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的关系和区别

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的关系和区别

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的关系和区别
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的关系和区别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为完成特定教学目标和内

容而围绕某一主题形式的比较稳定且简明的教学机构理论框架,及其具体可操作的教学活动方式,通常是两种以上方法策略的组合运用。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既是教学理论的应用,对教学实践起直接引导作用,又是教学实践的理论化、简约化概括,可以丰富和发展教学理论。

教学策略是指在不同的教学条件下,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结果所采用的手段和谋略,它具

体体现在教与学的相互作用的活动中。瑞格鲁斯认为教学策略实际上包括三类策略:教学组织策略、教学传递策略和教学管理策略。这一分类方法十分全面地概括了所有的教学策略,其它许多小的具体策略,分别归属以上三种策略之下。

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的区别和联系:

二者同一论

二者高低论:有的学者认为教学模式规定者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属于较高层次,教学策略比教学模式更详细,更具体,受到教育模式的制约

二者组合论:有的学者认为,教学模式是指多种教学策略的组合运用,而不是某一种单一的策略,所以也可以称之为大方法。

无论是教学模式还是教学策略,都是以教育思想和教与学的理论为支撑的,辅助教师进行教,和学生进行学的一系列方法、步骤、程序。教学模式是比较具有逻辑性的,相对稳定的一种结构,比如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教学模式和布鲁纳所倡导的发现式学习的教学模式,都是在一定的心理学基础上提出的,具有一定结构框架的模式,整个模式会包含几个环节或者说是步骤,但是它并不规定在具体实施教学时的方法步骤,而只是一个笼统的指导性的结构框架,一种将理论付诸于实践的大体模型,然而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如何套用,则没有具体的规定。比较之下,教学策略就显得更加详细,细节化,它可以指向具体的一节课,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具体的教学活动过程,甚至是具体的教学环节。教师在选定了一堂课的内容并明确了教学目标之后,要考虑怎样去讲授这一节课,怎样更好的让学生理解这些内容,怎样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怎样提高学生的能力等等,这一具体实施过程中所用到的方法就是教学策略。

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区别与联系

1.分析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区别的与联系? 教学模式:指的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作为结构框架,突出了教学模式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作为活动程序则突出了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 教学策略:是指为实现某一教学目标而制定的、付诸于教学过程实施的整体方案,它包括分析学情,合理组织教学过程,选择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材料,制定教师与学生所遵守的教学行为程序。简单来说教学策略是为了达到教学目的与任务、组织与调控教学活动而进行的谋划。 教学方式:教学方式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 教学手段:是师生运用教学辅助工具进行课堂教学的一种方法,也指师生教学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教学手段可以是视听,也可以是实践活动,现在以多媒体为多。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学手段经历了口头语言、文字和书籍、印刷教材、电子视听设备和多媒体网络技术等五个使用阶段。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 教学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教授法)和学生学的方法(学习方法)两大方面,是教授方法与学习方法的统一。 (1)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都是以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为支撑的,辅助教师进行教和学生进行学的一系列方法、步骤、程序,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区别: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既是教学理论的应用,对教学实践起直接引导作用,又是教学实践的理论化、简约化概括,可以丰富和发展教学理论。教学策略是指在不同的教学条件下,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结果所采用的手段和谋略,它具体体现在教与学的相互作用的活动中。所以教学模式是比较具有逻辑性的,相对稳定的一种结构,指向的是整个教学过程,是一个笼统的指导性的结构框架,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而教学策略则比较细化具体与灵活,往往指向单个的或局部的教学行为(可以指向具体的一节课,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具体的教学活动过程,甚至是具体的教学环节。教师在选定了一堂课的内容并明确了教学目标之后,要考虑怎样去讲授这一节课,怎样更好的让学生理解这些内容,怎样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怎样提高学生的能力等等,对一具体实施过程的谋划就是教学策略。)。 (2)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二者都是师生为了某种教育教学目的,所采用的各种手段、方法的总和,都是教学论要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区别:每一种教学模式都反映了一定的教学思想、教育目的、教材内容的选择、教学原则、和一系列的完整的操作程序和体系等。教学模式是对多种教学方法的提炼和组合,而教学方法常常表现为教学过程中的某一个侧面的一系列操作活

英语课堂教学策略——如何有效选择和运用

《英语课堂教学策略——如何有效选择和运用》 读书笔记 由朱晓燕编著的《英语课堂教学策略》是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英语教师教育系列”丛书之一。这本书和一般的英语专业理论书籍不同之处是理论清晰、事实详实,有好多实用有效的教学技巧。但第一次看的时候确实有很多不懂之处,本学期的读书摘记我就选择这本书,静下心来,细心研读,一下子就被书中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大量的课堂操作方式以及技巧吸引住了,自己感觉收获很大。 一是本书语言浅显易懂,内容实用,举例具体。从内容来看,本书建立了一个引导专业思考的框架,这里称之为概念图。作者以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迫切需求为出发点,以现实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以外国语言学、英语课程标准、二语习得和英语教学法等理论为依据,针对现行英语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结合作者从事英语教学和教师教育近30年的研究结果,综合提炼出这个“英语教学策略的思路框架”。看完书后,我感觉自己对以往一些教学中的做法有了一个清晰明确的认识,同时,也能更轻松,更灵活地运用各种策略来进行课堂教学。我对提到的“有效提问”感觉印象最为深刻。感觉很好的解决了自己在课堂上进行提问的一些困惑,如在技能教学策略中,就“听力教学策略”,它就提出了“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听前热身,介绍背景”、“指导方法,授人以渔”等的方法;“阅读教学策略”中,它就提出“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采用多种教法”等策略。如在提问方面:我们要注意提问的梯度,提问最好是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层到深层,由聚合到发散,由是非问题到what问题再到why问题;如:给学生留出足够的准备时间,一般以三到五秒为宜,最多不能超过20秒;又如:提问不只局限于教师提问还应该有学生提问。学生提问要注意制造自由的空间和安全的环境使学生可以毫无顾虑地提问。还要注意一堂课的整个过程中教师都应给学生留有提问的时间,而不应将学生提问留到节课课结束之时。我觉得这些策略非常切实,特别符合我们英语的教学,如果能充分学习并利用这些策略,对不同水平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使每个学生都有所学、有所悟,我相信,我们的英语教学成效定能得到很大的提高。 二是读完本书让我羞愧于自己在教学理论和策略方面知识的匮乏同时,更让我明白英语教学的成功应体现在“培养学习者在真实的情景中有效使用英语的能力”,反思自己以前的教学,好多都是自己一些粗浅的经验积累,在教学中很多时候只是随心教学,所以一直以来,自己成熟稳定教学风格形成方面没有取得重大突破,而阅读此书,让我了解了许多有理论支持的教学方法。如:语法翻译法、直接教学法、认知法、自然法、社团教学法、沉默教学法、全身反应法、暗示教的原“教必有法”从书中我悟到了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学法。. 则性和“教无定法”的灵活性特点之间的统一关系。教师不应拘于一法一策,囿于一方一圆,而是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将各类方法加以组合和调配,在吸收、借鉴已有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发挥,逐步形成富有教师个人特色的教学风格。 三是书中的好多观点让我深受启发:呈现学习任务时,应当向学习者描述任务中的问题发生的物理背景、组织和社会文化背景。并且,问题的呈现必然是有趣的

03教学策略的建议

三、教学策略的建议 “策略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定位。”教学策略是指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而采用的一系列手段、方法和途径。 ⒈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教师要注意营造良好的信息技术学习氛围。良好的信息技术学习氛围是有效教学的前提。 (学校)物质条件环境、(教师)课堂信息文化环境。 教师应在引导学生把握知识体系的基础上,适当放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技术 工具的操作方法与应用技巧,在过程中认识和理解相关概念和原理,陶táo冶yě心性,形成健康人格;教师要做好指导和调控,有计划地让每个学生亲历与体验需求分析、方案设计以及方案实施等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鼓励学生在过程中积极思维、大胆想象、勇于创新。 ⒉恰当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方法。 例如:讲授法、讨论法、发现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实验法、导学法、辅导法、谈话法、陶táo冶yě法、任务驱动法、交流法、互动法、练习法等等。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使用的教学方法是讲授法。讲授法是教师用简明、准确、生动的语言传授知识,开发学生智力的方法。在形式上看是教师主动,学生被动,但是在思维上应当是师生互动的。讲授法又可以表现为讲述、讲解、讲演、讲读等形式。 “学无止境,教无定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教学实际情况需要,恰当地采用讲授、观察、讨论、参观、实验等方法。 学习借鉴,批判吸收。灵活运用,恰到好处。符合常规,每有特色。 在继承的基础上,大胆改革,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 “仸务驱动”“作品引导”“探究式学习”“主题活动式教学”“深度学习”。 ⒊重视结果,更重视过程 教师设置情境,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情景教学) 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与学生一起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师生共同学习)让学生亲身经历处理信息、开展交流、相互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亲历、合作学习)例如:《小马过河》的故事。 小马驮着粮食去磨坊遇到一条河,不知河水的深浅。问小松鼠,小松鼠惊恐地说:“河水深得没mò过了头,还淹死过同伴呢!”又问老黄牛,老黄牛不以为然地说:“河水很浅,只是没mò过了脚面,能淌过去。”小马不知谁说得对,回家问妈妈,妈妈鼓励小马说:“你去自己试一试。”小马来到河边,小心翼翼地、一步一步淌过了河。河水深处刚刚没过小马的膝盖。 河水既不像小松鼠说得那样深,也不像老黄牛说得那么浅。 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亲口尝一尝! 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选择与确立主题,分析需求并规划、设计内容,根据需要与创意获取并加工信息,准确表达意图或主题思想;要引导学生通过交流,评价和反思问题解决的各环节及效果,在“做中学”“学中做”的过程中提升他们的信息素养。(过程教学)

识字教学策略与方法

尊重规律科学识字提升实效(定稿) ——识字教学策略与方法 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更加重视识字与写字教学: 高度重视贯穿始终 降低数量提升质量 多认少写识写并重 重视习惯培养能力 两表先行先认先写 一、走进识字课堂了解教学现状 (一)学生的问题: 1. 时间紧、任务重:《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第一学段( 一、二年级) 认识常用汉字1600 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占六年识字总量的百分之五十还多。两年要求认1600 个常用汉字,这是建国以来历次教学大纲所不多见的。新教材就注重学生大量识字, 老师感到困难。 2. 反复强调,错误依旧:有的字教师反复强调学生还是会出现错误,令老师大为恼火有迷 惑不解。尤其是在二年级的下学期和三年级会出现一个错别字的高峰期。形近字难以区分、 书写错误会大量出现。 3. 识字课单调,学生不喜欢: 识字教学缺乏生动性和情趣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加上低年级学生自控力差,学习汉字感觉困难。识字课的效果也大打折扣。 4. 低年级既要识字又要阅读, 怎样处理好关系: 低年级阅读教学和识字、写字教学的时间分 配怎样更合理,两者之间的关系怎样更合理。 (二)教师的问题: 1.识字教学不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缺乏情趣。 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只把汉字作为一种符号传授给学生,只注重汉字的拼读、认写,注 重记忆,而汉字所呈现的画面、情趣,汉字里面蕴含的思想、情感却被教师所忽略,汉字对于 学生的教育功能被教师忽视。 2.教学策略不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教法单一,程序固化,令学生对识字兴味索然。 (一拼拼音,二读生字,三唱笔画,最后组词)。 3.窄化识字写字教学的途径,不注重语言实践活动的开展。

教学策略的选择和制定的技能

教学策略的选择和制定的技能 今天,我和大家来共同学习第六章:教学策略的选择和制定的技能。 首先我们来谈一下什么是教学策略(课件出示):所谓教学策略是教师以提高教学效果为目的、以达成教学目标为指向,以教学情境为出发点的有关检查、评价、监督、控制、调节教师的各种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的程序性知识系统。 一般讲,教学策略是为达到某种教学目的使用的手段和方法。在此意义上,教学策略同义于教学方法。但从广义上讲,教学策略不仅用来表示为达到某种教学目的而使用的手段或方法,而且还用来指教学活动的序列计划和师生间连续的有实在内容的交流技巧、艺术。它的内涵较为广泛。教学方法这一概念就侧重在指教学过程的横向结构,指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教材等教学构成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稳定的组合方式,它的实质就是具体处理教与学的关系问题。 教学策略包含多个方面的含义,包括目标的设立、媒体的选择、方法的确立、活动的组织、反馈的方法、成绩的评定等等。所以,从系统的观点我们可以看出:教学策略是指以一定的教育思想为指导,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制定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调适、优化,以使教学效果趋于最佳的系统决策与设计。 教学策略的选择是相对性的,其适当与否与教学目标、学科性质以及学生年级能力等因素,都紧密相关。古语有:“术谋之人,以思谟为度,故能成策略之奇。”可见策略的突出特点在于对手段方法的计谋性思考。这表明策略不仅具有目标性、计划性和选择性,同时又具有艺术性、直觉性的特征。现在,我们就从四个方面来探讨一下教学策略的选择和制定。(切换幻灯片) 一、设计学法与教法的有机结合 教学效率、效益的提高,不能简单地依靠增大教师劳动强度和增加学生课业负担来实现。研究和改进教学方法,对工作中少走弯路,用较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环。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教学生,对于把学生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也具有重要作用。教师的教法制约着学生的学法,同时对学生的智力的发展、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幻灯切换后朗读,边读边击中要害鼠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因此,新课程实施重要的一点,就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教法的改变。在实际教学设计中,我们需要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的需要实现学法与教法的有机结合。例如(课件出示)第一行读完后说:注意给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没有思考时间的提问回答,看似流畅,实际低效。特别更要注意问题的导引,有效提问的设计等。(课件点返回)下面,我们就对教法和学法做一下具体的分析。二、自主学习策略的使用 (一)、首先我们来学习下自主学习的概念和特征。(点击课件) 行为主义心理学者认为,自主学习包括三个过程,自我监控、自我指导、自我强化。而建构主义学派认为,自主学习实际上是无认知监控的学习,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任务的要求,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以:“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为课堂教学模式的一种教学方法。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将“自主学习”的特征概括为:(课件出示后读一下) (二)新课程“双向互动”和“知识建构”的操作原则决定有效的学习必然是自主的学习。新课程主张:教学是“沟通”与合作的活动,是“对话中心的教学”。 教学中的“对话”就是教师与学生以教材内容为“话题”中介,去共同生成和创造“文本”,构造“意义”的过程。(点课件)在课堂教学中主要存在两种对话:(点课件)一是学生与作为文本的课程——教材之间的对话。二是借助文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

教学方法的意见与建议

教学方法及建议 (一)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对于本课程的教学,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和当地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学习方法和途径。以下提供几种教学方法,供参考。 1.案例教学法 在法律教学中,案例教学具有特殊的意义。对案例的分析探究,不仅能使法律条文更加生动具体,而且现实中发生的案件又可能对法律条文提出挑战,引发争议,进而导致国家修订法律条文的可能性。 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法就是通过教师出示具体案例来组织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开动脑筋思考案例中的矛盾,参加讨论,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兴趣和能力。从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看,案例教学有助于“活化”教材,改革传统概念教学;能有效地解决理论知识和实际相结合的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学习兴趣;能有效地促进教学相长和师生互动。 案例教学法的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1)提出和阅读案例。它要求教师根据思想政治课的特点精选案例,有些案例还可能需要作相应的改造,要求最好是真实的、贴近生活的、具有代表性和针对性的,还要尽可能体现新知识、新观点、新材料。同时教师针对案例所设计的问题,一定是要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的问题,否则学生会失去兴趣。教师应当在课前布置相应的阅读材料。案例材料的选择,除教材提供的案例外,教师还可以选取其他资料。 (2)案例讨论。这是案例教学的核心环节,教师围绕案例提出问题,启发学生运用所学的原理进行分析。在讨论中,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鼓励不同观点展开交锋。教师要保留对问题的看法,在提出问题后先让学生自由发言,在适当时机可作适当的引导。教师应注意听取学生的发言,观察学生思考的路线,辨析其合理性与局限性。 (3)归纳总结。讨论达到一定程度之后,教师应针对案例及时进行分析讲解,梳理思维过程,最后给出相应的法律规定和法院处理结果。 (4)案例演练。教师可根据学生对教材理论知识的掌握,再次展示新的案例,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演练,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实施案例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准备合适的案例,使之符合教学目的,并且这些案例在表达、清晰度和智力要求方面要有很高的质量,这实质是要求教师不断提高理论水平,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尽量多地占有资料。案例教学法虽然是一种有价值的方法,但也有其局限性,它必须是在学生基本掌握了课程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因此,案例教学法与课堂讲授法不可相互替代。 2.体验式教学法

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 一、学习的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的概念,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方法和策略;掌握教学方法划分的依据和标准;了解当前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掌握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选用的基本标准、原则和技巧;在教学策略的选用上,重点掌握制定和选择教学策略的依据和原则;了解当代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的发展趋向。 二、学习要点 (一)教学方法的概念 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而采取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 (二)国内外教学法的分类 1、国外教学法的分类 美国学者拉斯卡提出:“教学方法就是发出和学生接受学习刺激的程序。”这些学习刺激称之为A、B、C、D刺激,由此形成四种教学方法。 (1)呈现方法 (2)实践方法 (3)发现方法 (4)强化方法 2、我国教学方法的概括性分类。 从具体到抽象,教学方法由三个层次构成: (1)操作性教学方法

(2)原理性教学方法 (3)技术性教学方法 (三)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分为九种,即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演示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讨论法、研究法。 (四)教学策略的概念 教学策略是为了达成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 (五)教学策略的特征 1、指向性 2、操作性 3、整体综合性 4、调控性 5、灵活性 6、层次性 (六)教学策略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1、教学策略与教学设计 2、教学策略与教学思想 3、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 4、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 (七)构成教学策略的要素 一个成熟的有效的教学策略一般包含以下几个要素:指导思想、教学目标、

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

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 对于理论性比较强的学科的教学是有一定的难度,它最适合于有一定的经念的教师,而对于一些年轻的教师来说是一件比较头痛的事情。 对于理论性比较强的学科的教学,本人认为:在教学前,必须对教材十分的熟悉,只有在对教材的熟悉才能在教学过程中,立足于教材,并把教材的学习内容扩展出去,引进一些比较生动的实例,对理论进行生动阐述,这样才认人感觉不到厌烦,才不会累。 但是,相反:有些老师只是对课本进行一次复制,甚至一字不漏去读出来。难道这也算是教学,这也算是大学的教学,难道大学生字都不认得,要你这样一个一个得读,这有必要吗?还有些老师一次备课就用了好几年,一变也不变,这难道也叫教学吗?这样教,是教人学生的还是学死的东西?? 还有些老师,上理论课的时候老是过于注重强调出勤,例如:用按座位坐、或用出勤来压制学生等,本来学生就不是很喜欢上理论课,这样一搞,更使学生产生厌恶的情绪,甚至使抵抗。当然,出勤是必要的,但不要过于强调。让人感觉来上课只是为了出勤而不是为了学习知识,或者感觉老师要的就是出勤这样的要求。 其实,要教好理论课,特别是理论性比较强的学科时,首先要做是跟们及时交流。建立平等的关系、还有就是宽容。有些老师提问学生,学生答不上,就针锋相对,甚至侮辱学生、说些有辱人格的话。就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说,这样的老师是不及格的、失败的。虽然学生也有些不对,但如果老师和颜悦色的说,不要说些过于偏激的话,师生关系会更好,更有利于教学。其次,老师要给予适当的引导学生,引导学生到课堂内容中来,培养学生的兴趣。还有,就是老师的用语的语调、声音是否清楚,老师的个人形象等。最后,理论和实践要密切结合一起来运用。 上面只是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当然,作为学生也有很多需要注意和改正的地方。但是,在课堂教学中老师的种种行为对学生有很大程度的影响,这一点是不应置疑的!!我想某些老师也许需要考虑一下自己的教学方法。这里只是对教学意见的一些意见和建议,谨供参考。 北京大学物理系(100871)赵凯华本文是赵凯华教授在中国教育学会物理教学委员会理事会上作的学术报告(1999年11月3日于安徽省黄山市。根据录音整理)今天我主要谈物理教学改革的一些问题,谈我自己近些年来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我们的经验。我不想对此问题作全面地论述,而只是谈一些看法,供大家参考。教学改革的两个中心问题教学改革有两个中心问题。首先,教育改革要转变教育思想。如果教育思想没有变化,改来改去是改技术细节,没有抓到要害。第二个是课程内容的改革。这是一个长期的任务,需要一点一滴的积累。这两个问题都是教育部的领导提出来的,我们都赞成,都拥护。教学内容的改革,根据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一、有效教学设计的基本特征 1.发展性 所谓发展,简单地说,就是指学生经过学习产生的变化、取得的进步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就是每节课都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收获。这种收获表现为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从不能到能、从不想学到想学、从想学到学好的变化上,特别是学习方法的掌握和学习能力的提升上。有效教学设计体现在学生个体身上,还应充分考虑个体的差异,不硬性规定“步子”大小,不强求全班同步行进,允许学生根据各自的学习需求、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选择各自的发展目标和目标达成的先后。有效教学设计要体现适合于不同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异步运行”的学习环节。 2.开放性 有效教学设计立足于课堂是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教学内容以教材为范例,从单一的书本知识向学生的生活、生产和社会等方面拓展,将学生的个体知识、直接经验以及学习环境看做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学方法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提倡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研究性学习;教学过程注重师生的交流互动与心灵对话,让学生多一些感悟、体验的机会,多一份参与的激情和动力;问题解决从答案唯一、解法唯一向条件、问题、解法和结果的适度开放转变。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习能力。 3.生成性 有效教学把预设看做是生成的前提,没有充分的预设,就不可能有预期的生成。对于处理好预设外的情况,传统课堂看成是

一种意外收获,有效教学则当成一种价值追求;传统课堂看成一种教学机智,有效教学则当成彰显课堂生命活力的常态要求。因此,有效教学设计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要多一些弹性灵活的成分,以便根据教学过程中学生涌现的各种信息,及时修正原有的教学设计,灵活机智地选择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有效达成预期的学习目标。 4.反思性 教学设计是一个连续的、不断改进和提高的过程,构思于课前,展开于课堂,调整于过程,完善于课后,环环相扣,动态发展。反思是修正、完善教学设计的前提,是提高后续教学设计有效性的必要环节。教学设计只有适合的,才是有效的。 二、有效教学设计的基本策略 1.教学目标明确化 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习结果,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细化,对教学过程具有指导和定向作用,并为教学评价提供标准和依据。有效教学要求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并将目标导入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这样,既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期待和达成学习目标的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结果有效地评价,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及时反思与校正,从而为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奠定基础。 2.知识呈现情境化 情境对于教学的作用论述颇多。其中,德国一位学者的比喻,十分精辟。如果将几克盐放在你面前,你无论如何难以下咽。但是,当将这几克盐加在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就在享用佳肴时,将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要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融人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生机活力,

教学策略和教学建议

小学科学“生命世界”教学策略概览 一、关于教学策略 (一)教学策略概述 1.界定:对教学策略的界定,可以说仁者见仁。 较早研究课堂教学策略的美国学者埃金等人认为,教学策略就是:“根据教学任务的特点, 选择适当的方法。” 顾明远在《教育大辞典》中的定义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某一特定目标而采用 的相对系统的行为,包括事先有意识确定的一些教学方法。 张大均在《教育心理学》中提出:“教学策略是教学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在特定教学情 境中为完成教学目标和适应学生需要而制定的教学程序计划和采取的教学实施措施。” 袁振国认为: “所谓教学策略,是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形成的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 教学方案。教学策略具有综合性、可操作性和灵活性等基本特征。”(1998) 尽管对教学策略的内涵存在不同的认识,但在通常意义上,人们将教学策略理解为: 教学策略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完成特定的目标,依据教学的主客观条件,特别是学生的实际,对所选用的教学顺序、教学活动程序、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媒体等的总体考 虑。 教学策略是教学模式的核心,它是在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通过多种教学活动的科学 分析产生的,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可操作性。他能使教师摆正教和学的位置,有效地改善教和学的行为,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 2.教学策略具有如下特点: (1)具有指示性和灵活性,不具有规定性。教学策略指向具体的学习目标,不同的学习目 标需要使用不同的教学策略。 (2)对于教学来说,没有任何单一的策略能够适用于所有的情况。 (3)有效地教学需要有可供选择的多种策略来达到不同的学习目标。 (4)最好的教学策略就是在一定情况下达到特定目标的最有效的方法论体系。 3.制定教学策略的依据 (1)从学习目标出发教学策略是实现具体学习目标的操作方式,有什么样的学习目标, 就应该有与之对应的实现学习目标的策略。 (2)根据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 教学策略是实现学习目标的手段,是促使教学成功、促进学生学习发生的方式和方法。因此,在策略的制定要遵循教学和学习规律。即以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为依据。 (3)要符合学习内容 相对于学习内容,教学策略是实现学习目标的手段,是促使教学成功、促使学生学习发生的 方式和方法。因此,在策略的制定要遵循教学和学习规律。即以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为依据。(4)要适合教学对象的特点 不同年龄、不同特征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学习风格,对实现学习目标的态度倾向不同,因而要求有不同的教学策略。在制定教学策略时要考虑对学生的特征分析结果 (5)要考虑教学策略实施的可能性 教学策略的实施受教学条件的制约。一方面根据教学条件的具体情况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 另一方面根据地区教学条件特点,创造性地制定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及教学方法的区别

教学策略及教学方法的区别 教学策略及教学方法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请注意区分并整理出教学策略及教学方法的类别及各个类别的特点? 教学策略定义: 以下是关于教学策略的三种观点:(1)教学策略是指教师在课堂上为达到课程目标而采取的一套特定的方式或方法。教学策略要根据教学情境的要求和学生的需要随时发生变化。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的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绝大多数教学策略都涉及到如何提炼或转化课程内容的问题。((2)所谓教学策略,是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形成的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教学方案。教学策略具有综合性、可操作性和灵活性等基本特征。(3)教学策略是为了达成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 这三种观点的相似之处在于都认为教学策略的实施是为了达成教学目标(课程目标),具有灵活性(或称为变通性)。不同之处在于,第一种观点认为教学策略是“一套特定的方式或方法”;第二种观点认为教学策略是“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教学方案”;而第三种观点则把教学策略归结为“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在此基础上,可以找出教学策略的一些特征及其基本含义:教学策略是为达成教学目标而采用的一整套比较灵活的教学行为,它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依据教学的计划、学生的身心特点对教学原则、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一种变通性地应用。 分类: 对于教学策略的分类方法又有好多种。但按照信息加工的控制点来划分,可以分为替代性、生成性和指导性三种。 替代性教学策略是指教师选择特定的教学内容,并将其组织安排好,然后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将其传授给学生。在此过程中,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教师,而学生没有主动性。 生成性教学策略是指鼓励学生自主的形成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并对其进行组织、理解、强化和迁移。并在教学中构建自己特有的教学意义。 以上两种观点都是希尔斯提出来的。为了发挥前两种教学策略的优势并弥补其不足,加涅又提出了指导性教学策略。

历史教学的方法及建议

一、激情教学,营造氛围。 想要在课堂上顺利开展教学活动,作为教师必须想方设法创造良好的氛围,活跃学生的思维,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教师就必须全情投入。相信大家都会有这样的一些体会:如果在哪节课上,我们始终以同一种(平和的)语调或带着某种情绪上课,这节课肯定是哈欠声不断,不一会儿,班上的同学就“倒下一大片”了。我们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自己就必须保证在每节课上都充满激情,不管碰到什么烦恼,都得暂时无条件地把它抛开,全副身心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去,通过我们激昂的,抑扬顿挫的语调及丰富多彩的身体语言,使学生深受感染,进入学习角色,这样良好的课堂氛围很容易就营造出来了,也意味着这一节课已成功了一半。 二、历史课的知识串联法 所谓知识串联法,就是抓住历史线索。这线索犹如网之纲,纲举目张,基本知识就会一网而尽。历史知识一般由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几个基本要素构成,上历史课必须把这些基本要素讲清楚,这是历史课与其他课程的最大区别。这些要素又可演化成为历史的基本线索,并以这些基本线索把相关历史知识串联起来,好像用线串珠子一样。 比如,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列出大事年表;以空间的转移为线索,按一定的地点、区域或国别范围来讲授历史;以人物的活动为线索,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无论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往往贯穿了整个时代,中国民主革命史与孙中山、毛泽东的名字几乎密不可分;以历史事件的发展为线索,讲清起因、经过和结果,就可以知道每一种历史现象的兴衰过程。此外,还可以把握一定的社会矛盾为线索,分清每个历史发展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解决矛盾的基本方式(改革和革命),以及矛盾产生、发展、激化和消失的过程。用马克思主义的矛盾论原理来分析历史问题,我们就会发现一切历史事件都是由一定的社会矛盾引发的,而历史事件又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都必须同一定的社会矛盾联系起来,如评价历史事件的性质要看其主要方面,评价历史人物的作用要一分为二。 可见,历史教学抓线索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线索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思路,教学思路又是由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及教学条件来决定的。一个成熟的教师,其教学思路必然是十分清楚的,有条不紊的,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思维方式的,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要采用不同的思路来组织教学。 三、历史课的点面交*法 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最重要的是要找准“点”,以“点”带“面”。所谓“点”,就是历史纵向和横向联系的交*点,即座标。历史课的教学点,还包括现实社会的一些“热点”和“焦点”问题,启发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思考这些问题。有人也许会认为这样做,上历史课会离题,

如何选择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

如何选择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 以学为主的教学策略主要有三种:支架式教学策略、抛锚式教学策略和随机进入式教学策略。 关于这三种教学策略教科书上已有很多介绍,这里就不再详谈,我只说点自己的理解。 所谓支架式教学策略俗称“搭脚手架”,就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必要的框架、线索、路径、信息和资源,引导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引去开展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这些学习“支架”不一定需要一次性提供,而可以根据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依次提供,就像建房子时搭脚手架一样,要根据房屋建筑的高度来逐渐升高。 所谓抛锚式教学策略是指教师应该提出一个真实的问题或案例,让学生们围绕着这个问题或案例开展自学、协作与探究。这个问题或案例就如同一个“锚”,起到固定学习活动(船)的中心和范围的作用,让所有的学习活动都围绕着这个“锚”来逐渐展开。支架式教学策略和抛锚式教学策略可以结合起来使用,例如可以先利用抛锚式教学策略启动一项学习活动,再通过支架式教学策略引导学习活动深入开展。随机进入式教学策略是指要从不同时间、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或以不同方式“随机”地进入同一个学习主题,从而加深对学习主题多层次、多角度、立体化的理解。 上述三种教学策略只是提供了一种粗略的指导学习的思路,具体如何开展需要结合学习内容由教师创造性地发挥。开展教师指导的自主学

习、协作学习和研究(探究)性学习较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法要复杂得多,条件要求要高得多,效果也较难确定。当然,如果开展得好,学生的收获也较听课要大得多。所以我说这种活动式教学法是教学法中的“尖端技术”,只宜用于一些合适的课程、合适的内容。如果普遍推广,不仅成本极高,效果也未见得佳。 何克抗教授针对以教为主和以学为主两种教学策略各自的优缺点,提出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模式”,这一思想是很好的。但在教学中到底如何理解“主导”与“主体”的关系,拿捏起来比较困难。根据何教授提出的过程模式,我的理解是:双主模式实际上是在确定教学主题与教学目标、并对学习者进行分析后,加了一个选择的“枢纽”,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学内容的性质,教师应该决定下面的教学是选择以教为主还是以学为主。有些情况下应该选择以教为主,有些情况下应该选择以学为主。这个思路我也是比较赞成的。 一般来说,在大班教学、时间紧内容多、教学内容属于结构严谨的学科、教学资源不够丰富、教学条件不太充足、学生的自主性和自律性不强、评价体系以考试等传统方式为主等情况下,宜选择以教为主;反之,在小班教学、目标比较灵活时间比较充裕、教学内容属于结构松散开放的学科、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条件优良、学生的自主性和自律性较强、评价以作品和论文等多元评价方式为主等情况下,宜选择以学为主。 至于有些人还提出一种启发式教学策略,我以为无论是以教为主,还

关于教学方法的建议和意见

关于教学方法的建议和意见 新一轮课程改革已成为中学数学教师每一天都要面临的问题,作为培养数学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学科教学能力的严重课程,其教学目前尚有不尽人意之处:反映在学生学习上,重视程度不够,兴趣不浓,很多学生甚至认为这门课程学不学一个样,会写教案就行;反映在教学效果上,问题突出体现在数学教育实习中,如不会运用数学教育原理指导教学,不会运用一些基本的教学技能等。 新课程的实施现状主要涉及到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课程改革的实施者--中学教师对新课程并不十分认同和理解,部分教师在新课程实施的方式方法上也同样存在着守旧和不理解的情结,对新课程所要求的内容、范围等把握不准。很多中学在进行课程实施中还是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第二、作为学习者的学生对新课程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及教科书都有与以前例外的认识,认为考试评价与新课程理念并不一致。 针对中学数学教材教法的现状及新课程改革的特点,以及对中学教学数学教材教法的改革经验,我有如下建议: 1.重视对学生进行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渗透是教材教法课改革的关键 新课程改革的内容、教学方法、评价建议、教学建议等都是根据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相应制定的。即新课程理念是指导新课程改革的指针,对于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关系到教材的编写、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评价的制定等。叶澜教授曾指出:“具有一定的教育理念,这是新型的严重特征,也是决定把工作做成工匠型还是专家型的严重因素。”因此,必须对师范生进行新课程理念的渗透,从新课程产生的背景、研制,以及国外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失败的教训与胜利的经验等,新课程标准与我国原教学大纲的区别等。 2.增加现代数学观点下的中学数学是培养未来型数学教师的基础 在新课程中我们深刻体会到:中学数学现代化今天已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这一事实,中学数学教育的发展是不会停步的。高师数学系开设哪些课程才能保证具备这样“现代素质”的未来型教师呢?除常规的教法课的理论与技能课之外,还应增设现代观点下的中学数学内容。

论文小学中年级作文教学策略与方法

新课程下小学中年级作文教学初探 侯坪完小胡玲芝 摘要:作文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小学中年级是作文教学的起步阶段,是小学看图说话写话向命题作文的过渡阶段,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中年级的学生一方面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词汇量,从一句话的写作训练到片段写作训练有了一定的练习和经验,另一方面却又缺乏写作方法的积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对学生观察能力和习惯的培养,为写作积累素材,同时也要注重写作方法的提炼及对应的训练,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除此之外,教师还应注重学生作文修改能力的培养,只有具备了自行修改作文的能力,学生的作文水平才会有长足地进步。 关键字:新课程标准;小学中年级;作文教学;教学策略与方法

"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或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意义的内容,用恰当的文字表达出来."【1】小学生作文教学也就是引导小学生利用已掌握的语言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根据现行教育教学大纲要求,小学低年级主要为说话、写话阶段,以看图说话、写话为主要形式,以词句训练为主要内容;中年级主要为段的训练阶段,以观察作文为主要形式,在语言表达上侧重抓好段的训练,培养学生具有围绕中心,按一定关系组句成段的能力。在小学学习过程中,中年级处于小学语文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过渡阶段,他们一方面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词汇量,从一句话的写作到片段写作有一定的练习和经验,另一方面他们却又缺乏写作方法的积累。这一时期的训练重点为一篇完整的文章写作,因此不但要讲究作文的篇章结构,也要求用上一定的写作方法。 但在教学过程中本人却发现三、四年级的作文还存在着不少问题。通过对许多学生调查后发现,他们对待作文的态度却只是将其看成是老师交代的任务,只要字数划够,老师一交就完事。学生没有正确的写作动机已为目前小学生作文中最大的问题。其次,许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想写点什么,可又不知从何下手,写出来的内容杂乱无章毫无头绪,其主要的原因就是缺少细致的观察和写作方法的欠缺。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写作的基本理念是:"写作是运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小学作文教学是一项系统的综合工程,中年级是由看图写话向命题作文过渡的一个阶段,打好这个基础,也就为高年级"篇"的训练创造了条件,更为学生今后写作水平的提高打下坚实基础。那么,中年级的作文教学应该如何展开?笔者试着对此进行初步的探究,以期能够为日后的教学提供指导。 (一)解放身心,激发写作兴趣 都说“兴趣最好的老师”,对写作充满兴趣是学生写好作文的首要前提。当前很多学生对作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畏难情绪,一听到要写作文便唉声叹气,毫无兴趣,这如何能让他们写出一篇篇情感饱满,内容充实的佳作?中年级是作文训练的初始阶段,因此,从这一时期起,教师应注重从学生心理素质入手,创设一个良好的写作氛围,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实施教学过程的教学思想、方法模式、技术手段这三方面动因的简单集成,是教学思维对其三方面动因的进行思维策略加工而形成的方法模式。教学策略是为实现某一教学目标而制定的、付诸于教学过程实施的整体方案,它包括合理组织教学过程,选择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材料,制定教师与学生所遵守的教学行为程序。 目录 1概念 2特点 3基本类型 4相关关系 5关于选择 1概念 对教学策略的基本理解 在《辞海》中,“策略”一词指的“计谋策略”,而在较为普遍性的意义上,策略涉及的是为达到某一目的而采用的手段和方法。国内外学者对教学策略有很多界定,这些界定即呈现出一些共性,又表现出一些明显的分歧,有如下三种观点: “教学策略是指教师在课堂上为达到课程目标而采取的一套特定的方式或方法。教学策略要根据教学情境的要求和学生的需要随时发生变化。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的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绝大多数教学策略都涉及到如何提炼或转化课程内容的问题。”(施良方,1996)“所谓教学策略,是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

生的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形成的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教学方案。教学策略具有综合性、可操作性和灵活性等基本特征。”(袁振国,1998) “教学策略是为了达成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和学新,2000) 尽管对教学策略的内涵存在不同的认识,但在通常意义上,人们将教学策略理解为:教学策略是指在不同的教学条件下,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结果所采用的手段和谋略,它具体体现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 教学策略的含义 关于教学策略的含义,各个研究者的阐述各不相同。邵瑞珍认为,教学策略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达到一定教学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相对系统的行为(李晓文、王莹:《教学策略》,5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这个观点把静态的和动态的角度综合起来考虑,但仍然偏重教学策略在教学过程中的实施技术。 2特点 对教学行为的指向性 教学策略是为实际的教学服务的,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目标是教学整个过程的出发点。教学策略的选择行为不是主观随意的,而是指向一定的目标的。业已作出的选择行为在具体的情景中会遇到预测不到的偶然事件,为了达到特定的目标,教师个体需要对选择行为进行反省,继而作出再选择,直到达到目标。(梁惠燕:《策略本质教学新探》,载《教育导刊》,2004⑴。) 因此,任何教学策略都指向特定的问题情境、特定的教学内容、特定的教学目标,规定着师生的教学行为。放之四海皆准的教学策略是不存在的。只有在具体的条件下,在特定的范畴中,教学策略才能发挥出它的价值。当完成了既定的任务,解决了想解决的问题,一个策略就达

教学方法的意见和建议

教学方法的意见和建议 1.情境教学法 “情境”可以刺激学生的感官,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并有效地激起学生的情感活动或体验。教材的这种设计增强了可读性、趣味性,可以帮助学生由感性到理性,全面、准确地把握教材的有关知识。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每目探究活动所设计的情境,引导学生把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促使其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成新的知识,并获得一定的情感体验。例如,“科技让生活更美好”、“生命科技面临的伦理难题”、“走进虚拟世界”等目题下设计的探究活动都是以图片和问题形式呈现,图片比较直观地呈现了所要探讨的内容,为学生的思考提供了一定的思路。探究活动中还有一些问题情境的设计,例如,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悲观主义、乐观主义两种观点,我们应赞成哪一个?是否应该发展转基因作物?科学家是否负有道德责任?该不该对科技活动进行伦理监督?等等。这些探究活动都在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让学生在价值冲突中澄清观点,在比较鉴别中辨别观点,在自主探究和平等沟通的过程中提炼观点,从而做出符合伦理要求的价值选择。教学中应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给予学生一定的价值选择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对不对、该不该、能不能、值不值等方面进行权衡和判断,从而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2.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法 学生可以从多层面、多角度进行探究活动,包括观察社会生活各个层面的现象;提出问题;设计调查方案,统计调查结果;通过各种渠道搜集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有效地整理;分析、解释信息;交流探究成果等。 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信息的收集和整理进行自主探究,如“你还知道哪些与生命科技相关的手术或试验取得了成功?”“你注意到哪些商品贴有转基因产品的标签?请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哪些国家不允许生产和进口转基因产品”。这些均可在课前由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完成,然后将自主探究的成果在课上进行交流。为了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可以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大家集体合作完成。经过这种探究性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建构知识。 3.运用与实践教学法 在探究活动中,教材设计了一些认知性和践行性的实践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以下几种实践活动。 (1) 结合相关探究活动的要求,利用多种渠道搜集各种资料用于学习。 (2) 走访邻近的医院或科研单位,了解生命科学的新进展及相关问题。 (3) 结合本专题的活动建议,设计调查问卷,调查同学或校外人员对生命科技发展中伦理问题的认识,进行统计和分析,并撰写报告或论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