范(棉花)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在70年代末成立了抗虫棉品种选育课题组,80年代初被列入国家重点攻关项目。通过对形态抗性、生态抗性和生理抗性的抗源的收集、鉴定和筛选,育成了中99、中棉所21和中棉所23等具有一定抗虫性的棉花新品种(系)。 近几年来,利用现代生物技术与传统育种相结合的技术途径,进行转基因抗虫棉的研究与培育,将抗棉铃虫的Bt基因转育到目前推广的高产、优质、抗病的品种中。经多年、多点试验鉴定,特别在棉铃虫严重暴发的冀、鲁、豫三省多点试种示范,表明该抗虫棉品系抗棉铃虫效果突出,并基本保持了原中棉所育成品种的优良农艺性状与经济性状。 抗虫棉的抗虫性:该抗虫棉不是形态、生态或生理方面的抗性,而是外源Bl基因的导入使棉花获得了抗虫性。由于Bt基因的存在,它能形成一种特殊的晶体蛋白,在鳞翅目昆虫的幼虫体内发生毒性,主要使消化道溃烂,体液PH值升高,终至停食、麻痹而死亡。主要抗虫对象是鳞翅目害虫,其中突出的是抗棉铃虫,其他如对红铃虫、烟芽夜蛾、大袋蛾等也有抗性。 对棉铃虫的抗性,并不表现落卵量的减少,主要在于对刚孵化的幼虫取食后产生毒杀作用。即使有存活下来的幼虫,对以后的化蛹、

羽化及其成虫产卵也都有不良影响。 该抗虫棉对棉铃虫的抗性在前期较强,后期有所减弱。主要是对为害棉花最严重的二代棉铃虫有十分显著的抗性,对害虫的天敌没有什么影响。由于化学农药治虫减少,保护了天敌,捕食性昆虫数量有所增加。此外,抗虫棉对人畜无毒性 抗虫棉的产量与纤维品质等性状:在抗虫棉与非抗虫棉均不治虫或减少治虫情况下,抗虫棉的皮棉产量明显高于当地推广良种,增产15%-40%;在抗虫棉不治虫或少,而非抗虫棉按常规防治要求治虫,治虫情况下,抗虫棉皮棉产量与当前推广良种相当,或略有增减。据大田取样,经农业部棉花品质检验测试中心测试结果,抗虫棉总体品质指标与一般推广良种大体相当,比强度等指标有所提高,符合纺织工业要求。

高中生物高考考点81 基因工程(二)-备战2022年高考生物考点一遍过

1.基因工程的操作过程与应用 (1)基因工程的操作步骤 (2)基因工程的应用:培育转基因植物和转基因动物,生产基因工程药物,进行基因治疗。 (3)目的基因导入不同受体细胞的过程 生物种类植物动物微生物 常用方法农杆菌转化法显微注射技术感受态细胞法 受体细胞体细胞或受精卵受精卵原核细胞 转化过程将目的基因插入到Ti质 粒的T-DNA上→农杆菌 →导入植物细胞→整合 将含有目的基因的表 达载体提纯→取卵(受 精卵)→显微注射→受 Ca2+处理细胞→感受态 细胞→重组表达载体 DNA分子与感受态细胞

到受体细胞染色体的 DNA上→表达 精卵发育→获得具有 新性状的动物 混合→感受态细胞吸收 DNA 分子(4)基因治疗与基因诊断的不同点 原理操作过程进展 基因治疗基因表达 利用正常基因导入有基因缺陷的细胞 中,以表达出正常性状来治疗(疾病) 临床实验基因诊断碱基互补配对 制作特定DNA探针与病人样品DNA 混合,分析杂交带情况 临床应用 2.蛋白质工程 (1)流程图 写出流程图中字母代表的含义: A.转录,B.翻译,C.分子设计,D.多肽链,E.预期功能。 (2)结果:改造了现有蛋白质或制造出新的蛋白质。 (3)应用:主要集中应用于对现有蛋白质进行改造,改良生物性状。学科&网 考向一目的基因的获取及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 1.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可使大肠杆菌生产人的胰岛素,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人和大肠杆菌在合成胰岛素时,转录和翻译的场所都是相同的 B.所有的限制酶都只能识别同一种特定的核苷酸序列 C.通过检测,大肠杆菌中没有胰岛素产生则可判断重组质粒未导入受体菌 D.选用大肠杆菌作为受体细胞主要原因是繁殖快、易培养、产量高 【参考答案】D 【试题解析】人是真核生物,大肠杆菌是原核生物,真核细胞转录在细胞核内,原核细胞在拟核中,A 错误;不同的限制酶识别不同的核苷酸序列,B错误;通过检测,大肠杆菌中没有胰岛素产生则可判断重组质粒未导入受体菌或虽已导入受体,但没有表达,C错误;D.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可使大肠杆菌生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