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组胺和抗组胺药

组胺和抗组胺药

组胺和抗组胺药

组胺和抗组胺药

组胺:H1 中枢觉醒反应兴奋支气管及胃肠道平滑肌毛细血管通透性舒张血管

H2 胃酸分泌兴奋心脏

H3 突触前膜,参与负反馈调节

三重反应: 红斑;丘疹和红晕

临床用于鉴别真性胃酸缺乏症。

倍他斯汀

1、作用:激动H1,扩张血管;

对抗儿茶酚胺;

抑制血小板聚集。

2、应用:内耳眩晕、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性头痛

抗组胺药

一、H1受体阻断药

第一代H1受体阻滞药苯海拉明异丙嗪氯苯那敏

中枢抑制作用强,抗胆碱强短效、嗜睡、口鼻眼干等第二代H1受体阻滞药西替利嗪阿司咪唑

长效,无嗜睡,对喷嚏、清涕和鼻痒效果好,对鼻赛效果差。【药理作用】1(抗H1受体效应:

1)对抗组胺收缩胃肠和支气管平滑肌的作用。

2)对组胺引起的血管扩张和血压下降。

2(中枢抑制作用

镇静与催眠:阻断中枢H1受体所致

3.镇吐、抗晕:与抗Ach作用有关。

【临床应用】

1.变态反应性疾病:荨麻疹、过敏性鼻炎的首选药

昆虫咬伤所致瘙痒和水肿较好接触性皮炎、血清病有效

支气管哮喘疗效差,过敏性休克无效。

2.晕动症和呕吐: 晕动病、妊娠呕吐以及放射病呕吐

3.镇静催眠选苯海拉明、异丙嗪等

4.人工冬眠异丙嗪

【不良反应】

, 中枢症状:思睡、头晕、乏力、反应迟钝;避免驾车、船及高空作业。

, 胃肠道反应:口干、厌食、恶心、呕吐、腹泻或便秘等。二、H2受体阻断药

西咪替丁cimetidine,雷尼替丁ranitidine,法莫替丁famotidine,尼扎替丁 nizatidine,

罗沙替丁 roxatidine

【药理作用】

1)本类药物竞争性拮抗H2受体,能抑制组胺引起的胃酸分泌。 2)增强免疫

【临床应用】

1.消化性溃疡

2.其他:反流性食道炎、卓艾综合征、胃肠吻合口溃疡及其他胃酸分泌过多性疾病.

抗组胺药

一、抗组胺药的分类: ㈠按作用机制可分为:H1受体阻滞剂、H2受体阻滞剂、组胺阻滞剂。 1、H1受体阻滞剂有:苯海拉明、扑尔敏、赛庚啶、异丙嗪(非那根)、西替利嗪、阿 伐斯汀,氯雷他定、特非那定、咪唑斯汀等。 2、H2受体阻滞剂有:西咪替叮、雷尼替叮等 3、组胺阻滞剂:如酮替芬、曲尼司特、扎普司特等 ㈡H1受体阻滞剂按药物化学结构分类: 1、乙醇胺类:如苯海拉明、茶苯海明、氯马斯汀; 2、烃胺类:氯苯那敏(扑尔敏)、曲普利定(克敏、刻免)、第二代抗组胺药阿伐斯汀 (欣民立或新敏乐)是曲普利定的衍生物。 3、哌啶类:赛庚啶、第二代氯雷他定、特非那定(敏迪)、非索那定、阿司咪挫,咪唑 斯汀、依巴斯汀的结构亦属哌啶类。 4、哌嗪类:羟嗪(安泰乐)、去氯羟嗪(克敏嗪)、氯环利嗪(康夫丽尔)、第二代西替 利嗪系羟嗪的衍生物。 5、吩噻嗪类:异丙嗪(非那根)、美喹他嗪(波丽玛朗)。 6、其它:多虑平、氯卓斯汀。 二、抗组胺类药物的适应症: 抗组胺类药物对凡是有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参与的一切炎症反应均起一定作用。 ㈠变态反应:主要是Ⅰ型变态反应性疾病,如变态反应性机制引发的荨麻疹、血管性水肿、特应性皮炎、过敏性休克、药疹等。在其他Ⅱ,Ⅲ,Ⅳ型变态反应中,临床上虽也常用此类药物,但疗效及确切机制不明。 ㈡非变态反应 1、假性变态反应,如由组胺释放剂引起的荨麻疹、血管性水肿、药疹等; 2、未证明系变态反应的物理性荨麻疹及其他非变态反应原因引起的荨麻疹。 3、非变态反应性虫咬反应。 4、用于各种瘙痒性疾病,确切机制及疗效不明,可能是由于其镇静或嗜睡作用,也可能是 由于抗5-羟色胺等炎症介质的作用。 抗组胺药(抗组胺抗剂)不能破坏组胺,与组胺没有化学对抗、中和作用,不能阻止或减少组胺的释放,故对患者就诊时所表现出的多种皮肤过敏症状如皮肤红斑及水肿等没有治疗作用,而只是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变态反应的进一步发展。 无中枢抑制作用的H1受体阻断剂一般没有或很少有止痒作用。/此外,与组胺无关的瘙痒,如湿疹皮炎时的瘙痒,只能应用有中枢抑制作用的药物才有一定的止痒作用。 三、抗组胺药应用的注意事项: ㈠用药物化学的知识指导用药,不宜合并使用的几种情况: 1、一种药和它的衍生药(或光学异构体) —氯雷他定+氯他定 —阿伐斯汀(欣民立)+曲普立定(克敏) —氯苯那敏(扑尔敏)+右旋氯苯那敏 2、基本化学结构相似的抗组胺药 —氯雷他定+赛庚啶 —氯雷他定+特非那丁(或息斯敏) —西替利嗪+羟嗪(或去氯羟嗪) —波丽玛朗+非那根

抗组胺药

第十章 抗组胺药 组胺(11-1)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多种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体内。它是由组胺酸(11-2)在组胺酸脱羧酶催化下,脱羧生成。在动物体内,组胺是一种重要的化学递质,在细胞之间传递信息,参与一系列复杂的生理过程。 N N CH 2CH H NH 2R (11 1)(11 2)--R=H R=COOH 组胺受体主要有两种亚型,即H 1受体和H 2受体。组胺作用于H 1受体,除引起变态反应,还可引起毛细管扩张及其通透性增加,兴奋支气管和胃肠道平滑肌,引起支气管哮喘和胃肠绞痛。组胺作用于H 2受体,可刺激胃壁细胞,引起胃酸分泌增多,而胃酸分泌过多与消化性溃疡的形成有关。 本章主要讨论组胺H 1–受体拮抗剂和组胺H 2–受体拮抗剂。前者主要作为抗过敏药,后者主要作为抗消化性溃疡药。 第一节 H 1–受体拮抗剂 一、H 1–受体拮抗剂的化学结构类型 1933年发现具有氨基乙基醚类结构的化合物具有抗组胺活性,经继续研究,1943年报道苯海拉明(11-3)的盐酸盐具有较好的抗组胺活性,毒副作用较轻,为临床常用的抗组胺药物之一。但有嗜睡、神经过敏、镇静等副作用。苯海拉明可以与中枢兴奋药8-氯茶碱(11-4)形成复盐,称为茶苯海明,又名乘晕宁,为临床常用抗晕动病药。 Cl H CH 3O H 3C O N N N N 0.55nm CH 3CH 3 N O H C CH 2CH 2 (11-3)(11-4) 将氨基醚的氧原子改为氮原子,即得乙二胺H 1–受体拮抗剂类。如曲吡那敏(11-5),其抗组胺作用较强而持久,副作用较小,为临

床常用抗组胺药之一。 N CH 2 N CH 2CH 2N CH 3CH 3(11 5)- 乙二胺通过乙基进一步成环,构成哌嗪类H 1–受体拮抗剂。如赛克利嗪(11-6)、美克洛嗪(11-7)和布克利嗪(11-8),三者具有较强的H 1–受体拮抗作用,时效较长,后二者还有抗晕动作用。1987年上市的西替利嗪(11-9),以其高效、长效、低毒及非镇静性特点成为哌嗪类H 1–受体拮抗剂的代表药。 N N CH R 2R 1 R 1 R 2(11 6)-H CH 3Cl CH 2CH 3CH 2C(CH 3)3Cl Cl CH 2CH 2OCH 2COOH (11 7) (11 8) (11 9)--- 将氨基醚的氧原子或乙二胺的氮原子改为碳原子,即得丙胺类H 1–受体拮抗剂。如氯苯那敏,临床上一般制成马来酸盐供药用,氯苯那敏的马来酸盐又名扑尔敏。 1945年,发现吩噻嗪类H 1–受体拮抗剂,如盐酸异丙嗪。 哌啶类H 1–受体拮抗剂是目前非镇静性抗组胺药的主要类型。如特非那啶(11-10),抗组胺作用强,选择性高,几乎无中枢神经抑制作用,用于治疗常年性或季节性鼻炎和过敏性皮肤病,效果良好;阿司咪唑(11-11),为强效H 1–受体拮抗剂,其作用时间长,不良反应少,适用于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结膜炎、慢性荨麻疹及其他过敏反应症状。

组胺和抗组胺药的基本知识

组胺和抗组胺药的基本知识 任务二组胺和抗组胺药的基本知识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常用H1、H2受体阻断药的药理作用及其应用; (2)熟悉H1、H2受体阻断药的不良反应及用药注意; (3)了解组胺H1、H2受体的生理活性。 能力目标 (1)能为患者的变态反应性疾病选择合适的抗组胺药物; (2)使用抗组胺药时能识别药物的不良反应,并为康复患者实施预防和治疗措施。 案例引导 小李来自中部城市,趁假期来沿海度假。度假第3日口唇和眼睑突然肿胀,全身大片风团,奇痒无比,不一会连呼吸也变得困难起来,急送到医院,诊断为过敏性荨麻疹。 案例分析:急性荨麻疹为常见的皮肤黏膜变态反应性疾病,其病理基础是过敏原致体内组胺H1过度兴奋,肥大细胞等释放过敏物质,出现过敏症状。该患者可用抗组胺H1受体药(如氯苯那敏、酮替芬、西替利嗪等)进行治疗,同时叮嘱患者减少与过敏原接触,如尽量少食海鲜,避免接触尘螨分布多、毛茸茸的物体等。 一、组胺及组胺受体激动药 (一)概述 组胺(histamine)是一种自体活性物质,由组氨酸在组氨酸脱羧酶催化下脱羧而成。几乎在体内所有组织中都含有组胺,以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颗粒中为多见,故组胺在肥大细胞较多的皮肤、胃肠黏膜、肺和支气管黏膜组织中分布较高。 目前发现组胺受体有四种亚型,分别为H1、H2、H3和H4。激动H1受体可引起肌醇磷脂水解增加和细胞内Ca2+增加;激动H2受体使细胞内cAMP增加;激动H3受体则可能减少Ca2+内流;H4受体则有可能参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精神分裂症)的发病。组胺受体分布及其激动效应见表8-2-1。 表8-2-1组胺受体分布及其激动效应

药理 组胺

组胺 及抗 组胺 药 组胺(histamine)是最早发现的体内自身活性物质(autacoids)之一。在体内,组胺主要存在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中。由于肥大细胞沿着血管壁分布,因此,组胺在体内的分布很广泛,几乎所有的组织中均有它的存在,其中,又以皮肤、肠粘膜、结缔组织、心肌、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以及肺部的浓度为高。另外,它也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可能是组胺能神经元的递质。 【药理作用与机制】 作为一种自身活性物质,组胺具有强大的生物学效应。其所有的效应均是通过激动组胺受体(H1、H2、和H3)实现的。 其中,组胺激动H1受体产生的效应称为H1型效应。它包括:支气管和胃肠道平滑肌收缩; 小动脉、小静脉、Cap前括约肌扩张、 Cap通透性等。 组胺激动H2受体产生的效应称为H2型效应。它包括:小动脉、小静脉、Cap前括约肌扩张; 胃酸、胃蛋白酶分泌↑; 正性肌力和频率作用等。 表-1 组胺受体在体内的分布及其效应 【临床应用】 主要用于鉴别真假胃酸缺乏症。由于组胺的作用强大而广泛,没有特异性,所以它这方面的应用现在已被五肽胃泌素所代替。另外,组胺也可用于麻风病的辅助诊断。 小剂量组胺皮内注射,可出现“三联反应”:毛细血管扩张出现红斑;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在红斑上形成丘疹;最后,通过轴索反射致小动脉扩张,丘疹周围形成红晕。麻风病人由于皮肤神经受损,“三联反应”常不完全,故可据此作为麻风病的辅助诊断。 【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有颜面潮红、头痛、体位性低血压等。溃疡病、胃肠出血及支气管哮喘患者禁用。 倍他司汀 倍他司汀(betahistine,抗眩啶)是组胺H1受体激动剂,能导致血管扩张,纠正内耳血管痉挛,减轻膜迷路积水。临床上用于:①内耳眩晕病,能消除眩晕、耳鸣、恶心及头痛等症状,近期治愈率较高;②慢性缺血性脑血管病;③多种原因引起的头痛。不良反应较小,偶有恶心、头晕、心悸等症状,溃疡病患者慎用。 倍他唑与英普咪定 倍他唑(betazole,氨乙吡唑)和英普咪定(impromidine,甲双咪胍)均为选择性H2受体激动药,刺激胃酸分泌,用于胃功能检查。英普咪定对H2受体具有高度选择性,还可增强人心室收缩功能,试用于治疗心力衰竭。 二、抗组胺药 抗组胺药(antihistamines)又称组胺拮抗药(histamine antagonists),是指一类能在组胺受体水平竞争性拮抗组胺作用的药物。根据药物对组胺受体选择性的不同,可将抗组胺药分为H1、H2和H3受体阻断药三类,H1和H2受体阻断药已广泛用于临床,H3受体阻断药目前仅作为科学研究的工具药。 (一)H1受体阻断药

组胺和抗组胺药

组胺和抗组胺药 组胺和抗组胺药 组胺:H1 中枢觉醒反应兴奋支气管及胃肠道平滑肌毛细血管通透性舒张血管 H2 胃酸分泌兴奋心脏 H3 突触前膜,参与负反馈调节 三重反应: 红斑;丘疹和红晕 临床用于鉴别真性胃酸缺乏症。 倍他斯汀 1、作用:激动H1,扩张血管; 对抗儿茶酚胺; 抑制血小板聚集。 2、应用:内耳眩晕、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性头痛 抗组胺药 一、H1受体阻断药 第一代H1受体阻滞药苯海拉明异丙嗪氯苯那敏 中枢抑制作用强,抗胆碱强短效、嗜睡、口鼻眼干等第二代H1受体阻滞药西替利嗪阿司咪唑 长效,无嗜睡,对喷嚏、清涕和鼻痒效果好,对鼻赛效果差。【药理作用】1(抗H1受体效应: 1)对抗组胺收缩胃肠和支气管平滑肌的作用。 2)对组胺引起的血管扩张和血压下降。 2(中枢抑制作用 镇静与催眠:阻断中枢H1受体所致 3.镇吐、抗晕:与抗Ach作用有关。 【临床应用】 1.变态反应性疾病:荨麻疹、过敏性鼻炎的首选药 昆虫咬伤所致瘙痒和水肿较好接触性皮炎、血清病有效 支气管哮喘疗效差,过敏性休克无效。

2.晕动症和呕吐: 晕动病、妊娠呕吐以及放射病呕吐 3.镇静催眠选苯海拉明、异丙嗪等 4.人工冬眠异丙嗪 【不良反应】 , 中枢症状:思睡、头晕、乏力、反应迟钝;避免驾车、船及高空作业。 , 胃肠道反应:口干、厌食、恶心、呕吐、腹泻或便秘等。二、H2受体阻断药 西咪替丁cimetidine,雷尼替丁ranitidine,法莫替丁famotidine,尼扎替丁 nizatidine, 罗沙替丁 roxatidine 【药理作用】 1)本类药物竞争性拮抗H2受体,能抑制组胺引起的胃酸分泌。 2)增强免疫 【临床应用】 1.消化性溃疡 2.其他:反流性食道炎、卓艾综合征、胃肠吻合口溃疡及其他胃酸分泌过多性疾病.

药理学——抗组胺药

药理学——抗组胺药 考情分析 1. 组胺和组胺受体组胺的作用了解 苯海拉明、异丙嗪、氯苯那敏、赛庚啶、 二十六、抗组胺药 2.H 1受体阻滞剂西替利嗪和氯雷他定等的药理作用特点、掌握 临床应用和注意事项 一、组胺及组胺受体 二、 H1受体阻断剂 【药理作用】 1.阻断外周组胺 H1 受体——抗过敏 2.阻断中枢组胺 H1受体——镇静催眠 3.中枢抗胆碱作用——镇吐、抗晕动病 4.外周抗胆碱作用——不良反应 【常用药物及其特点】 阻断 H1- R镇静催眠抗晕止吐抗胆碱苯海拉明++++++++++ 异丙嗪(非那根)+++++++++++ 吡芐明(扑敏宁)++++ 第一代 氯苯那敏(扑尔敏)+++++++ 赛庚啶++++++++ 苯茚胺略兴奋-++ 吡咯醇胺++++(哮喘有效)- 阿司米唑(息斯敏)+++-- 第二代美克洛嗪+++++西替利嗪中枢抑制作用轻,12 岁以下不宜使用 氯雷他定长效外周H1 受体阻断药,无镇静作用 【临床应用】 1.皮肤黏膜变态反应性疾病 2.防晕止吐 3.镇静催眠

1.变态反应性疾病 ①皮肤 I 型变态反应(荨麻疹,过敏性鼻炎,血管神经性水肿)。 ②昆虫咬伤,药疹,接触性皮炎。 2.晕动症及呕吐——苯海拉明、异丙嗪、氯苯 丁嗪、美克洛嗪。 3.镇静、催眠 ——苯海拉明、异丙嗪。 【不良反应】 1.中枢抑制作用(镇静,嗜睡) 如:苯海拉明,异丙嗪最明显; 2.抗胆碱作用 如:视物模糊、便秘、尿潴留、消化道症状; 3.诱发心脏毒性 如:特非那定、阿司咪唑(息斯敏)。 抗过敏药 H1受体阻断药,苯海拉明是代表; 皮肤黏膜过敏症,选用此药可纠正; 治疗失眠和止吐,作用较强正对路; 不良反应比较少,口干嗜睡常见到。 有抗胆碱作用的药 抗精抗抑抗过敏,类同阿托抗胆碱; 尿不出去和便秘,老年痴呆青光眼;

抗组胺药的作用原理

抗组胺药的作用原理 抗组胺药是一类常用于治疗过敏性疾病的药物,其作用原理主要是通过抑制组 胺的释放或阻断组胺受体来减轻过敏症状。组胺是一种由肥大细胞和嗜碱细胞释放的生物胺,它在过敏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导致过敏症状的发生。因此,抗组胺药能够有效地缓解过敏反应,对于过敏性鼻炎、荨麻疹、过敏性皮炎等疾病具有显著的疗效。 首先,抗组胺药可以通过抑制组胺的释放来发挥作用。在过敏反应中,当机体 暴露于过敏原后,肥大细胞和嗜碱细胞会释放大量的组胺,导致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平滑肌收缩等症状。而抗组胺药能够阻断这一过程,抑制组胺的释放,从而减轻过敏症状。常见的抗组胺药包括盐酸氯苯那敏、马来酸氯苯那敏等。 其次,抗组胺药也可以通过阻断组胺受体来发挥作用。组胺受体分为H1受体、H2受体、H3受体和H4受体等多种类型,其中H1受体是引起过敏反应的主要受 体类型。抗组胺药主要作用于H1受体,阻断组胺与H1受体的结合,从而减轻过 敏症状。这种作用机制的抗组胺药有的称为H1受体拮抗剂,如扑尔敏、氯雷他定等。 总的来说,抗组胺药的作用原理主要是通过抑制组胺的释放或阻断组胺受体来 减轻过敏症状。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抗组胺药并不能治愈过敏性疾病,只能缓解症状。因此,在使用抗组胺药时,应根据医生的建议合理使用,避免滥用或长期使用,以免产生不良反应或耐药性。同时,对于某些严重的过敏反应,如过敏性休克等,抗组胺药可能无法起到明显的疗效,需要及时就医治疗。 综上所述,抗组胺药的作用原理是多方面的,通过不同的途径来减轻过敏症状。在临床应用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症状选择合适的抗组胺药,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增加对抗组胺药作用原理的了解,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最安全的抗组胺药

最安全的抗组胺药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抗组胺药物的种类。目前常见的抗组胺药物包括第一代和 第二代抗组胺药物。第一代抗组胺药物包括扑尔敏、苯海拉明等,它们在治疗过敏症状的效果明显,但由于其不可逆抑制组胺受体,容易导致嗜睡、晕眩、口干等副作用。而第二代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非索非丁等,具有选择性抑制组胺受体,减少了副作用的发生,因此更受人们的青睐。 在选择最安全的抗组胺药物时,我们需要考虑其安全性。第二代抗组胺药物相 较于第一代药物更加安全,因为它们的副作用更少。例如,氯雷他定不仅具有较强的抗过敏作用,而且不易穿透血脑屏障,因此不会引起嗜睡等中枢神经系统副作用。此外,非索非丁也是一种较为安全的抗组胺药物,它在治疗过敏症状时几乎不会产生嗜睡、口干等副作用,适合长期使用。 除了安全性,我们还需要考虑抗组胺药物的效果。第二代抗组胺药物在治疗过 敏症状的效果更加显著。以氯雷他定为例,它不仅可以缓解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皮炎等过敏症状,还能减轻过敏性哮喘的症状,因此在临床上应用广泛。非索非丁也具有类似的效果,对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皮炎等疾病有良好的疗效。 综上所述,最安全的抗组胺药物应该是第二代抗组胺药物,特别是氯雷他定和 非索非丁。它们不仅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减少了副作用的发生,而且在治疗过敏症状的效果也更加显著。因此,在选择抗组胺药物时,我们可以考虑选择氯雷他定和非索非丁,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当然,在使用抗组胺药物时,我们仍需遵医嘱使用,避免不必要的副作用发生。 总而言之,选择最安全的抗组胺药物是非常重要的。我们需要综合考虑药物的 安全性和效果,选择适合自己的抗组胺药物,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希望本文对您有所帮助,祝您健康!

抗组胺类抗过敏药

抗过敏药物 一、非索非那丁(Fexofenadine) 二、左旋西替利嗪(levocetirizine) 三、地氯雷他定(Desloratadine) 四、西替利嗪(Cetirizine) 五、氮卓斯丁(Azelastine) 抗组胺类抗过敏药物分为第一代 抗组胺药物、第二代抗组胺药物和第三代抗组胺药物。 第一代抗组胺药:苯海拉明、扑尔敏和异丙嗪等为代表的第一代抗组胺药物因具有较强的中枢神经抑制作用而逐渐被无镇静作用或镇静作用轻微的第二代抗组胺药物所取代。而部分第二代抗组胺药物由于发现有较明显的心脏毒性而逐渐减少使用(如特非那丁、阿司米唑等)。非索非那丁、左旋西替利嗪等第三代抗组胺药物已经问世。目前在世界范围内进入临床使用的第二代抗组胺类抗过敏药物已达20余种,而第三代仅仅数种。第二代和第三代抗组胺药物中的大多数可兼用于过敏性哮喘的防治。我国目前常用氯雷他定和西替利嗪,加上1999年上市的非索非那丁和2002年上市左旋西前临床使用的抗过敏药仅有10余种,主要为第二代抗组胺药物。由替利嗪的临床疗效与上述两种药物相似,而安全性更大,副作用更少,所以氯雷他定和西替利嗪的应用逐年减少。而非索非那丁和左旋西替利嗪已成为世界抗过敏药物市场销售量增长最快的药物,约占市场份额的30%左右,因此这两种药物将成为世界范围今后几年内使用更为广泛的抗过敏药物。此外近年来上市的氯雷他定的换代产品desloratadine (Clarinex)已进入30多个国家的临床,并且已经进入我国市场,虽然该药目前仍然没有获得FDA的批准,但是进入我国市场的第一个第三代抗过敏药物,所以在我国有潜在的巨大市场。西替利嗪的换代产品乙氟利嗪(Efletirizine )也已完成三期临床试验而开始进入临床。 一、非索非那丁(Fexofenadine) 【商品名】太非;Telfast 120;Telfast180,Allegra,【异名】MDL16455 【性状】本品为白色结晶状粉末,无臭无味,几乎难溶于水,极易溶于氯仿,亦溶于乙醇和丙酮,几乎不溶于水,熔点为147-151℃。 【体内过程】非 索非那丁口服吸收良好,吸收较为迅速,口服0.5-1小时出现抗组胺作用,1-3小时血药浓度达峰值,平均为1.3 h。半衰期为11-15小时,平均为14.4 h,蛋白结合率60%~70%(主要是α1酸性糖蛋白)。疗效可持续约18-24小时,因此可每日1次给药。吸收后非索非那丁和血浆蛋白广泛结合, 结合率高达95%。已证实非索非那丁不需通过肝脏的细胞色素 P-450酶系统的CYP酶代谢。本品不透过血脑屏障。 【用法和剂量】有片剂、胶囊、混悬液三种剂型,用于过敏性鼻炎的临床推荐口服剂量为120mg,一日一次,或60mg每日2次;用于皮肤过敏疾病180mg一日一次;为预防夜间或清晨哮喘发作,睡前可顿服120-180mg/次。混悬液为5ml,含非索非那丁30mg。含本品60 mg和盐酸伪麻黄碱120 mg的Allegra D已在美国上市,主要用于12岁以上伴有鼻塞等鼻部症状的感冒患者。 【副作用】动物放射标记试验证实非索非那丁不通过血脑屏障,因而没有嗜睡和困倦等副作用。常规临床推荐剂量的常见副作用有口干、头晕,偶有头痛和恶心等,停药后可很快消失。由于非索非那丁对H1受体有较高的选择性,对H2受体影响很小,因此无抗组胺类抗过敏药

最详细的抗组胺药品知识

最详细的抗组胺药品知识 掌握抗组胺药 组胺的来源 前体:组氨酸(鱼虾海鲜中组氨酸含量丰富) 以颗粒形式储存于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血小板; 胃壁细胞、神经末梢也可合成组胺; 组胺的代谢 最主要的代谢场所是皮肤,主要途径:组胺(组胺甲基转移酶)——甲基组胺(单胺氧化酶)——甲基咪唑已酸;第二条途径:组胺(二氨基氧化酶)——咪唑丙酸——核氧咪唑已酸(排出体外)组胺受体的分类和功能 1.H1受体 (1)(支气管、胃肠、子宫等)平滑肌收缩:支哮,腹痛; (2)皮肤血管扩张:红斑、风团、水肿; (3)致痛物质:作用于痛觉感受器(一种游离的神经末梢):瘙痒; (4)心房、房室节:收缩增强,传导减慢; 2.H2受体 (1)血管扩张:血压下降、休克(组胺大量入血); (2)胃壁细胞:胃酸分泌增加; (3)心室、窦房结: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加;

3.H3受体 (1)负反馈性调节中枢与外周神经元细胞组胺合成及释放; (2)减少肥大细胞组胺释放; (3)减少气道无髓C神经纤维速激肽的释放; (4)抑制气道胆碱能和非胆碱能神经纤维兴奋; 4.H4受体 不同于HI1、H2、H3受体,存在于外周血淋巴细胞及HL-60细胞系,功能不明。 5.未分类的组胺受体(H5) 存在于细胞内,未定类 关于组胺的中枢作用 脑内组胺受体主要包括H1、H2及反馈性抑制组胺合成和释放的自身受体H3。脑内组胺在许多中枢活动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如:神经内分泌调节、饮水摄食调节、体温调节、学习记忆、觉醒-睡眠、运动及攻击行为等。 1.组胺可以改善认知能力:H-R阻滞剂的中枢抑制作用 其原因可能是组胺增强了海马(与记忆有关)的兴奋性突触传递,从而改善了阿尔茨海默病引起的认知功能的下降。我们的实验还发现,组胺、组氨酸及胆碱酯酶抑制剂tacrine可以改善基底核毁损引起的大鼠记忆障碍,所以组胺也可能通过增强基底核的胆碱能神经的活性,使海马内胆碱含量增加而改善认知能力。 2.脑内组胺具有抗癫痫作用:长期服用组胺H1受体拮抗剂吡拉

认识抗组胺药及其副作用

认识抗组胺药及其副作 用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认识抗组胺药及其副作用认识抗组胺药及其副作用认识抗组胺药及其副作用□文/罗光荣主任医师荆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图/木易)随着社会压力、环境、气候等变化,患过敏性疾病的患者逐渐增多,患者常自行购买抗组胺药(习惯称之为抗过敏药)治疗,有时的确能够起到一定治疗效果。然而,由于药物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使用不当,不仅无法治愈疾病,反而会引起不良反应。为此,谨慎使用抗组胺药,并关注其副作用尤为重要。认识组胺与抗组胺药组胺又称组织胺,是一种自体活性物质,在体内由组氨酸脱羧基而成,正常生理状态下,存在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的颗粒中,当机体受到理化刺激或发生过敏反应时,可引起这些细胞脱颗粒,导致组胺释放,与“组胺受体”结合而产生过敏效应。组胺受体是指与组胺亲合后又产生一系列组胺效应的受体。分为三种类型,即组胺1受体(H1)和组胺2受体 (H2),以及新发现的H3受体。与过敏反应有关的主要是H1受体。H1受体多分布于毛细血管、支气管、肠道平滑肌上,当组胺与H1受体结合后,可引起过敏性鼻炎、哮喘、荨麻疹、血管性水肿伴随的瘙痒、喉痉挛和支气管痉挛效应,以及荨麻症所有的病理表现,如红斑、风团、瘙痒等。这些过敏效应可被传统的抗组胺药阻断和拮抗。其药

理作用是它与组胺竞争致敏细胞上的组胺1受体(H1),使组胺不能与其结合而产生过敏反应。这类药物称之为抗组胺药。常用的抗组胺药有哪些临床上将抗组胺药分为两类,即H1受体拮抗剂和H2受体拮抗剂,前者主要用于抗过敏,后者主要用于抗溃疡。在临床上抗过敏以Hl受体拮抗剂应用最广。目前,将抗组胺Hl受体拮抗剂分为三代。第一代抗组胺药物20世纪80年代前为第一代,包括苯海拉明、异丙嗪(非那更)、氯苯那敏(扑尔敏、氯苯吡胺、氯屈米通)、去氯羟嗪(抗敏嗪)、赛庚啶、氯苯甲嗪(敏克静)、氯苯丁嗪(安其敏)、安泰乐、多虑平等,具有较强的中枢神经抑制作用。第二代抗组胺药物20世纪80年代后为第二代,包括氯雷他定(开瑞坦)、西替利嗪(西可韦、赛特赞、斯特林、仙特明、疾立静、杰捷、达内、希特瑞、敏达、盐酸西替利嗪)、阿伐斯汀(新敏乐、新敏灵)、特非那丁(敏迪)、阿司米唑(息斯敏)、氮艹卓斯丁(艹卓苄酞嗪)、咪唑斯汀(皿治林)、依巴斯汀(开思亭)、美喹他嗪(玻丽玛朗)等,无镇静作用或镇静作用轻微。酮替芬(噻喘酮、甲哌噻庚酮)也是第二代抗组胺药,因其中枢神经抑制作用、抗胆碱作用、心脏毒性及体重增加等四大副作用,临床已经较少使用。另外,敏迪、息斯敏等因有较明显的心脏毒性也逐渐减少使用。第三代抗组胺药物实为第二代Hl受体拮抗剂的活性

08第十章抗组胺药

第十章 抗组胺药 组胺(Histamine)普遍存在于自然界多种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体内,是组氨酸(Histimine )在组氨酸脱羧酶催化下脱羧形成的。在动物体内组胺是一种重要的化学递质,在细胞之间传递信息,参与一系列复杂的生理进程。 目前发觉的组胺受体有3个亚型,别离称为H 1受体、H 2受体和H 3受体。 N N COOH NH 2 N N NH 2 组胺存在三种受体: H1受体:兴奋时,支气管和肠道滑腻肌收缩; H2受体:兴奋时,要紧使胃酸分泌增加。 H3受体:中枢和外周有发觉,作用不够明确。 抗组胺药开发途径: 1、组胺脱羟酶抑制剂; 2、阻断组胺释放; 3、受体拮抗剂。 H1受体拮抗剂:变态反映性疾病及晕动症。 H2受体拮抗剂:抑制胃酸分泌而医治消化道溃疡。 第一节 组胺H1受体拮抗剂 Histamine H1 Receptor Antagonists 当外源性物质(如食物、动物毛发、花粉、尘埃和某些多糖或蛋白质类的抗原或变应原)对人体能引发变态性或过敏性反映(常见的有枯草热、瘙痒、接触性皮炎和过敏性哮喘和休克等),这已证明与体内组胺释放有关,故H 1受体选择性拮抗剂已被普遍用作抗过敏药。 目前临床应用的H1受体拮抗剂品种较多,按化学结构可分为6大类:乙二

胺类,氨基醚类,丙胺类,三环类,哌嗪类,哌啶类等。 组胺药的结构通式: Ar Ar X N R R 一、乙二胺类 盐酸曲吡那敏 Tripelennamine Hydrochloride N N N .HCl 为乙二胺类抗组胺药,其H1受体拮抗作用较强而持久,具有必然的抗M 胆 碱和镇定作用。 二、氨基醚类 盐酸苯海拉明 Diphenhydramine Hydrochloride O N .HCl 为氨基醚类抗组胺药。对中枢神经系统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自上世纪40年 代应用于临床后,对它的结构改造就没有停止过,并因此取得一系列氨基醚类抗组胺药。如分子中的1个苯基的对位引入甲氧基、氯或溴原子,副作用减轻。 三、丙氨类: X=N 乙二胺,哌嗪类 X=O 氨基醚类 X=C 丙胺类,三环类

组胺及抗组胺药试题

组胺及抗组胺药 一、单项选择题 1.属于H2受体阻断药是(D) A.苯海拉明 B.异丙嗪 C.扑尔敏 D.西咪替丁 E.氯苯丁嗪(安其敏) 2.西米替丁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的机制为(D) A.中和过多的胃酸 B.能吸附胃酸,并降低胃液酸度 C.阻断胃腺壁细胞上的组胺H1受体,抑制胃酸分泌 D.阻断胃腺壁细胞上的组胺H2受体,抑制胃酸分泌 E.以上都不是 3.组胺H1受体阻断药对下列哪种与变态反应有关的疾病最有效(D) A.过敏性结肠炎 B.过敏性休克 C.支气管哮喘 D.过敏性皮疹 E.风湿热 4.无镇静作用的H1受体阻断药是(D) A.苯海拉明 B.扑尔敏 C.安其敏 D.苯茚胺 E.654-2 5.扑尔敏是(A) A.H1-受体阻断药 B.H2-受体阻断药 C.镇静催眠药 D.抗喘药 E.镇咳药 6.不属于H1-受体阻断药的是(A) A.氯丙嗪 B.异丙嗪 C.氯苯吡胺(扑尔敏) D.苯海拉明 E.曲吡那敏 7.苯海拉明不具备的药理作用是(D) A.镇静 B.抗过敏

C.催眠 D.减少胃酸分泌 E.防晕动 8.通过阻断H2-受体减少胃酸分泌的药物是(D) A.苯海拉明 B.碳酸钙 C.胃复康 D.雷尼替丁 E.异丙阿托品 二、多选 1.对晕动症呕吐有良好疗效的药物是(BDE) A.氯丙嗪 B.异丙嗪 C.654-2 D.东莨菪碱 E.苯海拉明 2.正确项有(ABCDE) A.支气管平滑肌存在有组胺H1受体 B.苯海拉明具有镇静催眠、防晕止吐作用 C.异丙嗪为组胺H1受体阻断药,具有较强的镇静作用 D.组胺H1受体阻断药苯茚胺对中枢有兴奋作用 E.胃壁细胞存在组胺H2受体 三、判断题 1.H1受体阻断药对过敏性鼻炎、荨麻疹疗效好。(√) 2.过敏性休克时,可选用H1受体阻断药辅助抢救。(√) 四、填空题 1.常用的组胺H2受体阻断剂有西咪替丁或雷尼替丁,主要用于治疗十二指肠溃疡和胃溃疡,常用抗酸药中, 碳酸氢钠易吸收入血引起碱血症氢氧化铝除抗酸作用外,还具有收敛致便秘作用。 2.H1受体阻断剂苯海拉明有镇静、防晕动、止吐作用,故临床上可用于防晕动、止吐 3.晕动病引起的呕吐可选用阿托品(类)或H1受体阻断药药进行治疗。 4.扑尔敏是一种组胺H1受体阻断药药。 5.常用的H1受体阻断剂有异丙嗪、扑尔敏、苯海拉明、苯茚胺 6.H1受体阻断药苯海拉明中枢作用表现为镇静催眠、防晕、止吐,西米替丁和雷尼替丁可通过阻断H2受体,减少胃酸分泌,临床用于治疗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 7.H1受体阻断药中,有中枢兴奋作用的药是苯茚胺。 五、问答题 1.抗组胺药分几类?依据是什么?他们的临床用途及不良反应是什么?

第二十九章-组胺和抗组胺药Word版

一、名词解释 1.组胺受体阻断药 二、填空题 1.组胺引起皮肤血管扩张、支气管平滑肌收缩是通过激动受体实现的;刺激胃液分泌是通过激动受体实现的。 受体阻断药有、、等;常用2.常用的H 1 的H 受体阻断药有、、等。 2 三、是非题 受体阻断药能对抗组胺引起的支气管、胃肠道平滑肌的收缩作用。 1. H 2 2. 苯海拉明对支气管哮喘疗效佳,对皮肤粘膜的变态反应和荨麻疹无效。 3. 异丙嗪的作用机制是:其化学结构与组胺相似,通过与组胺竞争效应细胞上的组胺受体而对抗组胺引起的各种作用。 四、选择题 A型题 1. 组胺主要存在于人体何种细胞中 A.嗜酸性细胞 B.嗜中性粒细胞 C.肥大细胞 D.巨噬细胞

E.淋巴细胞 2.H 受体兴奋时出现的效应有 2 A.心脏抑制、心输出量减少、血压下降 B.皮肤血管扩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压下降C.胃酸分泌增加和心脏兴奋 D.支气管平滑肌松弛,腺体分泌增加 E.收缩支气管平滑肌及胃肠平滑肌 受体阻断药对下列何症无效 3. H 1 A.荨麻疹 B.枯草热 C.过敏性鼻炎 D.过敏性休克 E.花粉病 受体阻断药对下列哪种疾病疗效最好4.H 1 A.过敏性结肠炎 B.过敏性休克 C.支气管哮喘 D.过敏性鼻炎 E.蚊虫叮咬 受体阻断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 5. H 1 A.消化道反应

B.烦躁、失眠 C.镇静、嗜睡 D.致畸 E.血小板减少 6. 有关异丙嗪药理作用的叙述,完全正确的是 A.镇静、抗惊厥、催眠 B.镇静、抗晕、消炎 C.镇静、嗜睡、抗胃酸分泌 D.镇静、催眠、抗晕止吐 E.镇静、催眠、消炎 7.下列关于异丙嗪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为冬眠合剂的组成成分之一 B.为H 受体阻断药 2 C.具有抗精神病作用 D.镇静作用弱 E.使心室收缩力增强 8. 下列哪种药物镇吐作用最强 A.异丙嗪 B.赛庚啶 C.氯苯那敏 D.特非那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