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济法基本理论

经济法基本理论

经济法基本理论

导言:

经济法是指调整和规范经济关系的法律体系。作为一门应用法学的

学科,经济法不仅涉及国内经济活动,还涉及国际经济活动。本文将

介绍经济法的基本理论,包括经济法的定义、层次结构和基本原则等。

一、经济法的定义

经济法是调整和规范经济关系的法律体系。经济关系是指人们在经

济活动中产生的利益关系和权利义务关系。经济法通过制定和实施法

律规范来维护经济活动的秩序和公平。

二、经济法的层次结构

经济法的层次结构包括宪法、民法、行政法、经济法和国际经济法等。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律,对经济活动有着基本规范,如保护私有

财产权和自由经济权等。民法是民事法律的总称,主要调整个人之间

的经济关系。行政法是调整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和管理的法律体系。经济法是具体规范经济活动的法律。国际经济法是指规范国际经济关

系的法律体系。

三、经济法的基本原则

经济法有着一些基本原则,其中包括公平原则、自由原则、效率原

则和可持续发展原则等。

1. 公平原则:经济法追求公平的分配和公平的竞争。它要求在经济

关系中公正地分配资源,保障各方的合法权益。公平原则是经济活动

的基础,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之一。

2. 自由原则:经济法强调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即市场自由竞争。

自由原则强调市场主体的自由意愿和合同自由,保障市场的正常运作。自由原则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3. 效率原则:经济法追求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它关

注经济活动的效率和生产力的提高,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福利的提升。效率原则是经济法与经济学相结合的重要基础。

4. 可持续发展原则:经济法强调环境保护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可持

续发展原则要求经济活动在保护环境、消除贫困、促进社会进步的同时,要保持经济的可持续性。

四、经济法的功能

经济法具有一定的功能,主要包括规范功能、保护功能和调控功能等。

1. 规范功能:经济法通过制定和实施法规,规范经济活动的行为规

范和契约关系,确保经济活动的合法、公平、有序进行。

2. 保护功能:经济法通过法律保护,保障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维

护经济秩序的稳定和公平,防止不正当竞争和经济犯罪的发生。

3. 调控功能:经济法通过设立和实施一系列法律制度和政策措施,

对经济活动进行调控和引导,保持经济的平稳运行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结论:

经济法是调整和规范经济关系的法律体系,具有多层次结构和一系

列基本原则。经济法的核心是保护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促进经济的

稳定和发展。在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经济法的研究和应用

具有重要意义,对各国的经济活动和国际经济合作起着重要引导作用。

经济法

第二章经济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 本章主要讲解经济法的基本理论知识,共分两节。 第一节讲解经济法的概念。包括经济法的定义和本质,国内外关于经济法概念诸说。 第二节讲解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包括经济法调整对象的特 定性,经济法调整对象的范围和分类,关于经济法调整对象各种主要观点评介。 第一节经济法的概念 ●一、经济法的定义和本质 ●经济法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在各国渐次出现的一个新法律部门。它的出现,引起传统法体系的重大变化。 经济法定义及本质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范围内的大事: 19世纪90年代初——现代意义上的经济法诞生 20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战 20世纪20-30年代——世界性经济危机 20世纪30年代——(美)罗斯福新政、(苏联)新经济政策 20世纪30年代后期——第二次世界大战 结论 ●经济法的出现过程中,与之相伴随的无一例外的是经济事件的发生,并且都是由政府来解决经济问题。在这一时期,反垄断法、战时经济统制法和危机对策法是经济法的主要表现形式。这些法律形式的出现标志着经济法体系的初步形成,经济法由此发展成为新的法律部门。 经济法概念 ●经济法是规范和保障国家调节社会经济之法。主要规范在国家介入社会经济生活,对经济实行干预、参与和促导——即国家调节经济中人们的行为,调整在上述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保障国家调节顺利和有效进行,以实现维护和促进社会经济结构和运行协调、稳定和发展的预期目的。 经济法调整方式 ●干预——如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 ●参与——如国家举办国有企业 ●促导——如政府采取鲜明的产业政策引导产业结构的调整 经济法的定义 ●经济法是调整在国家调节社会经济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促进社会经济实现国家意志预期目标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或 ●经济法是调整国家经济调节关系,实现国家经济调节意志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定义的特点和构成分析 ●经济法定义的特点: ●经济法定义由两部分构成 ●是经济法最一般性、较为宽泛的定义,只揭示经济法最基本的属性,适用于各个国家各个不同发展阶段的经济法。 ●经济法的定义构成: ●前一部分揭示经济法的调整对象 ●后一部分揭示经济法的任务和作用 经济法的调整对象 ●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在国家调节社会经济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简称国家经济调节关系。

经济法基本理论

经济法基本理论 导言: 经济法是指调整和规范经济关系的法律体系。作为一门应用法学的 学科,经济法不仅涉及国内经济活动,还涉及国际经济活动。本文将 介绍经济法的基本理论,包括经济法的定义、层次结构和基本原则等。 一、经济法的定义 经济法是调整和规范经济关系的法律体系。经济关系是指人们在经 济活动中产生的利益关系和权利义务关系。经济法通过制定和实施法 律规范来维护经济活动的秩序和公平。 二、经济法的层次结构 经济法的层次结构包括宪法、民法、行政法、经济法和国际经济法等。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律,对经济活动有着基本规范,如保护私有 财产权和自由经济权等。民法是民事法律的总称,主要调整个人之间 的经济关系。行政法是调整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和管理的法律体系。经济法是具体规范经济活动的法律。国际经济法是指规范国际经济关 系的法律体系。 三、经济法的基本原则 经济法有着一些基本原则,其中包括公平原则、自由原则、效率原 则和可持续发展原则等。

1. 公平原则:经济法追求公平的分配和公平的竞争。它要求在经济 关系中公正地分配资源,保障各方的合法权益。公平原则是经济活动 的基础,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之一。 2. 自由原则:经济法强调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即市场自由竞争。 自由原则强调市场主体的自由意愿和合同自由,保障市场的正常运作。自由原则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3. 效率原则:经济法追求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它关 注经济活动的效率和生产力的提高,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福利的提升。效率原则是经济法与经济学相结合的重要基础。 4. 可持续发展原则:经济法强调环境保护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可持 续发展原则要求经济活动在保护环境、消除贫困、促进社会进步的同时,要保持经济的可持续性。 四、经济法的功能 经济法具有一定的功能,主要包括规范功能、保护功能和调控功能等。 1. 规范功能:经济法通过制定和实施法规,规范经济活动的行为规 范和契约关系,确保经济活动的合法、公平、有序进行。 2. 保护功能:经济法通过法律保护,保障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维 护经济秩序的稳定和公平,防止不正当竞争和经济犯罪的发生。 3. 调控功能:经济法通过设立和实施一系列法律制度和政策措施, 对经济活动进行调控和引导,保持经济的平稳运行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经济法基本理论

经济法基本理论 【内容提要】经济法以现代市场经济为基础,是市场经济的法。在本质上,经济法是有形之手和无形之手相结合的法,是纵横经济关系平衡结合的法,也是经济集中与经济民主对立统一的法,具有平衡协调、综合调整等功能。它的出现使法与经济实现全方位的结合,使法能更直接、更有力地为经济基础服务。 【关键词】经济法/产生/本质/功能 一、概念界定 经济法以经济法律、法规为基础,但不能认为有了经济法律、法规就有了经济法。作为一个独立部门、独立学科的经济法是现代社会才产生的,它以现代市场经济为基础,是现代市场经济的法。因此在西方的自由资本主义时期以及我国的计划经济时期都不 可能有经济法,古代的奴隶制社会和封建制社会更不可能有上述科学意义上的经济法。 我们把它定名为现代经济法。现代经济

法有两家,即资本主义经济法和社会主义经济法。资本主义经济法可称之为"西方经济法",社会主义经济法可称之为"东方经济法"。二者是各有个性,也有共性。个性表现在产生的过程不同,存在的基础不同;共性表现在有共同的形成要素和规律,有共同的法律本质和功能,有共同的价值取向。西方经济法先行产生,东方经济法继而发展,共同奠定了现代经济法的理论基础。 二、现代经济法产生、形成的法律 西方经济法和东方经济法的产生和形成各自走了不同的甚至相反的过程,但殊途同归,相反相成。两类经济法从相反的过程揭示了现代经济法产生、形成的必备的共同因素和要件。主要有: 1.市场经济基础性调节的"无形之手"与国家宏观调控的"有形之手"同时存在,相互作用; 2.横向经济关系和纵向经济关系的平衡结合; 3.经济集中与经济民主的对立统一; 4.公法与私法在一定范围内相互渗透

第一章 经济法基本理论

经济法基本理论 第一章经济法基本理论 【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经济法律关系,掌握经济纠纷的解决途径。熟悉经济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熟悉违反经济法的法律责任及其履行。了解经济法的渊源和我国现行主要经济法律法规。 【框架结构】 本章作为教材的第一章,主要针对经济法这一学科的基础知识作了简要的介绍,目的在于对该学科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本章的突出特点是基本概念较多,要求正确理解。 经济法的概念 经济法概述经济法的渊源 我国现行主要经济法律法规 经济法律关系的概念和特征 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 经济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经济法律关系的内容经济法律关系经济法律关系的客体 经济法律关系的发生、变更和消灭条件 经济法律事实的种类 经济法实施的概念与意义 经济法的实施违犯经济法的法律责任及其履行 经济纠纷的解决途径(协商、调解、仲裁、行政复议和诉讼) 【重点与难点】 重点内容有:经济法的概念、经济法的调整对象、经济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经济法律事实的种类、解决经济纠纷的方式。 本章的难点问题是:对经济法律关系构成要素的理解、解决经济纠纷的仲裁方式和诉讼方式的区别和联系。

第一节经济法概述 一、经济法的概念 (一)经济法的概念的提出 经济法的概念起源于法国,就说经济法这个概念最早出现是在法国。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当时的德国魏玛共和国直接以经济法命名,1919年颁布了《煤炭经济法》和《钾盐经济法》。即现代意义的出现在德国,我国是在1979年。 (二)中国经济法的概念 经济法是调整国家在经济管理和协调发展经济活动过程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要从以下三点把握这个概念: 1、经济法是经济法律规范的总称.。法律规范是指由国家制定和认可,反映统治阶级意志,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一种行为规范。 2 、经济法是调整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3 、经济法调整的是一定范围的经济关系 (三)经济法的调整对象 经济法调整的是特定的经济关系。即指国家在经济管理和协调发展经济活动过程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 大家注意,并不是所有的经济法律关系都由经济法调整,经济法调整的经济关系只是特定的经济关系。这仅是经济关系的一部分,有一些经济关系是由民法调整。有一些经济关系由劳动法调整。经济法调整的经济关系只是特定的经济关系。 经济法调整的对象具体来讲,包括四类。 1、市场主体调控关系。 2、市场运行调控关系。 3、宏观经济调控关系。 4、社会分配调控关系。 (四)经济法的地位 经济法在我国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具有重要的法律地位,就是说经济法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经济法是不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在我们国家法学界是有争议的。有的法学家认为它是独立的法律部门。有些法学家认为它不是独立的法律部门,只是法律学科。二、经济法的形式(渊源) (一)宪法 制定者: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和修改 法律效力:具有最高法律效力 宪法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开会的时候,我们国家也就是每年三月份,全国的代表到北京开一次会,只有那个会议上才有可能制定宪法、修改宪法,在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人大常委会能不能制定宪法、修改宪法呢?是不可以的。所以大家注意它的制定修改只是全体性的代表会议召开的时候。 (二)法律 法律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在地位和效力上仅次于宪法。以法律形式表现的经济法构成其主体和核心部分。在全国范围适用。 制定法律的最可能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也有可能是全国人大的常委会,什么样的法律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什么样的法律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原则上来讲,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整体上来讲要重要一些。

漆多俊——经济法基础理论

经济法基础理论 (第四版) 漆多俊著 漆多俊教授该书在结构上大致根据总则、分则的划分展开。第一章至第八章分别阐述了经济法产生的社会根源、学科历史沿革、概念、调整对象、法律关系、价值理念和原则、调整方法与责任制度等;第九章到第十二章论述了市场规制法、国家投资经营法和宏观调控法等具体法体系。最后漆多俊教授还谈到了立法与实践,及经济法学科建设等相关问题。可以说漆教授是根据经典的实在法体系在讲述经济法。 漆多俊教授在该书中提出了很多观点,他以为经济法是调整在国家调节社会经济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以促进社会经济实现国家意志预期目标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学生以为该书最亮丽的三点之处是:一、指出经济法产生的逻辑。全书也是按照“市场缺陷——国家调节——经济法”这样的逻辑展开的;二、指出国家对经济的调节是国家职能一部分。这样的观点指出了现代国家主动介入经济生活的状态,点名了经济法成为独立部分法和发达的原因;三、经济法包括国家投资经营法。该具体法对应市场的“唯利性”缺陷,是指有些领域市场不愿进入,但是对于国计民生和经济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那么这些领域需要国家力量的介入。 对于学生而言,看完此书,收获颇多,但还是有很多困惑的地方。比如经济法的概念为何,其调整对象是“市场与国家的关系”还是“经济与国家的关系”,其是否是独立部门法与行政法有和异同,等等。还需要多加看书思考和理解。 学生以为,该书最精彩的部分当属第一和第二部分,所以主要摘抄聚集在这两章。 导论 第一节经济法基础理论与经济法学 一、经济法基础理论的研究对象 P1经济法基础理论,是经济法最基本、最一般的原理,是关于各种经济法现象内在和普遍性的规律的理论概括。 经济法基础理论问题主要包括:经济法产生和形成独立法律部门的社会根源;经济法的沿革和地位;经济法的本质和概念;调整对象;经济法法律关系;价值、理念与原则;调整方法与责任制度;法律渊源与体系;总则与分则;立法、实施;学科建设问题。

大一经济法理论知识点总结

大一经济法理论知识点总结 一、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区别 市场经济是一种经济系统,其基本特征是市场供求为基础,通 过市场价格来配置资源。市场经济下,企业和个人有一定的自由 度和选择权,对生产、消费和投资决策具有较大的自主权。计划 经济则由国家或政府来控制和调控经济活动,国家对资源配置、 生产要素的使用和商品价格等方面有较大的干预和决策权。 市场经济的核心原则是供求关系,而计划经济则以国家计划为 核心。市场经济下,资源的配置和价格的形成主要依赖市场机制,通过供求调节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计划经济则由中央政府进 行资源配置和经济计划制定,通过政府的指导和干预来实现经济 目标。 二、需求与供给的基本概念 需求是指消费者对商品或服务的购买意愿和能力。供给则是指 生产者或企业为满足市场需求而提供的商品或服务。需求和供给

是市场经济中的核心概念,它们是市场上商品和服务交换的基础。需求和供给的关系决定了市场价格和数量的形成。 需求曲线表示了购买者对商品或服务的购买数量与价格之间的 关系。需求曲线呈现出负斜率,即价格上升时需求量下降,价格 下降时需求量增加。 供给曲线表示了生产者或企业在不同价格下愿意提供的商品或 服务数量。供给曲线通常呈现出正斜率,即价格上升时供给量增加,价格下降时供给量减少。 当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相交于某一价格水平时,该价格就是市 场均衡价格。市场均衡价格下,需求量和供给量相等,市场达到 供求平衡。 三、市场失灵及其原因 市场失灵指的是市场机制无法有效实现资源配置和商品交换。 市场失灵可能出现的原因包括外部性、公共物品、垄断等。

外部性指的是经济活动的影响超出市场参与者之间的直接交换。正外部性是指某经济活动给非直接参与者带来的好处,负外部性 则是指某经济活动给非直接参与者带来的损害。由于市场无法考 虑到外部性的影响,这就导致了市场失灵。 公共物品是指能被所有人共同享用的商品或服务,其消费不排 他且消费一人不减少其他人的消费。由于公共物品存在非排他性 和非竞争性,市场机制无法提供这种商品或服务,需通过政府来 供给和分配。 垄断是指市场上只有一个供应者或只有少数几个供应者,他们 控制着市场上的商品或服务的供给。垄断企业由于处于市场主导 地位,可以通过控制价格和供给量来操纵市场,导致市场失灵。 四、经济责任与法律责任 经济责任是指企业或个人对其经济行为所承担的责任,它包括 经济风险、经济效益和经济成果等方面。企业需要承担的经济责 任主要有投资风险、生产成本、销售利润等。

经济法概论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经济法基础知识 法的基本理论(小题) 二、法的概念、特征和本质 (一)概念 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称。 (二)特征 1.法是调整人们行为或社会关系的规范,具有规范性。 2.法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规范,具有国家意志性。 3.法是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规范,具有国家强制性。 4.法是以人们的权利和义务为主要内容的规范,具有内容特定性。 5.法是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具有普遍性。 (三)法的本质 法是被提升为国家意志的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①是统治阶级的基本意志,而非全部意志。 ②是统治阶级整体的意志,而非统治阶级中个人或部分(阶层或集团)的意志。 三、法的作用 (一)规范作用 1.指引作用 2.教育作用 3.评价作用 4.预测作用 5.强制作用 (二)社会作用 1.维护统治阶级的阶级统治 2.执行社会公共事务的作用 ★四、经济法或法的渊源(形式渊源,效力来源)--选择题 1.宪法(其制定和修改权都归于国家最高权利机关--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执行) (是其他法的立法依据和基础)(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效力) 2.法律(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基本法律)(其效力仅次于宪法而高于其他法) 3.行政法规(由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国务院制定和修改) (其效力仅次于宪法和法律而高于地方性法规) 4.地方性法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较大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和修改) 5.自治条例(民族自治地方的权利机关) 6.行政规章(由有关行政机关制定的)(分为部门规章和政府规章) 7.国际条约(我国签订或加入)(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国际组织之间缔结的,确定其相互关系中权利和义务的各种协议) 经济法的概念、调整对象和基本原则(小题) 一、经济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 (一)经济法概念的早期使用 1.首次使用:1755年,摩莱里,《自然法典》 4.1979年,经济法一词出现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文件中 小结:经济法形成的历史非常短暂和相应的国家经济密切相关 (放任自由——国家过渡管制——两手并用)(市场————国家——————市场、国家)(二)经济法的概念 经济法是调整国家在协调本国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经济法是调整国家经济协调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三)经济法的调整对象 1.市场主体组织管理关系(市场准入) 2.宏观经济调控关系(长远利益、公共利益))

2020年最新《经济法基础》1-18章节最全内容完整版电子版

目录

第一章基础理论知识

1.法与氏族习惯的区别 产生、存在的基础不同;形成方式不同;体现主体意志不同;调整关系性质不同;保证实施的力量和方式不同;调整目的、宗旨不同;作用的基础和范围不同。(参见教材P1) 2.法的本质和特征 法是以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阶级意志和利益为本质内容的,是为了确认、保护和发展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而由国家制定和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权利义务规范体系。(参见教材P3)其实质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其含义: (1)法不是超阶级的,它总是属于一定的阶级,是一定阶级的意志的体现; (2)法所属的阶级只能是统治阶级,它不可能属于被统治阶级; (3)法是统治阶级整体阶级意志的体现,而不是统治阶级个别人、个别部分(集团、阶层)意志的体现; (4)法是统治阶级基本意志的体现,而不是统治阶级全部意志的体现; (5)法所体现的统治阶级的意志实质上是体现统治阶级的物质利益的; (6)法所体现的统治阶级的意志,并不是随心所欲、凭空产生的。(参见教材P2) 特征: (1)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规范。体现为: 第一,统治阶级意志并不能直接形成为法。它必须通过一定的组织和程序,即通过统治阶级的国家制定或认可,才能形成为法。 第二,法所体现的统治阶级的意志,形式上是采取国家意志形态的。国家意志性是法的基本特征。 第三,法采用国家意志形态是为了取得普遍遵守的形式,是为了使所有社会成员都能在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国家机器的统治下,实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 第四,并非所有国家意志都采取法的形式,并非所有国家机关认可和制定的文件都是法。

关于我国经济法的基本理论探讨

关于我国经济法的基本理论探讨 关于我国经济法的基本理论探讨 一、经济法的本质 经济法是国家为协调本国经济的运行和发展,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所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一)经济法是社会责任本位法 经济法是社会责任本位法,以社会利益和社会责任为最高准则。无论是国家机关还是企业、个人都必须对社会负责,即都必须对社会经济的良性发展负责,在对社会共同尽责的基础上处理和协调彼此关系。 (二)经济法是平衡协调法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主体多元化,各类矛盾丛生。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妥善协调好社会整体和社会个体之间的利益关系,而经济法正是适应这种客观需要,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兼顾社会个体利益,通过经济法的立法和执法来调整经济关系,对各类主体的利益进行平衡协调,以实现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经济法是系统综合调整法 现代市场经济所包含的高度社会化大生产及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关系朝着分化和综合两个方面发展。经济法正是反映了经济关系分化和综合两个方面发展要求,一方面,它

通过具体的制度和规范,分别细致地调整各种经济关系,另一方面又在总体上对经济关系进行全面、综合的调整。 (四)经济法是经济集中与经济民主的对立统一法 经济集中与经济民主的对立统一是社会经济永恒的话题,经济法在它们的对立统一中产生和发展,并由此体现着经济法的本质和功能。可以这么说,经济集中与经济民主的对立统一是经济法产生的根源,是经济法的本质和灵魂。 (五)经济法是以公为主、公私兼顾的法 经济法不是只体现国家意志和利益、单纯干预和管理经济的公法,也不是只立足于个人本位、企业本位的私法,而是以公为主、公私兼顾的法,是独立于公法、私法之外的,并对二者进行平衡协调的—个新的部门法。 二、经济法的地位 经济法的地位,即经济法在法的体系中的地位,是指在整个法的体系中,经济法是不是一个独立的法的部门,其重要性如何。 (一)从经济法的产生的角度分析 现代意义的经济法产生于19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欧美国家,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过度的自由竞争引起生产和资本的不断集中,垄断使市场产生了各种弊端,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开始加强对自由市场的干预,国家对自由市场干预的法一经济法应运而生。从经济法的产生过程,可见经济法的出

经济法基础理论研究

经济法基础理论研究 一、关于经济法的地位 经济法的独立部门法地位在法学界已基本成为共识,学者从多角度探讨经济法的地位问题。有学者指出,绝对的计划经济不需要经济法,绝对的市场经济容不得经济法,而改革开放起步恰在于二者的结合,这就是中国强大的经济法思潮的客观原因。还有学者认为,经济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法律,各国都认同的作为法律部门的经济法是国家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对市场干预和调控、管理的法律。 有学者指出,经济法是现代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法律和法学自身发展的逻辑体现,其产生、形成具有如下原因和规律:(一)社会化生产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二)经济管理社会化与现代国家介入经济生活;(三)“无形之手”与“有形之手”的协同并用;(四)纵向经济关系与横向经济关系的平衡结合;(五)经济集中与经济民主的对立统一。法对经济关系的调整模式经由诸法一体综合调整模式、民法调整模式、行政法调整模式,发展到现代社会的经济法、民法、行政法综合调整模式,其中经济法为基本法,民法为基础法,行政法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法律部门。 有学者在对传统法律部门划分理念批判的基础上,从新的视角给经济法重新定位。认为应超越调整对象的部门法划分标准,确定如下原则:(一)法律部门间的界限适当模糊化原则;(二)以相同性质规范为要素构建特定法律部门的原则;(三)尊重社会关系的现实特征原则。经济法定位的本体基础在于多元化、立体化和复杂化的社会经济关系,而其定位的价值基础则是权力与权利交融的系统化“秩序”。

还有学者认为研究经济法是否为独立法律部门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认识:(一)从“公法”与“私法”的划分上去考察;(二)从调整对象上去考察;(三)从法律专业化分工上去考察;(四)从法律的优化调整上去考察;(五)从法律部门的协调发展和共同作用上去考察。 也有少数人认为:经济法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和伴生物,在市场经济国度里,不存在经济法这个部门法;传统意义上的经济法所调整的对象,分属于民商法、国家行为法、政府行为法等部门法所调整。 二、关于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过程中,学者们对经济法调整对象又有新的探索和争论。 有的学者认为,经济法调整对象主要包括四种社会关系:(一)市场主体调控关系;(二)市场调控关系;(三)宏观经济调控关系;(四)社会分配关系。这四种社会关系都是国家需要干预的经济关系。 有的学者认为,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因国家经济调节而引起的一种国家经济管理关系,按国家调节经济的基本方式,可分为:反垄断和限制竞争关系、国家投资经营管理关系和宏观调控关系。 还有学者提出,“经济法调整对象应该是而且只能是国家干预经济所产生的社会关系”。 但有的学者认为,现代经济法并非单纯的干预法、调控法,中国经济法除了调整经济管理关系外,还调整一定范围内的经营协调关系。经营协调关系是由经济法规制的市场运行关系,概括为经济联合关系、经济协作关系和经济竞争关系。此类关系主要是在平等地位的或彼此不具有任何管理关系的参加者之间所发生的经济关系,主要有:(一)由国家计划发生或制约的横

经济法律基础

经济法律基础 【知识结构图】 错误! 为进一步落实各地区、各有关部门的责任,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切实解决

城镇居民住房问题,在2010年1月10号国务院下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国办发(2010)4号)后,国务院又于2010年4月17日,就有关问题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再次下发国发(2010)10号通知,即《国务院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该文件共10条,所以被业界称为房地产宏观调控“新国十条”。其中有第二条内容如下: 一、实行更为严格的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对购买首套自住房且套型建筑面积在90平方米以上的家庭(包括借款人、配偶及未成年子女,下同),贷款首付款比例不得低于30%;对贷款购买第二套住房的家庭,贷款首付款比例不得低于50%,贷款利率不得低于基准利率的1.1倍;对贷款购买第三套及以上住房的,贷款首付款比例和贷款利率应大幅度提高,具体由商业银行根据风险管理原则自主确定。人民银行、银监会要指导和监督商业银行严格住房消费贷款管理。住房城乡建设部要会同人民银行、银监会抓紧制定第二套住房的认定标准。 二、要严格限制各种名目的炒房和投机性购房。商品住房价格过高、上涨过快、供应紧张的地区,商业银行可根据风险状况,暂停发放购买第三套及以上住房贷款;对不能提供1年以上当地纳税证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明的非本地居民暂停发放购买住房贷款。地方人民政府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临时性措施,在一定时期内限定购房套数。 三、对境外机构和个人购房,严格按有关政策执行。 请问: 1. 国家行政机关制定的规范是否就是行政法?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方式是什么? 2.“新国十条”是经济法吗?如果是,它的意义是什么? [资料来源:中国政府网] 1.1 经济法的产生与发展 经济法的一些基础理论,从产生之初就存在着争议,即使到今天仍未形成令人信服的理论。 1.1.1 经济法的产生历史沿革 1. 前资本主义时期无经济法实践 阶级和国家产生以后,即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经济关系就由法律调整了。但是,由于经济发展并未达到一定的高度,即经济法产生所需的经济基础并不存在,因而也就不存在经济法的实践问题。 这一时期世界各国的立法大都采取诸法合一的形式,如《乌尔纳姆法典》、《汉谟拉比法典》、《十二铜表法》、《摩奴法典》、《唐律》、《大明律》、《大清律》等,均未明确区分不同性质的法律条文,而是将之混合在一起进行立法。其中,不乏一些规范经济关系的条

经济法的理念

经济法的理念(含义要点方法) 1经济法的人本主义理念、 一、作为元理念的经济法的人本主义理念(一)人本主义是经济法的元理念第一,由于法的理念是法的最高适用原理和法理性的最高表现形态,所以对法的理念和经济法理念的探讨,还应从根本和最终的意义上着手;即回归“人”本身。第二,虽然法的理念来自于人的主观需要,但这种主观需要也不能脱离“人”作为社会性的存在,所以,对法的理念尤其是经济法理念的探讨,应该立基于“人”在一定社会情势下的主观需要,以一种开放性的心态来进行探讨。经济法的理论和实践还应该把人本主义当作一种方法论,把人作为自身评价的最高尺度,并建立人本主义方法论之下的基本分析框架和基本分析方法,以分析和评价经济法是否以人为本(二)经济法人本主义理念的内涵。从人本主义理念出发,面对经济社会化下人为物过度异化所导致的人的过度分化,经济法产生的使命就在于它要立基于社会整体的高度来对之进行社会整合,通过抑制资本意志的过度扩张和增殖,来实现社会强弱势群体间的利益均衡和权利均衡。人本主义理念也可以视为是一种共生理念、和谐理念和发展理念。共生第一,经济法人性假设上的共生。第二,政府与市场的共生。第三,市场竞争与宏观调控的共生。第四,公法因素与私法因素的共生。和谐和谐社会对秩序的关注、对公正和社会正义的强调并最终着眼于利益和谐。利益和谐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来体现。经济法价值取向(一)经济法自由与秩序的整合价值取向(二)公平与效率的整合价值取向落实经济法人本主义理念的方法论(一)人本主义方法论视域下经济法的基本分析框架:失衡一均衡(二)经济法分析框架下的基本分析方法:1.系统分析方法2.利益博弈分析方法 2经济法的实质正义理念、 一、正义解释、需要考察正义之于法律的解释,而且也需要追溯正义之于宗教、伦理的价值内涵。二、近代法律形式正义的困境与经济法实质正义的产生(一)近代法律形式正义及其现代性困境(二)经济法实质正义的产生。三、经济法实质正义的基本内涵和价值构成(一)经济法实质正义的基本内涵(二)经济法实质正义的价值构成:1实质公平、其一,对弱者权利的倾斜性配置。其二,对平等主体之不平衡的经济利益关系予以矫正。其三,通过宏观调控政策直接调整具有全局性和公共性的社会关系,最大限度地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从而在更宏观的层面实现经济法实质公平的价值目标。2平等自由3.理性秩序四、经济法实质正义的实现机制(一)实质正义与国家干预(二)实质正义与法律形式理性(三)经济法实质正义的现实路径1独特的规范形式2独特的责任适用机制和责任形式3独特的执行和救济方式。需要顺应经济法的实质正义的目标诉求,建立起新型的权力控制、市场监管以及权利救济机制。3经济法的社会本位理念、 一社会本位定义1第一,它是特定时空条件下法律价值理念的根据,是衡量其他层面的、多样具体的价值观之优劣高低的基本标准;第二,它是在特定范围的法律的价值理念体系中带有本质性、根本性的规定;第三,它在整个法律价值理念体系中带有较大的包容性,能够兼容其他价值;第四,它在特定社会价值理念体系中带有导向性,既是现行社会整体价值的根据,又是社会价值今后发展的方向。正是这些共性特征使得社会本位成为了一个带有普适性的话语,成为了可以在不同领域或语境中确认和践行的主导价值理念。2法学下定义;按照利益主体的不同将法的本位划分为国家本位、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三个基本类型。二、社会本位的利益观(一)社会利益是一种以“社会”为主体的利益形态(二)社会利益的整体性或公共性(三)社会利益与国家利益、个人利益之间关系的历史变迁三、法律的社会化与经济法的兴起(一)国家基于市场失灵而干预经济生活是经济法兴起的经济根源(二)民商法、行政法等传统法律部门的性质局限和功能缺陷是经济法兴起的法律根源(三)社会利益的凸显与社

经济法主要内容

第一章:法学基础理论和相关经济法律制度 一,法的产生和类型 1,法的产生根源:法是随着私有制财产和阶级划分的出现以及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 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2,法的四种历史类型:奴隶制法,封建制法,资本主义法,社会主义法。 3,*法是阶级、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4,@法的前三种历史类型与最后一种的社会主义法有本质区别:前三者均属于剥削阶级类型的法,社会主义法是最新、最高也是最后一个类型的法,是真正体现工人阶段和广大 人民意志和利益的法。 二,法的本质和定义 1,法的本质:阶级性,社会性,社会职能。 法的特征:1)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3)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 2)法是由国家机关制定或认可的统治阶级意志,体现为规范文件,是人们发布遵守的 行为规则。 2,法的定义——法是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经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所有保护,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的行为规则的总和。 3,*阶级性是法的本质属性,但同时也具有社会性和社会职能。 三,法的渊源和结构 1,我国法的渊源: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国际条约。 2,*法律规范构成的三个要素:假定,处理,制裁 3,法律规范的种类:按表现形式分类:A.义务性规范,禁止性规范,授权性规范。 B. 任意性规范,强制性规范 4,*在法的渊源之外的其他个人的讲话、意见、法学著作、判例、习惯等,都不是法。 5,@现行经济法律的某一条款中有哪些法律规范要素? 四,法与政策、道德的关系 1,法与政策的一致性和区别: 一致性:有高度的同一性,都反映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基本精神和原则是一致的。 密切联系:政策是法的灵魂,是法的指导思想,核心内容,有法无规定时,更需要运用 政策。同时,政策实现也靠法。

中国经济法概念的五种理论

中国经济法概念的五种理论 中国经济法是指对中国经济活动进行法律规范的一门法律学科。在中国,经济法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等。对中国经济法的理论研究主要可以分为五种理论:公法理论、民法理论、行政法理论、经济学理论和比较法理论。 一、公法理论 公法理论是指以国家法律体系为基础,通过对从事经济活动的个人和机构进行法律规制,保护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的理论。公法是国家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干预和管理的一种手段。中国经济法中的公法理论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律等,主要通过国家法律规范来保护市场秩序,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和公共利益。 二、民法理论 民法理论是指通过私法关系对经济活动进行法律规范的理论,着重保护个人和企业的权益。在中国经济法中,民法理论主要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等民法规范,保护经济主体的自由和权益,促进市场发展。 三、行政法理论 行政法理论是指通过国家行政机关对经济活动进行法律规范的理论。在中国经济法中,行政法理论体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

法》等法律规范中。行政法主要通过行政机关的行政管理活动,对经济活动进行规制和指导,保护公平竞争,维护社会经济秩序。 四、经济学理论 经济学理论是指运用经济学原理对经济活动进行分析和研究的理论。在中国经济法中,经济学理论主要体现在价格法则、供求关系、市场竞争等方面。经济学理论对经济法的制定和实施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可以合理分配资源,提高经济效益。 五、比较法理论 比较法理论是指通过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法律体系进行比较和借鉴,对中国经济法进行改革和完善的理论。在中国经济法中,比较法理论主要通过与国外相关经济法规范进行对比,了解不同法律体系对经济活动的规范方式,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比较法理论可以为中国经济法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促进中国经济法与国际接轨。 总之,中国经济法的理论研究主要包括公法理论、民法理论、行政法理论、经济学理论和比较法理论。这些理论相辅相成,相互借鉴,为中国经济活动的法律规范提供了理论基础,促进了中国经济法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第一章 经济法基础理论

第一章:经济法基础理论 一、经济法的概念 1、来源---- 摩莱里《自然法典》 2、经济法的定义 国家为了克服市场调节的盲目性和局限性而制定的调整全局性、社会公共性、需要由国家协调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经济法是调整国家在进行经济管理和协调经济运行过程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二、法律的一般知识包含: 一、法的概念与特征二、法律规范 三、法的渊源四、法律体系 五、法律行为六、法律关系 七、法律责任 一、法的概念与特征 (一)法的概念 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着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法是统治阶级的国家意志的体现。 1、行为规范体系; 2、由国家制定、认可并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或人民)的意志; 3、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以确认、保护和发展统治阶级(或人民)所期望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为目的。

(二)法的基本特征 1、规范性 2、国家意志性 3、普遍性 4、权利义务性 5、国家强制性和程序性 ①法是调整人们行为的社会规范,具有规范性 1、法对人们的行为提出了明确的指示。 (可以做什么,禁止做什么,必须做什么) 2、法的内容具有一般性和概括性。 (针对一类人、一类事而制定) 3、法是可以反复适用。 ②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具有国家意志性 1、制定:法是由国家专门机构依照法定职权或程序创制的规范。 2、认可:国家赋予某些既存的社会规范以法律效力或者赋予先前的判决所确认的规范以法律效力。 如国际条约 3、解释:法律制定或认可后,还有一个再度创造的过程。 ③法具有普遍性 1、主权范围内人人有效; 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3、普遍一致性 Ps:“法律不能强人所难。”——凡是法律规定的都是我们能做到的。 ④法是以规定权利和义务为主要内容的社会规范,具有权利义务性 法律通过规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来分配利益,影响人们的动机和行为,进而影响社会关系,因此法律具有权利义务性。 ⑤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并通过一定程序予以实施的社会规范,具有国家强制性和程序性 侵犯公民权利的主体有个体和国家; 侵权个体由国家强制力制裁; 我们又依靠法律程序控制国家强制力。 多选题 关于法的本质与特征的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ABCD) A.法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 B.法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整体意志和根本利益 C.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范

国际经济法

第一章国际经济法基本理论 国际经济法是一门新兴的、独立的、跨学科的综合性法学学科,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虽然法学界对国际经济法的性质、地位尚存争议,但它在国际经济交往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得到国内外法学界的普遍认同。 本章阐述国际经济法的基本理论,由概述、国际经济法的主体、渊源、基本原则构成。概述部分阐述国际经济法的涵义、特征、与相邻法律部门的关系、历史发展、国际经济法学的含义与研究方法。国际经济法的主体部分主要阐述私人、国家和国际经济组织成为国际经济法的主体。国际经济法的渊源部分重点阐述其主要渊源即国际条约、国际经济惯例、重要国际组织的规范性文件和国内涉外经济立法。国际经济法基本原则部分主要阐述国家的经济主权原则、公平互利原则、国际合作以谋共同发展原则。 本章是学习国际经济法的基础,对学习其他各章具有统领作用。 本章的关键问题与学习重点:国际经济法的定义、调整对象、特征、与相邻法律部门的关系;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成为国际经济法主体的条件;国家、国际经济组织成为国际经济法主体的条件;国际经济法的主要渊源。掌握和运用国际经济法的基本原则。 (一)关于国际经济法概念的不同学说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为了缓和战后世界性的物资匮乏,防止全球性经济危机并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际经济领域中法律规定日渐健全,学者们对该种法律的关注也不断提高,出现了一些有关国际经济法(Internet Economic Law)的论著,英国学者施瓦曾伯格在其1948年发表的《国际经济法的范围及标准》一文中首次提出“国际经济法”的概念。几十年来,这一概念无论在国外还是在国内,被学者广泛使用。但学者们对该概念的具体内涵与外延却一直存在不同见解。 1.狭义说 国际经济法的早期定义是狭义的。按照这一学说,国际经济法是国家之间的法律,是国际公法的一个新分支,属于国际公法中涉及经济性质与经济内容的那部分国际法律规范。它是调整政府间、政府与国际经济组织之间以及国际经济组织之间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是“经济的国际法”。 中外传统国际公法学者虽然对国际经济法的定义与调整范围表述不同,但总体上持这类观点。他们认为传统国际公法主要调整国际法主体之间在政治、军事和外交方面的相互关系。随着国际交往的发展,逐渐形成专门用来调整国际经济关系的新分支,这就是国际经济法。因此,国际经济法在主体、调整对象和法律渊源方面与国际公法是一致的。该学说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英国的施瓦曾伯格,法国的卡罗、朱亚尔,日本的金泽良雄等。 在主体方面,他们认为国际经济法的主体只限于国际公法的主体,属于任何国家的自然人和法人尽管也从事跨越一个国国境的经济交往,但他们本身并不是国际公法的主体,从而也不是国际经济法的主体。他们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自然人、法人或政府之间的经济关系一般也并非由国际公法或国际经济法加以调整。 在调整对象方面,狭义说的具体主张有所不同。有的学者认为其调整对象为任何包含“显著经济因素的事项”。例如鲁特认为“国际经济法是有关资源的开发、消费和流通的法律问题的国际法分支”。类似的定义有如,国际经济法“有关调整跨国经济关系的国际公法(直接或间接基于条约)的所有规范”。帕里和格兰特编纂的《国际法百科词典》的定义更为概括,即国际经济法是“关于跨国经济关系的国际公法(直接或间接基于条约)的全部规范”。在另一些定义中,国际经济法的调整对象还包括国际法的其他分支事项,如“深海自由”和“大陆架”。 在法律渊源发面,他们认为,国际经济法的内容限于调整国际经济关系的各种国际公约、条约、协定以及属于公法性质的各种国际惯例。国际司法和各国的涉外经济法,实质上是各国的国内法,不属于国际经济法的范围。

《经济法学》课件

第1讲经济法基础理论 一、经济法学的基本内容 ●经济法总论:经济法学的总体上的、具有共通性的理论。 ●经济法分论:对经济法各类具体制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的分析与分解。 ●经济法的各类具体制度主要分为两类: ➢财政调控制度、税收调控制度、金融调控制度、计划调控制度等宏观调控制度;➢反垄断制度、反不正当竞争制度、消费者保护制度以及特殊市场规制制度等市场监管制度。 二、经济法的产生 (一)美国经济法的产生 ●[史料] 自南北战争后,美国经济迅猛发展,国民收入以空前的速度成倍增长。然而,到了1929年10月,美国爆发了史称“大萧条”(Great Depression)的经济危机。 从1929年10月24日,“黑色星期四”到1933年7月股票价跌到最低点时,股市市值的5/6从股市消失。在此期间,各行业情况严重恶化。在工业领域,企业倒闭率为上升50%。在农业领域,总产值从1929年到1932年下降了33%。在金融领域,1933年银行的数量下降到1929年的60%。最为严重的问题是失业。1933年美国失业人数超过劳动力的25%。 (二)德国经济法的产生 ●1871年德国统一后,经济迅猛发展。进入20世纪,德国的自由资本主义发展为垄断资本主义。1913年,德国工业生产超过英国、法国,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 ●20世纪初,德国为了满足国家协调和干预经济运行的法律需要,颁布了《关于限制契约最高价格的通知》、《确保战时国民粮食措施令》和《战时经济复兴令》等法令。 ●1919年8月《魏玛宪法》规定,基于国家的需要,可以对土地进行征收,土地之矿藏及可利用天然力均处于国家监督之下,并对私有工业实行“社会化”,实行完全的国家所有制、公私合营的半国家所有制和国家指定须受国家监督的企业由资本家、工人和消费者代表组成的管理机构进行管理。同时还辅以相关法规从不同角度干预市场运行,如《煤炭经济法》,《防止滥用经济力法令》等。 三、什么是经济法? ●给部门法下定义的基本公式是:“某某法是调整某某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一)经济法的调整对象 ●经济法调整的并非一切经济关系,而是特定的经济关系,主要是民法、行政法等传统部门法所不调整的具有经济性质、经济内容的社会关系。 (二)经济法的定义 1.纵横统一论。 ●经济法是对纵向的经济管理关系和一定范围内的横向的经营协调关系进行综合、统一调整的法律部门。 ●一切有关经济管理、经济监督、经济集权、经济统一、计划与计划调节等有层次序列之别、有上下运动形态的经济活动和经济行为,都可列入纵向范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