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认知语言学的七个方面

认知语言学的七个方面

认知语言学的七个方面

认知语言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语言处理和理解的学科,它涉及到许多不同的方面。在本文中,我将介绍认知语言学的七个方面,并对其进行详细阐述。

一、语言知觉

语言知觉是指人们对语音和语言的感知和理解能力。它涉及到对语音、语调、重音和语音辨别的能力。通过研究语言知觉,我们可以了解人们是如何通过听觉感知和理解语言的。

二、语义处理

语义是指语言中词汇和句子的意义。语义处理是指人们如何理解和处理语言中的意义。在语义处理中,人们通过词汇和句子的意义来构建句子的整体意义。通过研究语义处理,我们可以了解人们是如何对词汇和句子的意义进行加工和理解的。

三、句法加工

句法是指语言中句子的结构和组织方式。句法加工是指人们如何理解和处理句子的结构和组织方式。在句法加工中,人们通过识别句子中的词汇和短语,并确定它们之间的关系来理解句子的结构。通过研究句法加工,我们可以了解人们是如何对句子的结构进行加工和理解的。

四、语篇理解

语篇是指由多个句子组成的文本。语篇理解是指人们如何理解和处理由多个句子组成的文本。在语篇理解中,人们通过识别文本中的信息和语境来理解文本的意义。通过研究语篇理解,我们可以了解人们是如何对文本的意义进行加工和理解的。

五、记忆和学习

记忆和学习是指人们如何通过语言学习和记忆语言的能力。在语言学习中,人们通过接触和使用语言来学习新的词汇和句子。在记忆中,人们通过记住和回忆已经学习的语言知识来使用语言。通过研究记忆和学习,我们可以了解人们是如何学习和记忆语言的能力。

六、语言产生

语言产生是指人们如何通过思维和表达来产生语言。在语言产生中,人们通过思考和选择适当的词汇和句子来表达自己的意思。通过研究语言产生,我们可以了解人们是如何产生和表达语言的能力。

七、语言发展

语言发展是指人们如何在语言习得和使用中逐渐发展语言能力的过程。在语言发展中,人们从婴儿期开始逐渐习得和使用语言,不断发展语言能力。通过研究语言发展,我们可以了解人们是如何在语言习得和使用中逐渐发展语言能力的过程。

认知语言学涵盖了语言知觉、语义处理、句法加工、语篇理解、记忆和学习、语言产生和语言发展等七个方面。通过研究这些方面,

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语言处理和理解的能力。

论认知语言学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认知语言学的几大理论

论认知语言学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认知语言学的几大 理论 所谓认知语言学,它其实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其理论背景第二代的认知科学与体验哲学,主要是在反对主流语言学转换生成语法的基础上诞生的。认知语言学涉及心理学、语言学等多种学科,各个学科之间的知识相互关联影响。我们知道认知能力是人类知识的基础所在。特点是把人们的日常经验看成是语言使用的基础,着重阐释语言和一般认知能力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 一、认知基本理论 认知语言学提出:语言的创建、学习及运用,基本上都必须能够透过人类的认知而加以解释。认知语言学主要理论方法有:Fillmore、Goldberg 等人的“构式语法”(Construction Grammar);Langacker 的“认知语法”(Cognitive Grammar);Lakoff、Talmy 等人的“认知语义学”(Cognitive Semantics);以及S. Lamb 的神经认知语言学(Neurocognitive Linguistics)等。认知语言学大体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特点:首先认知语言学认为人的语言能力并不是一种单独存在的能力,而是跟人的一般认知能力有着很重要的关联。其次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结构的句法部分并不是可以自足的,句法与词汇部分、语义部分是紧密联系的,语义部分甚至更加重要。第三,认知语言学认为语义是主观与客观的充分结合,研究语义范畴就一定不得不涉及人的主观看法以及相关心理原因。第四,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中的各种范畴的边界是不确定的,都是非离散性的。最后认知语言学还充分注意到了不同民族的认知特点对语言表达的影响。 二、认知语言学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1、在英语语法教学中的运用

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是语言学中的一种新范式, 它包含许多不同的理论、方法及研究课题。认知语言学肇始于20 世纪70 年代, 80 年代中期以后其研究范围扩展到了语言学中的许多领域, 如句法、意义、音系以及语篇等。其成熟的重要标志是1989 年春在德国杜伊斯堡召开的第一次国际认知语言学会议以及1990 年出版的5认知语言学6杂志。自诞生之日起, 认知语言学就把自己置于认知科学这一大学科中, 与哲学、心理学、人类学、计算机科学以及神经科学等结下了不解之缘, 并逐渐成为当代语言学中的一门显学。 在过去20 多年里, 认知语言学研究在几个重要领域里已卓有成效, 如范畴化、概念隐喻、转喻、多义性、拟象性以及语法化等( 参见文旭1999, 2001) 。尽管认知语言学家内部在具体方法、感兴趣的课题、研究的切入点等方面还存在一些差别, 但他们的研究目标和基本原则有许多共同之处。为了进一步理解并准确把握这一新的认知范式, 本文拟对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目标、基本原则、研究方法作一些解释与探讨。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目标 语言是人类表达观念和思想的最明确的方式之一。从/ 表达观念和思想0的角度来研究人类语言, 这种观点就是通常所说的/ 认知观0。这种观点认为, 语言是认知系统的一部分, 而认 知系统由感知、情感、范畴化、抽象化以及推理等组成。这些认知能力与语言相互作用并受语言的影响,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研究语言实际上就是研究人类表达或交流观念和思想的方式。 当代语言学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对认知现实主义( cognitive realism) 的承诺, 即确认语言是一种心理或认知现象。语言学诸多门派都以探索隐藏在大脑中具有普遍性的人类语言机制作为终极目标, 换句话说, 语言分析的目的不只是描写人们的语言行为, 而是解释引起语言行为的心理结构和心理过程, 揭示语言行为背后内在的、深层的规律。像乔姆斯基、杰肯道夫(R. Jackendoff) 、兰格克(R. Langacker) 、雷科夫(G. Lakoff) 、比尔沃思(M. Bierwisch ) 以及赫德森(R. Hudson) 这些代表不同理论方法的语言学家, 他们的研究都具有这一目的。如果仅从这一目的来看, 那么乔姆斯基的生成语法、杰肯道夫的概念语义学、赫德森的词语法(word gram2 mar) 与兰格克、雷科夫等人的认知语言学是完全一致的, 这样他们的理论似乎可以合法地称为/ 认知语言学0。然而/ 认知的承诺0只是一个纲领性的东西, 它本身对语言理论的具体研究原则和方法并不起支配作用, 对语言描写的内容和形式也未作具体的要求。因此, 尽管乔姆斯基的生成语法、杰肯道夫的概念语义学、赫德森的词语法与兰格克、雷科夫等人的认知语言学都许下认知的承诺, 但前者与后者代表的却是两个极端, 所以前者也就不属于今天公认的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主要包括雷科夫、兰格克、菲尔莫(C. Fillmore) 、约翰逊(M. Johnson) 、杰拉茨(D. Geeraerts) 、福科尼耶(G. Fauconnier) 以及塔尔米(L. Talmy) 等人的语言学理论或方法。它认为自然语言是人类心智的产物, 其组织原则与其他认知领域中的组织原则没有差别。语言作为人类认知的一个领域, 与其他认知领域密切相关, 并且本身也是心理、文化、社会、生态等因素相互作用的反映。语言结构依赖并反映概念的形成过程, 而概念的形成过程又以我们自身的经验为基础, 即是说, 语言不是一个由任意符号组成的系统, 其结构与人类的概念知识、身体经验以及话语的功能相关, 并以它们为理据。语言单位( 如词、短语、句子) 是通过范畴化来实现的, 而范畴化通常以典型( prototype) 为基础, 并且涉及隐喻和转喻过程。语言单位的意义以身体经验为基础, 其描写需参照相关的认知结构, 如通俗模型( folk models) 、文化模型( cultural models) 以及认知模型( cognitive models) 。把语言使用置于人类经验基础之上的最重要结果之一, 就是要首先强调意义的研究。正如维尔茨比卡(Wierzbicka 1988: 1) 指出: / 语言是一个整合的系统, 在这个系统中一切都通力协作, 传递意义) ) ) 词、语言结构以及言外手段( 包括语调) 。0费斯米尔( Fesmire 1994: 150) 也指出, 认知语言学摆脱了主流生成语言学的传统, / 尽力解决人类是如何理解自己世界的意义这一问题0, 并且把自己/ 置于人类经验这一潮流中, 而不是纯粹的形式王国里0, 因此, 认知语言学/ 发展了一套人类理解的生态理论0。简言之, / 认知语言学明确地承诺要把意义的身体维度、文化维度以及想象维度( imaginative dimension) 结合起来0。很明显, 意义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而隐喻就成了认知语言学研究的焦点。语言学也就不再是对语言内部特征的一种自足的解释, 而是揭示和解释人类认知的一种有力工具。 据上论述, 我们大致可明确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目标: 寻找不能脱离形体的概念知识的经验证据, 探索概念系统、身体经验与语言结构之间的关系以及语言、意义和认知之间的关系, 即所谓的/ 关系问题0( the relationship question) , 发现人类认知或概念知识的实际内容, 从而最终揭示人类语言的共性、语言与认知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类认知的奥秘。显然, 认知语言学的这一宏伟目标与当今人类最感兴趣的四大课题之一/ 揭示人类智能的奥秘0完全一致。 三、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原则 认知语言学中虽有不同的理论方法, 但它们在很大程度上是相互一致的, 具有共同的理论原则。兰格克( 1987: 2) 曾把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原则概括为三个重要主张: 第一, 语义结构并不是普遍的, 在很大程度上因语言而异。语义结构建立在约定俗成的意象( conventional image) 基础之上, 其描写与知识结构有关。第二, 语法或句法并不构成一个自主的表征形式层次, 相反, 语法实际上具有符号性, 存在于语义结构的规约符号化中。第三, 语法与词汇之间没有意义上的区别。词汇、形态和句法形成一个符号结构的连续统, 这些符号结构虽因不同的参数有别, 但可以任意划分为不同的成分。雷科夫从更基本的层次阐述了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原则。不过, 他是用/ 承诺0 ( commit2 ments) 来谈的。他( 1990: 3) 认为, 认知语言学有 两个根本承诺: 第一, 概括的承诺: 对支配人类语言各个方面的一般原则进行描写; 第二, 认知的承诺: 从语言学以及其他学科出发, 使对语言的解释与有关心智和大脑的一般知识一致。当然, 兰格克和雷科夫提出的理论原则只代表两家之言, 并未囊括认知范式中所有的基本原则。笔者认为, 至少有六个基本原则可以把认知语言学中的不同理论方法联系起来: 1) 概念语义原则 意义等同于概念化( conceptualization) , 即心理经验的各种结构或过程, 而不是可能世界中的真值条件: 一个表达式的意义就是在说话人或听话人的大脑里激活的概念, 更为具体地说, 意义存在于人类对世界的解释中, 它具有主观性, 体现了以人类为宇宙中心的思想, 反映了主导的文化内涵、具体文化的交往方式以及世界的特征。这一原则表明, 意义的描写涉及词与大脑的关系, 而不是词与世界之间的直接关系。 2) 百科语义原则 词及更大的语言单位是进入无限知识网络的入口。对一个语言表达式的意义要进行全面的解释, 通常需要考虑意象( 视觉的和非视觉的) 、隐喻、心理模型以及对世界的朴素理解等。因此, 一个词的意义单靠孤立的词典似的定义一般来说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必须依赖百科知识方可达到目的。 3) 典型范畴原则 范畴并不是由标准) 属性模型( criterial2at2 tribute models) 定义的, 也不是由必要和充分特征定义的(Lakoff 1987; Taylor 1989) ; 相反, 范畴是围绕典型、家族成员相似性, 范畴中各成员之间的主观关系组织起来的。 4) 语法性判断的渐进原则 语法性判断涉及范畴化。一个话语的语法性或可接受性并不是二分的, 即要么可接受, 要么不可接受, 而是渐进的。因此, 语法性判断是渐进的, 并且同语境、语义以及语法规则密切相关。认知语言学家并不像生成语法学家那样, 要把语法写成是一部生成一种语言中所有并且是唯一合乎语法的句子那样的语法, 因为语法性判断具有渐进性、可变性以及语境的依赖性, 要实现生成语法学家所期望的目标显然十分艰难。 5) 语言与其他认知机制相关原则 认知语言学之所以为认知语言学, 是因为它要在一般的认知中寻找语言现象的类似物。认知语言学家积极吸收心理学关于人类范畴化、注意以及记忆等的研究成果来丰富自己的理论, 从而使认知语言学更加具有活力。由此可见, 语言与其他认知机制具有密切的关系。

认知语言学的七个方面

认知语言学的七个方面 认知语言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语言处理和理解的学科,它涉及到许多不同的方面。在本文中,我将介绍认知语言学的七个方面,并对其进行详细阐述。 一、语言知觉 语言知觉是指人们对语音和语言的感知和理解能力。它涉及到对语音、语调、重音和语音辨别的能力。通过研究语言知觉,我们可以了解人们是如何通过听觉感知和理解语言的。 二、语义处理 语义是指语言中词汇和句子的意义。语义处理是指人们如何理解和处理语言中的意义。在语义处理中,人们通过词汇和句子的意义来构建句子的整体意义。通过研究语义处理,我们可以了解人们是如何对词汇和句子的意义进行加工和理解的。 三、句法加工 句法是指语言中句子的结构和组织方式。句法加工是指人们如何理解和处理句子的结构和组织方式。在句法加工中,人们通过识别句子中的词汇和短语,并确定它们之间的关系来理解句子的结构。通过研究句法加工,我们可以了解人们是如何对句子的结构进行加工和理解的。 四、语篇理解

语篇是指由多个句子组成的文本。语篇理解是指人们如何理解和处理由多个句子组成的文本。在语篇理解中,人们通过识别文本中的信息和语境来理解文本的意义。通过研究语篇理解,我们可以了解人们是如何对文本的意义进行加工和理解的。 五、记忆和学习 记忆和学习是指人们如何通过语言学习和记忆语言的能力。在语言学习中,人们通过接触和使用语言来学习新的词汇和句子。在记忆中,人们通过记住和回忆已经学习的语言知识来使用语言。通过研究记忆和学习,我们可以了解人们是如何学习和记忆语言的能力。 六、语言产生 语言产生是指人们如何通过思维和表达来产生语言。在语言产生中,人们通过思考和选择适当的词汇和句子来表达自己的意思。通过研究语言产生,我们可以了解人们是如何产生和表达语言的能力。 七、语言发展 语言发展是指人们如何在语言习得和使用中逐渐发展语言能力的过程。在语言发展中,人们从婴儿期开始逐渐习得和使用语言,不断发展语言能力。通过研究语言发展,我们可以了解人们是如何在语言习得和使用中逐渐发展语言能力的过程。 认知语言学涵盖了语言知觉、语义处理、句法加工、语篇理解、记忆和学习、语言产生和语言发展等七个方面。通过研究这些方面,

认知语言学研究综述

认知语言学研究综述 摘要:认知语言学作为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语言与认知的内在。本文旨在概括性地回顾认知语言学领域的研究现状、方法、成果和不足,并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和研究方向。关键词:认知语言学,认知,语言,研究综述,发展趋势 引言:认知语言学是一门研究语言与认知关系交叉学科。它语言使用中的认知过程,以及语言如何反映和影响人类思维和行为。本文的目的是对认知语言学领域的研究进行综合性回顾,总结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和不足,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认知语言学研究现状: 1、认知语法:认知语法是认知语言学的基础理论之一,主要研究语言结构的认知规律。近年来,认知语法领域的研究主要语篇分析和语言的动态性,探究语言现象背后的认知过程。 2、认知语义学:认知语义学主要研究词汇和概念之间的认知关系。研究内容包括词汇的隐喻和转喻、概念的组织和结构等。近年来,认知语义学的研究趋势涉及词汇语义的动态性和语境敏感性。 3、认知语用学:认知语用学主要研究语言交际中的认知过程。该领

域的研究注重分析语言使用中的推理、理解、意图识别等认知现象。近年来,研究者开始文化差异对认知语用的影响以及人工智能在语言交际中的应用。 认知语言学研究的局限性和未来发展方向: 1、跨学科整合:当前认知语言学研究已取得显著成果,但仍需进一步整合跨学科资源,如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神经科学等。通过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有望为认知语言学研究带来新的突破。 2、实证研究方法的拓展:当前认知语言学研究主要采用实验和语料分析等方法。未来研究可尝试引入更多实证手段,如计算建模、影像分析等,以揭示语言与认知的更深层次。 3、动态系统理论:认知语言学研究需进一步语言的动态性和系统性。未来研究可运用动态系统理论分析语言现象的演变过程、语言与认知的相互作用等,以更全面地揭示语言与认知的内在。 4、语用推理与文化因素:当前认知语言学研究在语用推理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果,但仍需深入研究文化因素对语用推理的影响。未来研究可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思维模式、价值观念等因素如何影响语用推理和语言使用。

认知语言学与语言教学

认知语言学与语言教学 认知语言学与语言教学 一、语言能力与语言习得 语言能力是一个结构有序的具有规约性意义的符号单位组成的清单库,词库与语法构成一个连续体。结构有序意指语言具有系统性和层级性;规约性意义意指与各种知识、语言实际使用密切相关;清单库意指语言本身不具有创造性,创造性是语言使用者的特征;符号单位构成一种语言的语法的全部内容。能用来描写语言系统的单位是:xxxx出现的语义、音系或符号单位;允准结构的图式。 语言能力是人类总体认知能力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人的语言能力与人的社会、文化、心理、交际、功能相互作用。语言能力观意味着语言能力以具体的语言项目为基础,具有社会文化的特征,语言项目之间形成一定的结构关系,语言项目是一个一个习得的。 二、语言识解与语言产出 语言使用事件是一个实际的语言使用行为,无论是语言表达式的选择、语言资源的利用,还是非语言资源如记忆、规划、问题求解能力、各种知识以及对社会、文化和话语语境的把握,都是由语言使用者控制的。易言之,在语言使用过程中,语言使用者的主体性起着关键作用。因此,语言使用中的语义建构离不开语言使用者的识解。语言使用者的识解对解释外语学习中的语言产出具有核心意义。只有从语言使用和说话者识解的视角来考察语言习得者的语言型式才能充分理解基于使用的理论模型与语言习得的良性互动关系。(王寅,2005)语义是语言的核心,而语义的核心又是识解。识解使得语言使用者可以用各种不同方式来看待相同的和不同的事件和语言行为。语言由此而变得更加复杂和灵活。人们使用语言的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隐喻的。隐喻是思维和语言运行的基本方式之一。隐喻在词和构式的多义性、习语的形成、语篇的建构、表达方式的选择、新词新语的创造等各个方面都无所不在。(刘正光,2010) 语言表达式的意义取决于语言学习者的识解,一方面意味着语言的约定性本质,另一方面表明使用者对话语中语言表达式的分布具有选择决定权,即语言使用者处于语言使用事件的中心地位。学习者不断发现所学语言的理据性结构和原

认知语义学

摘要:范畴化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人们认知世界以及用思想作用世界的重要的认知工具。认知语言学中的范畴化理论主要包括原型范畴理论以及基本层次范畴理论,这两个理论对于英语学习的研究搭建了新的平台,尤其对于英语词汇学习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并且对某些语言现象提供了分析依据。 1.前言范畴化能力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高级认知活动,是人脑利用符号系统将混杂的世界转化为有序信息的过程,是人类对事物进行分类的心智过程,也是构建范畴的基础。[1]王寅教授给范畴化下了精辟的定义;范畴化是一种以主客观互动为出发点对外界事物进行类属划分的心智过程,是一种基于现实对客观事物所作的主观概括和分类,也是一种赋予世界以一定结构的理性活动。范畴化以体验、互动、概括、归类为基础,是人类思维、语言、推理、创作等高级认知活动中的一种最基本的能力。[2]范畴化能力在日常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没有范畴化能力,我们根本不可能在外界或社会生活以及精神生活中发挥作用”。[3]范畴化是概念和词义形成以及语言运用的出发点,是认知语言学的核心内容。 2. 原型范畴理论与基本层次范畴范畴论是认知科学的重要领域之一,主要包括原型范畴理论(prototype)和基本层次范畴(basic-levelcategory)理论。[4]原型范畴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同一范畴的成员不是由共同特性所决定,而是由家族相似性(familyresemblance)所决定的,即范畴成员之间总是享有某些共同特征:成员之间的地位不是平等的,具有中心成员和边缘成员之分,与其他成员享有更多共性的成员为该范畴的典型和中心成员,即原型,其他成员为非典型成员或边缘成员。[5]例如,在“鸟”范畴内,“知更鸟”常被视为典型成员,而“企鹅”等则被视为非典型成员。典型范畴理论兼容了经典范畴和家族相似范畴观的优点,为词义提出了更为精确的解释,是对范畴理论的极大的丰富,对语言学习和教学也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基本层次范畴是人们认识世界最直接、最基本的层面,是人们对世界事物“进行范畴化的有力工具”。[6]在基本层次范畴的基础上,范畴可以向上扩展为上位范畴(super-ordinatecategory)和向下扩展为下位范畴(subordinatecategory)。在这个等级分明的范畴系统中,上位范畴包含所有的下位范畴以及这些下位范畴的子范畴;同时一个上位范畴还可以是一个更高级别范畴的下位范畴。上位范畴和下位范畴一般都晚于基本层次范畴,上位范畴是对基本层次范畴的高度概括,下位范畴则是对基本层次范畴的进一步切分。 3.认知范畴与词汇学习 3.1 原型范畴与一词多义现象认知语义学中,原型范畴没有确定的、清晰的分界线。这个模糊的、开放的边界能够确保语义范畴的内部变化,因而很多新的成员可以被吸纳到范畴中扩充这个范畴,而不改变该范畴的整个语义结构。这个过程也许可以被列为很多旧词能够有新义的原因之一。从认知语义学的角度看,一词多义的语义范畴是人类对世界认知概念范畴的产物。多义词的词义范畴的特征是它有一个共同的意义核心,使得不同的义项系附在同一个词汇上。在语言的实际应用过程中,人的大脑无需记忆所有的字典含义,只需要从基本意义中根据核心意义来推导其它的意义[7]我们以“head”为例,分析一下它的语义范畴。“head”是一个典型的多义词,它的所有词义构成了一个原型范畴。根据原型范畴理论,原型是一个范畴的中心,其他成员与原型存在不同程度的相似性。“head”具有多种属性,如它的自然物理属性、功能属性等。“头”在人体中不仅是一个重要的器官,而且是人类思想和智慧的来源地。头处于人体的最上端,具有重要的作用,占据重要的地位,在人体中起着支配作用等,这些特点就是它的基本属性,即属于它的典型范畴语义。“头”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人们用它来指人,如“人头;ahead等”。因为它是人类智慧和思想的发源地,人们又把它用来指人类的“智力”,如“这个人很有头脑;

走进认知语言学

走进认知语言学 摘要:认知语言学是近年来语言学的研究热点,它是在新的哲学观和认知观基础上,以人们对世界的经验和对世界进行感知和概念化的方法来研究语言的新兴语言学科。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产生发展、定义、基本假设、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五个方面浅谈了对该理论的认识和理解。 关键词:认知;认知语言学;现代汉语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进行思维的工具,为了让语言更好的为人类的交际活动服务,我们必须要研究语言,从不同的角度研究语言,运用各种各样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它的方方面面,这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作为一名在读的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的研究生,我需要掌握各种语言理论知识,不仅要了解旧的语言理论,更要关注最新的学术问题,为以后的现代汉语的学习研究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在语言理论的课堂上,我第一次认识、了解了一种新的语言理论——认知语言学。 一、我对认知语言学的认识 认知语言学是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产生,经过了七八十年代的发展,形成的一个系统而完整的理论体系。认知语言学理论的产生与当时科学理论的大背景是一致的。随着计算机时代的到来,认知科学应运而生,它是一门综合学科,涉及计算机自然语言理解、人工智能语言学、心理学、系统论等多种学科,这其中也包括了认知语言学。 (一)认知语言学的产生与发展 认知语言学发端于20世纪70年代,自80年代中期以来,它的研究范围已扩展到了语言学的各个领域。认知语言学最初是针对“语义”的研究提出来的。美国生成学派以Langacker为首的语义学家们认为语义部分才是句法生成的基础,他们从底层语义关系的研究中得出结论,认为自然语言的句法不是自主的,不能独立于语义,而语义也不能独立于人的认知。至此,他们摆脱了乔姆斯基的句法形式研究,走上了认知语言学的道路,成为了认知语言学的奠基人。

认知心理学中的认知语言学和对比语言学

认知心理学中的认知语言学和对比语言学 在认知心理学中,认知语言学和对比语言学是两个非常重要的 分支,它们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研究人类语言能力和思维过程。 一、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是一种研究人类语言能力和思维过程的学科,它主 要关注的是人们使用语言进行思考和表达的过程。认知语言学从 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探讨语言的本质,旨在了解人类语言能力的神 经基础和认知机制。 1.1 语音知觉 人类语言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语音,而语音的知觉过程是如何实 现的呢?认知语言学家通过实验发现,人们在听取语音时通常会 将其分解为语音的不同部分,比如音位和音节。 1.2 语义和句法

语言的另一个关键方面是语义和句法。认知语言学家认为,人 类语言能力的核心是语法,在语法的帮助下,人们能够产生无限的、合乎语法的句子。语义则是指句子的意义,它包括单词之间 的关系、上下文以及语言中的语音、触感、视觉和其他感官信号。 1.3 语言习得 语言习得是认知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该领域的研究 主要关注儿童语言习得过程中的认知机制和发展趋势。 二、对比语言学 对比语言学则是以比较的方式研究语言,通过比较不同语言之 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来揭示语言的共性和个性。相比于认知语 言学而言,对比语言学更注重语言的文化因素以及语言与文化的 相互联系。 2.1 语言的分类

对比语言学的第一步是语言的分类。语言可以按照某些特征分类,比如语音、语法、词汇等。通常认为,语言可以分为语系、语族和语种。语系是指互相间有关联的语言,如印欧语系、汉藏语系等。语族则是指具有同一祖先语的语言,如日耳曼语族、斯拉夫语族等。语种则是指特定语言的不同形态,如英语、德语、法语等。 2.2 语言的结构 对比语言学主要关注语言的结构。语言结构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每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结构。比如,中国话与英语在语音方面的差异就很大,这导致两种语言都有独特的语音系统和特有的音素。 2.3 语言与文化 对比语言学的另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是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文化又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语言的发展和使用。比如,中文中的‘喜欢’,英文中的‘like’,法语中的‘aimer’等,在文化和语言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语言学]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是一门研究语言的普遍原则和认知规律之间关系的语言学流派。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已经渗透到语言的各个层面,渗透到语言学的各个分支领域。认知语言学是认知取向、解释取向、语义取向、共性取向,这是语言研究史上的重大发展,有利于揭示语言的本质和奥秘,向实现语言理论最终追求的目标又迈进了一步。 认知语言学分为认知语义和认知语语法两大领域。这两个领域互相支持,相辅相成。认知语义学注重研究语义的理据性,强调语言意义的体验性,以体验哲学为它的哲学基础。认知语法注重研究句法的理据性。 一、认知科学 20世纪50年代,在欧美国家爆发了一场认知革命,诞生了一门新兴学科认知科学。认知科学是综合哲学、心理学、人类学、语言学、脑科学、神经生理学和计算机科学的新兴学科,其主要学术任务和目标是探究人脑的信息加工及处理机制,了解人脑的工作原理和运行规律。认知科学的主要指导原则是将人脑看成类似于计算机处理符号和加工信息的系统。(卢植,2006:2) 认知(cognition)一词源自拉丁语,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学习的过程。《辞海》(1999年版)释义为:认知就是认识,指认识客观事物,获得知识的活动。认知科学是关于心智或智能跨学科的研究与探讨。 1.认知科学是要全方位地揭示人的认知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对认知活动的原理、机制作出理论概括,以期揭示人的心智活动的本质。 2.认知科学要研究认知系统的构成。一般认为,认知系统主要包括感觉知觉范畴系统、抽象概念范畴系统、意象形象范畴系统和语言符号范畴系统。认知能力是在这四个认知分系统的发育和协调中发展起来的。这一假说意味着语言能力是人的整体认知能力的一部分。 3.认知科学认为,认知活动是人的大脑同外部世界以互动形式进行信息加工的活动,人的认知不是对外部事物纯粹的、客观的、直接的反映;大脑有认知图式作为大脑同认识对象的中介面,认知的结果并不严格地同客观世界本体对应。 4.具体到作为言语理解的认知活动,认知科学认为,语言同外部世界并不直接一一对应,语言的结构与功能积淀了人类的经验,语言对现实世界的反映是通过人的认知作为中介的,过程大体是:外部世界认知加工概念范畴一一语言符号。 5.认知科学认为,人的认知活动以优化思维的思维方式为主导倾向。人的认知过程是这样来调节的:付出最小的加工代价获得最大的认知效果。(徐盛桓,2004:119-120) 以认知为取向的语言研究是认知科学的一部分。在认知科学中,认知被定义为智能处理信息的过程。它包括心理平面上解决问题的过程、思维过程、语言处理过程、推理过程等;包括信息平面上的信息输入、信息激活和调用、信息的贮存(长期记忆)以及信息的输出等

认知语言学主要内容

认知语言学主要内容 认知语言学是语言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以第2代认知科学和体验哲学为理论背景,在反对主流语言学转换生成语法的基础上诞生,在1980年代后期至1990年代开始成型认知语言学主要内容1内省法语言内省是指语言使用者对认知中凸现的语言的某些方面进行有意识的注意。认知语言学在开创之初,为了构建该学派的理论框架,主要都采用的是内省法的思辨性研究,即研究者通过观察、内省、分析、推理手段等对语言现象形成规律性的认识。内省研究方法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柏拉图是纯粹的心智主义者。他认为人类先天具有认知世界的能力,可用内省法进行逻辑推理,采用演绎法认识世界,并获得关于世界的知识。但是,内省法研究语言存在一些天然的缺陷。首先,主要参照既有的研究文献或语料进行研究,虽然该方法在逻辑上具有演绎的性质,但主观性太强;其次,不同实验主体用内省法得出的实验结果仅适用于解释特定的实验,缺乏普遍的解释力;最后,人类的某些认知功能无法被感觉经验所感知,等等。 2语料库法 语料库法是用来记录自然发生的言语的一种方法。它主要是对书写文本中的片段进行记录。因此,语料库法的优势在于它可以给研究人员提供大量的文本信息。从本质上看,语料库是研究者对于某一语言现象内省的验证。它能利用计算机存储量大和检索迅速的优势。近

年来,该方法在认知隐喻理论、构式理论及词义理论等方面获得了广泛应用,为认知语言学的众多理论假设提供了实际的语料支撑,从使用频率上对语言现象的集中趋势进行验证。语料库法的优点还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语料库法可以通过频率反映某一个语言现象的特征,从而揭示该语言现象在人类认知过程中的无意识性。这种无意识性往往很难通过有意识的内省法揭示出来。 其次,可从语料分析上观察某一语言现象的历时演变过程。 另外,语料的频率统计还可以帮助研究人员发现词语的共现特征。而在这一点上其他研究方法,尤其是内省法很难做到。 语料库法还能帮助研究人员发现那些与某一语词意义相近的表述。这样,就会形成一个有关某情境的表达式集合,如同义词词典。而内省法很难完成这样的任务,说明人的认知能力不具备这样的信息提取能力。 语料库法最大的弊端在于它受研究者个人主观判断影响。首先,研究者对检索关键词的选取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检索的结果,并影响研究结论;其次,语料库自身的完善程度也会影响最终的结论。因为语料库中未出现的语言现象有时并非语言实际使用中没有,有可能是语料库不健全所致。再次,语料库并不能直接反映许多抽象的、标准化的语言结构。原因在于语料库所收录的语句可能是说话人省略了某些成分后的简化表达,从结构上看不符合标准的句法或语法要求,但实际使用中是完全可以进行交流的。最后,语料库并不能给研究人员

影响语言行为的七大要素语言学原理

影响语言行为的七大要素语言学原理 (原创版) 目录 1.引言 2.影响语言行为的七大要素 1) 社会因素 2) 文化因素 3) 认知因素 4) 情感因素 5) 语言环境 6) 语言能力 7) 语言习惯 3.语言学原理 1) 结构语言学 2) 功能语言学 3) 社会语言学 4) 心理语言学 5) 认知语言学 4.结论 正文 语言是人类交流的基本工具,影响语言行为的因素多种多样。根据研究,影响语言行为的七大要素包括社会因素、文化因素、认知因素、情感因素、语言环境、语言能力和语言习惯。

首先,社会因素对语言行为产生重要影响。社会因素包括社会关系、社会身份和社会规范等,它们影响着人们如何使用语言以及所使用的语言内容。例如,人们在家庭、学校、工作场所等不同社会环境中,所使用的语言表达方式和内容都会有所不同。 其次,文化因素也对语言行为产生重要影响。文化因素包括文化价值观、文化习俗和文化传统等,它们影响着人们所使用的语言形式和内容。例如,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于某些词语和表达方式的理解可能会有所不同。 再者,认知因素也对语言行为产生影响。认知因素包括认知方式、认知能力和认知习惯等,它们影响着人们如何理解和使用语言。例如,人们在理解语言时,会受到自己的认知方式和能力的影响。 此外,情感因素也对语言行为产生影响。情感因素包括情感状态、情感表达和情感认同等,它们影响着人们如何使用语言以及所使用的语言内容。例如,人们在不同的情感状态下,所使用的语言表达方式和内容也会有所不同。 语言环境对语言行为也产生影响。语言环境包括语言交际场合、语言交际对象和语言交际目的等,它们影响着人们如何使用语言以及所使用的语言内容。例如,人们在不同的语言交际场合下,所使用的语言表达方式和内容也会有所不同。 语言能力对语言行为产生影响。语言能力包括语言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学习能力等,它们影响着人们如何理解和使用语言。例如,语言理解能力强的人在理解语言时,会更容易理解语言内容。 最后,语言习惯对语言行为产生影响。语言习惯包括语言表达习惯、语言理解习惯和语言学习习惯等,它们影响着人们如何理解和使用语言。例如,人们在不同的语言习惯下,所使用的语言表达方式和内容也会有所不同。 语言学是一门研究语言的学科,其研究领域包括结构语言学、功能语

论认知语言学的定义和理论框架

论认知语言学的定义和理论框架 认知语言学是一门研究语言与认知相互关系的学科,强调从心理学和哲学的角度来研究语言。本文将详细介绍认知语言学的定义、理论框架及其在语言学领域的贡献,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与挑战。 认知语言学是一门研究语言与认知相互关系的学科,它的是人们如何通过思维和认知来理解和生成语言。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不是独立于人类思维和认知的符号系统,而是人类认知活动的产物和工具。它强调从心理学和哲学的角度来研究语言,语言与人类经验和认知过程的互动关系。 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框架包括知识、信念、规则、似是而非和两面性等重要观念。 知识:认知语言学认为,人们通过思维和认知来获取和组织知识,并将这些知识以图式和概念的形式存储在大脑中。这些知识在语言理解和表达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信念:认知语言学语言使用者的信念系统如何影响他们对语言的理解和表达。例如,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会影响人们对同一句话的理解和解释。

规则: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的生成和理解都受到一系列规则的制约,这些规则反映了人们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例如,语法规则和词汇搭配规则都是人们认知世界和表达思想的产物。 似是而非:认知语言学认为,人们在语言交际过程中常常会使用一些模糊、不确定或者间接的表达方式,这些方式有时会使得话语意义变得不清晰或者似是而非。这种似是而非的现象反映了人们认知和思维过程的复杂性。 两面性: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具有两面性,即稳定性和灵活性。语言的稳定性体现在它有一套相对固定的语法和词汇体系,使得人们可以相互理解;而语言的灵活性则体现在人们可以根据不同的语境和交际需求来创造性地使用语言。 认知语言学在语言学领域做出了许多重要贡献,以下是其中的几个方面: 语言习得:认知语言学能够解释儿童如何习得母语,以及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一些现象。它强调儿童在习得语言时,将新学的语言知识与已有的知识、信念和概念结构起来,从而形成自己的语言体系。 语言交际:认知语言学能够解释人们在语言交际过程中如何理解话语

认知语言学主要观点-解释说明

认知语言学主要观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1.引言 1.1 概述 概述部分 认知语言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语言运作和理解的学科。它的理论基础是关注语言的认知过程,即我们如何通过语言来思考、理解和表达信息。认知语言学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语义(词义和句义)、句法结构(句子的组织方式)、语用(语言的使用和交流目的)、语音(声音和音调的产生和感知)以及语篇分析(文本的组织和解读)。 在过去几十年中,认知语言学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发展。随着认知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进步,人们对语言的认知过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传统的形式语言学只关注语言的形式和结构,而认知语言学则更注重人类思维和语言之间的密切联系。它认为语言是人类思维和知识的重要载体,通过语言的学习和使用,我们能更准确地表达和理解世界。 此外,认知语言学还关注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不同的语言和文化对于表达方式、词汇习惯和语义理解有着差异性。通过比较不同语言和文化中的语言现象,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语言和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

本文将着重介绍认知语言学的主要观点。首先,我们将概述文章的结构和目的,然后依次讨论认知语言学的三个关键要点。最后,我们将总结这些要点,并对认知语言学的重要性进行思考。同时,我们也将展望未来研究的方向,以推动认知语言学的发展。 1.2 文章结构 文章结构部分 文章的结构是为了使读者能够清晰地理解和跟随文章的内容和逻辑思路而设置的。一个良好的结构能够帮助读者理解文章的主题,有效地提供信息,并使整篇文章具有条理性和连贯性。 本文采用以下结构来呈现认知语言学的主要观点和要点: 1. 引言:在引言部分,我们将对认知语言学进行概述,向读者介绍其背景和基本概念。同时,我们将给出本文的结构和目的,以便读者能够清楚地了解我们的写作意图。 2. 正文:正文是文章的核心部分,我们将围绕认知语言学的主要观点展开讨论。具体而言,我们将依次介绍三个主要要点,分别阐述它们的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和实际应用。每个要点将以独立的小节来呈现,使读者能够逐步深入了解认知语言学的不同方面。

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是语言学的一门颇新分支,它脱胎自认知心理学或认知科学,大约在1980年代后期至1990年代开始成型。认知语言学涉及电脑自然语言理解、人工智能、语言学、心理学、神经科学、系统论等多种学科,它针对当时仍很火热的生成语言学,提出:语言的创建、学习及运用,从基本上都必须能够透过人类的认知而加以解释,因为认知能力是人类知识的根本。(维基百科) 看不懂也没关系,反正不重要。 原型:不同的人对于颜色的认知是一样的吗 认知语言学家做了一个实验:给实验对象展示一些色卡,然后请他们圈出: 1.在任何情况下,都属于X色的色卡(比如说红色) 2.在X色的色卡中,指出最具代表性的色卡(比如最典型 的红色) 普通的色卡,实验用的色卡颜色会广一些 实验结果发现,不同的人对于最典型的颜色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后来实验又扩展成使用不同语言的人,结果依然相同:不同语言的人对某一颜色的认知仍然有高度一致性。 这些高度一致的颜色称为焦点色。 对颜色认知有高度统一性,那么对于其他的事物呢?比如动物,物体呢? 认知语言学家又做了一些实验:给实验对象展示一些名词以及该名词下的具体物体(大概数十种),请他们判断,哪些是典

型物体。比如名词是鸟,然后给出知更鸟、麻雀、燕子等,判断哪种鸟最具有典型性。 结果显示,最典型的对象仍然高度一致。 所以认知语言学家将一个类别中最具有典型性的物体称为原型。而包含了很多物体的类别,就是范畴。 范畴:样本与属性 一个范畴内部包含了很多的样本(比如鸟这个范畴下包含了很多具体的鸟类),在实验中,有些样本被选为原型的比例很高,有些样本被选为原型的比例很低,就有好样本与差样本的区别。那么是什么造成了样本的好坏差异呢? 又一个实验:认知语言学家列出了“鸟”的各种属性,比如“会飞”、“会下蛋”、“有羽毛”等等,然后让实验对象对于不同的鸟(比如麻雀、燕子、企鹅)标注出它们具有的属性,最后发现,一个原型(好样本)所具有的属性是最多的,而一个差样本的属性数量是最低的,甚至具有很多其他范畴的属性。 也就是说,样本的质量与该类别中的属性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这样就能通过属性的权重以及多少,来判断一个样本的原型程度了。 认知范畴:基于语境的范畴总和 在了解了单个范畴之后,认知语言学家们继续研究在语境之下的范畴互动的问题。首先他们定义了两个名词的差异:情景与语境。

认知语言学主要内容

一、认知语言学的起源 二、主要内容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当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实验学科之时,语言的认知研究便已开始。1987年是认知语言学正式的诞生年,虽然此前已有一些零星的文章预示着一种新的语言学理论即将诞生。但是一般认为,这一年出版的Lakoff“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和Langacker“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标志着认知语言学作为一种独立语言学理论的诞生。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主要代表人物是Langacker,Lakoff,Jackendoff, Taylor 和Talmy等人。 认知语言学包括认知音系学、认知语义学、认知语用学等分支,研究内容广,覆盖面大,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一、范畴化与典型理论 语言学在方法论和本质上都与范畴化(categorization)紧密相关。范畴化能力是人类最重要的认知能力之一,是“判断一个特定的事物是或不是某一具体范畴的事例”(Jackendoff , 1983∶77) 。 Labov和Rosch对范畴的研究,打破了范畴的“经典理论”或称“亚里士多德理论”一统天下的局面。“经典理论”认为:范畴是由必要和充分特征联合定义的;特征是二分的;范畴有明确的边界;范畴内的所有成员地位相等。这一理论却

受到了认知科学的有力挑战。Rosch 还提出了“典型理论”(prototype theory) ,认为大多数自然范畴不可能制定出必要和充分的标准,可以公认为必要的标准往往不是充分的;一个范畴的成员之间的地位并不相同,典型成员具有特殊的地位,被视为该范畴的正式成员,非典型成员则根据其与典型成员的相似程度被赋予不同程度的非正式成员地位。例如,在“鸟”范畴内“知更,鸟”常被视为典型成员,而“企鹅”、“驼鸟”等则为非典型成员。当然,一个范畴的典型成员会因不同的人、文化、地理位置而有所不同,但一个范畴中总有典型的。 典型理论对认知科学最有价值的贡献在于它把注意力集中在内部结构上,集中在范畴具有“核心”和“边缘”这个事实上。目前,它已用于语音、句法、词义、语用、语言习得、失语症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二、概念隐喻 隐喻的认知研究可追溯到18 世纪。约在1725 年,意大利哲学家和修辞学家G. Vico就发现了隐喻的认知功能,后在其《新科学》一书中阐述了其认知观点。然而,把隐喻的研究纳入认知语言学领域的重要标志却是Lakoff &Johnson (1980)。认知语言学家认为,比喻性语言与非比喻性语言本质上无甚差别;日常语言中充满了隐喻,完全不带隐喻的句子大概只占极少数。隐喻是“我们对抽象范畴进行概念化的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