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皮肤科诊疗指南与操作常规

皮肤科诊疗指南与操作常规

皮肤科诊疗常规

第一章

荨麻疹诊疗规范 (1)

湿疹诊疗规范 (5)

玫瑰糠疹诊疗规范 (8)

银屑病诊疗规范 (9)

第二章

过敏性紫癜诊疗规范 (15)

斑秃诊疗规范 (16)

股癣诊疗规范 (19)

单纯疱疹诊疗规范 (20)

第三章

带状疱疹诊疗规范 (21)

疣诊疗规范 (23)

尖锐湿疣诊疗规范 (25)

脓疱疮诊疗规范 (28)

荨麻疹

【概述】

荨麻疹俗称“风疹块”,主要指组胺等血管活性物质释放后引起的真皮内小血管(特别是微静脉)通透性增加,毛细血管扩张,继而使血清渗入真皮,致使真皮、皮下组织和粘膜处发生局限性水肿。食物、动物的皮毛、植物的花粉、感染、药物、物理刺激以及精神因素等均可诱发。其特点是,自觉皮肤瘙痒,迅即出现风团,皮损此消彼起,大都发病突然,有时伴腹痛、心悸、呼吸困难。可分为急性荨麻疹、慢性荨麻疹。

【诊断要点】

1、急性荨麻疹:

患者多为青、中年人,起病急骤,病初患者往往先觉皮肤奇痒,而后迅速发生风团。风团通常在数分钟至数小时内消退,消退后不留痕迹,而它处又有新风团不断出现。持续24小时以上的风团相当少见。病程1-2周。

部位:风团多泛发全身,可局限于某一部位,其数量不等,形态不规则,分布一般无规律,可侵犯任何部位的皮肤粘膜。

自觉症状:所有的风团均伴有明显的痒感,亦可觉刺痛或灼热感。

伴随症状:当累及呼吸道时,可发生支气管痉挛和喉头水肿,引起胸闷、憋气和呼吸困难、甚至窒息。若消化道受累,可致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少数患者能在短时间内血压下降,发生心慌等症状,甚至出现过敏性休克。部分患者伴低热,若体温高于38.5℃时,应考虑伴感染的可能。

体征:风团呈淡红色、肤色或苍白色,一般呈圆形、椭圆形或地图性,边缘清楚,表面毛囊孔可见。其大小不一,常由蚕豆大至手掌大,面积也可相当大,有时急速增大,交互融合。风团表面偶可发生水疱甚至大疱。

2、慢性荨麻疹:

病程反复风团达6周以上,即可诊断。患者以中青年妇女居多。全身症状较轻,

风团时多时少,常达数月或数年之久,偶可急性发作,表现类似急性荨麻疹。1/3以上的患者有枯草热或支气管哮喘、特应性皮炎或家族史;近1/3的患者有青霉素或阿司匹林等药物过敏史;约2/5的患者有慢性胃炎等消化道疾病;此外,部分人食用海产品、酒类和某些饮料可使病情加剧。还有部分长期反复发作的风团,常是某些皮肤变应性血管炎以及个别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皮肤表现。风团往往在夜间出现,白天消退。自觉症状瘙痒。

3、特殊类型荨麻疹:

(1)皮肤划痕症:亦称人工荨麻疹。用钝器或用手搔抓皮肤后,沿着划痕发生红色条状隆起,并有瘙痒,不久即消退。

(2)寒冷性荨麻疹:较常见。可分为家族性(较罕见)和获得性两种。好发于面部、手背等暴露部位,在接触冷物、冷空气或食冷物后,发生红斑、风团,轻到中等度瘙痒。如户外游泳或冷水浴可全身泛发。多合并血管性水肿,遇热后风团可很快消退。皮损泛发者可有面部潮红、头痛、寒战、心动过速、消化道症状,甚至呼吸困难、意识丧失等。

寒冷性荨麻疹也可为某些疾病的症状之一,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阵发性冷血红蛋白尿症(梅毒性)、冷纤维蛋白原血症,冷溶血症等。

(3)压力性荨麻疹:身体受压部位如腰际臀部、上肢、掌跖等处受一定后,约4-8小时,局部发生肿胀性斑块,累及真皮和皮下组织,多数有痒感,或灼痛、刺痛等。一般持续8-12小时后消失。

(4)日光性荨麻疹:较少见。皮肤日光照射后发生红斑和风团,伴痒或痛,光激发试验能诱发皮损。风团除发生于暴露部位。严重时可发生弥漫性皮肤水肿,并可伴有全身反应,如畏寒、头痛、乏力、腹痛、甚至晕厥。有时透过玻璃的日光亦可诱发。

(5)胆碱能性荨麻疹:即小丘疹状荨麻疹。在热水浴,食辛辣食物、饮酒、情绪紧张、工作紧张、剧烈运动等刺激后数分钟发生风团。风团直径1-3mm,周围有轻重不等的红晕。可于20-60分钟内消退,亦可长达3小时。泛发者可伴有乙酰胆碱的全身反应,如头痛、脉缓、流涎、瞳孔缩小及痉挛性腹痛、呕吐、腹泻等。

重者可致晕厥、低血压等过敏性休克症状。

【诊断要点】

根据皮损为风团,发生及消退迅速,消退后不留痕迹等,再根据各型荨麻疹特点,诊断不难。

但病因诊断较为困难。急性荨麻疹多由饮食、药物或感染引起。慢性荨麻疹的病因需行全面检查,包括详细问病史,全面体格检查,相应的实验室检查,再行综合分析,以求明确其病因。

【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血沉、抗核抗体与血清补体的测定。

2、副鼻窦、齿、胸、胃肠道和泌尿生殖道的X光摄片、B超

3、点刺试验、斑贴试验。

4、皮肤划痕症皮肤划痕实验阳性。方法是用钝器加适当的压力划擦患者前臂屈侧或背部皮肤,若划擦处先发生红斑,继之周围出现红晕、其后形成一过性条痕状风团,即为阳性反应(部分急性荨麻疹患者此实验亦呈阳性反应)。

寒冷性荨麻疹可将冰块置于前臂皮肤之上2-3分钟,去除冰块后10分钟内接触部位即可出现大片风团。此系冰块实验阳性,有诊断价值。

【治疗】

(一)除去病因

(二)药物治疗

1、急性荨麻疹轻者选择1-2种H1受体拮抗剂口服。必要时给予复方甘草酸苷静滴或10%葡萄糖酸钙10ml加维生素C,缓慢静滴。伴全身症状者,如发热、关节疼痛、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及呼吸困难者,宜早期、足量、短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如:甲泼尼松龙40mg-120mgd静滴,症状控制后逐渐减量,以至停药。对发热、全身中毒症状者,加抗生素。对腹痛者,加解痉药,如:654-2,阿托品等。

2、慢性荨麻疹以抗阻胺类药物为主,应用2-3种H1受体拮抗剂,也可加H2

受体拮抗剂,如甲氰咪胍或雷尼替丁。仍不能控制病情者,可选用卡介菌多糖核酸等药物肌注,3月一疗程。寒冷性荨麻疹应用赛庚啶口服2-4mg,每天3次;皮肤划痕症可选用脑益嗪、多赛平等。

(三)局部治疗主要给予温和的止痒剂如炉甘石洗剂。

(四)物理治疗可用窄谱中波紫外线、红蓝光照射

【预防】

避免各种诱发因素。对病因明确而又无法避免者,可在诱发前1小时预防性应用抗组胺药物。对寒冷性荨麻疹最好不要冷水浴或游泳,以避免整个身体浸入冷水后泛发荨麻疹,出现意外。

【参考文献】

1、新编皮肤病治疗学主编孙宝印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 2002年

2、皮肤性病学第7版主编张学军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年

湿疹

【概述】

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表皮及真皮浅层的急慢性炎症。其特点是病因复杂,对称发生,瘙痒剧烈,皮疹多行性,有渗出倾向,反复发作,易慢性化。【诊断要点】

本病从不同角度分为多种类型

(一)按病程及皮损形态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湿疹

1、急性湿疹发病急。以面颊、耳后、四肢远端及手足多见,也可发生于腋窝、腘窝、股内侧、外阴及肛周等皮肤薄嫩的皱褶部位,多对称分布。表现为以红斑、丘疹、糜烂、渗出为主的多形性损害,常融合成片,境界不清。瘙痒剧烈,可伴灼热感。病程2-3周,若处理不当,可使病情加重,或演变成亚急性及慢性湿疹。

2、亚急性湿疹起病缓慢或由急性湿疹演变而来。发病部位与急性湿疹基本相同。皮损以发生在红斑上的小丘疹、鳞屑和结痂为主。自觉奇痒。病程约数周,但处理不当,可转化为急性湿疹或慢性湿疹。

3、慢性湿疹可以缓慢发生,也可直接由急性或亚急性湿疹发展形成。多发生于手足、肘窝、腘窝及外阴和肛周等。表现为范围局限,边缘清晰的棕褐色或褐色斑疹或斑片,皮肤粗糙肥厚,苔藓样变,色素沉着,覆以少许鳞屑,阵发性剧痒。病程数月,甚至数年,并可反复发作。

(二)按不同的发病部位分多种类型

1、手部湿疹又称皲裂性湿疹或角化性湿疹。皮损对称发生于双手,多位于手掌、手指或大鱼际背侧。为浸润肥厚,干燥粗糙的斑片,边缘较清楚。若位于掌,冬季易发生裂隙。单发或多发,自觉阵发性奇痒。病程慢性,多年不愈,因接触洗衣粉、肥皂及碱水等刺激物,病变明显加重。此型需与手癣相区别。

2、乳房湿疹主要发生于哺乳期妇女。通常对称发生于乳头及乳晕。皮损范围局限,边缘清楚,表现暗红色斑,可有糜烂、渗液及皲裂。自觉瘙痒或疼痛。停

止哺乳后湿疹容易痊愈。

3、阴囊湿疹主要见于老年男性。皮损通常局限于阴囊,也可蔓延及阴茎或会阴,表现为皮肤肥厚、苔藓化,表面覆大量的灰褐色鳞屑。自觉奇痒、尤其晚间。本型顽固。常因处理不当而发生急性湿疹样变。

4、肛周湿疹位于肛门附近皮肤,皮损以肥厚性斑块为主。可伴有痛性裂隙。由于肛门潮润、粪便等污物的刺激,常反复发生,出现剧烈瘙痒。

5、女阴湿疹为女性大小阴唇及周围皮肤常见湿疹,为浸润肥厚、境界清楚的红斑或水肿。奇痒。

(三)其他

湿疹还有几种各具特点的亚型,如婴儿湿疹、异位性湿疹、自身敏感性湿疹、传染性湿疹样皮炎、淤积性皮炎等。

【辅助检查】

1、血常规、尿常规,必要时查大生化。

2、点刺试验、斑贴试验。

3、必要时行组织病理学检查。

【治疗】

(一)尽量寻找能引起湿疹的内外原因,并去除之。

(二)外用药物疗法

1、急性湿疹红斑水肿显著或大量糜烂渗出时,用开放性冷湿敷,如3%硼酸溶液,若渗出少时,外涂氧化锌油或糖皮质激素。

2、亚急性湿疹皮损为鳞屑结痂,外用氧化锌糊膏或糖皮质激素霜及,每日2-4次。若合并感染可选用含抗生素成分或、和抗真菌成分的复方制剂。

3、慢性湿疹

1)首选硬膏如肤疾宁每隔2-3日更换1次。

2)封包疗法选用较强的糖皮质激素霜剂,丁酸氢化可的松软膏、复方氟米松软膏外涂、,外用塑料薄膜封包,每4小时更换1次。

3)外用高效糖皮质激素制剂,如适确得,每日2次。艾洛松每日1次。

4)封闭疗法对局限性浸润肥厚的皮损,可采用曲安奈德注射液。

(三)内用药物疗法

1、抗阻胺类药物因长期单一用药,可产生耐药,所以应选用几种交替使用

H1受体拮抗剂:第一代H1受体拮抗剂有嗜睡、口干、头晕作用如氯苯那敏、赛庚啶、苯海拉明等。第二代H1受体拮抗剂嗜睡作用较弱如西替利嗪、氯雷他定、非索非那定、咪唑斯汀等药物

H2受体拮抗剂:甲氰咪胍、雷尼替丁

2、钙剂常用10%葡萄糖酸钙注射液10ml加维生素C3g入液静滴。

3、抗生素有继发感染时,同时可用抗生素。

4、糖皮质激素对危重病例,或其他疗法无效的患者,且无禁忌症时可考虑使用。一般口服强的松30-60mg/d。

5、中医中药

6、免疫调节剂如转移因子胶囊

(四)理疗 NB-UVB及红蓝光治疗

【预防】

减少外界刺激因素,避免进食致敏性食物,避免搔抓,勿用热水、洗衣粉、盐水等过度烫洗。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皮肤性病学第7版主编张学军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年

玫瑰糠疹

【概述】

玫瑰糠疹(pityriasis rosea)为一种炎症性皮肤病,典型皮损为覆有领圈状糠状鳞屑的玫瑰色斑疹,病程有自限性。

病因不明,有学者认为与病毒(如柯萨奇B组病毒)感染有关。细胞免疫反应可能参与本病的发生。

【临床表现】

本病多累及中青年,以春秋季多发。初起皮损为孤立的玫瑰色淡红斑,直径可迅速扩大至2~3cm,覆有细薄的鳞屑,称为前驱斑(herald patch)或母斑(mother patch),可发生于躯干和四肢近端部位,1~2周后颈、躯干以及四肢近侧端逐渐出现大小不等的红色斑片,状同母斑,直径0.2~1cm,椭圆形,边缘覆圈状游离缘向内的细薄鳞屑,长轴与皮纹平行(图19-7)。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本病有自限性,病程一般为4~8周,也有数月甚至数年不愈者,愈后一般不复发。

【诊断和鉴别诊断】

根据典型临床表现本病一般不难诊断。本病需与银屑病、脂溢性皮炎、花斑癣、二期梅毒疹和药疹等进行鉴别。

【治疗】

本病有自限性,治疗目的主要是减轻症状和缩短病程。局部可外用炉甘石洗剂或糖皮质激素软膏。瘙痒明显者可口服抗组胺药物,病情严重或病程较长者可酌情口服泼尼松30~60mg/d。紫外线照射能促进皮损消退。

【参考文献】

1、临床皮肤病学(第二版)主编赵辨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

2、新编皮肤病治疗学主编孙宝印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 2002年

3、皮肤性病学第7版主编张学军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年

银屑病

【概述】

银屑病俗称牛皮癣,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复发性皮肤炎症性疾病。一般认为它是在遗传相关基因基础上,加上一些环境因素如感染、外伤或精神神经因素而发病。

【临床表现】

一般分为寻常型、脓疱型、关节型和红皮病型四型。

1、寻常型银屑病此型最多见,

(1)多青壮年发病。部分发病或加重常由扁桃体炎或上呼吸道感染诱发。

(2)好发于头皮、躯干和四肢伸侧,常对称分布,亦有仅局限于某一部位者。

(3)典型皮疹为粟粒至绿豆大的红色的丘疹、斑丘疹或斑块,可融合成片,边界清楚,周围有炎性红晕,可见一层淡红色半透明薄膜(薄膜现象);刮除薄膜后出现点状出血(Auspitz症)。白色鳞屑、薄膜现象和点状出血是本病的临床特征。皮疹形态多样,可为点滴状、钱币状、地图状和蛎壳状等。

(4)发生于头皮者,发呈束状。指(趾)甲受累,可见甲板上出现顶针样点状凹陷、纵嵴、横沟、游离端与甲床剥离以及浑浊肥厚等。

(5)黏膜损害:多见于龟头、口唇及颊粘膜。龟头为边缘清楚的红色斑片,无鳞屑。上唇可有银白色鳞屑。颊粘膜有灰白色或灰黄色的环形斑片。

(6)临床表现:可分三期

进行期:新的皮疹不断发生,旧皮疹不断扩大,炎症明显,常伴同性反应。

静止期:病情稳定,基本上无新皮疹出现,亦不见旧皮损消退。

消退期:皮损逐渐减小、消退,遗留暂时性色素减退或色素沉着斑片。

(7)慢性病程:可持续十余年或数十年,甚至终生迁延不愈。常冬季复发或加重,春夏季减轻或消失,亦有与此相反者。

(8)组织病理:表皮改变出现较早,主要为角化不全,有时角层内或其下方可见Munro微脓肿。颗粒层变薄或消失。棘层肥厚,表皮嵴延长。真皮乳头部血管扭曲扩张,轻度增厚。乳头上方表皮变薄。真皮上部有轻度至中度炎细胞浸润。

2、脓疱型银屑病临床较少见。分为掌跖脓疱型银屑病与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

(1)掌跖脓疱型银屑病:为掌跖的红色斑片上出现针头、粟粒大脓疱。有时在肘膝伸侧、胫前出现寻常型银屑病皮损(鳞屑性红斑)

(2)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临床较少见。

1)常因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内用皮质类固醇,或外用强效皮质类固醇后突然减量或停药,或外用强激素性药物,或内用砷剂、内服蟾皮后诱发。

2)常伴高热、关节肿痛、全身不适等

3)皮损为密集、针头至粟粒大小、浅在性无菌性小脓疱,脓疱可逐渐融合成大片脓湖,破溃后局部糜烂、渗液,结黄痂。

4)甲受累变形。常有沟状舌、地图舌。病情反复发作,好转时可出现典型的银屑病皮损。

5)组织病理:基本与寻常型银屑病相同。棘层上部出现Kogoj海绵状脓疱,疱内主要为中性粒细胞。真皮层主要为淋巴细胞和组织细胞浸润。

6)实验室检查:多数白细胞增高,血沉增快,可有低蛋白血症和血钙降低。

3、关节病型银屑病

(1)关节炎症状多发生于寻常型银屑病之后,或与脓疱型或红皮病型银屑病并发。偶有关节炎症状出现于寻常型银屑病之前者。

(2)可同时侵犯大小关节,但以手、腕及足等小关节受累多见。

(3)关节炎症状一般与皮肤症状同时减轻或加重,临床表现类似风湿性关节炎,为远端指(趾)间关节肿胀、疼痛,久病则出现关节畸形、僵硬,严重者多个大、小关节及脊柱受累,发生骶髂关节炎和强直性脊柱炎。

(4)慢性病程

(5)实验室检查:类风湿因子常阴性,可有血沉增快。X线检查显示受累关

节边缘轻度肥厚,无脱钙;亦有呈类风湿关节炎改变。

4、红皮病型银屑病是一种较少见的严重银屑病

(1)常因在银屑病急性进行期应用刺激性较强的药物而引起;亦有因长期大量内服或外用皮质类固醇突然停药或减量过快所致;脓疱型银屑病在脓疱消退过程中可出现红皮病改变;少数由寻常型银屑病发展而来;极少数患者(儿童多见)初次发病即为本病。

(2)多见于成人

(3)临床表现:全身皮肤弥漫性红斑、肿胀、浸润和脱屑。手掌、足跖部可呈手套、袜套样脱屑。

(4)寻常型银屑病特征性皮损常常消失,红皮病控制后可出现典型的寻常型银屑病皮疹。

(5)病程长,难以控制,易复发,常数月或数年不愈。

(6)组织病理:具有寻常型银屑病的病理特点,其他变化类似慢性皮炎。

【诊断要点】

根据临床表现、皮疹特点、好发部位、发病与季节的关系等。

【治疗方案及治疗原则】

治疗方法虽多,一般只能暂时缓解,很难防止复发。治疗中应注意寻找和去除可能使银屑病复发、加重的因素,根据分型、分期、皮损严重程度及部位,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1、去除病因和一般治疗

(1)如由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或咽炎诱发或加剧者,给予合适的抗生素。

(2)如与精神因素有关,治疗中可辅以心理疗法、镇静剂或静脉封闭疗法。

(3)预防和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及其他感染病灶。

(4)寻常型患者一般应勤沐浴,但对红皮病型银屑病皮损或有红皮病倾向者不宜搓擦。

2、外用药治疗急性期一般宜用温和保护剂和皮质类固醇制剂,避免应用刺激

性强的药物;静止期和消退期可选用作用较强的药物,但宜从低浓度开始逐步增加。

(1)外用皮质类固醇:可用软膏、霜剂或溶液。一般选择中效类的皮质类固醇且少用于面部、腋下、腹股沟及其他皱褶部位。皮质类固醇外用与其他药物如:蒽林、焦油、水杨酸、维A酸或卡泊三醇等联合外用,既可减少副作用,又可提高药物的疗效。

(2)给A酸类:0.025%-1%维A酸霜剂或凝胶。此类药物常可因刺激而致皮炎,可予对症处理。

(3)其他: 5%-10%硫磺软膏

3.内用药治疗

(1)抗生素:用于急性点滴性状银屑病患者特别是伴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咽炎或其他部位感染慢性患者急性发作期亦可选用。

(2)维A酸类:主要用于治疗红皮病型和脓疱型银屑病。常用的为第二代维A 酸产品阿维A酯和阿维A。主要副作用是致畸。服药期间可有口唇及眼鼻黏膜干燥、面红、可逆性脱发、血脂升高等,停药后可恢复正常。肝脏损害少见。

(3)免疫抑制剂

甲氨蝶呤:用药前和用药期间,定期检查患者的肝肾功能和白细胞计数等

(4)皮质类固醇:一般用于其他疗法不能控制的红皮病型、关节型或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患者。寻常型银屑病不提倡内用皮质类固醇。

(5)其他:给予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D2和静脉封闭等。

(6)中医中药:辩证施治

4、物理疗法

(1)光疗(NB-UVB):适用于除红皮病型银屑病外的各型银屑病。

(2)沐浴:药浴。

【参考文献】

1、临床皮肤病学(第二版)主编赵辨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

2、新编皮肤病治疗学主编孙宝印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 2002年

3、皮肤性病学第7版主编张学军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年

4、中国临床皮肤病学主编赵辨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年

过敏性紫癜

【概述】

又称Henoch-Schonlein紫癜、急性血管性紫癜(acute vascular purpura)、出血性毛细血管中毒症(hemorrhagic capillary toxicosis)、过敏性血管性紫癜(anaphylactoid vascular purpura)。原因不明,认为可能与食物、药物、病毒感染、虫咬、寒冷等因素有关,是一种超敏反应性毛细血管和细小血管炎,其特征为非血小板减少的皮肤紫癜,可伴有关节痛、腹痛及肾脏病变。

【诊断要点】

1、病史通常发病前多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2、季节无明显季节好发性。

3、年龄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好发于3-10岁儿童。

4、性别男性儿童好发。

5、好发部位四肢伸侧及臀部,呈对称性。

6、皮疹特点瘀点、瘀斑或紫癜,可融合成大片淤斑,严重者产生血疱坏死和浅溃疡。

7、自觉症状初起时有发热、头痛、不适及食欲不振等症状。累及胃肠道者可有绞痛、呕吐、出血或肠套叠、穿孔,称胃肠性紫癜。关节型紫癜伴膝、踝和肘关节明显肿痛。肾型紫癜可伴发肾炎、高血压。

8、病程约4~6周,但常反复,整个病程可达几个月至一、二年。

9、实验室检查出凝血时间、血小板计数和抗“O”。血沉快,白细胞增高。尿常规有红细胞、蛋白及管型。必要时行腹部B超、关节X线。

10、病理特点真皮毛细血管及小血管内皮细胞肿胀、闭塞。管壁有纤维蛋白渗出、变性及坏死。血管壁及血管周围有中性粒细胞浸润和核碎裂,有少数嗜酸粒细胞及单核细胞浸润,有数量不等的红细胞外渗。

【治疗】

1、一般治疗注意休息。除去致病因素,防止呼吸道感染,避免应用致敏药物。

2、非特异性抗过敏治疗如非索菲那定、氯雷他定、赛庚啶、西替利嗪等,同时并用复方甘草酸苷、复方芦丁、维生素C、钙剂、肾上腺色棕片等。

3、糖皮质激素对病情较重、伴有全身症状的、肾型、关节型、胃肠型紫癜可应用糖皮质激素,如:甲泼尼龙,小儿每日1~2mg/kg。

4、免疫抑制剂对于顽固的慢性肾型紫癜,可选用免疫抑制剂:雷公藤多甙、帕夫林等

5、手术治疗有扁桃体链球菌感染反复发作者,可考虑扁桃体摘除术。

6、中医中药以凉血、活血化瘀为主。

【参考文献】皮肤性病学第7版主编张学军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斑秃

【概述】

斑秃(alopecia areata)为一种突然发生的局限性斑片状脱发,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头发全部脱落称全秃(alopecia totalis),全身毛发均脱落称普秃(alopecia universalis)。

【临床表现】

1、好发年龄: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青壮年多见。

2、不少患者在发病前有神经创伤和精神刺激史。

3、患者常于无意中发现或被他人发现有脱发,无自觉症状。

4、皮损特点:皮损为突然发生的圆形或椭圆形、直径1~10cm、数目不等、境界清楚的脱发区,皮损区皮肤光滑,无炎症、鳞屑和瘢痕;进展期脱发区边缘头发松动,很容易拔出(拉发试验阳性);拔出的头发显微镜下观察可见毛干近端萎缩,呈上粗下细的“惊叹号”样;如皮损继续扩大、数目增多,可互相融合成不规则的斑片。多数患者发病3~4个月后进入恢复期,局部有毛发长出,最初为细软色浅的绒毛,逐渐增粗、变黑,最后恢复正常。约50%患者可复发,多为早年发病、病程长、脱发区域广泛者;头皮边缘部位(特别是枕部)毛发较难再生;少数全秃和普秃患者病程可迁延多年。

5、本病可分为活动期、静止期及恢复期。活动期:脱发区数量继续增加或面积仍在扩大,脱发区边缘拉发试验阳性。静止期:脱发基本停止,大多数患者在脱发静止3-4月后进入恢复期。恢复期:有新生毛发长出,最初出现纤细、柔软、色浅的毳毛,继之长出黑色的終毛、并逐渐恢复正常。

6、斑秃可发生甲改变:甲水滴状下凹,甲纵嵴和不规则增厚,也可发生甲混浊、变脆等。

7、全秃:头发全部脱落,普秃:除头发全部脱落外,眉毛、睫毛、胡须、腋毛、阴毛和全身毳毛均脱落。

8、预后:斑秃的预后较好,30%-50%的患者在6-12月内有新发长出,逐渐恢复正常。但个体差异很大,2/3的患者在5年后才恢复。全秃发生于儿童者较难恢复。一般来说脱发区域越广,头发再脱落的机会越大,复发率越高,完全恢复几率越小。

【鉴别诊断】

1、布罗克假斑秃:头皮出现脱发去,类似于斑秃,但局部皮肤萎缩,不能再长出毛发,脱发区境界清楚,脱发区边缘拉发试验阴性。

2、脱发性毛囊炎:毛囊发生化脓性炎性,愈后局部出现萎缩性瘢痕,毛发不能长出。本病易反复发作。

3、梅毒性脱发:脱发区头皮无瘢痕形成,但边缘不规则,呈虫蚀状,脱发不完全,且数目较多,好发与枕后。有婚外性行为史,梅毒试验阳性,常有梅毒其他表现。

4、白癣:好发于儿童。脱发区脱发不完全,头发多易折断,残留发根,并附有鳞屑。断发中易查到真菌。

【治疗】

一、去除可能诱发因素,注意劳逸结合。对脱发范围广或全秃、普秃患者,可考虑佩戴假发以减轻心理负担。

二、系统治疗:

1、免疫抑制剂:对迅速广泛的进展期脱发可口服中小剂量泼尼松,数周后逐渐减量并维持数月,一般2个月内毛发开始生长,但停药后可能复发。有报道可联用甲氨蝶呤和环孢素等。

2、其他非特异性药物及免疫调节剂:养血生发胶囊、转移因子

三、局部治疗

1、刺激局部皮肤、改善血液循环、抑制免疫反应和促进毛发生长。常用的有30%补骨脂酊等。

2、米诺地尔:单用米诺地尔溶液仅用于局限性斑秃。

3、冷冻治疗

【参考文献】

1、临床皮肤病学(第二版)主编赵辨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

2、皮肤性病学第7版主编张学军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年

股癣

【概述】

股癣(tinea cruris)指腹股沟、会阴、肛周和臀部的皮肤癣菌感染,属于发生在特殊部位的体癣。

主要由红色毛癣菌(T. rubrum)、须癣毛癣菌(T. mentagrophytes)、犬小孢子菌等感染引起。本病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染,也可通过自身感染(先患手、足、甲癣等)而发生。

本病夏秋季节多发。肥胖多汗、糖尿病、慢性消耗性疾病、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者为易感人群。

【诊断要点】

1、病史糖尿病患者、免疫功能低下、体胖多汗者及司机多易发病。

2、季节夏季多发,有夏季发作冬季消失的倾向。

3、性别男性多于女性。

4、年龄成年发病多见。

5、好发部位股癣好发于腹股沟及股内侧部位,单侧或双侧发生,亦常发生于臀部。

6、皮疹特点皮损初起为红色丘疹、丘疱疹或小水疱,继之形成有鳞屑的红色斑片,境界清楚,皮损边缘不断向外扩展,中央趋于消退,形成境界清楚的环状或多环状,边缘可分布丘疹、丘疱疹和水疱,中央色素沉着。亲动物性皮肤癣菌引起的皮损炎症反应明显,自觉瘙痒,可因长期搔抓刺激引起局部湿疹样改变或浸润肥厚呈苔藓样变。

【辅助检查】真菌镜检

【预防和治疗】

应注意个人卫生,不与患者共用衣物鞋袜、浴盆、毛巾等。内衣应通风透气。手、足、甲癣患者应积极治疗,减少自身传染的机会。尽量不接触患畜。

本病以外用药物治疗为主,皮损广泛或外用药疗效不佳者可考虑内用药物治疗。

1.外用药物治疗可外用克霉唑霜、特比萘芬霜、曲安奈德益康唑软膏等抗真菌药膏。

2.内用药物治疗可口服伊曲康唑(100mg/d,顿服,疗程15天)或特比萘芬(250mg/d,疗程1~2周)。

【参考文献】

皮肤性病学第7版主编张学军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年

单纯疱疹

【概述】

单纯疱疹是由单纯疱疹病毒(HSV)引起,好发于皮肤-黏膜交界处,临床以簇集性水疱为特征,有自限性,但易复发。

【临床表现】

分原发型与复发型

1.原发型单纯疱疹:初次感染HSV病毒,约90%的人无不适感,仅少数人可发生倦怠、发热等全身症状和皮肤、黏膜上发生单处或多处水疱,表现有以下几型:

(1)疱疹性齿龈口腔炎:此型最常见,以1-5岁儿童多发。特征是在口唇、颊黏膜、上腭等处发生水疱,此庖易破溃形成白斑,继而转成溃疡,上覆黄色伪膜,可伴有全身症状,如发热、倦怠、食欲不振等。3—5日后症状减轻,整个病程约2周。

(2)疱疹性外阴阴道炎:即生殖器疱疹

(3)单纯疱疹病毒性脑膜炎:属重型单纯疱疹。常与原发性生殖器HSV感染有关,常见有发热、头痛、精神紊乱、昏迷等,死亡率高,患者血清中特异性抗体增高,但从脑脊液中未能分离出病毒。

(4)其他:如水痘样疹、接种性疱疹、疱疹性角膜结膜炎、播散性单纯疱疹等。但在老年人少见,仅见于严重营养不良、肿瘤、免疫功能低下、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者。

2.复发型单纯疱疹原发感染后,由各种诱发刺激如发热、受凉、消化不良、月经等引发,且在同一部位有多次复发倾向。常较原发感染的症状轻,且无全身症状。原发型单纯疱疹的各类型均可复发,且复发多见于成人,尤其是青年中多见,在儿童期极少见。

【辅助检查】

完整版皮肤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完整版皮肤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1. 引言 皮肤科常见病是指人体皮肤出现的常见疾病,如湿疹、皮炎、 痤疮等。及时准确地诊断和治疗这些疾病对患者的健康至关重要。 本文档旨在提供一份完整的皮肤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以帮助医生和 患者更好地了解、预防和治疗这些常见病。 2. 诊断 常见的皮肤科疾病诊断一般依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和病史,结 合必要的实验室检查或皮肤组织活检。常见的诊断方法包括: - 仔细询问病史,了解患者的病情、既往病史和家族遗传史。 - 检查患者的皮肤病变,观察病变的大小、形态和分布特点。 - 针对不同病症进行常规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血生化、过 敏试验等。 - 根据需要进行皮肤组织活检,以明确病因或确认病变的性质。 3. 治疗

针对不同的皮肤科常见病,治疗方法和药物选择各不相同。以下是几种常见病的治疗指南: 3.1 湿疹 湿疹是皮肤屏障功能障碍所致的炎症性皮肤病,表现为局部慢性瘙痒和皮肤干燥、糜烂、渗液等。治疗方法包括: - 避免刺激因素,如尽量避免接触过敏源和药物刺激。 - 使用外用激素类药物来减轻症状,如0.1%氢化可的松或0.1%异丙肾上腺素。 - 补充皮肤水分,可以使用保湿剂。 3.2 皮炎 皮炎是一组具有相似临床表现的炎症性皮肤病,如湿疹、过敏性皮炎等。治疗方法包括: - 避免过敏源,如尽量避免接触动物毛发、衣物纤维等。 - 外用药物治疗,如0.1%地塞米松或0.5%丁苯羟酸钠等。 - 内服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非诺敏等。

3.3 痤疮 痤疮是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表现为闭合性粉刺、开 放性粉刺和丘疹囊肿。治疗方法包括: - 使用外用药物,如过氧化苯甲酰、维甲酸等。 - 内服维生素A酸类药物,如异维A酸、乙酰维生素A等。 - 忌食辛辣食物、酒精和浓咖啡,保持清洁卫生。 4. 预防 皮肤科常见病的预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惯,如勤洗澡、勤换衣服、勤洗脸等。 - 避免接触过敏原,如避免接触动物毛发、花粉等。 - 尽量避免刺激性药物和化妆品的使用。 - 合理饮食,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 5. 结论 本文档提供了一份完整的皮肤科常见病诊疗指南,包括诊断、 治疗、预防等方面的内容。希望这些指南能够帮助医生和患者更好 地了解和应对皮肤科常见病,以提高治疗的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皮肤科诊疗常规及技术操作规程

皮肤科诊疗常规及技术操作规程 1. 引言 本文档旨在提供关于皮肤科诊疗的常规和技术操作规程。皮肤科是一门专注于皮肤疾病的医学领域,为了确保我们提供高质量且安全有效的诊疗服务,本文档将指导临床人员的日常操作和流程。 2. 诊疗常规 2.1 临床评估 - 患者接诊前,临床医生应进行全面的皮肤评估,包括观察皮肤病变和症状、询问病史和家族史等。 - 根据临床评估结果,医生应制定相应的诊疗方案,并向患者解释诊断结果和治疗计划。 2.2 实验室检查 - 在某些情况下,可能需要进行实验室检查以帮助确定诊断或指导治疗。具体的实验室检查项目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要进行决定。 2.3 特殊处理

- 对于某些病情,可能需要进行特殊处理或特殊技术操作,如 切除肿瘤、激光治疗、光动力疗法等。这些操作应由专业的皮肤科 医生或经过相关培训的人员执行。 3. 技术操作规程 3.1 皮肤活检 - 皮肤活检是一种常用的技术操作,用于确定皮肤病的病理类 型和确诊。在进行皮肤活检前,医生应充分告知患者相关风险和注 意事项,并取得患者的知情同意。 - 皮肤活检需要使用适当的麻醉和消毒方法,并按照规范的操 作程序进行。活检标本应被妥善保存并送往病理科进行分析和诊断。 3.2 皮肤病治疗 - 皮肤病治疗可以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手术治疗等。治 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需求进行定制,同时医生应向患者 解释治疗目标、用药方法和可能的副作用等。 - 在进行外用药物治疗时,医生应指导患者正确使用药物,并 告知使用注意事项和可能的不良反应。 4. 医疗安全与质量控制

4.1 感染控制 - 皮肤科诊疗涉及直接接触患者的操作,医生和护士在诊疗过程中应严格遵守感染控制的相关规定和操作,包括正确佩戴手套、洗手和消毒等。 4.2 医疗废物处理 - 医疗废物应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分类、收集和处理,以确保环境卫生和防止交叉感染。 4.3 质量控制和质量评估 - 临床人员应积极参与质量控制活动,包括定期参加培训、规范操作程序、记录和分析医疗错误和意外事件等。医疗结果和临床效果也应进行定期评估和监测。 5. 结论 本文档概述了皮肤科诊疗的常规和技术操作规程。为了确保提供安全有效的诊疗服务,医生和临床人员应严格遵守规定的操作程序和安全措施。质量控制和质量评估对于不断提高诊疗质量也起到重要作用。

皮肤科的诊疗指南及机器操作规范

皮肤科 皮肤科前十位疾病诊疗常规和专科技术操作规范 目录 1. 皮肤科诊疗常规 1.1 湿疹 1.2 荨麻疹 1.3 丘疹性荨麻疹 1.4 带状疱疹 1.5 药物性皮炎 1.6 手足癣 1.7 接触性皮炎 1.8 银屑病 1.9 脓疱疮 1.10 丹毒 2. 常规治疗操作规范 2.1紫外光疗法 2.2微波治疗仪 2.3 伍德灯治疗 2.4 二氧化碳激光 2.5 红蓝光治疗仪 2.6 调Q开关激光

皮肤科诊疗常规 1.1湿疹 是由多种复杂的内、外因素引起的一种具有多形性皮损和易有渗出倾向的皮肤炎症性反应。本病病因复杂多难以确定。自觉症状瘙痒剧烈。病情易反复,可迁延多年不愈。 临床表现: 一、皮疹呈多形性,按皮损表现特点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湿疹三种。(一)急性湿疹为多数粟粒大红色丘疹、丘疱疹或水疱,尚有明显点状或小片状糜烂,渗液,结痂。损害境界不清,合并感染时可出现脓疱、脓性渗出及痂屑等。 (二)亚急性湿疹常因急性期损害处理不当迁延而来,皮损以红色丘疹、斑丘疹、鳞屑或结痂为主,兼有少数丘疱疹或水疱及糜烂渗液。(三)慢性湿疹多有急性、亚急性湿疹反复不愈转化而来,皮损为暗红或棕红色斑或斑丘疹,常融合增厚呈苔藓样变,表面有鳞屑、抓痕和血痂,周围散在少数丘疹、斑丘疹等。皮损在一定诱因下可急性发作。 二、皮疹可发生在任何部位,但以外露部位及屈侧为多见,皮疹往往对称性分布。 三、自觉瘙痒剧烈。 四、病程不规则,常反复发作,迁延难愈。

五、常见特定部位的湿疹有耳湿疹、手足湿疹、乳房湿疹、肛门外生殖器湿疹、小腿湿疹等。 一般治疗: (一)应尽可能的寻找患者发病或诱发加重的原因,详细了解病史、工作环境、生活习惯、思想情绪等;作过敏原检查,如皮肤点刺试验或皮内试验、特异性IgE抗体及斑贴过筛试验等,以发现可能的致敏原。 (二)尽可能避免外界不良刺激,如热水洗烫、剧烈搔抓等;尽量不穿化纤贴身内衣、皮毛制品;避免食用易致敏和刺激性食物,如海鲜、辣椒、酒、咖啡等。 (三)保持皮肤清洁,防止皮肤感染,避免过劳、保持乐观稳定的情绪。 局部治疗: 应温和、无刺激性,具体用药视病期及皮损情况而定。 (一)急性湿疹无渗出时,炉甘石洗剂,每日4-6次外用。瘙痒明显时酌加糖皮质激素乳膏外用。如0.1%丁酸氢化可的松软膏、0.1%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每日1-2次外用。有渗出时首先用3%硼酸溶液或生理盐水等作冷湿敷,每次30分钟,每日2-4次湿敷。 (二)亚急性湿疹可选用糖皮质激素乳膏剂,每日2-3次外用。(三)慢性湿疹可选用糖皮质激素乳膏剂、软膏或硬膏。糖皮质激素类

皮肤科创伤诊疗常规临床诊疗指南

皮肤科创伤诊疗常规临床诊疗指南 一、引言 本文档旨在提供皮肤科创伤诊疗常规临床诊疗指南。通过对创伤性皮肤病变的诊断和治疗进行规范化,以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类病症的认识和处理水平,从而更好地为患者提供优质医疗服务。 二、创伤性皮肤病变的分类 1. 擦伤 擦伤是指皮肤表面受到机械作用,造成浅层损伤的情况。其特征为有创面,但不深及真皮层。 2. 切割伤 切割伤是指皮肤被利器切开,损伤较深,往往可达真皮层。 3. 撕裂伤 撕裂伤是指皮肤遭受牵拉或剪切作用而导致的损伤。其特点是皮肤边缘不齐,通常可见到撕裂的痕迹。

4. 烧伤 烧伤是指皮肤暴露在高温、化学物质或电流等热源下,引起组织损伤的情况。烧伤可分为一度烧伤、二度烧伤和三度烧伤等级。 三、创伤性皮肤病变的临床诊疗指南 1. 诊断 在对创伤性皮肤病变进行诊断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 根据患者的病史,分析受伤的原因和过程; - 观察创伤部位的皮肤表面情况和深度,以确定病变的类型; - 如果病变严重,应考虑进行组织活检或其他辅助检查,以明确病情。 2. 急救处理 在创伤性皮肤病变急救处理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 首先,要停止出血,可用无菌敷料或直接按压的方式; - 对于创面清洁处理,应使用无菌溶液或药物进行清洗; - 如果出现感染迹象,应及时使用抗生素进行预防或治疗。 3. 创面修复

根据创伤性皮肤病变的类型和程度,可选择以下创面修复方法:- 对于浅表创面,可以进行简单的清洗和敷料覆盖; - 对于较深的创面,应进行缝合或其他合适的手术修复。 4. 感染预防和处理 在创伤性皮肤病变治疗过程中,要注意感染的预防和处理: - 使用无菌敷料,防止创面二次感染; - 对于有感染迹象的病变,应选择适当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四、结论 本文档提供了皮肤科创伤诊疗常规临床诊疗指南,包括创伤性 皮肤病变的分类、诊断、急救处理、创面修复以及感染预防和处理 等方面内容。根据指南的要求,临床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 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以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皮肤系统疾病诊疗规范

皮肤系统疾病诊疗规范 一、前言 皮肤系统疾病诊疗规范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一套科学、规范、实用的诊疗流程,以提高皮肤疾病诊断的准确性和治疗的有效性。本规范依据我国现行的医疗标准、指南和专家共识制定,并充分考虑了临床实践中的实际情况。 二、诊疗流程 1. 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病史,包括皮损发生的时间、部位、性质、发展过程及伴随症状。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既往病史、家族病史、生活惯及环境因素等。 2. 体格检查

全面观察患者的皮肤状况,注意皮损的形态、颜色、大小、分布和边缘等特点。必要时进行放大镜检查或皮肤刮片检查。 3. 实验室检查 根据病史和体格检查结果,选择适当的实验室检查项目,如血液常规、尿常规、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等。对于疑似皮肤病病原体感染或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进行病原体检测、抗体检测等。 4. 影像学检查 皮肤疾病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包括皮肤超声、皮肤摄影、皮肤CT、皮肤MRI等。根据病情需要选择适当的检查方法。 5. 诊断 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综合分析,作出明确的诊断。

6. 治疗 根据诊断结果,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治疗手段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手术治疗等。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7. 随访与评估 治疗结束后,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了解病情恢复情况,评估治疗效果。对于复发性疾病,要根据患者病情和需求,制定长期随访计划。 三、治疗原则 1. 药物治疗 根据疾病类型和病情轻重,选择合适的药物。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抗感染、抗过敏、抗炎、免疫调节等。 2. 物理治疗

包括光疗、电疗、超声波治疗等。物理治疗适用于某些炎症性 皮肤病、银屑病等。 3. 手术治疗 对于药物治疗无效或严重的皮肤疾病,如皮肤肿瘤、先天性皮 肤病等,可采取手术治疗。 4. 中医治疗 结合中医理论,根据患者体质和病情,选择中药、针灸、拔罐 等治疗方法。 四、并发症处理 在皮肤疾病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并发症。一旦发现并发症,要立即根据并发症的类型和严重程度,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五、患者教育

皮肤科临床诊疗指南和临床技术规范

皮肤科临床诊疗指南和临床技术规范 英文回答: Clinical guidelines and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in dermatology are essential tools for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to provide standardized and evidence-based care to patients with skin conditions. These guidelines serve as a reference for diagnosis, treatment, and management of various dermatological conditions, ensuring that healthcare providers follow best practices and deliver high-quality care. Clinical guidelines in dermatology typically include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evaluation and diagnosis of skin conditions, as well as the appropriate treatment options based on the severity and type of the condition. For example, guidelines may provide step-by-step instructions on how to diagnose and treat common skin conditions such as acne, eczema, psoriasis, and skin infections. These guidelines help healthcare providers make informed

皮肤科创伤诊疗常规临床诊疗指南

皮肤科创伤诊疗常规临床诊疗指南 1. 引言 本指南旨在提供皮肤科创伤的常规临床诊疗指导。通过遵循本指南的建议,医务人员可以更好地诊断和治疗皮肤科创伤患者。 2. 诊断 2.1 评估伤口类型和程度 在诊断皮肤科创伤时,首先需要评估伤口的类型和程度。伤口的类型可以分为擦伤、划伤、撕裂伤、破裂伤等。伤口的程度可以根据组织受损的深度和面积来评估。 2.2 判断创伤是否感染 创伤是否感染是诊断创伤的重要一步。医务人员可以通过观察伤口的红肿、渗液、异味等症状来判断是否存在感染。必要时可以进行细菌培养和鉴定,以确定感染病原体。

3. 治疗 3.1 伤口清洁与消毒 对于洁净伤口,可以使用温盐水进行冲洗和清洁。对于感染伤口,应先去除坏死组织和分泌物,然后进行适当的抗菌处理。 3.2 创面修复 根据伤口的类型和程度,选择适当的创面修复方法,如缝合、胶带闭合、局部植皮等,以促进创面愈合和美观。 3.3 伤口护理 对于创面修复后的伤口,需要进行适当的伤口护理,包括定期更换敷料、观察伤口愈合情况、预防伤口感染等。 4. 预防

4.1 创伤预防措施 为了减少创伤的发生,应加强宣教,提高公众的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特别是在高风险场所或工作环境中,应采取相关预防措施,如佩戴防护设备、注意工作安全等。 4.2 伤口感染预防 为了预防伤口感染,医务人员应遵循严格的手卫生和无菌操作规范,同时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滥用和不当使用。 5. 结束语 本指南提供了皮肤科创伤的常规临床诊疗指南,旨在帮助医务人员提供更好的诊断和治疗服务。但是,请注意,在具体应用中,医务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实际情况进行判断和决策。

皮肤科诊疗指南及机器操作规范

皮肤科诊疗指南及机器操作规范英文回答: Skin Diseas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Guidelines and Machine Operation Standards. Skin diseases are common conditions that affect people of all ages. Dermatologists use a variety of tools and techniques to diagnose and treat these conditions. In this article, we will discuss the guidelines for diagnosing and treating skin diseases in the dermatology field, as well as the standards for operating machines used in these procedures.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Guidelines: 1. Patient Assessment: The first step in diagnosing a skin disease is to conduct a thorough assessment of the patient's medical history, including any previous skin conditions, allergies, and family history of skin diseases.

皮肤科常见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皮肤科常见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1. 引言 本文档旨在规范皮肤科常见诊疗技术的操作流程,以确保医疗 过程的安全性和治疗效果的有效性。皮肤科医生和相关医护人员在 进行以下诊疗技术时应严格遵守本规范。 2. 洗手与消毒 在进行皮肤科诊疗技术之前,医生和医护人员应进行充分的洗 手和消毒,确保手部清洁无菌,以防止交叉感染。 3. 患者准备 患者到达诊疗区时,应进行以下准备工作: - 核对患者身份 - 询问患者相关病史和过敏史 - 让患者明确诊疗目的和需求 - 协助患者进行必要的准备工作,如脱衣服、暴露诊疗区域等。 4. 诊疗技术操作流程 4.1 皮肤切除术

- 麻醉局部皮肤 - 清洁术区 - 合理切除皮肤组织- 止血处理 - 缝合切口 4.2 皮肤病变病理切片- 收集标本 - 防止污染 - 送至病理实验室 4.3 冷冻疗法 - 制作冷冻切片 - 准备液态氮 - 进行冷冻冻结 - 冰冻时间控制 - 解冻处理 4.4 光动力疗法 - 表面清洁

- 涂抹光敏剂 - 光照照射 - 感染处理 4.5 激光治疗 - 设定合适的激光参数 - 表面麻醉 - 使用激光器进行治疗 - 术后处理 4.6 射频治疗 - 表面麻醉 - 定位并标记治疗区域 - 使用射频器进行治疗 - 术后处理 5. 术后处理 患者在接受皮肤科诊疗技术后,应进行以下术后处理:- 监测患者病情变化 - 提供适当的饮食和药物

- 清洁术后伤口 - 提供适当的术后护理指导 6. 安全注意事项 在进行皮肤科诊疗技术时,应特别注意以下安全事项: - 使用正确的设备和器材 - 严格按照操作流程操作 - 注意患者的身体状况和反应 - 保持诊疗区域的清洁和无菌 - 处理医疗废弃物时要遵循相应规定 7. 结论 本文档总结了皮肤科常见诊疗技术的操作规范,旨在提供指导,确保医务人员在执行诊疗技术时能够保证安全和效果。医生和医护 人员应严格遵守本规范,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度的调整和补充。 以上为皮肤科常见诊疗技术操作规范完整版。

皮肤科诊疗技术操作规程

皮肤科诊疗技术操作规程 一、概述 皮肤科是医学中专门研究皮肤疾病的学科,其诊疗技术操作规程是指在皮肤科门诊或医院中,医生对患者进行皮肤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所需遵循的操作规范。本文将具体介绍皮肤科诊疗技术操作规程的相关内容。 二、患者接待与登记 1. 患者到达皮肤科门诊后,首先由工作人员进行接待,引导其进行登记。 2. 登记时需要患者提供基本信息,如姓名、年龄、性别、联系方式等,并询问病情及病史。 三、病史采集与初步检查 1. 医生根据患者提供的病史信息,针对不同症状进行详细询问,包括病程、发病原因、病情变化等。 2. 医生进行初步检查,观察患者的皮肤状况,包括皮肤颜色、纹理、发痒、疼痛等症状。 四、辅助检查与诊断 1. 根据病史和初步检查,医生会根据需要进行一些辅助检查,如皮肤切片检查、皮肤镜检查、血液检查等,以帮助确定诊断。 2. 医生还会根据病情进行鉴别诊断,将患者的症状与可能的皮肤疾

病进行对比,最终确定最可能的诊断结果。 五、治疗方案制定与治疗操作 1. 医生根据患者的诊断结果,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治疗方案可以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物理治疗等。 2. 在治疗操作中,医生需要注意操作规范,如药物的用量、用药方法、手术操作的无菌操作等。 3. 医生还需要向患者详细介绍治疗方案,告知可能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以便患者明确同意并配合治疗。 六、复诊与随访 1. 对于需要长期治疗的患者,医生会进行复诊,并根据治疗效果进行调整治疗方案。 2. 随访是治疗的重要环节,医生会关注患者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及时进行调整和处理。 七、疾病预防与保健指导 1. 在治疗过程中,医生会向患者提供相关的疾病预防和保健指导,如日常护理、饮食调理等。 2. 医生还会告知患者避免接触刺激性物质、防晒等注意事项,以预防皮肤疾病的发生和复发。 八、医疗记录与信息管理 1. 医生需要详细记录患者的病史、诊断结果、治疗方案及效果等信

皮肤科临床诊疗指南和临床技术规范

皮肤科临床诊疗指南和临床技术规范 一、前言 皮肤科临床诊疗指南和临床技术规范是指皮肤科医生在日常临床工作中,根据最新的医学 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经验,制定的标准化、规范化的诊疗指导文件。本指南包括各种常见 皮肤病的诊断、治疗、护理等内容,并结合临床技术规范,详细阐述皮肤科临床操作中应 遵守的规范和注意事项,以确保医疗质量和安全。 二、临床诊疗指南 1. 痤疮 痤疮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主要发生在青春期青少年。其特点为毛囊角化异常,油脂腺分 泌亢进,细菌感染等。治疗原则是清洁皮肤、对症治疗和预防复发。常用药物包括外用抗 生素、维生素A酸类药物等。 2. 银屑病 银屑病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常见于头皮、躯干、四肢等部位。治疗原则为控制病情、减轻症状并预防复发。常用药物包括外用激素、光疗等。 3. 风湿性关节炎 风湿性关节炎可累及皮肤,表现为红斑、结节等。治疗原则为减轻炎症、缓解疼痛、预防 畸形。常用药物包括NSAIDs、DMARDs等。 4. 痤疮性疤痕 痤疮性疤痕是痤疮的一种并发症,治疗原则为促进疤痕愈合、预防产生新的疤痕。常用方 法包括激光治疗、微针美容等。 5. 接触性皮炎 接触性皮炎是一种过敏性皮肤病,治疗原则为避免接触致敏原、减轻瘙痒感。常用药物包 括激素外用剂、抗组织胺等。 6. 湿疹 湿疹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治疗原则为控制病情、减轻瘙痒感。常用药物包括外用激素、抗组织胺等。 7. 病毒性疾病 病毒性皮肤病包括疱疹、疣等。治疗原则为缓解症状、预防传染。常用药物包括抗病毒药物、外用制剂等。

8. 良性肿瘤 皮肤良性肿瘤包括黑色素瘤、脂肪瘤等。治疗原则为手术切除、观察等。常用方法包括冷 冻治疗、激光治疗等。 9. 恶性肿瘤 皮肤恶性肿瘤包括鳞状细胞癌、基底细胞癌等。治疗原则为手术切除、放疗、化疗等。常 用方法包括Mohs手术、放射治疗等。 三、临床技术规范 1. 手术操作规范 在进行皮肤手术操作时,医生应注意手术部位的消毒、手术器械消毒、患者的安全等问题。手术操作规范包括手术前准备、手术操作、术后护理等。 2. 注射操作规范 在进行皮肤注射操作时,医生应注意注射穴位的选择、注射药物的剂量、注射速度等问题。注射操作规范包括注射前准备、注射操作、术后观察等。 3. 激光治疗规范 在进行皮肤激光治疗时,医生应注意患者的肤色、肤质、病情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激光仪 器和治疗方案。激光治疗规范包括治疗前准备、治疗操作、术后护理等。 4. 微针美容规范 在进行微针美容治疗时,医生应注意微针的选择、深度、频次等问题,避免感染和并发症。微针美容规范包括治疗前准备、治疗操作、术后护理等。 5. 电疗规范 在进行皮肤电疗操作时,医生应注意电疗器械的选择、电流的强度、电极的形状等问题。 电疗规范包括治疗前准备、治疗操作、术后观察等。 六、总结 皮肤科临床诊疗指南和临床技术规范是指导医生进行标准化、规范化的临床工作的文件, 是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的基础。医生应认真学习和遵守相关规范,严格执行操作细则,确 保医疗工作的顺利进行。希望本指南能够帮助医生提高临床技术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好的 医疗服务。

皮肤外科临床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

皮肤外科临床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 概述 皮肤外科是医学的一个分支,专注于诊断和治疗与皮肤有关的 疾病和问题。本指南旨在为皮肤外科临床工作者提供一份操作规范,以确保高质量的诊疗服务。 诊断 1. 详细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确保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包括 病史、既往疾病、遗传病史、用药史等。 2. 实验室检查:根据临床需要进行相应的实验室检查,如血液 常规、生化指标、免疫学检测等,以协助诊断和治疗决策。 治疗 1. 患者教育:向患者提供关于疾病性质、治疗目标、注意事项 等详细信息,以促进合作和治疗效果。 2. 药物治疗:根据诊断结果,选择适当的药物治疗方案,包括 外用药、口服药和注射药物等。 3. 手术治疗:对于需要手术干预的疾病,应进行必要的手术治疗,包括切除、皮肤移植等。

4. 物理治疗:如激光疗法、冷冻疗法等,根据病情选择适当的 物理治疗方式。 5. 康复及随访:对于治疗后的患者,进行康复指导和定期随访,以评估治疗效果和提供必要的支持。 操作规范 1. 卫生措施:在诊疗过程中,严格遵守洗手、戴手套、消毒等 卫生规范,以确保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安全。 2. 设备操作:熟悉和正确操作相关设备和工具,遵循操作手册 和安全指南,减少操作风险。 3. 临床记录:详细记录患者的诊疗过程和观察结果,包括病历、检查记录、治疗方案等,便于后续随访和评估。 4. 团队协作:皮肤外科诊疗往往需要多学科的专家合作,保持 良好的团队沟通和协作,提高诊疗效果。 5. 继续教育:不断更新和研究最新的临床知识和技术,参加相 关培训和学术会议,提高临床水平和专业素养。 总结 本指南提供了皮肤外科临床诊疗的指南和操作规范,旨在促进 临床工作者的规范化操作,并提供高质量的诊疗服务。在实践中,

新编皮肤科诊疗指南

新编皮肤科诊疗指南 皮肤科学治疗是指以皮肤病学知识和技术为基础,运用诊断、治疗皮肤病、性病及美容等,为患者提供一体化医疗服务。近年来,皮肤科分支繁多,诊疗技术不断进步,治疗方法日趋成熟,病人得到更好的治疗效果。本新编皮肤科诊疗指南旨在介绍皮肤科的基本知识,帮助诊断人员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治疗,以便使患者得到最佳的治疗结果。 一、皮肤科学: 皮肤科学是一门复杂的医疗学科,主要包括皮肤病理学、皮肤病变学、皮肤病毒学、皮肤免疫学、皮肤显微学等多个学科,致力于研究各种皮肤病,为确诊、治疗皮肤病提供科学依据。 二、皮肤科疾病诊断: 皮肤科疾病主要是以皮肤表面出现的有形性病变或不良反应为 诊断依据。在诊断时,可以根据皮肤病变的形态、位置等特征,找出病因,确定其他影响病理的因素,并能够准确地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性,从而确定病情诊断。 三、皮肤科治疗: 皮肤科疾病的治疗方法有多种,根据病情和病变部位选择不同治疗手段,可以分为西药治疗、中药治疗、物理治疗、外科治疗和血清治疗等。西药治疗多以抗病毒药、镇痛药、抗过敏药、抗生素、抗生物药、细菌抑制剂等来治疗皮肤病,中药治疗是以传统中草药为主,多以消肿、消炎、杀菌、抗痒、调理肌肤等为主要治疗手段;物理治

疗技术多以紫外线、激光、微波、热波等手段,达到杀灭病毒、杀菌、消炎、抑制过敏反应等目的;外科治疗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治疗方式,多以剥离体表病变、摘除瘤类及其他影响皮肤健康的病变为主;血清治疗多以人体免疫球蛋白、血清因子、细胞因子等作为药物来促进皮肤组织细胞的再生和修复。 四、皮肤科疾病美容: 随着社会发展,国家对皮肤美容有更高的要求,皮肤美容也成为现今社会的热点话题,皮肤美容技术得到不断发展,把美容技术用于治疗皮肤科疾病,无论是皱纹、红血丝、雀斑、痘痘、晒斑等,都可以通过美容技术改善,让皮肤更健康美丽。 五、皮肤科护理: 皮肤科护理以预防为主,旨在改善皮肤的健康状态,延缓皮肤衰老,防止皮肤病,保护皮肤湿润。主要护理涉及洁肤、保湿、补水、抗氧化、抗菌、美白、祛斑等,每日护理要根据皮肤类型和个人情况选择合适的护肤品,及时补充水分和营养,帮助皮肤保持最佳状态。 六、皮肤科医疗安全: 皮肤科手术是比较危险的,治疗前要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确认患者的饮食、心理状况、婚姻史等,同时还要注意医疗安全,在医疗中应使用正规的消毒、手术用品,卫生棉类,给患者注射抗生素等,确保治疗过程的安全。 结论: 皮肤科是一门应用广泛的医学诊疗领域,涉及皮肤病学、美容护

皮肤科诊疗技术操作规程

皮肤科诊疗技术操作规程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皮肤科诊疗技术也在不断创新与进步。为了确保皮肤科诊疗工作的规范化和高效性,制定一份科学而实用的皮肤科诊疗技术操作规程变得尤为重要。本文将从诊断、治疗和术后护理等方面,详细阐述皮肤科诊疗技术操作规程。 一、诊断技术操作规程 1.病史采集:医生应仔细询问患者的症状、病程以及家族史等,确保获取准确的病史信息。 2.体格检查:医生应对患者进行全面的皮肤体格检查,包括皮肤颜色、纹理、温度、湿度、肿胀、疼痛等方面的观察。 3.实验室检查:根据病情需要,医生可以选择进行皮肤标本的组织学检查、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等,以明确病因和指导治疗方案。 二、治疗技术操作规程 1.药物治疗:根据病情和病因,医生应合理选择药物进行治疗,注意药物的剂量和使用方法,并告知患者注意事项和可能的不良反应。 2.物理疗法:包括光疗、冷冻疗法、电疗法等,医生应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治疗,确保治疗效果和患者的安全。 3.手术治疗:对于一些需要手术治疗的皮肤病,医生应进行详细的手术计划和手术操作规程,确保手术的安全性和疗效。 4.中医治疗:中医治疗在皮肤科也有一定的应用,医生应根据中医

理论和病情制定治疗方案,并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治疗。 三、术后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1.创面护理:医生应根据手术创面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护理方法和药物,定期更换敷料,并观察创面的愈合情况。 2.药物护理:对于一些需要长期用药的皮肤病患者,医生应指导患者正确使用药物,遵守用药规程,并告知可能的不良反应。 3.康复护理:医生应对手术后的患者进行康复指导,包括饮食调理、生活习惯调整以及预防复发的措施等,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皮肤科诊疗技术操作规程对于确保皮肤科诊疗工作的规范化和高效性至关重要。医生应根据病情和病因,合理选择诊断和治疗方法,并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以提高诊疗效果和患者的满意度。同时,术后护理的规范执行也是确保患者康复的关键,医生应给予患者详细的护理指导和康复建议,帮助患者早日恢复健康。只有在科学规范的操作指导下,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皮肤科诊疗服务。

皮肤科常见疾病诊疗指南

皮肤科常见疾病诊疗指南 特应性皮炎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瘙痒性、炎症性皮肤病,通常初发于婴儿期。患者常伴有皮肤屏障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及其家庭的生活质量。该病呈慢性经过,部分患者病情可以迁延到成年。目前AD发病率在发达国家可高达10%~20%,我国流行病学调查也显示本病的发病率有升高趋势。 特应性皮炎的病因非常复杂,至今尚未完全明确。遗传、环境、生物等因素与本病关系密切。变应性因素中饮食如奶、蛋和海产品等对AD发病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婴幼儿期病情较重者。粉尘螨、屋尘螨、花粉等可能是重要的空气变应原。非变应性因素如破坏皮肤屏障的刺激或洗涤剂、搔抓、微生物定植以及心理因素也在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AD的确切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一般认为是在一定遗传背 景和/或环境因素作用下,造成机体皮肤屏障功能障碍或直接 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失调,导致变应性或非变应性炎症反应。皮肤屏障功能障碍为变应原局部致敏或微生物定植创造条件,是诱发或加重皮肤炎症重要基础。

特应性皮炎的临床表现主要为慢性复发性、瘙痒性、炎症性皮肤病。常见的症状包括皮肤干燥、发红、起皮、结痂、瘙痒等。病情可波动性加重,严重时可影响睡眠、研究和工作。患者常有过敏体质,易并发其他过敏性疾病。确诊需要结合病史、体格检查和皮肤病理学检查等综合分析。治疗方案包括外用和内服药物,以及注意保持皮肤清洁、避免刺激等非药物治疗措施。 特应性皮炎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最基本的特征是慢性复发性瘙痒性皮疹,并有一定的年龄阶段性特点。根据皮疹发生、发展和分布特点,可将特应性皮炎分为三个阶段:婴儿期、儿童期和青少年成人期。婴儿期表现为婴儿湿疹,皮损主要分布于两颊、额部和头皮。儿童期多由婴儿期演变而来,其皮损多发生于肘窝、腘窝和小腿伸侧。青少年成人期皮损与儿童期类似,多为局限性干燥性皮炎损害,主要发生在肘窝、腘窝、颈前等,也可发生在面部和手背。 特应性皮炎可伴随有一系列皮肤特征性改变,包括干皮症、耳根裂纹、鱼鳞病、掌纹症、毛周角化症、皮肤感染倾向、非特异性手足皮炎、湿疹、唇炎、复发性结合膜炎、旦尼-XXX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