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诗竹里馆教案

古诗竹里馆教案

古诗竹里馆教案

古诗《竹里馆》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课《竹里馆》是唐代孟浩然的作品,描写了一个位于竹林深处的小院,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作者内心的宁静与豁达。通过本课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对自然景物的观察力,使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与宁静。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唐代文人雅士的生活环境,理解古代文人的生活追求。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自然景物的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感受大自然给人们带来的宁静与慰藉。

三、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学习《竹里馆》全文,理解诗的意境。

2. 教学难点:通过诗词了解唐代文人的生活境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通过展示竹林的图片,引出竹林是中国独有的自然资源,简要介绍竹子的特点和用途。

2. 预习导入

让学生预习课文《竹里馆》,提问:你们对竹子有什么了解?竹子在我们的生活中是怎样的一种存在?要求学生先自由发言,然后结合实际生活经验进行回答。

3. 学习课文

(1) 集体朗读课文《竹里馆》,学习《竹里馆》的诗词形式、

诗的基本含义。

(2) 分组合作,小组内对诗的意境进行探讨。选择一名代表进

行小组发言,介绍小组的结论。其他小组可以进行评论和补充。

(3) 整理归纳,向学生展示《竹里馆》的主要景物和主题,可

以做成海报或诗意图画。

4. 提高拓展

(1) 邀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自己理解的诗的意境。并适

当引导学生,使他们对诗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2) 学生自由发挥,结合自己对自然景物的观察和感受,创作

一首小诗。可以是对竹子、树木、花朵等自然景物的描写,或是写自己在大自然中的感受和体验。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学生对竹子的特点和用途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通过诗词了解了唐代文人的生活和追求。通过观察和感受自然景物,学生对大自然的美好和宁静有了更加深刻的

认识。

六、作业布置

要求学生在家中观察自然景物,写一篇观察日记,把自己对自然景物的感受和体验写下来。

竹里馆古诗教学设计

《竹里馆》是唐代诗人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创作的一首五绝。此诗写隐者的闲适生活以及情趣,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竹里馆古诗教学设计 4 篇,希翼大家能有所收获! 竹里馆古诗教学设计 1 一、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又重新确定了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诗歌普通片言只语,要想充分感受其中深厚的情感与丰富的旨意,需要反复的诵读。固然这样的诵读不仅仅是一遍遍对诗歌内容的重复上,最重要是从情感、节奏等多层面拿捏作者创作时的体验,这样,文字与读者有了一种心理上的亲近。接下来,顺势利导,引领学生进行对诗歌所呈现的画面的想象中,有了具象的思维,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变得清晰起来。所以,这节诗歌赏析课,我准备以读、赏为主。“读”是酝酿一种氛围,“赏”是获得感性的解读,那末,之后的感悟与品味也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师领读、学生齐读等多种诵读方式引导学生进入诗歌,获得一种感性认识。 2、在诵读的基础上,借助资料,让学生对诗歌的创作背景、内容意蕴有一种丰厚的认识。

3、热爱诗歌,热爱中国雅致隽永的古典文化,从而爱上诗意的夸姣生活。 三、教学过程 导语设计:同学们,苏东坡曾经这样评价王维的诗歌:“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诗人王维的《竹里馆》,看看这里面为我们呈现了一幅怎样的画? 环节一:读 1、范读、生跟读。 2、教师从韵律、词义、情感等角度指导学生朗读。 3、找同学读,齐读。 4、出示问题:通过反复朗读,我们的脑海中浮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环节二:赏 1、引导学生把诗歌内容中所涉及的竹林、琴、诗人王维、明月等内容一一找出,以艺术板书的形式呈现。 2、补充“竹”的资料(如下),并提问:通过这些关于竹的诗歌,以及诗歌中的“明月”、“琴”等内容,思索:这幅画呈现出怎样的风格特点? 资料补充: ①我生性放诞,雅欲逃自然。嗜酒爱风竹,卜居必林泉。 ②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③我种南窗竹,戢戢已抽萌。坐获幽林赏,端居无俗情。 3、出示王维时代关于唐朝人生活的文献以及诗歌资料,并引导

古诗竹里馆教案

古诗竹里馆教案 古诗《竹里馆》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课《竹里馆》是唐代孟浩然的作品,描写了一个位于竹林深处的小院,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作者内心的宁静与豁达。通过本课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对自然景物的观察力,使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与宁静。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唐代文人雅士的生活环境,理解古代文人的生活追求。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自然景物的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感受大自然给人们带来的宁静与慰藉。 三、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学习《竹里馆》全文,理解诗的意境。 2. 教学难点:通过诗词了解唐代文人的生活境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通过展示竹林的图片,引出竹林是中国独有的自然资源,简要介绍竹子的特点和用途。

2. 预习导入 让学生预习课文《竹里馆》,提问:你们对竹子有什么了解?竹子在我们的生活中是怎样的一种存在?要求学生先自由发言,然后结合实际生活经验进行回答。 3. 学习课文 (1) 集体朗读课文《竹里馆》,学习《竹里馆》的诗词形式、 诗的基本含义。 (2) 分组合作,小组内对诗的意境进行探讨。选择一名代表进 行小组发言,介绍小组的结论。其他小组可以进行评论和补充。 (3) 整理归纳,向学生展示《竹里馆》的主要景物和主题,可 以做成海报或诗意图画。 4. 提高拓展 (1) 邀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自己理解的诗的意境。并适 当引导学生,使他们对诗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2) 学生自由发挥,结合自己对自然景物的观察和感受,创作 一首小诗。可以是对竹子、树木、花朵等自然景物的描写,或是写自己在大自然中的感受和体验。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学生对竹子的特点和用途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通过诗词了解了唐代文人的生活和追求。通过观察和感受自然景物,学生对大自然的美好和宁静有了更加深刻的

竹里馆(王维)教案

竹里馆(王维)教案 竹里馆(王维)教案 一、引言 竹里馆是唐代大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咏史之作,描述了唐朝宰相房 玄龄在竹林中建筑的一座隐居之所。本教案旨在通过深入分析竹里馆 的内容与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王维的诗歌艺术和文化精神。 二、诗歌解读 1. 内容概要 竹里馆以壮丽的景色和实际建筑以及士人隐逸背景相结合,表达了 王维对自然、人生和宁静的追求。诗中描绘了竹林中的竹亭,展示了 它的美丽和宁静,使读者沉浸其中。王维以朴素的语言和精湛的意象,传达了他对隐居生活的渴望。 2. 形式特点 竹里馆采用七言绝句的形式,每首四句,共计二十六首。王维巧妙 地运用了自然景色的描绘与主题的表达相结合,使诗歌更具感染力和 艺术性。他使用了大量的形象手法,如比喻、拟人、对仗等,使诗歌 充满了韵律和魅力。 三、教学目标 1. 理解竹里馆的主题和意义;

2. 掌握王维的诗歌创作特点; 3. 发掘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1. 导入 引导学生思考隐逸生活的价值和意义,利用图片或实际场景展示竹林中的美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阅读与分析 让学生独立或小组阅读竹里馆,理解诗歌的内容和形式。然后进行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分析以下问题: - 诗歌的主题和主要意义是什么? - 王维在诗中使用了哪些意象和形象手法? - 诗歌的格律和韵律有何特点? 3. 诗歌赏析 指导学生赏析竹里馆中的精彩诗句和意象,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王维的艺术表达手法,并将其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4. 创作与表达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以竹里馆为题,创作一首短诗或散文。鼓励他们运用形象、比喻和对仗等手法,表达自己对自然和宁静的追求。

竹里馆教案

竹里馆教案 竹里馆教案 1. 教学目标 本节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竹里馆的文化背景和历史由来,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和美学素质。 2. 教学准备 竹里馆的图片、视频和相关资料、学生的课本、笔记本等。 3. 教学过程 步骤一:导入 1. 教师介绍竹里馆的背景和历史:竹里馆是中国传统园林建筑,位于浙江省绍兴市,始建于明代,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典型代表之一。 2. 教师出示竹里馆的图片,让学生观察、欣赏,并引导学生 谈谈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步骤二:学习 1. 学生观看相关视频或阅读相关资料,了解更多关于竹里馆 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2. 学生分组讨论竹里馆的建筑特点和艺术价值,并总结出来。 3. 学生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与全班分享。 步骤三:创作 1. 学生分组进行小组创作,设计自己的园林建筑,要求在设

计中体现竹材的运用和中国传统园林的特点。 2. 学生用纸和铅笔进行手绘,然后用彩色纸剪贴等进行美化。 3.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互相评价。 步骤四:总结 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竹里馆的历史和文化 背景、建筑特点和艺术价值,以及学生的创作成果。 2.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要点,并与学生共同总结归纳。 4. 教学延伸 1. 学生选取其他中国古典园林进行研究,了解其历史、特点 和艺术欣赏点,并进行展示。 2. 学生利用手机或平板电脑进行虚拟参观竹里馆,体验真实 的园林建筑。 5. 教学评估 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发言和互动情况。 2. 学生作品:评价学生的园林设计作品的创意、美观程度和 符合要求的程度。 3. 学生的口头表达:评价学生在展示和讨论环节的表达能力 和理解程度。 6. 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了多样的教学方法,如观看图片、视频、阅读资料、小组讨论、小组创作、展示等,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和创造能力。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和美学素质。

竹里馆优秀教案

《竹里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抒情类诗歌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并进行学法指导。 2.理解诗歌的内容,用“知人论世”的阅读方法领悟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诗人淡泊的生活态度高雅的生活情趣。 教学过程设计: 一、图片导入: 请学生仔细观察图片,用自己的话将所看到的图画描述出来(注意观察环境、人物的情态动作、想象人物的精神状态等),导入这是根据唐代诗人王维的《竹里馆》创作的图画。 二、简介:竹里馆 三、展示课文的学习目标 四、指导学生朗读 五、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六、学习质疑: 1.试读诗歌,思考在什么时间?什么人独坐幽篁里?在幽篁里干了什么?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时间、这样的环境来弹琴、长啸? 2.根据我们的生活积累,弹琴、长啸是为了表达什么样的心理活动?

3.“人不知”是谁不知?为什么要选择“人不知”? 4.“明月来相照”是主动来照还是被动来照?为什么写明月主动来照?(以月为伴) 5.试着理解诗人描绘了什么样的景?抒发了什么样的情? 七、诗歌赏析: 前两句写诗人常常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弹着古琴以抒寂寞的情怀。但琴声似乎不足以宣泄郁抑之情,所以长啸一声。王维居竹林之中,效阮籍长啸,以阮籍自比,表现自己对权奸的不满。竹之品格,叶如箭指,质如坚石,干可断而不可改其直,身可焚而不可毁其节。诗人独坐幽竹之中,是表示自己具有翠竹一样的气节的。 后两句是一步渲染那种孤寂的情绪和气氛的。明月相照,不仅点明坐得久,坐到明月东上,更主要的是想表明惟有天上明月是知己。明月是高洁之士的象征,它独自放射光辉于青天碧海之中,也像诗人一样。深林幽篁使人有暗绿色的联想,有寂寞沉郁的感觉,画面是暗淡的,现在忽然“明月来相照”,使幽暗的竹林,洒上一层银白的色彩,这种变化似乎增添了一股生气,一层诗意,孤寂之感一扫而光,竹林、明月、诗人都融化到静穆和谐的夜色之中了。 八、介绍诗歌的创作背景,加深学生对诗文的理解: 王维(701-761),字摩诘。汉族,唐朝太原祁州人(今山西省祁县人),唐代杰出诗人、画家,开元进士,后官至尚书右丞。他的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同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晚年无心仕途,比较消极,追慕隐逸恬静有皈依佛教,故后世人称其

部编版七年级下语文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竹里馆》《春夜洛城闻笛》一等奖创新教案(PDF版)

部编版七年级下语文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竹里馆》 《春夜洛城闻笛》一等奖创新教案(PDF版)课外古诗词诵读 《竹里馆》 【教学目标】 1.了解“幽篁”“长啸”“玉笛”“折柳”的含义。 2.反复诵读,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反复诵读,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教学难点是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作者介绍 1.王维(701—760),字摩诘,唐代杰出诗人、画家。开元进士,官至尚书右丞,与孟浩然齐名,并称 “王孟”,同为山水田园派的代表人物。王维被称为“诗佛”,他的作品清新淡雅,禅意丰富,苏轼曾评价 他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代表作品有《使至塞上》《山居秋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 2.王维的名句回顾: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杂诗》 二、划分节奏,朗读诗歌 竹里馆 王维 独坐/ 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三、品读诗歌,读懂诗歌情感。 1.解词:

(1)竹里馆:辋川别墅胜景之一,房屋周围有竹林,故名。 (2)幽篁(huáng):幽深的竹林。 (3)啸(xiào):嘬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类似于打口哨。 (4)深林:指“幽篁”。 (5)相照:与“独坐”相应,意思是说,左右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 1 2.诗歌大意: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竹林深处清幽寂静无人知晓,唯有明月 似解人意,来相映照。 3.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诗中描述了诗人在幽深的竹林中享受着悠闲自在的生活,时而独坐冥想,时而弹琴,时而长啸,无人 来扰,到了夜晚,自有明月相伴,展现出如诗如画的美景,表现了诗人淡泊的生活态度、高雅的生活情趣。 四、诗歌小结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表现了隐者闲适的生活情趣,传达出诗人宁静、 淡泊的心境。 《春夜洛城闻笛》 【教学目标】 1.了解“幽篁”“长啸”“玉笛”“折柳”的含义。 2.反复诵读,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反复诵读,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教学难点是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陇西成纪人,唐代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

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竹里馆》教案

《竹里馆》教案 1.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培养学 生对古诗的感悟及想象能力。 2. 2.过程与方法:通过品读、讲析、讨论、背诵等方法使学生掌握 古诗。 3.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 位。 【教学重点】 体味诗的情趣,并作适当的赏析。 【教学难点】 运用意象发拙领古诗的美。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今天来学习一首王维的《竹里馆》,请大家先自己读一读,看看能不能结合书上注释说说这首诗的大意。(学生看书,交流)指名学生交流。 小结:王维的诗多写山水田园生活,诗风清新自然,诗意幽远深长,我们今天就一起来进一步理解这首诗。 二、作者介绍 王维(701-761),字摩诘。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他一生喜好山水,亲近自然,因而写出了许多描绘自然风景的诗作。诗风清淡,具有禅意。代表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三、解题 “竹里馆”是诗人的书斋,人们可以通过名字想象它的环境。 四、品读诗文 (一)一读,读准节奏,感受诗的音乐美。 1.划分节奏(学生划,然后交流) 2.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3.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4.节奏是诗歌的音乐美的重要组成部分,划分节奏要注意诗句的意 思。不但要划对,而且要划清。请大家自己再小声地读一读,看看还有什么地方划分得不恰当。 5.学生自读。 6.指名学生交流。 (二)二读,读出诗意,体会诗情。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你有什么感受?请大家自由朗读 这首诗,试着想像一下描绘的画面,说说你的感受。(学生自由朗读) 2.学生交流。师总结:一位学者曾经说过:王维的诗是“有我之 境”,即“物我合一”。此诗正是诗人以宁静、淡泊的心情与月、竹的境界交会中呈现出的一种幽深、宁谧、澹泊中有奋发的意境。 3.王维的诗中有画,这首诗就像一幅优美的风俗画,幽静的竹林, 皎洁的月光,独坐弹琴的诗人,把琴声与啸声编织在宁静的夜空里,使人感到深林传出啸声,更有幽谷之感。这幅画中有声有静、由近及远,使整幅画浑然一体。现在,自己再读一读这首诗,看看你能感受到哪些画面?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竹里馆》教学设计(人教部编版)

竹里馆 【文本分析】 《竹里馆》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中的第一首古诗,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在晚年隐居辋川时创作的一首五绝。主要写了诗人在静谧而优美的月夜里,独自坐在竹林深处,时而弹琴,时而高歌的情景。诗中描写了 幽篁 明月 ,营造出了清幽的意境,体现了诗人高雅的情趣、对闲适生活的热爱与宁静淡泊的心境,反映了王维诗 诗中有画 的特点。 七年级的学生,在结合注释自读时,能够读懂诗歌的大意,初步体会诗歌的感情。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读、诵、吟等不同的方式,激发他们对学习古诗文的兴趣,从而更好地体会诗歌的感情与意境。 【课时目标】 1.朗读诗歌,了解大意。 2.赏析诗歌,领悟感情。 3.吟诵诗歌,增强体验。 【教学重难点】赏析诗歌,体会感情及意境。 【教学方法】 1.视频激趣 2.谈话法 3.小组合作、展示 4.创设情境 【授课预设】课前,播放我校学生《雷锋日记》节目演出视频静场 一、初读《竹里馆》 1.视频导入。

让我们先来看一段小视频。 同学们,你们知道视频里的小朋友在做什么吗?(在背书;像是在唱《三字经》) 准确来说,这种方式是吟诵,它被称作 文人的歌唱 ,与唱歌相似却又不同。它是古人的主要读书法,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古代的诗歌都是可以吟诵的,你们想像古人那样把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竹里馆》吟诵出来吗?(想)要想吟诵好一首诗,就要在朗读的基础上了解诗歌的意思和诗人抒发的感情。今天,就让我们先来一起学习《竹里馆》。 (板书课题及作者:竹里馆 王维) 2.齐读学习目标。 3.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4.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二、赏析《竹里馆》 1.文中描写了哪些景?描写人的哪些活动?(用笔勾画) 2.结合诗句,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诗中的画面。 3.结合画面,结合背景,体会诗人此时的心境。 4.小组探究,全班汇报,老师点拨总结。 三、吟诵《竹里馆》 1.学习吟诵基本方法。 2.学习吟诵《竹里馆》。 3.练习、展示。 4.拓展延伸:用所学方法,根据诗歌感情及意境,吟诵自己所熟悉的其他五言绝句。 组内吟诵 小组πκ 小结: 观看《朗读者》中董卿与叶嘉莹先生谈话的片段(了解吟诵的现状与老人传承吟诵的情怀)。

古诗竹里馆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

古诗竹里馆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 古诗竹里馆教案第1 篇 教学目标: 1、品读诗句,理解诗歌的意境。 2、感知田园诗歌,体会诗人淡泊的生活态度和高雅的生活情趣。 3、背诵、默写诗歌。 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感受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想象力。 教学难点: 1、感受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想象力 教学方法: 诵读法 教学准备: 王维的知识卡片;教学PPT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从来就不缺乏优秀诗人。在唐代璀璨的群星中,王维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他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山水诗,无论律诗、绝句等都有脍炙人口的佳作。王维还是一位著名的绘画大师、音乐大师。苏轼称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品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诗人王维的《竹里馆》。 二、预习检查 1、背景 《竹里馆》当作于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期。王维早年信奉佛教,思想超脱,加之仕途坎坷,四十岁以后就过着半官半隐的#39;生活。正如他自己所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因而常常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弹着古琴以抒寂寞的情怀。诗人是在意兴清幽、心灵澄净的状态下与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净的属性悠然相会,而命笔成篇的。

2、作者 王维(约701—761),唐代诗人。字摩诘。原籍祁(今属山西),其父迁居蒲州(治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二十岁中进士。晚年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前期写过一些以边塞题材的诗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为山水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兼通音乐,工书画。留有《王右丞集》。 三、诵读诗歌: 1、学生朗读诗歌,感知大意。 2、理解诗歌。 我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 没有人知道我在竹林深处,只有明月静静陪伴着我。 3、理解后诵读诗歌,教师从节奏、韵律等角度指导。 4、多种形式诵读。个人读,分小组读,全班齐读。 四、感知诗歌意境: 1、通过反复朗读,与文本对话,思考这首诗写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诗人在竹林里“独坐”,“弹琴”,“长啸”,在明月地陪伴下,内心的淡定与自然的幽静融合在一起,展现出一幅悠闲、宁静的画面。 五、赏析诗歌: 1、与作者对话,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怎样? 空灵、淡泊、宁静、优美、闲适等等。 2、哪些词可以看出诗人的内心的淡泊与宁静? “独坐”,“弹琴”、“长啸” 3、诗人感到孤独吗? 虽然“人不知”,却有明月相伴,诗人并不感到孤独。 4、全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心境?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展现出如诗如画的美景,表现了诗人淡泊宁静的生活态度和高雅闲适的生活情趣。 诗人与自然对话,与天地往来,感悟着隐居生活的美好情趣。用字造语、写景写人都平淡自然,仿佛信手拈来,就写出了清幽的氛围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竹里馆 一等奖创新教案_5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竹里馆一等 奖创新教案 《竹里馆》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形式地读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内容。 2、补充资料让学生对诗歌的意蕴和诗人情怀有一个丰厚的认识。 3、激发学生热爱中国的古典文化,从而积累运用古诗。 二、教学重点: 补充资料让学生对诗歌的意蕴和诗人情怀有一个丰厚的认识。 三、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热爱中国的古典文化,从而积累运用古诗。 四、教法学法:多种形式地朗读、合作探究、拓展延伸。 五、教具:电子白板。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摩诘是谁?(王维)这节课让我们走进王维的诗《竹里馆》,诗中有一幅动人的自然风光画,正等待着你去欣赏。(板书课题、诗人) 2、解释题目: 学生齐读题目,第一遍要求正音;第二遍划分节奏;说出题目的意思“建在竹林里的屋舍” 师:竹里,是美丽的竹林,环境优美,读起来应该很陶醉;馆,是中心词,应该重读。让我们有感情地再读题目。 (二)、介绍诗人 王维是何许人也,能够做到“诗中有画,画有诗”。就让我们穿越千年的风尘去认识王维。 出示材料:(指两名学生各读一段) 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县),崇信佛教。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东坡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指名读) (三)、初读古诗 下面就让我们大声地、自由地、尽情去朗读古诗。 1、正音。 2、范读,划分节奏。 师:这是一首五言绝句,二三节拍。 学生按节奏练习读。 3读出意思。 学生结合注释在小组探究诗的意思。 学生汇报诗的意思:月夜,独坐幽静的竹林子里。或弹弹琴,或吹吹口哨。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知晓。却有明月陪伴,殷勤来相照。 诗中的画面浮现来了,这画里有什么?(幽篁、深林、明月、琴、王维)(学生边汇报师板书,画出来)王维身影在哪里?你是怎样找到他的?(预设:几个动词“独坐、弹琴、长啸”)我们带着初识画面的美好,去朗读这首诗。 指导:重读“幽篁”“深林”“明月”“独坐”“弹琴”“长啸”。 4、刚才同学们读出了竹林的幽深、月光的皎洁宁静;读出了诗人的心情和情趣。通过反复朗读,现在我们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接下来让我们通过品读诗句感受画面之美。 (四)、品读古诗 1、出示“幽篁”“深林”“明月” 范读后,问:为什么是竹林而不是树林里?竹林成为诗的意象,给你什么感受? 补充竹子的诗句: ①我生性放诞,雅欲逃自然。嗜酒爱风竹,卜居必林泉。(杜甫) ②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苏轼) ③我种南窗竹,戢戢已抽萌。坐获幽林赏,端居无俗情。(陆游) 学生先自由练读,再指名读。 师:中国文人黑客把竹子空心、挺直、四季青等生长特征赋予人

课外古诗词诵读:《竹里馆》教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竹里馆》教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1.易错字 幽篁(huáng)长啸(_iào)辋川(wǎng) 2.词语释义 竹里馆:辋川别墅二十景之一,应当是建在竹林里的屋舍. 幽篁(huáng):幽深的竹林. 啸(_iào):撮口发出长而清越的声音. 深林:指〝幽篁〞. 相照:与〝独坐〞相应,意思是说,独坐幽篁,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来相映照. 王维(约7_-761),河东(治所在今山西永济西)人,祖籍太原祁县(今山西祁县),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开元十九年(731),王维状元及第.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唐玄宗天宝年间,王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安禄山攻陷长安时,王维被迫受伪职.长安收复后,被责授太子中允.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著作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_教育】 【文题解说】 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 【创作背景】 《竹里馆》作于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期.王维早年信奉佛教,思想超脱,加之仕途坎坷,四十岁以后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正如他自己所说:〝晚年惟好静,万

《竹里馆》教案(3篇)

《竹里馆》教案(3篇) 《竹里馆》教案1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句描绘的景物; 2、结合内容调动想象,品味诗歌意境,理解诗人表现的思想感情; 3、流畅而富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并背诵。 教学重点难点 1、感受诗句描绘的景物; 2、学*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课堂导入 唐代是*诗歌水*最高的黄金时期,因此有唐诗之说,与宋词并举。唐诗是汉民族最珍贵的文化遗产,是*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竹里馆,建在竹林里的屋舍。 明确学*任务,理解诗题。 教师导读 1、出示整首诗,了解诗人生*。 王维,字摩诘,汉族,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今存诗400余首。王维多才多艺,不仅诗书画很有名,音

乐也很精通。苏东坡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2、听读朗诵。 3、自读古诗,读准字音和节奏。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4、指名读——同桌读——齐读你了解作者吗? 读诗,学生字,体会五言诗的节奏。 合作探究师:围绕着“竹里馆”,诗中写了什么内容呢? 1、(1)初读,知大意: 幽篁:幽深的竹林。篁,竹林。 啸:嘬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类似于打口哨。 深林:这里指“幽篁”。 相照:与“独坐”相应,意思是说,独坐幽篁,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 (2)为什么要用“来”字? 2、再读,品意境: (1)全诗写了哪些景物? “幽篁”、“深林”、“明月”

(2)结合图片,发挥想象,还想到哪些没写的景物? (3)这样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3、三读,悟诗情: (1)诗中写到人的哪些活动? (2)王维时代关于唐朝人生活的文献以及诗歌资料,并引导学生思考:王维的生活与其有什么不同?从中可以看出王维是一个怎样的人? 4、朗读全诗,尝试背诵。 自读,小组交流 理解诗的基本意思 齐读,体会诗句的意思 启发学生思考: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心里感觉到了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谈出感受。 鼓励学生课上背诵。 拓展延伸试着鉴赏《鹿柴》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鼓励学生独立赏析,要求表述有条理。 作业

竹里馆教学设计

竹里馆教学设计 竹里馆教学设计第 1 篇教学目标 1.用钢笔描红一段话。 2.熟悉部首的意义,并写出属于这个部首的字。 3.在括号里选择能够和后面的名词相搭配的动词。 4.练习修改不通顺的句子。 5.熟记12条成语。 6.读背古诗《竹里馆》。 7.补充图意,再把几幅图连贯起来说一说。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 l.审题。 (1)指读题目。 (2)老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 2.指导。 (1)指名朗读题中的这段话。 (2)同学思索并说出这段话的主要意思。 (3)要求同学仔细观看书写的格式,字与字之间、字与标点之间的距离以及每个字放在一行中的位置。 (4)让同学说说哪些字不易和其他字写整齐,写成一样大小。 (5)老师重点指导同学书写晨、碧、澈、粼4个字。(晨和碧要把竖画缩短,写得上紧下松些;澈和粼要把横画缩短,把字写紧凑)

3.练习。 (1)同学练习描红。 (2)依据描红的状况,老师准时小结。 4.反馈。 (1)展现写得好的作业,评点好在哪里。 (2)指出缺乏,依据状况进行矫正强化练习。 二、教学其次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要求。 (2)让同学说一说做这道题的步骤。(先熟悉部首,再写出属于这个 部首的字) 2.指导。 (1)分别观看最左边的四幅图,说一说这四幅图上分别画了什么。(提 示同学第4幅夸大的部位是眼睛,此图意思重在用眼看) (2)认真观看其次竖行的4个古文字,再和左边相应的图作比较,看 看有什么发觉。(古文字是由图形演化而来的) (3)认读第三竖行中的4个部首,并与左边相应的古文字作比较,有 什么发觉?(部首是由古文字演化而来的) (4)联系左边的图形和古文字想一想:用彳、子、立、见作部首的字 必定和什么有关?(以彳作部首的字与人有关;以子作部首的字与小孩、后代有关;以立作部首的字与立、直有关;以见作部首的字与眼看有关) 3.练习。

竹里馆教案一等奖公开课

竹里馆教案一等奖公开课 《竹里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和当堂背诵诗歌。感受诗歌意境,描绘诗歌画面美,引导学生理解诗人高雅的志趣。【教学重点】 1.读出古诗的韵味并当堂背诵诗歌。 2.引导学生描绘画面,并体会诗情。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去感悟作者高雅的志趣。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出示灯片:猜人物导入)他以诗名盛于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他还是一位画家,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苏轼评价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亦精通音律,参悟禅理,被后人称为“诗佛”。 师问:我们学过他什么诗?请学生个人自主背诵。(推介《相思》《杂诗三首(其二)》《送别》《使至塞上》《终南别业》《鹿柴》等) 导语: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辋川集》中的另一首诗:《竹里馆》。

二、诵读诗歌 1、自主朗读(提醒批注拼音、节奏)。 2、学生对读。 3、抽查朗读,学生点评。 4、教师范读。(点拨:语气平和语调舒缓,读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 幽篁(huáng) 长啸(xiào) 5、齐读。 三、品读诗歌 (一)感画面之美 1、播放配乐朗诵,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一边听朗诵,一边在脑海中勾勒诗中的景物和诗人的活动。 提问:你的脑海中浮现了哪些景物?(请同学在诗中做批注);你的画面中诗人在干什么呢?(同学们在诗中用另外一种符号批注出来)。 指名上台板书。共同明确: 写景:“幽篁”“深林”“明月” 写人:“独坐”“弹琴”“长啸” 2、出示译文:我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知道我在这里,只有那天上的月亮将我映照。 3、教师:苏轼评价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画是一

竹里馆教案设计 竹里馆教案及教学反思

竹里馆教案设计竹里馆教案及教学反思教学目 标: 1.了解诗意,体会诗境。 2.学会诗歌赏析的方法,提高古诗赏析力气。 3.在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爱好,品尝诗歌的美感。 教学重点: 分析诗歌意象,体会诗歌意境,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体会诗歌的意境与言外之意。 教学方法: 朗诵法、提问法、争辩法。 授课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同学们,苏东坡曾这样评价王维的诗歌:"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

有诗。"今日,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诗人王维的《竹里馆》,看看这里面为我们呈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一、板书:竹里馆 说说竹里馆指的是什么? 竹里馆,辆川别墅的胜景之一,房屋四周有竹林,故名。 二、品读诗歌 1、古典诗歌的学习第一步是读,我们先来读一读这首诗。读诗,不仅要读出节奏、读出味道来,更要读出凝练文字中所蕴含的丰富内容和思想情感。??同学齐读,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心里感觉到了什么。【同学可能会回答:幽篁、琴、人、明月琴声悠扬、啸声轻快、溪水潺潺】【感觉可能会有:孤独、孤独、漂亮、闲适等等】 2.全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同学自由发言。(可从风格、构图、颜色等方面谈) 3.选择留在此处情愿么???盛唐的夜晚是这样的: 长安柳絮飞,箜篌响,路人醉,花坊湖上游,饮一杯来还一杯.水绣齐针美,平金法,画山水,诗人笔言飞,胭脂扫娥眉.烟花随流水,入夜寒,寒者醉,今朝花灯会,提画灯迷猜一对阳羡茶浮水,琵琶绕,玉笛回,丁祭伶[y]舞备,铜镜云鬓美. 《盛唐夜唱》补充王维生平

4.为什么这样一个著名诗人,身居要职却甘愿隐居山林,甚至当值一结束便匆忙回归山林,过长安而置繁华于不顾?诗中有没有隐隐点明缘由的文字呢? 人不知字面意思:别人不知道我在这儿 “知”了解,别人不了解我。不了解我的什么呢?.以诗中人的行动为抓手,比照竹里馆与长安城夜生活★为何”独坐""反义词联想”多.. 由于长安之夜的人太多了,应酬来往未必真心(有人就有江湖)勾心斗角让人苦恼。VS此处无人打扰,心灵得以喘息放松。 长安之夜的诱惑太多了,让人沉迷声色享乐,不能坚守本心。VS此处那么简洁纯净,能让灵台清明不至于忘乎所以。 他见识过的繁华太多了("繁华落尽"今日章台走马,明日可能肠断天际。今日红颜正好,明日或许未老恩先绝。今日王侯座上宾,明日可能是江湖落拓人。)VS世事无常,但是此处自然恒永,轮回有时。可以安心寄予心灵,繁华落尽方见真淳。.. 尘世里的俗人太多,诗人与俗人之间的沟通必定是苦痛的,甚至会被世俗羁绊做违心不喜之事。VS草木无言,诗人反能轻松思考,与大自然,也与自己对话。此时的“坐”不是朝堂议事的正襟危坐,也不是宴饮场所的起坐喧哗,是真正的身心放松。为何"弹琴". 比较,长安城中的曲乐都是繁弦急管,音色鲜亮入耳。不像古琴这样中正平和,平心静气(和雅)。 听弹琴刘长卿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