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安徽师范大学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团队实施办法

安徽师范大学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团队实施办法

安徽师范大学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团队实施办法安徽师范大学(以下简称“安师大”)旨在将学校打造成为世界

一流大学,因此要求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团队,推动学校的整体发展。

二、引进方式

(一)招聘高层次人才。安师大将结合学校特点和学科发展,在全国范围内招聘研究生毕业年限 not more than two years的优秀

高层次人才。具体招聘方案、细则和招聘流程由安师大行政部发布和实施。

(二)国际双边合作机制。安师大将与国际知名大学、研究机构和科研院所开展双边协议,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引进和培养国际化的高层次人才和团队。

(三)深度融入社会。安师大将积极与企业和行业协会开展合作,深入融入国内外社会,利用社会资源引进有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和团队。

三、引进流程

(一)招聘高层次人才。招聘高层次人才时,安师大将邀请审计组或学校等多方专家小组组织公开招聘,组织小组全程审查材料,审核招聘方案,开展简历和面试等环节,认定有关高层次人才,并签订劳动合同。

(二)国际双边合作。安师大将与国际知名大学、研究机构和科研院所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共同研究联合培养合作项目,安师大提供优质的教育环境和充足的资金支持,国际合作院校提供实验设施,公

共服务,相互研究,学术交流,教学资源等支持。

(三)深度融入社会。安师大建立与企业和行业协会的密切合作关系,开展实践教育项目,办学期间劳动实习、企业实践活动,利用企业资源引进有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和团队。

四、安师大在引进国际化高层次人才和团队方面将坚持全面落实、严格审核、科学管理的原则,确保由国家有关的法律和政策规定,维护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团队的正当权益,推动安师大整体发展,实现共同进步。

安徽师范大学是一所名牌大学,日益发展壮大,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团队是实现这一发展目标的重要途径。为此,安师大制定了《安徽师范大学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团队实施办法》,以鼓舞学校全体师生,

增强安师大国内外学术交流合作的氛围,实现学校发展的繁荣。

安师大以招聘高层次人才为重点,全面落实、严格审核、科学管理的原则,结合学校特点和学科发展,在全国范围内招聘究生毕业年限 not more than two years优秀高层次人才,并组织专家小组对

招聘方案、细则和招聘流程进行全程审核和监审,以确保招聘的高层次人才能够有效的为学校的发展服务。

安师大还将与国际知名大学、研究机构和科研院所开展双边协议,引进和培养国际化的高层次的人才和团队,深入融入国内外社会,利用社会资源引进有能力的有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和团队。具体来说,安师大将与企业和行业协会签署合作协议,开展实践教育项目,办学期间劳动实习和企业实践活动,与企业开展技术、人才交流合作,利用

社会资源引进高层次的人才和团队。

在安师大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团队的实施中,安师大将以全面落实、严格审核、科学管理的原则,以及确保由国家有关的法律和政策规定,维护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团队的正当权益为准则,不断推动学校的整体发展,进而实现共同进步。

综上所述,《安徽师范大学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团队实施办法》旨

在推动安师大整体发展,实现共同进步,其中包括招聘优秀高层次人才,与国际知名大学、研究机构和科研院所开展双边协议,积极与企业和行业协会内深入融入社会等多方措施,为安师大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培养方案-安徽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安徽师范大学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学科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和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工作能力,能够从事基础教育领域信息化教学资源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专业人员,具有良好的教师职业素质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此类人才的基本规格如下: 1、熟悉国家有关基础教育的方针与政策,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教师职业和教学工作,具有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 2、具有宽厚的文化基础与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基础,具有较高的教育学和教学论的素养及信息素养,在信息技术教学方面视野开阔、具有较强的知识更新能力和可持续专业发展能力,能胜任教学业务骨干的任务,具有较强的学科教学研究能力,并能写出有一定质量的教学研究与改革的科研论文。 3、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科学素养,熟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最新进展,了解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 4、掌握一门外语,能比较熟练地阅读本学科专业的外文资料。 5、具有健康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学习方式及年限 1、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其中课程学习时间为1年,在第一、二学期完成。 2、实践教学时间不少1年,可结合课程学习和学位论文工作进行,集中安排的实践教学活动须确保半年以上,一般安排在第三学期。 3、学位论文安排在第二学期期末进行论文开题,第三学期进行论文的研究与撰写,第四学期进行论文定稿、送审和论文答辩,时间不少于1年。 三、课程设置 课程教学安排在第一学年。课程设置以宽、新、实为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程分为学位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实践教学四个模块。其中,学位基础课程6门,共12学分;专业必修课程4门,共10学分;

安徽师范大学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团队实施办法

安徽师范大学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团队实施办法安徽师范大学(以下简称“安师大”)旨在将学校打造成为世界 一流大学,因此要求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团队,推动学校的整体发展。 二、引进方式 (一)招聘高层次人才。安师大将结合学校特点和学科发展,在全国范围内招聘研究生毕业年限 not more than two years的优秀 高层次人才。具体招聘方案、细则和招聘流程由安师大行政部发布和实施。 (二)国际双边合作机制。安师大将与国际知名大学、研究机构和科研院所开展双边协议,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引进和培养国际化的高层次人才和团队。 (三)深度融入社会。安师大将积极与企业和行业协会开展合作,深入融入国内外社会,利用社会资源引进有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和团队。 三、引进流程 (一)招聘高层次人才。招聘高层次人才时,安师大将邀请审计组或学校等多方专家小组组织公开招聘,组织小组全程审查材料,审核招聘方案,开展简历和面试等环节,认定有关高层次人才,并签订劳动合同。 (二)国际双边合作。安师大将与国际知名大学、研究机构和科研院所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共同研究联合培养合作项目,安师大提供优质的教育环境和充足的资金支持,国际合作院校提供实验设施,公

共服务,相互研究,学术交流,教学资源等支持。 (三)深度融入社会。安师大建立与企业和行业协会的密切合作关系,开展实践教育项目,办学期间劳动实习、企业实践活动,利用企业资源引进有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和团队。 四、安师大在引进国际化高层次人才和团队方面将坚持全面落实、严格审核、科学管理的原则,确保由国家有关的法律和政策规定,维护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团队的正当权益,推动安师大整体发展,实现共同进步。 安徽师范大学是一所名牌大学,日益发展壮大,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团队是实现这一发展目标的重要途径。为此,安师大制定了《安徽师范大学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团队实施办法》,以鼓舞学校全体师生, 增强安师大国内外学术交流合作的氛围,实现学校发展的繁荣。 安师大以招聘高层次人才为重点,全面落实、严格审核、科学管理的原则,结合学校特点和学科发展,在全国范围内招聘究生毕业年限 not more than two years优秀高层次人才,并组织专家小组对 招聘方案、细则和招聘流程进行全程审核和监审,以确保招聘的高层次人才能够有效的为学校的发展服务。 安师大还将与国际知名大学、研究机构和科研院所开展双边协议,引进和培养国际化的高层次的人才和团队,深入融入国内外社会,利用社会资源引进有能力的有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和团队。具体来说,安师大将与企业和行业协会签署合作协议,开展实践教育项目,办学期间劳动实习和企业实践活动,与企业开展技术、人才交流合作,利用

深化高校用人制度改革实施方案

深化高校用人制度改革实施方案 进一步深化高校学科专业结构改革,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升服务产业创新发展能力,加快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 一、深化高校用人制度改革 深化高校编制周转池制度建设,调整优化周转池人才标准,进一步提高周转池编制使用效益。使用跨界融合理念,创新高校编制保障模式。持续推进高校内部评价激励机制改革。 二、推动高校开放合作 深化国际合作交流。积极推进高校与世界一流大学和学术机构合作,开展高水平人才联合培养和科学研究,鼓励校际合作向学科、专业、科研平台延伸,向研究生教育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倾斜。推动高校积极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积极参与重点领域国际标准制定。打造2个以上示范性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 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促进高校与沪苏浙高水平大学深度合作。积极争取沪苏浙“双一流”高校所属国家级平台在安徽设置分中心,支持院士等战略科学家、顶尖人才(团队)在安徽省设立科研机构和研发中心;支持高校联合创新教育实体平台,与沪苏浙高水平大学共同参与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共建重大科技创新平台。为皖北

地区引进2所以上沪苏浙一流大学、科研院所设立的分支机构,试点建设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教育改革示范学校。 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教育合作。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积极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学科建设、师资力量、人才培养、国际化办学、社会实践、科技与产业输出、非通用语种、涉外法律等领域急需人才培养和汉语推广基地建设等方面开展 务实合作。 三、优化高校类型结构 持续推进“双一流”建设。推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立足世界科技前沿,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发挥战略科技力量作用。加快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一流学科建设,提升整体办学水平。“双一流” 高校成为安徽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引擎。 支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教融合示范区、国际校区、先进技术研究院和合肥先进光源建设。支持合肥工业大学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建设。推进安徽大学未来学院建设。支持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安徽大学立项建设强光磁国家大科学装置。 分类建设高水平大学。支持安徽医科大学新医科中心、安徽农业大学新校区建设,支持安徽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安徽理工大学、安徽工业大学、安徽财经大学等高校设立高等研究院,支持安徽建筑大

安徽师范大学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团队实施办法

安徽师范大学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团队实施办法安徽师范大学作为一所以人文学科为优势的综合性大学,在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及学科建设的同时,积极探索有效的人才引进方式,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促进学校的发展。为此,安徽师范大学决定实施《安徽师范大学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团队实施办法》(以下简称 本办法)。 二、定义 1、高层次人才是指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具备一定研究能力, 能推动学校发展,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杰出人才; 2、团队是指拥有较强研究能力和合作意识,能够为学校重大科研、教学及开发项目提供有效支持的研究团队; 3、引进来源是指安徽师范大学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团队的渠道, 包括但不限于招聘、交流、合作、直接聘任等。 三、引进原则 1、坚持严格的资格审查和科学的选拔原则,按照以人为本、以 素质为导向、以能力为基础的原则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团队; 2、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在完善的竞争机制下,通过 认真、诚信的评选,从优秀的候选人中选出最佳者; 3、必须了解人才的学术背景和见解,结合学校发展现状和需求,充分考虑其影响和可持续性,以确保引进人才的可持续发展; 4、坚持视觉标准,着力引进有实际影响力的杰出人才。 四、引进方式

1、招聘; 2、交流; 3、合作; 4、直接聘任。 五、招聘办法 1、出台高层次人才招聘邀请函,公开征集候选人; 2、建立科学的考核审核机制,以准确评价候选人的学术水平、学术能力和科研能力; 3、严格控制聘任时间,分阶段签署条件,确保人才在能力和学术水平上达到要求; 4、积极吸收来自国内外知名大学、科研机构及企业的优秀人才。 六、交流办法 1、组织学术交流活动,提供研讨平台,加强人才交流; 2、邀请海外及国内学者来校学习交流,以及招收优秀留学生,增强学校的教研实力; 3、鼓励科研人员到国外参加学术活动和短期访问,扩大学术影响力。 七、合作办法 1、与国内外著名科研机构或知名企业建立科研合作关系,引进人才; 2、与海外顶尖大学、科研机构等建立学术交流合作,促进国际学术交流;

学校招聘方案

学校招聘方案 学校招聘方案 应聘,是每个大学生在步入社会参加工作前必不可少的人生经历。以下是学校招聘方案,欢迎阅读。 学校简介 淮北师范大学位于国家能源基地、国家园林城市安徽省淮北市,是一所多科性省属重点大学。1974年建校,时为安徽师范大学淮北分校。1978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定名为淮北煤炭师范学院,隶属原煤炭工业部,面向全国招生。1998年9月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安徽省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2010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淮北师范大学。200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等次。2009年增列为省级立项建设博士研究生培养单位和博士后培养单位。 一、一类人才和人才团队 具体条件、要求、待遇等面议。 二、学科带头人(“一人一议”) (一)条件: 1、具有教授或研究员职称和博士学位;有二类人才或三类人才称号。 2、近3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或国家社科基金1项以上,在本学科国外顶尖杂志发表本学科研究论文3篇以上(理工科)或在本学科国内外顶尖杂志发表本学科研究论文3篇以上(人文社科)。 3、从事教学科研一线工作,具备博士生导师资格。年龄一般不超过50周岁,特别优秀者可适当放宽。 4、身心健康,能够胜任博士点学科或学科方向建设的领导工作。 (二)要求: 1、办理人事调动,全职在校工作,服务期6年。 2、来校后完成学校或学院年额定教学工作量的三分之一;在服务期内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或国家级科研奖励(含教育部人文社科奖或自

然科学奖一等奖)2项;在本学科国外顶尖杂志发表本学科研究论文5篇以上(理工科)或在本学科国内外顶尖杂志发表本学科论文5篇以上(人文社科)。成果第一署名单位为淮北师范大学。 (三)待遇: 1、工资及绩效:年薪制。有二类人才称号者年薪100万元人民币;有三类人才称号者年薪60万元人民币。 2、有二类人才称号者提供安家费、购房补贴(各半)共计100万元;有三类人才称号者提供安家费、购房补贴(各半)共计60万元。 3、提供科研启动费,其中:理工类100—200万元,人文社科类60—100万元。 4、配偶或子女(各一人)校内安排工作:具有硕士学历学位且有就业报到证者,占编使用;具有硕士学历学位但无就业报到证者和本科学历的,人事代理;夫妻或子女同进同出。 三、学术骨干 (一)条件(特别优秀者,可“一人一议”): 1、具有博士学位;有省级人才称号或博士后经历者优先。 2、应聘者年龄一般不超过40周岁,具有教授或研究员职称者,年龄一般不超过50周岁。学术水平和业绩突出,有海外留学和海外访学经历者优先。 3、近3年在本学科SCI二区以上(按中国科学院当年分区)发表学术研究论文4篇以上,其中化学、材料、生物学科应聘者一区论文至少2篇,其余理工学科应聘者一区论文至少1篇;或在学科约定的权威性刊物发表本学科学术研究论文3篇以上(人文社科)。 4、原则上须主持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1项。 (二)要求: 1、办理人事入编手续,全职在校工作,服务期8年。 2、进校后,完成学校或学院额定年度教学工作量的三分之二;在聘期内发表SCI二区以上本学科学术研究论文5篇以上(理工科,需一区论文2篇)或在学科约定的权威性刊物发表本学科学术研究论文5篇以上(人文社科)。另获批国家基金项目1项或省部级项目(含相应奖项)2

安徽师范大学教师、实验等系列专业技术职务

安徽师范大学教师、实验等系列专业技术职务 聘任条件补充规定(试行) 为适应高水平大学建设需要,进一步强化职称评审在人才队伍建设中的导向作用。在总结近年来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经研究,特制定本补充规定。 一、1970年以后(含1970年)出生的教师,申报教授专业技术职务;1980年以后(含1980年)出生的教师,申报副教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须有3个月及以上出国(境)研修或从事本专业工作经历。 二、工科和应用型专业、学科教学论及相关教育学专业教师,以及其他专业1980年以后(含1980年)出生的教师,申报副教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期内必须参加累计不少于6个月的社会实践(所涉专业见附件,具体实践方式根据《安徽师范大学中青年教师社会实践暂行办法》执行)。 三、从事高等教育教学工作20年及以上,受聘讲师职务15年及以上的教师具备基础条件和规定的学历资历条件,满足以下(一)至(五)条件,即可申报副教授职务:(一)近三年所授本科课程学生测评平均分在本单位受聘讲师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中排名前20%; (二)年均本科教学工作量为所属专业平均教学工作量的120%(公共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分别比较); (三)发表四级以上论文2篇; (四)取得三类教学效果1项;

(五)除具备上述(一)至(四)规定条件外,另还必须符合下列1-5项中的一项: 1、四级以上期刊发表本学科教研论文2篇; 2、参加编写国家级规划教材或主编、副主编省级规划教材,本人撰写不少于6万字;或参编教材获省部级以上教材奖,本人撰写不少于6万字; 3、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前5名);或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以上(前3名);或获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4、取得三类专业实践业绩或三类教学效果; 5、获得省级以上部委授予的荣誉称号。 四、可替换条件最多可使用一次,即职称申报时文章总量最多减少1篇。特殊专业的教师也可使用可替换条件的条款。 五、对于新来校工作的博士、硕士(引进的高层次人才除外),读书期间的业绩成果可以应用于职称晋升,但进校后必须要有符合职称条款的新的业绩成果,即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教学改革和研究条款,或业绩成果要求的任一款。 六、申报高级实验师,发表的论文一般应是实验技术方面的论文;近三年至少承担一门专业实验课程。 七、专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系列教师具体范围如下: 1、专职学生辅导员; 2、学院党委书记、党委(党总支)副书记、党委秘书、研究生秘书,学院团委(团总支)书记、副书记;

高校分类培养人才实施方案

高校分类培养人才实施方案 服务十大新兴产业的学科专业比例达到70%以上,人才资源总量 达到200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超2.5万人、应用型人才超70万人、技术技能型人才超35万人。力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合肥工业大学毕 业生留皖率逐步达到40%。 一、调整学科专业结构 健全基于人才需求预测预警的学科专业调整机制。围绕十大新兴 产业,建设省级人才需求预测预警系统。健全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统 计分析与发布、跟踪调查与反馈制度,定期公布紧缺学科专业名单和 就业去向落实率低的学科专业名单,为学科专业设置调整提供依据。 强化学科专业增设的需求导向。面向重点战略需求和战略必争领域,加快布局支撑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学科专业。围绕培育壮大十大 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分类引导高校优先设置新兴产业 发展、重大民生急需、填补我省空白点的学科专业。坚持跨界、融合 发展理念,创新服务产业发展的开放办学模式,与领军企业、科研院所、产业联盟等合作联办一批新型学科专业。 加大学科专业存量调整力度。完善学科专业“预警清单”制度,健 全学科专业退出机制,对需求不大、水平不高、效益不好、竞争力 不强的学科专业实行限招、隔年招生、停招等措施。对不适合经济社

会发展、偏离办学方向、办学水平低、脱离社会需求的学科专业点予 以退出。持续推进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 加强传统学科专业改造升级。发挥传统学科专业师资力量强、办 学经验丰富、教学资源充裕等优势,加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大专 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适合性调整,实现传统学科专业新发展。 二、提升人才培养能力 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瞄准集成电路、网络空间安全、电子科 学与技术、软件工程、量子科学、核科学与技术、脑科学与类脑研究 等“”和前沿领域,发挥多学科专业协同育人优势,促进科教融合、产 教融合,加大关键领域核心技术紧缺博士人才自主培养力度。组建安 徽省产教合作联盟,推动服务十大新兴产业发展的优质课程资源共 享,建立联盟内高校学分互认机制。 建设特色学院、现代产业学院。支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 业大学、安徽大学等高校建设示范性微电子学院、特色化示范性软件 学院、网络安全学院和储能技术学院。支持安徽师范大学空天信息学院、安徽工业大学科教融合人工智能学院、合肥学院大众学院等特色 学院建设。围绕健康中国战略,在医学院校建设若干高水平公共卫生 学院,加强“南新安、北华佗”传承创新与发展,支持有关高校建设 生命健康产业学院。围绕种业强省、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等重点。

建设特色学院、现代产业学院实施方案

建设特色学院、现代产业学院实施方案 行业特色高水平大学的核心竞争力明显提升。培育优势特色学科力争进入“双一流”建设行列。争创2个以上全国重点实验室、10个以上部委或省重点科技创新平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构实现本科高校全覆盖,培育5个以上参股高科技上市企业,建设3个以上省级大 学科技园。新增1个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一、加强专业化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 大力引进高端科技领军人才。引育拥有关键核心技术、世界一流的战略科学家和顶尖团队,支持高校设立首席科学家、首席研究员、特聘教授等岗位。对在我省工作并作出重要贡献的发达国家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及“两院”院士等,给予专项津贴。支持省属高校引培战略科学家及团队。加强高校科协、社科联组织建设,充分挖潜皖籍院士资源,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为高层次人才解决工作、 生活、科研等方面的困难,确保留得住、用得好。 积极引育高峰学科带头人。依托重大科技专项计划、高端创新平台、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实施一事一议和一人一策,大力引进、培育一批具有重大影响力的高层次人才和团队,鼓励高校吸引沪苏浙等地区即将退休、已退休专家学者来皖工作生活。支持从部属高校特别是沪苏浙高校选聘更多优秀高层次人才到我省高校担任校长、副校长、

学院院长、执行院长、学科带头人。建立高校讲席教授、荣誉教授制度,纳入流动岗位管理,不占岗位结构比例。到2025年,打造100人 左右的高峰学科带头人队伍,每年遴选一批高峰学科带头人和团队给 予重点支持。 着力培育优秀后备人才。建立重点人才长期稳定支持机制,坚持 滚动培养,助力其成长为“两院”院士、国家级和行业专业领域领军 人才。推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培养更多中国科学院院士、省属高校实 现中国工程院院士培养零突破。统筹省人才专项经费,建立阶梯式支 持机制,对入选重点人才计划或取得标志性成果的青年人才给予资助。每年引进1000名左右青年博士,遴选300名左右优秀博士到省属高校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站学习和工作。加强博士后人才培养,对学 科建设急需的进站博士后在高校发展专项经费中给予重点支持。 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结合十大新兴产业、企业发展 需求,加大“双跨型”人才引进力度,积极引进行业公认专才,推动高 校师资队伍跨界融合。建立高校“产业教授”制度,组建“产业教授”资 源库,聘请企业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作为专业 建设带头人、担任专兼职教师或“产业教授”。有计划选送教师到企业 接受培训、挂职工作和实践锻炼,选派高校科研人员到企 业担任科技副总。改革教师聘任制度和考核评价办法。

安徽师范大学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学科教学专业音乐方向培养方案【模板】

安徽师范大学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 学科教学专业音乐方向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和教育、教学工作能力,从事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工作需要的高层次人才。具体要求是: 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热爱教育事业,为人师表; 2.有较高的教育学和教学论素养,有较为深厚的文化素养; 3.具有扎实的音乐专业素养,在音乐教学方面视野开阔、现代意识强,能胜任教学业务骨干的任务,具有较强的音乐学科教学研究能力。 4. 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文献; 5.身心健康。 二、学习方式及年限 1.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其中课程学习时间为1年,在第一、二学期完成。 2.集中安排的实践教学活动时间,一般安排在第三学期。 3.学位论文安排在第二学期期末进行论文开题,第三学期进行论文的研究与撰写,第四学期进行论文定稿、送审和论文答辩。 三、课程设置 课程教学安排在第一学年。课程设置以宽、新、实为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程分为学位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实践教学四个模块。其中,学位基础课程6门,共12学分;专业必修课程5门,共10学分;专业选修课程3门,共6学分;实践教学环节8学分;总学分不少于36学分。 学位基础课教学由学校研究生学院统一组织开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由各相关学院参照教育硕士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指导性培养方案,并根据本学院的实际情况进行开设。 课程设置与安排详见附表:《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计划(学科教学·音乐专业方向)》。 非师范类专业毕业生入学后,须至少补修3门教师教育课程;跨专业毕业生入学后,须至少补修2门学科专业基础课,补修课程须随相应师范专业本科生参加考试,取得合格成绩,不计学分。 实践教学包括教育见习(含微格教学、课例分析)和教育实习(含教育调查、班级与课堂管理实务)两部分。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阶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研究生在实践教学结束后,应提交1份实践教学总结报告和1份基础教育研究调查报告,经实践教学指导、考核小组考核通过后,方能取得相应学分。实践教学指导、考核小组由所在学院与实践单位有关人员(有关领导及指导教师)共同组成。 四、培养方式 1.研究生培养实行学分制,采用导师负责与导师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充分发挥导师

优化高校类型结构实施方案

优化高校类型结构实施方案 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向深度转型。力争新增2所应用型本科院校、3个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推动符合条件的本科学院更名为大学。应用型高校深度转型试验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一、优化高校类型结构 持续推进“双一流”建设。推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立足世界科技前沿,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发挥战略科技力量作用。加快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一流学科建设,提升整体办学水平。“双一流” 高校成为安徽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引擎。 支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教融合示范区、国际校区、先进技术研究院和合肥先进光源建设。支持合肥工业大学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建设。推进安徽大学未来学院建设。支持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安徽大学立项建设强光磁国家大科学装置。 分类建设高水平大学。支持安徽医科大学新医科中心、安徽农业大学新校区建设,支持安徽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安徽理工大学、安徽工业大学、安徽财经大学等高校设立高等研究院,支持安徽建筑大学设立未来城乡研究院。办精办强师范类专业,提升师范类院校办学水平。

推动符合条件的高校向应用型深度转型。聚焦十大新兴产业发展。与各类创新要素资源对接,与各类开发园区、产业基地对接,与行业 企业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需求对接,加快建立人才培养、科技服务、 技术创新、万众创业一体化发展机制。支持合肥、芜湖、蚌埠等区域 高校对接新兴产业发展和承接产业转移需求,布局建设工科类应用型 高水平大学和特色学科专业集群。支持皖北地区、皖西大别山革命老 区高校,建设高水平职业院校区域性集群和安徽知名工匠培养基地。 支持皖南地区高校整合资源,重点打造旅游、健康等学科专业集群。 推动“双高计划”学校、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及其他高等职业院校,建成紧密对接区域产业发展的专业体系,造就一批复合型技术技 能人才、能工巧匠。积极引入社会资本,鼓励发展股份制、混合所 有制职业院校,打造一批连锁型、跨区域发展的职业教育集团。 建立“1+10+1”战略合作联盟。组建省属高校联盟,整体融入合肥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对照十大新兴产业,分类组建10个校企 合作产业联盟。组建1个绿色转型合作联盟。 二、加强专业化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 大力引进高端科技领军人才。引育拥有关键核心技术、世界一流 的战略科学家和顶尖团队,支持高校设立首席科学家、首席研究员、 特聘教授等岗位。对在我省工作并作出重要贡献的发达国家院士、国

安师大地方专项计划(一)

安师大地方专项计划(一) 安师大地方专项计划 1. 简介 安师大地方专项计划是由安徽师范大学(以下简称安师大)发起的一项计划,旨在促进安徽地方经济发展和人才培养。该计划通过与地方政府和企业合作,提供各类支持和资源,以激励和引导优秀人才到安徽发展,同时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机会。 2. 目标 该计划的主要目标包括: •吸引和培养高层次人才 •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 •提升地方教育质量和水平 3. 项目 安师大地方专项计划包括以下几个项目: 人才引进项目 该项目旨在通过提供优厚的待遇和福利,吸引和引进一批高层次人才到安徽地方工作和创业。具体举措包括:

•提供优厚的薪酬待遇和住房补贴 •提供创业资金和项目支持 •提供科研经费和实验室设备支持 项目孵化基地建设项目 该项目旨在建设一批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为创业者提供办公场所、技术支持和市场资源等。具体举措包括: •租赁或建设现代化办公设施 •提供创新创业指导和培训 •连接各类资源和资本支持 产学研合作项目 该项目旨在促进安师大与地方企业、政府和科研机构的合作,推 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具体举措包括: •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和科研实验室 •开展技术研发和转移 •提供专利和知识产权支持 教育改革项目 该项目旨在提升安徽地方教育质量和水平,改善教育环境和教育 资源配置。具体举措包括:

•支持优秀教师培训和交流 •建设或改造学校硬件设施 •提供教育资金和奖助学金 4. 申请条件 针对安师大地方专项计划,申请人需要满足以下条件之一:•拥有博士学位及以上的优秀人才 •在相关领域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具备创业经验和优秀的创新能力 •对安徽地方发展有浓厚的兴趣和热情 5. 申请流程 申请人需按照以下流程完成申请: 1.在指定时间内在线填写申请表格 2.提交相关材料,包括个人简历、学术成果和荣誉证明等 3.参加面试和评审 6. 申请截止日期 申请截止日期为每年的5月31日。

安徽师范大学教学科研系列岗位设置暂行办法

安徽师范大学教学科研系列岗位设置暂行办法 为科学合理地设置我校教学科研系列专业技术岗位,进一步加强教学和科研工作,促进本科教学和学科学位点建设,根据国家和省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一、设置办法 根据校内核定的各教学单位教学科研人员编制数,确定教授岗位基本指标数,再根据本科教学、科研工作的需要,核定教授岗位调节指标,累计后核定出各教学单位教授岗位总指标数。然后原则上按照教授指标数2倍、2.5倍的标准分别核算出各单位副教授岗位指标数和讲师岗位指标数。 二、教授岗位指标核定办法 (一)基本指标确定办法 根据各教学单位教学科研人员编制数,按照教授岗位数不超过编制总数的8%的标准确定教授岗位基本指标。 (二)岗位调节指标核定办法 1、本科教学 (1)国家级质量工程项目(集体项目)每项设教授岗位1个; (2)省级质量工程项目(集体项目)每项设教授岗位0.5个; (3)公共体育、公共英语、公共计算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理论及教育技术等五类在全校范围内开设的必修公共课各增设教授岗1个、副教授岗位8-10个。

2、科研工作 (1)国家级科研平台每个增设教授岗位1个; (2)省部级科研平台每个增设教授岗位0.5个。 (三)最高比例控制规定 1、根据以上办法计算出的教授岗位比例,如超过本单位教学科研人员编制数25%的,最多按照25%计算; 2、根据以上办法计算出的教授及副教授岗位比例,如超过本单位教学科研人员编制数55%的,最多按55%计算。 三、有关规定 (一)学校掌握一定比例的高级职务岗位用于引进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以及向重点建设学科、新办专业倾斜。 (二)对于三年内受聘高级职务人数未达到岗位设置数80%的教学单位,学校视情况将调整该教学单位高级职务岗位数。 (三)岗位设置工作与校内编制核定相结合,原则上三年重新核定一次。 (四)学生思想政治系列专业技术岗位单独设置,由学校统一掌握使用。 (五)质量工程集体项目界定范围是:国家级专业建设项目、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国家级教学团队、国家级精品课程,省级专业建设项目、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省级教学团队、省级精品课程。 (六)对于在教学科研岗位工作而不具备高校教师系列专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