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认知语言学与语言教学

认知语言学与语言教学

认知语言学与语言教学

认知语言学与语言教学

一、语言能力与语言习得

语言能力是一个结构有序的具有规约性意义的符号单位组成的清单库,词库与语法构成一个连续体。结构有序意指语言具有系统性和层级性;规约性意义意指与各种知识、语言实际使用密切相关;清单库意指语言本身不具有创造性,创造性是语言使用者的特征;符号单位构成一种语言的语法的全部内容。能用来描写语言系统的单位是:xxxx出现的语义、音系或符号单位;允准结构的图式。

语言能力是人类总体认知能力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人的语言能力与人的社会、文化、心理、交际、功能相互作用。语言能力观意味着语言能力以具体的语言项目为基础,具有社会文化的特征,语言项目之间形成一定的结构关系,语言项目是一个一个习得的。

二、语言识解与语言产出

语言使用事件是一个实际的语言使用行为,无论是语言表达式的选择、语言资源的利用,还是非语言资源如记忆、规划、问题求解能力、各种知识以及对社会、文化和话语语境的把握,都是由语言使用者控制的。易言之,在语言使用过程中,语言使用者的主体性起着关键作用。因此,语言使用中的语义建构离不开语言使用者的识解。语言使用者的识解对解释外语学习中的语言产出具有核心意义。只有从语言使用和说话者识解的视角来考察语言习得者的语言型式才能充分理解基于使用的理论模型与语言习得的良性互动关系。(王寅,2005)语义是语言的核心,而语义的核心又是识解。识解使得语言使用者可以用各种不同方式来看待相同的和不同的事件和语言行为。语言由此而变得更加复杂和灵活。人们使用语言的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隐喻的。隐喻是思维和语言运行的基本方式之一。隐喻在词和构式的多义性、习语的形成、语篇的建构、表达方式的选择、新词新语的创造等各个方面都无所不在。(刘正光,2010)

语言表达式的意义取决于语言学习者的识解,一方面意味着语言的约定性本质,另一方面表明使用者对话语中语言表达式的分布具有选择决定权,即语言使用者处于语言使用事件的中心地位。学习者不断发现所学语言的理据性结构和原

则,这一过程的本质就是自主学习能力在不断增强。(文旭,2007)

三、语言理据与语言教学

研究表明,洞察性学习比机械性学习要有效得多。认知语言学的语义中心观实际上就是强调语言的理据性。关于理据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理论语言学家和应用语言学家都有明确、中肯的论述。有理据的词语学起来比没有理据的要容易得多,同时有理据的知识记忆使用起来也要比没有理据的要容易。明确地理解语言的工作方式,将经验服从于分析的需要,适合学习者的认识风格。事实上,当学习者了解了语言的工作方式,他们就会开始构建或重新建构他们个人关于所学语言的各种假设。语言系统中的各种理据对语言教学具有许多启示意义。Boers & Lindstromberg(刘正光,2010)总结了以下三点:

第一,深化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学习者在掌握其理据过程中更加关注其内涵意义并激活其语义网络。如drive sb.into a corner(把某人逼入绝境)这个习语来源于拳击比赛。在拳击比赛中,一方被逼到角落,说明已经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了。学习者了解了这方面的知识并联想起这样的场景后,可以对同样来源的词语的意义作出预测,如corner(步步紧逼)作动词用的意义。将新词语与已有知识联系起来有助于学习。

第二,加深记忆。学习者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思考意义与意义之间、形式与意义之间的联系,在语言习得

研究中被认为是一个扩展的过程。扩展分为语义扩展和结构扩展。语义扩展指关于词或构式的意义的心理活动,结构扩展指关于词或构式的型式的心理活动。由于扩展是在比较深的层面上处理信息,因而能增加信息在记忆中永驻的可能性,促进学习。

第三,认知语言学认为意义的构建过程就是概念化的过程。在概念化的过程中,xxxx方式。因而,理解目标语文化中所隐含的个性化内容、价值系统和态度也就成为了语言学习的目标,而不仅仅是作为增强语言学习者的语言能力的工具,语言也就不仅仅是交际的媒介。这样的语言与文化本身就是认知和情感的财富,能扩展学习者的百科知识和跨文化能力。了解语言的运行机制、意义的生成方式、语言与文化以及和概念化之间的相互联系,有助于进一步理解目标语和目标文化,同时也更深入地理解母语与母语文化,从而形成对世界的新的认识。当语言学习

者了解了语言的运行方式、意义的生成方式、语言与文化以及与认知的联系,他们就会从不同的视角更深刻地解读目标语及其文化,同时更深刻地理解母语和母语文化。

四、认知语言学理论与语言学习

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化理论、概念隐喻理论对全面培养语言、文化和思维能力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文化通过语言影响思维方式,直接反映在不同文化对经验世界(概念)的范畴化方式之中。不同文化中的概念原型往往是有差别的,如色谱。英语和德语中焦点颜色有十一种,而汉语中往往认为是七种。颜色词的文化引申意义也差别很大。学习者在理解文化差异的过程中,一方面可以体会到范畴化边界的模糊性,另一方面又可以理解文化的边界性和不可译性。学习者逐渐明白母语和外语无论是在语义关系还是在结构相似性上都不可能一一对应或对等,更不用说文化内涵与联系了。发现差异的过程就是培养语言与文化意识的过程。(刘正光,2010)

认知语言学认为,文化不是外在于语言的某个方面,而是存在于语言本身的各个层面,就在每一个词中、每一个语法构式中,可以通过语言行为和语言分析发现,不断地由语言来交流。在对每一个词、每一个语法构式,对不同语体和语篇中的隐喻和转喻基础的认识与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会逐渐发现概念隐喻的操控功能,从而意识到语言是灵活的和具有力量的,同时了解语言中的文化知识。概念隐喻可以从三个方面培养学习者的思维能力。

第一,概念隐喻指我们的概念系统中存在一个隐喻结构,这个结构潜在地影响甚至建构我们的思维方式,如以空间表达时间,以旅行表达人生,以建筑物表达理论。

第二,学习者逐渐掌握这样的概念隐喻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会抽象思维的过程,一个发现事物之间的相似性的过程,一个建立概念结构或概念域的过程。

第三,由于隐喻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特征,学习者理解隐喻的过程也是逐渐扩展观察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视角、促进思维逐渐理性化的过程。(刘正光,2010)隐喻的学习可以加深对习语的理解与记忆。习语曾被认为是语言中的"死喻",因为它们已经变得非常稳定和广为接受,使用者对它们的隐喻性特征已经习以为常了。但是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表明,有两种方法能够重新激活习语背后生动的意

象,一是发现其中的概念隐喻,二是追溯其产生的原有语境和本义。如果学习者能够根据概念隐喻原理去理解习语产生的直义基础,他们继续学习的愿望就会更加强烈,理解和记忆习语的效果也会更好。

隐喻的学习能增强对多义性的理解能力。语言中多义性是一种普遍现象。不同的意义形成一个语义网络。语言是一个由意义、词、语音等符号单位组成的认知网络。如果把一些高频词的不同意义分别处理为单义词、同音异议词等,对语言学习是没有好处的,因为这就把意义之间的相互联系切割掉了。以介词为例。介词所表达的时空意义与人类的空间经验紧密相关,并形成一个网络。它们之间联系的一个基本机制就是概念隐喻。大量证据表明学习者如果知道从中心意义到扩展意义中概念隐喻所起的作用,学习效果就要好得多。

五、认知语言学与整体性教学

对语言本质特征的认识,决定着对语言习得过程的认识和对语言教学基本原则的选择。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的本质特征是符号性,语言构式都是有意义的符号单位;语言的符号性决定了语言的基本目的之一是为交际服务。语言知识是语义、语音和符号特征的统一知识。

语言知识是互相联系的,语言不是一个独立的认知器官,各种认知能力相互作用,协同发展。认知语言学关于语言本质的认识及其基于使用的语言观从微观和宏观的层面都为整体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 xxxx

从微观的视角看,语言是由形义配对构成的符号单位组成,词汇与语法构成一个连续体,这表明语言学习必须是形义作为一个整体同时学会。

从宏观的视角看,语言知识是从语言使用事件中逐渐抽象出来的,这表明,语言知识包含了丰富的社会、文化等语境知识,更重要的是,还包含了语言学习者对语言使用事件的识解。这就是说,在语言使用中,认知的、情感的等各种因素相互作用。

认知语言学和基于使用的语言理论模型为解释人类怎样学会语言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模型与方法。基于使用的理论模型认为,语言知识是逐渐从初级图式到高级图式抽象出来的。(刘正光,2010)

六、认知语言学的语言观对语言教学的启示

认知语言学具有三个基本特征:语义具有中心地位;语言以使用为基础,语法

产生于语言使用;所有符号单位都有意义(刘宇红,2006)。基于使用的认知语言学的语言观对语言教学原则具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启示:一是普遍规则的作用有限,二是文化教学(包括交际、社会的文化语境)必须贯穿于语言教学。

之所以说普遍规则作用有限,是因为完全具有普遍意义的构式在约定性型式中只占很小一部分。因此,即使完全掌握了语言规则也不能确保语言习得的流利性。事实上,要实现语言习得的流利性,学习者必须掌握大量的固定表达式和具体场合下遣词造句的基本方式。要充分考虑词汇、语法以及其他语言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关系。词汇、语法必须教,但绝对不能成为语言教学的主要教学内容,甚至全部内容。语言不仅仅是由词汇和语法组成,它还包含着大量的各种文化内容。更重要的是,语言学习不是掌握一个静态的知识系统,而是要掌握语言的使用。语言在使用的过程中由于认知的参与会变得十分复杂和灵活。

参考文献:[2]刘正光.认知语言学的语言观与外语教学的基本原则[J].外语研

究,2010,(1).

[3]文旭.语义、认知与识解[J].外语学刊,2007,(6).

[认知风格与外语教学]认知语言学与外语教学

[认知风格与外语教学]认知语言学与外语教学 所谓认知风格(cognitive style)是指个体相对稳定的组织和信息加工方式。笼统地说,认知风格是指人们所接受、组织和检索信息的不同方式,其中既“包括个体知觉,记忆,思维等认知过程方面的差异,又包括个体态度,动机等人格形成和认知功能与认知能力方面的差异”。(朱智贤,1991:537)Messick在1972年把认知风格定义为“个人观察、记忆、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独特模式”。这一术语是Allport在1937年首先使用的。对认知风格的研究始于20世纪40年代早期。在六七十年代,认知风格的研究呈现一派繁荣景象,有大量的认知风格结构被提出和验证,如场依存性-独立性;聚合型-发散型;整体型-序列型;言语型-表象型,等等。而对此做出开拓性贡献的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威特金(Herman A.Witkin,1916—1979)。自90年代开始,认知风格的研究便出现了突破性的成果。这一成果则主要由英国著名的伯明翰大学的拉埃丁(Richerd.Riding)及其同事完成的。他们不仅综合了已有的对于认知风格的发现,更重要的是,他们提出了一个认知风格的结构,且发展出一套认知风格的评估体系,然后对其进行调查,并将其应用于真实的场景之中。 一、影响认知风格的因素 1.影响语言学习的认知风格主要有场依赖型(field dependence)/场独立型(field independence)、沉思型(reflectiveness)/冲动型(impulsiveness)、宽型(broad category width)/窄型(narrow category width)。隶属于场依赖型的学习者比较容易受到外在因素的控制。Ellis在1986年指出,场依赖型认知风格的特点是:①依靠外部参照系统来处理一些相关的信息;②倾向于从整体上来认识事物; ③自己缺乏主见;④社会敏感性强,容易与他人进行交际。而场独立型的认知风格则表现为独立性较强,除此之外还具有其它的特点,如:①不需要外部的参照物,以自我为参照系统;②倾向于分析;③社会

方案-认知语言学与语言教学

认知语言学与语言教学 '认知 学与语言教学 一、语言能力与语言习得 语言能力是一个结构有序的具有规约性意义的符号单位组成的清单库,词库与语法构成一个连续体。结构有序意指语言具有系统性和层级性;规约性意义意指与各种知识、语言实际使用密切相关;清单库意指语言本身不具有创造性,创造性是语言使用者的特征;符号单位构成一种语言的语法的全部内容。能用来描写语言系统的单位是:实际 联盟 出现的语义、音系或符号单位;允准结构的图式。 语言能力是人类总体认知能力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人的语言能力与人的 、 、 、交际、功能相互作用。语言能力观意味着语言能力以具体的语言项目为基础,具有社会文化的特征,语言项目之间形成一定的结构关系,语言项目是一个一个习得的。 二、语言识解与语言产出 语言使用事件是一个实际的语言使用行为,无论是语言表达式的选择、语言资源的利用,还是非语言资源如记忆、规划、问题求解能力、各种知识以及对社会、文化和话语语境的把握,都是由语言使用者控制的。易言之,在语言使用过程中,语言使用者的主体性起着关键作用。因此,语言使用中的语义建构离不开语言使用者的识解。语言使用者的识解对解释外语学习中的语言产出具有核心意义。只有从语言使用和说话者识解的视角来考察语言习得者的语言型式才能充分理解基于使用的理论模型与语言习得的良性互动关系。(王寅,2005)语义是语言的核心,而语义的核心又是识解。识解使得语言使用者可以用各种不同方式来看待相同的和不同的事件和语言行为。语言由此而变得更加复杂和灵活。人们使用语言的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隐喻的。隐喻是思维和语言运行的基本方式之一。隐喻在词和构式的多义性、习语的形成、语篇的建构、表达方式的选择、新词新语的创造等各个方面都无所不在。(刘正光,2010) 语言表达式的意义取决于语言学习者的识解,一方面意味着语言的约定性本质,另一方面表明使用者对话语中语言表达式的分布具有选择决定权,即语言使用者处于语言使用事件的中心地位。学习者不断发现所学语言的理据性结构和原则,这一过程的本质就是自主学习能力在不断增强。(文旭,2007) 三、语言理据与语言教学 研究表明,洞察性学习比 性学习要有效得多。认知语言学的语义中心观实际上就是强调语言的理据性。关于理据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理论语言学家和 语言学家都有明确、中肯的论述。有理据的词语学起来比没有理据的要容易得多,同时有理据的知识记忆使用起来也要比没有理据的要容易。明确地理解语言的 方式,将 服从于分析的需要,适合学习者的认识风格。事实上,当学习者了解了语言的工作方式,他们就会开始构建或重新建构他们个人关于所学语言的各种假设。语言系统中的各种理据对语言教学具有许多启示意义。Boers & Lindstromberg(刘正光,2010) 了以下三点: 第一,深化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学习者在掌握其理据过程中更加关注其内涵意义并激活其语义

应用语言学及认知语言学

应用语言学及认知语言学 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的科学,包括对语言的结构、语音、语法、语义等方面进行研究。而认知语言学是研究语言与思维之间的关系,主要关注语言如何塑造人类思维和认知过程。 应用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在现实生活和学术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下面将从语言习得、翻译、语言教育、思维方式和认知过程等方面进行具体讨论。 首先,语言习得是应用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研究领域。语言习得是指人类通过接触和学习来获得和掌握一门特定语言的过程。应用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研究了语言习得过程中的语法规则、语义理解、词汇记忆等方面的问题。基于对语言习得过程的研究,可以开发出更加有效的语言习得教材和教学方法,帮助学习者更好地掌握语言。 其次,翻译是应用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的另一个重要领域。翻译涉及到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包括语义、句法以及文化背景等方面的转换。应用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可以帮助翻译者更好地理解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差异,进而进行准确的翻译工作。此外,通过研究翻译过程中的认知机制,可以开发出更加高效的机器翻译系统,提高翻译效率和质量。 再次,应用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对语言教育也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语言教育过程中的语音、语法、词汇等问题的研究,可以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语言教学计

划和教材,提高学习者的语言水平。同时,应用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的研究也为教师提供了更好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帮助他们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除此之外,应用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研究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的思维方式和认知过程。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工具之一,通过研究语言的结构和语法规则,可以揭示人类思维的一些特征和机制。例如,不同语言之间的语法结构差异可以反映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维方式和逻辑思维习惯。 总的来说,应用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在语言习得、翻译、语言教育以及思维方式和认知过程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通过深入研究语言与认知之间的关系,可以不断完善和优化相关领域的实践和研究,从而推动人类语言能力和认知能力的发展。

认知语言学主要观点-解释说明

认知语言学主要观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1.引言 1.1 概述 概述部分 认知语言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语言运作和理解的学科。它的理论基础是关注语言的认知过程,即我们如何通过语言来思考、理解和表达信息。认知语言学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语义(词义和句义)、句法结构(句子的组织方式)、语用(语言的使用和交流目的)、语音(声音和音调的产生和感知)以及语篇分析(文本的组织和解读)。 在过去几十年中,认知语言学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发展。随着认知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进步,人们对语言的认知过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传统的形式语言学只关注语言的形式和结构,而认知语言学则更注重人类思维和语言之间的密切联系。它认为语言是人类思维和知识的重要载体,通过语言的学习和使用,我们能更准确地表达和理解世界。 此外,认知语言学还关注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不同的语言和文化对于表达方式、词汇习惯和语义理解有着差异性。通过比较不同语言和文化中的语言现象,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语言和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

本文将着重介绍认知语言学的主要观点。首先,我们将概述文章的结构和目的,然后依次讨论认知语言学的三个关键要点。最后,我们将总结这些要点,并对认知语言学的重要性进行思考。同时,我们也将展望未来研究的方向,以推动认知语言学的发展。 1.2 文章结构 文章结构部分 文章的结构是为了使读者能够清晰地理解和跟随文章的内容和逻辑思路而设置的。一个良好的结构能够帮助读者理解文章的主题,有效地提供信息,并使整篇文章具有条理性和连贯性。 本文采用以下结构来呈现认知语言学的主要观点和要点: 1. 引言:在引言部分,我们将对认知语言学进行概述,向读者介绍其背景和基本概念。同时,我们将给出本文的结构和目的,以便读者能够清楚地了解我们的写作意图。 2. 正文:正文是文章的核心部分,我们将围绕认知语言学的主要观点展开讨论。具体而言,我们将依次介绍三个主要要点,分别阐述它们的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和实际应用。每个要点将以独立的小节来呈现,使读者能够逐步深入了解认知语言学的不同方面。

语用学和认知语言学

语用学和认知语言学 语用学和认知语言学是语言学的两种分支学科,两者都致力于研究语言的使用和理解,并通过研究语言使用的规律来揭示语言背后的思维和文化心理机制。本文将分别介绍语用学和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内容和主要研究方法。 一、语用学 语用学是研究语言使用的学问,主要研究语言使用时的上下文信息和语言交际行为特征。语用学主要关注的是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意图和交际目的,研究语言使用的表达方式和交际效果。具体研究内容包括语义和语用之间的关系、语境对语言理解的影响、语言交际中的礼貌原则等。语用学主要应用于语言教学、翻译、新闻传媒等领域中。 语用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包括: 1. 言语行为分析:研究语言使用时的言语行为特征,包括陈述、命令、请求、辞职等不同类型的言语行为。 2. 话语分析:研究话语结构、话语的上下文信息、话语的语言功能等,通过话语分析可以揭示话语的隐含意义和语言背后的交际意图。 3. 礼貌原则分析:研究人们在语言交际中遵循的礼貌规则,包括自我批评、委婉表述、让步等;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礼貌原则的差异。

二、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是研究语言认知的学问,主要研究语言的认知过程和语言认知的神经基础。认知语言学的核心理论是社会认知理论,即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认知现象,语言的认知与个体的认知机制密切相关。认知语言学主要研究语言的理解、产生和运用的过程,包括语音知觉、词汇学习、语法知识表示和运用、语言创造等方面。认知语言学的应用领域主要包括语言治疗、语言评估和语言教育等。 认知语言学主要研究方法包括: 1. 知觉和认知实验:通过实验测试、心理测试等方法研究语言认知过程,比如音素辨别实验、视听口语信息处理实验、语音流畅性测验等。 2. 脑成像技术研究:通过磁共振成像、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等技术研究语言认知的神经机制和脑区活动特征; 3. 语料库分析:通过分析大量语言材料,研究语言的语义、语法规则和统计模式等。 综上所述,语用学和认知语言学是语言学的重要分支,两者都是研究语言的使用和理解,期望通过研究语言的规律来揭示语言背后的思维和文化心理机制。语用学主要关注语言的使用场景和交际效果,而认知语言学主要研究语言认知的过程和神经机制;两者都是为了寻找更好的语言教育、语言治疗等应用领域服务。

认知语言学与二语教学

认知语言学与二语教学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趋势,二语教学变得越来越重要,尤其是在国际贸易、外交、文化交流和教育等领域。为了培养更好的二语学习者,教育工作者一直在不断努力,寻找最佳的教学方法。其中,认知语言学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认知语言学是一种研究语言的认知心理过程的学说。它认为,语言能力不仅是基于语法规则而建立的,而且也有其认知机制。因此,它尝试理解人类语言的普遍性和多样性,以及人类如何理解和产生语言。这样,它为二语教学提供了多种有用的洞见。 基于认知语言学的二语教学方法,主要关注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语言技能的积累过程。这种方法强调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意识和理解,而不是机械地记忆规则和模式。因此,它支持教师建立有意义的沟通互动,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让他们自然地掌握语言技能。 另外,基于认知语言学的二语教学方法,还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反馈。学生们会被鼓励在教室中积极地参与各种活动,例如角色扮演,团队讨论,小组游戏等。这些活动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输出能力,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了有价值的反馈信息。教师可以从学生们的语言输出中了解他们的理解程度,弱点和优点,以便更好地调整教学策略。 再者,基于认知语言学的二语教学方法,也注重个体差异的尊重和理解。它承认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因此,教学应该因材施教。教师需要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风格,能力水平,语言背景等因素,以便设计最合适的教学计划和任务。例如,某些学生可能更擅长听力和口语,而其他学生则更擅长阅读和写作。教师应该考虑这些因素,并在课程中提供不同类型的活动和任务,以满足每个学生的独特需求。

在这种方法下,教师的角色也变得更加重要。他们不再是简单地传达知识和技能,而是变成了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伙伴。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同时也要及时地给予反馈和指导。这可以让学生更加自信和积极地参与学习,同时也可以提高他们的个人成就感和学习动力。 基于认知语言学的二语教学方法,已经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还可以促进他们的思考能力,批判性思维和跨文化交流能力。无论是在学术研究还是实际教学中,它都是一个非常有前途的方向。 总之,基于认知语言学的二语教学方法提供了许多有用的理论和实践指导。它关注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语言技能的积累过程,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反馈,尊重个体差异和教师的引导作用。在今天的全球化时代,这种方法将成为更多教育工作者的选择,为未来的二语教育提供更加稳定和可持续的发展基础。

认知语言学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认知语言学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1. 概述 认知语言学是一种以人类与语言的关系为研究对象的语言学领域。 该理论主张语言是人类思维活动的产物,认为语言处理中涉及到很多 的认知机制,例如:语音认知、语音识别、语法转化、语义理解等。 它以认知心理学和语言学的结合为基础,旨在解释语言的性质、结构 和使用。 对外汉语教学是教授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的教育。其目标 是帮助学生掌握汉语,以便有效地运用汉语与中国人沟通。本文的目 的是探讨如何将认知语言学理论应用于对外汉语教学中,帮助学生更 好地理解、学习和使用汉语。 2. 认知语言学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2.1 其中的语言现象 认知语言学理论关注的是语言现象。对于对外汉语教学,学生可能 会遇到以下语言现象: •拼音的教学和音素的学习 •语法结构和句子解析 •词汇的记忆和使用 •语篇的理解和运用 理解这些语言现象是学生成功学习和使用汉语的基础。在对外汉语 教学中,可以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这些语言现象,并将其应用于沟通。 2.2 教学方法 认知语言学理论可以帮助确定对外汉语教学的最佳方式。教师可以 使用以下方法来确保学生能够充分理解汉语: •注意力: 要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汉语的语音、语调和字母上。

•线性结构: 在教学句子结构和解析方面,要告诉学生语言的线性结构和词语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 在教授新的汉语词汇时,要确保学生记住关键词和意义并能够正确使用。 •上下文: 在教授语篇和口语表达时,要确保学生能够正确理解上下文,并将其应用于相关场景。 2.3 具体教学实践 认知语言学理论可以帮助改善对外汉语教学的实践。以下是具体的使用案例: •教学辅助工具:可以通过视频和音频教学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汉语的发音和语调。 •语法分析工具:使用语法分析工具来展示汉语的基本句型和句式,以便学生掌握汉语的语法规则。 •词义解释:要确保学生了解关键词汇的含义,并且使用正确的汉语词汇来表达自己。 •讨论小组:在课堂上建立小组讨论问题和解决实际语言难题,以帮助学生更佳理解和应用汉语。 3. 结论 以认知语言学理论为基础,将其应用于对外汉语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运用汉语。教师可以通过认知语言学理论来制定教学计划和课示范,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汉语语音、语法、语义和语篇结构。

[语言学,局限性,理论]认知语言学理论教学影响的局限性分析

认知语言学理论教学影响的局限性分析 认知语言学理论的诞生,既促进了语言研究的发展,也拓展了语言应用研究的范畴。尤其认知语言学理论给予语言教学的影响更深受语言学研究者和任课教师的关注。然而,在以往的研究中,无论是语言学科的任课教师,还是语言学的研究者都因过度关注它对语言教学的积极影响而忽视了对其理论局限性的分析。这既不利于认知语言学研究理论的丰富,也不利于任课教师提升自己的教学效果。所以,在此仅以认知语言学理论给予语言教学影响的局限性为研究对象并对其产生的原因及具体表现作为探索的焦点。 一、认知语言学理论及其局限性 探讨认知语言学理论及其局限性的内涵必须基于对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历程。而且这里所谓的发展历程,既包括其理论完善与丰富的过程,也包括其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过程,因此,下边的说明主要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 (一)认知语言学及综合性的特点 认知语言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之所以说其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可以从其名称的构成就可以得到例证。即,所谓的认知语言学是认知科学与体验哲学的理论与语言学研究实践的相互整合。曾有研究者对此进行过如下的总结:认知语言学发韧于上世纪80年代初,它关心的是语言和其它认知能力之间的关系,试图从认知的角度解释语言结构的形成与特点,语言使用的方式与特点等等。 在上一段的引文中,可以获得如下的信息:首先,认知语言学的综合性表现在它的理论基础上。即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基础来自于语言学自身的研究理论与上边提到的认知科学的理论、体验哲学的基本理念。其次,认知语言学的综合性还表现在它所关注的对象上。无论是对语言结构形成与特点的说明,还是对语言使用问题的阐释,它们都是认知语言学关注的焦点。 此外,认知语言学的综合性还体现在它发展的历程中。在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历程中,它又被细化国多种语言学分支学科。例如,认知语言学与社会语言学结合而形成的认知社会语言学等;在认知语言学发展过程中,研究者逐渐地引入其它的语言学方法进行研究方法综合基础上的研究拓展。如,在文化语言学的视角下探讨认知语篇的问题。 (二)关于局限性的说明 认知语言学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众所周知,任何一门科学,虽然它的理论自成体系,但自成体系的理论本身也避免不了存在局限性的可能。但是,对于任何一门学科理论自身局限性的分析却持有辩证的观点。即,首先,这些局限性的存在是一个客观必然的现象,而且对这些现象的探讨还可以推动理论的完善与发展。因此,分析认知语言学的局限性并不是对其理论的否定,而是对其完善与发展的前提。其次,认知语言学理论的局限性是指它对教学影响的局限性。即,在后续对认知语言学局限性的分析都是在语言教学影响这一范畴之中的。因此,抛开了语言教学实践,上边的对其局限性论述也并不一定存在。其次,比较是在语言教学背景下分析认知语言学理论局限性的基本方法。因此,这里所

浅谈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大学英语语法教学

浅谈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大学英语语法教 学 论文关键词:认知语言学大学英语语法教学英语应用能力 论文摘要:大学英语教学中语法教学的地位与方式一直引起热议。试图通过对认知语言学相关理论的研究,以及对目前大学英语语法教学状况的分析,探索有效途径,解决大学英语语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切实促进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引言 自从《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实施以来,我国高校学生的英语水平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于这份指导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纲领性文件特别强调了对学生听说能力的考核,高校教师更加注重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但与此同时,语言的准确性暴露出较大的问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于形式和意义的关系、准确和流利的关系没有充分理清,致使语法在课堂教学中受到忽视,学生的语法意识减弱。当今的中外语言教育工作者一直试图从不断涌现的各种语言学理论中汲取有益营养,来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虽然认知语言学理论的历史相对很短,但已经有很多人积极投身于对该理论的挖掘并试图用其指导外语教学。如今,认知语言学在阅读及词汇教学等方面已经显现出其独具优势的指导意义。

本文力求从这一理论出发,探究大学英语课堂语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理论背景 (一)认知语言学概述 认知语言学是认知科学在语言学研究方向上的一个分支,是认知心理学与语言学相结合的边缘学科,它的出现“是对乔姆斯基革命的一场革命”。如今,认知语言学已逐渐成为当今语言学界的一大热点,许多语言学家认为,从学科发展趋势来看,认知语言学将是21世纪重要的语言学研究领域。 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是体验哲学,其心理学基础是基于身体经验的心智主义和建构论,神经学基础是连通论。认知语言学不是反对乔姆斯基的心智主义,而是反对把语言视为自治的系统,天赋的能力。认知语言学家认为,语言不是一个自治的系统,它是客观现实、身体经验、人类认知、生理基础等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对语言的描写必须参照人的一般认知规律,才具有较大的解释力和说服力。他们还强调意义的重要性,并认为语言的意义不限于语言内容,而来源于人与客观世界互动的认知,来源于使用者对世界的理解。 (二)认知语言学中的语法研究 认知语言学认为,句法结构在相当程度上不是任意的、自主的,而是有自然的动因,其外形通常是由认知、功能、语用等句法之外的因素促成,表层句法结构直接对应于语义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大学英语语法教学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大学英语语法教学 作者:尹倩 来源:《校园英语·月末》2020年第06期 【摘要】英语语法是学好英语的重要方面之一,是语言赖以形成和发展的要素,是语言组织的纽带,是提高语言表达准确度的有效保证。但目前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背景下,语法教学被边缘化甚至被排斥,导致中式英语泛滥,许多大学生的语法学习效果不尽人意。在英语教学中,语法教学相当重要,而且要把英语语法贯穿于大学英语教学全过程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认知语言学的概述,分析了大学英语语法教学现状,并在认知语言学视角下提出了大学英语语法教学的新对策。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大学英语;语法教学 【作者简介】尹倩,兴义民族师范学院。 一、认知语言学概述 认知语言学是语言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的出现“是对乔姆斯基革命的一场革命”,它包含许多不同的理论、方法以及研究课题。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其研究范围扩展到语言学中的许多领域,如句法、意义、音系以及语篇等。在过去二十多年中,认知语言学研究在几个重要领域已经卓有成效,如范畴化、概念隐喻、转喻以及语法。 认知语言学是认知科学发展的产物,代表一种语言研究范式,是多种认知语言理论的统称。认知与语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语言现象揭示人的认知能力,把语言认知作为人的整体认知过程的一部分来把握。 二、大学英语语法教学现状 1. 大学英语语法教学地位不明确。英语语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地位没有保证,一些教师认为学生在中学都学过语法,大学就没有再教的必要了,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不会的语法知识问题,学生可以通过查阅语法教材资料或上网自行搜索来得到答案,因此语法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教师主导着整个教学过程,对语法知识的教授方式始终停留在反复性的机械性记忆这一层面,使得学生正确理解语法与运用语法难度增加,忽视了语法对语言表达形式的规约与限制,生成大量不合语法的句子,学生在英语交际过程中,语言运用的准确性便大大降低。 2. 教学形式单一,教学内容重复。大学英语教学不仅要求学生牢记大量的词汇和复杂的句式,还要求学生能够在实际语言交流过程中运用所学的词汇和句式。然而目前的大学英语课堂

浅析认知语言学与语用学、大学英语教学间的联系

浅析认知语言学与语用学、大学英语教学间的联系 浅析认知语言学与语用学、大学英语教学间的联系 1.认知语言学 1.1认知语言学背景 认知语言学(cognitive linguistics)诞生于80 年代初, 80 年代末趋于成熟。1989 年第一届国际认知语言学会议在德国召开,参加人数75 人。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和第五届分别在美国,比利时和荷兰举行,参加人数成倍地增加。1990 年,国际认知语言学协会成立,协会刊物《认知语言学》杂志创刊。这些都反映出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开始从认知的角度来研究语言了,语言学家认识到从认知的角度来研究语言可使我们更深刻地分析许多语言现象,更好地了解语言的本质。认知语言学主要是从语言的角度来研究人脑中的概念内容,或根据语言分析来推测人思维中概念内容的特点。与传统语言学不同,在认知语言学框架里语言知识和语言使用之间不存在严格的界线语义、概念与认知密不可分,意义不仅仅是事物客观的语义特征,还包括人观察事物的角度及其主观认识、大脑形成的心理意象等。There is a cottage now and then through the valley.从语义和语法的角度看,上述这句话多少会令人难以理解。农舍不可能如同副词短语"now and then"所描述的那样成为时而出现又时而消失的东西。另外,我们也根本找不到"through"所表达的类似穿行移动的东西。该句的合理性完全取决于概念化过程中采用的观察视角。我们可以想象有一个默默无语的观察者坐着火车从峡谷穿过,时而注视着窗外的情景。其实,这里描述的是映入观察者眼帘(即火车车窗)的场景。只有这样的观察视角才能为句中副词的用法提供解释。可见,认知语言学十分关注现实经验的作用和人对经验进行感知和概念化的特有方式及其如何在语言结构中加以兑现的。而人的认知的涉入常常使得语言和现实之间的影响和作用关系变得复杂起来。 1.3认知语言学的三个语言观和五个研究主题 1.3.1语言的经验观(experientialist view) 1.3.2语言的突显观(prominence view) 认知语言学认为,词语的意义与该词语在说话人的大脑里被激活(activate)

论认知语言学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精品文档

论认知语言学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引言 所谓认知语言学,它其实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其理论背景第二代的认知科学与体验哲学,主要是在反对主流语言学转换生成语法的基础上诞生的。认知语言学涉及心理学、语言学等多种学科,各个学科之间的知识相互关联影响。我们知道认知能力是人类知识的基础所在。特点是把人们的日常经验看成是语言使用的基础,着重阐释语言和一般认知能力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 一、认知基本理论 认知语言学提出:语言的创建、学习及运用,基本上都必须能够透过人类的认知而加以解释。认知语言学主要理论方法 有:Fillmore、Goldberg 等人的“构式语法”(Construction Grammar); Langacker 的“认知语法”(Cognitive Grammar);Lakoff、Talmy 等人的“认知语义学”(Cognitive Semantics);以及S. Lamb 的神经认知语言学(Neurocognitive Linguistics)等。认知语言学大体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特点:首先认知语言学认为人的语言能力并不是一种单独存在的能力,而是跟人的一般认知能力有着很重要的关联。其次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结构的句法部分并不是可以自足的,句法与词汇部分、语义部分是紧密联系的,语义部分甚至更加重要。第三,认知语言学认为语义是主

观与客观的充分结合,研究语义范畴就一定不得不涉及人的主观看法以及相关心理原因。第四,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中的各种范畴的边界是不确定的,都是非离散性的。最后认知语言学还充分注意到了不同民族的认知特点对语言表达的影响。 二、认知语言学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1、在英语语法教学中的运用 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对学生的语法教学总是占据着主导地位。一般而言,人们认为掌握语法是掌握语言的基础,而快捷的掌握语法的方法就是通过大量的英语课文阅读翻译。这种教学法的主要忽视了学生的口语和听力训练,造成了学生口头交际能力较差;由于加大追求语法的准确性,从而某种程度上却忽略了学生的语言创造能力,使学生的语言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不能充分展露出来,这很不利于良好的英语教学的进展。 认知语言学对英语语法的教学有着重要的影响。认知语言学认为语法是与人类认识相联系的,有意义的。那么英语语法教学的范围指的是教授英语语法需掌握的内容程度。既然我们学习英语语法的目的简单实际,到啥山唱啥歌,范围也不是很大,那么就要求在对英语语法教学的过程中整体感觉非常重要。有了整体感,可以揭开英语的神秘面纱,知道了对手的模样,就知己知彼了;有了整体感,对语言就有了“君临天下”之气,加之不懈的积累,从掌握语法的必然王国,进而出入语言的自由王国。 认知语言学认为对语言的分析能力,实际上以对语言的整体

认知语言学与语言教学

认知语言学与语言教学 摘要:对语言本质特征的认识,决定着对语言习得过程的认识和对语言教学基本原则的选择。认知语言学强调语言的理据性,洞察性学习比机械性学习要有效得多。语言系统中的各种理据对外语教学具有许多重要的启示意义。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化理论、概念隐喻和转喻理论对全面培养语言、文化和思维能力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认知语言学和基于使用的语言理论模型为解释人类怎样学会语言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模型与方法。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语言教学启示 一、语言能力与语言习得 语言能力是一个结构有序的具有规约性意义的符号单位组成的清单库,词库与语法构成一个连续体。结构有序意指语言具有系统性和层级性;规约性意义意指与各种知识、语言实际使用密切相关;清单库意指语言本身不具有创造性,创造性是语言使用者的特征;符号单位构成一种语言的语法的全部内容。能用来描写语言系统的单位是:实际出现的语义、音系或符号单位;允准结构的图式。 语言能力是人类总体认知能力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人的语言能力与人的社会、文化、心理、交际、功能相互作用。语言能力观意味着语言能力以具体的语言项目为基础,具有社会文化的特征,语言项目之间形成一定的结构关系,语言项目是一个一个习得的。 二、语言识解与语言产出 语言使用事件是一个实际的语言使用行为,无论是语言表达式的选择、语言资源的利用,还是非语言资源如记忆、规划、问题求解能力、各种知识以及对社会、文化和话语语境的把握,都是由语言使用者控制的。易言之,在语言使用过程中,语言使用者的主体性起着关键作用。因此,语言使用中的语义建构离不开语言使用者的识解。语言使用者的识解对解释外语学习中的语言产出具有核心意义。只有从语言使用和说话者识解的视角来考察语言习得者的语言型式才能充分理解基于使用的理论模型与语言习得的良性互动关系。(王寅,2005) 语义是语言的核心,而语义的核心又是识解。识解使得语言使用者可以用各种不同方式来看待相同的和不同的事件和语言行为。语言由此而变得更加复杂和灵活。人们使用语言的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隐喻的。隐喻是思维和语言运行的基本方式之一。隐喻在词和构式的多义性、习语的形成、语篇的建构、表达方式的选择、新词新语的创造等各个方面都无所不在。(刘正光,2010) 语言表达式的意义取决于语言学习者的识解,一方面意味着语言的约定性本质,另一方面表明使用者对话语中语言表达式的分布具有选择决定权,即语言使用者处于语言使用事件的中心地位。学习者不断发现所学语言的理据性结

认知语言学与汉语第二语言教学

认知语言学与汉语第二语言教学 曾君;陆方喆 【摘要】认知语言学注重语言的认知性和社会的文化性,强调语义、句法、语用的统一,其许多概念与第二语言教学有密切关系。文章重点论述了认知语言学的范畴化、隐喻、识解和构式语法理论,并说明了它们在词汇、语法和短语、句式教学中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文章还考察了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指导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情况,探讨了存在的问题以及进一步发展的空间。%The cognitive linguistics places emphasis on the cognitive and social-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anguage and emphasizes the uniformity of semantics ,syntax and pragmatics .Most of its con-cepts are related to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ategorization ,metaphor ,con-strue and construction grammar and its application to the teaching of vocabulary ,grammar ,phrase and sentence .Besides ,it explores the application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to teaching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as well as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future studies . 【期刊名称】《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年(卷),期】2013(000)001 【总页数】9页(P1-9)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第二语言教学;汉语 【作者】曾君;陆方喆

认知语言学的句法象似原则对英汉翻译以及教学的启示

认知语言学的句法象似原则对英汉翻译以及教学的启示-汉 语言文学 认知语言学的句法象似原则对英汉翻译以及教学的启示 范莉 摘要:认知语言学对语言使用者认知能力的重视拓展了语言学的研究视野,同时也给翻译研究提出了有益的指导。本文讨论了认知语言学理论框架下的句法象似性原则的有效性及其在汉英语序上的不同体现,论证象似性原则在英汉翻译实践和教学中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句法象似性语序英汉翻译 一、研究背景 (一)认知语言学的理论主张 认知语言学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个语言学流派和研究思潮,其代表性人物有C.Fillmore(1989)、https://www.doczj.com/doc/d219162806.html,koff(1987)、https://www.doczj.com/doc/d219162806.html,ngacker(1987)、J.R.Taylor (1989)。认知语言学开创性地将语言使用者的认知能力作为核心元素引入到语言研究中,提出语言知识是一般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的组成部分,语言行为和其它涉及推理、记忆、关注和学习的一般认知能力没有区别。认知语言学最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是意义的研究,所关注的课题主要涵盖语言和思维的关系、认知的共性、自然语言范畴化的结构特征(如原型、隐喻)、语言结构的功能原则(如象似性)、语言应用的体验和语用背景等。 (二)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以及国内的相关研究 认知语言学的核心特征是对人的认知能力的重视,这在以其为理论框架的翻译研究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强调译者的体验和认知是翻译

的前提,重视原作者、原作品、译者、译作和读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认为语篇是翻译的单位,具有概念成分上的照应性,命题发展的索引性,语用推理上的顺应性,主张译者从语篇的层次去理解原文的意义;针对其他学派的翻译理论与策略,提出补偿性原则;针对翻译中各要素的处理,提倡和谐性原则。王寅(2005)对认知语言学翻译观的概括简练而全面,即翻译具有体验性、多重互动性、创造性、语篇性、和谐性和翻译的两个世界(客观世界和认知世界)。 将认知语言学理论与翻译研究衔接,是翻译领域在实现理论性、解释性、可评性等方面的突破。国内相关的研究课题主要包括对认知语言学翻译观的研究(蔡龙文,2010;董顺琪,2005;侯敏、张妙霞,2011;李弘、王寅,2005;王寅,2005;吴义诚,2000;肖建军、王志军,2000;张蓊荟,2006)、隐喻理论与翻译研究(陈道明,2002;陈振东、杨会军,2007;冯立新,2005;石英,2005;谭业升、葛锦荣,2005;肖坤学,2005;于艳红,2005)、关联理论与翻译研究(李寅、罗选民,2004;廖冬芳,2007;孙桂英,2006;谢新云、戈玲玲,2008)、事件框架理论与翻译研究(刘宇红,2003)、图示理论与翻译研究(彭建武,2000;彭开明等,2006;肖辉等,2005)。 二、句法象似性原则与英汉翻译中的语序问题 (一)象似性的概念 现代语言学关于象似性的研究可见Chafe(1970)、Haiman(1983,1985)、Croft(1990)、Givón(1979,1989,1995)、Simone(1994)、Landsberg (1995)等。“象似性”与语言的“任意性”(arbitrary)相对,是指符号的形式与符号所指的实体特点之间有密切的对应关系(沈家煊,2002:175)。这种对应关系可体现在语音、形态、句法等各个层面。句法象似性就是指这种非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