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案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案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案

一、教案概述

本教案的目标是通过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知识,帮助教师了解儿童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以及相关的心理学理论和实践方法。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活动设计,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培养其自主学习和社交能力,为儿童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了解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

2.认识到儿童发展的重要阶段和特点。

3.掌握与学前儿童相关的心理学教学方法和策略。

4.了解儿童认知、情感、社交和身体发展的相互关系。

5.培养教师对学前儿童发展的观察和评估能力。

三、教学内容

一、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概述

1.心理学与学前儿童发展的关系

- 定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概念

- 介绍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重要性和作用

二、儿童发展的重要阶段与特点

1.婴幼儿阶段(0-2岁)

- 认知发展的基本观察与评估

- 语言与沟通能力的培养

- 情感与社交能力的发展

2.学龄前儿童阶段(3-6岁)

- 认知能力的逐步发展

- 自主学习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 身体协调与运动能力的提升

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中的重要理论和方法

1.行为主义理论在学前儿童教育中的应用

- 奖励与惩罚在行为管理中的作用

- 建立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奖励体系

2.认知发展理论在学前儿童教育中的应用

- 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 提供适宜的学习材料和活动设计

3.社会文化理论在学前儿童教育中的应用

- 在社会互动中促进儿童发展

- 提供合作学习和角色扮演的机会

四、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实践策略和方法

1.观察和评估学前儿童的发展

- 了解观察与评估的基本原则

- 运用观察和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教学计划

2.设计适合学前儿童的教学活动

- 利用儿童感兴趣的游戏和玩耍来促进学习

- 借助多媒体和互动工具来提高学习效果

五、课堂教学案例分析与讨论

1.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了解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

2.讨论案例中教师采取的策略和效果,以及可改进的地方。

四、教学活动和方法

1.讲授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

2.组织小组讨论和分组演示活动。

3.观察和评估学前儿童的发展。

4.设计适合学前儿童的教学活动。

5.分析具体案例并进行讨论。

五、教学评估

1.通过学生的书面作业和小组演示,检查学生对学前儿童发展心理

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观察学生对案例分析和讨论的参与程度和质量。

3.根据学生的评估结果,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六、教学资源

- 课本: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导论

- 多媒体和互动工具

-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案例

- 学前儿童观察记录表

七、教学参考书目

1.中国世纪美德(2008).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ducation of Young Children (NAEYC) (2012). Developmentally Appropriate Practice in Early Childhood Programs Serving Children from Birth through Age 8.

八、教学总结

通过本教案的学习,教师将获得对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深入了解,并能够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来指导教学。同时,教师将培养观察和评

估学前儿童发展的能力,并通过设计适合儿童特点的活动,促进其全面发展。这将为学前儿童的学习和成长提供良好的支持和引导。

学前心理学教案

绪论 教学目标: 1.知道学前心理学的概念和研究对象; 2.了解心理学的起源与发展; 3.能够举例说明学习学前心理学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学前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时安排:2 教学过程: 一、心理学—一门既年轻又古老的科学 最初,并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而被认为是社会学科。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论》,被认为是心理学的第一本著作。 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开始对心理现象进行系统的实验研究,使心理学从哲学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二、心理学的概念 1、心理学是什么?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以及人的心理现象的规律的学科。 2.什么是心理现象?

心理现象是心理活动、心理过程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如观察一个人,有人观察得很细,身高、肤色、体貌特征都能描绘,有的人则观察得很粗。又如学习,有人对公式记忆深刻,有人对年代记忆准确,有人则对事件印象很深,当然也有人对学习内容记不住,但对影视名星的一点一滴都了如指掌。对一案件的犯罪嫌疑人,有人痛恨,有人可怜。对一交通事故现场,有人挤着凑热闹,有人远远躲开。男孩喜欢车,女孩喜欢娃娃,有人勇敢、有人文静等都是心理的外在表现。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部分 心理过程包括: (1)认知过程: 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 (2)情感过程:喜悦、愤怒、哀伤、恐惧等 (3)意志过程:确定目的、制定计划、采取行动 个性心理包括: (1)个性倾向性:能力、气质、性格 (2)个性心理特征:需要、兴趣、动机、信念、价值观、世界观(3)自我意识: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三、什么是学前心理学 学前心理学:是学前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前心理学是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研究内容: 1、个体心理的发生:在讲注意、感觉、知觉、记忆、想像、思维、言语、情绪、意志、个性、社会性等这些章节时都会提到它们是何时产生的 2、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一般在每章会提到什么心理现象的发生或一般趋势。

儿童心理学教学设计

篇一:幼儿心理学教案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教育与管理系《学前心理学》课程教案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学前心理学》课程教案 绪论 第一节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一、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对象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人从出生到入学前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1、什么是心理现象? 心理现象是心理活动、心理过程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如观察一个人,有人观察得很细,身高、肤色、体貌特征都能描绘,有的人则观察得很粗。又如学习,有人对公式记忆深刻,有人对年代记忆准确,有人则对事件印象很深,当然也有人对学习内容记不住,但对影视名星的一点一滴都了如指掌。对一案件的犯罪嫌疑人,有人痛恨,有人可怜。对一交通事故现场,有人挤着凑热闹,有人远远躲开。男孩喜欢车,女孩喜欢娃娃,有人勇敢、有人文静等都是心理的外在表现。 2、什么是心理呢? 心理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个性心理包括能力、气质、性格。认识过程包括感知、记忆、思维、想象,前面提到的观察就是知觉,知觉与记忆都是认识过程;痛恨与可怜属于情感,男孩与女孩兴趣不同则属于个性,勇敢与文静则是气质。 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是心理概念的外延,其内涵是三句话: 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正常的人有正常心理,脑瘫孩子则会出现不正常心理。如发育迟缓,语言产生晚,行动慢,反应迟钝等等。这说明脑是产生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但目前也有另一种说法,心脏也能产生心理,因为一名曾做过换心脏手术的人在术愈后常常光顾酒吧、大吼,这是他不曾有过的行为,后来经过了解才知是交通事故中捐赠心脏的人的嗜好。目前对此现象仍无法解释。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只有当客观现象作用于人脑时,才会产生心理。我们常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是想象一种,属于认识过程。白天见到的客观现实作用于人脑,进入到了潜意识,到了夜里,潜意识升入到意识里,成为梦。同样所看所说所想都是客观现实在不同人脑的反映,只不过不同的人经历、环境、遗传素质不同,因此即使是同一客观现实不同人反映会有所不同。这也是说心理反映具有能动性。 心理的反映具有能动性:都是对客观现实反映,但反映程度、效果会有差异,这就是能动性。能动性是指人积极、主动、有选择地反映现实或反作用于现实。 一次电台请一位商界奇才作嘉宾,主持人请他谈成功之道,他淡淡一笑,说:出题考考你们吧。某地发现了金矿,人们一窝蜂拥去,但一条大河挡住必经之路,你会怎么办。有人说绕道,有人说游过去,但商界奇才含笑不语,很久才说为什么非要淘金,为什么不买条船开始营运。他讲此故事的目的是成功在于想他人不曾想的。而此故事中不同人的想法则反映出每人能动性不同。 二、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内容 1、个体心理的发生:在讲注意、感觉、知觉、记忆、想像、思维、言语、情绪、意志、个性、社会性等这些章节时都会提到它们是何时产生的 2、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一般在每章会提到什么心理现象的发生或一般趋势。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案3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案3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案3首页 注: 1、授课顺序:指《授课计划》中顺序次数 2、讲授课题:章/节题目,或实践教学课题等名称 【教学主要内容】 1、影响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发展的客观因素 2、影响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发展的主观因素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影响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发展的客观因素 2、熟悉:影响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发展的主观因素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影响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发展的客观因素 2、影响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发展的主观因素 【教学准备】 教案、黑板、粉笔等

【教学后记】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 3次课讲稿

【复习旧课】 上节课教学了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的理论流派:格塞尔的成熟学说、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华生和班杜拉的行为主义学说、皮亚杰的认知发展学说等理论。了解了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的方法,以及各方法的优缺点。 【引入新课及讲授新课】 引入课题: 【自我分析】在你的成长过程中,哪些因素影响你心理的发展?是怎样影响的?举例说明。 概括起来,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复杂多样。一般可分为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两大类。 一、影响儿童发展的客观因素 客观因素主要指儿童心理发展必不可少的外在条件。而这些客观条件是人脑和周围现实。我们可归结为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两大类。 (一)生物因素 遗传因素和生理成熟是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因素。 1.遗传因素 遗传是一种生物现象。遗传的生物特征主要指那些与生俱来的解剖生理特点,如机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其中对心理发展具有最重要意义的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机能的特征。这些遗传的生物特征也叫遗传素质。 遗传素质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最初的自然物质前提。 遗传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表现在: (1)提供人类发展的最初自然物质前提。 人类共有的遗传因素是使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有可能形成人类心理的前提条件,也是儿童有可能达到一定社会所要求的那种心理水平的最初的、最基本的条件。 (2)奠定儿童心理发展个别差异的最初基础。 一些同卵双生子的研究说明,同卵双生子有近乎相同的智力。同卵双生子是有一个受精卵分裂为两个发育而成的,具有相同的遗传素质。 英国心理学家西里儿?伯特(Cyril Burt)的研究材料表明:在一起长大的无血缘关系的儿童智力相关很小,而有血缘关系的儿童之间的智力相关依家族谱系的亲近程度而逐渐增高,同卵双生子的智商有很高的相关。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詹森(Jenson,1968)对8个国家100多种有关不同亲属关系者的智商相关的研究材料作了总结,也得出类似的结论:儿童与亲生父母的智商相关高于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案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案20首页 【教学主要内容】 复习和背读章节重要内容 【教学目的与要求】 理解并运用本章节内容。 【教学重点与难点】 知识点的总结和归纳 【教学准备】 教案、黑板、粉笔等 【教学后记】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 20 次课讲稿 【复习旧课】 记忆的保持和遗忘规律在学前儿童活动中的应用 一、记忆的保持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 1.保持指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在头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是识记和恢复(再认和再现)的中间环节。 2.保持是一个动态过程。 在保持阶段.知识经验会发生“量”和“质”两方面变化.就“量”而言.随时间推移逐渐下降,显著表现就是遗忘;就“质”而言.因知识经验、加工组织经验的方式不同,回忆的内容会变化。有的内容变得简略了、概括了.不重要的细节消失了;有的内容变得更加完整合理;而有的却变得更加具体、夸张、突出学前儿童年龄小.大脑神经发育不够成熟。知识经验缺乏.更容易变化,忘事。因而对学前儿童记忆保持的要求不能太高,而应实事求是,符合记忆的心理年龄特点,教孩子学习知识,要注意巩固率或识记后的保持率。 二、根据遗忘规律科学地组织复习 (一)遗忘 即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或再现,或者再认或再现时发生错误。有几种情况:不完全遗忘,能再认不能再现;完全遗忘,既不能再现也不能再认;临时性遗忘,一时不能再认或再现;永久性遗忘,永远不能再认或再现。(二)遗忘的规律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是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发现的揭示了遗忘规律: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且遗忘的过程最初进展得快,以后逐渐缓慢,简单说,就是“先快后慢”。 (三)科学地组织复习 1.及时复习; 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分散复习和集中复习相结合,复习方式多样化,多种感官综合运用; 3.利用记忆恢复的规律。幼儿有一种特殊的记忆恢复(回涨)现象。 这就要求我们指导孩子进行科学的分散复习,分散复习不是简单重复,而要使复习方式多样化,做到眼耳手脑并用。正确看待“回涨“现象,利用这一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案3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案3首页 1、授课顺序:指《授课计划》中顺序次数 2、讲授课题:章/节题目,或实践教学课题等名称 【教学主要内容】 1、影响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发展的客观因素 2、影响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发展的主观因素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影响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发展的客观因素 2、熟悉:影响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发展的主观因素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影响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发展的客观因素 2、影响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发展的主观因素 【教学准备】 教案、黑板、粉笔等 【教学后记】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 3次课讲稿【复习旧课】 上节课教学了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的理论流派:格塞尔的成熟学说、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华生和班杜拉的行为主义学说、皮亚杰的认知发展学说等理论。了解了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的方法,以及各方法的优缺点。 【引入新课及讲授新课】 引入课题: 【自我分析】在你的成长过程中,哪些因素影响你心理的发展?是怎样影响的?举例说明。 概括起来,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复杂多样。一般可分为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两大类。 一、影响儿童发展的客观因素 客观因素主要指儿童心理发展必不可少的外在条件。而这些客观条件是人脑和周围现实。我们可归结为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两大类。 (一)生物因素 遗传因素和生理成熟是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因素。 1.遗传因素 遗传是一种生物现象。遗传的生物特征主要指那些与生俱来的解剖生理特点,如机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其中对心理发展具有最重要意义的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机能的特征。这些遗传的生物特征也叫遗传素质。 遗传素质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最初的自然物质前提。 遗传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表现在: (1)提供人类发展的最初自然物质前提。 人类共有的遗传因素是使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有可能形成人类心理的前提条件,也是儿童有可能达到一定社会所要求的那种心理水平的最初的、最基本的条件。 (2)奠定儿童心理发展个别差异的最初基础。 一些同卵双生子的研究说明,同卵双生子有近乎相同的智力。同卵双生子是有一个受精卵分裂为两个发育而成的,具有相同的遗传素质。 英国心理学家西里儿?伯特(Cyril Burt)的研究材料表明:在一起长大的无血缘关系的儿童智力相关很小,而有血缘关系的儿童之间的智力相关依家族谱系的亲近程度而逐渐增高,同卵双生子的智商有很高的相关。

儿童发展心理学教案 第一章 绪论

儿童发展心理学教案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标:1、了解学习儿童心理学的重要性 2、掌握心理发展的内涵 3、了解有关童年期儿童心理学的几个重要的心理学流派 教学重点:儿童心理发展与流派 教学方法:讲授法为主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前言:教育是一门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 日本N.H.K.电视台记者汤田美代子的调查:中国独身子女与非独身子女教育的不同: 1、小学上学放学时都有一大群家长接送,连到了三、四年级还是这样; 2、双休日小孩大都反映不开心,原因之一是除了学校布置的作业以外,家长还要加码,还要学钢琴、学美术、学书法,比平时负担还要重,压力很大。还有家里没有小伙伴玩,邻里之间很少来往等; 3、小学生不少表现为怯懦、孤独、不和群、不关心别人等。 她发问:1、小学是就近入学,上学放学连这点距离都不敢独来独往,将来怎么自立? 2、从小不和群,不关心别人,将来怎么融入社会? 她说:我相信你们以前肯定不是这样的,一定是独身子女之后出现的教育现象。这是心理素质上出现的新问题。 童年时代,是人生走向社会的第一个黄金驿站。怎样应对未来世界,牵动着所有与此相关的人的心。 第一节儿童教育与心理学 一、心理学的性质 科学求真,心理学的真就是心理的真实状态是什么。 (一)研究心理事实:是什么 (二)研究心理规律:为什么 (三)研究心理机制:怎么样 (四)研究心理本质:源头、过程、方向 (五)研究心理学知识的应用 1、应用心理学的研究途径:营销心理学如何应用营销实践 2、心理学应用的研究途径:用韦伯定律制定营销策略 二、儿童教育需要心理学 儿童教育同样要求真。为了教育儿童,首先就该了解他们。 中外教育史表明,人们为了认识儿童心理的特点,走过了漫长的岁月。无论是在欧洲的中世纪,还是我国的封建社会,那时候对儿童的心理缺乏正确的认识,只是把儿童当作是处于社会边缘的。未发展好的成年人来对待。因而在社会生活中,儿童没有任何地位,在教育中也毫不考虑儿童的特点,严重地摧残了儿童身心的发展。直到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一些

儿童发展心理学教案-第六章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第六章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主要问题: 1.感知觉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意义; 2.学前儿童感觉的发展; 3.学前儿童知觉的发展; 4.促进儿童感知觉发展的因素。 从这一章起,我们开始进入学前儿童认知发展部分的学习。正式学习之前,我们先来弄清“认知”和“认知发展”这两个概念。 认知,是人的全部认识过程及其品质的总称。它包括感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和言语等方面。由于人对客观事物(自然、社会、人)的特征和性质、事物之间的关系和联系、以及它们对人类及自身的意义的认识都是依靠认知活动来完成的,因此,它在人的整个心理活动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 认知发展,是指人一生中认识活动的变化。在学前心理学中,具体是指学龄前儿童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能力的形成及其随年龄增长而发生的规律性变化。所谓认知结构的变化,指的是构成儿童认知活动整体的各种成分(如感知觉、记忆、思维等)在整体结构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的变化;所谓认知能力 (即智力)的变化,则是指儿童认识活动各方面的“能力特质”的发展规律,以及年龄特征和个体差异的形成。 第一节感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意义 人对事物的认识是从感知开始的,感知是认知活动的开端。如果用信息加工论的观点来看待整个认知过程,那么,“认识自感知始”这一点,就变得更加清晰。 信息加工理论把人的认知过程看作是一个信息的接受(输入)、编码、储存、提取(输出)和使用的过程,有点像计算机的整套运作程序。在这个程序中,信息的输入是第二个环节。而人接受信息是靠感觉和知觉来进行的。如果没有感知觉这个联系大脑和客观现实的通道,“心理”就会为成一片荒宪'的沙漠、一个沉寂的死港。

感知觉在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中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和作用呢? 一、感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是其它认识过程的基础 " 感知觉属于心理活动中较低级的形式。尤其是感觉,它仅仅是身体内部或外部某种刺激的物理或化学的能量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进而经传入神经系统传递到大脑而产生的一种单一的心理映象。知觉虽然已是大脑对体内外多种刺激的综合反映,反映过程也复杂得多(包括对感觉信息进行初步的组织、整合和解释),但在尚未与思维和言语结合之前,仍属于一种低级心理机能。而低级心理机能的产生和成熟在很大程度上是受遗传规律制约的。 人类的新生儿出生后具有比较完备的感觉器官和成熟程度相对较高的神经系统,从而使他们的感觉和知觉能力出现得最早,发展得最快。新生儿先天具有的各种无条件反射就是其感觉能力的明证t大量研究也表明,许多感知觉在婴幼儿期已接近甚至达到成人的水平。这不仅打通了联系外界环境的道路,也直接或间接地为其它认i只过程(如记忆、思维、想象等)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让我们以视觉和思维的关系为例说明这一点: 现代生理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大脑皮层的视区如果在童年时期出了毛病,就会影响思维的发展;如果是在成年之后,思维基本不受影响。原因就在于童年时期思维尚处在发生发展中,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主要依赖于感知觉,而双眼更是儿童获取外部信息的最主要的感官,作为视觉分析器中枢部分的大脑皮层视区发生了毛病,外部世界的信息就无法通过眼睛输入到儿童的头脑中,这就造成儿童感知经验的缺乏。人的思维是一种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活动,它必须建立在直接经验的基础上。视觉受到损害的孩子,直接经验少,无疑会严重影响思维能力的发展。成人的思维能力则已经形成,他们的头脑中已经积累了大量通过感知觉获得的直接经验,他们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主要是借助这些已有的经验,所以当他们的视觉受损害时,思维能力并不因此而下降。这就说明,感知觉是认识的来源,是高级心理活动得以发展的基础。 二、感知觉是婴儿认识世界和自己的基本手段 由于感知觉是人一生中出现得最早,发展得最快的认识过程,因此是婴儿认知结构中最重要的一个组成成分,是他们认识世界和自己的基本手段。

学前儿童心理学教案第八章

第八章学前儿童的意志 教学目标: 1、掌握意志、意志行动等概念 2、明确意志行动的环节 3、解意志品质及有效地培养幼儿良好的意志品质的方法 重点:意志的概念、意志品质 难点:意志过程 教学步骤: 导入: 新授: 第一节意志的概述 一、什么是意志 1、意志的概念——人在有目的的行动中自觉调节行为和情感,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 2、意志的基本特征 (1)明确的目的 (2)意识调节行动 (3)克服困难 二、意志与认识、情感的关系 1、意志与认识 2、意志与情绪 三、意志行动的主要心理成分 (一)意志行动中的态度 (二)意志行动中的需要 (三)意志行动中的动机 (一)意志行动中的抱负水平

(二)动机斗争或心理冲突 (三)意志行动中的选择与决策 (四)意志行动中的实现 (五)意志行动中的意志的品质 1、独立性 2、果断性 3、坚韧性 4、自制性 第二节学前儿童的意志发展 导入:幼儿随意动作的发展是意志行动的基础。随着言语系统调节机能的迅速增强,在成人的教育影响下,幼儿开始逐渐能克制自己的愿望,制止某种行为。幼儿期是儿童意志品质发展的重要时期。但由于生理水平和整个心理活动发展水平的限制,幼儿的意志活动仍处于发展的低级阶段,行动的目的性、坚持性、自制力都只有一些初步的表现。 一、行动的目的性逐渐明确 1、幼儿初期,儿童对自己行动的目的还没有清楚而明确的认识,受暗示性强是幼儿期的年龄特点。一般情况下,都由成人提出行动要求,用具体示范和语言指示,为幼儿确定行动目的,指导幼儿行动,并督促检查。 2、幼儿中期,儿童开始尝试在某些活动中独立预想行动结果,确定行动任务,但仍离不开成人的帮助。 3、幼儿晚期,儿童才能在比较熟悉的活动中对自己提出较明确的行动目的,从而产生了有意注意、有意识记、有意想象。但幼儿常不能按目的调整控制自己的行动,而是要依靠外力督促。成人的正确教育与指导对幼儿意志行动独立性品质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在不良的影响下,幼儿易形成任性、执拗或过分依赖成人的不良品质。 二、行动的计划性逐渐加强 1、小班儿童不善于为达到目的事先计划自己的行动 2、中班儿童活动的计划性比小班儿童稍有进展

学前儿童气质的发展优秀教案(精选)

胆汁质:训练自制力(站岗),不大声训斥,抑制急燥 多血质:表扬适度,批评具体,担任班干部 粘液质:参加集体活动,提供发言机会 抑郁质:多鼓励、少批评,找个伙伴,安排具体工作,不看刺激的画面 三、讲解学前儿童气质的稳定性与变化 个性心理特征中,气质是最早出现的,整个儿童会保持相对稳定。 气质相对稳定,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后天的生活环境与教育,可以改变原来的气质类型。 气质的“掩蔽”现象 气质无所谓好坏 四、婴儿期性格的萌芽 3岁左右,儿童出现了最初的性格方面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合群性 2.独立性 3.自制力 4.活动性 五、幼儿期性格的萌芽 活泼好动 好奇好问 模仿性强 项目二已学过相关内容,这里简单复习,请学生举例说明 六、家庭对学前儿童性格发展的影响 (一)亲子关系:即父母与子女的关系 父母的教养方式和态度,对个体性格形成和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欣赏视频:挑战不可能:和和和爸爸一起完成飞镖攀岩一、学前儿童气质类型 (一)根据神经类型活动的强度、平衡性及灵活性的不同,一般人的气质分为四种类型 (二)讲解:四种气质类型的典型特征 胆汁质:外向,脾气急躁,易激动、难约束,直爽,精力旺盛, 多血质:外向,热情、活泼好动,敏感,反应快,善于交往,兴趣变化快,发言积极粘液质:内向,安静、稳重、反应缓慢,情绪不外露,注意力稳定,有毅力 抑郁质:内向,敏感,细腻,幻想、胆小、孤僻,迟缓 分别举例说明 解析林黛玉、贾宝玉、张飞等人物的气质类型 (三)讨论:为什么要研究幼儿气质?教师小结: (1)能够准确判断幼儿的气质 (2)能够正确对待幼儿的气质。 抑郁质:胆小,敏感。 胆汁质:反应快、有开拓精神,好冲动。 粘液质:迟缓、有毅力。 多血质:灵活、好分神。 (3)能针对幼儿气质进行培养教育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案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案19首页 【教学主要内容】 促进学前儿童记忆和想象发展的活动方案 【教学目的与要求】 能够根据训练思路制定发展儿童记忆和想象能力的活动方案。【教学重点与难点】 活动方案的制定 【教学准备】 教案、黑板、粉笔等 【教学后记】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 19 次课讲稿 【复习旧课】 前两节我们重点学习了学前儿童记忆和想象的发展和特点。基于之前的认识,我们也进一步对儿童进行这些能力发展进行了测评和评估。 【引入新课及讲授新课】 儿童记忆力训练 1.记忆习惯训练 记忆习惯训练分为:记忆行为习惯和时间效率习惯。 记忆行为习惯。可以给孩子每天安排一个固定的时间背诵某一类知识,如每天早晨背两句唐诗,这样形成习惯后,孩子就会自觉、主动地记忆学习。睡觉之前记忆材料,可以减少其他事物的干扰,利于大脑对信息的加下:。因此,可以让孩子在睡觉之前记忆一些内容,或听一则故事,第二天醒来后父母再引导孩子进行回忆,这样能够形成最佳时间的学习记忆行为习惯。 时间效率习惯。每次让孩子学习记忆的时候,父母可以规定学习的次数和时间,养成孩子的速度效率习惯。还可以进行形式多样的记忆竞赛,调动孩子的积极性。 幼儿良好记忆习惯的形成,主要是培养他们的毅力和耐性,关键在坚持。 2.培养兴趣促进记忆 孩子对感兴趣的东西能表现出很强的记忆力。兴趣是记忆的动力和强化剂,兴趣会使脑神经处于积极工作的状态,促进大脑皮层兴奋中心的形成。因此,父母要努力培养孩子对事物的广泛兴趣。如幼儿对新奇的东西都会表现出强烈的兴趣,所以,父母对要求孩子记住的东西,要设法把它变得有趣,引起孩子的注意。 3.不断鼓励,增强记忆信心 幼儿行动的动力主要是为了获得大人的赞赏。对孩子记忆的点滴进步,父母要变换着方式给予赞赏,以强化他们的记忆行为,增强记忆信心。 4.在游戏中训练记忆 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充分利用游戏可以增强幼儿的记忆能力。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第一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对象和任务★ 教案目标 1.明确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及阶段划分。 2.掌握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概念。 3.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 4.明确学前儿童心理规律和特征及发展趋势。 教案重点:有关基本概念、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 难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特征及发展趋势。 课时安排:3-4课时 第一节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初生到入学前儿童(0—6、7岁儿童)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一、需明确的几个概念 要了解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涵义,必须首先明了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等相关概念。 (一)“学前儿童”的概念 心理学中对人的一生各时期的划分国内外学者虽然不尽相同,但一般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新生儿期(出生--1个月)(2)乳儿期(1个月---1岁)(3)婴儿期(1岁-------3岁) (4)幼儿期(3岁-------6岁)(5)童年期(6岁------12岁)(6)少年期(12岁-----15岁)(7)青年早期(15岁---18岁)(8)青年期(18岁-----30岁)(9)中年期(30岁-----60岁)(10)老年期(60岁----死亡) 我们所说的学前儿童,是指处于前四个时期,即新生儿期、乳儿期、婴儿期、幼儿期的儿童,而以婴、幼儿期的儿童作为主要研究和阐述的对象。 学前儿童的概念 (二)“发展心理学”的概念 1.发展的含义 获得新结构或引起心理结构发生改变 的过程。 发展包含三个要素: 1)发展是在个体内部进行的变化; 2)这种变化是连续稳定的; 3)发展最后导致结构性改变。 2.心理学 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是一个庞大的科学体系,有很多 分支学科。如普通心理学(研究心理 活动最一般的规律);生理心理学 (揭示心理现象与生理过程的规律与 关系);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 (研究教育过程中的各种心理);社 会心理学(研究人的社会心理及社会 行为)等。目前心理学的分支达100 个左右。随着社会发展,会有新的分 支不断出现。 3.发展心理学 研究人、动物的生命体从受精卵形成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身心状态和机制的成长、变化的规律。其目的是探索生命体心理活动的一般法则。 比较发展心理学主要研究低级动物心理如何演化到类人猿心理的发展历程,以揭示动物演化过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大致图景。 民族心理学主要研究生活在不同社会历史阶段的各个民族的心理并加以对照,以勾画出人类心理发展历程的大致轮廓。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案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案 24首页 【教学主要内容】 掌握幼儿期言语发展规律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幼儿语音、词汇、语法、口语表达与书面语的发展特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幼儿语音、词汇、语法、口语表达与书面语的发展特点。 2、学前儿童语音的发展 【教学准备】 教案、黑板、粉笔等 【教学后记】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 24 次课讲稿 【复习旧课】 上章节主要讲了语言和言语的概念与区别,以及婴儿语言的发生和发展。婴儿语言的特点是我们训练儿童言语发展的基础,是我们应该掌握的重点。 【引入新课及讲授新课】 一、幼儿口头言语的发展 (先发展口头言语,后发展书面言语) (一)语音的发展 言语知觉精确化、发音能力迅速发展(3岁至4岁),但对于有些语音往往不能正确发出,如:g发成d,zh/ch/sh发成z/c/s等;语音发展受环境和教育条件的影响。 (二)词汇的发展 其发展可以从词汇的数量、词类、词义三方面的变化来分析,。幼儿期是一生中词汇量增加最快的时期。 词汇量的发展:3-4岁增长最快 各年龄阶段的词汇量:3岁,1000;6岁,3000;7岁,4000 词汇增长速度:每天2—3个词 词类的扩展:词类掌握从实词到虚词,幼儿掌握名词最多—动词—形容词;名词的抽象性、概括性逐步增加 词义的理解不断深化,积极词汇和消极词汇的都在增长 幼儿的词汇无论从数量上和质量上较之幼儿前期儿童都有了发展,但从整个儿童期的词汇发展来看,词汇还是贫乏的;词类的运用还偏重于动词、名词、代词、形容词等,词义的概括性还较低;词的理解和运用还常常发生错误,总之,词汇的发展还不够完善。 (三)语法的掌握 从简单句发展到复合句 简单句:妈妈抱我 复合句:妈妈抱我出去看大车车 从陈述句发展到多种形式的句子 妈妈不带我不去看大车车(双重否定表肯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