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简析我国现行经济法基础理论的特点及缺陷

简析我国现行经济法基础理论的特点及缺陷

简析我国现行经济法基础理论的特点及

缺陷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对经济法基础理论的探讨历来都是一个热点问题,本文试图从权利本位的角度来看待市场和政府,对我国现行经济法基础理论的特点及缺陷进行了分析。

我国经济法的发展发轫于改革开放以后,最初法学界并不认为经济法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比如:“学科经济法说”认为在法的体系中并不存在“经济法”部门,所谓的经济法无非是运用民法、行政法、刑法、程序法、财政法等基本部门法的手段来调整经济关系的经济法规。[1](P47)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经济法学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已为法学界普遍所认可,目前国内主要存在以下几种主流学说:1.以刘文华教授为代表的“纵横统一说”,该说认为“经济法以社会利益和社会责任为最高准则”;[1](P49)2.以杨紫煊教授为代表的“国家协调说”,该说认为经济法是国家在协调本国经济运行过程

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此说与其他学说的不同之处在于强调国家的协调作用;[1](P65)3.以李昌麒教授为代表的“需要干预经济说”,即经济法是调整需要有国家干预的经济关系;[2](P10-11)4.以漆多俊教授为代表的“国家调节说”,该说认为经济法是调整在国家调节社会经济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经济关系,是保障国家调节,促进社会经济协调、稳定和发展的法律规范的总称。[3](P41-42)

一、现行经济法基础理论的特点

纵观国内几大主流学说,其共同点可以概括如下:

1.分析框架: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由于市场不是万能的,因此市场存在缺陷即市场失灵问题,如垄断、不正当竞争、外部性(环境污染)、两极分化、周期性等,因此导致政府介入。政府以所谓的宏观调控和市场规制的法律手段来克服市场失灵,从而从宏观调控法中推演出财政法、金融法、税法、投资法等,从市场规制法中推演出反不当竞争法、反垄断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并以此展开分论,从而完成经济法的逻辑推演。

2.经济法的核心是探讨政府与市场主体的关系,任何经济法学说的论述都是围绕着二者之间的关系得以展开。因此,如何界定这二者之间的逻辑联系就成为经济法学的核心命题。

3.上述几种学说都不同程度地注意到限制政府权力的必要性。如认为政府参与经济管理应采取经济、法律手段,反对单纯依靠行政手段干涉经济;不得割裂“纵横关系,”要达到经济和国家意志的统一。即国家在调节经济的过程中如不对国家的权力加以制约,也容易导致国家滥用权力干预经济和侵犯市场主体的经济权益。

4.经济法是以“社会利益”为本位的法,其更为关注的是社会公共利益和社会全体意志的整体利益。“纵横统一说”把社会本位上升到经济法的本质,“需要干预说”把其看作与以个体为本位的民法和以国家为本的行政法的关键区别之一。“国家调节说”更是把其看作经济法的本质特征和经济法的价值取向。

通过对该四种主流学说的概述可以看出,市场规

制(反不正当竞争、反垄断)、宏观调控(市场调节的盲目性和滞后性)、规范市场秩序、以社会利益为本位是构成现行经济法基础理论的核心内容。

二、现行经济法基础理论的缺陷

上述理论学说其分析框架虽然合乎逻辑,但深究起来存在以下问题:

1.上述理论分析框架由于对经济法的核心内容缺乏精细化研究,侧重于逻辑的自我推演和宏大解说。例如:市场缺陷是否必然导致政府的介入?市场调节对市场缺陷有多大的自我恢复功能?竞争是否必然导致垄断,垄断是否妨必然碍竞争?社会利益是什么?其代表主体是否当然是政府?市场秩序是如何形成的,其是否一定是法律规制的产物?政府介入市场经济的实质正当性是什么?介入的范围和深度有没有边界?政府是否有能力主导市场?上述理论学说均没有对上述问题作出细致的、逻辑一致的、实证的分析和回答。

2.上述理论均把经济法定位为社会本位法,追求所谓的社会利益,这容易把其与社会保障法,环境污

染法等社会法混为一谈。“宏观调控说”和“需要干预说”均把社会保障法纳入经济法体系,“需要干预说”甚至还把人口法、环境自然资源保护法、劳动法也纳入经济法体系。“宏观调控说”还把企业组织法这一传统商法的内容纳入经济法调整范围。这就使经济法更加模糊不清,令人莫衷一是,破坏了经济法本身的独立性。

笔者认为,现行经济法基础理论之所以具有上述的局限性,关键在于对市场的内在机制缺乏精细化的分析;另外也给我国的市场经济建立进程有关,众所周知,我国的市场经济的建立经历了计划经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因此作为市场经济上层建筑的经济法对市场经济的认识也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

(1)市场规制问题

市场规制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防范不正当竞争和商业垄断,笔者并不排斥政府对市场的必要介入,但对于商业垄断,本人认为在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并没必要介入,因为其并不妨碍市场对资源的配置,

即使暂时妨碍市场也能够自行修复。论证如下:首先,我们知道,根据“有限理性”的假设,每个市场主体面对未来需求、技术和商业模式的变化都是未知的,他们能做仅仅是根据自己的智识作出自认为最佳的决策,然后不断地根据情势的变化进行修正。

其次,根据交易费用理论,企业的规模只能扩大到其内部组织费用的成本等于外部市场交易的成本,也就是说企业规模的扩展是有边界的,这就意味着企业不可能进行无限的垄断。

再次,对于反垄断法中声称的“协议垄断”,实际经济生活中根本不存在,即使存在,市场也会自行冲破,不战而溃。由于市场的丰富性,多层次性、多变性,需求的多样性,又加上企业自身的差异性,企业间很难达成共识,即使达成,随着市场的变化,市场的力量也能自行冲破。相反,实际生活中更多的是行政垄断,如教育、石油、公用事业等。

(2)宏观调控问题

宏观调控是指政府为了实现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

供给之间的平衡,保证国民持续、稳定、协调增长,而运用经济的、法律的、行政的手段对社会经济运行的调节与控制。[1](P292)其理论根源就是市场调节本身具有周期性、盲目性和滞后性。而上述市场调节的缺陷的主要依据就是“由于每个市场主体的认识都是局限的,未必真确;每个市场主体所掌握的信息总是有限的,难免片面;每个市场主体所处的环境总是市场一偶,难免大局。[4](P244)笔者认为上述推理值得商榷,第一,市场本身是否一定具有盲目性?假如市场这一缺陷过去存在的话,那么现在应该说大大减弱了,随着大量的商业咨询公司以及大量的科研机构、中介组织的出现,比如麦肯锡咨询公司、罗兰贝格咨询公司、零点调查公司等,他们根据市场需求发布或提供行业发展报告,预测经济形势,提供投资咨询等经济信息已经大大消除了市场主体的信息偏在。第二,为什么说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是个很难界定的事情?实际上,除了计划经济,无论什么时候市场经济总体上都是过剩经济,否则就没有竞争。现在是全球化市场,就更难把握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比如中国的彩电业国内市场是严重过剩,但他可以大量出口。第三,即使市场具有盲目性,也并不意味着政府能解决这一问题,除非让大量企业倒闭。因为在过度竞争的行业,每个企

业都尽其所能生存下来,在这过程中生存下的都是合适的,若有政府调控,说不定被调控掉的是最好的。当然我并不是说要完全否定宏观调控,我只是认为宏观调控的必要性或者范围,作用并不是学者声称的那么大,更是反对政府以宏观调控为名限制市场主体的经济自由。

(3)市场秩序问题

市场秩序是“自生自发的”进化的结果,政府的规制只是起一定作用,决不可能代替秩序自发生成而建构秩序,正面例子是“产业集群”的出现,比如绍兴的纺织城,金华永康的五金城等。反面的例子则是商务部自2005年2月起开始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万村千乡”工程是一个政府之手与市场之手共同着力的项目。其中体现这很强的政府意志,并不是完全依据市场规律来进行。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黄江明认为商务部运作此工程的主观愿望无疑是好的,但单纯依靠行政手段来完成市场经济建设,往往很难达到预期效果。而另外一名不透露姓名的零售业研究人士则更为尖锐地表示,“万村千乡”工程是典型的“政策扶着工程走”的项目。“而这样的项目很容易出现问题是,扶持资金

一撤,工程随之倒台。万村千乡工程在未来一段很长时间很难摆脱对财政扶持资金的严重依赖。”[5]

(4)社会本位问题

经济法的社会本位是指以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为出发点的经济法本位思想,这在现行经济法理论中都有体现。我们知道经济法两大基石是指市场和政府,市场是干什么的?市场是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自由以此来促进经济繁荣,市场的主旨诉求是权利和自由,也就是说市场并不解决社会公共利益。再来看政府,我不否认政府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公共利益,但其并不是社会公共利益的天然化身,甚至有时其还是社会公共利益的违反者和破坏者。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市场的角度还是从政府的主体是否适格方面,在经济法的视野里社会公共利益都不是第一位的,经济法的主要价值诉求是通过市场发挥作用而达到经济的普遍繁荣。因此经济法与民商法一样是以维护市场主体的经济权利为本位,即使有了政府的介入也并不改变这一性质。在社会法理论和实践相对发达的德国,一般理论认为,社会法的产生是

福利国家推行的政策,保护处于弱者地位的社会主体的结果。我国有学者将社会法的调整与范围归纳为:社会保障关系、弱势权益保护关系和教育权利保障社会关系等,并明确指出这种新质的社会关系不能有经济法来调整。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经济法简答题

第一章经济法基础理论 1经济法的特点:(1)经济法律规范的易变性(2)兼具公法和私法属性(3)程序保障的非独立性 2经济法的基本原则(1)经济民主和经济自由相结合(2)政府行为优位的原则(3)责权利效相结合的原则 3什么是经济权利,什么是经济义务,关系如何,经济权利(1)所有权(2)法人财产权(3)经营管理权(4)经济职权(5)债权(6)知识产权,经济义务指法定义务人应当依照经济权利人的要求为一定行为和不为一定行为以满足权利人利益的责任 4试述经济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 任何一种经济法律关系都有主体,内容和客体三个要素构成。 (1)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只有具有经济法主体资格的当事人,才能参与经济法律关系,享受经济权利和承担经济义务; 经济法主体范围:1、国家机关2、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3、企业的内部组织和有关人员4、农村承包经营户,个体工商户和自然人 (2)经济法律关系的内容:1、经济权利:所有权、法人财产权、经营管理权、经济职权、债权和知识产权2、经济义务 3 经济权利和经济义务的关系经济权利和经济义务相互依存; (3)经济法律关系的客体是经济法律关系主体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经济法律关系客体的种类 a 物 b 经济行为 c 智能成果。 5什么是经济法律原则,经济法律责任具体有哪些责任,(1)综合统一性,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刑事责任的综合,(2)双重处罚性,一方面,表现在两罚规定,另一方面,并处规定 6试述承担经济法律责任的归责原则和责任形式 1、归责原则:(1)过错责任原则:a须有经济违法行为b行为人须有过错c须有损害或危害的事实d违法行为和危害事实之间须存在必然因果关系 (2)无过错责任原则。无过错责任原则是指有法律直接规定的情况下,无论行为人有无过错都要对其行为所导致的损害事实承担责任的原则。 2、责任形式:(1)经济责任:支付违约金,支付赔偿金,罚款,强制收购,没收财产 (2)行政责任:主要是行政处罚和行政处分 (3)刑事责任:包括主刑和附加刑 第二章个人独资企业法 1个人独资企业设立的条件和程序 条件:1、投资人为一个自然人2、有合法的企业名称3、有投资人申报的出资4、有固定的生产经营场所和必要的生产经营条件5、有必要的从业人员。 程序:1、投资人申请,由投资人或者其委托的代理人向企业所在地的登记机关提交设立申请书,投资人身份证明,生产经营场所使用证明等文件。委托代理人申请设立登记时,应当出具投资人的委托书和代理人的合法证明。 2、工商登记,登记机关应在收到设立申请文件之日起15日内,对符合《个人独资企业法》规定条件的,予以登记,发给营业执照。个人独资企业的营业执照的签发日期为个人独资企业成立日期。个人独资企业设立分支机构,应由投资人或其委托的代理人向分支机构所在地的登记机关申报登记,领取营业执照。 2个人独资企业具有哪些权利和义务,权力1经营自主权2依法申请贷款3依法获土地使用权4其他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合法权力,义务1遵守法律,行政法规,诚实守信2依法纳税3依法设置会计账簿4依法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5为职工缴纳社保6依法建立工会 3没有自有资金可以设立个人独资企业吗 第三章合伙企业法 1什么是普通合作企业?普通合作企业的设立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普通合作企业是指由普通合伙人组成,合伙人对合伙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 设立条件1有两个以上合伙人;2有书面合伙协议;3有合伙人认缴或者实际缴存出资; 4有合伙企业的名称和生产经营场所;5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2普通合伙企业事务的执行方式及责任承担 1由全体合伙人共同执行2由合伙协议约定或者全体合伙人决定,委托一个或者数个合伙人对外代表合伙企业,执行合伙事务 3什么是有限合作企业?有限合伙人的那些行为不视为执行合伙事务?

1经济法基本特征

1经济法基本特征 1经济法作用于市场经济,直接调整特定的经济关系,调整的目标是节约交易成本,提高市场运营效率;2经济法要反应经济规律。3经济法是经济政策的法律化。4经济法运用的是法律化的经济手段5经济法追求的是总体上的经济效益 经济法的规执行 是指在调整的目的和手段方法,经济法所具有的将积极的鼓励,促进与消极的限制,禁止相结合的特性, 重要性----现代性 经济法产生所对应的经济发展阶段,不是传统的近代市场经济,而是现代市场的经济。(1)产生基础1经济基础是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以及需由新兴部门法加以解决市场失灵等问题的存在。2社会基础,社会的多元化和抽象化,社会成员之间的互赖运动的强化由此导致的社会公益保护的虚化,以及社会中间层的迅速发展。 (2)制度建构1制度形成上的现代性,经济政策是经济法制定的前提和基础2制度实施上的现代性,经济法制度的自足性,经济法与程序法熔于一炉3制度实施上的现代性,经济法主要有法院以外的主体来实行 2宏观调控的目标,主要包括的方面 (1)总量均衡。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是宏观经济总量最基本的平衡。 (2)结构优化。衡量经济结构优化与否的标志,主要是宏观经济的效率和公平 (3)就业充分“最低可持续失业率”的概念来描述可以长期持续的最高就业水平 (4)国际收支平衡可以在小范围内短期之内出现顺差逆差,若长期出现顺差逆差,则该经济体是有问题的。 3宏观调控手段;财政调控,税收调控,金融调控和计划调控等。 4市场规制权通常包括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为所有市场统一适用的规制,主要是指对竞争行为的规制,如不正当竞争行为规制,限制竞争行为规制 5经济法是调整现代国家进行宏观调控和市场规制的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简单的说经济法就是调整调制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6问题定位的概念 所谓“问题定位”就是必须从社会经济事实出发尤其要从人类的经济行为所带来的问题出发根据解决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的需要来确定经济法所要调整的对象领域、目标、以及调整的方法。 7两个失灵 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妨碍竞争,外部效应、公共物品、倍息偏在等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从而使市场的无形之手难以有效的发挥作用;与此同时注入公平分配,币值稳定等问题,也是市场经济不能解决的,这些都会导致市场失灵问题,为此应引政府之手解决市场问题。8市场失灵与宏观调控 市场失灵----结构失衡----经济失衡----宏观调控----政府失灵----依法调控-----宏观调控法 9市场失灵与市场规制 市场失灵----竞争失效----市场失效----市场规制----政府失灵----依法规制----市场规制法 10经济法的基本特征 经济法作用于市场经济,直接调整特定的经济关系,调整的目标是节约交易成本,提高市场运营效率。

经济法的概念和特点研究

经济法的概念和特点研究 随着我国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无论是过去持某种观点的学者,还是新进涌现出来学者,都在从一个新的角度对经济法的定义做出重新揭示,从形成了几种信的主要观点。需要指出的是,新的经济法观点,除了个别的仍然不同意经济法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甚至回归到“经济法是调整所有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的认识只玩,多数学者都是在经济法是一个独立法律部门的前途下揭示经济法的定义的。 1、“国家协调说”。该说认为,经济法是调整在国家协调本国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这种观点将企业组织管理关系、市场管理关系、宏观经济调控关系和社会保障关系纳入经济法的调整范围。 2、“社会公共性经济管理说”。该说认为,经济法是调整发生在政府、政府经济管理机关和经济组织、公民个人之间的一社会公共性为根本特征的经济管理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经济法的体系由市场管理法、宏观经济管理法和对外经济法三大部分组成。 3、“纵横统一说”。该说认为,经济法是调整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其他经济实体在经济管理过程中和经济协调活动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统一体。 4、“国家调节说”。该说认为,经济法是调整在国家调节社会经济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以保障国家调节,促进社会经济协调、稳定和发展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5、“国家调制说”。该说认为,经济法是调整在现代国家进行宏观调控和市场规制的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经但的说,经济法就是调整调制观察的法律规范的总称。这种观点认为,经济法体系包括宏观调控法和市场规制法两大方面。 6、“需要国家干预说”,该说认为,经济法是国家为了克服市场调节的盲目性和局限性二制定的调整需要有国家干预的具有全局性和社会公共性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经济法,是调整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形成的经济关系的经济法律规范的总和。这一定义,是由“国民经济运行”、“经济关系”和“经济法律规范”三个要素构成的。 一、国民经济运行要素 国民经济运行要素,规定了经济法的存在和作用领域。国民经济运行,是指一国范围内所有的经济部门、经济单位和经济环节组成的有机整体,通过一定的原则、程序、方式和手段实现经济运转。 在思维抽象上,国民经济运行可分为微观经济运行、中观经济运行和宏观经济运行。 (一)微观经济运行 微观经济,又称企业经济。微观经济运行即企业内部关系的运行。其运行主体,是各类经济单位(企业)及其分支机构。运行机制,是企业运行过程中内部各构成要素见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制约关系及功能,如企业内部的计划、组织、决策、奖惩等机制。企业不是孤立存在的,与企业外部的联系,是运行的外部环境。 (二)中观经济运行 这里的中观经济是指市场。市场是商品交换的场所,是宏观经济活动和微观经济活动的载体。中观经济运行,不仅仅表现为市场的设置,而且表现为市场上的竞争。市场运行主体,是市场竞争的参加者;市场行为,是交易行为和竞争行为;市场运行机制,是商品货币关系中供求、信贷、货币、价格、利润等市场要素间相互关系的有机结合。 垄断、国家垄断条件下的市场运行,不再局限于交易关系,也不再局限于交易关系

第一章 经济法基础知识

第一章经济法基础知识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树立,经济法律体系也逐步建立与完善起来。学习经济法十分重要。为此,我们必须首先明确什么是法?什么是法律?法的本质、特征、渊源、体系结构等基本知识。在此基础上系统掌握经济法学的基础理论,以及经济法律关系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经济法基础理论 一、经济法的概念与特征 (一)经济法的概念 经济法是调整一定范围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包括三层含义: 1、经济法是经济法律规范的总称。经济法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是由一系列经济法律规范按其内在的逻辑联系有机结合成的一个整体。需要注意的是:首先,经济法是经济法律规范的总称,但经济法并不等同于经济法律规范,前者是指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而后者是指法律规范个体。其次,经济法是由经济法律规范组成的,但含有经济法律规范的法律并不一定是经济法,其他法律部门也包含有一定数量的经济法律规范。同样,经济法律、法规中也包括一些其他法律部门的法律规范。 2、经济法是调整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法律规范是用以调整社会关系的。经济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是具有经济性质的社会关系,即经济关系。准确地说,经济关系是指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过程中,人与人之间产生的财产物质利益关系。非经济关系不属于经济法调整的范围。 3、经济法只调整一定范围内的经济关系。经济关系的种类很多,经济法并非调整所有经济关系,经济法只调整在国家协调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其他部门法,如民法、刑法、行政法等也调整一些经济关系。科学的经济法的概念是:经济法是调整在国家协调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二、经济法的调整对象 在现行立法体制中,经济法只调整一定范围的经济关系,即主要调整社会生产与再生产领域中的或市场经济运行中的,以各种组织为基本主体所参加的经济管理关系和 经营协调关系。具体包括: (一)国民经济管理关系 国民经济管理关系即国家经济管理关系,即国家在实施组织管理职能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类关系。包括: 1、综合机关对社会组织的经济管理关系; 2、主管机关对所属企业组织的经济管理关系; 3、行业经济管理关系; 4、经济区域经济管理关系; 5、经济监督关系。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市场经济发育的完善以及现代企业体制的建立,上述各类经济管理关系还会继续变化。 (二)经营协调关系 经营协调关系也可称经营协作关系(但不可只称经济协作关系)。它只是一定范围内的市场运行过程中发生的横向经济关系。包括: 1.经济联合关系。经济法主要调整各组织体在联合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重点是调整根据国家总体规划和长远部署而组织设立的全国性的公司、企业,以及跨地区、跨部门组织联合体时发生的经济关系。2、经济协作关系。经济法与民法都调整这类关系,两相交错,很难绝对分清。经济法主要调整全国范围内的,跨地区、跨部门的,以及涉及经济全局和社会整体利益的经济关系。 3.经济竞争关系。包括有关保护竞争和反对不正当竞争过程中发生的关系。

论经济法的特征

论经济法的特征 作者:安旻,中国政法大学法学硕士经济法,北京新东方学校教师 【内容提要】本文阐释了关于经济法特征的三个问题:其一,总结了国内学界关于经济法特征的研究,并提出了相关的评论;其二,指出了研究经济法特征的方法、意义和关于经济法特征的涵义;其三,论述了经济法特征的主要内容。 一、目前国内学界关于经济法特征研究的概述 经济法的特征是经济法基础理论研究的传统热点问题。目前,国内学界关于经济法特征的论述颇丰,争论颇多,本着“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会看得更远”的思想方法,本文首先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论著,概述于下: 刘文华和史际春教授认为经济法的特征具体包括:“(一)经济性或专业性;(二)政策性;(三)政府主导性;(四)综合性” [注1] 漆多俊教授认为:“所谓特征,本指事物的征候,是一事物有别于他事物的表现。事物的本质既然因不同事物而各不相同,它也就是一种特征。不过,本质特征是事物内在的而不是外露的……除本质特征外,事物还有一些同本质相关,是本质不同程度地显露于外部的征候。相对于内在本质而言,这些是事物的外部特征。”进一步,漆多俊教授认为经济法的外部特征包括:“(一)经济法的社会性。(二)经济法规范内容的变动性。(三)经济法在法律表现形式上存在大量单行法规。(四)经济法在立法体制上大量采取授权立法(委任立法)作法。(五)经济法规范方式的指导性。(六)经济法实施保障的非强制性成分较多。” [注2] 刘隆亨教授对经济法的特征作了如下总结:“(一)从法律组成的形式讲,经济法是一系列单行经济法律规范的总称,是一种带有综合性特点的法律;(二)从法律的内容上讲,经济法同社会主义经济的关系更为密切,与经济基础更为直接,是一种具有经济性特点的法律;(三)从调整对象的特殊性讲,经济法同科学技术、自然规律的关系十分密切,是一种具有效益性特点的法律;(四)从经济法的功能和作用讲,经济法具有明显的限制性和促进性两种功能,贯彻惩罚和奖励相结合是一种带有指导性特点的法律;(五)从实施上讲,经济法

漆多俊——经济法基础理论

经济法基础理论 (第四版) 漆多俊著 漆多俊教授该书在结构上大致根据总则、分则的划分展开。第一章至第八章分别阐述了经济法产生的社会根源、学科历史沿革、概念、调整对象、法律关系、价值理念和原则、调整方法与责任制度等;第九章到第十二章论述了市场规制法、国家投资经营法和宏观调控法等具体法体系。最后漆多俊教授还谈到了立法与实践,及经济法学科建设等相关问题。可以说漆教授是根据经典的实在法体系在讲述经济法。 漆多俊教授在该书中提出了很多观点,他以为经济法是调整在国家调节社会经济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以促进社会经济实现国家意志预期目标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学生以为该书最亮丽的三点之处是:一、指出经济法产生的逻辑。全书也是按照“市场缺陷——国家调节——经济法”这样的逻辑展开的;二、指出国家对经济的调节是国家职能一部分。这样的观点指出了现代国家主动介入经济生活的状态,点名了经济法成为独立部分法和发达的原因;三、经济法包括国家投资经营法。该具体法对应市场的“唯利性”缺陷,是指有些领域市场不愿进入,但是对于国计民生和经济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那么这些领域需要国家力量的介入。 对于学生而言,看完此书,收获颇多,但还是有很多困惑的地方。比如经济法的概念为何,其调整对象是“市场与国家的关系”还是“经济与国家的关系”,其是否是独立部门法与行政法有和异同,等等。还需要多加看书思考和理解。 学生以为,该书最精彩的部分当属第一和第二部分,所以主要摘抄聚集在这两章。 导论 第一节经济法基础理论与经济法学 一、经济法基础理论的研究对象 P1经济法基础理论,是经济法最基本、最一般的原理,是关于各种经济法现象内在和普遍性的规律的理论概括。 经济法基础理论问题主要包括:经济法产生和形成独立法律部门的社会根源;经济法的沿革和地位;经济法的本质和概念;调整对象;经济法法律关系;价值、理念与原则;调整方法与责任制度;法律渊源与体系;总则与分则;立法、实施;学科建设问题。

关于我国经济法的基本理论探讨

关于我国经济法的基本理论探讨 关于我国经济法的基本理论探讨 一、经济法的本质 经济法是国家为协调本国经济的运行和发展,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所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一)经济法是社会责任本位法 经济法是社会责任本位法,以社会利益和社会责任为最高准则。无论是国家机关还是企业、个人都必须对社会负责,即都必须对社会经济的良性发展负责,在对社会共同尽责的基础上处理和协调彼此关系。 (二)经济法是平衡协调法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主体多元化,各类矛盾丛生。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妥善协调好社会整体和社会个体之间的利益关系,而经济法正是适应这种客观需要,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兼顾社会个体利益,通过经济法的立法和执法来调整经济关系,对各类主体的利益进行平衡协调,以实现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经济法是系统综合调整法 现代市场经济所包含的高度社会化大生产及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关系朝着分化和综合两个方面发展。经济法正是反映了经济关系分化和综合两个方面发展要求,一方面,它

通过具体的制度和规范,分别细致地调整各种经济关系,另一方面又在总体上对经济关系进行全面、综合的调整。 (四)经济法是经济集中与经济民主的对立统一法 经济集中与经济民主的对立统一是社会经济永恒的话题,经济法在它们的对立统一中产生和发展,并由此体现着经济法的本质和功能。可以这么说,经济集中与经济民主的对立统一是经济法产生的根源,是经济法的本质和灵魂。 (五)经济法是以公为主、公私兼顾的法 经济法不是只体现国家意志和利益、单纯干预和管理经济的公法,也不是只立足于个人本位、企业本位的私法,而是以公为主、公私兼顾的法,是独立于公法、私法之外的,并对二者进行平衡协调的—个新的部门法。 二、经济法的地位 经济法的地位,即经济法在法的体系中的地位,是指在整个法的体系中,经济法是不是一个独立的法的部门,其重要性如何。 (一)从经济法的产生的角度分析 现代意义的经济法产生于19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欧美国家,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过度的自由竞争引起生产和资本的不断集中,垄断使市场产生了各种弊端,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开始加强对自由市场的干预,国家对自由市场干预的法一经济法应运而生。从经济法的产生过程,可见经济法的出

经济法基础理论

第一章经济法基础理论 1、经济法的特点就是什么? 经济法律规范的易变性兼具公法与私法属性程序保障的非独立性 2、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包含哪些? 经济民主与经济自由相结合的原则政府行为优位的原则 责、权、利、效相结合的原则 3、什么就是经济权利?什么就是经济义务?经济权利与经济义务的关系如何? 经济权利就是指经济法主体在国家管理与协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依法具有的自己为或不为一定行为或者要求她人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资格。 经济义务就是指法定义务人应当依据经济权利人的要求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以满足权利人利益的责任。经济权利与经济义务相互依存。没有经济权利就不会有经济义务。经济主体不能只享有经济权利而不承担经济义务,也不能只承担经济义务而不享有经济权利。 4、试述经济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 主体:就是指享有经济权利、承担经济义务的的当事人。客体:指经济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与义务所指的对象。 内容:指经济法主体依法享有的经济权利与承担的经济义务。 5、什么就是经济法律责任?经济法律责任具有哪些特征? 经济法律责任就是指由经济法规定,在经济主体违反法定经济义务时必须承担的法律后果。 综合统一性。经济法律责任就是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刑事责任的综合。经济 法律责任的综合统一性,就是由经济法所调整的社会经济关系的复杂性及经济权利与经济义务的多样性所决定的。 双重处罚性。双重处罚性体现了经济法律责任的公正性与严格性,对于制裁 经济违法行为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6、试述承担经济法律责任的归责原则与责任形式。 过错责任原则,就是指造成损害并不必然承担赔偿责任,必须要瞧行为人就是否 有过错,有过错才有责任,无过错则无责任。 无过错责任原则,就是指在有法律直接规定的情况下,无论行为人有无过错都 要对其行为多导致的损害事实承担责任的原则。 经济责任,主要包括支付违约金、支付赔偿金、罚款、强制收购、没收财产等。 行政责任。对违反经济法的行为,可依法追究违法者的行政责任,给予行政 处罚。刑事责任。对违反经济法律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行为,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给予刑事制裁。刑罚分为主刑与附加刑。 第四章公司法 1、简述公司的分类。 根据公司股东责任范围,公司可分为无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两合公司、 股份有限公司、股份两合公司 根据公司的信用基础不同,公司可分为人合公司、资合公司与人合兼资合公 司 根据公司之间就是否具有控股或从属关系,公司可分为母公司与子公司根据公司内部管辖关系,公司可分为本公司与分公司根据公司国籍,公司可分为本国公司与外国公司根据股份有限公司的股票就是否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股份有限公司可分为 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公司

经济法基础理论研究

经济法基础理论研究 一、关于经济法的地位 经济法的独立部门法地位在法学界已基本成为共识,学者从多角度探讨经济法的地位问题。有学者指出,绝对的计划经济不需要经济法,绝对的市场经济容不得经济法,而改革开放起步恰在于二者的结合,这就是中国强大的经济法思潮的客观原因。还有学者认为,经济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法律,各国都认同的作为法律部门的经济法是国家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对市场干预和调控、管理的法律。 有学者指出,经济法是现代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法律和法学自身发展的逻辑体现,其产生、形成具有如下原因和规律:(一)社会化生产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二)经济管理社会化与现代国家介入经济生活;(三)“无形之手”与“有形之手”的协同并用;(四)纵向经济关系与横向经济关系的平衡结合;(五)经济集中与经济民主的对立统一。法对经济关系的调整模式经由诸法一体综合调整模式、民法调整模式、行政法调整模式,发展到现代社会的经济法、民法、行政法综合调整模式,其中经济法为基本法,民法为基础法,行政法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法律部门。 有学者在对传统法律部门划分理念批判的基础上,从新的视角给经济法重新定位。认为应超越调整对象的部门法划分标准,确定如下原则:(一)法律部门间的界限适当模糊化原则;(二)以相同性质规范为要素构建特定法律部门的原则;(三)尊重社会关系的现实特征原则。经济法定位的本体基础在于多元化、立体化和复杂化的社会经济关系,而其定位的价值基础则是权力与权利交融的系统化“秩序”。

还有学者认为研究经济法是否为独立法律部门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认识:(一)从“公法”与“私法”的划分上去考察;(二)从调整对象上去考察;(三)从法律专业化分工上去考察;(四)从法律的优化调整上去考察;(五)从法律部门的协调发展和共同作用上去考察。 也有少数人认为:经济法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和伴生物,在市场经济国度里,不存在经济法这个部门法;传统意义上的经济法所调整的对象,分属于民商法、国家行为法、政府行为法等部门法所调整。 二、关于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过程中,学者们对经济法调整对象又有新的探索和争论。 有的学者认为,经济法调整对象主要包括四种社会关系:(一)市场主体调控关系;(二)市场调控关系;(三)宏观经济调控关系;(四)社会分配关系。这四种社会关系都是国家需要干预的经济关系。 有的学者认为,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因国家经济调节而引起的一种国家经济管理关系,按国家调节经济的基本方式,可分为:反垄断和限制竞争关系、国家投资经营管理关系和宏观调控关系。 还有学者提出,“经济法调整对象应该是而且只能是国家干预经济所产生的社会关系”。 但有的学者认为,现代经济法并非单纯的干预法、调控法,中国经济法除了调整经济管理关系外,还调整一定范围内的经营协调关系。经营协调关系是由经济法规制的市场运行关系,概括为经济联合关系、经济协作关系和经济竞争关系。此类关系主要是在平等地位的或彼此不具有任何管理关系的参加者之间所发生的经济关系,主要有:(一)由国家计划发生或制约的横

中国经济法产生与发展的特殊性

中国经济法产生与发展的特殊性 本文拟通过对西方市场经济国家以及中国经济法产生和发展的不同历程的考察,探讨 中国经济法产生的特殊性,以求得对中国经济法更为深入的认识。 一、行政调节失灵中国经济法产生和发展的前提条件 市场调节失灵是西方现代经济法产生的前提条件。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经济政策是经 济自由主义,干预越少的政府就是越好的政府。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进入垄断资本主义。由于垄断的存在,使平等自由的竞争秩序遭到破坏,存在市场调节失 灵的现象。为了克服市场调节失灵的现象,资本主义国家以公权力介入社会经济生活,以 各种行政手段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直接的、具体的管理、调控、干预,其意图是恢复自由 竞争秩序,从而产生了最初以垄断为核心的西方现代经济法。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国家(政府)不仅从宏观上全面 控制国家的经济生活,而且从微观上也全面彻底地控制所有企业乃至公民个人的经济生活,实行宏观与微观的合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已经认识到国家(政府)的公权力过度 干预社会经济生活,必然会引起行政调节失灵。颁布了一些经济法律法规,它体现了国家 调节与市场调节的协同并用,这是中国严格意义上的现代经济法。正是由于行政调节失灵,才产生中国严格意义上的现代经济法,行政调节失灵是中国经济法产生的前提条件。 二、市场经济的确立中国经济法产生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我们将中国经济法的产生、发展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79年到1992年,中国经济法的产生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开始改革过 去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实行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体制,重视以法律手段调 控经济。此时的“经济立法”具有两个特点:一是经济法与民商法、行政法不分,将大量 地应属于民商法调整范围的社会关系纳入立法范围。二是规制市场主体行为的反垄断法、 限制不正当竞争法缺位。 第二阶段从1992年至今,是中国经济法的迅速发展时期。以颁行《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为起点,进入了制定真正意义上的经济法的阶段。先后出台 了有关产业政策、财政、金融等宏观调控的法律法规以及有关市场规制方面的法律法规,

第一章 经济法基础理论

第一章:经济法基础理论 一、经济法的概念 1、来源---- 摩莱里《自然法典》 2、经济法的定义 国家为了克服市场调节的盲目性和局限性而制定的调整全局性、社会公共性、需要由国家协调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经济法是调整国家在进行经济管理和协调经济运行过程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二、法律的一般知识包含: 一、法的概念与特征二、法律规范 三、法的渊源四、法律体系 五、法律行为六、法律关系 七、法律责任 一、法的概念与特征 (一)法的概念 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着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法是统治阶级的国家意志的体现。 1、行为规范体系; 2、由国家制定、认可并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或人民)的意志; 3、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以确认、保护和发展统治阶级(或人民)所期望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为目的。

(二)法的基本特征 1、规范性 2、国家意志性 3、普遍性 4、权利义务性 5、国家强制性和程序性 ①法是调整人们行为的社会规范,具有规范性 1、法对人们的行为提出了明确的指示。 (可以做什么,禁止做什么,必须做什么) 2、法的内容具有一般性和概括性。 (针对一类人、一类事而制定) 3、法是可以反复适用。 ②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具有国家意志性 1、制定:法是由国家专门机构依照法定职权或程序创制的规范。 2、认可:国家赋予某些既存的社会规范以法律效力或者赋予先前的判决所确认的规范以法律效力。 如国际条约 3、解释:法律制定或认可后,还有一个再度创造的过程。 ③法具有普遍性 1、主权范围内人人有效; 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3、普遍一致性 Ps:“法律不能强人所难。”——凡是法律规定的都是我们能做到的。 ④法是以规定权利和义务为主要内容的社会规范,具有权利义务性 法律通过规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来分配利益,影响人们的动机和行为,进而影响社会关系,因此法律具有权利义务性。 ⑤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并通过一定程序予以实施的社会规范,具有国家强制性和程序性 侵犯公民权利的主体有个体和国家; 侵权个体由国家强制力制裁; 我们又依靠法律程序控制国家强制力。 多选题 关于法的本质与特征的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ABCD) A.法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 B.法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整体意志和根本利益 C.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范

论构建我国现代经济法基础理论的几个基本问题

摘要:本文是对经济法学基础理论的探讨,论述了现代经济法学的四个基本问题:现代经济法价值取向的问题、现代经济法的主体架构问题、现代经济法作为独立部门法的哲学基础理论论证和现代经济法的主要研究方法。希望通过对这些基础理论问题的深入探讨,能够加强我国经济法学界基础理论统一与共识。关键词:经济法基础理论、现代经济法的价值取向、第三主体伴随着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与转轨,我国的经济法学基础理论也已经历了20多年的争论与发展,在发展中争论,在争论中发展,在实践中检验各种理论的正确与谬误,正是在这样一种对真理的不断追求与探索中,我国的现代经济法学已经颇具规模。目前,我国的经济法学界已经形成了多种流派学说,从最初的“纵横说”、“学科经济法说”、“密切联系说”、“经济管理关系说”、“综合经济法说”、“经济行政法说”、“企业法说”、“国民经济运行法说”,到现在的“经济协调关系说”、“需要干预经济关系说”、“经济管理与市场运行关系说”、“宏观调控说”、“国家调节关系说”、“国家参与关系说”、“新经济行政法说”、“二次调整说”、“模糊说”、“限定的纵横统一说”,等等。百家争鸣的景象当然我国现代经济法学蓬勃发展的最好表征。然而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各种经济法学说相互并立,甚至一本书就代表着一种经济法流派,既给经济法学的讲授工作带来了相当的难度,也是一门独立学科还不够成熟的表现。笔者认为一门成熟的学科不仅要有促进该学科发展的争论,更多的要有促进该学科独立而稳定的共识,而在我国的经济法学界显然缺少一种“求同存异”的认识。在我国经济法基础理论日益丰富的条件下,我国的经济法学者应该尽可能的抛弃所属学派的意气之争和门第之见,在一切为我国经济法学独立和发展的大局观的指引下,尽快将各学派相同相通的经济法学理论统一起来,以谋求我国经济法在未来更大的发展。笔者拟通过本文,在经济法学基础理论的“求同”上作一个初步的尝试。在我国的经济法学界至少有现代经济法的价值取向、现代经济法的主体架构、现代经济法作为一个独立部门法的哲学理论论证和现代经济法的研究方法等四个问题应该形成共识。一、现代经济法价值取向的问题现代经济法的法律价值取向:经济法是以社会为本位的法,而非以国家为本位的法。我们首先来谈谈现代化这个常识性问题,有的学者认为:“现代化有两个核心问题,一个是发达的市场经济,一个是民主政治,这两点背后共同的东西就是社会的个人本位化,也就是从一个共同体为本位的传统社会过渡到个人本位的、尊重公民个人权利和个性价值的社会。”[1] (p231)对于此种认识,笔者认为“尊重公民个人权利和个性价值”的观点无疑是正确的,但关于“社会的个人本位化,也就是从一个共同体为本位的传统社会过渡到个人本位的社会”的提法,值得商榷。回顾人类近现代发展的历史,我们会发现在社会价值取向上始终存在着以个人为本位的西方国家同以国家为本位的东方国家之争。资产阶级的自由主义和个人本位的思想理念,在反封建的斗争和人类思想解放的过程中其进步作用当然应当肯定。而在相对贫穷落后的东方国家,正是以国家为本位的主导思想,才使得整个国家的稀缺资源掌握在该国先进的阶层或统治阶级手中,由政府加以调配,从而集中力量办几件大事。例如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正是藉此赶走外来压迫,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并在国内进行政治和经济革命,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有力的工农业和科技基础。然而无论是以个人为本位的理念,还是以国家为本位的理念在人类生产力不断提高的情况下,特别是在人类社会化大生产的背景下都遇到了自身无法克服的矛盾和问题,于是它们都自觉或被迫地选择了或正在选择一种现代化的本位理念观:以社会为本位的理念观。在信奉“个人本位”的西方国家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深刻认识到极端的个人主义和自由放任非但不能保证个人充分发展,相反会危及到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关于对“个人本位”危害的认识,早在19世纪,作为美国社会学法学派的创始人庞德就已经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他把利益分为个人利益、公共利益和社会利益。并进一步指出:“包含社会利益的个人生活是一种道德的、社会的生活。所以社会利益不能容忍为了满足反社会的邪恶目的而行使个人权利。”[2](p138-140)而在信奉“国家本位”的东方国家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也同样认识到国家的过分集权,大大损伤了

经济法在我国的发展趋势

经济法在我国的发展趋势 【摘要】经济法是调整由国家协调干预的经济关系的各种法律规范的总称。其价值在于所构筑的法律秩序的目标及其调整社会关系所应遵循的方向和原则。我国在市场经济逐步发展的特殊时期,应加强经济法的生态化发展。 【关键词】经济法;发展;生态化 现代意义的经济法主要是指调整由国家协调干预的经济关系的各种法律规范的总称。经济法肇端于19世纪末,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从上世纪末至本世纪60年代中叶,谓之”传统经济法”;从60年开始至今,经济法的演进则呈现出现代化的发展趋势。 1.我国经济法的生成与发展 古代的《法经》、《秦律》、《唐律》等法律中就有调整需要由国家干预的经济关系的规定,由此有人认为经济法的发展历史可以上溯到古代“诸法合体”的法律体系。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颁行了一些经济方面的法律规范。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逐步从完全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特别是1979年以来,我国制定了200多个经济法规,从而使我国经济法的发展处于前所未有的黄金时期。党的十四大的召开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伟大成果又在1993年和1999年两次宪法修正案中得到了体现和巩固。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前后,我国经济法又经历了一次较快的发展阶段。 如今,在我国全方位、多角度对外开放的背景下,我国的经济法面临着空前的机遇与挑战。一是国际环境的变化,中国的进出口增长趋势发生重要变化。二是投资正在回归理性,增长幅度相对前几年会明显趋于稳定。三是居民消费增长较为缓慢,对经济增长影响较为深入,并且该问题在短期内难以找到快速解决的途径。四是政府支出重点转向农业和农村的建设,是中国经济增长新的突破口。 2.在我国发展经济法的价值 经济法的价值,是指经济法所构筑的法律秩序的目标及其调整社会关系所应遵循的方向和原则。把握经济法价值体系,就是把握经济法协调的价值。 一方面,它是建构现代化的经济法律体系的内在要求。我们不妨将经济法看作一个大系统,那么,经济法的各部门法便是这个大系统中的子系统,而在经济法学的各法律范畴中担负着促进各经济部门法协调统一功能的便应当是经济法的价值目标体系模式。换言之,只有将经济法价值目标明确界定,才能使经济法体系中的各部门法可以在价值目标同一的基础上相互配合和作用,不致因价值的紊乱而互相冲突。

2024年初级会计《经济法基础》知识点汇总

一、经济法的含义和作用 1.经济法的含义:经济法是国家为了维护国家经济管理秩序,保障经济活动的正常进行而制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经济法的作用:保护经济主体的合法权益,规范经济行为,维护市场有序竞争,促进经济发展。 二、我国经济法的基本特点 1.以宪法为基础:在国家政治体制和制度的基础上制定。 2.以经济管理为目标:主要用于规范和管理经济活动,保障经济秩序的正常运行。 3.以保护经济主体权益为核心:保护企业、个人等经济主体的合法权益,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4.以市场经济为背景:适应我国市场经济的需要,反映市场经济的要求和特点。 三、经济法的分类 1.宏观经济法:调控和管理国民经济,维护国家整体经济运行秩序的法律规范,如宪法、国家经济计划法等。 2.微观经济法:调整和规范经济主体之间的关系,促进经济交易的顺利进行的法律规范,如合同法、公司法等。 3.经济管理法:国家行政机关为管理经济事务制定的法律规范,如企业法、税法等。 四、合同法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1.合同法的基本概念:合同法是规范民事主体之间自愿建立、变更、 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规范。 2.合同法的分类:根据合同的成立方式,可以分为书面合同和口头合同;根据合同的性质,可以分为买卖合同、租赁合同、借款合同等。 五、合同的成立和效力 1.合同的成立条件:合同的成立需要有协议、意思表示和法定形式三 个要件。 2.合同的效力:合同成立后,各方必须按照约定履行自己的权利义务,否则将承担违约责任。 六、公司法的基本概念和组成要素 1.公司法的基本概念:公司法是调整和规范公司组织结构、经营活动 和公司与其他主体之间关系的法律规范。 2.公司法的组成要素:公司的组成主要包括公司的名称、住所和法定 代表人等。 七、公司的设立和运营 1.公司的设立程序:公司设立需要进行商事登记和领取营业执照。 2.公司的运营:公司需要按照公司章程的规定进行运营,包括股权结构、经营范围、会计制度等。 八、税法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1.税法的基本概念:税法是国家为了调节国家财政收入,实现财政目 标而制定的法律规范。

经济法概论之经济法基础理论

经济法概论之经济法基础理论 经济法概论之经济法基础理论 一、习题 (一)名词解释 1.经济法。 2.宏观经济调控关系。 3.经济法的基本原则。 4.经济法的制度。 5.经济法律关系。 6.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 7.经济法的内容。 8.经济权利。 9.经济义务。 (二)简述题 1.简述经济法的概念和特征。 2.简述经济法的调整对象。 3.简述经济法的主要特征。 4.简述经济法与行政法的区别。 5.简述经济法与民法、商法的区别。 6.简述经济法基本原则的含义和特征。

7.简述经济法基本原则的种类。 8.经济法律关系的特征。 (三)论述题 1.试述经济法调整对象的确立依据。 2.试述经济法调整的具体范围。 3.试述经济法基本原则和制度的关系。 4.试述经济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 二、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经济法,是调整国家宏观经济调控部门和经济管理部门在干预和调节社会经济过程中与经济主体之间所产生的纵向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宏观经济调控关系,是指国家为了实现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之间的平衡,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长远重大的、社会公共性的经济因素,实行干预和管理过程中产生的具有指导性的经济关系。 3.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是指在国家干预社会经济的过程中,贯穿于经济法制的全过程,并直接决定和指导经济法制的根本性准则。 4.经济法的制度,是指在国家干预社会经济的过程中,经济法主体应当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者行动准则。

5.经济法律关系,是指经济法律规范在调整经济主体的行为过程中所形成的经济权利和经济义务关系。 6.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指参与具体的经济活动,依法享受经济权利和承担经济义务的当事人。 7.经济法的内容,是指经济法主体在具体的经济活动中所享有的经济权利和承担的经济义务。 8.经济权利,是指经济法主体在经济活动中依法可以作出一定的经济行为或者不作出一定的经济行为和要求其他经济法主体作出一定经济行为或者不作出一定经济行为的资格或者能力。 9.经济义务,是指经济法主体在经济活动中必须作出一定的经济行为或者不作出一定的经济行为的责任。 (二)简述题 1.简述经济法的概念和特征。 经济法,是调整国家宏观经济调控部门和经济管理部门在干预和调节社会经济过程中与经济主体之间所产生的纵向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首先,经济法是法律,是国家法律体系的组成部分,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其次,我国目前还没有制定一部统一适用的经济法典,经济法的存在具有分散性,但经济法一词不是指某一部具体的经济法律、法规、而是指所有的经济法律、法规的总称;最后,经济法的概念不是经济法的调整对象,但它与调整对象又存在必然的联系,没有经济法调整对象的存在,

经济法责任制度的缺陷及完善

经济法责任制度的缺陷及完善 经济法责任制度的完善是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而目前存在的一些缺陷 也制约着经济法责任制度的有效实施。本文将从经济法责任制度的理论基础、现实运行情 况和存在的问题入手,深入分析其存在的缺陷,并提出相应的完善措施,以期能促进经济 法责任制度的健康发展。 一、经济法责任制度的理论基础 经济法责任制度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一种法律制度,其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市场 经济理论、法治理论和责任理论。市场经济理论认为市场是资源配置的最佳方式,而市场 的有效运行需要一系列的法律制度来保障,其中责任制度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法治理 论则是强调了国家法律对市场主体行为的规范和制约,而责任制度正是法治理论的具体体现;责任理论则是从道义层面强调了市场主体应当对自己行为负责任,承担相应的后果。 经济法责任制度是基于市场经济理论和法治理论的基础上,强调了市场主体应当对自己的 行为负责的一种法律制度。 二、经济法责任制度的现实运行情况 目前,我国的经济法责任制度主要包括合同法、侵权责任法、公司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市场经济的秩序,保障了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在 实际运行中,经济法责任制度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司法救济不及时。在市场经济中,由于交易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很多合同纠纷和侵权 行为往往需要通过诉讼途径进行解决。但是由于我国司法资源分配不均,导致很多案件的 审理周期过长,司法救济不及时,这就使得经济法责任制度的实施效果大打折扣。 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在市场经济中,存在不少的市场主体图谋不轨,故意规避经济 法责任制度的监管。而这种情况在当前的法律体系下很难得到有效的制约和惩罚,这就使 得经济法责任制度的效力大大降低了。 对于损害赔偿的界定不清。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多侵权行为带来的损害往往 还无法进行清晰的界定,尤其是在网络经济中,虚假广告、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层出不穷,而这些行为所带来的损害赔偿问题确实出现了一定的难度。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目前的经济法责任制度存在着不少的缺陷。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立法不够完善。在目前的经济法责任制度下,对于市场主体的违法行为的处罚力 度不够大,导致有些市场主体敢于违法乱纪。在一些领域的立法也相对不够完善,导致了 法律的适用存在一定的模糊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