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国心脏病学会和美国心脏协会成人降胆固醇治疗指南

美国心脏病学会和美国心脏协会成人降胆固醇治疗指南

美国心脏病学会和美国心脏协会成人降胆固醇治疗指南
美国心脏病学会和美国心脏协会成人降胆固醇治疗指南

美国心脏病学会和美国心脏协会成人降胆固醇治疗指南

美国心脏病学会(ACC)与美国心脏协会(AHA)联合颁布了成人降胆固醇治疗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风险指南[1]。该指南以现有研究证据为依据,强调他汀类药物在降低ASCVD风险方面的获益,对ASCVD的一级、二级预防及风险评估、他汀类药物的管理、药物不良反应的处理等方面提出了具体建议。这一指南虽然针对西方人群所制定,但对我国人群的血脂异常管理与ASCVD的防治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现将其要点介绍如下。

1 指南要点

1.1 强调他汀类药物降胆固醇可降低ASCVD风险

指南以多项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结果为依据,明确以下4组患者可由他汀类药物治疗获益:(1)确诊ASCVD者;(2)原发性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4.9 mmol/L);(3)40~75岁、LDL-C为1.8~4.9 mmol/L 的糖尿病患者;(4)无ASCVD与糖尿病,但其10年ASCVD风险≥7.5%者。指南重点强调他汀类药物在ASCVD一级和二级预防中降低ASCVD 风险的重要作用,并对其治疗强度作出了分级推荐(表1)。

表1

不同剂量他汀类药物的降胆固醇幅度

1.2 LDL-C和(或)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治疗目标值缺乏证据

专家组认为目前没有证据支持为不同人群制定相应的LDL-C和(或)non-HDL-C治疗目标。在ASCVD常规预防措施中,对最可能获益人群应用适当强度的他汀类药物治疗可降低ASCVD风险。非他汀类药物治疗的获益/风险比尚待明确。

1.3 更新他汀类药物一级预防风险评估

指南推荐对所有患者评估其10年ASCVD风险,并确定他汀类药物治疗最能获益的对象。启动他汀类药物治疗之前,医生与患者要充分沟通。

1.4 药物安全性建议

多项随机对照试验提示要充分考虑用药安全性问题。指南强调重视他汀类药物不良反应,并为包括肌溶解等在内的不良反应的处理提供临床指导。

1.5 生物标记物与无创性检测的作用

对于不属于上述4组他汀类药物获益人群的患者,可进行相关生物标记物与无创检测,以为风险评估提供更多依据。

2 他汀类药物的应用建议

2.1 ASCVD患者二级预防

临床已诊断ASCVD的患者,若年龄≤75岁,且无用药禁忌,无论性别,均应启动并长期服用大剂量他汀类药物治疗(ⅠA)。若患者不能耐受强效他汀类药物治疗或出现他汀类药物相关性不良反应,可尝试中等强度他

汀类药物治疗(ⅠA)。对于75岁以上的老年患者,启动强效或中效他汀类药物治疗时需权衡心血管获益与药物不良反应风险、药物之间相互作用、患者依从性(ⅡaB)。

2.2 年龄≥21岁、LDL-C≥4.9 mmol/L患者的一级预防

LDL-C≥4.9 mmol/L或三酰甘油(TG)≥5.6 mmol/L的患者需除外继发性高脂血症(ⅠB)。年龄≥21岁、LDL-C≥4.9 mmol/L的患者不需评估10年ASCVD风险(ⅠB),如无禁忌需启动强效他汀类药物治疗。若患者不能耐受,则可使用所能耐受的最大强度他汀类药物治疗,使LDL-C水平至少下降50%(ⅡaB)。若应用最大强度他汀类药物的情况下血脂仍无法达标,则在充分考虑降低ASCVD风险获益、不良反应、药物之间相互作用及患者依从性后加用非他汀类药物类降脂药物强化降脂治疗(Ⅱb C)。2.3 1.8 mmol/L≤LDL-C≤4.9 mmol/L糖尿病患者的一级预防

年龄在40~75岁之间的上述患者需启动或长期服用中等强度的他汀类药物治疗(ⅠA)。评估10年ASCVD风险≥7.5%时则要增加他汀类药物治疗强度(ⅡaB)。而对于年龄<40岁或>75岁的糖尿病患者,在决定服药初始剂量、维持剂量或治疗强度时应综合考虑潜在ASCVD获益、药物不良反应、药物之间相互作用及患者依从性(ⅡaC)。

2.4 1.8 mmol/L≤LDL-C≤4.9 mmol/L非糖尿病患者的一级预防

对临床未确诊ASCVD且1.8 mmol/L≤LDL-C≤4.9 mmol/L的患者需评估其10年ASCVD风险,以便指导他汀类药物治疗强度(ⅠB)。患者年龄在40~75岁之间,若10年ASCVD风险≥7.5%,需用中到高强度的他汀类药物治疗(ⅠA)。若10年ASCVD风险<7.5%,则中等强度他汀类

药物治疗即可(ⅡaB)。启动他汀类药物治疗之前,医生与患者之间应充分沟通,尤其是不在上述4组患者之内的LDL-C<4.9 mmol/L者或经定量风险评估后风险较大时(ⅡbC),医生应向患者详细解释他汀类药物降低潜在ASCVD风险方面的获益、药物不良反应、药物之间相互作用,了解患者的治疗意向(ⅡaC)。

2.5 心力衰竭与血液透析患者

对NYHA分级Ⅱ~Ⅳ级的缺血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及长期血液透析患者,专家组未给出启动或中止他汀类药物治疗的建议。

3 他汀类药物安全性建议

对于男性及非妊娠或哺乳女性,在全面考虑患者临床特征、ASCVD风险水平及药物潜在不良反应后选择适当他汀类药物种类及剂量,以达到药物最大安全性。以下患者应用他汀类药物治疗的不良反应风险将会增高:存在严重并发症或并存多种疾病(特别是肝功能或肾功能受损);既往不能耐受他汀类药物或有肌肉损害史;无法解释的谷氨酸转氨酶(ALT)升高>正常上限的3倍;同时使用影响他汀类药物代谢的其他药物。对于年龄>75岁的患者,应将强效他汀类药物治疗降低为中效他汀类药物治疗方案。对于亚裔患者或既往有出血性脑卒中病史者,选择强效他汀类药物治疗时亦应更加谨慎(ⅠB)。

3.1 不建议常规监测肌酸激酶(CK)水平(ⅢA)

若患者既往有他汀类药物不耐受或肌病史或家族史、典型的肌病临床表现或服用增加肌肉疾病风险的药物,则患者服用他汀类药物后出现肌肉溶解的风险较高,需要监测CK基线水平(ⅡaC)。服用他汀类药物过程中,

若患者出肌肉症状,如疼痛、无力、僵硬、痉挛、乏力或易疲劳,除监测CK水平(ⅡaC)之外,可按以下原则评估并处理:起始他汀类药物治疗之前应详细询问既往或目前肌肉症状病史,避免不必要的停药。服药过程中若出现无法解释的严重的肌肉症状或疲劳症状加重,则立即停药,并检测CK、肌酐水平,查尿液分析有无肌红蛋白尿以明确是否存在横纹肌溶解。若轻中度肌肉症状有加重趋势,则明确病情严重程度之前停用他汀类药物,并检查患者是否存在加重肌肉症状风险的其他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肾脏或肝脏功能减退、风湿性疾病如风湿性多肌痛,类固醇肌病、维生素D缺乏等)。停药后若肌肉症状消失,且无明确禁忌证,则给予患者服用低剂量相同他汀类药物,以明确服用他汀类药物与肌肉症状是否存在因果关系。若因果关系存在,则停药,待肌肉症状缓解后换用低剂量其他种类他汀类药物继续治疗;若因果关系不存在,患者可耐受低剂量他汀类药物,则逐渐加量至所能耐受的最大剂量。他汀类药物停用2个月后若肌肉症状未完全缓解,CK水平未降至正常范围,则需考虑是否存在其他引起肌肉症状的原因。确定肌肉症状与他汀类药物无关或增加肌肉症状风险的疾病已被治疗的情况下,建议继续服用初始剂量他汀类药物(ⅡaB)。

3.2 他汀治疗前需检测肝脏ALT基线水平(ⅠB)

用药过程中,若出现提示肝脏毒性增高的临床表现(如易疲劳或无力、食欲欠佳、腹痛、尿液颜色深或皮肤或巩膜黄染),则需监测肝脏功能变化(ⅡaC)。若连续两次监测LDL-C水平均<1.0 mmol/L,则需考虑将他汀类药物减量(ⅡbC)。辛伐他汀起始剂量80 mg/d或将其增量至80 mg/d 无临床益处,甚至有害(ⅢA)。

3.3 初发糖尿病的筛查

应依据最新糖尿病筛查指南对服用他汀类药物治疗的患者进行初发糖尿病的筛查,若糖尿病诊断成立,则应鼓励患者积极改善生活方式、坚持身体锻炼、维持体质量达标、戒烟并继续他汀类药物治疗以降低ASCVD 风险(ⅠB)。

3.4 其他

对于年龄>75岁、服用影响他汀类药物代谢的其他药物、同时服用多种药物或需复杂药物治疗方案的疾病(如接受器官移植后或HIV治疗)的患者服用任何剂量他汀类药物时需小心谨慎,起始任何降脂药物之前需仔细阅读药物说明书(ⅡaC)。

若患者服用他汀类药物的同时出现精神错乱或记忆障碍,则需排除他汀类药物不良反应的可能及非他汀类药物原因,如服用其他药物、存在全身及神经系统疾病等(ⅡbC)。

4 非他汀类药物安全性建议

4.1 烟酸类药物

启动烟酸治疗之前,应检测肝脏ALT、空腹血糖或HbA1c及尿酸基线水平,并在药物加量至维持剂量的过程中复查上述指标,此后每6个月复查一次(ⅠB)。若出现明显不良反应时,包括肝脏ALT升至正常上限的2~3倍,存在顽固严重的皮肤不适、持续高糖血症、急性痛风发作或无法解释的腹痛或胃肠道症状,新发心房颤动或体质量减轻等,需要停药(ⅢB),并在全面衡量潜在ASCVD风险获益与潜在药物不良反应后决定是否重新启用烟酸类药物(ⅠB)。为减缓皮肤不适的发作频率与严重程度,可小剂量

起始治疗,数周后若能耐受再加大剂量。将烟酸类药物与食物同服或在服药前30 min服用阿司匹林325 mg以减轻皮肤发红症状。若选用缓释剂型,则需在4~8周后将用药剂量由500 mg/d增至最大剂量2 000 mg/d;若选用即释剂型,起始剂量为100 mg每天3次,逐渐增量至3 g/d,分2~3次顿服(ⅡaC)。

4.2 胆酸隔置剂(BAS)(如降胆宁)

当患者空腹TG水平≥3.39 mmol/L,或患有Ⅲ型高脂蛋白血症时,为避免严重高TG血症发生,不应服用BAS(ⅢB)。启用BAS前应检测血脂水平,服药3个月后复查,此后6~12个月复查1次。若TG基础水平在2.80~3.39 mmol/L之间,服用BAS需谨慎,4~6周后复查血脂。若TG>4.5 mmol/L时应停药(ⅡaC)。

4.3 胆固醇吸收抑制剂

服用胆固醇吸收抑制剂依折麦布前需检测肝脏ALT基础水平。若与他汀类药物联用时密切监测ALT变化。当ALT升至正常上限3倍时停用依折麦布(ⅡaB)。

4.4 贝特类药物

由于发生肌肉症状与横纹肌溶解风险明显增高,指南不建议吉非贝齐与他汀类药物联用(ⅢB)。只有当TG>5.6 mmol/L或在降低ASCVD事件方面的获益超过潜在风险时,可考虑非诺贝特与弱效或中效他汀类药物联用(ⅡbC)。启用非诺贝特前通过血清肌酐水平及肾小球滤过率(eGFR)评估肾脏功能,服药3个月后复查,此后每6个月复查1次(ⅠB)。若eGFR<30 ml/1.73 m2,即中重度肾功能不全时不建议应用非诺贝特;若30 ml/1.73

m2≤eGFR≤59 ml/1.73 m2,每日用量不能超过54 mg;若服药过程中eGFR逐渐降至≤30 ml/1.73 m2则需停药(ⅢB)。

4.5 ω-3脂肪酸

重度高TG血症(TG≥5.6 mmol/L)患者应用二十碳五烯酸(EPA)和(或)二十二碳六烯酸(DHA)时应注意胃肠功能紊乱、皮肤改变及出血。

5 他汀类药物管理建议

5.1 他汀类药物疗效及安全性监测

启动他汀类药物治疗或调整用药剂量后4~12周需复查空腹血脂水平,此后每3~12个月复查1次。若有其他临床指征,亦需检测相应指标。坚持改善生活方式、规律服药后,临床上需监测并评估药物疗效及其安全性(ⅠA)。

5.2 优化他汀类药物治疗

对于指南推荐的应用中到高强度他汀类药物治疗的患者,如若不能耐受,则将药物剂量调整至所能耐受的最大剂量(ⅠB)。

5.3 改善药物疗效

若他汀类药物疗效欠佳或患者不能耐受推荐剂量时,应尝试加强患者依从性、严格改善患者生活方式、除外继发原因等措施(ⅠA)。指南对不同种类与剂量他汀类药物的建议如下:高强度他汀类药物治疗通常可使平均LDL-C水平较用药前下降50%以上;中等强度他汀类药物治疗通常可使平均LDL-C水平较用药前下降30%~50%。LDL-C水平及下降百分比仅仅用来评估药物疗效及依从性(ⅡaB)。当患者ASCVD风险较高,且他汀类药物已用至最大强度仍未取得预期疗效时,可在权衡利弊、确认获益大

于风险时加用非他汀类药物类调脂药物。对于具有他汀类药物应用指证但无法耐受他汀类药物治疗者,可在谨慎评估前提下应用非他汀类药物类调脂药物(ⅡaB)。

美国心脏病学会和美国心脏协会成人降胆固醇治疗指南

美国心脏病学会和美国心脏协会成人降胆固醇治疗指南 美国心脏病学会(ACC)与美国心脏协会(AHA)联合颁布了成人降胆固醇治疗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风险指南[1]。该指南以现有研究证据为依据,强调他汀类药物在降低ASCVD风险方面的获益,对ASCVD的一级、二级预防及风险评估、他汀类药物的管理、药物不良反应的处理等方面提出了具体建议。这一指南虽然针对西方人群所制定,但对我国人群的血脂异常管理与ASCVD的防治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现将其要点介绍如下。 1 指南要点 1.1 强调他汀类药物降胆固醇可降低ASCVD风险 指南以多项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结果为依据,明确以下4组患者可由他汀类药物治疗获益:(1)确诊ASCVD者;(2)原发性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4.9 mmol/L);(3)40~75岁、LDL-C为1.8~4.9 mmol/L 的糖尿病患者;(4)无ASCVD与糖尿病,但其10年ASCVD风险≥7.5%者。指南重点强调他汀类药物在ASCVD一级和二级预防中降低ASCVD 风险的重要作用,并对其治疗强度作出了分级推荐(表1)。 表1

不同剂量他汀类药物的降胆固醇幅度 1.2 LDL-C和(或)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治疗目标值缺乏证据 专家组认为目前没有证据支持为不同人群制定相应的LDL-C和(或)non-HDL-C治疗目标。在ASCVD常规预防措施中,对最可能获益人群应用适当强度的他汀类药物治疗可降低ASCVD风险。非他汀类药物治疗的获益/风险比尚待明确。 1.3 更新他汀类药物一级预防风险评估 指南推荐对所有患者评估其10年ASCVD风险,并确定他汀类药物治疗最能获益的对象。启动他汀类药物治疗之前,医生与患者要充分沟通。 1.4 药物安全性建议 多项随机对照试验提示要充分考虑用药安全性问题。指南强调重视他汀类药物不良反应,并为包括肌溶解等在内的不良反应的处理提供临床指导。 1.5 生物标记物与无创性检测的作用 对于不属于上述4组他汀类药物获益人群的患者,可进行相关生物标记物与无创检测,以为风险评估提供更多依据。 2 他汀类药物的应用建议 2.1 ASCVD患者二级预防 临床已诊断ASCVD的患者,若年龄≤75岁,且无用药禁忌,无论性别,均应启动并长期服用大剂量他汀类药物治疗(ⅠA)。若患者不能耐受强效他汀类药物治疗或出现他汀类药物相关性不良反应,可尝试中等强度他

先天性心脏病的护理措施

【护理措施】 1.制定适合患儿活动量的生活制度根据患儿的病情不同区别对待。轻型无症状者应与正常儿童一样生活;有症状患儿应限制活动,避免情绪激动和剧哭,以免加重心脏负担;重型患儿应卧床休息,给予妥善的生活照顾。 2.预防感染向患儿及家长介绍自我保护,防止感染的知识,应避免与感染性疾病患者接触。病室要空气新鲜,穿着衣服冷热要适中,防止受凉。一旦发生感染应积极治疗。 3.供给营养需要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以增强体质。适当限制食盐摄入,还要给予适量的蔬菜类粗纤维食品,以保证大便通畅,重型患儿喂养困难,应特别细心、耐心、少食多餐,以免导致呛咳、气促、呼吸困难等,必要时从静脉补充营养。 4.观察病情变化,防止并发症发生。(l)注意心率、心律、脉搏、呼吸、血压及心杂音变化,必要时使用监护仪监测。(2)防止法洛四联症患儿因哭闹、进食、活动排便等引起缺氧发作,一旦发生可立即置于膝胸卧位,吸氧,通知医师,并做好普萘洛尔、吗啡应用和纠正酸中毒等准备。(3)青紫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由于血液粘稠度高,暑天、发热、多汗、吐泻时体液量减少,加重血液浓缩,易形成血栓,造成重要器官栓塞的危险,因此应注意多饮水、必要时静脉输液。(4)合并贫血者,可加重缺氧,导致心力衰竭,须及时纠正,饮食中宜补充含铁丰富的食物。(5)合并心力衰竭者参阅本章心力衰竭护理。 5.做好心理护理关心患儿,建立良好护患关系,充分理解家长及患儿对检查、治疗、预后的期望心情,介绍疾病的有关知识、诊疗计划、检查过程、病室环境,消除恐惧心理,说服家长和患儿主动配合各项检查和治疗,使诊疗工作顺利进行。 6.健康教育指导患儿及家长根据病情建立合理的生活制度和活动量,维持营养,增强抵抗力,防止各种感染,掌握观察病情变化的知识。行扁桃体摘除术与拔牙时,给足量的抗生素。防止发生感染性心内膜炎。心功能较好者可按时预防接种。定期到医院就诊检查,使患儿能安全达到适合手术的年龄。

2015年度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指南更新解读儿童高级生命支持部分

【指南与解读】2015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指南更新解读——儿童高级生命支持部分 2016-01-06程晔等 点击标题下「蓝色微信名」可快速关注 文章来源:中国小儿急救医学, 2015,22(11): 752-757 作者:程晔刘小娥陆国平 2015年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颁布了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及心血管急救新指南。2010版指南是对危重症患儿特别是存在呼吸和(或)心脏骤停高风险患儿的综合管理与处理,其中包括了与儿童高级生命支持(pediatric advanced life support,PALS)相关的基础生命支持(basic life support,BLS)内容、危重症患儿监护与监管、急救药物与液体给予、心脏骤停处理(包括除颤)、特殊情况的复苏(例如脓毒性休克等)、复苏后处理以及院内转运等方面的内容。2015版新指南主要关注了儿童复苏的关键问题,并非是对2010版指南的全面修订。更新的领域由国际复苏联络委员会(International Liaison Committee on Resuscitation,ILCOR)的一组儿科复苏专家进行选择,围绕着复苏的主题及心脏骤停之前、期间及之后的处理。ILCOR儿科生命支持工作组的专家系统审查了2010版PALS指南,深入了解新的研究进展,制定了18个问题以进一步系统审查。本文将对更新内容进行解读。 1 2015版PALS指南科学总览的更新 1.1心脏骤停前处理

(1)医疗应急团队或快速反应团队对于提高预后的有效性;(2)儿童早期预警评分(pediatric early warning score,PEWS) 对于提高预后的有效性; (3)脓毒性休克复苏时等渗晶体液用量的限制;(4)婴儿和儿童快速紧急气管内插管时使用阿托品为前期用药;(5)存在心肌炎、扩张性心肌病或即将心脏骤停婴儿和儿童的治疗。 1.2心脏骤停时处理 (1)使用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复苏标准复苏的有效性;(2)达到特定目标呼气末CO2(end-tidal CO2,ETCO2)以提高胸外按压技术;(3)心脏骤停期间预测因素对预测预后的可靠性;(4)CPR期间采用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达到特定收缩/舒张压以改善预后;(5)心脏骤停复苏时不使用升压药与使用任意升压药的有效性; (6)除颤难以纠正的室颤或无脉室速使用胺碘酮和利多卡因的效果;(7)除颤的最佳能量。 1.3心脏骤停后处理 (1)采用目标体温管理策略;(2)采用目标PaO2策略;(3)采用目标PaCO2策略;(4)采用静脉液体、强心药和(或)升压药维持目标灌注的措施;(5)采用脑电图以精确预测预后;(6)采用任意心脏骤停后因素精确预测预后。 2 心脏骤停前处理的更新 2.1医疗应急团队/快速反应团队

美国心脏病学会(ACC)和美国心脏协会(AHA)《美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二)

美国心脏病学会(ACC)和美国心脏协会(AHA)《美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 南》(二) 美国当地时间11月13日,由美国心脏病学会(ACC)和美国心脏协会(AHA)联合多个学术机构共同制定的美国新版高血压指南正式颁布。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CHC)组织专家进行了一次线上专家研讨会(查看解读一)。 全国各地的高委会专家第一时间研究了美国2017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的内容,并结合中国的高血压指南以及中国临床实践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本期评述专家为:名誉主委孙宁玲教授、副主委李玉明教授、副主委杨天伦教授、委员张新军教授,分别对指南进行了述评。 名誉主委孙宁玲教授 诊断高血压指南的标准前移,即≥130/80 mmHg 基于美国10年来(2007-2017年)高血压的患病人数增加13.7%,接受药物治疗的仅增加了1.9%(34.2%~36.2%/10年)这样一个特点,同时也基于一些重要的研究,例如SPRINT研究和JAMA的meta分析,

鉴于美国患病人数与治疗人数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别。诊断目标的前移,以及早期血压管理对美国改善高血压所导致的器官损害和疾病具有一定的意义。 药物治疗理念 以10年风险>10%+ 血压≥130/80 mmHg可以启动降压药物的治疗,而前面任何一种状况(仅10年风险>10%或者血压≥130/80 mmHg且<140/90 mmHg)都是以强化的生活方式干预为主的治疗,而不必强调药物治疗。 我们最关心的问题还是:美国指南的这种血压分级理念和治疗理念适合中国吗? 以下几个问题需要思考: (1)要看中国目前有多少血压在≥130/80~140/90 mmHg的人群(2)在这样的人群中,10年心血管风险>10%的有多少? (3)目前的我国的生话方式干预的结果可以使多少人达到血压下降5%~10%的效果 (4)中国目前心血管危险因素(血压、血脂)和心脑血管疾病(冠心病、脑卒中)的直接线性关系是什么?血压高直接导致脑卒中的风险升

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病协会(ACC-AHA)有关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的临床能力评估

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病协会关于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 的临床能力评估 Ⅰ.绪言 内科医生的临床工作权限许可是医疗机构维护卫生质量的基本机制。卫生组织授权联合委员会要求连续的临床工作人员权限许可,以申请者的评估为基础而非医学工作细则中的专业标准。内科医生自身也负责确认构成专业能力的标准及相应地评估其同事的工作。但是,对内科医生的知识与能力的评估过程通常受限于评估者自身的知识及汲取正确信息的能力,由于需要权限许可的高度专业操作的不断涌现,这些问题变得更加复杂了。 ACC/AHA/AIP/ASIM关于临床能力的工作组成立于1998年,致力于形成建议,这些建议为实现和维持特定心血管设备、操作或技术的充分应用提供必要的认识性的和技术性的技能。这些文件是以证据为基础的,如果没有证据,则专家的意见用于形成建议。 这些文件不包含特定设备的适应证或禁忌证。建议用于帮助那些判断心血管卫生关怀提供者能力的人,这些提供者包括初次执业者和(或)已执业者及经历定期专业性检验审查的执业者。能力评估是复杂和多方面的,所以单一建议并不是完备的或适合于判定所有能力。 ACC/AHA/AIP-ASIM工作组尽其努力避免任何现存的或潜在利益冲突,这些利益冲突可能由外部关系或ACC/AHA写作委员会成员的个人利益引起,尤其是所有写作委员会成员被要求提供各种与现实或潜在利益冲突的关系的公开评价。这些变化被写作委员会评估并且变化出现后会被刷新。 Ⅱ.引言 A.委员会的组织和证据回顾 本文件是1995年ACP/ACC/AHA心电学临床能力评估的修订版。写作委员会由2名ACC及2名AHA心电学知名专家组成,既代表学术部门也代表私人执业部门。文件由2名ACC提名的评估官员,3名AHA、ACC临床心电生理委员会、临床心脏病学委员会心电学和心律失常分会提名的评估官员,和写作委员会提名的16位具备资格的评审人员评估。2001年8月3日,由ACC评议委员会和AHA科学顾问及协作委员会批准出版。本文件是目前通行的,除非工作组修订或从分发中撤回。另外国际Holter 和无创心电学协会官方委员会也正式认可本文件。 B.临床能力评估的目的 该能力评估是ACC和AHA发展的一系列评估之一,用以评估内科医生在特定操作基础方面的能力。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的充分阅读与解释所需的最基本的教育、培训、经历及必要的有认识力的技术被具体说明。这些最基本的培训和经历的能力建议是在宽泛意上说的,这一点很重要。而对施行于患者的在少见诊断或标准操作的罕见变异的专业性检验,还要求另外的经历或培训。所以即使有较好能力的执业者偶而也会咨询有专业兴趣、经历或能

美国心脏协会发布2015版心脏病和卒中统计报告docx

美国心脏协会发布2015版心脏病和卒中统计报告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马丽媛,陈伟伟 2014年12月17日,《Circulation》杂志在线全文发表了美国心脏协会(AHA)对心脏病和卒中的数据统计报告。在全世界范围内,心血管疾病仍然是死亡的主要原因,每年死于心血管疾病的人数高达1730万人,其中低、中收入国家占据心血管疾病死亡的80%,且男女比例接近。预计到2030年,将有超过2360万的人死于心血管疾病。 这份统计数据更新是由塔夫茨大学的DariushMozaffarian博士和其他AHA统计委员会成员共同完成的。报告中指出,虽然美国心血管病死亡率已经下降,但防控形势依旧严峻。美国心血管病总死亡率为229.6/10万,其中男性为275.7/10万,女性为192.3/10万。与2001年相比,2011年心血管病死亡率下降30.8%,在这10年期间,死于心血管疾病的实际人数平均每年下降15.5%。2011年有78.7万美国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即每天2100人,每40秒一名美国人死于心血管病。2011年,美国心血管病死亡率为31.3%,CVD死亡人数为786 641,占所有死亡疾病的1/3(786641/2515458)。心脏疾病是美国和全球死亡的主要原因,高于肿瘤和其他疾病。 美国20岁以上人群不同性别心血管疾病患病率 (数据来源于美国健康和营养调查2009-2012,数据包括冠心病、心衰、脑卒中和高血压)

美国2011心血管疾病死因构成百分比 2000-2011年,美国人归因于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变化趋势

美国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变化趋势 其他重要数据: 脑卒中:美国20岁或以上者脑卒中的患病率为2.6%,脑卒中患病人数为660万。每年,有79.5万的美国人新发或复发脑卒中,其中脑卒中复发18.5万。在所有脑卒中类型中,缺血性占80%,出血性占10%。与2001年相比,2011年脑卒中死亡率下降35.1%,在这10年期间,死于脑卒中的实际人数平均每年下降21.2%。脑卒中是美国第四大死亡原因,每年造成12.9万人死亡,平均每4分钟就有一名美国人死于脑卒中,占所有死亡的1/20。

美国心脏病学会PAD诊疗指南概述

美国心脏病学会PAD诊疗指南概述 PAD是指除冠状动脉之外的主动脉及其分支动脉的狭窄、闭塞或瘤样扩张疾病. PAD后果严重,包括间歇性跛行、截肢、腹主动脉瘤破裂、严重的高血压和肾功能衰竭,心肌梗死(MI)、卒中和心性死亡发生率也增加。但病程进展隐匿,长时间可能没有临床症状,只有通过较为敏感的检查方法才能够检测出(如测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晚期才表现为肢体血压的变化和临床症状。 由于PAD临床症状不典型,临床医师在诊治患者时应注意询问和观察患者有无PAD表现。PAD表现包括行走时下肢无力或活动受限,足和腿部受伤后伤口不易愈合,直立或斜躺时局限于足或腿部的静息性疼痛,餐后腹痛伴有体重降低,直系亲属腹主动脉瘤病史。 体检时应注意:①患者双上肢血压是否对称,②颈动脉是否存在杂音,③腹部、腰胁部和股动脉处听诊是否有杂音,④估计腹主动脉的搏动和最大直径,⑤触摸肱动脉、挠动脉、尺动脉、股动脉、腘动脉、足背动脉和胫后动脉有无搏动异常,⑥采用Allen试验判断手部血流灌注,⑦检查足部皮肤的颜色、有无破溃和溃疡,⑧远端肢体的体毛消失、营养不良和指趾甲肥厚等表现支持患者存在严重PAD。 下肢PAD 1. 动脉粥样硬化是下肢PAD的主要原因。下肢PAD患者发生缺血性事件的危险增加。下肢PAD患者中仅10%~30%有间歇性跛行症状。大部分下肢PAD患者并没有可以被识别的肢体缺血症状,这部分人群可定义为无症状人群。虽然这部分患者没有典型症状,但是能够检测到动脉功能异常,发生心血管缺血性事件的风险增加。需要注意,无症状的下肢PAD患者的危险因素和有症状的下肢PAD患者相似。两组患者的糖尿病、吸烟史、高血压、高脂血症等的发生率都非常高,所以无论其症状是否典型,下肢PAD患者发生MI和缺血性卒中的危险明显增加。 对于无症状的下肢PAD患者的处理,目前没有证据表明血管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如节段压力测定、双功超声、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和血管造影,能够提供改善预后的附加信息。同样,对这些患者也没有证据表明血管成形术治疗能改善肢体的功能或缓解症状。没有典型间歇性跛行症状的下肢PAD患者应用药物治疗改善下肢功能作用的相对获益也没有证据。对这些患者应强调积极纠正危险因素,改善生活方式。如在高血压和高脂血症的指南中都将下肢PAD列为高危人群,无论有无症状,下肢PAD为冠心病的等危证,治疗目标是降低风险,各方面的治疗达标。 2. 虽然间歇性跛行或体检发现动脉搏动缺失或显著减弱提示下肢PAD,但 检查踝臂指数(ABI)常用于筛查下肢PAD。ABI<0.90诊断下肢PAD的敏感性为90%,特异性为95%。引起静息痛或溃疡的严重下肢PAD的ABI常小于0.40。 3. 下肢PAD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在50岁以下的糖尿病患者伴有一项其他的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年龄在50~69岁之间有吸烟史或糖尿病,年龄在70岁以上,

先天性心脏病护理查房(严选内容)

讲课人:日期:2015年月日 先天性心脏病护理查房 [简要病史] 张玉姣之女,女,出生20分钟,入院诊断:1、新生儿窒息。2、新生儿肺炎。3、足月小样儿。4、先天性心脏病。5心包积液。 [定义] 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是胎儿时期心脏血管发育异常导致的心血管畸形,是小儿最常见的心脏病,发病率是活产婴儿的5‰~8‰左右,而在早产儿中的发病率为成熟儿的2~3倍,在死胎中为活产儿的10倍。 [病因] 先天性心脏病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是遗传和环境因素所致。 一、遗传因素:染色体易位与畸变,单一基因突变,多基因突变和先天性代谢紊乱。 二、环境因素:孕早期宫内感染。 此外,孕妇与大剂量的放射线接触,服用抗癌、抗癫痫药物,患代谢性病症,妊娠早期饮酒、吸食毒品等均可能与发病有关。 [分类] 先天性心脏病的分类可分为: 一、左向右分流型(潜伏青紫型),常见的有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和动脉导管未闭。 1、室间隔缺损: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发病率占小儿先心的25%~40%),根据缺损 部位分4类:①膜部;②漏斗部;③三尖瓣后方;④室间隔肌部。 临床表现:小型室内间隔缺损,无明显症状;中大型室间隔缺损,在新生儿后期及婴儿期可出现喂养困难,吸允是气急、苍白、多汗,生长发育落后,易反复呼吸道感染

和心力衰竭。长期肺动脉高压的患儿多有活动能力的下降,青紫和杵状指。 2、房间隔缺损:占先心发病总数的20%~30%,女孩多见。根据解剖病变的不同可 分为:卵圆孔未闭、第一孔未闭型缺损、第二孔未闭型缺损。 临床表现:缺损小可无症状。缺损大者表现为活动后气促、乏力、易患呼吸道感染和及生长发育迟缓,当哭闹、患肺炎或心力衰竭时,出现暂时性青紫。 3、动脉导管未闭:占先心发病总数的15%~20%,女多于男。根据未闭的动脉导管 大小、长短和形态分3型:①管型;②漏斗部;③窗型。 临床表现:取决于动脉的粗细,导管口细者,分流量小,可无症状。导管粗大者分流量大,影响生长发育,患儿疲劳无力,多汙,易合并呼吸道感染出现气急,咳嗽等。 二、左向左分流型(青紫型),常见的有法洛四联症和大动脉错位。 1、法洛四联症:是存活婴儿最常见的青紫型心脏病,占10%~15%。由4种畸形组 成:①肺动脉狭窄(最主要);②室间隔缺损;③主动脉骑跨;④右心室肥厚。 临床表现:a、青紫,主要表现,出生不明显,3~6个月后渐明显,随年龄的增加而加重。青紫常于唇、球结合膜、口腔粘膜、耳垂、指趾等毛细血管丰富的部位明显。 b、缺氧发作,多发生在2岁以下的患儿,常在晨起时吃奶、大便、哭闹时出现阵发 性呼吸困难、烦躁和青紫加重,严重者可引起突然昏厥、抽搐或脑血管意外,每次发作可持续数分钟到数小时,常能自动缓解。 c、蹲踞症状,婴儿常喜采用胸膝卧位。年长儿多有蹲踞症状,每于行走、活动或站 立过久时,因气急而主动下蹲片刻再行走,是一种无意识的自我缓解缺氧和疲劳的体位。 d、杵状指(趾0长期缺氧,指、趾端毛细血管扩张增生,局部软组织和骨组织也增 生肥大,随后指趾末端膨大如鼓槌状。 三、无分流型(无青紫型),常见肺动脉狭窄和主动脉缩窄。 肺动脉狭窄:占先心发病总数的10%~20%,按狭窄部位不同分为:肺动脉瓣狭窄(最常见)、漏斗部狭窄、肺动脉干及肺动脉分支狭窄。 临床表现:轻度一般无症状,重度主要表现为活动后有气急、乏力和心悸。重症的肺动脉瓣狭窄婴儿期即可发生青紫及右心衰竭。 [主要的护理诊断] 一、自主呼吸受损,与羊水、气道分泌物吸入导致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有关。 二、清理呼吸道无效,与呼吸急促,无力排痰有关。

【实用】-先天性心脏病护理常规

先天性心脏病护理常规 先天性心脏病是心脏胚胎发育畸形或遗留缺损,如左右心房间隔缺损称房间隔缺损,右心室与左心室间隔缺损称室间隔缺损。各处瓣膜均可有狭窄或闭锁,如肺动脉瓣狭窄、主动脉瓣狭窄。心室一侧发育不良或缺如,如左心发育不良、单心室。心脏各腔及动、静脉之间连接异常,如完全性大动脉转位、完全性或部分性肺静脉畸形引流。也可能多种畸形同时存在,如法洛四联症(肺动脉狭窄、室间隔缺损、主动脉骑跨及右室肥厚四种畸形并存)等。临床表现为发绀、呼吸急促、上呼吸道感染、杵状指(趾)、下肢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护理评估】 1、术前评估 1.1、健康史:一般资料、过敏史,本次疾病的类型、特征、发病及以往诊疗及用药过程。 1.2、身体状况 1.2.1、局部表现:评估病人生命体征及心肺功能状况。 1.2.2、全身表现:全面体格检查,了解重要器官功能状态,评估病人的饮食习惯、生长发育和营养状况,评估病人活动能力和自理能力,判断其对手术的耐受力。 1.2.3、辅助检查:实验室检查、心电图、胸片、超声等影像学检查,及其它特殊检查。 1.3、心理社会状况 1.3.1、认知程度:评估病人及家属对疾病、治疗方案、手术风险、术前配合、术后康复和预后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程度。 1.3.2、心理状态:评估病人对接受手术、可能导致的并发症、生理功能的变化和预后是否存在焦虑、恐惧和无助心理。评估病人常见的心理反应,识别并判断其所处的心理状态。 1.3.3、社会支持系统:评估病人家属的经济承受程度。 2、术后评估 2.1术中情况:手术方式、手术名称和麻醉方式,术中情况。 2.2、身体状况

2.2.1、生命体征 2.2.2、循环和呼吸功能 2.2.3、伤口及引流情况 2.2.4、意识情况 2.3、心理社会状况:了解病人心理感受,评估有无术后心理变化。 2.4、判断预后:评估病人和家属对疾病预后的了解,康复训练和早期活动是否配合。 【主要护理问题】 1、疼痛:与伤口有关。 2、潜在并发症:心律失常、心脏压塞。 3、体液不足危险:与体外循环有关。 4、受伤危险:与机械通气有关。 【护理措施】 1、术前护理 1.1、术前遵医嘱给予抗生素,预防细菌性心内膜炎。 1.2、术日准确测体重,为术中、术后用药作准备。 1.3、正确给氧:发绀患者可低流量吸氧;完全性大动脉转位患者不需吸氧;动脉导管依赖性下肢血流灌注患者禁吸氧。 2、术后护理 2.1、同心脏术后护理。 2.2、先心手术患者多为儿童,应严密观察神志、表情、瞳孔、感觉及四肢活动情况,以便及早发现神经系统合并症。 2.3、监测血电解质:血钾变化,并注意补钙。 2.4、预防低血容量及肺水肿。 【护理评价】 1、患者疼痛减轻 2、并发症得到有效预防或发生后得到及时处理 1、心功能改善,维持有效循环 2、患者无损伤或损伤得到及时处理

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心衰协会心衰管理指南更新解读

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心衰协会心衰管理指南更新解读 2017年5月,美国心脏病学院(ACC)、美国心脏协会(AHA)、美国心力衰竭协会(HFSA)联合发表了2017心力衰竭(简称心衰)管理指南更新,该指南在2013年ACC/AHA心衰管理指南的基础上,结合最新临床研究证据,主要对心衰生物标志物、射血分数降低性心衰(heart failure with reduced ejection fractions,HF-REF)的新型药物治疗、射血分数保留性心衰(HF-PEF)治疗、重要合并症处理及心衰预防进行更新[1]。其中HFrEF新型药物治疗指南更新部分已于2016年5月发布[2]。指南仍强调在临床实践中应遵循指南导向的心衰评估和管理(guideline-directed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 ,GDEM),即对患者的诊治应根据心衰指南中的I类推荐,指南更新的要点如下: 一、生物标志物推荐 血浆利钠肽(NT-ProBNP或BNP)可用于心衰筛查、诊断和鉴别诊断、危险分层、预后评价的多个环节。新的研究数据显示应用钠尿肽进行筛查,并进行早期干预可预防心衰发生,故指南推荐对心衰高危人群(心衰A期)使用利钠肽进行早期筛查,然后接受专业团队的管理,进行GDMT 早期干预,可预防左室功能障碍(收缩性或舒张性)或新发心衰(IIa,B-R)。对有呼吸困难的患者应进行利钠肽检测,以诊断或排除心衰(I,A);慢性心衰患者推荐使用利钠肽进行预后评估或额外风险分层(I,A);急性失代偿性心衰患者入院时利钠肽和/或心脏肌钙蛋白水平有助于预后评估

(I,A);心衰患者在出院前的利尿钠肽水平有助于判断出院后患者预后(IIa,B-NR)。其他生物标志物(例如心肌损伤或纤维化生物标志物,可溶性ST2受体, galectin-3, 高敏心脏肌钙蛋白)也有助于对慢性心衰患者进行危险分层(IIb,B-NR)。 利钠肽主要由心室肌合成和分泌,除心衰患者中升高,其他心脏情况中(如急性冠脉综合征、心脏瓣膜病、心包疾病、心房颤动、心肌炎等)以及一些非心血管情况也会引起升高,临床使用时要结合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进行分析。 二、HF-REF心衰药物治疗更新 新指南对有症状的慢性HF-REF患者的治疗步骤有了更清楚的推荐(见图1),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长期的过度激活在心衰的病理生理机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阻断RAAS 的药物目前已然成为了心衰治疗的基石。基于最新的随机临床试验,新药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angiotensin receptor–neprilysin inhibitor (ARNI),valsartan/sacubitril]和伊伐布雷定治疗能够给HF-REF患者带来获益。指南推荐RAAS抑制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ngiotensin receptor antagonists,ARB)、ARNI]联合β阻滞剂(部分患者使用醛固酮拮抗剂)治疗,可降低HF-REF患者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均为I类推荐,其中ACEI/ARBs/ARNI的证据水平分别为A/A/B-R。对于慢性纽约心脏学会(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 NYHA)心功能分级II或III级的HF-REF患者,如果能耐受ACEI或ARB治疗,建议更换为ARNI以进一

先天性心脏病的护理(优.选)

先天性心脏病的护理 90%以上属多发性原因 先天性心脏病的病因大致分内因和外因两大类,内因即遗传因素,如染色体异常和基因畸变,外因中较重要的因素为室内病毒感染如风疹、腮腺炎、流行性感冒等,在怀孕最初的3个月是影响心脏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容易罹患先天性心脏病的危险时期。 有些准妈妈在孕初期没有察觉到已经怀孕,服用了一些药物和接受了X光的照射,这样胎儿都可能因此而罹患先天性心脏病,几率大概在30%左右。高龄产妇也是造成婴儿先天性心脏病的一个危险因子,35岁以上的高龄产妇生出唐氏征婴儿的比例较高,这些婴儿有25% 的几率会患上先天性心脏病。 其实,由于上述原因造成的先天性心脏病还算是少数,还有约90%的患病原因不是十分明了,与许多因素均有关系,属多发性原因,如环境因素,在高原地区动脉导管未闭的发病率就较高,这说明高原环境可能是发病因素之一。 预防从孕期开始 正如前面所说,先天性心脏病的病因多是多发性的,所以预防就显得格外重要,在现在大多数病因尚不明了的情况下,预防工作更是要及早开始,力求细致。有专家研究指出,先天性缺陷产生的主要原

因是人们自我保健意识不够,所以,预防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应从孕前及孕期开始。 孕前保健很重要,想要宝宝的夫妇应该实施严格的预防措施:孕前合理膳食、禁烟限酒,远离有毒有害物质,适量补充叶酸;女性应在妊娠前适当增加营养,加强体育锻炼,以增强抗病能力;长期接触放射线或接受放射线治疗者,要在脱离放射线半年后再妊娠;经常接触各种农药、化学药物的女性应加强防护措施;不用或少用四环素、磺胺和激素类药物,不用含激素的化妆品。 孕期按时进行产检,对胎儿是否患有遗传性疾病和先天缺陷及时做出诊断。 此外,建议糖尿病、癫痫等病的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决定是否怀孕以及怀孕的时间。 早发现,早治疗 先天性心脏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紫绀型及非紫绀型。紫绀型即出生后婴儿口周及四周末梢出现青紫,尤以哭闹时明显;非紫绀型婴儿早期无症状,往往在查体时发现心脏杂音,经超声波检查后确诊。 为了尽早发现异常,年轻父母应注意以下情况: 如果新生儿出生时体重较轻,早产、临产时有过窒息,经抢救后发现面色青紫或有心脏杂音,应考虑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可能。 观察婴儿出生后皮肤是否持续紫绀;孩子是否反复出现神志不清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护理常规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护理常规 先天性心脏病是胎儿时期心脏及大血管发育异常导致的畸形,是儿童最常见的心脏病,发病率约占活产婴儿的0.7%左右,早产儿为足月儿的2~3倍。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中最常见的是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法洛四联症和大动脉错位,护理常规如下: 1. 心理护理 关爱患儿,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充分理解家长及患儿对检查、治疗、预后的期望心情;要鼓励患儿进行适当的活动或游戏,鼓励患儿与正常儿童接触,以建立正常的社会行为方式,使患儿保持精神愉快,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主动配合检查及治疗。消除恐惧心理、乐观态度、坚持服药。 2. 一般护理 应保持病室环境安静,阳光充足,空气清新,室内温、湿度适宜。床铺清洁、舒适,被褥、衣着合适。建立合理生活制度,安排好患儿作息,减少心脏负担、保证患儿充分休息与睡眠,根据病情安排适当活动量。有症状患儿应限制活动,避免情绪激动和大哭大闹,严重患儿应卧床休息。各种诊疗、护理操作动作宜轻、快,并应集中在同一时间内完成,以避免多次扰动患儿。患儿烦躁不安时可适当给予镇静剂。 3. 饮食护理 注意营养搭配,供给充足能量、蛋白质和维生素,保证营养需要,增强体质,以提高对手术的耐受。小儿喂养困难者要慢喂,宜少量多餐,避免吃奶时呛咳和加重呼吸困难。合并心功能不全的患儿防喂食过饱,人工喂养儿奶嘴出奶孔不可太细,以免增加吸吮时体力消耗,喂养过程中,应拔出奶嘴驱气后再喂,如出现发绀加重,应暂停喂养,并给予氧气吸入,待缺氧症状改善后,再行喂养,必要时从静脉补充营养。年长儿可鼓励集体进餐,以提高食欲。心功能不全时有水钠潴留,应根据病情,采用无盐饮食或低盐饮食。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 4. 病情观察,预防感染

美国心脏协会(AHA)公布了2015版心肺复苏指南,以下为该指南的10大更新要点

美国心脏协会(AHA)公布了2015版心肺复苏指南,以下为该指南的10大更新要点: 1、首次规定按压深度的上限:在胸外按压时,按压深度至少5厘米,但应避免超过6厘米。 旧指南仅仅规定了按压深度不低于5厘米。新指南认为,按压深度不应超过6厘米,超过此深度可能会出现并发症,但指南也指出,大多数胸外按压不是过深,而是过浅。 对于儿童(包括婴儿[小于一岁]至青春期开始的儿童),按压深度胸部前后径的三分之一,大约相当于婴儿4厘米,儿童5厘米。对于青少年即应采用成人的按压深度,即5~6厘米。 2、按压频率规定为100~120次/分。 原指南仅仅规定了每分钟按压频率不少于100次/分,但一项大样本的注册研究发现,如果按压频率(超过140次/分)过快,按压幅度则不足。 指南也指出,在心肺复苏过程中,施救者应该以适当的速率(100至120次/分)和深度进行有效按压,同时尽可能减少胸部按压中断的次数和持续时间。 新指南规定,胸部按压在整个心肺复苏中的目标比例为至少60%。 指南把心肺复苏与驾车行驶进行了比较。在驾车行驶时,一天行驶的里程数不仅受行驶速度影响,还受中途停顿的次数和时间影响。以60英里/小时的速度不中断行驶,则实际行驶距离为一小时60英里。以60英里每小时的速度行驶,但中途停顿10分钟,则实际行驶距离为―小时的英里。停顿越频繁,停顿时间越长,则实际行驶里程越少。 3、为保证每次按压后使胸廓充分回弹,施救者在按压间隙,双手应离开患者胸

壁。 原指南仅建议,每次按压后,施救者应让胸廓完全回弹,以使心脏在下次按压前完全充盈。如果在两次按压之间,施救者依靠在患者胸壁上,会妨碍患者的胸壁会弹。 4、无论是否因心脏病所导致的心脏骤停,医护人员都应提供胸外按压和通气。旧版指南仅指出,急救人员和院内专业救援人员都可为心骤停患者实施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 5、关于先除颤,还是先胸外按压的问题,新指南建议,当可以立即取得体外自动除颤器(AED)时,应尽快使用除颤器。当不能立即取得AED时,应立即开始心肺复苏,并同时让人获取AED,视情况尽快尝试进行除颤。 6、当患者的心律不适合电除颤时,应尽早给予肾上腺素。 有研究发现,针对不适合电除颤的心律时,及早给予肾上腺素可以增加存活出院率和神经功能完好存活率。 7、新指南建议,所有疑似心源性心脏骤停患者,无论是ST段抬高的院外心脏骤停患者,还是疑似心源性心脏骤停而没有心电图ST段抬高的患者,也无论其是否昏迷,都应实施急诊冠状动脉血管造影。 8、患者若在急诊科出现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而医院不能进行冠脉介入治疗(PCI),应立即转移到PCI中心,而不应在最初的医院先立即接受溶栓治疗。 如果SEMEI患者不能及时转诊至能够进行PCI的医院,可以将先接受溶栓治疗,在溶栓治疗后最初的3到6小时内,最多24小时内,对所有患者尽早转诊,进行常规血管造影,不建议只在患者因缺血需要血管造影时,才转诊。

先天性心脏病护理查房

讲课人: 日期:2015年月日 先天性心脏病护理查房 [简要病史] 张玉姣之女,女,出生20分钟,入院诊断:1、新生儿窒息。2、新生儿肺炎。3、足月小样儿。 4、先天性心脏病。5心包积液。 [定义] 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就是胎儿时期心脏血管发育异常导致的心血管畸形,就是小儿最常见的心脏病,发病率就是活产婴儿的5‰~8‰左右,而在早产儿中的发病率为成熟儿的2~3倍,在死胎中为活产儿的10倍。 [病因] 先天性心脏病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就是遗传与环境因素所致。 一、遗传因素:染色体易位与畸变,单一基因突变,多基因突变与先天性代谢紊乱。 二、环境因素:孕早期宫内感染。 此外,孕妇与大剂量的放射线接触,服用抗癌、抗癫痫药物,患代谢性病症,妊娠早期饮酒、吸食毒品等均可能与发病有关。 [分类] 先天性心脏病的分类可分为: 一、左向右分流型(潜伏青紫型),常见的有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与动脉导管未闭。 1、室间隔缺损: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发病率占小儿先心的25%~40%),根据缺损 部位分4类:①膜部;②漏斗部;③三尖瓣后方;④室间隔肌部。 临床表现:小型室内间隔缺损,无明显症状;中大型室间隔缺损,在新生儿后期及婴儿期可出现喂养困难,吸允就是气急、苍白、多汗,生长发育落后,易反复呼吸道感染与心力

衰竭。长期肺动脉高压的患儿多有活动能力的下降,青紫与杵状指。 2、房间隔缺损:占先心发病总数的20%~30%,女孩多见。根据解剖病变的不同可分为:卵圆孔未闭、第一孔未闭型缺损、第二孔未闭型缺损。 临床表现:缺损小可无症状。缺损大者表现为活动后气促、乏力、易患呼吸道感染与及生长发育迟缓,当哭闹、患肺炎或心力衰竭时,出现暂时性青紫。 3、动脉导管未闭:占先心发病总数的15%~20%,女多于男。根据未闭的动脉导管 大小、长短与形态分3型:①管型;②漏斗部;③窗型。 临床表现:取决于动脉的粗细,导管口细者,分流量小,可无症状。导管粗大者分流量大,影响生长发育,患儿疲劳无力,多汙,易合并呼吸道感染出现气急,咳嗽等。 二、左向左分流型(青紫型),常见的有法洛四联症与大动脉错位。 1、法洛四联症:就是存活婴儿最常见的青紫型心脏病,占10%~15%。由4种畸形组成: ①肺动脉狭窄(最主要);②室间隔缺损;③主动脉骑跨;④右心室肥厚。 临床表现:a、青紫,主要表现,出生不明显,3~6个月后渐明显,随年龄的增加而加重。 青紫常于唇、球结合膜、口腔粘膜、耳垂、指趾等毛细血管丰富的部位明显。 b、缺氧发作,多发生在2岁以下的患儿,常在晨起时吃奶、大便、哭闹时出现阵发性 呼吸困难、烦躁与青紫加重,严重者可引起突然昏厥、抽搐或脑血管意外,每次发作可持续数分钟到数小时,常能自动缓解。 c、蹲踞症状,婴儿常喜采用胸膝卧位。年长儿多有蹲踞症状,每于行走、活动或站立 过久时,因气急而主动下蹲片刻再行走,就是一种无意识的自我缓解缺氧与疲劳的体位。 d、杵状指(趾0长期缺氧,指、趾端毛细血管扩张增生,局部软组织与骨组织也增生肥大,随后指趾末端膨大如鼓槌状。 三、无分流型(无青紫型),常见肺动脉狭窄与主动脉缩窄。 肺动脉狭窄:占先心发病总数的10%~20%,按狭窄部位不同分为:肺动脉瓣狭窄(最常见)、漏斗部狭窄、肺动脉干及肺动脉分支狭窄。 临床表现:轻度一般无症状,重度主要表现为活动后有气急、乏力与心悸。重症的肺动脉瓣狭窄婴儿期即可发生青紫及右心衰竭。 [主要的护理诊断] 一、自主呼吸受损,与羊水、气道分泌物吸入导致低氧血症与高碳酸血症有关。 二、清理呼吸道无效,与呼吸急促,无力排痰有关。 三、体温调节无效,与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有关。 四、营养抽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困难,喂养不耐受有关。

解读2019美国心脏病学协会美国心脏学会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指南

解读2019美国心脏病学协会/美国心脏学会心血管疾病一 级预防指南 摘要 2019美国心脏病学协会(ACC)/美国心脏学会(AHA)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指南更加强调生活方式在一级预防中的重要性之外,还将社会因素纳入以患者为中心的心血管疾病(CVD)综合防控策略。建议临床医生应评估影响个人健康的社会决定因素,以指导治疗决策。该指南内容主要包括:一级预防的总体建议、生活方式因素、CVD风险的生物学因素及其他因素、经济学成本和价值的考虑。我们从指南中摘取一些重要内容予以解读,同时对我国未来一级预防工作提出一些建议。 2019年3月,2019美国心脏病学协会(ACC)/美国心脏学会(AHA)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指南(以下简称2019一级预防指南)发布[1],该指南除了更加强调生活方式干预的重要性外,还将社会因素纳入以患者为中心的心血管疾病(CVD)综合防控策略。建议临床医生应评估影响个人健康的社会决定因素,以指导治疗决策。2019一级预防指南主要内容包括一级预防的总体建议、生活方式因素、CVD风险的生物学因素及其他因素、经济学成本和价值的考虑。 一、2019一级预防指南主要内容概要

2019一级预防指南不仅强调生活方式干预的重要性,还涉及影响人类健康的社会因素与经济学因素。主要内容包括:(1)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心力衰竭和心房颤动的最重要的方法是提倡健康生活方式。(2)基于团队的护理方法是预防CVD的有效策略。(3)临床医生应评估影响个人健康的社会决定因素,以指导治疗决策。(4)对于40~75岁成年人应进行10年ASCVD风险评估;风险评估中增加了风险增强因素,指导被选定的个人进行预防干预决策。(5)所有成年人都应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多吃蔬菜、水果、坚果、全谷物、动物蛋白(瘦肉、鱼),尽量少吃反式脂肪、加工肉类、精制碳水化合物和甜味饮料。(6)建议超重或肥胖的成年人减重。(7)成人每周应至少进行150 min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或75 min高强度有氧运动。(8)对于成年2型糖尿病患者,建议通过改善饮食习惯和增加运动改善血糖控制。如果需要药物治疗,二甲双胍是一线治疗药物,其次考虑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或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9)评估门诊每位成年人的吸烟情况,并且强烈建议和指导吸烟者戒烟。(10)因为缺乏净获益,阿司匹林在ASCVD一级预防中应慎用。(11)对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升高(≥4.9 mmol/L或≥190 mg/dl)患者、40~75岁的糖尿病患者,以及经临床风险评估确定有明确ASCVD风险的患者,采用他汀类药物降胆固醇。(12)建议对所有成年高血压患者进行非药物干预。对于需药物治疗者,其血压控制目标一般应<130/80 mmHg(1 mmHg=0.133 kPa)。(13)有限医疗资源的成本和价值考虑。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护理常规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护理常规 先天性心脏病就是胎儿时期心脏及大血管发育异常导致的畸形,就是儿童最常见的心脏病,发病率约占活产婴儿的0.7%左右,早产儿为足月儿的2~3倍。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中最常见的就是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法洛四联症与大动脉错位,护理常规如下: 1、心理护理?关爱患儿,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充分理解家长及患儿对检查、治疗、预后的期望心情;要鼓励患儿进行适当的活动或游戏,鼓励患儿与正常儿童接触,以建立正常的社会行为方式,使患儿保持精神愉快,树立战胜疾病的 信心,主动配合检查及治疗。消除恐惧心理、乐观态度、坚持服药。 2、一般护理?应保持病室环境安静,阳光充足,空气清新,室内温、湿度适宜。床铺清洁、舒适,被褥、衣着合适。建立合理生活制度,安排好患儿作息, 减少心脏负担、保证患儿充分休息与睡眠,根据病情安排适当活动量。有症状患儿应限制活动,避免情绪激动与大哭大闹,严重患儿应卧床休息。各种诊疗、护理操作动作宜轻、快,并应集中在同一时间内完成,以避免多次扰动患儿。患儿烦躁不安时可适当给予镇静剂。 3、饮食护理 注意营养搭配,供给充足能量、蛋白质与维生素,保证营养需要,增强体质,以提高对手术的耐受。小儿喂养困难者要慢喂,宜少量多餐,避免吃奶时呛咳与加重呼吸困难。合并心功能不全的患儿防喂食过饱,人工喂养儿奶嘴出奶孔不可太细,以免增加吸吮时体力消耗,喂养过程中,应拔出奶嘴驱气后再喂,如出现发绀加重,应暂停喂养,并给予氧气吸入,待缺氧症状改善后,再行喂养,必要时从静脉补充营养。年长儿可鼓励集体进餐,以提高食欲。心功能不全时有水钠潴留,应根据病情,采用 4.病情观察,预防感染无盐饮食或低盐饮食。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 监测患儿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心率、心律及心脏杂音的变化。注意观察青紫程度、饮食及活动耐力的变化。病室内要空气新鲜,温度保持在18~20℃,温度55%~65%,避免与感染性疾病接触。 3、对症护理? 3.1、预防感染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抵抗力弱,易发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