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五官科常见病种诊疗指南

五官科常见病种诊疗指南

五官科前五位病种诊疗指南

一、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慨念】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是中耳粘膜的急性化脓性炎症,好发于儿童,冬春季多见,常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

【病史采集】

1、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细菌经咽鼓管侵入中耳,引起感染。

2)、急性传染病:如猩红病、麻疹、百日咳等,可通过咽鼓管途径并发本病,急性化脓性中耳炎亦可为上述传染病的局部表现、此型病变常累及骨质,破坏听骨,酿成严重的坏死性病变。

3)、不当的捏鼻鼓气或擤鼻,在污水中游泳或跳水,不适当的咽鼓管吹张或鼻腔治疗等,细菌循咽鼓管侵入中耳。

4)、小儿咽鼓管管腔短、内径宽、鼓室口位置低,咽部细菌或分泌物易经此途径侵入鼓室。例如,平卧哺乳时,乳汁可经咽鼓管流入中耳。

2、外耳道鼓膜途径:不符合无菌操作的鼓膜穿刺、鼓室置管,鼓膜外伤,致病菌由外耳道直接进入中耳。

3、血行感染,极少见。

【体格检查】

1、全身情况。

2、局部检查。

(1)耳镜检查:起病早期,鼓膜松弛部充血,锤骨柄及紧张部周边可见放射状扩张的血管。继之鼓膜弥漫性充血、肿胀、向外膨出,正常标志难以辨识,局部可见小黄点,如炎症不能及时得到控制,即发展为鼓膜穿孔、穿孔一般开始甚小,不易看清,彻底清洁外耳道后,方见穿孔处有搏动亮点,实为脓液从该处涌出,坏死型者鼓膜迅速融溃,形成大穿孔。

(2)耳部触诊:乳突部可有轻微压痛,鼓窦区较明显。

(3)听力检查:多为传导性聋,少数病人可因耳蜗受累而出现混合性聋或感音神经性聋。

(4)血象:白细胞总数增多,多形核白细胞增加,鼓膜穿孔后血象渐趋正常。

【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脓培养+药敏试验。

2、耳内镜检查、听力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诊断】

根据耳内镜检查、听力检查、血常规检查,一般即可确诊。【鉴别诊断】

1、急性外耳道炎、疖肿。

2、急性鼓膜炎。

【治疗原则】

1、全身治疗:及早应用总量抗生素或其他抗菌药物控制感染,

务求彻底治愈。全身症状重者给以补液等支持疗法

2、局部治疗

(1)鼓膜穿孔前:可用2%酚甘油滴耳,消炎止痛。1%麻黄

素和氯霉素眼药水与地塞米松混合液滴鼻(仰卧悬头位),可改善咽鼓管通畅度,减轻局部炎症。如全身及局部症状较重,鼓膜明显膨出,经一般治疗后无明显减轻:或穿孔太小,引流不畅,应在无菌操作下行鼓膜切开术,以利通畅引流、对右耳廓后上区红肿压痛,怀疑并发急性乳突炎者,行X线拍片或CT扫描证实后立即行乳突切开引流手术。

(2)鼓膜穿孔后

1)先以3%双氧水尽量彻底清洗并拭净外耳道脓液或用吸引器将脓液吸净(注意吸引器负压不可过大)。

2)局部用抗生素水溶液滴耳,如0.3%氧氟沙星(泰利必妥)滴耳液,复方利福平液等,禁止使用粉剂,以免与脓液结块,影响引流。

3)脓液减少、炎症完全消退后,部分病人的鼓膜穿孔可自行愈合。穿孔长期不愈者,排除中耳乳突腔的潜在病变后,可行鼓膜修补术。

(3)病因治疗:积极治疗鼻腔、鼻窦、咽部与鼻咽部慢性疾病,如肥厚性鼻炎、慢性鼻窦炎、腺样体肥大、慢性扁桃体炎等,

有助于防止再次发生中耳炎。

【出院标准】

治愈好转或并发症基本治愈者。

二急慢性咽炎

【慨念】

(一)急性咽炎是咽粘膜、粘膜下组织的急性炎症,多累及咽部淋巴组织。此病可单独发生,亦常继发于急性鼻炎或急性扁桃体炎。本病常见于秋、冬季及冬、春季之交。

(二)慢性咽炎为咽部粘膜、粘膜下及淋巴组织的弥漫性炎症,常为上呼吸道慢性炎症的一部分,多见于成年人。病程长,症状顽固,较难治愈。

【病史采集】

(一)急性咽炎一般起病较急,先有咽部干燥,灼热、粗糙感,即有明显咽痛,吞咽时尤重,咽侧索受累时疼痛可放射至耳部。全身症状一般较轻,但因年龄、免疫力以及病毒、细菌毒力不同而程度不一,可有发热、头痛、食欲不振和四肢酸痛等。若无并发症者,一般1周内可愈。

(二)慢性咽炎一般无明显全身症状,咽部异物感、痒感、灼热感、干燥感或微痛感,常有粘稠分泌物附着于咽后壁,使病人晨起时出现频繁的刺激性咳嗽,伴恶心。无痰或仅有颗粒状藕粉样

分泌物咳出,萎缩性咽炎病人有时可咳出带臭味的痂皮。

【体格检查】

(一)急性咽炎口咽部粘膜呈急性弥漫性充血、肿胀、咽后壁淋巴滤泡隆起,表面可见黄白色点状渗出物。悬雁垂及软腭水肿。下颌角淋巴结肿大,压痛。鼻咽及喉咽部也可呈急性充血,严重者可见会厌水肿。

(二)慢性咽炎

1、慢性单纯性咽炎:粘膜充血,血管扩张,咽后壁右散在的淋巴滤泡,常有少量粘稠分泌物附着在粘膜表面。

2、慢性肥厚性咽炎:粘膜充血增厚,咽后壁淋巴滤泡显著增生,多个散在突起或融合成块。咽侧索亦充血肥厚。

3、萎缩性咽炎与干燥性咽炎:粘膜干燥,萎缩变薄,色苍白发凉,常附有粘稠分泌物或带臭味的黄褐色痂皮。

【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痰涂片、痰培养有利于排除肺结核病。

2、X线检查:胸片可排除肺炎及肺结核病。

3、纤维喉镜检查基本可明确诊断。

【诊断】

(一)急性咽炎根据病史、症状及体征,本病诊断不难。但应注意与急性传染病(如麻疹、猩红热、流感等)相鉴别。在儿

童尤为重要。可行咽培养和抗体测定,以明确病因。此外,如见咽部出现假膜坏死,应行血液学及全身检查,以排除血液病等严重的全身性疾病。

(二)慢性咽炎本病诊断不难。但应注意,许多全身性疾病早期症状酷似慢性咽炎因此必须详细询问病史,全面仔细检查鼻、咽、喉、气管、食管、颈部乃至全身的隐匿病变,特别警惕早期恶性肿瘤。在排除这些病变之前,不应贸然或勉强作出慢性咽炎的诊断。

【鉴别诊断】

(一)急性咽炎:可与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肺炎等。

(二),慢性咽炎:可与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百日咳、肺炎、等。

【治疗原则】

(一)急性咽炎无全身症状或症状较轻者,可局部用药:复方硼砂溶液含漱:各种含片如度米芬喉片、碘喉片、薄荷喉片、草珊瑚含片,西瓜霜含片,华素片及溶菌酶含片等,可酌情选用:中成药可选用六神丸或喉痛消炎丸等:针对病因可应用抗病毒药如吗啉胍、金刚烷胺等。全身症状较重伴有高热者,除以上治疗外,应卧床休息,多饮水及进食流质:抗病毒药可静脉途径给药,如无环鸟苷注射液和板蓝根注射液等。同时应用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

(二)慢性咽炎

1、病因治疗:坚持户外活动,戒断烟酒等不良嗜好,保持室内空气清新,积极治疗鼻炎、气管支气管炎等呼吸道慢性炎症及其他全身性疾病。

2、中医中药:慢性咽炎系脏腑阴虚,虚火上扰,治宜滋阴清热,可用增液汤加减。

3、局部治疗

1)单纯性咽炎:常用复方硼砂溶液、呋喃西林溶液、2%硼酸液含漱。含漱时头后仰,使含漱液能清洁咽后壁即可。亦可含服碘喉片、薄荷喉片及上述中成药含片。

2)肥厚性咽炎:除上述治疗外,可用激光治疗,若淋巴滤泡增生广泛,治疗宜分次进行。亦可用药物(硝酸银)、冷冻或点凝固法治疗,但治疗范围不宜过广。

3)萎缩性咽炎与干燥性咽炎:用2%碘甘油涂抹咽部,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腺体分泌。服用维生素A、B、C、E,可促进粘膜上皮生长。

【疗效标准】

1、治愈:咽痛、咽干、咳嗽症状消失咽部无充血。

2、好转:咽痛减轻,咽部略充血,无咳嗽。

3、未愈;咽部充血,异物感,咽痛症状体征未改善。

【出院标准】

达到治愈或好转标准。

三结膜炎

【慨念】

结膜炎占结膜病首位,是眼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结膜与外界直接接触,易受外界理化因素的剌激,也容易受到感染和外伤,但结膜本身也存在着特异性和非特异性等诸多的天然防御功能,对感染有相当的抵抗能力,对预防和抑制感染的发生起着重要作用。结膜组织中弥漫分布着各种免疫细胞,如T 细胞、B细胞和吞噬细胞等,是重要的免疫屏障;正常泪液中也含有多种抗菌物质,如溶菌酶、乳铁蛋白、分泌型IgA 和补体等,这些物质可清除致病菌,阻止细菌粘附到结膜表面,可限制细菌的繁殖,阻断感染过程。正常情况下结膜囊内可存有细菌,大约90% 的人结膜囊内可分离出细菌,其中35% 的人更可分离出一种以上的细菌,这些正常菌群主要是表皮葡萄球菌<>60%) ,类白喉杆菌<35%) 和厌氧的座疮丙酸杆菌,这些细菌可通过释放抗生素样物质和代谢产物,减少其他致病菌的侵袭。当致病菌的侵害强于宿主的防御机能或宿主的防御机能受到破坏的情况下,如干眼症,长期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等,即可发生感染。

【病史采集】

1、有无异物感,烧灼感,畏光。

2、有无局部瘙痒、流泪。

3、有无眼部分泌物增多,有无视力下降,过去有无类似情况。【体格检查】

1、全身检查。

2、症状患眼异物感、烧灼感、眼睑沉重、分泌物增多,当病变累及角膜时,可出现畏光、流泪及不同程度的视力下降。

3、体征结膜炎的体征是正确诊断各种不同结膜炎的重要依据。

(1)结膜充血:结膜血管充血的特点是愈近穹窿部充血愈明显,而愈靠近角膜缘充血愈轻,血管呈网状分布,色鲜红,可伸入角膜周边形成角膜血管翳,滴用肾上腺素之后充血很快消失。

(2) 分泌物:分泌物的性质可因结膜炎的病因不同而有所不同。脓性分泌物多见于淋球菌性结膜炎;粘液脓性或卡他性分泌物多见于细菌性或衣原体性结膜炎,常可坚固地粘于睫毛,使晨起眼睑睁开困难;水样分泌物通常见于病毒性结膜炎。

(3) 结膜水肿:结膜炎症致使结膜血管扩张、渗出导致组织水肿,因球结膜及穹隆结膜组织松弛,水肿时隆起明显;而睑结膜与睑板紧密相连,水肿表现不显著。

(4) 结膜下出血:多为点状或小片状,病毒所致的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常可伴结膜下出血。

(5) 乳头:是结膜炎症的非特异性体征,可位于睑结膜或角膜缘,表现为隆起的多角形马赛克样外观,充血区域被苍白的沟隙所分离。裂隙灯下可见每一乳头内部都有一中央血管,并在乳头表面

呈轮辐样散开。乳头实际上是来源于中央血管的渗出和炎症细胞,主要是多形核白细胞的浸润所导致的结膜肿胀。组织学上,将结膜上皮与其下组织锚固的细小结缔组织隔在乳头的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这些结缔组织隔使乳头的大小限制在lmm 以内。这种锚状隔越到睑板上缘越少,因此翻转上睑时,睑板上缘处的结膜可呈波浪状,貌似巨型乳头或滤泡,但实际上这可能是一种正常现象,所以不宜用睑板上缘区域来分析乳头或滤泡的临床征象。沙眼常伴有明显的乳头增生。巨乳头的形成是由于起锚固作用的细小结缔组织隔崩解断裂所致,巨乳头的直径大于lmm ,多发生于上睑结膜,常见春季卡他性结膜炎、接触镜性巨乳头性结膜炎。

(6) 滤泡:滤泡呈黄白色、光滑的圆形隆起,直径约0.5-2.0mm,但在有些情况下如衣原体性结膜炎,也可出现更大的滤泡;滤泡的中心是淋巴样的生发中心和纤维组织,没有血管,但表面有血管分布。在儿童和年轻人中,正常情况下结膜尤其是颞下穹隆结膜也可见到的生理性滤泡。病毒性结膜炎和衣原体性结膜炎常因伴有明显的滤泡形成,被称为急性滤泡性结膜炎或慢性滤泡性结膜炎。

(7) 膜与伪膜:膜是附着在结膜表面的纤维素渗出,伪膜易于剥离,而真膜不易分离,强行剥离后创面出血,二者本质的不同在于炎症反应程度的差异,真膜的炎症反应更为剧烈,白喉杆菌引起严重的膜性结膜炎; ß-溶血性链球菌、肺炎杆菌、淋球菌、腺

病毒、包涵体等均可引起膜性或伪膜性结膜炎。

(8) 瘢痕:结膜上皮的损伤不会导致瘢痕的形成,基质组织的损伤是结膜瘢痕形成的组织学基础。早期的结膜瘢痕化表现有结膜穹隆部缩窄和结膜上皮下纤维化,这种结膜下瘢痕可进一步引起一系列远期并发症,如瘢痕性睑内翻和倒睫。如果瘢痕化过程持续发展,结膜穹隆进一步缩窄,即可出现睑球粘连;在眼部类天疱疮等慢性瘢痕化疾病的晚期,穹隆部完全消失,上皮角化,睑缘粘连。沙眼通常伴有明显的结膜瘢痕,出现在上睑睑板上缘的线状上皮下纤维瘢痕,称为Arlt 线,是沙眼的一个重要体征。

(9) 耳前淋巴结肿大:病毒性结膜炎常伴有耳前淋巳结肿大。

(10) 假'性上睑下垂:由于细胞浸润或瘢痕形成使上睑组织肥厚,引起轻度上睑下垂,多见于沙眼晚期。

(11)结膜肉芽肿:较少见,可见于结核、麻风、梅毒及立克次体等引起的慢性炎症。

【辅查检查】

1、视力检查、裂隙灯检查,裂隙灯眼底检查。

【诊断】

1.临床检查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首先根据患者的发病过程和临床表现可有一初步判断,如感染性结膜炎通常是双眼发病,并可累及家人;大多数急性病毒性结膜炎最先是一眼发病,而后另眼发病;沙眼的病变以上睑为主;而病毒所致的急性滤泡性结膜炎则

是以下睑为主;细菌性结膜炎的卡他症状更为显著;淋球菌所致的炎症则出现大量的脓性分泌物;这些病变特点皆有助于诊断。

2. 结膜刮片的革兰染色和姬姆萨染色初步确定病原菌的种类和结膜的炎症反应特点,如果以多形核白细胞的浸润为主,常提示细菌或衣原体感染;如单核细胞增多或出现多核巨细胞,可能是病毒性感染;如上皮细胞胞浆内有包涵体,井有淋巴细胞、浆细胞,则提示衣原体感染。

3. 结膜的细菌学检查结膜刮片和分泌物的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有助于病原学的诊断和指导治疗,

【鉴别诊断】

根据辅助检查及结膜刮片、结膜的细菌学检查和分泌物的细菌培养+药敏试验可明确诊断。

【治疗原则】

1、局部治疗

(1)冲洗结膜囊:结膜囊内有分泌物时,应进行冲洗,其作用主要是清洁,所用清洗剂应为无刺激性,常用者为生理盐水、2%~3%棚酸溶液或1 : 5000~ 1 : 10000 升汞(或高锰酸钾)溶液,用洗眼壶冲洗。冲洗液须有适宜的温度。冲洗时,翻转眼睑,冲洗结膜面,同时用手指推动上下脸,使穹窿的分泌物也被冲出,同时头转向同侧,避免冲洗液流人对侧眼。

(2) 不要遮盖患眼:因结膜炎时分泌物很多,如果把患眼遮盖,

分泌物不易排出,而集存于结膜囊内;且遮盖后会使结膜囊温度升高,更有利于细菌的繁殖,使结膜炎加剧。如果病人畏光,可戴遮光眼镜。

(3) 局部用药:

1)抗菌药物或抗病毒滴眼剂:根据病原学诊断,选择相应的治疗药物。

2)眼膏:眼膏的药物浓度高,作用时间长,适用于睡前涂。

3)腐蚀剂:腐蚀剂有很强的杀菌力,同时也腐蚀结膜表层组织引起坏死,如硝酸银,应用时直接涂抹患处,切不可触及角膜,涂后应立即用生理眼水冲洗。常用0.5~1% 硝酸银,滴眼时要翻转眼睑,将眼液滴于睑结膜上,滴眼后稍停片刻,即用生理盐水冲洗.或用棉签蘸少量药液,涂于睑结膜表面,随即用生理盐水冲洗。对于急性期分泌物多者,效果很好,但不可长期应用。

2、全身治疗:对于严重的结膜炎,如淋球菌性结膜炎、沙眼等,需结合全身用药治疗。

【疗效标准】

1、治愈:局部炎症消失,无并发症。

2、好转:经药物治疗后症状、体征基本消失。

3、未愈:症状及体征无改善。

【出院标准】

达治愈或好转效果。

四鼻出血

【慨念】

鼻出血系各种原因引的鼻腔、鼻窦粘膜血管或周围血管破裂、血液经前后鼻孔流出的临床现象。整个人群中约60%的人一生中有过鼻出血。鼻出血可因鼻腔、鼻窦局部外伤、炎症、畸形和肿瘤所致,也可为系统性血管和凝血机制功能障碍的局部表现或与局部因素协同所致。出血部位以鼻中隔居多。

【病史采集】

1、有无高血压、糖尿病病史及血液病等。

2、有无外伤史、抠鼻等。

3、疼痛:鼻腔溃疡、鼻部干燥、鼻腔干痂等。

【体格检查】

1、粘膜糜烂或局部血管迂回、怒张常见于鼻中隔前下部易出血区、下鼻甲前端,出血常不十分猛烈,易于压迫止血或自行停止。有反复出血的特点。常伴有鼻中隔偏曲等局部解剖畸形因素。

2、各种外伤所致的鼻出血如挖鼻、机械外伤等出血部位多在鼻腔前部。而颅底骨折所致出血部位较深在。

3、鼻腔炎症、异物、肿瘤引起的鼻出血可发生在鼻腔不同部位,出血量差别很大,也有反复出血的特点。

4、老年人及高血压病相关的鼻腔出血量常较大,出血较猛烈,出血点位置多于鼻腔后部,常有反复出血而止血困难。

5、全身系统性疾病,如血液系统疾病、肝肾疾病和严重营养缺乏所致或相关的鼻出血常有粘膜广泛或弥漫行出血,并伴有其他部位和器官的出血及功能障碍。亦可并前述症状出现。

6、长期慢性出血常致贫血,而短期性大出血可致患者休克,猛烈出血可致患者窒息。

【辅查检查】

1、血常规、血凝四项检查。

2、鼻内镜检查。

3、测血压。

【诊断及鉴别诊断】

1、详细询问病史及出血情况,确认出血源于鼻腔或相邻组织,排除咯血和呕血。

2、确认出血部位前鼻镜、内窥镜、血管造影。

3、确定出血原因局部检查及全身检查,必要时辅以多种影像学检查。

4、估计出血量,评估患者当前循环系统状况,有无出血性休克。

5、检测患者出凝血功能。

6、全身性疾患的排查。

7、一般根据辅助检查可明确诊断

【治疗原则】

1、应遵循“急治其标,缓治其本”的原则,对活动性出血者应尽快找到出血点,有效止血,同时进行全身治疗。对非活动性出血者应明确病因对应治疗。

2、全身治疗应适度控制高血压,失血过多应补液、输血、抗休克,应用止血药,镇静药。

3、局部处理

(1)局部药物止血:

1) 收敛剂:麻黄碱、肾上腺素、羧间唑林、孟氏液、三氯化铁等。

2) 止血剂:6-氨基乙酸、氨甲苯酸、凝血酶、吸收性明胶海绵、云南白药等。

3) 粘膜下药物注射:巴曲酶、利多卡因、多种硬化剂。

4) 化学烧灼:硝酸银结晶或50%硝酸银液、50%三氯酸液出血点烧灼。

4、局部物理治疗:

(1)热金属丝烧灼出血点。

(2)双极电凝、高频电刀、微波局部烧灼。

5、冷冻止血激光止血:Nd-YAG、二氧化碳、He-Ne 激光。

6、鼻腔填塞止血:前鼻孔填塞。后鼻孔填塞。用油纱条、碘仿纱条、气囊等填塞鼻腔止血。

7、血管阻断:

(1)介入性血管造影和栓塞。

(2)血管结扎:颈外动脉、筛前、后动脉、颌内动脉结扎。

8、辅助手术:中隔偏曲矫正、中隔粘膜划痕等。【出院标准】

达治愈或好转标准。

五急性扁桃体炎

【慨念】

急性扁桃体炎常发生于儿童及青病原菌主要是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此外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和腺病毒链球菌也可引起。

【临床症状及特点】

1、全身症状

(1)起病急,可有畏寒高热,一般持续3-5天。

(2)头痛,食欲不振,疲乏无力及四肢酸痛。

(3)小儿可因高热引起抽搐、呕吐及昏睡。

2、局部症状

(1)咽痛,疼痛剧烈者可致吞咽困难,也可引起耳部放射痛。

(2)言语含糊不清。

(3)波及咽鼓管可出现耳痛、耳闷症状。

(4)扁桃体肿大显著,在幼儿还可引起呼吸困难。【体格检查】

1、咽部黏膜呈弥漫性充血,以扁桃体及两腭弓最严重。

2、腭扁桃体肿大,在其表面可见黄白色脓点。

3、下颌角淋巴结常肿大,且有明显压痛。

【辅助检查】

1、血液检查白细胞总数升高,中性粒细胞增高。

2、纤维喉镜检查。

【诊断】

1、急性扁桃体炎由病毒引起者,局部及全身症状皆较轻,扁桃体充血,表面无渗出物。

2、由细菌所致者症状较重,起病较急,可有恶寒及高热,体

温可达39~40℃。儿童可因高热而抽搐。咽痛明显,吞咽时尤重,甚至可放射到耳部。

【鉴别诊断】

急性扁桃体炎一般都具有典型的临床表现故不难诊断。但应注意与咽白喉、樊尚咽峡炎及某些血液病所引起的咽峡炎等疾病相鉴别。

【治疗原则】

1、全身治疗:本病多为链球菌感染,抗生素首选青霉素,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红霉素、林可霉素等。高热头痛及全身酸痛者可选用阿司匹林等解热镇痛剂。经2—3日治疗后如病情无好转,则应考虑是否病毒或其他细菌感染,改用抗病毒药、敏感抗生京或磺胺类药物,可酌情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地塞米松等。

2、局部治疗:急性扁桃体炎的治疗主要是控制感染,扁桃体炎多为细菌感染,特别是化脓性扁桃体炎更是化脓菌所致,所以必须使用抗生素。慢性扁桃体炎引起的扁桃体肥大可造成呼吸困难,特别是睡眠时,因舌头也松弛后倒,致使鼾声如雷,天长日久会因慢性缺氧而影响生长发育,慢性缺氧还会使孩子的智力发育受到影响。扁桃体急性发炎时,采用青霉素类抗革兰氏阳性细菌抗生素或消炎药物,治疗效果很好。加上适当的休息,注意营养,一般在1周左右就可恢复正常。如果炎症反复发作,则可转化成慢性。慢性扁桃体炎的症状不很明显,主要是咽痛。咽干、咽部不适、有

口臭等表现。由于炎症的原因扁桃体常常比较肥大,但也有少数扁桃体萎缩而仍有慢性炎症者,并常合并伴有慢性咽炎。检查可见扁桃体表面充暗红色血、表面有瘢痕、及粘连、凹凸不平,腭舌弓亦可有慢性充血,有时颌下淋巴结也可肿大。慢性扁桃体炎也可用抗菌消炎药物,如反复急性发作,则需要施行手术切除,但一般5周岁以下儿童不适宜于手术治疗,多采用保守治疗,因其尚有一定的免疫作用。

【出院标准】

达治愈或好转标准。

五官科常见疾病诊疗规范

目录 第一章、中耳炎---------------------------------------02 第二章、鼻窦炎---------------------------------------06第三章、扁桃体炎------------------------------------10第四章、气管异物------------------------------------16第五章、龋齿----------------------------------------18 第六章、牙周炎--------------------------------------27 第一章中耳炎 中耳炎(secretory otitis media)就是以鼓室积液及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得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中耳积液可为浆液性漏出液或渗出液,亦可为粘液。本病命名尚不统一,有称为渗出性中耳炎、卡她性中耳炎、浆液性中耳炎,浆液-粘液性中耳炎、非化脓性中耳炎。中耳积涂粘稠呈胶状者,称胶耳(glue ear)。 症状体征 以耳内闷胀感或堵塞感,听力减退及耳鸣为最常见症状,常发生于感冒后,或不知 不觉中发生,有时头位变动可觉听力改善,有自听增强,部分病人有轻度耳痛,儿童常表现为听话迟钝或注意力不集中。 症状 1、听力减退:听力下降,自听增强,头位前倾或偏向健侧时,因积液离开蜗传,听力可暂时改善(变位性听力改善),积液粘稠时,听力可不因头位变动而改变,小儿常对声音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下降而由家长领来就医,如一耳患病,另耳听力正常,可长期不被觉察,而于体检时始被发现。 2、耳痛:急性者可有隐隐耳痛,常为患者得第一症状,可为持续性,亦可为抽痛,慢性者耳痛不明显,本病甚为有关耳内闭塞或闷胀感,按压耳屏后可暂时减轻。 3、耳鸣:多为低调间歇性,如“劈啪”声,嗡嗡声及流水声等,当头部运动或打呵欠,擤鼻时,耳内可出现气过水声。 4、患者周围皮肤有发“木”感,心理上有烦闷感。

五官科常见病种诊疗指南

五官科前五位病种诊疗指南 一、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慨念】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是中耳粘膜的急性化脓性炎症,好发于儿童,冬春季多见,常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 【病史采集】 1、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细菌经咽鼓管侵入中耳,引起感染。 2)、急性传染病:如猩红病、麻疹、百日咳等,可通过咽鼓管途径并发本病,急性化脓性中耳炎亦可为上述传染病的局部表现、此型病变常累及骨质,破坏听骨,酿成严重的坏死性病变。 3)、不当的捏鼻鼓气或擤鼻,在污水中游泳或跳水,不适当的咽鼓管吹张或鼻腔治疗等,细菌循咽鼓管侵入中耳。 4)、小儿咽鼓管管腔短、内径宽、鼓室口位置低,咽部细菌或分泌物易经此途径侵入鼓室。例如,平卧哺乳时,乳汁可经咽鼓管流入中耳。 2、外耳道鼓膜途径:不符合无菌操作的鼓膜穿刺、鼓室置管,鼓膜外伤,致病菌由外耳道直接进入中耳。 3、血行感染,极少见。 【体格检查】 1、全身情况。 2、局部检查。

(1)耳镜检查:起病早期,鼓膜松弛部充血,锤骨柄及紧张部周边可见放射状扩张的血管。继之鼓膜弥漫性充血、肿胀、向外膨出,正常标志难以辨识,局部可见小黄点,如炎症不能及时得到控制,即发展为鼓膜穿孔、穿孔一般开始甚小,不易看清,彻底清洁外耳道后,方见穿孔处有搏动亮点,实为脓液从该处涌出,坏死型者鼓膜迅速融溃,形成大穿孔。 (2)耳部触诊:乳突部可有轻微压痛,鼓窦区较明显。 (3)听力检查:多为传导性聋,少数病人可因耳蜗受累而出现混合性聋或感音神经性聋。 (4)血象:白细胞总数增多,多形核白细胞增加,鼓膜穿孔后血象渐趋正常。 【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脓培养+药敏试验。 2、耳内镜检查、听力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诊断】 根据耳内镜检查、听力检查、血常规检查,一般即可确诊。【鉴别诊断】 1、急性外耳道炎、疖肿。 2、急性鼓膜炎。 【治疗原则】 1、全身治疗:及早应用总量抗生素或其他抗菌药物控制感染,

耳鼻喉科疾病的分类和治疗指南

耳鼻喉科疾病的分类和治疗指南耳鼻喉科疾病是指影响耳鼻喉器官的各种病症,包括耳朵、鼻子和喉咙。这些疾病可以影响人们的听力、嗅觉和语言能力,给生活和工作带来不便。因此,及时正确地分类和治疗耳鼻喉科疾病,对于保护我们的健康非常重要。本文将介绍常见的耳鼻喉科疾病分类以及相应的治疗指南。 一、耳科疾病 1. 颞骨炎:颞骨炎是一种常见的耳科疾病,其症状包括耳朵疼痛、耳鸣和听力下降。治疗指南包括口服抗生素、止痛药和局部热敷。 2. 中耳炎:中耳炎是指中耳腔的感染或炎症。常见症状包括耳痛、发烧和耳流脓液。治疗指南包括抗生素治疗、疼痛缓解和中耳穿刺引流。 3. 耳聋:耳聋是指听力受损或完全丧失的病症。治疗指南根据耳聋的原因而定,包括药物治疗、助听器使用或手术修复等。 二、鼻科疾病 1. 鼻窦炎:鼻窦炎是指鼻窦的感染或炎症。常见症状包括鼻塞、鼻涕和面部压力感。治疗指南包括抗生素治疗、鼻腔冲洗和疼痛缓解。 2. 鼻咽癌:鼻咽癌是一种恶性肿瘤,起源于鼻咽部的上皮组织。治疗指南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和化疗。

3. 过敏性鼻炎:过敏性鼻炎是一种过敏反应引起的鼻腔炎症。治疗指南包括避免过敏原、抗过敏药物和局部鼻腔喷雾剂。 三、喉科疾病 1. 声带息肉:声带息肉是喉部黏膜的良性肿瘤。治疗指南包括语音治疗、手术切除和声带功能训练。 2. 声带炎:声带炎是指声带黏膜的炎症和肿胀。常见症状包括声音嘶哑和咳嗽。治疗指南包括休息嗓子、声带保护和药物治疗。 3. 喉癌:喉癌是喉部的恶性肿瘤,常见症状包括声音嘶哑、吞咽困难和颈部肿块。治疗指南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和化疗。 综上所述,耳鼻喉科疾病涵盖了耳朵、鼻子和喉咙的多种病症,准确地分类和治疗这些疾病对于保护我们的健康至关重要。本文介绍了耳科、鼻科和喉科疾病的常见分类及相应的治疗指南,希望能对读者有所帮助。然而,请注意,本文仅供参考,具体的诊断和治疗方案还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中医耳鼻喉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暴聋(突发性聋)诊疗方案 一、概述:突发性聋是指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的非波动性听力损失。多单耳发病。男、女发病率无差别,左右侧发病率无明显差别。多发病于40岁以后,发病率有增加趋势。突发性聋,相当于中医“暴聋”范畴。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 1.6—94))、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耳鼻咽喉科学》第二版(王士贞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诊断依据: (1)听力突然下降,1~3天内听力下降达到高峰,多为单耳发病。或伴耳鸣、眩晕。 (2)常有恼怒、劳累、感寒等诱因. (3)耳部检查:鼓膜多无明显变化。 (4)听力检查主要呈感音神经性聋。 (5)应与耳眩晕、耳胀相鉴别。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五年制教材《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第七版(田勇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会2005年制定的《突发性聋诊断和治疗指南》). (1)突然发生的听力损失,可在数分钟、数小时或3天以内。 (2)非波动性感音神绎性听力损失,可为轻、中或重度,甚至全聋。至少在相连的两个频率听力下降20dBHL以上。多为单侧,偶有双侧同时或先后发生. (3)病因不明(未发现明确原因包括全身或局部因素)。 (4)可伴耳鸣、耳堵塞感。 (5)可伴眩晕、恶心、呕吐,但不反复发作。 (6)除第八颅神经外,无其它颅神经受损症状. (二)证候诊断 1、风邪外犯证:多因感冒或受寒之后,突发耳聋,伴鼻塞、流涕,或有头痛、耳胀闷,或有恶寒、发热、身痛。舌质红,苔薄白,脉浮。 2、肝火上炎证:情志抑郁或恼怒之后,突发耳聋,耳鸣如潮或风雷声,伴口苦口干,便秘尿黄,面红、目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3、痰火郁结证:耳聋耳鸣,耳中胀闷,或见头晕目眩,胸脘满闷,咳嗽痰

临床诊疗指南·耳鼻喉科分册

临床诊疗指南 耳鼻喉科 香格里拉协和医院 二0一九年十月

前言 随着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其他高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推动了临床医疗事业日新月异的向前发展。但由于人类疾病纷繁复杂,病人的病情千变万化,探求疾病预防、诊断、治疗、转归、康复的规律,是广大医务人员任重道远的责任。因此,医务人员必须具备全面的医学理论知识、熟练的医疗技术操作能力、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和良好的医德、不断更新知识和技术,提高临床诊断治疗水平,才能适应现代临床医疗技术发展的需要。 为规范我院临床各科室医务人员的执业行为,不断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根据上级的要求,参照各级卫生行政部门、专业学术团体制定的《诊疗指南》与《操作规范》。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相关专业主要病种的《临床诊疗指南》及各项诊疗操作的《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希望相关专业科室的的医务人员在临床实践中认真学习、领会及应用,为人民群众提高更高质量的临床医疗服务。 由于时间仓促,《临床诊疗指南》及《临床技术操作规范》仍存在不尽完善之处,但相信随着医院的持续发展,本书将进一步充实和完善。 香格里拉协和医院 2019年10月

目录 第一章鼻科学 (1) 第一节鼻骨骨折 (1) 第二节脑脊液鼻漏 (1) 第三节鼻前庭炎 (2) 第四节鼻疖 (3) 第五节急性鼻炎 (3) 第六节慢性单纯性鼻炎 (4) 第七节慢性肥厚性鼻炎 (4) 第八节萎缩性鼻炎 (5) 第九节变应性鼻炎 (6) 第十节鼻硬结病 (7) 第十一节鼻结核 (8) 第十二节急性鼻窦炎 (8) 第十三节慢性鼻窦炎 (9) 第十四节鼻息肉 (10) 第十五节鼻腔异物 (11) 第十六节鼻中隔偏曲 (11) 第十七节鼻出血 (12) 第十八节鼻腔和鼻窦良性肿瘤 (13) 第十九节鼻腔、鼻窦恶性肿瘤 (13) 第二十节鼻恶性肉芽肿 (14) 第二十一节鼻前庭囊肿 (15) 第二十二节鼻窦粘液囊肿及牙源性上颌窦囊肿 (16) 第二章咽科学 (17) 第一节急性扁桃体炎 (17) 第二节慢性扁桃体炎 (18) 第三节腺样体肥大 (20) 第四节扁桃体周脓肿 (21) 第五节鼻咽血管纤维瘤 (22)

中医耳鼻咽喉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中医耳鼻咽喉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中医耳鼻咽喉科是研究耳、鼻、咽、喉疾病的中医防治方法的一门学科。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中医耳鼻咽喉科在临床上的地位逐渐得到重视。本文将介绍中医耳鼻咽喉科常见病的诊疗指南,旨在为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参考。 耳鸣:患者自觉耳内鸣响,伴有听力减退、眩晕等症状。 耳聋:患者听力下降或丧失,可伴有耳鸣、眩晕等症状。 鼻窦炎:以鼻塞、流脓涕、头痛为主要表现,可伴有嗅觉减退、发热等症状。 鼻炎:以鼻塞、流涕、打喷嚏为主要表现,可伴有头痛、发热等症状。咽炎:以咽部不适、疼痛、咽痒、咽部异物感为主要表现,可伴有发热、头痛等症状。 喉炎:以声音嘶哑、喉部不适为主要表现,可伴有发热、头痛等症状。耳鸣:补肾聪耳方(熟地黄、山药、泽泻、丹参等)适用于肾精不足型耳鸣;祛风通窍方(柴胡、香附、白芷、川芎等)适用于风邪外袭型耳鸣。

耳聋:益气聪明方(黄芪、党参、白术、葛根等)适用于气虚型耳聋;镇惊开窍方(珍珠母、牡蛎、龙骨等)适用于肝胆火旺型耳聋。 鼻窦炎:宣肺通窍方(麻黄、桂枝、白芍、苍耳子等)适用于风寒型鼻窦炎;清热通窍方(黄芩、栀子、辛夷花、苍耳子等)适用于风热型鼻窦炎。 鼻炎:鼻炎康片(薄荷、麻黄、千里光、金银花等)适用于急性鼻炎;鼻炎灵片(苍耳子、辛夷花、白芷等)适用于慢性鼻炎。 咽炎:咽炎漱喉散(硼砂、朱砂、冰片等)适用于急性咽炎;玄麦甘桔汤(玄参、麦冬、甘草、桔梗等)适用于慢性咽炎。 喉炎:清音丸(胖大海、蝉蜕、薄荷等)适用于急性喉炎;响声丸(诃子肉、川贝母、百药煎等)适用于慢性喉炎。 针灸:针刺穴位如听宫、听会、耳门、翳风等,可改善耳鸣耳聋症状;针刺鼻翼两侧的迎香穴,可改善鼻塞流涕症状;针刺天突、廉泉等穴位,可改善咽炎喉炎症状。 推拿:推拿颈部肌肉可缓解鼻炎引起的头痛不适;推拿背部膀胱经可改善鼻窦炎引起的头痛;推拿颈部气管两侧可缓解咽炎引起的咽喉部异物感。

中医耳鼻咽喉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中医耳鼻咽喉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耳鼻咽喉科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主要负责耳部、鼻部、咽部、喉部及上呼吸道相关病症的诊断和治疗。下面是中医耳鼻咽喉科常见病的诊疗指南。 1.鼻窦炎 鼻窦炎是指鼻腔黏膜及其窦腔的炎症,常见的症状有鼻塞、流涕、嗅觉减退等。中医治疗鼻窦炎应以清热解毒、祛风散寒为主要治疗原则,常用的方剂有桑菊感冒片、鼻炎丸等。 2.鼻出血 鼻出血是指鼻腔黏膜发生破裂或损伤导致的出血症状。中医治疗鼻出血主要以止血为治疗目标,可使用清热散瘀、收敛止血的中药进行治疗,如地榆黄连汤等。 3.鼻息肉 鼻息肉是鼻腔黏膜增生形成的肉状物,常出现鼻塞、鼻流等症状。中医治疗鼻息肉以清热解毒、祛风散寒、消肿止血为治疗原则,可使用小柴胡汤、鼻息肉丸等进行治疗。 4.鼻炎 鼻炎是指鼻腔黏膜发生炎症导致的症状,如鼻塞、流涕等。中医治疗鼻炎应根据症状分型,常用的治疗方法有清热解毒、祛风散寒、消肿止血等,常用的方剂有鼻炎丸、鼻炎宁片等。 5.耳聋

耳聋是指听力下降或完全丧失的症状,中医治疗耳聋应根据病因分型,常用的治疗方法有温肾壮阳、益气活血等,常用的方剂有六味地黄丸、锁 阳固精丸等。 6.喉咙炎 喉咙炎是指喉部黏膜发生炎症导致的症状,如嗓音嘶哑、咽部不适等。中医治疗喉咙炎应以清热解毒、润燥止咳为治疗原则,常用的方剂有清喉 颗粒、百部止咳颗粒等。 7.扁桃体炎 扁桃体炎是指扁桃体发生炎症导致的症状,如咽痛、咽部不适等。中 医治疗扁桃体炎应以清热解毒、祛风散寒为主要治疗原则,常用的方剂有 全活口服液、双黄清口服液等。 8.中耳炎 中耳炎是指中耳黏膜发生炎症导致的症状,如耳痛、耳流脓等。中医 治疗中耳炎应以清热解毒、祛风散寒为治疗原则,常用的方剂有清热解毒 口服液、清热散结片等。

耳鼻喉科耳部常见疾病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耳部常见疾病中医诊疗规范 肾开窍于耳,肾气通于耳,胆和三焦经络俱汇入耳中。所以耳部疾病与胆(肝)、三焦、肾有关。耳部的急性炎症,多属胆(肝)和三焦实火,治疗应清泻肝胆实火;耳部慢性炎症,多属肾经虚火,治应滋阴降火。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是中耳黏膜的急性化脓性感染,中医称“脓耳”。多因外感风热火毒,外邪引动肝胆火热,上灼耳窍而发。小儿形体未充,易受外邪侵袭,而发生本病。 【诊断】 1.初期耳底疼痛,全身发热、畏寒、乏力,听力减退,乳突部按压疼痛。 2 .酿脓时,耳底胀痛较甚,势如雀啄,伴发高热,待鼓膜穿孔流出脓液后,身热渐退,耳痛逐渐减轻,听力逐渐恢复。 3 .耳镜检查,鼓膜初期充血明显,随着炎症加重,鼓膜呈深红色,并肿胀向外膨出,鼓膜穿孔时,可见搏动性脓液溢出。 4 .血象检查,白细胞总数增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 5 .听力检查,音叉试验和纯音听阈测试为传导性耳聋。 【治疗】 一、辨证论治 1.风热外袭耳内胀痛,逐渐加重,耳中鸣叫,听力减退,伴畏寒、发热、头痛,疲倦乏力,食欲减退,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清肿通窍。 方药举例:银花解毒汤加减。金银花、连翘各15g,牡丹皮、赤芍、天葵各IOg,薄荷、苦丁茶各6g。 2.肝胆火盛耳痛剧烈,势如雀啄,听力明显减退,耳窍流脓,质稠,色黄,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肝利湿。 方药举例: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6g,黄苓、桅子、夏枯草、柴胡、车前子、泽泻、生地黄、赤芍各IOgo 二、中成药

银黄口服液每服IOmI,每日3次。适用于风热外袭,肝胆火盛。龙胆泻肝丸每服5g,每日2次。适用于肝胆火盛。 黄连上清丸每服5g,每日2次。适用于肝胆火盛,兼有大便燥结者。 三、局部处理 1 .20%黄连或黄柏滴耳液滴耳,每次2~3滴,每日3~4次。2.新鲜虎耳草捣烂取汁滴耳,每次2~3滴,每日3~4次。 3 .用3%双氧水或生理盐水清洗外耳道,保持清洁、干燥,或用0.3%氧氟沙星滴耳液,每日多次滴耳。 4 .如耳窍肿痛较甚,身发高热,鼓膜明显膨出,或穿孔太小,应在无菌条件下行鼓膜切开排脓。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是中耳黏膜、骨膜骨质的慢性化脓感染,系由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失于治疗迁延而成。临床上以耳内长期或间断流脓,鼓膜穿孔及听力下降为特点。中医称之“脓耳”,乃由急性脓耳反复发作,邪毒滞留不去,以致脾虚气弱,水湿阻窍或肾虚骨疏,邪毒滞留侵蚀而成。 【诊断】 1.患耳流脓,反复发作,经久不愈,脓液时多时少,或稀或稠,若深达骨质,则持续流脓、味臭等。 5 .伴有头昏、耳中鸣响、听力减退等症状。 6 .鼓膜穿孔,鼓室可见肉芽或息肉。 7 .乳突X线摄片或颅骨CT扫描,轻者乳突见骨质破坏,重者鼓室、鼓窦及乳突均有骨质破坏。 【治疗】 一、辨证论治 1.脾虚夹湿患耳流脓,质稀量多,黏而不臭,鼓室黏膜淡红或苍白,身倦乏力,食少便清,舌淡,苔薄白,脉濡。 治法:健脾益气,除湿通窍。 方药举例:参苓白术散加减。党参、黄芭、白术、怀山药、茯苓、法半夏各

中医耳鼻喉科临床常见病诊疗指南

一、扁桃体周脓肿 扁桃体周脓肿为扁桃体周围间隙内的化脓性炎症。早期发生蜂窝织炎(称为扁桃体周炎),继之形成脓肿。其致病菌与扁桃体炎相同。各种菌都有,多数为链球菌。 【临床表现】 1、先有急性扁桃体炎症状,如咽痛,吞咽时加重、发热等。 2、2-3天后出现咽痛偏向一侧,且逐渐加重。疼痛常向一侧耳部及牙齿放射。 3、口臭、流涎,说话时带闭塞音,似口中含物。 4、软腭肿胀,活动受限制,饮水自鼻腔反流。 5、患者呈急性重病容,表情痛苦。 6、颈部呈假性僵直,转动头部时,带连肩部协同转动。 7、头偏向患侧,常用手托腮以减轻痛苦。 8、常伴有颈部淋巴结肿痛。 【诊断要点】 1、咽痛4-5,且逐渐加重。 2、局部隆起明显,病侧腭弓及软腭弓红肿突出,悬雍垂水肿偏向对侧,扁桃体被遮盖且被推向下方。 3、隆起处穿刺有脓。 【治疗方案及原则】 1、脓肿形成前的治疗按急性扁桃体炎处理,选用足量抗生素及适量的糖皮质激素控制炎症。 2、脓肿形成后的治疗 (1)穿刺抽脓:可明确脓肿是否形成及脓肿部位。 (2)切开排脓:经穿刺抽到脓液后,可作切开排脓。

(3)排脓后:给予抗生素抗感染治疗。 二、急性扁桃体炎 急性扁桃体炎为腭扁桃体的急性非特异性炎症,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咽黏膜和淋巴结组织炎症,是一种很常见的咽部疾病。主要致病菌为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多发生于儿童及青年,在春秋两季气温变化时最易发病。 【临床表现】 1、全身症状 (1)起病急,可有畏寒高热,一般持续3-5天。 (2)头痛,食欲不振,疲乏无力及四肢酸痛。 (3)小儿患者可因高热引起抽除、呕吐及昏迷。 2、局部症状 (1)咽痛,为其主要症状,吞咽或咳嗽时咽痛加重,疼痛较剧者可致吞咽困难,也可引起放射痛。 (2)可表现为言语含糊不清,系软腭运动障碍引起。 (3)若炎症向鼻咽部发展,波及咽鼓管,可出现耳闷,耳痛症状。 (4)扁桃体肿大显著,在幼儿还可引起呼吸困难。 【诊断要点】 1、症状起病急,可有畏寒发热,咽痛为主要症状。 2、检查 (1)咽部黏膜弥漫性充血,以扁桃体及两腭弓最严重。 (2)腭扁桃体肿大,在其3表面可见黄白色脓点或在隐窝口处有黄白色或灰白色

爱爱医资源-临床诊疗指南五官科分册

临床诊疗指南五官科分册(2013年版) 轮台县人民医院 二○一三年三月十一日

编委会 编委会主任:胡广维 编委会副主任:任秀静赵小平阿力甫.司马义委员:刘石琳冯伟陈新宏 王燕周翠华余丽川 郑蔚苑金相艾君 杜丽萍路同红谢声祥 陈积崔瑛王建忠 主编:胡广维任秀静 副主编:赵小平阿力甫.司马义 编辑 阿力甫.司马义安成

前言 为了满足医务人员学习提高业务水平的需要,对医务人员临床诊断、治疗工作进行具体的指导,使诊疗行为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以利于提高医务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为规范加强医疗工作的管理奠定基础。以等级医院评审为契机,我院以《临床诊疗指南》(中华医学会编著2008年版)为参考,结合我院实际情况,按照《二级综合医院评审细则》要求的诊疗项目与科室前十大常见病、多发病为依据,特制订轮台县人民临床诊疗指南.五官科分册。 编写《临床诊疗指南.五官科分册》是一项艰巨浩大的工程。本次编写轮台县人民临床诊疗指南.五官科分册是在编委会的领导下,通过五官科工作小组的努力,编写完成了《临床诊疗指南.五官科分册》。在编写过程中,小组尽心尽责,保证了《临床诊疗指南.五官科分册》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在此,向为编写《轮台县人民医院临床诊疗指南.五官科分册》做出贡献的医务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次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的排版按照总分的原则进行,即编订临床诊疗指南合集,也按照专业编订分册。总分结合,为不同需求的医务人员学习提供书籍保障。

目录 眼睑水肿 (1) 眼睑充血 (1) 眼睑出血 (2) 眼睑湿疹 (3) 单纯疱疹病毒性睑皮炎 (4) 带状疱疹病毒性睑皮炎 (5) 眼睑丹毒 (6) 眼睑脓疱病 (7) 眼睑疖 (7) 眼睑真菌感染 (8) 鳞屑性睑缘炎 (9) 溃疡性睑缘炎 (10) 眦部睑缘炎 (11) 脸腺炎 (11) 睑板腺囊肿 (12) 睑板腺梗塞 (13) 眼睑脓肿 (14) 倒睫与乱睫 (15) 睑内翻 (16) 睑外翻 (17) 眼睑闭合不全 (18) 上脸下垂 (19) 睑球粘连 (20) 眼睑皮肤松弛症 (21) 眼睑色素痣 (21) 睑黄色瘤 (42)

耳鼻咽喉科常见疾病分级诊疗指南

耳鼻咽喉科常见疾病分级诊疗指南 目录 咽部异物 (2) 一.疾病相关情况 (2) 二.分级诊疗指南 (2) 咽部乳头状瘤 (3) 一.疾病相关情况 (3) 二.分级诊疗指南 (4) 鼻前庭囊肿 (4) 一.疾病相关情况 (4) 二.分级诊疗指南 (5) 鼻腔血管瘤 (5) 一.疾病相关情况 (5) 二.分级诊疗指南 (6) 中耳炎 (6) 一.疾病相关情况 (6) 二.分级诊疗指南 (8) 外耳道胆脂瘤 (9) 一.疾病相关情况 (9) 二.分级诊疗指南 (10)

咽部异物 一.疾病相关情况 (一)定义:进食不慎,将鱼刺、肉骨、果核等卡入咽部;儿童嬉戏,将小玩具、硬币等异物放入口中,不慎坠入下咽;睡眠、昏迷或醉酒时发生误咽,如假牙脱落;企图自杀者故意吞入异物卡于咽部等。 (二)分类:鼻咽异物,口咽异物,喉咽异物。 (三)临床症状:咽部异物感和刺痛感,在吞咽时症状明显,部位大多比较固定而持续;尖锐异物,刺破黏膜,可见少量出血;较大异物存留下咽或刺破咽壁,可引起咽旁间隙气肿甚至纵隔气肿;可导致吞咽困难和呼吸困难;鼻咽异物可发生鼻塞、存留过久常有腥臭味。 体格检查:口咽和/或喉咽部见异物。 (四)诊断:口咽及喉咽部异物,大多存留在扁桃体、舌根、会厌谷及梨状窝等处。鼻咽部异物少见。一般在口咽视诊或用间接喉镜、纤维喉镜或直接喉镜可发现口咽及喉咽部的异物,用鼻咽镜或鼻内窥镜可发现鼻咽部异物。少数钢针、金属类异物,可能进入咽后隙或咽旁隙,经X线片可确诊。 (五)并发症:咽后间隙脓肿、咽旁间隙脓肿、急性会厌炎等。 二.分级诊疗指南 (一)三级医疗机构下转标准: 1.口咽部异物,可在间接喉镜直视下取出者;

五官科常见病种诊疗指南

五官科常见病种诊疗指南 碱滴耳可缩小鼓膜充血,减轻疼痛。 2)鼓膜穿孔后:应用外耳道消毒液清洗,保持外耳道干燥,避免感染加重。必要时进行鼓膜修补手术。 3、对症治疗:如疼痛、发热等症状,可给予相应的药物 缓解。 预防】 1、加强个人卫生,保持室内空气清新,避免接触传染源。 2、注意保暖,避免受凉。 3、避免不洁行为,如不擤鼻、不捏鼻鼓气、不游泳等。 4、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不洁食品。 5、及时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避免并发症。 2、慢性肥厚性咽炎表现为咽部粘膜充血增厚,咽后壁淋 巴滤泡明显增生,多个散在突起或融合成块。咽侧索也会充血肥厚。 3、萎缩性咽炎和干燥性咽炎的特点是咽部粘膜干燥、萎 缩变薄,颜色苍白发凉,常附有粘稠分泌物或带臭味的黄褐色痂皮。

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痰涂片和痰培养有助于排除肺结核病。 2、X线检查:胸片可排除肺炎及肺结核病。 3、纤维喉镜检查可基本明确诊断。 诊断】 一)急性咽炎根据病史、症状及体征,本病诊断不难。但应注意与急性传染病(如麻疹、猩红热、流感等)相鉴别。在儿童尤为重要。可行咽培养和抗体测定,以明确病因。此外,如见咽部出现假膜坏死,应行血液学及全身检查,以排除血液病等严重的全身性疾病。 二)慢性咽炎本病诊断不难。但应注意,许多全身性疾病早期症状酷似慢性咽炎,因此必须详细询问病史,全面仔细检查鼻、咽、喉、气管、食管、颈部乃至全身的隐匿病变,特别警惕早期恶性肿瘤。在排除这些病变之前,不应贸然或勉强作出慢性咽炎的诊断。 鉴别诊断】

一)急性咽炎可与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肺炎等相混淆。 二)慢性咽炎可与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百日咳、肺炎等相混淆。 治疗原则】 一)急性咽炎无全身症状或症状较轻者,可局部用药,如复方硼砂溶液含漱、各种含片如度米芬喉片、碘喉片、薄荷喉片、草珊瑚含片、西瓜霜含片、华素片及溶菌酶含片等,可酌情选用。中成药可选用六神丸或喉痛消炎丸等。针对病因可应用抗病毒药如吗啉胍、金刚烷胺等。全身症状较重伴有高热者,除以上治疗外,应卧床休息,多饮水及进食流质。抗病毒药可静脉途径给药,如无环鸟苷注射液和板蓝根注射液等。同时应用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 二)慢性咽炎 1、病因治疗:坚持户外活动,戒断烟酒等不良嗜好,保 持室内空气清新,积极治疗鼻炎、气管支气管炎等呼吸道慢性炎症及其他全身性疾病。 2、中医中药:慢性咽炎系脏腑阴虚,虚火上扰,治宜滋 阴清热,可用增液汤加减。

中医耳鼻喉科常见病诊疗指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标准化项目.txt

中医耳鼻喉科常见病诊疗指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标准化项目 耳胀耳闭中医诊疗指南 1范围 本《指南》规定了耳胀耳闭的诊断、辨证和治疗。 本《指南》适用于耳胀耳闭的诊断和治疗。 西医学的分泌性中耳炎等病的中医诊疗可参考本指南。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耳胀耳闭Erzhang Erbì 耳胀耳闭是指以耳内胀闷堵塞感及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中耳疾病。新病者称为耳胀,久病者称为耳闭。 3诊断 3.1诊断要点 3.1.1病史 多有感冒史或长期鼻病史,儿童可有腺样体肥大史。 3.1.2临床症状 耳内胀闷堵塞感,伴有听力下降。病初起,以耳内胀闷为主,或兼有疼痛;病久者,耳内如物阻隔,听力逐渐下降。 3.1.3局部检查 早期可见鼓膜轻度充血、内陷,若中耳有积液,则可透过鼓膜见到液平面;若反复发作,可见鼓膜严重内陷,甚或粘连;亦可见鼓膜萎缩或钙化。 3.1.4其他检查 音叉试验及纯音测听检查提示传导性聋;声导抗检查示鼓室导抗图呈负压型(C型)或平坦型(B型),声反射消失。 3.2鉴别诊断 3.2.1外耳道异物 外耳道异物亦可出现耳堵塞感及传导性聋,但有明确的异物进入耳史,外耳道检查可发现异物,异物取出后症状消失。 3.2.2耵耳 耵耳亦可出现耳堵塞感及传导性聋,但外耳道检查可见耵聍栓塞,取出耵聍后症状消失。 3.2.3鼻咽肿物 鼻咽肿物(如鼻咽肿瘤、腺样体肥大等)压迫咽鼓管亦可导致中耳积液,出现耳堵塞感及传导性聋,检查鼻咽部便可鉴别。 3.2.4暴聋 暴聋亦可出现耳部闷堵感及听力下降症状,但鼓膜检查一般正常,听力学检查呈感音神经性聋。 4辨证 4.1风邪外袭证 耳内作胀、不适或微痛,耳鸣,自听增强,听力下降;可伴有鼻塞、流涕、头痛、发热恶寒等症;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 4.2肝胆湿热证 耳内胀闷堵塞感,耳内微痛,耳鸣,自听增强,听力下降;烦躁易怒,口苦口干,胸胁苦闷;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五官科诊疗常规学习

鼻出血诊疗常规(鼻科疾病) 病史采集 1、单侧或双侧出血,出血时间、量,出血前后的表现; 2、外伤、手术史; 3、高血压、血管硬化等心血管疾病;肺心病等; 5、凝血机制异常或血小板量或质异常等方面的血液病; 6、长期接触磷、汞、砷、苯等化学性物质,长期服用水杨酸类药物; 7、近期急性传染病,流感,出血热; 8、月经期。 体格检查 1、全身检查:注意一般状态,测血压、脉搏、呼吸; 2、专科检查: (1)鼻腔:注意鼻腔各壁、各鼻道有无新生物及血性分泌物、粘膜糜烂、溃疡、血管扩张等,特别是鼻腔顶后段及鼻咽等隐蔽处; (2)鼻咽:有无新生物,腺样体肥大。 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血型、出凝血时间; (2)VCA-IgA,EA-IgA,EB病毒DNA酶抗体。 2、器械检查: (1)心电图、肺功能、肾功能。 (2)必要时胸透。 (3)X线鼻窦照片,必要时鼻窦CT或MRI治疗原则 根据就诊时的情况决定治疗措施。 一、就诊时出血严重,首先抢救、止血,再查找出血原因。 1、全身: (1)注意失血量。 (2)测血压、脉搏,注意生命体征,疑有休克者,平卧位。 (3)冰敷头部及颈部大血管区。 (4)补液恢复血容量:NS、5%GNS、代血浆、严重者输同型血。

(5)止血药物:立止血,6-氨基己酸,抗血纤溶芳酸,止血敏等。 (6)烦躁不安,血压高者使用镇静剂。 (7)血压高者酌情使用降压药。 2、局部: (1)可找到出血部位: ①可用浸有血管收缩剂-麻黄素、肾上腺素的棉条压迫止血; ②烧灼法:热烧灼,AgNO3烧灼,电凝,微波,激光。 (2)出血部位不明者予填塞: ①明胶海绵、止血纱布等可吸收材料; ②凡士林纱条前鼻孔填塞、后鼻孔填塞; ③气囊、水囊填塞。 (3)出血严重,反复填塞不能止血者给予血管结扎:鼻腔下半部出血(中甲以下),结扎颈外动脉或颌内动脉;中甲平面以上,结扎筛前动脉。 二、就诊时出血已止或反复少量出血者,重点寻找出血原因及出血点,并对病因治疗。 慢性鼻-鼻窦炎诊断和治疗指南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委会 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会鼻科学组 由于慢性鼻-鼻窦炎(也称慢性鼻窦炎,Chronic Rhino Sinusitis, CRS)的病因学和发病机制等方面的研究结论尚不十分清晰,在诊断定义、分型及选择治疗方等方面尚存有争议。近年来,以欧美为主的学者们相继组织制定了一系列有关鼻-鼻窦炎诊疗方面的指导性文件[1-3]。这些指导性文件的出台,反映了各国学者们对慢性鼻-鼻窦炎诊疗研究的重视。1997 年制定的海口标准[4]对我国开展鼻内镜外科手术、评价手术后疗效、进行学术交流等均起到了有益的促进作用。为尽可能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与国际通行惯例接轨,制定、修改并不断完善适合国情的慢性鼻-鼻窦炎诊疗指南是十分必要的。我国慢性鼻-鼻窦炎诊断和治疗指南起草过程中参照了国际现有指南性文件,并基于我国国情特点,遵循了“宜简不宜繁,宜粗不宜细”的原则,同时兼顾了我国现行医疗制度及具有临床可操作性的实际情况。为了使本指南更科学、合理和具有实用性,编辑部还组织了专家在全国部分城市巡讲,充分征求了各地同道们的意见,使之趋于完善。本指南适用于成人慢性鼻-鼻窦炎。 临床定义

临床诊疗指南_耳鼻喉科分册

临床诊疗指南耳鼻喉科 香格里拉协和医院 二0 一九年十月

随着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其他高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推动了临床医疗事业日新月异的向前发展。但由于人类疾病纷繁复杂, 病人的病情千变万化, 探求疾病预防、诊断、治疗、转归、康复的规律, 是广大医务人员任重道远的责任。因此, 医务人员必须具备全面的医学理论知识、熟练的医疗技术操作能力、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和良好的医德、不断更新知识和技术,提高临床诊断治疗水平, 才能适应现代临床医疗技术发展的需要。 为规范我院临床各科室医务人员的执业行为,不断提高医疗质量, 保障医疗安全, 根据上级的要求,参照各级卫生行政部门、专业学术团体制定的《诊疗指南》与《操作规范》。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相关专业主要病种的《临床诊疗指南》及各项诊疗操作的《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希望相关专业科室的的医务人员在临床实践中认真学习、领会及应用,为人民群众提高更高质量的临床医疗服务。 由于时间仓促,《临床诊疗指南》及《临床技术操作规范》仍存在不尽完善之处,但相信随着医院的持续发展,本书将进一步充实和完善。

香格里拉协和医院2019 年10 月

目录 第一章鼻科学 (1) 第一节鼻骨骨折 (1) 第二节脑脊液鼻漏 (1) 第三节鼻前庭炎 (2) 第四节鼻疖 (3) 第五节急性鼻炎 (3) 第六节慢性单纯性鼻炎 (4) 第七节慢性肥厚性鼻炎 (4) 第八节萎缩性鼻炎 (5) 第九节变应性鼻炎 (6) 第十节鼻硬结病 (7) 第十一节鼻结核 (8) 第十二节急性鼻窦炎 (8) 第十三节慢性鼻窦炎 (9) 第十四节鼻息肉 (10) 第十五节鼻腔异物 (11) 第十六节鼻中隔偏曲 (11) 第十七节鼻出血 (12) 第十八节鼻腔和鼻窦良性肿瘤 (13) 第十九节鼻腔、鼻窦恶性肿瘤 (13) 第二十节鼻恶性肉芽肿 (14) 第二十一节鼻前庭囊肿 (15) 第二十二节鼻窦粘液囊肿及牙源性上颌窦囊肿 (16) 第二章咽科学 (17) 第一节急性扁桃体炎 (17) 第二节慢性扁桃体炎 (18) 第三节腺样体肥大 (20) 第四节扁桃体周脓肿 (21) 第五节鼻咽血管纤维瘤 (22) 第六节鼻咽癌 (24) 第七节喉咽肿瘤 (25)

耳鼻喉科常见疾病诊疗指南

耳鼻喉科常见疾病诊疗指南 第一节变应性鼻炎【诊断流程】

图3-1 变异性鼻炎的诊疗流程 【治疗】 治疗原则是尽量避免变应原,正确使用抗组胺药和肾上腺皮质激素,如有条件可行变应原减敏疗法以及患者教育。 1.避免接触变应原 对已明确的变应原,应尽量避免与之接触。 2.药物治疗 (1) 抗组胺药:给药方式包括鼻腔局部应用和口服。 1)口服抗组胺药:常用第二代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以及依巴斯汀等。 2)鼻用抗组胺药鼻用剂型将抗组胺药用于鼻腔可使高浓度的药物有效地到达靶组织,目前用于临床的鼻内抗组胺药主要有氮卓斯汀、左卡巴斯汀鼻喷剂。

(2) 糖皮质激素:是目前治疗变应性鼻炎最有效的药物。 (3)肥大细胞稳定剂:常用药物有色甘酸钠和奈多罗米,主要其预防作用。该类药物药效持续时间短且不如抗组胺药和鼻用糖皮质激素。 (4)减充血剂主要用于缓解鼻塞,给药方式主要为鼻内局部应用。 (5)抗白三烯药包括两类药物:1)白三烯抗体拮抗剂,如孟鲁司特、扎鲁斯特、普鲁斯特等。2)白三烯合成抑制剂,如齐留通。白三烯抗体拮抗剂的疗效与口服抗组胺药相当,但疗效反应的个体差异性较大,临床上一般作为AR的二线药物。 3.手术治疗 外科手术不能治疗变应性疾病本身,仅作为AR的一种辅助治疗手段,是用于下列情况:(1)下鼻甲肥大引起鼻塞,药物治疗无效;(2)鼻中隔解剖异常,并有功能障碍;(3)伴有慢性鼻窦炎。目的在于改变解剖学的异常,降低鼻黏膜的自主神经的反应性。 【预后】 AR目前尚不能彻底根治,但通过长期、正规的综合治疗,AR的症状可得到良好的控制,并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有人认为预防或早期治疗AR有助于防止哮喘的发生或减轻下呼吸道症状的严重程度。

临床诊疗指南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册

临床诊疗指南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册 第一篇鼻科学 第1章鼻外伤 鼻部临近眼球及颅脑,鼻部外伤所涉及的问题较为广泛和复杂。外伤早期(24小时内)多为外伤的直接影响,如出血、骨折、呼吸困难、咽下困难、听力和平衡障碍等;中期(伤后1个月)多为感染和并发症的结果;晚期(1个月以上)多为癜痕狭窄、畸形或功能障碍的后果,如鼻腔狭窄、闭锁、畸形等。 第一节鼻部软组织外伤 【临床表现】 1.鼻部软组织损伤类型有擦伤、挫伤、挫裂伤、刺伤、切割伤、撕伤、咬伤、爆炸伤、非贯通伤等。 2.出血、疼痛、缺损、畸形等。 【诊断要点】 1.外伤史。 2.临床表现。 3.用探针探査可了解损伤深度和范围。 【治疗方案及原则】

1.清创缝合准确对位缝合以尽可能恢复原来外形,尽可能取出异物。 2.鼻部畸形的整复。 第二节鼻骨骨折 【临床表现】 1.受伤后立即出现鼻梁下陷或歪斜,数小时后软组织肿胀或血肿,畸形反而不明显,消肿以后畸形又出现。 2.鼻出血,局部疼痛。 3.鼻中隔也可发生骨折移位,鼻中隔内血肿可继发感染。 【诊断要点】 1.外伤史。临床表现鼻外软组织皮下淤血或裂伤,骨折处有触痛、骨移位或骨摩擦感。2.鼻黏膜破裂后用力搏鼻,空气逸入皮下可发生皮下气肿。 4.鼻腔检查有时可见鼻中隔脱位、鼻中隔血肿、黏膜撕裂或软骨暴露。 5.X线鼻骨侧位摄片可显示骨折的部位、性质以及碎骨片的移位方向。 【治疗方案及原则】 1.鼻背部有伤口者需要清创缝合。 2.根据情况注射破伤风抗毒素和抗生素。 3.伴有鼻出血者,宜先止血。 4.鼻骨骨折复位,必要时外鼻整形术。 第三节鼻窦骨折 鼻窦骨折以上颌窦和额窦较多,筛窦次之,蝶窦最少。严重外伤所致的鼻窦骨折,常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