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外古诗词诵读:《竹里馆》教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竹里馆》教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竹里馆》教案(部编人教

版七年级下册)

1.易错字

幽篁(huáng)长啸(xiào)辋川(wǎng)

2.词语释义

竹里馆:辋川别墅二十景之一,应当是建在竹林里的屋舍。

幽篁(huáng):幽深的竹林。

啸(xiào):撮口发出长而清越的声音。

深林:指“幽篁”。

相照:与“独坐”相应,意思是说,独坐幽篁,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来相映照。

王维(约701-761),河东(治所在今山西永济西)人,祖籍太原祁县(今山西祁县),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开元十九年(731),王维状元及第。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唐玄宗天宝年间,王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安禄山攻陷长安时,王维被迫受伪职。长安收复后,被责授太子中允。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

“王孟”,有“诗佛”之称。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著作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版权所有:21教育】【文题解说】

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

【创作背景】

《竹里馆》作于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期。王维早年信奉佛教,思想超脱,加之仕途坎坷,四十岁以后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正如他自己所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因而常常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弹着古琴以抒寂寞的情怀。诗人是在意兴清幽、心灵澄净的状态下与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净的属性悠然相会,而命笔成篇的。

诗人王维在这首景色清美如画的诗里,抒发了他置身于大自然的淡泊情志和闲适胸怀。表现了诗人情韵的高雅。

竹:里:馆

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这首小诗总共四句。拆开来看,既无动人的景语,也无动人的情语;既找不到哪个字是诗眼,也很难说哪一句是警句。且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夜静人寂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匠心独运的大手笔。

本课为1课时。

1.了解古诗的有关知识。

2.品味语言,体味古诗意境。

3.背诵古诗。

1.有感情地反复诵读,体会古诗的意境。

2.对古诗方面的知识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自主学习。

1.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

2.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难点】

1.通过停顿、重音、语速、语气、语调的朗读训练,提升诗歌的阅读能力与水平。

2.背诵全诗。

【难点】

诗歌的赏析。

导入资料助读读诗歌品诗意析诗歌诵诗歌

导入一:简介型

[设计意图] 通过介绍王维的基本情况,让学生对其有一个初步认识,同时产生对人物的崇敬之情,由此引出课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学们,苏东坡曾这样评价王维的诗歌:“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诗人王维的《竹里馆》,看看这里面为我们呈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导入二:谈话型

[设计意图] 谈话导入,揭题激趣。

你们是怎样独处的呢?

学生自由交流一下自己的经历,由此话题引入对此诗的解读:同学们,让我们看看诗人王维是怎样独处的。(板书文题:竹里馆)

一、资料助读

[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阅读诗歌之前,了解作者、作品及创作背景,有利于学生快速背诵,加深对文本的印象。

【课件出示作者及作品的创作背景。】

1.关于作者:王维(701-761),河东(治所在今山西永济西)人,祖籍太原祁县,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开元十九年(731),王维状元及第。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唐玄宗天宝年间,王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安禄山攻陷长安时,王维被迫受伪职。长安收复后,被责授太子中允。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著作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

2.关于背景:《竹里馆》作于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期。王维早年信奉佛教,思想超脱,加之仕途坎坷,四十岁以后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正如他自己所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因而常常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弹着古琴以抒寂寞的情怀。诗人是在意兴清幽、心灵澄净的状态下与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净的属性悠然相会,而命笔成篇的。

二、读诗歌

[设计意图] 此环节通过指导学生朗读、训练学生朗读等内容,让学生对文本有一个整体认识,并较熟练地朗读全文,为下面的了解诗意奠定基础。

1.提出朗读要求。

(1)读准字音。

幽篁(huáng)长啸(xiào)辋川(wǎng)

(2)读出节奏,注意停顿。(按音节停顿或按意义停顿)

2.方法指导。

读出节奏,前提是读懂句子,理解句意,以“意义”划分停顿为主。

3.朗读诗歌。

(1)生自由读。

(2)指名读。

(3)点评。

(4)范读,明确节奏。

(5)齐读、齐背。

三、品诗意

[设计意图] 此环节通过方法引领,指导学生自读自译,快速疏通文意,培养学生赏析品读诗歌的能力。

1.方法引领:结合诗后的主题、写作技巧的诠释,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翻译全诗,画出疑难语句,师生共同解决。

2.师强调,生做好记录,并记住重点词语,翻译诗句。

3.合作交流,你感觉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怎样?为什么?(学生自己揣摩回答。有清冷、寂寞、空灵、淡泊、宁静、优美、平白、忧郁、伤感等等,言之有理即可。)

四、析诗歌

[设计意图] 此环节旨在通过引导学生感悟诗歌主旨,学

会欣赏诗歌的能力。

1.教师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诗中的内容。

〔明确〕夜深人静之时,竹里馆里寂静幽深,明月皎洁,

王维一个人一时睡不着觉,于是起来弹琴,抒发自己的情感。

2.赏析内容。

〔明确〕这首诗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境界。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其实,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不容易引起别人共鸣的。所以后两句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意思是说,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照耀自己。这里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全诗的格调幽静闲远,仿佛诗人的心境与自然的景致全部融为一体了。

五、诵诗歌

学生有了自己的阐释后一起诵读,或者用自己的体会和感情把这首诗抑扬顿挫地朗读给大家听,以加深认识。

王维正如他自己所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因而常常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弹着古琴以抒寂寞的情怀。诗人是在意兴清幽、心灵澄净的状态下与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净的属性悠然相会,而命笔成篇的。

背诵并默写《竹里馆》。

竹里馆

景物:“幽篁”“深林”“明月”--宁静闲适

人物活动:“独坐”“弹琴”“长啸”--淡泊惬意

《竹里馆》赏析

这首小诗总共四句。拆开来看,既无动人的景语,也无动人的情语;既找不到哪个字是诗眼,也很难说哪一句是警策。

诗中写到景物,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幽

篁”“深林”“明月”。对普照大地的月亮,用一个“明”字来形容其皎洁,并无新意巧思可言,是人人惯用的陈词。至于第一句的“篁”与第三句的“林”,其实是一回事,是重复写诗人置身其间的竹林,而在竹林前加“幽”“深”两字,不过说明其既非北周庾信《小园赋》所说的“三竿两竿之竹”,也非柳宗无《青水驿丛竹》诗所说的“檐下疏篁十二茎”,而是一片既

幽且深的茂密的竹林。这里,像是随意写出了眼前景物,没有费什么气力去刻画和涂饰。

诗中写人物活动,也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独坐”“弹琴”“长啸”。对人物,既没有描绘其弹奏舒啸之状,也没有表达其喜怒哀乐之情;对琴音与啸声,更没有花任何笔墨写出其音调与声情。

表面看来,四句诗的用字造语都是平平无奇的。但四句诗合起来,却妙谛自成,境界自出,蕴含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作为王维《辋川集》中的一首名作,它的妙处在于其所显示的是那样一个令人自然而然为之吸引的意境。它不以字句取胜,而从整体见美。它的美在神不在貌,领略和欣赏它的美,也应当遗貌取神,而其神是包孕在意境之中的。就意境而言,它不仅如清施补华所说,给人以“清幽绝俗”(《岘傭说诗》)的感受,而且使人感到,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净,在其间弹琴长啸之人是如此安闲自得,尘虑皆空,外景与内情是抿合无间、融为一体的。而在语言上则从自然中见至味、从平淡中见高韵。它的以自然、平淡为特征的风格美又与它的意境美起了相辅相成的作用。

可以想见,诗人是在意兴清幽、心灵澄净的状态下与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净的属性悠然相会,而命笔成篇的。诗的意境的形成,全赖人物心性和所写景物的内在素质相

一致,而不必借助于外在的色相。因此,诗人在我与物会、情与景合之际,就可以如司空图《诗品自然》中所说,“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著手成春”,进入“薄言情悟,悠悠天钧”的艺术天地。当然,这里说“俯拾即是”,并不是说诗人在取材上就一无选择,信手拈来;这里说“著手成春”,也不是说诗人在握管时就一无安排,信笔所之。诗中描写周围景色,选择了竹林与明月,是取其与所要显示的那一清幽澄净的环境原本一致;诗中抒写自我情怀,选择了弹琴与长啸,则取其与所要表现的那一清幽澄净的心境互为表里。这既是即景即事,而其所以写此景,写此事,自有其酝酿成熟的诗思。更从全诗的组合看,诗人在写月夜幽林的同时,又写了弹琴、长啸,则是以声响托出静境。至于诗的末句写到月来照,不仅与上句的“人不知”有对照之妙,也起了点破暗夜的作用。这些音响与寂静以及光影明暗的衬映,在安排上既是妙手天成,又是有匠心运用其间的。

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竹里馆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诗中“幽篁”“长啸”是什么意思?请选择其中一个回答。

2.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请结合诗句,做简要分析。

【答案与解析】

1.示例:“幽篁”指的是幽深的竹林。

2.诗中描述了诗人在幽深的竹林中享受着安宁与自在的生活,时而独坐冥想,时而弹弹琴,时而长啸,无人来扰。到了夜晚,自有明月相伴,展现出如诗如画的美景,表现了诗人淡泊的生活态度和高雅的生活情趣。:

第 11 页共 11 页

人教语文七年级下册《三单元 : 课外古诗词诵读 竹里馆》公开课教案_30

《竹里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所描绘的情景,感受作者的情感。 2、学习诗歌写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所描绘的情景,感受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学习诗歌写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课前准备:课前搜集整理有关王维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欣赏霍尊演唱的《山居秋暝》 导入语:这是霍尊在“经典咏流传”节目中演唱的《山居秋暝》,大家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生答) 是的,这是唐朝著名诗人王维的作品。有同学能给我们介绍一下王维吗?(生答) 二、了解作者 教师补充: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 拓展资料:王维出身河东王氏,于开元十九年(731年)状元及第。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唐玄宗天宝年间,王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安禄山攻陷长安时,王维被迫受伪职。长安收复后,被责授太子中允。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世有“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王维是人才”之说,后人亦称王维

为诗佛,此称谓不仅是言王维诗歌中的佛教意味和王维的宗教倾向,更表达了后人对王维在唐朝诗坛崇高地位的肯定。王维不仅是公认的诗佛,也是文人画的南山之宗(钱钟书称他为"盛唐画坛第一把交椅"),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还精通音律,擅长书法,篆得一手好刻印,是少有的全才。存诗400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著作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 作品风格:绘影绘形,有写意传神、形神兼备之妙。王维以清新淡远,自然脱俗的风格,创造出一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禅”的意境,在诗坛树起了一面不倒的旗帜。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王维的一首经典之作《竹里馆》。 三、初读,读准韵律 问:欣赏诗歌,朗读时非常重要的,大家知道要注意什么吗? 生答: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有谁知五言诗的节奏该怎么读吗? 二二一或者二一二,也可以读二三节奏。 1、听范读 2、学生朗读 3、同桌对读, 4、男生读,女生读,齐读(配乐《出水莲》) 四、品读,读出情感 1、诗歌写了哪几种景物?哪几件事?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1课外古诗词诵读(竹里馆 春夜洛城闻笛 逢入京使 晚春) 教案

课外古诗词诵读(竹里馆春夜洛城闻笛逢入京使晚春)配套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了解古诗有关知识;2、品味语言,体味古诗意境;3背诵诗词。 过程与方法有感情的反复诵读,体会古诗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诗词鉴赏方法赏析自己喜欢的诗句。 教法学法:诵读法,讨论法,读写结合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竹里馆》王维 1、朗读指导 竹里馆王维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2、作者:王维 字摩诘,唐代杰出的诗人、画家。开元年间进士,后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外号“诗佛”。其诗与孟浩然齐名,世称“王孟”。 王维精通佛学,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维摩诘向弟子们讲学的书,王维很钦佩维摩诘,所以自己名为维,字摩诘。 诗歌特色 苏轼评价王维的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至今这个评价都受到了学者的肯定。王维以五言律诗和绝句著称。王维的诗有两种风格,前期的诗大都反映现实,后期则多是描绘田园山水,王维最擅长的也是田园诗。 多才多艺 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他对山水画贡献极大,被称为“南宗画之祖”。受禅宗影响很大。他创造了水墨山水画派,此外,还兼擅人物。 仕途际遇 开元九年(721年),王维进士及第,官大乐丞,随即因为署中伶人舞黄狮子犯禁,受了牵连而谪为济州司仓参军。开元十四年(726年),辞去官职。后又任右拾遗,又为监察御史,40岁时,迁殿中传御史。天宝末年,安禄山攻占长安,王维被安禄山胁迫作了他的官员。但是他并不愿意,曾作诗表达了心迹。当安禄山兵败后,王维因此得到了赦免,并任太子中允,后转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3、注释 幽篁(huáng):幽深的竹林。 啸:嘬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类似于打口哨。 深林:指幽篁。 相照:与“独坐”相应,意思是说,独坐幽篁,无人相伴,惟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 4、诗歌大意 我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我弹着琴还不时地吹着口哨时而谈谈古琴,时而高歌长啸。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知道我在这里,只有那天上的月亮将我映照。

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竹里馆》教案

《竹里馆》教案 1.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培养学 生对古诗的感悟及想象能力。 2. 2.过程与方法:通过品读、讲析、讨论、背诵等方法使学生掌握 古诗。 3.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 位。 【教学重点】 体味诗的情趣,并作适当的赏析。 【教学难点】 运用意象发拙领古诗的美。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今天来学习一首王维的《竹里馆》,请大家先自己读一读,看看能不能结合书上注释说说这首诗的大意。(学生看书,交流)指名学生交流。 小结:王维的诗多写山水田园生活,诗风清新自然,诗意幽远深长,我们今天就一起来进一步理解这首诗。 二、作者介绍 王维(701-761),字摩诘。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他一生喜好山水,亲近自然,因而写出了许多描绘自然风景的诗作。诗风清淡,具有禅意。代表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三、解题 “竹里馆”是诗人的书斋,人们可以通过名字想象它的环境。 四、品读诗文 (一)一读,读准节奏,感受诗的音乐美。 1.划分节奏(学生划,然后交流) 2.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3.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4.节奏是诗歌的音乐美的重要组成部分,划分节奏要注意诗句的意 思。不但要划对,而且要划清。请大家自己再小声地读一读,看看还有什么地方划分得不恰当。 5.学生自读。 6.指名学生交流。 (二)二读,读出诗意,体会诗情。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你有什么感受?请大家自由朗读 这首诗,试着想像一下描绘的画面,说说你的感受。(学生自由朗读) 2.学生交流。师总结:一位学者曾经说过:王维的诗是“有我之 境”,即“物我合一”。此诗正是诗人以宁静、淡泊的心情与月、竹的境界交会中呈现出的一种幽深、宁谧、澹泊中有奋发的意境。 3.王维的诗中有画,这首诗就像一幅优美的风俗画,幽静的竹林, 皎洁的月光,独坐弹琴的诗人,把琴声与啸声编织在宁静的夜空里,使人感到深林传出啸声,更有幽谷之感。这幅画中有声有静、由近及远,使整幅画浑然一体。现在,自己再读一读这首诗,看看你能感受到哪些画面?

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竹里馆》《逢入京使》教案及反思

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竹里馆》《逢入京使》教案及反思 (原创版4篇) 目录(篇1) 1.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竹里馆》《逢入京使》教案 2.教案目标及重难点 3.教学方法与手段 4.教学内容及过程 5.课堂组织与教学评价 6.教学反思 正文(篇1) 一、教案目标及重难点 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通过学习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竹里馆》《逢入京使》,加深对古代诗歌的理解和感悟,提高其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教学目标包括: 1.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 2.品味诗歌的语言特点和艺术风格; 3.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重点在于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难点则在于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对诗歌进行深入分析和思考。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教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包括: 1.课堂讲解:通过教师的详细讲解,帮助学生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艺术特点;

2.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对诗歌进行深入分析和思考,培养其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和回答问题,营造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 目录(篇2) 1.竹里馆 2.逢入京使 3.教案及反思 正文(篇2) 一、竹里馆 1.诗人简介:王之涣,唐代诗人。 2.诗词大意:描绘了诗人独自一人深夜弹奏古筝的情景,表现出其高雅、孤寂的内心世界。 3.诗词赏析:这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描写深夜弹筝的情景,表达了诗人高雅、孤寂的情感。 4.课堂反思:通过学习这首诗,我深刻认识到诗歌的艺术魅力,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二、逢入京使 1.诗人简介:岑参,唐代诗人。 2.诗词大意:诗人岑参在路上巧遇回京的使者,于是写下了这首诗,表达了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3.诗词赏析:这首诗语言简练,情感真挚,通过描写诗人与使者的对话,表现了其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4.课堂反思:通过学习这首诗,我深刻认识到诗歌的艺术魅力,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文学素养和情感表达能力。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竹里馆》教学设计(人教部编版)

竹里馆 【文本分析】 《竹里馆》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中的第一首古诗,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在晚年隐居辋川时创作的一首五绝。主要写了诗人在静谧而优美的月夜里,独自坐在竹林深处,时而弹琴,时而高歌的情景。诗中描写了 幽篁 明月 ,营造出了清幽的意境,体现了诗人高雅的情趣、对闲适生活的热爱与宁静淡泊的心境,反映了王维诗 诗中有画 的特点。 七年级的学生,在结合注释自读时,能够读懂诗歌的大意,初步体会诗歌的感情。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读、诵、吟等不同的方式,激发他们对学习古诗文的兴趣,从而更好地体会诗歌的感情与意境。 【课时目标】 1.朗读诗歌,了解大意。 2.赏析诗歌,领悟感情。 3.吟诵诗歌,增强体验。 【教学重难点】赏析诗歌,体会感情及意境。 【教学方法】 1.视频激趣 2.谈话法 3.小组合作、展示 4.创设情境 【授课预设】课前,播放我校学生《雷锋日记》节目演出视频静场 一、初读《竹里馆》 1.视频导入。

让我们先来看一段小视频。 同学们,你们知道视频里的小朋友在做什么吗?(在背书;像是在唱《三字经》) 准确来说,这种方式是吟诵,它被称作 文人的歌唱 ,与唱歌相似却又不同。它是古人的主要读书法,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古代的诗歌都是可以吟诵的,你们想像古人那样把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竹里馆》吟诵出来吗?(想)要想吟诵好一首诗,就要在朗读的基础上了解诗歌的意思和诗人抒发的感情。今天,就让我们先来一起学习《竹里馆》。 (板书课题及作者:竹里馆 王维) 2.齐读学习目标。 3.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4.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二、赏析《竹里馆》 1.文中描写了哪些景?描写人的哪些活动?(用笔勾画) 2.结合诗句,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诗中的画面。 3.结合画面,结合背景,体会诗人此时的心境。 4.小组探究,全班汇报,老师点拨总结。 三、吟诵《竹里馆》 1.学习吟诵基本方法。 2.学习吟诵《竹里馆》。 3.练习、展示。 4.拓展延伸:用所学方法,根据诗歌感情及意境,吟诵自己所熟悉的其他五言绝句。 组内吟诵 小组πκ 小结: 观看《朗读者》中董卿与叶嘉莹先生谈话的片段(了解吟诵的现状与老人传承吟诵的情怀)。

部编本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部编本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准字音,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美。 2.品味诗句,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正确读准字音,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美。 教学难点: 品味诗句,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 师生活动: 一、导入 XXX曾评价XXX的诗歌:“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请大家齐读XXX的《竹里馆》,一起来欣赏和品味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屏幕显示(配乐): 竹里馆 XXX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二、整体感知 1.初读识画。 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正音,画出节奏并自由朗读。读后教师从词意、节奏、情感及感情基调等角度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并解答导入之问: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教师明确:诗人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时而抚琴,时而吟唱,以抒寂寞的情怀,感情基调有清冷、寂寞、空灵、淡泊、宁静、优美、平白、忧郁、伤感等。 2.深读入画。

设计意图:简洁导入,引导学生快速进入诗歌的语境和情境。朗读是一种教学技能,诵读是传统语文教学的精华。有节奏地吟咏,抑扬顿挫,寓齐读,男、女生分别读。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感受诗歌的感情基调和作者的心情,补充“竹”的相关资料和写作背景。 屏幕显示: 竹: 1)我生性放诞,雅欲逃自然。嗜酒爱风竹,卜居必林泉。 2)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3)我种南窗竹,XXX已抽萌。坐获幽林赏,端居无俗情。 写作背景:情于声,以声传情,在朗读的过程中了解文意;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努力用我们最美的声音去装点最美的文字。 竹里馆》作于XXX晚年隐居陕西蓝田辋川时期。XXX早年信奉XXX,思想超脱,加之仕途坎坷,四十岁以后就过着 半官半隐的生活。正如他自己所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竹里馆》(教案)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竹里馆 教学目标 1.通过作家生平、作品背景理解诗歌内容。 2.反复朗读,读准字音和节奏。 3.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 4.培养朗诵、赏析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作家生平、作品背景了解诗歌内容;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 难点: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微课示范法、网络自主学习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2分钟) 导语设计:同学们,在小学时我们学习过王维的诗歌,有哪位同学给大家背诵一下呢。(学生背诵)好,这位同学背得很好,流利有感情。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王维的诗歌。诗歌,下面先请大家观看一个视频,了解一下王维。 (二)作者简介(3分钟) 1.播放作者介绍视频,学生边观看边听边记下相关要点。(经过处理的视频只有画面和声音,没有文字出现。) 2.指名学生说出自己观看后记下的相关内容。(很多在“听”的能力方面不够,故设计这个环节既培养学生能力,又让学生很好的识记相关文学常识。学生对于视频还是有一定的兴趣的。) 3.教师出示“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王维(701—760),字摩诘,太原祁州人,唐代杰出诗人、画家。开元进士,官至尚书右丞,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同为山水田园派的代表人物。有“诗佛”之称。王维的作品风格是清新淡雅,禅意丰富,苏轼赞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代表作品有《使至塞上》《山居秋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学生对照教师出示的内容自己核对,记忆较好的就会有一定的成就感,更能引起学习兴趣。) (三)背景介绍(1分钟)

出示相关背景知识,学生读,了解背景。 背景介绍:《竹里馆》当作于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期。王维早年信奉佛教,思想超脱,加之仕途坎坷,四十岁以后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正如他自己所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因而常常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弹着古琴以抒寂寞的情怀。诗人是在意兴清幽、心灵澄净的状态下与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净的属性悠然相会,而命笔成篇的。 (四)新授 1.初读诗歌,读准字音,把握节奏。(先划节奏后自读)(1分钟) 出示诗歌内容,学生根据所划节奏自由朗读。 2.诗句解读。(认真阅读注释,利用《初中文言文注解》一书,互相讨论,理解诗句。)(6分钟) 幽篁:幽深的竹林。篁,竹林。 长啸:嘬口发出悠长清越的声音,类似于打口哨。 深林:这里指“幽篁”。 相照:与“独坐”相应,意思是说,独坐幽篁,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来相映照。 学生根据注解,理解诗歌大意。 诗句大意:我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没人知道我在竹林深处,只有明月相伴静静照耀。 3.听名家读诗歌。(2分钟) 播放“古代名篇之旅”电视散文诵读视频,学生用心体会,学会诵读。 4.学生个人背诵古诗。(5分钟) (指名学生上台背诵) 5.观看《竹里馆》欣赏视频,用心思考,看名家是如何赏析诗歌的。(8分钟) 6.齐背诗歌,用自己的话描绘画面,归纳主旨。(6分钟) (指名学生上台或站立读自己的描绘语句。)出示教师改编的《静夜思》描绘画面的话给学生参考学习。 7.学生展示自己描绘的内容。(2分钟) (五)拓展延伸。(4分钟) 听诗歌的诵唱音频,学着唱这首诗。(播放音频,先听唱,再跟唱诗歌)(古诗文特有的

新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 . 课外古诗词诵读 竹里馆》教案_0

于幽景处见摩诘之心 【教学目标】 1.吟诵诗歌,感受诗歌的语言之美。 2.学会运用“唐诗素描”,领会诗中清幽宁静的意境之美。 3.通过比较阅读,体会诗人宁静、淡泊的情趣和诗中的禅趣之美。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吟诵和比较阅读领会王维山水田园诗歌的景美和禅美。 【课型】自读课 【课时安排】 1+X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直接入题,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竹里馆》,这是一首唐诗,也是一首“近体诗”。 近体诗:唐代诗人创造的两种新诗体——律诗和绝句。这首诗是绝句、五绝,王维的诗。 二、美诗吟诵 (一)吟诵《竹里馆》 一吟中等语速,二吟把握节奏,三吟含情抑扬。 (二)吟诵《竹里馆》译诗 (1)这首五言绝句很短,内容其实也很浅显,有没有同学来大致翻译一下。(2)出示译文,请学生轻轻地读一遍,再齐读一遍。 我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 没人知道我在竹林深处,只有明月相伴静静照耀。 (三)吟诵《竹里馆》“唐诗素描” 1.唐诗素描 (1)接下来,我们继续吟诵《竹里馆》的“唐诗素描”,什么是“唐诗素描”?就是在译文的基础上对诗句进行改写,把整首诗改写成散文,对每一句诗进行优美生动的描绘。 例子:独坐幽篁里 夜幕降临了,我独自一人,安静地坐在幽深的竹林里,任凭风轻轻吹动着树叶,发生唰唰的声响。 请同学们任选一句,发挥你们的想象力,把它变成一段文字。 (2)请几个同学来吟读诗句描写,而后全班齐读。

夜幕降临了,我独自一人,安静地坐在幽深的竹林里。风轻轻地吹过,我盘打着双腿坐在竹林中,闻着一阵又一阵的竹叶的清香,感到心旷神怡。坐在琴前,悠然地弹奏着,那一个个音符打破了夜色的宁静。对着远处,我嘬着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惊起了山上的鸟儿。 竹林有多幽深,没有人知道,我也不想有人知道。一个人静静地坐在竹林里,附近一片黑暗,抬头看见一轮皎洁的明月,月光柔和地洒下来,此刻,只有那天上的明月照耀我、陪伴我。 (3)小结:引导学生通过唐诗素描这个环节,感受苏轼所说的:“王维之诗,诗中有画。” 板书:诗中有画——景美(静) 三、美诗品析——拓展比较阅读 1.同中求异 出示王维时代关于唐朝人生活的文献以及诗歌资料,并引导学生思考:王维的生活与其有什么不同? 宴会、烹饪、饮酒、伶人及其表演、杂耍、摔跤、幻术、驯兽表演、舞蹈、戏剧、傀儡戏、说书、打猎、蹴鞠、马球、斗鸡、围棋、投壶…… ——《中国的黄金时代--唐朝的日常生活》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李白《将进酒》 齐歌送清觞,起舞乱参差。——李白《九日登山》处处闻管弦,无非送酒声。——刘禹锡《路旁曲》(1)这是什么样的生活? (2)这种生活与我们诗中的生活一样吗?你从《竹里馆》的哪个字看出来刚好成相反对立状态? (3)如果你是诗人,试着说说这种独处状态之于唐朝人生活的好处?我们就从“独”字入手,独的反义词是“多”,请你用“外面的生活多,而这里却”的句式回答。 比如:外面的生活应酬多,这里却无人打扰,让人心灵放松。 小结:我们试着替诗人言说了种种独处的优点,但是诗人是一时兴起,还是享受这种状态呢?我们来结合以下三首诗歌感受一下。 2.异中求同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柴》 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酬张少府》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竹里馆 一等奖创新教案_1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竹里馆一等 奖创新教案 “独”中见高雅 ——《竹里馆》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竹里馆》选自统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的课外古诗词诵读,旁批注释和诗歌后附的楷体字赏析典雅、凝练,但是七年级的学生受审美水平限制,理解、领悟有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搭桥梁。本节课即从“诗中有画”、“志趣高雅”的特质切入,设计诵读赏析课。 【教学目标】 1.读出古诗的韵味并背诵诗歌。 2.描绘诗歌的画面美。 3.理解诗人高雅的志趣。 【教学重点】 1.读出古诗的韵味并背诵诗歌。 2.描绘画面,体会诗情。 【教学难点】 理解王维高雅的志趣。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学生课前演唱《苔》 师:“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孤独了300年的一首小诗,随着《经典咏流传》的震撼播映,感动了亿万观众。还记得梁老师为什么乌蒙山的孩子唱《苔》吗? (学生答) 师:是的,梁老师是借这首诗告诉孩子们不要小看自己,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是版图不可或缺的那一快,未来已打开,要努力绽放。 诗言志,这节课让我们要走进王维的世界,一起来感受他的高雅志趣。

诵读: 1、指名读准字音,生评价,批注拼音。 幽篁(huáng) 长啸(xiào) 2、指名读出鲜明的节奏,生评价。 3、推荐班级朗读优生有感情朗读。 (师评价:老师觉得吴彤用平和、舒缓的节奏,恬静的声音传递出了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这得益于她自身喜爱阅读和朗诵,理解能力强,相信赏析完诗歌,我们每个同学都可以做到。) 三、品析: 一)观画面之美 唐代大诗人王维的诗被赞为“诗中有画”,这首诗更是代表作。 1、现在请同学闭上眼睛,一边听朗诵,一边一笔一笔勾勒诗中的景物和诗人的活动。(播放配乐朗诵) (指名提问) 你的脑海中浮现了哪些景物,请写在黑板上;同学们在诗中批注出来。 你的画面中诗人在干什么呢,也请写在黑板上,同学们在诗中用另外一种符号批注出来。 (生评价是否全面及黑板上书写是否正确) 请同学再次闭上眼睛,边听吟唱边身临其境地感受环境,揣摩诗人的心境。(播放童声演唱版《竹里馆》) (指名提问,生答。) 现在,请同学们拿起笔,发挥想象和联想,描绘诗中的画面。时间是2分钟。 (学生展示,师从遣词造句、描写方面、抒情句式等方面点评,以肯定为主。) 悟诗人志趣 《竹里馆》美在画面,美在意境。表面看来,用字造语平平无奇。但四句诗合起来,却蕴含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如何做到的呢?以同学们的作文经验,一定立意有关。比如:《陋室铭》中刘禹锡选择了“谈笑有鸿儒”、“调素琴、阅金经”、可见其高雅志趣。

部编版七年级下语文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竹里馆》《春夜洛城闻笛》一等奖创新教案(PDF版)

部编版七年级下语文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竹里馆》 《春夜洛城闻笛》一等奖创新教案(PDF版)课外古诗词诵读 《竹里馆》 【教学目标】 1.了解“幽篁”“长啸”“玉笛”“折柳”的含义。 2.反复诵读,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反复诵读,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教学难点是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作者介绍 1.王维(701—760),字摩诘,唐代杰出诗人、画家。开元进士,官至尚书右丞,与孟浩然齐名,并称 “王孟”,同为山水田园派的代表人物。王维被称为“诗佛”,他的作品清新淡雅,禅意丰富,苏轼曾评价 他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代表作品有《使至塞上》《山居秋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 2.王维的名句回顾: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杂诗》 二、划分节奏,朗读诗歌 竹里馆 王维 独坐/ 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三、品读诗歌,读懂诗歌情感。 1.解词:

(1)竹里馆:辋川别墅胜景之一,房屋周围有竹林,故名。 (2)幽篁(huáng):幽深的竹林。 (3)啸(xiào):嘬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类似于打口哨。 (4)深林:指“幽篁”。 (5)相照:与“独坐”相应,意思是说,左右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 1 2.诗歌大意: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竹林深处清幽寂静无人知晓,唯有明月 似解人意,来相映照。 3.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诗中描述了诗人在幽深的竹林中享受着悠闲自在的生活,时而独坐冥想,时而弹琴,时而长啸,无人 来扰,到了夜晚,自有明月相伴,展现出如诗如画的美景,表现了诗人淡泊的生活态度、高雅的生活情趣。 四、诗歌小结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表现了隐者闲适的生活情趣,传达出诗人宁静、 淡泊的心境。 《春夜洛城闻笛》 【教学目标】 1.了解“幽篁”“长啸”“玉笛”“折柳”的含义。 2.反复诵读,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反复诵读,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教学难点是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陇西成纪人,唐代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竹里馆》教案_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 诵读-《竹里馆》教案_ 1.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能够大致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 2.学习知人论世的阅读方法,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思想。 3.学习诗人淡泊的生活态度和高雅的生活情趣。 教学重点学习知人论世阅读方法,总结王维田园诗的特点教学难点归纳学习诗歌的一般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苏轼语: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你知道摩诘是指谁吗?(学生回答)。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竹里馆》,一起走进王维的世界,感受他的高雅志趣。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一)走进作者(PPT展示)王维(701年-761年),汉族,唐朝河东蒲州(今山西省运城市)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世称“王右丞”,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受禅宗影响很大,精通佛学,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与孟浩然合称“王孟”。因笃信佛教,有“诗佛”之称。 诗人别称(利用PPT的遮盖功能,引导学生思考后展现)1.王维——诗佛2.李白——诗仙3.杜甫——诗圣其诗称“ 史诗” 4.李贺——诗鬼(二)多种形式朗读1、听朗读音频后,两个学生个别试读,其他学生点评2、教师范读3、观听名家朗读视频(利用PPT的插入功能,插入视频)4、学生集体朗读:读准字音、注意节奏、读出感情(三)感悟诗意1、一读诗歌,结合注释,疏通诗意。 (1)学生个别翻译。 (2)观听解释视频(教师利用PPT展示纠正,并插入诗意解释

视频强化理解)(3)学生个别解释诗歌。 (4)展示诗意(PPT)三、赏析诗歌二析(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利用PPT点拨纠正)(1)诗的前两句写出了竹林怎样的环境和诗人怎样的生活?你是从哪些词语上看出来的?(2)后两句写林静人寂、明月相伴,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3)诗中反衬、拟人手法(PPT展示,学生个别回答)。 (4)这是一首写隐者生活的诗,诗人运用了哪些写作技巧,起到了什么样表现效果?(1)请用如:诗中手法的使用,让我们感受到了。 三品: 再次听读,结合,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创作背景:开元九年(721年),王维进士及第,官大乐丞,随即因为署中伶人舞黄狮子犯禁,受了牵连而谪为济州司仓参军。开元十四年(726年),辞去官职。这首诗是作于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期。王维早年信奉佛教,思想超脱,加之仕途坎坷,四十岁以后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诗人是在意兴清幽、心灵澄净的状态下与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净的属性悠然相会,而命笔成篇的。 教师讲析: 这种阅读文章的方法叫做“知人论世”。知人论世,是中国古代文论一个重要的观念,是评论文学作品的一种原则。 知人论世的原则,提出研究作品必须联系作者的生平思想及其所处的环境和时代背景加以考察。 1、诗中贯穿全篇是哪个字?诗中写景写人的词语有哪些?全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和气质? 2、“独”是古代文人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或表达对独立人格的追求,或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你还能举例吗?(学生抢答) 3、教师小结写法这首诗通过写诗人独自一人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体现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视听兼有、动静结合,情景交融、诗中有画)四记: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竹里馆春夜洛城闻笛逢入京使晚春)配套教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课外古诗词朗读(竹里馆春夜洛城闻笛逢入京使晚春)配套教课设计 教课目的: 知识与能力 1、认识古诗相关知识; 2、品尝语言,体会古诗境界; 3 背诵诗词。 过程与方法有感情的频频朗读,领会古诗的境界。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启迪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升文化品位和审美情味。 教课要点:品尝、累积写景的优美语言。 教课难点:运用所学诗词鉴赏方法赏析自己喜爱的诗句。 教法学法:朗读法,议论法,读写联合法。 教课课时: 2 课时 教课过程 一、学习《竹里馆》王维 1、朗诵指导 竹里馆王维 独坐/ 幽篁里, 抚琴/ 复长啸。 深林/ 人不知, 明月/ 来相照。 2、作者:王维 字摩诘,唐朝优秀的诗人、画家。开元年间进士,后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绰号“诗佛”。其诗与孟浩然齐名,世称“王孟”。 王维精晓佛学,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维摩诘向弟子们讲学的书,王维很敬佩维摩诘,所以自己名为维,字摩诘。 诗歌特点 苏轼评论王维的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到现在这个评论都遇到了学者的一定。王维以五言律诗和绝句著称。王维的诗有两种风格,先期的诗多数反应现实,后期则多是描述田园山川,王维最善于的也是田园诗。 多才多艺 王维诗书画都很闻名,特别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晓。他对山川画贡献极大,被称为“南宗画之祖”。受禅宗影响很大。他创建了水墨山川画派,别的,还兼擅人物。 宦途际遇 开元九年( 721 年),王维进士及第,官大乐丞,随即由于署中伶人舞黄狮子违禁,受了牵涉而谪为济州司仓从军。开元十四年( 726 年),辞去官职。后又任右拾遗,又为督查御史, 40 岁时,迁殿中传御史。天宝末年,安禄山攻克长安,王维被安禄山威迫作了他的官员。可是他其实不肯意,曾作诗表达了心迹。当安禄山兵败后,王维所以获得了赦免,并任太子中允,后转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3、注释 幽篁(huáng):幽静的竹林。 啸:嘬口发出长而洪亮的声音,近似于打口哨。 深林:指幽篁。 相照:与“独坐”相应,意思是说,独坐幽篁,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 4、诗歌粗心

课外古诗词诵读《竹里馆》教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竹里馆》教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竹里馆》教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篇一」 教学目标:1、完成对本诗的创造性解读。 2、布置下一课《丑小鸭》的阅读要点。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问题导入:你们是怎样独处的呢? 学生自由交流一下自己的经历,由此话题引入对此诗的解读:同学们,诗人王维是怎样独处的。 1、读。我们先来读一读这首诗。古典诗歌的学习第一步是读,按照古诗节奏教师范读一次,学生齐读。 2、品。你感觉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怎样?为什么? 学生自己揣摩,回答自己的感觉。有清冷、寂寞、空灵、淡泊、宁静、优美、平白、忧郁、伤感等等。言之有理即可。

3、析。教师展开联想,拓展诗中的内容(程度高的班可以先让学生进行口头拓展,教师补充):这是夜深人静之时,竹里馆里寂静幽深,明月皎洁,王维一个人一时睡不着觉,于是起来弹琴,抒发自己的情感。你们品一品,王维究竟是抒发宁静致远的淡泊心境呢,还是抒发个人抑郁不得志的情怀? 学生讨论,这个话题其实也是对课文注释提出的质疑,让学生懂得“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道理,让思辨的习惯常常在学习中养成。 4、悟。学生在讨论自己的看法时,常常会悟到一点什么,让他们多讲出来已形成思想交流的氛围。 5、诵。学生有了自己的阐释后一起诵读,或者用自己的体会和感情把这首诗昂扬顿挫地朗读给大家听,以加深认识的目的。 二、布置明天要学习的新课文《丑小鸭》,思考三个问题: 1、找出课文中若干形象,结合具体语句谈谈自己的看法。(如仁爱的农夫,可鄙的、可笑的、猫绅士、鸡太太等等) 2、你知道丑小鸭变成天鹅的原因是什么? 3、丑小鸭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 三、下课。 课外古诗词诵读:《竹里馆》教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篇二」 一、设计理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竹里馆 春夜洛城闻笛 逢入京使 晚春)主课件配套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竹里馆春夜洛城闻笛逢入京使晚春)配套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古诗有关知识; 2、品味语言,体味古诗意境; 3背诵诗词。 过程与方法 有感情的反复诵读,体会古诗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诗词鉴赏方法赏析自己喜欢的诗句。 【教法学法】 诵读法,讨论法,读写结合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竹里馆》王维 1、朗读指导 竹里馆王维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2、作者:王维 字摩诘,唐代杰出的诗人、画家。开元年间进士,后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外号“诗佛”。其诗与孟浩然齐名,世称“王孟”。 王维精通佛学,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维摩诘向弟子们讲学的书,王维很钦佩维摩诘,所以自己名为维,字摩诘。 诗歌特色 苏轼评价王维的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至今这个评价都受到了学者的肯定。王维以五言律诗和绝句著称。王维的诗有两种风格,前期的诗大都反映现实,后期则多是描绘田园山水,王维最擅长的也是田园诗。 多才多艺 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他对山水画贡献极大,被称为“南宗画之祖”。受禅宗影响很大。他创造了水墨山水画派,此外,还兼擅人物。仕途际遇 开元九年(721年),王维进士及第,官大乐丞,随即因为署中伶人舞黄狮子犯

禁,受了牵连而谪为济州司仓参军。开元十四年(726年),辞去官职。后又任右拾遗,又为监察御史,40岁时,迁殿中传御史。天宝末年,安禄山攻占长安,王维被安禄山胁迫作了他的官员。但是他并不愿意,曾作诗表达了心迹。当安禄山兵败后,王维因此得到了赦免,并任太子中允,后转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3、注释 幽篁(huáng):幽深的竹林。 啸:嘬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类似于打口哨。 深林:指幽篁。 相照:与“独坐”相应,意思是说,独坐幽篁,无人相伴,惟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 4、诗歌大意 我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我弹着琴还不时地吹着口哨时而谈谈古琴,时而高歌长啸。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知道我在这里,只有那天上的月亮将我映照。 5、诗歌鉴赏 此诗写诗人在竹林里独自弹琴、长啸、与明月相伴的情景。前二句渲染了竹林清幽、恬静的环境和诗人“独坐”、“弹琴”、“长啸”等动作,足见诗人的闲情雅致。后二句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全诗没有特意写景物,着重写人在竹林里的活动,意境优美高雅,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