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对语言学的认识

我对语言学的认识

我对语言学的认识
我对语言学的认识

我对语言学的认识

语言学,顾名思义,是研究语言的科学。语言是语言学的研究对象。语言现象是人类社会普遍具有的现象,是人类生活中最司空见惯的现象。语言现象在我们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我们日常生活中总是以言语的形式与他人交流互动。语言学就是研究我们日常生活交际中所使用的语言的发展规律以及语言所表现的结构,当然这个语言既包括声音形式的口语,也包括了我们读书看报所涉及的书面语。

语言现象是最早纳入人类研究视野的现象之一。语言学的发展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古城。中国、印度、希腊-罗马是语言学的三大发源地,在传统语文学的研究上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其中,中国传统的语言研究主要是围绕着解读文言文典籍的需要进行的。

语言本身的构造很复杂,需要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进行研究。通常来说,语言系统大致可以分为语音、语法、词汇等几个子系统。正是这几个子系统才会构成纷繁复杂的语言结构。也正是因为语言结构的复杂,变化多端,所以我在学习的过程中才会困难。

由于语言用于日常交际互动,语言与社会生活也有密切的关联。语言既有自身结构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同时也与人类自身以及社会环境存在着密切的关联。语言学除了关注语言本体的结构性质和发展规律,同时也要探究语言系统与人、与社会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可以说,语言的发展变化是随着时代发展变化而变化的,语言的变化反应这社会生活的变迁。语言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关系,是语言研究的最根本的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思想的进步,语言学和各个时代的自然科学思潮同样体现出密切的相关性。语言学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联系的桥梁。在历史上,语言研究曾为解读古代经典、继承传统文化提供了基本保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体系的完善,语言学的应用价值越来越广泛。语言学在科学发展中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语言学既有作为基础学科的魅力和学术价值,同时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是一门既有悠久历史又具有科学前沿性的充满活力的科学。

那语言的功能有什么呢?第一功能是社会功能。语言的信息传递功能,是最基本的社会功能。同时语言还有人际互动功能。在人际互动过程中它使语言作为说话者和听话者之间交际互动的工具。语言的第二功能是思维功能。语言是社会现象,是社会的交际工具,同时也是心理现象,是人类思维的工具。思维功能是语言功能的另一重要方面。在思维功能方面,儿童语言习得与思维发展有密切的联系。儿童学习语言的过程是考察语言与思维的关系的一条很好的途径。儿童的思维和认知的发展在语法掌握方面有更明显的体现。除了儿童,聋哑人同样也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像这样的视觉符号成为聋哑人中重要的表达方式。教会聋哑人观察和模仿常人说话时的口型,是帮助他们掌握语言的另一条途径。思维能力的普遍性和思维方式的特殊性,与语言性质是密切相关的。人类语言既有全人类的普遍性,也具有不同语言结构的特殊性,二者都是语言学所要探究的是深入认识语言的本质所不能忽略的。

在学习语言学的过程当中,我认为有一个整体的框架很重要。我们应该知道语言学的分类,能在脑海里有分支图,从而使我们自己能够对每个分支图下的内容有比较深入的了解。语言学虽然听上去非常空洞让人觉得概念很大,但其中的学科分支是很细很密,非常有意思的。他不仅是文科,还与理科有密切的联系,所以学习研究语言学很锻炼人,很有意义。但是,由于语言自身的复杂性和我们对于语言的了解还不够深入,有关语言的理论非常复杂。虽然我们所学的课程只是全部语言理论的一部分,但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还是为大量而抽象的理论所困扰。同时,因为语言学纲要是从概论性质阐述语言学,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涉及到之前学过的《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我们也要融会贯通,及时复习掌握大纲。所以,我们在学习这门课程中要注意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

浅谈对语言学的认识

浅谈对语言学的认识 语言学如同它研究的对象——人类语言那样普通显现,没有什么特别艰涩的,这是大多普通人在第一感观中的认识。这样可以说是将语言学简单而且表面化,这是肤浅的理解,如此这样,就无法深刻的探索得语言学的本质。 那为什么大家会如此的认识而且还很固执的笃信自己的判断 呢?这是因为视野,大众只是看到了语言在自己存在的时代,自己生活的群体间的交流。也就因为视野决定了对语言格局的把握,决定了对语言区间的把握。 语言的区间存在多样性,有历史的区间,有地域的区间,特别还有未来的区间,而种种区间间有距离,有距离也就构成了交流的障碍。单从语言讲,它是用来沟通人类情感的,它是人类感情、思想、智慧的载体,而一种天然的距离阻隔了今日与历史的对话,本土与异域的交流,今天与未来的传承,那么语言学作为以人类语言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就为消除这种障碍构筑彼此对接的轨道,以一种平台使他们交流畅通。交流才是语言的本质,交流流畅是语言学的功能所在。 我们若只认识到语言学在人类语言交流的本质职能,也无法深刻的理解语言学,而只是使语言学平面化,不能使其主动影响社会交流的功能,也就削减了它的职能。我们还要在语言发展的轨迹上,以一种科学态度审视,揭示其本质。 语言不仅是讲述客观事实,而更重要的是那是人类情感表达的载体。语言在传递中发生了变化,如遗失现象,还特别的是反义现象,

这些特点也就是语言学存在的意义,那么情感就为语言的发展的隐性动力,而情感抉择是人类价值观,世界观的外征,是自我意识的展示。这就是我们依语言的表现特征探知一个时期一个人群的情感特征,从而解读他们的心理。

语言的发展当然不只在主观因素,还有众多客观因素,而客观因素的共同特征就是:语言的不通存在,他们彼此要在碰撞中融合。例如我们中国语言,我们普通话是以北方语调为基础,而就在北方语言区上也依然存在历史进程中传递下来亦然消失的语言的痕迹,特别表现在口语上,更具体讲如陕西人说“快”它不是一个字,而是一连串的“音读”我们即就是用音标也无法注明。 语言学作为研究人类语言的学科,在不同历史环境下其研究的主体也发生变化,最早期以研究古代文献和书面语为主,由此,在教育部发达历史环境下,以此沟通学习者与先贤们智慧、情感上的共鸣。而今天,我们语言学则以当代语言和口语为主,为何?因为今天教育的发达普及,群体间拉近了沟通交流的重心,那么彼此重合度高了,而促使这一切发生的一个原因就是全球一体化,文化碰撞成为了一种必然,而彼此的抵触融合在所难免。我们的语言体系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从而引进了音标,此为国际通用。还有在文化融合中我们自己的主观努力的结果,也是彼此有借鉴。如字体我们由过去繁体字表象功能更强,而简化字叙述性更强。而音标的引入,还有我们语言教育的一种取向,使我们汉语与英语这两种语言体系有彼此影响。用音标字母表示词语,而且还有讲汉语总是掺杂英文单词,这已是

认知语言学主要内容

一、认知语言学的起源 二、主要内容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当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实验学科之时,语言的认知研究便已开始。1987年是认知语言学正式的诞生年,虽然此前已有一些零星的文章预示着一种新的语言学理论即将诞生。但是一般认为,这一年出版的Lakoff“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和Langacker“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标志着认知语言学作为一种独立语言学理论的诞生。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主要代表人物是Langacker,Lakoff,Jackendoff, Taylor 和Talmy等人。 认知语言学包括认知音系学、认知语义学、认知语用学等分支,研究内容广,覆盖面大,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一、范畴化与典型理论 语言学在方法论和本质上都与范畴化(categorization)紧密相关。范畴化能力是人类最重要的认知能力之一,是“判断一个特定的事物是或不是某一具体范畴的事例”(Jackendoff , 1983∶77) 。 Labov和Rosch对范畴的研究,打破了范畴的“经典理论”或称“亚里士多德理论”一统天下的局面。“经典理论”认为:范畴是由必要和充分特征联合定义的;特征是二分的;范畴有明确的边界;范畴内的所有成员地位相等。这一理论却

受到了认知科学的有力挑战。Rosch 还提出了“典型理论”(prototype theory) ,认为大多数自然范畴不可能制定出必要和充分的标准,可以公认为必要的标准往往不是充分的;一个范畴的成员之间的地位并不相同,典型成员具有特殊的地位,被视为该范畴的正式成员,非典型成员则根据其与典型成员的相似程度被赋予不同程度的非正式成员地位。例如,在“鸟”范畴内“知更,鸟”常被视为典型成员,而“企鹅”、“驼鸟”等则为非典型成员。当然,一个范畴的典型成员会因不同的人、文化、地理位置而有所不同,但一个范畴中总有典型的。 典型理论对认知科学最有价值的贡献在于它把注意力集中在内部结构上,集中在范畴具有“核心”和“边缘”这个事实上。目前,它已用于语音、句法、词义、语用、语言习得、失语症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二、概念隐喻 隐喻的认知研究可追溯到18 世纪。约在1725 年,意大利哲学家和修辞学家G. Vico就发现了隐喻的认知功能,后在其《新科学》一书中阐述了其认知观点。然而,把隐喻的研究纳入认知语言学领域的重要标志却是Lakoff &Johnson (1980)。认知语言学家认为,比喻性语言与非比喻性语言本质上无甚差别;日常语言中充满了隐喻,完全不带隐喻的句子大概只占极少数。隐喻是“我们对抽象范畴进行概念化的有

认知语言学的社会转向_苏晓军

2009年9月 第32卷第5期 外国语 Journal of Fore i gn Languages September2009 V o.l32N o.5 文章编号:1004-5139(2009)05-0047-05 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 认知语言学的社会转向 苏晓军 (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江苏苏州215006) 摘 要:近年来,认知语言学内部正在出现一种可以称为社会转向的趋势。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把兴趣转向了语言的社会维度,关注语言变异。本文首先讨论这一转向的理据,然后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对国外社会维度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主要成果作一综述,最后对该方向研究的基本特征加以评论归纳。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社会转向;认知社会语言学 The Soci al Turn i n Cognitive L i nguistics SU X i aojun (Schoo l o f Fore ign S t ud ies,S uzhou Un iversit y,Suzhou215006,Ch ina) Abstrac t In recen t years,w it h i n Cognitive L i ngu i sti cs a trend i s emerg i ng that can be ca lled the so cial turn.M ore and mo re researchers have begun to turn t he i r i nterest t o t he socia l di m ension of l anguage and l anguage va riati on.M o ti vati on for this t urn w ill first be d i scussed i n th i s paper,fo llo w ed by a chrono log ical overvie w o f m ajor wo rks abroad i n Cognitive L i nguistics a l ong t he soc i a l d i m ensi on.F ina lly,chief features of research i n th i s d irecti on are d i scussed. K ey word s Cogn iti ve L i nguistics;the soc i a l turn;Cogn iti ve So cio li ngu istics 1.引言 认知语言学的社会转向 是哥本哈根大学的PeterH ar der[1]在由英国社会科学院和英国认知语言学研究会联合主办、布莱顿大学承办的 语言、交际与认知 大会上(2008年8月4-7日)明确提出的。事实上,在波兰克拉科夫举行的第十届国际认知语言学大会(2007年7月15-20日)就辟有 认知社会语言学 的主题分会。预定于2010年3月15-18日在德国科布伦茨-郎道大学举行的第34届国际L AUD研讨会(34th I nter nati onal LA UD Sy mposi u m)的大会主题就是 认知社会语言学:语言变异的结构、概念和文化维度 。可见,在认知语言学内部,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把兴趣转向了语言的社会维度,关注语言变异。 2.认知语言学社会转向的理据 在过去的几十年间,认知语言学倾向于把认知看成研究的全部,而语言则是认知的一部分。换言之,认知语言学强调其 认知 的本质,倾向于从心理学角度看语言,把语言看成人脑中知识组织的一部分。因此,传统的认知语言学研究对语言的内部变异和交际变异不够关注,不考虑语言变化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语言分析或跨语言比较都是在 单一语言 层面上进行的。这种倾向势必会导致对言语社区的同质化和理想化。认知语言学如果真正坚持运用基于用法的(usage base d)的途径研究语言和认知,就不能像乔姆斯基那样研究高度抽象化的语言,而必须探索语言的社会层面。 事实上,不少有识之士早就意识到了这一问题。Langacker[2:376]指出,要研究概念和语法结构的动态性就必然要研究话语和社会交互的动态性,而这一点无疑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必须扩大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范围以

社会语言学导论考试重点

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对象 (一)定义和解释 社会语言学(sociolinguistics)是联系社会各种因素对语言进行的研究,探讨语言在社会环境中的变化、功能及其使用的一般规律。 概括来说对语言的研究大致有四个角度:部研究、外部研究、比较研究、应用研究。 社会语言学属于对语言的外部研究,但并不是纯粹的外部研究。 (二)研究对象的不同界定 1.布莱特(美国)1964 (1)说话人的身份; (2)听话人的身份; (3)言语事件的社会环境; (4)社会方言的分析; (5)言语行为的社会评价; (6)语言变异的程度; (7)社会语言学的实际应用。 2.礼德(英国) (1)语言宏观社会学、语言人口统计学; (2)双语、多语、多方言研究; (3)语言规、语言发展和规化; (4)语言混合; (5)社会方言; (6)社会语言学和教学; (7)言语的人种史、语言环境; (8)语域和言语能力; (9)语言变化的社会因素; (10)语言和社会化及其传播; (11)社会语言学的方法; (12)语言体系的功能理论; (13)语言相对性; (14)话语理论; (15)人种方法论的语言学。 3.祝畹瑾《社会语言学概论》(1992) 总的来说,社会语言学研究的对象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1)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语言状况如双语、多语或多方言状况,以及各类言语共同体使用语言的状况和特征; (2)各类语言变体的构造特点及其社会功能; (3)社会以及不同集团对各种语言或语言变体的评价和态度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效应;(4)由于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等原因以及语言接触所引起的语言变化的方式和规律;(5)交际情景与选择语码之间的关系以及语码选择与人际关系的相互作用。 4.戴庆厦《社会语言学概论》(2004) (1)社会因素(阶级、阶层、职业等)对语言结构的影响; (2)个人因素(年龄、性别、性格等)对语言的影响; (3)语言政策、双语等; (4)社会因素引起的语言关系,如语言接触、语言融合;

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

————————————————————————————————作者:————————————————————————————————日期: ?

近年来,认知语言学已经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语言学的重点,认知语言学能很好地解释一些其他语言学理论无法解释的语言现象。认知语言学反映了人类认知过程。英语倒装句作为复杂的语言学现象引起很多语言学家的关注。各种不同的语法学派,语言学家和学者在不同的方面做出了很多贡献,但是由于这一复杂的句法特征,很多研究不能系统地解释倒装句。本文以象似性理论为认知原理,对英语倒装句中全部倒装,部分倒装及修辞性倒装进行解释,认为象似性尤其是接近象似性原则和顺序原则是形成倒装的主要原因。 关键字:象似性;倒装句;象似性原则

倒装句作为一种语法形式,是当今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传统理论对倒装的研究忽视了语言外部的因素,未重视认知对语序的制约作用,研究不够全面。 本文以认知理论为基础,对英语倒装句进行分析研究,以象似性原理为理论为依据,对英语中的不同倒装现象进行了分析和解释。在对句首倒装成分做出解释的基础上,本文对倒装句中动词全部活部分出现于主语之前的情况进行了解释,认为邻近象似性是英语倒装句中动词或全部或部分地随着突显成分提到主语之前的原因。 2 文献综述 国内外学者对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做出了很多贡献,如王寅著的《认知语言学》,赵艳芳的《认知语言学概论》,Lackoff. G& M. Johnson’s MetaphorsWe Liveby等等。所以,以期刊、论文方式讨论倒装句的研究出了许多成果。传统研究主要是从修辞、句法、语用和语篇的角度进行的。徐盛桓,以语料统计为依据,研究英语倒装句,认为倒装是为实现句中各种成分的信息状态合理分布的调节装置,通过调节,使语句的成分有恰当的错位,达到全息的语用目的。余笑,从Verschuern提出的语用综观说出发,探讨英语和汉语中倒装语序的语用功能。发现英汉倒装语序均具有焦点分离突出和情景设定的功能。 而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研究英语倒装句日益增多。杨壮春,用射体(trajectory)-界标(landmark)理论从认知的角度对倒装句的焦点突显功能作出解释,认为倒装句是该理论在语言学中的现实化,它把“射体-界标”转化为“界标-射体”结构形成句末焦点,以使人们注意的焦点落在新信息上,从而达到英语倒装句的凸显效果。更多的是以图形与背景理论为视角,对英语倒装句的焦点凸显功能进行重新阐释,认为英语倒装句符合图形-背景理论中的凸显原则,如王冰营,吕娜;刘先清;王海欧等。 用传统的修辞、句法、语用和语篇的角度进行的分析有其自身的缺陷,仅仅将倒装句认为是一种表示强调手段的句子。而用图形与背景理论分析可以解决为什么句子应该倒装即英语倒装句起始部分的问题,但是却解决不了为什么动词或者功能词应该放在主语前面这样的问题。象似性作为认知语言学中重要的概念,可以进一步研究英语倒装句中的问题。 3倒装句 英语句子的正常语序是主语位于谓语之前,然后是宾语或表语或其他句子成分。如果将全部谓语或谓语的一部分,或将宾语、表语、宾语补足语提到主语之前,就称为倒装语序(Inverted Order)。

走进认知语言学

走进认知语言学 摘要:认知语言学是近年来语言学的研究热点,它是在新的哲学观和认知观基础上,以人们对世界的经验和对世界进行感知和概念化的方法来研究语言的新兴语言学科。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产生发展、定义、基本假设、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五个方面浅谈了对该理论的认识和理解。 关键词:认知;认知语言学;现代汉语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进行思维的工具,为了让语言更好的为人类的交际活动服务,我们必须要研究语言,从不同的角度研究语言,运用各种各样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它的方方面面,这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作为一名在读的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的研究生,我需要掌握各种语言理论知识,不仅要了解旧的语言理论,更要关注最新的学术问题,为以后的现代汉语的学习研究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在语言理论的课堂上,我第一次认识、了解了一种新的语言理论——认知语言学。 一、我对认知语言学的认识 认知语言学是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产生,经过了七八十年代的发展,形成的一个系统而完整的理论体系。认知语言学理论的产生与当时科学理论的大背景是一致的。随着计算机时代的到来,认知科学应运而生,它是一门综合学科,涉及计算机自然语言理解、人工智能语言学、心理学、系统论等多种学科,这其中也包括了认知语言学。 (一)认知语言学的产生与发展 认知语言学发端于20世纪70年代,自80年代中期以来,它的研究范围已扩展到了语言学的各个领域。认知语言学最初是针对“语义”的研究提出来的。美国生成学派以Langacker为首的语义学家们认为语义部分才是句法生成的基础,他们从底层语义关系的研究中得出结论,认为自然语言的句法不是自主的,不能独立于语义,而语义也不能独立于人的认知。至此,他们摆脱了乔姆斯基的句法形式研究,走上了认知语言学的道路,成为了认知语言学的奠基人。

社会语言学

An Analysis of the Features and Causes of Female Language 1401 全雪萍1430100137 Introduction: The study of gender language has a long history. As early as 1922, Jens Otto Harry Jesperson has specially opened up a chapter of “ The Women” in his book Language, which discusses the language differences between men and women. Since the 1970s, some famous scholars such as Lakoff , Trugill and others advanced the study to systematize the study of gender study. In recent years, the studies of “female language” are increasing in many magazines and books, which draws much attention. Many researchers have almost reached the same conclusion that women have their own language. Crosby and Nyquist got the conclusion from their studies: the so-called female language is not existed since women are born, but this kind of language reflects the people in the society always put the female in this position that is hard to change. In our society, the female language is characterized by a lack of social status. In this paper, I will start from the features of female language, and simply discuss the factors of its formation. I.The features of female language Many observers believe that men and women are different in language communication. The female language exists in any language as a widespread phenomenon. Men and women have different choices in expressing ideas when they use the same language. For example, abstract nouns have gender differences in grammar, men call women as “ feminine”, while women call men as “masculine”. The education received by women is that they tone should be soft when they talk; do not refute others; be gentle and modest in language communication; avoid arbitrary or offending others; be aware of overconfidence. The features of female language can be summarized from following aspect:the choice of words, the choice of syntactic and pronunciation and intonation. 1.The choice of words Both men and women have their partial words, which can be said that a considerable number of words have been given the label of “feminine” or “masculine”. Men don?t use( scorned, unwilling to use) some peculiar words in female language that is “ feminine” words. At the same time, women also avoid the “ masculine” expressions. Women often express their feelings without control, they like exaggeration when they talk, so they have th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 of choosing words: 1)Like using exaggerated adjectives, such as divine, charming, cute, gorgeous, heavenly” and so on. Men sometimes also use these words, but they rarely use these words to express the same meaning in terms of tradition. “ What a divine idea!” obviously comes from a woman?s mouth. 2)Like using some degree adverbs to emphasize, also like choosing some adverbs to strengthen adjectives, such as “ so” “quite” etc. Lakoff( 1972) and Tarone (1979) prove that men like using “very” and “really” while women like using “so”. 3)Are good at using some color words, especially some rare color words, such as “ lavender, magenta, aquamarine”.

认知语言学的语境观

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认知语言学的语境观 谢 应 光 (重庆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重庆 400047) 摘 要:本文在有关学者对认知语言学论述的基础上,讨论认知语言学框架中的语境概念。按照认知语言学,人的心智是体验的,是在人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而这种相互作用又依赖于理解并参与这种相互作用的人的心智。在此基础上,本文讨论了认知语言学的经验主义语境观、“激活”语境观和典型语境观。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语境;经验主义;心智;相互作用 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9936(2003)03-0103-05 语境是语用学中常用的概念。在认知语言学中,概念化被认为是语言意义和语法的基础,这似乎与语境概念没有多大关系。其实,认知语言学自有其独特的语境观。为了澄清这个问题,Langacker(1997)曾专门写了一篇论文,题目就叫“认知语义学的语境基础”,说明语言意义的概念观为什么和在多大程度上能够以语境概念为基础。他(1997:240)指出,虽然认知语言学以对心智的研究为中心,但也可以把它描写为社会的、文化的和语境的语言学。本文的目的是在有关学者对认知语言学论述的基础上,讨论认知语言学框架中的语境概念。 一、经验主义的语境观 语用学中关于语境的论述很多。例如,有人把语境看作是上下文,即单词或句子前后出现的语言材料;Searle把语境定义为对理解话语所必须的一组背景假设;(Ungerer&Schmid:,1996:45)Levins on(1983: 22-23)指出,语境指的不是话语的实际情景,而是所选择的在文化和语言上与产生和解释话语有关的那些特征;S perber和Wils on(1995:15)则认为语境是一种心理建构,是听话人对世界所作的假设的一个子集,正是这些假设而不是客观世界的实际状态影响对一句话的解释。在这个意义上,语境并不局限于直接的物理环境或前面刚刚说过的话语,对未来的期待、科学假设、宗教信仰、对往事的回忆、一般性的文化假设以及对说话人心理状态的猜想都可以在对话语的解释中起作用。 虽然上述关于语境的论述也提到了理解话语时的一些主观因素,但R obins on(1997:256)指出,语用学中关于话语理解的假设一般都体现了客观主义的立场,即在谈论语言时,把语言中的规则和结构假定为关于客观世界的客观事实,假定它们是真实而独立于观察者的,把根据这种观察立场所创立的结构转变为心理的结构。认知语言学采取经验主义的语义观对客观主义持批评的态度。而Lakoff和Johns on (1980:192-193)否认有绝对的、无条件的真理,他们指出,真理是相对于我们的概念系统的,而我们的 收稿日期:2002-11-06 作者简介:谢应光(1949—),男,重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语言学概论课后练习汇总

语言学概论课后练习汇总 第一章总论 本章思考题: 1.“在现代科学体系中语言学是领先和关键的学科。”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2.你怎样理解应用语言学这一术语? 3.有人说转换生成语言学是语言学的革命,有人则说它是“毒蛇蛋”;有人说它不断改变看法是理论上的不一贯,有人则说它是理论上的发展。你认为应该怎样正确看待转换生成语言学? 4.张三和李幺妹刚给2岁的孩子过完两周岁的生日,两人就为小孩的培养问题争吵了起来。张三说:“应该教儿子识字了。”李幺妹说:“应该教儿子学音乐。”请从语言学的角度给他们一点建议。 练习题 名词解 1.语言学 2.小学 3.专语语言学 4.共时语言学 5.历时语言学 二、填空题 1.语言学的三大发源地是______、______、______。 2.我国传统的语文学统称“小学”,包括______、______、______三方面。 3.研究语言的结构,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部分。 4.语言是传递信息的过程,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个阶段。 5.专语语言学可以从______和______两个方向研究语言,分别被称为______语言学和______语言学。 6.______语言学的建立,标志着语言学开始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7.布龙菲尔德的代表性著作______是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奠基性著作,对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形成、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8.______被称为现代语言学之父,其代表作《普通语言学教程》在语言学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三、问答题 1.古代的语言研究和今天的语言研究有哪些不同之处? 2.语言交际过程分为哪几个阶段?请举例说明。(可结合分析任举一个句子作说明.) 3.“语言学既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又是一门年轻的学科;既与社会科学有密切的联系,又与自然科学有密切的联系。”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4.语言学有哪些作用?请结合实际加以说明。(结合实际部分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工作或生活经历举例) 5.简述语言学的分类。

我对语言学的认识

我对语言学的认识 语言学,顾名思义,是研究语言的科学。语言是语言学的研究对象。语言现象是人类社会普遍具有的现象,是人类生活中最司空见惯的现象。语言现象在我们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我们日常生活中总是以言语的形式与他人交流互动。语言学就是研究我们日常生活交际中所使用的语言的发展规律以及语言所表现的结构,当然这个语言既包括声音形式的口语,也包括了我们读书看报所涉及的书面语。 语言现象是最早纳入人类研究视野的现象之一。语言学的发展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古城。中国、印度、希腊-罗马是语言学的三大发源地,在传统语文学的研究上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其中,中国传统的语言研究主要是围绕着解读文言文典籍的需要进行的。 语言本身的构造很复杂,需要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进行研究。通常来说,语言系统大致可以分为语音、语法、词汇等几个子系统。正是这几个子系统才会构成纷繁复杂的语言结构。也正是因为语言结构的复杂,变化多端,所以我在学习的过程中才会困难。 由于语言用于日常交际互动,语言与社会生活也有密切的关联。语言既有自身结构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同时也与人类自身以及社会环境存在着密切的关联。语言学除了关注语言本体的结构性质和发展规律,同时也要探究语言系统与人、与社会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可以说,语言的发展变化是随着时代发展变化而变化的,语言的变化反应这社会生活的变迁。语言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关系,是语言研究的最根本的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思想的进步,语言学和各个时代的自然科学思潮同样体现出密切的相关性。语言学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联系的桥梁。在历史上,语言研究曾为解读古代经典、继承传统文化提供了基本保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体系的完善,语言学的应用价值越来越广泛。语言学在科学发展中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语言学既有作为基础学科的魅力和学术价值,同时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是一门既有悠久历史又具有科学前沿性的充满活力的科学。 那语言的功能有什么呢?第一功能是社会功能。语言的信息传递功能,是最基本的社会功能。同时语言还有人际互动功能。在人际互动过程中它使语言作为说话者和听话者之间交际互动的工具。语言的第二功能是思维功能。语言是社会现象,是社会的交际工具,同时也是心理现象,是人类思维的工具。思维功能是语言功能的另一重要方面。在思维功能方面,儿童语言习得与思维发展有密切的联系。儿童学习语言的过程是考察语言与思维的关系的一条很好的途径。儿童的思维和认知的发展在语法掌握方面有更明显的体现。除了儿童,聋哑人同样也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像这样的视觉符号成为聋哑人中重要的表达方式。教会聋哑人观察和模仿常人说话时的口型,是帮助他们掌握语言的另一条途径。思维能力的普遍性和思维方式的特殊性,与语言性质是密切相关的。人类语言既有全人类的普遍性,也具有不同语言结构的特殊性,二者都是语言学所要探究的是深入认识语言的本质所不能忽略的。 在学习语言学的过程当中,我认为有一个整体的框架很重要。我们应该知道语言学的分类,能在脑海里有分支图,从而使我们自己能够对每个分支图下的内容有比较深入的了解。语言学虽然听上去非常空洞让人觉得概念很大,但其中的学科分支是很细很密,非常有意思的。他不仅是文科,还与理科有密切的联系,所以学习研究语言学很锻炼人,很有意义。但是,由于语言自身的复杂性和我们对于语言的了解还不够深入,有关语言的理论非常复杂。虽然我们所学的课程只是全部语言理论的一部分,但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还是为大量而抽象的理论所困扰。同时,因为语言学纲要是从概论性质阐述语言学,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涉及到之前学过的《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我们也要融会贯通,及时复习掌握大纲。所以,我们在学习这门课程中要注意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

社会语言学模拟试卷三

社会语言学模拟试卷三

北京语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社会语言学》模拟试卷三 注意: 1.试卷保密,考生不得将试卷带出考场或撕页,否则成绩作废。请监考老师负责监督。 2.请各位考生注意考试纪律,考试作弊全部成绩以零分计算。 3.本试卷满分100分,答题时间为90分钟。 4.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卷,所有答案必须答在答题卷上,答在试题卷上不给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答题卷相应题号处。 1. 从社会和历史的角度去看语言、方言及其他具有完整系统的语言变体,可以归纳出某些特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哪项?(B)A. 非标准性 B. 独立性

C. 非历史性 D. 短暂性 2.社会语言学是(A)。 A. 从社会研究语言 B. 从语言研究社会 C. 从社会研究社会 D. 从语言研究语言 3. 第一次明确提出社会语言学这个概念的是美国语言学家(A)。 A. 哈佛·丘里 B. 韩礼德 C. 拉波夫 D. 布莱特 4. 美国社会语言学家(C)用“Who says what to whom,when and how”来概括社会语言学的范围。 A. 克里斯特尔 B. 布莱特 C. Nessa Wolfson D. 乔姆斯基 5. 乔姆斯基主张区分“语言能力”和(A)。 A. 语言运用 B. 语言转换 C. 语言变异 D. 语言使用 6. 社会语言学家用(C)这个概念来指称自己的研究对象。

A. 变化 B. 变动 C. 变异 D. 改变 7. 社会语言学是(B)的重要分支之一。 A. 社会学 B. 语言学 C. 人类学 D. 文字学 8. 社会语言学通过对(A)的描写和分析来说明语言的社会变异状况。 A. 变体 B. 本体 C. 客体 D. 受体 9. 现代语言学的鼻祖是(A)。 A. 索绪尔 B. 布龙菲尔德 C. 乔姆斯基 D. 拉波夫 10. 从本质上讲语言是进行社会交际的工具,是(C)的符号系统。 A. 系统性 B. 交际性 C. 工具性 D. 阶级性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

对语言学基础理论的几点认识

对语言学基础理论的几点认识 摘要:语言是人类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在所有人类活动中最能表现人的特点。语言现象是最早纳入人类研究视野的现象之一。语言学作为研究语言的学科,其研究语言的理论方法对语言研究非常必要。本文就谈谈对语言学基础理论的几点认识,包括:语言与言语的区别、语言与思维、语言符号的社会约定性等。 关键词:语言言语思维语言符号社会约定性 一、语言和言语 语言学的对象是语言本身,“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在讲到语言学的材料和任务时,开宗明义,“语言学的材料首先是由人类言语活动的一切表现构成的。”人类言语活动是建立在语言基础之上的。索绪尔首先明确提出要把“语言”和“言语”分开,他称之为“建立言语活动理论的第一个分岔路。” “语言”和“言语”区分理论是索绪尔为了明确语言学对象、建立独立的语言科学而创建的一个根本性的概念理论。 按照索绪尔的观点:言语是指个人说话的行为,是人类发出的一定声音和一定意义内容的结合,是以说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个人活动,所以表现出千差万别。言语的多样性是由相同符号反复出现而组成的,并逐渐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从而抽象化为语言。因而,语言是有规律、有制度的,是人类的某种契约,是一个潜存于人类大脑之中的语言结构规则体系,并在人类群体中完整存在。 因而,在索绪尔言语体系下,语言是抽象,言语是具象;语言是群体的概括,言语是个人的活动;语言是一般,言语是个别;语言是相对静态的,言语是相对动态的;语言是潜在(内在)的,言语是显在(外在)的。二者区别明确,但不是相互孤立的。语言是作为言语的本质部分而存在于言语之中的,言语则是本质的具体表现。二者相互统一。 二、语言和思维 理解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可以从儿童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印证。儿童怎样学会理解一个词的意义?某一个实物经常和一组特定的语音联系在一起,结果使得这个语言组合能在听话人的思想中唤起对这件实物的联想。 儿童(人类)在学习语言中的归纳概括能力作用巨大。把同一个名称用于形形色色的实物就像在这些实物上贴上相同的标签。这些实物是从纷杂的外部世界挑选出来,归并在一起的。通过这种方式,儿童受到启发诱导,对这些实物进行认真观察,并从中归纳出相似点来。 儿童的智力就是通过这种方式持续得到锻炼。每一个词语符号都获得一个相对明确的思

社会语言学总结

社会语言学总结 1.定义 Sociolinguistics is the study of language variation and language change. (German Llamas & Peter Stockwell, 2008) 社会语言学研究“什么人对什么人,为了什么目的,什么时候,说了什么”。(费什曼Fishman,1972) 简而言之,社会语言学是研究语言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一个语言学分支。 详而论之,社会语言学研究涉及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语言结构,二是社会语境。通过研究两者之间的交互作用,试图透过社会文化现象分析研讨言语行为,并通过语言使用现象说明社会结构及其内在机制问题。(杨永林,2001) 社会语言学是研究语言与社会多方面关系的学科,它从不同的社会学科(诸如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心理学,历史学等)的角度去考查语言。《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 社会语言学即联系社会与语言的研究----(英国语言学家)Hudson 系统研究语言形式同其社会意义相互之间关系的学说(心理学)Ervin-Tripp 社会语言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研究那些只有通过社会及语境关联因素才能得到解释的语言特性。 运用语言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研究语言系统、言语行为和社会相互关系的学科。——祝畹瑾 2.学科性质 社会语言学的学科性质,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1)“边缘”说,认为社会语言学是“边缘学科”(陈原,1983:1);(2)“应用”说,认为社会语言学是“研究语言与社会共变、语言与文 化共存的一门应用学科”(陈建民、陈章太,1988);(3)基础学科说,这是针对“应用”说提出的,认为社会工程属于社会语言学的应用,应该纳入“应用语言学”,与其把社会语言学定义为一门应用学科,不如把它看成是一门基础理论学科(郭熙,1999) 我们认为:边缘学科的提法符合社会语言学学科产生的历史,也符合社会语言学目前的研究现状,同时也是社会语言学生存发展的基础。(苏金智,2004) 3.研究内容、范围 从研究方向上说,社会语言学可分为理论与应用两大部分。 理论社会语言学关注的问题是,在考察语言变体和言语群体结构相关性时应当采取什么模式与方法,并为交际能力的讨论提供一种普遍性的解释; 应用社会语言学则把研究的重点放在考察隐藏在语言使用不平等现象背后的社会和政治含义上,尤其是在法庭、医院、学校这样一些涉及语言使用问题的公众生活领域(Romaine,1994;转引自杨永林,2001) 从观察视野上说,分为宏观和微观。 宏观社会语言学(macro-sociolinguistics),又称“社会的语言社会学”(sociolinguistics of society)或“语言社会学”(sociology of language),是以社会本身作为研究起点,,同时将语言作为研究不同社团组织构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关注整体性、全局性的语言问题,如双语、多语、语言态度、语言维护、语言规划、语言政策、语言教育等宏观问题。 微观社会语言学(micro-sociolinguistics),又称为“语言的社会语言学”(sociolinguistics of

二语习得的认知语言学观

二语习得的认知语言学观 认知语言学主要是在认知科学的理论背景下建立起来的,这个术语首 先出现于1971年,用来指真正研究大脑的语言(Lamb,1998:381),其与哲学、心理学、神经科学、计算机科学等联系紧密。认知语言学 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直至80-90年代取得较大进展。1989年由 德国语言学家勒内德尔文(ReneDirven)组织的在德国的杜伊斯堡(Duisburg)召开的第一届国际认知语言学大会,标志着认知语言学 的正式确立。此次大会宣布于1990年发行《认知语言学》刊物,成立 国际认知语言学协会(ICLA),并出版认知语言学研究的系列专著。 认知语言学理论产生的哲学基础是体验哲学。概念和意义来自人们对 世界及自身的认知,而人类的认知来源于无休止的对环境自身的体验。Lakoff&Johnson(1980)首先提出了体验哲学的概念,认为客观世界 是人们体验和理解的对象。认知是人们对现实和自身体验的理性过程,是人们对客观世界感知与体验的过程。 1.1基本理论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概念隐喻理论和构式语 法理论等。绝大多数人将隐喻作为一种语言修辞手段,而与思维和行 为无关。Lakoff&Johnson(1980)认为隐喻普遍存有于日常生活中, 而且其不但存有于语言中,而且存有于思维和行为中。人类思维和行 为的概念系统本质上是隐喻的,所以,人类思维的方式、体验和行为 也是隐喻的。他们指出隐喻和转喻的区别,隐喻是两个相互没有交集 的域之间的映射,而转喻为同一域内的映射。Bencini&Goldberg (2000)提出了与动词中心论相对的构式中心论,即一个句子是以构 式为中心,而动词只部分影响意义。构式中心论能够补充动词中心论 的缺陷,解释了众多动词中心论无法解释得语言现象。 1.2研究方法认知语言学采纳观察、调研、记录和比较等方法对实际 的语料实行分析,然后再得出结论。虽然这种研究方法并非完美,其 全面性和可靠性有时也会受到质疑,但相对于以乔姆斯基为代表的结 构主义派的内省分析法来说,已经是一个不小的进步。此外,内省法

语言学的学科认识

语言学的学科认识 摘要:语言学是怎样的一门学科,无论从语言现象的特征看还是从语言学发展的历史看,语言学在科学体系中都具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语言学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联系的桥梁。 关键词:语言学性质学科地位桥梁 Abstract:what is the discipline of linguistics. No matter in terms of the feature of language phenomenon or in view of the linguistics development history. Linguistics in science systerm has a unique and important position . Linguistics is the science and the humanities social science bridge Key words : linguistics nature Status of science bridge 正文: 一、语言学的含义和发展历程 语言学,顾名思义,研究语言的科学。它以语言为研究,研究语言的本质、结构和发展规律。 语言学的研究以十九世纪形成的历史比较语言学为界大致分为两个时期:语文学和语言学。 1)历史比较语言学之前的语言研究即语文学时期 中国、印度和希腊-罗马在传统的语文学研究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是世界语言学三大发源地。 中国古代对语言文字的研究:春秋战国时期,对“名”与“实”关系的讨论;《荀子?正名篇》:“名无固宜,约之为命,约定俗成谓之宜,

异于约则谓不宜”。秦汉之间的《尔雅》、汉代的经学、西汉末的《方言》、东汉的《说文解字》;东汉末的《释名》标志着训诂学和文字学的建立。东汉末年出现反切,三国时期开始编纂韵书,南北朝时期发现四声,隋朝《切韵》、五代时出现《韵图》、宋代之后开始对上古音进行研;清代,以古音为基础“小学”(文字、音韵、训诂学)得到全面发展。 古代印度的语言研究主要是对宗教典籍的解读,古代印度学者对语言的一般性的认识以及具体的语音、语法研究方面都有卓越建树。公元前四世纪印度人波尼尼编写《梵语语法》 欧洲的古希腊有丰富的文化典籍,语文学十分发达,已形成系统的语法研究成果。之后,罗马人继承了古希腊的语言研究传统形成拉丁语的语法体系。公元三、四世纪,《希腊语法》《拉丁语法》问世。西欧各国在之后的一千多年里围绕拉丁语进行语法、修辞和逻辑的语言研究,并逐渐形成了传统的西方语言学。 2) 十九世纪以来的语言研究 十九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建立,标志着语言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二十世纪初,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明确了语言学研究的对象,为形成系统的现代语言理论体系奠定了基础,语言学从此成为一门现代科学,即普通语言学的建立。﹝1﹞ 美国描写主义语言学的发展 “乔姆斯基革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