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前心理学》教案完整版汇总

《学前心理学》教案完整版汇总

《学前心理学》教案完整版汇总
《学前心理学》教案完整版汇总

《学前心理学》教案

授课教师

一、学科性质:学前教育专业课

二、教材:陈帼眉编:《学前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三、课时:64课时

四、参考书目:

1、朱智贤:《儿童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2、B. C?穆欣娜著,陈帼眉、冯晓霞、史民德译:《儿童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3、M . B.加梅佐、M. B .马秋欣娜、T. C.米哈里契克:《年龄与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4、王振宇:《儿童心理学》,江苏教育出版社

5、武久著,李静译:《孩子思维与认识能力的发展》,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孟昭兰著:《婴儿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7、陈帼眉、冯晓霞、庞丽娟:《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8、林崇德:《发展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一章学前心理学的对象、任务和方法

学习要求:

1、了解学前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2、理解学前心理学的研究原则;

3、掌握学前心理学的研究类型;

4、掌握并懂得运用学前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研究对象和任务

一、研究对象:0 ----- 6岁儿童心理的发展

二、研究内容:

1、个体心理的发生

2、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3、学前时期心理过程和个性的发展

三、研究任务:

1、揭示儿童心理变化的基本表现(知其然)

2、揭示儿童心理发生发展的原因、影响因素及机制(知其所以然)

四、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第二节研究原则和方法

一、研究类型:

按研究时间分:纵向研究

横向研究

按研究范围分:整体研究(系统研究)

分析研究(专题研究)

按研究课题分:差异研究

相关研究因果研究

按研究任务分:双生子研究

跨文化研究

二、研究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

1、考虑儿童生活的客观条件

2、结论以充分的事实材料为依据

(二)发展性原则

(三)教育性原则

(四)伦理性原则

尊重、有益、公正三原则

三、研究方法

按普遍程度分为三个层次:

1、哲学方法(指导思想)

新生儿从几乎完全无能到人类心理逐渐完备的过程

描述、解释、预测、控制

只能揭示关系,不能揭示关系的性质

不允许从期待”出发,采用符合期待的结果

不能出示与教育目的相违背的问题

美国国家卫生部于1993年颁布了《保护人类被试行为规范回顾指南》,要求将实验对参与者可能产生的生理、心理伤害降到最小

2、一般方法观察法

调查法(谈话、问卷、访问)

实验法(实验室、自然实验)

测验法

作品分析法

3、特殊方法(研究技术)

各方法各有其优缺点,互补方能在效

第二章

各年龄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学习要求:

1、了解三岁以内婴幼儿的心理及动作发展特点;

2、理解婴儿无条件反射的意义和条件反射形成的基本条件;

3、掌握婴儿常见的无条件反射的种类;掌握婴幼儿动作发展规律;掌握三到六岁

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第一节人生第一年

这一年是儿童心理开始发生和一些心理现象开始萌芽的阶段。

一、初生到满月

新生儿期是人类一生中唯一能观察到纯正的先天本能行为表现的时期。

(一)适应新生活

简介新生儿的生理特点和神经系统特点:新生儿面临生死存亡的斗争;身体软弱,娇嫩,神经系统简单,功能还不完善。

为适应人间生活逐渐产生人的心理:

生存方式的变化:寄生——独立

生活环境的变化:恒定舒适——变化无常

(二)依靠无条件反射

这些无条件反射均在婴儿长到几个月时相继消失;若到时不消失,反而是婴儿发育不正常的症状。

1、无条件食物反射:吸吮反射

觅食反射

2、无条件防御反射:眨眼反射

3、无条件定向反射:探究反射

4、返祖性反射:

抓握反射(达尔文反射),4―― 5个月消失

巴宾斯基反射,6个月时消失

P23

晴天时,产院的婴儿象向阳花面向太阳

惊跳反射(莫罗反射),3―― 5个月消失

击剑反射(强直性颈部反射),4个月消失

行走反射(迈步反射),2个月消失

游泳反射,6个月时消失

所举的无条件反射,前三种对新生儿维持生命和保护自己有现实意义,后一种没有,但在人类进化历史上,可能曾经是有意义的。如抓握反射,反映了人类社会需用爬树来保护和维持生命;无论是否有意义,都是最初学习的基础。

无条件反射的意义:

保证了新生儿基本的生命活动,是应付外界刺激的本能。

局限性:具有刻板性,不适应变化;数量有限。

(三)条件反射的出现和心理发生

1、条件反射对儿童最初生活的意义:

弥补无条件反射的不足,是维持生命、适应新生活的新机制;

标志着个体心理活动的发生。

2、条件反射形成的基本条件:

健全的大脑;

基础反射;

条件刺激物;(出现的时间与强度)

条件刺激物与无条件刺激物的多次结合。

3、条件反射出现的时间:

决定于开始训练儿童建立条件反射的时间。

4、心理的发生:

出生即有,可追溯到胎儿期。

(四)认识世界和人际交往的开始

1认识世界的开始:感觉的发生;视听的集中;

2、人际交往的开端;产生交往需要

二、满月到半岁(一月一变样)

突出地表现在视听的发展,眼手协调,定向探究,开始认生。

(一)视觉和听觉迅速发展起来

会主动寻找视听目标

婴儿早期就能表现出视听协调活动;声音定向是靠两耳接收信息的时间差形成的,而小婴儿头小,两耳距小,时间差小于成人,但仍倾向于对声音进行视觉定向。

(二)定向反射作用增加

无条件食物、防御反射对建立条件反射的作用减少,现时定向反射的作用增强;依靠定向反射认识世界,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条件反射。

(三)手眼协调动作开始发生

经常伸出的手可能预示其习惯用手

只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固定的反应

大脑皮质的成熟健全

非条件反射和已巩固的条件反射

个体差异较大

3-7个月的婴儿对音唇一致的人脸注视更久

1、本能的抓握:动作混乱

无意抚摸

无意抓握

2、手眼不协调的抓握

3、手眼协调的抓握

与坐姿有关,是有目的地认识世界和探索物体的萌芽

(四)开始认生

1、表现:找妈妈;摆脱生人

2、意义:感知、辨别和记忆能力发展的标志;

情绪和人际关系发展方面的重大变化

三、半岁到周岁

主要表现在动作更加灵活,出现语言的萌芽,亲子依恋关系的巩固。

(一)身体动作迅速发展

婴幼儿动作的发展往往能说明其心理水平的发展,因为人的动作主要由高级中枢支配,其动作发展与心理发展有密切的关系。

1、儿童动作发展规律:

①整体一一分化

②上部一一下部(首尾规律)

③中央——边缘(近远规律)

④大肌肉小肌肉(大小规律)

⑤无意一一有意(儿童心理发展规律)

2、坐爬站走的发展:

与儿童动作发展规律一致,是儿童从躺着的姿势解放出来的时期,是其摆脱成人怀抱的时期(二)手的动作开始形成

1、五指分工:大拇指的分工

2、双手配合

3、摆弄物体

4、重复动作

(三)语言开始萌芽

1、练习发音;音节清楚但无意义

2、听懂指令

3、用发音进行交往(前语言的交往形式)

(四)依恋关系日益发展

孩子和成人开始相互理解

第二节13岁

这时期是真正形成人类心理特点的时期;幼儿完成了几大任务:学会走路、说话,使用工具, 有了自我意识。

一、动作的发展;

两眼不协调,手乱动

照视线去抓;简单的动作目的;不相干的动作;神秘的中线屏障

三翻六坐九来爬,周岁会走叫妈妈

牵一发而动全身

抬头-俯撑-翻身-坐-爬-站-走

头、躯干-双臂、腿-手、脚

臂、腿-手、脚

3、4个月,手弯成大钩子

打破中线屏障

针对物体,带有目的性

开关盒子24次

喜欢练习,只为发音愉快

语调决定理解

分离焦虑

(一)粗大动作的发展(大肌肉运动)最主要的是学会直立行走。

1岁:会走;

2岁:攀爬,活动积极性高;

3岁;越障碍,兔跳,上下楼梯。

(二)精细动作(小肌肉运动)主要是手的动作;逐渐学会根据物体的特点和功用,比较灵活、准确、熟练地运用物体。其过程分四个阶段:

1、完全不按用具特点动作

2、进行同一动作的时间延长

3、有意重复有效动作

4、能根据用具特点来使用它

二、心理的发展

(一)语言真正形成

1岁以前:语言准备阶段;

1―― 1.5岁:语言理解阶段;

1.5―― 2岁:开口说话阶段;

2―― 3岁:积极练习阶段;

3岁以后:基本能表达自己的意思

(二)思维的发生

1、表象发生:1.5 2岁左右出现表象,记忆进一步发展;

2、想象萌芽:2岁左右能根据物体进行想象性活动;

3、思维出现:2岁以后开始理解事物的意义及联系,是初步的直观动作思维。

(三)自我意识的萌芽

突出地表现为出现独立性,也称为人生第一反抗期”,表现为:

1、好动,喜做事一一按自己的意志行事;

2、语言上学会使用我”第一人称

3、反抗成人控制

意义:是人生头2――3年心理发展成就的集中体现,标志着人类心理的初步形成。

第三节3——6岁

一、小班幼儿(3――4岁)的以下心理特点

(一)生活范围扩大

1生理的发展:身体更结实

精力更充沛

2、大小动作自如

3、语言的发展

(二)认识依靠行动(直观动作思维)

思维依靠行动,记忆、注意也如此。

(三)情绪性强

1、心理和行为无意性强;

2、情绪作用大。

(四)爱模仿

1、模仿表面现象;

2、行为习惯的形成依靠模仿。

二、中班幼儿的(4—— 5岁)心理特点

(一)活泼好动

儿童都好动,但中班特别突出;因为:

1、熟悉环境,有交往经验

2、生理进一步成熟,神经系统进一步发展

(二)思维具体形象(依靠表象)

1、思维更多依赖表象;

2、对语言的理解局限于具体生活经验;

3、对具体形象的事物更易于认识。

(三)开始接受任务(活动目的性增强)

1、心理活动有意性发展增强;

2、有了最初的责任感。(四)会组织游戏

1、游戏组织能力迅速发展,

2、出现同龄人的伙伴关系。

幼儿从此不再局限于亲子、师生关系,人际关系由成人向同龄人过渡。

三、大班幼儿(5―― 6岁)的心理特点:

(一)好问、好学

1、活动兴趣内化,格外好奇;

2、认识(智力)活动积极性高;

3、有为求知而导致的破坏性行为。

(二)抽象能力开始萌发

1、思维有了概括性;

2、开始掌握抽象概念;

3、能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

(三)开始掌握认知方法

1、认识活动开始具有有意决策;

2、自我控制能力增强;

3、尝试用手段巩固认识。

(四)个性初具雏形

1、有了较稳定的态度和兴趣;

2、心理活动开始形成系统。

小班相同玩具数量应充足

利用示范组织纪律

提供良好的榜样群体

童言无忌

小班幼儿仅凭兴趣

小班游戏角色平行、分散,中班游戏角色多样,有组织有“好朋友”了喜欢提问猜谜

拆电器

能分类

但常出错

自觉控制注意

回家复述有关要求

兴趣有分化

重视他人评价第三章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学习要求:

1、理解感知觉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

2、了解各年龄段学前儿童感觉发展的水平;掌握婴幼儿的触觉探索形式;

3、掌握学前儿童空间知觉的发展特点;理解物体知觉和时间知觉的发展水平;

4、掌握幼儿观察的发展特点。

复习和导入:

1、复习:心理现象的分类;感知的意义;感知觉的种类;感觉的生理机制。

2、导入:感知觉在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和作用。

第一节感知觉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

一、感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

1、感知觉的重要性:其它认识过程的基础

2、人类新生儿已具备完善的感觉器官和成熟度较高的神经系统,从而使他们的感觉和知觉能力出现得最

早,发展得最快。许多感知觉在婴幼儿期已接近甚至已达到成人的水平。

这不仅打通了联系外界环境的道路,也直接或间接地为其它认识过程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感知觉是婴儿认识世界和自己的基本手段

语言形成之前,婴儿靠感知觉认识世界。认识过程是一个由感知、记忆、控制、反应四个子系统共同组成的整体结构。不同年龄段,各组成分、相互关系及地位是不一样的。婴儿期,由于思维、言语、表象等心理现象

都还未出现,控制力量微弱,反应以动作为主,决定了婴儿的认知结构只能以感知系统为主。

1普莱尔的研究:0-3岁末,主要研究感觉;

2、皮亚杰的研究:0-2岁婴儿处于感知运动阶段,是认知发展的第一阶段,依靠感知对环境作出反应,若

未直接感知支,则认为它不存在。有三个特点:

逐渐形成客体永久性认识;

逐渐形成各种感官的协调活动;

逐渐形成有目的的行动

三、感知觉在幼儿的心理活动中仍占主导地位

1认识活动中受感知左右,且感知是思维发基础;

2、情意活动中

3、控制自己行为(反馈机制)

0-2 :感知运动阶段

2-7 :前运算阶段

7-11 :具体运算阶段

11岁以上:形式运算阶段

(第二信号系统弱)

如视觉区域功能障碍,会影响思维活动的发展

第二节学前儿童感觉的发展

一、视觉

视觉是儿童获得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也是人最主要的感觉通道。对婴幼儿来讲,视觉作用更大,对语言信息的接受和理解常需要视觉形象作为支持。

(一)视敏度的发展

1视敏度的含义;调节机制(P60 2、发展状况:发展迅速

在出生后的前几个月里,婴儿的视觉系统成熟非常快。3个月时,婴儿眼睛的聚焦就已接近成

人;6个月的婴儿视敏度相当于成人的20% 2岁时接近成人水平。10岁时,儿童视觉调节

能力最强。

3、6个月以下是视力发展的敏感期。(P60)

(二)颜色视觉的发展

1颜色视觉的含义

2、颜色视觉的出现

出生后不久即有辨色力,且有“视觉偏好”。

新生儿喜欢彩色,不喜欢灰色;

1-2个月时,能区分各种颜色;

4-5个月时,能分出相同但深浅不一的两种颜色;同时能把各种颜色归于红、蓝、黄、绿四个范畴;

3、颜色视觉的发展

3岁前不能很好地辨别近似色;

4岁后逐渐发展

二、听觉

人类依靠听觉辨认事物的发声特点,欣赏音乐,学唱歌曲,学习口语。

(一)听觉的发生

1胎儿的听觉反应

2、新生儿听觉的发生

传统观点:认为新生儿没有听觉,理由是羊水堵塞及耳管粘连;

现代观点:正常健康的新生儿听觉与生俱来。

3、测试指标:习惯化(去习惯化)

(二)听觉的发展

随年龄的增长,特别是在掌握语言、接触音乐环境的过程中,学前儿童的听觉不断发展。

三、触觉(学前儿童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

重要性:认识物体

形成人际关系(依恋)

促进动作发展

80%

矫正视力最好在学龄前

喜欢波长较长的暖色

不喜欢冷色

研究方法:配对法、指认法、命名法

色盲:男7-8%;女0.5%

注意听觉有缺陷的儿童

注意幼儿听觉器官的保护

卡西摩多

(一)触觉的发生

出生即有;若干反射均是具体表现;湿尿布婴儿哭闹也是证明

(二)触觉的发展

主要表现为触觉探索活动的形成,以及触觉与其它感觉的结合。

1触觉探索:口腔探索

手的探索

口腔探索:当其它方式未发展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手的探索发展后,退居次位,但仍是补充。手的探索:婴儿期形成,分三阶段:本能触觉反应

眼手协调

有目的的探索

3、触觉与其它感觉的结合:视触协调

听触协调四、其它感觉

(一)味觉

生来就有,反应各异,对味觉差异敏感。

糖水一一吸吮(长时间)

奎宁水一一做怪相(痛苦状)

酸味一一嘴紧闭

(二)嗅觉

与生俱来,有自我保护功能。

香蕉精一一兴奋

臭鸡蛋一一皱眉、转头

(三)痛觉

新生儿感受性极低,痛觉感受性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P75)

(四)动觉

动觉的发展使婴儿的动作越来越准确。

第三节学前儿童知觉的发展

一、物体知觉的发展

物体知觉是反映物体各种属性的知觉。有些一种分析器参与即可,有些则需多种分析器共同参与。

(一)形状知觉的发展

1很小的婴儿就能辨别不同的形状。

2、3岁的儿童已能正确地找出相同的几何图形

3、幼儿对不同几何图形的辨别能力有差异

4、幼儿期,形状知觉与图形辨别逐渐与掌握图形的名称结合

(二)大小知觉的发展

1 6个月前的婴儿已能辨别大小,且有大小恒常性

2、2.5-3岁是大小知觉发展关键期,能判断大小,

此期间注意保护:儿童玩具应避免过小(易误食卡住)、过长(戳伤)、有毒成人应鼓励幼儿活动,不宜过分限制

5个月以下,视觉不能引导和调节手的动作,手和物体争当视觉目标

选择自己偏好的食物;绝大多数婴儿喜甜

与嗅觉一样,有利于婴儿正确选择食物

对母亲奶味敏感

喜闻哺乳妇女气味

幼儿的痛苦比我们想象的要小

1961年,弗朗茨证实出生十几天的新生儿就能分辨物体形状(人脸、假人脸、黑白鸭蛋)

3个月以上的婴儿开始认识人脸图,喜看妈妈相片

并正确使用大小概念。

3、3岁后判断大小精确度提高,能以大小排序。

二、空间知觉的发展:

空间知觉:主要指对物体的空间关系和位置及机体自身在空间所处位置的知觉。

(一)方位知觉的发展(方向定位)

1、儿童很小就有方向定位的能力

例1、儿童听觉定位能力强于依靠视觉记忆定位

例2、盲婴依靠发声回响进行听觉定位,证明人类听觉定位潜力很大。

2、方位知觉的发展顺序

上下方位:3岁

前后方位:4岁

左右方位:始于5岁,其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5-7岁,能固定地辨认自己的左右方位

7-9岁,开始初步地,具体地掌握左右方位的相对性9-11岁,能比较灵活地掌握左右概念。近年来的一些重复实验指出:当代儿童知觉左右方位的能力较上述研究结果发展较早,我国8-9岁的城市儿童基本可达到上述第三阶段的水平,但左右知觉的发展的总趋势并未改变。

(二)深度(距离)知觉的发展

深度知觉:对同一物体的凹凸程度或不同物体的近远程度的知觉。

1、“视觉悬崖”实验证明,会爬的婴儿就已有深度知觉。

卡门波斯的重复实验,以心率为指标(1978)

2、鲍厄(1971)提出,2周婴儿对物体靠近自己有反应。

3、经验对距离知觉的发展起重要作用

沃克(1978):婴儿学爬的年龄影响深度知觉的发展。

三、时间知觉的发展

时间知觉:对事物延续性和顺序性的知觉,其特殊性在于:1、时间本身没有直观的形象

2、人没有专门感知时间的分析器

(一)婴儿的时间知觉:依靠生理上的变化产生对时间的条件反射。

(二)幼儿时间知觉的特点:

1、时间知觉的精确性与年龄呈正相关。

年龄越大,精确性越高。

2、时间知觉的发展水平与儿童的生活经验呈正相关

生活制度和作息制度在儿童的时间知觉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3、幼儿对时间单元的知觉和理解有一个“由中间向

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是:知觉方位的参照系统:上下、前后均有,左右则缺。

加拿大多伦多,世界最高的电视发射塔

沃克:同样深度,小婴儿爬过去的较多(68%

5个月-减慢;9个月-增速

但运动经验不能代替视觉在知觉深度中的作用(如斜视)

7-8岁是时间知觉迅速发展的时期。

婴儿最先能理解的是“天”、“小时”

两端”、“由近及远”的发展趋势。

4、理解和利用时间标尺(包括计时工具)的能力与其年龄呈正相关。

四、幼儿观察的发展

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

幼儿观察的发展,表现在观察的目的性、持久性、概括性及观察方法等方面。(一)目的性(分为三级)

一级:有目的,能克服困难坚持观察;

二级:有目的,不能坚持;

三级:无目的。

(二)坚持性

幼儿初期很差,在教育的影响下逐步发展

(三)概括性(发现事物的内在联系)

丁祖荫(1964)认为幼儿对图画的认知概括化分四个阶段:个别对象阶段

空间联系阶段

因果关系阶段

对象总体阶段

(四)观察方法

1、最初是依赖外部动作进行,以后逐渐内化为以视觉为主;

2、未内化前,观察无秩序;内化后,方法逐渐形成:

知觉认同;

归入标准

塑造模型

观察中语言指导对提高幼儿观察效果极为重要。

第四章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学习要求:

1、复习并巩固注意的基本概念及相关心理学知识;

2、掌握婴幼儿注意的研究指标;理解习惯化(去习惯化)的概念;

3、掌握学前儿童注意发展的一般趋势和三到六岁儿童的注意特点。

导入:

一、复习注意有关知识

(一)注意概述

1定义

2、特性

3、与心理过程的关系

(二)注意的种类

(三)注意的品质

二、注意对儿童心理发展有重要作用

能达一级的幼儿比例:

3 岁:0;

4 岁:2%;

5 岁:22%

6 岁:24%

阿格诺索娃:

外部动作——视觉为主

无序——有序得法

第一节注意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注意与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

1使儿童从环境中获得更丰富、清晰的信息;

2、是婴幼儿活动成功的必备条件。

二、注意与学前儿童知觉的发展

1凡是注意所指向和集中的对象,人们对该对象的知觉就最完全、最清晰、最突出;

2、注意是研究婴幼儿感知发展的指标

医院管理评价实施细则(二、三级医院)(征求意见稿)1000分

项目评价指标考核内容分值检查判

方法定

《学前心理学》期末试卷A卷

《学前心理学》期末考试A卷 姓名:专业:学前教育 学号:学习中心: 成绩: 一、简答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 1、简述学前儿童动作发展规律。 答:儿童动作发展的一般规律为:从上至下儿童最早发展的动作是头部动作,其次是躯干动作,最后是脚的动作。任何一个儿童的动作总是沿着抬头一翻身一坐一爬一站一行走的顺序发展的。?由近及远儿童动作发展从身体中部开始,越接近躯干的部位动作发展越早,而远离身体中心的肢端动作发展较迟。如上肢动作的发展顺序是:肩头和上臂一肘、腕、手一手指。?由粗到细?即由大肌肉大幅度的粗动作发展到小肌肉的精细动作。如儿童手的动作发展由无目的地乱“抓”,发展到有目的地“抓”,进一步又发展到由拇指、食指合作的“拿”。这是一个徐徐渐进的过程,一下完成不了那么多的神经协调,虽然细节上有差别,但是总是上就是这个情况,一般越早的能够玩成上面的那些步骤的孩子生长发育是比较快得,智力也一般比较高。 2、简述学前儿童无意想象的特点。 答:(1)、儿童无意想象无预定目的,由外界刺激直接引起。想象主题不稳定。(2)、想象的内容零散,缺乏系统性。(3)、想象活动只需过程,不在意结果。(4)、想象收情绪和兴趣的影响。 3、简述幼儿自我评价的特点。 答(1)往往依赖于成人对他们的评价,到了幼儿晚期,开始出现了独立的评价(2)自我评价常常带有主观情绪性,幼儿的自我评价会逐渐客观,自我评价具有笼统性,片面性和表面性,这与幼儿的认识水平低有关

二、论述题(共25分) 。 试论述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趋势。 答:1.从简单到复杂?儿童最初的心理活动,只是非常简单的反射活动,以后越来越复杂化。 (1)从不齐全到齐全。头几个月的孩子不会认人,1岁半之后才开始真正掌握语言,与此同时,逐渐出现想象和思维。各种心理过程出现和形成的次序,服从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规律。? (2)从笼统到分化。?幼小的婴儿只能分辨颜色的鲜明和灰暗,3岁左右才能辨别各种基本颜色。?又如:最初婴儿的情绪只有笼统的喜怒之别,以后几年才逐渐分化出愉快和喜爱、惊奇、厌恶以至妒忌等各种各样的情绪。? 2.从具体到抽象?他认为儿子总是小孩,他不理解“长了胡子的叔叔”怎么能是儿子呢成人典型的思维方式——抽象逻辑思维在学前末期才开始萌芽发展。? 3.从被动到主动?儿童心理活动最初是被动的,心理活动的主动性后来才发展起来,并逐渐提高,直到成人所具有的极大的主观能动性。儿童心理发展的这种趋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从无意向有意发展。?新生儿会紧紧抓住放在他手心的物体,这种抓握动作完全是无意识的,是一种本能活动。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逐渐开始出现了自己能意识到的、有明确目的的心理活动,然后发展到不仅意识到活动目的,还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心理活动进行的情况和过程。如,大班幼儿不仅能知道自己要记住什么,而且知道自己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的。这就是有意记忆。 (2)从主要受生理制约发展到自己主动调节。三岁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主要是由于生理上不成熟所致,随着生理的成熟,心理活动的主动性逐渐增长。四五岁的孩子在有的活动中注意力集中,而在有的活动中注意力却很容易分散,表现出个体主动的选择与调节。 , 4.从零乱到成体系?幼小儿童一会儿哭,一会儿笑,一会儿说东,一会儿说西,都是心理活动没有形成体系的表现。正因为不成体系,心理活动非常容易变

学前心理学案例分析

五、论述题 现在有的父母让很小的孩子参加许多学习班(比如:书法、舞蹈、乐器等),请你根据格赛尔的“成熟-学习”说对这一现象进行评价。 (1)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格赛尔认为支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二,即成熟与学习,并认为成熟更为重要。在儿童尚不成熟时,学习的效用很小,只有当儿童内在的条件准备好后,学习才能起作用 (2)根据儿童发展的特征,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各种游戏会对儿童的智力和社会发展带来重要的影响,这方面的时间却被没有效果的学习班所侵占,非常不利于儿童的发展。因此,我们可以说,环境和教育对儿童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但为了取得最好的效果,我们应该遵从儿童自身的发展特点,在不同的年龄阶段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这样才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3)格赛尔的忠告: A、不要认为你的孩子成为怎样的人完全是你的责任,你不要抓紧每一分钟去“教育”他; B、学会欣赏孩子的成长,观察并享受每一周、每一月出现的发展新事实; C、不要老是去想“下一步应发展什么”,而应让你和你的孩子一起体会每一阶段的乐趣。 D、尊重孩子的实际水平,在尚未成熟时要耐心等待。 六、案例分析题 1、【答案要点】 (1)孩子的言行举止说明:孩子正处于心理的高速发展时期,也是心理发展的敏感期。比如,提出“星星为什么还眨眼睛”、“月亮为什么不睡觉”,说明思维的发展出现了最初的概括和推理;想象的发生,把对周围世界的认识进行了延伸、扩展。 “不听话”说明孩子最初的独立性的出现;“故意用手捡米粒放进嘴里”说明孩子动作技能的发展,对新的动作产生了兴趣。会说“妈妈辛苦了”,说明儿童已开始使用抽象的词语,但还经常需要和具体活动联系在一起。 (2)这个时期,幼儿教育应注意: ①保护孩子的探究精神,但要和重视安全结合起来。 ②对于孩子“反抗期”的执拗,要注意因势利导,不要养成任性的性格,同时又不能耻笑、威胁孩子。2、美国儿童心理学家霍尔曾说过:“一两遗传胜过一吨教育”。 另一位美国心理学家华生有一句名言:“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我可以用特殊的方法任意地加以改变,或者使他们成为医生、律师、艺术家、豪商,或者使他们成为乞丐和盗贼……”。 试析: (1)上述两段话各自所代表的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派别是什么? (2) 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具体有哪些?请结合事例分析说明。 1、霍尔代表遗传决定论;华生代表环境决定论 2、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具体有: 1)遗传的作用: ①遗传素质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必要的物质前提和基础 ②遗传素质为儿童的个别差异提供了最初的可能性 2)生理成熟的作用: ①生理成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基础。 ②每个幼儿生理成熟的水平或状态,是儿童心理发展个别差异的生理基础。 3)环境和教育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 ①环境和教育使遗传所提供的心理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 ②环境影响遗传素质的变化和生理成熟的进程 ③环境和教育制约心理发展的速度、方向和水平 4)实践活动(日常生活、游戏、学习和劳动):儿童心理发展的基础和源泉。 5)幼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前心理学试题(A)

包头机械工业职业学校函授站 学前心理学(A) 姓名:学校: 专业:学号: 一、单项选择题(共60题,每题1分,共60分) 1.幼儿期何种想象占主要地位( ) A、再造想象 B、创造想象 C、无意想象 2.幼儿坚持性发展的关键年龄是( ) A、3-4岁 B、4-5岁 C、5-6岁 3.对于方位,幼儿较难掌握的概念是( ) A、前后 B、上下 C、左右 4.对幼儿时间定向上起决定作用的是( ) A、日常生活事件 B、日历钟表上的时间信息 C、天气变化 D、生活制度 5.不属于3—6岁儿童记忆特点的是( ) A、无意识记效果随年龄不断增长 B、无意识记效果优于有意识记 C、相对较多地采用理解记忆 D、意义识记效果优于机械识记 6.根据幼儿记忆发展特点,6-7岁幼儿应着重培养以下方面的记忆能力( ) A、有意识记、意义识记和形象记忆 B、有意识记、机械识记和形象记忆 C、有意识记、意义识记和语词记忆 7.提出游戏“剩余精力说”理论是哪位科学家() A、弗洛伊德 B、格罗斯 C、斯宾塞 D、霍尔

8.以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为代表,提出的一种游戏理论是哪种() A、认知动力说 B、社会性活动说 C、社会性情绪表现说 9.创造性游戏主要包括角色游戏、结构游戏和哪种游戏() A、表演游戏 B、体育游戏 C、智力游戏 D、音乐游戏 10.教师介入游戏的方法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教师加入幼儿正进行的游戏,并让幼 儿掌握游戏的进程这是哪种教师介入游戏的形式() A、平行游戏 B、合作游戏 C、指导游戏 D、参与游戏 11.幼儿期最典型、最有特色的游戏,也是创造性游戏最有代表性的是哪种游戏() A、角色游戏 B、表演游戏 C、结构游戏 D、建筑游戏 12.美国心理雪茄奥苏伯尔提出了三种常见的学习动机类型,为了赢得(如教师、父母、同辈 等)的赞许与认可而努力学习的动机是哪种动机类型() A、认知的动机 B、附属的动机 C、自我提高的动机 D、社会性动机 13.动机作为促进活动的一种动力机制,其主要有激活作用、指向作用、和什么作用() A、进作用 B、维持作用 C、驱动作用 D、激励 14.下列对运动技能的描述错误的是( ) A、一般的随意作出的动作也包含着运动技能 B、运动技能称为动作技能 C、运动技能是在不断练习的基础上形成的 D、支持技能使动作表现出精确性、协调性、稳定性等特点 15.在操场上跑步属于( ) A、间断型运动技能 B、粗放型运动技能 C、开放型运动技能 D、器械型运动技能 16.在幼儿运动技能的发展中,对4—5岁的幼儿在跑的要求是( ) A、上体稍前倾,两手半握拳,两臂屈肘在体侧前后自然摆动。 B、用前脚掌着地,重心手稳的跑。 C、上体正直,两臂曲肘放在体侧,自然迈开步子跑。

(完整版)学前心理学案例分析课件

学前心理学案例分析 {3岁左右的儿童常常表现出各种反抗行为或执拗现象,不再象以前那样听话了,一有机会便要采取独立的行动。比如,儿童往往要求自己穿衣、吃饭;爱说“不”或不让动手偏用手去摸,不知什么叫危险,什么叫不行。如果受到成人预先限制或强行制止,儿童就会表现出情绪烦躁或反抗} 这个案例说明此时儿童心理 发展处于什么阶段?其主要的心理特征是什么?答:1)案例中这个孩子正处于幼儿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和危机期(P25)2)其主要的心理特征是①容易产生强烈的情绪表现;②出现对成人的反抗行为或各种不符合社会行为准则的表现,独立性和自我意识产生。3)正确做法:成人不能够对儿童预先限制或强行制止,注意教育技巧,防止形成对立。否则儿童就会表现出情绪烦躁或反抗,容易使儿童形成执拗性格;要么形成懒惰、依赖,无独立愿望的人格。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发展其独立性,并指导其学会正确的方法(P43) {最近,小华的母亲非常着急,4岁的小华出现了口吃的现象,尽管母亲多方矫正,甚至取笑打骂都无济于事.}请分析一下小华出现口吃的原因,以及矫正儿童口吃应该遵循的主要原则。答:1)3、4岁是儿童口吃的常见阶段,口吃的原因有些是生理原因,但是更多的是心理原因所致。心理原因之一是说话时过于急噪、激动和紧张。3、4岁的儿童急于想表达自己的思想时,容易出现言语流节奏的障碍。原因之二是出于模仿。儿童期是好模仿期,对他人口吃出于好奇,就模仿口吃。2)矫正口吃的重要原则是解除紧张。小华母亲采取取笑甚至打骂的方法是错误的。这不但不能矫正口吃,反而会加剧儿童紧张心理,导致儿童不愿说话甚至形成孤僻等不良个性。成人在掌握了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及时加以正确引导,孩子可以在和成人的对话中学会慢慢地说话,用手势辅助语言来表达,问题就能够解决(P26 {运用幼儿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发展特点,分析幼儿的心理现象,老师如何组织教学}P68) 答1、无意注意为主:1)——刺激物的特点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注意的选择性2)利用:①采用符合儿童注意特点的教学组织方式(教具、语言、活动方式);②内容安排符合儿童注意特点和兴趣和需要。要多样 化。③活动时间安排不宜过长。(P73)3)防止无关因素的干扰。2、有意注意初步发展,依赖成人的组织和指导。(明确

学前心理学试题和答案解析

学前心理学试题和答案 解析 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学前儿童心理学》考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成熟论”的提出者是心理学家() A.霍尔 B.华生 C.盖塞尔 D.施太伦 2.当物体触及新生儿手掌心时,他会立即把它紧紧握住,这种反射属于() A.莫罗反射 B.达尔文反射 C.巴布金反射 D.巴宾斯基反射 3.人们吃过糖以后再吃桔子,会感到桔子很酸,这种现象属于() A.感觉适应 B.相继对比 C.同时对比 D.感觉相互作用 4.“绘人测验”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属于() A.观察法 B.访谈法 C.作品分析法 D.实验法 5.人按照特定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的期望而逐渐形成的行为,是() A.亲社会行为 B.攻击行为 C.合作行为 D.性别角色行为 6.当孩子情绪十分激动,又哭又闹时,有经验的幼儿教师和妈妈常常采取暂时置之不理的办法,结果孩子自己会慢慢停止哭闹。这种帮助孩子控制情绪的方法是() A.转移法 B.自我说服法 C.反思法 D.冷却法 7.认为儿童智力最初是混沌不明晰的,儿童智力因素的数量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这种理论属于() A.智力分化论 B.智力复合论 C.智力内容变化论 D.智力多元论 8.儿童积极说话发展的阶段指() A.1~1岁半 B.1岁半~2、3岁 C.2、3~4、5岁 D.4、5~6、7岁 9.在儿童思维发展过程中,动作和语言对思维活动作用的变化规律是() A.动作的作用由小到大,语言的作用由大到小 B.动作的作用由大到小,语言的作用由小到大 C.动作和语言的作用均由大到小 D.动作和语言的作用均由小到大 10.儿童想像的萌芽是在()

学前心理学精彩试题[1]

学前心理学试题(1)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最为迅速和心理特征变化最大的时期是( ) A.0—1岁 B.1—2岁 C.2—3岁 D.3—6岁 2.幼儿的行为动机常表现为( ) A.内部动机 B.间接动机 C.直接动机 D.远景动机 3.有的儿童在观察时,能够根据观察任务,自觉地克服困难和干扰进行观察。这说明他们观察的( ) A.持续性延长 B.目的性加强 C.细致性增加 D.概括性提高 4.“六一”儿童节聚会时,小朋友们一听到《我爱北京天安门》这首乐曲时,就知道自已曾经唱过。这种记忆现象在心理学上叫做( ) A.再认 B.识记 C.回忆 D.保持 5.我国心理学家林传鼎的研究指出,新生儿已有两种完全可以分辨得清的情绪反应,即( ) A.愉快与惊奇 B.愉快与悲伤 C.愉快与厌恶 D.愉快与不愉快 6.属于儿童道德范畴的社会性内容是( ) A.亲子关系 B.亲社会行为 C.同伴关系 D.性别角色行为 7.幼儿看到天上白云的形状,一会儿想像它是一匹飞奔的“骏马”;一会儿想像它是一座会动的“山”……这种想象属于( ) A.无意想像 B.有意想像 C.再造想像 D.幻想 8.在皮亚杰关于儿童思维发展的阶段理论中,2—4岁儿童的思维处于( )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概念或象征性阶段 C.直觉思维阶段 D.具体运算阶段 9.某小朋友在语言活动中,一直认真地、完整地听完了老师讲的故事。这说明该小朋友具有( ) A.注意的选择性 B.注意的范围 C.注意的稳定性 D.注意的分配 10.儿童从出生至3个月处于前言语的( ) A.简单发音阶段 B.连续音节阶段 C.学话萌芽阶段 D.复杂发音阶段 11.学前儿童行动过程中,体现学前儿童意志发展的最主要指标是( ) A.有意性 B.目的性 C.计划性 D.坚持性 12.在幼儿期,应主要发展幼儿的( ) A.第二语言 B.书面语言 C.口头语言 D.对话语言 13.新生儿的心理,可以说一周一个样;满月以后,是一月一个样;可是周岁以后发展速度就缓慢下来;两三岁以后的儿童,相隔一周,前后变化就不那么明显了,这表明了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进程的一个基本特点是( ) A.发展的连续性 B.发展的整体性 C.发展的不均衡性 D.发展的高速度 14.属于性格特点的是( ) A.动力性 B.遗传性 C.惯常的行为方式 D.对刺激的反应强度 15.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一定年龄阶段的儿童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这个“一定年龄阶段”是( )

学前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最新全国学前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 当物体触及新生儿手掌心时,他会立即把它紧紧握住,这种反射属于( B ) A.莫罗反射 B.达尔文反射(又称抓握反射) C.巴布金反射 D.巴宾斯基反射 2. “成熟论”的提出者是心理学家( C ) A.霍尔 B.华生 C.盖塞尔 D.施太伦 3.人们吃过糖以后再吃桔子,会感到桔子很酸,这种现象属于( B ) A.感觉适应 B.相继对比 C.同时对比 D.感觉相互作用 4.“绘人测验”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属于( C ) A.观察法 B.访谈法 C.作品分析法 D.实验法 5.人按照特定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的期望而逐渐形成的行为,是( D ) A.亲社会行为 B.攻击行为 C.合作行为 D.性别角色行为 6.当孩子情绪十分激动,又哭又闹时,有经验的幼儿教师和妈妈常常采取暂时置之不理的办法,结果孩子自己会慢慢停止哭闹。这种帮助孩子控制情绪的方法是

( D ) A.转移法 B.自我说服法 C.反思法 D.冷却法 7.认为儿童智力最初是混沌不明晰的,儿童智力因素的数量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这种理论属于( A ) A.智力分化论 B.智力复合论 C.智力内容变化论 D.智力多元论 8.儿童积极说话发展的阶段指( B ) A.1~1岁半(理解语言迅速发展阶段) B.1岁半~2、3岁 C.2、3~4、5岁 D.4、5~6、7岁 9.在儿童思维发展过程中,动作和语言对思维活动作用的变化规律是( B ) A.动作的作用由小到大,语言的作用由大到小 B.动作的作用由大到小,语言的作用由小到大 C.动作和语言的作用均由大到小 D.动作和语言的作用均由小到大 10.儿童想像的萌芽是在( A ) A.1岁半~2岁 B.1岁~1岁半 C.2岁~2岁半 D.2岁半~3岁 11.幼儿机械记忆与意义记忆效果的比较,是( A ) A.意义记忆效果好 B.机械记忆效果好(用得多) C.两者都很好 D.两者都很差 12.幼儿正在教室里画画,教室外突然传来一阵喧哗声,孩子们不由自主地探头去看,

学前心理学案例分析答案

第二章 、岁左右的儿童常常表现出各种反抗行为或执拗现象,不再象以前那样听话了,一有机会便要采取独立的行动。比如,儿童往往要求自己穿衣、吃饭;爱说“不”或不让动手偏用手去摸,不知什么叫危险,什么叫不行。如果受到成人预 先限制或强行制止,儿童就会表现出情绪烦躁或反抗。这个案例说明此时儿童心理发展处于什么阶段?其主要的心理 特征是什么? 答:)案例中这个孩子正处于幼儿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和危机期。())其主要的心理特征是:①容易产生 强烈的情绪表现;②出现对成人的反抗行为或各种不符合社会行为准则的表现,独立性和自我意识产生。)正确做法: 成人不能够对儿童预先限制或强行制止,注意教育技巧,防止形成对立。否则儿童就会表现出情绪烦躁或反抗,容易 使儿童形成执拗性格;要么形成懒惰、依赖,无独立愿望的人格。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发展其独立性,并指导其学 会正确的方法。 () 、最近,小华的母亲非常着急岁的小华出现了口吃的现象,尽管母亲多方矫正,甚至取笑打骂都无济于事.请分析一下小 华出现口吃的原因,以及矫正儿童口吃应该遵循的主要原则。 答:)、岁是儿童口吃的常见阶段,口吃的原因有些是生理原因,但是更多的是心理原因所致。心理原因之一是说话 时过于急噪、激动和紧张。、岁的儿童急于想表达自己的思想时,容易出现言语流节奏的障碍。原因之二是出于模仿。 儿童期是好模仿期,对他人口吃出于好奇,就模仿口吃。 )矫正口吃的重要原则是解除紧张。小华母亲采取取笑甚至打骂的方法是错误的。这不但不能矫正口吃,反而会加剧 儿童紧张心理,导致儿童不愿说话甚至形成孤僻等不良个性。 成人在掌握了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及时加以正确引导,孩子可以在和成人的对话中学会慢慢地说话,用手势 辅助语言来表达,问题就能够解决。() 第三章 运用幼儿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发展特点,分析幼儿的心理现象,老师如何组织教学。(教材) 、无意注意为主:)——刺激物的特点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注意的选择性 )利用:①采用符合儿童注意特点的教学组织方式(教具、语言、活动方式);②内容安排符合儿童注意特点和兴趣 和需要。要多样化。③活动时间安排不宜过长。())防止无关因素的干扰。 、有意注意初步发展,依赖成人的组织和指导。(明确目的,语言组织和引导)把注意对象变成儿童活动的对象。组织游戏活动,增加儿童注意的稳定性,防止无关因素的干扰。 第四章 要求幼儿辨别三角形和正方形时,教师往往让幼儿边看边用手沿着三角形和正形的边缘摸它们的轮廓,同时每 次摸到拐角处的时候,要求说出角的数量,如一个角、二个角等,这样的活动安排,效果往往比较好.请分析这样做的理由 .答:这样做是合理的。视觉、听觉、动觉等相协同活动有助于儿童对物体的空间知觉.特别是在视觉、手的触觉、动觉 的协同活动中儿童对几何图形的知觉效果是最好的,可以多角度地认识物体。单一地用视觉或触觉会造成儿童知觉错误 率的提高。 (教材) 第五章 我们经常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幼儿教师花大力气教幼儿记住某首儿歌,有时候孩子们不能完全记牢,但他们偶尔听到的某个童谣,看到的某个电视广告,只需一两次他们就对广告词熟记心中,结合幼儿记忆的这一现象,请你分析一下 影响幼儿无意识记忆的因素。 答:)在整个学前期,幼儿的无意记忆占优势,影响幼儿无意识记忆的因素有: 客观事物的性质;客观事物与幼儿主体的关系;幼儿认知活动的主要对象或活动所追求的事物;活动中感官参加的数 量以及活动的动机等。 )幼儿对看到的某个电视广告的广告词记忆效果较好是因为对广告词的记忆是一种无意记忆,电视画面具有具体生动、 形象的特点,给予幼儿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刺激。童谣、广告词的简明的语言,符合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很容易成 为儿童无意记忆的对象,而教师要求记忆的任务属于有意记忆。 第六章 案例分析(根据学前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对所给的例子进行剖析,共分) ()。某幼儿特别喜欢听古典音乐,他也很崇拜音乐家。有一天,他跟妈妈说:“今天,肖邦叔叔到我们幼儿园 来了,还给我们弹钢琴呢!”妈妈听了吓了一跳,以为孩子在说谎。 请根据幼儿想象的有关原理,对此例加以分析。() 答:)幼儿想像具有夸张性的特点,表现在:①夸大事物的某个部分或某种特征;②混淆假想与真实。 )原因:①认知水平的限制;②情绪的影响;③幼儿想象表象能力的局限。

大专试卷《学前心理学》答案

大专试卷《学前心理学》答案 姓名年级专业层次教学单位··················密···················封·····················线·················· 一、名词解释(共5题,每题4分,共20 分)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 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和情感联系的倾向。 2. 视敏度是指精确地辨别细致物体或辨别具有一定距离物体的能力,也 就 是发觉一定对象在体积和形状上最小差异的能力,即通常所说的视力 3. 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中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 4. 多重趋避冲突 是指对含有吸引与排斥两种力量的多种目标予以选择时所发生的冲突。

5. 亲社会行为 通常指个体帮助或打算帮助其他个体或群体的行为或倾向。 二、单项选择题(共5 题,每题2 分,共10分) D )。 A.0-1 岁 B.0-3 岁 C.0-5 岁 D.0-6 岁 2. 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颜色、声音、气味等个别属性的反映,是(D )。 A. 想象 B. 记忆 C. 知觉 D. 感觉 3. 视觉悬崖装置是用来测查婴儿的(C )。 A. 形状知觉 B. 大小知觉 C. 深度知觉 D. 方位知觉 4. 第一个创立无意义音节作为记忆材料、最早研究遗忘进程的心理学家是(D )。

A. 陈鹤琴 B. 布鲁纳 C. 皮亚杰 D. 艾宾浩斯 5. 对于学前儿童来说,大量的或经常发生的是(A )。 A. 工具性攻击行为B.敌意性攻击行为C .言语性攻击行为D.生理性攻击行为 三、简答题(共5 题,每题10 分,共50分) 第一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 第二阶段: 前运算阶段 第三阶段: 具体运算阶段 第四阶段: 形式运算阶段 2. 简述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一般趋势。 (1)从想象的无意性发展到开始出现有意性 (2)从想象的单纯再造性发展到出现创造性

学前心理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幼儿教育现象 目标:运用所学的理论分析所给出的案例。 理论:心理学和教育学 分析步骤: 1、读题,看清楚案例的问题是什么。 2、根据问题,找出题中做的对或不对的地方。 3、回想与题目中相关的理论点。 答题步骤: 1、说出该案例涉及的核心观点,或者简要说出案例中合理或不合理的现象。 2、结合观点分析案例中的现象。 3、根据需要,给予恰当的建议。 答题时间:5分钟。 时间分配:2-3,1-4 理论回顾: 心理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几乎所有的教育问题都要有心理学基础,即教育必须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所有违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都是错误的,细分来讲:师幼互动、教学方式、环境创设等涉及的是教育学,也就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对幼儿的言行举止的分析都是心理学的范围。 1、心理学的知识框架 (1)认知发展:感知、注意、记忆、想象、思维。 (2)情绪情感 (3)社会化:语言、亲子关系、同伴关系、社会行为与道德。 (4)个性:气质、性格、自我意识与性别化。

实战演练:心理学分析 1、小军是个3 岁6 个月的孩子,十分活泼可爱父母很喜欢他可令父母不理解的是:小军无论做什么事情之前从不爱多思考。比如:玩插塑时,让他想好了再去插,而他却是拿起插塑就开始随便地插,插出什么样,就说插的是什么。在绘画或要解决别的问题时也是这样,夫妻俩认为这样不好,便总是要求孩子想好了再去行动,可小名却常常做不到。父母时常为此而烦恼。试问小军父母的态度和行动对吗?请从儿童思维发展的角度分析小军的这一类行为,并为小军的父母提出科学的教育建议。 2、一次音乐活动中,我让幼儿辨别乐音与噪音。当我播放优美、抒情的音乐时,孩子们一致认为这是好听的音乐;而当播放噪音时,孩子们都捂住了耳朵。我问:“你们觉得这些声音好听吗?”大部分孩子说不好听,只有源源大声地说:“这个声音好听!”我非常不高兴,瞪着源源说:“这么吵闹的声音你觉得好听吗?”我正想批评他,可看他一脸的委屈,我忍住火气问:“为什么你会觉得这声音好

自考学前心理学-案例分析

2014.10 :茫.I蚁的期I哦?旳为老S 两延芒齐间建?于丸丈5C犬眉煤蛊莎?送狂石2 "血張董亠令杯于?廿明映西广护冲;辰熹乳吨.乔这疋釀盜$旳泪琨?快換上农醴广匚才迤艾K斶亚叨比的"被速轶了 W问:(u呷明世程用的‘I么方注?达钊材控儿址悄绮的H的的" 宀奋儿我的悄绪培斥中.陆苟珮世力越:i|誘點1.竝辞:悴h n的餐他说絢P289帮助儿童控制情绪 2014.4 平平每次说话总是:我,我……”,并伴随多余的动作,请找出平平口吃发生的可能原因,并提出纠正的方法。 P247 口吃的心理因素及纠正方法 2013.7 乐乐是幼儿园小班的孩子,一天老师请小朋友给大家讲故事,乐乐第一个举手。开始讲故事了,站 在上面的乐乐讲得绘声绘色,下面的小朋友也听得非常入迷,可仔细听听,却又不知道乐乐在说些什么。 (1)上面的案例反映了该年龄段儿童想像的什么特点?儿童想像的发展有什么趋势? (2)请你谈一谈应如何促进儿童想像的发展? P153以想像过程为满足P152想像发展的趋势P156有意想像的培养 2013.4 冬冬是一名活泼开朗的幼儿,尤其喜欢和小伙伴一起游戏、玩耍,从小伙伴那里学会了许多本领。可是冬冬的妈妈非常疼爱、关心他,特别害怕冬冬在与别的小朋友交往时受欺负,或者担心冬冬被别的小朋友的某些不良行为或习惯影响而形成一些坏毛病。因此,她很少让冬冬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玩。 在幼儿园里,冬冬的老师也担心幼儿之间的频繁交往容易导致活动室过于吵闹,不利于维持班级正 常的教学和生活秩序,也不利于幼儿自制力的培养。于是,少说话”、闭上你的小嘴”、保持安静”等 要求常挂在老师的嘴上。在这种要求下,小朋友们平时甚至连走路、喝水、上卫生间都必须是静悄悄的,生怕发出一点噪声”而遭致老师的批评…… (1) 请问:冬冬妈妈和老师的做法合理吗?为什么? (2) 请结合以上案例或联系实际谈谈同伴交往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作用。 P428同伴交往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2012.7 李老师是位新老师,今天她要为中班的小朋友组织一个语言活动春姑娘来了”,为此她做了精心的

学前心理学案例分析.doc

学前心理学案例分析 学前心理学案例分析(仅供参考) 【案例】: 当宝宝哭的时候,妈妈在抱起宝宝的同时,用摇鼓弄出声音,宝宝不哭了,后来,当宝宝再哭的时候,妈妈用摇鼓弄出声音,宝宝停止了哭泣,请问这是为什么?请说明原理。 【条件反射,在外界刺激的条件下,婴儿建立了条件反射】 【案例】给幼儿观看两只机器蜗牛,一只爬得快,另一只爬得慢,当快蜗牛停下来的时候,慢蜗牛还在爬,但是最终未能赶上快的蜗牛。让幼儿I可答哪一只蜗牛先停下来,大部分幼儿说慢蜗牛先停下来,这是为什么?请结合感知觉理论分析。 【幼儿的时间知觉的发展和成熟比较晚,幼儿借助距离的长短认识时间概念,认为走的路程短,时间就短,是典型的时空关系的混淆。] 【案例】有一?位教师在教幼儿背诵前,先把诗的内容绘成美丽的图也,再用故事形式向幼儿讲述诗的内容,进而引导幼儿对诗中提及的“眠”、“晓”、“啼鸟”等进行讨论,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帮助他们理解。你觉得老师的做法符合幼儿记忆的特点吗?为什么? 【这位教师的做法符合幼儿的记忆特点。由于幼儿的形象识记优于语词识记,幼儿喜欢直观、形象、具体、鲜明的事物,对感兴趣的事物识记效果比较好,教师用故事的方式吸引了幼儿的兴趣,识记的效果当然比单调的灌输要好得多。】 【案例】2010年春晚,一个小女孩背诵《百家姓》的镜头给很多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引起了各方争论。请结合心理学相关理论分析评价之。 【幼儿的容易运用机械记忆,所以在记忆《百家姓》这些无意义字符的时候,表现出明显的优势,不要认为这是什么特殊的能力,更不能将其作为“神童”的标志。】 【案例1]周二的早上入园时,小强对老师说:“昨天,我和爸爸妈妈去海南岛玩儿了,太好玩了,还潜水了老师愣住了,昨天是星期一,小强在幼儿园啊!于是就批评小强:“爱撤谎的孩子不是好孩子!”请分析小强的行为,并对教师的评价做分析。 【由于幼儿的记忆不精确、不完整,经常记住非木质、富有情绪色彩的或感兴趣的内容,常常把主观想象的事物和现实中的事物混为一谈,所以容易歪曲事实,千万不能借此认为是品德出现问题。】 【案例2]一个孩子的妈妈生病住院了,幼儿很想去看妈妈,但是大人不允许。过了两天,幼儿告诉老师:“我到医院去看妈妈了。”请分析幼儿的反应。

学前心理学内容试卷7套

《学前心理学》考试试题(1) 一、选择题(10分) 1、儿童言语的形成中,出现单词句阶段的年龄段是( B )。 A. 6个月—1岁 B.1岁—1.5岁 C.1.5岁—2岁 D.2岁—3岁 2、( A )是维持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 A.想象 B.思维 C.记忆 D.语言 3、下列属于儿童两种信号系统活动的发展第三阶段的是( A )。 A.直接刺激词的反应 B.词的刺激直接反应 C.直接刺激直接反应 D.词的刺激词的反应 4、下列那一时期是初步掌握本族语言的时期( D )。 A.婴儿期 B.学前期 C.少年期 D.先学前期 5、关于幼儿记忆的年龄特征不正确的是( C )。 A. 记得快忘得也快 B.容易混淆 C.语词记忆占优势 D.较多运用机械记忆 6、不属于研究学前儿童信息的基本原则的是(D )。 A.客观性 B.发展性 C.教育性 D.理论性 7、幼儿初期的心理特点是( B )。 A.思维具体形象 B.行为具有强烈的情绪性 C.爱玩、会玩 D.个性初具雏形 8、( C )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是其它认识过程的基础。 A.记忆 B.想象 C.感知觉 D.思维 9、在方位知觉的发展中,儿童在( B )能够正确辨别前后。 A.3岁 B.4岁 C.5岁 D.6岁 10、在儿童大脑皮质各区域中,最早成熟的是( C )。 A.顶叶 B.颞叶 C.枕叶 D.额叶 二、填空题(10分) 1、再造想象是根据一定的图形、图表、符号,尤其是语言文字的描述说明,形成关于某种事物的形象的过程。 2、了解幼儿掌握概念水平的常用方法分类法、排除法、解释法、守恒法。 3、判断是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是人脑凭借语言的反映(事物)之间或者(事物与其特征)之间的肯定或否定性联系的过程。 4、四岁左右是培养儿童正确发音的关键期。 5、直觉行动思维是对客体的感知中,在自己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行动中进行的思维。 6、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社会化、(丰富和深刻化)、自我调节化。 三、名词解释(20分) 1、问题言语:在碰到困难或问题时产生的自言自语,常常用来表示对问题的困惑、怀疑或惊奇等等。 2、情绪情感:人类与动物共有的,通常是有机体的生理需要是否满足而产生的体验;情感是人类社会特有的,通常是指人的社会需要是是否满足而产生的体验。 3、同伴关系:儿童在早期生活中,除亲子关系之外的在同龄伙伴中建立的又一重要社会关系。 4、能力:个性心理特征之一,它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条件。 5、理智感:由于是否满足认识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是人类所特有的高级情感。

(完整word版)学前心理学案例分析答案

第二章 1、 3岁左右的儿童常常表现出各种反抗行为或执拗现象,不再象以前那样听话了,一有机会便要采取独立的行动。比如,儿童往往要求自己穿衣、吃饭;爱说“不”或不让动手偏用手去摸,不知什么叫危险,什么叫不行。如果受到成人预先限制或强行制止,儿童就会表现出情绪烦躁或反抗。这个案例说明此时儿童心理发展处于什么阶段?其主要的心理特征是什么? 答:1)案例中这个孩子正处于幼儿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和危机期。(P25)2)其主要的心理特征是:①容易产生强烈的情绪表现;②出现对成人的反抗行为或各种不符合社会行为准则的表现,独立性和自我意识产生。3)正确做法:成人不能够对儿童预先限制或强行制止,注意教育技巧,防止形成对立。否则儿童就会表现出情绪烦躁或反抗,容易使儿童形成执拗性格;要么形成懒惰、依赖,无独立愿望的人格。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发展其独立性,并指导其学会正确的方法。 (P43) 2、最近,小华的母亲非常着急,4岁的小华出现了口吃的现象,尽管母亲多方矫正,甚至取笑打骂都无济于事.请分析一下小华出现口吃的原因,以及矫正儿童口吃应该遵循的主要原则。 答:1)3、4岁是儿童口吃的常见阶段,口吃的原因有些是生理原因,但是更多的是心理原因所致。心理原因之一是说话时过于急噪、激动和紧张。3、4岁的儿童急于想表达自己的思想时,容易出现言语流节奏的障碍。原因之二是出于模仿。儿童期是好模仿期,对他人口吃出于好奇,就模仿口吃。 2)矫正口吃的重要原则是解除紧张。小华母亲采取取笑甚至打骂的方法是错误的。这不但不能矫正口吃,反而会加剧儿童紧张心理,导致儿童不愿说话甚至形成孤僻等不良个性。 成人在掌握了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及时加以正确引导,孩子可以在和成人的对话中学会慢慢地说话,用手势辅助语言来表达,问题就能够解决。(P26) 第三章 运用幼儿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发展特点,分析幼儿的心理现象,老师如何组织教学。(教材P68) 1、无意注意为主:1)——刺激物的特点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注意的选择性 2)利用:①采用符合儿童注意特点的教学组织方式(教具、语言、活动方式);②内容安排符合儿童注意特点和兴趣和需要。要多样化。③活动时间安排不宜过长。(P73)3)防止无关因素的干扰。 2、有意注意初步发展,依赖成人的组织和指导。(明确目的,语言组织和引导)把注意对象变成儿童活动的对象。组织游戏活动,增加儿童注意的稳定性,防止无关因素的干扰。 第四章 要求幼儿辨别三角形和正方形时,教师往往让幼儿边看边用手沿着三角形和正形的边缘摸它们的轮廓,同时每 次摸到拐角处的时候,要求说出角的数量,如一个角、二个角等,这样的活动安排,效果往往比较好.请分析这样做的理由.答:这样做是合理的。视觉、听觉、动觉等相协同活动有助于儿童对物体的空间知觉.特别是在视觉、手的触觉、动觉的协同活动中儿童对几何图形的知觉效果是最好的,可以多角度地认识物体。单一地用视觉或触觉会造成儿童知觉错误率的提高。 (教材P100) 第五章 我们经常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幼儿教师花大力气教幼儿记住某首儿歌,有时候孩子们不能完全记牢,但他们偶尔听到的某个童谣,看到的某个电视广告,只需一两次他们就对广告词熟记心中,结合幼儿记忆的这一现象,请你分析一下影响幼儿无意识记忆的因素。 答:1)在整个学前期,幼儿的无意记忆占优势,影响幼儿无意识记忆的因素有: 客观事物的性质;客观事物与幼儿主体的关系;幼儿认知活动的主要对象或活动所追求的事物;活动中感官参加的数量以及活动的动机等。 2)幼儿对看到的某个电视广告的广告词记忆效果较好是因为对广告词的记忆是一种无意记忆,电视画面具有具体生动、形象的特点,给予幼儿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刺激。童谣、广告词的简明的语言,符合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很容易成为儿童无意记忆的对象,而教师要求记忆的任务属于有意记忆。 第六章 案例分析(根据学前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对所给的例子进行剖析,共10分) (1)。某幼儿特别喜欢听古典音乐,他也很崇拜音乐家。有一天,他跟妈妈说:“今天,肖邦叔叔到我们幼儿园来了,还给我们弹钢琴呢!”妈妈听了吓了一跳,以为孩子在说谎。 请根据幼儿想象的有关原理,对此例加以分析。(04.10) 答:1)幼儿想像具有夸张性的特点,表现在:①夸大事物的某个部分或某种特征;②混淆假想与真实。

学前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姓名年级专业层次教学单位··················密···················封·····················线·················· 一、名词解释(共5题,每题4分,共20分) 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和情感联系的倾向。 2. 视敏度 是指精确地辨别细致物体或辨别具有一定距离物体的能力,也就是发觉一定对象在体积和形状上最小差异的能力,即通常所说的视力。 3. 气质 是表现在心理活动中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 4. 多重趋避冲突 是指对含有吸引与排斥两种力量的多种目标予以选择时所发生的冲突。 5. 亲社会行为 通常指个体帮助或打算帮助其他个体或群体的行为或倾向。 二、单项选择题(共5题,每题2分,共10分) D )。 A.0-1岁 B.0-3岁 C.0-5岁 D.0-6岁 2. 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颜色、声音、气味等个别属性的反映,是(D )。 A.想象 B.记忆 C.知觉 D.感觉 3. 视觉悬崖装置是用来测查婴儿的( C )。 A.形状知觉 B.大小知觉 C.深度知觉 D.方位知觉 4. 第一个创立无意义音节作为记忆材料、最早研究遗忘进程的心理学家是( D )。 A.陈鹤琴 B.布鲁纳 C.皮亚杰 D.艾宾浩斯 5. 对于学前儿童来说,大量的或经常发生的是( A )。 A.工具性攻击行为 B.敌意性攻击行为 C.言语性攻击行为 D.生理性攻击行为

三、简答题(共5题,每题10分,共50分) 第一阶段:感知运动阶段 第二阶段:前运算阶段 第三阶段:具体运算阶段 第四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2. 简述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一般趋势。 (1)从想象的无意性发展到开始出现有意性 (2)从想象的单纯再造性发展到出现创造性 (3)从想象的极大夸张性发展到合乎现实的逻辑性 3. 简述幼儿记忆发展的主要特点。 (1)无意记忆占优势,有意记忆不断发展 (2)记忆的理解和组织程度逐渐提高 (3)形象记忆占优势,语词记忆逐渐发展 (4)幼儿记忆的意识性和记忆方法逐渐发展 4. 简述幼儿情绪情感发展的基本特点。 (1)情绪情感的社会化 (2)情绪情感的丰富和深刻化 (3)情绪情感的自我调节化 5. 简述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特点。 (1)幼儿攻击性行为频繁 (2)幼儿更多依靠身体上的攻击,而不是言语的攻击(3)从工具性攻击向敌意性攻击转化 (4)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有着明显的性别差异 四、案例分析题(共1题,每题20分,共20分) 案例

学前心理学案例1

3 岁左右的儿童常常表现出各种反抗行为或执拗现象,不再象以前那样听话了,一有机会便要采取独立的行动。比如,儿童往往要求自己穿衣、吃饭;爱说“不” 或不让动手偏用手去摸,不知什么叫危险,什么叫不行。如果受到成人预先限制或强行制止,儿童就会表现出情绪烦躁或反抗。这个案例说明此时儿童心理发展处于什么阶段?其主要的心理特征是什么?答:(1)案例中这个孩子正处于幼儿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和危机期。(2)其主要的心理特征是:①容易产生强烈的情绪表现;②出现对成人的反抗行为或各种不符合社会行为准则的表现,独立性和自我意识产生。( 3)正确做法:成人不能够对儿童预先限制或强行制止,注意教育技巧,防止形成对立。否则儿童就会表现出情绪烦躁或反抗,容易使儿童形成执拗性格;要么形成懒惰、依赖,无独立愿望的人格。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发展其独立性,并指导其学会正确的方法。最近,小华的母亲非常着急, 4 岁的小华出现了口吃的现象,尽管母亲多方矫正, 甚至取笑打骂都无济于事.请分析一下小华出现口吃的原因,以及矫正儿童口吃应该遵循的主要原则。答:1)3、4 岁是儿童口吃的常见阶段,口吃的原因有些是生理原因,但是更多的是心理原因所致。心理原因之一是说话时过于急噪、激动和紧张。 3、4 岁的儿童急于想表达自己的思想时,容易出现言语流节奏的障碍。原因之二是出于模仿。儿童期是好模仿期,对他人口吃出于好奇,就模仿口吃。(2)矫正口吃的重要原则是解除紧张。小华母亲采取取笑甚至打骂的方法是错误的。这不但不能矫正口吃,反而会加剧儿童紧张心理,导致儿童不愿说话甚至形成孤僻等不良个性。成人在掌握了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及时加以正确引导,孩子可以在和成人的对话中学会慢慢地说话,用手势辅助语言来表达,问题就能够解决。运用幼儿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发展特点,分析幼儿的心理现象,老师如何组织教学。1、无意注意为主:1)——刺激物的特点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注意的选择性2)利用:①采用符合儿童注意特点的教学组织方式(教具、语言、活动方式);②内容安排符合儿童注意特点和兴趣和需要。要多样化。③活动时间安排不宜过长。3)防止无关因素的干扰。2、有意注意初步发展,依赖成人的组织和指导。(明确目的,语言组织和引导)把注意对象变成儿童活动的对象。组织游戏活动,增加儿童注意的稳定性,防止无关因素的干扰。要求幼儿辨别三角形和正方形时,教师往往让幼儿边看边用手沿着三角形和正形的边缘摸它们的轮廓,同时每次摸到拐角处的时候,要求说出角的数量,如一个角、二个角等,这样的活动安排,效果往往比较好.请分析这样做的理由.答:这样做是合理的。视觉、听觉、动觉等相协同活动有助于儿童对物体的空间知觉.特别是在视觉、手的触觉、动觉的协同活动中儿童对几何图形的知觉效果是最好的,可以多角度地认识物体。单一地用视觉或触觉会造成儿童知觉错误率的提高。我们经常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幼儿教师花大力气教幼儿记住某首儿歌,有时候孩子们不能完全记牢,但他们偶尔听到的某个童谣,看到的某个电视广告,只需一两次他们就对广告词熟记心中,结合幼儿记忆的这一现象,请你分析一下影响幼儿无意识记忆的因素。答:1)在整个学前期,幼儿的无意记忆占优势,影响幼儿无意识记忆的因素有:客观事物的性质;客观事物与幼儿主体的关系;幼儿认知活动的主要对象或活动所追求的事物;活动中感官参加的数量以及活动的动机等。2)幼儿对看到的某个电视广告的广告词记忆效果较好是因为对广告词的记忆是一种无意记忆,电视画面具有具体生动、形象的特点,给予幼儿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刺激。童谣、广告词的简明的语言,符合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很容易成为儿童无意记忆的对象,而教师要求记忆的任务属于有意记忆。某幼儿特别喜欢听古典音乐,他也很崇拜音乐家。有一天,他跟妈妈说:“今天,肖邦叔叔到我们幼儿园来了,还给我们弹钢琴呢!”妈妈听了吓了一跳,以为孩子在说谎。请根据幼儿想象的有关原理,对此例加以分析。(04.10)答:1)幼儿想像具有夸张性的特点,表现在:①夸大事物的某个部分或某种特征;②混淆假想与真实。2)原因:①认知水平的限制;②情绪的影响;③幼儿想象表象能力的局限。(2).案例中的幼儿因为喜欢听古典音乐,也很崇拜音乐家,所以夸张地跟妈妈说:“今天,肖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