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经济法概念的五种理论

中国经济法概念的五种理论

中国经济法概念的五种理论

中国经济法是指对中国经济活动进行法律规范的一门法律学科。在中国,经济法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等。对中国经济法的理论研究主要可以分为五种理论:公法理论、民法理论、行政法理论、经济学理论和比较法理论。

一、公法理论

公法理论是指以国家法律体系为基础,通过对从事经济活动的个人和机构进行法律规制,保护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的理论。公法是国家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干预和管理的一种手段。中国经济法中的公法理论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律等,主要通过国家法律规范来保护市场秩序,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和公共利益。

二、民法理论

民法理论是指通过私法关系对经济活动进行法律规范的理论,着重保护个人和企业的权益。在中国经济法中,民法理论主要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等民法规范,保护经济主体的自由和权益,促进市场发展。

三、行政法理论

行政法理论是指通过国家行政机关对经济活动进行法律规范的理论。在中国经济法中,行政法理论体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

法》等法律规范中。行政法主要通过行政机关的行政管理活动,对经济活动进行规制和指导,保护公平竞争,维护社会经济秩序。

四、经济学理论

经济学理论是指运用经济学原理对经济活动进行分析和研究的理论。在中国经济法中,经济学理论主要体现在价格法则、供求关系、市场竞争等方面。经济学理论对经济法的制定和实施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可以合理分配资源,提高经济效益。

五、比较法理论

比较法理论是指通过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法律体系进行比较和借鉴,对中国经济法进行改革和完善的理论。在中国经济法中,比较法理论主要通过与国外相关经济法规范进行对比,了解不同法律体系对经济活动的规范方式,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比较法理论可以为中国经济法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促进中国经济法与国际接轨。

总之,中国经济法的理论研究主要包括公法理论、民法理论、行政法理论、经济学理论和比较法理论。这些理论相辅相成,相互借鉴,为中国经济活动的法律规范提供了理论基础,促进了中国经济法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经济法基本理论

经济法基本理论 导言: 经济法是指调整和规范经济关系的法律体系。作为一门应用法学的 学科,经济法不仅涉及国内经济活动,还涉及国际经济活动。本文将 介绍经济法的基本理论,包括经济法的定义、层次结构和基本原则等。 一、经济法的定义 经济法是调整和规范经济关系的法律体系。经济关系是指人们在经 济活动中产生的利益关系和权利义务关系。经济法通过制定和实施法 律规范来维护经济活动的秩序和公平。 二、经济法的层次结构 经济法的层次结构包括宪法、民法、行政法、经济法和国际经济法等。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律,对经济活动有着基本规范,如保护私有 财产权和自由经济权等。民法是民事法律的总称,主要调整个人之间 的经济关系。行政法是调整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和管理的法律体系。经济法是具体规范经济活动的法律。国际经济法是指规范国际经济关 系的法律体系。 三、经济法的基本原则 经济法有着一些基本原则,其中包括公平原则、自由原则、效率原 则和可持续发展原则等。

1. 公平原则:经济法追求公平的分配和公平的竞争。它要求在经济 关系中公正地分配资源,保障各方的合法权益。公平原则是经济活动 的基础,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之一。 2. 自由原则:经济法强调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即市场自由竞争。 自由原则强调市场主体的自由意愿和合同自由,保障市场的正常运作。自由原则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3. 效率原则:经济法追求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它关 注经济活动的效率和生产力的提高,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福利的提升。效率原则是经济法与经济学相结合的重要基础。 4. 可持续发展原则:经济法强调环境保护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可持 续发展原则要求经济活动在保护环境、消除贫困、促进社会进步的同时,要保持经济的可持续性。 四、经济法的功能 经济法具有一定的功能,主要包括规范功能、保护功能和调控功能等。 1. 规范功能:经济法通过制定和实施法规,规范经济活动的行为规 范和契约关系,确保经济活动的合法、公平、有序进行。 2. 保护功能:经济法通过法律保护,保障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维 护经济秩序的稳定和公平,防止不正当竞争和经济犯罪的发生。 3. 调控功能:经济法通过设立和实施一系列法律制度和政策措施, 对经济活动进行调控和引导,保持经济的平稳运行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经济法基本理论

经济法基本理论 【内容提要】经济法以现代市场经济为基础,是市场经济的法。在本质上,经济法是有形之手和无形之手相结合的法,是纵横经济关系平衡结合的法,也是经济集中与经济民主对立统一的法,具有平衡协调、综合调整等功能。它的出现使法与经济实现全方位的结合,使法能更直接、更有力地为经济基础服务。 【关键词】经济法/产生/本质/功能 一、概念界定 经济法以经济法律、法规为基础,但不能认为有了经济法律、法规就有了经济法。作为一个独立部门、独立学科的经济法是现代社会才产生的,它以现代市场经济为基础,是现代市场经济的法。因此在西方的自由资本主义时期以及我国的计划经济时期都不 可能有经济法,古代的奴隶制社会和封建制社会更不可能有上述科学意义上的经济法。 我们把它定名为现代经济法。现代经济

法有两家,即资本主义经济法和社会主义经济法。资本主义经济法可称之为"西方经济法",社会主义经济法可称之为"东方经济法"。二者是各有个性,也有共性。个性表现在产生的过程不同,存在的基础不同;共性表现在有共同的形成要素和规律,有共同的法律本质和功能,有共同的价值取向。西方经济法先行产生,东方经济法继而发展,共同奠定了现代经济法的理论基础。 二、现代经济法产生、形成的法律 西方经济法和东方经济法的产生和形成各自走了不同的甚至相反的过程,但殊途同归,相反相成。两类经济法从相反的过程揭示了现代经济法产生、形成的必备的共同因素和要件。主要有: 1.市场经济基础性调节的"无形之手"与国家宏观调控的"有形之手"同时存在,相互作用; 2.横向经济关系和纵向经济关系的平衡结合; 3.经济集中与经济民主的对立统一; 4.公法与私法在一定范围内相互渗透

经济法

第一章经济法概述 经济法内涵 经济法作为一个法律部门,在内容认识上,存在较大的分歧。但是对于市场秩序规制法和宏观经济调控法是经济法的内容是没有争议的。 市场秩序规制法:一是创造平等竞争环境、维护市场秩序方面的法律,主要是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方面的法律; 宏观经济调控法:国家宏观调控和经济管理方面的法律,主要有:审计法、会计法、价格法、税法、金融法、对外贸易法等 概 述 2.除宪法典之外,宪法部门还 包括相关法律 民法:调整民事关系 商法:调整商事关系 调整行政关系。包括: 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宪法部门 行政法部门民商法部门 经济法 刑法部门 部门法意义上的经济法 经济法定义 1、国家干预论:经济法是国家为了克服市场调节的盲目性和局限性而制定的,调整需要由国家干预的具有全局性和社会公共性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新经济行政论:国家从整体利益出发对市场进行干预调控和管理的法律。 3、经济协调关系论:调整在国家协调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4、国家经济管理关系论:调整国家经济管理关系,以保障国家调节社会经济,促进其协调、稳定和发展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概念理解 经济法调整 一定范围内的经济关系经济法是调整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 经济法是个集合 经济法的调整对象 市场主体规制关系市场秩序规制关系宏观经济调控关系社会分配规制关系 第二章经济法律关系 法律关系 关系是指法律规范在调整人们行为过程中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 是一种意志关系,属上层建筑范畴。 是由法律规定和调整的关系。

是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关系。 是受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关系 一、经济法律关系的概念 在国家干预社会经济生活过程中,由经济法律规范确认的,在经济法主体之间形成 的,以经济权利和经济义务为内容的关系。 特征 国家意志与当事人意志的统一 经济权力与经济义务的关系 主要产生在国家与市场主体之间 二、经济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 主体+内容+客体(三者缺一不可) 主体 经济法主体,是指经济法律关系中经济权利和经济义务的承担者。是该关系的第一要素。1经济法主体是经济权利和经济义务的担当者 2经济法主体能够以自己名义独立地参加经济法律关系。应有相应的主体资格。即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 3经济法主体能独立的承担经济法律责任 主体构成 调控管理主体(国家机关) 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行政机关。其职责为经济立法、经济决策和经济监督。是最主 要的经济法主体。 国家经济管理机关。职责是直接对经济运行进行调控管理。 社会组织 自然人:公民、外国人 条件:必须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 法人 法律上把一定社会组织人格化,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能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 我国法人包括企业法人、机关法人、事业单位法人和社会团体法人。 非法人组织 依法成立的有一定的组织机构和财产但不具备法人资格的组织。 个人独资企业 合伙企业 法人的分支机构 内容 经济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经济法主体享有的经济权利和承担的经济义务。是经济法律关系的核心。 经济权力 经济权利指经济法主体依法具有的自己为或不为一定行为和要求他人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资格。 A经济职权:国家赋予调控管理主体的权利。 B财产所有权:法律赋予财产所有人对其财产的独立支配权 C经营管理权:法律赋予的投资经营者(企业)的权利

经济法的概念、调整对象、基本原则及体系综述

综述:经济法的概念、调整对象、基本原则及体系 一、经济法的概念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之前 1、综合经济法论:经济法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以经济民法方法、经济行政法方法、经济劳动法方法来分别调整平等的、行政管理性的、劳动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持该观点学者:王家福、王保树 2、学科经济法论:经济法是综合运用各个基本法的方法和原则对经济关系进行综合调整的法律规范的总和。认为在法的体系下并不存在“经济法”部门,所谓经济法无非是运用民法、行政法、刑法、诉讼法等基本部门法的手段来调整经济关系的经济法规,或者说,经济法是对各种经济法律的概括。 持该观点学者:佟柔 3、经济行政法论:经济行政法是国家行政权力深入经济领域,对国民经济实行组织、管理、监督、调节的法律规范的总称。认为经济法是行政法中调整经济行政管理关系的一部分法律规范,是行政法的一个分支,不应该独立成整体为法的部门。 持该观点学者:梁彗星、王利明 4、纵向经济法论:有的认为,经济法是调整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关系中的宏观纵向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有的认为,经济法是调整宏观国民经济管理关系和微观企业管理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持该观点学者:吴卫国 5、纵横经济法论:经济法既要调整一定范围内的纵向经济管理关系,也要调整一定范围内的横向经济协作关系。 持该观点学者:史际春、邓峰 文献出处: [1]薛克鹏.经济法的再定义——以规范对象为视角[J].经济法论坛,2013,10(01):17-27. [2]邓林.经济新常态时期经济法综合立法的发展[J].经济研究导刊,2017(24):189-190.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之后 1.国家协调说:经济法是调整在国家协调的本国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持该观点学者:杨紫烜 2.社会公共性经济管理说:经济法是调整发生在政府、政府经济管理机关和经济组织、公民个人之间的以社会公共性为根本特征的经济管理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3.需要国家干预说:经济法是国家为了克服市场调节的盲目性和局限性而制定的、调整需要由国家干预的、具有全局性和社会公共性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持该观点的学者:李昌麒 4.国家调制说:经济法是调整在国家对市场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和市场规制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持该观点的学者:张守文 5.国家管理经济关系说:经济法是调整经济管理关系、维护公平竞争关系、组织管理性的流转和协作关系的法。 持该观点的学者:史际春 6.国家调节说:经济法是调整在国家调节社会经济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规范和保障国家调节,促进社会经济协调、稳定和发展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持该观点的学者:漆多俊 7.纵横统一说:认为我国经济法是调整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内部及其相互之间,以及他们与公民之间,在经济活动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持该观点的学者:刘文华、史际春 8.密切联系说,也称作管理-写作说:由纵横统一说发展而来并为《民法通则》颁布后法学统编教材采纳的一种经济法学说。其认为“经济法是调整经济管理关系以及与经济管理关系密切联系的经济协作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持该观点的学者:陶和谦 9.宏观调控说:我国经济法是国家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间接调控的部门法,市场主体之间的平等性经济关系主要由民法调整,国家行政主体与市场主体之间的社会公务性直接管理经济关系由行政法调整。 文献出处:

第2章 经济法的概念

第二章经济法的概念 第一节经济法定义 第二节经济法特征 第一节经济法定义 一、中外关于经济法的学说与流派 经济法定义可谓众说纷纭,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和定义表述。中外学者见仁见智,这里择要介绍有关经济法的一些学说。 (一)国外关于经济法的学说与流派 1、德国 德国经济法学说主要是在二战以前,是早期的经济法学说。前述形成有方法论说、世界观说、集成说、对象说、机能说等多种经济法学说。 (1)方法论说。代表人物有盖勒(Geiler)、威斯霍夫(Westhoff)。认为经济法就是用社会学的方法来研究与经济有关的法律,换言之也就是一种用于法学研究的社会学方法而已。 (2)世界观说。代表人物是赫德曼(Hedemann,《经济法基础》)。认为法学研究应当注意时代精神,现代社会是以“经济性”为其时代精神,“经济性”就是现代法的特征,具有这种现代法特征、渗透着现代经济精神的法就是经济法。同时,他指出,正如18世纪以“自然”为时代精神而导致自然法的兴旺一样,现代社会的经济发展必然导致经济法的发达。赫德曼称自己的学说为“世界观理论”,实则他主要是提出了经济法研究的一种方法。 (3)集成说。代表人物是努斯鲍姆(Nussbaum,《德国新经济法》)。认为经济法是一个集合的概念,是一系列法律规范的汇集综合。他通过对德国一战时期(战前、战中、战后)出现的新法现象进行研究,认为凡以直接影响国民经济为目的的规范的总体就是经济法。而间接影响国民经济的法律和以个人生活为对象的法律则不属于经济法集合。 (4)对象说。包括有两种学说: 一是组织经济法说。代表人物是哥特施密特(Goldschmidt,《帝国经济法》)。认为经济法是

经济法概论

第一章;经济法本体论 第一节;经济犯的概念 一、经济法学的研究对象: 1、经济法学的概念:以经济法为研究对象,着重研究经济法的产生、发展规律的新兴 法学学科。 何谓经济法??? 经济法是调整在现代国家进行宏观调控和市场规制的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简单地说,经济法就是调整调制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包括建筑法、招标投标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税法等。 经济法是一国法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法学产生和发展的制度基础。 2、关于经济法的产生: ?(1)属于早期经济法的有: ? a.美国1890年《谢尔曼反托拉斯法》 ? b.德国1896年《反不正当竞争法》 ? c.德国1919年《煤炭经济法》 ?(2)现代意义上的经济法:是由德国学者提出和归纳的经济法。(也正因为如此,经济法学较为全面的发端,是以20世纪20年代德国学者的研究为标志。并且,德国成为经济法学的发祥地) 二、经济法学的发展历程: ?1、产生: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由于市场失灵等问题的出现需要有新的法律规范来解决新问题,从而促使经济法的产生,学术界对其开始重视。 ?何谓“市场失灵”??? ?对经济学家而言,市场失灵,这个词汇通常用于无效率状况特别重大时,或非市场机构较有效率且创造财富的能力较佳时。另一方面,市场失灵也通常被用于描述市场力量无法满足公共利益的状况。故此,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无法有效率地分配商品和劳务的情况。 ?市场失灵的表现形式较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 1.公共产品供应不足; ? 2.公共资源过分消耗; ? 3.垄断、不正当竞争现象突出; ? 4.经济信息的不对称; ? 5.失业问题严峻; ? 6.贫富悬殊; 2、发展: ?(1)在不同法系国家发展的不平衡,只是一种形式上的不平衡。 ?大陆法系(如德、日):对经济法研究较多,并取得了巨大成果。 ?英美法系:在总体上虽没有经济法之名,但却有经济法之实,即在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存在着大量的“经济法规范”。 ?(2)经济法学不仅在市场经济国家存在,在计划经济国家也曾经存在。如苏联。 ?(3)经济法学在中国的真正发展,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三、经济法学的基本框架: ?1、经济法总论:(1)本体论(2)价值论(3)规范论(4)运行论(5)发

经济法知识点整理

1.经济法基础 ①经济法的社会基础指的是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核心是个人自由与社会秩序问题。 ②经济法的经济基础指的是市场调节与国家干预的关系,核心是自由竞争与秩序调控问题。 ③经济法的政治基础指的是功利主义与正义的关系,核心是契约自治与人权保障问题。 2.经济法的概念 经济法是调整市场监管关系和宏观调控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经济法的渊源 经济法的渊源是指经济法律规范借以存在和表现的形式。 (一)宪法。经济法立法最根本的法律依据是宪法。 (二)法律。这里是指拥有立法权的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法律是经济法的基本法律渊源。 (三)行政法规和规章。主要是指由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制定的属于经济法性质的法律规范性文件。 (四)地方性法规这主要是指各地方权力机关根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所制定的效力及于所管辖地区的法规。此外,地方行政机关颁布的决定、命令、决议,凡具有规范性的,也属于法的渊源之列。 (五)国际条约。指本国同其他外国缔结的双边和多边条约、协定等。 (六)判例和习惯。 3.经济法的本质 经济法的本质是确认和规范政府干预经济之法。 4.市场调节经济有什么缺陷? 1.缺乏完全竞争,会导致垄断。 2.市场的外部性问题、信息在量上的不充分和分布不均匀问题。 3.不能完全实现收入分配的公正。 4.市场调节有一定的盲目性。 5.市场运行存在成本。 6.存在经济周期。 5.政府干预经济有什么缺陷? 1.政府没有利润观念,干预成本高。 2.易于产生浪费和缺乏效率。 3.政府对自身的能力过度信赖,缺乏判断政府干预行为是否适当的标准。 4.政府及官员都有自身的偏好,都是经济人。政府干预存在着任意性。 6.经济法的特征 (一)综合性。包括调整对象的综合性和法律规范内容的综合性。 (二)调整方法的多样性。包括指导性调整方法、鼓励性调整方法和抑制性调整方法等。 (三)经济政策性。经济法是经济政策的体现,具有经济政策性。当然,经济政策是多种多样的,经济法只是表现那些稳定的定型的经济政策,而不是权宜之计的政策。 (四)全局性 另一种说法: (一)经济法具有经济性或专业性的特征。 (二)经济法以社会整体利益为其目标,以社会本位和实质正义为其价值定位。 (三)经济法具有政府主导性,在调整手段方面具有政策性和综合性。 7.经济法的基本原则 (一)资源优化配置原则 我国现在所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市场经济。

经济法知识点

第一章、经济法原理 一、经济法体系主要包括那四个方面: (一)关于市场主体的法律规定 (二)关于市场管理的法律规定 (三)关于宏观调控方面的法律 (四)关于社会保障的法律 二、我国经济法的主要内容: (一)关于市场主体的法律规定 (二)关于市场运行及其管理的法律规定 (三)关于宏观调控的法律规定 (四)关于社会和劳动保障的法律规定 三、经济法的概念 经济法是调整国家在管理和协调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的总称。 四、经济法的特点及手段 (一)特点:经济法以社会利益本位为宗旨,通过授权国家干预社会经济生活,实现国民经济平衡发展并维护社会经济公平。(二)手段:国家干预经济是管理和协调国民经济运行的基本手段五、经济法基本原则的含义 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是指在经济立法、经济执法、经济司法、经济守法中处于指导地位,具有根本性、全局性意义的法律原则。 六、经济法基本原则的确立依据

(一)客观经济规律是经济法基本原则的形成基础 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中内在的、本质的和必然的联系。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并以其固有的方式作用于人类社会的经济生活。经济活动符合客观经济规律,则会有效地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反之,经济活动违背客观经济规律,不仅不会取得成效,而且要受到它的惩罚。 (二)宪法是经济法基本原则的根本依据 (三)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是经济法基本原则的直接依据 七、我国经济法基本原则的内容 (一)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原则 (二)市场机制与国家干预相结合原则 市场经济的好处 ⏹有利于最大限度地优化资源配置(价值规律); ⏹有利于最大限度地调动市场主体的生产经营积极性(等价交换); ⏹有利于最大限度地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优胜劣汰)。 ⏹市场化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环节。 市场经济的要求 ⏹依法确认市场主体资格,赋予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自主经营和独立参与市场竞争的 权利; ⏹发展包括资本、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市场在内的市场体系,

经济法的理念

经济法的理念(含义要点方法) 1经济法的人本主义理念、 一、作为元理念的经济法的人本主义理念(一)人本主义是经济法的元理念第一,由于法的理念是法的最高适用原理和法理性的最高表现形态,所以对法的理念和经济法理念的探讨,还应从根本和最终的意义上着手;即回归“人”本身。第二,虽然法的理念来自于人的主观需要,但这种主观需要也不能脱离“人”作为社会性的存在,所以,对法的理念尤其是经济法理念的探讨,应该立基于“人”在一定社会情势下的主观需要,以一种开放性的心态来进行探讨。经济法的理论和实践还应该把人本主义当作一种方法论,把人作为自身评价的最高尺度,并建立人本主义方法论之下的基本分析框架和基本分析方法,以分析和评价经济法是否以人为本(二)经济法人本主义理念的内涵。从人本主义理念出发,面对经济社会化下人为物过度异化所导致的人的过度分化,经济法产生的使命就在于它要立基于社会整体的高度来对之进行社会整合,通过抑制资本意志的过度扩张和增殖,来实现社会强弱势群体间的利益均衡和权利均衡。人本主义理念也可以视为是一种共生理念、和谐理念和发展理念。共生第一,经济法人性假设上的共生。第二,政府与市场的共生。第三,市场竞争与宏观调控的共生。第四,公法因素与私法因素的共生。和谐和谐社会对秩序的关注、对公正和社会正义的强调并最终着眼于利益和谐。利益和谐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来体现。经济法价值取向(一)经济法自由与秩序的整合价值取向(二)公平与效率的整合价值取向落实经济法人本主义理念的方法论(一)人本主义方法论视域下经济法的基本分析框架:失衡一均衡(二)经济法分析框架下的基本分析方法:1.系统分析方法2.利益博弈分析方法 2经济法的实质正义理念、 一、正义解释、需要考察正义之于法律的解释,而且也需要追溯正义之于宗教、伦理的价值内涵。二、近代法律形式正义的困境与经济法实质正义的产生(一)近代法律形式正义及其现代性困境(二)经济法实质正义的产生。三、经济法实质正义的基本内涵和价值构成(一)经济法实质正义的基本内涵(二)经济法实质正义的价值构成:1实质公平、其一,对弱者权利的倾斜性配置。其二,对平等主体之不平衡的经济利益关系予以矫正。其三,通过宏观调控政策直接调整具有全局性和公共性的社会关系,最大限度地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从而在更宏观的层面实现经济法实质公平的价值目标。2平等自由3.理性秩序四、经济法实质正义的实现机制(一)实质正义与国家干预(二)实质正义与法律形式理性(三)经济法实质正义的现实路径1独特的规范形式2独特的责任适用机制和责任形式3独特的执行和救济方式。需要顺应经济法的实质正义的目标诉求,建立起新型的权力控制、市场监管以及权利救济机制。3经济法的社会本位理念、 一社会本位定义1第一,它是特定时空条件下法律价值理念的根据,是衡量其他层面的、多样具体的价值观之优劣高低的基本标准;第二,它是在特定范围的法律的价值理念体系中带有本质性、根本性的规定;第三,它在整个法律价值理念体系中带有较大的包容性,能够兼容其他价值;第四,它在特定社会价值理念体系中带有导向性,既是现行社会整体价值的根据,又是社会价值今后发展的方向。正是这些共性特征使得社会本位成为了一个带有普适性的话语,成为了可以在不同领域或语境中确认和践行的主导价值理念。2法学下定义;按照利益主体的不同将法的本位划分为国家本位、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三个基本类型。二、社会本位的利益观(一)社会利益是一种以“社会”为主体的利益形态(二)社会利益的整体性或公共性(三)社会利益与国家利益、个人利益之间关系的历史变迁三、法律的社会化与经济法的兴起(一)国家基于市场失灵而干预经济生活是经济法兴起的经济根源(二)民商法、行政法等传统法律部门的性质局限和功能缺陷是经济法兴起的法律根源(三)社会利益的凸显与社

中国经济法概念的五种理论

中国经济法概念的五种理论 中国经济法是指对中国经济活动进行法律规范的一门法律学科。在中国,经济法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等。对中国经济法的理论研究主要可以分为五种理论:公法理论、民法理论、行政法理论、经济学理论和比较法理论。 一、公法理论 公法理论是指以国家法律体系为基础,通过对从事经济活动的个人和机构进行法律规制,保护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的理论。公法是国家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干预和管理的一种手段。中国经济法中的公法理论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律等,主要通过国家法律规范来保护市场秩序,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和公共利益。 二、民法理论 民法理论是指通过私法关系对经济活动进行法律规范的理论,着重保护个人和企业的权益。在中国经济法中,民法理论主要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等民法规范,保护经济主体的自由和权益,促进市场发展。 三、行政法理论 行政法理论是指通过国家行政机关对经济活动进行法律规范的理论。在中国经济法中,行政法理论体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

法》等法律规范中。行政法主要通过行政机关的行政管理活动,对经济活动进行规制和指导,保护公平竞争,维护社会经济秩序。 四、经济学理论 经济学理论是指运用经济学原理对经济活动进行分析和研究的理论。在中国经济法中,经济学理论主要体现在价格法则、供求关系、市场竞争等方面。经济学理论对经济法的制定和实施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可以合理分配资源,提高经济效益。 五、比较法理论 比较法理论是指通过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法律体系进行比较和借鉴,对中国经济法进行改革和完善的理论。在中国经济法中,比较法理论主要通过与国外相关经济法规范进行对比,了解不同法律体系对经济活动的规范方式,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比较法理论可以为中国经济法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促进中国经济法与国际接轨。 总之,中国经济法的理论研究主要包括公法理论、民法理论、行政法理论、经济学理论和比较法理论。这些理论相辅相成,相互借鉴,为中国经济活动的法律规范提供了理论基础,促进了中国经济法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第一章 经济法基础理论

第一章:经济法基础理论 一、经济法的概念 1、来源---- 摩莱里《自然法典》 2、经济法的定义 国家为了克服市场调节的盲目性和局限性而制定的调整全局性、社会公共性、需要由国家协调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经济法是调整国家在进行经济管理和协调经济运行过程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二、法律的一般知识包含: 一、法的概念与特征二、法律规范 三、法的渊源四、法律体系 五、法律行为六、法律关系 七、法律责任 一、法的概念与特征 (一)法的概念 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着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法是统治阶级的国家意志的体现。 1、行为规范体系; 2、由国家制定、认可并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或人民)的意志; 3、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以确认、保护和发展统治阶级(或人民)所期望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为目的。

(二)法的基本特征 1、规范性 2、国家意志性 3、普遍性 4、权利义务性 5、国家强制性和程序性 ①法是调整人们行为的社会规范,具有规范性 1、法对人们的行为提出了明确的指示。 (可以做什么,禁止做什么,必须做什么) 2、法的内容具有一般性和概括性。 (针对一类人、一类事而制定) 3、法是可以反复适用。 ②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具有国家意志性 1、制定:法是由国家专门机构依照法定职权或程序创制的规范。 2、认可:国家赋予某些既存的社会规范以法律效力或者赋予先前的判决所确认的规范以法律效力。 如国际条约 3、解释:法律制定或认可后,还有一个再度创造的过程。 ③法具有普遍性 1、主权范围内人人有效; 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3、普遍一致性 Ps:“法律不能强人所难。”——凡是法律规定的都是我们能做到的。 ④法是以规定权利和义务为主要内容的社会规范,具有权利义务性 法律通过规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来分配利益,影响人们的动机和行为,进而影响社会关系,因此法律具有权利义务性。 ⑤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并通过一定程序予以实施的社会规范,具有国家强制性和程序性 侵犯公民权利的主体有个体和国家; 侵权个体由国家强制力制裁; 我们又依靠法律程序控制国家强制力。 多选题 关于法的本质与特征的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ABCD) A.法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 B.法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整体意志和根本利益 C.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范

经济法概论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经济法基础知识 法的基本理论(小题) 二、法的概念、特征与本质 (一)概念 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称。 (二)特征 1.法是调整人们行为或社会关系的规范,具有规范性。 2.法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规范,具有国家意志性。 3.法是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规范,具有国家强制性。 4.法是以人们的权利和义务为主要内容的规范,具有内容特定性。 5.法是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具有普遍性。 (三)法的本质 法是被提升为国家意志的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①是统治阶级的基本意志,而非全部意志。 ②是统治阶级整体的意志,而非统治阶级中个人或部分(阶层或集团)的意志。 三、法的作用 (一)规范作用 1.指引作用 2.教育作用 3.评价作用 4.预测作用 5.强制作用 (二)社会作用 1.维护统治阶级的阶级统治 2.执行社会公共事务的作用 ★四、经济法或法的渊源(形式渊源,效力来源)--选择题 1.宪法(其制定和修改权都归于国家最高权利机关--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执行) (是其他法的立法依据和基础)(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效力) 2.法律(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基本法律)(其效力仅次于宪法而高于其他法) 3.行政法规(由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国务院制定和修改) (其效力仅次于宪法和法律而高于地方性法规) 4.地方性法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较大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和修改) 5.自治条例(民族自治地方的权利机关) 6.行政规章(由有关行政机关制定的)(分为部门规章和政府规章) 7.国际条约(我国签订或加入)(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国际组织之间缔结的,确定其相互关系中权利和义务的各种协议) 经济法的概念、调整对象和基本原则(小题) 一、经济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 (一)经济法概念的早期使用 1.首次使用:1755年,摩莱里,《自然法典》 4.1979年,经济法一词出现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文件中 小结:经济法形成的历史非常短暂和相应的国家经济密切相关 (放任自由——国家过渡管制——两手并用)(市场————国家——————市场、国家)(二)经济法的概念 经济法是调整国家在协调本国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经济法是调整国家经济协调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三)经济法的调整对象 1.市场主体组织管理关系(市场准入) 2.宏观经济调控关系(长远利益、公共利益))

《经济法学》教案(李昌麒)

《经济法学》教案 序言 一、经济法学及其研究对象 (一)经济法学的定义 (二)经济法的研究对象:经济立法(经济法纲要,西部大开发法)、经济执法、经济守法。 二、经济法学的特点 (一) 前沿性(尖端性) 传统法律和法学二元结构的破产,现代经济法的产生;经济法最能反映现代信息时代的生活;经济法为传统法学提出了挑战,引起了整个法学的变革。 (二)跨学科性。民法理论、行政法理论。 (三)结构似“松散”。各部份之间缺乏较强的逻辑联系:总则与分则,分则各部分之间--------“跳跃式”、“梯坎式”。 (四)变化快:原因------经济的发展,本身变化快;我国正处于改革时期,一些方面无法而靠政策,一些方面的立法又不成熟;宏观调控政策对经济法的直接影响。 三、经济法学的体系 1、注意比对法学的体系与经济法体系的区别:性质不同,一是一门学科的理论构成体系,一是法律的实践构成体系;范围不同,一是有基础理论,一则无此部分。 2、经济法学的体系:五大版块——经济法基础理论,市场主体规制法论、市场秩序法论、宏观经济调控法论、社会分配法论 四、学习经济法学中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注意经济法不同于民商法和行政法的特殊性 (二)注意把握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化和走向 (三)注意经济法的实用性,联系实际 (五、经济法学研究的新动向) 第一讲经济法的产生和发展 一、区分两个不同的概念 “经济法”一词的产生与经济法的产生 首先是两者的含义不同,经济法一词的产生,前者是指经济法这一名词的提出,后者则是指法律的产生;其次是学科归属不同,属于语词学的研究范畴,经济法的产生则是法学(法史学)的研究范畴;再次,经济法一词的产生与经济法的产生并不同步,提出经济法一词,并不等于就有了经济法,反之,有了经济法律规范,不一定有经济法这一名词。 经济法一词的提出和发展,大体有经历了以下重要环节: 1、1755年法国著名的空想社会主义者摩莱里(Morelly)在他出版的<自然法典>(1775

经济法中经典的概念

经济法中经典的概念 经济法作为一门独立的法律学科,涉及到经济活动中的法律规范和制度安排。它以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包括了经济制度、经济组织、经济行为、经济关系等方面。下面将介绍几个经济法中经典的概念。 第一个经典概念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指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资源配置和经济协调的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下,市场起到了决定价格、分配资源和调节经济的作用,个体自由选择、私人财产权利得到保护,并且有市场竞争的环境。市场经济对于激发创新、提高效率和增加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个经典概念是经济自由。经济自由是指个人和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在法律框架内自由选择、自由决策和自由行动的权利。经济自由包括自由买卖、自由选择职业、自由创业、私有财产权等,它为个体提供了发挥才能和追求财富的动力,同时也为经济增长和社会繁荣创造了条件。 第三个经典概念是经济法规。经济法规是经济法中的法律法规的总称,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部门规章等。这些法规对经济活动进行规范和约束,保护市场秩序,维护经济安全,促进经济发展。经济法规的编制和实施对于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促进市场经济的有序运行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四个经典概念是经济主体。经济主体是指在经济活动中具有独立法律地位并承担责任的个人、企业和组织等。经济主体包括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他们在

市场经济中参与经济活动,进行生产、交换和分配等经济行为。经济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在经济法中得到明确规定,对于维护市场秩序和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第五个经典概念是竞争法。竞争法是经济法中的一种法律制度,目的是为了规范市场竞争,防止垄断行为和不正当竞争,保护市场的公平竞争秩序。竞争法对市场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它促进了资源的有效配置,增加了消费者福利,推动了企业的创新和竞争力。 总之,经济法中的经典概念通过对经济活动中的法律规范和制度安排进行研究,为经济活动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和指导。市场经济、经济自由、经济法规、经济主体和竞争法是经济法中重要的概念,它们共同构建了一个合理、公正、有效的经济秩序,促进了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繁荣。

经济法学说

经济法学说 一、计划经济时代的经济法学说 中国大陆各种关于经济法概念的发展演变, 是同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各个发展阶段紧密相连的。改革开放初期关于经济法是否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上还存在很大的争议, 由于对经济法概念的不同理解, 形成了以佟怀柔教授为代表的学科经济法论, 认为经济法是综合运用各个基本法手段和原则对经济关系进行综合调整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1、纵横统一说 该说认为,经济法是调整“经济管理过程中和计划指导下的经营协作活动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也有人称之为“管理协调说”。它源于前苏联的“现代经济法学派”,在我国的前身就是改革开放初期的“大经济法说”。由于“大经济法说”主张经济法是调整所有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体系,明显缺乏科学性,于是“管理协调说”改而认为经济法是调整经济管理关系以及与经济管理关系密切相关的经济协作关系的法律规范体系。 2、以王保树教授为代表的综合经济法论指出, 经济法是以多种不同方法对各种经济关系进行综合调整的不同性质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即“国家认可或制定的以经济民法方法、经济行政法方法、经济劳动法方法分别调整平等的、行政管理性的、劳动的社会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3、粱彗星教授为代表的经济行政论认为, 经济法是国家行政权力深入经济领域, 对国民经济实施组织、管理、监督和调节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二、市场经济时代的经济法学说 肯定经济法是个独立的法律部门的观点, 初步形成于20 世纪80 年代初中期, 至1992 年以后在法学界已处主导地位, 由于对经济法概念理解的不同, 又分为几种不同的观点。 1、国家协调论 杨紫烜、徐杰等教授认为, 经济法是调整在国家协调本国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总称。 2、国家调节论 漆多俊等教授提出经济法是调整在国家调节社会经济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 以保障国家调节, 促进社会经济协调、稳定和发展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3、政府干预论 李昌麒、史际春等教授认为, 经济法是国家为了克服市场调节的盲目性和局限性而制定的调整需要由政府干预的具有全局性和社会公共性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或者简而言之, 经济法是调整需要由政府干预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它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 4、管理协作说 潘静成、刘文华等教授认为“经济法是调整经济管理关系、维护公平竞争关系、组织管理性的流转和协作关系的法。” 5、社会公共性论 王保树等教授认为, 经济法是调整发生在政府、政府经济管理机关和经济组织、公民之间的以社会公共性为根本特征的经济管理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6、行政管理说 石少侠教授认为, 我国经济法是指调整国家在调控社会经济运行、管理社会经济活动的过程中, 在政府机关与市场主体之间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7、规制说 张富强教授认为,“经济法是认可和规范政府干预或协调经济运行之法, 即经济法是调整

现行的主要经济法律法规

现行的主要经济法律法规

我国现行的主要经济法律法规 摘要:经济法作为一个独立部门法的形成及其作为一门学科的出现,是本世纪才发生的,在我们中国,经济法研究时间更短。回顾我国经济法研究十余年来的历程,这一研究无论在深度或广度上都大大向前推进了,形成了经济法的体系框架,主要包括基础理论体系、市场主体法体系、市场规范法体系、市场宏观调控法体系、市场经济社会保障体系、市场经济程序法体系。 一、基础理论体系 1 经济发的产生于发展:调整经济关系的法律法规,自人类社会就有了阶级和国家就已出现。189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由美国经济学家谢尔曼提出的《保护贸易和商业不受非法限制于垄断之害法》,又称《谢尔曼法》,这部法典既是美国第一部反垄断法,又是世界上第一部具有现代意义的西方的经济法。我国自改革开放,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初步形成了经济法律框架体系。 2 经济法概念:调整国家在经济管理和协调发展经济活动过程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3 特征:综合性、经济性、行政主导性、政策性。 4 形式:表现形式:宪法、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和规章、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和有关规范性文件、司法解释、国际条约或国际协定。 5 调整对象: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特定的经济关系,不是一切经济关系,更

不是经济关系以外的其他社会关系,主要包括;经济管理关系、维护公平竞争关系、经济组织内部经济关系、涉外经济关系。 二、市场主体法体系: 主要调整国家与市场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主要解决市场主体规格、准入、行为方式等问题,旨在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秩序及交易安全,包括国有企业法、个人独资企业法、合伙企业法、外商投资企业法、公司法和企业破产法等内容。个人独资企业法:主要规范个人独资企业的设立、个人独资企业的投资人及事务管理、个人独资企业的解散和清算、法律责任。1999年8月30日,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独资企业法》,自2000年1月1日起实行。 合伙企业法:广义的合伙企业法是指国家立法机关或者其他有权机关依法制定的、调整合伙企业合伙关系的各种法律规范的总称。1997年2月23日,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伙企业法》,2006年8月27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进行修订,自2007年6月1日起实行。 公司法:公司是指股东依法以投资方式设立,以营利为目的,以其认缴的出资额或认购的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独立法人财产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的企业法人。1993年12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自1994年7月1日起实行。此后,《公司法》于1999年、2004年进行了两次小规模的修订。2005年10月27日,《公司法》在进行了大规模的修订后,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次会议重新颁布,自2006年1月1日起施行。 企业破产法:破产法是规定在债务人丧失清偿能力时,法院强制对其全部财产进行清算分配,公平清偿给债权人,或通过债务人与债权人会议达成的和解协议偿清债务,或进行企业重整,避免债务人破产的法律规范的总称。2006

经济法体系

论经济法体系 一、经济法相关概念 经济法是调整在国家协调的本国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相比于其他法律,经济法有两个特点:第一,经济法的基本特点表现为国家运用法律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干预。第二,经济法调整的经济关系是具有全局性和社会公共性的社会关系。 经济法在我国产生历史较短,西方国家的市场经济在逐步成熟的过程中,暴露的市场失灵问题是西方国家介入市场的原因,而我国是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过程中,产生经济法。经济法调整对象的范围包括:第一、市场主体调控关系;第二、市场秩序调控关系;第三,宏观经济调控关系。组成法的体系的法的部门是多层次的。在整个法的体系中,经济法是一个独立的法的部门。经济法本身又有自己的体系。但我们必须把经济法体系与经济法学体系区分开来。经济法学体系的基本框架一般分为总分两部分:第一,经济法的基础理论;第二,经济法分论包括,市场规制法和宏观调控法。 二,经济法体系

目前各经济法教材在经济法体系的编排上有很大不同,国内学者对经济法体系的认识也相差很多,从而影响了对经济法体系的进一步认识, 造成对经济法体系认识模糊不清。国内法律专家对经济法体系下的定义主要分为以下两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经济法体系是指现实状态下的现行经济法法律规范组成的法律部门的有机组合系统; 第二种观点认为经济法体系是指以现行的和将要制定的且具有经济法性质的经济法规为基础, 以一定的逻辑关系形成的经济法规范的有机整体。从以上两种不同的观点可以看出, 两种观点对现行的具有经济法性质的经济法规为经济法体系的内容没有争议, 而对将要制定的法规属不属于经济法体系内容争议很大。 一般认为,经济法体系是由经济法各子部门所组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经济法体系是由经济法部门组成的。不同的经济法部门各有特定的调整对象,各有自己的特点,但又互相关联、彼此依赖,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也就是说,这些经济法子部门应该是内外协调一致的,它们既要具备经济法的基本属性,体现国家调控经济的意志性,保证经济法与其他法律部门相协调,保证中国法律体系的和谐统一;又要具有特定的功能和作用,相互间能配合和补充,以保证经济法的独立存在和经济法整体作用的发挥。总之,经济法体系是由多层次的、门类齐全的经济法部门组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

经济法

经济法模拟题1 1、简述1992年以后在中国有影响力的经济法概念学说 1992年至今(建立市场经济时期) (一)经济协调关系说(杨紫煊):经济法是调整在国家协调本国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二)需要干预经济关系说(李昌麒):经济法是国家为了克服市场失灵而制定的调整需要国家干预的具有全局性和社会公共性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三)经济管理与市场运行关系说(刘文华):经济法是国家为了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协调发展而制定的,有关调整经济管理关系和市场运行关系的法律规范的统一体系; (四)国家调节关系说(漆多俊):经济法是调整国家调节社会经济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以保障国家调节,促进社会经济协调、稳定的发展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五)新经济行政法论(王家福等):首次提出了新经济行政法是经济法的具体表现形式,经济法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中的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六)限定的纵横统一论(史际春):经济法是调整经济管理关系、维护公平竞争关系、组织管理性的流转和协作关系的法。 (七)社会公共性说(王保树):经济法是调整发生在政府、政府经济管理机关和经济组织、公民之间的以社会公共性为根本特征的经济管理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2、简述操纵市场行为与内幕交易行为的联系与区别 两者的目的基本一致,即非法获取暴利或转嫁风险,操纵市场整个行为过程中必须利用一些内幕信息,但此时的内幕信息也仅仅是服务于操纵市场行为。它与内幕交易有着本质的区别。 1、行为方式不同。操纵市场行为主要是利用资金优势、持股优势、辅之以信息优势,通过独自或与他人串谋,采取故意抬高、打压、稳定股价,以及自买自卖、对倒、对敲、倒仓等方法控制证券价格,从而获利;而内幕交易则是知情人在获悉内幕信息后,在该信息正式披露前,买入或卖出证券,然后在适当的时候再进行反向操作,从而获利或转嫁风险的行为。 2、知情范围上和利用内幕信息的程度上完全不同。内幕交易人知悉公司信息,他的买入或卖出证券完全是基于对内幕信息的了解和判断,而操纵市场行为人在知情范围和利用内幕信息的程度上是比较有限的。 3、主体资格不同。操纵市场者可以是任何投资者,而内幕交易行为人则只能是内幕信息的知情人。主要是证券法第68条规定的人员:①发行股票或公司债券的公司董事、监事、经理、副经理及有关的高级管理人员;②持有公司百分之五以上股份的股东;③发行股票的控股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④由于所任公司职务可以获取公司有关证券交易信息的人员;⑤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工作人员以及由于法定的职责对证券交易进行管理的其他人员;⑥由于法定职责而参与证券交易的社会中介机构或者证券登记结算机构、证券交易服务机构的有关人员;⑦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规定的其他人员。 3、简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的消费者权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