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年俗

年俗

年俗
年俗

社会调查---中国“年俗”、“年物”

14级艺术设计学李莹

内容摘要:“过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隆重的节日风俗,也是连接中华文明的精神纽带,千百年来繁衍生息,追逐变革过程中形成了形形色色的春节过年习俗。从腊月二十三“送灶神”到正月十五“闹花灯”二十五“老天仓”二月二“龙抬头”这个年才算结束。它蕴含了民众的生活习惯,信仰,还有美好愿望,更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关键词:年俗,年物

一、“年”的由来

“年”一来,树木凋败,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那么“年”究竟是怎么来的呢?民间主要有两种说法。

民间主要有两种说法。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这一年村里来了个乞讨的老人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乡亲们有的收拾行李,有的封锁门窗,有的赶牛赶羊。只有村东头的老婆婆给了老人一些食物。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灯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看到了婆婆家的状况都知道了驱兽的办法于是纷纷效仿。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另一种说法是,我国古代的字书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以“年”便被引申为岁名了。

二、春节习俗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煮白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日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这是汉族民间一首歌谣,反映人们对新年的盼望还有欢呼和雀跃。

1、腊月二十三“祭灶神”。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王

爷自上一年的除夕以来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护和监察一家;到了腊月二十三日灶王爷便要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送灶,多在黄昏入夜之时举行。用饴糖供奉灶王爷,是让他老人家甜甜嘴。

2、腊月二十四“扫尘日”就是年终大扫除又叫“扫房”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

3、腊月二十五“接玉帝”旧俗认为灶神上天后,玉帝会与当日亲自下界体察人间善恶,定下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拜以祈福,这一天起居言语都要谨慎,好好表现争取博得玉帝欢心,降幅来年。

4、腊月二十六“割年肉”从这一天起要开始置办年货了。百姓纷纷前往赶集买年货,烟、酒、鱼、肉、鞭炮和走亲戚用的礼品一样也不能少,年味已渐浓了起来。

5、腊月二十七“宰鸡赶大集”这一天,家家户户除了要宰杀自家的家禽,还要赶集上店、集中采购。例如:鞭炮、春联、香烛、烧纸、牛羊肉、赠送小孩子的各种玩具礼品、女孩子的各种头花饰物等等。这一天,各地的集市都十分红火热闹。

6、腊月二十八“把面发”到了二十八这天,就该准备面食了。在过去社会发展低下,还没有现代比较方便的发酵粉,普通的面提前几天多做好了容易坏,只有发面不爱坏,于是二十八这天就发面,准备正月初一到初五的主食,同时,这也是因为旧俗认为初一到初五期间不能动火蒸馒头的缘故。总之各家各户是要开始准备主食过年了。

7、腊月二十九“蒸馒头”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二十八做好了发面,二十九就要开始蒸馒头了,人们尽情发挥想象,把馒头做成寿桃、小动物等各种造型。

8、大年三十

(1)大年三十包饺子大年三十包饺子是中国的传统,大年三十这天一定要吃饺子,所以家家户户都会早起包饺子,在众多的饺子中只包上几只带有花生或其他果仁的,谁吃到了这样的饺子就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会交好运,有吉祥之意。

(2)大年三十贴春联在大年三十到来之前,对于每家每户来说,别的门饰可以忽略不计,但一定要贴上一副红彤彤、喜洋洋的春联,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以增加节日的喜庆气氛,也预示着来年的好兆头。

(3)大年三十点灯笼大年三十都要在家门前挂上红彤彤的灯笼,春节期间都要彻夜通明。从大年三十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期间不能关灯,这意味着益寿延年,香火不断。

(4)大年三十吃年夜饭大年三十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一天,也是合家团圆的一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每家每户的年夜饭都置办得非常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

(5)大年三十看春晚全家团圆最少不了的就是收看每年一次的春节晚会,春节晚会已经逐渐成为大年三十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全家老小聚集在电视前收看春节晚会,这种喜乐融融的氛围可是任何节日都难以比拟的。

(6)大年三十放鞭炮大年三十是一年中的最后一天,也是迎接未来一年新的开始,大年三十晚跨年的那一刻就会响起“隆隆”的鞭炮声,预示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红红火火。

过了大年三十这个年还不算结束,初一到十五更是热闹非凡。从初一的拜访亲朋好友到十五的看花灯旧俗的年才算稍微的安静下来,正月二十五“老天仓”更是我们辽宁传统的习俗,汉族民间纪念女娲补天拯救人类的纪念日,也是古代人们期盼风调雨顺、万物欣荣、农业丰收和安乐和平的节日。二月二的“龙抬头”才算给这个大年收了一个尾,二月二是俗称的“春耕节”是求雨的日子意味着希望今年风调雨顺,大丰收。

三、春节年物

1、春联;抒发美好愿望,增加节日喜庆气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2、“福”倒;“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3、爆竹;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4、压岁钱;民间认为分压岁钱给孩子,当恶鬼妖魔或“年”去伤害孩子时,孩子可以用这些钱贿赂它们而化凶为吉。

5、饺子;过年时,讲究守岁时包,辞岁时吃,即到子时吃,此时为两年之交、迎新辞旧的时刻,具有特殊意义,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预示新的一年里交上好运。二是饺子形如元宝。人们在春节吃饺子取“招财进宝”之音。是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喜气的东西包到馅里,以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期盼。

四、节日的变化

由于地域的变化和中外文化的交流,现在的“年”跟过去大大不同。而年夜饭却一直不曾改变,每到过年全家人其乐融融做一大桌,一起吃年夜饭。虽然春运潮一年比一年猛,各地春联一年年在贴、灯笼一年年在挂、鞭炮和礼花一年比一年热烈,年味越来越淡却是很多人的共同感受。过去的“年”人人翘首以盼,而现在的“年”失去了当初的味道,没了当初的感觉。很多出生在城市里的小孩子甚至不知道过年意味着什么,究竟是什么才导致“年”变成了现在这样呢?

在过去的新年里大人们走亲访友,孩子们东走西窜,大街小巷热闹非凡。小孩子们还会穿上爸爸妈妈给买的新衣服,还可以吃到平时吃不到的“好吃的”家家户户张灯结彩无一不热闹。而现在过年对于城市上班族来说无非就是放了一个休息假,大家都窝在家里不肯出来,大街上冷冷清清,更多过年的气氛是由商家营造出来的。如今春节现在的家庭过年显得“省事”多了———年夜饭到酒店吃、年前家里的卫生请来钟点工打扫、拜年时兴短信了、不放鞭炮安静了……现在几乎每个月都买新衣服,自然也就不会有什么感觉了。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首先来谈谈过年的吃,过去对于多数家庭来说,平时吃得都相对简单,一年中仅少数一些日子才会打打牙祭,给一家人吃顿好的,而过年更是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之一,所以,不论平时日子过得怎么拮据,年夜饭还是很重视的。鸡鸭鱼肉都是要尽可能的备齐全,特别是鱼,因为有“年年有余”的寓意在里面,很多地方的人不论生活条件如何,都会想尽方法也要在过年的时候吃上条鱼,另外,像火腿、腊肉之类的,也基本只在过年才会进门。所以过去,人们对过年的吃还是很期待的。而现在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物资已经大大的丰富了,人们生活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一年四季都可以在超市里买到几乎所有以前在过年才吃的东西。所以过年与平时也就差不多了。例如过去过年才吃得到的“春卷”虽然不能说味道有多么多么的好,但因为几乎是只在春节可以吃到,所以还是相当受欢迎的,不过它现在的象征意义似乎更大一些——我们对过年时的吃也已经不再抱有多大的期望,所以,这方面的热情也减淡了。

其次,过去的生活村子里家家户户日夜劳作,常年在外奔波劳动,少有机会大家伙坐在一起其乐融融的谈谈过去的一年,团团圆圆的吃一顿饭,只有大年才有这一次的机会,晚辈可以尽尽孝心,长辈们享受天伦之乐。这么难得的机会当然人人都会去珍惜,去用心度过每一分钟。而现在想聚会是再简单不过的事了,几通电话下来,约好时间和地点,想什么时候聚就什么时候聚。在飞机、火车、汽车的帮助下,距离再也不是问题,12小时都可以从地球的一边飞到另一边。当机会不再难得,人们心态也就会发生变化,不再会刻意的去珍惜这片刻的温馨。

最后是孩子们的“压岁钱”虽然现在的孩子依然会为了过年收到的红包感到兴奋,但是里面蕴含的心态问题却依旧值得深思。在过去的新年,每到过年仿佛觉得自己在这一天变成了大富翁,很小的时候压岁钱可能只有一百块或者只有五十元,在现在看来确实很少,不够花一天的,但是当时就已经不少了,已经非常开心了。而现在,红包变厚了,孩子们更开心了,红包却失去了意义而成为同学之前攀比的工具。心态的不同,对压岁钱的态度也会不同,于是过来人也就会觉得过年已经变味了。

现在诸多的外国文化已经占领的很高的地位,例如圣诞节、平安夜、玫瑰花、巧克力、这一系列的文化及物质无一不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的特色抛在后面,置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于非常尴尬的位置。

但是,所谓的年味越来越淡,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是有利还是有弊?而我们都知道,事物的发展其实是存在两面性的!

其实,并不是年味越爱越淡,而是我们都在慢慢长大,逐渐的成熟,与小时候的期盼有所不同。时光冉冉,转眼间我也已经由当年的小女孩成长为现在的大姑娘,面对当今的信息时代,电话、电视、手机、电脑、网络,几乎普及全国的城乡。过年,那喜庆欢乐的信息管道,四通八达。坐在家里,就可以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过年,那幸福吉祥的鲜活触须,伸向地球村的每个角落。轻轻移动鼠标,五湖四海龙的传人,其骨肉之亲,同宗之情,就在掌骨中存活,就在双目前浮现。应该说,这些,不正是我国传统年味的继承发扬,扩展升华吗?

归根结底年味淡与不淡都是人们的幸福感的问题,过年时当人们感觉幸福,年味就很浓;否则就很淡。老的年味淡了并不是坏事,而新的年味越来越浓才是我们真正期盼的!

年俗文化知多少(中英)

春节从狭义上讲,一般就是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由一系列的活动构成的,一般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又以除夕、正月初一和元霄节为三大高潮标志;因此,春节以农历岁首为界,喜庆气氛要持续一个多月。岁首前有腊祭、祭灶、祭祖、除秽,三十日要贴门神、对联、吃饺子、放鞭炮,除夕有吃年夜饭、“守岁”等活动,正月初一晚辈向长辈拜年,然后到亲友家拜年。亲友第一次见面时,一般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喜”、“过年好”等祝福的话,互相祝贺。而这时,新女婿一般都要到岳父母家中拜年,日子一般选在年初三或初四。另外,各地除互相登门拜年,还有给儿童压岁钱、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逛花市、赏灯会等习俗……这期间游人满街,盛况空前,直到元宵节(正月十五)过后,春节才算结束了。 The Spring Festival is not the same as the original and now, in fact the Spring Festival is in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development to establish the. It is mainly in the twenty-four solar term in the spring and the lunar Suishou two content links appear in development. First of all, the Spring Festival is the lunar Suishou, commonly known as" have the spring festival". In ancient times, the " year" is not in the year twenty-nine or thirty, but in the " wax ", later" laba". After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 the" wax offering" to the end. Secondly, the ancient spring festival is Spring Festival, namely twenty-four solar term of the first section, is a spring festival; and because the Spring Festival is generally in the" beginning" before and after, so that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to the solar calendar, the Lunar New Year Spring Festival is called"". According to the Chinese lunar calendar, lunar January day in ancient times called yuan, Yuan Chen, yuan, Yuan Shuo, such as new year's day, commonly known as the Lunar New Year's day, and on the day, is moving towards the moon, three, three, three, three element such as another name for the beginning, that first day, month, year lunar January is the beginning of day three. The Spring Festival in a narrow sense, generally refers to new year's Eve and lunar January day; but in the folk, traditional Spring Festival is

国家软实力的作用

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作用 文化软实力外延宽泛,如果我们把文化理解为“人类一切精神活动及其结果的总和”的话,那么文化软实力这个概念的外延既包括政治、外交、意识形态、价值体系,又包括哲学、法律、语言、宗教、艺术等等,所有这些东西所产生的综合影响力,就构成了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不仅包括经济实力、技术实力、国防实力,同时还包括民族凝聚力、道德感召力、舆论引导力等等。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程度不断加深,与科学技术的结合更加紧密,国家文化软实力在经济、政治、外交、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现实作用越来越显著。 一、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经济作用 国家的兴衰、世界力量重心的转移,表面上看取决于资本、资源、军事实力等物质层面的东西,实际上,起根本作用的是精神层面的文化。13~14世纪,“文艺复兴”运动培育了意大利北部的威尼斯、米兰等城市的资本主义星星之火,16~17 世纪“尼德兰革命”后的荷兰以开放的文化环境,吸引了欧洲其他地区遭受宗教压制的工匠和学者,他们带来了技术、资金和思想,使荷兰取代意大利成为欧洲的经济重心。 17~18世纪,英国完备的专利保护和产权保护文化,对工业革命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引领作用。19世纪,以“新教伦理精神”为文化导向的殖民者在北美促成了美国的崛起。20世纪,日本和德国在战败后得以崛起,除了美国的保护与扶持以外,也得益于各

自的民族精神文化。而“亚洲四小龙”(香港、台湾、新加坡、韩国)的崛起,如果离开了市场经济与儒家文化的结合,也是难以实现的。 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上层建筑,对经济的作用主要表现为:(1)通过提高劳动力素质、调动劳动者积极性提高劳动效率; (2)通过影响企业文化促进企业发展; (3)直接转化为经济效益。 (1)通过提高劳动力素质、调动劳动者积极性提高劳动效率; 文化教育提高了劳动力的素质,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及产品的文化含量的主要因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份研究报告也说,不同文化水平的人,其提高劳动生产的能力为:小学 43%,中学 108%,大学300%。 文化软实力在对与错、善于恶、真与假、是与非等一系列问题上,提供了正确的判断标准,指导人们形成与主流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念,使人们明确自己享有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从而推动经济秩序的建立和完善,改善经济环境,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通过影响企业文化促进企业发展; 文化软实力在企业的表现就是企业文化。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发展的重要资源。企业经营管理中的文化要素越多,企业整体素质就越高,竞争力就越强。纵观世界,实力强大的国际企业,都很重视通过文化来塑造形象,提升无形资产的价值,获得张的资本,有的

中国年俗文化展示活动主持词

中国年俗文化展示活动主持词 主持人从升旗台一左一右上台(做拱手作揖状) 冯:过年好! 谭:过年好! 冯:祝你新年吉祥如意! 谭:祝你新年恭喜发财! 冯:同学们,刚才我们都是一些特定时节的祝福语,你们知道是在什么时候说的吗? (春节、过年) 谭:是呀,在中国多姿多彩的节日里,春节是最具代表性的,也是最为世人周知的传统节日。 冯:说到春节,还要追溯到它的起源。新年习俗定型于汉朝,到唐代时,春节转型为娱乐型的节日。一年一度的春节是辞旧迎新的欢乐节日,人们借此破除迷信、祈福,祝愿新的一年平安顺利。 谭: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现代人对于春节的观念似乎逐渐在淡化,为了使我们的传统文化不至于流失,为了更好的探寻和继承中华民族的精髓,我们在寒假进行了一次“学中华年俗文化”的实践活动。 冯:在这一次的活动中,我们知道了许多中华年俗,其中有贴春联;猜灯谜;包饺子、元宵;挂年画、送压岁红包等等,老师和同学们还亲自动手制作了年俗作品呢。 谭:今天,我们就请各班的学生代表将这些年俗文化作品一一进行展示。 挂年画 冯:年画是由古时的门神画发展演变而来的,是我国民间绘画艺术中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岁末春初,万象更新,人们将红火热闹,五彩缤纷的年画往墙上一贴,顿觉四壁生辉,喜庆气氛扑面而来。今天展示的四幅年画是3.3班郑乐晨、6.2班尹文文、6.4班魏文佳、孙雪梅等四位同学。 包饺子、吃元宵 谭:扫房、年夜饭也是春节的一个重头戏。春节饮食丰富多彩,南北风格各异。北方吃饺子,南方吃元宵和年糕。人们一般于除夕晚上包好饺子,到零点煮食,取其“更岁交子”之意,盼望年年有余,富足安康。今天为大家展示的是来自4.3班的同学。

春节习俗:中国人过年习俗大全

春节习俗:中国人过年习俗大全【小年祭灶】 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据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 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 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 那里讲坏话了。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 王爷,只限于男子。 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 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 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这大概是模仿 人间夫妇的形象。灶王爷像上大都还印有这一年的日历,上书“东 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 的地位。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以保佑全 家老小的平安。 1、大扫除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 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 祈求。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

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 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传说,古人认为人的身上都附有一个三尸神,他像影子一样,跟随着人的行踪,形影不离。三尸神是个喜欢阿谀奉承、爱搬弄是非 的家伙,他经常在玉帝面前造谣生事,把人间描述得丑陋不堪。久 而久之,在玉皇大帝的印象中,人间简直是个充满罪恶的肮脏世界。一次。三尸神密报,人间在诅咒天帝,想谋反天庭。玉皇大帝大怒,降旨迅速察明人间犯乱之事,凡怨忿诸神、亵读神灵的人家,将其 罪行书于屋檐下。再让蜘蛛张网遮掩以作记号。玉皇太帝又命王灵 官于除夕之夜下界,凡遇作有记号的人家,满门斩杀,一个不留。 三尸神见此计即将得逞,乘隙飞下凡界,不管青红皂白,恶狠狠地在每户人家的屋檐墙角做上记号,好让王灵宫来个斩尽杀绝。正 当三尸神在作恶时,灶君发觉了他的行踪,大惊失色,急忙找来各 家灶王爷商量对策。于是,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于腊月二十三日送 灶之日起,到除夕接灶前,每户人家必须把房屋打扫得干干净净, 哪户不清洁,灶王爷就拒不进宅。大家遵照灶王爷升天前的嘱咐, 清扫尘土,掸去蛛网,擦净门窗,把自家的宅院打扫得焕然一新。 等到王灵官除夕奉旨下界查看时,发现家家户户窗明几净,灯火辉煌,人们团聚欢乐,人间美好无比。王灵官找不到表明劣迹的记号,心中十分奇怪,便赶回天上,将人间祥和安乐、祈求新年如意 的情况禀告玉皇大帝。玉皇大帝听后大为震动,降旨拘押三尸神, 下令掌嘴三百,永拘天牢。这次人间劫难多亏灶神搭救,才得幸免。为感激灶王爷为人们除难消灾、赐福张祥,所以民间扫尘总在送灶 后开始,直忙到大年夜。 2、贴门神 我国各地过年都有贴门神的风俗。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人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传说中的神荼、郁 垒兄弟二人专门管鬼,有他们守住门户,大小恶鬼不敢入门为害。 唐代以后,又有画猛将秦琼、尉迟敬德二人像为门神的,还有画关

各地年俗文化

各地年俗文化 春节是中国人最隆重喜庆的日子。几千年的流传演变,积累起丰富的年俗文化。 广东深圳青睐桔子鲜花见人就发“利市” 山东莱阳吃“隔年菜”磕头“重男轻女” 湖北当阳洗澡穿新衣送礼送木材 湖北孝感戴着帽子吃年饭 河北承德高粱秸测旱涝本命年夜“躲星” 辽宁沈阳吃冻梨、点灯笼东北过年花样多 腊月二十三吃灶糖。北方人都供王爷,老百姓在腊月二十三用灶糖封住灶王爷的嘴,让他在玉皇大帝面前美言,以求来年大吉大利!腊月二十四扫房子。24日扫房可不是为了打扫卫生,是有讲究的,是将家里的晦气进行彻底地清洁达到驱除的目的。扫房之后,家中涣然一心。预示着来年红红火火,欣欣向荣! 腊月二十五糊窗户。在东北四大怪之一“窗户纸糊在外”在窗户纸上再贴春联、福字、窗花和刻有吉祥图案的剪纸,为春节增添了喜庆的节日色彩!腊月二十六炖大肉。腊月二十六一到,就进入准备年夜饭的时刻了,一锅香喷喷的炖肉就是北方人心目中最朴实的年夜饭,与山珍海味比起来更加的过瘾、实惠! 腊月二十七杀公鸡。鸡音携“吉”,古又通“急”。杀公鸡就是一种指待的说法,是指从这一年开始年货要办完了,由于制作年货还需要时间,再不动手就来不及了!腊月二十八把面发。腊月二十八那天要做一天的面食品种:馒头、豆包、麻花等,正月里人们一热便可入食。方便美味! 腊月二十九蒸馒头。蒸馒头的寓意来年日子过得蒸蒸日上有个好彩头。蒸出一些枣糕、佛手等形状,再捏几个豆包,点上红点儿图个吉利! 大事之一:年夜饭除夕吃顿丰盛的晚餐,俗话叫做“年夜饭”,也有的地方叫做“团年饭”、“合家欢”、“分岁酒”、“守岁酒”、“辞岁酒”。 大事之二:放鞭炮依据民间传说,年是蛮荒时代的猛兽,常滋扰人类圈养的六畜。为了将年逐走,人们用火烧竹子,这就是最早的“爆竹”,后来逐渐演化为“鞭炮”。 大事之三:贴春联春联也称“门对”、“春贴”、“对联”、“对子”,起源于桃符,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 大事之四:看春晚1983年,电视机开始普及。于是如何在年三十晚上能给过年的中国观众带来快乐?春节晚会应运而生。 大事之五:拜年根据传说,“拜年”就是大年初一一大早,人们相互道喜,庆贺未被“年”这种猛兽吃掉。

科学研究对于国家的重要性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和社会变革的主导推动力量,国家利益是国家对外行为的最基本动因和处理国际关系的最高准则,二者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科学的发展历程也表明,科学与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进入20世纪,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在国家的竞争中,科学技术能力的竞争越来越成为关键。特别是两次世界大战,使人们清楚地看到了科学技术在国家安全中的突出重要性,人们开始越来越紧密地把科学与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科学是重要的国家资源的观点开始更加深入地影响世界各国的政治家和科学家,科学研究带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对国家利益产生越来越大重要性。在学习完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之后,明白了科学技术对于国家的发展具有很大作用,下面是我的学习心得。 回顾往昔,六十年来,站起来的中国人民,经过艰难的探索,其间,也走了弯路,吃了苦头,几经波澜。百年之交,千年之会的今天,终于迎来当今这个凭实力兴国强民的21世纪大发展时期,回首过去远至几百年近至几十年的悠悠历史,我们不难总结,20世纪乃至近代几个世纪从来都属于西方发达国家,这是因为西方发达国家在近代率先完成科技革命,把国家经济推向繁荣,“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繁荣的经济进而将国家的一切都在不同程度上推向更高层次。可以说,繁荣和成就来源于科技与创新,科技与创新反作用于经济,经济又直接对其他领域产生积极影响,进而使国家各个领域全面发展,增大了国家利益。对科学的研究是科技进步的源泉和根源,科学研究进行的程度和深度直接决定了科技革新的速度和程度,无疑这会影响国家大局利益。 不难理解,国家利益就是满足或能够满足国家以生存发展为基础的各方面需要并且对国家在整体上具有好处的事物。科学研究能够产生新领域的发现,新发现势必会对科学进步和技术革新产生助推作用,韬光养晦的民族和国家都将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置于重要地位。 当今,科学研究已成为国家的一种重要战略资源,综合国力的竞争已明显前移到了科学研究。对于我国来说,迅速提升科学研究的整体水平和原始创新能力,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本世纪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至关重要。可以说,科学的发展代表着国家和人民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

写关于年俗文化的作文

写关于年俗文化的作文 【篇一:年俗文化】 魏佳欣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腊月,是迎春的前奏。 腊八粥,拉开了新年的序幕。唱着喜气洋洋的歌谣,有一个热闹的新年向我们走来。在沧海桑田的变化中,在历史长河的更替中。年俗文化也随这时代在变迁,但我们仍然固守的是两千年来的文化传统。 走向大街,满满的一股年味。这边的糖果、干果。那边的窗花、对联,也伴随这阵阵叫卖声,年的气息在渐渐逼近。我也在期盼着它的到来。再看看挨家挨户,年货都办好了。有得忙活着,打扫屋里屋外的卫生。得精心的进行扫除。寓意则为想去除一年的晦气,来迎接来年的风调雨顺。打扫完后,贴窗花、贴对联儿。

伴随着腊月二十三小年的到来,人们请来灶王爷,预示着一年的红红火火。然后接着开始蒸肉、做菜、包饺子,准备着过年的食材。挨家挨户飘着阵阵年味的气息。一切都准备就绪,就等着年三十到来。心情也是无比的激动。人们开始放鞭炮,准备年夜饭。全家人坐在一桌,围着一桌饭菜,而孩子们欣喜的穿戴上新衣新帽,或者陪着伙伴们出去玩儿。一家人其乐融融,品尝着年夜饭。计划着未来的光景。等到十二点,最令人激动的事就是长辈们把准备好的红包分发给孩子们,虽然现在长大了,但这也是我最期望的事情。 年真正的味道在于,无论路途多么遥远。一声真挚的问候,家人的陪伴才是最真实的年的味道。即使大富大贵、山珍海味,都替代不了家带给的温暖。家是温柔的港湾。 年真正的味道在于我们对美好生活的体验和享受。年聊会了你向善。年让人趋向美。各地方区域的不同,年俗文化也各有千秋。但是年承载着多少亿人情感,带给人浓浓的家的味道和亲情的品味。无论今年、明年,还是以后的任何一年。伴我成长的是家乡浓烈的年味,有散发着年味的美好回忆,也有传统地域文化风格。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发源地。

中国春节的饮食文化

xx春节的饮食文化 《尔雅·释天》中说:“年者,禾熟之名,每岁一熟,故以岁为名”,把“年”当作收获的象征。另有一说,认为“年”字按古人的写法,是个象形字,有头有尾,四脚伸开,象一个大壁虎,是种可怕的不祥之兽,一岁之中,若没有遇见它,便平平安安地度过了,于是大家聚在一起烧些好东西吃一顿,这种庆祝的活动叫“过年”。 【春节食俗】 农历正月初一,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家家户户都要进行贺年活动,饮食是其中的重要内容。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年货,举凡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 江南风俗,年节前要预先做好新年米饭,盛放在竹箩中,上面放红橘、乌菱、荸荠等果品及元宝糕,插上松柏枝,叫做“年饭”。 北方人家过年的年饭,是用金银米(黄白米)做的,饭上用枣、栗、龙眼、香枝点缀,插上松柏枝。 北方人过年吃饺子。饺子中有的放糖,用意是吃了新年日子甜美;有的放花生(称长生果),用意是吃了人可长寿;有的在一只饺子中放一枚制钱,用意是谁吃到了就“财运亨通”。饺子形似元宝,新年里面条和饺子同煮,叫做“金丝穿元宝”。 江南人家新年泡茶敬客,茶盘里或碗盖上放两只橄榄,称为“元宝茶”。新年吃饭,必有炒青菜,说吃了“亲亲热热”;必吃豆芽菜,因黄豆芽形似“如意”;每餐必食鱼头,但不能吃光,叫做“吃剩有鱼(余)”。 新年必吃年糕,南北同风。吃年糕以祝愿生活“年年高”。苏州的桂花糖年糕,宁波的水磨年糕,北京的红枣年糕、百果年糕,均为新年糕点的佳品。 【除夕食俗】 除夕,是农历十二月三十日(小月廿九)的晚上。意思是这个晚上,“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布新。

旧俗除夕之夜,在敬祭天地祖先后,全家团聚吃“年夜饭”,称为“合家欢”、“团年饭”。江南人家吃年夜饭,桌上四冷盆、四热炒,一暧锅,是很典型的。年夜饭餐桌上必备一碗炒青菜或蹋菜,青翠碧绿,名为“长庚菜”;有的还备上落苏(茄子)菜。落苏菜以风干茄子和其他蔬果烹成,吃年夜饭时大家动筷第一口先要品尝的就是这个菜。因吴音“落”与“乐”谱音。除夕食俗,北方吃饺子。 守岁时包,子时辞岁时吃,称为“更年交子(饺子)”。北方人除夕包饺子,讲究皮薄、馅足,捏得紧,包时不许捏破,下锅不许煮烂。 如果不小心把饺子弄破,也只能说“挣了”,忌讳说“烂”字和“破”字。 除夕夜,江苏各地农村家家“画米囤”,即用漏孔小蒲包内装石灰粉,在粮囤周围以及户外四周地面上,打印出密密的石灰印子(元宝形或矢戟形),以示财产首先是粮食得到安全保护。 除夕“一夜连两年”,吃过年夜饭,一家人围坐在炉过桌旁,剥橘子,吃花生,叫做“守岁”。最后儿童向长辈辞岁,长辈给儿童发“压岁钱。有些地方作长辈的在除夕深夜把橘子、荔枝等果品置于孩子床头枕畔,名为“压岁果”,好让小孩年初一早晨醒时,获得新春的欢乐。 【话说饺子】 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佳肴。 据三国魏人张揖著的《广雅》记载,那时已有形如月牙称为“馄饨”的食品,和现在的饺子形状基本类似。到南北朝时,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据推测,那时的饺子煮熟以后,不是捞出来单独吃,而是和汤一起盛在碗里混着吃,所以当时的人们把饺子叫“馄饨”。这种吃法在我国的一些地区仍然流行,如河南、陕西等地的人吃饺子,要在汤里放些香菜、葱花、虾皮、韭菜等小料。大约到了唐代,饺子已经变得和现在的饺子一模一样,而且是捞出来放在盘子里单独吃。宋代称饺子为“角儿”,它是后世“饺子”一词的词源。这种写法,在其后的元、明、清及民国间仍可见到。

民俗文化

文字一: 王婆婆在买茶 三个观音来吃茶 后花园三匹马 两个童儿打一打 王婆婆骂一骂 隔壁幺姑说闲话 文字二: 寻夫 我叫柴西施向人民群众求救寻夫,我夫穆志坚,今年五十有余,昨天清早骑火三轮到城里头去拉客,到今天没有囬屋,为妻交急万分,他们都说活要见人,死要见尸,反正为妻已由了轻生念头,并且已准备了一步倒,下面介少我夫穆志坚样子光头像寿星头,咀两边长了几根虾猫胡子,上身光巴得儿,下身穿赖客远动裤,脚穿光子皮鞋,啷个好人盯倒请把他喊囬家,送土鸡巴一兰,地址在背面哈 1、腊月二十三,糖瓜粘;腊月二十四,扫房子;腊月二十五,炸豆腐;腊月二十六,煮白肉;腊月二十七,杀公鸡;腊月二十八,把面发;腊月二十九,蒸馒头。 2、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 3、灶王爷上天,神气来了。 4、下到锅里成万千。金勺舀,银碗端,端到桌上敬老天。天神见了心喜欢,一年四季保平安。 5、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三的合子往家转。

6、一元复始新年到,二龙戏珠春意闹,三阳开泰恭喜你,四季发财赚钞票,五福临门快进来,六六大顺步步高,七星捧月就是你,八面威风志向高,九霄云外是烦恼,十全十美最最好。 7、新年到,穿新衣,戴新帽;舞龙灯,踩高跷,迎财神;大家乐淘淘,大家一起迎接新年到。 8、过年啦,贴花啦,满窗子,都红了。贴个猫,贴个狗,贴个小孩打溜溜,贴个老爷贴烟头,贴个没牙老满窗走。 北京: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羊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北京:廿三(日)糖瓜儿粘;廿四(日)扫房日;廿五(日)糊窗户;廿六(日)炖大肉;廿七(日)杀公鸡;廿八(日)把面发;廿九(日)蒸馒头;三十(日)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山东: 腊八粥,熬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锅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推煤鼠,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白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姐姐拉着弟弟扭一扭 陕西: 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蒸枣花,二十九、去打酒,大年三十儿捏饺儿,初一撅着屁股乱作揖儿! 河南南阳: 二十三,过小年,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稻鸡,二十八,贴花花(指贴对联、窗花、年画等),二十九,去灌酒,年三十儿,贴门旗儿。 湖北: 二十三打土尘,二十四送灶神,二十五打豆腐,二十六办鱼肉,二十七洗金漆(洗澡),二十八刜鸡鸭,二十九家家有,三十夜(方言读yā)鐤罐咵。年初一,开门就作揖,初一拜家庭,初二拜亡人,初三初四拜丈人。” 东北: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炖大肉,二十七杀灶鸡,二十八贴花花,二十九去打酒,年三十包饺子。

文化策划——中国年俗文案

文化策划案 活动主题:中国年俗,大家一起过中国的元宵节,做汤圆,煮汤圆,听中国的歌曲,看关于中国文化的展示。 活动主旨:活动旨在通过介绍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的食俗和风俗传统,以饮食这个大家都感兴趣的角切入,以个性化的视角和亲自实践让学 生身临其境,更加真实的展示中国的传统节日的文化,将食具带进课 堂,让学生“走进中国家庭”。让韩国学生,家长,同事通过这样一 个节日氛围,简单的民俗活动,生动快乐地感受中国的文化,能更好 地了解中国,有更进一步认识中国,了解中国的热情和兴趣。通过喜 闻乐道的活动展示平台,让本堂文化体验课为中韩文化和人文交流搭 建起一座桥梁。 活动时间:活动课期间 活动地点:教室或礼堂,向学校协商,借用学校食堂的厨房用具。 人员安排: 前期准备:选取场地,协商活动开展时间,参与的学生及人数。 宣传策划:海报的设计,小广播的安插,与当地学校的相关人员取得 联系和支持并宣传。 文化展示:承办教师及在韩教师(帮助翻译解释) 参与人员:学校中愿意参加的中小学生,学校内的教师,孔院的其他汉语教师及志愿者,孔院志愿者,使馆工作人员,学生家长。 沟通协调:所有活动事宜需征得学校领导的同意,得到授权后再争取学校其他老师的合作,需要赴韩教师将活动思路以及大体流程向在韩搭档教 师介绍,并听取在韩搭档教师的建议,意见。例如场地协调,学生 的动员,现场布置等方面。 具体流程: 活动一 1.介绍中国的春节,内容包括春节的日期,人们的年前准备。春节贴 春联,剪纸等活动的文化意义,来引出第一个活动:剪灯笼,一共剪 两个,难度加深(ppt配图)。全部到场参与的学生一起制作,展示, 装饰现场,体验中国人过春节前的装饰房屋环节,感受中国文化。 2.中国南北方地域划分,南北方食俗,简介北方吃饺子的寓意和南方 吃汤圆的寓意。 活动二 在此环节和下一环节都需要将全部到场的人员分桌,分组完成,比一 比那组做的更好,最后用带来的中国礼品送给做得最好的组。 在这里老师带领学生一步步做,同时需要韩国搭档老师的翻译和必要 的解释。 原材料:采购面粉或饺子皮,蔬菜等。(备用方案:泡菜作馅,巧克 力,糖果等简单易操作的食物做馅儿) 1.北方包饺子年俗:饺子来历,历史(角色扮演,对话)。 2.制作步骤(洗手):和面,和馅儿擀皮儿包饺子煮饺子。 活动三

中国传统文化春节

我身边的传统文化-春节 一年一度的春节到了,春节就是中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一般就是指除夕夜与正月初一。春节呢意味着新的一年的开始,作为小朋友的我最期盼的节日当属春节了。 在我们家乡这里,腊月二十三开始,人们就要就开始准备过年了。传说这一天就是灶王爷回天庭的日子,人们要打扫家里的角角落落,干干净净的送走灶王爷,准备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团年饭",有一家人团聚过年的味道。吃团年饭时,桌上的"鱼"就是不能动的,因为这鱼代表"富裕"与"年年有余",象征来年的"财富与幸运",它属于一种装饰,就是碰不得的。 关于年的由来,还有一个传说。相传在远古时候,我们的祖先曾遭受一种最凶猛的野兽的威胁。这种猛兽叫"年",它捕百兽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时,还会闯入村庄,猎食人与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终日。人与"年"斗争了很多年,人们发现,年怕三种东西,红色、火光、响声。于就是在冬天人们在自家门上挂上红颜色的桃木板,门口烧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这天夜里,"年"闯进村庄,见到家家有红色与火光,听见震天的响声,吓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来。夜过去了,人们互相祝贺道喜,大家张灯结彩,饮酒摆宴,庆祝胜利。

为了纪念这次胜利,以后每到冬天的这个时间,家家户 户都贴红纸对联在门上,电灯笼,敲锣打鼓,燃放鞭炮烟花; 夜里,通宵守夜;第二天,大清早互相祝贺道喜。这样一代一代流传下来,就成了过“年"。 除夕的高潮就是年饭后长辈发"压岁钱"。接着就就是张贴春联与门神,并关上大门。到初一的早上才开门"接财神"。接下来就就是全家人守岁到凌晨。当然,我最期待的就就是守岁了。除夕夜里,一家人坐在一起,团团圆圆的吃着年夜饭,电视机里放映着今年的春节联欢晚会,我想,这大概就就是 家的含义吧。零点的钟声将要响起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出门放鞭炮,来驱赶扰人的年兽,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 春节就是中国最重要最传统的节日了,我身边还保留着许多传统文化,将来,我一定要好好保护这些可贵的传统,把这些老祖宗留下的东西一代代的传承下去!

记叙文阅读指导——独立段在文章的作用

记叙文阅读指导 ——独立段在文章的作用 一、教学要点: 独立段在文章的作用 提示文章脉络层次的句子,即在文首总领全文、在文中转承过渡、在文末总结全文的句子。 二、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复习引入: A、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背影》 从全文看,这句话在结构和内容上起什么作用 结构上总领全文;内容上点明题意,表明背影在“我”心中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归纳方法: 答题方向: 结构上:根据独立段在文中所处的位置,能帮助我们快速确定句子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内容上:任何一篇文章都是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抒发自己的情感而写,因此,我们一定要注意结合作者的思想感情与文章的中心思想来理解句子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常见答题形式: 结构上(作用) 内容上(作用)(表意)写出了 (1)位于开头 结构上: 1、总领下文。 文章在开头即直接点明中心,对全文起总领作用。 2、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文章往往采用倒叙形式,以达到此目的。 3、为全文渲染某种气氛。 文章在开头引用诗句或描写环境、人物心情,为下文的叙事或抒情奠定感情基调。 4、埋下伏笔或作铺垫。 在文章的前边将下文要表现的内容预先作出暗示性的铺垫,然后在后文相宜之处作出呼应,使故事情节发展合理,使读者感到巧妙有趣。 内容上: 点题。 有些句子紧扣文题,起着点题的作用。 B、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 ——《故乡》 这个句子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结构上承上启下。内容上表明作者的心绪由悲凉变得更加沉重。 注意:内容上的表达记住联系上下文的内容 常见答题形式: 结构上(作用) 内容上(表意)写出了

中国年俗文化

中国年俗文化 关于春节:即农历新年,俗称过年,一般从腊月二十三的祭灶到正月十五,也有的从腊月初八开始,一直过到正月底,其中以除夕和大年初一为高潮。关于春节的起源有很多说法,但其中为公众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春节由舜兴起。舜即天子位时,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 大年初一:初一为吉日,正月初一又称为“元日”,出自《尚书·舜典》:“月正元日,舜格于文相祖。”元日,又指吉日,出自《汉书·王莽传中》:“冠以戊子为元日,昏(婚)以戊寅之旬为忌日,百姓多不从者。”;颜师古注:“元,善也。”为了迎接新年的到来,人们都要在这天燃放鞭炮,此后至正月十五,驱凶避邪的鞭炮声将成为街头巷尾一道独特的风景线。爆竹为中国特产,亦称“炮仗”、“爆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汉朝《神异经》所记,在两千多年前,人们为驱逐恶鬼,“燃真竹以取其声”。《通俗编俳优》云:“古时爆竹,皆以真竹着火爆之,故唐人诗亦称爆竿。后人卷纸为之,称曰爆竹”。“卷纸为之”是火药发明以后的事。随着时间的推移,后人用纸压卷的纸筒代替了竹筒,装上火药,制成爆竹。有时还用麻茎把爆竹连起成串,称为“编炮”,又因其形似鞭,其声清脆,又称“鞭炮”。因为爆竹能驱邪,能增加喜庆气氛,其本身又轻巧,深受百姓欢迎,所以广为传播。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出于环保和安全的考虑,有些城市开始限放爆竹,以更好更文明的方式庆贺新年。 大年初二,逛庙会,走亲戚。出嫁的女儿回娘家要夫婿同行,俗称“迎婿日”。这天好像是姑爷们给岳父母拜年的“法定日子”,回娘家的女儿必须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饭后必须再赶回婆家。在过去,女儿回娘家忌回门礼为单数,由于传统上认为单数不吉利,带回娘家的礼物必须成双。王来华表示,中国人最亲密的是血缘关系,姑爷有“半子之劳”,俗话说“一个姑爷半个儿”。大年初二,姑爷带着贵重的礼物去看望老丈人、丈母娘,正是一年一度作为“半个儿”见“亲娘”的机会,以慰问“二老”。有的地方称新女婿为“娇客”。对于“娇客”拜年,岳父母家无不盛情款待。民俗专家认为“迎婿日”是一种“黏合剂”,促进了家庭和睦、社会和谐,有积极意义。 民间还认为,嫁出去的女儿在初一这天不能回门,回门会把娘家吃穷,只有在年初二以后才能回娘家。在台湾有这样的民谚:“有父有母初二初三,无父无母门担担。”意思是说有父母的女儿,在年初二以后,娘家人必然来接回去团圆,只有无父无母的女儿,没有亲人想念,娘家也就不派人来接了. 大年初三:又称赤狗日,赤狗为熛怒之神,遇之不祥,又因与“赤口”同音,传说这天容易与人发生口角争执,因此不宜外出也不宜拜年,而应该在家中祭拜天地神明和祖先。按古人的说法,这天为“小年朝”,有很多禁忌。据清顾禄《清嘉录·小年朝》记载:“(正月)初三日为小年朝,不扫地,不乞火,不汲水,与岁朝同。”“岁朝”即大年初一,也就是说初三是小大年初一。道家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因此古人对初三很重视,故称为“小年朝”。还有一种说法,称年初三是老鼠嫁女儿的日子,因此,要早早熄灯睡觉,让老鼠在没灯的情况下无法“成婚”,才不会生下一大堆的“鼠子鼠孙”偷吃米粮。 大年初四:又叫“神落天”,这天是民间的接神日,迎接众神明、灶王爷与家神回来守护家人,灶王爷会点名,所以不宜外出。同时,也是祭财神的日子。过去,老板想将某人炒鱿鱼,这天就不请他来拜神,对方也就心知肚明,自个收拾走人了。 大年初五,俗称“破五”。据了解,“破五”的来历至今众口不一。据《封神榜》说,姜子牙封神,把背叛他的妻子封为“穷神”,令她“逢破即归”。神话传说中,姜子牙的妻

中国春节文化

中国春节文化 【--春节】 春节是指汉字文化圈传统上的农历新年,俗称"年节,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但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本站为大家整理的相关的中国春节文化,供大家参考选择。 中国春节文化 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很多,其中春节是中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是我最期待最喜欢的节日。 每年春节,街上挂满了红红的灯笼,彩旗飘飘,商场里面是人山人海,在购买年货,可热闹了。到了大年三十这天,妈妈在准备丰盛的食物,我们小朋友们都穿上了漂亮的新衣服,爸爸还会带我去逛花街,深圳是禁止放烟花炮竹的城市,但是偶尔也会听到一阵阵鞭炮声,为节日增添了喜庆的色彩。吃完年夜饭后,我们一家人就会坐在一起一边吃水果一边观看春节联欢晚会,精彩的表演常把我们逗得哈哈大笑。 每年春节,让我最期待的日子就是去拜年了,因为我又

可以去外婆家了,每年我都是在焦急又兴奋中等待爸爸妈妈带我去外婆家,我最喜欢去外婆家拜年了,因为在那里我可以自由的走动,还可以跟很多表兄弟姐妹在一起玩耍,那里的过年气氛浓厚,大街小巷都是非常热闹,到处都能听到阵阵的鞭炮声,还有五光十色的烟花在空中飞舞,看着天空被这些五彩缤纷的烟花装扮的绚丽多彩,我们个个欢呼雀跃,开心极了! 离外婆家门口不远的地方,还搭有戏台,整天整夜都在唱大戏,听说是做给某位神仙看的,我们天天在戏台前后跑来钻去的,玩的真是废寝忘食,流连忘返。戏台的周围还有很多小卖部,有卖各种小吃的;有卖玩具的;还有卖烟花炮竹的......我们那时可神气了,拿着大人们给的压岁钱,尽情的享受了一把购物的乐趣。 我喜欢春节,更喜欢外婆家的春节,它给我的童年带来无限的快乐,我期待下一个春节快点到来。 中国春节文化 每当新的一年开始时,人们都喜贴春联,敲锣打鼓,张灯结彩。每一个人脸上都洋溢着节日的喜悦。

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 ________浅谈我家乡的民俗文化 摘要: 民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自己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并代代相习的生活事象。它包括民众中传承的物质生活文化,社会生活文化,民族传统的思维方式、心理习惯等诸多内容。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品格、原始文化品格、生活属性品格、动态积累品格、历史传承品格和地域变异、社会阶层变异等多重品格。民俗的这种多重品格的特性,正好与现代人们旅游的心理需求相合拍。 宁夏历史悠久, 民族多融, 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淀深厚, 有历史继承渊源。位于六盘山下的隆德县, 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宁夏具有代表性。隆德县主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农民画、篆刻艺术、书画艺术、马社火、回族刺绣、雕塑等七大类.而在风俗习惯上隆德又有很多自己独特的文化。 关键词: 民俗文化宁夏固原隆德风俗习惯非物质文化遗产 正文: 民间习俗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同时也源远流长。民俗作为一种“非官方”的文化现象,既有物质的也有非物质的、既有有形的也有无形的。人们的衣食住行、语言心理、行为习惯、生产方式、宗教信仰等一切现实的或历史的相传习用的东西都属于民俗的范畴。它表现于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人们的外在行为活动之中,根植于人们生活的沃土之中。 素有“中国穆斯林省”之称的宁夏是我国最大的回族聚居区,也是中国唯一的省级回族自治区。早在宋代,就有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在宁夏经商定居。到了清乾隆年间,“宁夏至平凉千余里尽系回庄”。1958年10月根据国家民族政策,成立了宁夏回族自治区。 固原市是宁夏乃至全国回族人口最为集中、回族民俗最为浓郁的地区,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文化底蕴深厚,民风民俗独特。被列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宁夏回族“山花儿”民歌、回族服饰和回族民间器乐,主要流行地为固原一带。这里曾是上述缤纷灿烂的民俗文化的一片沃土。 我的家乡就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固 原市美丽的六盘山脚下的隆德县,周边 各地村民进山砍柴、割竹子、麦客子赶 麦场、脚户客去平凉粜粮食、到固原驮 盐,都要从六盘山的这一条路上通过。 童年时,在五、六点熟睡的时候,常常 被一种凄凉、委婉、高昂、激扬的歌声 唤醒,睡在土炕上,闭着眼睛静心的听 着这样的歌声,心里悠然产生一种惆怅 与心酸。老这样想,是谁起的这样早, 又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来喊唱这种伤感

年俗文化

天气逐渐变冷,不时还会飘起小雪,又是一年岁末的到来。风夹着雪花轻轻拍打着孩子们那通红的小脸,互相追逐嬉戏的他们让这片银装素裹的村庄不再沉寂。 远处一阵阵喝声不断传来,颇有几番气势。走近去瞧,只见几个壮实的汉子拿着木棒,用最原始的方法打着年糕。这是农家人传承已久的习俗,在忙碌了一年之后,怀着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人们将喜庆与激情深深融入其中。打完年糕以后,大家就各自忙开了,杀猪宰羊、打年货、打扫卫生…一切都在井然有序的进行,只为把一切好吃好穿好玩以及好的想法,都放在过年上。平日里竭力勤俭,岁时极尽所能,缘故是使生活靠向理想的水平。这是人间生活的顶峰,也是每个孩子一年一度灿烂的梦。 等到过年那天,各家都会早早的起来贴上春联,挂上红红的大灯笼。在这安静的黎明时分,在灯笼微弱红光的映衬下,整个村庄整个显得十分的祥和。很快鞭炮声开始响起,由远及近慢慢连成一片,孩子们用手捂着耳朵,大人们则洋溢着微笑,让这本该宁静的清晨不再沉寂。勤劳的妇女们忙活了一早上,终于做好了团圆饭。一桌丰盛的菜肴,各色美食整齐有序的摆放在大大的圆桌之上,根据习俗得先敬完“灶王爷”和”先祖”,后辈们才能享用,一来表达对已故亲人的思念,二来感谢他们带给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除夕夜生了火,一家人围在火堆旁看电视,大人们拿出早已准备好的红包分发给孩子们。一边吃着各类小吃,一边守岁,今夜如往年一样万家灯火通明。当新年的钟声敲响之际;当漫天美丽的烟花齐放夜空之际;新的一年悄然来

临,告别过去的点滴之后,人们开始了新一轮的生活。正月初几里走亲访友,十五赶集看灯会、猜灯谜,也算热闹了一阵。然而过了十五,人们走出过年所特有的状态,回到生活里,年的感觉也随即消失,好似一种幻觉消散,生活再次恢复平常。 初春的阳光普惠着大地,田野上的油菜焕发出勃勃生机,人们开始辛勤的劳作。在这片为他们所热爱的土地上,他们用汗水让这儿的一切不断发生改变。房子变大了;道路也变宽了;生活变得更加美好。正是这种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千百年来我们的年俗文化在这儿得以传承与发展。

电力调度机构独立的现实作用与深远意义

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所作的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加快铁路、电力、盐业等行业改革。但改革从何处切入才能实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是一个仍待破解的问题。 电力调度机构独立的现实作用与深远意义 华中电监局 晓 宇 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全面回顾和总结改革开放伟大历程和宝贵经验之际,我们也需要认真总结几年来电力市场化改革实践成果,继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充分利用和把握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电力供大于求的有利时机和条件,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加快电力市场建设步伐,调整电力结构,转变电力发展方式,优化电力资源配置,变挑战为机遇,化压力为动力,树立人们的信心,激发大家的热情。 经过全面分析和认真思考,我们认为当前将电力调度机构从电网企业独立出来时机已经成熟,是掀起新一轮电力改革浪潮较好的切入点,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和深远意义。 电力调度职能具有公共属性 电力安全是基础。电力调度机构负责组织、指挥、指导和协调电力系统运行,在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和可靠供电方

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电力系统运行的客观物理规律要求供需保持瞬时平衡,但是由于机组物理特性约束、网络阻塞限制以及负荷波动、水情不确定性等因素的干扰,特别是电力系统故障等突发事件发生,电力供需平衡随时会被打破,并可能发展到危及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因此调度必须被赋予充分的职能,一般情况下可以安排和调整电力系统运行方式,以保证电网运行有足够的安全稳定裕度,而在事故发生后可以独立指挥电网操作、隔离故障,将负荷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并快速恢复供电。 厂网分开以后,发电投资主体多元化,厂网之间、厂厂之间、中央与地方企业之间、国有与民营企业之间,存在多种经济利益搏弈。发电利用小时数以及峰谷电量结构对于发电企业经营至关重要,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另外发电量计划和市场交易结果如何分解到实时电力曲线,机组参与系统调峰力度、备用大小、启停次数等经济技术指标,都直接影响到发电企业成本,还有调度是否“按需调用”辅助服务,调用是否公平、合理等,都关系到发电企业的切身利益。 年度发电计划一般是由地方政府制定,但最终要靠调度分解和执行,即使开展了节能发电调度试点的省(市),虽然取消了年度计划,但在调度运行中也隐含有月度计划控制目标。另外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